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程目标对课堂教学的导向作用
教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导向作用
5 10 ) 6 0 0
要 : 师 的 “ ” 问” 需要 的 , 剐 是 在 关键 处 , 师的 精 讲 、 问往 往 起 了画 龙 点 睛 、 然 大 悟 的 导 向 作 教 讲 与“ 是 特 教 精 恍
用。主体也不是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 , 或放弃教 师的责任 , 实行 “ 大放手 、 大撒 手” 放 羊式” 学。强调 学生的主体作 的“ 教
习、 生活和人 际交往 中的青 春烦恼 , 然后大家一起交流 、 探讨 、
殊状态 , 恰倒好处地找到学生 的最近发展 区 , 确定相应 的教学
策略 , 为每个学生搭建主动学 习的平 台, 引导每个学生主动积 极地参 与 , 并获得一定 的成功 。
寻求解决 的方法 , 而轻松走 出青 春烦恼 、 从 愉快 畅想青 春 、 切
ZHoU x o ya -
, 。C u t Scn ayS ho Anh n uzo 6 0 0C i ) o n eo dr col u ,G i u 5 1 0,hn y , s h a
A src:Fn oak t c e t ’ l”a d ” ”i n e e. seil n te kya tetahr ig ag oe b t t i t s e h  ̄ o ’ k n Q s ed d epc l i h e t h ece' J j n f n a e a t a ay s ni t pae i sigtu h a dsd el tegiig r e T e sbeti n t odn h o n n rl o tah r o o l d af i n o c, n u d ny h udn o . h ujc s o e ytedmiat o f ec es rt y nh l t e ,
“课程思政”视域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融入“思政元素”的探索与实践
“课程思政”视域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融入“思政元素”的探索与实践1. 引言1.1 研究背景传统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往往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知识掌握程度,忽视了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如何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何评价学生在道德素质上的表现?如何考量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都是需要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推动“课程思政”理念的深入发展。
1.2 研究意义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将“课程思政”视域下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融入思政元素,探索与实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这一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通过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这一研究还有明显的实践意义。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实施“课程思政”,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评价中,都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现实问题。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与实践,可以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研究在“课程思政”视域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融入“思政元素”的探索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通过本研究,可以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积极贡献。
2. 正文2.1 课程思政与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关系课程思政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其与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密切相关。
课程思政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而教学质量评价则是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客观评价的重要手段。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可以更好地引导和激励学生,帮助他们积极参与课程学习和思政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导向论
contents •思想政治教育导向论概述•思想政治教育导向论的核心要素•思想政治教育导向论的实现途径•思想政治教育导向论的挑战与对策•思想政治教育导向论的案例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导向论的未来发展目录定义内涵定义与内涵思想政治教育导向论的历史演进起源01发展02现代化03意义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导向论的意义与价值03倡导社会主义政治导向01坚持党的领导02维护国家利益010203注重道德修养弘扬传统美德倡导文明习惯职业导向培养职业精神提高职业技能引导职业规划课堂教学确立教学目标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导向论的教学目标,确保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的紧密结合。
优化课程设置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设置多样化的课程,以增强导向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强化理论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导向论的基本原理和内涵。
社会实践开展实践活动总结实践经验建立实践基地校园文化营造文化氛围通过举办讲座、论坛、文艺演出等形式,营造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导向论的校园文化氛围。
强化舆论引导加强校园舆论的引导和管理,及时发现和纠正不良风气和思想倾向。
推动社团建设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
010302制作优质教学资源加强网络监管建设网络平台网络教育1面临的问题23目前,很多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如灌输式教育,这使得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教育方式的单一性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容过于陈旧,不能及时更新,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
教学内容的陈旧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往往与实践脱节,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进而影响教育的效果。
教育与实践脱节解决对策创新教学方式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案例一:某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010*******案例二:某企业员工职业道德教育案例二:某企业员工职业道德教育案例三案例三发展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结合时代特征拓展学科领域深化理论研究加强跨学科研究探索教育方法创新强化比较研究关注教育实效性研究展望。
议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主导促主体作用
议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主导促主体作用摘要在新课改中,我们对教为主导和学为主体已有一个共同的认识,那就是二者并不矛盾。
主导不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学生安安静静地听讲,教师连珠炮般的提问,学生如流水般地应答。
教师的“讲”与“问”是需要的,特别是在关键处,教师的精讲、精问往往起了画龙点睛、恍然大悟的导向作用。
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来改进我们的政治课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让他们拥有主动、自我发展的空间。
关键词新课改;提问;主动学习在新课改的滚滚浪潮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角色几经洗礼,目前经过普遍的教学思想的讨论和研究,我们对教为主导和学为主体已有一个共同的认识,那就是二者并不矛盾。
主导不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学生安安静静地听讲,教师连珠炮般的提问,学生如流水般地应答。
教师的“讲”与“问”是需要的,特别是在关键处,教师的精讲、精问往往起了画龙点睛、恍然大悟的导向作用。
那么究竟如何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改进我们的政治课教学,如何以主导来促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让他们拥有主动、自我发展的机会呢?一、创造民主、和谐、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在教育上,虽有相对的统一要求(如基础知识、技能,待人接物的文明态度,良好学习、生活习惯等),但个体的差异及其发展则是绝对的。
课堂教学决不是消除差异性,而是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发展的条件,促进其更好地有选择地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树立平等的教学观,以民主、平等的态度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师生人格上平等、思想上交流、情感上相容。
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能力甚至要研究某些特殊个体的特殊状态,恰到好处地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确定相应的教学策略,为每个学生搭建主动学习的平台,引导每个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并获得一定的成功。
二、培养学生主动预习的良好习惯预习有助于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加深新知识理解、提高听课针对性和建构知识结构,也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自学能力、独立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发布时间:2022-01-19T07:00:30.097Z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1年23期作者:郑芳芳[导读] 思想政治课程是基于国家教育方针和新时代培养综合性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设置的高中必修课程,提升课程教学有效性是达成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举措,要求学科教师能够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科学规划教学设计,挖掘课程的育人价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关注知识”向“关注学生”转变,构建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
下文简述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旨在推进学科核心素养落实。
