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第四,为人们分析和考察社会历史问题提供了科 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
第五,对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 政策具有指导作用。
(二)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1.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方面,包括物
【关键词】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社会形态 社会基本矛盾 人民群众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1.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
历史观是指人们对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 看法。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问题。
第一,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之间并不是 完全同步的(滞后或超前)。
第二,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 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 提琴。
--恩格斯
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第五,社会意识具有能动性。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 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反动的社会意 识对社会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社会意识反作 用的大小,取决于其掌握群众的广度和深度。
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何者第一性的不同回答, 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唯一标准,也是两 种历史观斗争的焦点。
主张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社会存 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属于唯物史观。
认为社会意识第一性的、社会存在第二性,社会 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属于唯心史观。
2.关于唯心史观
(1)唯心史观的基本形态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主体选择性与人的能动性
选择性是人的能动性的重要表现。 客观规律只是在总体上、在长远趋势上决定 历史进程,而社会历史变迁的具体实现则取 决于活动着的人的认识、抉择、意志力等。 人的选择只能在客观规律所提供的可能性范 围内进行。 人的选择还取决于主体自身所具有的素质。 人的文明程度(包括思想道德与科学文化水 平)的高低,制约着人的选择。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的历史选择性
“历史不过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 而已”。 “人类史同自然史的区别在于, 人类史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而自然史不是我 们自己创造的”。 作为自然历史发展过程的社会发展,实 际上就是人的能动活动的过程与结果;社会 发展的客观规律,实际上就是人的能动社会 活动的规律。
第二,忽视人民群 众的活动。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 人类生活的物质条 件,或人类生活的 物质方面,包括地 理环境、人口因素 和物质资料的生产 方式。
2、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人类生活 的精神方面。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 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 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 映。 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 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总之,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 反映社会存在。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 一 ) 内 社 涵 会 形 态 的 是与一定生产力相适应的经济基础 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即社会的经 济形态、政治形态与观念形态的统 一体。
构成社会形态的核心基础是社会关系。社会 关系分为物质关系与思想关系,其中,物质 关系是社会形态最为基础的内容,决定着思 想关系。 根据生产关系的不同内容,可以分为经 济社会形态与技术社会形态。
03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马克思主义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实现了社会历史观的革命性变革。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它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是人类在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中把自然物改造成为适合人类需要的物质资料的力量。
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
其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和劳动者。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是基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表现为两者的矛盾运动过程。
这种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这一规律就内容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以及社会形态的划分和更替,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紧密相连。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社会存在1.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地理环境是人们的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人类生存依赖着地理环境。
这种依赖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场所。
离开适合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人类便无法生存。
第二,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建设的资源。
人类生存既然依赖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就必然影响社会的发展,这种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地理环境通过对生产的影响,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第二,地理环境还可以通过对军事、政治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不同国家社会的发展。
2.人口因素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口因素也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作用。
主要表现在:第一,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
没有物质生产,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而人口是物质生产的自然基础。
没有一定数量的最低限度的人口,就不能进行物质生产,人类社会当然就无法存在和发展。
第二,人口状况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有不同的影响。
一般说来,在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的古代,生产的发展主要依靠劳动力的增加。
因此,这是人口生产能否提供足够数量和密度的人口充作劳动力,就对物质生产的发展,从而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主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以促进物质生产的发展,这是对人口数量的需求相对减少,对人口质量的要求相对增强,因而要求对人口增长的速度适当加以限制,并通过发展科学教育提高人口的素质。
由此可见,既不能抽象地说人口数量越多,密度越大,增长越快越好,也不能反过来说人口数量越少,密度越小,增长越慢越好。
马原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人口因素 物质生产方式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 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
自然地理环境的优劣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并 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要受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特别是受物质资料生 产方式的制约。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目
