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020版高考生物复习第九部分生物与环境课时训练30人类与环境

合集下载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件:第32讲 人与环境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件:第32讲 人与环境

训练12.(2021湖南高考真题)有研究报道,某地区近40年内森林脊椎动物种群数 量减少了80.9%。该时段内,农业和城镇建设用地不断增加,挤占和蚕食自然生态 空间,致使森林生态系统破碎化程度增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D) A.森林群落植物多样性高时,可为动物提供多样的栖息地和食物 B.森林生态系统破碎化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C.保护生物多样性,必须禁止一切森林砍伐和野生动物捕获的活动 D.农业和城镇建设需遵循自然、经济、社会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训练8.(2021年河北卷)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丰富,鸟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者对某湿 地生态系统不同退化阶段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 注:生物多样性指数反映生物多样性水平
A.严重退化湿地中的鼠类吸引部分猛禽使得食物网结构最为复杂 B.因湿地退化食物不足,鸟类死亡率增加导致丰富度降低 C.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是其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D.湿地退化对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影响最大
第9单元 第32讲 人与环境
素养目标
1.生态足迹
一、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生产资源 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越多
生态和环境
生活方式
2.人口增长
(1)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人口的持续增长,给 生态环境 带来越
来越大的压力。
(2)我国人口现状
①在计划生育等基本国策的调控下,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情况得到了有效
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4)措施:正确处理 环境保护 与 经济发展 的关系,践行
经济、社会和生态
相互协调的 可持续发展
理念。
(5)我国政府的观点和做法
我国政府倡导 生态文明 建设,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

2025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课时跟踪练31人与环境

2025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课时跟踪练31人与环境

课时跟踪练31一、选择题1.(2024·浙江卷)垃圾分类是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基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有害垃圾填埋处理可消退环境污染B.厨余垃圾加工后可作为鱼类养殖的饵料C.生活垃圾发酵能产生清洁可再生能源D.禽畜粪便作为花卉肥料有利于物质的良性循环解析:有害垃圾主要包括废旧电池、过期药物等,此类垃圾若进入土壤或水体中,其中的重金属离子等物质会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逐级积累,还会污染环境,A项错误;厨余垃圾含有大量的有机物,经加工后可作为鱼类养殖的饵料,B项正确;微生物通过分解作用可将垃圾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或沼气,此过程可再生能源,C项正确;分解者可以将禽畜粪便分解为无机物,作为花卉肥料,而释放的CO2可向非生物环境归还碳元素,有利于物质的良性循环,D项正确。

答案:A2.(2024·广东茂名二模)藏羚是国家一级爱护野生动物,也是青藏高原特有的濒危物种。

近年来藏羚种群数量渐渐增加,濒危程度连降两级,在2016年被世界自然爱护联盟由“濒危”降至“近危”。

下图是西藏藏羚种群数量动态变更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人为影响可能是藏羚种群数量变更的主要因素B.藏羚种群数量整体表现出先降低再上升的规律C.种群的分布和数量变更不能直观反映种群的现状D.提高诞生率是增加藏羚种群数量的重要途径解析:滥捕乱猎导致西藏的藏羚群数量削减,人为影响可能是藏羚种群数量变更的主要因素,A项正确;据图可知,藏羚种群数量整体表现出先降低再上升的规律,B项正确;种群的分布和数量变更能直观反映种群生活的现状,C项错误;干脆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包括诞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提高诞生率是增加藏羚种群数量的重要途径,D项正确。

答案:C3.(2024·山东泰安模拟)披碱草是禾本科植物,具有抗寒、耐旱、耐碱、抗风沙等特性,通常是高寒草地的优势种,披碱草养分枝条较多,饲用价值中等偏上,分蘖期时,各种家畜均喜采食,抽穗期至始花期收割调制的青干草,家畜亦喜食。

2020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九部分生物与环境课时训练30人类与环境

2020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九部分生物与环境课时训练30人类与环境

课时训练30 人类与环境一、选择题1.(2018浙江11月选考,1)下列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叙述,正确的是( )A.植树造林可减缓全球气候变暖B.全球气候变暖可减缓永冻土融化C.全球气候变暖不会影响农业生产D.大气中CO2减少导致全球气候变暖CO2的吸收量,进而降低CO2浓度,减缓全球气候变暖,A项正确。

2.(2018浙江名校协作体高三下学期3月)下列哪项不是防治酸雨最有效的办法?( )A.植树造林B.限制二氧化硫的排放C.限制一氧化氮的排放D.燃料脱硫脱氮处理,而二氧化硫不是植物需要的气体,因此植树造林不是防治酸雨最有效措施,A项错误;控制二氧化硫、一氧化氮等气体的排放是防止酸雨最有效的措施,B、C两项正确;燃料脱硫脱氮处理,可以减少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是防治酸雨最有效的办法,D项正确。

