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历史复习提纲大全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开辟的影响:1、对世界引起了所谓的商业革命,生产力提高。

逐渐结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连成整体。

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引起了价格革命,财富大量流入西欧,促进了西欧封建主义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

2、对欧洲3、对亚非拉美:西欧开始殖民扩张,给亚非拉美国家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但同时为这些地方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变革,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两次工业革命•两次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主要发明创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条件(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30、40年代)•(1)政治前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2)市场条件:殖民掠夺拓展了广阔的海外市场。

•(3)资本条件:殖民掠夺积累了丰厚的资本。

•(4)劳动力条件:圈地运动,获得雇佣劳动力。

•(5)技术条件:手工工场积累了生产技术知识。

1、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2、导致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⑴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制度兴起;⑵生产方式: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⑶生活方式:出现了城市化浪潮;⑷阶级关系:出现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⑸社会意识:自由放任经济思想盛行3、促进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工业革命的影响积极:1、无产阶级遭受日益严重的剥削和压迫;2、迫使亚非拉等落后地区加快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化的进程,受到日益严重的掠夺,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消极: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生产力: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生产关系:垄断组织形成国际关系:生产结构:规模扩大,轻重工业比率变化世界市场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近代经济结构变动:①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②表现: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b、近代企业的诞生c、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 19c60、70d)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落后的局面。

进步性:①、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历史必修2复习提纲

历史必修2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根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兴旺的古代农业一、古代中国的农业1、耕作方式:原始社会刀耕火种——商周石器锄耕 ,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春秋战国铁犁牛耕、精耕细作※精耕细作含义:指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粮食产量的各种手段 ,表现在:改进生产工具:春秋战国出现铁犁牛耕。

唐朝:曲辕犁。

〔耕犁定型〕水利设施:工具:曹魏翻车、唐朝筒车工程:春秋战国都江堰、西汉坎儿井生产技术:育种、施肥、适时耕种、因地制宜、农书总结等2.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一带——魏晋南北朝江南经济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唐朝安史之乱以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完成南移 ,江浙地区是全国经济重心。

促进南方经济文化的开展。

3.经营方式:〔1〕商周:生产工具落后 ,集体劳作。

〔2〕春秋战国:小农经济形成。

原因: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确实立特点:①个体〔家庭〕经营为主。

②男耕女织。

〔即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自给自足。

④精耕细作。

评价:①在封建社会长期占主导 ,农民有生产积极性 ,有利于国家财政收入和政治稳定。

②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根底 ,有利于中华文明的传承。

③分散性、封闭性和落后性 ,到明清不利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开展。

④脆弱性:在天灾、战乱、苛政、土地兼并的影响下容易破产。

※:近代逐渐解体原因:1840鸦片战争后列强对华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导致家庭手工业破产和农产品商品化。

1956最终瓦解原因:1956完成三大改造 ,个体小农经济被改造为集体经济。

4、古代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公有〔2〕夏商周〔奴隶社会〕:实行井田制。

性质:土地国有制 ,不得买卖。

春秋瓦解:原因是铁农具牛耕的使用+税制改革使公田向私田转化。

〔2〕战国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 ,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整个封建社会沿用。

三种形式:①土地国有②土地地主私有③土地自耕农私有局限性:土地私有允许买卖→土地兼并严重 ,汉出现大地主田庄→贫富分化 ,自耕农减少 ,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甚至出现流民问题 ,社会矛盾激化。

高中历史科必修二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科必修二复习提纲

(2)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3)中国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一、经济特区1、过程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首批经济特区。

1988年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2、特点国家给予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3、发展深圳发展成一座现代化城市。

1992年,五个经济特区发展迅速。

4、影响(1)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2)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3)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1、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秦皇岛、大连、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北海、湛江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2、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3、意义: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

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内地开发,都有深远影响。

三、浦东的开发和开放1、决策: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2、条件:依靠上海长期积累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和产业优势。

