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
教育是没有用的
《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前段时间,闲来无事,就去书店看一看。
从一堆教育类书籍中,让一眼就看到了《教育是没有用的》这本书,感觉在书名是很是吸引我眼整球。
书中写的是什么?为什么竟起了一个这样的书名?作者又是谁?这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让我迫不及待的看了下去。
回到家,我又从网上下载了这本书的内容,看完后,让我很有感触。
这本书的作者是林格,当代中国有广泛影响的教育专家,现任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养成教育总课题组组长。
在提炼办学理念、开创学校教育品牌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在腾讯网上的教育家博客点击量达到1000多万,被腾讯评为“最有偶像气质的博主”。
这本书共分八章,第一章教育之困;第二章回归教育的纯真;第三章全面依靠孩子;第四章教育的目标是焕发人性光辉;第五章教是为了不教;第六章真正的教育是个性化教育;第七章教育的最低纲领——培养能力;第八章习惯是教育的最终成果。
章章都很精彩,也很有作者自己的见解。
在教育专家林格先生看来,时下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已经走向了教育本质的反面。
从来没有一种成功的教育,身上会背负这么多跟教育无关的内容:升学、就业、致富、成名成家……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环境的一个普遍心态就是,过于迷信教育技术,迷信教育的目标是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可以实现的,结果导致中国的家长太累,教师太累,孩子也太累,而教育生产力却很低下。
林格先生经过大量的研究证明,教育者减少干预和一厢情愿的规划,孩子成人成才完全有方法可循。
作者跟教育一线的校长面对面的沟通,让他能从更宽的视野和更高的高度剖析目前教育的困境。
林格倡导回到教育的本质,让孩子成为教育的主体,把家长和教师都解放出来,这也会让教育效果产生惊人的爆发力。
他认为,教育是道,而不是技术。
因为深知每个父母和教师身上都是百药齐全,只要给予“道”的提示与点拨,大家一定能创造出无限精彩的教育技术,以及适合自己孩子的生动的教育策略,做到“手中无剑,心中有剑”。
教育是没有用的
《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梁群莹读书了这本书,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分数,台湾一女教师因学生考试成绩太差,对学生施以体罚,被家长告上法庭,讨要巨额赔偿作为精神、肉体损失费,教师无力偿还,当众下跪请求原谅。
看到这则新闻,我的心被深深地刺痛。
是什么使一个身为母亲的教师会对一个无辜的学生施以重罚。
答案只有一个:分数。
就是这样一个评价标准,把一位教师和一名学生逼进了死角,发生了每一位教师和家长都不愿看到的一幕。
不久,我所在的学区,也对一名体罚学生的教师进行了通报批评。
这名教师比较幸运,家长没有巨额索赔,也没有使事态扩大。
教师与学生无冤无仇,何以会对学生拳脚相加,真正的原因还是一个:分数。
教育部门评价一名教师的教学成绩,以分数做指标,学校也相应号召,成绩好的施以重奖,成绩差的扣除奖金。
这样的政策,导致教师对学生的高标准、严要求,加大练习量,增加练习课时。
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也导致了教师间的不良行为:如个别教师考前窃题,考试作弊。
每一个身在一线的教师对以=以考试成绩为教师学生排名次这种做法都非常反感。
因为这样做,导致的是师、生、家长的眼睛只盯着分数,而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
这样做实质上导致了素质教育成为空谈。
目前,学生是最累的,而比学生更累的是教师。
每天早上,学生6:50到校,而教师要比学生更早进校等待学生。
教师身上肩负着社会和家长的期望,成千上万双眼睛盯着教师,人说;教师是太阳下最辉煌的职业.盛名之下,是不堪的重负.写不完的教案,被不完的课,批改不完的作业和试卷.还有大大小小说不出名目的各种检查.走进校园之后,马不停蹄的连轴转.累得头发白了,背驼了,脸上添了深深的皱纹.教师把全部的心血扑在工作上.有一位身在重点中学的教师说:"我是拿命在拼啊."我理解这位教师的苦衷,因为我也是教师.我们身上的担子太重了.不胜负荷,要求却永无止境.教育部的资料显示:有百分之六十的教师患有轻重不同的心理疾病.社会与学校对教师的期望值很高,每每临到大考教师比学生还紧张.因为这是考察他一年或数年的成绩,就像一位辛勤的老农等待着一年的收成.庄稼的长势是可以看到的,而教师的成果却是等到考试以后.这更让人心焦.考试有存在着变数,与习题和学生发挥的程度有关系.有时教师付出了心血,却没有获得理想的成绩,因为成绩的好坏与生源的质量有直接关系.但是,每一位家长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家长眼里,他们的孩子都是宝,就是一个个的小太阳.鲁迅先生曾发出呼吁:救救孩子.我想呼吁:救救教师.不要让一些年轻有为的教师早早累跨了身体,磨损了锐气.也不要让那些从教半辈子的教师,在走下讲台后,就早早离世.这样的例子我身边就有.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可教师也是人,不是神.他有七情六欲,他也有情绪失控的时候.除了自我调控,更需要社会和学校的关怀,也需要一些心理医师的帮助.但是,激烈的教育竞争,没有人去关注教师的生活状况,也没有人去进行深层的思考,管理方式只是:以分数为标准的奖惩.考试成绩好的,校园门前挂横幅,敲锣打鼓送喜报.这样对成绩差的学校与教师就是一种刺激,导致下一轮更激烈的竞争.分数大战愈演愈烈.教育是一项关乎国家命运前途的事业,而承担这一事业的是教师,教育的成败就在这一批批教师的身上.所以,呼吁社会:关注教师的生活状况,关心理解教师,使他们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_读后感作文
