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高校新生的人格特征调查分析——以西藏民族大学为例

合集下载

民族院校4782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民族院校4782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民族院校4782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李亚红【期刊名称】《第四军医大学学报》【年(卷),期】2007(28)8【摘要】目的:了解民族院校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特征,分析影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方法:采用心理卫生自评量表(SCL-90)对4782名少数民族大学新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民族院校大学新生少数民族组和汉族组的SCL-90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因子分明显高于中国青年常模(P<0.05),敌对性、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分低于普通大学生常模,恐怖因子分高于普通大学生常模.男学生敌对因子的得分高于女学生(P<0.05),女学生恐怖因子的得分高于男学生(P<0.05).农村组大学生躯体化、人际关系、焦虑因子的得分显著高于城市大学生(P<0.05),城市大学生偏执因子的得分高于农村大学生(P<0.05).人际敏感、强迫、抑郁、恐怖阳性症状检出率较高.父母婚姻、家庭经济、同学关系、学习压力、情感问题等是影响民族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结论:民族院校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值得关注,应采取综合性的干预.【总页数】3页(P758-760)【作者】李亚红【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心理学系,湖北,武汉,4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4;N8【相关文献】1.独立学院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J], 夏瑜;车琨;席金京;刘珺;曾颖2.桂西南地区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新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J], 陶丽华3.高校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筛查工作现状及改善方法 [J], 喻佳慧4.医科大学新生心肺复苏术了解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J], 赵述傲;雍政;袁苏苏;单诗宇;李亦琛;辛鉴;燕宪亮5.某医科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J], 王波;孙业桓;张蕊;叶建国;孙良;曹红院;虞晨;吴红燕;杨林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藏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探析

西藏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探析

西藏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探析作者:白曼赵颖来源:《公关世界》2024年第14期摘要:本文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基础,研究了西藏民族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法。

希望通过此项研究,影响西藏民族大学的教学计划,促进西藏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提升西藏高校心理育人水平。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西藏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状;路径引言2021年中科院等机构联合发布了《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0-2021)》。

该报告揭示了18—24岁年龄段的人群中,抑郁风险检出率高达24.1%;同时,有55.3%的大学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虑问题。

由此可见,大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并不乐观[1]。

西藏目前正经受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剧烈转变,对于民族类高校的学生而言,面临复杂的环境,他们更容易出现各种不同的心理难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校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有效途径。

西藏高校目前已先后推广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然而课程主要聚焦预防和纠正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模式相对单一和片面。

一、当前西藏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现状西藏民族大学自2020年9月推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设为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必修课,由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织实施,总共包含32学时(其中16学时是课堂讲授,16学时是在线自学《幸福心理学》)。

该课程设置2个学分,每年对大一新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并提供心理辅导。

本文利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调研了该门课程的教学现况。

(一)现状调查1.调查对象以西藏民族大学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学生群体中随机选取950名学生作为样本,收到了950份有效调查表。

2.调查内容与方法根据学校课程的具体情况,自行制作了调查问卷和访谈表,调查问卷中有32个选择题,访谈表中有5个问题。

调查范围包括课程的设置情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师团队以及对课程的建议。

关于西藏高校德育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西藏高校德育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西藏高校德育现状的调查报告【摘要】本调查报告旨在探讨西藏高校德育现状,并提出改进措施。

在调查中发现,西藏高校德育工作存在一定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地域和文化的影响,以及师资力量和资源的匮乏。

建议通过加强师资培养、优化德育课程设置、拓展德育活动等方式改进现状。

案例分析部分将结合具体案例进行深入讨论。

总体评价显示西藏高校德育工作有待提升,但也存在发展潜力。

展望未来,应在政策支持、社会参与等方面继续努力,以促进西藏高校德育工作的全面发展。

通过本报告的调研分析,希望为西藏高校德育工作的改进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西藏高校、德育现状、调查报告、影响因素、存在问题、改进措施、案例分析、总体评价、未来发展、结语1. 引言1.1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调查报告旨在了解西藏高校德育现状,分析影响因素,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通过案例分析来进一步验证结论。

通过对西藏高校德育现状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可以帮助相关部门和学校更好地了解学生德育水平,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提升高校德育工作水平,推动全面素质教育的落实。

