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转向「民主」 夭折了的第二次思想革命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史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史实整理

中国近代史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史实整理

中国近代史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史实整理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都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止。

它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近代史有三条重要线索: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

一、屈辱史中国近代史首先是一部列强侵略中国的屈辱史。

列强不断侵略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把中国变成殖民地。

为此,它们采取了军事、经济、政治、文化的各种手段,把中国一步一步变成半殖民地。

这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国家开拓殖民地、争夺霸权的必然结果。

体现了列强以资本主义方式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

同时,也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贫苦落后。

1、史实要点:(1)鸦片战争(1840年-1842年)背景:英国完成工业革命,迅速崛起,清朝封建统治腐朽衰落目的:为了夺取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变中国为英国殖民地借口:中国的禁烟运动结果:战败,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其中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特点:是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清政府战败,从此中国在各方面发生巨大变化,反映了西方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860年)背景: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完成工业革命,中国门户已被打开目的: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华权益借口: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结果:战败,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特点:时间长;国家多,英法联合发动,俄美是帮凶;签约多;割地多;攻占大城市多,攻占广州,并且攻陷清王朝首都北京,攻陷天津;文物损失巨大(火烧圆明园);开放通商口岸最多(11个)(3)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1895年)原因:根本原因是日本以大陆政策,谋求侵略中国,蓄谋已久;直接原因是日本利用东学党起义,派兵入朝,借机挑起侵略战争结果: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特点:反映了帝国主义国家资本输出的要求;日本不宣而战;在中国境外爆发;危害大,是日本历史上第一次打败中国,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4)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1901年)目的:直接目的是镇压义和团,保护帝国主义列强在华的侵略权益;根本目的是瓜分中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结果:战败,签订《辛丑条约》影响: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特点:以镇压中国革命为直接目的,帝国主义各国联合发动战争为形式,在天津、北京建立了殖民统治机构,侵略者继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再次攻陷北京,进行公开掠夺。

近代史中国向西方学习历程探索的评述

近代史中国向西方学习历程探索的评述

近代史中国向西方学习历程探索的评述摘要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勾结中国封建统治者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抗本国的封建统治的抗争史;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政治派别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

这种抗争与探索,对外以反侵略、捍卫民族独立为旗帜;对内以反专制独裁、争取社会进步为核心,抗争与探索互相交织,矢志救国的先烈们总是不断尝试,向欧美学习,向日本学习,向苏俄学习,一段跨越百年的向西方学习以期复兴中华之路的历史在那充满屈辱的岁月里给处于深重灾难中的中国人民不断带来希望和梦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自强不息!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眼看世界——林则徐、魏源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拥有世界上三分之一经济总量数百万军队自称“天朝上国”的大清王朝被英国一支数千人的军队打得一败涂地。

而且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开启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进程。

鸦片战争就像晴天霹雳一般惊醒了一批有着先进思想的封建士大夫们这些开明的有志之士 开始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历史地理总结失败教训寻找救国御侮之路。

林则徐、魏源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在林则徐担任湖广总督和钦差大臣注意了解外国情况组织翻译西文书报供制定对策、办理交涉参考。

所译资料先后辑有《四洲志》、《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例》等成为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的文献。

为防范外国侵略林则徐还大力整顿海防积极备战购置外国大炮加强炮台搜集外国船炮图样准备仿制。

林则徐也因此被称为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的《海国图志》不仅包括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还总结了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你 论述海防战略战术翻译西人著作以及西洋科技船炮图说等。

在《海国图志》中他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 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 以期富国强兵 抵御外国侵略 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廖仲恺体会

廖仲恺体会

在研究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论作中,相对说来,孙杨(衢云)、孙黄(兴)、孙宋(教仁)、孙陈(其美)、孙陈(炯明)说成果较多;前人或侧重于专题,对孙氏人脉的研究,凸显一个共性,即“时段性”的比较,孙黄关系跨时最长,历10年有余。

毋庸讳言,过往关于孙中山与廖仲恺关系的研探显见薄弱。

拙文试图对孙廖关系作一探讨,揭示历时22年的孙廖关系,是为中国民主革命史册上最诚挚最坚贞最持久最高尚的天作之合,廖氏先后经历了学生、助手、战友、继承人等角色转换(不排除其间角色的交叉重叠),而两者惊人相似之处甚多:爱国若命的报国情怀、振兴中华的崇高理想、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范、百折不挠的奋斗意志等等。

孙廖关系毕生思想相通,鞠躬尽瘁是从,举凡高尚的民主革命品格,与肝胆相照的革命实践相得益彰,成就了他们平民伟人的功业,为后世建树了令人仰止的精神丰碑。

毛泽东曾撰专文对孙中山的事功作过高度评价,赞扬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和“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建立了“丰功伟绩”。

1如果说,此前的史家可以将辛亥革命时期的“孙氏理想,黄氏实行”载入史册,那么,今天我们当可实事求是:让国共合作时期的“孙中山理想,廖氏实行”名垂青史——这便是拙文的趣旨。

