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必修一《静女》教案

合集下载

《静女》公开课教案(7篇)

《静女》公开课教案(7篇)

《静女》公开课教案(7篇)《静女》语文教案篇一本教案尝试构建自主互动创新的课堂结构,探索语文传统课堂教学和语文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古诗文教学新模式。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静女》,进一步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及其赋和比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1、继续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

2、运用联想、想象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1、品味诗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2、典型情节及精练语言。

◆教学方法:以情景教学法为主,教师用幽雅的音乐,用优美的语言营造诗情画意的诗意氛围。

学生以“话剧”形式,再现情诗含蓄、朦胧、蕴藉的意境,引起同学情感共鸣。

以小组自主研究和讨论为辅。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投影仪制作的powerpoint课件红箫茅草柳树与月亮模具◆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是滚滚红尘中不衰的话题。

衣食男女每天都在上演着悲欢离合。

有的千古传诵,有的默默无闻;有的轰轰烈烈,有的催人泪下。

我们上节课所学的《氓》讲的是爱情悲剧。

悲剧的根源固然跟男子的二三其德有关,但也与女子的盲目轻率,不够庄重失去理智不无关系。

可贵的是,这个女子已经觉醒,虽然伤害已经造成,但总比一错再错,死到临头仍浑不觉死要强得多。

飞蛾扑火的故事是不值得赞美的。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静女》,看看又是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

二、整体感知《邶风静女》:1、学生齐读诗歌,教师疏通字词:俟:(sì)等待。

娈(luán):美好。

怿(yì):喜爱。

荑(tí):茅草芽。

洵(xún):诚然,实在。

其:形容词词头,无实义。

有:形容词词头,无实义。

“说”通“悦”。

“归”通“馈”,赠送。

2、学生自由朗读,背诵全诗。

3、师:《静女》全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生甲:《静女》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一次令人心跳的甜蜜约会,表现了男青年对女友的一往情深。

《静女》公开课教案(精选13篇)

《静女》公开课教案(精选13篇)

《静女》公开课教案《静女》公开课教案(精选13篇)《静女》公开课教案篇1教学目的:1、复习有关《诗经》的文化常识。

2、反复诵读《静女》,理解诗歌,体会感情。

3、提升审美趣味和文化品位。

教学难点:诵读《静女》,理解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提升审美趣味和文化品位,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本剧《静女》教学方法:情景教学、目标教学、多媒体教学、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迁移训练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3分钟)由本人的专题讲座《古典文学与爱情》导入,超链接相关课件二、教学新课(30分钟)(一)了解本文出处,复习有关《诗经》的文化常识(5分钟)提问:大家学过哪些出自《诗经》的古诗呢?(《关雎》、《蒹葭》、《采薇》等,课件出示)谁能够简介一下《诗经》呢?1、《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编定,现存诗305篇。

它最初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到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

《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先秦时期的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楚辞是诗歌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

诗经以“国风”为代表,楚辞以“离骚”为代表。

“风骚”并称,借指诗文,引申为文采、风采等。

)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1)“风”有十五国风,大多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静女》就选自《诗经邶风》(2)“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1)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铺陈(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联想4、相关文化常识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五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5分钟)1、一读:教师范读课文。

高中语文粤教必修一《静女》彭如静教案教学设计 上课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面试

高中语文粤教必修一《静女》彭如静教案教学设计 上课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面试

《诗经·邶风·静女》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

3.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比兴手法的运用。

二、教学重点: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比兴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分析人物形象,准确把握诗中人物情感,比兴手法的运用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1.导入对诗经的回忆。

孔子曰:”诗三百,思无邪。

不学诗,无以言”,关于诗经,同学们了解多少?(回忆学过的诗句),孔子曾多次提及此称,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无邪,没有用来形容天真、思想纯正、活泼、可爱、善良的年少的人与柔弱、友善年幼的动物。

诗经很美,美在它的音韵“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美在它也美在的意境“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也美在人,比方说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邶风·静女》2.复习和了解诗经知识二、诗歌知识1、诗歌起源:诗歌起源于人类的劳动和生活,原始祖先的口头创作。

