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地理新设计一轮复习江苏专版讲义第三部分第二单元第一讲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合集下载

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重点知识点总结

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重点知识点总结

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重点知识点总结自然地理▐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其他恒星系统)——地月系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外部:(1)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2)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自身:(3)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周期11年(2)影响:发出电磁波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发出高能带电粒子——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灾害——水旱灾害,诱发地震4.自转、公转的特点5.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2)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3)地转偏向力: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6.昼夜长短的变化(1)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夏至到秋分,秋分到冬至,北半球昼逐渐变短,夜逐渐变长。

(2)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

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3)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4)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7.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2)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3)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2020版高考地理新设计一轮复习江苏专版讲义:第三部分第一单元第一讲世界地理含答案

2020版高考地理新设计一轮复习江苏专版讲义:第三部分第一单元第一讲世界地理含答案

第一讲世界地理读图析图(一) 世界地形图1.填写出数字序号所代表的山脉名称。

(1)亚洲:①阿尔泰山脉②天山山脉③昆仑山脉④喜马拉雅山脉⑤横断山脉⑥兴都库什山脉⑦大高加索山脉⑧乌拉尔山脉(2)欧洲:⑨斯堪的纳维亚山脉⑩阿尔卑斯山脉⑪亚平宁山脉⑫比利牛斯山脉(3)非洲:⑬阿特拉斯山脉⑭德拉肯斯山脉(4)大洋洲:⑮大分水岭山脉(5)南美洲:⑯安第斯山脉(6)北美洲:⑰阿巴拉契亚山脉⑱落基山脉⑲内华达山脉⑳海岸山脉2.填出世界著名高原名称。

(1)海拔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

(2)面积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

(3)古老的高原:德干高原、拉布拉多高原。

3.填写出字母所代表的盆地名称。

(1)非洲:a刚果盆地。

(2)大洋洲:b大自流盆地。

(3)亚洲:c四川盆地、d塔里木盆地、e准噶尔盆地。

(4)北美洲:f大盆地。

读图析图(二)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1.分别写出图中数字序号所代表的气候名称:①寒带苔原气候②热带雨林气候③热带沙漠气候④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⑤极地冰原气候⑥热带草原气候⑦热带季风气候⑧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⑨地中海气候⑩温带海洋性气候⑪亚寒带针叶林气候⑫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⑬温带季风气候⑭高原山地气候2.在图中各气候类型中,只分布在北半球,而南半球没有的气候类型有: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寒带苔原气候。

3.在图中各种气候类型中,只分布在大陆东岸,而大陆西岸没有的气候类型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只分布在大陆西岸,东岸没有的气候类型有: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4.列表分析主要气候类型的特征、分布和形成原因:读图析图(三) 世界洋流分布图1.写出图中数字序号所代表的洋流名称:①千岛寒流②日本暖流③北赤道暖流④加利福尼亚寒流⑤北太平洋暖流⑥阿拉斯加暖流⑦赤道逆流⑧南赤道暖流⑨东澳大利亚暖流⑩西风漂流⑪秘鲁寒流⑫巴西暖流⑬北赤道暖流⑭墨西哥湾暖流⑮北大西洋暖流⑯拉布拉多寒流⑰北大西洋暖流⑱东格陵兰寒流⑲加那利寒流⑳本格拉寒流○21厄加勒斯暖流○22马达加斯加暖流○23南赤道暖流○24赤道逆流○25西澳大利亚寒流○26南极环流2.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渔场名称:A.秘鲁渔场、B.纽芬兰渔场、C.北海道渔场、D.北海渔场。

2020版高考地理新设计一轮复习江苏专版讲义:第一部分第三单元第二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含答案

2020版高考地理新设计一轮复习江苏专版讲义:第一部分第三单元第二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含答案

第二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试说明]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2.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3.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4.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人类活动。

一、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2.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不断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

3.整体性体现(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保持协调一致。

(2)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3)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