3、意义: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开放,浦东面貌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2)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2)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一、第一章古代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篇1.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1.1 夏王朝的政治制度 - 夏王朝的建立和结束 - 夏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君主制、宗法制 1.2 商王朝的政治制度 - 商王朝的建立和结束 - 商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君主权力和贵族集团 1.3 周王朝的政治制度和封建社会 - 周王朝的建立和结束 - 西周和东周的政治制度:天子、诸侯、卿大夫等职官 - 周代封建社会的特点:封建等级制度、分封制度2. 秦汉时代的政治和社会制度2.1 秦朝的统一中国和秦始皇的政绩 - 秦朝的建立和结束 - 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秦始皇的权力集中、行政区划的改革2.2 西汉和东汉的政治制度 - 刘邦和汉高祖刘邦的政绩 - 西汉和东汉政治制度的特点:皇帝的权力、郡县制度 2.3 秦汉时代的社会制度 - 农业经济和中央集权制度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 儒家学说、礼乐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二、第二章世界古代史篇1. 四大文明古国和古希腊文明1.1 埃及文明 - 埃及:尼罗河文明的发源地 - 内典、外典和显灵信仰 1.2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 古巴比伦:第一位国王汉谟拉比 - 宝冠、泡立塔和木板书写 1.3 印度河流域文明 - 印度文明:吠陀时代的四个阶级制度 - 婆罗门教和吠陀教典 1.4 古希腊城邦和罗马共和国 - 希腊城邦: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 罗马共和国:三级法官制度和元老院的特点2. 基督教和欧洲封建社会2.1 基督教的起源和特点 - 耶稣和基督教的创立 - 基督教的传播和影响:罗马帝国的两个时期 - 基督教教义和天主教会的组织 2.2 欧洲封建社会 - 封建主和农奴的关系 - 封建领主和农奴的权力和义务 - 封建制度的特点和影响三、第三章中国古代史的重大事件篇1. 古代中国的战国时期1.1 战国的形成 - 春秋时期的诸侯国 - 诸侯国争霸和战国的形成 1.2 诸子百家和思想的兴盛 - 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等学派的兴起 - 孟子、墨子、老子的主要思想 1.3 战国时期的经济和文化状况 - 铁器、货币和交通的发展 - 文化繁荣和齐国的礼仪音乐 1.4 秦灭六国和统一中国 - 秦朝的建立和结束 - 秦始皇的统一政策和其后续影响2. 近代中国的中外交通和中国的对外侵略2.1 近代中国的中外交通:鸦片战争和条约勒迫 - 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结果 - 鸦片战争后的不平等条约 2.2 近代中国的对外侵略: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 -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和结果 - 八国联军对中国的侵略 2.3 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 辛亥革命的背景和意义 -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影响四、第四章世界近代史篇1. 平等互利和民族自决的倡导1.1 巴黎和会:凡尔赛和约和《国际联盟宪章》 -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巴黎和会的召开 - 凡尔赛和约的内容和影响1.2 《国际联盟宪章》 - 国际联盟的设立和目标 - 《国际联盟宪章》的内容和遗产2.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二战后的国际秩序重建2.1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结果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和战场 - 盟军胜利和法西斯集权制度的瓦解 2.2 联合国的设立和冷战的爆发 - 联合国的设立和宗旨 - 冷战的爆发和两个阵营的形成 2.3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产生和核武器的威胁 - 原子弹和氢弹的发明 - 核武器的威胁和遏制政策的制定以上提纲是历史必修二的复习内容及重点,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进行复习和准备考试。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1、形成: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2、区域: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

3、格局:北方以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稻生产为代表。

二、从耒耜到曲辕犁(生产工具的进步)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文明时代:耒、耜。

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3、唐代:长江下游一带出现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4、灌溉工具:翻车(汉代)、筒车(唐代)。

三、水利设施的逐步完善1、春秋战国:芍陵、都江堰、郑国渠。

2、西汉:漕渠、白渠。

3、从汉代起政府组织治河工程。

4、西域地区:出现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坎儿井。

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耕作方式的进步)1、商朝时期:多采用大规模的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2、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1)时间:春秋时期产生。

