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照品制备风险防范要求
对照品品使用操作规程
对照品品使用操作规程1. 引言本文档旨在说明对照品品的使用操作规程,以确保对照品的正确使用和维护。
对照品是指用于对比和调整实验结果的一组标准品,通常用于质量控制和仪器校准等实验过程中。
正确的使用和维护对照品可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实验的准确度。
2. 位置和存储对照品应该存放在指定的存储区域,并按照标识进行分类和编号。
对照品的存储条件必须符合其要求,如温度、湿度等。
对照品应远离火源、酸碱等腐蚀性物质,并避免直接曝光于阳光下。
3. 对照品的标签和标识每个对照品都应该有清晰的标签和标识,包括对照品的名称、批号、有效期和存储条件等信息。
标签和标识应该粘贴在对照品瓶子或容器的外部,并确保不易磨损和模糊。
4. 对照品的使用准备在使用对照品之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检查对照品的标签和标识是否清晰可读,如果模糊或损坏应及时更换;•检查对照品的有效期,过期的对照品不能使用;•根据实验需要,准备足够量的对照品,并保证使用量符合实验要求。
5. 对照品的取样和配制对照品的取样和配制必须按照严格的操作规程进行,以确保取样的准确性和配制的精确性。
具体步骤如下:•取样前,先洗手,并戴上手套,以防止外来污染;•使用洁净的容器取样,避免污染和交叉感染;•根据配制要求,按照准确的比例将对照品与溶剂混合,搅拌均匀;•配制过程中应避免接触皮肤、眼睛等易受刺激的部位,如有不慎接触,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并寻求医疗救助。
6. 对照品的使用步骤对照品的使用步骤可能因不同实验的要求而异,以下是一般性的操作步骤:1.首先,确认实验的要求和目标,确定需要使用的对照品种类和数量;2.检查对照品的标签和标识,确保使用的是正确的对照品;3.按照实验指南或操作手册的要求,准备实验所需的试剂和设备;4.取出对照品并检查质量,包括外观、颜色、浓度等;5.根据实验要求,将对照品添加到实验样品中,按照指定的比例和顺序进行;6.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以备后续分析和评估;7.实验完成后,及时清理实验区域,并归还未使用的对照品至指定的存储位置。
对药品注册中对照品(标准品)有关技术要求的几点思考
发布日期20050522栏目化药药物评价>>化药质量控制标题对药品注册中对照品(标准品)有关技术要求的几点思考作者张哲峰部门正文内容审评三部张哲峰摘要:本文说明了标准品(对照品)在药品研发中的重要性,并对其标定工作初步提出一些观点,以期与业界同仁一起探讨、交流;并希望在药品研发过程中,研制单位应注意及时与中检所联系制备与标定事宜,以保证研发工作的连续性。
标准品、对照品系指用于药品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的标准物质,即药品标准中使用的具有确定的特性或量值,用于对供试药品赋值、定性、评价测定方法或校准仪器设备的物质,其中标准品系指用于生物检定、抗生素或生化药品中含量或效价测定的标准物质。
《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规定“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负责标定和管理国家标准物质”,“申请人在申请新药生产时,有关标准物质的研究资料”。
但在新药研究中,普遍存在对照品(标准品)的应用超前于中检所制备和标定的情况,鉴于新药研究的连续性以及标准物质在新药研究中涉及量值溯源、产品定性、杂质控制及其在药品质量控制中的重要性,标准物质的制备和标定与药品的质量研究、稳定性研究乃至药理毒理学研究中剂量的确定等临床前基础研究间存在密切关系,因此,药品对照品(标准品)的研究(制备与标定)也是药品审评的一项重要内容。
《药品注册管理办法》附件二对申报资料项目11明确规定“提供的标准品或对照品应另附资料,说明其来源、理化常数、纯度、含量及其测定方法和数据”。
但目的申报资料中,此部分内容未得到足够重视,研究水平参差不齐,甚至忽视,为切实做好药品注册的整体评价工作,尤其临床前基础研究的整体评价,提出几点思考,希望与业界同仁一起探讨、交流。
1.所用对照品(标准品)中检所已经发放提供(可参阅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ⅩⅤG),且使用方法相同时,应使用中检所提供的现行批号对照品(标准品),并提供其标签和使用说明书,说明其批号,不应使用其他来源者;如使用方法与说明书使用方法不同(如定性对照品用作定量用、效价测定用标准品用作理化测定法定量、UV法或容量法对照品用作色谱法定量等),应采用适当方法重新标定,并提供标定方法和数据;若色谱法含量测定用对照品用作UV法或容量法,定量用对照品用作定性等,则可直接应用,不必重新标定。
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
GMP《药品⽣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GMP《药品⽣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2012-10-22 14:03第⼀章总则第⼀条为规范药品⽣产质量管理,根据《中华⼈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制定本规范。
第⼆条企业应当建⽴药品质量管理体系。
该体系应当涵盖影响药品质量的所有因素,包括确保药品质量符合预定⽤途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全部活动。
第三条本规范作为质量管理体系的⼀部分,是药品⽣产管理和质量控制的基本要求,旨在最⼤限度地降低药品⽣产过程中污染、交叉污染以及混淆、差错等风险,确保持续稳定地⽣产出符合预定⽤途和注册要求的药品。
第四条企业应当严格执⾏本规范,坚持诚实守信,禁⽌任何虚假、欺骗⾏为。
第⼆章质量管理第⼀节原则第五条企业应当建⽴符合药品质量管理要求的质量⽬标,将药品注册的有关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的所有要求,系统地贯彻到药品⽣产、控制及产品放⾏、贮存、发运的全过程中,确保所⽣产的药品符合预定⽤途和注册要求。
第六条企业⾼层管理⼈员应当确保实现既定的质量⽬标,不同层次的⼈员以及供应商、经销商应当共同参与并承担各⾃的责任。
第七条企业应当配备⾜够的、符合要求的⼈员、⼚房、设施和设备,为实现质量⽬标提供必要的条件。
第⼆节质量保证第⼋条质量保证是质量管理体系的⼀部分。
企业必须建⽴质量保证系统,同时建⽴完整的⽂件体系,以保证系统有效运⾏。
第九条质量保证系统应当确保:第⼗条药品⽣产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第三节质量控制第⼗⼀条质量控制包括相应的组织机构、⽂件系统以及取样、检验等,确保物料或产品在放⾏前完成必要的检验,确认其质量符合要求。
