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 音乐课的几个误区
音乐教育存在误区及对策论文
音乐教育存在的误区及对策《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音乐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当前小学音乐教育还是存在一些误区,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当前小学音乐教育存在的误区1. 观念误区。
《音乐》是“副课”,教师教学走过场。
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促进了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目前,在我国小学课程教学中,语文、数学、英语和音乐、美术、体育虽然作为必修课程,但学校的对待程度却不一样。
社会衡量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主要是看“语文、数学、英语”三门课程成绩的高低。
由于我国的中、高考指挥棒还是以“语数英”等主科成绩为标准,这样一直追溯到小学阶段,还是将语文、数学、英语列为必考课,音乐、美术、体育则不是必考科目,在大多数人的眼中,这些课程无关紧要。
由于中、高考应试教育作怪,使得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对这三门课不太重视,认为是个摆设和点缀,由此引发种种怪现象:首先,音乐课时大“缩水”,教学计划难以完成。
按教育部规定,小学音乐课每周开两节,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学校甚至城市的小学每周也只开一节,到了高年级特别是小学六年级,学校根本就不开音乐课,理由是确保小学升初中考试语、数、外得高分。
因此,农村小学音乐课就更不用说了,这种现象更加严重。
很多学生戏称音乐课成了“隐约课”。
其次,合班上音乐课现象普遍,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
这主要是因为目前小学音乐师资缺乏。
有的小学就是1~2个音乐老师,而且这1~2个音乐老师还不是学音乐专业出身,一般都是学校内不能教“语数外”大课的老师被指定去教“音体美”小课,由于音乐老师少,而小学班级又多,这就存在音乐师资矛盾。
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就是不同年级学生合班一起上音乐课,几个班合在一起上课,正常组织好课堂教学秩序都困难,至于教学质量能不能得不到保障,那就另当别论了。
小心 音乐课的几个误区
小心音乐课的几种误区(长沙市一等奖)2008-12-30 09:02:58| 分类:部分已发表或获奖|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小心音乐课的几种误区──“浏阳市中学音乐赛课和中南六省音乐赛课”有感作者姓名:商南花内容提要:从教十几年,听了那么多的教研课、公开课、赛课……,特别是新课程改革以来。
看到了很多教学设计新颖,课堂气氛调节很活泼热烈,形式手段内容丰富多彩的课堂,突然觉得自己更喜欢那种平平淡淡、踏踏实实教学中的精彩,本文作者通过听本市中学音乐赛课和中南六省音乐赛课,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经验,提出当今音乐课中比较集中边比较常见的“音乐课中的知识整合没有音乐性”“音乐课中问题不…新‟不…深‟”“音乐课中课堂预设多、生成少”“音乐课中教师的语言有…病‟”四个问题,旨在引起广大一线音乐教师的关注,让大家都积极参与到音乐课堂教学的研讨中来,追寻一种既适合学生学习而学生又喜欢的音乐课堂教学。
关键词:音乐性知识整合问题课堂预设课堂生成课堂教学11月份作为市兼职教研员在“浏阳市中学音乐赛课”中担任评委,听了5位中学音乐教师的课。
12月份作为骨干教师参加了中南六省音乐赛课观摩。
听了小学、初中、高中共17节课。
来自不同地方的“精品课”都在极力表现新的理念、新的教材突破传统的框架模式,极力表现音乐课的综合性,极力表现“以人为本”的音乐观。
听完也感叹:我们的音乐课堂的确比以前鲜活、华丽、有意思了许多。
在听课过程中,我也时常为执教教师的设计活动之新,运用多媒体手段之活,环节过渡之巧而暗暗喝彩,但过后却像昊花一现,什么都记不起来了,什么也没留住,所以透过某些精彩热闹的背后,我还多了一些深深的担忧。
经过梳理,我想以“小心──音乐课的种种误区”谈谈在听课过程中发现的几种问题,以供广大一线音乐教师思考。
误区一音乐课中知识整合不注重音乐性新课程提出了音乐不是独立的学科,它与思品文学、戏剧、美术等领域都有密切的联系,提倡音乐学科要与其他学科知识整合。
大学声乐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及对策
大学声乐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及对策误区一:重视技巧而忽视情感表达在大学声乐教学中,很多老师过分注重学生的声音技巧和嗓音训练,而忽视了情感表达。
这种做法导致学生在演唱时缺乏情感交流,声音呆板、生硬,无法打动观众的内心。
其实,声乐演唱的核心是情感表达,只有将情感融入到声音之中,才能真正触动人心,传达出歌曲的内在含义。
对策一: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可以通过音乐欣赏、情感体验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歌曲的内涵,学会从内心去感悟、去表达。
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创设、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出歌曲的情感,让他们的声音真正能够触动人心。
误区二:忽视声乐艺术的综合性在大学声乐教学中,很多教师过于追求歌唱技巧的完美,忽视了声乐艺术的综合性。
声乐艺术不仅仅是歌唱技巧的展示,还需要结合舞台表演、服装造型、舞美等因素,才能形成完整的演出效果。
忽视了声乐艺术的综合性,会使学生在演出时缺乏舞台表现力,影响了整体的演出效果。
对策二:注重声乐艺术的综合培养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教师应该注重声乐艺术的综合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舞台表演的基本技巧,包括动作、眼神、台风等,使他们在演唱时能更好地表现自己的形象。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舞台剧演出、音乐剧表演等活动,让他们全面感受声乐艺术的综合性,培养他们的综合表演能力。
误区三:听觉训练不足在大学声乐教学中,很多学生存在听觉训练不足的情况。
因为声乐艺术是一种依赖听觉感知的表现形式,缺乏良好的听觉训练会导致学生音准不准、节奏不稳等问题,影响了整体演唱效果。
也会限制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对策三:加强听觉训练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该加强学生的听觉训练。
可以通过声音辨别、音程练习、节奏训练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音乐的听感能力。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音乐会、合唱团等活动,让他们接触更多的音乐作品,拓展音乐的视野,从而提高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课改后音乐课堂实践中长期存在几个误区论文
课改后音乐课堂实践中长期存在的几个误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音乐课程改革的推广实施,要求音乐教师彻底转变旧的教学观念,逐步树立新的教学思想与教学理念,努力改革课程教学,力求取得最佳效果。
于是一时间音乐老师们在专家的引领下,学习《课程标准》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探讨,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提高,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百花齐放,集思广益,这都是积极的一方面,但在长期的实践中,有这几个误区普遍存在,现愿与同行一起探讨:一、淡化音乐知识,弱化音乐教学中的“音乐性”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我们都认识到: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是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音乐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
正是基于此,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都力图改变过去那种以“双基”为主线的“专业性”音乐课堂教学模式。
以前我们的音乐课堂往往较重视一节音乐课必须要教会学生能会唱一首歌、并了解一些有关的乐理知识、学会识谱、视唱、节奏等一些基础的知识与技能。
这种课堂教学在很大程度上重视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学习过程和方法。
