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吴方言特点及成因

合集下载

吴方言

吴方言

浅谈吴文化与吴方言的相互影响与作用一、吴文化对吴方言的影响“吴”主要指的是江南地区。

它是中华文化中一支优秀的区域文化。

而吴文化也深刻地影响了吴地方言。

这主要体现在吴语的语音上。

“吴语的代表是苏州方言”。

吴语的语音特征首先表现在声母上。

吴语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古浊塞音、浊塞擦音和浊擦音声母。

比如“夺”和“冻”在汉语绝大多数方言里声母是相同的,而在苏州话里,两者仍然有较明显的区别:一个送气,一个不送气。

其次体现在韵母上,吴语的单元音韵母发达而复元音缺少。

元音发音部位靠前是苏州话的标志。

正因为单元音发音部位靠前、复元音少,比起其它地方和周边其它吴语区的发音来,说话是嘴型变动小,所以苏州话听起来才这么软糯。

有句俗语说“宁听苏州人吵架,不听宁波人说话”就是指这个。

另外,在声调上,吴方言大致保留了平上去入四声,并依声母的清浊各分阴阳,声调种类一般有7个,且吴方言中存在着复杂的连读变调现象。

这些都使得吴语读起来格外地婉转清扬,温柔诺软,正是吴文化在语言上的反映。

在江南民歌中,我们更能看到这种影响。

江南民歌主要是指“以吴地为载体,富有江南韵律的歌曲,是中国吴地地区民歌民谣的总称。

”江南民歌在润腔上讲求纤细精巧,之前的上下滑音或颤音的幅度较小,且快而细,多不超过三度。

江南狞恶赵晓的音调结构,级进回环的旋法、纤巧繁细的润腔装饰,这一音乐特色,构成了江南民歌典型的地方特色。

在演唱中,我们更能感受到吴方言与北方方言的巨大差别。

北方语言较硬朗,而吴方言则婉转柔和,清丽难描。

《颜氏家训·音辞》中提到“南方水土柔和,其音清举而切谐,失在浮浅。

”民歌中众多的方言词增添了吴地歌曲特有的地方风味和特殊的语言美,表现了吴语特有的柔和、细腻、圆润的音韵。

“侬”字是极富典型的吴地方言。

江南民歌中就唱出现“侬”(即“我”,多为女子代称)的歌句,吴语也因此被称为“吴侬软语”。

在演唱速度上,吴歌的速度大多是中速或慢速,旋律跌宕起伏,婉转悠扬。

浅谈吴方言特点及成因

浅谈吴方言特点及成因

65语言研究浅谈吴方言特点及成因杨炎锴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摘要:吴方言即“吴侬软语”,是我国第二大汉语方言。

历史上北方汉语冲击南方吴语主要有三次大浪潮:第一次是两汉及三国时代,北方民族对江南的开发和经营吸引了大批北方移民;第二次是东晋及南北朝时代,北方人因战乱逃难,大量移入苏南和浙北、浙东;第三次是南宋迁都临安,开创繁华盛世长达一百余年。

其间北方移民大批南下,南北文化大融合,南北语言大渗透,逐渐形成现代吴语。

关键词:吴语;吴侬软语;吴方言;形成吴方言的特点吴语之处,诗画江南,辛弃疾云“醉里吴音相媚好”。

吴语即吴方言、“吴侬软语”,完整保留了中国古汉语全浊音,语言特性比较接近上古雅音。

吴方言好听难学,其主要特点有:①少翘舌音而多单元音。

发音部位靠前,嘴型变动较小,听起来特别轻柔、绵软;②语调平和,语速适中,不“硬”不“侉”;③善用前后缀和叠字,如“阿囡”、“佬小”、“纸头”、“我俚”、“热拉拉”、“笃笃定定”……最让我惊艳的是吴语词汇中竟然保留了很多的古汉语元素,极具文言特色,这是不同于国内其它地区方言的一大亮点。

以无锡方言为例:“一日”(一天),“明朝”(明天),“辰光”(时间),“弗及”(不如),“弗碍”(不要紧),“面孔”(脸),“揩面”(洗脸),“里厢”(里边),“学堂”(学校),“物什”(东西),“铜钿”(钱),“几乎”(多少),“适意”(称心)……“文言痕迹”隐约可见,透出丝丝斯文之气。

吴方言如此独具特色,那它究竟是如何形成、发展起来的呢?吴方言的形成与发展一、“上古吴语”的形成相传黄 帝时中原有“万国”,“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各地方言达数十种之多。

