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扶不扶问题的道德讨论 共24页
扶不扶
浅谈扶不扶折射出的社会问题近年来,老人摔倒该不该扶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见义勇为、扶助弱者原本是人性本能,却为何屡屡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从早年的彭宇案、许云鹤案、如今的达州小学生被讹获委屈奖等等一系列挑战人性道德底线的事件的发生,让我们恍然觉醒,社会道德在严重滑坡、社会诚信正逐渐瓦解,让我们不得不深思这社会怎么了?我们如何才能走出扶后被讹的尴尬困境?一、扶不扶背后的问题分析(一)扶老人的成本太高,风险太大。
扶起老人本来是一件简单的道德问题,然而选择施救的好心人在遭到诬陷面临莫大风险后,行为人不得不在选择救助时考量帮扶之后会不会产生不利后果,是否要面临名誉受损、金钱、时间耗费的高成本,在综合考量之后,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沉默。
(二)缺乏健全的法律机制。
扶不扶的困境折射出我国法律制度的缺失,法律无法保障施救者的合法权益,不能保障施救者得到公平对待,让施救人准备做好事时有了后顾之忧。
虽然目前不能做到事事立法,但对社会褒扬的行为、对助人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对被助者讹诈行为的惩戒需要行政司法人员正确适用法律原则比如主观过错原则、公平原则等去处理。
同时,老人讹诈的违法成本很低。
老人讹诈行为不仅仅是道德问题,已经触及法律底线。
虽然有不少老人讹诈事件,但即便在查清事实真相后也极少看到讹诈人受到惩罚,可以说违法成本为零,很难起到惩治作用,这也进一步滋长了老人讹人的诱因和动力。
(三)缺失系统的公共社会保障机制。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路人见死不救、老人讹诈固然是社会之耻,但更大的原因是我国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健全。
我国已提前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但相应的社会医疗保障机制却停滞不前,让作为弱势群体的老人在面临潜在的医疗费用时内心充满恐惧及不安全感,进而导致一种正能量成为泡影,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出现危机。
二、解决扶不扶困境的对策(一)建立健全法律机制“扶不扶”本身是道德问题,而扶了之后可能产生的权利与责任、赔偿问题就成了法律问题。
扶不扶辩论发言稿
扶不扶辩论发言稿
尊敬的评委、各位来宾,大家好!
今天我们聚集在这里,就是为了讨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扶不扶。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需要帮助的人,但是我们是否应该伸出援手呢?这个问题困扰着许多人,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我代表支持“扶”的一方,以下是我的观点。
首先,作为人类社会的一员,我们应该具备同情心和善良的品质。
当我们看到有人遇到困难时,应该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给予帮助和关爱。
这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也是对人性的尊重和珍视。
如果我们都选择不去扶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那么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善意将会逐渐消失,整个社会也会变得冷漠和麻木。
其次,扶助他人也是一种社会责任和道德担当。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需要帮助的人,比如老人、残疾人、流浪者等。
如果我们选择不去扶助他们,那么这些弱势群体将会更加孤立和无助,他们的生活将会更加艰难。
而如果我们都能够伸出援手,给予他们关爱和支持,那么整个社会将会更加和谐和美好。
最后,扶助他人也是一种积极的社会行为和精神追求。
通过帮助他人,我们可以获得内心的满足和成就感,让自己的生活更加有意义和充实。
同时,也会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赞扬,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和社会声誉。
因此,扶助他人不仅是对他人的帮助,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提升和修炼。
总之,扶助他人是一种美德和责任,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具备的品质。
让我们心怀善意,伸出援手,让这个世界充满温暖和关爱。
谢谢!。
老人扶不扶的道德总结
老人扶不扶的道德总结道德是指人们在行为上所遵循的原则和价值观,它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规范。
老人扶不扶的道德问题涉及到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关爱,且在中国传统伦理观念中被视为一种道德责任。