从而导致许多学生会错误地认为音乐课是必须有音乐天赋的人上的课,很多学生也因此对失去了对音乐课的兴趣和正确对待它的态度,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音乐教育是一种协调人全面发展手段,既发展能力又陶冶情操,当然还要传授音乐知识、提高技能及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
课程改革不是不要音乐知识了,而是将音乐知识消融在听、赏、唱、表演的全过程中。
所以,问题在于我们要注意对那些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不要枯燥地强塞给学生,而应该找到一些让学生怎样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把这些枯糙的基础知识能力换个方式来学习,最好是能把所要学习的知识和能力融于兴趣之中来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教学活动中感悟和陶冶。
二、导入新课时情境设计过于繁琐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强烈的,它是一种情感的传递;而图画却给人以更鲜明的直观的形象。
小学一年级音乐课的常见误区及改进建议
小学一年级音乐课的常见误区及改进建议在小学一年级的音乐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一些误区,这些误区影响了学生们的音乐学习体验和效果。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音乐教育者,我愿意以一位热爱音乐的引导者的角度,深入探讨这些误区,并提出有效的改进建议。
首先,很多教师在一年级音乐课中往往忽视了音乐学习的趣味性。
一年级的学生通常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和兴奋,他们渴望通过玩乐和游戏来学习音乐。
然而,有些课堂设计过于注重技能训练而忽略了趣味,这使得学生们可能会觉得音乐课乏味。
为了改进这一点,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加入更多互动式的音乐游戏,如“音乐椅子”或“节奏模仿”,以提高学生们的参与度和兴趣。
其次,教学内容的复杂性也是一个常见误区。
一年级学生的认知和接受能力有限,过于复杂的音乐理论或技巧会让他们感到困惑。
音乐教育的关键在于循序渐进,教师应以简单易懂的方式引导学生入门,例如通过简单的歌曲、易于理解的节奏练习和直观的乐器演示,逐步建立学生的音乐基础。
再者,部分教师在课堂上过于强调个别学生的表现,忽视了集体活动的重要性。
一年级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团队意识正处于培养阶段,音乐课不仅是音乐技能的学习,更是合作与沟通的练习场所。
教师可以通过小组活动和合作演出,鼓励学生们在互动中提升自信和团队合作能力。
此外,一些音乐课程中缺乏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
每个学生的音乐天赋和兴趣各不相同,有些学生可能对某些音乐活动特别感兴趣,而有些则表现出不同的喜好。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调整教学方法,比如为有特殊兴趣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索机会,同时也为那些需要更多支持的学生提供额外的帮助。
另外,评估标准的不合理也是一个常见问题。
一年级学生的音乐学习不应仅仅依赖于单一的评估标准。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如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了解他们对音乐的表达和理解,甚至通过简单的问答或互动活动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更全面地了解每个学生的进步和需求。
音乐课的教材和资源选择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小学一年级音乐教学中应避免的误区
小学一年级音乐教学中应避免的误区在小学一年级的音乐教学中,避免误区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虽然音乐教育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至关重要,但在实践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误区,这些误区不仅影响学习效果,还可能对孩子的音乐兴趣和能力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首先,过于强调技巧性的教学是一个常见的误区。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的音乐学习应更多地侧重于培养兴趣和感受,而非仅仅关注技巧的掌握。
如果过早地要求学生掌握复杂的乐理知识或演奏技巧,容易使他们感到挫败,甚至失去对音乐的兴趣。
因此,教学应以游戏化和互动式的方式进行,让孩子们在玩乐中自然地学习音乐。
其次,忽视个体差异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误区。
每个孩子的音乐能力和兴趣不同,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盲目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或过于严格的要求,可能会忽略孩子们的个体差异,导致部分学生感到难以适应或产生不必要的压力。
因此,教师应当关注每个学生的音乐天赋和兴趣,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以便更好地激发每个孩子的潜力。
再者,音乐教学中对教材的依赖过度也是一个常见问题。
一年级的音乐教育不应完全依赖于教材或固定的课程内容,而应注重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教材只是教学的一部分,教师应根据孩子们的反应和需求,适时调整教学内容,融入更多有趣的活动和体验,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此外,音乐教学中过于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的现象也应避免。
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过程本身的体验比最终的结果更为重要。
过分强调成绩或表现,可能会使孩子们对音乐产生功利心态,忽视了音乐带来的愉悦感受。
因此,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鼓励他们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而不是仅仅关注最终的演奏效果。
另一个需要避免的误区是对音乐活动的单一性。
音乐教学应包含多样化的活动,如唱歌、跳舞、打击乐器演奏等,以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能力。
如果教学活动过于单一,容易导致学生对音乐产生单调感,进而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学习进度,设计多样化的音乐活动,确保孩子们在多种音乐体验中获得成长。
高中音乐教学的几点误区及相关对策
高中音乐教学的几点误区及相关对策高中音乐课一直以来夹杂在语数外文综理综等高考科目中间,显得“不那么重要”。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教育者逐渐认识到了音乐课对于学生综合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开始重视起高中音乐课的教学。
但是高中音乐课在课程改革和教学探索的道路上发展较慢,目前高中音乐课堂还存在许多教学误区。
这其中有些是教师的教学理念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有些是教师在课堂改革上用力过猛,过犹不及。
本文笔者简要总结了目前高中音乐课上常见的几种误区,并尝试对高中音乐课的课堂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一、高中音乐教学普遍存在的误区高中音乐教学中存在的误区正好是两个极端,一部分教师追随着教育改革的潮流,积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但是由于缺乏经验,在实际成效上表现出适得其反的效果;而另外一部分教师仍然停留在过去的教学理念上,仿佛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与自己这种“副科”无关,这两种教学观念都是错误的,同样需要引起警惕。
1.铺排知识,华而不实有一些教师为了显示课堂内容的丰富多彩,不考虑课堂容量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一味地在有限的课堂中插入很多知识,欣赏很多乐曲,使得音乐课堂在知识和课堂互动上面面俱到,在课堂形式上非常新颖活泼,而且这样的课堂一般课堂气氛还非常好,学生多积极参与,热情高涨,看上去像是非常成功的一节音乐课。
但是往往一节课上下来,学生想不起来自己收获了什么,好像什么方面都涉及到了,但又什么方面都没有深入挖掘,仅仅浅尝辄止,实际却是一无所获。
这是教师没有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过分追求课堂形式造成的结果。
