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成为拉动经济发展主动力_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上海证券报

合集下载

中国新型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中国新型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中国新型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近年来,中国政府积极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将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

这一进程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新型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一、促进就业机会增加中国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大量的城市建设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展开,这使得农民工有更多的机会在城市中找到工作。

据统计,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率逐年提高,这为农村居民提供了一种通过务工赚取收入的新途径。

同时,因为城市就业机会的增加,城镇居民收入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二、提升消费水平和需求随着一大批农村居民进入城市,中国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明显提高,人们的消费能力也逐渐增强。

城镇消费对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城镇化使得城市消费市场迅速扩大,这不仅刺激了基础设施建设和住房市场的需求,也提高了人们对于日常生活消费的需求,例如食品、衣物、家电等。

通过满足城镇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三、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新型城镇化进程还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在城镇化进程中,一部分农村居民选择留在村庄开展农业生产,而且这部分人口通常具备较高的技术和经验。

新的城镇化政策鼓励农业科技创新,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

农业现代化的提升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产品供应,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多优质的农产品选择。

同时,农业现代化也推动了农民收入的增加,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四、优化资源配置城镇化能够推动资源的合理配置,进而提升经济效率。

随着城市的扩大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资源在城市中得到了更好的分配和利用。

通过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就业等资源,城镇化提高了人的素质和劳动力的质量,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此外,城市化还能够促进城乡间的资源流动,差异化的资源配置进一步加强了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新型城镇化或将成为激活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增长新动力

新型城镇化或将成为激活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增长新动力

新型城镇化或将成为激活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增长新动力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亮点颇多,在首次提出经济发展的九大新常态之后,对增长动力也做出了“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的清晰表述,并将“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作为明年五大任务之一。

今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徘徊在7.3%至7.5%之间,城镇就业持续增加,消费价格总体稳定,货币信贷增势平稳,官方认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处于合理区间,但也承认经济运行存在下行压力。

在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下,明年经济前景如何呢?近期有几位靠近决策层的经济学家发表的一系列意见值得关注——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提出者之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等专家近日刊文预计明年经济增长设为7%左右较适宜。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近期也预测,中国实际GDP增速从2014年的7.4%略微放缓到2015年的7.1%。

从某种意义上说,容忍数字下降,强调提质增效,正是基于中国的现实和未来判断的。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同时提出“要合理确定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保持区间调控弹性”。

如此表述或许意味着中央已经确认明年经济增速目标的下调。

面对新常态,中国经济发展需要新动力,逐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过去在中国经济中比较有影响的新动力,主要是由政府主导的投资建设,比如大项目、大投资等,地方政府积极参与的房地产、基础建设等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但在经济转型之中,过去的模式受到了抑制,旧的主要动力减弱了,因此,培育新的经济动力迫在眉睫。

此外,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提速、国企改革的深化、政府改革的配套跟进,这对中国寻找新的经济动力实际上是有利的。

目前来看,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

一是新型城镇化。

如果说过去三十年的工业化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生产能力(甚至造成了许多领域的产能过剩),那么未来城镇化的一大作用就是创造需求。

城镇化是未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最大动力

城镇化是未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最大动力

们 至少 滞 后 2  ̄ 5 百分 点 。 同时 , 0 2个
也 应 当看 到 ,我 国 现 在 正 处 于城 镇
第 四 ,城 镇 化 有 利 于 实 现 产 业
结构 转 型 。 推 进 经 济 的 服 务 化 。 当
化加速 发展 的阶段 ,这种高速 发展 锡 全 球 研 究 院 预 测 ,按 照 现 在 的 发
前 城镇 化 和 第 三 产 业 的 发 展 紧 密 相
展 趋 势 ,到 22 年 中国城 镇 人 口将 连 。城 镇 化 的 发 展 不 仅 能 够 推 动 以 05
教 育 、 医 疗 、社 保 、就 业 等 为 主 要
内 容 的公 共 服 务 发 展 ,也 能 够 推 动
以商 贸、 餐 饮 、 旅 游 等 为 内容 的消
聚焦 lO U ; C S F
城镇化是未来中国经济 高速增长的最大动力
就 当 前而言 ,城 镇 化是经 济链 嚣 的有 力芝点 ;就 长 蕊 言 ,城 镇化 将使 得 二 、 三产 业 向城 镇 聚 集 发疑 :我 经 济 当 前 |处于 水 进 退 的 关键 时 期 .经 济 发疑 需 l ÷
将 为经 济增长 带来 巨 大的 动力 。
如 果 说 工 业 化 是 创造 供 给 ,那 么城 镇 化 主 要 是 创 造 需 求 。城 镇 化 在扩 大 内 需 实 现 可 持 续 发 展 中具 有 重要 的战略 意义 。 达 到 9 ,城 镇化 率 达到 6 % 亿 6。 第 二 ,城 镇 化 可 以 刺 激 投 资 需 求 。扩 大 民 间 投 资 。2 0 0 9年 强 劲 的
别 是 农 民 工 的 三 大 梦想 在 拉 动 内 需
方面所产生的效应要 比 1 大产业振 0

新型城镇化的动力分析(含5篇)

新型城镇化的动力分析(含5篇)

新型城镇化的动力分析(含5篇)第一篇:新型城镇化的动力分析推动新型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一、新型城镇化的概念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基本特征: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

