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堂的追寻与思考——“认识线段”两次教学比较及反思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在教学《认识线段》这个课题时,我反思到自己的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在某些观点的讲解上,我没有清晰地表达出来,让学生们难以理解。
其次,在提问环节上,我没有仔细判断学生们的回答,导致有些学生回答正确,而我没有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最后,在设计活动环节时,我没有考虑到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导致一些活动难以完成。
针对以上问题,我将做出以下改进:
首先,我将提前准备好课堂教学内容,准备好绘图工具,确保观点的讲解更加清晰明了。
在讲解时,我会尽量用简单的语言解释抽象的几何概念,尽量多用图片和实例来说明,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其次,在提问环节上,我会更加细心地观察学生的表现,并选取一些关键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
如果学生回答正确,我会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们感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认可。
如果学生回答错误,我会给予引导和提示,让他们有机会改正错误。
我也会鼓励学生之间互相纠正错误,增进他们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最后,在活动设计上,我会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们的实际情况,根据他们的实际程度和兴趣爱好,设计一些更具有参与性和趣味性的活动。
比如,可以让学生们分组进行测量线段的活动,通过实际测量的过程来巩固他们对线段的认识。
还可以设计一些与线段相关的游戏,让学生们在游戏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通过这次教学的反思和改进措施,我相信我可以更好地教授《认识线段》这个课题,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线段的概念和相关
知识。
我也会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在《认识线段》这节课中,我很重视学生从操作中形成概念,巩固提高。
新课开始,我让学生先想想然后动手把桌子上弯曲的毛线变成直的。
全体学生动手把线拉直。
然后从中抽象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用手拿着的两端就可以看成线段的两个端点。
数与形的结合,学生容易记忆,容易理解。
再次,让学生小组合作,通过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在生活中找线段,充分感知线段的本质特点。
紧接着,通过动手折线,折出一条线段,再折一条比这条线段长的线和比这条线段短的一条线段来扩展学生的思维。
整个活动过程中,不是为了操作而操作,而是把操作,理解概念以及数学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
形象生动地表明,线段是有长有段的,可以比较,可以度量的,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
最后,我让学生根据已有的对线段的理解,尝试着动手去画线段,再次强调线段的特征:直直的且有两个端点。
在对这节课进行建构的过程中,我有几点疑惑:1、以什么样的方式导入新课?是从实际生活的情景出发,让孩子们先感知直线的特征,还是开门见山式的直接让孩子把弯曲的毛线变直。
2、线段的符号何时揭示?是在学生对线段有了初步的认识时,还是在教学线段画法的时候出示更恰当。
3、桌子的边以及被擦损的橡皮的边应该如何去界定并且介绍上面所隐含的线段。
4、教师在示范折纸的时候,是横着对折,还是先折起一个角?横着折容易对孩子的思维起到限制的作用,与此同时,也给予了少部分孩子去创造的机会。
折起一角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学生根据老师无形中给予的提示,就会很容易地折出比这条线段短一点的线段。
上完这节课的反思:首先,教学概念课,必须要反复地让学生体会并且尝试着去说什么才是线段。
所以教材上“把先拉直,两手之间的部分就是线段。
”这句话一定要有所呈现,可以设计在课题以下。
其次,在画线段的过程中,对于“连接两点”“每两点之间”这几个字应该有所强调。
最后,我想要说的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在本次教学中,我选择以"认识线段"为主题进行教学。
通过教学反思,我对此次教学的效果和自身的不足进行了总结和思考。
首先,我认为我在本次教学中采用了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
我使用了多媒体教学工具,展示了线段的定义和性质,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线段的概念。
同时,我还通过实际物体、教具等让学生进行触觉和视觉的体验,巩固了线段的概念,并引导学生进行真实生活中的运用。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我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举例来说,在给出线段的定义后,我提出了一道问题:"根据给出的点,你知道怎样画线段吗?和你的同桌一起来讨论下。
"这样的问题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热情,也让学生们有了更多的机会进行合作。
然而,我也意识到了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在课堂时间安排和控制上,我存在一些失误。
由于时间不足,我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导致有些同学没有完成任务。
身为教师,我应该更加合理地安排时间,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参与的机会。