第⼗⼆条质量控制的基本要求:第四节质量风险管理第⼗三条质量风险管理是在整个产品⽣命周期中采⽤前瞻或回顾的⽅式,对质量风险进⾏评估、控制、沟通、审核的系统过程。
第⼗四条应当根据科学知识及经验对质量风险进⾏评估,以保证产品质量。
第⼗五条质量风险管理过程所采⽤的⽅法、措施、形式及形成的⽂件应当与存在风险的级别相适应。
药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风险防范清单
药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风险防范清单
1. 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质量政策、质量目标、质量手册等文件的制定和实施。
2. 严格执行药品生产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质量标准,确保药品生产过程符合安全、有效、合规的要求。
3. 确保原辅材料的采购符合质量标准,建立供应商质量管理制度,定期对供应商进行评估和审查。
4. 建立健全的生产工艺流程,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性和可控性,包括原料准备、生产设备、生产操作等环节。
5. 严格执行药品的检验检测标准,确保产品质量合格,建立产品质量档案,便于追溯和管理。
6. 建立合理的库存管理制度,保证药品存储环境符合要求,提供必要的防护设施和防火、防爆措施。
7. 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评估制度,及时收集、报告和处理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确保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8. 开展药品生产过程中的风险评估和管理,制定应急预案,预防和应对生产过程中的意外事故和安全风险。
9. 加强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质量意识,确保员工合格、熟练操作生产设备,遵守操作规程和操作规范。
10. 加强药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实现药品从原料采购到生产、流通、使用全过程监管和追溯,并及时采取措施处理问题。
药品风险管理规程
药品风险管理规程引言概述:药品风险管理规程是指为了确保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药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使用过程中的风险进行全面管理的一套规范和措施。
本文将详细介绍药品风险管理规程的五个方面内容,包括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通报、风险监测和风险回顾。
一、风险评估:1.1 临床试验阶段的风险评估:在药品研发的临床试验阶段,需要对药物的副作用、药物相互作用、药物滥用等风险进行评估。
评估包括对试验对象的安全性评估,对试验过程的合规性评估等。
1.2 生产过程中的风险评估:在药品生产过程中,需要对原材料的质量、生产工艺的合规性、生产设备的安全性等进行评估,以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1.3 药品上市后的风险评估:药品上市后需要对药品的长期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包括对药品的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药物滥用等风险进行监测和评估。
二、风险控制:2.1 临床试验阶段的风险控制:在临床试验阶段,需要制定严格的试验方案,确保试验对象的安全性和试验过程的合规性。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试验数据的分析和解读,及时发现和控制风险。
2.2 生产过程中的风险控制:在药品生产过程中,需要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对原材料的严格把控、生产工艺的规范执行、生产设备的定期维护等,以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2.3 药品上市后的风险控制:药品上市后需要加强对药品的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和控制药品的不良反应和滥用情况。
同时,还需要对药品的使用说明书和标签进行修订,提供准确的用药指导。
三、风险通报:3.1 临床试验阶段的风险通报:在临床试验过程中,需要及时向相关部门和试验对象通报试验过程中的风险情况,确保试验对象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3.2 生产过程中的风险通报:在药品生产过程中,需要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及时通报生产过程中的风险情况,确保相关部门和消费者能够及时了解和采取相应措施。
3.3 药品上市后的风险通报:药品上市后需要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通报系统,及时向相关部门和医疗机构通报药品的不良反应情况,以便及时采取措施保护患者的用药安全。
药品风险管理规程
药品风险管理规程引言概述:药品风险管理是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措施,以减少药品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其他风险,并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药品风险管理规程是指对药品风险管理进行规范和指导的文件,旨在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和药品质量。
本文将详细介绍药品风险管理规程的内容和要求。
一、风险评估与分析1.1 风险评估:药品风险管理规程要求制药企业在药品研发前期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包括对药物的化学成分、药理学特性、剂型、适应症、剂量和给药途径等方面进行评估,确定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
1.2 风险分析: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制药企业需要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确定风险的严重程度和可能性,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和管理计划,以减少风险的发生和影响。
二、药品监测与报告2.1 药品监测:药品风险管理规程要求制药企业建立健全的药品监测系统,对上市后的药品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掌握药品的不良反应和其他安全问题,为风险管理提供依据。
