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史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纪事杂录外编
《搜神记》: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生,以播百谷,故号神农皇帝。
《外纪》:古者民有疾病,未知药石,炎帝始味草木之滋,察其寒温平热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义,尝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方书以疗民疾,而医道自此始矣。复察水泉甘苦,令人知所避就,由是斯民居安食力,而无夭札之患,天下宜之。
《路史》:伏义氏察六气,审阴阳,以赉之身,而四时水火升降,得以有象,百病之理,得以有类。于是尝草治砭,以制民疾,而人滋信。【 注古者以砭,后代以针。高氏之山多此砭也。】
《史记》三皇本纪补:神农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帝王世纪》:炎帝神农氏长于江水,始教天下耕种五谷而食之,以省杀生,尝味草木,宣药疗疾,救夭伤人命,百姓日用而不知。着《本草》四卷。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西京杂记》:霍光妻遗淳于衍蒲桃锦二十四匹,散花绫二十五匹。绫出巨鹿陈宝光家。宝光妻传其法,霍显召入其第,使作之机,用一百二十镊,六十日成一匹,匹值万钱。又与走珠一琲,绿绫百端,钱百万,黄金百两,为起第宅,奴婢不可胜数。衍犹怨曰:吾为尔成何功而报我若是哉?
《锺离意别传》:黄谠为会稽太守。建武十四年,吴大疾疫,署意中部尉督邮,意乃露车不冠,身循行病者门家,至赐与医药;诸神庙为民祷祭,召录医师百人,合和草药。恐医小子或不良,毒药剂贼害民命,先自吞,先后施行。其所临护四千余人,并得差愈。后日府君出行,灾害百姓,攀车涕泣曰:府君不须出也,但得锺督邮,民皆活也。
《通志》三皇纪:炎帝神农尝百药之时,一日百死百生,其所得三百六十物,以应周天之数,后世取传为书,谓之《神农本草》。又作方书以疗时疾。
《帝王世纪》:黄帝有熊氏命雷公岐伯论经脉,傍通问难八十一,为《难经》。教制九针,着《内外术经》十八卷。
四库提要作业 李晓攀
51122904004 李晓攀《四库全书史部别史类》小序《汉艺文志》无史名,《战国策》、《史记》皆附见于《春秋》。
厥后著作渐繁,《隋志》乃分正史、古史、霸史诸目。
然梁武帝、元帝《实录》列诸杂史,义未安也。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特立别史一门,以处上不至于正史,下不至于杂史者。
义例独善,今特从之。
盖编年不列于正史,故凡属编年,皆得类附。
《史记》、《汉书》以下,已列为正史矣。
其歧出旁分者,《东观汉记》(1、)、《东都事略》(2、)、《大金国志》(3、)、《契丹国志》之类,则先资草创。
《逸周书》(4、)、《路史》(5、)之类,则互取证明。
《古史》(6、)、《续后汉书》(7、)之类,则检校异同。
其书皆足相辅,而其名则不可以并列。
命曰“别史”,犹大宗之有别子云尔。
包罗既广,六体兼存,必以类分,转形琐屑。
故今所编录,通以年代先后为叙。
注释、(1、)《东观汉记》:纪传体史书,记载东汉光武帝至灵帝时期史事。
东观是东汉藏书、校勘、著述的所在。
东汉刘珍等人修撰《东观汉记》,曾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人多诵习,后为范晔《后汉书》取代。
《东观汉记》今已散佚不存,有四库馆臣辑本。
(2、)《东都事略》:记载北宋事略的纪传体史书,南宋王称撰。
所载事迹,始于太祖,终于钦宗,九朝事迹,计有130卷。
洪迈曾将此书进程于宋孝宗,王称因此受赏成为承政郎。
(3、)《大金国志》:记载金朝事迹的纪传体史书,旧题宇文懋昭撰,四库馆臣曾有辨析。
《大金国志》记载自太祖阿骨打至金哀宗期间117年的事迹,共40卷。
(4、)《逸周书》:先秦史籍,共十卷,七十篇。
此书亦名《汲冢周书》,四库馆臣曾对此问题有所辨析。
《逸周书》记载西周史事,体例与《尚书》类似,所载事迹,以年代先后编次。
惟其成分颇为驳杂,故不甚受重视。
(5、)《路史》:南宋罗泌作,讲述上古三代史事,分为《前纪》、《后纪》、《国名纪》、《发挥》、《余论》等共四十七卷。
《尔雅》训“路”为“大”,罗泌取其义,而有《路史》之名。
黄帝的御医——岐伯:陕西岐山人
黄帝的御医——岐伯:陕西岐山人在中医巨著《黄帝内经》中,总有一个人在黄帝问话后回答出问题原由,他就是岐伯。
岐伯,相传为黄帝之臣,又是黄帝的御医,奉黄帝之命在周原大地(今陕西省宝鸡地区)尝味各种草木,与雷公研讨经脉,炮炙中药,立典中医学说,为天下众生疗病。
《黄帝内经》就是黄帝与岐伯等贤君讨论中医药对话之理作品。
岐伯,中国古代原始社会后期最有声望的医学家,后世尊称为“华夏中医始祖”、“医圣”。
岐伯,在历史上确有其人。
“岐伯”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司马迁《史记》中:“岐伯,黄帝太医。
”岐伯是陕西岐山人氏,“岐”,古姓,出自周人始祖——姬弃,意为两鬓饱满,且聪明睿智。
岐伯之“岐”,当从“山”旁作“岐”,伯为人名(宝鸡地区至今称为大伯),亦作古爵位及官名……南宋学者罗泌撰写神话历史集大成之作——《路史》,意思是说中国历史文化的“大史”之意。
《路史》记载:“古有岐伯,原居于岐山之下。
”《路史·国名纪丙》记载:“高辛氏后列有岐氏,为黄帝同族。
”这个高辛氏比黄帝族较早一些。