上古时期的江南地区属于“百越”之“扬越”,当地居民使用的语言应为原始“土著”语言。

真正意义上的“吴语”诞生,很大程度上与泰伯奔吴相关。

三千年前,泰伯让贤南奔至无锡梅村,这是见于史籍的第一批移民吴地的北方汉人。

他们带来了先进的中原国家模式、农耕文化、房屋建筑、礼乐制度等,也带来了渭水流域的上古华夏语,并逐步植入当地的“土著”语言,于是“上古吴语”初步形成。

吴方言

吴方言

有一趟,北风跟太阳辣勒海争啥人格本 事大,争法争法,来了一个过道人,身上穿 仔一件厚袍子,伊拉两个人就王东道讲好, 啥人能够先叫艾个过道人拿伊格袍子脱下来 ,就算啥人格本事大,北风拼足仔劲,穷吹 八吹,不过,吹得越结棍,艾个人就拿袍子 裹得越紧,后叟来,北风没劲了,只好就算 了,过一歇,太阳出来一晒,艾个过道人, 马上就拿袍子脱脱,所以北风勿得勿承认还 是太阳比伊格本事大。
吴方言是全部一样的吗?
作为一种7500万人使用的语言,和世界 上多数语言一样,吴语内部也存在着分歧, 一般将吴语分成六个片(次方言):太湖片、 宣州片、台州片、婺州片、处衢片和瓯江片。 太湖片使用人数最多、分布地区最广。不过, 各地吴语基本特点仍然接近,比如基本保持 了浊音和清音声母的分别。
吴语分布在那些地方?
吴语在使用人数上是汉语第二大方言,不过分 布地域并不是很广阔,江苏长江以南除南京、镇江 地区(丹阳、高淳仍是吴语)、江北靖江海门启东 通州、上海市、江西上饶市、福建浦城北部和浙江 除淳安、建德、苍南、平阳外基本都讲吴语。皖南 北部的铜陵、太平地区讲吴语宣州话,但是当地人 一般对外使用江淮官话,吴语只在家庭内部使用, 而且宣州吴语受到官话的严重渗透。吴语分布的总 面积约13.75万平方公里。
为什么需要保存吴语?
国家推广普通话,是为了全国人民可以 顺利的交流,而在普通话已经大大普及的今 天,这一目的可以讲已经基本实现了(至少 在教育比较发达的吴语地区已经基本实现 了)。而方言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是社会生 活链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丰富多彩的方言反 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而方言的变迁又折射 出社会的变迁,这是十分值得研究的。
研究课题布置:
找五组吴方言词汇, 而普通话词语中没有这样 说法的,却可以用普通话 来表达的。试提出出现差 异的可能原因。

吴方言流行语特点

吴方言流行语特点

吴方言的流行语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具象化表达:吴方言的流行语常常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表达一些抽象的概念或情感。

例如,“阿木林”(形容一个人呆头呆脑、木讷)、“小赤佬”(形容小孩子调皮捣蛋)等。

2. 词尾丰富多变:吴方言的词语结尾常常带有各种音节或音变,这些词尾可以使语言更加丰富、生动。

例如,“阿拉”(我)、“伊拉”(他们)、“伊搭”(她们)等。

3. 语法独特:吴方言的语法结构与其他汉语方言有所不同,有时甚至会显得有点“不合常规”。

例如,吴方言中常用“v+ 了”来表示动作的完成,如“吃了解”、“走了解”、“写了解”等。

4. 富有地域特色:由于吴方言地区的历史、文化、地理等方面的原因,吴方言的流行语常常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

例如,“阿福”(指代吴方言区的名人周立波)、“小娘鱼”(指代年轻女性)等。

5. 创新性强:吴方言的流行语常常是由当地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了当地人的生活、文化和社会变迁。

例如,“逆天”(形容事情非常离谱、不可思议)、“3166”(日语中“再见”的谐音)等。

总的来说,吴方言的流行语特点非常多样,既具有地域特色,又富有创新性和形象性,是汉语方言中的重要一员。

吴侬软语(苏州话)

吴侬软语(苏州话)

苏州话,为什么“ 吴侬软语”苏州话,自古称为“吴侬软语”,有软的发音,一波三折、珠圆玉润、婉转清丽。

被称为“ 吴侬软语” 的苏州话,跟周围的吴语比较,为什么一直特别的“ 软” ?这主要表现在发音上。

一是:有一些特别的音,如“ 包、老、告” [ae]和“ 蔡、矮、街” 的韵母,很有包孕,给人软的感觉。

二是:声调的类型特别,如“ 照、瘦、冻” (去声)的声调,先下降然后略升,是曲折的,听起来就比直降调的发音“ 软” 。

此外,多字组合时,声调的变化较多,如“ 好人”“ 九胜巷” ,都是先降后升;弯曲调的“ 瘦” 和“ 替” ,在组合成“ 瘦小、替身” 等词时,又读成高平调;而且,这些组合还有吐字轻重的分别,一般是前一字重,后一字轻,节奏感明显,也强化了“ 软” 的音乐质感。

三是:在表达方式上,苏州人也习惯“ 婉转” ,如吵架时,有人会说“ 阿要拨倷记耳光搭搭!” 如果翻译成普通话,就是“ 给你一个耳光尝尝,好吗?” 这样的温良,岂能不软!所以,从前有“ 宁可跟苏州人相骂,也不愿跟某地人白话” 的俗谚,显示了外地人对苏州话“ 软” 、“ 嗲” 的感受。

吴侬软语细细弹■ 陆文夫苏州人往往被女性化,什么优美、柔和、文静、高雅;姑娘们则被誉为小家碧玉、大家闺秀,还有那够不上“碧玉”的也被呼之为“阿姐”。

1、苏州人之所以被女性化,我认为其诱因是语言,是那要命的吴侬软语。

吴侬软语出自文静、高雅的女士之口,确实是优美柔和,婉转动听。

吴侬软语由男人来讲就有点“娘娘腔”了。

已故的苏州幽默大师张幻尔,他说起来还要滑稽,说北方人吵架要动手时,便高喊“给你两个耳光!”苏州人吵架要动手时,却说“阿要拨侬两记耳光嗒嗒?”实在是有礼貌,动手之前还要先征求意见:“要不要给你两个耳光?”两个耳光大概也不太重,“嗒嗒”有尝尝味道的意思。

2、苏州人被女性化,除掉语言之外,那心态、习性和生活的方式中,都显露出一种女性的细致、温和、柔韧的特点,此种特点是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形成的。

