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新授课地球运动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第1课时)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
(3)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
2、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二、教学重点
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
三、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
四、课型
新授课
五、教学准备
地球仪,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方法
演示法、讲授法
七、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粗略的学习,学生对地球的两种运动形式只有表象的认识,对运动规律认识模糊,且缺乏椭圆的相关知识,理解地球公转的特点存在一定的障碍。
八、教学过程
九、课后反思
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基本特点有了直观的了解,但由于学生的空间概念较差,对“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区别还存在疑惑,反映出的问题较多。
高中地理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一、内容分析与学法指导本节主要内容是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变化的基础,并影响到人类活动。
一直以来,因其抽象、空间概念强,成为学习的难点。
因此,教学设计时,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做好内容的取舍,把握好难度和深度,做到浅化,重现象描述,轻原理分析。
2.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受。
3.探究式教学贯穿始终,采用多媒体现代化手段帮助学生观察到大尺度的地球空间运动,理解地球运动与相应地理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⑵用简单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⑶用实例说明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⑴动手演示,感知地球的运动,发展空间想象力。
⑵在探究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也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观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⑴明白任何地理现象都有成因,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人地关系观。
⑵培养坚持真理、崇尚科学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1.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运动规律。
2.正确列举实例说明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运用多媒体课件、地球仪等工具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立体、动态的空间概念。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体验,帮助学生将零散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3.学生自主学习、同桌合作学习、师生共同探究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自转自西向东24小时昼夜更替、时间差异地球的运动公转自西向东一年四季变化、五带。
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单元《地球的运动》专题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单元《地球的运动》专题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单元教学主要围绕“地球的运动”这一主题,介绍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的基础知识和认识;围绕围绕这一主题,学习地球运动的客观规律和波浪运动的概念;探讨因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而产生的时差和季节的联系;如何看懂日出日落的现象;如何利用地球运动规律,协助定位传播工作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 掌握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基本概念;(2) 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产生的时差及季节变化;(3) 掌握地球围绕地心轨迹及波浪运动;(4) 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对日出日落的影响;(5) 掌握地球运动规律并运用到定位传播工作中去。
2. 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时差与季节的变化,地球围绕地心轨迹及波浪运动,日出日落的现象,地球运动的规律,定位传播的运用。
四、教具准备1. 教辅资料:《地球的运动》地理图卷、地理图片、国内外天气图,及室外气象条件资料;2. 教具活动:地球模型,影片等。
五、教学流程Ⅰ、课前导入1. 热身活动:“运动与生活”小游戏,与同学一起参与,激发大家开展本节课教学活动的兴趣。
2. 导入活动:小组活动,老师把课前准备好的相关照片和影片放给学生参考,师生讨论相关概念,以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理解。
Ⅱ、知识内容1. 首先结合微积学元素,引导学生理解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的客观规律,明白“天”的出现背后的科学思想。
2. 师生一起介绍地球的轴心偏转,以及偏转角和本轨角的具体概念,巩固学生对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的概念理解3. 通过模拟实践,让学生体会地球公转所能产生的季节变化,进一步明确季节变化的客观现象。
4. 让学生体会时差的存在,运用现代通讯技术与其他地区交流,间接让学生体会时差的存在。
让学生理解“地球围绕地心轨迹及波浪运动”的原理,以及它们的结果;日出日落的现象的影响因素,以及利用地球运动规律,辅助定位传播工作。
地球的运动 教学设计)第1课时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
高一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可以通过联系生活中的现象来感知地球的运动。初中学过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基础知识,并且物理中学习过参照系和速度的相关知识,可以帮助理解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自转运动的一般特点,知道太阳日和恒心日的区别;培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掌握公转运动的一般特点。
吸引学生兴趣
讲授新课
一、地球的自转
1、自转运动
你是如何感知地球自转的?
Ppt展示北极上空的星辰轨迹图。从图中大家看到了什么?有何感觉?