就是说,在我国原始社会后期的黄帝时期,距今约4600年左右(公元前26世纪),在古老的宝鸡西岐大地上,有一支岐氏部族,其首领名叫岐伯。
南宋学者叫郑樵,撰写了一部人物为中心的记传体中国通史《通志》记载:“岐氏周故郡也,今凤翔岐山是也。
太王居之,至文主始迁于丰,其支庶留岐,故为岐氏。
”岐氏指周人故地,就是凤翔府岐山,即今宝鸡市岐山县,太王居住在那里,到周文王时开始迁都到丰,并在岐山留下分支(一部分周族人),所以称作“岐氏”,就是以“岐”为姓。
《通志》还说:“古有岐伯,为黄帝之师。
”北宋张君房编撰《云笈七签·纪·轩辕本纪》记载:“时有仙伯,出于岐山之下,号岐伯,善说草木之药性,为太医,帝(黄帝)请主药方。
”岐伯之“岐”,最早来源于岐水,今宝鸡岐山地区。
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公元前26世纪,就记载有后稷协助大夏“治梁及岐”的记载,说明岐山之“岐”早在夏代以前就已有之。
《路史》说略
汉字汉语研究2019年第1期(总第5期)《路史》说略*王 彦 坤(暨南大学中文系)提 要 南宋罗泌撰、其子罗苹注之《路史》,历来被视为研究中国史前史及神话学之重要参考书。
该书引用古籍极多,而其中许多已经亡佚,故又具有极高的校勘、辑佚与史料价值。
此外,此书于考察罗泌其人,进而窥探时代思想、文化、学术风貌,于训诂学、修辞学、辞书建设等,亦颇有研究价值。
然而《路史》其书至今未见整理之本面世,其文本、版本又错误百出,难读难解,完全超出一般人之想象,用之稍有不慎,则极易以讹传讹。
关键词 罗泌 罗苹 路史1.写作缘由、书名含义、内容及原注之撰者罗泌之撰《路史》,有其因由,其卷首自序曰:“太史公作《史记》,苏子述《古史》,自黄、戏而上不道,曰仲尼不道也。
予违太史公藐千三百载矣,又上诹之万载之前,非取盭于圣人也,以学者犹欲言也。
《神输》《雌雄》之书,輶轩、黄车之箓,充栋连床,曜联而毂系矣。
然心术或蔽,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故触途而辄疐。
皇甫谧之《世纪》、谯周之《史考》、张[惜](愔)之《系谱》、马总之《通历》、诸葛耽之《帝录》、姚恭[年之](之)《(年)历帝纪》、小司马之《补史》、刘恕之《通鉴外纪》亦粗详矣,而其学侠浅不足取信。
太史公丁孤嬴威学之后,首掇隧绪,既足通遗;而苏子所述,第发明《索隐》之旧,兹固未足为全书:而予之《路史》所为起也。
”A又《后纪二·禅通纪六·太昊纪下》有跋文曰:“故曰‘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又曰‘仲尼之徒,无道桓、* 本文内容节取自笔者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南宋罗泌《路史》校注”(14FZS006)书稿之《前言》。
A如不特别说明,本文所引《路史》,均取自笔者所撰《路史校注》文本。
··汉字汉语研究文之事’。
予之《路史》,宜有合于此者,不可以弗察也。
”即是说,一方面,黄帝、伏羲而上之事,旧史或不载,或载而不足取信;另一方面,学者又有了解之需求。
炎帝神农氏的伟大功绩
炎帝神农氏的伟大功绩关于炎帝神农氏的丰功伟绩,史籍中少有成篇的全面的记裁,但在各种史籍中,为炎帝神农氏歌功颂德却是随处可见的。
《逸周书》说:“神农之寸.天雨粟,神农耕而种之。
作陶冶斤斧,破木为耜、阻、耨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以助果蓏之实。
”《用易·系辞下传》载:”庖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
”《管子·轻重戊》载:“神农作,树五谷淇山之阳,九州之民,乃知谷食,而天下化之。
”《商君书·画策》载:“神农之世,公耕而食,妇织而衣。
”《淮南子·修务训》载:“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蚌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燥湿肥硗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帝王世纪》载:“炎帝神农氏,长于姜水。
始教天下耕种五谷而食之.以省杀生;尝味草木,宜药疗疾,救夭伤人命。
”《新论·琴道篇》载:“琴,神农造也。
琴之言,禁也。
君子守以自禁也。
昔神农氏继宓羲而王天下。
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
于是始削桐为琴,练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
神农氏为琴七弦,足以通万物而考理乱也。
”《吴越春秋》载:“古者人民朴质,饥食鸟兽,渴饮雾露,殁则裹以白茅投于中野。
孝子不忍见父母为禽兽所食,故作弹以守之。
歌曰‘继竹、续竹,飞土、逐突’之谓也,于是神农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四方。
”《皇王大纪》卷一载:炎帝“相土田燥湿肥硗,兴农桑之业,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为台榭而居,治其丝麻为之布帛。
”史籍关于炎帝神农氏的功绩的记载,相对而言,比较系统一点、全面一点的要算宋代罗泌所著的《路史》了。
《路史》说炎帝“斫木为耜,揉木为耒”;“教之麻桑,以为布帛”;“相土停居,令人知所趋避”;“众金货、通有亡,列廛于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尝草木而正名之。
考略《路史·蚩尤传》和《归藏·启筮经》证明《元和姓纂》羊氏谱记错!