录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三、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唯心史观
唯物史观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自然地理环境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提。
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
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
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 01 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并且
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作为判断时代变革的客观依据。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 02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_百度文库.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单选]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单选]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多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单选]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单选]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多选]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的有独立的实体性因素、运筹性的综合因素、渗透性因素、准备性因素。
[多选]生产关系内容的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方式。
[多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
这是因为:第一,它是生产劳动得以进行的前提;第二,它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第三,它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第四,它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
[简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
这种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第一,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二,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单选]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单选]上层建筑由两大部分构成,它们是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
[简答]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上层建筑的性质;第二,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为它是经济基础服务的。
当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先进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的上层建筑就帮助它确立、巩固和发展为腐朽落后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的上层建筑就极力维护它,妄图使它免于灭亡,这时它就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新的重要范畴,它对人们从总体上考察社会历史,全面地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及其发展变化的基本线索,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它们之间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着。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这种层层决定和层层反作用的关系,构成了以生产力发展为最终动因的整个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一)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指构成人类社会的一切存在,包括人、社会组织、社会活动、各种财产、知识等。
与自然界一样,社会存在也有三种表现形式,即物质形态的存在,这就是各种社会财产;运动形态的存在,这就是各种社会组织活动;思维形态的存在,这就是各种思想理论、知识体系等。
对社会存在进行量化就有了所谓社会存在量。
各种社会存在可以相互转换。
(二)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脉、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
地理环境是能量的交错带,位于地球表层,即岩石圈、水圈、土壤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错带上,其厚度约10—30千米。
自然环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水、气候、生物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三)人口因素:人口因素是指构成人类社会的有生命的个人的总和。
是一个包括人口数量、质量、人口的构成、人口的发展、人口分布和迁移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范畴。
人口因素也是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影响和制约的作用,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不能起直接的决定作用。
(四)生产方式: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
它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
(五)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心理学哲学基础的重要概念。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在社会精神领域中的反映,是精神现象的总和,包括社会的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社会历史观(一)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唯物史观: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承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承认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唯心史观: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
没有考究人们活动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
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诸如政治法律思想、宗教、艺术、哲学、科学等。
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诸如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等。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力量:首先,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其次,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一种辩证统一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社会意识一旦产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势和规律。
具体表现:第一, 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第二, 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社会意识在自身的发展中具有各自的历史继承性。
第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够推动社会存在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只能阻碍社会的发展。
意义:(1)宣告了唯心史观的破产。
(2)使社会历史研究真正成为科学。
想一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为什么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和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构成。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区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
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唯心史观: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其根据在于:第一,它是一切历史观无法回避的问题。
第二,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
第三,它是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这两种对立的历史观的根本标准。
第四,它是研究社会生活和社会现象、解决历史观其它问题的基础和出发点。