据说,周王朝有一种“采诗”制度,朝廷派人采集民间歌谣和乐章,借以了解民间习俗和政治得失。

另有公卿列士向朝廷“献诗”制度,表达贵族阶层对政事的歌颂和批评。

这些诗歌汇集至朝廷乐官“太师”手中,经太师整理编纂成书。

一般把编定于公元前六世纪,也就是距今2500多年的诗经,看作是我国诗歌史上的起点。

2、简介《诗经》(1)地位: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六世纪。

大约500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又名诗三百。

(2)分类:按音乐内容分:A、风:国风,共160多篇,多是民间歌谣,富思想意义、艺术价值。

真实反映了当时时代风貌和人民生活。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真切地表达广大人民,自己的感受,爱憎和愿望。

开创了现实主义传统。

因是人民的口头创作,口头相传,作者已无所考。

惟有《鄘风载驰》为许穆夫子所作,她可说是我国最早的一位女诗人。

《静女》教学设计(8篇)

《静女》教学设计(8篇)

《静女》教学设计(8篇)《静女》公开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积累字词,理解诗歌的含义并能熟练背诵这首诗歌。

2、过程与方法:理解文中主人公的感情变化,分析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掌握《静女》的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培养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感情,吸收有益的成份。

教学重点理清诗歌的。

叙事情节,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学会比较分析,学习《静女》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讨论法教学准备教师查阅资料,制作课件,布置任务单;学生课前预习,搜集资料,完成预习任务。

教学过程:诗意导入由荷尔德林的诗“世界充满劳绩,而人却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为导入,引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学生感受诗歌魅力,走进《诗经》。

诗意导入,渲染诗歌魅力。

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学习欲望。

活动一:温故知新走进《诗经》1、《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现存诗305篇。

2、按表现内容,《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学生回顾《诗经》常识。

普及《诗经》知识点。

让学生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活动二:诵读涵咏感知诗意1、听范读、学生自由朗读2、字音、字义、通假字讲解3、全诗梳理理解字词,疏通诗歌大意。

教师明确知识要点让学生了解《静女》的基本内容。

活动三:品读鉴赏探寻诗情1、《静女》描绘了几个镜头?明确:相约、相赠、相悦2、《静女》刻画了男、女主人公怎样的形象?明确:女子:娴静美丽、活泼可爱……男子:憨厚淳朴、痴情有爱……3、《静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明确:(1)赋比兴的表现手法;(2)细节和心理描写;(3)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

4、归纳主旨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深入探讨理解《静女》,探寻诗情。

教师点拨引导,让学生深入理解《静女》让学生走进《静女》,真正感受诗歌。

《静女》教案篇二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放《敖包相会》的乐曲,教师解说)一个十五月圆之夜,月华如水,微风轻拂,虫儿低吟,草原上一片宁静。

《静女》教案 (粤教版高一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4课)共3篇

《静女》教案 (粤教版高一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4课)共3篇

《静女》教案 (粤教版高一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4课)共3篇《静女》教案 (粤教版高一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4课)1《静女》教案 (粤教版高一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4课)引言在《静女》这篇文章中,作家梁实秋通过一个家庭故事,表达了他对传统价值观的反思与批判。

在文中,梁实秋通过人物形象的刻画、氛围的营造、语言的运用等手法,塑造了一个凄美的故事,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本篇文章将对《静女》这篇文章进行教学分析,从中挖掘文学价值、阅读素养等方面,开展教学探究。

一、文学价值《静女》一文的文学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形象的刻画在《静女》一文中,梁实秋通过对两个女孩的形象刻画,非常生动地表达了故事的主题。

静女善良、勤劳,尤其是她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妹则是那种自私、浮躁、脆弱的性格,直到最后才醒悟,为她的无知感到惋惜。

2、情节的安排梁实秋通过故事情节的安排,深入揭示了传统家庭价值观所带来的压迫与束缚。

父亲的偏见导致了静女长期以来的忍受和委屈,然而她却从未有过一言不发的机会,这种压抑的心理感触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3、语言的运用《静女》一文的语言是其文学价值不可或缺的部分。