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_读后感作文篇一: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今年寒假期间学校给每位教师发了一本书在假期里面读,这本书是《教育是没有用的》。
本书是是作者若干年对中国教育考察、实践、研究的心得。
指出了中国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环境的最大问题,我们过于迷信教育技术,迷信教育的目标是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可以实现的,绝大多数家长和老师都在孩子面前赤裸裸地实施教育行为,他们并不能意识到,当孩子意识到自己受教育的时候,教育已经失效了。
本书通过大量的实例说明,让孩子成为教育的主体,把家长和教师都解放出来,是教育的本质,也是在应试教育之下能让教育提升的根本方法。
本书立意深远,说理清透,是一本可能会对中国教育观产生重大影响的教育理念性作品。
书中讲到我们的教育承担了许多不应由它来承担的过多的社会压力:升学、就业、致富、当官、成名成家,这些压力通过考试、升学的途径,全部加到了中小学生和家长、教师、校长的身上。
有一位全国著名中学的女老师说:“我们每天至少需要工作12个小时以上,周末也基本上没有休息,没有时间与人交往,所以也就没有什么朋友,连家庭也照顾不了。
”当然,作者不认为培养五六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近两百位知识型的亿万富翁,就是教育的成功,作者同时对美国教育也有过实地考察和研究,也并不认为他们的教育比起我们有多强。
但是无论这个故事是否属实,这个“黑色幽默”却给了我们一个问题需要反思:敢不敢彻底给孩子松绑?为什么孩子是可以依靠的,而且是可以彻底依靠的?人的短视是因为看不远,因此,我们需要站在高处,把目光投向远处。
教育,至少需要我们往后看三十年,才能真正理解教育的使命。
所谓“往后看三十年”,就是想象过了三十年后,孩子已经三四十岁了,你希望他们是什么样子,再回头来看当下的教育,心态可能就会中正平和了。
篇二:《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读了林格先生的《教育是没有用的》,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章《习惯是教育的最终成果》。
尤其是在全国推行的六大习惯,我更觉得非常全面。
《教育是没有用的》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教育是没有用的》读书笔记(精选多篇)第一篇:《教育是没有用的》读书笔记“人的生命价值在于创造,教育者的生命价值在于创造教育之“大用”,此为教育者的幸福所在”,从书中找到的这一句也正是我对这本书名为《教育是没有用的》最好的解释,其实他所倡导的就是让我们老师、家长改变自己的错误教育方式,提倡回归教育的本质。
书的开头就说“我们的教育承担了不应由它来承担的过多压力:升学、就业、致富、当官、成名成家,这些压力通过考试、升学的途径,全部加到了中小学生和教师、家长、校长的身上。
”儿子刚上一年级,适应这个由幼儿走向社会人转变的过渡期很重要,他适应的很慢,说的白一点,就是不自觉,从不积极主动学习,每天的作业都是吃完晚饭后,由我们大人督促他完成的,自己的书包不想整理,铅笔不想削,老依赖我们帮助他,有时他干脆就说:“妈妈,你帮我整理一下。
”作为家长,望子成龙的夙愿很强烈,因此常常是摁着牛头吃草,大家都非常熟悉这个客家故事吧!就是一头牛还是小牛犊的时候就被拴在这根木桩上,虽然开始它挣扎过,因为力气小,后来它也就认命了,牛长大了,也没有去拔过这木桩,是什么拴住了这头牛,是小小的木桩吗?不!拴住这头牛的不是木桩,而是由木桩形成的心理枷锁。
一厢情愿地强化孩子的自我控制,置他们的主动性不顾,孩子就会像那头被小木桩拴住的牛一样,小的时候想拔木桩,拔不动,等到长大了,有足够的力气去拔木桩了,却已经没有欲望了。
我现在也是用这样错误的方式在教育孩子,大人觉得累,,儿子也觉得累,寒假期间,叫他写写字,虽然他会写,可嘴巴也会嘀咕一声:“生活怎么这么不美好?”因此要转变观念。
一、变“被动教”为孩子的“主动学”,如儿子不喜欢阅读,、我就找一些他感兴趣的书,放在儿子经常停留的几个地方,果然儿子发现了茶几上的《动物探秘》一书,主动翻看起来,遇有不认识的字,就问哥哥或请我帮忙读给他听,上面有拼音的话,他就自己拼读,那段时间,他每天坚持阅读,读完了此书、谜语书、还有他自己花钱买的一本书《笨狼一家》;二、培养良好的习惯。
2024年《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2篇)
2024年《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让孩子像野花一样生长当初是因为逛书城,偶然看到这本书。
拿到书后心中一直嘀咕:这本书可真奇怪,教育没有用那要我们教师干什么?当我拿起书,开始一页页往下看,这个疑问已然存在着。
但渐渐地,到了一小半的时候,我才发现作为一名教师,我的方法,我的思想才是与现在的教育背道而驰的。