其次,在问题的提出上,我发现我有时候提问的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
有时候我会提出一些过于简单的问题,导致学生们没有挑战的成就感。
因此,我需要在提问方面更加综合考虑学生的水平和需求,提出一些能够扩展学生思维的问题。
综上所述,本次教学中我锻炼了学生对线段的认识和理解,并促使他们进行了实际运用。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自己在时间控制和问题提出等方面的不足之处。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时间的规划,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
同时,我也会更加注重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成就感。
在本次线段认识的教学中,我还采用了多种教学策略和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我利用了启发式教学,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和问题,引导他们主动思考线段的性质和特征。
比如,我给学生展示了一张交通标志图,上面有箭头和线段的示意图,然后请学生分析箭头和线段之间的关系,并推断出线段的方向和长度。
认识线段的教学反思
认识线段的教学反思线段是数学几何中的基础概念之一,在初中数学课程中会有系统地学习线段的定义、性质和相关的计算方法。
作为数学教师,我每年都会教授线段的知识,并且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
以下是我对线段教学的一些反思。
首先,我认为线段的定义是教学线段的第一步。
我通常会首先给学生介绍线段是由两个端点组成的,它是一个有限长度的部分直线。
这个定义比较简单明了,学生容易理解。
然后,我会用一些实际例子展示线段的概念,比如测量书桌的长度、计算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等,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线段的概念。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可以理解线段的定义,还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线段的概念。
其次,线段的性质是教学线段的重点。
线段有许多重要的性质,比如长度、中点、垂直平分线等。
我通常会用一些具体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性质。
例如,我会请几名学生站在教室的不同位置,然后让其他学生估算他们之间的距离,最后再用尺子进行测量。
通过这种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体会到线段长度的概念,并认识到线段长度是一种可量化的属性。
同时,我还会引导学生讨论线段的中点是什么,以及如何找到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等问题,通过让学生自己探索,激发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
此外,线段的计算方法也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通常会讲解线段的计算方法,比如如何用公式计算线段的长度、如何找到线段的中点等。
然后,我会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巩固线段的计算方法,还可以增强他们的应用能力。
在线段教学过程中,我还注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解线段的计算方法时,我会设计一些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互相交流,并共同解决问题。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结起来,线段教学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涉及到线段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等内容,需要我们运用一些实际例子和具体的练习来进行教学。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在教学《认识线段》这一课时中,我发现学生们对线段的概念并不够清晰,有些学生
只是简单地将线段看作是两个点之间的直线。
因此,我在本堂课中主要注重使学生理
解线段的含义和特点。
首先,我通过实际的示范,让学生观察、感受不同长度的线段,并让他们亲自操作折纸、量尺子等工具来测量线段的长度。
这样一来,学生们就能够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感受到线段的长度是可测量的,而且可以用数字来表示。
接着,我通过教材中的图片和文字描述,向学生们展示了线段的特点,如线段有两个
端点、可以用字母表示等。
然后,我鼓励学生们互动讨论,分享自己对线段的理解和
观察,以此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线段的概念。
在课堂互动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些问题让学生们思考和回答,例如:“线段有几个端点?”“线段的长度能否为零?”“线段的长度能否为负数?”等。
通过这些问题的
提问,我引导学生们思考线段的特点和限制条件,加深他们对线段的概念的理解。
最后,我通过练习题的设置,让学生们运用他们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和实践
练习。
这样一来,学生们不仅能够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还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线段的
概念和特点。
综上所述,在教学《认识线段》这一课时中,我通过实际操作、互动讨论和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们理解线段的概念和特点。
同时,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对线段的理解仍然