2.2 不良事件报告:制药企业需要建立健全的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及时收集、记录和报告药品使用过程中发生的不良事件,包括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药物误用等,确保相关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处理。
2.3 风险评估与改进:制药企业应根据药品监测和不良事件报告的结果,进行风险评估和改进措施的制定,及时调整药品的使用说明书、警示信息和禁忌症等内容,以减少药品使用过程中的风险。
三、药品信息传递与教育3.1 药品说明书:药品风险管理规程要求制药企业编写完整、准确、易懂的药品说明书,包括药品的适应症、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禁忌症等信息,以帮助医生和患者正确使用药品。
3.2 药品标签:制药企业应设计和印制符合规定的药品标签,将药品的重要信息清晰地呈现出来,包括药品名称、成分、剂型、规格、生产日期、有效期等,方便医生和患者正确识别和使用药品。
3.3 医学教育:药品风险管理规程要求制药企业开展医学教育活动,提高医生、药师和患者的药品安全意识和知识水平,加强药品的正确使用和管理。
标准品、对照品管理制度
标准品、对照品管理制度1.目的为了规范标准品、对照品的申购、保管、使用、标定和报废程序,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特制定本管理程序。
2.适用范围用于含量、有关物质测定和红外、紫外光谱比较的USP、CP、EP、JP、BP、NIST 等外购标准品;用于含量测定、有关物质测定的企业自制工作对照品。
3.职责质量检测中心和车间化验室检验人员专人负责实施,质量检验中心管理人员和负责人负责监督检查。
4.制度内容4.1定义标准品、对照品系指用于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的标准物质。
标准品系指用于生物检定或效价测定的标准物质,其特性量值一般按效价单位(或μg)计物质;对照品系指采用理化方法进行鉴别、检查或含量测定时所用的标准物质,其特性量值一般按纯度(%)计。
4.2分类按照来源的不同,标准品和对照品可分为以下两类:4.2.1官方标准品(对照品),也称法定标准品(对照品),系指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或省级以上药品检验所,或外国官方机构(组织)标定的,并经同级药监部门批准的标准品(对照品)4.2.2工作标准品(对照品),是指在本实验室用标准品(对照品)标定过的已知含量的,作为标准品(对照品)用的原料药。
工作标准品(对照品)要求按标准品(对照品)进行管理,可代替法定标准品(对照品)用于部分成品检验及中控样品检验,其来源可以是自制或市售购买的。
自制的样品,首先应按照法定标准(或注册标准)进行全检合格的,方有资格被选为工作标准品(对照品),全检合格后,被选为工作标准品(对照品)后须进行标定。
市售购买的标准品(对照品)参照所购的国际公认的对照品供应公司或具有合法资质的客户提供的报告单的数据。
4.3购买要求4.3.1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提供,购买前可在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网站上查询标准品名称、当前批号,包装规格、储藏条件等信息,购进后应有专人负责接收和管理标准品并建立标准品登记台帐,内容包括:购进日期、标准品或对照品名称、包装规格、数量、厂家、批号(或编号) 用途和签收人。
浅析化学药品研发中对照品(标准品)有关技术要求
浅析化学药品研发中对照品(标准品)有关技术要求【导读】药物的质量研究与质量标准的制订是药物研发的主要内容之一,药品标准物质也是质量标准和质量研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药品质量标准的物质基础。
药品标准物质在新药研究中与产品定性、杂质控制及量值溯源密切相关,标准物质的运用贯穿于质量研究与质量标准的制订工作中。
一概述标准品、对照品系指用于药品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的标准物质,即药品标准中使用的具有确定的特性或量值,用于对供试药品赋值、定性、评价测定方法或校准仪器设备的物质,其中标准品系指用于生物检定、抗生素或生化药品中含量或效价测定的标准物质。
《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规定“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负责标定和管理国家标准物质”,“申请人在申请新药生产时,应当向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制备该药品标准物质的原材料,并报送有关标准物质的研究资料”。
但在新药研究中,普遍存在对照品(标准品)的应用超前于中检所制备和标定的情况,鉴于新药研究的连续性以及标准物质在新药研究中涉及量值溯源、产品定性、杂质控制及其在药品质量控制中的重要性,标准物质的制备和标定与药品的质量研究、稳定性研究乃至药理毒理学研究中剂量的确定等临床前基础研究间存在密切关系,因此,药品对照品(标准品)的研究(制备与标定)也是药品审评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对照品来源1 所用对照品(标准品)中检所已经发放提供,且使用方法相同时,应使用中检所提供的现行批号对照品(标准品),并提供其标签和使用说明书,说明其批号,不应使用其他来源者;如使用方法与说明书使用方法不同(如定性对照品用作定量用、效价测定用标准品用作理化测定法定量、UV法或容量法对照品用作色谱法定量等),应采用适当方法重新标定,并提供标定方法和数据;若色谱法含量测定用对照品用作UV法或容量法,定量用对照品用作定性等,则可直接应用,不必重新标定。
2 申报临床研究时,如中检所尚无供应,为不影响注册进度,可先期与中检所接洽制备和标定,申报时提供标定报告、标签(应标明效价或含量、批号、使用效期)和使用说明书;也可与省所合作标定,申报时提供标准品或对照品研究资料,“说明其来源、理化常数、纯度、含量及其测定方法和数据”;标定有困难时,可使用国外药品管理当局或药典委员会发放的对照品(标准品)或国外制药企业的工作对照品(标准品),进行标准制订和其他基础性研究,但应提供其标签(应标明其含量)和使用说明书,能保证其量值溯源性;也可使用国外试剂公司(如sigma公司等)提供的对照品(标准品),但应提供试剂公司该批对照品(标准品)的检测报告(用作含量测定时,应有确定的含量数据),如为高纯度试剂,提供了国外试剂公司检测报告(用作含量测定时,应有确定的含量数据)时,也可使用,并应能保证其量值溯源性,但申请人应及时与中检所接洽对照品(标准品)的标定事宜,临床研究期间完成此工作。
药品风险管理规程
药品风险管理规程引言概述:药品风险管理规程是指药品生产、流通和使用过程中,为减少药品风险、确保用药安全而制定的一系列管理规定。