这本书共分八章,第一章教育之困;第二章回归教育的纯真;第三章全面依靠孩子;第四章教育的目标是焕发人性光辉;第五章教是为了不教;第六章真正的教育是个性化教育;第七章教育的最低纲领--培养能力;第八章习惯是教育的最终成果。
仔细看这本书的书名应该是《教育是没有用的--回归教育的本质》。
作为老师,主观地认为“这样做”是为了学生好,为了学生将来有更好的成绩,更好的生活。
从而就会有“你们不要这样,应该那样”。
我们老师也好,家长也好,对孩子有太多的要求,太多的期望,“人为”地控制了孩子的生长,让他们失去了“魂”。
“让孩子像野花一样生活”才是真正的教育。
体罚,眼里只有分数,班里优生和差生的区分,都让学生失去了自主选择,是对教育本质的违背和对孩子天性的劫持。
尤其是我们做班主任的,总是觉得孩子年龄小,所以无论是学习上还是其它方面,都尽量要替孩子们想一个全面,恐怕孩子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第八章习惯是教育的最终成果里的一个事例令我印象非常深刻,说的是:一个老师在上课时在黑板上写了错别字,自己没发现。
一位同学就写了一张纸条,夹在作业本里交了上去。
第二天上课,老师允诺同学要跟他们一样把错字改过来抄写三遍。
但因老师工作忙忘了抄。
这个同学又交了张纸条,指出老师说到没做到。
于是老师在纸上抄了三遍那个字,并跟同学们道歉,还把这张纸贴在黑板上。
这位老师的言出必行,无形中给同学们上了一课。
没想到同样的事被我遇上了,有一次在上课时,为了加快写字速度,我随手就把“a”一笔写成。
我们班的学生立马就在底下嚷嚷:“骆老师,你写错了!a是分两笔写成的!”幸好书中的事我还记得,马上在黑板的角落里把“a”写了一排(7个),每一个a字都认认真真写,分两笔写成。
读《教育是没有用的》有感(二篇)
读《教育是没有用的》有感教育专家林格在《教育是没有用的》一书中认为“教育”一事正如老子《道德经》中所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
”孩子的成长过程也如同万事万物的发展“有其不可言喻的自身规律”,一个孩子到成人的历程究竟该如何去把握“就象电饭锅煮米饭,究竟是怎样熟的,我们并不知道……。
如果在过程中,我们是揭盖,最后打开时,米饭一定已经夹生了。
”林格先生在书中提倡的是一种“超然的评价方法”,既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的。
在孩子成长中,教育更应当采取模糊的评价方法,“模糊的评价,实质上是上升到教育文化意义上的评价,是人性的回归。
”反思自己在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中,是否给予学生过多或者过于主观的评价,让学生对自己产生怀疑、不自信,或者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原本以为对学生的责任必然在于多提醒他们的过失,让他们时刻铭记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
没想到,也许正是这样潜意识的压力,反而让他们更加摆脱不掉以往的坏习惯,反而给自己贴上了坏学生的标签。
想想真觉得可怕。
在教学中最常遇到的问题,就是学生兴趣培养与应试现实的矛盾。
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中学老师,我和学生都无法回避中考这件初中生的一生中遇到的第一件“头等大事”。
读了这本书,让我对目前的教育工作进行了积极而深刻地思考,可谓受益非浅。
一.林格先生的“又好看、又好吃”的双效教育理论林格先生认为,“在新时期的养成教育理论实践体系指上下,成绩和分数应当是人学习成功之后顺带的结果而已。
”所谓“又好看、又好吃”就是说,“终端考试成功并且解放了教育者,学生主动学,素质全面提高”的双效教育。
初中生的年龄在12~15岁,这三年中一个孩子从童年进入了青春期,成为了青少年。
孩子在这三年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作为老师,不仅要思考学生的“中考大事”,更是肩负起孩子思想的引导与教育大任。
青春期的孩子面临最大的变化,就是“叛逆”,如何让学生在这三年里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是我最常思考的问题。
2024年《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三篇)
2024年《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让孩子像野花一样生长当初是因为逛书城,偶然看到这本书。
拿到书后心中一直嘀咕:这本书可真奇怪,教育没有用那要我们教师干什么?当我拿起书,开始一页页往下看,这个疑问已然存在着。
但渐渐地,到了一小半的时候,我才发现作为一名教师,我的方法,我的思想才是与现在的教育背道而驰的。
这本书共分八章,第一章教育之困;第二章回归教育的纯真;第三章全面依靠孩子;第四章教育的目标是焕发人性光辉;第五章教是为了不教;第六章真正的教育是个性化教育;第七章教育的最低纲领--培养能力;第八章习惯是教育的最终成果。
仔细看这本书的书名应该是《教育是没有用的--回归教育的本质》。
作为老师,主观地认为“这样做”是为了学生好,为了学生将来有更好的成绩,更好的生活。
从而就会有“你们不要这样,应该那样”。
我们老师也好,家长也好,对孩子有太多的要求,太多的期望,“人为”地控制了孩子的生长,让他们失去了“魂”。
“让孩子像野花一样生活”才是真正的教育。
体罚,眼里只有分数,班里优生和差生的区分,都让学生失去了自主选择,是对教育本质的违背和对孩子天性的劫持。