(2)条件: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

②私有土地的出现。

(3)特点:①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②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4)评价:①进步性: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②局限性: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五、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2、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商周时期,井田制出现;春秋时期,铁农具的使用,井田制开始走向崩溃;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

二、土地私有制主要有三种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

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为此统治者采取措施,如北魏至隋唐实行均田制。

三、租佃关系:1、战国时期产生。

2、汉代,比较普遍。

3、宋代,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高一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一、农业经济1、生产力:(1)商周时期:木石时代耒耜(2)春秋战国后:铁器牛耕(西汉出现犁壁,唐代-曲辕犁,灌溉工具-翻车筒车)2、生产关系(1)商周时期:千耦其耘(2)春秋战国后:小农经济(自给自足)评价:积极:使农民生活稳定,基本温饱,有一定生产的积极性局限:A.封闭性,自给自足,狭隘B.分散性,个体小农,难以扩大生产C.落后性,阻碍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D.脆弱性,过度剥削容易使其破产3、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2)商周:井田制,土地国有(3)春秋战国后:土地私有(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4)土地兼并——均田(北魏、唐初)限田(5)租佃制:A.战国产生B.汉“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伍”比较普遍C.宋代:日益普遍化;仅次于自耕农,D.明清:租佃制普及全国高一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三、商业与城市1.商业2.城市(1)周秦至唐:坊市制;功能: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2)宋代:打破坊市制;城镇、乡村允许设市,出现夜市、晓市、草市;功能:经济功能增强(3)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兴起四、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1)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2)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3)原因:商业的不稳定性与商人流动性大等特点,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发生矛盾(4)影响:封建社会前期,对于发展农业和稳定统治有积极意义;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是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一个重要原因2、“海禁”政策影响:(1)“海禁”政策使中国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2)使中国与世隔绝,从而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1、基础: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A农业:新的作物品种的出现及普及B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C商业:白银的普遍流通;工商业市镇兴起D明清综合国力强盛: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增加2.产生:明朝中期,江南地区3.表现:A:“机户出资,机工出力”B:商人出资,织户出力,计件取资C:雇主出资,雇工计日(月、季、年)受值4.特点:雇佣劳动5.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A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B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C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思想文化专制D政策:“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二、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瓦解1、传统经济结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2、瓦解原因: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3、影响:A半殖民化: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产品市场B 近代化: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三、洋务运动1.时间:19世纪60——90年代2.宗旨:“自强”“求富”3.内容:前期——创办军用企业;后期——创办民用企业4.性质:官办近代企业5.失败原因:没有改变落后的封建制度6.评价:未能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采用机器生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专题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断发易服”1. 服饰(1)鸦片战争前后,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2)民国时期,中山装与旗袍成为中西合璧的产物2.断发(1)1910年,清政府允许民间自由剪发(2)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陋习革除3.不缠足(1)先于断发,但完成较晚断发与“不缠足”运动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二、报刊与电影1.