梁实秋通过叙事的方式,运用了大量细腻的语言来描绘细节,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小家庭的琐碎和静女的懦弱。

在一些描述中,梁实秋还在为静女的生命谱写着乐曲。

二、教学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和探讨:1、文学分析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分析文学语言、人物性格、氛围等,让学生了解梁实秋的语言艺术、人物刻画技巧和情感表达能力等,进一步感受文学的魅力和价值。

2、社会背景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理解《静女》背景下中国社会的传统价值观。

通过家庭故事,让学生认识到传统家庭的固化、偏见等缺陷,引起对看待女性问题的反思。

3、阅读素养在鉴赏这篇文章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素养,例如有目的地阅读,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意思,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和思维能力等。

《静女》公开课教案3篇

《静女》公开课教案3篇

《静女》公开课教案3篇教学目标:(一)学问与力量:1、把握《诗经》的根本学问。

2、积存文言字词,理解诗歌的含义并能娴熟背诵。

3、理解诗歌主旨,初步鉴赏诗中共性鲜亮的人物形象。

4、了解四言诗的节奏和押韵,理解《静女》重章复唱的艺术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1、诵读课文,把握诗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合作探究,情感沟通,理解文意,分析形象;(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了解古人真挚的爱情,陶冶高尚的情操;2、初步培育学生正确的爱情观;教学重点:1、把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背诵课文。

2、理解诗歌主旨,初步鉴赏诗中共性鲜亮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主旨,初步鉴赏诗中共性鲜亮的人物形象。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处在十六七岁的花季年龄,对于爱情已有模糊的感知,学习时会有相应的感受,并且他们已具备肯定的阅读审美力。

由于《诗经》年月长远,阅读上会有肯定困难,但诗歌篇幅短小,借助解释应能扫除字词障碍。

依据本诗的特点,主要采纳讲授法、诵读法、启发法和争论法。

讲授是为了开启学生思维,让学生对诗中的文言学问点有清楚的熟悉。

通过反复诵读,培育学生的语感,熟识课文内容。

提问和争论使师生互动,激发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到达本课的教学目的。

另外为了与高考内容接轨,在教学中特意设计了与课文学习相关的高考考点链接,以及高考古诗文考题题型练习,让学生既能把握本课学习内容,又对高考学问点考察内容及题型有所了解。

教学过程:一、导语:(幻灯片出示)“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尹人,在水一方。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同学们知道以上诗句分别出自哪首诗吗?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

《关雎》写的是男子追求心爱的女子的不懈和幸福;《蒹葭》写出了爱情追求而不行得的惆怅,迷惘;《采葛》写出了爱情中的男女相思之苦。

《静女》教案设计

《静女》教案设计

《静女》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静女》这首诗;(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2)运用分析、综合等方法,深入理解诗的意义和美感;(3)通过讨论和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中的美感和情感,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2)理解诗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提升个人的思想品质;(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诗文背景:介绍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的写作背景和时代特点。

2. 诗文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静女》这首诗,注意语气、节奏和停顿,感受诗的韵律和美感。

3. 诗文背诵:通过反复朗读和指导,帮助学生背诵诗文,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记忆力。

4. 词句解析: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意义和作用,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义和表达手法。

5. 意象分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景物描写,理解其象征意义和表达效果,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静女》这首诗;(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难句的理解;(2)诗中意象的分析和理解;(3)对诗的意义和哲理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采用讲解法,讲解诗的背景、词语和意象;(2)采用问答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诗的意义和美感;(3)采用朗读和背诵法,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记忆力。

2. 教学手段:(1)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的图片和相关背景资料;(2)使用黑板和粉笔,书写关键词语和句子;(3)使用教材和参考书,提供相关阅读材料。

五、教学进程1. 课堂导入(5分钟):(1)介绍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的写作背景和时代特点。

静女教案(精选5篇)

静女教案(精选5篇)

静女教案静女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静女教案(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静女教案1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语文教学新课标。

新课程大力倡导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有机整合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常的每节课的教学中能够做到合理安排、认真组织,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以生为主,丰富课堂教育教学内容。