包头稀土高新区第二中学内蒙古包头 014030摘要:思想政治课程是基于国家教育方针和新时代培养综合性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设置的高中必修课程,提升课程教学有效性是达成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举措,要求学科教师能够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科学规划教学设计,挖掘课程的育人价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关注知识”向“关注学生”转变,构建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
下文简述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旨在推进学科核心素养落实。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实效性引言:新课程背景下,提升教学实效性是教学者的核心工作任务,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性提升需要从多个角度着手进行。
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引导学生价值观发展、提升学生政治素养的关键途径,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需要我们反思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寻找改进教学效果的方向,打造氛围活跃、实效性强的新型课堂,降低不良因素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为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提供助力。
1.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分析提升教学实效性是我们在新课改背景下一直积极和深入探讨的话题。
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现状来看,部分学科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依然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能力等方面存在问题,比如教学目标和实际教学效果之间差距过大,思政教育的育人价值没有得到体现;教学内容和形式之间匹配度不足,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缺失、学习方法不当等问题;教学方式过于枯燥和死板,很难将课程的魅力和价值展现出来[1]。
思想政治课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
… 1 … 期( 第1… ~ 2一一 6 总 … 2 00 年第 … … 3 期)
思想政治课在 引导学生全 面发展中的作 用
曾令 国 郭小 明 沙洋 4 80 420 沙 洋县长林 中学 ,湖北
科学发展观提 出了以人 为本的理念 , 而我 国 目前的教育在 实践科学发展观 方面还存在 较大 的问题 。 郑强教授 提 出, 国 我 教育误 区是 “ 掘式 的智力开发 ” 挖煤 炭挖 到黄土 了还 在 挖 ,“
有 综合性质 的学科 。 中学 思想 政治 的教 学 内容 , 盖 了哲学 、 涵 政 治学、 学等 诸多学科 的知识 。学 生通过学 习, 法 在学会 处理 好 与 日常生活实践和社会生活 实践 的关系中 , 思想品德得到 使
境, 括人 际互 动情 境和社 会生活情境 , 含着多种道德 冲突 包 包
一
力 、 高觉 悟、 提 规范行为 的教育 目标落 到实处 。坚持把教育与
社会 实践相结合作为根本途径 , 断提 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 不
、
思想政治课 的特点决 定其 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过程 中
起重要作 用
设 的成效 。同时要增 强思 想政治课 教学 内容的 时好地 领会马克
身, 只有走 下去 。
二 、 样 引导 学 生 的 全 面 发 展 怎
以科学发 展观为指 导 , 强德育 的教 育和导 向功 能。 加 根据 当前 中学生 的思想现状 , 坚持把树 立正确 的世界观 、 人生观 、 价 值观 作为根本任务 , 不断促进 未成年人形成正确 的思想道德观 念 。当前 中学生 思想 发展 中存在认 识水平 和行为表 现的不协 调性 、 理论 认识和 能力水平 的不 协调性 。 思想政 治课的教学一
政治课程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政治课程论文题目一、最新政治课程论文选题参考1、中学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2、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目标体系中的几个关系3、改革开放以来中学政治课程研究的现状与反思4、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个性实施5、浅议讨论式教学方式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实践意义6、论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混沌与澄清、症结与改造7、高中政治课程乡土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改进策略8、构建塑造人的心灵的德育课程——《上海市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介绍9、试论中学思想政治课程的研究性学习10、语文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的交融11、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困境与出路12、《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转变13、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政治生活”解读14、浅论中职学校思想政治课程中健康人格教育15、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16、课程优化整合与学生素质内化--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实验尝试17、解读新《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18、由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所引发的关于中学思想政治课程的思考19、中学政治课程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失误与调适分析20、谈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二、政治课程论文题目大全1、思想政治课程创新的几点思考2、对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开发的初步思考与实践3、基于诚信教育的学生思想政治课程创新4、江苏思想政治课程网络资源库构建研究5、论新编高校政治课程的教与学6、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利用7、本土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取材视角与应用探微8、新课改下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解读9、浅谈思想政治课程对青少年的德育作用10、积极心理学对思想政治课程实践影响11、关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有关问题的认识12、中学政治课程价值取向的反思与建构13、中学政治课程三十年发展阶段划分的探讨14、以思想政治课程为载体的高中生职业生涯教育研究15、高中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6、信息技术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程的整合17、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利用现状的分析和研究18、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探究式学习方式探讨19、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目标的比较研究:对文本的分析20、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理念三、热门政治课程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工科院校中如何提高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质量——自身教学实践的心得体会2、政治新课程与学科素质培养: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艺术3、关于五年一贯制大治课程设置的思考4、凸显《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实现途径5、浅论思想政治课程实践性教学改革6、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7、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思维逻辑和实践逻辑8、兴趣引导学习,兴趣激活课堂,兴趣成就人生——浅谈中学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兴趣培养策略9、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课程的整合10、思想政治课程目标对课堂教学的导向作用11、美、日德育和社会课程对我国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借鉴意义12、谈淡如何丰富思想政治课程资源13、新中国成立后中学思想政治课程设置的历程、特征及启示14、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实效性分析15、普通高级中学政治课程管理研究16、打造中职政治课程高效课堂的若干思考17、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方式的转变18、“生活化”教学理念在高中政治课程中的嵌入与实践19、大学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实效性研究20、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实验四、关于政治课程毕业论文题目1、论新课改背景下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2、谈谈如何丰富思想政治课程资源3、试论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4、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开发的多维路径选择5、新加坡公民和道德教育课程与我国思想政治课程的文本比较6、思想政治课程与教学论7、《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四个基本特性8、让思想政治课程资源"优"起来--浅谈新课改后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9、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教学开发研究10、高校研究生政治课程学习心理阻抗研究11、“案例教学法”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12、中学思想政治课程的历史演变与启示13、中学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探究14、拓展政治课程资源的思考15、高中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16、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17、批判·继承·创新·发展——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对比研究18、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对比研究19、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20、谈谈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小组合作学习五、比较好写的政治课程论文题目1、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实效性值得研究2、论信息技术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整合3、浅谈基于学生生活的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开发4、中职学校政治课程学生资源和环境资源的开发与利用5、阅读教学——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实施的一种有效方式6、浅析大学思想政治课程中的爱国主义教育7、多元化学生评价在高中政治课程的应用研究8、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创新与学生主体性开发9、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10、让学生乐学政治课程11、从《焦点访谈》中探索中学政治课程的拓展延伸12、试论高中政治课程探究式教学13、高中政治课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性14、探索网络信息技术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融合的重要作用15、浅析高中政治课程教学的创新策略16、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7、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设计——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18、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本思路19、浅谈新课改下中学政治课程的课堂教学方法 20、思想政治课程及其资源开发研究。