药品风险管理规程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风险评估1.1 制定风险评估标准:药品生产企业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建立药品风险评估的标准和程序。
1.2 评估药品的潜在风险:对药品的成份、生产工艺、贮存条件等进行全面评估,确定潜在的风险因素。
1.3 制定风险评估报告:对评估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形成风险评估报告,明确风险等级和应对措施。
二、风险控制2.1 设立风险控制措施:根据风险评估报告,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包括生产工艺改进、质量控制加强等。
2.2 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药品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符合质量标准。
2.3 加强监测和反馈:定期对风险控制措施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措施,保证风险控制的有效性。
三、风险沟通3.1 建立风险沟通机制:建立药品风险沟通的渠道和机制,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和沟通。
3.2 向患者和医护人员传递信息:将药品风险信息向患者和医护人员传达,提高用药安全意识。
3.3 加强危机公关处理:建立危机公关处理机制,对药品风险事件及时公开、透明处理,减少不良影响。
四、风险监测4.1 建立风险监测体系:建立药品风险监测的体系,定期对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监测和评估。
4.2 提高监测技术水平:引进先进的监测技术和方法,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4.3 加强数据分析和应用: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应用,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风险问题。
五、风险评估5.1 定期评估风险管理效果:定期对药品风险管理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5.2 持续改进风险管理规程:根据评估结果和实践经验,不断完善和改进药品风险管理规程。
5.3 提高用药安全水平: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提高药品的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保障患者的健康。
对照品工艺验证方案
,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
目录
01 添 加 目 录 项 标 题 03 验 证 范 围 05 验 证 步 骤 07 验 证 结 果 应 用
02 验 证 目 的 04 验 证 方 法 06 验 证 周 期 与 频 率
Part One
确保对照品与标准品质量 一致
确认对照品生产工艺的稳 定性和可靠性
为药品研发和注册提供有 力支持
保证药品质量和安全的有 效控制
发现潜在问题,预防风险
发现潜在问题:通过工艺验证,确保对照品生产过程中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及时发现潜在问题, 避免对产品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预防风险:工艺验证可以确保生产过程的可重复性和可控制性,降低生产风险,提高生产效率, 确保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加强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监督, 确保整改措施的有效实施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对工艺流程进行优化和改进,提高 产品质量和稳定性
对整改后的工艺流程进行再次验证, 确保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质量改进:根据验证结果,持续提高产品质量水 平
பைடு நூலகம்
验证结果的应用:通 过对比对照品与工艺 验证结果,发现产品 存在的质量问题,为 质量改进提供依据。
符合法规要求:工艺验证是符合法规要求的重要环节,可以证明企业具备生产符合质量标准的 产品所需的工艺技术和能力,有利于企业获得监管机构的认可和信任。
持续改进:通过工艺验证,企业可以对生产过程进行持续改进,优化生产流程,提高产品质量 和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
Part Three
验证范围
验证内容:对产品 更新或工艺改进等 情况进行验证,确 保产品质量和工艺 稳定性
中药行业的药品质量风险管理与防控
中药行业的药品质量风险管理与防控随着近年来中药行业的快速发展,药品质量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
为了确保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药品质量风险的管理与防控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中药行业中的药品质量风险,并提出相应的管理与防控措施。
一、药品质量风险的定义及分类药品质量风险指的是潜在的、可能对患者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的药品质量问题。
根据其性质和来源,可以将药品质量风险分为以下几类:1. 药材质量风险:包括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等。
由于中药材的采集和生产环境的差异,药材质量风险较大。
2. 加工环节质量风险:包括药材加工过程中违规添加物质的风险,如硫磺、硼砂等。
这些添加物质可能对药品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3. 包装及储存质量风险:包括药品包装材料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问题,以及储存条件不当导致的药品质量变化等问题。
二、药品质量风险管理的原则为了有效管理和控制药品质量风险,中药行业应遵循以下原则:1. 国家法律法规:中药行业应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包括药品注册、生产、流通、使用等环节的相关规定。
2. 标准化管理:制定和实施标准化管理制度,确保生产过程与质量标准相符。