本文将通过总结老人扶不扶的道德问题,探讨人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这一道德困境。
首先,老人扶不扶是一种悖论,即处于两种道德价值之间的抉择。
一方面,我们需要扶助基于道义和仁爱的诉求;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考虑我们的力量和可能的后果,保护我们自己的权益。
在实际操作中,不同人可能会有不同的选择,这表明老人扶不扶的道德问题缺乏一个统一的答案。
然而,老人扶不扶的道德困境中,社会关爱的准则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指导原则。
中国是一个尊老敬老的传统社会,强调家庭责任和亲情。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老人扶不扶的问题常常被视为一种道德义务。
人们被教育要关心弱势群体,尤其是年老体弱的老人,并给予他们帮助和支持。
因此,许多人在面对老人需要帮助时,会选择给予援助,这是一种道德责任的表现。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老人扶不扶的场景会因各种因素而有所不同。
个体之间的交往关系、人们的个人信仰、社会的环境、时代的发展等诸多因素都会对老人扶不扶的决策产生影响。
例如,在一些繁忙的城市中,人们可能会因为工作紧张而无法给予老人帮助。
他们可能会选择致电家人或者相关的服务机构来解决老人的问题。
这种情况下,无法实施实际援助并不代表缺乏道德责任感,而是基于对事态的全面考虑。
此外,老人扶不扶还与道德风险有关。
在现代社会中,存在着一些以扶老人为手段的欺诈行为。
一些不法分子会利用老人的弱势地位,谎称需要帮助或者苦难缠身,从而骗取金钱或者其他利益。
此时,我们需要在执着于道德责任的同时,警惕和防范这些潜在的风险。
总的来说,老人扶不扶的道德问题是一个具有悖论性质的抉择。
尽管中国传统伦理观念中强调尊老敬老,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选择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
在面对老人扶不扶的抉择时,我们需要按照社会关爱的准则平衡个体利益和整体福祉,考虑兼顾他人和自己的利益,同时提高道德风险意识。
[老人扶不扶的道德问题]老人扶不扶的道德思考5篇
[老人扶不扶的道德问题]老人扶不扶的道德思考5篇第一篇老人扶不扶的道德思考:关于道德的作文400字老人摔倒该不该扶关于道德的作文400字老人摔倒该不该扶今天,我想跟大家谈一谈老人摔倒扶不扶的问题。
我看到过这样的案例:一个老人故意摔倒,旁边的年轻人去扶他。
可老人却说是年轻人把自己碰倒的,还让那个年轻人赔了钱。
对于这样的案例,大家一定会想,是这位老人的不对。
的确是不对,但不是每个老人都会这样,如果一个老人在马路上摔倒了,你会看到汽车把他撞死而见死不救吗?我想大多数老人都需要我们伸出一把手。
人人都会老,人人家里都会有老人。
如果一个个老人倒地,大家都视而不见,那这个社会太冷血无情了。
人活着也就没有了道义,失去了尊老传统。
不仅老人会寒心,也会寒了我们将来的心。
凡事都要考虑到自己。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件事。
凡事不要一棒子打死,不要让一只老鼠害了一锅粥,不要让那些消失了良心的躯体毁了我们的美德。
遇到别人有困难,特别是老人,我们必须第一时间出手相救。
如果我们救人前还要东想西想,存在着私人杂念,那是怎样的自私与狭隘?怎样的丑恶与卑微怎样的悲哀与惋惜?我们要相信好人终会有好报,这样的社会风气才会蔚然成荫。
我对“老人摔倒扶不扶”这一个问题的答案是:当然要扶老人!第二篇老人扶不扶的道德思考:现在的老人,扶还是不扶我们深圳在七八月份就已经频繁的出现老人假装摔倒,欺骗人们的良心,引诱人们来扶,然后说自己是这位好心人撞到的,从而达到敲诈的目的,欺骗人们,还让我们给所有老人给我们留下坏印象。
最近,在北大清华的校园内,有一名女大学生看到一位倒在地上的老人,就想着去扶,结果老人一清醒过来就说是那位女大学生撞的他。
搞的一场误会,还好有一位同学目睹了一切,帮忙证明了一下,才把事情给搞正常,还了女大学生一个清白。
这以前是之前,就有人被敲诈了,此事之后,就更多人怕被敲诈了,于是看到地上有老人也不扶了,那么,作为小学生的我们到底是扶还是不扶呢?如果是我们,看到地上坐着一个老人,摇摇晃晃站不起来,条件反射的就想伸出一只“温暖而又充满汗水的小手”,以帮助老人起来,可是一想,不对,我会被敲诈的,又把手缩起来,但再可是,看到老人起不来,良心又不忍将其置于此地,于是内心就很纠结。
道德有关扶与不扶的问题
有关道德扶不扶的问题从最开始的有人倒下就有人来扶起,到后来的扶起后被讹诈,到最后的大家都不去扶。
一个令人厌恶的转变,但是他确实存在,让我们不屑,让我们畏惧,也让我们反思。
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不敢去搀扶了呢?换位思考就能明白。
当我被撞后肇事者逃逸,而此时我无力承担被撞后给我带来的损失,那么损失转嫁的想法就油然而生。
再之后这种行为成为一种产业,也就是“碰瓷”,那么便变成了现在的无人敢扶。
人的道德为什么会变的如此不堪?我认为其实道德的存在是建立在温饱的前提下,如果一个人连饭都吃不上,甚至马上快要死去,还要和他去谈什么“道德”?我不认为是个好主意,也不要去和他谈什么道德,因为那样会拉低自己的智商。
我不认为从舆论这种表面的层次去解决这个问题是个好办法,因为无论什么舆论都不如一顿饭来的实在,无论什么舆论都不如把自己的伤病治好来的实在,那些高谈阔论的舆论者们完全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去谈这些,而不是站在需要“搀扶”的人的角度去看问题。