浅谈新课标对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导向作用
C o u r s e E d u c a t i o n R e s e a r c h
2 0 1 4 年1 月 Hale Waihona Puke 中旬 刊 思想 ・ 政 治
浅谈新课标对思想品德课教 学的导向作用
周永春
( 福建漳 州厦 大 附中 福建 漳州 3 6 3 1 0 5 ) 【 摘要 】 初 中思想品德课 程标准修订的 时代性 、 紧迫性和 必要性 . 尤其对于今 后的 思想品德课教 学有 明显的导向作用 要与 时俱进地调整 具体的教学课程 内容 教 学需要进一 步贴近 青少年和生活 努力淡化知识本位 的特征 . 力求三维 目 标的 综合 实
现。
【 关键词 】 新课程标准 思想品德课教学 导向作用 与时俱进 贴近生活 三维目 标 【 中图分类号】 G 6 3 3 . 3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2 0 9 5 — 3 0 8 9 ( 2 0 1 4 ) 0 1 — 0 0 7 7 — 0 2
《 初 中思想品德课 程标 准》 ( 2 0 1 1版) 于2 0 1 1年 1 2月 2 8 的《 初. 1 思想 品德 课程 标 准》 ( 2 0 1 1年版 ) 一 个鲜 明的特 点就 日由 国家教 育部 印发 . 这是 我 国首次对初 中思想 品德课 程标 是贴近青 少年和 生活 那 么. 在 具体 思想品德课教 学 实施 过 就需要认 真地贯彻和 落实 准进行 修订 此 次修 订没有 对 内容 结构进行过 大的调 整 , 而 程 中. 是在保持 原有结构稳 定的前提 下 . 在具体 内容和表 述上做 了 第一 . 对于青春 期现 象 , 《 标准 ( 2 0 1 1 年版 ) 》 修订 调整 为 些必要 的微调 对这些微调 部分 的仔 细研读 与学 习 . 发现 引导 学生体会 青春期 的美好之 处 . 如何从 容地 应对青春期 出 初 中思想品德课程 标准修订 的 时代 性 、紧迫性 和必要性 。 尤 现 的问题 青春 期教 育是 中学教 育的一 个重要课题 . 作 为青 其对 于今后 的思想品德课 教 学有 明显 的导向作用 初 中学生 春期教 育的一个重要 途径 ,思想品德课教 学更应走 近学 生 . 正处 于开始 涉足社会 公共生 活和 身心 快速发展 的关键 阶段 . 贴近生 活. 引导 学生从更加 积极 的视 角去理解 和面对 青春 期 也 处于道德和价值观 念形成 的重要 时期 . 迫切 需要 学校思 想 的种种 变化 . 站在 青少年 学生的视 角来考虑和讲 解青春期 问 品德课 的积极 引导和有效帮助 初 中思想品德课 程标 准的修 题。首先 . 老 师要 多给学生一些时 间和耐心 . 充分 了解学生青 订. 对 思想 品德 课教 学提 出了新的要 求 . 也 迫切 需要 思想 品 春期可 能产 生的各种 生理 和心理 矛盾 . 理解 学生在 这一特 殊 德课教 学在 形式、 内容和方 法上做 出一些切 实的调整 阶段所 产生的 困惑 其 次 . 思品课教 学要 引导 学生开始慢慢 课 程内容要与时俱进地进行调整 用心去感受“ 成人 了” 、 “ 长 大了” 的 美好和责任 , 有 意识地 引导 结合 时代和社会发展 的新 特点 . 此 次修 订对初 中思想 品 学生去 理解 这种特殊 状 态下 的“ 不适和 痛苦 ” 变化 背后 正在 德课程 目标和课程 内容都做 了一些微调 . 而作为 思想品德课 进 行 的 成 长 … … 教 学的具体 实施环 节也要 做到 与 时俱进 . 不 断地调整 和更新 第二。 在课程 目 标的“ 能力” 目标中. 新增“ 提 高媒介素养, 能够积极适 应信 息化社会 ” 的 内容 。 提 出要 学会 面对 “ 多样 的 具体 的教 学课程 内容 具体有 以下几点体现 : 第一 . 此 次修 订在 最 终 目标 中, 将 原课 标 中的“ 好公 民” 价值观念” . “ 作 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 在 当今世界信 息 修改为 “ 合格公 民” 。看似 一种弱化 . 其 实不然 , 它是 降低 了对 化 的时代 .青少年 所处 的外部 环境 已经 发生翻 天覆 地的 变 学生的培养要 求. 更符 合教 育的 实际 思想品德课教 学内容 化 , 他 们接 受信 息的媒介 渠道也 五 花八 门 。 且更 高 效 、 更便 就 必须 围绕“ 合格 ” 做 一些调整 . 具体 告诉 同学们 怎样 才能成 捷。青少年的手机 普及率越 来越 高, 且趋 于低龄 化 初 中学生 为一名合格 的公 民 “ 合 格公 民” 最起码 的需要 有责任 意识和 是媒介信息最广泛的接受者, 而现 实问题在于. 青少年 因其 独 立人 格 . 要 有道德 意识 和法制 观念 , 也 需要 有健 康 的心理 身心发展 的不成 熟 难 以对诸 多信 息做 出一个正确 的判 断 、 文化 素质和 身体 素质 , 再就 是要 有 不断 学 习、 与 时谐 进 的意 分析和选择 思想品德课 教 学不能脱 离学生的生活 实际 . 反 识 … …所 以 . 要成 为一名 “ 好 公民” . 首 先要 成 为 一 名 “ 合 格 公 而应该立足 于信 息化 的现 代生 活 . 积极 引导 学生学会正确理 提 高对 负面信 息的免 疫能 力 . 学会 理性利 民” 此处修订对 学生 的培 养要 求更符合 实际 , 更具体化 . 思 解分析 媒介信 息 . 想品德课教 学也 更丰富、 贴近 实际, 更具说服 力 用现 代 媒 介 去 参 与 公 共 生 活 第二 。 “ 情感 . 态度 ・ 价值观 ” 目标 中. 在“ 树 立规 则意识 、 法 三、 努力 淡化知 识本 位 的特 征 . 力求三 维 目标的综 合实 制观念 ” 的基础上 . 此 次修 订新 增加 了“ 公共精神 ” 和“ 公 民意 现 识” 的 目标 内容 这 种 内容 上 的新 增极 具 时代 性 和 发 展 性 前 在现 实的教 中, 思想品德课 堂教 学并没有超越 “ 知识本 段 时间 . 网上 炒得 沸 沸扬扬 的“ 埃及 神庙被 刻 字” 事件 。 其实 位” 、 “ 教 师为 中心” 的传统模 式 , 一味 注重知识传授 、 说教 . 而 只是 中国公 民素养 的一个细微体 现 .在其 他领域 亦是如此 : 忽略 情感 、 态度和价值观 的培 养 , 忽略学生 的亲身体验 . 思 想 问题奶粉、 地沟油、 三聚氰胺 、 铬超标 、 “ 小悦悦 事件 ” …… 目 前 品德课程 对 于青 少年 良好道 德和 品质 形成 与发展 的有 效推 民众“ 公共关怀 ” 的缺 失及 其普遍 的“ 公共精神 ” 的欠缺 . 是大 动作 用被 弱化。 家不得 不严肃面对 的客 观事 实 如何从 小培养 学生的“ 公 共 《 初 中思想品德 课程标 准) ( 2 0 1 1 年版 ) 在课程 内容“ 我与 精神” 和“ 公 民意识 ” . 思 想品德 课教 学就 需要 有很 强的 时代 他人 和社会 ” 部分提 出引导 学生“ 感 受 学校 生活的幸福 ” 现 特 征 其 实. 从先进 国家、 地 区的成功经验看, 都 非常重视公 民 在越 来越 多的学生表 示很难 感受到 学校 生活 的幸福与快 乐 . 教育. 注重从 小培 养社会 “ 公共精 神” 和“ 公 民意 识” 我们 思 这 与我们现 行 的教 育教 学方式 不无 关 系 作 为 思想品德 课 想品德 课教 学应根 据 学生成 长不 同阶段 来适 当调整 和安 排 堂, 我们也切 实需要通过反 思 , 改 变以往 的教 学模 式 . 努 力淡 教 育的 内容 。 化 “ 知识本位” 特征 。在整 个教 育教 学过程 中. 认真 落 实新课 第三 . 课程 内容 上 。 “ 成 长 中的我” 部 分增加 了有 关 生命 程 理念 . 以学生 已有 的知识 和 生活 经历为依 托 . 以学生 为主 教 育的 内容 生命教 育是 教育 的最高追 求 . 也是 一切教 育的 体 , 在教 师引导、 点拔 和帮助 下 。 亲身体验 , 自 主参 与 , 从 而获 前提 。生命 和健康 , 对 于我们每 个人 来说 都是 宝贵的 生命健 得 所需知识 , 发展 个人 能力 , 努 力在课程 中 实现情 感 、 态度和 康权是 享有 其他 一切权 利的基础 , 也是公 民参加 一切社会 活 价值观 的三维 目标。 当然 . 去 除课 堂本 身. 我们还要 积极关注 要 努力 营造 温馨 、 和谐 、 积极 的校 园文化环 境氛 动的基础 。 没有 了生命 . 任何权利 都失去意义 尤其是本世 纪 课 堂的外化 , 以来重 大 自然灾 害后 . 人们 开始积极 讨论和 思考 生命 的意义 围 . 把 引导 学生感受 学校 生活的幸福 作为教 育的重要 目标之 与价值 。作 为 中学生这个特殊群体 , 代 表着祖 国的 未来 、 民族 让 学生课后 能够在 校 园尽 情释 放 自己青春 的激情 与活
政治课在德育中导向作用论文
试析政治课在德育中的导向作用一、思想政治课在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中的地位1.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主要途径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第一要义就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因此,中学思想政治课在中学德育中起着任何学科都不能替代的作用,理应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抓手。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学校德育工作的效果。
思想政治课通过教学,不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主要途径。
2.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决定了思想政治课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地位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向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一门重要学科。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教育性和实践性。
现行的中学思想政治课不仅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制定了不同的教学内容,还提出了不同层次的德育目标。
3.思想政治课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决定了思想政治课在德育中起着导向作用政治课教学要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认识能力,重视在实践中去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认识。
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课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阵地,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中起着导向作用。
二、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面临的问题1.思想政治课担负着传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基本常识和进行道德教育的双重任务。
可是,高考所考查的又往往是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指挥着思想政治教学要着眼于知识性教育,导致了重原理,忽视了道德品德教育的不良倾向。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再把奉献作为人生价值的全部内容,人们开始考虑自身的物质利益。
由于政治课教学仍停留在传统观念上,使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显得力不从心。
3.理论与现实的脱节,使政治课教学的德育功能面临新的困难。
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4篇
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4篇第一篇:思政教育在大学生学风建设中的作用一、当前高校学风建设的现状1.学习参与度不高。
