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宰相家训
中国历代家训启示至要莫若教子
们做人的道理,不要让他们与损友来往。
纵观古今能成大事者,往往是那些小时候显得呆呆的、傻傻的、笨笨 的人,但他们的共同点是具有恒心毅力。反而小时候表现得很聪明的孩子, 有一点成绩就自满,见小利就占,见机会就钻,以致聪明反被聪明误,贻 误一生。做父母的不可以不警惕。
明·了凡四训
《了凡四训》:
世间享千金之产者,定是千金人物;
五代十国·钱氏家训
吴 越 王 钱 鏐
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 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
(温总理会见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最高顾问钱复时,曾引述此语)
杭州钱王祠
钱氏后人祭祖
江南钱氏,堪称千年望族,以先祖五代十国时吴越王钱鏐《家训》传 家,历代人才辈出。如宋末画家钱选,明代学者钱德洪、画家钱谷、诗人 钱谦益,清代藏书家钱曾、学者钱塘、训诂学家钱大昭、画家钱杜、篆刻 家钱松,近现代钱崇澍、钱穆、钱玄同、钱钟书、钱学森、钱伟长、钱三 强、钱永健、钱其琛、钱正英、钱复、钱基博、钱文钟等均系钱门。 仅近现代,钱氏家族“一诺奖、二外交家、三科学家、四国学大师、 五全国政协副主席、十八两院院士”。当代国内外仅科学院院士以上钱氏 名人就有一百多位,分布于世界五十多个国家。
耕读传家次之; 诗书传家又次之;
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此千百年来历史所验证
回头看三个问题: ◎古人立家训的用心—出发点? ◎立家训的人自己做到没有?
◎但凡遵守家训的家族如何?
唐太宗“帝范”
朕即位十三年矣,外绝游观之乐,内却声色
之娱。汝等生于富贵,长自深宫。夫帝子亲王,
先须克己。每著一衣,则悯蚕妇;每餐一食,则
念耕夫。
帝王家训是中国历代皇族启蒙时期的必修课。唐太宗在《戒皇属》中, 以自己勤勉政事为例,告诫皇属克制自己,每穿一衣、每吃一饭,都要不 忘蚕妇农夫的辛勤。要谦虚、善于听取不同意见,把敢于反对你的人当作 老师,把逢迎你的人视为贼子。并亲自作《帝范》十二篇,赐给太子李治。 帝王之富贵,享天下之极。然自唐太宗以至康熙帝,莫不以克勤克俭、 谦恭礼让教谕子孙。
父子宰相家训
《父子宰相家训》这本书的精彩摘录不仅展现了张家祖训的智慧和魅力,也 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从中汲取 智慧和力量,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让我们一起来品味这些精彩摘录, 感受张家祖训的平和力量和人生智慧吧!
阅读感受
《父子宰相家训》这本书,是由清代张英、张廷玉父子二人合著的,是中国 古代家庭教育理论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这本书以“孝、悌、忠、信、礼、义、 和”为核心,内容从伦理、道德、品行、学识等方面展开,旨在教导后人如何做 人、如何为官、如何持家。
《父子宰相家训》一书记载了张英、张廷玉家人的教子思想。书中有几段特别提到教育后代应当 树立家风、敬亲爱亲、尊重长辈、兄弟和睦、邻里和睦、不与权势为敌、不与权贵结交等。
《父子宰相家训》告诉我们:不要过分计较小事,要孝顺父母,不要因一些小事而和父母发脾气, 要以身作则,为父母做榜样。不要自高自大,要谦虚,要向别人学习,要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 自己的短处。不要骄傲自满,要谦虚好学。要真诚待人,不要欺骗别人,如果欺骗别人,到头来 还是欺骗了自己。要学会谦让,学会与别人和睦相处。要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
这一篇主要讲述了如何养生。他们强调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包 括饮食、睡眠、运动等方面,并要求后代注重身体健康。
《父子宰相家训》是一部典型的家庭教育类书籍,全书以张英和张廷玉父子 两人的经验和智慧为依托,旨在教育后代如何为人处事和培养良好的品质。他们 的家训思想不仅是对自己家族传统的总结,也是对当时社会家庭教育经验的总结。
家训的开篇是张英和张廷玉的自我介绍和写作目的。他们强调了家庭教育的 重要性,并表达了希望通过家训引导后代的愿望。
这一篇主要讲述了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他们强调了努力学习 和提高自己的修养,以及不追求名利和物质的追求。
古代最经典的十大家风家训
古代最经典的十大家风家训
古代最经典的十大家风家训包括:
1. 周公《诫伯禽书》中提到“一饭三吐哺”,意为要谦虚恭敬,把对方奉为贤者,认真请教。
2. 诸葛亮《诫子书》中提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味着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冷静,才能实现远大的志向。
3. 司马谈《命子迁》中提到“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要善待父母、忠君报国和实现个人价值。
4. 颜之推《颜氏家训》中提到“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意在强调培养个人能力和技能的重要性,比积累财富更重要。