考略《路史·蚩尤传》和《归藏·启筮经》证明《元和姓纂》⽺⽒谱记错!《元和姓纂》晁⽒⽈:唐林宝撰。
元和中,封阎某於诸家姓⽒为太原,其⼈乃⾔⾮本郡。
宪宗令宰相命宝纂诸家姓⽒,⾃李⽒处,各依四声类集,每韵之内,则以⼤姓为⾸。
陈⽒⽈:元和中,朔⽅别帅天⽔阎某者封⾢太原,以为⾔。
上谓宰相李吉甫⽈:“有司之误,不可再也。
宜使儒⽣条其源系,考其郡望、⼦孙职任,并总缉之。
每加爵⾢,则令阅视。
”吉甫以命宝,⼆⼗旬⽽成。
此书绝⽆善本,顷在莆⽥,以数本参校,仅得七⼋,後⼜得蜀本校之,互有得失,然粗完正矣。
元和姓纂_百度百科概述《元和姓纂》中国唐代谱牒姓⽒之学的专著。
原本10卷,今有10卷本、18卷本两种。
唐宪宗时宰相-李吉甫命林宝修撰,元和七年(812)成书。
作者林...天皇伏羲⽒皇策辞 昔在天皇,居于君位,咨于将,咨于相,咨于民,垂皇策辞。
皇⽈:惟我⽣⽆道,承⽗居⽅,三⼗⼆易草⽊,上升君位。
我⽗燧皇归世,未降河图,⽣民结绳,⽽⽆不信。
于末甲⼋太七成,三⼗⼆易草⽊,惟我⽼极。
姓⽣⼈众多,群群⾍聚,欲相吞害。
惟天⾄仁,于草⽣⽉,天⾬降河,龙马负图,神开我⼼,⼦其未⽣,我画⼋卦,⾃上⽽下咸安。
其居后⼆成⼆⼗⼆易草⽊,皇⽈:命⼦襄居我飞龙之位,主我图⽂,代我咨于四⽅上下,⽆或私。
襄⽈:咸若咨众之辞,君⽆念哉。
后⼀易草⽊,皇⽈:命⼦英居我潜龙之位,主我阴阳甲历,咨于四⽅上下,⽆或差。
英⽈:依其法亦顺,君⽆念哉。
皇⽈:⽆为。
后⼆⼗⼆易草⽊,昊英⽒进历于君⽈:历起甲寅。
皇⽈:甲⽇寅⾠,乃鸠众于传教台,告民⽰始甲寅。
易⼆⽉,天王升传教台,乃集⽣民后⼥娲⼦,⽆分⾂⼯⼤⼩列之。
右上相共⼯,下相皇桓。
飞龙朱襄⽒、潜龙昊英⽒居君左右。
栗陆⽒居北,赫胥⽒居南,昆连⽒居西,葛天⽒居东,阴康民居下。
九州之牧,各统其⼈群,居于外。
皇⽈:咨予上相共⼯,我惟⽼极⽆为,⼦惟扶我正道,咨告于民,俾知甲历,⽇⽉岁时⾃兹始,⽆或不记,⼦勿怠。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_史料解读:中国古代的丝织业
中国古代的丝织业1.新石器时期发明育蚕抽丝〔材料一〕黄帝正妃西陵氏曰嫘祖①,以其始蚕,故又祀先蚕②。
──〔南宋〕罗泌《路史·后记五》〔材料二〕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帝元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而天下无皴③瘃④之患,后世礼为先蚕。
──〔南宋〕朱熹《通鉴纲目·前编》上【解读】《路史》南宋罗泌著,主要记载我国古代传说的史事,汇集了许多传说资料。
《通鉴纲目·前编》是朱熹与其门人赵师渊等依据司马光《资治通鉴》、《举要历》等,简化内容,编为纲目,对研究中国古代史有一定参考价值。
我国是世界上养蚕织绸的国家。
以上材料是关于古代养蚕的传说。
在古代传说中,除了嫘祖发明养蚕外,还有伏羲氏化蚕桑为绵帛的传说。
在考古发掘中,山西芮城西王村仰韶文化遗址曾出土过陶茧蛹,山西西荫村还发现一个蚕茧。
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丝织品是1958年出土于浙江省吴兴县钱山漾遗址,经放射性断代和校正,其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至2600年,距今5000年左右。
上世纪70年代在河姆渡文化遗址还发现蚕纹牙雕。
此象牙雕原为杖首,上面精致地刻着四条蚕纹,边饰编织纹,暗示着当时人们对蚕与织造之间的关系已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
【注释】①嫘祖:传说中的中国养蚕创始人。
②先蚕:即养蚕的创始者。
把嫘祖作为先蚕供奉,始于北周,《隋书·礼仪志》:“先蚕西陵氏神。
”③皴:肌肤受冻而开裂。
④瘃:冻疮。
2.商周的丝织品春日载阳①,有鸣仓庚②,女执懿筐③,尊彼微行④,爰求柔桑⑤……蚕月⑥条桑⑦,取彼斧⑧,以伐远扬⑨,猗⑩彼女桑……八月载绩。
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诗经·豳风·七月》【解读】这条材料说的是在暖阳阳的春日,一个姑娘手提罗筐,沿着小路采摘鲜嫩的桑叶。
姑娘将丝麻染成黑色或黄色,其中红丝最漂亮,交给公子做衣裳。
材料显示了商周时期丝织业发达的情况,说明当时已广泛种植桑树,采桑已成为人们普通的劳动。
1972年在河北藁城县台西村商代遗址出土的觚、爵、戈等器物上附着的丝织品痕迹,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附于器物表面的纤维属于蚕丝纤维,可以大体辨认出有五种不同规格,其中有的很可能是文献中常提到的纨、纱、罗、糓等。
养蚕最早起源于什么时候
养蚕最早起源于什么时候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养蚕、缫丝和织绸的国家,这点已成定论,但是,关于养蚕的起源,却存在许多一时难以解决的争论。
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养蚕的最早起源,希望你喜欢。
流行最广和影响最大的一种论点是“嫘祖始蚕”。
螺祖是传说中的北方部落首领黄帝轩辕氏(公元前2550年)的元妃。
据《隋书。
礼仪志》记载,北周(557;581年)尊螺祖为“先蚕”(即始蚕之神)。
《通鉴外纪》记载:“西陵氏之女螺祖为帝之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
”《路史》则称:“伏羲化蚕,西陵氏始养蚕,故《淮南蚕经》云‘西陵氏劝蚕稼,亲蚕始此’。
”这种说法在宋元以后开始盛行。
直至本世纪五十年代,中外有关文献在涉及我国养蚕起源问题时,几乎都以基本赞同的态度加以引述。
1926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到割得很平整的半只蚕茧。