那么怎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呢?如果被撞的人是我,如果我完全有能力治好自己的伤病,我并不需要去讹诈,那么我怎么才能有能力治好自己的伤病呢?一、我不差钱,我能找到治疗好我的医院并及时救治。
二、我差钱,但是国家的相关政策可以让我以极小的代价治疗好。
第一点很好理解,但是很遗憾,我,以及大多数的人并不在此列,我们差钱,我们无力承担这些损失。
第二点也不难理解,如果我们就医不需要花钱并且可以得到很好的,大家就完全不需要担心扶人后被讹诈的风险了。
当然,也不会存在那些撞后肇事逃逸的人了。
综上所述,无论道德如何,他就在那里,道德沦丧也好道德高尚也罢,那完全是根据自己需求和立场决定的。
当需要道德沦丧的时候很少人会去拒绝,当不需要道德沦丧时大多数人还是道德高尚的人。
那么解决问题的根本就是,让大多数人不需要去面临道德沦丧的问题,打个比方,免费就医!。
王琇玮——思修课讨论课感悟《扶不扶》
关于“扶不扶”及相关问题思考2006年11月20日,江苏南京,彭宇案开庭。
一审判决彭宇赔偿受害人百分之四十的损失。
彭宇不服判决结果,上诉,同时联系媒体声称助人反被讹。
媒体迅速跟进,一时间引起全国热议。
至此,一场声势浩大的道德审判正式拉开帷幕。
有人说,这是社会道德滑坡的征兆。
彭宇案后,相继有多地发生类似事件,缺少目击证人和监控录像,让案件审理屡屡陷入僵局,进退维谷,更有小悦悦事件给人心致命一击。
网络上世风日下呼声愈演愈烈,猜忌、怀疑、不信任成了社会普遍问题。
一切的发展都似乎符合当初的预言,大有类似“丁蟹效应”的“自我应验”趋势。
于是,号召国民提高道德修养,批判社会风气,指责道德沦丧,一切似乎都变得合情合理。
然而,这究竟是真的预警还是一次夸张报道带来的负面作用?作为一切的起源,彭宇案事实到底如何,众说纷纭中,已无人在乎。
人们一味相信着媒体,相信着这是一个被救助者对救助者的以怨报德的故事,是道德滑坡的“代表作”。
然而是时候让真相如同当今的流言一般广为人知了。
彭宇案于2011年终审,彭宇承认与原告徐寿兰发生碰撞,经过法庭调解,最终双方和解。
这一场被称为“道德滑坡的征兆”的案件,其实只是一场巧合诸多的乌龙。
然而在媒体的刻意炒作下,我们记住了彭宇的冤屈,高喊着人心险恶、人心不古,犹豫着对需要救助的人的救助,却丢失了最终的真相。
因此我认为,彭宇案不是道德滑坡的罪魁祸首,真正的幕后黑手是刻意炒作不正确事实并且没有更正事实的诸多媒体,而他们的帮凶,则是未经查证就轻信媒体的我们。
现代社会,信息传播飞速,可还是逃离不了老祖宗所谓的“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的预言。
彭宇案的一审被广泛关注,可是决定了最终事实的终审却鲜少有人问津,因为人们早已经扛着道德沦丧的大旗在阳光下吼叫,哪有时间和心思去关心一个“开路的小兵”最终的结局。
我们只是一味地责怪老人讹人,一味地哀叹好人难做。
却很少有人愿意追根究底地去探寻最后的事实。
彭宇案成了一个分界点,从那之后,全国多地出现类似事件,更有人把“小悦悦”事件成为彭宇案的后续产物。
扶不扶的道德思考
扶不扶的道德思考
遇到路边摔倒的老人,该扶不扶是一个很受关注的道德思考。
很多人
都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认为要立刻上前帮助,有些人却认为自己是小人,无力解决大问题,而且也会被误解,危害自身安全,因此不去扶。
其实,这两个观点都有一定道理。
但在我看来,作为一个有良知的善
良平民,在可能的情况下我还是会马上上前扶助的,毕竟人性本善,何乐
而不为,或者用另外一句话说,谁都不想成为这两句话的“受害者”。
虽
然无法解决整个世界的问题,但是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些能帮助别人的小事,就算是表达一份理性的关心和真诚的帮助也是很重要的。
永远相信,存在
着善因果,善有善报,好事必有回报!。
关于扶不扶问题的道德讨论
拯救“扶不起”世风,是你,我,他的责任: ①尊老爱幼、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是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 ②我们生活的社会应该是一个互帮互助、人人相互关爱的社
会; ③我对他人负责,他人也对我负责,每个人都应该具有责任
感; ④自觉履行社会责任、不计代价与回报,我们的生活才更加
安全,更加温暖,更加充满希望。奉献精神是社会责任感 的集中表现。
发现陌生人受伤时,如果不打“911”电话,可能构成轻微疏忽罪。 ——美国一些州的法律
自愿且不求奖励报酬的个人,不必为施救过程中因疏忽或不作为所造成的伤害承担责任。 ——加拿大安大略省《见义勇为法》
被救反污蔑他人者 需要“道歉+赔偿” ——新加坡
所以有关法律的建全 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也是眼下当局者的不可疏忽的大事。
实际上,“扶不扶”远不止是居高临下的道德话题,更是
切切实实的技术问题。
来自深圳市急救中心的抽样数据显示,2012年4月10日至4 月19日短短10天内,“120”一共接报14例中青年猝死病例,其 中男性12名,女性2名。年龄最小的才22岁。而发现这14例猝死 病例的大多数是路人,报警原因多为“看见有人晕倒”。
不过,我想我会先拍照,再拨110说明
系列 1 列1 列2
情况,然后过去扶吧。唉,好复杂……
“不扶”与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背道而驰,人们的行 为似乎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这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是什么心里让他们视而不见? 是什么让他们明明很内疚却只能是匆匆的离开?