本质: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城镇化建设。

核心: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要求:不断提升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内涵。

与传统提法比较,新型城镇化更强调内在质量的全面提升,也就是要推动城镇化由偏重数量规模增加向注重质量内涵提升转变。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粗放式用地、用能,现在必须从思想上明确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之路的重要性;过去我们主要依靠中心城市带动,现在更应该强调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配合发展的必然性。

二、新型城镇化的主要动力(1)新型工业化的推动在以信息化带动、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胃动力。

(2)新型农牧业的发展(3)第三产业的发展(4)对传统城镇化所产生问题的反思在传统城镇化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很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人们不断进行探索和深入的反思。

(5)城镇建设的新的政策导向针对传统城镇化的诟病相关部门对城市建设出台新的政策促使新型城镇化的进行。

(6)城市文化的繁荣第二篇:新型城镇化要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新型城镇化要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人民网北京2月4日电(记者贾玥罗旭)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全国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教授蔡继明以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中央环资委副主任董佩永今天下午做客人民网委员讲堂。

新型城镇化建设拉动县域经济发展探讨

新型城镇化建设拉动县域经济发展探讨

新型城镇化建设拉动县域经济发展探讨1. 引言1.1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性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构建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举措。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城镇化不仅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保障。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新型城镇化建设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

传统的城镇化模式存在着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而新型城镇化建设可以通过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效益,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可持续发展。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促进人口流动和结构优化的重要途径。

通过推动城镇化,可以促进农民工城镇化,吸引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促进城市人口结构的优化,实现人口资源的有效配置。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动力的重要途径。

城市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通过加快城镇化建设,可以促进新产业的兴起,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只有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才能更好地推动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1.2 本文研究的意义本文研究的意义在于深入探讨新型城镇化建设如何拉动县域经济发展,对于当前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化过程不完善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新型城镇化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揭示新型城镇化对县域经济的影响机制,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发展路径和思路。

深入探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因素和难点,有助于更好地指导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果。

通过对新型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可以为加快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重要参考。

本文的研究将有助于深化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的理解,为提升县域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率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建议。

2. 正文2.1 新型城镇化对县域经济的影响新型城镇化对县域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城市化是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城市化是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78
湖南社会科学 经济·管理 200316
期中国提高了 18. 8 个百分点 , 与世界城市化率平均水平 (4712 %) 缩小为 11. 0 个百分点 , (见表 1) 。
表 1 城市化率国际比较 单位 : %
城市化率
城市人口年 平均增长率
79
经济·管理
湖南社会科学 200316
长 5. 39 %。四川 、安徽 、湖南等中西部地区是农村劳动力流
出地区 ,约占近全国总量近 90 % ,而广东等沿海地区是农村
劳动力主要流入地区 ,其中广东约占 37. 9 % (见表 4) 。目前
全国迁移人口比例在不断提高 ,在 20 世纪 90 年代迅速 上升 ,目前已占城镇总人口的近 1/ 3。1982 年迁移人口占全 国总人口比重只有 1. 12 % ;1990 年为 2. 98 % ,2000 年迅速上 升为 11. 3 % ,平均每年提高 0. 84 个百分点 。1982 年迁移人 口占城镇人口比重为 5. 28 % ,1990 年为 11. 30 % ,2000 年迅速 上升为 31. 45 % ,平均每年提高 2 个百分点 (见表 3) 。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迁移人口规模迅速加大 。中国的迁移 人口总数在全国第 3 次人口普查的 1982 年为 1134. 5 万人 ,在 全国第 4 次人口普查的 1990 年上升到 3412. 8 万人 ,2000 年全
1982 - 1990 年 8715
6510 3208
814
401
1990 - 1995 年 4979
一 、中国正经历世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 人口流动和迁移的城市化过程
所谓城市化是指由于工业化 、现代化而引起的人口向城 市集中的过程 ,经济发展的各种要素空间集聚与重新分布过 程 。根据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 (1975 年) 提出的城市化发展 曲线类似于 S 型曲线 。第一阶段为城市化的初期阶段 ,城市 人口增长缓慢 ,只有当城市人口比重超过 10 %以后 ,城市化 进程逐渐加快 ;第二阶段是城市化的加速阶段 ,当城市人口 比重超过 30 % ,城市化进程出现加快趋势 ,这种趋势一直要 持续到城市人口比重超过 70 % ;第三阶段是城市化成熟阶 段 ,出现停滞或略有下降趋势[1] 。按照上述城市化发展阶段 分类 ,中国是从 1949 年开始进入城市化的初期 ,1952 年城市 化率达到 12. 5 % ,先后经历了快速起步 、大波动 、停滞 、快速 发展的过程[2] ;直到 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才进入城市化加 速阶段 ,城市化率才超过 30 % ,我们估计这一阶段至少要持 续到 2030 年以后 。

新型城镇化: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新型城镇化: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新型城镇化: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2013年02月23日11:24太原新闻网[微博]字号:T|T[导读]新型城镇化将人口、土地、居住、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纳入到统一的框架下,强调在城乡发展一体化背景下推进广大农村地区的城镇化进程。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为此,应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新型城镇化是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础和支撑,必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新型城镇化将人口、土地、居住、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纳入到统一的框架下,强调在城乡发展一体化背景下推进广大农村地区的城镇化进程。