这件事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极大兴趣。
有人把这半只蚕茧与“螺祖始蚕”说互相印证,由此推定仰韶文化时期黄河流域养蚕业的存在。
但是,从50年代起,史学界有不少人对“螺祖始蚕”说提出异议。
他们的主要理由是这一说法出现较迟。
《史记》中虽然提到黄帝娶西陵氏之女螺祖为妻,但没有说起“始蚕”,可见汉初这一说法尚未出现,《通鉴外纪》为北宋末年的着作;《路史》是南宋人撰写的。
《路史》中提到的《淮南(王)经》一般被认为是伪书。
虽然北周把螺祖尊为先蚕,但在此以前北齐(550;577年)也曾把黄帝作为始蚕之神进行祭祀。
同时,一些着名考古学家对西阴村的半只蚕茧提出质疑,认为这个发现是靠不住的孤证,大概是后世混人的东西,例如,夏鼐提出:“在华北黄土地带新石器时代遗址的文化层中,蚕丝这种质料的东西是不可能保存得那么完好的;而新石器时代又有什么锋利的刃器可以剪割或切割蚕茧,并且使之有‘极平直’的边缘呢?”(《我国古代蚕桑丝绸的历史入见《文物》1972年第2期)这些异议和质疑虽然拥有很多支持者,但远没有得到所有有关研究者的赞同。
《从文字到文章》课文注释
唐弢《从文字到文章》课文注释这篇课文选自唐弢《文章修养》的小册子,“从文字到文章”是其第二篇(其实亦可看作是第一篇,因为前面一篇是“开头语”)。
这篇文章明显受鲁迅《门外文谈》影响,《门外文谈》也是谈文字和文章的。
唐弢是鲁迅研究专家,曾为鲁迅的《门外文谈》这篇一万余字的小文作了两万多字的注释。
其实《门外文谈》是假设为夏天户外纳凉的聊天,即使不注也非常通俗易懂的,倒是唐弢的这篇“从文字到文章”深奥得多了,比如引用《河图玉版》“苍颉为帝,南巡狩,登阳虚之山,临于元扈洛汭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这样的文字,绝非轻松的谈资,偏偏在《文章修养》的小册子里,这篇文章一条注也没有。
所以不讲课文分析,而以注释为主。
一、注释【缄】jiān,封,往信里放东西。
【《九家易》】亦称“九师易”、“荀九家易”。
指东汉荀爽等九家的易学。
荀爽以外,其余八人后世说法不一,当多为汉儒。
【现在秘鲁的乡间,还存在着一种结绳文字】这种结绳文字如下图:【东方的琉球】即琉球群岛。
日本西南部岛群,又称西南诸岛。
在九州岛同中国台湾岛之间,1879年日本设冲绳县。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周易·系辞下》中的一段话。
契qì,通“栔”。
用刀刻。
《说文》:“栔,刻也”。
最早的文字是在龟甲或牛骨上刻写的,所以叫书契,后来改用笔写,就成了“书写”。
夬guài ,周易六十四卦之一,《易·夬》曰:“夬,决也”。
“取诸夬”,也就是今“取决于此”的意思,并形成“取决”一词。
【《河图玉版》里说:“苍颉为帝,南巡狩,登阳虚之山,临于元扈洛汭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
”】《河图玉版》,古书名。
“河图”一词。
最早见于《书经》,《书·顾命》有“天球,河图。
”传云:“河图,八卦;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谓之河图。
”《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历史文献12(别史、杂史)
3、《竹书纪年》:也称《汲冢书》,“汲”是汲郡,“冢” 是坟墓,也就是“汲郡坟墓里的书”。它的发现,受到当时 和以后文史学家的重视。近代学者更明确指出,《汲郡书》 和古文经以及近代殷墟发现的甲骨,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三大 发现。这是我国最古老的编年史。晋太康二年( 281 ),汲 郡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出土大量殉葬品,其中有铜剑、钟、 玉律等物,以及大批竹简,可惜的是,不准不懂的这些竹简 的重要性,为了盗取墓内财宝,,竟把竹简烧了照明,等到 官府得知后,还捡得没烧完的竹简几十车,这些竹简经苟勖、 束皙的研究考订,整理出十几部先秦古籍。其中有编年记事 的资料十三篇。因为竹简上的文字是战国时期六国的古文, 所以此书又称《古文纪年》,又因为是在汲郡墓内发现的, 又称《汲冢纪年》,直到北魏郦道元注《水经。,引用此书 作纪年,为说明出处,就特地加上“竹书”二字,称为《竹 书纪年》,内容为夏、商至战国时期的历史大事,而以战国 史最详,与《史记》所记不同者更多,是研究先秦史的重要 资料。此书宋以后亡佚,今存为后人辑本。
1、《逸周书》10卷,作者不详。 2 、《东观汉记》24 卷,东汉班固、刘珍等撰。 3、《十六国春秋》100卷,北魏崔鸿撰。 4、《古史》60卷,宋苏辙撰。 5、《东都事略》130卷,宋王称撰。 6、《路史》47卷,宋罗泌撰。 7、《契母国志》27卷,宋叶隆礼撰。 8、《古今纪要》19卷,宋黄震撰。
19、《九家旧晋书》37卷,清汤球辑。 20、《西魏书》24卷,清谢启昆撰。 21、《十国春秋》140卷,清吴任臣撰。 22、《宋史翼》40卷,清陆心源撰。 23、《西夏书事》42卷,清吴广成撰。 24、《元史新编》95卷,清魏源撰。 25、《元史类编》42卷,清邵远平撰。 26、《明书》170卷,清傅维麟撰。 27、《明季北略》24卷,清计六奇撰。 28、《明季南略》18卷,清计六奇撰。 29、《清史列传》80卷,清国史馆撰。 30、《罪惟录》(原名《明书》)90卷,清查继佐撰。 31、《小腆纪年》附考20卷,清徐鲡撰。 32、《明史稿》310卷,清万斯同撰。
萧氏源起
萧氏源起一、源于伯翳此种说法最早见于《路史》。
《路史》为南宋学者罗泌所撰,它将萧姓的起源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禹夏之际。