• 大量事实表明:遇到类似情况,人们的想法通常有如下几种 • 心理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 心理二:担心承担责任。 • 心理三:不会救,爱莫能助。
对于小伙子的行为,网友们纷纷赞赏:“好样的成都小伙 子”“温暖越来越多了”……
论述扶不扶老人背后的社会现象
论述扶不扶老人背后的社会现象摘要:在2014年的春晚上,一个普通的小品——《扶不扶》在播出之后,便引起了许多网友的讨论与共鸣。
众所周知,老人是弱势群体,中华文明历代讲究行孝,百善孝为先。
且孟子有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但是当这个社会面对摔倒的老人时,体现出的却是我们的种种顾忌与犹豫,害怕成为背黑锅的“肇事者”。
那么,我们遇到摔倒老人到底该不该扶呢?这是一个值得令人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老人摔倒,社会道德,传统教育,和谐社会一、社会道德观需重视(一)、社会道德观的误解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和发展,人们的公共交往领域在不断扩展。
人与人之间,尤其是陌生人之间的社会交往日益频繁、复杂。
与之相应的,规范人际间行为的规范也必然相应丰富、庞杂,有的纳入强制的法律规范之中,有的则以社会公德的形式约束着人们的行为举止。
所以说,是时下公共交往领域急剧扩张的社会背景,决定了在法律法规之外,调整人们社会交往活动的社会公德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越来越举足轻重。
这个“扶不扶”的社会问题将会越来越严重,我们作为当代的社会人是离不开他人的帮助的,那么我们面对老人的摔倒时,又为何犹豫呢?我们的社会道德观在变化,原本助人为乐的好心态,却成为了如今令人犹豫与害怕的来源。
(二)、社会公德意识的加强当这个话题成为焦点后,在网上网友们议论纷纷,各自表述了个人观点。
绝大多数人都对老人摔倒在地表示同情,但绝大多数都不会上前去扶。
大家也都有各自的“难言之隐”,甚至有些网友认为“扶摔倒老人就是烧钱,是土豪才干的事”,大家纷纷表示出心有余力而不足的状态。
面对这种社会公德意识的沦陷,政府做出相关政策与制度是相当重要的,这也是政府关心民众的生活问题的体现。
政府需大大加强有关公德意识方面的宣传,并积极开展相关座谈会。
只有社会形成强大的舆论监督,才能更好地规划与整改社会风气。
另一方面,政府对于这一方面法律的出台也是必要的。
这样一来,社会公德意识的提高是很显著的。
老人摔倒扶不扶(反方)
大家好!首先,请允许我指出对方辩友辩论中存在的三个问题:第一,对方辩友认为“不扶”就是道德缺失,应该扶起“摔倒的传统的美德”。
我方认为,对方辩友偷换了概念,不扶并不意味不施救,不jn扶更不等同不关心爱护老人。
据报道,去年一月份,杭州街头一位八旬老人摔倒了,虽然没有一位去“扶起”老人,但人们纷纷伸出援手,有人递枕头,有人送被子,有人打120,请问对方辩友,难道你能说这些热心施救的人,是道德缺失了吗,是不尊重不关爱老人吗?第二,老人摔倒需要帮助,这个帮助应该是多方面的、多角度的,是因人而异的。
根据医学专家介绍,老人大都患有心脏病、高血压、脑血管疾病,摔倒以后,他们如果是自己爬起来,本不会落下后遗症。
一旦被别人用强大的外力硬生生地拽起来,就很有可能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轻则落下严重的疾病,重则就会丧命。
因此,针对老人这类特殊群体,从更好地保护老人的角度出发,先不扶,采取其他急救措施,等待专业救援是最佳的选择,这也是对老人负责任的做法。
对方辩友认为老人摔倒就应该搀扶,未免太就是论事、太不尊重医学、太感情用事了。
其结果,很可能好心犯大错,反而害人老人。
第三,对方辩友站在传承、弘扬传统美德的角度出发,认为不能因为一个彭宇案,不能因为有部分以德报冤素质不高的老人存在,就因噎废食。
对此,我们非常赞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老爱幼、助人为乐是我们的优良品质,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去实践。
但是,一腔热血固然重要,方式方法更为关键,对方辩友太纠缠于细枝末节,未免犯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病。
要知道,重塑人们助人为乐的信心和善良感,需要全社会重视,需要依靠法律的武器,需要一系列的体制机制去弘扬正气,驱除邪气。
仅靠一两个彭宇,前赴后继,盲目地扶,这样对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究竟会有多大帮助?综上,我方认为,老人摔倒,我们不该扶。
“扶不扶”现象背后的社会道德困境【伦理道德论文】
“扶不扶”现象背后的社会道德困境【伦理道德论文】“扶不扶”现象背后的社会道德困境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中,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民物质需求得到了极大满足,社会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现实生活有了巨大的改变,但社会道德领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由于新旧价值观念及道德规范的冲突,社会生活中出现了“毒奶粉”、“小悦悦”事件、“潜规则”、“学术不端”等一系列道德失范问题。