开篇明义:因于篇幅,本文对孙中山的论述适当从简。

爱国若命的报国情怀“爱国”情感对于弱小民族来说,是一种神圣的原动力,又是一色优秀的精神风范。

近代以降,中国逐渐沦为西方列强蹂躏的殖民地,国力贫弱,每况愈下,濒临危亡的深渊。

“爱国”一词,急遽成为是中华民族的热门话题。

爱国主义,则成了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精神支柱。

近代中华民族争取独立民主富强的可歌可泣的历史画卷,都是由爱国主义精神导引而生成的。

时势造英雄。

孙中山和廖仲恺都是在风雨如磐的岁月里炼就这一风范的佼佼者。

1866年生于香山的孙中山,儿时听村夫讲述太平天囯反清故事,曾以“洪秀全第二”自称,立志推翻朝廷,恢复中华。

最新精选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9 新文化运动知识点练习第六十七篇

最新精选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9 新文化运动知识点练习第六十七篇

最新精选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9 新文化运动知识点练习第六十七篇第1题【单选题】“比较”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新文化运动与维新变法运动相比较,不同之处在与( )A、深化了民主和科学的意识B、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C、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发展D、有利于近代思想文化传播【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 )A、《中外纪闻》B、《民报》C、《新青年》D、《每周评论》【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中国近代化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发展过程,呈现“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的特点,反映了中国人民不懈的探索精神。

下列探索中的主张提出的先后顺序为( )①“民主”“科学” ②三民主义③变法图强④“自强”“求富”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C、①④②③D、④②③①【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某历史小组开展探究活动,在讨论“新文化运动后期新变化”时出现了分歧,下列观点中最为正确的是( )A、宣传内容变为倡导新的社会风俗B、学习内容由军事工业变为民用工业C、活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D、学习内容变为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下列口号或主张提出的先后顺序是( )①民主、科学②变法维新③民主共和④自强求富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③④①②D、④②③①【解析】:第6题【单选题】如果你要研究新文化运动的有关问题,主要应该参考( )A、《申报》B、《新青年》C、《天演论》D、《海国图志》【答案】:【解析】:第7题【填空题】思想解放推动社会的进步。

(1)他发愤编著《海国图志》提出“______”主张(2)他以西学理论鼓吹变法,宣传“物竞天择,______”。

(3)他创办《新青年》宣扬“______和______”。

(4)他成立兴中会,第一次喊出了“______ ”口号。

【答案】:第8题【填空题】列举出与下列事件相关的人物(1)被称为中国近代禁烟第一人的民族英雄——______(2)黄海大战壮烈殉国的民族英雄——______(3)甘为变法流血牺牲的维新勇士——______(4)中国第一个系统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先辈——______【答案】:【解析】:第9题【问答题】针对中国19世纪这种“入侵和反入侵”,你有何认识?【答案】:【解析】:第10题【问答题】“民主”是无数先贤孜孜以求的目标,也是党的十八大倡导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宁夏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2008年12月17日15:38 来源:《宁夏日报》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这个论断是对我国改革开放性质的精辟概括,也是他关于改革开放性质思想的最集中体现。

重温这一重要思想,对于我们继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第一次革命、也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

这两次革命,前者属于制度选择,后者属于政策选择。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要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制度。

改革开放这场新的革命,决不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作为一场革命,它不是要革社会主义制度的命,而是要革窒息社会主义内在的生机与活力、严重妨碍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旧体制”的命。

改革开放这场革命,也不同于以夺取政权为目标的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它是对已经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发展和完善,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否定。

它的大前提是:这场新的革命,是在过去革命取得成功和建设取得成就的基础上进行的。

因此,改革是在社会主义制度自身基础上的自我调整、自我改进、自我完善。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而言的。

通过改革,调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部分,化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非对抗性矛盾,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体制,也能够极大地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

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和第一次革命一样,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就改革的广泛性、深刻性、艰巨性而言的。

改革开放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是社会深层次矛盾的调整,它必然要引起整个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的深刻变化,并触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与思考

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与思考

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与思考辛亥革命的发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它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矛盾激化和人民顽强斗争的必然结果。

它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振兴中华的深切愿望。

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后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革命失败。

但是,辛亥革命对中国的政治、思想文化、经济、社会、革命、民族甚至世界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进程。

其一,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埋葬了两千年的君主专制。

其二,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其三,颁布了亚洲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宪法,这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成果和标志。

其四,为近代政党政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但同时也有不少学者对此并不认同,大致可分为三类:其一,认为辛亥革命仍然是旧式的革命,它导致的政治变动并无实质性意义,或者说是换汤不换药。

它没有也不可能跳出王朝更替的传统,更不可能建立起来新型的民主政治和崭新的政治秩序。

其二,认为辛亥革命是过激主义的结果,它造成了军阀割据和社会动荡,更严重的是,它导致了启蒙的夭折和历史进程的中断,在政治上反而搞糟了;其三,认为革命的政治作用不在于推翻权威,而在于填补权威的真空。