吴语

吴语
三 千 年 雅 言 誰 古 説 韵 郷 , 話 吳 語 越 音 。
吴语,又称吴方言、江南话、江浙话。在中国 分布于浙江、江苏、上海、安徽、江西、 福建,使用人口约七千万。通常认为
苏州话具有吴语的代表性。和普通话 相比,吴语保留了更多的古音因素。
吴语语音和北方官话差别大,词汇和语法独特,吴语强 迫式的 在句子中连读变调的发音特征 是另一个与官话的显著差别。这也是吴语与其他众多中 国方言(如粤语,闽南语,客家话等)的重大区别(徽 语除外)。吴语是中国境内最古老的语言,
上海社会科学院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当前, 在上海中小学生日常用语中,上海话处于相对弱 势地位;即使上海本地出生的学生,也仅60%左 右能完全听懂和基本会说上海话。
捍卫文化多样性是伦理方面的迫切需 要,与尊重人的尊严是密不可分的。 它要求人们必须尊重人权和基本自由, 特别是尊重少数人群体和土著人民的 各种权利。 每个人都应当能够用其选择的语言,特别是用自己的母语 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创作和传播自己的作品;每个人 都有权接受充分尊重其文化特性的优质教育和培训;每个 人都应当能够参加其选择的文化重大计划生活和从事自己 所特有的文化活动,但必须在尊重人权和基本自由的范围 内。
其形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距今已 有约2,600多年的时间。
如同中国大陆其他南方方言,吴语现在的处境严峻。 由于缺乏母语教育,吴语各地方言不同程度上都存在有 “懒音”现象,如上海话,原分尖团,现在几乎消失,苏州话中 亦开始出现此现象;疑母脱落现象十分普遍。比起吴语自身的 音位归并产生懒音,问题更为严重的是母语教育被普通 话教育釜底抽薪般地替代。青少年遇到口语中不常用的 字便根据普通话臆测吴语读音,比如把“续”[zɔʔ]读成[ɕy]—
—清浊舒促全然异化。 在城镇化并不严重的山区,吴语仍然有机会 保持其原有面貌,运气不佳的是,即便在山区,城镇化进程也已轰 轰烈烈展开不可阻挡,作为农村细胞的乡镇不断被撤并,农村腹地 不断被抽空,由于适龄儿童数量不足,乡村小学不断被并到中心 校……,都将对于语言的演变产生巨大的影响。

关于吴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之探讨

关于吴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之探讨

关于吴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之探讨关于吴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之探讨一、语音方面:(1)许多复韵母变成了单韵母。

如ian→i;an→i。

因而下面这些字就成了同音字:钱=缠=奇,剪=展=几,线=扇=细;联合=离合,尖刻=饥渴,烟厂=衣厂,面饭=米饭。

(2)声母分清浊,上海话辅音分三声,即送气清音,不送气清音;浊音普通话只区分送气清音,不送气清音,没有浊音(3)普通话有儿化音而上海方言没有二、语调方面:(1)上海话有五到八个音调(新派上海话音调合并),分别是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

上海话有古汉语的入声,这是普通话里已经消失的。

普通话只有阴平、阳平、上、去四个音调。

上海话的连续变调是普通话所没有的,即单字音调和连读音调是不同的。

(2)完好地保留了古代的入声字。

唐柳宗元《江雪》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绝、灭、雪及笠、独等字都是入声字,带喉塞音韵尾,读起来特别短促。

三、词汇方面(1)其实,现在的吴方言是整个中国在古时候的某一阶段的通用语而已,因为地域偏远,远离政治、文化中心语音语言发展变化较快的中原地区。

所以,既然吴方言作为古汉语语音的一个时代的遗留(稍有变化)物,其词汇方面必然会受到古汉语词汇的影响,所以存在大量文言词汇。

(2)上海方言形象生动,入情入理耳朵叫耳朵皮,嘴唇叫嘴唇皮,眼皮叫眼泡皮,因为它们本质上都是“皮”;手叫手骨,腿叫脚骨,脊柱叫背脊(音吉)骨,因为它们主要是“骨”;鼻子叫鼻(音白)头管,因为是管状的,鼻涕叫鼻(音白)头,因为它是从鼻头管流出来的;睫毛叫眼眨(音霎)毛,因为跟眨眼有关,眉毛叫眼眉(音迷)毛,因为长在眼睛上面;胡子叫牙须(音苏),因为长胡子的地方里面就是牙齿;脑门叫脑磕头,膝盖叫脚磕头,两者都是旧时臣民磕头时所用的部位;腋窝叫肋胳肢下,因为它位于肋骨与胳膊相交处底下;手肘叫手挣支头,用它可以支撑头;手指叫指末头,脚趾叫脚末头,因为它们既是四肢之末,又可视作四肢之头;腿肚子叫脚娘肚,因其像孕妇的肚子,大腿叫大(音舵)脚胖,因其又大又胖;脚叫脚泥螺,因其形酷如泥螺;脚心叫脚底心,因为脚心总朝底,手心叫手天心,因为手心可朝天;脖子叫头颈,因为它连着头;胃叫饭包,因为它像装饭食的包;腰叫腰缚(音婆),因它是系腰带、裤带的地方;肠子叫肚肠,因为它在肚子里边;肚脐叫肚脐眼,屁股叫屁眼,因为都有洞孔如眼;右手叫顺手,因其做事灵活而顺,左手叫借手,因其做事不利索,手如借来的一般;不得不惊叹上海方言本身的魅力以及我们祖先创造的词汇是何等的富有哲理,富有情趣,富有想象力(3)有些复音词语素顺序与普通话刚好相反,如:人客、气力、牢监、蛳螺等四、上海方言在以下几方面具备普通话所没有的价值吴语的价值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语音工具。

第十一章 吴方言

第十一章    吴方言

吴方言吴方言的形成和发展 吴语次方言的划分 吴方言的主要特点 吴方言音档吴方言的形成和发展吴越两国开国君王均为华夏后裔,与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越族土著融合,其语言即吴语的前身。