我们看到的是星辰运动的轨迹,但实际上,是地球运动造成的,地球在自转。可以从中心、方向、周期和速度描述地球的运动。
2、自转运动的方向和中心
地球自转的中心是?运动方向是?请同学上台演示地球的自转。
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把握几个要点。
培养读图能力,感受从不同角度观察自转运动的差异。
培养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读图能力。
二、地球的公转
以前的人们都人为太阳是围着地球转的,提出了“地心说”。但是哥白尼发现,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地球是绕着太阳转的,提出了“日心说”。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就是地球的公转运动。
上台演示。
直观感受公转速度不是匀速的,而是由快有慢。知识
板书设计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旋转中心
方向
周期
速度
自转
地轴(指向北极星)
自西向东
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
太阳日24小时
角速度
线速度
公转
太阳
自西向东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回归年365日/366日
靠近近日点速度快;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教学设计
地球的运动_高中地理教案_模板
地球的运动_高中地理教案_模板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得出并记住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公转的轨道、方向和周期;通过观察讨论理解昼夜更替的原因;通过观察讨论知道地轴倾斜的方向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2.初步学会运用地球仪和太阳模型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说明昼夜更替现象;初步学会运用地球公转轨道仪演示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了解四季变化的原因。
3.通过观察地球的运动,初步了解许多地理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说明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周期,公转的轨道。
教学难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投影仪、地球公转轨道仪、计算机。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哪条纬线?(2)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穿过地心的轴叫什么?学生回答。
【导入新课】前几节课,我们从静态角度认识了地球。
事实上,地球如同宇宙中的所有物质一样,一刻不停地运动着。
你知道地球运动有哪两种基本形式吗?这节课我们就来通过观察和讨论,从动态龟度去认识地球。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首先向同学们介绍每组桌前放置的地球仪和有支座的小红球。
地球仪底座上有一运动开关。
地球仪的外面有一个黑白两色玻璃罩,白色的代表昼半球,是向着太阳的;黑色的代表夜半球,是背着太阳的。
比地球仪要小得多的小红球代表太阳,当然实际中的太阳要比地球大得多。
【出示投影1】观察讨论一:1.地球沿什么方向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是多长时间?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还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若在南极上空俯视呢?2.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假定它是静止的,地球表面向着太阳的一面和背着太阳的一面各有什么现象?而地球自转又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学生观察、讨论。
【教师指导】使每个同学都亲自动手,学会操作、演示、使用,并得出结论。
【教师小结】(边演示)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是一天。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优秀教学案例教案
2.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鼓励学生对地理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4.培养学生具备全球视野,关注地球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4.小组合作:本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共同探究地球运动的相关问题。通过分工合作、分享观点和经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5.实践操作:本案例设置了针对性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提高地理应用能力。通过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手段,如GPS、遥感等,观察和分析地球运动相关的地理信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6.情感教育:本案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同时,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关注地球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7.反馈与评价:本案例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通过评价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提高学习效果。
2.启发式教学:本案例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地球运动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地理素养。
3.多媒体教学:本案例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动画、视频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地球的运动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同时,多媒体教学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2.学生完成作业后,进行自我检查和反思,巩固学习成果;
3.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 1.3地球的运动
三、设计理念与思路创造探究学习的条件,让学生尝试进行探究学习。
基本思路:四、教学方法教法学法创设情景法、演示法、实验法、读图分析法、探究教学法、总结归纳法情景感受法、实验体会法、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手电筒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画图用具(直尺、圆规)、铅笔六、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情景导入(3分)导入:多媒体播放“地球运动动态模型”导入同学们边看模型,老师用诗句切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是毛泽东主席七律《送瘟神》中的诗句。