二、教学背景分析(一)学生分析:我所教的班级分属一、二层次,在语文学习上差距不是很明显。

他们已经逐渐适应了高中生活,也适应了高中老师的讲课方式,作为受教育者,容易进入客体意识,所以要重点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成为课堂的主体。

在认识水平上,高一的学生能运用头脑,对感性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上升到理性的认识,比较贴近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随着学生知识面的拓展,他们不再人云亦云,而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老师要有效地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

(二)教学方式及手段:主要采用师生互动式,通过提问及讨论形成有效的课堂互动。

(三)所遇到的问题:主要是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提炼方面,所以我通过不断地思考以及向其他教师请教来解决了这个问题。

三、本课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和“其”、“有”的用法。

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品味诗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以情景教学法为主,教师用幽雅的音乐,用优美的语言营造诗情画意的诗意氛围。

课堂上采取逐层深入的教学法,同时注意新旧知识的勾连和对比,让学生在深入掌握本课知识的同时,对《诗经》中其它知识也有整体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一)1、由荷尔德林的诗“世界充满劳绩,而人却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为导入,这句话说出了人类生活的一种心态、心境,不管身体多么劳累,人类总要诗意地栖居,就像我们的祖先,虽然生活艰辛,确能够诗意地生活,以歌舞为伴,从而创造出了被后人称为“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静女》语文教案(优秀3篇)

《静女》语文教案(优秀3篇)

《静女》语文教案〔优秀3篇〕《静女》语文教案篇一本教案尝试构建自主互动创新的课堂结构,探索语文传统课堂教学和语文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古诗文教学新模式。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静女》,进一步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及其赋和比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1、继续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

2、运用联想、想象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1、品味诗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2、典型情节及精练语言。

◆教学方法:以情景教学法为主,教师用幽雅的音乐,用优美的语言营造诗情画意的诗意气氛。

学生以“话剧〞形式,再现情诗含蓄、朦胧、蕴藉的意境,引起同学情感共鸣。

以小组自主研究和讨论为辅。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投影仪制作的powerpoint课件红箫茅草柳树与月亮模具◆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是滚滚红尘中不衰的话题。

衣食男女每天都在上演着悲欢离合。

有的千古传诵,有的默默无闻;有的轰轰烈烈,有的催人泪下。

我们上节课所学的《氓》讲的是爱情悲剧。

悲剧的根源固然跟男子的二三其德有关,但也与女子的盲目轻率,不够庄重失去理智不无关系。

可贵的是,这个女子已经觉醒,虽然伤害已经造成,但总比一错再错,死到临头仍浑不觉死要强得多。

飞蛾扑火的故事是不值得赞美的。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静女》,看看又是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

二、整体感知《邶风静女》:1、学生齐读诗歌,教师疏通字词:俟:〔sì〕等待。

娈〔luán〕:美好。

怿〔yì〕:喜爱。

荑〔tí〕:茅草芽。

洵〔xún〕:诚然,实在。

其:形容词词头,无实义。

有:形容词词头,无实义。

“说〞通“悦〞。

“归〞通“馈〞,赠送。

2、学生自由朗读,背诵全诗。

3、师:《静女》全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生甲:《静女》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一次令人心跳的甜蜜约会,表现了男青年对女友的一往情深。

静女教案(通用5篇)

静女教案(通用5篇)

静女教案(通用5篇)静女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培养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诗经》中的作用的能力。

2、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诵读,激发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重难点重点:1、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诵读方法,读出诗歌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感受诗歌表现的情感。

2、分析诗中的重章叠句手法。

难点:通过分析《静女》中赋、比、兴的用法,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讲授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1、朗读诗歌,疏通字词的读音,认真思考课后练习。

2、查询有关《诗经》的知识,如作者、作品、评价性的__。

3、查找有关表达爱情和思家之情的诗歌、故事、乐曲。

以上三个预习作业,让学生在个人查询、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进行交流。

教学步骤导入新课在流行歌当中现在爱情大多是通过歌唱出来的,如“爱你没商量”、“死了都、、、要爱”等等。

同样是爱情,在不同的时代就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我们的先人早就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来表达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也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来表达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关于爱情的古老诗歌,就是选自《诗经》的《静女》。