当前只有少部分学生积极的进行课堂学习和自学,总体上来讲,学生对学校学风的认可度不高。
主要表现在,对课堂、院系、宿舍三个点的学习氛围评价为“一般”,对学校图书馆的学风认可度为“良好”。
据笔者在参与同行教师交流中了解到,部分学校出现了,临考前突击学习的风气,这一时间段,教室的到课率,图书馆的入座率空前提高。
笔者认为这种畸形的学风是一种病态的学风,是对当前我国高校教育制度的一种讽刺。
通过深入大学生群体访谈了解,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平时对学习不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2.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态度,能够直接折射出其学习立场和人生态度。
同时各高校大学生群体的学习态度,直接反应其高校的学风情况。
大学是大学生步入社会前,成长学习的黄金期,是一个人,尤其是即将成为奋发有为的知识青年,不断努力充实自我,巩固和完善学习知识的重要阶段。
而当前,调查研究发现,有超过8成的学生有过逃课经历(这8成受调查学生,还包括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学习形势十分严峻。
通过对逃课率的研究,同样也折射出,当前大学生对学习兴趣不够浓厚的情况,厌学情绪较为严重。
课堂学习除外,自学情况也不容乐观,据相关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课余学习时间有超过6成学生不超过2小时,甚至有部分受访学生表示课余时间除了要考试突击学习外,从来不学习。
因此不论是在课堂还是课外,学生的学习态度都不够端正,这种不端正的学习态度,给学校的学风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3.学习行为不够规范。
当代大学生,已经步入成年人阶段,都有自己较为成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观念,但在学习的选择上,仍体现出不够规范的现象,高中阶段的预习、复习等功课在大学没能有效的延续,此外,课堂上的纪律也出现了很多问题,睡觉、玩手机、看其他书籍等现象时有发生。
4.学风建设存中存在问题。
各大高校对学风的建设都甚为重视,而且也投入较大的精力和财力来进行建设,但是收效甚微。
论初中思想政治课的作用(10篇)
论初中思想政治课的作用(10篇)篇1:论初中思想政治课的作用〖内容提要〗一个人必须具备两大能力。
即才能(知识、经验、技能等)和德能(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德能为才能的发挥起指导作用,而德能的高低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之中。
其中,初中思想政治课发挥着基础性作用:1、思想政治课是培养“四有”新人的主要途径;2、思想政治课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3、思想政治课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主要手段;4、思想政治课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
5、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要求/现状/作用〖引言〗一个人的才能再高,如果他的德能低下甚至败坏的话,那这个人就不会成为对人民有用的人,相反,还会成为人民的敌人,甚至才能越高对人民的危害就越大,因此,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是非常重要的,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我们希望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志,各个有关部门的同志,整个社会的家家户户,都来关心青少年思想政治的进步。
”他还要求:“学校的党团组织和所有的教员都要做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①。
一、当今时代特点对初中思想政治课提出的要求。
当今时代是个开放的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是科技时代,我国也不例外,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一些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蚀,这就给我们的初中思想政治课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求通过初中思想政治课树立全体社会公民的基本意识,提供思想道德素质,尊重社会公德和社会规律。
1、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还要防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滋长,防止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的泛滥;为了防止一部分不法分子为了钱而不择手段的现象发生,例如:随着近几年“杀广”热潮的到来,中学的失学率不断上涨,一些不法青年在外偷、抢、卖淫、贩毒等不法手段获得了不少钱财,以至于回家来修起来房子,买上了车子,而我们所谓的工作人员一个月下来才壹仟来元钱,于是那些阔大少非常“关心”的问我们:“你们是怎么养活你们一家子的?你们那点儿工资就连我们抽烟都不够呢”,这样那种读书无用论就应运而生了,因此,这些就成为了初中思想政治课的一项基本任务。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知识梳理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微格教学:所谓“微格教学”,就是将复杂的教学过程分解成许多容易掌握的具体的单一的技能,如“导读技能”、“学习指导技能”、“讲授技能”、“提问技能”等。
在训练时,对每种技能都提出训练目标,在较短时间内对师范生或在职教师进行反复训练的一种教学模式。
素质教育:就是人在先天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培养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意识、道德、知识、能力、身体、心理品质等。
内化: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教育、帮助或在其他社会教育因素是作用下,通过心理因素矛盾作用和情感的中介,将社会要求的良好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范畴等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和信念。
外化:是指受教育者将良好的思想意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信念,通过意志的中介,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实践,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这是一个在内华达基础上再由内向外的转化与发展的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内化和外化内化是指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将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规范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自己意识体系有机组成部分的过程。
外化则是将个体品德意识转化为行为表现和行为习惯的过程。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预先设想或拟定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和帮助下能够达到的学习结果,这个结果是指学生通过学习后自己身心素质发生的变化。
案例教学法:就是用案例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具体地说,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种典型的、特殊事情的情景和境况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的教学过程:案例课程设计阶段----教学案例选择阶段--- -案例教学阶段----布置作业阶段----评价反馈阶段情感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一定教学手段,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并使学生的知识、情感、意识、行为等方面得到积极变化的教学活动。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评价方法探析——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例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评价方法探析——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例刘丽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侧重分析思想政治课程评价的重要性以及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根据作者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经验,对评价方法的改革提出一些建议。
思想政治教育长期以来存在很多问题:以老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学生缺乏兴趣,缺乏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评价方式过于单一,课程评价没有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紧密结合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一般,学生不重视的现状。
2012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改革考试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考察和学习能力评价的意见,《意见》对于探索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进行科学的评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本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式进行了一些积极地探索。
一、课程评价的重要性以及存在的问题。
1、课程评价是教学环节的重要一环,是检验教学效果,检验教学目标是否实现,也是检验学生是否收获的重要环节。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评价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第一,导向功能。
导向功能指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评价,引导学生和教师朝着教学目标前进,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意识形态,评价的导向作用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朝着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方向前进,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第二,诊断功能。
通过课程评价,诊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或疑难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是否恰当。
第三,调节功能。
调节功能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评价过程及结果的反馈,让评价者了解学习者存在的问题以及教育者教育方法过程等存在的问题。
从而调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不断的优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
第四,激励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功能指通过评价,让评价者了解自己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形成一种动力。
要重视积极的评价在激励功能中的重要作用,积极的评价能增强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探索如何增强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效果