尤其是我们做班主任的,总是觉得孩子年龄小,所以无论是学习上还是其它方面,都尽量要替孩子们想一个全面,恐怕孩子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第八章习惯是教育的最终成果里的一个事例令我印象非常深刻,说的是:一个老师在上课时在黑板上写了错别字,自己没发现。
一位同学就写了一张纸条,夹在作业本里交了上去。
第二天上课,老师允诺同学要跟他们一样把错字改过来抄写三遍。
但因老师工作忙忘了抄。
这个同学又交了张纸条,指出老师说到没做到。
于是老师在纸上抄了三遍那个字,并跟同学们道歉,还把这张纸贴在黑板上。
这位老师的言出必行,无形中给同学们上了一课。
没想到同样的事被我遇上了,有一次在上课时,为了加快写字速度,我随手就把“a”一笔写成。
我们班的学生立马就在底下嚷嚷:“骆老师,你写错了!a是分两笔写成的!”幸好书中的事我还记得,马上在黑板的角落里把“a”写了一排(7个),每一个a字都认认真真写,分两笔写成。
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范本(2篇)
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范本这个暑假,学校发给老师们人手一本教育专家林格所著的《教育是没有用的》一书。
一看书名,我就一楞,《教育是没有用的》,心里充满了疑惑,急切地想把书看完。
这本书的书题“教育是没有用的”,其实这里的“教育”所指的是“传统教育”,并不是指所有的教育。
他对传统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进行了批评,继而提出了新的适合学生的好的教育。
文章第一章就提出当今教育的困惑,即学生的厌学。
接着指出导致当前中国学生厌学的三个非体制原因。
后面几章都是作者用大量教育教学案例阐明他的教育观点和方法。
主要是教育者从生命发展规律出发,怎样用心灵引导孩子的心灵,激发生命本来的潜能,让孩子主动学习。
对于“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这一点,我是有深切的感受。
中国传统教育有个特点就是“说教”,一提到这个词,大家脑袋里就浮现一个画面:长辈在训斥,晚辈唯唯诺诺地听,完全没有平等。
现在有一部分家长、老师有所觉悟,但整体上还是家长和孩子,老师和学生没有平等话语权。
其实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就是要从改变他的内心开始。
比如有些人沉迷网络,那样连续上网真的很辛苦,但是他们自己不觉得。
如果单位要他多加班,他会觉得特别累,因为他心里不平衡。
所以如何让学生不是为了父母读书,而是自己要读,还真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___月___日,中国近代力学、应用数学的奠基人之一的科学家钱伟长逝世,又引发了去年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辞世后社会发出的感叹“为什么现在就培养不出上世纪那样的人才?”确实,不论社会、家庭的条件,还是各方面对教育的重视,应该说现在都是出人才的时代。
中国科学界的“三钱”(钱三强、钱学森、钱伟长)和国学界的“两钱”(钱钟书、钱仲联)的成就,都是“一心评古今文章、两脚踏东西文化”的“复合型人才”。
钱伟长进入清华读的是文科,日本侵略中国,他说我要学造飞机大炮,转学物理,终成文理皆通一代大师。
基于自己的成材经验,钱伟长提出推倒“四道墙”,即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破师生之间的墙,破科系之间的墙,破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墙。
教育是没有用的
《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于英杰《教育是没有用的》一书把教育和教学两个内涵不同的概念混为一谈,用“教育”涵盖了几乎全部办学行为,包括教学。
而教学问题,据说均可沿书中所指路径一一打通,不禁令人深感玄虚之至。
至于此书将“颠覆现行教育观念”、“化解全民教育焦虑”、“拯救孩子,解放家长和老师”诸说,尤有忽悠之嫌。
内行人都明白:教育,主要关注学生生命培育,教学则以培养其学科能力为己任(它也关注生命培育,但非“主业”)。
前者偏重人文,后者注重科学,二者有着不同的理念、方法、流程、艺术手段和目标指向等。
据此,书中诸多论说对教学是无意义或基本无意义的。
比如考试,该书特别强调“素质好,何愁考(中高考),为了好,偏不考(过程中的统考)”,并认为“当前教育改革的瓶颈就在于区域性和学校统考……管理者往往借助这种评价方式防止质量下滑,实现教育活动主体之外的人对学习者的把握和监控,从而使所有教育中人疲于被动应付,失去了激扬生命主动性的改革热情”,因此,“关键是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下决心取消平时的统考,以中高考终端考试为目标”。
这就有两个问题需要探讨:其一,所谓“素质好”的标准是什么,内涵是什么,该书并没有告诉读者。
我们知道,孔夫子门下尚且“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可见人的“素质”不可能一样“好”。
既然如此,那些素质“不好”的学生面对高考怎能“何愁考”?又怎能做到“为了好偏不考”?学校必要的、阶段性考试对这些学生、包括所谓“素质好”的学生又有何妨?其二,现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一般是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统考,其实替代了学校期中期末考试。
可见,即使教育行政部门不统考,学校也必须“自考”。