模糊,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通过更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全面、
深入地理解并掌握线段的知识。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在《认识线段》这节课中,我很重视学生从操作中形成概念,巩固提高。
新课开始,我让学生先想想然后动手把桌子上弯曲的毛线变成直的。
全体学生动手把线拉直。
然后从中抽象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用手拿着的两端就可以看成线段的两个端点。
数与形的结合,学生容易记忆,容易理解。
再次,让学生小组合作,通过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在生活中找线段,充分感知线段的本质特点。
紧接着,通过动手折线,折出一条线段,再折一条比这条线段长的线和比这条线段短的一条线段来扩展学生的思维。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线段》教学反思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过程中,不是为了操作而操作,而是把操作,理解概念以及数学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
形象生动地表明,线段是有长有段的,可以比较,可以度量的,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
最后,我让学生根据已有的对线段的理解,尝试着动手去画线段,再次强调线段的特征:直直的且有两个端点但上完这节课后,我觉得这节课存在很多缺陷:一、语言表述不够严密。
在表述线段的最主要特点时,我就用了“一段直的并且有两个端点的线就是线段”,显然这样的描述还不够严密。
二、我的教学设计还不够丰富,容量不够大,变式不够多,在发展开拓学生思维方面还要做出努力。
三、可以更紧密地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如找出教室内、生活中的线段等等,从而更好地让数学为生活服务。
四、分层教学还显得不够,虽然我在这节课让学生全体参与但根据学生的智力程度分层教学还不明显。
五、教学概念课,必须要反复地让学生体会并且尝试着去说什么才是线段。
所以教材上“把先拉直,两手之间的部分就是线段。
”这句话一定要有所呈现,可以设计在课题以下。
其次,在画线段的过程中,对于“连接两点”“每两点之间”这几个字应该有所强调。
最后,我想要说的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比例尺是一种尺子。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本周三,我在本校执教了一节《认识线段》的片教研课,经历过这次的备课、试上、磨课以及评课,我认识到自己身上存在的许多不足,以及许多需要向其他老师学习的地方。
第一,钻研教材不够深入。
听完第二节附中分校赵老师的《认识线段》,我发现赵老师对于这节课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挖掘,在教材练习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拓展性的练习,在练习中渗透和强化知识。
而我自己在备课时只关注到了教材本身,没有想到对教材上的内容做一个拓展和延伸,因此没有做到让这节课更丰富更饱满。
第二,对学生的关注不够。
在课堂上,我对于孩子一些意料之外的回答会下意识选择规避,例如一个学生回答对线段的感受是“平的,没有弯的”,我没有肯定学生的回答,一方面有紧张的因素在,一方面也是我对问题的预设没有考虑周全。
其实学生的课堂生成是课堂上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也是教师最应该关注到的地方,因此在课堂上我需要更多地倾听孩子的发言。
第三,教学时应该实现“由扶到放”。
尽管这节课给了孩子自己操作活动的环节,例如指一指、找一找、折一折和画一画的活动,但是真正留给孩子自主学习的空间还是比较少的,学生一直是在我的引导下进行操作,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经历了这一次的教研活动,我更明确了自己的前进方向,争取在今后的课堂上逐步改善,做到以学为本。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简短(5篇)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简短(5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
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认识线段》教学反思简短篇一因此在备课前我先研读教材,发现教材首先通过学生对自然放置的线和拉直后的线进行比较、观察来初步认识线段,感受“线段是直的”,并用图表示线段,使学生初步建立线段的表象特征。
再通过观察直尺、黑板、课本的边线以及用纸折出的折痕都可以看成是线段,而且要求学生折出不同长短的折痕,引导学生体会“线段有长有短”。
让学生用直尺画线段,既丰富了学生对线段的感知,又加深了对线段的认识。
想想做做主要通过学生感兴趣的练习形式,帮助学生巩固线段的特征。
第1题让学生根据线段的特征判断是否是线段,突出作为图形,线段是直的,而且有两个端点。
第2题让学生数出常见图形中线段的条数,渗透“多边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
”第3题让学生用直尺把两点连成一条线段,使学生初步体会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第4、5题让学生利用三个点或四个点,连接其中的每两点分别画一条线段,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画线段的方法,体会线段与有关多边形的内在联系。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很明确,就是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概括总结来认识线段。
我在设计时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和教学目标主要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首先让学生观察放在桌上的毛线,然后让学生把手中的毛线拉直,用拉直的毛线和没拉的毛线作比较,让学生理解线段是直的。