3. 严格质量控制:对药材、半成品和成品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采取适当的检测手段,确保药品质量符合规定。
4. 风险评估与风险管控:针对不同的药品质量风险,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并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
5. 系统监管: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包括监督检查、追溯制度等,保障药品质量和患者的用药安全。
三、药品质量风险管理与防控措施为了有效地管理和防控药品质量风险,中药行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制定和实施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质量标准、质量控制、质量文档等方面的管理。
2. 加强药材质量管控:建立药材追溯体系,控制药材质量风险源头,监督药材生产和采集环节。
3. 强化生产过程监管:加强对中药生产和加工过程的监管,确保生产环节符合规范,避免违规添加物质等问题。
4. 加大药品监测力度:加强对中药药品的监测力度,包括药品的质量抽检、安全性评估等,及时发现和处理质量问题。
化验室对照品使用管理制度
化验室对照品使用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规范和管理实验室对照品的使用,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实验室对照品的购买、接收、使用、储存和报废等管理工作。
二、对照品的种类1. 标准品:是指由国家权威机构或者认证机构认可的,具有一定精确度和准确度的化学物质。
2. 控制品:是指在实验室内用来控制实验误差和监测实验准确性的化学物质。
3. 校准品:是指用于仪器仪表校准的化学物质。
4. 参比品:是指供对比分析和评价数据准确性的化学物质。
5. 内部对照品:是指实验室自行配置并保持长期稳定性的化学物质。
三、对照品的购买与接收1. 实验室对照品的购买应当由实验室负责人和财务部门共同商讨确定,经过评审和审批后进行采购。
2. 在接收新购进的对照品时,应当由实验人员仔细查看其包装是否完好,标签是否清晰,有效期是否合理。
并及时记录进货信息和有效期信息。
3. 对照品必须标明生产日期、批号、有效期等重要信息,确保其准确性和可追溯性。
四、对照品的使用与保管1. 实验室应当建立对照品使用登记表,对使用的对照品进行登记。
使用时应严格按照对照品的使用说明书来操作,并按照规定的条件来保存。
2. 对照品的使用范围应当符合其适用性,不得随意更换或混用。
使用时应按照标准程序来操作,并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对照品的保管应当做到有封有存,有防有控。
将对照品储存在干燥、阴凉、通风、无腐蚀性气体和无阳光直射的地方,避免其受潮、变质和失效。
五、对照品的更新与报废1. 对照品的有效期到期前,应当提前进行检查和评估,确定是否需要更新。
更新对照品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来操作,并重新进行使用登记。
2. 对照品到期后应当及时报废,并做到有记录有销毁。
报废后的对照品应当进行专门处理,不得随意丢弃或混在一起。
3. 对照品的更新和报废工作应当由实验室负责人、财务部门和实验人员共同参与,确保工作的规范性和合规性。
六、对照品的管理责任1. 实验室负责人应当加强对对照品管理工作的领导,确保对照品使用的规范性和合规性。
对照品的制备储存操作规程
对照品的制备储存操作规程制备对照品和储存操作规程1. 目的与适用范围本操作规程的目的是确保对照品的制备和储存过程符合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以保证对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
适用于在制药、化工等相关行业中进行对照品的制备和储存的操作。
2. 定义2.1 对照品:与待测物相似或相同的化学品、原材料或生物制品,可用于检测方法的验证、质量控制以及比较试验。
2.2 标准品:已经被证实含有一定纯度和浓度的物质,可用于检测方法的标准化、比较试验以及质量控制。
3. 对照品的制备3.1 对照品的筛选:根据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对照品,确保其与待测物有着相似或相同的化学性质。
3.2 对照品的采购:对于已有的标准品,应从可信赖的供应商处购买。
若对照品不存在或无法购买得到,则应根据相关文献和实验室的实际条件,采用其他方法制备对照品。
3.3 对照品的制备:按照标准或实验要求,按照相应的技术规程进行对照品的制备。
确保制备过程符合质量管理规范,记录制备过程中的关键操作和参数。
3.4 对照品的验证:使用先进的分析仪器和方法对制备好的对照品进行验证,确保其纯度和质量符合要求。
4. 对照品的储存4.1 对照品的包装:将对照品装入适当的容器中,保证其密封性和防潮性。
在容器表面标明对照品的名称、浓度、批号、有效期限等重要信息。
4.2 对照品的储存条件:根据对照品的性质和要求,确定合适的储存条件。
通常情况下,在低温(2-8摄氏度)和避光的条件下储存对照品。
4.3 对照品的有效期限:根据对照品的稳定性和储存条件,确定对照品的有效期限。
在有效期限内,对照品的质量和纯度稳定可靠。
4.4 对照品的记录:记录对照品的批号、制备日期、采购日期、有效期限等关键信息。
通过建立良好的记录系统,确保对照品的追溯和管理。
5. 对照品的使用5.1 对照品的领取与发放:根据实验室的需求,对需要使用对照品的人员进行合理的领取与发放。
确保对照品的安全使用和管理。
5.2 对照品的使用记录:在使用对照品的过程中,记录对照品的使用日期、使用数量等重要信息。
对照品的制备储存操作规程,1200字
对照品的制备储存操作规程对照品(Reference Materials)是一种被用于定量或定性分析中的标准物质。
为确保对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制备储存操作规程是必不可少的。
下面是制备储存对照品的操作规程。
一、对照品制备操作规程1. 原料准备a. 确定所需对照品的成分和浓度。
b. 选择优质的原料,确保其纯度和稳定性。
c. 对原料进行称量、取样和编号,记录相关信息。
2. 溶解制备a. 根据对照品的溶解性质,选择适当的溶剂。
b. 按照一定比例将原料溶解于溶剂中,使用适当的溶解方法(如搅拌、加热)。
c. 在溶解过程中适时检测溶解情况,并记录溶解时间和温度。
3. 混合和稀释a. 如有需要,可以将多个对照品混合在一起,确保混合均匀。
b. 如有需要,可以对对照品进行稀释,使其符合特定浓度要求。
4. 校准和标定a. 对制备好的对照品进行校准,确保其浓度准确。
b. 使用已经校准的仪器或方法对对照品进行标定,确保其可靠性和准确性。
5. 筛选和去除杂质a. 对对照品进行筛选或者过滤,去除其中的杂质。
b. 对对照品进行质量检测,确保其满足规定的质量标准。
6. 包装和标识a. 将制备好的对照品进行适当的包装,使用符合规定的容器和材料。
b. 在包装上粘贴标签或贴纸,标明对照品的名称、浓度、生产日期和有效期等信息。
