第十一讲科技运行的社会保障
第11讲——社区服务概述
第十一讲——社区服务的概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城市社会服务在社会与经济生活中作用越来越重要,它已成为促进社会与经济协调、持续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适应形势的要求,更好地加强社区服务工作,就要把握其内涵、原则,了解其发展过程、一般特征等。
第一节社区服务的概念一、社会服务的由来“社区服务”一词在国外有的称为“社区照顾”。
一般地讲,社区服务是指在政府的指导下,发动社区成员,通过互助性的社会服务,就地解决本地区的社会问题。
其目的是,协调人际关系,缓解社会矛盾,为社区居民分忧解愁,创造一个和谐、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社区服务,是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是工业化、城市化、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分工专业化的产物。
社区服务,概括起来讲,有以下特征:一是资金采取政府补助、社会集资、个人捐赠、适当收费相结合的办法解决。
二是组织形式采取政府机构与民间机构相结合,政府指导和民间机构的创造性相结合,专业服务人员与志愿人员、社区居民互相服务相结合。
三是服务设施齐全,按社区的实际需要,合理布局。
四是服务项目以社区居民社会生活需要为目标,福利性与服务性相结合,内容广泛,方式灵活。
五是由点到面,形成社区服务的工作系统与服务网络。
社区服务,毕竟与经济基础有密切的联系,在各国经济发展不相同的情况下,社区服务发展差异是很大的,但有一点是相同的,社区服务减轻了财政压力,在满足社会需求方面具有其特殊的优越性和活力,因而使得社区服务在世界各国日益受到重视,并不断丰富和发展。
二、我国的社区服务1.社区服务兴起的背景建国初期,城市居民委员会开展的尊老爱幼,扶困助残,教育失足青少年,进行一些便民活动等,是我国最早的社会服务的雏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生产力,从根本上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
最主要的措施是改革开放,推动城市社会结构的变革,给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福利体制带来一系列的冲击。
社会保障概论
第一章社会保障概论社会保障的理论界定社会保障的差异界定:社会保障概念界定的差异在一国之内的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学者之间亦存在,这是因为社会保障一直处于发展之中,而研究者亦有着自己不同的价值取向与研究方向。
社会保障的定义: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具有经济福利性,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
必备要素:依法建立突出以人为本具有经济福利性属于社会化行为社会保障可分为三个层次:经济保障服务保障精神保障社会保障的目标与功能目标:帮助国民摆脱生存危机满足国民的生活保障需求,不断改善和增进国民的福利,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社会保障的功能,是指社会保障包括其各个子系统及其具体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发挥出来的实际效能和作用。
传统的社会保障理论,一般只承认社会保障时候救助的单一功能,然而,范围广泛,项目齐全,形式多样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早已远非历史上单一的救灾济贫可以比拟。
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社会保障通常发挥着稳定,调节,促进,互助等多种功能作用。
稳定功能调节功能促进发展互助功能其他功能社会保障的特征与原则公平性特征社会化特征(制度的开放性,筹资社会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与监督社会化)福利性特征法治规范性特征多样性特征(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日益多样化,同一项社会保障制度,项目结构多样化,水平结构多样化)刚性发展特征公平原则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原则责任分担原则普遍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原则其他原则社会保障的意义(1)社会保障突出以人为本,彰显人道主义,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成果与推动力量(2)社会保障维护并创造着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着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3)社会保障不断增进着国民福利(4)社会保障能够为其他相关政策的实施提供配套(5)社会保障能够创造就业机会,改良着社会产业结构第二章社会保障的发展社会保障发展阶段的划分●一定时期内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它是决定该时期社会保障实践活动的决定性因素●一定时期内社会成员对社会保障的需求,它是决定该时期举办社会保障项目或内容的基础●政府介入的程度,它是社会保障制度化与非制度化的一个分水岭●社会保障实践的出发点与基本目标,这是衡量社会保障发达状态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一定时期内社会保障实践的具体内容,它是衡量社会保障发展处于何种发展阶段的客观标志以政府介入程度或制度化为依据划分慈善事业时代或前社会保障阶段济贫制度的形成与发展阶段现代社会保障阶段(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以社会保障在不同时期的具体实践内容为依据社会救助性发展阶段社会保险性发展阶段社会福利性发展阶段影响社会保障发展进程的因素经济因素毫无疑问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影响因素社会因素是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与发展的基础性影响因素道德伦理因素是影响社会保障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在社会保障实践的起源阶段尤其重要政治因素的影响历史文化因素亦对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相应的影响慈善事业时代:宗教慈善事业官办慈善事业民办慈善事业1601年英国济贫法出现伊丽莎白对早起社会保障发展的简要评论➢性质是居高临下的施舍型➢根本目的是防止被统治者反抗➢保障项目是极端有限型➢保障水平是极端低下型➢保障效果是不良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19世纪80年代德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起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以现代保险制度的出现作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标志:1.