深入研究西藏高校德育现状,也有助于为未来高校德育工作指明发展方向,促进西藏高校德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1.2 研究背景西藏是我国的一个重要地区,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特殊的地理环境。

近年来,随着西藏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西藏高校德育工作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高校德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塑造良好的人格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工作中,西藏高校德育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和挑战。

西藏高校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传统的德育方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学生的需求,学生的德育观念和价值观念也存在较大差异。

如何更好地开展高校德育工作,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西藏高校德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探讨影响德育工作的因素,深入剖析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以期为西藏高校德育工作的改进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西藏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调查

西藏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调查

西藏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调查近年来,西藏地区高校招收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和背景,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问题。

为了解西藏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现状,我们进行了一次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收集了大量数据,下面是我们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对象我们的调查对象主要是一些西藏地区的高校大学生,涵盖了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

我们采用了随机抽样和系统抽样的方法,共计调查了500名大学生。

二、调查内容1. 人际关系的现状我们首先了解了大学生们对自己的人际关系的评价。

结果显示,有7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人际关系较为融洽,30%的学生表示人际关系一般,很少有学生表示自己的人际关系不好。

2. 人际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还针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在人际关系方面,大学生们主要面临的问题有:缺乏交流沟通的能力、社交能力较弱、在人际关系中缺乏自信心等。

四、调查结果的启示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启示:1. 大学生需要重视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和社交技巧,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2. 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教育,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3. 大学生应该多参加社交活动,拓展自己的人际交往圈,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六、结语通过对西藏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的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普遍较为融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调查,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促进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改善,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也希望学校和社会能够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共同推动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

西藏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调查

西藏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调查

西藏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调查【摘要】本文通过对西藏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明确了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然后分析了西藏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表现形式,探讨了存在的问题和特点。

接着对西藏高校大学生人际冲突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了冲突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再对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找出了影响关系的主要因素。

最后提出了改进策略,为改善西藏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提供了参考。

结论部分总结了调查研究的结果,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并对西藏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进行了概括和总结,为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上的参考。

整篇文章系统分析了西藏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为进一步研究和改进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西藏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调查、表现形式、冲突、影响因素、改进策略、结论、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西藏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具有独特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

近年来,随着教育的普及和社会发展的进步,西藏地区的高校人口不断增加,大学生群体也越来越庞大。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日益凸显,成为我们亟需关注和探讨的话题。

大学生时期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在西藏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传统,大学生们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难,人际关系问题更加突出和复杂。

有必要对西藏高校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现状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了解他们的具体表现形式、冲突状况、影响因素和改进策略,为进一步完善高校教育管理和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有效的参考和建议。

1.2 研究目的人际关系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大学生阶段,人际关系更是至关重要。

西藏地处高原地区,地理环境特殊,文化传统深厚,这些因素都可能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产生影响。

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研究,深入了解西藏高校大学生目前的人际关系现状,分析其表现形式,探究存在的问题与冲突,并分析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

少数民族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分析

少数民族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分析

少数民族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分析摘要】目的:了解分析少数民族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基本特征。

方法:采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277名少数民族新生进行调查,并与277名汉族新生比较。

结果:当前少数民族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还属良好,但心理健康状况低于汉族同辈学生,存在显著差异。

少数民族新生总体不存在性别、学科、城乡和独生子女与否的差异。

结论:少数民族新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不存在基本人口因素的明显差异,但是与汉族学生相比,在总体和相关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关键词】少数民族;新生;心理健康【中图分类号】R19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523(2010)12-0009-02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栋梁和骨干,重视和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心理健康是少数民族学生综合素质重要的组成部分。

同时随着少数民族学生在高校中人数比重的增加,其心理健康状况日益受到社会、学校各个方面的关注。

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部分学者已进行相关研究,如李虹采用SCL-90进行心理调查发现:75.5%的学生存在轻度的不良反应,4.3%的学生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1]。

郑丽君[2]以SCL-90为工具,将内蒙古和其他6省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比较发现:内蒙古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因子平均值上都超过了1.8分。

高俊使用SCL-90对云南某高校的263名少数民族大学生调查发现:除“敌对”一项以外其他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3]。

以上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或民族院校的调查研究,对汉族地区或以汉族学生为主要生源的高校研究还比较少,而针对汉族地区高校少数民族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更是不足。