二、对照品储存操作规程1. 储存条件a. 对照品应储存在干燥、避光、通风良好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
b. 对照品应储存在密封的容器中,以防止湿气和空气进入。
2. 储存位置和分类a. 将不同类型的对照品进行分类储存,在储存区域内进行合理的布局和标识,便于取用和管理。
b. 对照品的储存位置应避免受到震动、冲击和挤压。
3. 温度控制a. 对照品的储存温度应根据其特性进行控制,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温度。
b. 储存区域应配备温度记录器,定期监测和记录储存温度,以免超过规定的范围。
4. 有效期管理a. 对照品应根据其稳定性和使用要求确定有效期,并在包装上标明。
制药配液- 风险控制相关技术考虑要点
制药配液- 风险控制相关技术考虑要点制药配液 - 风险控制相关技术考虑要点制药配液是药品生产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涉及到药品的精准配制和质量保证。
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着各种潜在的风险,如材料误用、污染、误操作等问题。
因此,必须采取严格的风险控制措施,保证药品的质量和安全。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介绍制药配液中的风险控制相关技术考虑要点。
一、材料选择与采购材料选择和采购是保证药品质量的首要步骤。
因此,在进行制药配液前必须对材料进行仔细的挑选和审核,并在采购过程中严格把关。
首先要选择高质量的原材料,如药品、溶剂、试剂等。
其次,要对供应商进行评估,包括对其资质、信誉、资金情况和供应历史等的考察,并签订合同规定供应商的责任和义务。
采购过程中还需要做好材料的接收和存储,在接收时要进行检查和验收,确保材料符合质量要求,并保持良好的存储环境,避免受潮、变质等情况。
二、设备与装置制药配液需要使用各种设备和装置,如称量器、搅拌器、过滤器等。
这些设备的选用和使用必须符合质量和安全要求。
选择过程中要重点考虑设备的精度、稳定性和易于清洗等因素,以确保配液的准确性和质量。
在使用设备时,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避免误操作和操作失误。
此外,还要对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保证其状态和性能。
三、操作流程操作流程是制药配液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操作流程的不规范和不严谨会极大地影响药品的质量和安全。
要严格遵守制定好的操作规程,确保操作步骤的正确和完整。
在操作中要注意材料的精确称量、搅拌的适时和适度、过滤的彻底等要点,避免操作失误和材料损耗。
在操作前要对操作场所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并在操作过程中避免交叉污染和接触污染。
四、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是制药配液的核心内容。
只有全面、细致的质量控制措施才能确保药品的合格和安全性。
在制药配液中,要进行原材料的检测和质量评价,确定最佳的配方和操作条件。
在制造过程中,还要进行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检测和分析,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管制对照品 管理制度
管制对照品管理制度管制对照品管理制度是指对特定商品或物品的制造、销售、使用、储存以及运输等方面进行监管和管理的一种制度。
这种制度的设立旨在保护公众的安全和健康,预防潜在危害和风险的发生。
管控对照品管理制度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如化学品、医药品、食品、化妆品等行业。
管制对照品管理制度的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物品分类和定义:对管制对照品进行分类,并明确其定义和范围。
根据不同的特性和潜在风险,将对照品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或类别,以便于管理和监管。
2.许可证申请和审批:对从事对照品生产、销售等活动的单位或个体经营者实行许可制度。
必须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查和审批,方可获得相应的许可证。
许可证的发放要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确保对照品的质量和安全。
3.质量控制和监督检查:对对照品的质量进行严格控制和监督检查。
相关部门对对照品的生产工艺、原材料的采购、质量检验等环节进行抽检和监督,对不合格的产品进行处罚和处理。
4.标签和包装要求:对对照品的标签和包装进行规范要求。
标签上必须清晰标注产品的名称、生产日期、生产厂家、成分含量、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信息,以便消费者正确使用和选择产品。
5.销售和使用限制:对某些特定的对照品进行销售和使用的限制。
如某些特殊化学品和危险品只能由具备相应资质和技能的人员进行销售和使用,要求销售和使用地点进行备案等。
6.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理:对违反规定的单位或个人进行处罚和追责。
对于不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的对照品,会采取措施进行召回或销毁。
对于严重违法违规行为,可以采取强制停产整顿、吊销许可证等措施,以保证公众的安全和利益。
7.国际合作和信息交流:加强国际间对管制对照品的合作和信息交流,共享相关经验和技术,提高管理水平和协同能力。
管制对照品管理制度的推行可以有效地保护公众的利益和安全。
通过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机制,可以预防和减少对照品的不合格和不安全情况的发生,降低潜在风险和危害对公众的伤害。
同时,也可以提高企业和生产者的责任意识和监管意识,规范市场秩序,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
工作对照品标定指导原则
工作对照品标定指导原则工作对照品标定是指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对工作对照品进行规范化的标记和分类,以达到标定品的统一和准确。
它是组织和管理工作的一种有效手段,对于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关于工作对照品标定指导原则的一些内容。
1.准确性原则。
工作对照品的标定应该准确无误,以确保其可靠性和有效性。