报刊(1)太平天国时期,民众开始有了新闻观念(2)1872年,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申报》面世(3)新文化运动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2.电影(1)1905年,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影片《定军山》面世(2)1913年,中国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拍摄完成(3)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拍摄完成三、习俗风尚1.民国初,废除了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等(体现民主共和、平等、自由精神)2.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洪流,推动近代婚姻变革(对广大农村和内陆地区影响较小)3.变化最慢的是丧葬习俗四、交通与通讯的变化1.铁路(1)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山——胥各庄铁路通车(2)1909年,中国人自行设计的铁路京张铁路的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2.水运和航空(1)1872年,轮船招商局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诞生(2)1918年,福建马尾造船厂的海军飞机工程处开始研制水上飞机3.邮政(1)1896年,大庆邮政局成立;此后,清政府设立邮传部(2)1920年,中国参加万国邮联大会4.通讯: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是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5.影响:(1)新式交通和通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还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2)交通通讯的近代化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也使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专题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1.过渡时期总路线A 背景:①新中国成立之初,大力恢复发展国民经济是当务之急②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工业化提上日程B 内容:一化三改(国家工业化,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一、古代希腊罗马文明A.希腊城邦文明1.希腊城邦的形成2.雅典民主制的特点和运行机制3.斯巴达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运行机制4.希腊城邦文化的影响B.罗马帝国的兴起和发展1.罗马建立共和国和扩张2.凯撒和奥古斯都时期的政治制度和3.罗马帝国的疆域和政治制度4.罗马帝国文化的传播与影响二、东亚古代文明A.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1.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思想2.秦朝的统一和政治制度3.汉朝的兴起和政治制度4.汉朝的国内经济状况和对外交往B.日本和韩国的古代文明1.日本古代的政治制度和文化2.韩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三、撒拉丁的伊斯兰帝国A.伊斯兰教的兴起和传播1.穆罕默德的生平和伊斯兰教教义2.安达卢西亚的摩尔人文明B.西欧基督教世界与伊斯兰帝国的冲突1.卡拉曼阿尔苏德的征服2.圣地战争的起因和结果C.撒拉丁的对外扩张和文化影响1.撒拉丁的统治和政治制度2.撒拉丁对文化和科技的贡献四、非洲古代文明A.尼罗河流域的文明1.古埃及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2.埃及的宗教信仰和文化成就B.西非撒哈拉沙漠南部的文明1.马里帝国的兴起和发展2.西非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五、欧洲中世纪文明A.封建制度和领地制1.封建制度的特点和产生背景2.领地制的组成和特点B.城市兴起和商业经济的发展1.城市的兴起和城市组织2.商业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制度C.宗教和宗教战争1.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的背景2.宗教战争的起因和影响D.封建时代的文化成就1.文学、艺术和建筑的发展2.教育和科技的进步六、东南亚和南亚的古代文明A.印度古代文明1.印度教的兴起和影响2.印度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发展B.东南亚群岛的古代文明1.玛朗帝国的兴起和政治制度2.钦朝的兴起和政治制度七、文艺复兴与大航海时代A.文艺复兴运动1.文艺复兴的起源和特点2.文艺复兴对艺术、文学和科学的影响B.大航海时代1.地理大发现的背景和意义2.葡萄牙和西班牙在大航海时代的成就和贡献八、明清社会和文化的变革A.明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1.明朝的封建制度和中央集权2.明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革B.清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1.清朝的农奴制度和满洲政权2.清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革C.明清的文化成就和传统文化的衰落1.明清文学、艺术和科学的发展2.传统文化在明清时期的衰落和消亡九、政治革命与新兴国家的诞生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和影响2.英国议会制度的形成和特点B.法国大革命1.法国大革命的起因和影响2.法国大革命的阶段和重要事件C.美国独立战争和宪政制度的形成1.美国独立战争的起因和影响2.美国宪政制度的形成和特点十、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A.工业革命的起因和影响1.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和条件2.工业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B.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特点1.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特征2.拉萨尔关于资本主义的理论以上提纲涵盖了高中历史必修二的主要内容,可以对各个章节进行系统的复习,有助于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和重要事件的内涵。