人坐在地球上不动,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选出几个本课要重点研究问题记录下来。
①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点②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还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若在南极上空俯视呢?结合他们的预习情况思考刚才的现象,提出相关问题,然后和同桌交流分享。
可能会提出问题:①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异同?……情景导入讲授新课,让大家思考“坐地日行八万里”能实现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对学习地理的兴趣。
情景导入讲授新课地球自转课堂总结线速度角速度习题检测,知识巩固知识点反馈,解释诗句原理地球公转学生分组实验探究二、讲授新课【一】(15分)一、地球的自转(板书)请三位同学上来根据预习的情况给大家演示一下地球的自转运动。
(老师在旁边指导)老师演示,知识升华,加强同学对地球自转的绘图能力。
观察地球沿着地轴转动方向【提问】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样知道地球自转了一周?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呢?任何一种圆周运动,总离不开角速度和线速度。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
【提问】根据地球自转的周期,可以计算出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为每小时多少度?读图说出地球自转线速度有什么分布规律。
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位置侧面北极上空南极上空方向自西向东逆时针顺时针全班同学按照座位前后排分小组,他们自己选出组长,整合每个人的问题边听老师的讲解,边解决问题:【同学回答:】……【同学回答:】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大小因纬度而异(离地轴的距离即圆周运动的半径不同,半径越大,线速度越大),赤道处最大(1670千米/小时),自赤道向两极渐小,两极的线速度为零。
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优秀范文
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地理意义及其对地理现象的影响。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地理素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及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地理意义。
2.难点:地球运动对地理现象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教具:地球仪、PPT、教学视频等。
2.学具:笔记本、地理图册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利用PPT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吗?地球运动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影响?(二)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2.学生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观察地球运动的特点。
(三)课堂讲解1.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等。
2.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如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时区差异,公转产生的季节变化、五带划分等。
(四)案例分析1.学生分组讨论:地球运动对生活、生产、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2.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五)巩固练习1.学生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是什么?(二)课堂讲解1.讲解地球运动对地理现象的影响,如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科里奥利力等。
2.讲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球形状变化、黄赤交角变化等。
(三)案例分析1.学生分组讨论:地球运动对地理现象的影响,如台风、海浪、气候变化等。
2.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活动1.学生分组进行地球运动模拟实验,观察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理现象的影响。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反思地球运动与生活的联系。
五、作业布置1.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
六、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难点详细讲解(一)重点讲解1.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基本概念“同学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着地轴的运动,这个运动产生了我们每天经历的昼夜交替。
《地球的运动》地理教案
地球的运动一、课程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以下知识: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阐述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基本概念及其有关的天文现象。
3.了解世界时、民间时间、国际日期变更线、国际换日线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教材主要来自于地理书中的“地球运动”一章。
通过让学生阅读教材,可以让学生轻松地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具体概念,为下文相关讲解的理解打下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公转的概念及实际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教学难点:对于不理解普通话的学生,需要使用多种方式搭配教学。
四、教学步骤1.以教材为基础,给学生简单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可以通过模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形式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例如使用球体到地球自转与公转。
2.引入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的概念,让学生知道这些概念与地球的运动有关。
3.阐述时间的概念,包括世界时、民间时间、国际日期变更线和国际换日线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可以通过宣布世界时、民间时间、国际日期变更线和国际换日线的规定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时间的概念。