据《路史》卷十六《小昊》和卷二十五《国名纪》所载,古代有一个善训鸟兽的部落,因其栖居于“赢”地(《史记·秦本纪》称:“伯翳为舜帝掌管牲畜,牲畜繁殖很多,所以获得土地的封赐,受赐姓赢。
”到了夏王朝时,伯翳的后裔孟亏也和他的始祖一样善于驯服鸟兽,立有大功,被夏王封土于“萧”,于是孟亏又以国名为姓,改称“萧孟亏”。
孟亏的后人遂沿用这一姓氏。
《路史》又说:“萧,孟亏封徐之萧,汉故县,属沛。
”古萧国位于今安徽萧县西北地区,而少昊之地或伯翳栖居之所位于今山东兖州一带,两地相距不远,都属于以鸟为图腾的东夷文化圈。
这样看来,孟亏作为伯翳之后封于古萧国而改姓萧氏是完全有可能的。
清人编著的《姓氏考略》和《姓氏辩误》都把伯翳作为萧姓最早的源头之一,并说:“伯翳之后孟亏,作土于萧,是为萧孟亏。
”很多人也都认同这一说法。
二、源于殷商遗民根据史学家的考证,萧姓的另一源头,可远溯到三千七百年以前的殷商时代。
《姓氏考略》说:“萧氏,殷旧姓也。
望出兰陵广陵。
”周武王灭商后,为安抚商朝遗民,分封纣王儿子武庚为殷侯,留在商都。
同时,又派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三人留在殷地监视武庚。
第二年武王病逝,成王诵继位。
但成王年幼,由武王弟弟周公旦辅政。
这就引起管叔、蔡叔、霍叔的不满,武庚又从中离间,一时说周公有野心、想篡夺王位的谣言大起,引起了成王和大臣召公爽等人的疑虑。
武庚乘机串通管叔、蔡叔、霍叔,联合东方的奄、徐、蒲姑等国起兵反叛。
周公身处内外交困之境,他恳切地向召公作了解释,表明自己决无篡位的野心,消除了召公的误解,稳定了周王室阿部。
随后,周公带兵东征,经过三年的苦战,杀武庚、管叔,放逐蔡叔,罢黜霍叔,灭掉了东方五国,平定了叛乱。
平定叛乱后,周公一方面加大力度分封姬姓子弟建立诸侯国,藩屏周室;另一方面,大力削弱殷商遗民势力,将子姓及其支属从殷商的旧地迁徙到别处,分予各个封国。
中国统治者列表(01)上古
上古·传说时期传世文献中对于此段时期的统治者(部落首领)的称号主要是“皇”、“帝”、“氏”,有“三皇”、“九皇”、“五氏”、“五帝”之说天地之初氏号别称道教尊号出处说明盘古氏元始天尊《述异记》《佛祖历代通载》《三五历纪》开辟天地创世者;《佛祖历代通载》:治世18000岁浑沌氏浑敦氏《路史·初三皇纪》《路史》:天地之初,有浑敦氏出为之治;太古《路史》:太古二皇,得道之秉,立乎中央,神與化游,以撫四方三皇《路史》:浑敦氏逸,而有初三皇君氏号别称通称名号德运说明天皇氏成鸠氏天皇望获(字文生)天灵、防五、天雾木德《三皇本纪》:天地初立,有天皇氏……有兄弟十二人,各立18000岁;《路史》:有浑敦氏出为之治,继之以天皇氏地皇氏地皇岳鉴(一说名铿)(字子元)文悦火德《三皇本纪》:姓十一人……亦各18000岁;《路史》:天皇氏逸,地皇氏作人皇氏、泰皇氏居方氏、九头氏人皇、泰皇恺胡洮(字文生)土德《三皇本纪》:凡一百五十世,合45600年;一些称其为九头纪,一说泰皇指泰壹氏五龙纪-循蜚纪氏号尊号别称備註說明五龙氏《三皇本纪》:自人皇已后有五龙氏;《春秋纬·命历序》:(人皇氏之后)次后五龙纪提挺氏皇神氏黄祙、矩神、黄神氏《路史》:人皇氏沒,矩神次之次民氏《春秋纬·命历序》:次民没,穴处之世终因提紀《路史》:太古之民,穴居而野处,搏生而咀华,与物相友,人无妎物之心氏号尊号别称姓名国号德运说明辰放氏《春秋纬·命历序》:次民氏没,辰放氏作……教民攓木茹皮以御风霜,绹鬓阔首以去灵雨……在位二百五十年离光氏皇覃氏、皇谈氏黄谈氏、通姓氏《路史》:当政250年《春秋纬·命历序》:(辰放氏之后)离光次之,号曰皇谈……在位五百六十岁有巢氏巢皇、古皇大巣氏木德五氏之《春秋纬·命历序》:(离光氏之后)次后有人……号曰有巢……治五百九十岁;《路史》:治三百余载;传说他发明构木为巢,被人们尊为主;《路史》:其及末也,有礼臣而贵,仕之专而不享。
路史 卷十~卷十三
欽定四庫全書路史卷十~卷十三宋羅泌撰說明:黑色字為正文,藍色字為著者之言。
目錄路史卷十 ................................................................................................................................................................. 一後紀一 ............................................................................................................................................................. 一禪通紀 ............................................................................................................................................................. 一太昊紀上 ................................................................................................................................................. 一路史卷十一 ............................................................................................................................................................. 五後紀二 ............................................................................................................................................................. 