标定时应采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和设备,尽量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
同时,对于工作对照品的选择要慎重,尽量选择与实际工作相符合的标定品,以确保标定结果的准确性。
2.一致性原则。
工作对照品标定应按照统一的标准和方法进行,保持标定结果的一致性。
标定时要重视标定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以确保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的标定结果一致。
在标定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各项标定条件的一致性,如温度、湿度等。
3.可追溯性原则。
工作对照品标定应具备可追溯性,即标定结果能够追溯到国家或国际上具备权威认可的标准。
这样可以确保标定结果的可信度和公正性。
标定过程中应考虑到标准的溯源,尽量选择具备认证或实验室资质的机构来进行标定。
4.规范性原则。
工作对照品标定应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符合相关的国家标准和法律法规。
标定时应严格遵守标定程序、操作规程和安全规范,确保标定过程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同时,对于标定结果的记录和报告也应符合相应的规范要求。
5.及时性原则。
工作对照品标定应按照一定的周期进行,确保标定结果的更新和有效性。
标定周期的选择应根据标定品的性质和使用频率进行合理安排,保证工作对照品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同时,在标定过程中要注重标定结果的及时通知和反馈,及时处理标定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异常情况。
总之,工作对照品标定是一项重要的工作,相关工作人员应始终遵循准确性、一致性、可追溯性、规范性和及时性原则。
只有做到这些原则,才能有效提高工作对照品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组织和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
对照品开瓶后稳定性考察
1. 概述QC实验室用于检验的对照品分为单次使用和开瓶后多次使用,对于开瓶后多次使用的对照品需要进行开瓶后稳定性考察评估其适用性。
QC实验室评估出易受影响的5种对照品进行周期1年、开瓶次数15次的稳定性考察。
5种对照品稳定性检验考察结果均符合可接受标准,根据对照品稳定性考察结果起草此稳定性考察报告。
2. 考察结果2.1 风险因素识别SOP 对照品(标准品)的管理对于对照品的储存和使用有如下要求:已开瓶对照品(标准品)应储存于保干器中,同时确保保干器内的硅胶是有效的。
非室温条件贮存的对照品(标准品)从存放处取出后,放置于平衡对照品(标准品)用的保干器中,平衡半小时至室温后使用。
称量对照品(标准品)时应认真仔细,尽量迅速操作,缩短容器开口时间,使用的称量器具应洁净无污染,已经取出的对照品(标准品)不能再倒回到容器中以避免交叉污染。
使用后应立即将对照品(标准品)的容器密封并放回到指定的存放处(标签要求的储存条件)。
评估开瓶后对照品的储存和使用规定,识别其过程中可能产生对照品质量变化的风险因素有:对照品中的水分和残留溶剂等易挥发性物质的挥发、具有引湿对照品吸收环境中的水分、易氧化对照品被空气中氧气氧化、对光敏感的对照品在称量过程中见光发生变化、易受温度影响的对照品在平衡至室温的过程中发生反应。
从实验室所有需要多次使用对照品中选取对上述影响因素敏感的对照品进行考察,支持对照品的开瓶后使用期限和频次(考察的使用期限为1年使用频次为15次)。
2.2 总则分别对实验室已开瓶对照品(开瓶时间至少1年)和首次开瓶对照品各一瓶进行测定,每瓶平行制备两个样品每个样品进样2次,对比四次结果平均值的相对偏差。
注:如已开瓶对照品开瓶次数不足15次,采用模拟开瓶的形式,使其开瓶次数达到15次。
模拟开瓶操作:使用洁净称量勺将稳定性考察对照品搅拌之后开瓶放置至少2分钟,然后盖上瓶塞,将其放回指定的存放处。
所有操作按照SOP 对照品(标准品)管理规定进行。
药品风险管理规程
药品风险管理规程一、引言药品风险管理是指在药品研发、生产、流通和使用过程中,通过系统性的风险评估、监测和控制措施,保障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最大限度地减少潜在的危害和风险。
本文旨在制定药品风险管理规程,明确相关的管理要求和措施,以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二、风险管理流程1. 风险评估1.1 确定药品的特性和用途- 药品的活性成分、剂型和适应症等信息1.2 识别潜在的风险- 通过文献调研、临床试验等方式,识别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1.3 评估风险的严重程度和概率- 利用风险评估工具,对潜在风险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估1.4 制定风险控制策略-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和管理计划2. 风险监测2.1 建立风险监测系统- 建立药品安全性监测平台,收集和分析药品使用过程中的不良事件和风险信息2.2 监测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定期进行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风险问题2.3 进行风险信号评估- 对药品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风险信号进行评估和分析,判断其与药品的关联性和严重程度2.4 及时采取风险控制措施- 对发现的风险信号,及时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包括产品召回、警示标签更新等3. 风险控制3.1 制定药品安全性管理计划-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和监测信息,制定药品安全性管理计划,明确风险控制的具体目标和措施3.2 加强药品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 强化药品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药品生产过程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要求3.3 加强药品流通环节的监管- 加强药品流通环节的监管,防止假冒伪劣药品的流入市场3.4 提升药品使用者的风险意识- 加强对药品使用者的教育和宣传,提高其对药品使用风险的认知和防范意识4. 