社会保险属于制度化保障机制,从而完成了由济贫时代的不确定性,临时性到稳定性,经常性的转变2.由雇员,雇主共同供款和国家资助建立起来的社会保险制度,真正确立了社会责任与风险的共同分担机制3.受保障者无需以牺牲人格尊严和接受惩戒为受益条件,免去了济贫制度下的经济状况调查和济贫院的奚落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特征●社会保险在性质上是权利义务结合型●社会保险制度的根本目的是解除社会成员的后顾之忧●保障水平是基本保障型●保障过程是强制化,规范化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规律立法先行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协调发展多样化发展社会保障发展的经验,教训与改革国际经验:1.尊重本国国情2.追求长期稳定,协调,和谐发展3.健全社会保障法律制度4.努力追求社会化5.对市场机制日益重视国际教训:1.国家包办社会保障事务和福利的高速膨胀,将带来严重的社会保障财政危机。
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湖北省特级教师李洪祥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根据一定的法律法规,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为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提供保障的一种制度。
国家和社会,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依法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予以保障。
社会保障的本质是维护社会公平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社会保障体系是否完善已经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这为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区别于以往任何一种保障方式。
首先,它是由社会向个人和家庭提供的经济保障,超出了家庭和社区的界限;其次,社会保障一般由政府主导,通过立法和行政手段加以实施,不同于私人的慈善行为或个人的自我保险行为;第三,现代社会保障除了提供实物援助以外还提供现金援助,并建立起发放这些援助的全国性社会行政体系。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1.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法律强制实施,为工薪劳动者在年老、疾病、生育、失业以及遭受职业伤害的情况下,提供必要的物质帮助的制度。
它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
从社会保险的项目内容看,它是以经济保障为前提的。
一切国家的社会保险制度,不论其是否完善,都具有强制性、社会性和福利性等特点。
按照我国劳动法的规定,社会保险项目分为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社会保险的保障对象是全体劳动者,资金主要来源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个人的缴费,政府给予资助。
依法享受社会保险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逐渐完善。
1997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统一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2005年12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2009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1998年12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1999年1月,国务院颁布《失业保险条例》,1996年8月,国家劳动部发布《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1994年12月,国家劳动部发布《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
简述社会保障的含义及其功能_概述及解释说明
简述社会保障的含义及其功能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社会保障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政策领域,是指国家和社会为了保障公民在生活、工作、疾病、失业等方面的风险而提供的一系列保护措施和制度安排。
它的目标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社会保障的含义及其功能。
首先,在第二部分将介绍社会保障的含义,包括定义、历史背景和组成要素。
接着,在第三部分将详细讨论社会保障的功能,主要包括保障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以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可持续发展。
然后,在第四部分将探讨社会保障的实施与管理,重点关注政府角色与责任、社会参与与合作机制以及国际经验与借鉴。
最后,在第五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对未来社会保障发展进行展望。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概述和解释社会保障的含义及其功能,探讨社会保障的实施与管理,并为未来的社会保障发展提供参考和展望。