少数民族新生,由于不了解大学生活的特点和变化,特别是在文化差异、语言障碍、行为准则和思维方式面前,与汉族学生相比,遇到的问题更加复杂、多样,更显得手足无措,产生诸多苦恼和困惑,从而形成种种心理困扰或问题。

西藏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人格类型的调节作用

西藏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人格类型的调节作用

阶段的任务是建立亲密感,克服孤独疏离感。大学生 是该阶段的主要群体,如果他们没完成上一阶段的任 务,就会极大危害他们正常的人际交往,造成众多的 心理问题。
关于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许多学者通过研究发 现不同人格类型对网络成瘾的影响程度不同。Servi⁃ dio 对意大利 190 名学生进行了量表调查,[1]其结果显 示网络成瘾和外倾性程度有显著的负相关性,他认为 低外倾性者与高外倾性者相比更容易网络成瘾,他们 沉溺网络是对现实人际交往失败的补偿。除此之外, 神经质人格对网络成瘾也有极其明显的预测作用。 Mehroof 和 Griffiths 对 英 国 123 名 大 学 生 的 研 究 发 现 ,[2]神 经 质 对 网 络 成 瘾 预 测 的 回 归 系 数 达 到 了 0.24。他们据此认为神经质得分较高的人普遍存在 痛苦、压抑等不良情绪,通过上网可以缓解甚至消除 精神上的痛苦。
与此同时,网络成瘾作为一个极大的诱因深刻影 响了个人的人际关系。沈晓梅和谢莹选择了盐城高 校的学生进行研究,发现网络成瘾程度与自我人际效 能感呈负相关。罗天玉、丁道群两位学者认为,网络 成瘾倾向高的人可能具有某些不良的人格类型,如开 放性分数和宜人性分数均低于平均水平。梁宁建、张
*基金项目:西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西藏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对人际关系的影响”(2018QCX045) **通讯作者
人文社科
《西藏科技》2019 年 6 络成瘾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人格类型的调节作用
余迪 王燕** 林启我 (西藏大学教育学院,西藏 拉萨 850000)
摘 要:目的 分析网络成瘾对不同人格类型学生的人际关系的影响,深入探究网络成瘾与人格类型对人际关系的 影响。方法 采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大五人格量表(NEO)和人际关系综合量表,分别对 500 名西藏大学生 进行调查。结果 开放性和宜人性人格类型在网络成瘾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结论 不同人格类型在网 络成瘾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中起着调节作用。 关键词:网络成瘾 人格类型 人际关系

青海藏族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

青海藏族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
的心理健康水平 , 低 于 非震 区和城 镇 的 学 生 。
关键词 : 藏族 ; 大学新生 ;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 : G 4 4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4—9 2 2 7 ( 2 0 1 3 ) 0 2— 0 1 1 7— 0 5
大学 生心理健康 状况一直 受到社会 各界 的关 注, 并从 2 0世纪 8 0 年代开始 , 有学者从事相关研究
对 青海 某高 校来 自玉 树 震 区和 “ 三江源” 生 态
保护区的 3 2 8 名藏族大学新生 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
分 析研 究 。


对 象与 方法
( 一) 研 究对 象
随机抽取青海某高校 的 2 0 1 0级藏族大学新生 , 发放 问卷 共 3 5 0份, 有 效 问卷 为 3 2 8份 , 有 效 率
9 3 . 7 % 。其 中 , 男生 1 7 4名 , 女生 1 5 4名 ; 玉树( 州) 籍
个月 , 即新 生入 学后 1 个多月的 2 0 1 0年 1 O月 。 4 、 统 计 分 析 。将 问 卷 编 码 后 , 采用 E p i d a t a 3 . 1
建立数据库 , 输入计算机 , 对数据进行逻辑检错及核 查, 使用 S P S S 1 7 . 0统计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 并 对本
研 究认 为 : 大学 生是一 个 特殊 的 社会 群 体 , 其 心 理 问 题发 生率 呈逐 年 上 升趋 势 ; 2 0 0 7年 曹 志 友 等 研 究 认为 : 大学 新生 是心 理 障碍 的高危人 群 ; 2 0 0 9年 和 丽梅 等研究 表 明 : 少 数 民族 大学 生 的心 理 问题 更 为 突 出 j 。然 而 , 目前 鲜 见 有 对 西 部 民族 大 学 生 心 理