3.下列措施不会导致水体污染加剧的是( )A.大量使用化肥B.采用无水印染法C.大规模围湖造田D.大规模砍伐森林,A项错误;采用无水印染法,没有涉及水体污染,B项正确;大规模围湖造田,导致水体减少,自我调节能力减弱,会引起水体污染,C项错误;大规模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可能会引起水体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D项错误。

4.(2018浙江3月超级全能生考试)科学家发现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有扩大的趋势,下列与此无关的是( )A.人类皮肤癌患病率上升B.给全球生物带来灾难性影响C.农作物和水产品产量下降D.有些树种的分布区发生变化,农作物和水产品产量下降等,A、C两项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臭氧空洞”会给全球生物带来灾难性影响,B项正确;有些树种的分布区主要受温度、光照、水分等的影响,而与“臭氧空洞”无关,D项错误。

5.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类活动会影响生物的多样性B.外来物种的入侵可能降低生物的多样性C.生物圈内所有的生物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D.群落自然演替过程中生物多样性可能降低或上升,不仅是生物种类多样。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5讲 生态环境的保护课时作业-人教版高三全册生物试题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5讲 生态环境的保护课时作业-人教版高三全册生物试题

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5讲生态环境的保护一、选择题1.如图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请分析下列对“环境容纳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A.曲线图中的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最大承载能力B.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Ⅰ、Ⅱ、ⅢC.据图可知人类能改造环境,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纳量D.现在的人口问题造成环境恶化,环境容纳量有下降的趋势解析:通过对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的分析,很容易发现Ⅰ曲线是最理想的,可以说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Ⅱ、Ⅲ曲线表示当人类的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时,环境就会对人类产生反作用,人类的数量会大幅度下降,特别是Ⅲ曲线表明的情况最严重。

答案:C2.(2017·安徽师大附中模拟)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会导致温室效应、酸雨等环境问题B.引入外来物种不一定增加当地的生物多样性C.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大量开垦草地D.保护森林就是将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和保护森林资源有机结合起来解析:大量开垦草地会造成植被的破坏,引发环境问题,C错误。

答案:C3.“低碳生活”和“低碳经济”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成为人们所期待的最为主导的生存和发展方式,以下关于“低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B.二氧化碳排放量过大容易导致地球出现温室效应C.尽量减少塑料袋使用量,遏制白色污染是转向“低碳生活”的途径之一D.“低碳”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过低解析:“低碳”就是指生活作息时要尽力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降低大气中CO2的浓度,D错误。

答案:D4.我国频繁出现雾霾天气,地球以其特有的方式警示我们: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不可持续。

下列措施中,不利于减少雾霾天气发生的是( )A.减少汽车使用B.大力发展火力发电C.提高绿化面积D.提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解析:雾霾天气的发生主要是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烟尘等造成的,所以减少汽车使用、提高绿化面积、提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都能有效降低雾霾天气的发生,但大力发展火力发电会使雾霾天气更加频繁发生。

2020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9单元 生物与环境课时规范练新人教版【共5套27页】

2020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9单元 生物与环境课时规范练新人教版【共5套27页】

本套资源目录2020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课时规范练30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新人教版2020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课时规范练31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新人教版2020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课时规范练32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新人教版2020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课时规范练3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新人教版2020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课时规范练34生态环境的保护新人教版课时规范练30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基础巩固1.(2019江西上饶中学开学考试)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种群数量的增长主要取决于出生率B.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C.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D.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不再发生波动2.(2018福建永春一中、培元、季延、石光中学四校联考)下列关于种群特征及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增长型种群的出生率应高于衰退型种群的出生率,而死亡率则相反B.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中的雄性个体主要是通过改变种群的年龄组成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C.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的种群密度时,当标志物易脱落或颜色过于鲜艳时均会增大误差D.自然环境中增加某种群的天敌数量不影响该种群的K值3.研究人员对某林区猕猴种群数量和性别比例进行调查,结果如下图(注:4~12岁为猕猴的生育年龄)。

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该林区猕猴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调查时猕猴的种群数量已经达到环境容纳量C.7~9岁个体中,雄性与雌性的数量比值最低,与雄性因争夺王位和配偶死亡率较高有关D.各年龄组个体数量不变,若性别比例变为1∶1,则猕猴的出生率将升高4.某高级中学迁入新建校园14年,校园中鸟纲鹎科动物白头鹎在14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如下表所示。

据表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这14年中白头鹎种群的数量呈“J”型增长B.第12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C.研究时用样方法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并经计算得出上表中的数据D.白头鹎在该中学的环境容纳量约为第8年时白头鹎种群数量的两倍5.(2018宁夏银川九中四模)蚜虫常聚集于植物的叶片、嫩茎、花蕾、顶芽等部位,是地球上最具有破坏性的害虫之一。