古吴语包括吴越两国。

荀子统称越语,汉以后称吴语。

上古的吴语有两种含义,一为吴越之地的汉语方言,一为吴越之地的百越族语言。

古吴语北抵淮河,包括今江淮官话的苏北、安徽长江以北地区。

从西晋永嘉之乱起,北方汉人几度大规模南迁,江淮之间的吴语逐渐被北方汉语取代。

古吴语还包括闽北、皖南、赣北地区。

历史上北方移民大规模迁入吴语区有三大高潮:⑴三国时代,中原战乱和孙权对江南的开发吸引了大批北方移民。

⑵永嘉丧乱,北方移民大批迁入江淮和江南,甚至深入到浙北。

⑶靖康之难,北方移民云集京畿临安,进而深入浙南。

移民方言与古吴方言融合成现代吴语。

《史记·吴太伯世家》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

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

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

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

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

《吴越春秋·吴太伯传》古公三子,长曰太伯,次曰仲雍,一名吴仲,少曰季历。

季历娶大任氏,生子昌。

昌有圣瑞,古公知昌瑞,欲传国以及昌。

曰“与王业者,其在昌乎。

”因更名曰季历。

太伯、仲雍望风知指,曰“历者,适也。

”知古公欲以国及昌。

古公病,二人托名采药于衡山。

遂之荆蛮,断发纹身,为夷狄之服,示不可用。

古公卒,太伯、仲雍归。

赴丧毕,还荆蛮。

国民君而事之,自号勾吴。

吴人或问“何像而为勾吴?”太伯曰“吾以伯长居国,绝嗣者也。

其当有封者,吴仲也。

故自号勾吴。

非其方乎?”荆蛮义之,从而归之者千有余家,共立以为勾吴。

数年之间,民人殷富。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越之前君无余者,夏禹之末封也。

……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度制……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姣……禹行十月,女姣生子启。

吴方言

吴方言

有一趟,北风跟太阳辣勒海争啥人格本 事大,争法争法,来了一个过道人,身上穿 仔一件厚袍子,伊拉两个人就王东道讲好, 啥人能够先叫艾个过道人拿伊格袍子脱下来 ,就算啥人格本事大,北风拼足仔劲,穷吹 八吹,不过,吹得越结棍,艾个人就拿袍子 裹得越紧,后叟来,北风没劲了,只好就算 了,过一歇,太阳出来一晒,艾个过道人, 马上就拿袍子脱脱,所以北风勿得勿承认还 是太阳比伊格本事大。
太湖片67县市,人口4730万人
苏沪嘉小片30县市,人口2330万。 [江苏] 南通县(东南部通海区9个乡及东北部三余区7 个乡)、如东(东南角)、沙洲(中心河以东、沙槽河以北) 、*启东(除北部吕四、三甲等7个乡)、*海门(南部)、常 熟市、无锡县、苏州市、吴中区、吴江、昆山、太仓 。 [上海市] 上海市区、上海县、嘉定、宝山、川沙、 南汇、奉贤、松江、金山、青浦、祟明(U85万人)。 [浙江] 嘉兴、嘉善、桐乡、平湖、海盐、海宁。
为什么需要保存吴语?
国家推广普通话,是为了全国人民可以 顺利的交流,而在普通话已经大大普及的今 天,这一目的可以讲已经基本实现了(至少 在教育比较发达的吴语地区已经基本实现 了)。而方言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是社会生 活链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丰富多彩的方言反 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而方言的变迁又折射 出社会的变迁,这是十分值得研究的。
吴方言是全部一样的吗?
作为一种7500万人使用的语言,和世界 上多数语言一样,吴语内部也存在着分歧, 一般将吴语分成六个片(次方言):太湖片、 宣州片、台州片、婺州片、处衢片和瓯江片。 太湖片使用人数最多、分布地区最广。不过, 各地吴语基本特点仍然接近,比如基本保持 了浊音和清音声母的分别。
吴语分布在那些地方?
吴方言分布情况:
根据语言特点及通话情况,可将吴语分 为三区六片:北区太湖片,南区台州片、东 瓯片、婺州片、处衢片,西区宣州片。太湖 片最大,可再分为毗陵、苏沪嘉、苕溪、杭 州、临绍、甬江等六小片。处衢片也较大, 可分为处州、龙衢两个小片。宣州片较散, 可分为铜泾、太高、石陵三个小片。

吴语观察日记

吴语观察日记

吴语观察日记
摘要:
1.吴语概述
2.吴语的历史和演变
3.吴语的地域分布
4.吴语的语言特点
5.吴语面临的挑战
6.吴语的保护和传承
正文:
吴语,又称江浙话,是中国汉语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上海等地。

作为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方言,吴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

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吴语受到了多种方言的影响,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语言特点。

吴语的地域分布广泛,包括了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等地区。

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吴语内部也存在着诸多差异,主要可以分为太湖片、台州片、温州片等。

这些不同的吴语片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有所差异,但总体上仍保持着吴语的基本特征。

吴语的语言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吴语的声母、韵母和声调较为复杂,与其他方言相比有着更为丰富的音韵体系;其次,吴语的词汇丰富,保留了许多古汉语词汇,同时也吸收了其他方言的词汇,形成了独特的词汇体系;最后,吴语的语法结构与其他方言有所不同,如语序、助词等方面均具有自己的特点。

然而,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吴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许多年轻人不再熟练掌握吴语,甚至不会说吴语,这使得吴语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为了保护和传承吴语,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大对吴语的保护力度,如开展吴语教育、推广吴语文化等,让这一独具特色的方言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综上所述,吴语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方言,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也是汉语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苏州话教程