4.给学生一些练习题目,让他们在练习中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于地球运动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在本节课结束之后,可以进行简单的测试,来帮助老师了解学生对于地球运动的掌握情况。
评价方式可以采用自我评价和老师互相交换评价的方式。
同时,也可以和学生进行个别对话,了解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以便调整下一节的教学内容。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语言表达的清晰度,尤其是对于听不懂普通话的学生。
2.教学过程中应严格掌握时间,精简冗长的内容,避免耽误学生的时间。
3.在教学完成之后,需要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以保证学生能够在之后的复习过程中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新授课地球运动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新授课地球运动.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新授课)一、课标内容标准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课题:●课标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课标解读(一)、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什么方向?北极和南极上空看各是什么时针旋转?(画图)★2.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是一个什么日?昼夜更替的周期是一个什么日?3.比较太阳日和恒星日的自转角度、时间长度及应用价值。
★4.地球自转的角速度有什么特点?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有什么特点?★5.地球公转的方向是什么方向?轨道是什么轨道?★6.远日点是几月初?近日点是几月初?公转速度各有什么特点?★7.地球公转周期是什么年?时间是多长?8.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是什么年?时间是多长?★9.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各约为多少?有什么特点? (二)、理解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10.什么是黄赤交角?是怎样形成的?目前的度数是多少?★11.二分二至日各是几月几日前后?太阳直射分别直射在什么纬线上?二、教学目标预设1.通过复习,巩固初中地理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知识。
2.通过地球仪演示,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一般特点(方向、周期、速度)和相关概念(太阳日与恒星日、地方时和区时、冬至日和夏至日)。
3.结合日常生活体验,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
4.结合示意图,学会描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速度特点。
5.结合示意图,认识黄赤交角的存在。
画出简图,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6.画出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归纳二分二至日的位置、日期,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
三、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方向、周期、速度的判断分析。
2.地球公转轨道及公转速度的判断分析。
3.黄赤交角的特点及意义。
四、教学难点1.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五、教学设计:教学活动过程教学教目标思考学和教与调师生环活动内容学方整行为节法2分钟,新课导入及预习指导“明确1 [导入新课] 5分标课同学们一定看过《十万个为钟及教什么?》这本书吧?里面的“为温目学什么我们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故、标要“为什么昼夜长短会变化”?“为自求;什么会有季节的变化”?等问题学、理地你能够解答吗?其实,这些现象群表图都是地球的运动产生的。
《地球的运动》地理教案
《地球的运动》地理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总结、策划方案、演讲致辞、报告大全、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党团资料、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y, planning plan, speeches, report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articles and letters, party and group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地球的运动》地理教案《地球的运动》地理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人教版地理高中必修一《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针对本章节《地球的运动》,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但在高中阶段,学生需要进一步深入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影响,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学情:
1.学生对地球运动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不同,需要教师进行针对性教学,巩固基础知识,提高整体水平。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观点,教师点评并总结,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4.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视频、动画等,形象生动地展示地球运动过程,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态过程,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地理现象的产生。
5.加强课后辅导,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巩固所学知识。
3.教师讲解地理坐标系的相关知识,如经纬度的划分、地球上的时间带等,并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地理坐标系描述地理位置。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地球运动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并分享地球运动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
3.作业提交后,教师要及时批改,给予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提高自己。
-例如,以我国不同城市的时差为例,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并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运用实验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模拟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地球运动规律,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3.创设互动式课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范文