2、唯心史观的非科学性(1)唯心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作这些关系的根源;第二,以往的理论从来忽视人民群众的活动,……马克思以前的‘社会学’和历史学,至多是积累了零星收集来的未加分析的事实,描述了历史过程的个别方面。
”——列宁唯心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第一、否认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第二、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2)唯心史观的两种类型: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唯意志论:认为人的意志决定社会的发展;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宿命论:认为超自然的某种神秘精神决定社会的发展。
3、唯心史观的产生并在社会历史领域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主要原因认识根源:社会历史现象与过程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很容易使人们在考察它时只看到人的意志、思想和动机,特别是活跃在前台的杰出人物、重要人物的意志和动机,而忽略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社会历史根源:在社会化大生产出现以前各个民族、国家生产规模比较狭小,之间缺乏紧密联系,社会进程缓慢,限制了人们的眼界。
阶级根源:剥削阶级为维护其统治,总是不愿面对历史发展的真相,却竭力去歪曲这种真相。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历史唯心主义
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了社会存 在,从而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 历史唯心主义把社会历史看做是精神的发 展史。
历史唯心主义的具体形态
1、基督教的历史观 2、英雄史观 3、费尔巴哈的历史观 等等
基督教的历史观
基督教认为是 历史是上帝创 造的。
费尔巴哈的历史观
地理环境是指人 类生存和发展所 处的各种自然条 件的总和,包括 气候、土壤、地 形地貌、矿藏和 动植物分布等等。
人口因素
人口因素是指人口的数量、质量、 构成、分布密度和增长速度等。
生产方式是决定性因素
虽然地理环境、人口 因素对民族国家会产 生各种各样的影响, 但是并不会产生决定 性的影响。只有生产 方式是决定性因素。
国体和政体
马克思主义依据国家的性质和政权的组织 形式,相应地将国家分为国体和政体两个 方面。 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 政体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 组织形式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规律
首先,经济基础决定 上层建筑。 然后,上层建筑对经 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 作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 规律,就是上层建筑 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 状况的规律。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 规律
社会存在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而生产方 式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
生产力即生产能力。 生产力三要素是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 动者,三者缺一不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 生产过程、渗透在生 产力诸基本要素之中 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 力。 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力 发展非常重要,尤其 是现代社会 。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什么?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什么是社会历史观?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发展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和过程,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等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和过程,包括各种社会意识形式和社会心理,如道德、宗教、哲学、科学等。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分水岭唯心史观包括唯意志论和唯意志论注意:(1)历史观基本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在历史观领域具体表现。
(2)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而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后才开始。
(3)辨析:“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英)柯林武德“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女孩子。
”——胡适•历史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研究思想史对于深入认识人类历史及其发展有重要意义。
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把一切历史归结为思想史的观点,本质上是唯心史观。
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及其根源:1、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1)只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进一步研究它背后的物质原因。
(2)只考察少数英雄人物在历史中的作用,忽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
2、唯心史观在历史观中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原因(1)认识根源:人们要达到对于社会历史的科学认识有它的特殊的困难。
(2)社会历史根源社会历史条件限制着人们的认识。
(历史的动因深藏在历史现象的背后;生产规模的狭小使人难以看到规律的重复性、共同性。
)(3)阶级根源:剥削阶级的偏见限制着人们的认识。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产品的分配关系
其中,生产资料的 所有制关系起着决定性 作用。
生产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 的决定性因素,主要表现在: 它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氏族成员平均所有
奴 隶 主 所 有 生产 归 资料 地 主 所 有
原 始 社 会
奴 隶 社 会 封 建 社 会 私 有 制 社 会 公 有 制 社 会
Hale Waihona Puke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再次体现在服务的效果上。 上层 建筑
适合
经济 基础
不适合
适合
生产力
促进 作用
上层建筑 上层 建筑
适合
经济基础
不适合
经济 基础
阻碍 作用 生产力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内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但 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到底取 决于经济基础发展和变革的要求。 决定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两种历史观
(一)两种历史观
唯物史观 对基本问题的 回答 社会存在决定 社会意识 唯心史观 社会意识决定 社会存在
社会发展的最 终决定力量 历史创造者
生产力 人民群众
精神 少数杰出人物
环境问题 森林惨遭毁灭
环境问题 臭氧层变薄
视频:地球之歌
社会存在 1、地理环境 2、人口因素 3、生产方式 4、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黄河故事 生态系统 环境问题
社会意识及其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
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人们 对一切社会生活过程和条件的观念 反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生产方式: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社会存在 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社会发展的前提,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
含义
个人意识
主体划分 群体意识
社会意识
社会心理
上层建筑意识形式
层次划分 社会意识形式 非上层建筑意识形式
社会存在与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人们物质交往方式的产物
❖
上层建筑)
❖ 上层建筑
关系 意识形态指导政治上层建筑的建立
❖
政治上层建筑制约人们的思想观念
❖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性质、变更、方向)
❖
辩证关系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推动
❖
阻碍
❖
矛盾运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案例:安然丑闻:美国版本的“裙带资本主
义”
❖ 官商勾结,权钱交易 ❖ 违规操作,漠视公众利益 ❖ 社会监管机制出现漏洞
❖ 社会基本矛盾:
❖ 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 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 推动作用的矛盾