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

城镇化不仅包括城市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更主要的是广大农村地区的变化,尤其是小城镇的发展。

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还存在大量农村人口以及半城镇化人口(仅仅在城镇工作,还没有享受完全的城镇人口待遇)。

如果将人口仅集中于大中城市,容易引发诸多弊端。

因此,大中小城市尤其是农村地区数量众多的小城镇,必然成为吸纳大量农村人口的重要平台。

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相协调。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用地迅速扩张,而这些地区仅仅是在土地上或是景观上实现了城镇化,还缺乏相应的产业和人口支撑。

而新型城镇化强调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将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结合、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人口有效转移相协调,实现城乡土地要素平等交换,促进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的协调推进。

居住城镇化与社会保障城镇化相协调。

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0%。

这一数据是将在城镇居住半年以上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纳入城镇人口统计范围,但这些人员仅仅在城镇中就业和居住,还没有充分享受到同城镇户籍人口同等的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

2015中国经济十大预测_行业篇区域篇_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上海

2015中国经济十大预测_行业篇区域篇_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上海

上海证券报/2015年/1月/5日/第016版2015中国经济十大预测行业篇区域篇2015中国经济十大预测(行业篇区域篇)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上海证券报总体策划:郭濂(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祝宝良(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程培松(上海证券报副总编辑)课题组长:黄剑辉(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副院长)王远鸿(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首席经济师)邹民生(上海证券报首席编辑)课题组成员:陈强牛犁王阁应习文王兆阳胡少维李若愚闫敏刘玉红张前荣魏琪嘉胡祖铨邹蕴涵陈彬工业增速稳中趋稳趋降2015年我国工业增速将保持“稳中趋缓、稳中趋降”的特征,预计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际增速为7.8%左右。

工业发展面临四大难题当前我国工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困难,是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足、体制机制不完善等中长期问题的集中反映。

概括起来有四个“难”。

1、化解过剩工作难。

为应对产能过剩,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化解产能过剩的工作原则和任务要求。

但化解产能过剩工作在实际落实中面临诸多“两难”。

一是财政刚性支出与财政收入增速下降的矛盾。

财政收入增速不及以往,如何灵活运用财政资金支持化解产能过剩工作的开展成为重要命题。

二是银行执行国家政策与不良贷款增多的矛盾。

化解产能过剩的一个手段是银行停止对产能过剩的相关企业进行贷款,目前很多过剩行业的在建项目,已投入的贷款相当可观,如果简单撤出,银行将面临坏账增加的风险。

三是地方政府难以割舍过剩产能。

由于钢铁、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重化工业产值大、附加值高,是地方政府以土地、财政等优惠政策招引来的大项目,对当地就业和税收带动作用强,在市县范围内是重点骨干企业,支撑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因此,对一些产能过剩企业,地方政府宁愿让其维持着,不愿让其倒闭。

2、企业生产经营难。

一是产品销售难。

2014年11月份,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7.6%,比10月份下降0.3个百分点,产销率连续3个月回落。

新型城镇化成为拉动经济发展主动力_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上海证券报

新型城镇化成为拉动经济发展主动力_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上海证券报

上海证券报/2013年/1月/4日/第T08版特刊新型城镇化成为拉动经济发展主动力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上海证券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2%上升到2011年的51.27%,年增长1个百分点。

从国际经验看,城镇化率处于30%-70%时期,是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

目前,我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我国的城镇化率刚超过50%,未来几十年我国最大的发展潜力就在新型城镇化。

我国城镇化发展阶段性特征与内涵城镇化是指伴随着经济增长,由产业结构非农化而引发的生产要素由农村向城市流动和集中,在城市体系不断升级的同时,农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逐渐与城市接轨、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中国城镇人口由1978年的1.72亿增加到了2011年底的近7亿,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2%上升到2011年的51.27%,年增长1个百分点。

展望未来,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宏观经济发展运行的基本态势与政策动向,我国将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

1.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阶段特征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78-2000年。

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的逐步推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农村出现了剩余劳动力,具备了向城镇部门或者非农业领域转移的条件,1984年,国家允许农民进城务工政策的出台,开启了政府对劳动力流动政策的改革。

这段时期,我国探索出一条依托小城镇的农村城市化道路,有效克服了城市建设资金不足和就业容纳能力低的限制,在不利的城市化初始条件下,推动了城镇化进程的发展。

这段时期我国城镇化特点为:首先是小城镇优先发展策略,1980年、1989年和2000年,我国政府出台了多项政策,有意识地向小城镇倾斜,以保障小城镇的发展优先权;其次是人口迁移模式的多元化,这一时期的人口迁移趋势总体上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但在空间位置上,表现为两种模式,一种是就地转移,也就是带了农村城镇的扩张或者新的城镇的产生,另一种是向城市转移,结果是城市的扩张。

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工业化实现的。

通过大力推进工业化,特别是大力发展以出口导向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经济保持了30多年的快速增长。

当前和今后,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需要调整,城镇化将成为经济增长新的动力源泉。

城镇化是新时期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以上的快速增长,GDP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

我国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发展成就,主要是依靠改革开放,调整工业化战略,发展以出口导向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然而,当前国内外发展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需要相应调整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

