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套教案
2024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

2024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经济制度、经济政策和经济现象,理解它们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分析历史上重要的经济事件、人物和思想,了解它们对经济进程的推动作用。
掌握运用历史资料和数据,对经济现象进行简单分析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归纳和讨论,主动获取和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会在探究过程中不断质疑、求证和反思。
强化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鼓励学生共同参与和分享学习成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热爱,以及对历史的尊重和敬畏之心。
引导学生理解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经济对国家和个人生活的重要性。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历史上重要经济制度、经济政策和经济事件的理解与分析。
经济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及其对社会发展的长远影响。
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方法的掌握。
教学难点:如何将抽象的经济理论具象化,使学生易于理解。
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深入探究经济现象背后的多元因素。
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跨学科的分析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对经济史的兴趣。
展示与本节课相关的历史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学习。
2. 自主预习与分享学生提前阅读教材,收集相关资料,进行自主预习。
在课堂上,学生分组分享预习成果,相互补充和讨论。
教师根据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和引导,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 深入探究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教学重点,进行深入探究和讨论。
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辩论。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给予必要的引导和解答,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4. 课堂小结与归纳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知识。
学生进行知识归纳,构建知识网络,巩固所学内容。
历史必修二全册教案8份人民版4实用教案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课标内容].概括迪亚士、哥伦布开拓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列举荷兰、英国野蛮强抢殖民地和成立国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充与打劫是资本主义列强成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门路。
.认识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商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学习要求]第一课开拓文明交往的航线基本概括迪亚士、哥伦布开拓的航线及其影响;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要求领会探险家们勇于研究的精神和踊跃进步的人生态度。
发展概括新航路开拓的背景。
要求“开拓航线”与“文明交往”是理解本课的两个要点词,前者主假如对事实的认识,说明后者则包含着对这一史实的基本评论,学习时要注意领会。
“分别的文明”、“资本主义经济的萌发”两目为课外阅读内容。
第二课血与火的征服与打劫列举荷兰、英国野蛮强抢殖民地和成立国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英国殖民霸权的基本确定;认识殖民扩展与打劫是资本主义列强成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门路。
要求感觉和平发展建立和睦世界的重要性。
懂得尊敬各民族的传统与文化,建立多元文化观,注意吸取各国文化的优异成就。
本课内容是第一课的延长和拓展。
“新航路开拓”使世界市场出现广“殖民扩充”说明陪伴着“新航路开拓”而产生和发展,并使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
教课时要注意从世界市场联系增强、殖民打劫的罪恶和人类文明联系增强等多角度思虑问题。
“海上马车夫”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蒸汽”的力量认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前提知道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发剖析第一条件;明;次工基本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要求领会“科技是第一世产力”的看法,培育崇尚科学、不停创新的精神,建立重视科技发展的看法,为人类的可连续发展作贡献。
从课程标准看,“商讨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属于“应说明用”层次要求,是本课学习难点。
学习时要注意史论联合,能够联系模块一中的有关知识,多角度剖析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2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民国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历史背景、主要行业、内外部因素及曲折发展特点。
2.难点:分析民国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内外部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对民族工业发展进行客观评价。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2)运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民族工业发展的内外部因素。
(3)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对历史问题的思辨能力。
2.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概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总结评价:对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其成就与不足。
3.教学策略:
(1)注重历史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历史问题。
(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3)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民国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艰辛,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民国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历史背景、主要行业、内外部因素、曲折发展特点等。
2.强调民族工业发展对国家经济的重要性,以及民族企业家们的创业精神和爱国情怀。
3.提醒学生客观、公正地看待历史问题,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4.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深入研究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
(2)新课内容:结合课本,详细讲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历史背景、主要行业和代表性企业,引导学生了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2全册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2全册教案通史概要:本专题主要从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古代的经济政策四个方面介绍古代经济。