5. 李世民《诫皇属》中提到“每餐一食,则念耕夫”,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动的尊重和感激,要珍惜食物,不忘初心。
6. 包拯《包拯家训》中提到“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强调了廉洁自律的重要性,严格要求家族成员不得违法乱纪。
7. 欧阳修《诲学说》中提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强调了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要不断琢磨自己,提高自己的素质。
8. 袁采《袁氏世范》中提到“厚于责己而薄责人”,意味着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多反思自己的过错,少指责别人的不足。
9. 朱柏庐《朱子家训》中提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意味着做事要有计划和准备,不要等到事情发生了才手忙脚乱。
10. 李毓秀《弟子规》中提到“凡是人,皆须爱”,强调了人与人之间要互
相关爱和尊重,无论身份地位如何。
这些家风家训对于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它们不仅传递了古代人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也为我们树立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张英家训的修身养性思想及其文化内涵阐析
第2期
方瑞:张英家训的修身养性思想及其文化内涵阐析
45
常见的“三高”问题,这与古人提出的饮食保健有诸 多契合之处。 2.2谨起居
张英认为“安寝,乃人生最乐”[1]12,健康长寿不 必搜寻灵丹妙药,而要“觅睡方”,保证良好的作息 和睡眠才是身体健康的可靠保证。“冬夏,皆当以日 出而起,于夏尤宜。天地清旭之气,最为爽神,失 之,甚为可惜”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能“长 夜酣饮不休”。张英返乡居于山林之中,“日出则 起”,感受天地最为清爽的自然之气。张廷玉年轻 时曾失眠,有一点声响就无法入眠,后来经他哥哥 建议,入睡时背诵《论语》等洒脱诗文,“慎起居,节 饮食,时时儆惕”[1]131,果真熟睡好眠,身体也逐渐强 壮。“古人以'眠、食'二者为养生之要务” I®,父子 宰相家训中强调了健康睡眠对于维持人体生理功 能极为重要,而现代人的熬夜习惯对人体生理机能 造成严重的损害。结合养生之道形成生活习惯,起 居有常,保证各个脏器功能的稳定运作,恢复精力 充沛、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将会受益终生。
1张英家训蕴含的修身之道
张英的《聪训斋语》从日常生活出发,于琐事细 微处着手,阐释生命至理,“予之立训,更无多言,止 有四语:读书者不贱,守田者不饥,积德者不倾,择 交者不败”呻。家训详尽论述了持家、治国、读书、 养身、教子、交友、处事、做人等内容,文字隽永,意 涵深远,蕴含着丰富深刻的人生哲理。 1.1读书至勤
在漫长的封建农耕文明时代,田地是保家之 本,是经济的重要来源和生活的基本保障。张英注
收稿日期:2020-07-06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Q2019D047)。 作者简介:方瑞(1983—),男,安徽六安人,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安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传统文化与思想
中国十大经典家训家规
中国十大经典家训家规运用家训教诫家人、子弟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端蒙养、重家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在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家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由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伦理思想特别强调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的密切联系,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为目的的家训,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从先秦到明清,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家训可谓汗牛充栋。
现遴选出十份家训,既具有很广泛的代表性,又是经典中的经典,与大家一起来赏析。
一、《诫伯禽书》作者: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称为周公。
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
“一饭三吐哺”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
他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