二、《诗经》介绍说起《诗经》大家在初中就有所了解。

现在,老师要以小组比赛的形式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是什么?(《诗经》)2、它收录的是哪个时代的作品?距现在有多少年?(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3000年的历史。

)3、一共收录了多少篇诗歌?(305篇。

)4、这些诗歌是怎么分类的?(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民歌;雅:宫廷乐歌;颂:祭祀乐歌。

)5、这些诗的作者是谁?为什么?提示:没有明确的作者,当时并没有专业作家或诗人。

三、课文解读1、检查学生朗读情况,纠正字音:踟蹰、(chí chú)姝、(shū) 俟、(sì) 彤、(tóng)管、炜、(wěi)洵、(xún)归、(kuì)荑、(tí)说怿、(yì)娈、(lu án) (播放PPT)2、教师范读,指导朗读的节奏:提示:朗读的节奏为二二式,咬准字音。

《静女》教学设计(广东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静女》教学设计(广东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静女》教学设计(广东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静女》的诗意和主题。

1.1.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1.3 提高文学鉴赏和批评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1.2.2 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1.2.3 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古代诗人对自然、人生、情感的独特见解,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1.3.2 培养爱国情怀,提高民族自豪感。

1.3.3 学会珍惜美好生活,追求真善美。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理解《静女》的诗意和主题。

2.1.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1.3 提高文学鉴赏和批评能力。

2.2 教学难点2.2.1 诗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解读。

2.2.2 对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

2.2.3 诗歌创作技巧的掌握。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诗意、意象等。

3.1.2 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诗歌特点。

3.1.3 实践法:让学生尝试创作诗歌,提高表达能力。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原文、译文、相关图片等。

3.2.2 网络资源:查询诗歌背景、相关文学作品等。

3.2.3 纸质教材:提供诗歌解析、鉴赏指南等。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4.1.1 简介诗人及其作品。

4.1.2 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4.2 讲解诗歌4.2.1 讲解诗歌背景、诗意、意象等。

4.2.2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创作技巧。

4.3 互动环节4.3.1 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4.3.2 提问回答:解答学生关于诗歌的疑问。

4.4 诗歌鉴赏4.4.1 欣赏优秀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4.4.2 分析诗歌中的美感和哲理。

4.5 课堂小结4.5.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静女》教学设计(广东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静女》教学设计(广东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静女》教学设计(广东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静女》的诗意和主题。

1.1.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1.3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批评思维。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解读《静女》。

1.2.2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提高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

1.3.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静女》的作者、背景和诗歌的主题。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2.2.1 教学重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2.2 教学难点:理解诗意的深层含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静女》的插图,引导学生对诗歌产生兴趣。

3.2 朗读与感悟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3 分析与解读3.3.1 意象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静女”、“朝阳”、“柳絮”等。

3.3.2 修辞手法:引导学生识别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4 讨论与思考让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第四章:作业与评价4.1 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静女》的作文,可以是抒发自己对该诗的感受,也可以是分析诗中的某个方面。

4.2 评价通过学生的作文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静女》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第五章: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次教学的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教学方法的选择等,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第六章:教学准备6.1 教材与资料准备《静女》的原文和相关评论、解析文章,以及可能的影像资料。

6.2 教具与设备准备投影仪、笔记本电脑、打印机、复印机等教学辅助设备。

6.3 教师准备教师应预先通读《静女》,熟悉诗歌内容,并准备相关的文学知识和背景资料。

第七章:教学方法与技巧7.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静女》教学设计(广东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静女》教学设计(广东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静女》教学设计(广东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静女》全文;(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汉语用法;(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领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爱情的真挚描绘,理解忠贞爱情的价值;(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注重情感与人品修养;(3)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静女》全文;(2)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3)掌握诗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汉语用法。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的分析与把握;(2)古汉语字词的理解和运用;(3)诗歌情感的深入体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徐再思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分享学习心得;(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文,揭示诗人的爱情观。