[温馨提示]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

二、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 1.作用能量⎩⎪⎨⎪⎧维持地表系统正常运行的动力联系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桥梁和纽带2.主要体现 (1)海洋输送 热能传输动能大气三、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1.作用地理环境发展演化的原因,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

2.实例(1)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地理环境中的水循环、碳循环等物质运动。

一、知识联系串一串二、核心问题想一想1.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什么表现?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对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有什么指导意义?考点(一)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学法:通知识·提能力·融会贯通][贯通知识]1.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1)气候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联系(2)地貌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联系以农业发展为例,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地形、土壤、灌溉水源都会对农作物的生长或鱼类生存造成影响。

2.地理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构成地理环境的岩石、土壤、大气、水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不断地进行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推动地理环境的整体发展变化。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一素养一人地协调观——人地关系的核心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一素养一人地协调观——人地关系的核心

素养一 人地协调观——人地关系的核心
“必备知识”是由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学科 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技术和基本原理组成的基 本知识体系。
素养一 人地协调观——人地关系的核心
人地协调观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 的正确的价值观。人和地理环境的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人 类的生存和活动都要受到一定地理环境的影响。同时,人 类的生存和活动也会对地理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人地关 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面对不断出现的人口、资源、 环境和发展同题,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社会要 更好地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 环境的关系。“人地协调观”素养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分析、 认识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成为和谐世界的建设者。
素养一 人地协调观——人地关系的核心
对于“人地协调观”发展的问题,我国提出了五大发 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其中在“绿 色”发展中,明确指出: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 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新贡 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 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发挥 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等。
1.多年来,导致十八洞村一直贫困的自然因素主要 是( )
A.气候 B.地形 C.水源 D.灾害
素养一 人地协调观——人地关系的核心
2.近年来,十八洞村脱贫致富采取的措施最可能是 ()
A.加强政策引导,发展林牧特色旅游 B.扩大水田面积,发展水稻—养鱼农业 C.完善交通建设,发展水路—公路交通 D.保护生态环境,鼓励外出务工经商 3.十八洞村脱贫致富的根本原因是( ) A.农业结构调整 B.交通条件改善 C.政策支持引导 D.耕地面积扩大

2020高考地理江苏一轮复习第二讲地图

2020高考地理江苏一轮复习第二讲地图

[考试说明]1.地图上的方向、常用图例与注记;2.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等高(深)线和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硏清教材——这是命题zr 艮源"[鳖音温教材]一、地图的要素1. 地图上的方向2. 图例和注记地图中,用以表示地理事物的各种符号为图例;用以说明地理事物的文字和数字叫作 注记。

▲珠穆朗玛峰例如:""小门“中“出”属于图例,“珠穆朗玛峰”和“8844.43 m 为注记。

二、等高线地形图1. 海拔与相对高度(1)海拔:某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如图中甲点海拔为 1 500 m ,乙点海拔为500 m 。

(2)相对高度:一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如图中甲与乙的相对高度是 1_000 m 。

2.等高线地形图(1) 等高线:地图上海拔相同的各点的连线。

(2) 基本地形部位:独定向t 上北 卜南,左弭右东措向标表示方向: 搐头的方向一般 捋示北方图丙翌郅网宦向:经线 指示南北*紺线指 示东西甲图中地形等高线特点字母A山峰闭合,数值由外向内变大B山谷凸向咼处,一般成为河谷C山脊凸向低处,一般成为分水岭D陡崖等咼线重合E鞍部两个山峰和两个山谷等高线之间的区域[方法技巧]“四字口诀”记忆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同线等高冋一条等咼线上各点海拔相等同图等距冋一幅地图上等高距一致密陡疏缓等咼线越密集,坡度越陡,反之越缓凸低为脊等高线最大弯曲部分向低值凸出为山脊凸高为谷等高线最大弯曲部分向高值凸出为山谷重叠为崖多条等高线重叠处为陡崖三、地形剖面图1. 概念:沿地表某一方向的直线所作的垂直剖面图,它是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的。