2020届高三生物总复习练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9-31Word版含解析

2020届高三生物总复习练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9-31Word版含解析

9-31(时间:40 分钟分值: 100 分 )一、选择题(共10 小题,每题7 分,共70 分)1. (2018·江省选考十校结盟高三适应性考试浙)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物种甲和物种乙()的关系,以下表达错误的选项是A.反应调理可在物种甲和物种乙之间发挥作用【分析】据图剖析,甲先增添先减少,为被捕食者,乙后增添后减少,为捕食者,两者之间数目变化的调理属于负反应调理, A 正确;依据以上剖析可知,二者为捕食关系,在进化过程中二者互为选择要素, B 正确;能量流动拥有单向传达的特色,即能量只好由甲传到乙, C 正确;物质在食品链中是单向传达的,只有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能够循环,D 错误。

【答案】D2. (2018浙·江省选考十校结盟高三适应性考试)热带雨林的鸟类种类多于草原的主要原因是 ()A .垂直构造不一样B.时间构造不一样C.水平构造不一样D.群落演替不一样【分析】与草原对比,热带雨林的动植物种类众多,营养构造复杂,在垂直构造上具有显然的分层现象,为多种鸟类供给了丰富的食品和栖息场所,所以热带雨林的鸟类种类多于草原,应选 A 。

【答案】A3. (2018 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高三年级考试)如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品的分布,有关剖析正确的选项是()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散布现象是群落的水平构造B.此图表示四种鱼类在能量流动上的关系为:鲢鱼→鳙鱼→草鱼、青鱼C.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淆放养时都是共生关系D.若浮游动物大批死亡,鲢鱼数目在短时间会增添【分析】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散布呈显然的分层现象,表现为群落的垂直构造, A 错误;四大家鱼之间没有食品关系,不会表现为能量流动上的关系, B 错误;鲢鱼和鳙鱼有共同的食品,青鱼和草鱼有共同的食品,混淆放养时存在竞争关系, C 错误;鲢鱼和浮游动物均以浮游植物为食,若浮游动物大批死亡,则鲢鱼获取更多的食品,短时间内数目增添,D 正确。

2020年浙江省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时训练2-1 人类与环境(1)

2020年浙江省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时训练2-1 人类与环境(1)

课时训练2-1 人类与环境(1)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食物链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绿色植物均位于食物链的起点B.分解者均位于食物链的顶位C.食物链是光合产物富集的通道D.食物链越短,能量传递效率越高解析:绿色植物为自养生物,位于食物链的起点;分解者不存在于捕食食物链中,在腐食食物链中也仅存在于食物链的起点位置左右;食物链是光合产物传递的通道,不能进行光合产物等有机物物质的富集;传递效率与食物链的长度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2.下列关于营养级的叙述,正确的是( C )A.同一种群的生物只属于一个营养级B.同一个营养级的生物都是同种生物C.植食动物都归属于第二个营养级D.肉食动物都归属于第三个营养级解析:同一种群的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据不同的营养级;一种生物可以同时被多种生物捕食,所以同一个营养级的生物可以是多种生物;第一营养级的生物通常指绿色植物,即生产者,所以植食动物都归属于第二个营养级;肉食动物以植食动物或小型肉食动物为食,所以归属于第三、四、五等营养级。

3.如图为某农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简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D )A.图中共有3条食物链B.生物体内DDT浓度可沿食物链不断增加C.图示箭头也可表示能量在几种生物间的流动方向D.当麻雀数量减少时,蛇捕食青蛙的量增加,这属于正反馈调节解析:食物链由生产者开始,到最高营养级,图中表示的食物链一共有3条;化学杀虫剂和有害物质沿着食物链在生物体内积累的现象称为生物放大;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当麻雀数量减少时,蛇捕食青蛙的量增加,这不属于反馈调节。

4.(2019·宁波期末)某种甲虫以土壤中的落叶为主要食物,假如没有这些甲虫,落叶层将严重堆积,最终导致落叶林生长不良。

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C )A.这种甲虫属于二级消费者B.这种甲虫与落叶树之间为捕食关系C.这种甲虫对落叶林的物质循环有促进作用D.这种甲虫在能量金字塔中位于底部解析:根据题意,甲虫以土壤中的落叶为主要食物,没有这些甲虫,落叶层将严重堆积,可以推知甲虫应该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食物链中的生物之间是捕食关系,而甲虫是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的成分;甲虫属于分解者,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甲虫是分解者,而能量金字塔的底部是生产者。

2020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测试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含答案)

2020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测试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含答案)