4. 课堂讲解:(1)讲解诗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汉语用法;(2)解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诗歌默写,巩固所学内容;(2)选取相关练习题,检测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运用。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静女》全文;2. 结合课内学习,自行搜集徐再思的其他诗歌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诗文的掌握程度;3. 诗歌鉴赏文章:评估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给予鼓励和指导。

《静女》教学设计(广东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静女》教学设计(广东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静女》教学设计(广东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课文《静女》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1.1.2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1.1.3 提高学生对古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2.2 学会通过诗句品味作者的情感态度。

1.2.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者对爱情的真挚描绘,理解真爱的内涵。

1.3.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1.3.3 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了解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静女》一诗的历史文化背景。

2.2 课文朗读与翻译2.2.1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诗句的大意。

2.2.2 教师讲解生僻词汇和句子的翻译。

2.2.3 学生通过合作探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3 修辞手法分析2.3.1 分析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3.2 理解修辞手法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3.1.1 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课文主题。

3.1.2 激发学生对爱情的思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3.2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3.2.1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品味诗句。

3.2.2 小组合作探讨,分析课文内容,解决问题。

3.3 教师讲解与互动3.3.1 教师针对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讲解。

3.3.2 教师与学生互动,解答学生的疑问。

3.4 课堂小结与拓展3.4.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学习内容。

3.4.2 针对课文拓展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以及问题解决能力。

4.2 课后作业评价对学生提交的课后作业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4.3 学生自评与互评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思能力。

《静女》教学设计(广东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静女》教学设计(广东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静女》教学设计(广东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静女》这首诗的基本内容,把握其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诗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见解,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理解并尊重他人的情感和观点。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静女》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让学生对诗有一初步的了解。

解释诗中的生僻词汇和古代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的内容。

2.2 诗句解析:逐句解析诗中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每个意象和情感的表达。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了解其艺术效果。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以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或问题引起学生对诗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注意理解其中的意象和情感。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诗歌。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4 总结与拓展:对诗中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

提出一些拓展性的问题或任务,激发学生对诗歌的深入思考和研究。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鼓励学生提问和分享,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4.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或写作任务,检验学生对诗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选择一本适合的教学用书,提供学生必要的资料和解读。

利用教材中的注释和解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5.2 多媒体资源:使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资料,生动地展示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高中语文 4.14.1《静女》学案 粤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4.14.1《静女》学案 粤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4.14.1《静女》学案粤教版必修1古典诗歌(1)一、课前热身(一)知识回顾:1、《关雎》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二)文学常识:1、诗歌简介:(1)掌握诗歌类别及其特点直接抒情按内容有无抒情诗借景抒情较完整的故借人、事的描写抒情事和人物分叙事诗现新诗格律诗代按形式分自由诗诗散文诗歌群众创作的民歌(歌谣)按来源分文人作品以旧体诗形式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的诗(如毛泽东的《七律。

长征》四言古诗:最早出现(《诗经》)五言古诗:成熟于汉代古体诗七言古诗:成熟于唐代古乐府诗:标题有的加上“歌”、“行”“歌行”“引”“曲”“吟”等名称代诗五言绝句绝句诗近体诗七言绝句(形成于唐代)五言律诗歌律诗七言律诗词(又称“诗余”“长短句”):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以两宋成就最高小令(短小的曲子)散曲套数(散套)曲(又称“词余”)杂剧剧曲(已是供演出的剧本)传奇2、诗经简介:(1)地位: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道路。

(2)时间: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中期的诗歌,反映了500年间的社会生活。

(3)名称:《诗》《诗三百》《诗经》,到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

(4)篇数:共305篇。

“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

《诗经》六义:一、风雅颂(乐曲、表现内容)1、“风”(即15国风,大多为民间歌谣)2、“雅”(又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创作的宫廷乐曲歌词)3、“颂”(宗庙祭祀乐歌)三大类。

邶风静女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邶风静女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邶风静女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受《静女》的感情基调:男女主人公纯真、热烈的爱情。

3、通过《静女》的学习,掌握《诗经》“赋”的表现手法和《静女》顶真、双关的修辞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感受《静女》的感情基调,通过《静女》的学习,掌握《诗经》“赋”的表现手法和《静女》顶真、双关的修辞方法,分析、再现艺术形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静女》蕴含的感情,所表达的爱情共性。