通过让学生摸摸拉直的毛线的两头,让学生知道线段有两个端点。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锻炼了比较概括的能力。
这一环节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初步感受线段的特征,但我觉得不是所有的知识点必须让学生去自主探究,有些知识点还是要直接与学生说明的,比如说线段的两端叫端点,端点这一概念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必须通过“灌输”让学生知道什么叫端点,并在下面的教学中要不断地渗入,使学生很好掌握。
认识线段的教学反思(2篇)
认识线段的教学反思一、注重操作体验,感知认识。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操作体验,能直观形象地感受到知识产生的全过程,进而将这种知识掌握得最牢固。
在认识线段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时,教师放手让学生多次操作,深切体验。
先让学生在“拉直曲线”的操作中,感受线段的特征,后又让学生“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生活中的线段,最后是让学生利用一些工具尝试着画线段,进一步形成对线段的表象。
学生们也在这“再创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树立了自主学习的信心。
二、注重练习开放,拓展思维。
练习形式多样有趣,富于开放性,是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新知识的有效途径。
教师精心设计了“数线段──折线段──连线段”等练习来加深学生对线段特征的认识,拓展学生对线段的认识,使学生在练习中充分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之所在,但在本节课的实际教学中,拓展的深度还不够。
三、注重知识学习,数学思想渗透不足。
学生对于本节课的知识学习效果明显,但对于学生在点与点之间画线段的数学思想渗透不够,比如:五点的画法,可以从一点出发,逐一画出,也可以用从外到内的方法进行画线段。
认识线段的教学反思(2)线段是数学几何中的基础概念之一,在初中数学课程中会有系统地学习线段的定义、性质和相关的计算方法。
作为数学教师,我每年都会教授线段的知识,并且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
以下是我对线段教学的一些反思。
首先,我认为线段的定义是教学线段的第一步。
我通常会首先给学生介绍线段是由两个端点组成的,它是一个有限长度的部分直线。
这个定义比较简单明了,学生容易理解。
然后,我会用一些实际例子展示线段的概念,比如测量书桌的长度、计算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等,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线段的概念。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可以理解线段的定义,还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线段的概念。
其次,线段的性质是教学线段的重点。
线段有许多重要的性质,比如长度、中点、垂直平分线等。
我通常会用一些具体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性质。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在《认识线段》这节课中,我很重视学生从操作中形成概念,巩固提高。
新课开始,我让学生先想想然后动手把桌子上弯曲的毛线变成直的。
全体学生动手把线拉直。
然后从中抽象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用手拿着的两端就可以看成线段的两个端点。
数与形的结合,学生容易记忆,容易理解。
再次,让学生小组合作,通过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在生活中找线段,充分感知线段的本质特点。
紧接着,通过动手折线,折出一条线段,再折一条比这条线段长的线和比这条线段短的一条线段来扩展学生的思维。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线段》教学反思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过程中,不是为了操作而操作,而是把操作,理解概念以及数学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
形象生动地表明,线段是有长有段的,可以比较,可以度量的,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
最后,我让学生根据已有的对线段的理解,尝试着动手去画线段,再次强调线段的特征:直直的且有两个端点但上完这节课后,我觉得这节课存在很多缺陷:一、语言表述不够严密。
在表述线段的最主要特点时,我就用了“一段直的并且有两个端点的线就是线段”,显然这样的描述还不够严密。
二、我的教学设计还不够丰富,容量不够大,变式不够多,在发展开拓学生思维方面还要做出努力。
三、可以更紧密地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如找出教室内、生活中的线段等等,从而更好地让数学为生活服务。
四、分层教学还显得不够,虽然我在这节课让学生全体参与但根据学生的智力程度分层教学还不明显。
五、教学概念课,必须要反复地让学生体会并且尝试着去说什么才是线段。
所以教材上“把先拉直,两手之间的部分就是线段。
”这句话一定要有所呈现,可以设计在课题以下。
其次,在画线段的过程中,对于“连接两点”“每两点之间”这几个字应该有所强调。
最后,我想要说的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把5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7段,每段长度占全长的()A.57米B.57C.17D.17米2.一个圆柱侧面展开是正方形,这个圆柱底面周长与高的比是()A.2π:1B.1:1C.π:1D.无法确定3.用15克盐配制成含盐率为5%的盐水,需加水多少克?正确的列式是()A.(15﹣155%)5% B.15×5%﹣15 C.15÷5%+15D.15÷5%﹣15 4.下面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能被9整除的数,也能被3整除B.真分数的倒数大于它本身C.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也相等5.在一个三角形中,三个内角度数的比是1:3:5,这个三角形是()。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首先,教学概念课,必须要反复地让学生体会并且尝试着去说什么才是线段。