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理解其运动规律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地理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究地球运动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 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3. 地球运动的意义和地理实际应用。
三、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及其运动规律。
2. 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四、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 地球运动在实际应用中的体现。
五、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态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利用地理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
3. 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4. 设计实践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探究地球运动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地球仪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引发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好奇心。
2. 讲解地球自转:介绍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以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
3. 讲解地球公转:介绍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以及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
4. 案例分析:分析地球运动在实际应用中的体现,如交通、农业、气象等领域的应用。
5.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如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等。
6.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重要性和地理意义。
七、课堂练习1. 根据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性。
2. 结合地理实例,说明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八、课后作业1. 查阅资料,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在实际应用中的体现。
1.1.2地球运动(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第一节《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义。
同时,教师可以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7.学习活动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新课导入教师活动创设情境导入:材料一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日晷是一种利用太阳投影指示时间的工具。
它由晷盘和晷针组成。
晷盘是一个固盘,晷盘面上有刻度,晷针安装在晷盘中央与盘面垂直。
右图中的日晷盘面平行于赤道面,晷针指向南北极。
从北半球春分到秋分的半年时间里,看晷盘上面(即赤道以北)的刻度;从北丰球秋分到来年春分的半年里,看晷盘下面(即赤道以南)的刻度。
引领性问题:1.分析该日晷上下盘面使用时间存在差异的原因。
2.尝试说出该日晷晷针与地面的夹角,并用简图表达。
学生活动通过日晷的相关材料信息,了解我们生活中的自然地理现象和分析、利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思考:1.分析该日晷上下盘面使用时间存在差异的原因。
2.尝试说出该日晷晷针与地面的夹角,并用简图表达。
设计意图1.利用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创设情境,这样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欲望及参与意识。
(空间思维)赤道面: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黄赤交角:黄道面与赤道面之间的夹角(地球自转的赤道平面和公转的黄道平面之间的夹角,大小为23°26′,特点可概括为“一轴两面三角度”)引领性问题:1.太阳离我们地球很远,照射到地球上的光都是平行光。
大量的平行光照射弯曲的球面,哪里被直射呢?2.如果地球的赤道面与黄道面重合,也就是地球竖直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哪里?3.黄赤交角的存在(即地球歪着身子转),使得在地球公转一周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没能固定在赤道上,而是发生了变化,怎么变呢?4.利用四个地球仪,放在公转轨道的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四个位置,用竹针代表太阳光线,演示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不同。
使得在地球公转一周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没能固定在赤道上,而是发生了变化,怎么变呢?4.利用四个地球仪,放在公转轨道的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四个位置,用竹针代表太阳光线,演示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不同。
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优秀范文
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掌握地球运动的方向和周期。
2. 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
2. 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
3. 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 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的意义。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地球运动的动态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增强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地球仪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地球自转:介绍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自西向东)和周期(一天),引导学生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
