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

合集下载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1-2-3学段修订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1-2-3学段修订版

培养未来的核心人才
培养具有创新和创造能力的 未来核心人才。
一、二、三学段的变化与调整
修订版针对不同学段进行了调整,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1
一年级至三年级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基本语言能力,注重语文形式的感受。
2
四年级至六年级
增加实践活动、研究探究等活动,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3
初中学段
强调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在更高的层次上进行语文研究。
新标准推崇全面性、多元性和个性化的考核方式,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感知语文学习的乐趣。
1
抛弃高分低能
鼓励学生去关注探究和发现,建立正确的人Βιβλιοθήκη 价值观。2多元化考评
评价手段采取多元评价方式,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语文运用能力。
3
允许因材施教
教师可以因材施教,使课堂更加多元化。
对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策略的启示
培养核心竞争力人才
让学生在多元化和全方位发展中,成为未来社会的核心竞争力人才。
对语文课程内容的具体要点
课程内容的调整旨在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和素质。
强调跨学科融合
语文与其他学科产生联动,培养 学生的全方位思考能力。
技能的培养和提升
透过多样的教育方式,发展学生 语言的应用能力。
注重学生的艺术鉴赏
帮助学生提升理解文学作品的能 力和对美的鉴赏能力。
对语文课程评价和考核的调整
教师需适应新修订标准,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1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教师应该注重开放性教学,创设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氛围。
2
促进学生多元化思考
教师应该多元化传授知识,提高学生对语文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认知和理解。

(最新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最新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注:凡是加粗的部分,均是课程标准(修订稿)新改动的,或增或删,或调或整合。

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

语文新课程标准

语文新课程标准
02 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基于核心素养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 知识技能,精选、设计课程内容,优化组织形式,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
03 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依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刻画不同学段 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
04 增强了指导性。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 示” ,明确“为什么教”“教什么” “教到什么程度” , 做到好用、管用。
课标修订的主要变化
课标修订的主要变化
CHINESE CURRICULUM STANDARDS
(一)关于课程方案
01. 完善了培养目标
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培养 的具体要求。
02. 优化了课程设置
整合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思想品德为道德与法治;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开设起始年级提前至一 年级; 将劳动、信 息科技独立出来。
的重要论述,准确把握中央关于教育改革的各项要求,确立课程修订的根本遵循
02 对重大主题教育进行整体规划、系统安排,充分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有机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落实有理想、 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的培养要求,强化课程思想性。
课标修订的重点思路
CHINESE CURRICULUM STANDARDS
01 课标修订的背景过程 02 课标修订的重要意义 03 课标修订的重点思路 04 课标修订的主要变化
PART 01
课标修订的背景过程
课标修订的背景过程
CHINESE CURRICULUMபைடு நூலகம்STANDARDS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与修订稿比较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与修订稿比较

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通知教基二[2011]9号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2001年,国家启动了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构建了有中国特色、反映时代精神、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各学科课程标准得到中小学教师的广泛认同。

同时,在课程标准执行过程中,也发现一些标准的内容、要求有待调整和完善。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我部组织专家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咨询意见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的审议结果,经研究,决定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

现就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在执行中的有关要求通知如下:1.全面加强学习培训工作。

各地要把修订后的课程标准的学习培训活动作为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契机,认真组织开展覆盖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校校长、教师和教研人员的全员培训,帮助他们全面理解、深入领会和准确把握修订后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和主要变化,切实把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和基本要求全面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2.深入推进教学改革。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主要依据。

各地要引导广大教师严格依据课程标准组织教学,合理把握教学容量和难度要求,调整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控制好课业负担,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要充分整合专业资源,建立专家咨询和指导系统,围绕课程标准实施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深入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特别要加强对农村地区学校的跟踪指导和专业支持。