2020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测试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一、单选题(共20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1.某水库存在一条由甲、乙、丙三种生物组成的食物链,如图表示三种生物在水库中不同深度的分布状况。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乙、丙一起可以构成一个生物群落B.甲的光合作用能推动物质和能量的循环C.影响甲分布的物理信息主要来源于无机环境D.丙与乙之间的个体数量比值就是能量传递效率2.有一食物网如图所示,如果能量传递效率为10%,各条食物链传递到庚的能量相等,则庚增加l kJ的能量,丙最少含多少能量()A. 550 kJB. 500 kJC. 400 kJD. 100 kJ3.沙漠中的啮齿动物和蚂蚁都以植物种子为食。

啮齿动物喜欢取食大粒种子、蚂蚁偏爱小粒种子。

在该生态系统中,大粒种子植物在与小粒种子植物的竞争中处于优势。

科研人员在1974年~1977年间,在某一实验区域内进行了啮齿动物的有无对蚂蚁数量影响的相关研究。

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在该生态系统中,蚂蚁和啮齿动物之间没有竞争关系B.在该生态系统中,蚂蚁和啮齿动物分别属于第二、三营养级C.移走全部啮齿动物后,蚂蚁的数量会先增加然后维持相对稳定D.啮齿动物可通过植物间的竞争对蚂蚁的数量产生影响4.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的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5.某生态系统中有四种生物构成的一条食物链:甲→乙→丙→丁,其中甲是生产者。

在某一时间测得这四种生物所含的有机物总量分别为a、b、c、d,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甲从无机环境中获得的能量肯定大于a所含的能量B.若c>0.2b,则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易受到影响C.四种生物所含的有机物总量关系为:a>b>c>d 且a>b+c+dD.因为能量传递是逐级递减的,所以乙的个体数量一定比甲少6.草甘膦是一种广泛应用的除草剂,能不加选择地杀死各种杂草和农作物。

浙江2020版高考生物复习第九部分生物与环境课时训练29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浙江2020版高考生物复习第九部分生物与环境课时训练29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课时训练29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一、选择题1.(2018浙江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第一次联考)食物链的每一营养级中没有被传递给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最终耗散到周围空间中去的形式是( )A.光能B.热能C.电能D.化学能,最终均以热能的形式耗散到周围空间中。

2.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碳元素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主要是( )A.化石燃料的燃烧B.分解者的分解作用C.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D.生产者的光合作用3.流经某一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A.照射到该生态系统中的全部太阳能B.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体内的能量C.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体内的能量D.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兔子吃了1 kg草,则这1 kg草中的能量就流入了兔子体内B.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这只兔子中约有10%的能量流入狼的体内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D.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着物质循环而被循环利用的,一部分残留在粪便中,A项错误;能量传递效率中的10%指的是营养级与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并非个体与个体之间的,B项错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来固定太阳能,而太阳能来自无机环境,C项正确;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沿食物链单向流动的,最终都会以热能的形式散失,D项错误。

5.(2018浙江名校协作体高三下学期3月考试)下图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示意图,数字1、2代表第一、第二营养级,字母代表各种能量,其中A指细胞呼吸散失的能量,C指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植食动物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应该属于C1B.植食动物的次级生产量是B2+C2+D2C.B2是第二营养级未利用的能量,即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D.第一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W×100%,即属于C1,A项正确;图中A表示细胞呼吸,则植食动物的次级生产量是B2+C2+D2,B项正确;图中第二营养级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B2+C2+D2,其中B2表示其未被利用的能量,C项错误;第一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W×100%,D项正确。

2020年浙江省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时训练2-2 人类与环境(2)

2020年浙江省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时训练2-2 人类与环境(2)

课时训练2-2 人类与环境(2)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臭氧层空洞对人类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D )A.皮肤癌增加B.农作物产量减少C.免疫功能减退D.紫外线辐射减少解析:臭氧层空洞可导致紫外线辐射增加。

2.(2019·杭州期末)下列关于温室效应危害的叙述,错误的是( C )A.有些树种的分布区将发生改变B.造成永冻土区域内公路的破坏C.会使雨水的pH下降形成酸雨D.我国北方干燥地区将会进一步变干解析:温室效应会导致两极的冰川融化,使海平面升高,淹没部分沿海城市,植物的分布将发生变化;温室效应会导致部分永冻土解冻,进而造成该区域内公路等设施的破坏;酸雨的形成主要是大气中SO2和NO 的排放量增多;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北方干燥地区进一步变干。

3.(2019·宁波模拟)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B )A.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变暖,可增大人类的宜居区域B.臭氧减少会导致人类皮肤癌患者数量增加C.家庭污水不属于水体中的污染物D.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能有效防治酸雨解析:温室效应可使全球气候变暖,减小了人类的宜居区域;臭氧能吸收日光中的紫外线,对地球生物具有保护作用,紫外线是诱发基因突变的因子,故臭氧减少会导致人类皮肤癌患者数量增加;家庭污水属于水体中的污染物;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能有效防治温室效应。