❖ 1、这两对矛盾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规定了 社会发展过程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
❖ 2、这两对矛盾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 教学内容:
❖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社会基本矛盾、阶级
❖
斗争、革命、改革、
❖
科学技术
❖ 教学重点与难点:
❖ 社会基本矛盾对社会发展的根本推动作用
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社会发展的动力
含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
同自然界的运动发展一样,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的活动也有其自身的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深刻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等一系列规律,为人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和历史及其发展趋势,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指导原则。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历史观的问题极为复杂,但它最基本的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
它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即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引申。
根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区分为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和历史唯心主义(唯心史观)这两条基本对立的路线。
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观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1、唯心史观: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主要缺陷: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2、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创立的唯物史观。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1)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壤、地形地貌、矿藏和动植物分布等等。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离开适合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人类就无法生存。
A 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社会生产资料的来源。
B 地理环境给不同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特色。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2、所谓人口因素,是一个包括人口数量、质量、密度、构成、人口的发展、人口分布和迁移、人口的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范畴。
3、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4、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1)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2)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3)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4)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5、从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来看,社会意识包括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
各种思想体系由于对经济基础的关系不同和反映社会存在的方式不同,可以分为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从社会意识主体的范围来看,可以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6、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7、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
8、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9、现代生产力包括四类要素:(1)独立的实体性因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2)运筹性的综合因素;(3)渗透性因素,主要指自然科学;(4)准备性因素,主要指教育。
10、“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包括三层含义:(1)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2)在现代化生产中,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使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了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3)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
11、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
马哲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原始社会 奴隶制社会 封建制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社会
2、多样性 、 个别国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对社会形态的跨越 有些国家在历史发展一定阶段的社会形态不够 典型 有些国家在一定时期社会形态长期停滞甚至倒退 同一种社会形态,不同的国家呈现不同的特点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 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 生产力: 生产力:
• 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 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 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 量。
• 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
• 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 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的经济关系。
• 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 史性 • 生产力的水平、性质、状 况和发展要求等是理解生 产力的主要范畴
国体与政体: 国体与政体:
• 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表明国家
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 哪个阶级是被统治阶级
• 政体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织形
式,即政权构成形式,表明统治阶级采取什么样 的形式去组织自己的政权,实现自己的统治
• 二者的关系: 二者的关系:
•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服从国体 • 政体为国体服务,并对保证国家的性质起重要作 用
政治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 政治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 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行政制度; 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行政制度; 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 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 监狱等
练习题: 练习题:
• 一、单选
• 1、列宁说:“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与之作斗争的奴 隶,是革命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并过着默默无 言、浑浑噩噩、忍气吞声的奴隶,是十足的奴隶。对奴隶 生活的各种好处津津乐道对和善的好主人感激不尽以至垂 涎欲滴的奴隶是奴才,是无耻之徒。”这三种奴隶的思想 意识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差异,是由于( ) • A人的社会意识并不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 B人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一致性 • C人的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 • D人的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 1.科学技术的作用
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是科学