探索如何增强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效果摘要:思想政治教学是全面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的教育。
因此,在政治课的教学中,教师应从自身的学习、提高入手,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维,从而有效增强思想政治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重要性教学效果增强方法思想政治课是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的重要教育手段,因此,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远意义。
一、政治课的重要性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
它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为了发展我国政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专业人才,必须明确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课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观点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法律、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经历进行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是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的一个过程。
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作用,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道德教育,以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道德基础。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现状1.对政治课的学习认识存在偏差。
政治课实行开卷考试以来,使学生对政治课产生“轻视”情绪。
很多学生进入学校后,因为没有升学压力,学生对开卷考试的政治课更是不太重视。
而随着学校扩招,学生基础不太理想,普遍表现出厌学情绪严重、学习主动性不高、想学一技之长却缺乏恒心和毅力等状况。
这些情况导致学生管理难度加大,教学管理上的问题日益突出。
而开卷考试的政治课成了学生眼中可有可无的课,甚至是“休息课”。
初中社政课在教学中的作用及教学方法探讨
初中社政课在教学中的作用及教学方法探讨作者:陆海杰来源:《青年时代》2016年第14期摘要:初中社政课是对初中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是初中德育的主渠道,它承担着培养初中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创新意识的重任。
关键词:初中社政;教学;方法推行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21世纪教育的主要目标。
初中社政课是对初中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是初中德育的主渠道,它承担着培养初中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创新意识的重任。
因此,积极研究探讨初中社政课教学改革,加强政治课素质教育实施显得至关重要。
一、素質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
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内在素质和外在素质。
内在素质主要是人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和意义,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也就是一个人的对待人、事、物的看法,也可以成为人的“心态”。
外在素质就是一个人具有的能力、行为、所取得的成就等。
二、初中政治课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初中社政《课程标准》指出:“初中社政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以及有关社会科学常识的必修课,是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
”思想政治课同其他学科,同其他方面德育工作相比,无论从时间上、形式上还是任务上都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它对帮助中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发挥着它的德育功能。
教育部明确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
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
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试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教育中的导向作用
个体的技能培养 。更具体 的说 , 专业教 育是指培养学生 的专业技 能何在专业 领域 里的研究 能力 , 就是要帮助社会新生 个体努力达
到 以下 目标 : 具有 适应社会快速发展 的基本技能和 良好 的习惯 ; 能够选 择有 意义 、 激励 自己的工作 欲望和热情的工作价值 观 ; 掌
行为导 向是指通过树立具有广泛认 可度 , 又有极强感召力 的 先 进榜 样 , 其他人钦佩而 在精 神 、 使 心理 、 人格 、 为等方 面加以 行 效仿 的行为结果 。行 为导 向一般分 为人格导 向、 行为方式导 向 、 行 为导 向。为了更好地达到专业教育 的预期效果 , 在专业教育的 实 施过程 中就要适 当推广先进人物 、 学术楷模 , 以其成功的人格
会主义国家 , 每个人都是 国家 的主人 , 人与 国家是 紧密 联系在 个
一
起的 , 个人的发展是在 国家发展来自前提之下而 进行的 。因此 ,
在发展专业教育 的同时必须时刻 以思想政 治教育 的价值 导向为
基础。
21 实用 主义 的影 响 .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 天 ,读 书可以改变命运 ” “ 这一理念 已远 远超 出最初 的初衷 。专业教 育已被越来越 多的人误 认为是找工 作的一个途径或是一 个手 段。其实 , 这种功利性的价值取 向是市 场经济条件下 人们普遍容易 受到的社会影 响。 片面强调外在工 “ 具价值( 即维护稳定与秩序 的价值 )忽视 内在本体 价值 ( , 即育人 、 育德价值 )强调眼前价值 ( ; 即以当下不 出问题为 目的) 忽视 长远 ,
横在实践 的过程 中体会成功者心 路历程 ; 强化行为的 引导 , 就如 同毛泽 东所说 的, 一个人做点好 事并不难 , 的是一辈子做 好事 , 难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课程思政教改中的价值引领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课程思政教改中的价值引领作用作者:黄蓉芳李华钢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0年第38期[摘要] “课程思政”理念强调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有育人职责。
该文从三个方面加以阐释:一是“课程思政”的提出和意义;二是“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区别与联系;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课程思政”中价值引领作用的实现途径.[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思政;价值引领[作者简介] 黄蓉芳(1965—),女(土家族),湖北恩施人,硕士,广东工业大学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李华钢(1963—),男,湖北鄂州人,硕士,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8-0060-02; ; [收稿日期] 2020-04-08一、课程思政的提出和意义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之后,将过去教育教学中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把“传道授业解惑”有机结合起来,产生了一个新的词汇——“课程思政”。
所谓“课程思政”理念,以“培养什么人”这个教育的首要问题为根本导向,以促进学生成长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有育人职责,所有课堂都是育人的主渠道。
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要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的同时强调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1]从2016年习总书记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到2018年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全国教育大会、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再到2019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其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一”个首要问题:即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和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2)“二”个根本任务:即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3)“二”个体系和“一”个体制机制:即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健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的体制机制。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一、概述思政课程作为高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学生的多元化需求,思政课程的教学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其中的课程思政成为教学实践中的一大亮点。
本文将就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进行深入探讨。
二、思政课程的内涵与特点1. 思政课程的内涵思政课程是指通过宣传思想政治理论、增强思想政治宣传能力、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实现德育目标的一门课程。
它不仅包括理论知识的传授,还包括政治思想、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内容,是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2. 思政课程的特点思政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全面性: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覆盖了众多领域,具有全面性的特点;2)重视实践:思政课程注重将理论通联实际,通过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的思想和道德能力;3)导向性:思政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明确的导向性。
三、课程思政的概念与内涵1. 课程思政的概念课程思政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各门课程教学相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到各门课程的教学中,使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活动中的一种教学理念。
2. 课程思政的内涵课程思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1)内容渗透: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之中,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2)形式多样:课程思政不仅限于教师口头宣讲,还包括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3)目的导向:课程思政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创新能力,使其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