《静女》的朗读技巧。

教学难点:《诗经》的艺术特色。

《静女》人物艺术形象的把握。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回顾第一单元所学内容,导入新单元,介绍《诗经》。

二、《诗经》概况《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离骚》,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一)《诗经》的编纂者孔子删诗说、王者采诗说、周朝太师编定(二)《诗经》的分类:1、体例分类《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1)《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2)雅。

即朝廷之乐,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3)颂。

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静女-粤教版必修1教案

静女-粤教版必修1教案

静女-粤教版必修1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静女》的情节、主题和意义;2.熟悉经典古文的语言特点和阅读方法;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提升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4.培养对文化传承和历史感的认识和探究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静女》的结构和主题;2. 古文阅读方法和技巧;3. 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和思考。

2. 教学难点1.古文词汇和语法的理解;2.文本语境的理解和推理;3.培养语文思维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过程1. 预习(10分钟)1.让学生了解《静女》的作者、年代和情节;2.预告课堂与文本相关的词汇和语法;3.引导学生思考文本内涵和主题。

2. 导入(5分钟)播放与古代女性相关的影视片段,引导学生对女性地位在中国文化传承中的影响进行思考。

3. 讲授(35分钟)1.介绍文本结构和情节;2.分析文本语境和相关词汇;3.阐述文本与女性地位和文化传承的关系。

4. 练习(35分钟)1.解读古文中的语句和词汇;2.进行课堂讨论和思考,分析文本主题和内涵;3.收集、整理和表达个人对古文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5. 课堂小结(5分钟)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思考,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心得体会。

四、教学资料1.《静女》原文及注释;2.相关古文语法和词汇解释资料;3.影视片段及相关文献。

五、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将采取多方面的方法,包括学生面谈、作业批改、课内讨论和个人思考等方式,通过学生的反馈和教师的评估,得出本节课的效果和优化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
3、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此又 见欧阳修《蝶恋花》)
4、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宋·秦观《鹊桥仙》)
5、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宋·李之仪《卜算子》) 6、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 梅》) 7、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南唐 ·李煜《相见欢》)
通假字: 见(通“现”)、爱(通“薆”) 说(通“悦”)、女(通“汝”) 归(通“馈”) 、匪(通“非”)
情节结构
情人相约图
《静女》 情人相见图
情人送别图
诗眼: 说怿
情人相约图
1.“静”且“姝”的姑娘为何会有“爱而不见” 的举动呢?体现了什么?
和心上人“躲猫猫”。 相恋已久。
2.小伙子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字音字义:
姝( 踟蹰(
娈( 彤( 。 归荑( 洵( 炜(
) :美丽。
俟:( )等待。
):亦作”踟躇”,心里迟疑,要
走不走的样子。
):美好。
贻( ):赠送
):红色的。 怿( ):喜爱
):赠送茅草芽。 ):诚然,实在。 ):鲜明有光的样子。
姝 (shū ) :美丽。
俟:(sì )等待

踟蹰( chí chú ):亦作”踟躇”,心里迟疑,要
情可
的深爱性格?小伙 子
痴憨

心厚
性 格 ?
一率 片真
观点对对碰?
《论语》曰:“《诗》三百,一言以蔽 之,曰:‘思无邪’。”
朱熹说《邶风·静女》是 “淫奔期会之 诗”。
How can you think of it?
《静女》表现了健康纯真的爱情,它虽然没有成年人的 坚贞和厚重,没有中老年爱情历经沧桑之后的洗练与深 沉,却因单纯、天真、无邪而永恒。
高兴
担忧、沮丧“搔首踟蹰”。
3. 短短四句,两处波折。
女:来而不见; 男:喜后有忧

4.“城”与“爱”
情人相见图
1.何为“彤管”? 2.心情由“担忧”转为“高兴”的小伙子,
有没有直接赞美女孩子?
间接抒情 借物抒情 双关
3.双关:言在此,意在彼。谐音、语义双关。
春蚕到死丝方尽 说怿女美
4.顶真: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
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 的竹根。
情人相别图
1.女子送给小伙子两件礼物:彤管和嫩荑,你 说小伙子更喜欢哪一个?
彤管有炜:外部感觉 洵美且异:内心感觉
2.小伙子最后表白了吗?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情感很炽烈,表达很含蓄