4.下列有关全球人口问题及其解决对策的叙述,错误的是( A )A.当前的全球人口状况和人类活动还未影响到地球的生态平衡B.全球人口还将在几十年内继续增长C.人口剧增将使得人均淡水资源、粮食资源日益减少D.控制人口的目标是在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基础上保持平衡解析:当前的全球人口状况和人类活动已经影响到地球的生态平衡;全球人口还将在几十年内继续增长;人口剧增将使得人均淡水资源、粮食资源日益减少;控制人口的目标是在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基础上保持平衡。

5.如图是我国北方处于平衡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箭头表示碳传递方向;字母表示碳传递途径。

2024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第9单元 第9课时 人与环境

2024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第9单元 第9课时 人与环境

第9课时人与环境课标要求 1.探讨人口增长会对环境造成压力。

2.关注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环境污染等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威胁,同时也对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

3.概述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尝试提出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合理化建议。

4.举例说明根据生态学基本原理、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和技术,达到资源多层次和循环利用的目的,使特定区域中的人和自然环境均受益。

5.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考点一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1)生态足迹(2)人口增长带来的环境压力①人口增长必定会加大对生存空间、食物及衣物等日常用品的需求,排放的垃圾增多,因此生态足迹总量增大。

②人口增长过快会压缩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使地球提供资源的能力(生态承载力总量)降低,最终使生态足迹总量的增速大于生态承载力总量的增速,出现生态赤字,引发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2.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1)全球气候变化①原因: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以及水泥的生产等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

②危害: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导致南极冰盖融化,地球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许多生物的生存产生威胁。

(2)水资源短缺原因:人口剧增以及人类的活动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危机。

(3)臭氧层破坏①原因:由于人类对氟氯烃(CFCs)、哈龙等化合物的使用,大气中臭氧的含量持续下降,在南北极附近,甚至出现了“臭氧层空洞”。

②危害:臭氧层变薄意味着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增强,会对人和其他生物的生存造成极大危害。

(4)土地荒漠化原因:人类活动会导致干旱或半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甚至完全荒漠化现象。

(5)环境污染最为常见的环境污染是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

大气污染会导致雾霾、酸雨频发。

(6)生物多样性丧失生物多样性在急剧下降。

目前,物种灭绝的速率是自然灭绝速度的1 000倍!3.生态环境问题的特点及应对措施(1)特点:具有全球性。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九部分生物与环境课时训练30人类与环境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九部分生物与环境课时训练30人类与环境

课时训练30 人类与环境一、选择题1.(2021浙江11月选考,1)以下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2减少导致全球气候变暖CO2的吸收量,进而降低CO2浓度,减缓全球气候变暖,A项正确。

2.(2021浙江名校协作体高三下学期3月)以下哪项不是防治酸雨最有效的方法?( ),而二氧化硫不是植物需要的气体,因此植树造林不是防治酸雨最有效措施,A项错误;控制二氧化硫、一氧化氮等气体的排放是防止酸雨最有效的措施,B、C两项正确;燃料脱硫脱氮处理,可以减少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是防治酸雨最有效的方法,D 项正确。

3.以下措施不会导致水体污染加剧的是( ),A项错误;采用无水印染法,没有涉及水体污染,B项正确;大规模围湖造田,导致水体减少,自我调节能力减弱,会引起水体污染,C项错误;大规模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可能会引起水体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D项错误。

4.(2021浙江3月超级全能生考试)科学家发现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有扩大的趋势,以下与此无关的是( ),农作物和水产品产量下降等,A、C两项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臭氧空洞〞会给全球生物带来灾难性影响,B项正确;有些树种的分布区主要受温度、光照、水分等的影响,而与“臭氧空洞〞无关,D项错误。

5.以下有关生物多样性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 ),不仅是生物种类多样。

6.人类要控制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2过量排放7.“五水共治〞中治理污水时不可采取的措施为( )8.以下有关生物圈和酸雨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C.酸雨能直接伤害植物的根,间接伤害植物的叶和芽D.人类活动造成大量野生生物的灭绝,使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但是能量必须不断地从外界补充,A项错误。

核酸中不含S元素,B项错误。

酸雨能直接伤害植物的叶和芽,间接伤害植物的根,C项错误。

人类活动造成大量野生生物的灭绝,使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D项正确。

9.以下有关人类对全球环境影响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项正确。

浙江2020版高考生物复习第九部分生物与环境课时训练28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产量和生物量

浙江2020版高考生物复习第九部分生物与环境课时训练28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产量和生物量