周公告诫儿子说:“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
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
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唯恐因怠慢而失去人才。
我听说,德行宽裕却恭敬待人,就会得到荣耀;土地广大却克勤克俭,就没有危险;禄位尊盛却谦卑自守,就能常保富贵;人众兵强却心怀敬畏,就能常胜不败;聪明睿智却总认为自己愚钝无知,就是明哲之士;博闻强记却自觉浅陋,那是真正的聪明。
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
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是这样的例子。
你怎能不慎重呢?”伯禽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没过几年就把鲁国治理成民风纯朴、务本重农、崇教敬学的礼仪之邦。
【圈点】有道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周公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可谓良苦用心。
二、《命子迁》作者:司马谈(?—前110),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子司马迁。
汉武帝时任太史令。
“此孝之大者”司马谈学富五车,所以他后来做了汉武帝的太史令,通称太史公,掌管天时星历,还职掌记录,搜集并保存典籍文献。
安徽桐城张英张廷玉父子
中国传统中的家规
安徽桐城张英张廷玉父子
六尺巷礼让为先笃素堂廉俭传家安徽桐城张英(1637—1708)、张廷玉(1672—1755)是历史上有名的‚父子宰相‛,两人不仅官高爵显,学问优长,在修身齐家上也有极深见地。
张英一生廉俭礼让,德行操守为当世楷模。
有关他‚六尺巷‛的故事,至今仍传颂乡里。
他撰写的家训《聪训斋语》,核心理念就是要求子孙廉俭礼让,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其子张廷玉撰成《澄怀园语》,旨在传承张英的治家为官思想,同时告诫子孙后人‚知我之立身行己,处心积虑之大端‛。
他强调心乃自身之宝,为人要善良,不可生恶念;居官清廉乃分内之事,‚为官第一要‘廉’,养廉之道,莫如能忍‛。
张氏父子优良家风绵泽后世,有清一代,先后出现‚三世得谥‛、‚六代翰林‛等人文盛况,有‚门族清华,世代簪缨‛之誉。
读书
读书者不贱,守田者不饥,积德者不倾,择交者不败。
读书可以增长道心,为颐养第一事也。
立品
言思可道,行思可法,不娇盈、不诈伪、不刻薄、不轻佻。
一言一动常思有益于人,惟恐有损于人。
礼让
古人有言:‚终身让路,不失尺寸。
‛老氏以让为宝,左氏曰:‚让,
德之本也。
‛
守廉
人能知富之为累,则取之当廉,而不必厚积以招怨;视之当淡,而不必深忮以累心。
俭用
以俭为宝,不止财用当俭而已,一切事常思节啬之义,方有余地。
俭于居身而裕于待物,薄于取利而谨于盖藏,此处富之道也。
养身
每思天下事,受得小气则不至于受大气,吃得小亏则不至于吃大亏,此生平得力之处。
陕西工程勘察研究院 2016年6月(第六期)。
曾国藩家教故事
曾国藩家教故事:曾国藩他是晚清重臣,湘军的创建者和统帅,一代封疆大吏;他也是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与李鸿章等人一起开启了中国近代化。
这样一位对中国历史有着巨大影响力的人物,史学界和公众对他的评价是多样化的,有关他的争议从未停止过,但他治家与教子的理念却一直被大家所赞赏和学习。
曾国藩曾经多次与其弟曾国潢提及“六尺巷”的故事。
清朝康熙年间,时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的张英,老家安徽桐城的宅子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
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
这时,张家人一气之下写封信给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
张英看了信后,认为应该礼让邻里,他的回信只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阅罢,主动让出三尺空地。
吴家见状,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这个故事所讲的就是清朝父子双宰相的张英和张廷玉家。
曾家是一个大家族,曾国潢没有做官,在家主持家务。
曾国藩嘱咐这个弟弟,要好好读《父子宰相家训》,说,“句句皆吾肺腑所欲言”,认为这是修身齐家的典范。
由此可见,曾国藩对家风和家训的重视。
事实证明,曾国藩对于家族子弟的教导是正确的,后世子弟无一人是“逆子”,世代皆为有志之士就是最好的证明。
晚清历史上唯一一次算得上胜利的外交活动就是曾国藩的二儿子完成的。
他先后出任驻英、法大臣和驻俄大使,他从敌人手中成功收回伊犁地区,签订《中俄改定条约》,他就是曾纪泽。
曾国藩的三儿子曾纪鸿自幼喜爱自然科学,在数学研究上造诣更深,他自学成才,著有《对数评解》、《圆率考真图解》、《粟布演草》等数学专著,是中国近代有名的数学家。
后世子孙中,也有多人以数学为业。
曾纪泽的儿子曾广铨,精通英语、法语、德语和满文,承父业,曾担任晚清政府驻韩和驻德大使,后来他还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学馆总办,也是著名的翻译家。