3.积极推进评价考试制度改革。

各地要引导学校进行教学评价改革,强化评价在教学诊断和促进学生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思路及内容调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思路及内容调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思路及内容调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思路及内容调整《语文课标实验稿》的颁布、实施及“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使用是近年来基础教育阶段语文学科内的一件大事.《语文课标实验稿》修订的酝酿准备工作在2004年就展开了,但教育部组织的正式课标修订工作是2007年展开的.修订工作的大致情况是:先组织对29个省、市、区的语文课程改革情况进行大面积调查,课标修订组在征询了对《语文课标实验稿》内容及实验工作的各种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了反复的调研、学习、讨论、修改,最后在2011年形成《语文课程标准》定稿报送教育部.1.这次的语文课程标准研制及修订的依据是什么?(1)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调整和改革育的决定》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21世纪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国务院批转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改革课程体系和评价制度,争取经过10年左右的实验,在全国推行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3)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前提下研制并颁布实施的.(4)近年来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我国社会和教育发展实际;各地在使用《语文课标实验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意见.2.《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的基本思路和指导思想是什么?《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的整体思路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从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实现我国在战略机遇期成功转型的高度着眼,确定语文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认真研究外国母语课程改革的经验和理念,从本国语文教育的传统和现实状况出发,明确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坚持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巩固改革成果,总结十年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针对语文教育中存在的新老问题,修订课程目标和内容;进一步研究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和语文课程的特点,提出切合实际的课程实施举措;从善如流,吸纳来自各个方面的有价值意见和建议.研制的指导思想是:以中央有关文件(特别是2010年以来的文件)精神为指导,更是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作为课程标准修订的思想基础.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在语文课程的目标和课程实施的各个方面;坚持素质教育理念,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足于通过改革解决实际问题,坚持改革不动摇,同时又注意尊重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努力使课程目标的各项要求安排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积极慎重地推进改革;课程目标和内容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和科学性,兼顾不同地区和学校的差异;对暂不能解决的问题不急于下结论,留待进一步实验和研究后妥善解决.3.这次的《语文课程标准》与之前的《语文课标实验稿》相比较,在哪些地方作了修订与调整?4.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结构体例与一些标题也与原来的《语文课标实验稿》有所不同,这是出于怎样的考虑?这种结构体例和标题上的调整与变化,一是为了在表述上更为准确、适切,二是为了尽可能和其他学科的课程标准在结构体例和标题上取得一致.然而,语文学科有着自身的学科特殊性,所以,根据本学科的特性,也没有在所有的地方机械地与其他学科课标取得一致.例如,《语文课程标准》未设“内容标准”这一项,在《语文课程标准》里“内容”与“目标”是融在一起表述的,标题采用了“课程目标与内容”的提法,下一级标题也未采用按内容划分出“分目标”,而是按学段提出了阶段性目标,称为“学段目标与内容”;“总目标”则称为“总体目标与内容”.5.这次《语文课程标准》修改与调整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这次《语文课程标准》的修改与调整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一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渗透;二是进一步突出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进一步突出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四是根据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语文的特点,进一步增强课程目标的切合性和教学实施的可操作性;五是针对语文教学和社会语言文字运用中的突出问题,采取一些新的措施,增强改革力度.6.可以说得具体一些吗?