从国际看,一方面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供求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美欧等发达国家纷纷改变高负债的消费方式,政府缩减财政支出,居民降低消费率提高储蓄率,由此造成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需求下降;另一方面,目前世界上一些发展中国家,如洪都拉斯、越南等,正在利用比我国更加低廉的土地和劳动成本,生产与我国相同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美欧市场上对我国产品形成了明显的替代效应。

这给我国继续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外部阻力。

从国内看,我国劳动成本不断上升、土地价格持续上涨和人民币升值,导致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成本大幅度增加,赢利空间不断被压缩,许多劳动密集型产品利润水平极低。

在这样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加快推进城镇化将成为经济增长新的发动机。

推进城镇化可以从基础设施建设和消费品市场扩大两方面消化大量工业产品。

城镇化不仅仅表现为城镇空间的扩展,更重要的是表现为人口的集聚和城镇人口规模的扩大。

实践表明,城镇化率的提高能带来人均国民收入的明显增长,由此可显著提高居民购买能力;同时,大量农民进城落户后,其消费倾向和消费结构将发生变化,不仅会从农产品生产者转变为农产品消费者,而且会大量增加工业品消费。

此外,城镇化还可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城镇为技术研发和推广提供了广阔的支撑平台,是人力资本提高和知识积累的大熔炉,这为制造业结构转型升级创造了条件。

新型城镇化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与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

新型城镇化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与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

新型城镇化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与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一、新型城镇化是中国下一步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大家都很清楚,从去年“十八大”以来,到经济工作会议,再到今年的两会,中国新的领导班子开始执政,确立了新的发展思路,同时也确立了新的发展重点。

新型城镇化就成为下一步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

如果我们回顾一下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大体上可以分一下,每十年大概有一个重点。

从以前都现在有三个波次的快速发展:第一波快速发展——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中国农村经济的改革。

从1978年开始持续到八十年代,中国农村的改革动力是土地制度的改革,是联产承包责任制。

它解决的问题有两个:第一,解决了中国的粮食问题,基本上到了九十年代初,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解决了;第二,解决了我们的建国以后长期存在的食品短缺问题。

这是八十年代农村改革重要的结果。

到了九十年代,经济发展的动力是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

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形成了以国有企业、国有经济改革为中心的一系列的改革。

比如土地制度改革,正是九十年代土地从划拨变成了有偿转让,还有住房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等等。

九十年代由小平南巡讲话推动的改革促进了中国经济十年的高速发展。

新世纪这十年,大家都知道,主要是全球化的红利,我们分享的是全球化的红利,我们加入了WTO,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国的出口大幅度的增长,年均增长百分之十几、几十,这十年得益于中国的全球化,得益于外贸的促进。

所以,这十年由全球化的红利加上人口的红利,推动了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

这是第一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三个波次的快速发展,简单地给大家回顾了一下。

二、中国经济的全新阶段和面临的挑战2011年,就是说新世纪十年过后,下一个十年的开始,其实中国经济生活中有三个标志性的事件值得大家关注一下:第一个事件是中国的GDP总量超过了日本,跃居世界第二,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事件,表明了中国追赶发达国家取得了一个阶段性的成果;第二个事件是中国的人均GDP超过了5000美金。

城市发展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

城市发展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

城市发展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发展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城市化进程为中国经济注入了新的动力与活力,并对国家的经济增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城市发展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

一、城市化推动人口流动与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使得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不断加大,这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

首先,人口流动使劳动力市场更加灵活,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就业机会的增加。

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可以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同时城市的人力资源也得以有效利用。

二、城市化催生消费升级与服务业发展城市发展带动了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变革,进而推动了消费结构的升级与变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居民对教育、医疗、旅游、娱乐等高品质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这促进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为中国经济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三、城市发展推动产业升级与创新能力提升城市是经济活动和创新的集聚地,城市化的推进激发了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的力量。

城市的集聚效应促进了产业链的延伸和完善,推动了传统产业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业转型升级。

同时,城市发展也能吸引更多的人才,促进科技创新与研发能力的提升,进而推动了整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提升。

四、城市化带动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增长城市化进程需要大量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这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拉动作用。

新建的道路、桥梁、港口、铁路等基础设施不仅改善了城市的交通运输条件,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

同时,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也刺激了相关行业的需求和发展,对整体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城市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城乡差距的缩小城市发展的拉动作用不仅在经济上显现,也在地区发展与城乡差距缩小方面有所体现。

充分发展城市经济可以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形成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互动与合作。

这有助于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并有效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全民的生活水平。

中国新型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

中国新型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

中国新型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随着中国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新型城镇化对于提升生产力、推动投资增长、改善社会福利以及促进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首先,新型城镇化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和潜力。

城镇化过程中,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转移,促进了城市消费需求的增长。

随着城市居民的人均收入提高,他们更愿意消费高品质的商品和服务,从而推动了内需的增长,并为进一步发展制造业、服务业提供了巨大机会。

此外,新型城镇化还带动了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的繁荣,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其次,新型城镇化对于促进投资增长和推动经济结构升级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城镇化过程中,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不可或缺的,如道路、桥梁、铁路、机场等。

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满足了城市居民生活的需求,更为各类企业提供了更好的交通和物流条件,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效率。

同时,新型城镇化还带动了以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为特征的新兴产业的兴起,推动了经济结构向更高端、更具创造力的领域转型升级。