2.过分利用视听资源与多媒体技术在现代科技的蓬勃发展下,现在的学校教育大都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而这些电子设备、信息工具由于其自身的视听效果,似乎與音乐美术这样的艺术课关联更加紧密。
也正因为如此,很多音乐教师过分依赖网络视听资源,凡是教学中需要用到声音、乐曲、旋律,一律使用网络资源。
这样,传统教学中本该有教师亲自示范完成的一些音乐旋律被电子音像所替代,音乐课堂变成了MV欣赏,缺少了教师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音乐课缺少灵气,学生对音乐的欣赏总是隔着一层。
初三年级音乐自学中应避免的常见误区
初三年级音乐自学中应避免的常见误区在初三年级的音乐自学中,常常有一些误区容易困扰学生,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让我们来深入探讨这些误区,帮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音乐知识。
首先,很多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常常忽略了基础训练的重要性。
他们可能对一些复杂的乐理知识或高难度的曲目充满兴趣,却忽视了基础技能的训练。
基础训练就像建筑的地基,扎实的基本功才能支撑起更高层次的学习。
学生们需要认识到,只有通过不断练习音阶、和弦以及基本的乐理知识,才能为以后更复杂的音乐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自学过程中缺乏系统性和计划性也是一个常见误区。
许多学生在学习时随意选择材料,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
这种盲目学习容易导致学习效果的分散和知识的缺失。
制定一个系统的学习计划,明确每阶段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将有助于学生更有条理地掌握音乐知识,逐步提高自己的音乐水平。
再者,过度依赖网络资源也是一个需要避免的误区。
虽然互联网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但这些资源的质量参差不齐,可能导致信息的误导。
学生应该学会选择可靠的学习资料,并结合实际的教学书籍和专家指导进行学习。
依赖网络资源时,必须具备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避免被错误的信息所困扰。
此外,学生在音乐自学中也容易忽视听力训练的重要性。
音乐不仅仅是理论和技巧的结合,更重要的是听力的培养。
听力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音符、和弦及音乐的细微差别。
只有通过不断的听力训练,才能提高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使演奏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还有一个常见的误区是忽视反馈和自我评估。
在自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可能缺乏及时的反馈机制,导致错误得不到纠正。
定期进行自我评估,或者寻求老师或音乐专家的反馈,可以帮助学生识别并改正错误,从而更快地进步。
自我评估不仅仅是对技能的检验,更是对学习效果的检讨和改进的机会。
最后,情绪管理也是音乐自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音乐学习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学生的情绪波动可能影响学习效果。
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可以帮助学生在面对困难时更加冷静和坚定,最终达到学习的目标。
五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二:如何避免常见的音乐教学误区?
五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二:如何避免常见的音乐教学误区??音乐教学是学生认识音乐、表达音乐、创造音乐和欣赏音乐的过程,是一种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
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教学误区,影响教学效果。
为此,我们需要认真地去了解和分析这些误区,并找到合适的方法来避免它们的发生,提高教学效果。
一、教学目标模糊教学目标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标准和方向。
在音乐教学中,有时候我们会忽略对教学目标的明确和准确,导致学生没有明确的教学方向,成为教学误区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在进行音乐教学时,我们需要重视教学目标的制定与明确,明确目标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单调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具体方法和步骤,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然而,由于教师自身水平、教学设备和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往往导致教学方法单调、重复,甚至失去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的功能,使得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到枯燥无味,从而产生教学误区。
我们需要寻找多样的教学手段,如音乐游戏、唱跳动作、现代多媒体设备等,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促进学生的学习。
三、教学内容单一教学内容是音乐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向学生传授的基本音乐素养和基本音乐知识。
在音乐教学中,有时候我们会把重点放在一些音乐知识点的学习上而忽视了音乐文化的学习,导致教学内容变得单一,产生了教学误区。
因此,我们需要多方面呈现和探究音乐文化,让学生领略不同音乐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艺术情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四、课堂教学缺乏评价教学评价是学生学习情况的监控和反馈,帮助教师调整教学方法、掌握教学进度、改进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但是,在音乐教学中,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导致教师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而产生教学误区。
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我们需要严格评价制度,注重学生个性化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学习、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教学效果。
小学音乐课程备课常见误区
小学音乐课程备课常见误区小学音乐课程备课常见误区在小学音乐课程的备课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误区,这些误区不仅影响了教学效果,也可能削弱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理解并避免这些误区,是每位音乐教师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一步。
首先,忽视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阶段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教师在备课时,往往将自己的音乐经验和知识作为唯一的参考标准,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
小学生的音乐能力和兴趣各不相同,有些学生对古典音乐情有独钟,而有些则更喜欢现代流行音乐。
如果教师仅仅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课程安排,就可能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可能使他们产生对音乐的排斥感。
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阶段,制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活动,是备课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其次,将音乐课程简化为单纯的演唱和乐器练习也是一个误区。
许多教师在备课时,往往将重点放在学生的演唱技巧和乐器演奏上,忽视了音乐欣赏、音乐理论等方面的教育。