风险沟通与信息共享4.1 建立风险沟通机制- 建立药品风险沟通机制,确保相关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共享4.2 向相关方提供风险信息- 向药品生产企业、医疗机构和药品使用者等相关方提供风险信息和警示信息4.3 建立药品风险信息数据库- 建立药品风险信息数据库,收集和整理药品的风险信息和相关数据,为风险管理提供参考依据三、风险管理的责任分工1. 药品生产企业- 负责药品的研发、生产和质量管理,确保药品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要求- 主动收集和报告药品的不良事件和风险信息,及时采取风险控制措施- 配合监管部门的药品安全性检查和审计工作2. 医疗机构- 加强药品使用过程中的监测和评估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理药品的不良事件和风险问题- 提高医务人员对药品使用风险的认知和防范意识,加强药品使用者的教育和宣传工作3. 监管部门- 制定和完善药品风险管理的相关法规和标准- 加强对药品生产企业和医疗机构的监管,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建立药品风险信息数据库,及时发布风险信息和警示信息四、风险管理的评估与改进1. 定期评估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对药品风险管理的各项措施和管理计划进行定期评估,确保其有效性和适用性-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改进风险管理的措施和计划2. 风险管理的持续改进- 建立风险管理的持续改进机制,推动药品风险管理工作的不断提升和完善- 加强对新药品的风险评估和监测工作,提高新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五、总结药品风险管理是保障药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环节,通过制定本规程,明确了风险管理的流程、责任分工和评估改进要求。
对照品稳定性研究报告
对照品稳定性研究报告对照品是指在药物研发过程中用于与新药候选化合物进行比较的物质。
研究对照品的稳定性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确保新药与对照品在不同条件下具有相同的性质和效果,从而确保药物的质量和安全性。
本报告旨在探讨对照品的稳定性,并提供相应的研究结果和建议。
首先,我们进行了对照品的稳定性研究。
我们选择了两个常见的对照品,分别标记为A和B。
我们将这两个对照品分别暴露在不同条件下,包括不同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下。
我们对这些样品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监测,并测量了样品的物化性质和活性指标。
结果显示,对照品A在常温(25°C)下的稳定性较好,在90天的监测期间,其物化性质和活性指标变化很小。
然而,在高温条件下(40°C),其稳定性明显下降,在30天时就出现较大的变化。
对照品B在不同温度下的稳定性较为一致,在常温和高温条件下,其物化性质和活性指标变化不大。
湿度对对照品的稳定性也有影响。
在相对湿度较高的条件下(80%),两个对照品的稳定性都下降。
对照品A在60天时出现明显的变化,而对照品B在90天时出现变化。
在相对湿度较低的条件下(30%),两个对照品的稳定性相对较好,在90天期间变化不明显。
光照条件对对照品的稳定性也有一定影响。
在暗光条件下,两个对照品的稳定性较好,在90天期间变化很小。
然而,在强光照射下,对照品A在30天时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对照品B在60天时发生变化。
基于以上实验结果,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1.对照品在常温条件下的稳定性较好,建议在使用时尽量避免高温环境。
2.相对湿度的控制对对照品的稳定性也非常重要,建议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保持适当的湿度环境。
3.光照条件对对照品的稳定性也有影响,建议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尽量减少对照品的暴露在强光照射下的时间。
此外,我们还推荐在进行药物研发过程中加强对照品的稳定性研究。
通过对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测试,可以更好地评估对照品的性质和活性指标的变化情况,以确保新药与对照品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照品制备的风险防范操作—非FDA审计色谱仪试针
1、杂质B:必要时对制备的样品重结晶2-3次,在标定实验条件下,无主要杂质检出(小于设定最小峰面积)。
2.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2.1仪器:
2.2色谱条件:
(1)色谱柱:
—规格:4.4×150mm。
—固定相:Biosil C8,粒径5μm。
—柱温控制:30ºC。
(2)流动相
溶剂A:0.2mol/L醋酸溶液(量取冰醋酸11.5ml,用水稀释至1000ml。
) 溶剂B:乙腈
流动相比例:55%A/45%B
(3)流速:0.7ml/min。
(4)检测波长:紫外305nm
(5)进样量:5μl
2.3溶液配制
供试品溶液:取杂质B标准品20mg,精密称定,精密称定,置50mL量瓶中,加入DMF约15ml,超声15分钟溶解,用DMF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
2.4测定
按照色谱条件分别进样空白溶剂1针;供试品溶液双样双针共4针;记录色谱图。
标准要求:4针峰面积平行RSD误差<2.0%;主要杂质峰面积按色谱方法设定未自动积分。
3 DNC:必要时对制备的样品重结晶2-3次,在标定实验条件下,无主要杂质检出(小于设定最小峰面积)。
3.1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3.1.1仪器:
3.1.2色谱条件:
(1)色谱柱:
—规格:4.4×150mm。
—固定相:Biosil C8,粒径5μm。
—柱温控制:30ºC。
(2)流动相
溶剂A:0.2mol/L醋酸溶液(量取冰醋酸11.5ml,用水稀释至1000ml。
) 溶剂B:乙腈
流动相比例:55%A/45%B
(3)流速:0.7ml/min。
(4)检测波长:紫外305nm
(5)进样量:5μl
3.1.3溶液配制
供试品溶液:取DNC标准品20mg,精密称定,置50mL量瓶中,加入DMF约15ml,超声15分钟溶解,用DMF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
3.2测定
按照色谱条件分别进样空白溶剂1针;供试品溶液双样双针共4针;记录色谱图。
标准要求:4针峰面积平行RSD误差<2.0%;主要杂质峰面积按色谱方法设定未自动积分。
H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