此外,新型城镇化对于改善社会福利和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城镇化促进了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公共服务的改善,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机会和更好的福利保障,提高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同时,城市化的发展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职业选择,为居民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空间和提升机会。

然而,新型城镇化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着城市扩张过快、资源环境压力增大、贫富分化加剧等问题,需要加强规划和管理,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其次,农村留守儿童、农民工子女等群体可能面临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困难和不公平待遇,需要优化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新型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通过提供市场需求和潜力、促进投资增长、改善社会福利以及推动经济结构升级,新型城镇化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中 国新型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中 国新型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中国新型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尤其是近年来,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为经济增长带来了诸多积极影响。

新型城镇化推动了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城镇的规模不断扩大,对交通、能源、通信、供水、排水等基础设施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为了满足这些需求,政府和社会资本纷纷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

新建的道路、桥梁、铁路和地铁等交通设施,不仅改善了居民的出行条件,还加强了地区之间的联系,促进了人员、物资和信息的流动,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能源和通信设施的完善,为企业的生产和运营提供了稳定的保障,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供水、排水等市政设施的建设,改善了城镇的生活环境,吸引了更多的人口和产业聚集。

新型城镇化带动了产业结构升级。

在城镇化过程中,人口的集中和市场需求的扩大,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餐饮、零售、金融、物流、教育、医疗等服务业迅速崛起,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同时,城镇化也促进了工业的转型升级。

为了适应城镇市场的需求和环境要求,工业企业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新型城镇化促进了消费需求的增长。

农村居民进入城镇后,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发生了显著变化。

他们的收入水平提高,消费能力增强,对住房、汽车、家电、文化娱乐等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大幅增加。

城镇消费市场的扩大,刺激了企业的生产和创新,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此外,城镇化还带动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

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使得农村地区的商业流通更加便捷,农村居民的消费潜力得到进一步释放。

新型城镇化加速了科技创新和人才聚集。

城镇拥有更完善的教育、科研和创新资源,吸引了大量高素质人才。

人才的聚集促进了知识的交流和创新的碰撞,激发了科技创新的活力。

科技创新不仅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还催生了新兴产业的发展,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

近年来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城市化现象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成为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不可忽视,它不仅提供了就业机会和人力资源,还促进了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首先,城市化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巨大的就业机会。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化不断推动着工业化进程,大量的厂房、企业和办公场所的建设和扩张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创造了海量的就业岗位。

人们通过城市化获得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就业率,缓解了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就业压力,为广大人民提供了更好的就业条件和更高的收入水平。

其次,城市化促进了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聚集,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推动了传统工业向现代服务业的升级。

城市化使得农民进城就业,不仅丰富了城市居民的就业结构,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来源,进一步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同时,城市化还激发了科技创新的活力,为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新的动力。

再次,城市化提升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城市化的推动,使得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完善,为人民提供了更好的居住环境和基本生活条件。

城市中的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得到了大力发展,为人们的健康、教育和文化需求提供了更好的满足。

此外,城市化还带来了更加便捷的交通、更丰富的商业活动和更多元化的文化娱乐,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满足了不同层次人民的多样化需求。

然而,城市化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导致城市承载能力逐渐达到上限,城市交通、环境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出现了瓶颈。

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住房问题等成为制约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瓶颈。

因此,城市化进程需要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改善,以提高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和人民生活的品质。

综上所述,近年来城市化对于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无疑是不可忽视的。

城市化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巨大的就业机会,促进了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并提升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新型城镇化与经济发展

新型城镇化与经济发展

新型城镇化与经济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了当下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趋势。

城镇化是一种大规模经济社会转型的过程,同时也是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中,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城镇化的发展对于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城镇化可以促进人口集聚和城市化进程,从而对地方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各项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内部生产和服务的活动也得到发展。

更多的人口和资本涌入城市,也为当地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同时,城市也有着更多的消费需求,这些需求进一步推动了地方经济的蓬勃发展。

其次,新型城镇化的实现加快了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均衡。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经济发展不再局限于某些优越的区域,而是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进。

城镇化对于经济发展的福利效应被进一步扩大,资源和财富的流动性得到了更好的利用。

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也为更多的人们创造了机会,使得社会各阶层实现了普惠性发展。

除此之外,新型城镇化也给中国经济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加速推进,城市生产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城市经济逐渐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尤其是随着城市化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城市,城市生产和消费的活动也随之增加。

同时,伴随着城市化的前进,城市规划和管理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如人口过度集聚、交通压力大、环境污染等。

这些问题必须得到有效的解决,才能为城市和经济的发展带来更可持续的效益。

因此,如何更好地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城市规划与管理,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城市短板,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城市化和经济发展同步。

其次,我们应该加强城市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和能源浪费,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合理统一。

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关于面向未来30年的上海发展战略研究课题评审结果的通知-

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关于面向未来30年的上海发展战略研究课题评审结果的通知-

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关于面向未来30年的上海发展战略研究课题评审结果的通知正文:---------------------------------------------------------------------------------------------------------------------------------------------------- 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关于面向未来30年的上海发展战略研究课题评审结果的通知各有关单位:《面向未来30年的上海》发展战略研究课题自4月1日向社会公开招标,截止到4月20日共收到有效申请281份。