除了曾广铨,曾氏家族中还出现了曾约农、曾宪森等翻译家。
从“六尺巷”到《父子宰相家训》
家风家训JIAFENGJIAXUN从“六尺巷”到《父子宰相家训》尹振贤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西南一隅,全长100米,宽2米,建成于清康熙年间,巷道两端立石牌坊,上刻“礼让”二字。
2006年11月,时任国务委员唐家璇参观六尺巷后为六尺巷题词“桐城六尺巷,和谐名城扬”。
2007年4月,“桐城文庙—六尺巷”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说到六尺巷,我们不得不说清朝一代明臣张英。
张英,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出生在安徽桐城,康熙年间中进士入翰林院做事。
南书房成立后,张英作为编纂官,修改编纂过《国史》《政治典训》等作品。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张英升为一朝宰相;任宰相期间,流传出一段“六尺巷”佳话。
张英的桐城老宅与吴家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个空地,供双方来往交通使用。
后来吴家扩建房屋,要占用这个通道,张家不同意,双方将官司打到县衙。
县官考虑纠纷双方一个官位显赫,一个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
期间,张家人写信给张英,要求他出面干涉此事。
张英回信中批诗一首云:“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阅罢,理解其意,主动让出三尺空地。
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让出三尺房基地。
张家三尺,吴家三尺,形成一个六尺宽的巷子,从“懿德”到“礼让”,一段佳话就此流芳百世。
“父子宰相”,指的是张英和其次子张廷玉。
张廷玉是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进士,官至刑部左侍郎,整饬吏治。
雍正即位后,历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拜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等职。
张廷玉死后谥号“文和”,配享太庙,是整个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
他为官康、雍、乾三代,为封建官场之罕见。
《父子宰相家训》是张英、张廷玉父子撰著的《聪训斋语》《澄怀园语》合集。
此书总结先辈立身立言、为人处世的经验教训,参以官宦仕途、为人处世方面的亲身经历和切身感受,结合古圣时贤的言行事例,以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些微小事,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地律身训导其后人“积德者不倾”:俭以养德、仁廉布德、积善成德、益人厚德。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作者:郑瑾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年第13期摘要家训是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后世多关注闻名的《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却少闻清政治家、史学家张廷玉亦给后人留下了极富价值的家训——《澄怀园语》。
本文即对《澄怀园语》的卷二节进行欣赏浅析。
关键词家训君子玉中图分类号:I266.5 文献标识码:A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君子的自我修养如玉一般需切需磋,需琢需磨。
铺开一卷《澄怀园语》,细品此中真意,在字里行间心有戚戚。
家训较早有《诗经·桃夭》里“之子于归,宜室宜家”的祝愿,北朝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提出了良好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而张廷玉的《澄怀园语》就好比秋兰茝蕙,佩之可满身芬芳。
修身、齐家、平天下为古今君子之道,张廷玉身历三朝而君宠不衰,自是士子中的佼佼者。
桐城张氏家族一门相继出现父子宰相绝不是偶然,时光在其家训中写下了答案。
前有《聪训斋语》的圆美流转,后有《澄怀园语》的玉石光晕,张氏后人得其灵韵,便无疑其一枝独秀了。
以《澄怀园语》卷二节选来看,张廷玉以感恩怀德、忠信行笃、治家谨肃为要,处事据仁义,对于诗文亦有独到见解,全篇简洁精要,字字珠玑。
卷二开篇便通过世宪皇帝待蒋文肃公的恩谊昭示君主的圣德,继之以自己的忠贞和清廉,加上颂溢之词,共同编织了一副绚烂的君友臣恭图景。
“圣主赐类之仁,优待大臣之恩谊至于如此,千古所未有也”,张廷玉想表达的不是虚伪奉承之词,而是得遇明主的肺腑忠诚。
一个读书人最大的愿望便是一展宏图,实现自己的抱负,为君效忠,为民谋利,张廷玉无疑是幸运的。
三朝元老,官至宰相,朝堂上的张廷玉声名显赫。
而其中张廷玉与雍正皇帝的感情尤其深,在后世传为一段君臣佳话。
张廷玉毫不掩饰的溢美和歌颂,是其内心感恩怀德的体现。