苏州话教程

苏州话教程一、引言苏州话是江苏省苏州市以及周边地区的一种方言,属于吴语的一支。

它不仅在当地人中广泛使用,也在其他吴语地区有一定的影响力。

本文档将介绍苏州话的基本语音特点、常用词汇和语法规则,帮助读者初步了解和学习苏州话。

二、苏州话的语音特点1. 声母苏州话的声母与普通话有些不同。

例如,普通话的“b”在苏州话中发音为“p”,普通话的“d”在苏州话中发音为“dz”。

2. 韵母苏州话的韵母也有一些特点。

例如,普通话的“ian”在苏州话中发音为“e”,普通话的“iao”在苏州话中发音为“yo”,普通话的“uang”在苏州话中发音为“van”。

3. 声调与普通话相比,苏州话的声调较为平坦,没有普通话中的四声。

三、苏州话的常用词汇苏州话的词汇较为丰富,以下是一些常用词汇的示例:1.你好 - 路跟(luh goon)2.谢谢 - 麻谢(ma sie)3.不要 - 不黎(bo li)4.去 - 道(dao)5.是 - 系(se)6.我 - 阮(ią)7.朋友 - 老弟(lau di)注意:以上词汇只是简要示例,苏州话的词汇非常丰富,还有许多特色的表达方式。

四、苏州话的基本语法苏州话的基本语法与普通话有些区别。

以下是一些基本的语法规则:1.语序:苏州话的语序与普通话有所不同。

用普通话的表达方式,苏州话的语序为谓语 + 主语 + 宾语,例如:“我吃饭”在苏州话中应该说成“吃饭我”。

2.被动语态:苏州话中的被动语态的表达方式与普通话不同。

苏州话使用“畀”(bi)作为被动语态的助词,例如:“被你打”在苏州话中应该说成“你畀我打”。

3.时态:苏州话的时态表达方式较为灵活,通常使用一些助词来表示时态,例如“了”(lio)表示过去时,例如:“我吃过饭了”。

4.疑问句:苏州话的疑问句通常在句末加上“伐”(va),例如:“你是不是去过苏州伐”。

五、学习苏州话的建议如果读者对学习苏州话感兴趣,以下是一些建议:1.听力练习:多听苏州话的对话和广播,培养对苏州话的听力理解能力。

七大方言语音的特点

七大方言语音的特点

02
粤语语音特点
声母特点
声母数量
粤语有20个声母,包括双唇音、唇齿 音、舌尖中音等。
声母发音
粤语的声母发音比较复杂,有些声母 的发音位置和普通话不同,例如“波” 的声母在粤语中发为双唇音“ɓ”,而 在普通话中发为唇齿音“pf”。
韵母特点
韵母数量
粤语有9个韵母,包括单元音和复合元音。
韵母发音
粤语的韵母发音与普通话有很大差异,例如“歌”在粤语中发为“ɔ”,而在普通话中发为“e”。
活多变。
07
闽方言语音特点
声母特点
声母数量较多
闽方言中的声母数量较多,有些音在其他 方言中可能不存在,如“婢”、“匐”。
存在双唇鼻音
闽方言中存在双唇鼻音,如“闽”、 “吻”,这在其他方言中较为少见。
声母发音部位特殊
闽方言中有些声母的发音部位较为特殊, 如“杯”的声母发为双唇爆破音,“符”
的声母发为软腭爆破音。
七大方言语音特点
目录
• 吴语语音特点 • 粤语语音特点 • 客家语语音特点 • 官话语音特点 • 湘语语音特点 • 赣语语音特点 • 闽方言语音特点
01
吴语语音特点
声母特点
浊音声母较多
吴语保留了古汉语中的 浊音声母,如“并”、 “定”等字。
存在舌根音声母
如“胡”、“古”等字 的声母为舌根清擦音[h], 不同于普通话的唇齿清 擦音[f]。
声调特点
声调数量
粤语有6个声调,包括平、上、去、入各分阴阳。
声调发音
粤语的声调发音抑扬顿挫,不同声调有明显的音高变化,例如“诗”和“时”虽然韵母相同,但由于声调不同, 发音也不同。
03
客家语语音特点
声母特点

吴语发音规则

吴语发音规则

吴语发音规则
吴语,又称江东话、江南话,是汉藏语系汉语语族的一支语言,是汉语七大方言集合之一。

吴语语音与古汉语标准韵书《切韵》《广韵》等有良好对应关系。

吴语的声母方面,继承了唐宋三十六字母框架体系,以保留全部浊音为最主要特征。

声母分为全清、次清、全浊、次浊四类,部分地区保留尖团音分化。

在声调方面,吴语具有仄音之一的入声,继承中古汉语整齐四声八调,平上去入四声因声母清浊对立而各分阴阳。

此外,吴语还有数万个特有词汇和诸多特征本字,是江南人思维方式、生活情调、文化涵养、社会生产、风俗民情、语言习惯的生动体现。

吴语保留较多古汉语用字用语,文化价值高。

总的来说,吴语的发音规则与古汉语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如需更多关于吴语的发音规则的资料,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语言学家。