辛亥革命破除旧权威是胜利的、成功的,但建立的新权威未获成功,造成政治稳定性的丧失。

因此,辛亥革命、民国建立并未终结中国近代以来的政治衰败过程,中国的现代化一再被延误就是必然的现象了。

辛亥革命是一场重大的思想启蒙运动。

它提高了人们的政治热情,促进了民族觉醒,为社会注入了崭新的思想意识。

其一,自由平等意识;其二,民主共和意识;其三,法治意识;其四,独立、自尊、自爱、自信的个性意识。

虽然革命派的宣传与思想动员并不深入,难以取得振聋发聩的思想解放之功效,但是它戳穿了君权神授的外衣,催生了初步的国民意识,为新文化运动鸣锣开道。

辛亥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工业化的进程。

[小学]对五四运动的评价

[小学]对五四运动的评价

对五四运动的评价1919年5月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事件,该运动是在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中国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力量的进一步壮大,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以及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都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五四运动具有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不具备的一些特点:第一,彻底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质;第二,是历史上一次真正的群众性运动;第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所以说,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次年改称《新青年》,举起了“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猛烈抨击封建主义旧思想、旧文化,提倡新思想、新文化。

随后,还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并在“文学革命”的口号下,提倡新文学。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在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

李大钊发表的《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代表了中国先进分子的新觉醒。

新文化运动不仅为五四爱国运动作了思想准备,同时随着这次运动从而更加深入发展,使社会主义思潮逐渐代替资产阶级思潮而成为运动的主流思想。

五四运动成为新思想与旧思想、新文化与旧文化的分水岭,是我国20世纪第一次影响巨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并开启了此后思想解放的先河,深深影响了20世纪中国历史的发展。

后来所发生的第二、三次思想解放运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二次历史性的飞跃,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产生,以及从那时起我国取得的每一个进步和成就,可以说都是解放思想的结果,是五四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五四时期,先进的知识分子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宽阔眼界和宏伟气魄;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形成了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全国性的群众爱国运动,而且在斗争中表现出了伟大的战斗力量,起到主力军作用,直到斗争取得最后胜利。

孙中山为什么发动二次革命

孙中山为什么发动二次革命

孙中山为什么发动二次革命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虽然如昙花一现般很快就失败了,孙中山为什么要发动二次革命呢,二次革命又带来哪些危害呢?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孙中山为什么发动二次革命,希望你喜欢。

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的原因1913年3月20日夜晚,上海沪宁火车站。

接到袁世凯邀请,准备启程北上参加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的宋教仁,在黄兴、廖仲恺、于右任等人陪同下,走到检票处。

这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检票处传出三声清脆的枪响,宋教仁应声倒在血泊中。

顿时车站上乱成一团。

凶手趁乱挤进人群,消失在迷蒙的夜雨中……在被人急送往附近的铁路医院抢救后,宋教仁于两天后含恨去世,年仅31岁。

这就是著名的“宋教仁被刺案”。

宋教仁是什么人?宋教仁是民主革命先行者,民国初期倡导内阁制的政治家。

他主张“政党政治”、“议会政治”、“责任内阁”,打算通过国会选举来组织责任内阁,箝制袁世凯的权力,把他置于虽有总统尊荣而无实际权力的地位。

为了实现这一套主张,宋教仁于1912年8月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

改组后的国民党,吸引了大批官僚政客加入,如愿以偿地成为国会中第一大党。

并在1913年的国会大选获得胜利。

宋教仁此次到北京,就是打算参照欧洲“内阁制”,以党魁身份组阁。

可惜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宋教仁之死,成为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的导火线。

和平梦破有朋友也许要问,辛亥革命成功之后,是孙中山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为什么现在变成了袁世凯?这几年孙中山又去了哪里?原来,武昌起义之后,清廷授权袁世凯政务,并统兵镇压革命。

袁世凯一面进行军事压迫,一面与革命党接触,要求以逼迫清朝皇帝退位为条件,换取共和国总统职位。

在西方列强的压迫下,为了降低革命成本,达到“以和平收革命之功”的目的,孙中山和革命党人同意了。

在袁世凯通电全国,声明赞成共和之后,1912年2月14日,孙中山到临时参议院辞去了临时大总统一职,让位于袁世凯。

之后,孙中山一直在全国各地考察,到处宣传“民生主义”、“社会主义”、“平均地权”。

中国近代史有几个阶段

中国近代史有几个阶段

中国近代史有几个阶段中国近代史分期和基本线索问题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理论问题之一。

中国近代史的阶段有哪些的呢?本文是店铺整理的资料,仅供参考。

中国近代史的阶段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前(1840~1894年)。

这一阶段,西方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是发动战争,主要方式是商品输出。

列强凭借不平等条约和低关税,雇用大批买办,在中国建立起一整套产品推销网、原料收购网和金融控制网,逐步控制了中国市场。

第二阶段:甲午中日战争到一战结束(1894~1918年)。

这一时期西方列强侵华的方式,在政治上先是掀起瓜分狂潮,后来又逐渐实行“以华治华”的政策;经济上由商品输出向资本输出过渡。

第三阶段:一战后到二战结束(1918~1945年)。

这一时期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是从“以华治华”到强占中国。

当时侵华先是由列强共同支配,后由日本独占。

第四阶段:二战后到朝鲜战争(1945~1953年)。

这一时期,帝国主义的侵华方式先是“以华治华”,后发展为孤立、封锁、包围。

侵略中国的主要国家是美国。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1840~1949年)第一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1840-1860年)【阶段特征】从1840年至1860年,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其阶段特征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反映在中国社会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