对于为人处事,行为规范方面,张廷玉提出了“言忠信、行笃敬”的观点,此与《聪训斋语》的“安心之法”有相通之处,皆主张讲求规矩礼法,遵循忠信原则,恪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礼。
父子宰相家训
父子宰相家训父子宰相家训本书为清代张英的《聪训斋语》、张廷玉的《澄怀园语》合集本。
张英,张廷玉系父子,均为清代名臣,位居宰相,安徽桐城人,张家在当时举业不断,名宦迭出,在京城、乡里誉称四起,如:“父子双宰相”、“三世得谥”、“六代翰林”、“自祖至玄十二人先后列侍从,跻鼎贵。
玉堂谱里,世系蝉联,门阀之清华,殆可空前绝后而已”、“一门之内,祖父子孙先后相继入南书房,自康熙至乾隆,经数十年之久,此他氏所未有也”。
影响之大,震惊朝野。
张氏之所以如此兴盛,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有良好的家训家风的教诲和熏陶。
研读他们的家训,无疑对治家教子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人心至灵至动,不可过劳,亦不可过逸,惟读书可以养之。
书卷乃养心第一妙物。
闲适无事之人,镇日不观书,则起居出入,身心无所栖泊,耳目无所安顿,势必心意颠倒,妄想生嗔。
处逆境不乐,处顺境亦不乐。
每见人栖栖皇皇,觉举动无不碍者,此必不读书之人也。
■富贵贫贱,总难称意,知足即为称意;山水花竹,无恒主人,得闲便是主人。
大约富贵人役于名利,贫贱人役于饥寒,总无闲情及此,惟付之浩叹耳。
■古人以“眠、食”二者为养生之要务。
脏腑肠胃,常令宽舒有余地,则真气得以流行而疾病少。
“予从饱食,病安得入?”燔炙熬煎香甘肥腻之物,最悦口而不宜于肠胃。
彼肥腻易于粘滞,积久则腹痛气塞,寒暑偶侵,则疾作矣。
食忌多品,一席之间,遍食水陆,浓淡杂进,自然损脾;安寝,乃人生最乐,古人有言:不觅仙方觅睡方。
冬夜以二鼓为度,暑月以一更为度。
每笑人长夜酣饮不休,谓之消夜,夫人终日劳劳,夜则宴息,是极有味,何以消遣为?冬夏,皆当以日出而起,于夏尤宜。
天地清旭之气,最为爽神,失之,甚为可惜。
予山居颇闲,暑月,日出则起,收水草清香之味,莲方敛而未开,竹含露而犹滴,可谓至快!日长漏永,不妨午睡数刻,睡足而起,神清气爽;居家最宜早起,倘日高客至,僮则垢面,婢且蓬头,庭除未扫,灶突犹寒,大非雅事。
注:饮食有节,不饱食,食清淡,样数不要太多;起居有常,早起,午睡,不超十一点睡觉,按苏霍姆林斯基的说法,不要超过十点,要按照上述精神按排家庭的饮食起居,保重身体,带孩子养成好习惯。
张家父子宰相家训——张英著《聪训斋语》全文
张家父子宰相家训——张英著《聪训斋语》全文张家父子宰相家训——张英著《聪训斋语》全文目录立品篇(小序)谨言语、戒嬉戏、慎威仪、能容让读书篇(小序)温经书、习诗文、练字体养身篇(小序)淡饮食、谨起居、保精神交友篇(小序)简交游、慎择友怡情篇(小序)植花木、赏山水、识管弦持家篇(小序)节用度、善待人、睦兄弟会心篇(小序)戒收藏、知天命、安心性《清史》〈张英传张英,字敦复,江南桐城人。
康熙六年进士,选庶吉士。
父忧归,服阕,授编修,充日讲起居注官,累迁侍读学士。
十六年,圣祖命择词臣谆谨有学者,日侍左右;设南书房,命英入直,赐第西安门内。
词臣赐居禁城,自此始。
时方讨三藩,军书旁午,上日御干清门听政后,即幸懋勤殿,与儒臣讲论经义。
英率晨入暮出,退或复宣召,辍食趋宫门,慎密恪勤,上益器之,幸南苑及巡行四方,必以英从。
一时制诰,多出其手。
迁翰林院学士,兼礼部侍郎。
二十年,以葬父乞假,优诏允之,赐白金五百,表里缎二十,予其父秉彝恤典视英官。
英归,筑室龙眠山中。
居四年,起故官,迁兵部侍郎,调礼部兼管詹事府,充经筵讲官,奏进〈孝经衍义〉,命刊布。
二十八年,擢工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仍管詹事府,调礼部,兼官如故。
编修杨瑄,撰都统一等公佟国纲祭文失辞,坐夺官流徙,斥英不详审,罢尚书,仍管詹事府,教习庶吉士。
寻复官,充《国史》、《一统志》、《渊鉴类函》、《政治典训》、《平定朔漠方略》总裁官。
三十六年,典会试,寻以疾乞休,不允。
三十八年,拜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
英性和易,不务表襮。
有所荐举,终不使其人知。
所居无赫赫名,在讲筵,民生利病,四方水旱,知无不言。
圣祖尝语执政,张英始终敬慎,有古大臣风。
四十年,以衰病求罢,诏许致仕。
濒行,赐宴畅春园,敕部驰驿如制。
四十四年,上南巡,英迎驾淮安,赐御书榜额,白金千,随至江宁。
上将旋跸,以英恳奏,允留一日。
时总督阿山,欲加钱粮耗银,供南巡费,江宁知府陈鹏年持不可,阿山怒鹏年,欲因是罪之,供张故不办,左右又中以蜚语,祸将不测。
浅谈中国古代经典的“家风家训”
浅谈中国古代经典的“家风家训”重读古人经典家训,重立今人家教观念,培植家风、修身齐家。
在跨越时空的文化传承中,这大概是古代经典家风家训带给今人的启示。
家庭是国家的缩影。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思想传统中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
在我国古代,“人必有家,家必有训”。
作为家庭或家族内部父祖辈对子孙后代的垂诫、训示,家训成为儒家知识分子教育后辈的家庭教育读物,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而运用家训教诫家人、子弟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关于家训的说法很多,有人做过统计和专述,有包括家范、家戒、家教、家规、家法在内不下70种说法,然而其中被使用得最为广泛的还是“家训”。
其形式有很多种,如训诫、遗言遗训、书信、诗歌格言警句、著作等等。