内地高校藏族学生适应性问题研究

内地高校藏族学生适应性问题研究

内地高校藏族学生适应性问题研究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内地高校接受高等教育。

藏族学生作为西藏地区的重要少数民族之一,其赴内地高校学习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

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适应性问题,这些问题对藏族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业发展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本文旨在对内地高校藏族学生的适应性问题进行研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帮助藏族学生更好地适应内地大学生活。

一、藏族学生适应性问题的现状1. 文化差异引发的心理压力藏族学生来自西藏地区,与内地的文化、语言、饮食习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长期生活在高原地区的他们一旦到达内地,往往会感到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适应、饮食口味不合等问题,这些问题给他们的心理健康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2. 学业压力和竞争压力内地高校的学习氛围和学业压力与藏族学生所处的教育环境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内地高校,他们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学业竞争和更加严格的学习要求,这对他们的学习状态和学术表现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3. 社交适应问题由于文化和地域的差异,藏族学生在内地高校往往面临着社交适应问题。

他们需要融入内地的文化圈子,结交新朋友,适应新的人际关系,这对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文化差异的冲突由于藏族学生来自西藏地区,其文化传统与内地高校的文化环境存在较大差异,这种文化差异的冲突是其适应性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2. 教育资源差异西藏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与内地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藏族学生在接受内地高等教育时,需要迅速适应不同的教学模式和学习环境,这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 社会地位不平等作为少数民族,藏族学生在内地高校面临着社会地位不平等的问题,这种问题也会对其适应性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1. 建立文化融合教育体系内地高校应积极倡导多元文化,建立文化融合的教育体系,为藏族学生提供更多的文化交流和学习机会,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与交流,从而缓解由文化差异带来的心理压力。

大众传媒与藏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研究——以西藏民族学院藏族大学生为例

大众传媒与藏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研究——以西藏民族学院藏族大学生为例
文化 起到 至关 重要 的作用 。 ( 2 )
和调整 ,能否适应反映藏族大
学 生 用 什 么 样 的 角度 去看 待 、
藏族大学生对大众媒介传播涉
藏文 化 的积极认 可 度高 于对 主
用什么样的方式去维护和传承 藏族 文 化和 主流 文化 。藏 族大
学 生在 高等 院校 的文化 适 应状
学生 受益 大众 媒体 传播 的信 个 体 的影 响 ; 3 6 %的藏族二年
以获取 内在传统认知与外在文
化环境 之 间的平 衡 ,对藏 文 化
和主 流文 化 的认识 和 接受 趋 于
息, 扩大视野 、 拓宽人际圈 、 增
面仍稍感不适 。
( 四) 适应期
同、 不 愿 意接 受 主流文 化 , 排斥 主流 文化信 息 并 自觉抵 制 其对 级学 生不 适应 主 流文 化 ,体现 在思 考方 式 、人 际关 系方 面 。 4 0 %的藏族 大 学 生认 为 ,一成
借助媒介传播 的信 息 , 藏
族 大学 生 不 断 改变 认 知 结 构 ,
元文化 中。藏族 大 学生与其他 民族 交往 过程 中,难免 会产 生
各种各样 的 不适 应 。为 了适 应

度认 同等 方 面的影 响 ;总结 藏 族大 学生 对 主流文 化适 应 的阶 段性 变化 ;分 析媒 介对 藏族 大
学生 文化适 应 的影 响 。
主 流 文化 环境 的 高校 生活 , 藏
什 么作 用 ,如何 改 善现 有 的传 播 内容和 传播 方式 ,来 帮助 藏
族 大学生 尽快适 应 主流 文化 环
境。
2 0 0名 藏族 大 学 生 ,发 放 调查
( 一) 蜜月期 脱离 全 天候 藏文 化 环境进