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1.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内在通联思政课程是专门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门课程,而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各门课程中。
可以说,课程思政是思政课程的延伸和拓展,二者有着内在的通联。
2.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思政课程是培养学生政治素养的主渠道,而课程思政是在学诞辰常学习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
高校课程思政的目标取向、内容架构与支持体系
2022年6月㊀第15卷第2期当代教师教育ContemporaryTeacherEducationJun.ꎬ2022Vol.15No.2高校课程思政的目标取向㊁内容架构与支持体系祁占勇ꎬ王书琴ꎬ梁㊀莹(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ꎬ陕西西安710062)摘㊀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ꎮ高校课程思政应以培养政治认同感为目标取向ꎬ培养具有政治价值认同感㊁政治实体认同感㊁政治工具认同感及政治效能感的大学生ꎬ深入挖掘专业伦理与职业道德㊁传统文化与中国精神㊁世界公民等思政内容元素ꎬ并以协同育人为抓手ꎬ通过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教师队伍㊁结构优良的精准化组织制度㊁软硬兼具的和谐化育人环境形成课程思政的支持体系ꎮ关键词:课程思政ꎻ政治认同感ꎻ课程思政目标ꎻ课程思政内容ꎻ课程思政支持体系中图分类号:G42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674-2087(2022)02-0062-09收稿日期:2021-12-14基金项目:2020年陕西省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YJSZG2020034)作者简介:祁占勇ꎬ男ꎬ宁夏彭阳人ꎬ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ꎬ博士生导师ꎬ教育学博士ꎬ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学者ꎻ王书琴ꎬ女ꎬ山西吕梁人ꎬ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立法研究基地(教育部政策法规司与陕西师范大学共建)助理研究员ꎻ梁莹ꎬ女ꎬ陕西西安人ꎬ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副研究员ꎮ㊀㊀ 课程思政 是一种创造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ꎬ强调在学校构建全方位育人格局ꎬ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ꎬ在知识传播中发挥价值导向作用ꎬ最终形成育人的协同效应ꎮ[1]课程思政肇始于2014年上海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ꎮ2017年9月ꎬ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ꎬ再次强调要 充分挖掘各门课程中的德育内涵 注重学科德育㊁课程思政 [2]ꎬ这是首个明确提出 课程思政 的政策文件ꎮ2017年12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动以 课程思政 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3]ꎮ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指出要 全面推进所有学科课程思政建设 ꎬ同年5月ꎬ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ꎬ敦促各高校全面开展课程思政建设ꎮ至此ꎬ 课程思政 从地方自主探索发展为国家战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ꎮ全方位阐述高校课程思政的目标取向㊁内容架构及支持体系ꎬ有助于提高高校课程思政工作的实效性与针对性ꎮ一㊁高校课程思政的目标取向:以培养政治认同感为指向㊀㊀课程思政的目标体现了课程思政工作所蕴含的价值取向ꎬ表现了对课程思政工作开展的实践预期ꎮ课程思政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㊁新方法要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ꎬ发挥 润物细无声 的优势ꎬ以培养高校学生的政治认同感为指向开展工作ꎬ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弭高校思政教育 泛政治化 的诟病ꎬ还能使高校更好地承担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ꎮ26(一)培养具有政治价值认同感的时代新人课程思政首要目标是培养具有我国政治价值认同感的时代新人ꎬ这是区别我国课程思政与资本主义国家公民教育或道德教育的根本标识ꎮ政治价值认同要求高校大学生要对社会主义的理想㊁信仰及主张等多方面形成基本的政治认知ꎬ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积极的政治情感ꎮ一是对马克思主义伟大信仰的认同ꎮ马克思主义既是课程思政开展的理论基础ꎬ也是课程思政必须坚持的基本方向ꎮ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都曾指出:坚持不懈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能为高校发展提供方法论指导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始终坚持贯穿马克思主义的立场㊁观念和方法ꎮ课程思政建设应旗帜鲜明地捍卫马克思主义ꎬ一方面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㊁各门学科教师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唯物史观㊁实事求是的态度及辩证思维方式等作为方法论运用于课程思政的具体实践中去ꎻ另一方面ꎬ课程思政应达到使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其中国化的理论体系的效果ꎬ并使其能够在脱离学校后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ꎬ理性客观看待多元的社会思想ꎬ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ꎮ[4]二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ꎮ世界上多数发达国家都强调以本国价值观对大学生进行精神塑造ꎮ如英国针对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存在的道德沦丧及信仰缺失问题ꎬ积极利用其深厚的宗教传统ꎬ给予学生以 民主主义社会公民所必需的道德品质方面的训练 [5]ꎬ塑造大学生健康的道德人格ꎮ日本大学在授课中强调渗透以 集团意识为中心的日本民族精神ꎮ[6]韩国强调对全体国民进行 国民精神教育 ꎬ培养具有资本主义民主自由价值观念的韩国公民ꎮ[7]我国课程思政建设应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性和优越性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着我国全体人民的价值追求ꎬ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ꎮ从整体架构来看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了国家㊁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ꎻ从本质内涵来看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及政治㊁经济㊁道德等多个方面ꎮ因此ꎬ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必须深化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认同ꎬ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的价值观共生共融ꎬ才能使大学生形成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完美人格ꎮ三是对理想信念的认同ꎮ一个国家㊁一个民族 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ꎬ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 [8]ꎮ课程思政归根到底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ꎬ而彻底的理论要想转化为革命的力量离不开理想信念的教育ꎬ理想信念既是理想和现实的有机统一ꎬ又是彻底性和先进性的统一ꎮ[9]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将理想信念比作胜利之 钥 ㊁精神之 钙 ㊁思想的 总开关 等ꎬ详细阐明了理想信念对于个人成长及国家发展的重要性ꎮ培养大学生对理想信念的认同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强调大学生要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及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ꎬ二是要引导其树立成长成才的个人理想ꎬ三是要求其正确处理好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㊁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ꎮ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培育政治认同感的终极目标和指向ꎬ能够指引大学生在面对价值冲突时找准自身定位ꎬ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ꎬ自觉承担民族复兴大任ꎬ争做时代新人ꎮ(二)培育具有政治实体认同感的爱国者政治实体认同是指对国家㊁政党的认同和归属ꎬ在我国具体表现为形成和巩固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认同及增强和维系中国认同感ꎮ只有对政治实体产生认同ꎬ大学生才能自觉承担维护民族团结㊁保卫国家独立㊁维护国家统一和尊严的政治责任ꎬ才能使其不仅有 爱国之情 和 报国之志 ꎬ更能产生 效国之行 ꎮ一方面ꎬ课程思政要使大学生形成和巩固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认同ꎮ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ꎬ是我国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ꎮ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最高学府ꎬ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ꎬ同样确立了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我国高等教育要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ꎬ[10]这同时也是对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新期待ꎮ从社会发展来看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ꎬ课程思政将培养忠诚中国共产党的事业及高度认同中国共产党治国方略的大学生作为目标ꎬ正是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提供源源不断的有生力量ꎮ从个人发展来看ꎬ大学生只有树立并传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㊁始终为人民谋利益的初心ꎬ才能实现人生价值ꎬ最终获得自身的全面发展ꎮ另一方面ꎬ课程思政要培育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ꎮ国家认同作为一个国家国民最基本的认同ꎬ是国家安全和统一的基础ꎮ虽然世界各国对国家认36同的具体内涵规定不同ꎬ但都致力于培养热爱本国㊁具有国家认同感的国家公民ꎮ在美国ꎬ虽没有明确提出国家认同的教育目标ꎬ但在其高校的公民教育实践中得以体现:主要的表述有合格公民[11]㊁为公民生活做准备[12]㊁美国公民㊁负责任的政治参与者[13]等等ꎬ其实质都是要培养认同美国精神㊁具有民主价值理念和民主行为的人才ꎮ格雷欧姆 海顿所提出的公民教育目标在英国受到广泛认可ꎬ其中就包含国家认同及政治素质[14]ꎮ在德国经常使用 政治养成 