通过对这一重要议题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保障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公平正义以及推动可持续发展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有效的政策建议和方向。
2. 社会保障的含义:2.1 定义:社会保障是指国家或社会组织为了保障居民在生活中面对各类风险和困境时能够获得必要的帮助和支持而采取的一种制度安排。
它通过提供一系列的经济、医疗、教育和就业等服务,以及提供相应的经济援助和福利来保护个人和家庭免受各种不利因素的冲击。
2.2 历史背景:社会保障制度起源于19世纪末欧洲工业化时期,最早由德国推出。
当时社会经济变迁加剧了工人阶级面临的风险和困境,因此德国政府引入了全民社会保险制度,为工人提供养老金、医疗保险等福利,并确保他们在遭遇意外事故或失业时不至于落入贫困。
自此以后,各国纷纷建立自己的社会保障体系。
2.3 组成要素:社会保障由多个方面组成。
首先是基本养老、医疗和失业救济等物质保障方面,包括提供养老金、医疗补助、失业救济金等经济援助。
《社会保障相关政策》课件
制度保障
法律保障
社会保障政策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目前的社会保障政策未能全面覆盖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部分弱势群体,如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等。
覆盖面不足
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社会保障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导致一些地区或行业的社会保障政策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我国社会保障政策的特点
01
我国的社会保障政策具有覆盖面广、保障水平低、城乡差异大等特点。
国际社会保障政策的优点
02
国际社会保障政策具有保障水平高、监管和管理完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强等特点。
我国社会保障政策的改进方向
03
借鉴国际社会保障政策的成功经验,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政策,提高保障水平、加强监管和管理、缩小城乡差异、注重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VS
工伤保险政策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为工伤人员提供经济保障和生活支持。
详细描述
工伤保险政策主要包括工伤认定、工伤保险待遇和工伤康复等措施。工伤认定旨在明确工伤的范围和认定程序;工伤保险待遇则包括医疗费用、伤残津贴、抚恤金等,旨在保障工伤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工伤康复则针对工伤人员的康复需求,提供康复治疗和康复训练等服务。
保障水平不均
社会保障政策的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存在多头管理、信息不共享等问题,影响了政策的实施效果。
管理体制不健全
一些社会保障政策的资金来源不稳定,导致政策的可持续性不强,难以长期有效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权益。
可持续性不强
扩大覆盖面
逐步完善社会保障政策,努力实现全面覆盖,特别是要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保障力度。
详细描述
社会保障政策的实施与监管
各级社会保障部门、税务部门、财政部门等。
第十一章 社会救助制度 《社会保障学》PPT课件
(三)城市贫困救助
• 我国传统的城市社会救助工作主要包括对社会孤老 残幼、社会困难户和20世纪60 年代精简退职老职工 以及国家规定的特殊对象的救济,其救济范围仅仅 局限于无劳动能力者。而有劳动能力者及其家庭的 生活困难,则由其所在单位解决。
• 近年来,城市贫困人口的构成也发生了某种变化, 除了原有的“三无”人员和社会困难户以外,不断 有新的居民进入贫困层,主要包括失业、停产、半 停产企业职工、退休较早、原工资较低从而退休金 微薄的老职工和农转非或“半边户”职工等,他们 构成了城市新贫困群体。
(四)社会救助基金管理的意义
第二,利于完善资本市 场并促进经济发展
第一,保证整个社会救助制 度的有序稳定运行
第三,有助于减轻政府的 社会救助费用负担
三、社会救助基金的筹集
国家财政拨款
社会筹集
信贷扶贫
国际援助
国家财政拨款作为社会 救助资金来源的主要渠 道,包括中央财政拨款 和地方各级财政拨款两 种。
不加任何限定的条件,将社 会救助基金无偿发放给被救 助者,其中救助款物属于典 型的无偿使用方式,这也是 社会救助基金传统使用方式 之一。
该方式主要用于社会基金中 的扶贫工作,通过将社会救 助基金中的一部分以无息或 者低息方法给被救助,以提 高被救助者的生产能力,并 限定一定的使用期限,到期 后全部收回并且周转使用。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教案示例(人教版)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教案示例(人教版)第一章:社会保障制度概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社会保障制度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2. 使学生掌握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
3.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社会保障制度的定义和基本特征2.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3. 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社会保障制度的定义和基本特征2.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社会保障制度的定义、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社会保障制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让学生谈谈对社会保障制度的了解和认识。
2. 讲解:详细讲解社会保障制度的定义、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
3. 案例分析:分析社会保障制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