所以教材上“把先拉直,两手之间的部分就是线段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线段》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这句话一定要有所呈现,可以设计在课题以下。
其次,在画线段的过程中,对于“连接两点”“每两点之间”这几个字应该有所强调。
现归结不成功之处:
1、语言表述不够严密。
在表述线段的最主要特点时,我就用了“一段直的并且有两个端点的线就是线段”,显然这样的描述还不够严密。
2、我的教学设计还不够丰富,容量不够大,变式不够多,在发展开拓学生思维方面还要做出努力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线段》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3、可以更紧密地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如找出教室内、生活中的线段等等,从而更好地让数学为生活服务。
4、分层教学还显得不够,虽然我在这节课让学生全体参与但根据学生的智力程度分层教学还不明显。
1。
有效课堂的追寻与思考——“认识线段”两次教学比较及反思
有效课堂的追寻与思考——“认识线段”两次教学比较及反
思
郭艳芬
【期刊名称】《小学教学参考》
【年(卷),期】2013(000)029
【摘要】课堂教学需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为使学生更有效的学习,笔者不断追寻有效课堂,以下是同一内容两次教学后的比较与反思。
【总页数】1页(P31)
【作者】郭艳芬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邗江汊河学校,225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强化感性认识克服负迁移——"同分子分数的大小比较"的两次教学与反思
2.有效课堂将信息技术只用于“整合点”——两次听《塑料与我们的生活》一课的比较与反思
3.和自己“同课异构”——《扇形的认识》两次教学比较及反思
4.分析比较把握重心——关于“认识线段”教学的认识与思考
5.理解变化,改进教学——由苏教版教材“线段的初步认识”两次修订得到的启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背景介绍本文以《认识线段》为教学主题,对教学过程中的反思和总结进行讨论。
通过对线段的定义、性质以及实际应用的介绍,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线段的概念,并能够运用线段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了解线段的定义和基本性质;2.能够进行线段的测量和比较;3.掌握线段的延长和缩短方法;4.能够应用线段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导入与激发兴趣在教学开始之前,我通过展示一些与线段相关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如何快速测量两个地点之间的距离?如何设计一条最短路径?这些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并且预告了本节课的主题。
线段的定义和基本性质首先,我对线段的定义进行了明确的介绍。
线段是由两个不同点确定的,具有固定长度的直线部分。
然后,我引导学生通过绘制线段的实例来进一步理解线段的概念。
在此过程中,我提醒学生关注线段的起点和终点,及其对应的命名方式。
接着,我介绍了线段的基本性质,包括线段的长度、线段的中点和线段的交点。
通过实例演示,我向学生展示了如何测量线段的长度,以及如何使用尺取线段的中点。
线段的测量和比较为了帮助学生巩固对线段长度测量的掌握,我设计了一些测量实践活动。
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测量,并进行结果比较。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线段长度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尺测量并比较不同线段的长度。
在测量实践之后,我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线段的比较。
通过提问和讨论,我帮助学生总结出线段比较中的几个关键要点:起点、终点、长度。
学生通过比较线段的起点、终点和长度,能够判断线段的大小关系。
线段的延长和缩短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线段的延长和缩短方法,我使用具体的数学操作进行了演示。
通过活动,学生能够理解线段的延长和缩短与数学运算的联系,并能够应用这些方法进行线段的操作。
线段的实际应用为了培养学生运用线段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引入了一些线段的实际应用场景。
例如,设计一条最短的路径连接多个地点,或者计算两个地点之间的最短距离等。
《线段的认识》教学反思与评价 线段的比较教学反思
《线段的认识》教学反思与评价线段的比较教学反思简介本文档是对《线段的认识》这堂教学的反思与评价,重点关注线段的比较教学的效果、教学策略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等内容。
教学背景《线段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线段的比较是线段的基础,是后续学习的重要环节。
教学目标1.着重培养学生对线段比较大小的敏感性和判断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推理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掌握线段比较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教学策略1.多感官体验:通过观察、摸索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线段的长度差异。