音乐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演唱或演奏乐器,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理解音乐的内涵和背景,培养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不同风格的音乐、学习音乐的基本理论,能够帮助他们建立对音乐的全面认识,增强他们的音乐素养。
另外,过分强调技术性训练而忽视音乐表达也是一个问题。
音乐课程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能够通过音乐表达情感、讲述故事。
如果备课过程中仅仅关注于技术性的训练,如音准、节奏等,可能会导致学生在演奏时缺乏情感投入,音乐表现力也会受到限制。
教师应该在备课时关注如何引导学生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感受,如何将音乐与生活体验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还有一个误区是未能充分利用音乐教学资源。
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现代的音乐教育资源丰富多样,如音乐软件、在线课程和教学视频等。
然而,一些教师在备课时仍然依赖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充分利用这些先进的资源。
使用现代技术可以帮助教师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通过音乐软件进行互动练习,或利用在线资源播放不同风格的音乐片段,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提高音乐素养。
高中二年级音乐课备考的常见误区
高中二年级音乐课备考的常见误区在高中二年级的音乐课备考过程中,许多学生容易陷入一些常见的误区。
这些误区不仅影响备考效果,还可能导致对音乐的兴趣减退。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备战音乐课,下面将探讨几个常见的误区,并提供有效的建议来避免这些问题。
首先,许多学生错误地认为音乐课备考只需要记住音乐理论和历史知识即可。
这种观点忽略了音乐教育的核心目标,即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
音乐理论固然重要,但如果过于侧重于死记硬背,学生可能会忽视音乐作品的实际演绎和欣赏。
为了避免这一误区,学生应当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多花时间进行实际的音乐练习。
通过听音乐、分析乐曲结构、进行乐器演奏等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
另一个常见的误区是过度依赖课堂笔记,而忽视实际的听音训练和实践操作。
课堂笔记是学习的重要工具,但仅凭笔记中的文字信息,学生可能难以真正理解音乐的细节和表现技巧。
听音训练和实践操作能够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音乐的细腻之处,例如通过反复听取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音乐的表现方法和情感表达。
因此,在备考过程中,学生应当合理安排时间,进行听音训练和实践操作,以增强对音乐的理解和把握。
此外,许多学生常常忽视了音乐课备考中的时间管理问题。
备考期间,学生可能会陷入“临时抱佛脚”的状态,试图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的复习任务。
这种做法不仅会造成学习效率低下,还可能导致心理压力的增加。
为了有效备考,学生应当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并严格遵守。
在平时的学习中,分阶段设定目标,逐步完成各项任务,将有助于提高备考的效果和效率。
除了以上误区,一些学生在备考过程中还容易陷入对音乐作品的表面理解而忽视了作品的深层次意义。
许多音乐作品蕴含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如果仅仅停留在对乐曲的基本知识层面,就可能无法真正体会到作品的艺术价值。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学生在备考时应当主动挖掘音乐作品的背景信息,了解作曲家的创作动机和时代背景。
大学一年音乐学习的常见误区
大学一年音乐学习的常见误区许多新生在踏入大学音乐学习的世界时,常常带着一份理想与憧憬,但他们在探索过程中往往会遭遇一些误区,影响学习效果。
以下是几个大学一年级音乐学习中的常见误区,希望能够帮助新生们更好地调整学习策略。
首先,许多学生误以为音乐学习只依赖天赋和灵感。
实际上,音乐的学习和演奏不仅需要灵感,更需要大量的时间和努力。
技能的提升主要来源于不断的练习和系统的学习,而非仅仅依赖于偶尔的灵感闪现。
其次,学生常常低估了音乐理论的重要性。
在音乐学习中,理论知识如和声、曲式、节奏等,虽看似抽象,却是理解和演奏音乐的基础。
忽视理论学习,可能会导致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不深,从而影响演奏的表现力。
还有一个常见误区是过分关注技术,忽视了表达和情感的培养。
技术固然重要,但音乐的核心在于情感的表达和个人风格的形成。
如果学生只关注技术细节而忽略了音乐的情感内涵,演奏往往会显得空洞而缺乏生命力。
另外,许多新生对个人时间管理的挑战感到措手不及。
大学音乐课程通常需要大量的练习和准备,而如何高效管理时间是成功的关键。
合理规划每天的学习和练习时间,确保均衡发展,是取得好成绩的基础。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有时也会忽视与老师和同学的互动。
音乐是一门互动性强的艺术,与他人交流可以获得宝贵的反馈和指导。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不仅可以拓宽视野,还能提升自己的音乐理解和演奏水平。
此外,一些学生可能会对自己的进步心急如焚,期待迅速取得显著成果。
然而,音乐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任何技术和艺术的提升都需要时间。
保持耐心和持续努力,才能在音乐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最后,不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忽略健康管理。
长时间的练习和演奏对身体有一定的要求,合理安排休息时间和保护身体健康,是确保持续进步的前提。
综上所述,大学一年级的音乐学习虽然充满挑战,但通过正确的学习策略和态度,学生们能够有效克服这些误区,获得更为深刻的音乐体验和技能提升。
小学一年级音乐学习技巧的常见误区
小学一年级音乐学习技巧的常见误区音乐学习是每个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小学一年级的阶段。
然而,在这一关键期,常常出现一些误区,这些误区可能会影响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和学习效果。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误区及其影响。
首先,许多人误认为音乐学习只需要天赋。
事实上,音乐学习需要时间和努力。
即使孩子没有显著的音乐天赋,通过持续的练习和指导,也能在音乐上取得显著进步。
过分强调天赋可能会使孩子感到挫败,忽视了他们通过努力可以取得的成果。
另一个常见误区是过于关注技术细节。
虽然技术的掌握是重要的,但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更应该注重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感受力。
如果过早地关注技术细节,孩子可能会感到厌倦,从而失去对音乐的热情。
真正的目标是让孩子在享受音乐的过程中自然地掌握这些技术要点。
很多家长和教育者认为音乐学习必须要有专业的乐器。
实际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完全可以从简单的乐器开始,比如打击乐器或口琴。
这些乐器不仅容易上手,而且可以有效地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
过早地投入昂贵的乐器和复杂的课程可能会让孩子感到压力,反而不利于他们的音乐发展。
另外,一个常见的误区是忽视音乐学习中的社交互动。
音乐学习不仅仅是个人技能的提升,还包括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让孩子参与合唱团或小型音乐小组,可以帮助他们在集体中学习如何合作,提升他们的社交技能。
音乐的分享和合作也能增强孩子对音乐的热爱和参与感。
还有一种误解是认为音乐学习需要严格的练习和纪律。
尽管规律的练习是必要的,但过于严格的要求可能会使孩子感到压抑。
适当的自由和创作空间可以让孩子以更轻松的态度对待音乐,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让孩子在愉快的氛围中进行音乐学习,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总之,小学一年级的音乐学习应该以激发兴趣和培养基本音乐感受为主,而不是仅仅关注技术和天赋。
通过正确的引导和适当的教育方法,孩子可以在音乐学习中找到乐趣,进而实现全面的发展。
小学三年级音乐自学的常见误区
小学三年级音乐自学的常见误区在小学三年级,孩子们正处于音乐学习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的音乐自学能为他们后续的音乐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然而,许多小朋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陷入一些常见的误区。