4. 讨论:让学生探讨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及其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5.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和意义。
第二章: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构成。
2. 使学生掌握各种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内容。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构成2. 各种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内容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构成2. 各种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内容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构成和各种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内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让学生谈谈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了解。
2. 讲解:详细讲解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构成和各种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内容。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4. 讨论:让学生探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优缺点及其改进方向。
5.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重要性。
第十一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十一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内容提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
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从整体上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起点问题。
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在总结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以来的历史发展、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作出的科学论断。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党的十五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党的十七大进一步丰富了基本纲领的内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新课导入:看视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揭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反映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要求,是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客观依据。
1956年党的“八大”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正确的判断。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主要是党的指导思想上发生了“左”的错误,八大的正确认识未能很好地坚持下去。
1957年以后,越来越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作为我国的主要矛盾,并进一步提升为整个社会主义阶段的主要矛盾,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进而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出了新的概括。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1、党的基本路线的概念基本路线,即总路线——党在一定历史时期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而制定的行动纲领,是总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方针。
财政学-社会保障制度PPT课件
05
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政策建议
总结词
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是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任务。
详细描述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应逐步实现全覆盖,包括城乡居民、各类就业人群和流动人口等。同时,应提高社会保障的保障水平,确保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和保障水平
优化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与使用机制,是提高社会保障制度可持续性的关键。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
03
社会保障资金筹措困难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社会保障资金筹措面临较大压力,财政负担较重。
01
社会保障覆盖面不全
目前仍有部分人群未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如部分私营企业员工、农民工等。
02
社会保障水平不高