这种正常的期中期末统考何罪之有?何必欲除之而后快?学校以统考“实现教育活动主体之外的人对学习者情况的把握和监控” 错在何处?无论是学生的学习还是教师的教学,总得有起码的、最基本的考查手段,这是教育之必需。
在强调科学发展观的今天,我们怎能革了正常统考之命?取消统考,即可“化解全民教育焦虑”?统考无罪。
《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
《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1从教到现在第一次听说教育是没有用的,这让我充满了好奇。
于是,我静下心来慢慢品读。
教育家林格的话让我对教育有了一种新的认识,从另一种角度说就是:学习是人的高级本能,是不需要教的,教育是没有用的。
这不仅让我们会更加深入思考一个问题:既然教育没有用,那么我们作为教师在课堂当中应当如何参与到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中呢?第一章《教育之困》,作者就指出教育者唯一要做的事情,是保护甚至捍卫孩子的主动性。
在孩子的成长面前,最好不要刻意去做什么,才是教育的大智慧。
不惜一切代价保护孩子的主动性。
林格说,教育需要"抛秧"。
传统的"教师苦教"就像是农民插秧,多少年来,农民把秧苗插得密上加密,以为付出的劳动越多,就会收获得越多。
可是,这样做既折磨着秧苗的根系,又没有给它们留出足够的生长空间,破坏了秧苗自由生长的规律。
于是,秧苗们拥挤着,无奈着,无法发展。
后来,人们发现了"抛秧"的方法,减少了劳动量,却保护了秧苗,给它们带来自由生长的欢快,也当然地带来了高产。
在教育问题上,我们一直在做着类似的事情。
我们的校长、家长,还有教师自己,一直以为教师做得多,是一种光荣的传统,是服务充分的表现,教育质量会因此提高。
然而,当我们把知识划分得十分细密、又对学生提出十分细密的要求时,学生的思维就被局限住了。
他们没有必要想什么,也想不出什么,后来是懒得想什么。
实际上这就是学生对违背自然的教育的报复。
他们对这种"保姆式"的教育,并不领情。
那么,作为教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做呢?在学习上我们应该不惜一切代价保护孩子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在学习上的自信,让他们充满成就感。
这不仅让我想到了林格先生讲述的孩子仍石子的故事,我学会了如何去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红兴趣。
孩子扔石子→叫警察,叫孩子父母等措施无效→每人一天一元钱→每人一天5角钱→每人一天一角钱,不扔了。
《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
《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寒假开始之前,我专门跑了图书馆。
一大堆的教育专著呈现在我眼前,一时间,我不知道选择哪一本合适。
直到无意间瞥到这本《教育是没有用的》。
说实话,一开始吸引我的是这本书的题目,教育是没有用的?那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从事的是无用功?我带着些许的疑惑,开始了阅读之旅。
越往下读,我就越被作者——著名教育专家林格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观点所折服。
这些观点对于我,一个从事了20年的教学工作,正逐步步入教育工作的倦怠期,并对自己的教育方法也有反思和疑惑的教师来说,无疑是创设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说:教育应当使每个人的天性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强迫学生接受外来的知识与道德要求,和种树、种庄稼一样,疏松土壤,兴修水利,让根系得到自然发展,教育就是要让人自然自由生长、主动学习。
那么如何让孩子的天性得到健康成长,让孩子们能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呢?读了林格先生的著作之后,有这两点感受特别深刻。
一是教育者最好少一只手。
在独生子女这个人类史的奇迹面前,我们的老师、家长都恨不得长出三只手、四只手来,结果大幅度延迟了孩子的自主和独立。
卢梭在他的名著自中问:“什么是最好的教育?”他自己回答说:“最好的教育就是什么也不去做。
”这句话不敢说是真理,但它发人深省。
纵观我们现在的教育者,是不是做得过多了呢?为孩子设计了美好的前程,希望他们沿着我们设计的人才观去奋斗,殊不知,这是孩子自己的理想吗?孩子们常常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努力,而是为了教育者的目标而奋斗。
因此,作为教育者,可以假想自己只有一只手,于是在孩子们面前,我们并不是完美无缺、高高在上的,相反我们成了需要他们帮助的人。
这样,孩子就能独立地走自己想走的路,完成自己想做的事,而且能在帮助我们的过程中成长起来。
“少一只手”并不是对孩子放任自由,而是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给予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
二是放下自我,敢于“装傻”。
教育者要保护孩子的自主性,关键是放下自我。
【最新】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三)