中国古代流传下的家训到底有多少?用“汗牛充栋”来形容毫不为过。
从先秦到明清,那些具有广泛代表性,又是经典中的经典的家训,即使是在现代也仍然声名远播。
周公旦的《诫伯禽书》、司马谈的《命子迁》、诸葛亮的《诫子书》、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李世民的《诫皇属》、包拯的《包拯家训》、欧阳修的《诲学说》、袁采的《袁氏示范》、朱柏庐的《朱子家训》、李毓秀的《弟子规》等等,不胜枚举。
家训往往是由家庭中的长辈或有名望、有社会地位的子弟所撰写,作为为人处事的准则传授给家庭的子弟,教育家庭的子弟;也有的是由子弟追记长者之言、垂范后世的。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清代宰相张英的这首劝慰家人的诗广为传诵。
其中“让他三尺又何妨”则几乎成为劝架的口头禅,而其子张廷玉历仕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是清代前期知名的重臣。
在中纪委网站刊登的《让人三尺又何妨——安徽桐城“六尺巷”的启示》一文中这样写道:“父子宰相为官清正,心系百姓,堪称典范,应说是得益于张英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得益于淡泊致远、克己清廉的家风,得益于‘六尺巷’。
”关于孝仁礼义家训既是对子孙和后代的训诫,又是家训发布者和作者本人一生的写照。
古人有关家风家训小故事
古人有关家风家训小故事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官至宰相。
司马光虽官高权重,但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
他写了了篇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
他在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名,侈以自败"。
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
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
曾国藩做了十年京官,平定太平天国立下头功,坐镇两江总督,晚年在写给二弟国潢的信中,总结其祖父星冈公遗教的家风家规,概括为“四字八句诀“。
具体内容是这样的,他说:“子弟之贤否,六分本于天生,四分由于家教,吾家世代皆有明德明训,惟星冈公之都教,尤应谨守牢记,吾近将星冈公之家规,编成八句云:“书蔬猪鱼,考宝早扫,常说常行,八者都好,地命医理,僧巫祈祷,留客久住,六者俱恼。
”盖星冈公于地命医家世世守之,永为家训,子孙虽愚,亦必使就范围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家族子弟的贤与不贤,六分是先天遗传,四分来自于后天的教育,我家世代都有明德明训,特别是祖父星冈公的谆谆教导尤其应该谨守牢记,我近来把祖父的家规,编成四字八句,即:“书蔬猪鱼,考宝早扫,常说常行,八者都好,地命医理,僧巫祈祷,留客久住,六者俱恼。
”“书“者,勤奋读书,广博求知。
“蔬“者,自耕苗圃,栽花种菜。
“猪“者,开圈养猪,正所谓”养猪也内政之要者“——有肉吃!文正公总结道:“家中养鱼、养猪、种竹、种蔬四事,皆不可忽。
一则上接祖父来相承之家风,二则望其外而有一种生气,登其庭而有一种旺气。
”“考”者,及时祭祀,敬奉祖考。
在儒家的传统教义里,正像曾国藩祖父所言:“后世虽贫,礼不可堕;子孙虽愚,家祭不可简也。
”清明即至,神州山川尽烧钱,遍地英雄下夕烟的景象又将上演,此虽不利于治霾,却大有助于孝道。
中国古代经典家规家训20则
中国古代经典家规家训20则家规是祖上对家族内人的行为规范。
一般是由一个家族所遗传下来的教育、规范后代子孙的准则,也叫家法。
家训是指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端蒙养、重家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传统家训家规中,包含了很多做人处事的智慧。
而且家规都是非常质朴的,真诚而实用,可以说这些古代的家规是中华民族的巨大财富,是对所有中华儿女的教诲。
一、姬旦《诫伯禽书》作者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称周公。
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
周成王亲政后,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
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智如士,不与士争智。
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
译文:亲戚故人没有发生严重过失,就不要抛弃他。
不要对某一人求全责备。
有德行的人即使力大如牛,也不会与牛竞争力的大小;即使飞跑如马,也不会与马竞争速度的快慢;即使智慧如士,也不会与士竞争智力高下。
德行广大者以谦恭的态度自处,便会得到荣耀;聪明睿智而用愚陋的态度处世,你将获益良多。
赏析:《诫伯禽书》讲的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
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是这样的例子。
你怎能不慎重呢?”韦散木按:此版本原文出自《韩诗外传》。