五禪通紀 ............................................................................................................................................................. 五太昊紀下 ................................................................................................................................................. 五路史卷十二 ............................................................................................................................................................. 七後紀三 ............................................................................................................................................................. 七禪通紀 ............................................................................................................................................................. 七炎帝 ......................................................................................................................................................... 七路史卷十三 ............................................................................................................................................................. 十後紀四 ............................................................................................................................................................. 十禪通紀 ............................................................................................................................................................. 十炎帝紀下 ................................................................................................................................................. 十路史卷十後紀一禪通紀太昊紀上太昊伏羲氏,方牙,一曰蒼牙,風姓,是為春皇,包羲,亦號天皇、人帝、皇雄氏,蒼精之君也。
(完整word版)路史
罗泌,宋朝庐陵人,少好读书,绝意仕途,诗文精深刻苦,不肯苟同于人,他所著的《路史》,对于我国的姓氏源流有着精辟的研究,经常被本文所引用.罗泌,生于宋绍兴辛亥(公元1131年)。
南宋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字长源,号归愚。
自少力学,不事科举。
以史书极少言远古事者,遂博采各种典籍以至道藏、纬书,于乾道间著成《路史》。
记上古迄两汉事。
《江西历代人物辞典》罗泌精丁诗文。
鉴于史书言远占者极少,乃博采各种典籍以至纬书,自远古以迄两汉,会通著成《路史》41卷。
另著有《易说》、《六宗论》、《三汇详证》、《九江详证》终.卷一前纪一初三皇纪初天皇初地皇初人皇事有不可尽究、物有不可臆言,众人疑之,圣人之所稽也。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老氏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而盪者,遂有天地、权舆之説[1].夫太极者,太一也,是为太易[2].列圉冦曰:“有形生于无形[3],天地之初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
太易者,未见气;太初者,气之始;太始者,形之始;太素者,质之始。
气与形质具而未离曰“浑沦”[4]。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5]。
易无形埒[6],易变而为一[7],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8],九者,究也.九变复而为一[9],一者,形变之始也[10]。
清轻而騫者为天,浊重而坠者为地。
冲粹而生者为人[11],天地壹縕,万物化醇;男女会精,万物化生,而庶彚繁矣[12]。
虽然治故荒忽,井鱼听近,非所详言。