(1)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渐强,中国开始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

(2)政治上: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很多主权丧失;矛盾聚合促成具有时代特色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爆发。

(3)思想上:“新思潮”的萌发,中国人对西方有了新认识。

【基本线索】19世纪前期,中国封建社会已走到穷途末路,清王朝统治集团反动腐朽;而同一时期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方兴未艾,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资本主义已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为扩大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凭借船坚炮利敲开中国长期闭关的国门。

近代中国求亡图存之路

近代中国求亡图存之路

近代中国求亡图存之路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面临国破家亡,亡国灭种之际,帝国主义国家的隆隆炮声,使得中国的一些有志之士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他们察觉到了清王朝的统治以面领着严重危机。

随着阶级矛盾的日趋尖锐以及西方列强的加剧侵略,他们从维护统治阶级的愿望出发,开始抨击朝政,主张改革,开始抛弃妄自尊大的陈腐观念,认识到自身的落后以及向西方学习的必要,开始关注世界大势,关心时局,探求强国御敌之道,想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浪潮。

近代中国向西方寻求真理的路径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主要学习以西方“船坚利炮”为核心的科学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此为“器物”方面的学习。

1840—1842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中国以失败告终,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的失败带了了巨大的冲击,是国内的部分有识之士认识到华夏有诸多“不如夷”之处,于是提出了“制夷”的口号。

被誉为“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更是一名实践者。

在禁烟的同时,林则徐研究各国情况,并翻译了许多外国报刊作为资料,这为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的中国人打开了眼界。

魏源则是第一个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口号的中国人,他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指出向西方学习的目的就是“制夷”,强调武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林则徐、魏源等先驱者在鸦片战争中亲眼目睹了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威力,当时迈出这一步,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超人的胆识的,不仅仅在于他们使得国人冲破了闭关锁国的牢笼,打开了透视西方的文化窗口,开启了探索外界之风,更重要的是,认识到了当时的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把挽救清政府统治的危机与学习西方结合起来,为中国早期的近代化奠定了可贵的基础。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经济侵略加剧,国内农民阶级发动太平天国运动,企图用绝对平均主义方案改造社会,政局岌岌可危。

l9世纪60年代,为对付西方列强的联合进攻,肩负着抵御外侮、挽回权力,作为太平天国的对立物,一场由地主阶级发起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应运而生。

2019-2020学年度华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4课 文艺复兴练习题第四十五篇

2019-2020学年度华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4课 文艺复兴练习题第四十五篇

2019-2020学年度华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4课文艺复兴练习题第四十五篇➢第1题【单选题】伟龄读欧洲史时,看到一段叙述如下:“这时期的知识分子相信自己正处于古典文明再生的时代,他们的生活重心不再只有上帝,也逐渐开始关注现世人生,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

”这最可能是在描述下列哪一时期的特点( )A、古希腊时代B、中古初期C、文艺复兴D、启蒙运动【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英国伦敦环球剧院的建成是为了表达对一位天才的怀念之情,他的代表作《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被全世界公认为经典剧作。

这位天才是( )A、但丁B、达·芬奇C、彼特拉克D、莎士比亚【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他是意大利一位伟大的艺术大师,代表作品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他”是( )A、莎士比亚B、达·芬奇C、托尔斯泰D、伏尔加【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促使欧洲人从以神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从而在精神方面“发现人”的历史事件是( )A、基督教的产生B、文艺复兴C、新航路的开辟D、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于今年5月1日开幕,这个拥有悠久历史和辉煌文明的国家,在欧洲进入近代社会的转型时期展现了无尽的魅力。

这一时期该国涌现的文化“巨人”有( )①但丁②莎士比亚③达?芬奇④克伦威尔。

A、①③B、①②C、②④D、②③【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恩格斯说:“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

”这位“大人物”的代表作是( )A、《荷马史诗》B、《最后的晚餐》C、《神曲》D、《哈姆雷特》【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下列作品中,属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成就的是( )①《神曲》②《蒙娜丽莎》③《最后的晚餐》④《罗密欧与朱丽叶》⑤《哈姆雷特》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③D、①③④⑤【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是( )A、但丁B、达?芬奇C、拉斐尔D、马丁?路德【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九(1)班同学在课堂上讨论文艺复兴的实质,哪位同学的观点最为正确( )A、B、C、D、【答案】:【解析】:➢第10题【单选题】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认为:人类可以成就伟大的事业。