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相对较低,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逐步提高各项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的保障水平,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完善社会保障资金筹措机制
通过多种渠道筹措社会保障资金,减轻财政负担,确保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逐步将更多人群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方向
财政与社会保障制度相互支持、协同发展,共同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协同发展
在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时,财政与社会保障部门需要进行充分协调,确保政策的一致性和有效性。
政策协调
通过资源整合,财政与社会保障制度可以更好地发挥各自优势,提高整体效益。
资源整合
财政与社会保障制度的互动关系
03
社会保障制度的国际比较
总结词
应完善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机制,实现多元化筹资,包括个人缴费、企业缴费、政府补贴等。同时,应优化社会保障资金的使用机制,确保资金的有效利用和合理分配。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社会保障概论》课程
一、课程介绍1.课程概述:《社会保障概论》课程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旨在讲授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基础、发展历程、制度框架、保障项目及设计与运行机理。
学生在掌握上述核心知识内容的基础上,应熟悉以社会保险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了解我国完善民生福祉的相关实践探索与政策法规,深入理解当下社会改革事业的发展方向、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2.课程思政教学整体设计思路:《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旨在成为一门“小而精”的专业课,充分挖掘课程自身的“思政体质”,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使命担当、建立“四个自信”;让学生通过深度参与式学习全面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演进探索、制度设计、项目实施等内容。
二、课程思政案例设计1.案例摘要:福建省三明市位于福建省中西部山区,经济总量和地方财政收入在福建省排名均靠后。
作为昔日的重工业城市,三明市退休人员比重较高。
医改前,药品和耗材价格虚高,百姓看病难、看病贵,医保基金浪费巨大。
2012年以来,从最初的治混乱、堵浪费,到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再到组建总医院、医保基金“双打包”支付,三明医改已迈入“以健康为中心”阶段。
目前,三明医改初步实现了患者、医院、医生、医保多方共赢。
本案例介绍了福建省三明市深化医改的主要经验:包括建立高效有力的医改领导体制和组织推进机制,深化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创新薪酬分配激励机制,强化医疗机构监督管理,改革完善医保基金管理,上下联动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等。
当年三明医改的动力来源于哪里?三明近10年的医改路又经历了些什么?有哪些成功经验可以复制、推广?又带来了什么样的思考?以三明医改为例,可以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及医疗保障、健康中国与医药卫生事业改革的发展历程与现状、问题与探索、初心与使命进行深入的了解与剖析。
2.教学组织:《社会保障概论》的授课对象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选课学生30名左右。
已经掌握了管理学、经济学及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基础知识,但对社会实践与社会现象的体验与思考相对不足。
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案例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探索
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案例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探索社会保障概论是一门旨在介绍社会保障理论、制度和实践的课程。
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社会保障的概念、目标和原则,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组成和特点,社会保障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社会保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等。
该课程还会涉及到社会保障的相关案例分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在教学方法方面,社会保障概论课程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教学方法:1. 前导式教学:在课程开始前,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背景资料或相关文章,让学生提前了解社会保障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这样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跟进掌握内容。
2. 讲解与讨论相结合: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社会保障的基础知识,然后以相关案例为例进行深入讨论。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社会保障的概念和原则。
3. 小组讨论:在课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分析和讨论一些社会保障案例。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观点来思考和分析社会保障问题,增强他们的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