高中历史(新教材)必修二知识提纲,附新增考点

高中历史(新教材)必修二知识提纲,附新增考点

高中历史(新教材)必修二知识提纲,附新
增考点
高中历史(材)必修二知识提纲
第一章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形成
- 人类起源的发现和研究
- 旧石器时代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组织
- 新石器时代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特点
- 城市的起源和作用
- 早期文明的发展和特点
第二章奴隶社会的兴起与发展
- 奴隶社会的形成和特征
- 古代东方文明的兴起和发展
- 希腊和罗马的奴隶制度
- 奴隶制社会的衰落和消亡
第三章封建社会的产生和发展
- 封建社会的特点和基本矛盾
- 战国时代秦与楚的斗争
- 秦统一中国和秦始皇的统治
- 汉朝的兴起和发展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斗争和经济变动第四章西方中世纪的基本特征
- 罗马帝国的衰落和分裂
- 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 教会的影响力和会的发展
- 封建领主的政治和经济地位
- 中世纪城市的兴起和市民阶级的形成新增考点
- 秦始皇的统一战争策略
- 秦汉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 教会在中世纪欧洲的影响力
-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区别
- 中世纪城市的特点和作用
这份知识提纲总结了高中历史(新教材)必修二的主要知识点,
包括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形成、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及西方中世纪
的基本特征。

同时新增了一些考点,涵盖了秦始皇的统一战争策略、秦汉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教会在中世纪欧洲的影响力、奴
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区别,以及中世纪城市的特点和作用。

这份文
档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历史知识。

高一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高一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高一历史必修二总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①经济构成—-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②生产模式-—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③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④土地制度—-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⑤土地经营方式——租佃经营是小农经济的一种重要补充。

⑥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2、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1)形成条件: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2)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3)小农经济的评价:优点:①可以使农民勉强能够自给自足;②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局限:①狭小的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近代以后成为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②抗风险能力差,遇到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压榨和自然灾害容易破产。

3.商周时期的井田制(实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1)发展过程: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2)瓦解原因: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②春秋时期各国税制改革(直接原因)(齐:“相地而衰征”;鲁:初税亩)4.封建社会的土地所私有制(1)确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肯定(2)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自耕农私有土地(3)土地兼并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土地私有制;影响:影响国家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农民对地主依附关系减弱).解决办法:北魏至唐实行均田制、限田制(无法根本解决,根本原因是土地私有的存在)5、列举古代中国在冶炼、纺织、制瓷等手工业部门的主要成就(1)金属冶炼业①二里头文化到春秋末期,是我国的青铜时代;②春秋时期,人们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③春秋时期的钢是块炼钢,南北朝时期发明灌钢法;④燃料:春秋用木炭,汉代用煤,南宋用焦炭(2)纺织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①上古时代:养蚕缫丝②西周以来,技艺突飞猛进③汉代:中国获得“丝国”的称号;④唐代:出现缂丝技艺;棉纺织业:①宋末元初:棉花由边疆迅速传入内地,棉纺织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②元代:黄道婆推广“捍、弹、纺、织之具”,全面革新棉纺织技术,发明脚踏三锭纺车,③元明时期:松江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中心;④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3)制瓷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①东汉生产的是青瓷,②南北朝时期又烧制出白瓷;③唐代: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至迟从唐代起,瓷器开始大量出口,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④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⑤元朝:青花、釉里红;进入彩瓷生产时期;6、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在各历史阶段发展的主要表现①原始社会末期:原始商业产生(原因:剩余产品的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②商朝:出现最早的货币和职业商人,商业由官府控制;③西周:“工商食官"政策;④春秋战国: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黄金、白银开始用为货币;形成著名的大都会;⑤隋唐:商业贸易蓬勃发展;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⑥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集镇夜市兴盛;⑦元代:更广泛流通纸币;商业发展步入一个新的高峰期;⑧★明清商业(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农产品商品化的加强;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广泛使用贵金属货币白银;区域性商人群体实力雄厚。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完整版)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完整版)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2课发达农业和土地制度1、起源:采集—种植(黄河、长江出现;南稻北粟(最早之一))2、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①经济构成——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②生产模式-—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③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3、生产力进步:①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工具(木骨石器,耒耜,铁农具,牛耕,曲辕犁);灌溉工具:翻车、筒车(不用人力);水利设施:春秋战国(芍陂、郑国渠、都江堰),西汉(漕渠、白渠、地方特色坎儿井),东汉(王景)生产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4、小农经济(春秋,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私有土地的出现):①特点有三: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②优点: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③局限:脆弱;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的特点,不利于商品经济和社会分工;近代,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5、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2)商周时期:(实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原因:生产力,税制改革(齐、鲁)承认土地私有;表现:公田抛荒、私田私有】)——废除【(战国)商鞅变法,全面肯定】土地所有制形式:君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主要形式)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土地兼并现象贯穿始终。