民族地区新升本院校大学生自我管理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以广西某大学为例

民族地区新升本院校大学生自我管理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以广西某大学为例
临床杂志 ,09 1() 2 0 ,3 . 3
3 8 8 9
5 93 5
5 58 4
参考文献 :
[ 吴迪 , 】 】 谢志远 , 晶. 大学 生 自我 管理能力缺 失的原因及对 策 王 论 [. J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06 1() ] 20 ,63. [】 2宋传颖 . 大学生 自我管理状 况调查研 究——以重庆某 大学为例 [_ J 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0 8Z ( ) 】 20 , 21 . 6 【J 国礼 , 3 张 吴霞 民, 何培字 . 大学生 自我管理问卷的初步编制[ . J 中国 J
2 4 {( { 4 5 { 8} 3 8 7
2 28 5 5 71 5 9 2 2 2 3{ 7j i 0 0 27l 5 2 65 4 l 9 4 5 0 25 6 } 4 60 9 3 0 5 5 l 9 1 72 9 { 5 22 5 9 0 3 57 97 4 48 7 4 07 4 一 来自趋 势 鬻簧 动 力 2 5 9
岛 我效 雏 感
憨 分
25 9
25 9
1 2 4 8 75 4 5 4 3 6
16 6
5 2 6 7
8 8 08
{ 5 3 6 "3 {0 5 2 8 61 5 / 2 5 9
二 问题分析 ( 一)社会环境 由于我 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 型时期 ,社 会负面因素 普遍存在 ,而民族地区新升本院校大学生由于大多来 自 经济欠发达地区 ,同时他们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成 熟的时期 ,因此更容易受到影响 ,导致了部分学生易于 盲从 ,急功近利 ,从而不能静心修身 ,做好规划 ,做好 自我管理 。 ( ) 家庭 环 境 二 1 、被试 很多民族地 区农村的学生 习惯 于被 父母 安排 ,父母 笔者选 取具 有民族地区新升本院校共性 的广西某大 往往也忽略 了如何培养子女学会独立和 自我管理 。这使 学 中部分在校大学生做 了问卷调查 。此次 问卷调查按 照 得子女依赖性强 ,缺 乏独立性 ,自我意 识强烈,缺乏协 不同性 别、不同学科来发放问卷 ,共发放 问卷3 0 , 3份 作精神 ,软弱心态明显 ,缺乏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个性 回收3 8 ,问卷 回收率 为9 .3 0份 3 3 %,有效 问卷2 5 , 9 份 缺陷较突 出。 问卷有效率为9 .8 57 %。 ( 三)学校环境 2 材 料 、 民族 地 区新升 本院 校大 多秉 承我 国传 统的 教育理 该 问卷是在贺小格等人编制的大学生 自我管理量表 念 ,以说服 、灌输 教育为主 ,对学生采取的是统一的说 基础 上 经 过部 分 调 整 而 编 制而 成 ,共 6 道题 。 6 教方式 ,较少考虑激发学生的 自主思维,培养他们人格 3 、数据处理 的独立性 ,缺乏这种独立人格教育 ,学生 自然就缺少 自 本研究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 S 1 。统计分析软件进 我管理的意识。 P S 0 7 行分析处理。 ( 四)学生 自身的原因 ( 二)结果 与其他高校大学生一样 ,民族地 区新生 本院校 的学 l 、民族地 区大学 自我管理的基本情况 ( 见表一) 生们在 中学时代 ,也是一 味被动地 接受老 师传授的知 表一显示 ,从整体来看 ,2 5 9 名民族地 区新升本院 校 识 ,被动地接受家长的安排 ,过多地依赖老 师和家长 , 的大学生 中有5 .8 0 8 %的 自我管理能 力高 于平均水平 ; 缺乏 自我管理理念 。 从对 民族地区新升本院校大学生进行测量的各个维度来 总之 ,大学生 自我管理能 力是学生能 力要素 中的一 看,2 5 9 名大学生 中有一半以上的大学生在组织 计划、 个重要方面 ,也是学校教育教学效果及管理水平的重要 研究思考 、交流能力、观念意识 、人际关 系、自我效能 体现 ,了解大学生的 自我管理能力现状 ,为制定学校人 感六个方面高于平 均水平 ,而在学习能 力、自我控制能 才培养方案 ,学生管理制度等提供一定的依据 ,学校应 力、工作态度、趋势需要动力四方面则低于平均水平。 充分 整合家长 、学校、学生 自身资源 ,培养 出能够 自我 表 一:民族地区大学 自我管理的基本情况 科学管理 、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单位 :河池学院 群 零骞 篓 轹 壤 箍 均值 均 值 以上 辑 本 占总 体 话 分 作者 简介 :李晓 东 ( 9 2 18 一 ),男, 汉族 ,陕西蒲 辖繁 f , 人 } % £ 城人 ,河池 学院政 治与法律 系辅导 员,讲师,硕士 ,研 2 3l 3 {7 8 2{ 4 8{ 5{ 53 究方 向 为 大 学生 思 想政 治教 育 与就 业指 导 。 } 5 89 6, 62 9 06 5 59 5