按说西周时期之行文,与此文语言风格差别很大,当如《尚书》文风,应多为古朴简拗类型。
故疑为后人托周公之名伪作也!二、孔子家训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译文:这句话意思很明了。
一天孔子站在庭院里,他的儿子孔鲤“趋而过庭”,就是小步快走。
在上级面前、在长辈面前你走路要“趋”,低着头,很快地这样走过去,这叫“趋”。
那么孔鲤看见父亲孔子站在庭院里面,于是低着头“趋”,孔子说”站住,学诗了吗?“没有。
”不学诗何以言“——不学诗怎么会说话?又一天,孔子又站在庭院里,孔鲤又“趋而过庭”,孔子说,“站住,学礼了吗?”“还没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父子宰相家训本书为清代张英的《聪训斋语》、张廷玉的《澄怀园语》合集本。
张英,张廷玉系父子,均为清代名臣,位居宰相,安徽桐城人,张家在当时举业不断,名宦迭出,在京城、乡里誉称四起,如:“父子双宰相”、“三世得谥”、“六代翰林”、“自祖至玄十二人先后列侍从,跻鼎贵。
玉堂谱里,世系蝉联,门阀之清华,殆可空前绝后而已”、“一门之内,祖父子孙先后相继入南书房,自康熙至乾隆,经数十年之久,此他氏所未有也”。
影响之大,震惊朝野。
张氏之所以如此兴盛,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有良好的家训家风的教诲和熏陶。
研读他们的家训,无疑对治家教子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人心至灵至动,不可过劳,亦不可过逸,惟读书可以养之。
书卷乃养心第一妙物。
闲适无事之人,镇日不观书,则起居出入,身心无所栖泊,耳目无所安顿,势必心意颠倒,妄想生嗔。
处逆境不乐,处顺境亦不乐。
每见人栖栖皇皇,觉举动无不碍者,此必不读书之人也。
■富贵贫贱,总难称意,知足即为称意;山水花竹,无恒主人,得闲便是主人。
大约富贵人役于名利,贫贱人役于饥寒,总无闲情及此,惟付之浩叹耳。
■古人以“眠、食”二者为养生之要务。
脏腑肠胃,常令宽舒有余地,则真气得以流行而疾病少。
“予从饱食,病安得入?”燔炙熬煎香甘肥腻之物,最悦口而不宜于肠胃。
彼肥腻易于粘滞,积久则腹痛气塞,寒暑偶侵,则疾作矣。
食忌多品,一席之间,遍食水陆,浓淡杂进,自然损脾;安寝,乃人生最乐,古人有言:不觅仙方觅睡方。
冬夜以二鼓为度,暑月以一更为度。
每笑人长夜酣饮不休,谓之消夜,夫人终日劳劳,夜则宴息,是极有味,何以消遣为?冬夏,皆当以日出而起,于夏尤宜。
天地清旭之气,最为爽神,失之,甚为可惜。
予山居颇闲,暑月,日出则起,收水草清香之味,莲方敛而未开,竹含露而犹滴,可谓至快!日长漏永,不妨午睡数刻,睡足而起,神清气爽;居家最宜早起,倘日高客至,僮则垢面,婢且蓬头,庭除未扫,灶突犹寒,大非雅事。
注:饮食有节,不饱食,食清淡,样数不要太多;起居有常,早起,午睡,不超十一点睡觉,按苏霍姆林斯基的说法,不要超过十点,要按照上述精神按排家庭的饮食起居,保重身体,带孩子养成好习惯。
■人家僮仆,最多不宜多畜,但有得力二三人,训谕有方,使令得宜,未尝不得兼人之用。
太多则彼此相诿,恩养必不能周,教训亦不能及,反不得其力;吾辈居家居宦,皆简静守理,不为暗昧之事;山中耕田锄圃之仆,乃可为宝,其人无奢望,无机智,不为主人敛怨,彼纵不遵约束,不过懒惰、愚蠢之小过,不必加意防闲,岂不为清闲之一助哉?■俭于饮食,可以养脾胃;俭于嗜欲,可以聚精神;俭于言语,可以养气息非;俭于交游,可以择友寡过;俭于酬酢,可以养身息劳;俭于夜坐,可以安神舒体;俭于饮酒,可以清心养德;俭于思虑,可以蠲烦去扰;白香山诗云:“我有一言君记取,世间自取苦人多。
”;人常和悦,则心气冲而五脏安,昔人所谓养欢喜神,日间办理公事,每晚家居,必寻可喜笑之事,与客纵谈,掀髯大笑,以发舒一日劳顿郁结之气;砚以世计,墨以时计,笔以日计,动静之分也。
静之义有二:一则身不过劳,一则心不轻动。
■万事做到极精妙处,无有不圆者。
人之一身,与天时相应,大约三四十以前,是夏至前,凡事渐长;三四十以后,是夏至后,凡事渐衰,中间无一刻停留。
中间盛衰关头,无一定时候,大概在三四十之间,观于须发可见:其衰缓者,其寿多;其衰急者,其寿寡。
人身不能不衰,先从上而下者,多寿,故古人以早脱顶为寿征,先从下而上者,多不寿,故须发如故而脚软者难治;凡人家道亦然,决无中立之理,如一树之花,开到极盛,便是摇落之期。
(注:家道是否如此,不论,爱后面一句)■予怪世人于古人诗文集不知爱,而宝其片纸只字,为大惑也。
余昔在龙眠,苦于无客为伴,日则步于空潭碧涧、长松茂竹之侧,夕则掩关读苏陆诗,以二鼓为度,烧烛焚香,煮茶延两君子于坐,与之相对,如见其容貌须眉然。
诗云:“架头苏陆有遗书,特地携来共索居。
日与两君同卧起,人间何客得胜渠。
”(渠:他)良非解嘲语也。
■门无杂宾,大约门下奔走之客,有损无益。
■人生适意之事有三:曰贵,曰富,曰多子孙。
然是三者,善处之则为富,不善处之则足为累。
高位者,责备之地,忌嫉之门,怨尤之府,利害之关,忧患之窟,劳苦之薮,谤讪之的,攻击之场,古之智人往往望而止步;夫人厚积则必经营布置,生息防守,其劳不可胜言:则必有亲戚之请求,贫穷之怨望,僮仆之奸骗,大而盗贼之劫取,小而穿窬之鼠窃,经商之亏折,行路之失脱,田禾之灾伤,攘夺之争讼,子弟之浪费。
种种之苦,贫者不知,惟富厚者兼而有之。
人能各富之为累,则取之当廉,而不必厚积以招怨;至子孙之累尤多矣,少小则有疾病之虑,稍长则有功名之虑,浮奢不善治家之虑,纳交匪类之虑,一离膝下,则有道路寒暑饥渴之虑,以至由子而孙,展转无穷,更无底止。
■予之立训,更无多言,止有四语:读书者不贱,守田者不饥,积德者不倾,择交者不败。
虽至寒苦之人,但能读书为文,必使人钦敬,不敢忽视。
其人德性,亦必温和,行事决不颠倒,不在功名之得失,遇合之迟速也。
■人生必厚重沉静,而后为载福之器。