(3)土地兼并:①根源: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②方式:土地买卖在汉代以后成为主要途径;③危害:影响政府财政收入和社会的稳定;④缓解:政府采取均田制(国有,北魏、隋-唐初)等抑制兼并的措施(4)租佃经营:产生(战国)——汉代(普遍)——宋代(重要)——明清(普及)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一、金属冶炼、纺织业、陶瓷业上课表格二、生产组织形式1、官营手工业:①地位:从西周到明代前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②优势:资金雄厚、规模经营、分工细密、管理严格、技艺高超,工匠从征役制逐步到雇募制;③局限:不计成本、缺乏竞争、强制劳动.2、私营手工业:①春秋战国兴起;②明代中叶占据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高一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高一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高一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

东汉时出现了一牛挽犁代替耦犁,这种耕作方式便于牛耕普及。

2、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古代水利建设概况1、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中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是蜀地“天府之国”富庶之源,至今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3、秦:灵渠4、两汉: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的发展了解古代中国在纺织、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纺织业主要成就:1 原料使用先后顺序:麻葛丝棉。

2 丝绸之路:汉代开辟。

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3 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朝廷征收民间纺织品的数量相当可观。

2、冶金业主要成就: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特点:分布广,规模大,水平高。

战国以后以铁器为主,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由自然通风——人力皮囊——马排——水排东汉、杜诗。

3、制瓷业取得的主要成就:会考要求掌握唐宋的成就即可1 先有陶后有瓷2 陶器:a、产生——原始时代彩陶b、发展: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黑陶c、独特技术——唐三彩d、陶瓷过渡时期: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1、起源特点:从采集业向种植业发展;从多个中心向周边发展。

2、区域特点: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有明显地域差别。

南稻北粟3、农业特点:(五谷六畜)二、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生产模式1、生产工具的进步耕作方式进步①原始社会:石、木刀耕火种②文明时代:耒、耜石器锄耕③春秋战国:铁器、牛耕④汉代:推广牛耕铁犁牛耕⑤唐代:曲辕犁2、灌溉工具的进步:翻车、筒车3、水利设施的完善:①原始社会:大禹治水②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③两汉:漕渠、白渠、政府治理黄河④其他:新疆坎儿井三、生产方式的转变1.千耦其耘——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2.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春秋战国以后①出现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私有土地的出现②特点: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b、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c、自给自足。

③评价:积极性——农民生活较稳定,也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落后性——分散、封闭,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脆弱性——天害人祸易使之破产。

四、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特点一: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特点二:铁器牛耕相结合的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特点三:“男耕女织”的自耕农经营模式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周——井田制1、性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2、瓦解:①表现:公田抛荒,“私田”私有、贵族争夺田地②原因:a、生产力水平提高(铁器、牛耕)b、税制改革:客观上承认土地私有c、商鞅变法:法律上确立土地私有二、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1、土地所有制①君主土地私有制②地主土地私有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经济基础③自耕农土地私有制2、土地兼并①历程:东汉――豪强地主经济宋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明清――商品经济繁荣,土地买卖普遍②根源:土地私有制③影响:a、政治上:国家——财政收入减少,社会——阶级斗争尖锐,农民起义爆发b、经济上:农民——普遍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产品;地主——乐于买田置地,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阻碍资本主义萌芽④封建政府对土地兼并的限制:a、直接目的:增加国家收入b、措施:均田制(北魏)c、效果:一定程度上抑制兼并,并未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