一天

往真

人生有很多事情是无 法忘记的,比如年轻 的爱情,她在你的心 里生了根……
制作人:窦波
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
《埋葬了的爱情》苏金伞
那时我们爱得正苦
而沙地里已钻出几粒
常常一同到城外沙丘中漫 草芽

远远望去微微泛青
她用手拢起了一个小小坟 这不是枯草又发了芽

这是我们埋在地下的
插上几根枯草,说:
【爱作情者注】∶六十年前的秋
课堂练习
将《静女》翻译成现代白话文。
她在城墙边的角楼等我,在这里我们已 经见过三次。
我登上角楼,三十三级台阶,每次我都 要数一遍。
我问她,她说三十四级。她注视着我, 让我再数一数,说有一级我看不到。
我们望着夕阳,夕阳倏然便沉没了,如 一块石头沉入大海。我们唱歌,身边的空气 水波一样荡漾,我的心、她的心也一起荡漾, 角楼立在天地之间,似乎,也在荡漾。
邶风·静女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共305篇。
《诗》《诗三百》,汉 代被奉为儒家经典,名 《诗经》。四书五经。
奠定了中国文学的现实 主义传统;与《楚辞》 一起建构了中国文学的 两大源头。
《诗经》“六义”
按其表现内容分: 按表现手法来分:
风—民间歌谣,地方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
我说晚上睡不着。 她说她总是睡得很香,做一串一串的梦。 我问梦见什么。 她说送给你。一支彤管,红色管状,多孔, 精巧。她能用它吹出阳光。。 我说很美。 她说有人送给爹爹三只羊,爹爹说羊很好。 我说管我会一直保存。 我望着她,如望着那个沉没的夕阳。 她望着我,望着夕阳,说天快黑了。
这里埋葬了我们的爱情
天,姑娘约我到一个小县城
生的了效外根。秋风阵阵。因为当
第二天我独自来到这里 时我出于羞怯没有亲她,一
直遗恨至今!只有在暮乡的
想把那座小沙堆移回家中 黄昏默默回想多年以前的爱
但什么也没有了
情。
千古绝唱:
1、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 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远处依稀飘来午夜的钟声,我给美梦中的你掖了掖被子。 那是一个寒冷的黄昏,残阳吞噬了朵朵白云。晚霞在阳光的照耀 下变得血红血红。 青山连绵,树木葱郁,白雾缭绕,鸟鸣阵阵。
“关 关 雎 鸠, 在 河 之 洲……” 《国风·周南·关雎》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国风·秦风·蒹葭》
民乐。
之也
雅—宫廷乐曲,贵族 比—以彼物比此物
之歌。

颂—宗庙祭祀,祖先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
之曲。
所咏之物
——【明】
朱熹
何为“比、兴”?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起兴+寄托
“比兴”合一,固定为一个词。这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 中国诗歌的一种最常见的表现技法,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
走不走的样子。
娈(luá n ):美好。
贻(yí):赠送
彤 ( tó ng ):红色的。 怿(yì):喜爱。
归荑(kuì tí ):赠送茅草芽。
洵(xú n ):诚然,实在。
炜(wěi):鲜明有光的样子。
静女其姝、彤管有炜:“其”和“有”是形容词词头,无意义。
通假字: 见(通“ ”)、爱(通“ ”) 说(通“ ”)、女(通“ ”) 归(通“ ”) 、匪(通“ ”)
中国的爱情诗
中国最纯真的爱情诗在两头:《国风》 和20世纪。
这之间的几千年里,儒家礼教控制伦理 话语权,“存天理灭人欲”甚嚣尘上。 单纯的爱情诗变调为的“怨妇诗”。
中国爱情诗的起点就是婚姻的死去,西 方爱情诗的死去正是婚姻的到来。
《静女》对写作的启发?
1.生活气息:青春、生命; 2.间接抒情:细节式抒情、托物式抒情; 3.想象空间:留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