西藏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调查

西藏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调查

西藏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调查【摘要】西藏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调查旨在了解西藏高校大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相关改进方案和建议。

通过对调研背景的介绍,调研方法的说明,以及调研结果的分析,可以全面了解西藏高校大学生之间的交往情况。

本文也指出了一些存在的问题,如沟通不畅、社交圈狭窄等,并提出了改进方案,如加强交流训练、丰富社交活动等。

在总结了调查的主要发现,并展望了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同时还提出了一些建议,如鼓励多样化的人际交往方式。

通过这篇调查报告,可以为西藏高校大学生改善人际关系提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西藏、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调查、调研、背景、方法、结果分析、存在问题、改进方案、总结、展望、建议1. 引言1.1 西藏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调查在当今社会,人际关系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西藏高校大学生群体中,人际关系的状况也备受关注。

本文对西藏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进行了调查,旨在了解西藏高校大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改进和提升人际关系提供参考和建议。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人际关系重要性的认识逐渐加深,西藏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也日益受到重视。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新生力量,其人际关系的状况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未来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调查西藏高校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现状,可以为学校和相关部门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工作,促进学生间的良好互动和友好关系的形成。

本次调查将深入了解西藏高校大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现状,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和建议。

希望通过本次调查和研究,能够为西藏高校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促进整个高校大学生群体更好地发展和成长。

2. 正文2.1 西藏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调查调研背景西藏高校大学生具有多元化的背景,不同的地域和族群背景使得他们之间存在着跨文化的沟通和交流困难,这对于人际关系的建立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新时期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

新时期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

新时期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各族群体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这个由多元文化和社会背景所构成的环境中,面临着独特的心理压力和挑战。

因此,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新时期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其存在的心理问题,并提出对策,以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1.文化冲突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校园中经常会面临到自己和其他族群的文化差异问题,由此引起的文化冲突是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族群的大学生在生活方式、道德观念、习俗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可能会引起误解、不适和排斥,极大地影响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情感和自尊心。

2.身份认同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校园中的身份认同问题也是一大心理问题。

他们需要面对多元的文化背景,同时也需要处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由于种族差异,少数民族大学生可能会感到不安全,不信任其他族群,这种情况对他们的人际交往、学习和生活都有较大的影响。

3.自我调适能力差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面对校园生活中的压力时,自我调适能力常常很差。

特别是在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时候,他们往往寻求不太成熟的、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应对方式,例如过度地表达负面情绪、过度进食、酗酒等行为。

4.情感问题情感方面的问题也是少数民族大学生面临的重要问题。

少数民族大学生长期处于离家背景下,往往感到孤独和无助,这种孤独感和无助感可能会导致精神方面的问题,并阻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为了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心理疾病预防措施的介绍,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学会自我调适,提高情感管理能力。

2.加强文化交流校园中容易发生的文化冲突问题需要通过多元文化交流来解决。

少数民族大学生必须结合自己的文化背景和需要展示自己的文化特色,同时也应了解和尊重其他族群的文化习俗和特点,从而既能保护自己的文化,也能包容和欣赏其他族群的文化。

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格特征主观幸福感及应对方式关系研究

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格特征主观幸福感及应对方式关系研究

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格特征主观幸福感及应对方式关系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格特征与主观幸福感及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

通过论文引言部分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对研究主题进行全面介绍。

正文部分分别介绍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格特征概况、主观幸福感相关理论、人格特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以及应对方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通过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格特征与主观幸福感及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为研究提供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结论部分对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提出了研究启示和未来展望。

本研究的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及应对方式,为提升其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格特征、主观幸福感、应对方式、关系研究、理论、分析、结论、启示、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现如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多元化,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口逐渐增加,他们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和压力。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格特征、主观幸福感以及应对方式等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较少。

少数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差异,可能会对他们的人格特征和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而应对方式则可能是他们应对挑战和压力的重要手段。