作为一个关心小学生音乐学习的朋友,我来帮助大家识别并避免这些误区,以便孩子们能够更有效地掌握音乐技能。
首先,很多小朋友在自学音乐时常常会忽视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
他们可能觉得只要能奏出旋律或者跟着音乐唱歌就足够了。
实际上,音乐的基础知识,如音符、节奏、和声等,是理解和演奏音乐的根基。
如果这些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孩子们在学习更复杂的音乐作品时就会感到吃力。
因此,建议家长和老师帮助孩子们建立坚实的基础,让他们了解和掌握音符的时值、节奏的变化以及音乐的结构等基本概念。
其次,很多孩子在自学音乐时存在练习不够系统的问题。
他们可能会选择自己喜欢的曲目进行反复练习,但忽视了系统性的训练计划。
有效的音乐学习需要有条不紊的练习安排,包括音阶练习、节奏训练、乐曲演奏等。
如果孩子们只是随意练习,可能会导致进步缓慢,甚至形成一些不良的习惯。
因此,制定一个合理的练习计划,并坚持按照计划进行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再者,一些孩子在自学音乐时常常过于急于求成。
他们可能希望能够快速掌握一首复杂的乐曲,而忽略了逐步提高的过程。
这种心态往往导致孩子们对自己的进步感到沮丧,甚至对音乐产生厌倦。
音乐学习需要时间和耐心,掌握每一步的技巧和知识是逐步积累的过程。
家长和老师应该鼓励孩子们设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并在每一个小目标上取得成就,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此外,一些小朋友在自学音乐时可能会忽视听力训练的重要性。
音乐不仅仅是通过演奏乐器或唱歌来学习的,听力的训练同样关键。
良好的音乐听力能够帮助孩子们更准确地识别音高、节奏以及音色等,从而提升他们的音乐表现力。
如果孩子们仅仅依赖于看谱子来学习音乐,而忽略了听力训练,他们可能会错过音乐表现中的许多细节。
通过听不同风格的音乐、模仿演奏以及进行听力练习,孩子们可以更全面地提升自己的音乐能力。
小学6年级音乐学习的常见备考误区
小学6年级音乐学习的常见备考误区小学6年级的音乐学习常常被认为是一个轻松愉快的过程,但实际上,这一阶段的备考却可能存在许多误区。
这些误区不仅影响学生的音乐学习效果,也可能对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热情产生负面影响。
了解这些常见的备考误区,对于教师和家长来说至关重要,有助于为学生创造一个更为健康和有效的学习环境。
首先,一个显著的误区是过分关注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音乐的情感表达。
许多学生在备考时,会被要求反复练习乐曲中的技术难点,比如指法、节奏和音准。
然而,音乐的核心在于情感的传达,而不仅仅是技术的展示。
如果学生仅仅关注技巧,而忽视了如何通过音乐表达情感,他们可能会在演奏中失去音乐的灵魂。
这种情况通常源于对音乐教育的狭隘理解,将音乐仅仅视为技术的展示而非艺术的表现。
另一个常见的误区是过度依赖教材和参考书。
在备考过程中,学生往往会过分依赖各种辅导书和练习册,希望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提高成绩。
然而,音乐不仅仅是按照书本上的指示来进行的,它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觉来诠释。
如果所有的练习都在教材的框架内进行,学生可能会限制自己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有效的音乐学习应该包括探索和创新,而不仅仅是机械地完成书本上的任务。
此外,一些家长和教师在备考过程中往往忽视了音乐的整体性。
音乐学习应该是一个全面发展的过程,包括音乐理论、听力训练、视唱练耳等方面。
然而,许多备考策略过于集中于某一方面,比如单纯练习乐器或歌唱技巧,忽视了其他重要的音乐技能。
这种单一的训练方式可能会导致学生的音乐能力不均衡,影响他们对音乐的全面理解和表现。
有些学生在备考时,还会陷入对分数和排名的过度关注。
这种情况往往来自于家长或教师的压力,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失去了对音乐本身的热爱和兴趣。
音乐学习本应是一个享受过程,学生应该能够在音乐中找到乐趣和满足感,而不是单纯为了考试分数而进行的任务。
如果音乐学习变成了一种压力源,学生可能会因为焦虑和紧张而影响到实际的表现和学习效果。
音乐学习的十大误区,请不要再以错误的认知来看待音乐学习了!
音乐学习的十大误区,请不要再以错误的认知来看待音乐学习了!音乐教育在当下是隶属于素质教育下的热门话题,没有几个学生不会一件乐器,没上过几节音乐课的,但是学得好的学得精的能坚持下来的却少之又少。
那是因为现在的音乐教育机构泛滥门槛太低,一些能力一般欠缺专业知识的老师滥竽充数调低价格。
一些家长贪图便宜,盲目学习。
给整个音乐教育市场带来一系列灾难,例如以下几点误区。
1.盲目追求速度大家都知道野蜂飞舞技术高,都知道克罗地亚狂想曲有品位,速度虽然是考验一个人技术高低的标准,但却不是一步就能达到的,殊不知慢练才是王道。
盲目的追求曲子的速度和进度,曲子其实已经是漏洞百出了。
弹琴最忌讳的就是错了不改,不重视细节符号,这是非常不利于进步的。
长此以往下地重复错误的练习,只会每次一到固定的位置时就会卡顿。
所以练琴时一定一段一段的练习,错的地方及时停下来,反复练习。
其实不错音符比速度更重要2.孩子不坚持就是没兴趣许多家长经常会问一个问题,孩子刚开始学习的时后还很主动,还是很有兴趣的,可是为什么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就不爱学了呢?是没有兴趣了吗?那我应不应放弃。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没有一个孩子是不喜欢轻松愉快的事物,而练琴的刚开始都是很枯燥的,那种刚开始被音乐吸引的心情就会产生变化,这很正常。
但此时因为孩子们是没有一个正确的对事物的判断的能力,遇到困难都会想到退缩,其实他们并不是真的没兴趣了,只是再退缩在逃避。
如果这个时候你真的放弃了那么就会像蔡康永说过的话一样:“15岁的时候觉得游泳很难,放弃了游泳。
18岁遇到喜欢的人约你游泳,你只好说不会。
18岁的时候觉得英语很难,放弃了英语,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也只好说我不会。
所以坚持是在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也最难做到的事情。
而对于孩子来说,其实家长的坚持比孩子的坚持更重要。
3.只学简谱,不学五线谱有相当一大部分学生和家长,甚至是老师会选择使用简谱来学习音乐。
简谱虽然会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一定程度上的方便,但长期依赖简谱而不去学习五线谱是一种非常不好的习惯,不仅不利于专业的学习也是错误的开始。
学校音乐教学的四大误区
学校音乐教学的四大误区学校音乐教学的四大误区《音乐课程标准》给音乐教学带来了一个质的飞跃,使音乐课堂充满了激情与活力,师生真正体会到了音乐无穷的魅力。
然而,当观看完一些热闹非凡的公开课后,我们不得不深思:这是在授课,还是在“表演”?这是不是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新课程的轨道而陷入了音乐教学的误区?一、曲解“学科综合”,音乐课偏离音乐性以往的音乐课堂教学特别注重学科本位,突出专业性和技能性。
而新课改提出要增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学科之间要加强整合,强调教学综合效益。
于是就见到这样的一幕:这是一节小学六年级的音乐欣赏课,课题是《游击队之歌》。
上课时,教师先检查了学生是否在课前收集了有关抗战时期的资料,然后师生一起介绍讨论抗战时期的故事。
接着老师打开电脑观看抗战时期的课件,看完后学生讨论并进行演说,离下课还有8分钟才进入歌曲欣赏,教师简单介绍了词曲作者就下课了。
这样的上课方法,是对音乐课学科综合的正解还是曲解?是不是为了体现音乐的综合性而把音乐本质给丢了呢?以往的音乐教育过分强调音乐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过分强调音乐技能的“专业性”。
而新课标中“学科综合”的提出,既是音乐学习领域拓展的体现,也是学生个体和谐发展的需要。
但是必须清晰地认识到:多学科渗透的音乐课程必须实现以音乐为本的综合性,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经验、绚丽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为学生学习的主要目标。
在音乐课中加入其他学科的内容或用其他学科的内容来加强对音乐的感受、体验,都应该把握一个适可而止的“度”。
像前面提到的《游击队之歌》的执教老师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对音乐性的教学远远不够。
最后,欣赏《游击队之歌》成了探索抗战历史的陪衬,音乐课成了历史课,这样的课堂教学不是对音乐学科综合的一种曲解吗?二、“课堂民主”蜕变成课堂混乱《音乐课程标准》中强调:“要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课改中,多数老师注重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学音乐的八大误区,你中招了吗?