其三
技术重要作用的最集中的表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 ×科技
科技
•“劳动生产力是随着 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 步而不断发展的。”
——马克思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邓小平
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共产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 原始社会
(二)社会形态的划分
1.经济社会形态
(2)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人的 依赖性社会(自然经济社会)、物的依赖性 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 会(产品经济社会)。
产品经济
货
币
商品经济
3.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最集 中地表现在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 渡中。
三、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革命
1.社会革命的含义:是革命阶级为改变旧的经 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而进行的政治斗争,是阶级斗 争的最高表现形式。
2.社会革命的作用:社会革命对社会历史的 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交 换
以
自然经济
物 换
物
(二)社会形态的划分
2.技术社会形态
•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 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把人类历 史划分为:
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三、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章_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
历史 的创 造者
最大多数人的利益 和全社会全民族的 积极性创造性是 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返回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依据生产关系的性质,社会历史可划分为 五种社会形态:
资本 共产 奴隶 封建 主义 主义 原始 制 制 社会 社会 社会 社会 社会
其第一 阶段是 社会主 义社会
返回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1、统一性:
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 般过程和一般规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 性
2、多样性:
社会发 发展基 本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是根本动力
社会 发展 动力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直接动力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革命和改革
科学技术及其革命:巨大杠杆
社会发 展与人 的活动 历史 参与 者和 创造者 人民群众 是历史 创造者 个人在 历史上 的作用 坚持 群众 观点 群众 路线
必然性与选择性的统一
再次,每一种可能性的实现,又会有 多种多样的形式,即多种具体的模式或 途径。然而被实现的却只能有一个。
被实现的只能有一个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 性、渐进性与跨越性
1、前进性和渐进性:
主要指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基本趋势,其历 史过程是一个“扬弃”的过程
2、曲折性和跨越性:
决定
生产力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人们对社会历史发展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总看法和根本观点。
_____社会历史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1.唯心史观2.唯物史观社会存在:标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物质生活过程的哲学范畴。
包括:纳入社会系统的自然界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和人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标志社会精神生活和过程的哲学范畴。
包括,社会生活中各种观念和精神要素构成的一个系统。
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历史是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初源泉;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
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否认物质生产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把个人的思想观念、理性或“绝对精神”、“神”说成是历史发展的动力,认为少数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主观唯心主义,唯意志论——动机论客观唯心主义,宿命论——英雄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唯心主义历史观在社会历史领域一直占着统治地位,这有其深刻的社会阶级根源和认识论根源。
社会阶级根源在于:(一)社会化大生产出现之前,由于生产规模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因而难以揭示社会发展的经济根源;(二)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离,一般说来,剥削阶级垄断了精神生产,所以必然夸大精神的作用,抹杀物质生产者的决定作用;(三)剥削阶级的偏见,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决定了它们必然否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
地理环境指和人类社会直接有关的地球的一定区域和相关的自然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国 家 的 对 外 职 能
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 完整,防止和抵御外来侵 略。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国家的对外职能
根据自己的利益调整国与国之间 的关系,参与国际经济政治生活。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二)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 的产生 上层建筑 的性质 上层建筑 的发展方向
决 定
经济基础对 上层建筑的 决定作用
决 定
决 定
经济 基础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上层建筑的反作用
上层 建筑
适合
经济 基础
适合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从这时候起,意识才能摆 脱世界而去构造‘纯粹的’理 论、神学、哲学、道德等等。” “而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 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 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 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 决定意识。” ——马克思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 三 社 或 , 早会随 地意着 发识社 生也会 变相存 化应在 和地的 发或发 展迟展 。 ,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②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第一,社会意识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发展变 化的不完全同步性
会往社 存落会 在后意 。于识 社往
•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四,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 作用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 具有反作用的性质有两种 基本情况:先进的社会意 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 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 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 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党十五大和十六大,邓小平 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写入党章——《世纪宣言》 片段)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热带民族的懦 弱往往使他们陷入 奴隶地位,而寒带 民族的强悍则使他 们保持自由的地位。 所有这些都是自然 原因造成的。 ---孟德斯鸠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人口因素
人口因素包括人口数量、质量、构成、 人口的发展、人口分布和迁移、人口的自然 变动和社会变动等各种因素。
政治统治:运用政权的力量进 行阶级统治。
国 家 的 对 内 职 能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国 家 的 对 内 职 能