历史必修二总复习提纲

历史必修二总复习提纲

历史必修二总复习提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农耕技术的进步:经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青铜农具、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土地制度是土地制度的演变(主体)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1.古代国家土地所有制:屯田制和农业小农经济的特点: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小农经济成长的有利因素:小农经济成长的不利因素:春秋战国和秦汉:最先进的耕作方法是播种工具是魏晋南北朝: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杰出农书是精耕细作技术隋唐:水稻普遍采用育秧移栽;出现了,中国犁耕成熟宋元:精耕细作技术全面成熟,地区成为全国经济中心明清:多熟种植,引进、高产作物,出现著名农书原始社会晚期与分离;夏商周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起、、冶金:青铜铸造、冶铁(东汉杜诗发明的,提高了冶铁技术)、炼钢(魏晋南北朝时期发明的,使钢产量和质量大大提高)制瓷业:新石器时代开始烧制陶器;开始烧制原始瓷器;时生产技术成熟;唐代形成两大系统,并开始销往国外;宋代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元代成为全国制瓷中心,烧制出的最佳。

丝织业:距今四五千年前中国开始养蚕织绸;商代时除平纹织物外,还出现了织物;战国锦、绢、罗、纱产量大,质量高;汉唐时丝绸沿大量销往亚、非、欧各国;明清时丝织业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成为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先秦商业兴起:商朝时商人出现;商周时商业由官府垄断,时期这种局面被打破,货币由币发展到金属货币。

秦朝商业发展的原因有;汉代著名商业中心有,中外贸易开始发展起来。

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发展相对缓慢,成为主要交换手段。

表现:①出现繁荣商业城市;②农村集市发展;③成为重要外贸港口,并在此设,专管外贸;④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出现,还出现了类似后世的汇票。

宋代——打破市坊分开、日中为市的限制;当时繁华的大都会有;北宋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纸币;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开始转向市场;边境地区设有,榷场,互通有无;元代——海外贸易发达,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商业大都会;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是元代外贸的重要港口,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高一必修二历史知识点提纲

高一必修二历史知识点提纲

高一必修二历史知识点提纲一、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工业革命1. 资本主义的定义与特征2. 工业革命的起因与影响3. 英国的工业革命和工厂制度4. 工业革命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二、殖民扩张与亚洲国家的遭遇1. 殖民主义的概念与动机2. 殖民扩张对亚洲国家的影响3. 中国遭遇殖民扩张的历史背景与原因4. 甲午战争与中国的近代化问题三、近代中国内外矛盾与变革的尝试1. 清朝晚期中国社会与政治的矛盾2. 戊戌变法与战争激化矛盾3.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4.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四、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秩序的建立1.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与起因2. 战争对欧洲与世界格局的影响3. 凡尔赛条约及其影响4. 国际关系与联合国的建立五、社会主义革命与苏联的兴起1. 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与主要理论家2. 俄国革命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3. 斯大林时期苏维埃社会主义的特点与局限4. 社会主义的影响与争议六、二战及其影响1.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与过程2. 战争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3. 联合国的建立与国际关系的重构4. 冷战与东西方对立的形成七、中国的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1. 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与作用2. 抗日战争的起因与发展3. 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成立4. 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与启示八、高一必修二历史知识点总结与拓展1. 各主题内容的关联与综合2. 历史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与教训3. 个人对历史学习的感悟与思考注意:以上提纲仅为参考,具体文章内容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适度扩充或缩减,保证文章通顺流畅,内容准确切实。

具体的格式可以选择普通文章或者论述性文章的格式。

历史必修二背书提纲

历史必修二背书提纲

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了解古代中国的主要农具2、了解古代中国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新增)水利工程战国: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工程,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汉代:关中农民创造“井渠”,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东汉王景治黄;隋代大运河;唐代设渠堰使农业灌溉工具唐代立井水车高转筒车宋代水转翻车明清风力水车3.了解古代中国基本的土地制度(新增)①在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②夏、商、西周时期,一切土地属于国家。

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同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封地上耕种,这种土地国有制度被称为“井田制”。

③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为私田。

那时周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

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

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到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这种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3.理解4、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春秋战国时,小农经济形成。