【最新】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三)说实话,一开始吸引我的是这本书的题目,教育是没有用的?那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从事的是无用功?我带着些许的疑惑,开始了阅读之旅.哪些教育是没有用的呢?诸如:仅要分数的扎扎实实的应试教育;摁着牛头吃草的强迫教育;被动灌输.机械训练,毁坏学生想象力的教育;加班加点的恶补,损害学生健康的教育等等,这样的教育是没有用的,甚至从长远看是有害的.那么,什么是有用的教育呢?有用的教育应使孩子心中春意盎然.真正有用的教育要回归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心灵感应心灵的过程.林格先生认为:真正的教育,绝不仅仅是讲道理.传授知识,更不仅仅是开发孩子的智力,而是把自己精神的能量传递给孩子,维护孩子的心力,让他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一个能承担后果.应对变故.改善自身和环境的人.有用的教育是一种鼓舞.一种激励.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用洁净的灵魂去感应另一个灵魂,传递精神力量,宁静致远.有用的教育应使孩子像野花一样生长.着名文学家冰心老人说: 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 教育者唯一要做的事情,是保护甚至扞卫孩子的主动性.有用的教育就是教育者要成为麦田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玩.几千几万的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就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是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做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我们的责任就是像农夫看护自己的庄家成长一样,让庄稼合乎时令自然成长.有用的教育是唤醒人性光辉的.有用的教育是把学的知识都忘记后仍保留的那些东西,那些东西是成长和发展的元素,诸如:善良.正直.自信.包容.进取等,正如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回答记者提问: 在您的一生里,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的呢? 这位白发苍苍的获得者平静地回答: 是在幼儿园. 记者感到非常惊奇,又问道: 为什么是在幼儿园呢?您认为您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 诺贝尔奖获得者微笑着回答: 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认为,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所有在场的人对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回答报以热烈的掌声.有用的教育就是合作共享.学会思考等,这些是终身受用的.有用的教育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教育.着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 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他说: 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 作者经过实验论确定了六大行为习惯是家长和教师都要特别关注的:1)把一件事情做到底;2)孝敬父母;3)说了就一定努力去做;4)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5)认真写字;6)从错误中反思自己.好的习惯可以成就精彩的人生.此外,有用的教育是培养个性化的教育.为每位学生量身定做,按照他们的最佳才能区打造一条通向他们潜能的通道,让他们的才智发挥到极致;有用的教育其目的是教是为了不教,让孩子们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活.学会创造;有用的教育,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去尝试去摸索,其要义是让孩子们得到自由.充分.和谐全面的发展,既为孩子的现在负责让他们充满自信的健康成长,又为他们的明天负责让他们的未来幸福和谐,可持续的生态化的发展!。
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
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1这个暑假,学校发给老师们人手一本教育专家林格所著的《教育是没有用的》一书。
一看书名,我就一楞,《教育是没有用的》,心里充满了疑惑,急切地想把书看完。
这本书的书题“教育是没有用的”,其实这里的“教育”所指的是“传统教育”,并不是指所有的教育。
他对传统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进行了批评,继而提出了新的适合学生的好的教育。
文章第一章就提出当今教育的困惑,即学生的厌学。
接着指出导致当前中国学生厌学的三个非体制原因。
后面几章都是作者用大量教育教学案例阐明他的教育观点和方法。
主要是教育者从生命发展规律出发,怎样用心灵引导孩子的心灵,激发生命本来的潜能,让孩子主动学习。