3. 讲解地球公转:介绍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自西向东)和周期(一年),引导学生理解四季变化的原因。
4. 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讲解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地球五带等现象。
5. 巩固知识: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6.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运动的意义。
7.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作业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案设计力求简洁明了,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六、教学反思在授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过程,检查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对地球运动的理解程度如何,以及教学方法是否恰当。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自己的教学体验,对教案进行调整和改进,以便更有效地传授知识。
七、评价与评估本节课的评价应侧重于学生对地球运动基本概念的理解、地理现象的解释能力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参与度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估。
部编版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版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自转、公转、黄赤交角等基本概念及其影响。
2.了解地球的日照、昼夜、季节变化等基本现象及其成因。
3.掌握地球自转的规律,能够计算出不同地点的日出日落时间。
4.通过分组讨论和展示,锻炼学生的合作探究与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运动概念和现象的理解和掌握。
2.地球自转与公转规律的理解和计算。
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教师出示一张地球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自己的看法:这是什么?有什么特殊之处?2.知识讲解2.1 地球的自转1)定义: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在赤道上的轴线上一周旋转一周的运动,也叫做地球的旋转。
2)规律:地球在轴线上每转一周,用时约为23小时56分4秒,这叫做“一个星期”。
由于地球是从西向东转动的,所以使得对于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地点来说,星空中的恒星与太阳不断变换,形成了不同的星座和日出日落的变化。
3)作用:①形成自然日和人工标准时间,标准时间是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按照每15度为一个时区分成24个时区的。
②自转产生了离心力和科里奥利力,进而使气候、海洋流、洋底地震等方面产生了变化。
2.2 地球的公转1)定义: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沿着椭圆轨道绕太阳一周所需的时间,公转一周的时间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
2)规律:①地球公转的轨迹是椭圆轨道,轨道的两个焦点就是太阳和地球的位置。
②由于地球是按照一个椭圆轨道绕太阳公转的,所以气温变化和季节变化产生了许多的影响。
③地球的公转速度随着位置来有所不同:在近日地点(即最靠近太阳的点,即日地点)上速度最快,在远日点(即最远离太阳的点,即日心点)上速度最慢。
3)作用:①形成了地球的季节变化,因为地球不是直立的,而是稍向一个方向倾斜,倾斜的角度是23°27′。
②公转时,地球离太阳的距离也在变化,地球到太阳距离最近的时候开始出现春季,距太阳最远时开始出现秋季,从此又逐渐接近太阳,直到最近时开始冬季,然后又持续靠近太阳迎来了春季。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1各位评委:大家上午好!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
5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
课型是新课。
我将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设计和说板书设计这五部分说课。
说教材:教材分析:这一节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昼夜交替、地方时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本节是这一单元的重点,也是高中地理的奠基,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内容较抽象且难度较大,如何突破难点成了重中之重。
教学目标:学生已习得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根据课程标准要求,设立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解释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及区别。
2.能根据要求计算地方时、时区和区时。
3.能运用地转偏向力的规律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光照图找出晨昏线的一些特点,学会分析地理事物的规律。
2.通过自己绘制时区分布图,学会寻找地理现象之间的联系。
3.通过对比分析长江三角洲的发育图,找出每幅图的变化,并用自己的话说清三角洲形成的过程,学会从地理图表提取地理信息及描述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虽然几次活动对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不能立竿见影,但我对学生有积极期望,这种期望会产生罗森塔尔效应(借用李家清教授论文里的句子)。
故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设定为:通过对眼、手、脑、口的调动,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地方时。
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由于受年龄、理解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的限制,可能会出现如下问题:(1)在太阳高度角即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倾角的问题上,较难以理解。
(临时改为:对太阳高度、太阳高度角及正午太阳高度区分不好。
以致出错。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第三课时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第三课时学习目标:1.利用地球仪演示和多媒体动画,掌握地球自转、公转的基本特征。
2.通过地球仪演示和讲解,并联系生活实际,分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从而加强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现象和读图分析,掌握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从而学会运用相关图表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速度的变化规律;黄赤交角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三课时【复习回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对地球的运动有了更多的了解,下面我们先来做一道计算题。