课时训练28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产量和生物量一、选择题1.(2018浙江稽阳联谊学校高三3月联考)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对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只能用标志重捕法B.生物圈长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从外界获得物质补给C.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反映了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D.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有着明显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常采用标志重捕法,对于一些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一般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项错误;生物圈不需要从外界获得任何物质补给,就能长期维持其正常功能,B项错误;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中的喜鹊属于同一种群,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C项错误;大气中CO2含量有明显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D项正确。

2.(2018浙江温州高三第二次模拟)下列关于食物链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绿色植物均位于食物链的起点B.分解者均位于食物链的顶位C.食物链是光合产物富集的通道D.食物链越短,能量传递效率越高,属于生产者,位于食物链的起点,A项正确。

食物链中不存在分解者,B 项错误。

食物链中光合产物不会富集,光合产物最终会被细胞呼吸消耗,C项错误。

能量传递效率为10%左右,与食物链的长短无关,D项错误。

3.(2018浙江11月选考,27)下列关于海洋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海洋生态系统以捕食食物链为主,陆地生态系统也是如此B.海洋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金字塔倒置时,其数量金字塔也是倒置的C.海洋中的含碳量高于大气圈,但CO2还能通过扩散作用从大气圈得到补充D.由于海洋面积约占地球的71%,该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量高于陆地生态系统的三倍,陆地生态系统以腐食食物链为主,A项错误;海洋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金字塔倒置的主要原因是生产者繁殖周期短,速率快,数量相对较多,因此数量金字塔不一定倒置,B项错误;海洋中的含碳量是大气圈的50倍,海洋对调节大气圈中的含碳量起重要作用,CO2可通过扩散作用从大气圈得到补充,C项正确;海洋中的初级生产量小于陆地,由于食物转化效率高,海洋次级生产量是陆地的三倍,D项错误。

(浙江省)2020届高三高考生物学业考试专题练习卷:人类和环境

(浙江省)2020届高三高考生物学业考试专题练习卷:人类和环境

人类与环境一、选择题1.藏羚羊在我国青藏高原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有分布,人们保护藏羚羊的目的是( )A.保护可可西里的植被B.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C.保护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D.防止外来物种的入侵2.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生物多样性就是指物种多样性B.外来物种入侵增加了本地生物多样性C.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之一D.保护生物多样性意味着禁止对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3.每年的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它旨在提醒人们要为保护环境做出努力。

下列人类活动中,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是( )A.使用含磷洗涤剂B.使用一次性塑料袋C.选用大排量汽车D.生活垃圾分类处理4.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是( )A.金融危机B.土地荒漠化C.温室效应D.水资源短缺5.引起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被破坏的主要污染物分别是( )A.二氧化碳、氟利昂、二氧化硫B.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氟利昂C.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氟利昂D.氟利昂、二氧化硫、二氧化碳6.下列关于我国人口现状与前景的说法,错误的是( )A.我国人口急剧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出生率较高和逐渐降低的死亡率B.我国人口发展正处于低增长率、低增长量的态势C.计划生育是我国采取的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D.人口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发展7.气象预报中有“紫外线指数”的内容,提醒人们注意避免紫外线伤害。

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 )A.臭氧层被破坏B.水体污染C.冰川融化D.滥伐森林8.下列陆地生物群落中,生物种类最贫乏的是( )A.热带雨林B.荒漠C.北方针叶林D.温带落叶阔叶林9.我国自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全国少生4亿多人,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015年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全面二孩政策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第32讲人类与环境学案 浙科版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第32讲人类与环境学案 浙科版

第32讲人类与环境[考纲要求]1.生物圈(Ⅰ)。

2.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Ⅰ)。

3.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Ⅱ)。

4.生物多样性保护(Ⅰ)。

5.实验:调查社区、村镇或学校附近一个淡水区域的水质。

一、生物圈1.含义地球上有生物存在的部分,包括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2.分布(1)最高:副生物圈带。

(2)最低:可达到地下植物最深的根际处和深海地壳的热裂口。

(3)实质是地球表面不连续的一个薄层。

3.功能(1)为人类制造氧气、生产食物、处理废物。

(2)维持其他所有生物的生存。

二、全球人口动态1.近代人口变化规律:18世纪的工业革命使地球上的人口开始激增。

2.发展:据乐观预测,世界人口在达到大约110亿才会稳定下来。

3.限制人口增长的因素:地球上的资源、食物的生产是有限的。

4.人类的唯一出路就是设法降低出生率,做到自我控制,最终使全球人口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

三、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1.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1)温室气体:大气中的CO2。

(2)原理:温室气体层可以让阳光、可见光透过,但对地球向宇宙释放的红外线起阻碍作用,使更多的辐射被截留在地球表面,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

(3)主要来源:煤、石油、天然气等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

(4)主要危害: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5)预防措施:大力植树种草,减少化学燃料燃烧,开发洁净新能源。