在当前人类心理学研究的大背景下,深入探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格特征、主观幸福感及应对方式的关系,对于推进少数民族心理健康的发展,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格特征进行概述,相关理论的探讨,以及人格特征与主观幸福感、应对方式的关系分析,以期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格特征、主观幸福感和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从而深入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幸福感水平。

通过研究,旨在为相关部门提供应对方式的指导建议,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提高主观幸福感,增强心理健康水平。

本研究还将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幸福感提供新的理论支持,为未来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参考和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现代化传媒品牌调查及研究报告民族高校新生的人格特征调查分析——以西藏民族大学为例陈烽1,王秀军2,祖冰畴3(1.西藏民族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2. 广州外语外贸大学 南国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0545;3.湖南中医药大学 教务处,湖南 长沙 410208)摘 要:【目的】 分析民族高校新生人格心理现状,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加强其心理素质培养,进一步为民族高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也为提高心理训练和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网络版(Cattell'S 16 personality factor questionnaire,16PF),对西藏民族大学新生进行群体心理测评。

【结果】 ①男女在乐群性、恃强性、兴奋性、敢为性、幻想性、独立性6种人格特征上存在明显差异(p<0.05)。

②来自城市和农村不同地区的学生在聪慧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

③汉族与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在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忧虑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等人格特征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

④在性别与民族的交叉分析中,恃强性、幻想性和忧虑性三个人格特征差异显著。

⑤只有聪慧性这一人格特征在城乡和民族的交互作用下,具有显著的差异。

【结论】加强大学新生人格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对大学生成长和发展十分重要。

关键词:大学新生;人格特征;调查分析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 16PF )是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人格及能力测验研究所卡特尔教授编制的。

在临床心理学范围外, 在企业和学校的职业选择、人员招聘和选拔等领域中, 16PF 有着更加广泛的应用[1-2]。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它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它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一个人的生活和行为方式,甚至会决定某些人的命运,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初步形成并日趋成熟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人格特征的塑造,对于大学生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甚至整个人生都有重大影响[3]。

因此,了解大学新生的人格特点,并在其人格逐步完善、定型和成熟的过程中给予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对民族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十分重要。

为了全面掌握和了解西藏民族大学新生的性格差异和人格特征,探讨大学新生中不同群体的人格特征, 寻找群体的共同特性, 以便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也为学校的学生管理、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提供依据, 我们对西藏民族大学2015级的2027名新生进行了人格因素测试, 结果分析如下。

一 研究对象和方法(一) 研究对象随机抽取西藏民族大学2015级新生共2027名,被试具体情况如下:性别户口所在地合计女(人)男(人)城市(人)农村(人)民族汉族6365775376761213少数民族(以藏族为主,包含其他少数民族)463351249565814合计(人)109992878612412027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6年度西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专项资金项目“西藏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公平的机制与路径研究”(16BJX001)研究成果之一;西藏自治区2015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微课的SPOC对西藏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探索与实践”(Jg2015-21)研究成果之一; 2016年湖南中医药大学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学生学业预警机制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成果之一;2015年度湖南中医药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基金课题“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陈烽,男,湖北宜昌人,西藏民族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教育信息化;王秀军,女,山东临沂人,广州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学、民族教育。

通讯作者: 祖冰畴,女,湖南长沙人,湖南中医药大学助理实验师,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民族教育。

DOI:10.16541/ki.2095-8420.2016.28.092调查及研究报告(二) 研究工具采用美国RB Cattell 编制的16PF 作为测量工具。

测验共有187题,采用三级评分,问卷以16种相对独立的基本个性因素(即主要因素),包括乐群性(A),聪慧性(B),稳定性(C),恃强性(E),兴奋性(F),有恒性(G),敢为性(H),敏感性(I),怀疑性(L),幻想性(M),世故性(N),忧虑性(O),实验性(Q1),独立性(Q2),自律性(Q3)和紧张性(Q4)反映个体的人格特征。

将16个因素的原始分根据全国常模换算成1~10的标准分,4<Z<7为中间水平范围[4]。

此外根据各因素得分推算出4项次级个性因素类型和4项应用预测个性因素(即8种次级个性因素),从而全面评价个体的个性特点和心理健康状况。

采用华东师范大学戴忠恒、祝蓓里1988年修订的卡特尔16PF 量表, 据此制成网络版, 组织西藏民族大学2015级新生分班上机测试。

全部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19.0处理。

(三) 研究方法描述统计、独立样本t 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p <0.05为统计学意义。