2. 比例尺:地形剖面图有水平比例尺和垂直比例尺,水平比例尺往往与原图比例尺一致,垂直比例尺可根据要求确定。

3. 作用:地形剖面图可以直观显示剖面线上的地势起伏和坡度陡缓状况。

瀬进课堂、知识联系串一串二、核心问题想一想1如何根据不同背景或条件进行方向的判读?2•等高线有什么特点?如何借助等高线地形图来判断区域内的地形、气候、水文、水系特征?3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怎样因地制宜地进行生产生活中的“选点”“选线”“选面” 等活动?4 •怎样准确绘制地形剖面图和灵活判读运用地形剖面图?/或墜谢研细高考——这是命题之澤样板”考点(一)地图上方向的判读[学法:练全悟透快速通关][题点全练](2018北京高考)在乡村振兴计划中,某行政村拟修建的村史馆和培训中心分别位于该村西南部和东北部。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江苏专版第三部分 第二单元 第一讲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江苏专版第三部分 第二单元 第一讲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放量与人均 GDP 变化图。读图回答 1~2 题。
1.2002~2015 年期间,该区域
()
A.控制工业废水排放阻碍了经济的增长
B.人均 GDP 与工业废水排放量同步增长
C.人均 GDP 持续增长,工业废水排放量先增加后减少
D.人均 GDP 增长是以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增加为代价的
2.该区域工业废水排放量在 2005 年发生转折,最可能的原因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__公__平__性__原__则___、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阶段性原则。
3.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到行动
(1)可持续发展历程:
时间
内容
1972年
“人类环境会议”上,明确提出了 社会 发展与 环境、生态的协调问题
《世界自然保护大纲》,提出“可持续发展” 1980年 的概念
《 21 世纪议程 》,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由理论、 1992年 概念推向行动
社会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
时间 尺度
当代人的最大需求
强调代际公平
空间 尺度
从区域利益出发,采取 封闭式、掠夺式和转嫁 式的发展方式
从全球利益出发,是一种互补的 发展方式
2.分析某地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答题要点 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但具体考题可有所侧重或删减。 (1)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减轻资源和环境压力。 (2)转变发展模式,实现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与生 态农业。 (3)实现资源、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循环 经济体系。
月。读图回答(1)~(2)题。
(1)北京市
()
A.春季多大风,雾霾天气增多
B.夏季降水量大,雾霾天数少
C.燃烧煤炭是最主要的污染源
D.工业发展水平高,污染严重

2020版高考地理新设计一轮复习江苏专版讲义:第二部分第一单元第一讲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含答案

2020版高考地理新设计一轮复习江苏专版讲义:第二部分第一单元第一讲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含答案

第一讲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考试说明] 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2.我国人口政策的变化及其影响。

一、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二、人口增长模式转变1.人口增长模式的概念又称人口发展模式,反映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2.阶段划分及模式类型[温馨提示]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至出生率下降到一定的水平结束。

三、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 1.世界主要表现为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和人口年龄结构失调。

2.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口问题的比较目前一般将65岁及65岁以上人口定为老年人口,并将一个国家或地区老年人口比重达到7%定为老龄化的开始,等于或大于10%定为严重老龄化。

一、知识联系串一串二、核心问题想一想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有何特点?如何区别?2.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有何差别?如何解决?3.我国人口政策是如何演变的?考点(一)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学法:练全悟透·快速通关][题点全练](2019·苏州一模)下图为2011~2015年苏州市常住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变化趋势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时期,苏州市常住人口增长()A.2013~2015年,苏州市人口增长以机械增长为主B.2013~2015年,苏州市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C.自然增长与机械增长差值逐年减小D.自然增长与机械增长差值先降后增2.苏州市常住人口的变化反映了苏州()A.常住人口增长率呈下降趋势B.面临劳动力短缺C.城市化水平由上升转为下降D.迁入人口在减少解析:1.B 2.A第1题,据图分析可知,2013~2015年,苏州市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自然增长与机械增长差值先降后增再降。