–利用实物线段,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
2.启发式教学:通过启发式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发现线段比较的规律和方法。
–提问方式:请你找出两条线段,它们的长度之差最大的有哪些?长度之差最小的有哪些?–引导学生思考线段比较的要素,如长度、位置等。
3.基于任务的学习:通过给学生一些线段比较的任务,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和解决问题。
–例题1:已知线段AB的长度是3cm,线段CD的长度是5cm,问AB和CD的长度关系是什么?–例题2:已知线段EF的长度是线段GH长度的一半,线段IJ的长度是线段EF的两倍,问三者的大小关系如何?教学评价1.教学策略的有效性:通过多感官体验、启发式教学和基于任务的学习,学生对线段比较的规律和方法有了初步理解和掌握。
2.学生的参与度:在课堂中,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问题,表达观点。
有的学生能够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和思路。
3.学生的学习效果: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定义线段的比较和大小关系,但部分学生对于复杂问题的推理和判断能力仍有待提高。
4.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部分学生对于线段比较的具体方法和操作不够熟练,容易出现错误。
5.改进方向:加强线段比较的练习,注重方法和操作的讲解和演示,提高学生的操作技巧。
总结通过对《线段的认识》教学的反思与评价,我们可以看到线段的比较是一项重要的几何学习内容。
《线段》教学反思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线段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学生早已在生活中不自觉地认识了它。
陌生是因为线段作为几何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低,学生的感性认识远远超过了理性认识,要以纯数学的角度去理解有些难度,要有一定的空间观念才行。
基于以上对学生学情的分析,我教学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就很明确了,就是要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概括总结来认识线段。
我在设计时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和教学目标主要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首先让学生动手拉线段入手,引导学生初步感受线段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给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找到了生活的基点。
接着,通过三个层次的教学达到教学目标。
第一层次,通过观察,比较一根线拉直前后的毛线引入线段,使学生初步感知“线段是直的”;进而呈现线段的图形,使学生初步建立线段的直观表象。
第二层次,结合学生熟悉的物体,让学生明白直尺、黑板、课本的边以及纸的折痕等都可以看成线段,在此基础上,通过让学生折出不同长短的折痕,引导学生体会“线段是有长短的”,通过找线段、折线段的活动,既使学生丰富了对线段的感知,又使学生进一步完善了对线段的认识。
第三层次,教学用直尺或其他合适的工具画线段。
在教学中我还注重让学生通过感兴趣的练习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识,通过让学生数线段、折线段、画线段、连线段等活动引导生进行数学思考,加强对线段特征的认识。
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在以下方面做得较好:1 、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
2、注重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知识。
例如,在教学时,我先组织学生操作:用手捏住线段的两端,然后把线拉直,使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获得对线段的直观认识;再组织学生观察比较,突出线段“直”的特点;接着在进一步从拉直的这线段认识线段有两个端点,并画出线段的图形,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的特点。
课堂上体现了学生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体现了学生的主人翁地位。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线段》教学反思二年级数学上册《熟悉线段》教学反思1《熟悉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较抽象,学生不太好理解。
对此我将教学过程大体分四个层次来进展。
第一个层次,想方法将一根毛线拉直,两手之间的这段就是一条线段。
引入线段,使学生感知“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这两个特征;进而呈现线段的图形,使学生初步建立线段的直观表象。
其次个层次,结合学生熟识的物体,让学生明白直尺、黑板、课本的边以及纸的折痕等都可以看成线段,在此根底上,通过让学生折出不同长短的折痕,引导学生体会“线段是有长短的”,从而既使学生丰富了对线段的感知,又使学生进一步完善了对线段的熟悉。
第三个层次,教学用直尺或其它适宜的工具画线段。
第四个层次,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来完成课后“想想做做”,进一步稳固对线段的熟悉。
这节课讲完,我感觉比拟胜利,学生把握的较好,并且每个在课堂上表现特别踊跃,思维不止一次到达升华。
我认为本节课有三个亮点,(1)想方法拉直毛线,表达线段的“直”和“有两个端点”的特征,(2)画线段,用适宜的工具画线段,比比谁画得对、画得多。
表达线段的特征,还告知学生线段可以横着画、竖着画、斜着画;(3)数线段,这个环节是由课堂中的一个“小错误”引出的,在竞赛完画线段以后,进展反应。
我发觉在一条线段中间点了一个点,我就和同学一起数他画的线段,并且了解该同学是不是真的这样想的,当他说出是自己出错了,我在表扬他诚恳的根底上,也感谢他给了我们一次探讨数线段的时机。