经组织专家会议和面试比选两轮评审,确定68个课题组中标。

现通知如下:一、战略环境系列研究(6项)1、世界经济增长趋势和区域经济格局变动及对中国和上海崛起的影响研究2014-A-21-A复旦大学袁志刚2014-A-21-B上海财经大学靳玉英2、全球治理结构与投资贸易规则变动及对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的影响研究2014-A-22-A上海社会科学院王中美2014-A-22-B复旦大学袁志刚3、世界新技术革命与中国科技创新趋势及对上海发展的影响研究2014-A-23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孟海华4、世界能源格局变化与中国能源战略调整及对上海发展影响的研究2014-A-24-A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龚晓峰2014-A-24-B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唐忆文5、未来30年世界城市体系及全球城市发展趋势与上海的地位与作用2014-A-25-A上海财经大学金钟范2014-A-25-B上海社会科学院苏宁2014-A-25-C华东师范大学宁越敏6、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态势、周期和动力机制及对上海发展的影响研究2014-A-26-A复旦大学张军2014-A-26-B上海大学钱颖二、战略性资源系列研究(10项)1、上海人力资源潜力及人口成本与人口红利的变化趋势研究2014-A-27-A华东政法大学郭秀云2014-A-27-B复旦大学彭希哲2、上海城市土地空间资源潜力、再开发及城市更新研究2014-A-28-A上海大学吴冠岑2014-A-28-B同济大学杨帆3、上海城市网络资源拓展及功能性机构集聚趋势研究2014-A-29上海财经大学陈信康4、上海科技创新资源发展趋势及开发利用研究2014-A-30同济大学陈强5、上海教育、医疗等社会资源发展潜力与高质量开发研究2014-A-31-A上海财经大学何骏2014-A-31-B复旦大学刘宝6、上海全球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2014-A-32-A上海师范大学苏智良2014-A-32-B同济大学周俭7、上海信息资源发展趋势与开发前景研究2014-A-33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吴忠8、上海能源发展趋势、发展战略与节能城市建设研究2014-A-34-A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唐忆文2014-A-34-B上海社会科学院梁朝晖9、上海生态环境容量、发展趋势与生态城市建设研究2014-A-35-B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耀国2014-A-35-C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王敏10、上海全球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承载能力与开发研究2014-A-36-A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朱洪2014-A-36-B上海交通大学孙健2014-A-36-C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赵一新三、战略驱动力系列研究(7项)1、全面深化改革与上海发展动力再造和发展模式转换研究2014-A-37上海社会科学院石良平2、上海在我国全面融入全球化和中国崛起中的开放红利研究2014-A-38-A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丁国杰2014-A-38-B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刘凌3、中国新型城镇化和区域经济格局变化与上海城市功能提升研究2014-A-39上海财经大学豆建民4、长三角全球城市区域发展与上海全球城市建设研究2014-A-40-A上海财经大学张学良2014-A-40-B同济大学彭震伟5、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促进上海提高城市生产效率研究2014-A-41-A浙江大学肖文2014-A-41-B华东师范大学程贵孙6、互联网发展促进上海城市能级提升与建设智慧城市研究2014-A-42-A上海大学熊励2014-A-42-B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胡斌7、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变化驱动上海城市创新发展研究2014-A-43-A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曾瑞明2014-A-43-B同济大学王莉四、发展趋势及愿景分析系列研究(2项)1、上海城市发展远景展望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2014-A-44-A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王颖2014-A-44-B上海市统计科学应用研究所严军2、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的愿景目标、功能特征、发展范式、发展路径和障碍风险研究2014-A-45-A上海社会科学院屠启宇2014-A-45-B上海工程技术大学XXX明2014-A-45-C上海福卡经济预测研究所有限公司王德培五、发展思路系列研究(14项)1、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的战略框架和战略重点研究流标2、上海城市发展内涵和理念优化调整与城市能级的阶段性提升研究流标3、上海全球城市网络节点枢纽功能、主要战略通道和平台经济体系建设研究2014-A-48上海大学吕康娟4、上海全球城市商务生态环境研究2014-A-49上海商学院朱国宏5、上海综合性全球城市新型产业体系与产业布局研究2014-A-50-A上海社会科学院李伟2014-A-50-B复旦大学芮明杰6、上海全球城市形态、空间结构及与大都市圈建设研究2014-A-51东南大学杨俊宴7、上海全球城市创新系统与创业生态环境研究2014-A-52-A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张聪慧2014-A-52-B上海交通大学郭俊华8、上海全球城市文化发展与都会城市建设研究2014-A-53-A上海社会科学院荣跃明2014-A-53-B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邱羚9、上海全球城市社会架构、文化融合与社会和谐研究2014-A-54-A上海大学张文宏2014-A-54-B华东理工大学何雪松10、上海全球城市的生活、生态环境与宜居城市建设研究2014-A-55-A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白杨2014-A-55-B华东师范大学韩骥11、上海全球城市的人才资源开发与人才流动研究2014-A-56-A复旦大学姚凯2014-A-56-B上海市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汪怿12、上海提升全球城市品牌形象与增强城市吸引力研究2014-A-57-A上海师范大学陆建非2014-A-57-B香港城市规划院孙纪平13、上海全球城市管理与城市安全防护研究2014-A-58-A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孟勇2014-A-58-B复旦大学李瑞昌14、上海全球城市治理模式与民主法治研究2014-A-59-A复旦大学郑长忠2014-A-59-B上海市行政法制研究所刘平希望课题组负责人按照《课题指南》的要求,认真组织,深入调研,保证质量,按时完成研究任务。