一词指代思想政治教育ꎬ高校十分强调责任感和德意志的民族意识ꎬ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民主政治理性的德国公民ꎮ[15]为防止不断深化的全球化进程侵蚀我国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ꎬ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必须将国家认同感深植于大学生的深层意识中ꎮ国家认同感是一个复杂的㊁动态的心理结构系统ꎬ包括作为认知成分的知识和观念亚系统及作为情感成分的情感与评价亚系统ꎮ[16]具体而言ꎬ在知识观念层面ꎬ课程思政应着重培养大学生对中国地理环境㊁本民族人文历史的了解ꎻ在情感与评价层面ꎬ要着力使其产生对中国的依恋及对骨肉同胞㊁祖宗先辈的热爱ꎬ最终外化为关心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㊁维护国家主权和人民利益等实际行为ꎮ(三)培育具有政治工具认同感及政治效能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政治工具认同是指一定的个体对国家政治制度㊁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认同ꎬ是政治认同的重要载体ꎬ具体表现为自觉拥护本国的基本政治制度ꎬ认同党和国家制定的方针㊁政策ꎬ积极行使权利ꎬ履行相应的义务等ꎮ课程思政的终极目标应是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人翁意识ꎬ锻炼其政治参与技能ꎬ培养具有较高政治效能感ꎬ并 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ꎮ一是要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热情与政治主体意识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指出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的改革目标[17]ꎬ更加强调民主观㊁社会观和法治观的政治价值取向ꎮ这既要求国家治理者运用法治思维统筹治理ꎬ又要求社会各主体提高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意识ꎬ积极参与政治生活ꎮ从大学生的角度来讲ꎬ政治参与是法律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ꎬ是其表达政治诉求㊁实现自身利益的合法途径ꎬ从国家的角度来讲ꎬ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中最为重要的后备军ꎬ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ꎬ他们参与政治的动机与意愿预示着其对国家政治系统的支持性与回应能力ꎮ课程思政就是要以 润物细无声 的方式ꎬ无形中提高大学生参与公共事务的主体性和对政治参与的理解能力ꎬ使其成为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有生力量ꎬ积极回应改革目标ꎬ最终形成共治㊁善治的良好的社会氛围ꎮ二是培育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技能ꎮ大学生政治参与技能具备与否㊁水平如何是体现高校课程思政实效性㊁评价课程思政建设成果的重要维度之一ꎮ在20世纪80年代ꎬ美国为强调扭转公民被动参与㊁消极参与的局面ꎬ提高公民参与社会及政治活动的能动性和广泛性ꎬ提出 负责任的积极参与型公民 的理论ꎬ美国各大高校纷纷响应ꎬ通过组织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或校园治理活动ꎬ使学生自觉参与学校的治理及社区的治理ꎬ[18]锻炼了大学生行使选举权㊁正确参与政治事务㊁对公共事务及政策进行判断等政治参与技能ꎮ针对大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热情低下的现实ꎬ英国高校也普遍举行 在选举中学习 的方案ꎬ旨在通过为学生提供选举人的背景信息和参与选举的渠道ꎬ增强其权责意识ꎮ[19]个人如果有在政治领域外广泛参与决策及治理的机会ꎬ那么他同样可能在政治决策中参与ꎮ[20]课程思政要注重渗透㊁培育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ꎬ学校要提供各种实际参与途径ꎬ使大学生参与管理的领域逐渐由生活场域拓展至政治场域ꎬ使大学成为政治能力的训练场ꎮ从这个意义上来讲ꎬ课程思政能够有效破解大学生政治参与态度冷漠的困境ꎮ二㊁高校课程思政的内容架构:以挖掘思政元素为基准㊀㊀课程思政的内容设计关乎着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效性ꎬ课程思政并不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生搬硬套嵌于专业知识的教学中ꎬ而是要盘活专业课教学资源ꎬ不断梳理挖掘㊁筛选凝练专业知识中的育人基因ꎮ(一)挖掘专业伦理与职业道德元素以坚定其职业理想信念在专业课程中挖掘职业道德与专业伦理的育人元素既具备现实性ꎬ又具有可能性ꎮ专业伦理精神的培育与职业道德观念的树立能够坚定大学生的职业选择ꎬ同时也有利于其坚定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理想信念ꎮ一是挖掘专业伦理元素ꎬ培育其专业伦理精46神ꎮ专业伦理是建立在专业基础上的伦理规范及要求ꎬ属于职业道德的范畴ꎬ既具有职业道德的一般性又具有其特殊性ꎬ体现了本专业领域内与专业活动和行为有关的伦理规范ꎮ[21]高校课程设置以专业为基本单元ꎬ在各专业课程中进行专业伦理的渗透教育具备极大的可能性ꎮ教师根据专业课程ꎬ挖掘与本专业领域内高度契合的职业伦理是课程思政内容建构的内在要求ꎮ理学类专业课程中ꎬ要注重科技伦理的教育ꎬ尤其是要引发学生关于人工智能㊁辅助生育㊁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如何遵守人类价值尺度㊁如何让科学始终向善的问题ꎻ工学类专业课程中ꎬ要注重强化工程伦理教育ꎬ将教学过程置于真实复杂的社会背景之中ꎬ引导学生发现并讨论其中的社会问题ꎬ增强学生环保与安全的责任意识ꎻ农学类专业课程中ꎬ要将绿色生态理念贯穿课程始终ꎬ提升学生节约资源㊁保护环境㊁保育生态的意识水平ꎻ医学类专业课程中ꎬ要贯穿医德医风教育ꎬ在培养学生精湛医术的同时ꎬ引导其履行特殊的道德义务ꎬ使其形成 病人利益第一㊁尊重病人㊁公正 的伦理意识ꎻ法学专业课程中ꎬ注重引导学生分析法律职业伦理的冲突与困境ꎬ使其真正承担公平正义的使命和责任ꎮ二是挖掘职业道德元素ꎬ培养其职业责任感ꎮ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的大背景下ꎬ如何推动学生高质量就业成为新阶段面临的首要难题ꎮ课程思政作为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ꎬ应体现高等教育的终极关怀:培育大学生走向社会后亟需的基本操守 职业道德ꎮ其内容设计要有长远视野ꎬ更加注重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ꎬ让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活中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可能ꎮ国外高校主要培养学生两方面的职业道德能力ꎬ一是通过评判社会实践ꎬ提高职业道德推理技能和调解能力ꎻ二是使学生了解自身的职业态度和行为所带来的后果ꎬ从而促使其肩负起更多的责任ꎮ[22]课程思政中职业道德的内容设计可以吸收借鉴以上思路ꎬ首先ꎬ教师要将与学生未来就业密切相关的职业道德原则及规范柔性介入在专业课程教学中ꎬ使其内化为学生的职业道德认知ꎮ其次ꎬ通过案例讲解或设置职业道德困境以寻求社会热点与本专业的契合点ꎬ激发学生讨论热情ꎬ促使其提升职业道德推理能力ꎬ进而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价值观ꎮ最后ꎬ在专业实习中不断引导学生自觉实践各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ꎬ最终形成爱岗敬业㊁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及甘于奉献的职业责任感ꎮ(二)挖掘传统文化与中国精神元素以培育其家国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中ꎬ中国精神则蕴含于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㊁建设㊁改革最终实现中国快速崛起的过程中ꎬ两者一脉相承ꎬ都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ꎬ都能为课程思政的内容设计提供深厚力量ꎮ一方面ꎬ要挖掘传统文化要素ꎬ树立其文化自信ꎮ中共中央办公厅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国民教育各领域和各环节ꎮ[23]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有着独特的发展历史以及文化内涵ꎬ在发达国家尤其是儒家文化圈的发达国家在开展公民教育或道德教育时并不是千篇一律ꎬ而是表现出了独特的传统道德文化色彩ꎮ日本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国家ꎬ高校十分注重对大学生进行传统儒学思想与日本民族精神相结合的道德教育活动ꎬ教育内容以儒家伦理为主体ꎬ突出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ꎮ儒家文化作为韩国主流文化之一ꎬ也是其众多高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ꎮ如韩国首尔大学开设了 东亚儒教传统与韩国史 现代社会与儒家哲学 等课程ꎻ[24]延世大学官网 世界名牌大学延世大学 以传统和核心开启崭新未来ꎬ通过延世实现你的梦想 的宣传标语赫然在目ꎬ开设了 韩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的课程ꎮ[25]新加坡道德教育的最大亮点就是将儒家理论进行改造ꎬ使之更加符合时代发展ꎮ如将 五伦 观念进行修改ꎬ把 君臣 的内涵修改为 国家和人民 ꎬ借此强调政府和民众都应各司其职ꎻ把 兄弟 的内涵修改为 兄弟姐妹 ꎬ注重传播男女平等的性别观念ꎮ[15]86发达国家重视儒家文化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ꎬ我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ꎬ有着比儒家文化更大的内涵ꎮ因此ꎬ课程思政建设必须以中华民族智慧成果为滋养ꎬ不断挖掘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ꎬ尤其是要提取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的精髓ꎮ一是要求教师讲好 中国故事 ꎬ系统梳理专业课程的传统文化元素ꎬ将其作为教学素材纳入教学设计之中ꎮ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的: 崇仁爱㊁重民本㊁守诚信㊁讲辩证㊁尚和合㊁求大同等思想 及 自强不息㊁敬业乐群㊁扶正扬善㊁扶危济困㊁见义勇为㊁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 ꎮ[26]通过这种途径ꎬ可以增强思政56元素的感染力ꎬ起到 以文化人 的良好效果ꎬ使大学生建立起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ꎬ进而自觉承担起传播中国声音㊁展示中国深厚历史底蕴的责任ꎮ二是要求各高校因地制宜ꎬ因时制宜ꎮ因地制宜是指课程思政中传统文化要素的提取要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理性和民族性的特征ꎬ根据高校所在地区ꎬ挖掘具有区域的传统文化内容ꎻ因时制宜是指课程思政中的传统文化要素要进行当代转化ꎬ要与当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ꎬ为培养具有新时代 中国灵魂 的大学生而服务ꎮ另一方面ꎬ要挖掘中国精神ꎬ增强其担当意识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就必须弘扬中国精神ꎬ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统一体ꎮ中国精神的表现形式常常是某个领域内一个人或几代人的优秀精神品质ꎬ课程思政建设中尤其要注重先进精神代表的典型塑造ꎬ如焦裕禄精神㊁长征精神㊁抗战精神㊁雷锋精神等ꎬ体现其生动直接性ꎮ在进行中国精神思政元素的挖掘时ꎬ首先要有全面性ꎬ即在所有专业课程内都要体现爱国主义与改革创新的思政元素ꎬ这是中国精神的基础和底色ꎮ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传统ꎬ极具感召性ꎬ是推动大学生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最直接的动力ꎮ此外ꎬ还要注重引导其理性爱国ꎬ反对极端民族情绪ꎮ改革创新作为当前中国最为鲜明的时代特征ꎬ是大学生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时仍旧能够锐意进取的精神支持ꎮ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ꎬ促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ꎬ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ꎮ其次要有侧重点ꎮ中国精神较为抽象宏观ꎬ必须结合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才能使其自觉内化ꎮ如在高职院校可以重点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ꎬ体育类院校重点渗透勇攀高峰㊁为国争光的女排精神ꎬ航空类院校重点发扬建设航天强国㊁顽强攻坚的航天精神等ꎮ最后要体现现实性ꎮ中国精神的内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ꎬ而是随着社会现实的变化不断积聚㊁丰富ꎮ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指出: 