一,社会道德问题的典型――“扶不扶”2014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小品《扶不扶》着实火了一把,一句“人倒了还可以扶起来,人心倒了可就扶不起来了。
”直指当下社会热点问题之一――路遇摔倒老人,扶还是不扶?早在小品《扶不扶》之前,社会舆论就已经开始关注“扶不扶”问题,2006年“彭宇案”的发生如蝴蝶效应般扩散开来,此后“许云鹤”“殷红彬”等案件的发生使社会更加关注此问题,诸多因搀扶摔倒老人而被讹诈以及遇到老人倒地围观不救等新闻屡见报端。
2012年8月,上海一名老人倒地,围观路人无人敢扶,引来过路外国女子大骂;2013年6月,四川三名小学生扶起摔倒老人被讹,最终诬陷者遭刑拘;2014年广东一男子因扶摔倒老人被讹诈,选择以死证明清白;2015年2月,浙江一名老人摔倒在地,23人经过却无一人搀扶,最终导致老人被汽车碾压而死;2015年5月四川一名小学生在扶起倒地老人后,却被诬陷是撞人者,在目击者的证明下才还以清白。
2014年,四川日报发起“雷锋日?雷锋精神问卷调查”,在“当街遇见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跌倒了,你会不会扶?”这一话题网调中,17.88%的网友选择了“少惹麻烦,装作没看见”,36.71%的网友把票投给了“不扶,直接拨打110或120”,45.41%的网友表示会扶起老人。
[1]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选择会扶起老人的受调查者中,只有9.65%的人会毫不犹豫地上前扶起老人,19.94%的人选择找到证人后再去扶起,15.82%则鼓励周围人一起扶起。
“扶不扶”现象背后的社会道德困境
“扶不扶”现象背后的社会道德困境【摘要】"扶不扶"现象是指在遇到他人需要帮助的情况下,人们选择不伸出援手或选择视而不见的行为。
这一现象在社会中普遍存在,凸显了社会道德的缺失、道德观念的淡化、利己主义思想的蔓延、责任意识的缺失以及社会制度的不完善。
为了解决这一道德困境,我们应该加强道德教育,培养人们的责任感和同理心;建立健全的社会监督机制,让不良行为无处遁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于不助人助人的行为进行惩罚和规范。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才能有效解决"扶不扶"现象所带来的社会道德困境,建立一个更加和谐、公正的社会。
【关键词】“扶不扶”现象, 社会道德困境, 道德教育, 社会监督, 法律法规, 利己主义, 责任意识, 社会制度, 普遍存在, 缺失, 淡化, 蔓延, 完善,建立,加强1. 引言1.1 什么是“扶不扶”现象“扶不扶”现象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当看到他人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有些人选择选择不出手伸出援手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社会中十分普遍,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互助精神以及道德观念等方面。
在遭遇“扶不扶”现象时,人们常常会考虑自己的利益、安全和资源等因素,从而导致选择不去帮助他人,甚至漠视他人的困境和需要。
这种现象在社会中已经存在相当长的时间,成为影响人与人之间关系及社会道德观念的一个重要问题。
了解与反思“扶不扶”现象,将有助于引发社会对道德和人性的深度思考,加强人们之间的互帮互助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1.2 “扶不扶”现象的普遍存在“扶不扶”现象的普遍存在主要体现在人们面对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常常选择袖手旁观或漠不关心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社会中并不少见,无论是在公共场所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看到类似的情况发生。
有人在街头跌倒受伤,周围的路人看到后却没有人前去伸出援手;又在交通事故中,有人需要紧急救助,但周围的车辆却选择绕过而不停车帮助。
这种“扶不扶”的现象凸显了社会中一种普遍存在的冷漠和自私现象,让人们不禁对社会道德和人性产生质疑。
扶不扶辩论发言稿
扶不扶辩论发言稿
尊敬的评委,各位老师和同学们:
今天我们聚集在这里,就是要就“扶不扶”这个话题展开辩论。
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应该扶,因为这
是一种道德和人道的表现;而有人则认为不应该扶,因为这可能会
导致不好的后果。
我站在不应该扶的一方,以下我将从社会责任、
安全风险和法律责任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我们要明确,扶不扶是一种社会责任。
在现代社会,我
们每个人都有社会责任,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为所有的陌生人负责。
如果我们在扶助他人的过程中受伤,不仅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也可能会给家人和社会带来不必要的负担。
因此,我们不能因为一
时的善意而忽略自身的安全。