(1)已知日本东京时刻为下午4时,美国纽约(75°W)时间为几时?北京(116°E)地方时为几时?参考答案:美国纽约(75°W)时间为2时;北京(106°E)地方时为14时44分。
(2)请你说出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周年回归运动的规律。
参考答案:每年冬至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在最南的一条纬线──23°26′S,此后开始向北移动,大约过三个月,到第二年春分日(3月21日)到达赤道上,然后再继续向北移动,6月22日夏至日时直射在最北的一条纬线──23°26′N,过了这一天就开始向南返,秋分日(9月23日)回到赤道上,然后继续向南移动,到12月22日冬至日时,又直射到最南的纬线──23°23′S上,过了这一天又开始向北移动。
太阳直射点一年中有规律地在南、北纬23°26′的纬线上做周期性的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今天我们继续探讨在地球公转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地理意义。
【思考讨论】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思考以下问题:问题1:请简单叙述一年四季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问题2:请简单说明夏季为什么热?冬季为什么冷?学生回答:(略)树叶凋零,人们衣着的变化都是随着气候的冷热变化而变化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新授课)一、课标内容标准课题: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课标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课标解读(一)、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什么方向?北极和南极上空看各是什么时针旋转?(画图)★2.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是一个什么日?昼夜更替的周期是一个什么日?3.比较太阳日和恒星日的自转角度、时间长度及应用价值。
★4.地球自转的角速度有什么特点?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有什么特点?★5.地球公转的方向是什么方向?轨道是什么轨道?★6.远日点是几月初?近日点是几月初?公转速度各有什么特点?★7.地球公转周期是什么年?时间是多长?8.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是什么年?时间是多长?★9.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各约为多少?有什么特点?(二)、理解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10.什么是黄赤交角?是怎样形成的?目前的度数是多少?★11.二分二至日各是几月几日前后?太阳直射分别直射在什么纬线上?二、教学目标预设1.通过复习,巩固初中地理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知识。
2.通过地球仪演示,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一般特点(方向、周期、速度)和相关概念(太阳日与恒星日、地方时和区时、冬至日和夏至日)。
3.结合日常生活体验,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
4.结合示意图,学会描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速度特点。
5.结合示意图,认识黄赤交角的存在。
画出简图,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6.画出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归纳二分二至日的位置、日期,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
三、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方向、周期、速度的判断分析。
2.地球公转轨道及公转速度的判断分析。
3.黄赤交角的特点及意义。
四、教学难点1.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五、教学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过程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思考与调整活动内容师生行为“15分钟温故、自学、群学”环节2分钟,新课导入及预习指导[导入新课]同学们一定看过《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吧?里面的“为什么我们看到太阳东升西落”?“为什么昼夜长短会变化”?“为什么会有季节的变化”?等问题你能够解答吗?其实,这些现象都是地球的运动产生的。
地球的运动是非常复杂的,主要有自转和公转运动。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知识。
明确课标及教学目标要求;地理图表导读法等。
让我们先了解一下本节课的课程标准:“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请同学们注意行为动词:即分析……,表明本条“标准”的要求为理解规律和成因。
那么在学习“地球的运动”之前,我们先一起来复习一下初中地理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知识。
观察地球仪,认识经线、纬线,知道经度、纬度图示纬线经线定义地球仪上与地轴并且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和垂直相交的半圆,也叫。
特点线圈形状(除极点外);每一条纬线都自成纬线圈。
,两条相对的经线组成。
线面关系相互相交于南北极点。
长度最长,向两极逐渐,两极收缩成一点,纬度数相等的纬线长度。
全球每条经线长度都。
指示方向纬度和经度的比较纬度经度标注原因为了区别每条纬线为了区别每一条经线标注起点,(00纬线),(00经线)度数划分向南北分作900 向东西分作1800表示符号南纬北纬东经西经度数范围划分方法赤道以北为北纬,赤道以南为南纬00往东到1800为东经度,0 00往西到1800为西经度。
经纬度与距离纬度相差10两地之间的距离相差约111赤道上经度相差10两地间的距离相差约111千米,全班同学可分成多个小组合作讨论、自由发言。
[对照“教学目标预设”]2、老师指导学生对地球仪进行分析。
千米。
间的距离越短。
特殊的点与线赤道(00)回归线(23.50)极圈(66.50)极点(900)本初子午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1800经线。
1800经线。
数值的递变规律北纬和南纬的度数从赤道分别向北向南逐渐增大,增大到。
东经和西经的度数从经线向东,向西逐渐增大,最大为。
[预习指导] 教师布置学生自学,明确内容和要求。
教师巡回指导并根据情况为学生释疑。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过程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思考与调整活动内容师生行为“20分钟展示交流质疑、训练点拨提高”环节一、画图表示经度、纬度的分布,明确经度差、纬度差的计算例题1:A、B的地理位置?(经纬度)教师画图,提问。
学生计算经度差、纬度差运用比较的方法为地方时,正午太阳高度计算作好准备。
二、学生展示交流自主学习1、思考1 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但是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实际应用中结合地球仪,大概明确侧视图、俯视图中经线纬线的表示。