4. 实地考察和调研:在社会保障概论课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到社会保障机构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亲身感受社会保障制度的运作,了解社会保障实践中的问题和挑战。
5. 案例分析:除了讲解和讨论社会保障的基本概念和原则,教师还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社会保障案例,进行详细的案例分析。
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情况和实践问题。
社会保障概论课程的内容和方法应该结合理论和实践,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通过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社会保障的概念、原则和实践。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为他们将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社会保障制度如何支持科技创新驱动
社会保障制度如何支持科技创新驱动在当今时代,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
而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社会的“稳定器”和“安全阀”,在支持科技创新驱动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社会保障制度为科技创新人才提供了稳定的生活保障。
科技创新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面临着较高的失败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科研人员没有稳定的生活保障,可能会因为担心生活问题而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创新工作中。
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够更加专注于科技创新。
例如,当科研人员面临失业时,失业保险可以提供一定期限的经济支持,帮助他们度过难关,重新寻找创新的机会。
社会保障制度有助于吸引和留住优秀的科技创新人才。
在全球范围内,人才的竞争日益激烈。
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成为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
对于那些有才华的科技工作者来说,他们不仅关注薪酬待遇,也会考虑工作所在地的社会保障水平。
良好的社会保障待遇能够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安定和未来的保障,从而更愿意留在一个地区或国家从事科技创新工作。
比如,一些发达国家凭借其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吸引了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科技人才,为其科技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社会保障制度为科技创新企业减轻了负担。
科技创新企业在发展初期往往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研发和创新,但同时也要承担员工的社会保障费用。
如果社会保障制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企业的负担,比如降低社保缴费比例或者给予一定的补贴,那么企业就可以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科技创新中。
这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和创新能力,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社会保障制度能够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为社会创造价值。
社会保障制度可以通过提供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支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科技创新带来的产业变革和就业结构调整。
同时,社会保障制度还可以通过对消费者的保障和支持,提高市场需求,为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创造有利的市场环境。
第十一讲可持续发展的工程观课件
绿色建筑在设计、施工和运营过程中,注重采用可再生能 源、节能技术和环保材料,减少能源消耗和资源浪费,同 时为居住者提供健康、舒适的环境。
实例
某办公大楼采用太阳能光伏板和地源热泵系统,实现能源 自给自足;建筑外墙采用保温材料和自然通风设计,降低 空调使用率。
清洁能源
总结词
清洁能源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 撑,通过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 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和污染排放
。
详细描述
清洁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 能、生物质能等,具有无污染或 低污染的特点,能够替代传统的 化石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实例
某城市建立风力发电场和太阳能 光伏电站,为城市提供清洁电力 ;农村地区利用生物质能进行供
暖和做饭。
循环经济
01
总结词
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模式,通过资源循环利用和废弃物减
第十一讲可持续发 展的工程观课件
目录
• 可持续发展的工程观概述 • 可持续发展的工程观的核心概念 • 可持续发展的工程观的应用与实践 • 可持续发展的工程观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 可持续发展的工程观的未来展望
01
可持续发展的工程观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可持续发展的工程观是指将可持 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到工程实践中 ,以实现经济、环境、社会的协 调和持续发展为目标。