第2题,据图分析可知,苏州市常住人口增长率呈下降趋势。

机械增长率仍为正值,说明迁入人口在增加,劳动力也并不短缺;从图中无法判断城市化水平状况。

(2019·南京、盐城一模)读2011~2015年我国部分省份人口增量和增幅图,完成3~4题。

(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十二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件

(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十二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件

考点二 环境问题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1)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① 物质 和② 能量 。 (2)人的新陈代谢和人类消费活动的③ 废弃物 要排放到环境中。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④ 再生 速 度。 (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⑤ 自净能力 。
解析 A 直接据图分析可知,阶段一、二、三蕴含的人地关系依次对 应的是地理环境决定论、人类中心论和人地伙伴论。
2.(2018南师附中模拟,24)下列观点符合图中阶段三人地关系的是 ( A ) A.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B.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C.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D.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解析 A 阶段三人地关系为人地伙伴论,符合这一关系的是“绿水青 山就是金山银山”。
根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 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 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
命题视角一 生态破坏
1.[2018南通二模,30D(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土地是自然—社会综合体。土地的社会属性越强,受人类干扰 程度越强;自然属性越强,受人类干扰程度越弱。指数越大,其相应的属 性越强,反之越弱。下图为“上黄试验区不同时期土地自然及社会属性 指数变化图”。
分析后果与危害
主要是指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回答问题时要准确全面地进行分 析。例如,温室效应的加强对地理环境、人类的生产与生活都产生了重大的影 响,在回答问题时两方面都要分析到,不可偏颇
提出 主要问题 解决 环境污染 的措 施和 建议

地理高三一轮复习《高考总复习》江苏讲义第一部分第一单元第1讲必备基础知识地图

地理高三一轮复习《高考总复习》江苏讲义第一部分第一单元第1讲必备基础知识地图

第1讲必备基础知识——地图知考纲明考情理线索1.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常用图例与注记2.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等高(深)线和地形图,地形剖面图以地图为载体,考查等高(深)线和地形剖面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考查频度较高。

考查形式主要是选择题,综合题在背景中呈现不直接设问,隐形考查,难度系数在0.5左右一、地图三要素二、等高线地形图1.等高线、海拔和相对高度(1)等高(深)线:在地图上海拔(深度)相同的点连成的线。

(2)海拔(绝对高度):地面某一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如图,C、F两点的海拔分别为800米、600米。

(3)相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如图,C、F两点的相对高度为200米。

2.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特征含义同线等高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海拔相同同图等距一般等高线地形图上任意相邻的两条等高线的相对高度是一个定值(等高距)闭合曲线等高线均为闭合曲线,只是有的不能在一幅图上完全呈现出来一般不相交,重叠为陡崖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但在悬崖峭壁处,等高线可以重合疏缓密陡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陡缓,两条等高线之间间距越大,等高线越稀疏,表示坡度越缓,反之坡度越陡凸低为高等高线向低值弯曲的中心部位,比两侧海拔高,地形为山脊凸高为低等高线向高值弯曲的中心部位,比两侧海拔低,地形为山谷高于高值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闭合区域,海拔不在两条等高线的数值之间,如①海拔高于200米,而②海拔低于100米低于低值三、地形剖面图地形剖面图是沿地表某一方向的直线所作的垂直剖面图,可以直观显示该线上的地势起伏和坡度陡缓,它是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的。