判断自转方向还应注意与经度结合,顺着地球自转方向,东经度数越来越大,西经度数越来越小(如图)。
三、提问: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说的一天是多少时间?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又是多少呢?为什么会出现差异? 明确概念,天空某一恒星连续两次经过上中天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恒星日;太阳连续两次经过上中天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太阳日。
[ 读图 ] 图 1.15 恒星日与太阳日,引导学生分析: ① 某一恒星、地面某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就是一个恒星日,太阳日同理;从而找出恒星日和太阳日。
② 由于恒星距地球非常遥远,可看作与地球的相对位置是固定的, 恒星的光可以看作为平行光线, 所以图 1.15 中的“三颗恒星”实际上是同一颗恒星;③ 分析两者的差异: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地球自转了 360 ° ,所需时间为 23 小时 56 分 4 秒;太阳日是昼夜交替的周期,所需时间为 24 小时,地球自转了 360 ° 59 ′ 。
④ 分析原因:地球自转的同时也绕太阳公转,而太阳距地球较近,所以太阳与地球的相对位置是变化的,由此产生了恒星日和太阳日在时间上的差异。
活动教师原地转动演示地球自转,竞答其中的错误。
以教室前排的学生为太阳,后排同学表示某一恒星,一边自转360°,一边绕太阳公转。
会发现转过360°时不能面对前排同学。
必须再转过一定角度才能够。
讨论:为什么是59 ′?进一步明确地球自转的同时也绕太阳公转,产生了恒星日教师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学生明确自转方向,并能画图表示。
学生小组分析讨论,完成教材中表格。
通过地球仪演示,学会分析地球自转方向。
结合日常生活体验,了解地球自转的周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70° 60° 80° 10° 30° 20° A 40° 30°50°160° 170° 180° B和太阳日在时间上的差异四、学生展示交流自主学习3.用教棒来演示圆周运动,简单解释角速度和线速度的概念,相互关系,V=ω r学生展示小组讨论后的结果。
提问:(1)为什么自转角速度为大约15°/时(极点除外)应该大于还是小于15°/时?极点的角速度,线速度为多少?(2)与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最吻合的地点应该在哪个纬度?(赤道)(3)比较北京与上海的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
(4)哪里发射人造卫星最有利?(纬度低,海拔高)(5)南北纬多少处的地球自转角速度约为赤道的一半?例题4: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请在图中用箭头表示出地球自转的方向。
(2)比较说明图中A、B、N三点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
(3)当图中A点以遥远的恒星为参照点自转一周又回到出发点时,所用时间是________,叫做一个____日。
学生小组分析讨论,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探讨各点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
个别提问,及时掌握学情。
教师强调除南北极点,各点角速度相等。
结合示意图,学会描述地球自转的速度特点。
五、[合作探究]地球公转速度的规律提问:(1).阅读教材P21图1-14地球公转轨道示意,说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及地轴的指向有何特点?【提示】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公转过程中,地轴的指向不变。
(2).由夏至日到冬至日这半年中,地球公转的速度是如何变化的?【提示】先变慢再变快。
学生展示交流自主学习4.5.6.7,小结:7月初日点速度1月初日点速度思考:为什么近日点时公转速度快?六.[ 学生活动]( 1 )观察动画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两者关系——黄赤交角的形成。
( 2 )读图1 .24 黄赤交角。
找出赤道平面、黄道平面、地轴、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度数、黄赤交角度数、地轴与黄道平面度数、地轴北端空间指向。
(3)演示活动(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与公转)。
(4)观察动画演示(地球公转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师先说明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判断依据:光线延长线过地球的球心,直射光线只有一条.在图中用红笔标出直射光线?画出黄道面,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标出黄赤交角。
然后提醒学生观察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方向上的移动( 5 ) [ 读图 ]1.24 上图判断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
[ 教师指导 ] 注意地轴是倾斜的、平行移动的;判断日学习小组合作总结,教师点拨。
万有引力的关系。
学生独立完成,老师个别辅导。
根据步骤完成活动。
学生独立完成,老师个别辅导。
结合示意图,认识黄赤交角的存在。
让学生能理解记忆。
期方法。
(直射点(直射光线和地面的交点)回归运动规律(6)标出下面两图中ABCD四点的时间及节气?7 )探究活动:如果地轴的倾斜方向与上图相反,你会判断二分二至的日期吗?小结:黄赤交角的影响(1)直接影响:①地球总是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地轴与公转轨道斜交成66.5°的倾角;②地轴在宇宙空间的倾斜方向不因季节而变化,地轴的北端永远指向北极星附近。
(2)间接影响:地球在绕日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的周年变化。
如下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太阳有时直射北半球,有时直射南半球,有时直射在赤道上。
太阳直射的范围最北是23.5°N,最南是23.5°S。
这与目前黄赤交角的大小一致。
学生画图,理解记忆相关知识画出简图,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画出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归纳二分二至日的位置、日期,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
例题5.读图16、17,回答下列问题图16图17ABCD①②③④⑤abc(1)图16中A 、B 、C 、D 表示二分二至日的地球位置,A 位置的日期________。
(2)当地球公转到A 位置时,图17中太阳直射点位于___________(填数字)。
(3)图16所示的地理位置中,公转速度最慢的是 (填字母)。
(4)今天太阳直射点位于 ,运动方向是 。
(5)形成图17中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根本原因是 的存在。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过程 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思考与调整活动内容师生行为“10分钟当堂检测、反馈、矫正”环节见附:[当堂检测] 教师布置检测题,巡回查看学生答题情况,少数同学可面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