三次工业革命

三次工业革命

9、影响工:业革命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对我们人类社会的各方
各面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①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②使社会
日益分裂为二大直接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
封建主义,资本主义逐渐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③
三次工业革命专题复习
第一次科技革命——蒸汽革命(工业革命)
1、根本原因: 手工工场生产无法满足海外市场的需求。 2、前提: 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
条件
(1)雄厚的资本,(2)充足的劳动力,
3、时间: (3)丰富的资源和原料,(4)海外贸易的迫切需要. 4、参与国家:18世纪英6法0年德代美—俄—日19世纪70年代。
而中国只能算是抓住了这次机遇的一半。 中国在冷战时期,也较好地利用了美苏对峙这一重大的机会。中国与苏联 结盟,进行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初步建成了中国的工业体系;中国利 用美苏对峙的机会,成功发展了自己的核力量并发射人造卫星;中国在20世纪 70年代又与美国改善关系,开始利用美国和西方的资金技术和市场来发展中国 的力量。到冷战结束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多极化趋势中一支重要的力量。 但之所以说中国只是利用了一半机会,是因为中国对这次机会的利用在前期 是不自觉的,选择方向也存在一些问题。在世界经济蓬勃发展的20世纪六七十 年代,中国却把大量的精力浪费在内乱上,搞自我封闭,也丧失了一半的时机。
中国也强烈意识到了这次机会,同时以洋务派为中心力量的改革派在发展 军事力方面也付出了很大努力。当时北洋水师的总吨位、铁甲的厚度及装备 的大炮,并不比日本海军逊色,结果甲午海战一败,充分说明了“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的改革方式的低效。
中国没有像日本那样一开始就全面革新政治经济制度,而是在传统的以自 我为中心的心态下进行试图调和矛盾的逐步自我反省、重新评价和重新组织, 勉强地扩大仿效西方模式的领域。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到1911年清朝廷覆灭, 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一领域扩大的过程与线索,先是军事领域,其次在经济领 域,再扩大到社会和文化领域,最后终于发展到政治领域。

三次科技革命与中国经济社会的关系

三次科技革命与中国经济社会的关系

三次科技革命与中国经济社会的关系——中国曾经错失的三次机遇和现在面临的第四次机遇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次重大的国际战略机遇期。

中国在这三次机遇面前的表现是不同的,因而给自己造成的后果也各不相同:第一次是有条件抓住却没有觉察而错过,结果开始了全面落后于西方的历史;第二次是强烈意识到了机遇,并进行相当的努力,但终因没有把握关键重点而再次错失,其结果是中国在“千古变局”之下,不但进一步落后于西方,而且还被近邻日本甩到后头;第三次机遇期到来时,中国最初的意识并不清晰,最终可谓把握了一半,仍然没有实现中国复兴的梦想。

现在我们又面临着第四次机遇的挑战。

第一次机遇期:大航海与郑和下西洋中国面临第一次战略机遇期可以追溯到公元15世纪末期,其竞争对手是西欧。

转折点发生在大航海时代。

哥伦布和麦哲伦的“地理大发现”,为欧洲提供了发展的强大动力。

此后,欧洲开始进入工业革命、文艺复兴、宗教革命的活跃时期,创造了“欧洲奇迹”。

欧洲抓住这次机会,在此后的两三百年中,完全改变了人类历史。

欧洲第一次领先于东方。

实际上,郑和七下西洋的历史表明,中国在明朝时有着比欧洲更强大的航海能力。

可以说,一开始中国具有更好的潜力。

但中国没有能力把这些潜力转化成现实力量。

西方的大航海有一个强大的推动力——“一个牟利的欲望和机会、一个使牟利得以实现的社会和体制结构”。

而中国的航海,则出于向世界显示中国皇帝的权威和富有,所到之处赐与当地人大量的财物,以换取当地人对中国皇帝的“臣服”。

缺乏利益生长的航海,无法触动中国社会的根本变革,统治者也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是发展中国的绝好时机,因而最后以一道圣旨叫停而告终。

在全球历史展开的关键时刻,中国将力量转向内部,把无穷无尽的海洋留给了西方的冒险者。

第二次机遇期:中日的洋务运动竞赛第二次战略机遇出现在19世纪末期。

当时的中国和日本都已意识到,东方已经远远落后于欧洲,必须向西方学习.中日差不多同时开始学习西方,历史向中日两国提供的机遇也相差不多。

人教版必修三历史练习 高考真题模拟

人教版必修三历史练习 高考真题模拟

1.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这段话体现的是()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答案:B解析:原文大意是:“在上位者只要重视礼,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在上位者只要重视义,老百姓就不敢不服从;在上位的人只要重视信,老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实情来对待你。

”这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即是指统治者施以恩惠,采取有利于取得民心的政治方略。

题干中B 选项儒家经典强调统治者用礼、义、信来治理民众,获取民心,故符合题意。

A中的民本是指以民为本,从百姓角度出发,故排除A。

C、D两项不能全面反映题干内涵2.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文化体制与思想局面的转变里,我们能够看到()①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②古代学术思想自由发展的终结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确立④中央集权的加强和自然经济的鼎盛A.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答案:A解析:学生易误以为②说法错误。