小农经济也叫自然经济,它的特点有: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小农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的基本模式。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5.了解古代中国在纺织、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纺织业主要成就:原料使用先后顺序:麻葛丝棉;《周礼考工记》中国有六职(妇功、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汉代纺织业比较发达,丝织品经过丝绸之路,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唐代中期以后,官营纺织业规模扩大,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宋代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

明代出现自由劳动力市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冶金业主要成就: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已经出土有小件铜器。

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2)石器锄耕(耒耜)(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曲辕犁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汉)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时间:春秋战国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

(根本原因)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②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消极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一、手工业的发展形态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二、手工业的发展青铜:商周—鼎盛(青铜时代)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冶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铁工具)炼钢:南北朝—灌钢法(水排和灌钢法使中国的冶炼技术在16世纪前一直领先于世界)商朝—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唐朝—南青北白;宋朝—五大名窑明朝—青花瓷、彩瓷;景德镇成为瓷都(明代有些瓷器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清朝—珐琅彩商朝—出现丝织品;西周—斜花提纹织物;唐代—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宋朝—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明清—丝织业鼎盛时期(苏州和杭州成为全国丝织业中心)三、资本主义萌芽时间:明朝中后期地区:江南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含义:一些手工业部分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雇佣与被雇佣)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带有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的出现。

历史必修2复习提纲.doc

历史必修2复习提纲.doc

习提纲基本结构与特点 勺古代农业的广泛使用,生产力提高,使得耕作方式 中变化.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 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J;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 政权的安危。

•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小农 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于贫困而破产流2、 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 商朝的青铜铸造发达,司母戊鼎世界稀有。

(2)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

(3) 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4) 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5) 宋代出现五大名帘,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 全国的瓷都。

(6) 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珪琅彩。

(7) 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3、 分析古代手工业的特点:%1 官营、私营、农民个体手工业二种经营形态并存发展; %1 官营手工业发达。

例:冶金业成就领先世界;%1 民间手工业经营艰难。

例:元朝黄道婆在棉纺织业的贡献;%1 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手工业生产规模大、分工细,享誉世界。

古代手工业 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何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

例:西汉“丝绸之路”;中国瓷器从唐代起输出国外,明清时期通过海上丝绸 之路,大量销往亚非欧各国,西方国家称中国为“瓷器大国”。

%1 手工业经济是农耕经济的附属;%1 明中叶手工业生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1、先秦至隋唐时期商业的发展%1 商周时期: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商朝人以 贝为货币;商周时期,商业由宫府垄断。

%1 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商人。

%1 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时间和地点限制•城市里设有专供贸易的“市”,市区与(第2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1乙洛阳、邯郸是著名商业中心手工业的进步,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流域的长安、洛阳,长江流域的扬州、这里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E钱和经营旅店和货栈的场所邸店;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突破〔市、晓市,突破了原先时间的限制与辽、夏、金相邻边境地区设置榷场进f富重要来源之一。

(用)历史必修2复习提纲

(用)历史必修2复习提纲

页眉内容历史必修2复习提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耕作方式演变过程: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土地制度: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封建土地所有制、屯田制、均田制★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的小农经济;以铁犁牛耕为主要方式的精耕细作知识要点归纳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耕作方式不断进步1.原始农业采用“刀耕火种”方式。

2.在距今七八千年前,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

3.春秋时期,铁器农具、牛耕出现,战国时期推广,此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2.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发展过程: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3.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战国确立)屯田制(三国)---封建制的土地国有制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三、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1.小农经济的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小农经济的地位(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四、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1.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垄作法、《氾胜之书》、耧车、犁壁、耦犁、代田法、区田法、耕作制度以连年种植为主,开始出现两年三熟制。

2.魏晋南北朝:《齐民要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农书、轮作和绿肥种植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江南和成都平原农业的发展。

3.隋唐时期:水稻种植普遍采用育秧移栽等技术;曲辕犁,中国耕犁已相当完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