苏州话小结生

苏州话小结生

苏州话小结生苏州话,又称吴语苏州话,是江苏省苏州地区的方言,在中国吴语方言中属于太湖方言。

苏州话常用于苏州市及其周边地区,也是该地区的通用语言之一。

下面对苏州话进行一个小结。

苏州话的音韵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苏州话有前后鼻音分裂的特点。

例如,“今天”读作kïng-tïn,而不是一般普通话的读音jīn-tiān。

其次,苏州话没有声母浊化现象,而是以清音为主。

例如,“唱歌”读作tsong-kê,而不是普通话的读音chàng-gē。

此外,苏州话的声调也是一个显著特点,音调变化较多,需要注意。

苏州话的基本词汇也有一些不同于其他方言。

比如,“我”在苏州话中称为wò,而不是一般的普通话的读音wǒ。

类似地,“你”在苏州话中称为lï,而不是普通话的读音nǐ。

此外,“好”在苏州话中称为hǎ,而不是普通话的读音hǎo。

这些基本词汇的不同发音使得苏州话在听力上对于非苏州人来说可能需要一些适应。

除了音韵和基本词汇的差异外,苏州话还有一些特有的语法结构和用法。

例如,苏州话中的动词一般没有时态的区别,只是通过上下文来表示时间的先后顺序。

另外,苏州话中的量词使用较为灵活,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不同的量词。

例如,“一把刀”在苏州话中可以说作一把刀仔,而不是一把刀。

总体来说,苏州话是一门独特的方言,与普通话有一定的差异。

如果想要学习苏州话,需要注意其音韵特点、基本词汇的差异以及特有的语法结构和用法。

通过与当地人的交流和实践,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苏州话。

苏州话作为苏州地区的方言之一,承载着苏州人的文化和历史。

苏州是中国典型的江南水乡城市,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风情。

苏州话的存在和使用也是苏州这座城市的一部分。

对于苏州人来说,苏州话是他们与家乡和文化联系最紧密的方式之一。

通过学习和使用苏州话,可以更好地体验和感受苏州的独特魅力。

吴语口语自动识别技术研究

吴语口语自动识别技术研究

吴语口语自动识别技术研究作为中国的一个方言,吴语是江苏、上海、浙江、安徽等地的共同语言。

在这样一个拥有众多方言口音的大国家中,语言自动识别技术变得尤为重要。

吴语口语自动识别技术研究也成为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一、吴语方言的特点和难点吴语是一门难学的方言,因为它在发音上有很多不同于普通话的特点。

比如发“sh”音时,普通话是在前面加一个“i”音,而吴语则是在前面加一个“r”音。

吴语中还有很多类似的发音区别,对于不熟悉吴语的人来说,听起来非常困难。

此外,吴语还有很多和普通话不同的词汇和语法。

在吴语中,有很多汉字的读音和普通话不同,甚至完全不同。

同时,吴语中也有很多和普通话不同的词语和语法,这对于计算机自动识别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二、吴语语音自动识别技术的现状目前,吴语语音自动识别技术落后于普通话技术。

由于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人们更加熟悉和使用普通话,这一点导致吴语语音自动识别技术的研究比较滞后。

虽然已经有一些机构和个人在开展吴语语音自动识别技术方面的研究,但是总体来说进展还比较缓慢。

三、吴语口语自动识别技术的应用前景尽管吴语口语自动识别技术的发展还比较慢,但是它在未来的应用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首先,吴语口语自动识别技术在吴侬软件、地方广播、本地移动和亲情通话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

在吴侬软件的应用方面,吴语语音输入、语音翻译等功能可以给用户带来极大的便利。

在地方广播领域,吴语口语自动识别技术可以为传统媒体提供更加智能化、互动化的服务。

在本地移动和亲情通话领域,吴语口语自动识别技术也可以使得用户之间的交流更加方便、高效。

其次,吴语口语自动识别技术甚至有机会进入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高科技领域。

如果吴语口语自动识别技术被广泛应用,用户可以通过语音控制智能家居产品,家庭的日常生活将更加智能化。

在智慧城市领域,吴语口语自动识别技术也可以为城市管理提供更加智能化和便捷的服务。

总之,吴语口语自动识别技术的应用前景广泛,只要技术研究越来越深入,对于推动吴语语音技术的发展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吴语语音之基本特点

吴语语音之基本特点

吴语语⾳之基本特点吴语作为⼀个汉语⽅⾔,⾃然其语⾳特点与汉语是密不可分的。

虽然有⼈认为,吴语中存在古越语遗留,但是总体来说,吴语和中古汉语⽐较对得上(有些中古韵书反切甚⾄只有吴语相合)。

在这⾥,我们不去考虑⼀些底层发⾳(虽然这些极有可能不是汉语底层,但是含量极少),只是就吴语整体的语⾳特点作⼀个⼤致的介绍。

吴语的共性特点为:清浊三分对⽴,⽂⽩异读体系,声调阴阳两分,语⾳变调丰富。

清浊三分对⽴,指的是吴语保留了中古汉语的浊⾳,从⽽形成了“不送⽓清⾳-送⽓清⾳-浊⾳”三分对⽴的形式。

⽽在普通话和⼤多数汉语⽅⾔中,浊⾳早已清化,形成“不送⽓清⾳-送⽓清⾳”两分的形式。

普通话只有汉语拼⾳d、t的对⽴,如冻=洞≠痛,但是吴语冻(ton)≠痛(thon)≠洞(don),这是吴语最⼤的特点。

⽂⽩异读体系是⼀个⽐较完整的成熟的稳定的体系,现代吴语定型于明代,⽽⽂⽩异读体系也是那时候定型的。

什么叫做⽂⽩异读呢?可以理解成是多⾳字,它是由于历史上吴⼈学习当时的官话通⽤语⽽产⽣的语⾳差异。

例如:“好⼈”和“⼈民”,其中的“⼈”是不同⾳的,前者使⽤⽩读⼝语⾳,后者使⽤⽂读读书⾳。

⼀般说来,⽩读⾳相对⽐较古⽼,与古汉语接近,⽽⽂读⾳⽐较新,与官话通⽤语接近。

⽂⽩异读的原则⼀般是:新词、外来词、书⾯⽤语需要⽂读,⽇常⼝语⽤词⽩读。

吴语的声调按照声母的清浊,分为阴阳两调,结合“平上去⼊”四声,⼀般都是2×4=8个声调,与中古汉语的声调相⽐,基本没有什么变化。

各地⽼派⼀般都是4声8调形式,但是正在合并中,如上海就只有5调。

这⾥不得不说说吴语的连读变调现象。

先举个例⼦,普通话的“蒙古”,“蒙”是第三声,但是读“蒙古”时却变成了第⼆声,这个就是连读变调。

吴语的连读变调是⾮常复杂的,但是还是有⼀定规律可循,通常是“⾸字定调”。

吴语内部可以听出各个城市不同的⼝⾳,这个⼝⾳的区别,其实就是连读变调的形式不同。

所谓“吴侬软语”,很⼤⼀部分也是归功于变调。

吴方言特征概说

吴方言特征概说

吴方言特征概说经过从汉代至今千百年历史的变迁,吴方言已经成为我国第二大汉语方言。

在语音上,它完整地保留了全浊声母,单元音韵母发达而复元音缺少,声调保留入声、共分七个调类,有复杂的连读变调和文白异读现象;在词汇上,名词词头“阿”比较发达,具象化特征明显,并且保留较多古词;在语法上,宾语前置的主谓谓语句占很大比重,动补结构后面的宾语常常提前。