对于“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这一点,我是有深切的感受。
中国传统教育有个特点就是“说教”,一提到这个词,大家脑袋里就浮现一个画面:长辈在训斥,晚辈唯唯诺诺地听,完全没有平等。
现在有一部分家长、老师有所觉悟,但整体上还是家长和孩子,老师和学生没有平等话语权。
其实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就是要从改变他的内心开始。
比如有些人沉迷网络,那样连续上网真的很辛苦,但是他们自己不觉得。
如果单位要他多加班,他会觉得特别累,因为他心里不平衡。
所以如何让学生不是为了父母读书,而是自己要读,还真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7月31日,中国近代力学、应用数学的奠基人之一的科学家钱伟长逝世,又引发了去年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辞世后社会发出的感叹“为什么现在就培养不出上世纪那样的人才?”确实,不论社会、家庭的条件,还是各方面对教育的重视,应该说现在都是出人才的时代。
中国科学界的“三钱”(钱三强、钱学森、钱伟长)和国学界的“两钱”(钱钟书、钱仲联)的成就,都是“一心评古今文章、两脚踏东西文化”的“复合型人才”。
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6篇
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6篇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 (1) 知道窦老师的名字,大约七、八年前。
一次学校例会,校长提到向窦老师学习,我记住了她的名字——窦桂梅。
再之后,县教育现代化创建,我所在的教学点有了网络,在无缘亲历窦老师的讲座和课堂魅力时,我从网上搜寻了不少关于窦老师的资料,比如《葡萄沟》的教学视频,比如她博客中的“玫瑰寄语”。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她的《葡萄沟》教学,信手而来的“一架葡萄”——出众的简笔画,画葡萄的颜色、尝葡萄干的味道,虽然愚钝看不出其中门道,但就是觉得新颖、生动。
区振兴阅读评选活动,激发了我再次读书的热情。
本校图书室的“小”而“闭”,使我想出到中心校图书馆借书来读,反正教研活动总要去的。
开学初,在书架中寻找,“窦桂梅”三字映入眼帘,《回到教育的原点》就此摆放案前。
断断续续的读,做摘抄笔记,计划六月前读完, 5 月 22 日晚,与灯下写此读后感。
一、读书——“不管怎样,总要读书”“工资再低也要买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屋子再小也要藏书,工作再忙也要读书”,想必窦老师的这句话大家都熟记于心。
“读书,是每个语文教师专业成长必需的生活方式”,我也越来越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
我们语文老师教给孩子的是母语,内涵着的是母语文化、民族文化,我们肩上担负着是民族文化的传承!现实课堂中我们有没有对母语教学的简单甚至粗暴?答案是肯定的。
如何改变?惟有读书!知识成倍的更新,我们当初的哪一点老底早已落伍。
读书中,我们将从经典那里汲取根部的营养,读书中,我们将更加坚定自己的教育信念,并在理想之路上渐行渐远。
我庆幸,我还是一个爱读书的老师,我还是一个努力指导孩子读书的老师。
读书,让我对工作还抱有一份热情,让我对生活也体会更多。
无论如何,我还会读书。
二、阅读——主题教学的精华窦老师在“三个超越”的概念之上进一步提出“主题教学”的概念。
“立足于语文教材,并从文本的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中,获取具有促进儿童生命成长价值的核心词语即‘主题’,其体验、发现的词语称之为‘主题教学’”。
读《教育是没有用的》有感
读《教育是没有用的》有感读《教育是没有用的》有感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教育是没有用的》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教育是没有用的》有感1当一个新的生命诞生时,迎接这个幼小生命的第一个世界就是家,在家的呵护下,孩子学会了说话,学会了行走,生命成长的第一步从家开始了……家是教育的“第一土壤”。
不同的家教造就不同的孩子。
你们知道,家教好的孩子与家教不好的孩子区别在哪里吗?这一点,每个班的班主任最清楚。
那就是,不同在心灵。
孩子喜欢谴责别人,也许是家长平时对他批评过多;孩子凡事喜欢抱怨,也许是家长总是挑剔他;孩子喜欢对抗,也许是因为家长对他有敌意和强制;孩子不够善良,也许是因为家长是一个缺少同情心的人;孩子胆小、羞怯,也许是他经常被嘲弄、辱骂;孩子不跟我们说心里话,也许是因为我们捉孩子的话柄,翻老账;孩子不辨是非,也许是因为我们的专制,没有给孩子自主和思考的机会;孩子很自卑,也许是因为我们对孩子总是失望,不能耐心鼓励;孩子嫉妒、敏感、怕受伤,也许是因为他的家庭没有宽容和温暖;孩子不喜欢自己,也许是因为我们对他缺少接纳、认可和尊重;孩子不上进,不努力,也许是因为我们对他要求过高,他做不到;孩子很自私,也许是因为我们对他太溺爱,要什么给什么;孩子不懂父母的苦心,也许是因为我们没有教会他理解别人;孩子懒惰和依赖,也许是因为您替孩子做的事和决定太多了;孩子撒谎、骗人,也许是因为我们不够宽容,喜欢惩罚孩子;孩子有暴力行为,也许是因为我们常用暴力来处理孩子的问题;孩子意志不坚强,惧怕困难,也许是因为我们没有给他锻炼的机会。
那些家教好的孩子心是暖的,他们干什么事都有热情,也能干好。