在初中已经介绍了一些基本史实,在教学中我们需要把握下列重点:一是古代农耕技术的发展、土地制度的演变和小农经济的地位;二是古代冶金、制瓷、丝织业的发展概况和技术成果;三是古代历朝商业发展的表现和特点;四是古代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缓慢发展的原因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地位。
一古代的农业经济课标要求:知道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
了解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
了解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
了解古代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
了解古代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
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
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和认识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难点:理解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教学建议:(1)由十二生肖的图片导入新课。
鉴于本节内容较松散,可以先让学生快速阅读各目标题,归纳出本节主要内容。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全套)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
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
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
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
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
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导入新课:打出十二生肖的图片,(设问):十二生肖中有哪些与农业有关的动物?(马、羊、鸡、狗、猪、牛);(设问):为什么有如此多与农业相关的生肖?(农业在古代的重要性地位),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专题一第一节:古代农业经济。
鉴于本节内容较松散,可以先让学生快速阅读各目标题,归纳出本节主要内容。
然后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明白本节主要讲述了以下几方面内容:农业的起源、农耕方式和农耕工具的改进、赋税和徭役繁重、土地兼并问题、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历史教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教案5篇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教案5篇高中年级有两大特点:一、教学进度快。
一年要完成二年的课程。
二、高一的新鲜过了,距离高考尚远,最容易玩的疯、走的远的时候。
导致:心理上的迷茫期,学业上进的缓慢期,自我约束的松散期,易误入歧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教案1一、教材过渡语: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将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音乐与影视艺术》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八单元第24课的教学内容。
本课由“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20世纪世界音乐的发展变化”和“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三个子目构成,主要介绍了19、20世纪音乐发展的背景、各流派代表人物及作品;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二、学情过渡语:要想上好一堂历史课,不仅要深入分析、研究教材,还要对学情有深入的把握。
高中生已经掌握了丰富的历史学习方法和手段,并且已经建立了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能够较好的跟随老师的思路和教学方法的引导。
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会从学生实际的发展需要出发,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心理特点。
三、教学目标过渡语: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说出19、20世纪音乐与影视艺术发展的相关史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归纳总结、问题探究等,锻炼和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人类文化发展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四、教学重难点过渡: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主要的音乐流派、代表人物及作品;影视艺术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难点】19、20世纪音乐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各流派特点。
五、教学方法过渡语: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本课,我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有谈话法、表格归纳法和小组讨论法等。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全套(附历史教学计划)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精品教案高一(必修二)历史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紧紧围绕新课程实验为中心,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指导,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
要在明确高中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确保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方式转变等方面作出积极的努力。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意教学设计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整合,使历史学习成为一个不断积累历史知识、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成为一个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一个逐渐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的过程。
通过历史学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任务本学期教学内容为必修2。
三、教材分析本学期高一历史学科是经济专题史,着重反映人类社会经济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
所谓经济就是指个人、社会团体、国家和社会以创造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条件为目的,以获取个人和社会利益为动力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社会制度和所从事的社会活动。
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历史自下而上和发展的基础,它与社会政治、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所以必修2在三门必修课中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
学习必修2要求学生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经济活动、重大历史事件及重要人物,了解经济活动的发展历程,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