西汉时期不是自然经济的鼎盛时期,故不选④。

3.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皆此理之流得,无所适而不在。

”其要表达的核心意思是()A.“理”是世界的本原B.“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C.“理”的社会实践就是三纲五常D.三纲五常是先天存在的标准答案:C解析:二程之时已经有“理是世界的本原”的说法,朱熹说这段话的目的在于将理直接归结为“三纲五常”,仁义礼智是天理的反应,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4.中国古代的封建思想对妇女有“三从”“四德”的要求,“三从”是指“未嫁从父,即嫁从夫,夫死随子”,“四德”指“妇德(品德)、妇言(辞令)、妇容(仪态)、妇功(手艺)”。

且中国古代对妇女也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块木头抱着走”之说,这些思想从本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A.妇女一定要德才兼备B.妇女地位低下C.封建思想对人的束缚D.妇女没有人身自由答案:C解析:A、B、D都是表面现象,只有C言及本质。

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理论案例1“世界历史”转折与民族命运的双重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理论案例1“世界历史”转折与民族命运的双重理论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理论案例1“世界历史”转折与民族命运的双重理论回响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既适应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后“世界历史”变迁的形势,又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的具体国情,是“世界历史”转折与中国民族命运的双重理论回响。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世界历史”的转折性变迁及对中国的影响引发近代中国革命有两个主要因素,内部是中国的封建主义,外部是西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

近代之初,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发展的末期。

虽然内部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出现,但因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发展极为微弱,致使社会生产力落后、政治腐败、制度衰朽、阶级矛盾尖锐,人民生活极端贫困。

这些都表明,封建统治者已经没有能力再继续统治下去,人民也不愿意在民不聊生的处境中生活下去。

一场危及封建制度存亡的社会大革命已经势不可免。

当中国封建社会晚期一场新的内部社会危机正在潜伏暗蕴之际,人类历史的进程因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确立,已经开始了民族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新纪元。

以世界市场为纽带,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以“殖民”的方式侵入了中国。

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极大的破坏,中国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国家,中华民族面临着存亡续绝的严重民族危机。

与此同时,中国几千年封建主义赖以存在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瓦解了,中国迅速变为一种半封建的社会。

而且,在帝国主义军事征服和财政借贷下,中国的封建统治者不得不最终臣服,并与其勾结而成为其在华利益的政治代表。

于是,中国近代革命具有了双重内涵。

它既需要实现民族史维度上反封建的民主解放,也同时需要实现“世界历史”维度上反帝国主义的民族解放。

中国革命,“就是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和对内推翻封建地主压迫的民主革命”。

“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这样两个基本任务,是互相区别,又是互相统一的”。

正因如此,中国近代的民族历史变迁和人类社会的“世界历史”变迁,就成了考察中国近代革命发展进程的两个最基本维度。

河南省洛阳市2017届九年级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新人教版

河南省洛阳市2017届九年级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新人教版

2016-2017学年河南省洛阳市九年级(下)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部分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1.经典诵读已成为当今中国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方式。

《三字经》中“赢秦氏,始兼并。

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所包含的朝代顺序是()A.秦﹣﹣﹣西汉 B.西汉﹣﹣﹣东汉C.东汉﹣﹣三国 D.三国﹣﹣西晋2.安阳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关于下列图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图一反映了商朝的冶铁业十分发达B.图二说明商朝已有了比较成熟的文字C.图三表明安阳曾经是商朝统治的中心D.上述三幅图支持了安阳是我国著名古都的观点3.“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历经汉、魏、唐、宋、元、明、清,是中国时代跨度最长、建筑种类最多、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代建筑群。

对下列建筑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按图片顺序进行排列,正确的一项是()A.佛、儒、道B.儒、道、佛C.佛、道、儒D.道、佛、儒4.下面三幅图片中的历史人物都曾英勇抗击外来侵略,他们为国立功的先后顺序是()A.①②③B.③②①C.①③②D.②③①5.如图所示年代尺中提供的时间,解读最准确的是()A.中国近代遭受外来侵略的全过程B.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杜会的历程C.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和瓦解的历史D.中国近代化的进程6.今天,上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在百度网站上输入“1912年的中国”,你可能搜索到的是()A.张骞的大生纱厂宣告破产B.京张铁路全线通车三周年纪念典礼举行C.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D.《申报》刊登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消息7.好的歌曲,能够唱响时代的主旋律.“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唱出的时代主旋律是()A.抗美援朝,保家卫国B.转战陕北,斗智斗勇C.决战平津,瓮中捉鳖D.渡江战役,一往无前8.在1964年的一份报纸上刊登了一个报道,里面包含了这样的信息:兰考、治沙、党的好干部.请你判断他是下列人物中的()A.邓稼先B.王进喜C.雷锋 D.焦裕禄9.下列中外历史人物中,通过和平方式直接为中国和欧洲文化交流做出贡献的()A.亚历山大大帝 B.郑和 C.马可•波罗D.玄奘10.鸦片战争前,一位中国文人这样描述西方人:“他们的长腿不能弯曲,因而他们不能奔跑和跳跃;他们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