保护生态环境
将环保理念融入工程设计、施工和运 营全过程,降低工程对环境的负面影 响,保护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的工程观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背景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和人们 对可持续发展认识的深入,可持 续发展的工程观逐渐形成和发展
。
发展历程
从早期的环保工程到现在的绿色建 筑、生态城市等,可持续发展的工 程观不断拓展和完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科技运行的社会保障
▪ 1、科研经费的投入 ▪ 2、科技人才的培养 ▪ 3、信息资源与科技传播 ▪ 4、社会政治环境
▪ 《化学纲要》、《自 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物种起源》被人们 称为世界自然科学的 三大名著。
4、德国:19世纪
▪ 缘起:弗里德里希二世的赞助,从法国输 入科学
▪ 成功的原因: ▪ 官方支持、巨额经费 ▪ 官方赏识带给科学家的巨大声望 ▪ 有组织的科学研究:研究院校、研究所、
实验室技术、专业科学刊物的出版
择题目 ↓
为科学而科学 自由研究
一、2、18、19世纪的恩主制
▪ 企业、资本家、基金会开始资助科学 ▪↓
▪ 科学走向定向研究 ▪ 偏重应用研究
▪ 科学迅速成为一种职业
一、3、20世纪的大科学
▪ 科学活动的复杂性和规模都达到空前的程度
▪↓ ▪ 个人已无力资助
▪↓ ▪ 一国或多国经济力量参与
▪↓ ▪ 大科学时代到来
中国的两弹一星研制
▪ 1955年初,我国开始建立核工业。 ▪ 1956年到1967年十二年科技发展规划和
1963年到1972年十年科技发展规划,都 把发展核科技、核工业列为重点任务之一。 ▪ 1964年10月16日成功地爆炸了我国自行 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 ▪ 1967年6月17日,我国成功地爆炸了我国 自行制造的第一颗氢弹。 ▪ 1970年4月24日,我国又成功地把一颗名 为“东方红”的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
2、英国:17世纪中叶—18世纪中叶
▪ 缘起:第一次技术革命的爆发
▪
清教文化的促进
▪ 标志:
▪ 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
▪ 波义耳:近代化学的诞生
▪ 格林威治天文台:第一个由皇家出资修建 的科研机构
格林威治天文台
▪ 建于1675年。 ▪ 为了解决在海上测定
经度的需要。 ▪ 1835年以后,在
杰出的天文学家埃里 的领导下,得到扩充 并更新了设备。 ▪ 该台成为当时世界上 测时手段较先进的天 文台。
一九六四年十月十六日,我国第 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一九六七年六月十七日,我国在 西第一 颗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大科学时代科技活动的特点
(1)集体研究成为科学研究的主要形 式。
(2)科学发展以指数规律成倍增长。 (3)重视研究开发,把知识尽快变成
财富。 (4)科学成果与实际应用之间的时间
日益缩短,科学技术呈现一体化。
大科学时代科技活动的特点
(5)科学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职业部 门,并被组织起来。
(6)科学变成社会经济潜力最重要的 因素,同时也消耗巨大的社会费用。
(7)大科学不仅渗透于物质生产部门, 而且渗透到政治、军事、文化等社会 领域,与全部社会体制密切联系
4、社会软环境
▪ 稳定 ▪ 鼓励科技发展的科技政策 ▪ 恰当的经济和法律制度 ▪ 适宜的文化价值氛围:民主 ▪ 异质文化的介入:开放
贝尔纳
▪ 英国著名化学家, 科学学奠基人。
▪ 著作: ▪ 《科学的社会功能》 ▪ 《历史上的科学》
▪↓ ▪ 世界科学活动中心
三、近代以来世界科技活动中心的转移
▪ 1、意大利:15世纪下半叶——17世纪 ▪ 2、英国:17世纪中叶—18世纪中叶 ▪ 3、法国:18世纪中叶—19世纪 ▪ 4、德国:19世纪 ▪ 5、美国:20世纪 ▪ 6、未来科技中心预测
第十一讲 科技运行的社会保障
▪ 一、从小科学到大科学 ▪ 二、科技运行的社会保障 ▪ 三、近代以来世界科技活动中
心的转移
一、从小科学到大科学
▪ 1、17世纪的小科学 ▪ 2、18、19世纪的恩主制 ▪ 3、20世纪的大科学
一、1、17世纪的小科学
自己有科研经费 自己可以制造仪器装
备 自己随心所欲地选
1、意大利:15世纪下半叶——17世纪
▪ 缘起:文艺复兴运动:复兴古典文化,歌 颂人性,提倡个性自由。
▪ 标志: ▪ 达芬奇:崇尚实验精神 ▪ 伽利略:科学实验传统、实验与数学相结
合的科学方法。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 支持了哥白尼学说。 ▪ 帕多瓦大学:血液循环理论的发源地
达芬奇
▪ 1452年生于弗洛伦 萨附近,名律师与 农家女的私生子
大科学带给我们的启示
▪ 1、对国家来说: ▪ 要不断完善保障科学运行的社会体制 ▪ 要保证充足的科研经费 ▪ 要建立国家创新体系,营造有利于科学发
展的社会氛围 ▪ 要提高全体公民的科学素质,增加公民对
科学的支持力度。
大科学带给我们的启示
▪ 2、对个人来说: ▪ 必须增强协作意识和集体观念。 ▪ 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都已经集体化了,个人要想
弗里德里希二世
▪ 从法国和欧洲 各地重金聘请 科学家
▪ 兴办大学
德国科学大发展始于化学
▪ 1、李比希:首创实验教学法,学生 分布在各个化工企业,使德国的化学 和化工走在世界的前列
大科学形成的标志——曼哈顿工 程
▪ 美国政府动员了50 多万人(其中科研 人员15万),耗费 22亿美元,占用了 全国进1/3的电力。
▪↓ ▪ 不到4年 ▪ 研制成功原子弹
大科学的典型——阿波罗登月计划
▪ 历时12年 ▪ 动员了40多万人、
2万家公司和研究 机构、120多所 大学 ▪ 耗费250亿美元
▪ 为天主教堂修建过 升降机
▪ 发现了杠杆的基本 原理
▪ 在工程技术、物理 学、生理学、天文 学等方面均有突出 造诣
达芬奇对近代科学的划时代意义
▪ 在生理解剖方面, 不顾罗马教会的反 对,解剖了30多具 尸体
▪ 亲自动手实验,纠 正了经院哲学光看 书本不观察事物本 身的风气
▪ 实验精神是近代科 学精神的灵魂
3、法国:18世纪中叶—19世纪
▪ 缘起:启蒙运动:科学与民主
▪
资产阶级革命:民主制度的建立
▪ 法国科学特点:官办、集中,科学为国家 服务。
▪ 缺点:资产阶级政府官僚习气严重,并且 吝啬、目光短浅
▪ 事件:拉瓦锡等科学家被处死
化学家拉瓦锡
▪ 著作:《化学纲要》, 以大量的实验事实为 根据,系统地、全面 地批判了燃素学说, 系统地阐明了燃烧的 氧化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