比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是如何体现在《语文课程标准》内容中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属于人文学科范畴的基本课程,也是一门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进行阅读鉴赏、交流沟通的实践性课程,承担的是祖国语言文化传承的功能,同时也秉承着育人的宗旨.所以,《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精神,在有关部门的指导帮助下,将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补充到《语文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例如,在“前言”“课程目标与内容”和“实施建议”中,增写了如下内容:“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语文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我们说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并不是要在“听”“说”“读”“写”之外再加一项学习内容,而是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将思想情感教育,渗透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之中,融入到课程实施的方方面面.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与学生语文学习融为一体.7.《语文课程标准》是怎样突出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根据当今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继续坚持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的改革,对课程目标与内容、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的改革,对课程目标与内容、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再作适当的调整,在本课程里进一步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自然,关注自己的成长,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不仅是要让学生懂得这方面的道理,而是应该在阅读、表达的活动中,通过引导,使他们在精神上受到激励、感染,让这种意识成为自觉的行动.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必须要求学生在阅读、表达的实践上下功夫,应避免围绕知识条文、概念定义耗费精力.要培养这方面的实践能力,不能光靠反复做题,学会应对考试,而是要通过各种学习活动,让学生把语言文字的运用与生活联系起来,与其他学科的学习联系起来,根据生活和学习的实际需要,在运用中真正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能力.生活、学习和工作对于语文能力的要求也是在发展的,《语文课程标准》根据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关于“非连续文本”阅读的新要求.第三学段“课程目标与内容”要求学生“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第四学段“课程目标与内容”要求学生“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追求创新,是这个时代的赋予我们的重大任务,培养创新能力是当代教育中的主旋律.语文学科也应该和其他学科一样,高度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课程中,应该逐渐改变“告诉式”的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学习从习以为常的语言现象和事实中发现问题;在自己的表达中,努力摆脱模式化的套路,寻求语言运用的创新.学习语文,的确要进行技能训练,使学生熟练地运用语言文字.掌握语言的运用的规范、书写的规范,但是不能把它当做唯一的学习方式.实施创新教育,还必须改变刻板划一的教学模式,创设生动、活泼、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学生获得充分的展示自己语文学习成果的机会.8.《语文课程标准》是怎样强调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所说“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的?长久以来,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都没有直截了当回答“语文课程标准是什么”的问题.近年,许多语文教师和教研工作者强烈要求《语文课程标准》能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这些意见是正确的.这一次的修订,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作了如下修改:“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了课程的目标和内容需聚焦于“学习语言文突出了语文课程“实践性”“综合性”特点.字运用”,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背离语文课程核心目标的做法.有些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运用情况,讨论、评析作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问题.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的要求,阅读教学可以从具体语言文字运用现象入手,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品味、咀嚼,来探索文本的意蕴;也可以从整体阅读的感悟出发,到语言文字中找出依据.总之,要紧扣语言文字的运用.还有的老师,特别注重对文本意蕴领会的“深”和“透”,教师“讲课”所考虑的重心在于如何把学生给“讲懂”了,忽视对文本中语言文字的并不合适,而忽视语言进一步掌握.其实,一味追求把课文“讲深讲透”,只能是语文教文字运用的教学更是问题.使学生“理解”“听懂”“记住”,学目的的一部分,中小学生学习语文,还应该多下功夫积累词语,学会运用词语进行表达.有的老师对语言文字的运用也很重视,但他们立足于语言、文字学习中知识点的落实,而对语言文字材料的积累感悟指导用力不够.语文课程是一门学生学习如何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实践新课程.