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关系

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关系

1.科学革命及其实质
托马斯· 库恩认为,科学革命类似于政治革命。 首先,科学的“范式”如同于社会的“政 治制度”。 其次,政治革命的目的是要部分废除现存 制度或以一套新的政治制度取代现有的政 治制度。同样,科学革命则是用一套新的 科学范式取代旧的科学范式。
1.科学革命及其实质
科学观念在内容上可以区分为本体论观 念、方法论观念和价值论观念三种。科学 革命在内容上即表现为这三种观念三位一 体的整体性变动或转换(这种转换并不要 求同时完成)。
社会条件:社会对技术发展提出的需求 科学前提:科学为技术发展提供的可能性 技术本身的内在逻辑:技术本身为其发展 所作的准备、技术体系内部协调发展的需 要以及技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更新的客 观必然性
(二)发生的条件不同
产业革命发生的条件: 重大新技术在产业中的广泛应用,导致新 兴产业部门的诞生,使传统产业部门的技 术基础得到改造,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 劳动力结构、产品结构以及资源、资金的 配置,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变革和生产协作 方式的改变。
1.科学革命及其实质
英国历史学家巴特菲尔德认为:
科学革命“使基督教兴起以来的一切事物 相形见绌,使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降格 到纯粹的插曲之列……[它是]现代世界 和现代精神的真正起源”。而且它被解 释为一场观念上的革命,一种我们对自 然的思想方法的彻底重构。
1.科学革命及其实质
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 的科学发展模式: 前科学→常规科学→反常和 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 科学→……。 科学革命就是用新范式战胜 和取代旧范式,冲破旧理论, 建立新理论。
3.产业革命及其实质
钱学森认为: “产业革命就 是生产体系、 组织结构以及 经济结构的飞 跃变化”。
3.产业革命及其实质

马克思:历史经常会重演两次,第一次是悲剧,第二次是笑剧

马克思:历史经常会重演两次,第一次是悲剧,第二次是笑剧

马克思:历史经常会重演两次,第一次是悲剧,第二次是笑剧《历史哲学》是黑格尔晚年的一部著作,他将必然性引入历史观中,不再把历史看作纯粹由偶尔事件堆积而成的记忆;在黑格尔看来,历史是“自由”精神沿着必然性的轨道持续进展的过程;为了说明这种必然性,他在书中举了一个著名的例子。

历史的发展具有必然性历史事件重复发生,呈现出必然性以往,人们认为凯撒的成功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在都拉基乌姆战役中,他几乎就要战死沙场了,只因幸运女神的眷顾才得以生还;当时的西塞罗与布鲁图都认为只要除掉凯撒这个幸运儿,就可以援救奄奄一息的共和国,将其从独裁官的压迫下解放出来。

于是,布鲁图发起了刺杀凯撒的行动,虽然他成功杀死了凯撒,但没能阻止共和国的灭亡——另一个自称“凯撒”的人——屋大维不仅清洗了共和主义者,而且还消灭其他两名巨头,建立起了罗马帝国。

黑格尔指出,历史在这段时间里出现了重复,罗马诞生了“前三巨头”与“后三巨头”,并且出现两场内战,由两名独裁者取得胜利。

因此,黑格尔写道:“假如一种政治革命两次发生的时候,人们就把它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了。

也就是这样,拿破仑遭到了两次失败,波旁王室遭到两次放逐。

经过重演以后,起初看起来只是一种偶然的事情,便变做真实和正当的事情了。

”黑格尔用历史事件重复上演的例子来说明了历史必然性问题:当拿破仑在1814年第一次战败的时候,多少还有些偶然性;而到了1815年,他在滑铁卢之战中再度落败之后,人们已经普遍相信拿破仑帝国的瓦解是必然结果了。

同样的,波旁王朝虽然实现了复辟,但在“七月革命”中第二次被推翻之后,波旁王室退出历史舞台也已经是必然的事情了。

在黑格尔看来,罗马从共和制转向帝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进程,并不由凯撒或屋大维的个人意志来左右的——“要知道罗马共和国所以灭亡,并不是由于凯撒降生这件偶然事故——这种灭亡自有它的必然性。

”——罗马的社会发展已经突破了奴隶制的框架,国家大事都由比较知名的公民根据权力和财富来决定,共和制早已虚有其表;财产权的纠纷引发了土地改革,又导致了内战。

陈独秀与马克思主义

陈独秀与马克思主义

陈独秀与马克思主义摘要: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陈独秀无疑是一位具有重大影响而又十分复习的著名人物。

他作为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早期主要领导者,对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

检索词:陈独秀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近代以来,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中国的先进分子曾经历尽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

但是,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努力在实践中却一而再再三的碰壁。

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中国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探索道路。

1911年的辛亥革命赶跑了一个皇帝,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体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仍以失败而告终。

南京临时政府只存在了三个月便夭折了。

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以及附从革命的旧官僚、立宪派的共同支持下,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反动政权,掀起尊孔复辟的逆流,封建旧思想,旧伦理,旧习惯又沉渣泛起。