考点一等高线地形图上常考的三大应用1.判断气候特征及差异判断气候特征气候特征应结合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势高低、坡向(阳坡气温高,蒸发强;阴坡气温低,蒸发弱)等因素判断判断气候差异气温差异求出高度差,再用气温垂直递减率(0.6 ℃/100 m)计算温度差,地势越高气温越低降水差异迎风坡降水多于背风坡光照差异阳坡多于阴坡,同一种植被在阳坡的分布上界高于阴坡2.判断河流水系、水文特征3.区位选择(1)利用地形图选点点的类型区位要求图示水库坝址坝址应建在等高线密集的河流峡谷处,因该处筑坝工程量小且落差大;库区宜选在河谷、山谷地区,或“口袋形”的洼地或小盆地,以保证有较大的集水面积和库容港口港口应建在等高线稀疏、等深线密集的海湾地区,即陆域平坦、水域深阔的避风海湾,避开含沙量大的河流,以免引起航道淤塞气象站气象站应建在地势坡度适中、地形开阔的地方疗养院疗养院应建在地势坡度较缓(等高线稀疏)、向阳坡、背山面水(河、湖、海)、气候宜人、空气清新的地方,且有交通线通过,交通便利宿营地宿营地应避开河谷、河岸,以预防暴雨造成的山洪暴发;避开陡崖、陡坡,以防崩塌、落石造成伤害;应选在地势较高的缓坡或较平坦的鞍部宿营航空港航空港应建在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即地形平坦开阔、坡度适当、易排水的地方,还要地质条件好;注意盛行风向并保持与城市有适当的距离等特别提醒地质灾害判断:①在等高线密集的地段容易出现滑坡灾害。

2020版高考地理新设计一轮复习江苏专版讲义:第三部分第一单元第二讲中国地理含答案

2020版高考地理新设计一轮复习江苏专版讲义:第三部分第一单元第二讲中国地理含答案

第二讲中国地理读图析图(一) 中国地形图1.主要地形区的骨架——山脉。

(1)三列东西走向山脉:a 天山—阴山、昆仑山—b 秦岭、南岭。

(2)三列东北—西 南走向的山脉⎩⎪⎨⎪⎧c 大兴安岭—太行山—d 巫山—雪峰山长白山—e 武夷山f 台湾山脉(3)西北—东南走向山脉:g 祁连山、阿尔泰山脉。

(4)南北走向山脉:h 贺兰山、横断山脉。

(5)弧形山脉:i 喜马拉雅山脉。

2.主要地形区分布。

(1)四大高原:A 青藏高原;B 内蒙古高原;C 云贵高原;D 黄土高原。

(2)四大盆地:E 四川盆地;F 柴达木盆地;G 塔里木盆地;H 准噶尔盆地。

(3)三大平原:L 东北平原;M 华北平原;N 长江中下游平原。

(4)三大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3.山脉是地形的骨架,许多山脉既是主要地形区的界线,也是行政区的界线,如太行山是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山西省和河北省的界线;武夷山是浙闽丘陵和江南丘陵、福建省和江西省的界线;祁连山是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青海省和甘肃省的界线。

4.地形对气候和河流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①影响气温:海拔越高,气温越低;②影响降水:西高东低的地势利于海上湿润空气吹入内地形成降水;暖温空气的迎风坡易形成地形雨;③影响气流运动:东西走向的山脉冬季阻挡南下的冷气流,夏季阻挡北上的暖气流,使山脉两侧气候产生差异。

(2)对河流的影响:①制约河流流向:西高东低使大河东流入海,沟通东西;②影响河流的流速和落差:在地势阶梯的过渡带,大河形成巨大落差,水能巨大;坡度缓则水流平稳,坡度陡则水流快,易形成峡谷急流。

读图析图(二) 中国气候分布图1.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气候类型:A温带季风气候,B温带大陆性气候,C亚热带季风气候,D高山气候,E热带季风气候。

(2)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雨热同期。

(3)我国气温分布的特点是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

2020版高考地理新设计一轮复习江苏专版讲义:第二部分第一单元第二讲人口迁移与人口合理容量含答案

2020版高考地理新设计一轮复习江苏专版讲义:第二部分第一单元第二讲人口迁移与人口合理容量含答案

第二讲人口迁移与人口合理容量[考试说明]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2.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一、人口的迁移与流动 1.人口迁移(1)概念: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而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2)世界人口迁移的阶段划分及特点:由“旧大陆”流向“新大[温馨提示]人口迁移的条件2.人口流动(1)概念:因某种原因临时或短期离开原居住地外出活动,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