而往昔载谍又类不融正闰、五徳终始之传,乃谓天地之初,有浑敦氏者出为之治[13],继之以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14]。
在《洞神部》又有所谓初三皇君[15],而以此为中三皇,盖难得而稽,据然既揄之矣.此予之所以旁捜旅摭,纪三灵而复著夫三皇也[16]。
浑敦氏之世,但闻罕漫而不昭晰,有不得而云矣。
王充曰:“古之水火,今之水火也;今之声色,后之声色也。
鸟兽、草木、人民好恶,以今而见古,由此而知来。
千世之前、万嵗之后,无以异也。
事可知者,圣贤所共知也;不可知者,虽圣人不能知也,非学者之急”。
《路史》——精选推荐
《路史》《路史》,南宋罗泌著。
罗为江西庐陵⼈(今吉安),曾亲⾄炎帝陵拜祭。
所著《路柬》,47卷,计前纪9卷、后纪14卷,国名纪8卷、发挥6卷和余论10卷。
主要论述我国传说时期的史事,取材芜杂,但汇集了很多传说资料,引⽤了许多⽂献,可作参考。
书名《路史》,乃取《尔雅》: “训路为⼤”,路史即⼤史也。
书成于南宋乾道六年庚寅(公元1170年)。
本书据乾隆时版本,有其⼦罗苹注释。
并参照四库全书本,摘录有关炎帝的史料。
明显为当时历史条件所不可能的事迹以及理想化的称颂之词,不是史料,尽可能略⽽不录。
炎帝神农⽒,姓伊耆,名轨,⼀⽈⽯年,是为后帝皇君①,炎精之君也②。
母安登,感神于常⽺。
⽣神农于列⼭之⽯室。
⽣⽽九井出焉③。
初,少典⽒取于有娇⽒,是⽈安登,⽣⼦⼆⼈,⼀为黄帝之先④,袭少典⽒。
⼀为神农,是为炎帝。
炎帝长于姜⽔,成为姜姓⑤。
其初国伊,继国耆,故⽒伊耆。
长⼋尺有七⼨,弘⾝⽽⽜舐,龙颜⽽⼤唇⑥,怀成钤,戴⽟理⑦。
⽣三⾠⽽能⾔,主⽇⽽能⾏,七朝⽽齿具⑧,三岁⽽知稼穑般戏之事⑨,必于⿉稷。
⽇于淇⼭之阳,求其利民宜久⾷之⾕⽽艺之⑩。
天感嘉⽣菽粟诞苓?,爰勤收拾刚壤地⽽时焉?。
已则厘牟五⼦偕⾄?。
神农灼其可以养民也?,于是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垡睢秽、烧赧挣野?、以教天下。
播种嗣⽠之实,⽽省杀⽣之敝,始诸饮⾷,悉民乃粒?。
[注释]①是为后帝皇君:历史上对三皇五帝的具体名号与排列次序说法不⼀,此处的“后帝皇君”系指三皇之⼀的神农。
《史记》《秦始皇本纪》: “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
”唐代类书《艺⽂类聚》卷⼗⼀引《春秋纬》: “天皇、地皇、⼈皇,兄弟九⼈,分九州,长天下地”。
《风俗通义》: “遂⼈以⽕纪,⽕,太阳也。
阳尊,故托遂皇于天。
伏戏以⼈事纪,故托戏皇于⼈。
……神农悉地⼒种⾕疏,故托农皇于地。
”乾隆版《路史》原注引《礼记正义》说: “神农下为地皇,作⽾耜,播百⾕。
”②炎精之君:炎指⽕焰升腾,炎精指⽕德,即⽕的本性,亦指太阳。
路史 卷二十二~卷二十三
欽定四庫全書路史卷二十二~卷二十三宋羅泌撰說明:黑色字為正文,綠色字為著者之言,斷句疑問處用綠色加亮。
目錄路史卷二十二 (1)後紀十三 (1)疏仡紀 (1)夏后氏 (1)路史卷二十三 (7)後紀十四 (7)疏仡紀 (7)夏后紀下 (7)路史卷二十二後紀十三疏仡紀夏后氏帝禹,夏后氏。
姒姓,名禹,一曰伯禹,是為文命。
其先出於高陽,高陽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生,是為伯鯀。
字,汶山廣桑人也。
姱直敗數,帝使治水,稱遂共工之過,廢帝之庸,九載亡功。
逮帝禪舜,怒於帝,曰:“得天之道者,帝;得地之道者,王公。
胡謂論?”意欲自以為公,徬徨於野以患。
帝乃遏之羽山。
三年而死,是為羽之神。
寔為郊,三代舉之。
初,鯀納有莘氏曰志,是為修己。
年壯不字,獲若后於石紐,服媚之,而遂孕。
歲有二月,以六月六日,屠疈而生禹於僰道之石紐鄉,所謂刳兒坪者。
長於西羌,西(夷?)之人也。
身長九尺有只,虎、河目、齒、鳥喙、耳三,載成鈐、玉斗,玉骭履己。
聲為律、身為度,稱以出。
穆穆,為綱為紀。
敏給克勤,其德不違,其仁可親。
師於大成摯,暨墨如子高,學於西王悝。
實懋聖德,夢自湔於河西,四岳舉之,舜進之,拜治水土,爵司空。
暨虞余度人,徒以傳土。
悼前人之非度,乃勞身焦思,輕尺璧而憐寸陰,志勤天下,左準繩、右規矩,纚長風、沐甚雨,攝從三子,履四時,乘四載。
行山表木,斬高喬下,定高山大川,疏停道滯,鍾水豐物,身畚芨以為人先。
堯之水河之患為甚,泲次之,淮次之,江漢次之。
濁河所被,冀、兖、重而雝輕;泲之所被,則徐輕而兖、青、冀重。
兖之流皆自其東北海,而冀又上京,故治水之急先於河。
於是發跡壺口,治梁及岐,南至於華陰,東至底柱,(“鑿”?)孟津,梳三門,以奠西河。
斯二渠,過洚水,至大陸,為九河,合為逆河,以入海。
猶未暇積石也,冀州既乂,於是準地之勢,自北而南,兖、青、徐為東偏,雝高於豫,豫高於青、徐,雝、豫餘流由鞏、洛而入河;揚下於荊,荊下於梁,梁荊之水東自揚而入海,故東南次兖、青,又南次徐,四州治而河患息;又南沉於揚,又西次於荊,以放江淮;江淮乂,而洪水定。
路史卷二十七
路史卷二十七欽定四庫全書路史卷二十七宋羅泌撰國名紀四陶唐氏後陶:髙辛封之,今廣濟軍治古定陶城,有陶丘。
范蠡變姓名,間行止陶。
今鄆之平隂有陶山。
唐:國。
即中山。
今定之新樂。
與唐縣俱是。
(即漢唐縣)有堯山唐水,望都故城。
望都里東北有廣唐城。
(即中山故城。
張曜記之中人城。
)東有堯故城。
(俗訛為堯姑猶故州為州。
)後都平陽安邑,亦皆曰唐。
平陽亦丹朱封也。
楚:許氏叔重謂堯以楚伯受命。
今之唐州,故湖陽有西唐山,宣十二年之唐,乃唐成公之國。
記云:“成王滅唐,徙其後於許、郢之間者也。
丹:朱之國,今朱虛有丹山,丹水出焉。
東丹、西丹二水,近有長阪,遠峻,謂之破軍。
坡記為丹朱弄兵之處。
又鄧之内鄉亦有丹水,漢之丹水縣。
《荆州記》云:“丹川,堯子封“者,《九域志》云:”在鄧有丹朱冢“。
然丹朱陵乃在相之永和鎮。
房:(防)朱封,防也。
昭王取房后,今蔡之遂平西南四十呉房故城。
孟康云:“本房子國。
(《輿地志》云:房。
子國。
楚靈滅之。
遷房于楚。
夫槩奔楚封之。
因曰呉房。