新型城镇化——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新型城镇化——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作者: 马明亮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决策与信息
页码: 13-15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3期
主题词: 城镇化质量 中国经济增长 拉动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现代化建设 历史任务 扩大内需国家领导人
摘要:城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 十八大以来,新一代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城镇化将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

经济生活2015一轮复习专题突破:城乡发展一体化

经济生活2015一轮复习专题突破:城乡发展一体化
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 的。(3分) ②有利于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优化资源配置。(2分) ③有利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3分) ④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分) (若考生回答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内容,只要言之 有理可酌情给分,但本题总分不得超过10分)
总结:城乡一体化是哪些方面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 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使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 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 化、生态、空间、政策(制度)上协调发展的过程。 对于城乡一体化的根本应该废除原有的城乡二元体制制度。改革户籍制 度废除现行的人口流动管制。 中央政府应该逐步增加对于中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的转移支付,建立公 平合理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积极探索农村医疗和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的 创新问题,为今后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创造条件。尽快取消 对农村居民的各种非国民待遇的政策规定,取消现存的城乡分割的劳动 力市场,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使得农民有与城镇居民均等 的就业机会和公平竞争的市场和法律环境。要加快产业布局调整,推进 劳动密集型产业、涉农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从城市向农村转移,进一步 加快城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城乡产业布局,强化城乡产业之间的协作 和联系,鼓励城市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进入农村,改变资源从农村向 城市单向流动的格局;还要按照公平的原则配置公共资源,尤其是财政 资源以及公共服务资源,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不断优化 财政支出结构,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制度对接。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 “新型城镇化 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强大引擎”的意义。(10 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市民权”。第 4 页 共 6 页
新型城镇化对经济社会有全面带动作用
新型城镇化有三个主要侧重点:一是强调城市群引领,并以此作为城镇化主体形态;二是强
调“新四化”同步,注重城镇化质量;三是强调核心城市辐射,关注中小城市发展。
1.新型城镇化建设将创造大量新的投资需求
推进城镇化可以从基础设施建设和消费品市场扩大两方面消化大量工业产品。城镇化不仅仅
由养老机构的建设发展而带动的养老地产的发展是养老产业的重要内容。养老地产的发展体现在
两个方面:其一,养老机构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所带动的地产投资;其二,以房养老和房产置换
所带来的城区改造和土地增值。
2010 年末全国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约 3300 万,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 1080 万,到
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我国的城镇化率刚超过 50%,未来几十年我国最大的发展潜力就在新型城镇
化。
我国城镇化发展阶段性特征与内涵
城镇化是指伴随着经济增长,由产业结构非农化而引发的生产要素由农村向城市流动和集
中,在城市体系不断升级的同时,农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逐渐与城市接轨、最终实现城乡一
体化的过程。
生活的基本需要,也是为现代消费品进入居民消费领域所准备的基础条件。
推进城镇化将带动房地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工程建设,直接扩大对第二产业中的
冶金、建材、建筑、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行业的需求。同时还将扩大对房地产、现代物流、设
计规划、咨询服务、金融保险等第三产业的需求。
以上产业都将延伸产业链条,产业相关效应明显,其发展能够扩大投资需求。由此引发的投
3.我国未来新型城镇化发展特点
过去 30 年的传统城镇化进程,为我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提供了有力的资源保障,伴随着我
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2011 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超过 50%,为 51.27%,传统的城镇化道路
已经不再适合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
新型城镇化,顾名思义,区别于传统城镇化,是指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
90 年代以后,随着城市改革的推进,向城镇集中的农村劳动力逐渐成为主流,并一度造成了壮观
的“民工潮”现象。
第二个阶段,是 2001 年至今。随着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的召开,城镇化发展模式开始发生
重大转变,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相匹配,多元化协调型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成为指导城镇化实践的重
要方针。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为:首先,摒弃优先发展小城镇的传统理念,强调大、中、小城市和小
表现为城镇空间的扩展,更重要的是表现为人口的集聚和城镇人口规模的扩大。城镇化可以增加
农民的非农收入,推动服务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新型城镇化一方面将继续扩大城市数量和规模,另一方面对城市基础设施提出更高的要求,
如道路、给排水、电力、通讯、垃圾和污染物处理等,这些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为满足城市人口