其次,扶不扶也存在安全风险。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利用他
人的善意来进行欺诈或者伤害。
如果我们盲目地去扶助陌生人,很
可能会落入这些人的圈套,导致自己受到伤害。
因此,我们在面对
陌生人求助时,应该慎重考虑,不要轻易做出决定。
最后,从法律责任的角度来看,我们也要考虑清楚。
在一些国家或地区的法律中规定,如果我们在扶助他人的过程中造成他人受伤,我们可能会被追究法律责任。
因此,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善意而忽略法律的约束。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面对陌生人求助时,我们应该慎重考虑,不要盲目地去扶助他人。
我们要保护自己的安全,同时也要尊重法律的约束。
谢谢大家!。
关于扶不扶问题的道德讨论25页文档
16、人民应该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 了城墙 而战斗 一样。 ——赫 拉克利 特 17、人类对于不公正的行为加以指责 ,并非 因为他 们愿意 做出这 种行为 ,而是 惟恐自 己会成 为这种 行为的 牺牲者 。—— 柏拉图 18、制定法律法令,就是为了不让强 者做什 么事都 横行霸 道。— —奥维 德 19、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 。—— 托·伍·威尔逊 20、人们嘴上挂着的法律,其真实含 义是财 富。— —爱献 生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扶不扶老人的人性道德思考
扶不扶老人的人性道德思考一、社会道德建设需重视(一)道德沦丧令人心寒倒地老人事件随着马年春晚的放大,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热议,但始终不能形成一个社会共识。
老人倒地,扶,还是不扶?这已成了一个道德标志,将检测我们的道德向上还是向下。
扶不扶倒地老人,已到了道德的拐点,要让道德的拐点积极向上,我们不能站着观望,而是要行动起来。
“这人倒了咱不扶,这人心不就倒了吗?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来了。
”俗话说,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
公民道德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热论。
加强社会公德教育连续被写入了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和十七大报告。
材料中的老人摔倒是否上前扶就关乎社会公德这个话题。
作为社会人,我们不可能独立存在于这个社会,无论是谁在生活中难免都会碰到困难,都会需要别人的帮助。
所以得到别人的帮助和支持,支持和帮助别人,在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这是我们应尽的义务。
而见到老人摔倒是否向上扶起来应该算是我们作为社会人的一个义务。
(二)社会公德建设需提高马年春晚小品《扶不扶》热议了一个社会问题,因为紧贴现实生活,广受观众们的喜爱。
“这人倒了咱不扶,这人心不就倒了吗?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来了。
”结尾的一番话因为传递正能量,赢得了人们的掌声。
2014年2月4日,正月初五,山东烟台交警支队第一大队的民警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人倒了,必须得扶!我曾在网上看到一个论坛,其中的一个帖子,题目是:有感于老人摔倒扶与不扶,我看了很多评论,绝大多数人都表示对他们的遭遇表示同情,但是绝大多数都不会上前去扶,因为那些“绕道”而行的人确有“难言之隐”。
他们担心自己的义举会被所帮助的人陷害——“你必定是撞人者,或者和他们是一伙的,否则你为什么要救呢?”再想到这个社会的世风,扶还会被别人污蔑,有时候甚至会落到赔医药费的地步,所以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大多数人都表示心有余而力不足。
其实这个帖子可以反映出很多人性问题。
“人之初,性本善”,人们本是性善的,只是因为没有健全的相关法律、相关制度去保障人民做好事。
老人扶不扶的道德总结
老人扶不扶的道德总结:道德老人扶不扶扶不扶作文800议论文老人扶不扶的道德思考老人扶不扶的社会现象篇一:扶不扶老人相关评论相关评论最近被别人教训说,当看到老人摔倒的时候千万别去扶,否则会给自己找麻烦的,很多人这么说,到底是什么让大家对一个摔倒的老人有如此道德顾忌?先来细数一下近年来老人摔倒的事件。
2006年11月的彭宇事件像是老人摔倒案的开端。
彭宇将被人撞倒后骨折的老人送进医院后,老太及其家属一口就咬定他是“肇事者”,在一审时法院判决彭宇给付受害人45876.6元损失赔偿。
此案在08年二审时和解。
2009年11月14日,重庆初二学生万鑫扶起摔倒的老人,但老人及其子女称其是肇事者,起诉并要求其父母赔偿。
一审时多人证明少年清白,法院驳回老人诉讼请求,老人不服上诉。
二审开庭这天,老人撤诉。
2011年8月26日,江苏南通的长途车司机殷红彬、乘务员郁维贞在路上扶起了一位被撞伤的老太太,事后,老太称司机为肇事者,看了录像后,才真相大白。
2011年8月28日下午,武汉市一名电动车主胡师傅途经汉口合作路与鄱阳街交会路口,当他扶起一名摔倒的八旬婆婆时,反被婆婆称是被他的电动车撞倒。