学习语文的第一工夫应该下在对具体语言材料的积累、品味、感悟上,在语言材料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再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可能(学生具备对语言文字运用现象抽象提升的条件,不过多增加学习成本),帮助学生认识语文运用规律.开设语文课程的目的不是要让学生成为精通“语言”“文字”性质、要素、结构、特点、规律之类专门学问的学者,课程目标不是落在关于语言、文字的知识系统和学科规律的理论体系上,课程内容不是语音学、词汇学、语用学、文字学、文章学、文学的知识拼盘.开设语文课程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或者说驾驭语言文字这种工具,是要通过运用语言文字的范例和实践,学习如何在生活中、在本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学习中以及将来在各种不同工作领域里,运用好语言文字.9.那么,要依据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的特点,进一步增强课程目标的切合性和教学实施的可操作性方面,《语文课程标准》是怎样要求的?《语文课程标准》还十分注重学生的语文积累,“课程基本理念(四)”“课程设计思路”等多处地方增加了关于加强语文积累的表述.广大语文教师对于课程标准修订最为突出的意见和建议是在一些具体内容上,并希望设定的课程目标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因此,此次修订在课程目标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部分更多地考虑到了课程目标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可操作性.修订工作组深入研究在课程改革实验中了解到的问题,根据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语文的特点,经过系统的梳理之后,着重考虑对相关内容的目标、要求进行适当的调整.在有的部分原先设定的目标难度过高,需要适当降低;有的地方需要补充说明,繁琐的教学过程和过于理性、抽象的要求;有的地方要修改对目标建议的表述,力求诗歌学段目标的梯度、层次及有关表述更加清晰;在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中,还有必要进一步强调关于语文学习的关键性要求,补充相应的措施和说明.例如:《语文课标实验稿》第一学段的写话目标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的认识和感想.”修订后,删去了“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知和感想”一句,降低了要求,让这个学段的学生更加宽松地学习表达.《语文课标实验稿》第四学段阅读目标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已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修订后,删去了“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的要求,降低了阅读难度.10.对此轮课程改革实验中出现的偏差,此次《语文课程标准》做了哪些调整,采取了哪些措施?十年语文课程改革实验,大家也逐渐意识到出现了一些偏差,因此在《语文课程标准》修订中特别强调要加以改正.纠偏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强调了教师的“阅读教学”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设》的“教学建议”部分提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在理解课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也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对课程目标中“有感情地朗读”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设》的“教学建议”指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的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要以对内容的理解调.”在“评价建议”中又提出:“评价‘有感情地朗读’,与把握为基础,要防止矫情做作.”——对汉字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课程际准》针对近年来汉字教育方面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几方面的教学建议:一是要转变汉字教育的理念.不能简单地把识字写字的学习当作阅读、写作的附庸;二是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写字姿势和习惯的养成;三是调整了有关“目标”、适当降低第一、二学段识字写字量的要求(如第一学段,识字写字量由“800~1000”改为“800左量由“1600~1800”改为“1600左右”,右”);四是特别关注写字过程,强调了书写质量.强调“第一、二、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五是在汉字教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学中,更加重视学习和教学的方法,继续强调“多认少写”的做法.除此之外,在“附录”中新增了两个字表——《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根据字表的设计,《语文课程际准》又补充了关于识字写字教学评价的建议:“建议先认先写字表中的300个字,逐步发展识字写字能力.”《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的作用就是,让学生在初级阶段熟练掌握300个“基本字”(即高频字).选出的这些高频字包含汉字的各种笔画类型和基本间架结构类型,学生多花一些功夫认识,体会并且练好这些字以后,学习其他的字,可以少花时间和力气,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中的表一,就是要求在初级阶段的教学中尽可能先安排学习这些字.《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3500个常用汉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表一和表二共列出3500个常用字,将这一学习要求的内容具体化.这一字表可以给教科书编写和识字写字教学的评估提供参考.11.