2.臭氧减少危及地球所有生物(1)臭氧层作用:主要阻隔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

(2)破坏原因: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

(3)机理:氟利昂遇紫外线放出氯,破坏臭氧分子。

(4)危害:皮肤癌和白内障患病率上升,植物光合作用受到抑制。

3.全球各地普降酸雨(1)形成原因:主要是硫和氮的氧化物形成硫酸和硝酸,使雨水的pH<5.6。

目前有些地区雨水的酸度已到了pH约2~5。

(2)来源:煤、石油、天然气等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

(3)危害:杀死水生生物、破坏水体生态平衡;酸雨中含有的少量重金属危害人体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训练30 人类与环境一、选择题1.(2018浙江11月选考,1)下列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叙述,正确的是( )A.植树造林可减缓全球气候变暖B.全球气候变暖可减缓永冻土融化C.全球气候变暖不会影响农业生产D.大气中CO2减少导致全球气候变暖CO2的吸收量,进而降低CO2浓度,减缓全球气候变暖,A项正确。

2.(2018浙江名校协作体高三下学期3月)下列哪项不是防治酸雨最有效的办法?( )A.植树造林B.限制二氧化硫的排放C.限制一氧化氮的排放D.燃料脱硫脱氮处理,而二氧化硫不是植物需要的气体,因此植树造林不是防治酸雨最有效措施,A项错误;控制二氧化硫、一氧化氮等气体的排放是防止酸雨最有效的措施,B、C两项正确;燃料脱硫脱氮处理,可以减少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是防治酸雨最有效的办法,D 项正确。

3.下列措施不会导致水体污染加剧的是( )A.大量使用化肥B.采用无水印染法C.大规模围湖造田D.大规模砍伐森林,A项错误;采用无水印染法,没有涉及水体污染,B项正确;大规模围湖造田,导致水体减少,自我调节能力减弱,会引起水体污染,C项错误;大规模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可能会引起水体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D项错误。

4.(2018浙江3月超级全能生考试)科学家发现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有扩大的趋势,下列与此无关的是( )A.人类皮肤癌患病率上升B.给全球生物带来灾难性影响C.农作物和水产品产量下降D.有些树种的分布区发生变化,农作物和水产品产量下降等,A、C两项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臭氧空洞”会给全球生物带来灾难性影响,B项正确;有些树种的分布区主要受温度、光照、水分等的影响,而与“臭氧空洞”无关,D项错误。

5.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类活动会影响生物的多样性B.外来物种的入侵可能降低生物的多样性C.生物圈内所有的生物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D.群落自然演替过程中生物多样性可能降低或上升,不仅是生物种类多样。

6.人类要控制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各地普降酸雨B.CO2过量排放C.生物多样性下降D.可利用的资源和空间有限7.“五水共治”中治理污水时不可采取的措施为( )A.造纸厂工业用水封闭化B.养殖污水的沼气资源化利用C.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D.印染生产工艺无害化8.下列有关生物圈和酸雨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物圈是一个在物质和能量上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B.植物能吸收硫酸盐并将S元素用于合成核酸和蛋白质C.酸雨能直接伤害植物的根,间接伤害植物的叶和芽D.人类活动造成大量野生生物的灭绝,使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但是能量必须不断地从外界补充,A项错误。

核酸中不含S元素,B项错误。

酸雨能直接伤害植物的叶和芽,间接伤害植物的根,C项错误。

人类活动造成大量野生生物的灭绝,使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D项正确。

9.下列有关人类对全球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全球气候变暖将会导致我国农业生产能力下降B.防治酸雨最有效的办法是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的排放C.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大量开垦湿地D.来自电厂的废热不属于水体污染物,A项正确。

防治酸雨最有效的措施是降低含氮和含硫化合物的排放,B项错误。

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发展生态农业,合理进行优良作物的选育,C项错误。

来自电厂的废热属于水体污染物,D项错误。

10.(2018浙江温州高三第二次模拟)下列关于人口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应控制在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基础上保持平衡B.地球升温的主要原因是臭氧层使地球的俘获热增加C.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变暖,可增大人类的宜居区域D.酸雨是指由碳和硫的氧化物引起pH低于7的降水,有计划地控制人口,最终使全球人口在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基础上保持平衡,A项正确。

地球升温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效应,B项错误。

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变暖,可减小人类的宜居区域,C项错误。

酸雨是指pH低于5.6的降水,D项错误。

11.某同学设计了三个实验装置,在适宜的温度、光照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A.甲、乙对照可验证水体富营养化与水体中大量的N、P等矿质元素有关B.甲、丙对照可验证生活污水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C.乙、丙对照可验证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被微生物降解后,可能产生大量的N、P等元素D.甲、乙、丙对照可知,生活污水的排放是水体富营养化的唯一因素,生活污水的排放和水体中N、P等矿质元素增加都可以使水体富营养化,D项错误。