学音乐的八大误区,你中招了吗?随着国家提倡素质教育,甚至将素质教育内容纳入中考升学的范畴,越来越多的家长都开始让孩子学起了一门乐器、上起了音乐课。
但由于师资水平参差不齐,音乐教育机构开设的门槛也极低,家长在孩子学音乐的道路上,也难免会走入误区,走上了弯路。
你的孩子学音乐到底学对了吗?看看这常见的十大误区你有没有中招吧!“孩子不适合学音乐”许多家长都觉得,我的孩子唱歌有点跑调,节奏也不准,平时对音乐的兴趣不大,所以不适合学音乐。
但是,每一个孩子都有音乐天赋,只是还没有被挖掘。
只有4%的人是先天性的五音不全,而更多的则是缺乏系统的训练,还没有培养出对音高的识别与控制能力。
所以孩子唱歌跑调不要觉得灰心,多加训练,多听音乐就可以得到很大的改善。
“学乐器等同于学音乐”很多家长认为学一门乐器就可以学习所有的音乐知识。
但事实是,音乐学习的内容不仅仅在于乐器,还应该包括歌唱、乐理、视唱练耳、音乐鉴赏等多元维度。
练琴的方法可以由老师来指导、纠正,但学习音乐的方向,却需要由家长们为孩子来掌握。
全方位的音乐学习,才能建立孩子们的音乐感知能力与音乐底层逻辑,同时不限于音乐,还应该构建人格涵养以及对美的感知。
“别人都学钢琴,我也让孩子学钢琴”钢琴越来越成为孩子学音乐的首选,但并不是每个孩子最适合的乐器就是钢琴。
有的孩子有天生极好的声音条件,那么更适合学声乐;有的孩子对线条性的旋律更有把控,那么更适合学弦乐;有的孩子对中国音乐很感兴趣,那么更适合学习民乐......应该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学习方式,而不是家长强加给孩子一个大家都在学的乐器。
但如果不知道孩子喜欢什么乐器,该学什么乐器,不如先从唱歌开始,毕竟人声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天然乐器,而歌唱对于后续乐器学习也具有巨大的帮助。
“考到十级就是终点”很多家长在为孩子定音乐学习计划时,都会将十级证书作为一个学习终点,会告诉孩子,“考完十级就不用练琴了”。
但音乐学习是没有终点的,音乐学习本身也不应该成为负担,只为了证书而服务。
六年级学生音乐作业的常见误区
六年级学生音乐作业的常见误区在六年级的音乐作业中,常见的误区就像是隐匿在知识之林中的小怪兽。
它们往往悄无声息地出现,却能对学生的学习进程造成困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这些误区,帮助学生们顺利迈过这些障碍,迎接音乐学习的真正挑战。
首先,很多学生在音乐作业中容易出现一个误区,就是对音乐理论知识的忽视。
比如,理解节奏和音符的基础概念是学习音乐的根基,但学生们常常只停留在表面的模仿上,而没有深入探究这些知识的真正含义。
这个误区如同是在画画时只关注画笔的使用,而忽略了画布的结构。
要想彻底掌握音乐,就需要先对这些基本理论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并在实际演奏中加以运用。
其次,乐器的练习方法也是一个常被忽视的方面。
许多学生在练习乐器时,往往过于急功近利,追求快速见效,却忽视了基本功的练习。
这个误区就像是在盖房子时只关心外观装修,而忽略了地基的牢固。
要达到高水平的演奏,基础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它为后续的进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再来,学生们有时会对音乐作品的情感表达有所误解。
他们可能会认为音乐作品仅仅是技术上的展示,而忽视了音乐所要传达的情感和故事。
这个误区就像是读书时只关注字面意思,而不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意图。
音乐不仅仅是音符的排列,更是情感的流露。
学生们应当学会通过音乐去表达自己,并且理解作品中的情感深度。
此外,许多学生在进行音乐作业时,容易出现时间管理不善的问题。
他们往往在最后一刻才开始完成作业,结果只能匆忙应付,未能充分展示自己的真实水平。
这个误区就像是考试时临时抱佛脚,结果往往效果不佳。
良好的时间管理可以帮助学生合理安排练习时间,保证每个部分都能得到充分的重视,从而提高作业的质量。
还有一个常见的误区是对反馈意见的忽视。
老师和家长的反馈意见是非常宝贵的,能够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在音乐学习中的不足之处。
但有些学生在收到反馈后,往往没有认真对待,甚至觉得是多余的建议。
这个误区就像是游戏中忽略了提示,结果很可能错过了关键的帮助。
学音乐,要小心这十“假”
学音乐,要小心这十“假”假唱假唱已成为音乐领域中的“假货”之首。
有的演员刚从院校毕业,本来声音还不错,自从尝到假唱“甜头”后,以为找到捷径,便“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从此不再练功。
有的人甚至专门练假唱,也能练得青筋暴突;有的年龄已不小,还拿出年轻时的录音对口形,欺骗观众,竟然毫无自责之心。
假教师明明自己是教二胡的,却要去教钢琴;学声乐的,偏偏要教手风琴;甚至身兼“数职”,既教小号又教小提琴,误人子弟。
假考级本来社会上指导全国考级的单位极少,可现在考级单位冒出了一大堆,有的考官不看考生演奏,看了乐器就给评等级,给你个六级证书吧!有的四级通不过,就给个三级,把考级当成儿戏。
假教材有许多不法出版商发现音乐教材市场有利可图,就干起“编撰”教材的生意。
歌唱家吴雁泽曾接到一位音乐教师的来信,信中说:“吴老师,我看到某省的艺术出版社出版了一本《黑管、单簧管考级教材》,教材里面错误不少。
出版前言是您写的,对您的名誉是个损害,我现在把错误列出来,希望您能通过什么途径把错误纠正过来。
”吴雁泽接到此信后莫名其妙,因为他并未写过这个前言,显然是假货。
假版本据不完全统计,人民音乐出版社去年下半年被盗版的图书有上百种,仅河南某地盗版该出版社的图书就达十几种之多。
广东某地十几所中学使用的音乐教材竟然多是盗版。
彩色图书变成了黑白的,图案音符也无法看清,污染了社会,愚弄了孩子。
假著述为评职称,请别人写论文的有之,整段整段抄别人的有之。
某位教师写的一部欧洲音乐史,竟大抄特抄《乘着歌声的翅膀———世界著名声乐艺术家》。
假歌曲有些新作品听起来似曾相识,除了曲作者不深入生活,闭门造“曲”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起了“小偷”,把外国的东西掐头去尾变成自己的,还有人花钱买无名者的作品署上自己的名字,丝毫没有羞愧之感。