而之后民众对老人摔倒的反应是什么呢?2010年末福州一位八旬老人摔倒路边,一位好心女子欲上前翻看老人是否随身携带急救药物,但被人“好心”劝阻。
此后再无人上前施救,直至老人生命终结。
2011年1月10日早上,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许大妈去菜市场途中摔倒。
当她向周围的人投去求助的眼神时,却无人愿意上前搀扶。
最后,她不得不用了很多时间才自己挣扎着站了起来。
一位七旬老人摔倒在路上长达半小时,多名行人路过却无人帮扶,老人最后被救起时说的第一句话是:“谢谢你,放心吧,我不讹人!”从彭宇事件到老人猝死事件,让每个人都觉得心寒,无论在这场道德与非道德,正义与非正义的较量中谁输谁赢,结论都直直指向了社会道德的沦陷和人与人存在的信任危机,让我们不得不对自己要实行的道德行为做一番深切的思考,老人摔倒,到底是扶还是不扶?在我看来,答案是肯定的,必须扶。
扶不扶辩论发言稿
正方:老人摔倒该扶一辩陈词尊敬的主持人、对方辩友、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我是正方一辩。
关于该不该扶这个问题,请允许我对扶字的意思做进一步阐述。
所谓扶是指扶助、扶持、帮扶、救死扶伤。
如果单纯的认为扶就是把人从地上拉起来,那样的理解就过于狭隘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无有以及人之幼,中华民族浩浩5000年历史,尊老爱幼,是我们的传统美德。
我方的观点是老人摔倒了陌生人绝对该扶。
为什么呢?首先,摔倒的是老人,他不是青年人,更不是少年小伙子。
自古至今以老为尊,在古代80岁以上的老者可以自由出入朝堂,在皇帝眼中有两种人必须毕恭毕敬,一是自己的父母,二是天下的老人。
古代对老人的尊崇可见一斑。
而现如今,老人摔倒了都不去扶,相对古代,这不是道德的沦丧又是什么?其次,古语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扶老助乐之德。
一个人,有才无德培养使用,有德有才提拔使用,有才无德绝不录用!一个人连最起码的道德修养都没有,又何以治国平天下?再次,父母和老师从小教导我们要尊老爱幼,现实中小孩子帮助老人的例子也是数不胜数。
小孩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成人?老人摔倒而不扶,一违父母之言,二违恩师之命。
黄天在上,厚土在下,朗朗乾坤,不尊不孝,子还有何颜面苟活于世?最后,我们之所以在这里讨论这个问题,就是因为当前社会出现了信任危机。
信任危机的出现直接影响到我们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
在这样的一个节口上,我们该怎么做?任凭信任危机不断扩大而置若罔闻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每个人都肩负着不可推卸的使命。
在这样的民族大义面前,谁还敢继续麻木不仁冷眼旁观呢?李逵鲁智深等英雄好汉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啊!我的陈词完毕,谢谢主持人,谢谢对方辩友,谢谢评委,谢谢各位观众!攻辩小结听了对方辩友的辩论才知道什么叫唇枪舌剑,什么叫口若悬河,什么叫滔滔不绝,听了我方的辩友才知道什么是一山更比一山高,强中自有强中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子兔:想扶不敢扶。
毛毛的小白:我不能操纵别人的想法 和作为,但我至少做到不被环境影响, 做自己觉得对的事。
冰凌水瓶:其实很多人想扶的,但是 对法官以及老人的子女太没信心了。 不过,我想我会先拍照,再拨110说明 情况,然后过去扶吧。唉,好复杂……
“不扶”与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背道而驰,人们 的行为似乎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实际上,“扶不扶”远不止是居高临下的道德话题,更是切
切实实的技术问题。
来自深圳市急救中心的抽样数据显示,2019年4月10日至4 月19日短短10天内,“120”一共接报14例中青年猝死病例,其 中男性12名,女性2名。年龄最小的才22岁。而发现这14例猝死 病例的大多数是路人,报警原因多为“看见有人晕倒”。
2019年3月,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公 丕祥在两会新闻中心就“司法公正”问题接受中外记者的集体 采访时透露,南京彭宇案双方当事人在二审期间达成了和解协 议,并且申请撤回上诉,最后案件以和解撤诉结案,且双方当 事人对案件处理结果都表示满意。
2019年3月5日是学雷锋纪念日,中国好人网首届“搀扶老 人奖”评选结果在当天正式揭晓。
爱 莫 能 助 。
救普知识及率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法国的急救培训普及率为其总人口40%,德国更是高达80%。而据 中国红十字会的统计,截至2019年初,全国培训合格的救护员仅有 1000万名,尚不足全国人口的1%,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一些医护人员告诉记者,每当120急救人员赶到现场时发现, 大多是围观者多,但施救者少,面对突发情况,不少群众也是有心
是什么导致了这一情况的发生? 有人倒地了却如此少人伸出援手 是怕承担责任? 是习惯于冷漠与无视? 还是只是缺少急救常识?