即在一条线段上点两个点、三个点……一共有几条线段?接着连续探讨平面上的三点、四点、五点,每两个点连起来,一共有几条线段?这时学生兴趣积极性高涨,很轻易地得出数线段的规律——一个奥数中问题。
课堂教学就是这样一个灵动的、让师生共同进步的过程。
二年级数学上册《熟悉线段》教学反思21、在学生操作将毛线拉直的时候让同桌相互比拟一下,说一说,孩子很自然的就发觉了线段是有长短的。
2、在熟悉长方形中的线段的时候,让孩子用水彩笔画出折痕,其实可以清楚的看出不仅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物体里面也存在着许多条这样的线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效课堂的追寻与思考——“认识线段”两次教学比较及反思
————————————————————————————————作者:————————————————————————————————日期:
有效课堂的追寻与思考——“认识线段”两次教学比较及反思-小学数学论文-教育期刊网
有效课堂的追寻与思考——“认识线段”两次教学比较及反思
江苏扬州邗江汊河学校(225000)郭艳芬
课堂教学需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为使学生更有效的学习,笔者不断追寻有效课堂,以下是同一内容两次教学后的比较与反思。
第一次教学:
一、初步认识线段
1.谈话
师:请小朋友们从文具盒里拿出准备好的一根棉线,把它随意放在桌上,然后用手捏住这根线的两端,看看把它拉紧后会发生什么变化。
师(引导):像这样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2.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线段”。
(板书课题)
师: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线段是什么样的?那么,用手捏着线的两端,这两端的点就叫做线段的端点。
线段有几个端点?(指名学生指一指)
师(继续捏住这根线的两端,并把它拉紧,但两手一高一低):现在两手之间的这一段也能看成线段吗?(抓住一端,另一端松开)这样还是线段吗?
3.小结
师:不管什么方向,只要是直的,有两个端点都可以看成线段。
(出示图形,让学生判断哪些是线段)
二、感知线段的特征
1.出示第二题
师先示范数一数正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再让学生分别数出其他图形分别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2.根据两点画线段
师:连接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
师:下面有三个点(略),连接两点画一条线段。
……
第二次教学:
片断1:在观察和体验中理解线段有两个端点
师(拿出一根棉线,先随意放再拉直):像这样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是线段。
你能将老师手里的线段画在黑板上吗?(指名学生在黑板上画线段,画完后引导学生比较发现线段有长有短)
师:怎样才能画的和老师拿的这条线段一样长呢?)
……
片断2:运用多种手段丰富对线段的感知
(1)找线段
师:小朋友们,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让学生感知线段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2)折线段
师:老师拿出一张彩纸折一次,发现了什么?你能折出比这条线段更长一些的线段吗?你能折出比这条线段短一些的线段吗?你们发现了什么?
(3)画线段
(先让学生画线段,再展示学生错误的画法)
师:错在哪里?你们想不想看老师怎样画线段的?(师演示)画线段时要注意什么呢?你们想不想再画一条不同方向的线段?
师:如果没有直尺这个工具,你还能用哪些工具画线段?为什么可以用这些工具画线段?
师(揭示):所以,我们可以用“边是直的物体”画线段。
……
片断3:课堂回归生活
师:我们生活中有许多美丽的图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让我们走进它们的世界去看一看。
(出示课件,欣赏图片)瞧,许多条线段围成了一个美丽的圆形,许多条五颜六色的线段围成了布匹,还有许多条线段围成了我们熟悉的斑马线……小朋友们,我们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一些有趣的图形贴在教室的墙壁上。
……
反思:
线段是比较抽象的感念,由于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较低,而且又是第一次接触这一概念,所以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用反复体验的方式来理解线段的特征,而不是下定义。
第一次教学,由于新授部分的内容教学太快,没有细化,学生没有清楚的认识到“线段有两个端点”。
因此,这样的教学看似简洁、高效,但因为缺乏学生的参与,本质上回到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中。
第二次教学,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设计了让学生反复观察和体验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折线段这一环节教学中,一方面通过比较不同折
痕,引导学生认识线段有长有短;另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折出的线段有很多条,适当渗透无限的思想。
二年级学生的双手协调能力还不太强,可先让学生运用刚刚获得的对线段的认识画一画,再展示学生画线段时可能出现的错误,然后通过学生讨论和教师引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画线段方法。
最后,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在优美的音乐中,感受大自然中线段美的事物有许许多多,如圆、国旗、布匹等。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欢快而兴奋的,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发现数学的美,深深地被数学的魅力所感动。
(责编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