而且会大量增加工业品消费。
新型城镇化的难点和核心是真正实现农村进城人员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变。新型城镇化把农民
变为市民,必然会带来消费方式的转变和消费规模的提升,实现经济的服务化,文化、旅游、休
闲、家政、美容等行业的服务水平将不断提升,享受型消费所占比重必然会不断提高,进而逐步
实现消费结构的升级。
务需求总的满足率只有 15.9%。
根据全国老龄办的测算,目前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中仅家政服务和护理服务潜在的市场规模已
经超过 700 亿元,2010 年将增加到 1300 亿元,到 2020 年将超过 5000 亿元,“十一五”期间每年
增加约 150 亿元,2010~2020 年每年增加约 370 亿元。同时,养老服务具有很强的就业容纳力,
城镇的协调发展。党和政府在 2001 年的“十五”发展规划中首次对传统的抑制大城市发展的基
调进行了转变,2002 年的十六大报告,2005 年的十六届五中全会,2007 年的十七大报告均对我
国新时期的城镇化模式转换指明了方向。
其次,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城镇化建设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主要体现是,加快让
按照就业人员与有需求的老年人数 1:10 的比例计算,到“十二五”末,我国老年人护理服务和生
活照料直接新增养老服务就业岗位 500 万个,到 2020 年将达到 710 万个。
养老机构的建设和发展是养老产业发展的必经阶段,也是整体养老服务水平发展的标志,同
时具有引领、辐射、带动全社会养老服务水平的功能,对推动养老产业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转移劳动力在城镇中活的就业的平等权、城市的居住权和市民的基本权利,弱化传统的城市就业
市场的二元分割制度,同时,城镇化由粗放型建设模式转向集约型模型,城镇化建设开始注重以第 2 页 共 6 页
土地为代表的自然资源的节约型使用以及对环境资源的保护上。
2.我国区域城镇化的布局特征
我国的区域城镇化布局呈现出两个特点:
谐、城乡互促共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个性鲜明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更加重视城
镇化质量,强调适度和健康的城镇化发展速度,其目标指向应是“适度的城镇化增速”、“投资环
境的改善”和“人居环境质量的提升”。
与工业化协同发展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从城乡分割的现实出发,注重工业反哺农业、城市
支持农村;注重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时代文明向农村扩散,让城镇化的进程成为促进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与城市生态化相结合,走环境友好的城镇化道路,
走发展和智力同步的道路,按照“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要求,努力发展低耗经济、低碳经济、
循环经济,节能减排,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按照城市标准,对垃圾、污水、噪音等污染物进行
达标处理和控制,增加绿地、林地面积,突出城市生态建设,推动城市与自然、人与城市环境和
务工政策的出台,开启了政府对劳动力流动政策的改革。
这段时期,我国索出一条依托小城镇的农村城市化道路,有效克服了城市建设资金不足和
就业容纳能力低的限制,在不利的城市化初始条件下,推动了城镇化进程的发展。
这段时期我国城镇化特点为:首先是小城镇优先发展策略,1980 年、1989 年和 2000 年,我
谐相处,建设生态城市。
因地制宜、路径多样的城镇化。实现拉动力从传统工业化带动到新型工业化的转变,就是按
照资源集约功效利用的要求,注重产业的合理布局与配套集群发展;注重做大做强新型产业,尤
其是现代服务业;注重生产凡是和工艺流程创新升级,推动城镇向数字域、信息域、智能域、知
识域方向发展,促使城镇地理空间优化、中心城市与卫星城镇共同繁荣,造就城镇宜居宜业宜游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过程,以形成城乡互补、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新型城镇化必须适应工业化的要求,有效发挥促进工业化的作用,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相辅
相成、互相促进。同时,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使落后的二元经济结构转变为
工业化城镇化协调推进、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的一元化现代化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中国城镇人口由 1978 年的 1.72 亿增加到
了 2011 年底的近 7 亿,城镇化率由 1978 年的 17.92%上升到 2011 年的 51.27%,年增长 1 个百分
点。展望未来,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宏观经济发展运行的基
从构成的省份看,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相对发达,城镇化水平普遍较高,城乡融合的程度也
较高,尤其是环渤海地带、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显得更为突出。在中西部地区,城镇化
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城镇数量较少,规模较小,城镇化水平较低,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仍然较为
明显。
城镇化率较高的省份增速较慢。2005-2011 年,我国 31 个省市的城镇化率平均增速为 1.3
3.新型城镇化发展将极大推动养老产业发展
养老服务是养老产业最基本的内容,贯穿于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等各种养老模式
中。目前,我国有 1.67 亿老年人,其中 80 周岁以上的高龄老人 1899 万,失能老人 1036 万,半
失能老人 2123 万,他们都不同程度地需要社会为其提供照料服务,但目前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第 5 页 共 6 页
的环境。
转移劳动力市民化的城镇化。只有劳动力的非农业化和劳动力的空间转移不是真正意义上的
城市化,仅有人口的集聚和产业的优化而没有生活质量的提升、人居环境的优化也称不上高质量
的城镇化。要改革城镇人口社会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居住地登记体制,让外来常住人
口在医疗、教育、养老、失业救济等方面与城市人口享受平等的权利,赋予外来落户人口以完全第 3 页 共 6 页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健康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先进程度,健康
国政府出台了多项政策,有意识地向小城镇倾斜,以保障小城镇的发展优先权;其次是人口迁移
模式的多元化,这一时期的人口迁移趋势总体上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但在空间位置上,
表现为两种模式,一种是就地转移,也就是带了农村城镇的扩张或者新的城镇的产生,另一种是
向城市转移,结果是城市的扩张。
从我国的城镇化进程看,在 1988 年之前,我国人口流动更多表现为就地转移,进入上世纪
投资的市场空间超过 4000 亿。
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大。
发展以房养老为主要内容的养老地产,一方面,增加了中心城区土地供给,有利于城市的拆迁改
造和城市功能的更新完善,另一方面,将房地产转化为投资消费,增加了养老产品的市场需求。
4.新型城镇化将带动健康产业快速发展
“十二五”期末,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将达 4000 万人,这些老年人绝大部分需要在养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