(2)主要形式:民工流和外籍劳工。

二、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1.最主要原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

2.其他原因:地区间距离、国家政策、文化背景等。

三、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环境的影响(1)迁出地: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

(2)迁入地:会对自然和生态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

2.对社会经济的影响(1)建立起一批以移民为主体的国家。

(2)促进了经济发展。

(3)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四、谋求人口合理容量1.环境承载力是指在某一时期内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经济与社会活动的限度。

2.环境人口容量(1)含义: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供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所能承受人口的最大负荷量,它是一个警戒值。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丰富程度、科技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

(3)环境人口容量的特点: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温馨提示]在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中,资源是最主要的因素,科技发展水平和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通过资源供应能力影响环境人口容量。

3.人口合理容量(1)实质: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我国谋求人口合理容量的途径:①实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

②提高科技水平,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对资源的管理水平,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一、知识联系串一串二、核心问题想一想1.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2.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产生哪些影响?3.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有何区别与联系?考点(一)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学法:研一题·悟一法·通一类][典题领悟](2016·江苏高考·节选)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22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三第二单元第1讲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与可持

2022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三第二单元第1讲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与可持

2022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三第二单元第1讲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与可持最新考纲 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人类所面临的要紧环境问题。

3.可连续进展的差不多内涵。

4.和谐人地关系的要紧途径。

5.走可连续进展之路。

分析解读 1.能够说出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历史时期和各时期的要紧特点。

2.说出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分析人类面临的要紧环境问题成因及寻求解决途径。

3.说明可连续进展的概念,利用图示说明可连续进展复合系统的含义,举例说明可连续进展的差不多原则。

4.了解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的含义,把握和谐人地关系的要紧途径,结合具体案例认识实施可连续进展的意义。

第1讲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与可连续进展的差不多内涵人地关系理论产生背景核心思想阻碍历史局限地理环境决定论人类对地理环境依靠性____地理环境决定________的进展束缚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过分夸大了____________的阻碍____ ____ 人类利用和改造________的能力不断提高把地理环境看做人类活动的______和任意开发利用的对象,盲目追求________人地关系______,地理环境严峻制约社会经济的连续进展过分夸大了人的________人地伙伴论面对日益严肃的________________问题,人类开始反思以往行为对地理环境的阻碍人类具有认识、改造自然的能力,地理环境对人类有________,人类应当与环境建立________、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伙伴关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相互和谐和______的进展系学以致用洞庭湖湖区从围湖造田到退田还湖反映了人地关系思想的何种变化?试分析围湖造田带来的不利阻碍有哪些?二、可连续进展的差不多内涵1.概念:既满足________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进展。

2.内涵:________的连续进展是基础,经济的连续进展是条件,________的连续进展是目的。

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共同组成一个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考试说明] 1.不同历史阶段人地关系思想的特点;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3.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4.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对应学生用书P218)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1.理解可持续发展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组成由经济、社会、生态三大子系统组成内涵包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条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的)、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基础)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阶段性原则。

3.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到行动(1)可持续发展历程:时间内容(2)中国可持续发展行动:1994年3月,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是全球第一个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

一、知识联系串一串二、核心问题想一想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其成因是什么?2.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其基本的原则有哪些?考点(一)环境问题的成因及表现[学法:练全悟透·快速通关][题点全练](2018·江苏高考)如图为我国某区域2002~2015年工业废水排放量与人均GDP变化图。

读图回答1~2题。

1.2002~2015年期间,该区域()A.控制工业废水排放阻碍了经济的增长B.人均GDP与工业废水排放量同步增长C.人均GDP持续增长,工业废水排放量先增加后减少D.人均GDP增长是以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增加为代价的2.该区域工业废水排放量在2005年发生转折,最可能的原因是()A.经济增长放缓B.人口规模减小C.环保政策变化D.工业生产萎缩解析:1.C 2.C第1题,读图可知,该区域2002~2015年人均GDP持续增长;2005年以前,工业废水排放量有明显增加,2005年以后工业废水排放量逐年减少;人均GDP一直增长,2005年后工业废水排放量减少,说明控制工业废水排放没有阻碍经济的增长,人均GDP的增长也不是以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增加为代价的。