经济史的内容理论性较强,学习的难度增大,通过教学,除了使学生获得经济史的基本知识以外,还应当鼓励学生联系现实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四、学情分析本学期高一正式文理分班,共十七个班近1100个学生,生源质量参次不齐,教学上一定要进行分层次分阶段地巩固和提高。
针对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则又要进行一定的较难的作业布置和试卷的布置。
针对一些成绩一般的学生加强基础的巩固,略讲某些章节,教学中一定要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五、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全册新课标历史必修2教案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精品教案全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耕作方式的三个时期、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夏商周时期的井田制及瓦解的经过、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及发展、特点、屯田制、均田制、封建社会时期的国有土地和私有土地的形式、土地兼并、水利工程修建及翻车、筒车的发明;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对社会的影响、精耕细作技术的表现。
二、能力目标: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农业耕作方式形成及土地制度演变的根本原因;运用历史理论分析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和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三、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归纳总结、设问探究、演示农业发展过程;明确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处于世界前列,是中华文明的经济保障;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农民受到沉重的剥削和压迫,生活困苦;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评价的根本标准,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问题历来是中国经济问题之核心,目前,我们还经常说起三农问题。
那么,古代中国是如何解决农业问题的呢?古代中国农业有何特点呢?本文将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耘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古代中国土地制度是如何演变的?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什么是农业:栽培农作物和饲养牲畜的生产事业古代农业出产体系:主要农作物的种植及分布、牲畜1新课标历史必修2教案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事业的发展耕作方式的进步【教学新课】一、初期农业出产的出现——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阅读教材第一部分,思考:①中国古代农业是怎样完成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的?②推动整个发展过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中国原始农业(1)起源: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
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
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
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
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
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导入新课:打出十二生肖的图片,(设问):十二生肖中有哪些与农业有关的动物?(马、羊、鸡、狗、猪、牛);(设问):为什么有如此多与农业相关的生肖?(农业在古代的重要性地位),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专题一第一节:古代农业经济。
鉴于本节内容较松散,可以先让学生快速阅读各目标题,归纳出本节主要内容。
然后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明白本节主要讲述了以下几方面内容:农业的起源、农耕方式和农耕工具的改进、赋税和徭役繁重、土地兼并问题、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二、教学过程(一)“神农”的传说投影“神农氏”的图像及其相关传说。
引导学生分析神农传说的意义以及农业在中国古代的积极作用。
投影半坡遗址中“粟和菜子”的图片,通过新石器时代的遗存,了解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中国古代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变。
“火耕”→“耜耕”→“铁犁牛耕”利用幻灯片打出耒耜、石斧、铁镰,以及耦犁等图片,增加学生的兴趣。
注意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采用了牛耕;汉代,牛耕普及。
2、分析古代耕作工具和耕作方式的影响。
教师可以然后引出设问:为什么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古代中国的农业一直都使用牛耕,而没有得到突破性的进步呢?由此引出古代中国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
(三)泰半之赋和沉重的力役1、介绍泰半之赋和徭役的含义2、投影相关文字和图片资料,并分析《石壕吏》,使学生感受古代农民所承受的沉重的赋税和繁重的劳役。
3、引导学生分析上述情况所带来的影响。
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从而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由此引发的社会动乱,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残的直接导因。
(四)贫者无立锥之地1、投影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2)奴隶社会: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3)封建社会:地主土地私有制2、投影资料“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引导学生分析现象以及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和影响。
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现象严峻,无数小农破产。
虽然许多开明政治家都着力于解决这一问题,但是由于地主阶级是专制主义王朝的阶级基础,通过改革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未成功。
(五)大禹和他的继承人1、以大禹治水的故事导入,引导学生分析古代中国水利建设成绩卓越的原因是什么?可以补充大禹、都江堰等图片资料。
2、引导学生归纳水利建设发展的表现有哪些?3、综合分析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1)在原始阶段经历了“刀耕火种”的落后耕作方式。
(2)中国古代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是小农户的个体经营。
长期以来,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3)赋税和徭役繁重,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而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4)土地高度集中,地主和农民的阶级矛盾激化,民众暴动不断发生。
(5)历朝历代的水利兴修防御了自然灾害,推动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教后感:本课内容涉及到古代史内容,学生并不是很熟悉。
在课前我设置了课前探究,由学生课前分组合作找资料,课堂上展示给大家。
在教学中,利用幻灯片设置出一些相关情境,让学生感受历史。