而家教不好的许多孩子,我们能感觉到,他们的心是冷冰冰的。
读了《教育是没有用的》一书,让我明白了教育孩子不能短视,要对孩子要往后看30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
最近读了我国著名教育家格林先生写的《教育是没有用的》一书,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书中内容不仅有高度、深度,有震撼力,同时也给读者展示了许多教育试点的成功案例,细细品味,印象深刻,深受教育和启发。
书中的很多教育方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要花功夫的。
如果只能生搬硬套,不能理解和融会贯通,也就是不能悟出里面的内涵,那也是做不好的。
“学习是人的高级本能,是不需要教的,教育是没有用的。
”既然教育没有用,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参与到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中呢?我谈点体会:
一、保护孩子的主动性
书中第一章《教育之困》中讲到的“摁着牛头吃草”的故事中讲的是什么拴住了这头牛呢,是小小的木桩吗?不!拴住这头牛的不是木桩,而是由木桩形成的心理枷锁。
一厢情愿地强化孩子的自我控制,置他们的主动性于不顾,孩子就会像那头被小木桩拴住的牛一样,小的时候想拔木桩,拔不动,等到长大了,有足够的力气去拔木桩了,却已经没有欲望了。
当代教育者的最大困境其实就在于"摁着牛头吃草",一厢情愿地训练"牛嘴"要张开多少度、如何吃草,岂不知"吃草"是它的本能。
这样强硬和机械训练的结果是"牛"很累,教育者也很累,教学的效能却极低。
过去几十年,教育者长期执著于为孩子设计的教育方式,实际上是对孩子主动发展的一种人为控制。
变"被动教"为孩子的"主动学",是当前教育走出困境的唯一通途。
不惜一切代价保护孩子的主动性。
我们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更为重要,更应引以为戒,不能按照自己一厢情愿的教育设计,迫使孩子们就范,忽视甚至控制了人的主动性,而进行被动教育,造成孩子对学习产生消极抵抗的心理,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应孩子。
二、激发孩子的兴趣
兴趣是人生普通但神奇的“方向盘”,对人的知识的增长、智能的提高、情感的调动、品格的形成、潜能的发挥等,都起着巨大的作用。
从社会角度来看,兴趣是爱学、会学的重要基础,是终身学习的人必不可少的重要素质。
书中讲到激发孩子的兴趣,有三种思路:“一是感觉引导,二是降低难度,三是协助孩子发掘学习的快感。
”
在《教育的秘诀是真爱》一书中,有一个顽皮的孩子向老人扔石头的故事,一开始的时候,孩子们扔石头是出于内在动力的驱使,扔石头让他们觉得新奇、好玩、冒险,因此,那位老人越管,他们就越逆反。
可是,从老人给他们第一笔钱的时候,这些孩子扔石头的原因或者说动机就发生变化了,他们所做的事情再也不是源于兴趣,而是从内心的渴望转变为外来金钱的刺激,当外来的刺激变得越来越小、甚至消失的时候,扔石头的行为也就失去了激励因素,其结果自然就可想而知了。
我们可以从中洞见孩子内心变化的基本线索,这也是吸引孩子从内心里出发爱上学习的基本线索--感觉引导。
当孩子感觉到学习是为了别人,无论是满足家长还是老师的要求时,学习的动力就会降低;当孩子的学习能满足自己的好奇,能收获美感和满足感,不用别人催促和监督,这种学习才是最有效的。
孩子不爱学,还有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尝到甜头。
而让孩子尝到甜头的唯一办法就是减少知识总量,降低学习难度,使孩子不断获得小成功,尝到小甜头。
在学习过程中,把一个大目标科学地细分成若干个切实可行的目标,每实现一个小目标,就得到一次激励,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
在孩子的学习问题上,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反复成功培养天才,反复失败培养庸才。
人不是一步登天的,而是在不断获得“小成功”中聚集成就感,从而走向“大成功”的。
如果学习的目标太高、难度太大,孩子努力了还达不到,失败几次之后就会失去继续努力的动力。
理想的学习是“站着坐着够不着,跳起来正好”,不断尝到小甜头,才可能逐步走向最终的成功。
三、给孩子说的机会
格林在书中说道:“在课堂上,教师如果尽可能闭上自己的嘴,让自己少说一点,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孩子,也是教育行为转变中的一个关键。
课堂是教师传道授业的场所,但同时也是孩子吸取知识的场所,需要的是老师和同学之间的互动,而不是老师在台上高谈阔论,孩子在台下死记硬背。
老师说多少、孩子记多少的学习是机械的,孩子充分思考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是需要时间和空间的。
”
好问、好说是孩子的天性,我们不能剥夺孩子说话的权利。
要让孩子学会“问”而不是学会“答”。
课堂上我么美好更应该引发孩子“问”、“说”的兴趣,交给孩子“问”的方法,而不是一味的灌输,只关注结论,忽视学习的体验过程。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有时需要等待,需要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心态和方法去品味教育、反思教育、探索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