假成绩“世路难行钱作马,池城欲破酒为军”。
只要用钱打通各种“关口”就可以改变分数被录取,国家的招生简章成了废纸一张。
假评奖全国各类艺术比赛很多,可有的比赛成了钱、权交易的手段,名次可以往前提,甚至第一名早已内定,认真参赛的选手成了陪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心音乐课的几种误区(长沙市一等奖)2008-12-30 09:02:58| 分类:部分已发表或获奖|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小心音乐课的几种误区──“浏阳市中学音乐赛课和中南六省音乐赛课”有感作者姓名:商南花内容提要:从教十几年,听了那么多的教研课、公开课、赛课……,特别是新课程改革以来。
看到了很多教学设计新颖,课堂气氛调节很活泼热烈,形式手段内容丰富多彩的课堂,突然觉得自己更喜欢那种平平淡淡、踏踏实实教学中的精彩,本文作者通过听本市中学音乐赛课和中南六省音乐赛课,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经验,提出当今音乐课中比较集中边比较常见的“音乐课中的知识整合没有音乐性”“音乐课中问题不…新‟不…深‟”“音乐课中课堂预设多、生成少”“音乐课中教师的语言有…病‟”四个问题,旨在引起广大一线音乐教师的关注,让大家都积极参与到音乐课堂教学的研讨中来,追寻一种既适合学生学习而学生又喜欢的音乐课堂教学。
关键词:音乐性知识整合问题课堂预设课堂生成课堂教学11月份作为市兼职教研员在“浏阳市中学音乐赛课”中担任评委,听了5位中学音乐教师的课。
12月份作为骨干教师参加了中南六省音乐赛课观摩。
听了小学、初中、高中共17节课。
来自不同地方的“精品课”都在极力表现新的理念、新的教材突破传统的框架模式,极力表现音乐课的综合性,极力表现“以人为本”的音乐观。
听完也感叹:我们的音乐课堂的确比以前鲜活、华丽、有意思了许多。
在听课过程中,我也时常为执教教师的设计活动之新,运用多媒体手段之活,环节过渡之巧而暗暗喝彩,但过后却像昊花一现,什么都记不起来了,什么也没留住,所以透过某些精彩热闹的背后,我还多了一些深深的担忧。
经过梳理,我想以“小心──音乐课的种种误区”谈谈在听课过程中发现的几种问题,以供广大一线音乐教师思考。
误区一音乐课中知识整合不注重音乐性新课程提出了音乐不是独立的学科,它与思品文学、戏剧、美术等领域都有密切的联系,提倡音乐学科要与其他学科知识整合。
我们常常可以在音乐课堂中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老师事先预设好的教学过程中看了说、说了演、演了想,课堂看上去热热闹闹的,可唯独没看到老师怎样指导学生把歌唱准,把歌曲情绪表达出来,没有听到期望中悦耳的歌声。
课后,连听课教师都记不住也哼不出这首歌的主旋律。
这就是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没有注重“音乐性”,而一味地追求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小学低年级课)而造成的。
这种没有以音乐性为中心的知识整合,学生因为受来自不同学科比较零乱的设计影响容易疲劳,也不容易静下心学习。
比如:像《走进流行歌曲》一课中,执教教师在“周杰伦专题研讨”环节中有一个对“中国风”的探讨,教师就使用了和古诗词、文学创作知识的相关整合,但在整合过程中完全脱离了音乐,而以简单的“看、问、说”等代替,整个过程毫无音乐性,使课堂教学一下子回落到最低点。
所以,我们在音乐课的知识整合设计中一定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根据这些内在的联系来设计展示教学,新课程的教材每课都有一个主题或是描绘春天的,或是歌颂节日,或是介绍中国民族音乐等等。
我们一定要紧围绕主题,收集相关的资料,一切的整合都应该充分利用“音乐”这一主线,从这条主线出发去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
如,本次中南六省音乐赛课活动中,由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选送的《小黄帽》的教学设计,就很好地整合了“交通安全”“文明礼貌”的相关知识。
执教教师就以《小黄帽》的旋律,歌曲歌词为主线。
通过一问一答(过马路)问:“看到老人我怎么办?”答:“看到老人我来扶”问:“看到小孩怎么办?”答:“看到小孩我闪开”……。
以及根据歌词做简单的表演动作,如“交警指挥手势”“慢点开”“看看来往车辆”等,把学生通过学唱和表演“小黄帽”自然引入到“交通安全”“文明礼貌”的知识学习中。
所以说,在音乐课中,我们要避开误区一:音乐课中知识整合不注重音乐性。
应该以音乐为主线展开教学。
抛弃那些没有音乐性,为整合而整合的教学手段,用各种紧扣教材,突出音乐的方法去整合。
让音乐课在具有音乐性的知识整合中变得更厚实。
误区二音乐课中问题不“新”不“深”曾经到过非常有名的江苏洋思中学去学习、取经。
这个学校的教学大楼上有一行大字“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据媒体报导,这里的孩子是不打架的,一直不相信这个传言。
当我和几位老师一起到洋思中学时,看到的学校卫生非常干净,学生看上去也非常的文静。
可是,我想打架应该也是学生特别是初中生的天性,于是,我和同伴一起找学生了解情况。
我的同事问“你们平常打架吗?”连问几个,得到的答复都是“不打”,我很不甘心,换了形式问一同学:“你们平常打架了,学校会开除你们吗?”得到的答复是:我们打架了,老师首先会教育我们,如果屡教不改才会开除”。
这就是提问的艺术,稍有差别的提问,得到了截然不同的效果。
巴尔克也曾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
”可见,教师如何从提问入手,设计有价值,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让学生思而后得,尤为重要。
但是,在这次听的二十几节音乐课中,我发现我们的音乐课在设计问题上不“新”不“深”,如“今天就和老师来学习这首新歌好不好?”“想听吗?”“老师唱得好不好?”“你喜欢吗?”等等。
这些问题既没意义也没新意,更没深度。