授课的重点放在了秦的中央集权制度内容和基本特征的分析上,做到了既吸引学生的兴趣,又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课标要求: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并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结合课本中所提供的历史图片和内容,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与能力;结合地图理解古代中国不同时期手工业中心的地理分布,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感和观察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中所提供的历史文献和图片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大胆的想象、合理的历史推理和主动的探究。
并尝试运用观察法、阅读法(包括历史文献、地图等)访问法、调查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探究和思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知道我国古代有高度发达的手工业技能和完备的手工业部门,中国的手工业生产历史悠久、成就辉煌。
从而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我们伟大祖国与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2课时。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当时的社会经济形态上去理解手工业的发展,可以适当地借助历史文献法和讲解法,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分析“工官”制度的利弊及其原因,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鼓励学生进行探究。
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导入新课:教师首先采用谈话法,了解学生关于对我国古代手工业的知识有哪些?例如,丝绸之路是什么时候开通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是什么?为什么说中国有“瓷器大国”之称?青铜器的原料是什么?然后进入本课学习。
讲授新课:然后从总体上让学生明白:本节主要讲了两部分内容——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田庄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和古代手工业主要内容(纺织业、冶金业和陶瓷业)。
一、田庄手工业首先使学生明白本部分内容总体上是介绍了中国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背景下手工业生产的基本情况。
介绍《四民月令》的基本内容,得出结论:田庄手工业生产是自然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内容。
指出中国传统社会是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并打出自给自足的含义。
然后结合教材中几个实例(如牛郎织女),理解庄园手工业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重要内容,其处于辅助性地位,是副业。
二、“工官”制度1、原因:汉武帝时期,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有利可图的行业。
2、含义:政府将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商办。
3、生产状况:产品归官家和皇家私用的物品;生产技术水平高、规模大;政府征调各类匠户服徭役。
4、历史影响: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逐步形成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到明代中后期,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又进一步发展为资本主义简单协作的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
5、匠籍制度:匠户没有人身自由,劳动创造性受到束缚。
三、织女的劳绩(纺织业的发展历程及成就)1、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已经萌芽,纺织原料最初是麻和葛。
2、商周时期:有负责指导桑蚕生产的专职官员。
3、汉代:花色品种多,有起绒锦,丝织品出口到地中海地区。
4、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规模大,收取的民间纺织品多。
5、宋代:棉花种植普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地区。
6、明代:出现雇工和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
打出相关的中国纺织品图片。
同时可适当增加古诗词中的史料,如《诗经》、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陌上桑》、等一些关于蚕桑生产和丝织业发展的史料情景,使学生认识蚕桑丝织技术是我国的伟大发明,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自豪感。
四、攻金之工1、青铜冶铸业新石器时代晚期,有小件铜器;商周时代,青铜器达到很高造诣,例如司母戊大方鼎、四养方尊;秦代出现青铜镞,是一种先进的青铜防锈膜。
2、冶铁炼钢春秋晚期,出现中国最早的人工炼铁;中国冶炼生铁和块炼铁大体与之同期;汉武帝时推行铁业官营制度。
汉代使用煤炭做燃料;杜诗发明水排。
教学时可以适当增加有关青铜器、冶炼厂、铁器等有关实物和照片,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情景的再现;同时引导学生回忆初中教材中所涉及到的关于冶铜技术、冶铁与炼钢技术的内容,认识到铁农具的推广与使用,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五、夺得千峰翠色来(中国古代陶瓷业的发展)1、远古陶艺黑陶、彩陶2、由陶器到制瓷早期的瓷器是釉陶,即原始青瓷,商周中期到东汉晚期,是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
高超的制瓷技术打出各朝代的瓷器,尤其是青瓷和白瓷。
增强学生的直观认识,提高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展示古代精美的陶器和瓷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
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参观景德镇或当地瓷窑,了解瓷器的制作工艺及瓷窑建设史,撰写一篇考察报告。
培养学生观察问题与分析问题及写作的能力,让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习惯。
总结:归纳教材内容,思考问题: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有哪些特征?解题关键:与世界手工业发展相比较。
思路引领:从部门与分工、技术、规模、经营形态、分布、地位等角度即从质与量两个方面进行对比。
1、历史悠久、长期领先世界2、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3、部门不断增多,分工日益细化4、技术不断进步5、布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相应变化教后感:我遇到的问题是学生对这段历史了解太少,如果不了解基本史实,谈何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课前充分预习教材内容并指导学生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这样,教学中才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相应的预期效果。
我欣喜地看到,采用这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角,掌握了一些学习的基本方法,比如,如何上图书馆查资料,怎样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初步运用了“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和探究的方法。
另外,在教学中教师也发挥了应有的引导作用。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课标要求: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古代商业生产和转运贸易的基本情况;了解中国古代各朝代“市”的基本知识;了解各朝代文人对当时商业发展的客观性描述;了解各朝代作为商业中心的都市;深入理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过程中“市”的发展历程及其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的突破的内在原因,以培养学生的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和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