或序 调 社 直, 节 会 接干 , 公 社 组预 维 共 会 织、 护 事 管 经调 统 务 理 济节 治 的 职 建社 阶 组 能 设会 级 织 : 等经 的 、 国 等济 社 管 家 。生 会 理 执 活秩和 行
社会意识 的分类
社会意识
个人意识
群体意识
一社 :会 以意 主识 体的 为分 标类 准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以社 会 反意 映识 的的 层分 次类 为之 标二 准:
社会意识
社会心理
社会意识形式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意识的分类之三:以同经济基础的关系为标准
社会意识
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 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正 确认识这一问题是解决其它社会历 史观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社会
唯物 史观
存在决定意识
存在 社会 意识
唯心 史观
意识决定存在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 意义
(1)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 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 基础
人们的意识决定于人们的 存在而不是相反,这个原理看 来很简单,但是仔细考察一下 也会立即发现,这个原理的最 初结论就给一切唯心主义,甚 至给最隐蔽的唯心主义当头一 棒。关于一切历史的东西的全 部传统的和习惯的观点都被这 个原理否定了。 人们过去对于历史和政治 所持的极其混乱和武断的见解, 为一种极其完整严密的科学理 论所代替 。
生产工具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劳动 资料
现 实 的 劳 动 对 象 。
引是劳 入可动 生能对 产的象 过劳一 程动切 的对自 部象然 分,物 则其质 是中都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动资 经 指 者料 验 具 和生 和 有 脑产 劳 一 力的 动 定 劳人 技 科 动, 能 学 者包 , 知 。括 从 识 体事、 力物生 劳质产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 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生产力
真舒服!
生产关系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 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真难受!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 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但这种反 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结底取决于 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劳 动 资 料
生产力构 成要素举例
劳 动 者
劳 动 对 象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劳动资料
最物人劳 重质们动 要资在资 的料劳料 是或动也 生物过称 产质程劳 工条中动 具件所手 。,运段 其用, 中的是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器各 官种 生 的生 产 延产 工 长工 具 。具 在 都一 是定 人意 体义 自上 然,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 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 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存在
地理环境 生产方式
人口因素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地 理 环 境
指与人类生活所处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各 种自然物质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地理条件、气 候条件、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等。
生产的 物质内容
生产的社会形式
生产关系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生
决定 生产关系 的性质
生产力状况
决定 生产关系 的变革
产 力 决 定 生 产 关 系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实例一
石制工具
原始社会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青铜器
实例二
奴隶社会
性生 质产 力 状 况 决 定 生 产 关 系 的
• 首先,在人类思想史上彻 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 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 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 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 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 其次,这一规律是马克思 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 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东方之光》片段 )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三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 的规律
经济基础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国家的特征
国 家 的 特 征
按照地域来划分国民
依靠强制性或暴力手段
征
收
赋
税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国家的起源和本质
国 家 的 起 源 和 本 质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 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国家是社会管理职能独立化产物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磨主 家产为 为生首 马 首的的 克 的是社 思 社工会 会业, 。资蒸 本汽 马克思
手 推 磨 产 生 的 是 封 建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物质资 料的生产方式发 展变化决定整个 社会历史的发展 变化和社会形态 更替.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要求: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 力的状况时,应当保持生产关系 的相对稳定;当生产关系不适合 生产力的状况,甚至成为生产力 发展的桎梏时,必须变革生产关 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生生 产产 力关 状系 况一 的定 规要 律适 合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具有极为重 要的指导意义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生产关系
关 人程人 系 与中们 。人所在 之形生 间成产 的的过
“为了进行生产, 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 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 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 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 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 才会有生产。” 马克思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狭义
生产过程中 形成的关系 分配过程中 形成的关系 交换过程中 形成的关系 消费过程中 形成的关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重
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 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 史的创造者等观点,提高运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 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
性和能力。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劳动者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科学技术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和第一生产力
• 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 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 • 科学应用于生产的组织管理,能够大幅度提高管 理效率; • 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 生产率。 • 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应用于生产过 程的周期日趋缩短,对于生产发展的作用越来越 大,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从这个意 义上说,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 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