故选C。

第2题,由图可知,人均GDP增长速度有所增加,说明经济增长并没有放缓;通过题目信息无法判断人口规模的变化情况;2005年后废水排放量减少最可能是因为人们意识到水污染的严重危害,从而加大了环境保护的力度;工业废水排放量减少不等于工业生产萎缩,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

故选C。

(2019·江苏三校联考)如图为非洲大陆荒漠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非洲荒漠化严重区主要出现在()A.热带雨林带B.热带草原带C.热带荒漠带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4.造成非洲荒漠化日益严重的最主要原因是()A.气候干旱B.过度砍伐C.过度放牧D.过度开垦解析:3.B 4.C第3题,直接据图分析可知,非洲荒漠化严重区主要出现在热带草原带区。

第4题,造成非洲荒漠化的主要表现是草原退化,导致其日益严重的最主要原因是过度放牧。

[知能全握]1.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1)人口压力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对全球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增多,引发资源和环境问题。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超过了资源本身的再生速度,长期采用损害环境的生产方法,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3)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采取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盲目追求当前经济增长,全球范围内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

2.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与成因3.环境问题的解答思路(1)分析环境问题的类型、表现与分布首先应从题目所给图、表、文字等资料入手,判断出该环境问题是什么,是属于生态破坏还是环境污染,从而结合有关的知识分析判断该环境问题的特征以及在其他区域的分布等。

(2)分析成因一般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

目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主要是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导致对资源和能源的不合理利用而产生的,因此人为原因是分析的重点。

(3)分析后果与危害主要是指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回答问题时要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

例如,温室效应的加强对地理环境、人类的生产与生活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回答问题时两方面都要分析到,不可偏颇。

(4)提出解决的措施和建议一般可分为政策、法规性的措施,工程、技术类的措施,宣传、教育类的措施等,应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分析。

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考点(二) 可持续发展 [学法:研一题·悟一法·通一类][典题领悟]《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可持续发展五大支持系统。

报告以1995年全国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为100,如图表示2010年五大支持系统的能力指数。

读图回答(1)~(2)题。

(1)1995~2010 年发展支持系统发展最快,其代价有( )①大量消耗资源 ②大量排放污染物 ③科教投入不足④人口增长缓慢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D .②④(2)为保障各支持系统协调发展,应大力加强( )①社会保障建设 ②经济基础建设 ③农业基础建设 ④生态与环境建设 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②④[学审题析题] (在“____”上填关键点)1.从材料中获取信息从材料中可获取1995年全国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为100。

2.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答案] (1)A (2)C[备考方略]1.传统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观的区别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但具体考题可有所侧重或删减。

(1)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减轻资源和环境压力。

(2)转变发展模式,实现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与生态农业。

(3)实现资源、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循环经济体系。

(4)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树立可持续的环境观和消费观。

(5)加强国际合作,明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题组冲关](2017·江苏高考)“绿色出行”新理念已为我国许多城市市民所接受。

如图为1986~2015年某城市市民主要出行方式变化图。

读图回答1~2题。

1.新理念对市民出行方式产生明显影响的年份开始于()A.2000年B.2005年C.2007年D.2011年2.市民出行方式变化对该城市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优化城市空间结构B.改善城市交通状况C.改变城市服务功能D.扩大城市地域范围解析:1.D 2.B第1题,“绿色出行”倡导的是多骑自行车、多坐公交车、少开私家车。

读图可知,2011年后,市民出行自行车占比开始上升、小汽车出行占比明显下降、公共交通占比明显上升。

选D。

第2题,小汽车出行占比的下降和自行车、公交车出行占比的上升,会使道路上小汽车的数量减少,进而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选B。