语音、词汇和语法上的这些特征成就了吴方言这一最具魅力的千年瑰宝,如何保护这一宝贵的文化财富,成了摆在所有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标签:吴方言语音词汇语法在汉语七大方言中,吴语的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口的的8.4%。

无论是从分布的范围来考察还是从使用的人口来统计,吴语都是我国第二大汉语方言。

海内外研究吴语的专家学者及其论著很多,学术争论也相当热烈。

吴语的国际学术交流会议自1988年以来已举行了三次,这在方言界也是不多见的,应该说吴语的研究是比较深入的。

本文就前人对吴方言的历史、语音、词汇和语法特征等四个方面的研究作一简单概述。

一、吴方言溯源关于吴方言历史,胡明扬(1986)、张家茂(1981)分别对三百年前吴方言的概貌以及《三言》中吴语的词汇进行过考察,袁家骅(2001)曾对吴方言的渊源做过详细介绍,不过研究成果最多的是石汝杰,他曾就其发表过七篇论文,同时还编有《吴语读本》(1996)一册。

最早有文献记载的吴方言出现在汉代赵晔的《吴越春秋》和刘向的《说苑》等书里。

晋以后的“子夜歌”和“吴声歌曲”初步显示了吴语的词汇特点,如第一人称用“侬”而很少用“我”,但是“侬”多系女子自称。

荆楚间流行的“西曲歌”里也出现了“侬”字。

魏晋南北朝时汉语方言的劃分,在郭璞《尔雅》《方言》注里有些暗示。

如荆楚(或楚)、关西、河北、齐(或东齐)、江南、江东,都是较大的方言区。

“江南”指长江中部南岸,而经常提到的“江东”,是指长江下游南岸或东吴(即江左),东晋南渡后的主要根据地,是郭璞和大批士族以及一部分平民南渡后侨居的地区,相当干今日的吴语区。

吴下方言考校议

吴下方言考校议

吴下方言考校议一、引言吴下方言是汉语方言中的一支,主要分布在中国江苏、浙江和上海等地。

它是汉语方言中的重要分支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对吴下方言进行考校议,探讨其特点、发展和保护等问题。

二、吴下方言的特点吴下方言具有独特的音韵特点和词汇特点,以下是吴下方言的主要特点:1. 音韵特点吴下方言的音韵特点主要表现在声母、韵母和声调上。

a. 声母吴下方言的声母较标准汉语有所区别,常见的差异包括:•“zh”、“ch”、“sh”等声母在吴下方言中发音为“z”、“c”、“s”;•“f”声母在吴下方言中发音为“h”;•“l”声母在吴下方言中发音为“n”。

b. 韵母吴下方言的韵母较标准汉语也有所差异,常见的差异包括:•“i”韵母在吴下方言中发音为“e”;•“u”韵母在吴下方言中发音为“o”;•“ü”韵母在吴下方言中发音为“i”。

c. 声调吴下方言的声调较标准汉语也有所差异,常见的差异包括:•第一声在吴下方言中发音较平,类似于标准汉语的第二声;•第二声在吴下方言中发音较高,类似于标准汉语的第一声;•第三声在吴下方言中发音较低,类似于标准汉语的第四声;•第四声在吴下方言中发音较短,类似于标准汉语的轻声。

2. 词汇特点吴下方言的词汇也有一些独特之处,常见的特点包括:•吴下方言中有很多特色词汇,如“咧”(表示疑问或反问)、“瞎”(表示乱说)等;•吴下方言中有很多口头禅和俚语,如“好啦”(表示结束)、“嗳哟”(表示惊讶)等;•吴下方言中有一些特殊的称谓词,如“阿拉”(表示亲属关系中的兄弟姐妹)等。

三、吴下方言的发展吴下方言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以下是吴下方言发展的主要阶段:1. 古代吴语古代吴语是吴下方言的前身,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中国南方的一种方言。

它在吴越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并在吴越国的疆域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和使用。

2. 吴越语吴越语是吴下方言的重要分支之一,它在吴越国的疆域范围内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巩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吴方言特点及成因
作者:杨炎锴
来源:《神州·下旬刊》2019年第02期
摘要:吴方言即“吴侬软语”,是我国第二大汉语方言。

历史上北方汉语冲击南方吴语主要有三次大浪潮:第一次是两汉及三国时代,北方民族对江南的开发和经营吸引了大批北方移民;第二次是东晋及南北朝时代,北方人因战乱逃难,大量移入苏南和浙北、浙东;第三次是南宋迁都临安,开创繁华盛世长达一百余年。

其间北方移民大批南下,南北文化大融合,南北语言大渗透,逐渐形成现代吴语。

关键词:吴语;吴侬软语;吴方言;形成
吴方言的特点
吴语之处,诗画江南,辛弃疾云“醉里吴音相媚好”。

吴语即吴方言、“吴侬软语”,完整保留了中国古汉语全浊音,语言特性比较接近上古雅音。

吴方言好听难学,其主要特点有:①少翘舌音而多单元音。

发音部位靠前,嘴型变动较小,听起来特别轻柔、绵软;②语调平和,语速适中,不“硬”不“侉”;③善用前后缀和叠字,如“阿囡”、“佬小”、“纸头”、“我俚”、“热拉拉”、“笃笃定定”……
最让我惊艳的是吴语词汇中竟然保留了很多的古汉语元素,极具文言特色,这是不同于国内其它地区方言的一大亮点。