不用问我们都知道学生会回答“好”“想听”等。
如果每次都这样提问,学生必定会厌烦,调皮一点的可能还会跟老师唱反调“不好”“不想听”这时作为教师该怎么办呢?所以我们提问题要有一定的新意,有一定的深度,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如本次赛课由武汉青山区选送的《牧场上的家》的问题,设计得比较有新意、有深度。
在“感受旋律,学唱歌曲”教学环节中,她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第一小节只有一拍?想一想,以前我们在音乐课中唱过或听过的歌曲、乐曲举几个例子。
”并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旋律,数一数歌曲的乐句,用手指表示出所听到的乐句数。
还有广东佛山市选送的《落雨大》在“激趣创编”的教学环节中,教师也设计了问题:“广东是个多雨水的地方,我们来听听雨的声音,你想用什么样的节奏表现大、中、小雨的声音呢?……”像这样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歌曲内容的实际等相关问题,教师换个角度给点任务,既有新意又有深度地提出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开动思维机器。
同时,要让问题问得“新”和“深”教师也可以尝试让学生来提问题,因为孩子的思维比老师的更发散。
提的问题更有新意,同时几十个学生提的问题比老师一个人提的也会更有“深度”。
如,我在教《青春舞曲》一课时,在听完范唱后就尝试着让孩子们自己提问题。
没想到,课堂上顿时生机勃勃起来“别得哪呀哟是什么意思?”“维吾尔族的人都生活在哪里?”“歌词里主要表现什么?”当然,要上好一节音乐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立足“课程标准”,立足班级学情,立足教材,从整堂课的教学内容出发,有计划、有步骤的提出又有新意又有深度的问题,这个的“问题”才不会走过场,不会因“问题”而“问题”,才能使音乐课更加丰满有味。
误区三音乐课中,课堂教学预设的多,生成的少在中南六省的观摩课活动过程中,来自不同省份的音乐教师在一起听课,听完后也喜欢一起讨论讨论,其中有几堂课大家印象比较深。
如,武汉的《牧场上的家》《四小天鹅舞曲》、湖南的《小黄帽》《两只小山羊》;、广东的《落雨大》、河南的《茉莉花》等。
但是大家对课的看法也是意见不一。
比如很多人都说湖南的《小黄帽》上得太好了,不管是从设计还是教师的素质,学生的学习过程整堂课如行云流水,流畅无比,可以说太完美了。
但是,我的感觉却是,正是因为课堂太完美了,教学的每个环节都顺利过关,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跟着教师经过反复推敲反复设计出的完美教学预设走下去,一直到下课。
课堂教学过程中没有任何现场生成的东西,总觉得少了一个味,而广州选送的《落雨大》教学设计平平,教师的音乐功底和素质也平平,但是“在创造性表演环节中”,有一个小男孩表现得非常突出,简直就是表演天才引得下面听课的教师频频发笑。
当这位执教教师在台下众多老师的发笑中发现了这位小男生的天才表演,为了完成自己下面预设的教学内容,她说了一句话:“他表演得很不错,希望其他同学向他学习”。
然后就想往下教,可是同学们不干了,纷纷建议应该让那小男生站起来单独表演,在孩子们的强烈要求下,老师只好让那小男生站起来表演。
没想到,小男生站起来表演过程中,那憨憨的样子,惟妙惟肖的表情,那有点专业水准的动作等等引来了台上台下一阵又一阵的热列掌声。
整个课堂的学习气氛推向了高潮……。
虽然课堂最后拖了一点时间,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总结本堂课孩子们的学习。
但是,从孩子们那意犹未尽,从听课教师们和专家评委们欣赏的眼光中,从师生那和谐快乐的场景等中,我认为这堂课至少有一个非常出彩让人难以忘记地方,这堂课就是成功的。
这是课堂教学现场生成的魅力。
反过来讲,如果当时教师坚持自己预设的教学环节,没有采纳学生的意见,没让出一点时间给孩子发挥表演,可以说这堂课就非常的普通无味。
我想作为音乐教师在注重预设:“如课堂结构是否动静结合啦,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是不是恰到好处啦,学生和老师的配合是不是完美啦等等。
”更要注重课堂生成的教学,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善待学生临时提出的问题,看看学生真正喜欢的是什么?俗话说得好,“平平淡淡才是真!生活、饮食都追求返璞归真”。
现在人们都喜欢吃绿色食品,吃农家菜,穿棉布衣服……。
那我们的音乐教学呢?我想也应如此,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而迸发的东西,让“课堂生成”成为音乐课中动听跳跃的音符。
误区四音乐课中教师语言有“病”我想我们都知道教学语言优劣与课堂教学效果密切相关,一堂课短短的40分钟,教师要通过“教”把相对应的知识传输给学生,而在传输过程中,“教学语言”是一条纽带,它贯穿整节课,所以,教学语言应该具有精确性、启发性、感染性、形象性的特点。
通过本次听课,发现教师在上课中语言有“病”主要是以下几种现象。
现在我把它们分类,把现象点出来,主要目的是让我们从小处着手,让课堂灵动、流畅、有效起来。
1.授课语言单调:教学语言应该高低起伏,错落有致,最好能达到“说的比唱的好听”,但是有个别老师在上课时,自始至终一个音量、音调,有点轻度催眠的作用(坐火车为什么想睡觉,因为轨道发现的声音一直是同一节奏同一音响,听久了就想睡觉。
)2.有讲口头禅的习惯:最常见的是这几种“这个、那个、啊”,这些口头禅没有实际意义,一句话本来是很连贯,学生很容易听懂的,但是加上几个“这个”或“那个”不仅听起来别扭,更影响学生的理解。
有一位老师在短短的一节课中出现了30多个“真棒”、60多个“嗯”,可想而知这个课堂肯定是不连贯的、乏味的!3.语速不恰当:这方面的现象主要有两种过快或是快慢,同时也是老师普遍存在的毛病,“过快”主要会出现在那些教师课前准备特别充分,对学生学习水平过高估计,教学内容安排得较多,怕完不成教学任务的情况下会出现语速过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