(2015·江苏高考)图1为1971~2008年世界及部分国家人均碳排放与人均GDP变化率,图2为1971、2008年世界及部分国家单位GDP碳排放。

读图回答3~4题。

(双选)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美、日、德三国人均GDP变化率均低于人均碳排放变化率B.美、日、德三国人均GDP与人均碳排放同步增长C.美、日、德三国单位GDP碳排放最大的是美国D.1971~2008年单位GDP碳排放下降量最大的是中国4.下列措施中能有效降低单位GDP碳排放的是()A.控制人口数量B.加快发展新能源C.加强科技创新D.缩减生产规模解析:3.CD 4.BC第3题,由图1可以看出,美、日、德三国人均GDP变化率高于人均碳排放变化率;美、德两国人均GDP增长的同时,人均碳排放变化率为负值,并不同步增长;由图2可以看出,美、日、德三国单位GDP碳排放最大的是美国,单位GDP碳排放下降量最大的是中国。

第4题,新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的使用不会产生二氧化碳,所以加快发展新能源可以减少碳排放;加强科技创新能够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也可以减少碳排放。

人口数量的多少与单位GDP 碳排放无关;缩减生产规模不利于经济发展,也是不现实的。

[锁定命题热点——备考超人一步][热点关注]1.“雾霾”天气、“赤潮”“水华”等环境污染问题近年在我国多地经常发生,这已引起国家和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

以现实中发生的某一环境问题为背景,提供景观图、统计图及相关文字材料,考查考生对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及防治的理解,应用所学原理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高考常见命题形式。

2.聚焦城市问题,关注可持续城市的发展,利用相关图文资料考查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将是高考考查的热点。

可持续城市发展的相关举措,既体现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和谐统一,也是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途径,理应重点关注。

[热点押题]1.近几年北京市雾霾天气严重,有的年份霾天达到124天,集中在1~3月和10~12月。

读图回答(1)~(2)题。

(1)北京市()A.春季多大风,雾霾天气增多B.夏季降水量大,雾霾天数少C.燃烧煤炭是最主要的污染源D.工业发展水平高,污染严重(2)根据图中信息判断,北京市治理PM2.5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人工降雨,减少空气中污染物的数量B.减小煤炭使用量,缩短冬季供暖时间C.将有污染的工业企业搬迁到周边地区D.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出行解析:(1)B(2)D第(1)题,材料中信息说明冬季雾霾天数多,夏季雾霾天数少,原因是夏季降水多,空气中的污染物质随大气降水降落到地面,所以空气中污染物质含量小,雾霾天数少;春季多大风天气,大风吹散雾霾,春天雾霾天气减少;从图中可以看出,北京市霾天气的主要污染源来自区域传输和机动车尾气排放,而非燃煤排放;环境污染与工业发展水平高低没有必然联系,如果重视环境保护,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治理污染,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就不会造成严重污染。

第(2)题,机动车尾气排放是主要污染源之一,故应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出行。

2.可持续城市是指经济增长、社会公平、具有更高的生活质量和更好环境的城市。

如图为我国某可持续城市的发展指数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我国努力采取措施降低单位工业产值烟尘排放量,为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符合可持续发展的()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D.有序性原则(2)图示可持续城市发展指数中,能体现出的做法是()A.提高能源利用率B.降低碳排放量C.提高城市绿化率D.减少污染物排放解析:(1)C(2)D第(1)题,缓解全球气候变化需要各国的共同努力,该做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

第(2)题,图示体现了生活废弃物的合理处理、减少污染物排放,没有体现出城市绿化率、能源利用率、碳排放量的变化。

[解读热点素材——认知多人一点]1.雾霾雾霾是雾和霾的混合物,早晚湿度大时,雾的成分多。

白天湿度小时,霾占据主力,相对湿度在80%到90%之间。

其中雾是自然天气现象,虽然以灰尘作为凝结核,但总体无毒无害;霾的核心物质是悬浮在空气中的烟、灰尘等物质,气体能直接进入并黏附在人体下呼吸道和肺叶中,对人体健康有伤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