以无锡方言为例:“一日”(一天),“明朝”(明天),“辰光”(时间),“弗及”(不如),“弗碍”(不要紧),“面孔”(脸),“揩面”(洗脸),“里厢”(里边),“学堂”(学校),“物什”(东西),“铜钿”(钱),“几乎”(多少),“适意”(称心)……“文言痕迹”隐约可见,透出丝丝斯文之气。

吴方言如此独具特色,那它究竟是如何形成、发展起来的呢?
吴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一、“上古吴语”的形成
相传黄帝时中原有“万国”,“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各地方言达数十种之多。

上古时期的江南地区属于“百越”之“扬越”,当地居民使用的语言应为原始“土著”语言。

真正意义上的“吴语”诞生,很大程度上与泰伯奔吴相关。

三千年前,泰伯让贤南奔至无锡梅村,这是见于史籍的第一批移民吴地的北方汉人。

他们带来了先进的中原国家模式、农耕文化、房屋建筑、礼乐制度等,也带来了渭水流域的上古华夏语,并逐步植入当地的“土著”语
言,于是“上古吴语”初步形成。

如今吴方言“里厢”中的“厢”,极有可能就是泰伯引入中原房屋建筑风格而产生的。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发布政令“书同文”。

“书同文”易,而“语同音”难。

事实上,“书同文”并没有对各地方言产生太大的影响,所以周秦时代,“上古吴语”渐趋成型,且作为一种独立的方言,自成体系。

二、“中古吴语”的发展
“北人南下”是促进南北语言交融的主要原因。

历史上北方汉语冲击南方吴语主要有三次大浪潮:第一次是两汉及三国时代,北方民族对江南的开发和经营吸引了大批北方移民;第二次是东晋及南北朝时代,北方人因战乱逃难,大量移入苏南和浙北、浙东;第三次是宋室南迁,大批的北方官员、百姓南迁江浙。

1、“南北冲击”第一次大浪潮
随着汉朝中央政权的建立,朝廷就封刘濞为吴王,镇守吴地。

大批北方官员随之被派驻到吴地,出身于吴地的本土名士(如严助、朱买臣等)受中原文化的熏陶,开始逐步熟练掌握中原汉语。

汉代末叶,三国鼎立,孙权建吴、定都建业。

因避战乱,“江淮间十万余众,皆惊走吴”(《三国志》)。

随着大量外来人口的迁入,中原文化及中原方汉语在吴方言区域不断地深入传播。

西汉到三国近五百年间,是吴语变化最为巨大的时期。

吴语的语言结构已明显“汉化”,但其发音系统并未发生较大的变化。

2、“南北冲击”第二次大浪潮
三国归晋不久,晋室内部发生了长达16年的“八王之乱”,接着又出现了“五胡乱华”和“五代十六国”的纷争,很多北方百姓不堪战乱之苦,南逃至吴。

后来晋室东迁,众多官吏、“大家世族”以及士庶相随南行,偏安于吴土。

史载这一时期从中原各地入居江苏的名门望族和普通百姓约有26万人,这些北方士族把洛阳官话带来南方并加以广泛传播,但江南百姓还是惯用吴方言。

正如陈寅恪《东晋南朝的吴语》中说“江左士族操北语,而庶人操吴语”。

不过,为了联络吴地的名流士族,一些北方士人和官吏也逐渐采用吴语。

东晋、南朝时代,魏晋风骨慢慢融入吴越,“江南自此崇文”。

在民族大融合的大体系下,吴方言虽没有被中原汉语完全同化,但也逐步更新、衍变成了“中古吴语”。

也正是这一时期,吴语已经成为一支很有特点、很重要、很出名的方言。

3、“南北冲击”第三次大浪潮
隋唐时代是吴语发展的平稳期,吴语广泛流行于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备受各方人士重视。

《资治通鉴》中称隋炀帝“好为吴语”。

及至“金人南侵、宋室南渡”,吴方言区域再一次遭受了北方汉语的侵入。

以京都“临安”为例,“西北人以驻跸之地,辐辏骈集,数倍土著”。

北方移民大批南下,规模庞大且历时上百年。

南北文化大融合,南北语言大渗透。

此次文化侵入使南方吴语“遭受重创”,同时吴方言也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在词汇、语法和句式等方面得以更加完善,从而更具活力和影响力。

三、“现代吴语”的定型
宋末至元,吴方言的语音系统和语言结构已经基本奠定现代吴语的规模,与现代吴音的面貌相差不远。

明朝初年,虽定都应天,但历时较短,所以朱明王朝的“江淮官话”对吴方言没有产生实质性的改变,即便是设立了“南直隶”,也只是对南京地区的方言有些比较大的影响。

明清时代,吴地北倚长江、南滨太湖,富庶而安定,为吴语体系的稳定和成型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语音系统保留完整,语言结构更加完善,文言词汇更加丰富。

明清时代的吴语,已大致等同于与现代吴语了。

结语:
时光荏苒,岁月悠悠,三千多年的吴文化延传至今。

吳方言保留了很多上古雅音,承载了独特的文化价值。

自国家推广普通话以来,吴方言处境尴尬。

方言一旦消失就无法再生,而许多文化瑰宝如戏曲、民谣只有通过方言才能得到传承。

作为青年学生,我们将来要采取更有效的方式保护吴方言、传承吴文化,不能让吴方言走进历史博物馆!
参考文献:
[1]李新魁,《吴语的形成和发展》,《学术研究》1987年
[2]章玺,《无锡方言一本通》, 2008年
[3]王一帆,《浅谈吴语研究及使用》,2017年
作者简介:杨炎锴(2001.07.09)男,籍贯:江苏省洪泽县,学校: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