针对这几个问题,深圳有记者亲身扮演倒地者来寻求这个问题的答案。
详情请看下面视频(点击观看):
也有网民对此做过网上调查,扶,还是不该扶?得到的结果让人触目惊心! 近13万名网友进行了参与。其中,有62.54%的网友选择了“绝对不会,怕 惹麻烦”;有33.45%的网友认为,应该先理性判断,再作决定;仅有4.01%的网 友觉得,肯定应该扶老人,认为“这是起码的公德”。
关于扶不扶的道德思考
信 息 科 学 技 术 学 院
魏延聪 卓润
信 陈旭游 息 与 计 算 科 学
从前几年的彭宇案开始,“扶与不扶”这个话题就被摆在道德的风口浪尖上。
2019年11月20日早晨,一位老太在南京市水西门广场一公 交站台等83路车。人来人往中,老太被撞倒摔成了骨折,鉴 定后构成8级伤残,医药费花了不少。老太指认撞人者是刚 下车的小伙彭宇。老太告到法院索赔13万多元。
“在一些普通市民看来,急救似乎只是专业医务人员的事,
能 其实不然。”深圳市急救中心培训科副科长简洁表示,“如果
助 。
当时有路人及时为这些晕倒的人进行徒手心肺复苏,就不会错 过‘黄金8分钟’,或许还能救回几个。”
心
公开数据显示,深圳因灾害事故意外受伤或突发疾病需要急救
理 的人群,95%以上发生在医院外,其中有60%在救护车到达时已死
理
一
记者:前不久,南京闹市区一白发老人跌倒,路人围观,
: 但无人敢扶,最后是路过的意大利人救了他,为什么会出现 事 国内民众群体性冷漠?
不
江畅:不能完全说是因为出现案例中以怨报德的现象才
关 导致公众的“良知麻木”。“良知麻木”有人称其为“看客
己 现象”。这不是改革开放之后才有的问题,应该说由来已久,
彭宇荣获首届“搀扶老人奖”。
不仅仅是前几年的彭宇案,近来深圳某地 也发生了白领晕倒在地铁中猝死无人施救相关 情况。
梁 娅,35岁,IBM深圳管理人员,2019年2月17 日上午10点29分,她晕倒在深圳地铁水湾站C出口台 阶上,倒下后有求救,3分钟后,有市民发现,地铁工 作人员随后赶到,民警25分钟后赶到。此间,无人上 前急救,11点18分,120到达,梁娅已逝。家属疑其 因低血糖晕倒,目前死因不明。晕倒后,50分钟内, 未得任何急救措施。
无力,“干着急”。
其实,路人的心理大都如此。 但是,切勿认为这只是路人的责任。 这是你,我,国家,社会共同的责任。
责 底的那一点自私、懦弱?可是要知道,你今天扶起的也
任 许就是未来的自己,若干年后,所有人都依仗着不做
。 “彭宇第二”而不去扶老人、不做好事的 时候,我们的
社会将会怎样?我们的未来又会怎样?
心
理 三 : 不 会 救 , 爱 莫
(惨了,到底要怎么办?我不懂怎么救他,还是让别人来吧!)
围观者众施救者少 急救不应“干着急”
三 亡,而最初10分钟是死亡的第一个高峰。
:
一个个鲜活生命离去的背后,是全民急救技能缺乏的现实。据
不 深圳市急救中心培训部主任赵伟介绍,深圳去年全民急救普及率约
会 救
为1.5%,而这已经是“率先实现中国红十字会提出的基本目标,在 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
在一份由吉林省民盟提交给吉林省政府的公开提案称,公民急
心 (待会我把他扶起来,他讹诈我怎么办?还不不要理他算了!)理二 Nhomakorabea:
因为见到太多扶老人却被冤枉还被索赔的例子,不
担 做“彭宇第二”,这样的言辞看似十分有理,而彭宇案
心 也成了很多人不扶老人、不做好 事的有力借口,类似的
承 理由我们可以说出很多,可是我们却不能欺骗自己,我
担 们真的是因为不想做彭宇第二才不扶的吗?还是我们心
, 历史文献中就有相关的记载。当代中国正处于熟人社会(传
高 统社会)向生人社会(公民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对于很多
高 国内民众而言,只要处于危困中的人不是他们的亲人或者熟
挂 人,他们就很容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顶多在旁边看
起 看热闹。而且他们会觉得即使自己不伸手援助,其他人也不 。 知道自己是谁,也不会给自己在道德上留下污名。
这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是什么心里让他们视而不见? 是什么让他们明明很内疚却只能是匆匆的离开?
• 大量事实表明:遇到类似情况,人们的想法通常有如下几种 • 心理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 心理二:担心承担责任。 • 心理三:不会救,爱莫能助。
心
(不关我的事,别人的事情不要参与太多较好,还是赶紧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