敦厚谦谨,慎言守礼,不可与寒士同一般感慨欷嘘,放言高论,怨天尤人,庶不为造物鬼神所呵责也。
■乡里间荷担负贩及佣工小人,切不可取其便宜,此种人所争不过数文,我辈视之甚轻,而彼之含怨甚重。
每有愚人见省得一文,以为得计,而不知此种人心忿口碑,所损实大也。
待下我一等之人,言语辞气最为要紧,此事甚不费钱,然彼人受之,同于实惠,只在精神照料得来,不可惮烦;读书固所以取科名,继家声,然亦使人敬重;每见仕宦显赫之家,其老者或退或故,而其家索然者,其后无读书之人也,其家郁然者,其后有读书之人也;父母之爱子,第一望其康宁,第二冀其成名,第三愿其保家。
《语》曰:“父母惟其疾之忧。
”夫子以此答武伯之问孝,至哉斯言!安其身以安父母之心,孝莫大焉。
养身之道,一在谨嗜欲,一在慎饮食,一在慎忿怒,一在慎寒暑,一在慎思索,一在慎烦劳。
吾贻子孙,不过瘠田数处耳,且甚荒芜不治,水旱多虞。
岁入之数,谨足以免饥寒,畜妻子而已,一件儿戏事做不得,一件高兴事做不得;人生豪侠周密之名至不易副。
事事应之,一事不应,遂生嫌怨,人人周之,一人不周,便存形迹,若平素俭啬,见谅于人,省无穷物力,少无穷嫌怨,不亦至便乎?;人生二十内外,渐远于师保之严,未跻于成人之列,此时知识大开,性情未定,父师之训不能入,即妻子之言亦不听,惟朋友之言,甘如醴而芳若兰,脱有一淫朋匪友,阑入其侧,朝夕浸灌,鲜有不为其所移者;(坏)朋友,则直以不识其颜面,不知其姓名为善。
比之毒草哑泉更当远避。
■楷书如坐如立,行书如行,草书如奔。
■法昭禅师偈云:“同气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各伤情。
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词意蔼然,足以启人友于之爱。
然予尝谓人伦有五,而兄弟相处之日最长。
■世人只因不知命,不安命,生出许多劳扰;(君子)修身以俟之(指机遇);注:安命则心安言诚,有一颗平常心,反而事事办得更好。
■余家训有云:“保家莫如择友。
”盖痛心疾首其言之也!汝辈但于至戚中,观其德性谨厚,好读书者,交友两三人足矣!且势利言之,则有酒食之费、应酬之扰,一遇婚丧有无,则有资给贷之事。
甚至有争讼外侮,则又有关说救援之事。
平昔既与之契密,临事却之,必生怨毒反唇。
故余以为宜慎之于始也;昔人有戒:“饭不嚼便咽,路不看便走,话不想便说,事不思便做。
”予益之曰:“友不择便交,气不忍不便动,财不审便取,衣不慎便脱。
”■学字当专一。
择古人佳帖或时人墨迹与已笔路相近者,专心学之,若朝更夕改,见异思迁,鲜有得成者。
若体格不匀净而遽讲流动,失其本矣!学字忌飞动草率,大小不匀,而妄言奇古磊落,终无进步矣。
■读文不必多,择其精纯条畅,有气局词华者,多则百篇,少则六十篇。
神明与之浑化,始为有益。
若贪多务博,过眼辄忘,及至作时,则彼此不相涉,落笔仍是故吾,所以思常窒而不灵,词常窘而不裕,意常枯而不润。
■人能处心积虑,一言一动皆思益人,而痛戒损人,则人望之若鸾凤,宝之如参苓。
必为天地所佑,鬼神之所服,而享有多福矣!■凡读书,二十岁以前所读之书与二十岁以后所读之书迥异。
幼年知识未开,天真纯固,所读者虽久不温习,偶尔提起,尚可数行成诵。
若壮年所读,经月则忘,必不能持久。
故六经、秦汉之文,词语古奥,必须幼年读。
长壮后,虽倍蓰其功,终属影响。
自八岁至二十岁,中间岁月无多,安可荒弃或读不急之书?此时,时文固不可不读,亦须择典雅醇正、理纯辞裕、可历二三十年无弊者读之。
若朝华夕落、浅陋无识、诡僻失体、取悦一时者,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何如诵得《左》、《国》一两篇及东西汉典贵华腴之文数篇,为终身之用之宝乎?古人之书,安可尽读?但我所已读者决不轻弃。
得尺则尺,得寸则寸。
毋贪多,毋贪名,但求读一篇,必可以背诵。
然后思通其义蕴,而运用之于手腕之下,如此则才气自然发越。
若曾读此书,而全不能举其词,谓之“画饼充饥”。
能举其词而不能运用,谓之“食物不化”。
■深恼人读时文累千累百而不知理会,于身心毫无裨益。
夫能理会,则数十篇百篇已足,焉用如此之多?不能理会,则读数千篇与不读一字等。
徒使精神聩乱,临文捉笔,依旧茫然,不过胸中旧套应副,安有名理精论、佳词妙句,奔汇于笔端乎?古人云:“读生文不如玩熟文。
必以我之精神,包乎此一篇之外,以我之心思,入乎此一篇之中。
幼年当专攻举业,以为立身之本。
■世家子弟,其修行立名之难,较寒士百倍。
何以故?人之当面待之者,万不能如寒士之古道:小有失检,谁肯面斥其非?微有骄盈,谁肯深规其过?幼而骄惯,为亲戚之所优容;长而习成,为朋友之所谅恕;我愿汝曹常以席丰履盛为可危、可虑、难处、难全之地,勿以为可喜、可幸、易安、易逸之地;终身让路,不失尺寸,自古祗闻“忍”与“让”,足以消无穷之灾悔,未闻“忍”与“让”,翻以酿后来之祸患也,欲行忍认之道,先须从小事做起。
余曾署刑部事五十日,见天下大讼大狱,多从极小事起。
君子敬小慎微,凡事只从小处了。
余行年五十余,生平未尝多受小人之侮,只有一善策,能转弯早耳。
每思天下事,受得小气,则不至于受大气,吃得小亏,则不至于吃大亏,此生平得力之处。
凡事最不可想占便宜,便宜者,天下人所共争也,我一人据之,则怨萃于我矣,我失便宜,则众怨消矣。
故终身失便宜,乃终身得便宜也;座右箴:立品、读书、养身、择友。
右四纲。
戒嬉戏,慎威仪;谨言语,温经书;精举业,学楷字;谨起居,慎寒暑;节用度,谢酬;省宴集,寡交游。
右十二目。
■子弟自十七八以至廿三四,实为学业成废之关。
盖自初入学至十五六,父师以童子视之,稍知训子者,断不忍听其废业。
惟自十七八以后,年渐长,气渐骄,渐有朋友,渐有室家,嗜欲渐广。
父母见其长成,师傅视为侪辈。
德性未坚,转移最易;学业未就,蒙昧非难。
幼年所习经书,此时皆束高阁。
酬应交游,侈然大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