此次《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部分提出的“非连续文本”阅读问题是出于何种考虑?这对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师来说是一个新的概念和提法,在教学实施中应如何理解与把握?“非连续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它的特点是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在现代杜会被广泛运用,与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须臾不离,其实用功能十分明显.学会从非连续文本中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是现代公民应具有的阅读能力.课标修订组因此提出了“非连续文本”概念和阅读要求.现代学生不仅应该学会通过传统的媒体阅读和表达,还应该能够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来获取信息和交流沟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加强自身对新媒体、新技术的学习与运用.另一方面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对各种相关学习材料和途径的关注、学习、把握与运用来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水平和能力.12.这次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许多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对下一步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是否还有我们在目前已有所感知,但却未能明确的问题存在?对此,应该说这样的问题不仅存在,有的还是根本性的问题,这些问题不是我们不想提、不想解决,而是这些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学和研究要领域中的问题我们至今仍无法对它们作出相对科学适宜的“处置”,留待全体语文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教学和研究中去进一步认识与解决.13.您能否具体说一说目前我们认识到的并尚未在此次《语文课程标准》中解决的主要问题有哪些?我们认识到但要留待进一步探索的问题应该说还是不少的,这里列举几项.一是关于“语文学科”“语文知识”的问题.语文知识和语文学科的体系是一个需要下大功夫研究的问题:语文学科的知识系统应该是怎样的?支撑“语文”使它成为一个“学科”的东西是什么?“语文”这个门类,我们暂且以“学科”相称,它与“按照学问的性质划分门类”的“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化学”有着根本的不同.语文学科课程跟数学、物理学、化学等课程不一样.数学、物理学、化学等课程都有着由一系列概念、定理、公式等构成的逻辑性体系,而中小学语文课程具有不同于那些学科的性质特点,它不是由一套抽象的知识和客观的定律规则之类支撑起来的.“语文”是实践性课程,它的内容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综合性,不像其他学科有着较为清晰的学科边界,可以构成相对独立的封闭系统.语文学科课程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使学生掌握这方面的技能,是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能力.语文学科要不要强调知识,学科“支柱”和核心要素是什么,如何才能建设起科学的“语文”学科体系等等都是我们下一步要深入研究探讨的学科问题.二是关于语文教育效率的问题.语文教学“少慢差费”问题一直是语文教育界人士的心病.而摆脱“少慢差费”的困境,努力探索“多快好省”的教学之路一直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力图想解决的问题,但这一问题至今没有太明确的说法和成熟的可咨借鉴与复制的经验,需要我们思考:语文教育症结究竟何在,语文学习的过程究竟该多长,语文学习的目标是什么,一个正常的孩子要达到规定的语文学习目标适宜采用什么方式,需要投人多少个学时才能基本达成语文学习目标等等,我们现在还真有些说不清楚.如果急于催生、急于求成,很可能会破坏和搞乱了语文学科“成长”的正常机制,欲速则不达.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看待“语文生长期”.三是关于语法教学的问题.在实施《语文课标实验稿》过程中,不少老师对该不该让学生学语法感到很困感,对此我们的回答是当然要学.值得研究的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需要学习什么样的语法内容?应该运用怎样的方法、通过怎样的途径去掌握汉语语法?对语法掌握到什么程度?这些都还有待于我们去作进一步研究探讨.我们期望,在各方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能尽快突破汉语语法方面的一些重大难题,建立起一个能真切地反映汉语本质特征的语法系统,研究出一套合适的语法教学方法.四是关于语文教学序列和学科结构体系的问题.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思考:语文课程中是否能够根据各个部分的目标和内容,构建起一个个线性的序列,使我们的教学高度有序,使我们能精准地测量学生的语文学业水平?大家都盼望着能建设起一个科学的语文教育体系,那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新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新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最新修订版】目录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的性质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三、课程的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二、阶段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科书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附录一、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三、语法修辞知识要点四、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