当代青年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ꎮ [27]新时代要求新青年必须关注时事ꎬ强化大局意识ꎮ这就要求教师要紧密结合社会现实变化来进行思政内容的设计ꎬ如首次在专门文件中明确提出的企业家精神ꎻ习近平总书记在 一带一路 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提出的丝路精神ꎻ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提出的24字金砖精神等ꎮ中国精神的挖掘与构造深化了课程思政的内在意涵ꎬ能够引导大学生走出狭隘㊁封闭㊁自我的精神窠臼ꎬ使其自觉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ꎮ(三)挖掘世界公民元素以拓展其国际视野近些年来ꎬ党和国家一再强调在世界多极化趋势愈加明朗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采取积极的行动ꎬ课程思政这一创造性理念不仅要立足本国实际ꎬ更要胸怀全球㊁放眼未来ꎬ既要培养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不断赢得主动ꎬ为人类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中国公民ꎬ又要培养具有人类情怀㊁关心人类命运的世界公民ꎮ英国非政府组织乐施会认为世界公民就是将世界视为一个全球社区并承认在这个社区内的公民所具有的权利与义务的人ꎬ[28]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具有很大程度上的一致性ꎮ发达国家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ꎬ纷纷冲破传统的国家主义倾向ꎬ不断关注学生世界公民意识的养成ꎮ早在2004年英国就颁布了«置世界于世界一流教育之中:为了教育㊁技能和儿童服务的国际战略»白皮书ꎬ该报告指出所有人都应该理解包括全球公民在内的八个概念ꎬ在课程中纳入了国际和全球维度ꎮ原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主席也在«学院:美国本科生的教育经验»中指出 美国学生必须了解其他国家的人民和文化 ꎮ[29]经历过恐怖袭击后的美国ꎬ大学公民教育的主题加速转向了关注生存㊁关注发展㊁关注全球化影响ꎬ强调大学要在教育学生在全球的语境下充分认识自己和自己的国家ꎮ[30]韩国也为应对国际新形势采取了战略ꎬ韩国教育改革委员会于1995年颁布了«确立主导世界化㊁信息化时代的新教育体制改革方案»ꎬ方案为韩国大学培养世界化的创新人才提出了基本要求ꎮ日本文部省在2000年«面向全球化时代的高等教育的方针»的审议中提出日本在全球化时代的教养教育的取向应是 促进对本国文化和世界多样文化的理解 [31]ꎮ新加坡高校在国际知识㊁国际和平㊁国际关系㊁国际责任感等多方面锻造学生的国际公民意识ꎬ以为其更好地立足国际做准备ꎮ[32]发达国家较早地意识到了大学生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作用ꎬ其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回应了全球化的新挑战ꎮ课程思政内容建构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培养了学生的中国意识ꎬ世界眼光也应成为课程思政内容建设的一个重要维度ꎮ有学者从宇宙公民㊁人类公民和世界公民三个层次指出当代中国所应培养的世界公民具有的素质ꎬ分别是全球意识㊁人66。
用明确的教学目标指导思想政治教学
声 有色的具体对 象,给学生 以鲜明生动的形 象 感觉 , 就可 以激发他们的学 习兴趣 , 促进
学 生活泼、 积极 、 主动地思想。 德国哲学家 、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首先 , 在探索
新型 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 , 教师故意
长 期 以来 我们一 直把 教师 定位 在 “ 传
和多种能力的发展。因此 ,我们必须根据教 育 目的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 目标。 教学 目标是教学任务的集 中体现 , 是教 学 活动 的出发 点和归 宿 ,是课 堂教 学 的灵 魂 。它使师生心理 同步 ,使师生的活动有共 同的指 向,成为教学过程 中的行动方 向。教
是学生 的指导者 、辅导者 、合作者 。教师不
教 学提 出 了新 的要求 :课堂 不仅要 传授 知
识 ,教会技能 , 更 要重视情感 、态度 、价值
观 的培养 ;课堂教学要开展师生互动的探 究
活动 , 教师不仅要 注重教 的艺术 ,更注重 学
的方法 。不仅
践活动的实施 , 才能有效促使学生转变学习
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丰 富的情感与体
要注意学习方法培养 , 更要 注重学 习习 惯、 学习意识 、 学习态度 、 学习品质 的培养 , 引导学生采用 自己的方式进行学 习。
学目 标 的导 向作用不仅体现在授课伊 始 , 在 整个 教学过程 中都要发挥教学 目 标 的统摄
作用 。教师要根据教学 目标调 控教学行 为 ,
仅要关注学生眼前发展 , 更要着 眼于终 身学
习愿望与能力 的培养 ; 素质教育对高中政治
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 ,形成结论 ,指导学
生撰写活动报告 , 综合运用学科知识 , 在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政治课程目标对课堂教学的导向作用
思想政治课程目标对课堂教学的导向作用作者邹成林很多老师在教学中,不重视研究思想政治课程目标。
我认为,忽视对思想政治课程目标的整体把握和深度解读,难免使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不识庐山真面目”。
虽然课堂教学必须从微观人手,认真研读课时教学内容,梳理知识、挖掘人文内涵,确立课堂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但是缺乏教学目标的宏观整体观照,难免将每课时的教学分割成细小单元。
这种缺乏学科教学整体意识和自觉意识的课堂教学观,将课堂教学视野局限在狭小范围,忽略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系统设计和整体构建,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功能。
本文就思想政治课程目标对课堂教学的引领作用进行分析。
一、思想政治课程目标是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根本行动纲领1.思想政治课程目标体系。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对思想政治课程目标作了多层次的规定和表述。
课程标准第二部分从“总目标”和“分类目标”两个角度对课程整体目标作了规定。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从“模块总目标”和“内容目标”两个层级作了规定。
从体系看,思想政治课程目标,纵向可分为课程整体目标、学科模块课程目标和内容目标三级,横向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级,即“三维目标”。
根据课程设计,思想政治课程目标体系可用简图表示如下:2.整体目标规定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根本内容和质量标准。
(范文)课程整体目标包括总目标和分类目标。
总目标高度概括地规定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根本要求和应达到的目的,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总纲,在本质上规定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根本内容和质量标准。
它统率、制约着其他层级目标并贯穿其中。
分类目标在总目标指导下,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对总目标进行分解、细化、用条文形式精炼表述,对总目标进行具体、明确的深层诠释。
二者都属于思想政治课程的整体目标和最高层级目标,统领、支配着其他层级目标。
总目标与分类目标之间存在对应关系,结合总目标,细致分析分类目标,加深理解,是准确把握思想政治课教学宏观向度的基本前提。
3.模块目标规定了学科教学的基本内容、要求和质量标准。
准确地说,模块目标包括学科模块总目标和内容目标,是课程总目标的组成部分,是在课程总目标指导下对课程总目标的学科具体化,是模块教学的总纲。
它规定了模块教学的基本内容、要求和目的。
模块学科总目标概括地规定了学科教学的内容主题和核心教育目标,规定了课堂教学的总体努力方向和教育功能的核心价值定位。
值得研究的是,课程标准未从三维目标角度对模块目标及其对应的内容目标逐级作具体表述和规定,而实际上分类目标也总领、贯穿于纵向各层级目标中,并在各模块特别是内容目标中具体展现,要通过具体内容目标的实施来达成。
虽然学科模块
目标是思想政治课程目标体系整体的组成部分,但课程整体目标并非学科模块目标的简单拼盘,它更多地是抽象概括学科的共性,包含着学科间相互渗透与贯通。
为强化模块教学的整体构建和目的性,增强课堂教学的系统性和计划性,我们有必要从课程整体目标的“分类目标”中对应分离出学科模块三维目标。
如《经济生活》模块,综合分析总目标、分类目标、经济生活模块总目标,其分类目标应该是:知识目标:①知道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知道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②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理解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③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常识,知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理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
能力目标:①培养为未来生活而自主学习、选择、探索的能力。
②提高在社会生活中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的能力。
③发展采用多种方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筛选社会信息的能力,认识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经济现象,获得参与现代经济生活的必要知识和技能。
④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主动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①热爱中国共产党,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树立科学发展观。
②关注社会发展,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珍惜诚信的价值,增强法律意识,培养进取精神,培养公民意识。
③培养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
④关注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培养世界眼光。
⑤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情感。
⑥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做这项工作必须明白,在“分类目标”中,除知识目标具有明确的学科模块特征外,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往往是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贯通,呈现出学科个性要求少于学科共性要求的特点。
因此,梳理分离学科模块分类目标时,要综合分析课程总目标、分类目标和学科模块目标,既抓住学科的个性要求,也抓住各学科的共性要求。
这样,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模块总目标,吃透学科模块教学的总体要求。
4.深度解读内容目标是合理确定课堂教学目标的基本前提。
内容目标是在模块总目标指导下,对学科模块目标的具体细化。
它是教材编写基本教学内容的依据,也是合理制定课堂教学目标的基本依据。
课程标准对必修课程分单元设栏用条目展示,如“”。
分栏用“内容目标”和“提示与建议”,从过程和结果两方面对课堂教学提出最基本的具体要求。
对选修课程直接用条目如“、”标明专题及其所设框题的教学内容与要求。
前一个数字表示专题,后一个数字表示框题。
在内容上,对教学过程不再作“提示与建议”,仅用“对照……阐明、引述……说明、分析……理解、评述……确认”等具[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