元濟平因曰遂平。
即西魏之先遷國。
周為遷州《水經》云:陽武有房故城。
非趙之房也。
)秦之防陵。
(昭二十二呉房亦作防)有唐王墓。
武徳初為房州,與趙房異。
(詳周後世國。
)傅:大繇國,(唐表云:黄帝後)夏封之,在虞、虢之間。
(在河東大陽北十里。
有顛軫阪。
說阪築之所)有傅虛、傅巖、傅說之祠。
古之北虞。
今隶平陸尸地多傅姓。
子云:“傅巖在北海之洲,”妄也。
鎦:(留劉)長子之後,妘姓。
留也。
丘中有麻,彼留子國者,漢隶彭城。
(酈云:留縣故城。
翼佩泗濟張良遇髙祖處。
縣至隋猶在。
今在沛縣泗水縣東南二十五。
或以為襄元年。
宋吕留在彭城也)子房之封,有廟、墓。
(蘇鶚云:騰縣有留城是鄭留邑陳併之曰陳留今陳留有子房廟陳留圖經云靈臺非也。
乃此氏之劉亭隠十一年。
傳之劉也。
)今徐之留城鎮,有留鄉、留故城。
(繁休伯避地賦朝余發乎。
泗州夕余宿乎。
留鄉。
)世作卯金刀。
繆也。
(《說文》無劉字。
《春秋》劉康公故只作鎦。
路史 卷十七~卷十九
欽定四庫全書路史卷十七~卷十九宋羅泌撰說明:黑色字為正文,草綠色字為著者之言,深紅為攷據內容,綠色加亮為斷句不明。
目錄路史卷十七 ................................................................................... 一後紀八 ................................................................................... 一疏仡紀 ................................................................................... 一高陽.................................................................................. 一路史卷十八 ................................................................................... 六後紀九 ................................................................................... 六疏仡紀 ................................................................................... 六高辛氏................................................................................ 六路史卷十九 ................................................................................... 八後紀十 ................................................................................... 八疏仡紀 ................................................................................... 八高辛紀下.............................................................................. 八路史卷十七後紀八疏仡紀高陽帝顓頊,高陽氏,姬姓,名顓頊,黃帝氏之曾孫,祖曰昌意,黃帝之震適也。
路史作者:罗泌
路史作者:罗泌南宋罗泌撰。
论述远古传说和史事。
罗泌,字长源,庐陵 (今江西吉安县) 人。
南宋孝宗乾道六年 (1170),完成此书。
凡47卷,计前纪9卷,后纪14卷,国名纪8卷,发挥6卷,余论10卷。
该书内容侧重于记述我国远古时代传说中的帝王言行和有关重大事件,所涉及的帝王包括:初天皇,初地皇,初人皇,叙四大,天皇氏,地皇氏,泰皇氏,叙十纪,钜灵氏,句疆氏,谯明氏,涿光氏,鉋阵氏,黄神氏,狃神氏,犂灵氏,大騩氏,鬼騩氏,弇兹氏,泰逢氏,冉相氏,蓋盈式,大敦氏,云阳氏,巫常氏,泰壹氏,空桑氏,神民氏,倚帝氏,次民氏,辰放氏,蜀山氏,豗傀氏,浑沌氏,东户氏,皇覃氏,启统氏,吉夷氏,几蘧氏,狶韦氏,有巢氏,遂人氏,庸成氏,史皇氏,柏皇氏,中皇氏,大庭氏,栗陆氏,昆连氏,轩辕氏,赫苏氏,葛天氏,尊卢氏,祝诵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阴康氏,无怀氏,大昊,女皇,共工,炎帝,蚩尤,黄帝,帝鸿,帝魁,小昊,高阳,高辛,陶唐,有虞氏,夏后氏,帝启,帝太康,帝仲康,帝相,夷羿,寒浞,帝少康,帝杼,帝槐,帝芒,帝泄,帝不降,帝扃,帝廑,帝胤甲,帝皋,帝敬发,帝履癸。
堪称首部远古帝王大全,旁征博引,文采瑰丽。
因《尔雅》训'路’ 为'大’。
故'路史’,即'大史’ 意也。
”远古帝王事,本属渺茫虚事,而罗泌取材多采纳《纬书》,并择录道家言论,故某些史事纯属传说,不足为据。
明、清两代均有刻本。
而民国二十五年 (1936) 中华书局缩印的《四部备要》本,更便于查阅。
章节列表提要路史卷一路史卷二路史卷三路史卷四路史卷五路史卷六路史卷七路史卷八路史卷九路史卷十路史卷十一路史卷十二路史卷十三路史卷十四路史卷十五路史卷十六路史卷十七路史卷十八路史卷十九路史卷二十路史卷二十一路史卷二十二路史卷二十三路史卷二十四路史卷二十五路史卷二十六路史卷二十七路史卷二十八路史卷二十九路史卷三十路史卷三十一路史卷三十二路史卷三十三路史卷三十四路史卷三十五路史卷三十六路史卷三十七路史卷三十八路史卷三十九路史卷四十路史卷四十一路史卷四十二路史卷四十三路史卷四十四路史卷四十五路史卷四十六路史卷四十七提要路史四十七卷(两江总督采进本)宋罗泌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