二 结果与分析(一) 男女新生人格因素比较表1 男女新生人格因素差异比较表(X±D )男(n=928) 女(n=1099) t Sig.乐群A 5.52±1.799 5.81±1.878 3.4260.001**聪慧B 4.48±1.675 4.41±1.747-.9260.354稳定C 5.64±1.829 5.48±1.781-2.0090.045恃强E 5.44±1.754 5.17±1.742-3.4980.000*兴奋F 6.56±1.857 6.35±1.765-2.5760.010*有恒G 5.11±1.612 5.11±1.828.0120.990敢为H 5.95±1.948 5.60±1.872-4.1120.000**敏感I 6.35±1.987 6.47±1.825 1.4740.141怀疑L 4.54±1.687 4.75±1.686 2.7720.006幻想M 6.36±1.682 5.95±1.845-5.1120.000**世故N 4.77±1.589 4.83±1.586.7800.435忧虑O 6.16±2.041 6.09±1.909-.8420.400实验Q1 4.84±1.538 4.88±1.508.5910.554独立Q2 3.87±1.775 4.63±1.7289.7760.000**自律Q3 5.59±1.583 5.59±1.297-.0620.951紧张Q45.96±1.9176.03±1.771.8000.424* P <0.05 **P <0.01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西藏民族大学男女新生在独立性人格因素得分都比较低。

男生在聪慧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敢为性、唤醒性、忧虑性7个人格因素,其因子得分都高于女生,女生则在乐群性、敏感性、怀疑性、世故性、实验性、独立性、紧张性7个人格因素,其因子得分高于男生,男女在有恒性和自律性人格因素得分相同。

并且男女在乐群性、恃强性、兴奋性、敢为性、幻想性、独立性6种人格特征上存在差异(p <0.05)说明男女大学新生的独立性不足,这反映出西藏民族大学新生中,男生比女生更为好强固执、冒险敢为、积极独立, 做事有恒心、负责任, 情绪比较稳定, 女生则更为活泼热情、健谈、敏感、爱幻想, 缺乏耐心, 易烦恼, 感情丰富而易感情用事。

(二)城乡学生人格因素比较(X±D)表2 城乡新生人格因素比较(X±D)城市(n=1241人)农村(n=786人)t Sig 乐群A 5.74±1.97 5.64±1.76 1.160.569聪慧B 4.60±1.68 4.34±1.74 3.210.002**稳定C 5.39±1.83 5.39±1.83-2.940.028*恃强E 5.44±1.75 5.19±1.75 3.080.004**兴奋F 6.66±1.85 6.32±1.77 4.070.000**有恒G 4.92±1.71 5.23±1.73-3.880.001**敢为H 5.83±1.99 5.72±1.87 1.250.442*敏感I 6.64±1.88 6.29±1.89 4.080.001**怀疑L 4.85±1.75 4.55±1.64 3.870.001**幻想M6.33±1.70 6.02±1.83 3.760.001**世故N 4.83±1.53 4.80±1.610.380.765忧虑O 6.06±1.93 6.17±1.99-1.170.410实验Q1 4.92±1.57 4.84±1.49 1.190.249独立Q2 4.31±1.78 4.27±1.800.170.820自律Q3 5.56±1.46 5.61±1.42-0.93 0.622紧张Q46.02±1.836.00±1.850.380.928*P <0.05 **P <0.01从表2可以看出,来自不同地区的新生在人格特征上存在着差异。

来自城市的新生在乐群性、聪慧性、恃强性、兴奋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独立性9个人格因素得分高于农村地区的新生;来自农村的新生在恃强性、有恒性、忧虑性、自律性4个因素得分高于城市的新生;并且来自不同地区的新生在聪慧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 <0.05)。

这说明,来自城市的新生活泼,想象丰富、敏感又多疑,而来自农村的新生自律性较强、踏实有恒。

(三) 汉族与少数民族新生的人格因素差异比较西藏民族大学的生源来自西藏和我国其它地区,从新生中的民族结构来看,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比例将近1:1,其中,少数民族学生以藏族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