语文课程应该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深化改革,与时俱进,着力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思想道德修养,为培养未来公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提高国民素质发挥奠基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提高思想文化修养。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2019年最新修订版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9年最新修订版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9年最新修订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目录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的性质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三、课程的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二、阶段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科书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附录一、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三、语法修辞知识要点四、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

语文课程应该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深化改革,与时俱进,着力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思想道德修养,为培养未来公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提高国民素质发挥奠基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提高思想文化修养。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2023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23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新课标下语文教育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2023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综合素养。

通过学习语文,学生将发展书面表达、口头表达、阅读理解和文化素养等核心能力。

在课程内容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语言文字知识:学习汉字、词语、语法等基本知识,提高读写能力。

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文学鉴赏和创作能力:通过阅读和写作实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文化传承和理解能力: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和多元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和理解能力。

在课程目标方面,2023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旨在实现以下目标: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使其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素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其具备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使其具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意识。

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使其具备走向国际舞台的素质。

总体来说,2023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年版)》修订讨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年版)》修订讨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年版)》修订讨论一、前言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提高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育的质量,经过广泛的调研和深入的研究,我们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修订。

本次修订旨在进一步明确语文教育的目标,优化课程结构,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修订原则1. 坚持立德树人,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2. 坚持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体现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3. 坚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

4.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

三、主要修订内容1. 课程目标:对学生的语言理解、运用、欣赏和评价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了信息时代背景下语文能力的培养。

课程目标:对学生的语言理解、运用、欣赏和评价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了信息时代背景下语文能力的培养。

2. 课程结构:优化了课程结构,将原来的“阅读与鉴赏”、“积累与运用”等内容整合为“语言理解与运用”和“文学与文化鉴赏”两个部分,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和文化的传承。

课程结构:优化了课程结构,将原来的“阅读与鉴赏”、“积累与运用”等内容整合为“语言理解与运用”和“文学与文化鉴赏”两个部分,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和文化的传承。

3. 教学内容:更新和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加了古诗文阅读比例,强化了现代文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增加了口语交际和写作的训练。

教学内容:更新和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加了古诗文阅读比例,强化了现代文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增加了口语交际和写作的训练。

4. 教学方法:鼓励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探究研究、合作研究等,提高学生的主动研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方法:鼓励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5. 评价机制:建立了多元化的评价机制,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也重视学生的研究过程和综合素养的培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最新修订精编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最新修订精编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最新修订版】目录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的性质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三、课程的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二、阶段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科书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附录一、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三、语法修辞知识要点四、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

语文课程应该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深化改革,与时俱进,着力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思想道德修养,为培养未来公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提高国民素质发挥奠基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提高思想文化修养。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3学段修订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3学段修订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3 学段修订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版是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文件,旨在提高学生 的语文素养和能力,培养他们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为他们的学习和未来发 展奠定坚实基础。
修订的背景和目的
背景
随着社会发展,语文教育需适应时代需求和学生需求的变化。
目的
修订语文课程标准旨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语文能力,推动教育创新。
能力培养目标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
关键词
核心素养,能力培养,阅读理解,写作表达,口头表达。
践行“四个全面”的指导思想
1
全面发展
注重个体的面素养
培养学生的基础素养、综合素养、创新素养等。
3
全面育人
培养学生的道德、智力、体魄、美学等方面的素养。
关键词
时代需求,学生需求,教学质量,教育创新。
23学段修订版的主要特点
1 综合性
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 语文的能力。
2 多元化
涵盖了传统文学、现代文 学、口头表达、写作等多 个领域。
3 科技化
引入了信息技术,鼓励学 生利用技术手段提升语文 素养。
核心素养与能力培养目标
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语言运用素养、传统文化素养等。
3 关键词
综合评价,考核改革,多 种评价方式,个人发展。
课程结构和内容调整
课程结构
重新调整了课程结构,优化学 科关系,拓宽学生知识面。
课程内容
增加了现实生活中的语言情境, 使课程内容更多元、贴近学生 生活。
关键词
课程结构,学科关系,课程内 容,语言情境。
评价与考核的改革
1 综合评价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 考试、作品展示、口头表 达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008修改稿)目录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的性质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三、课程的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二、阶段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科书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附录一、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三、语法修辞知识要点四、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

语文课程应该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深化改革,与时俱进,着力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思想道德修养,为培养未来公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提高国民素质发挥奠基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提高思想文化修养。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地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

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1.语文课程的设计,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地融入语文学习过程。

2.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

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目标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3.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

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4.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第一学段为“写话”,第二、第三学段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

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

5.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对教学、评价、教科书编写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

能说普通话。

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

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

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

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阶段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一)识字与写字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

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学会汉语拼音。

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

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学习独立识字。

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会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

(二)阅读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默读。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5.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6.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

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7.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

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三)写话1.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学习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四)口语交际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

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

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第二学段(3~4年级)(一)识字与写字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

3.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5.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阅读1.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7.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9.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三)习作1.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