12.若某湖泊中发生了如下图所示的变化,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如图所示调节方式可加速最初所发生的变化,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B.在人体中也存在类似的调节方式,如甲状腺激素水平的调节C.图中过程对生态系统虽有极大的破坏作用,但仍旧可能修复D.如图调节方式不是生态系统主要的调节方式,人体中甲状腺激素水平的调节为负反馈。

13.在水库的上游,将废弃农田和盐碱地改造成大面积芦苇湿地,通过生物降解、吸收,可以有效解决城市生活污水和农业生产对水源造成的污染问题,使水库水质得到明显改善,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湿地中生物种类多样,可利用正反馈调节维持其结构和功能的稳定B.从废弃的农田到芦苇湿地的变化属于次生演替,该过程体现了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C.芦苇湿地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D.该湿地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可利用负反馈调节维持其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

14.每年的7月11日是世界人口日,人口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下图表示三种可能的人口增长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如果生物种群消长的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的情况,则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的b曲线B.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55亿C.为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世界性粮食紧张状况,人类可以适当改变膳食结构,应多以动物性食物为食D.如果人口剧增带来的资源短缺现状不能得到有效改善,人口增长趋势终将表现为图中的c曲线,故为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世界性粮食紧张状况,人类可以适当改变膳食结构,应多以植物性食物为食,C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15.(2018浙江名校新高考联盟第一次联考)某天然池塘中存在着如下图所示食物网,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该池塘中,不同鱼类因食性不同分布在不同水层中,体现了群落的结构。

(2)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若捕食者对不同食物的捕食量均相等,则青鱼要增加10 g体重,理论上需要消耗浮游植物g。

(3)在该池塘中混入以其他鱼类为食的黑鱼,由于缺乏天敌,数量增加,其增长方式是,增长过程中增长速率的变化情况是。

(4)该池塘周围农田经常使用化肥,易导致池塘水体。

垂直(2)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750 (3)逻辑斯谛增长先增大后减小(4)富营养化,图中的食物网包括7条食物链,其中浮游植物与池底水草属于生产者,其固定的能量为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据此答题。

(1)据题可知,在池塘中,不同鱼类因食性不同分布在不同水层中,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2)浮游植物与池底水草属于生产者,其固定的太阳能为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根据题意与图示可知,青鱼占有3条食物链,且均是第三营养级,即①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青鱼;②浮游植物→螺蛳→青鱼;③池底水草→螺蛳→青鱼,因捕食者对不同食物的捕食量均相等,设第①条食物链消耗浮游植物的量最多为m1,第②③条食物链消耗浮游植物的量最多为m2,其中消耗螺蛳的量最多为m3=5×10=50(g),则青鱼要增加10 g体重,消耗浮游植物的量为m1=5×10×10=500(g);m2=(50/2)×10=250(g),故青鱼要增加10g体重,理论上最多需要消耗浮游植物为m1+m2=500+250=750(g)。

(3)在该池塘中混入以其他鱼类为食的黑鱼,由于缺乏天敌,食物相对充足,所以该黑鱼数量的增加以逻辑斯谛增长;增长过程中由于食物的有限性,使其内部产生斗争,所以增长速率的变化情况是先增大后减小。

(4)化肥含有N、P较多,所以长期使用化肥,会使土壤酸性化,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16.为营造更加美好的城市环境,发挥西溪湿地净化生活污水的作用,下面是湿地群落的简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湿地中黑藻、绿藻和芦苇等植物的分层配置,体现了群落的结构。

(2)由于生活污水中富含N、P等物质,若条件适宜,处理不当,短时间会引发某些浮游植物大量繁殖,甚至接近于增长,之后随着大量藻类死亡,引发鱼类死亡,加重污染趋势,此过程中生态系统调节类型为。

(3)在人类合理规划下,湿地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加,这属于群落的演替,在此过程中,湿地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将(填“增加”“减少”“基本不变”或“无法判定”),同时地表的热逸散将(填“增加”“减少”“基本不变”或“无法判定”)。

垂直(2)指数正反馈调节(3)次生基本不变减少湿地中黑藻、绿藻和芦苇等植物分布在不同的水层,体现了分层配置,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2)由于生活污水中富含N、P等物质,营养丰富,若条件适宜,短时间会引发某些浮游植物大量繁殖,甚至接近于指数增长,之后随着大量藻类死亡,造成缺氧,引发鱼类死亡,加重污染趋势,使环境进一步恶化,此过程中生态系统调节类型为正反馈调节。

(3)在人类合理规划下,湿地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加,是在原有的土壤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在此过程中,湿地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的能量增加,但能量传递效率将基本不变,同时利用的太阳能增加,故地表的热逸散将减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