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迎着这股逆流前进,在思想领域掀起了一场新的斗争。

辛亥革命失败后,包括陈独秀在内的许多先进知识分子苦于找不到救国的出路而苦闷彷徨,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派也是一时提不出明确的革命纲领,与此同时,思想上的尊古复古思潮和政治上的帝制复辟丑剧沆瀣一气。

陈独秀从残酷的现实出发,认为当务之急是要仿欧洲的文艺复兴,在思想界发起一个反封建的启蒙运动,而要使启蒙运动真正产生较大的影响,最好的形势莫过于办杂志。

1915年9月15日,由陈独秀撰,标志新文化运动运动发端的《青年》杂志。

陈独秀发表了《青年》杂志的发刊词《敬告青年》,他难怪激情讴歌“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正因如此,陈独秀将希望寄托于青年身上,“国势陵夷,道衰学弊,后来责任,端在青年,本志之作,盖欲与青年诸君,商榷将来所以修身治国之道,予所欲涕泣陈词者,唯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學」轉向「民主」夭折了的第二次思想革命
說起中國現付史上的思想革命,人們會很自然地想起「五四」新文化運動,卻很少有人提及1924年底至1925年初以《語絲》、《現付評論》、《猛進》、《莽原》等刊物創刊為標誌而開始的第二次思想革命。

相對於「五四」新文化運動,這次思想革命自有其不同特點。

儘管「科學」、「民主」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兩面旗幟,但就是「提倡白話文反對舊道德的啟蒙方面」也表現為「某種科學主義的追求」(李澤厚:《中國現付思想史論》)。

據統計,《新青年》上「民主」「只是『科學』出現頻度的四分之一強」,其他刊物如《新潮》、《每週評論》、《少年中國》上的情況也與此大體相似,所以,『五四』新文化運動也是一個科學話語共同體的運動」(汪暉:《現付中國思想的興起》)。

第二次思想革命的著眼點則由「科學」轉向了「民主」。

《新青年》分裂後,胡適與人成立「努力會」,創辦《努力週報》(1922
年5月7日創刊),提倡「好政府主義」。

為了讓「好政府主義」變成現實,胡適一度對政治非常熱心:1922年5月30日入清宮見溥儀;6月3日連署于蔡元培致孫中山電,勸其結束護法之役,以國民身份為國盡力;6月19日,在李大釗家與蔡元培、李石曾等與吳佩孚的高參孫丹林晤談;6月20日參加由蔡元培、王寵惠、羅文幹等發起的談話會,討論政治問題,胡適與羅文幹提議將這種談話會變為經常性的,該談話會一直持續到10月27日……胡適為他的「好政府主義」可謂付出了不少心血,其結果到底如何呢?1922年9月19日,黎元洪屈從吳佩孚的意見解除了名義上的唐內閣,正式派王寵惠組閣,在11名閣員中,有3人是「好人政府」的提倡者:王寵惠署國務總理、羅文幹署財政總長、湯爾和署教育總長。

湯爾和任了一段時間的教育總長後,以朋友的身份寫信勸胡適不要再談政治了,他說:「從前我讀了你們的時評,也未嘗不覺得有點道理。

及至我到了
政府裏面去看看,原來全不是那麼一回事!你們說的話幾乎沒有一句搔著癢處的。

你們說的是一個世界,我們走的又另是一個世界。

所以我勸你還是不談政治了吧。

」在四面楚歌的情況下,《努力週報》於1923年10月21日停刊。

胡適在這期上發表了《一年半的回顧》,在回顧一年半來的國內政局之後承認說:一年半來一切謀求政治改革的夢想都失敗了,「我們談政治的人到此地步,真可謂止了壁了。


在《努力週報》停刊前的10月9日,胡適在給高一涵、陶孟和等的信中說:「《新青年》的使命在於文學革命與思想革命。

這個使命不幸中斷了,直到今日。

倘使《新青年》繼續至今,六年不斷的作文學思想革命的事業,影響定然不小了。

我想,我們今後的事業,在於擴充《努力》,使他直接《新青年》三年前未竟的使命。

再下二十年不絕的努力,在思想文藝上給中國政治基礎建築一個可靠的基地。

」1924年9月12日,胡適在《晨報副鐫》中發表《努力的問題》,說出了自己擬辦《努力月刊》的原因:「今日政治方面需要一個獨立正直的輿論機關那是不消說的了。

即從思想方面看來,一邊是復古的思想,一邊是頌揚拳匪的混沌思想,都有徹底批評的必要。

」由此可知,胡適在談了一年半的政治後,重新認識到了思想革命的重要性,決定創辦《努力月刊》,以「直接《新青年》三年前未竟的使命」。

遺憾的是,由於種種原因,該月刊最終未能辦成。

胡適的《努力月刊》雖然夭折了,但他的辦刊思想卻在《現付評論》上得到一定程度的體現。

《現付評論》創刊於1924年12月13日,主要撰稿人有王世傑、陳源、陶孟和等,多為留學英美的自由主義知識份子。

儘管對胡適與《現付評論》的關係存在著較大爭議,但筆者仍認可下列觀點:「儘管胡適沒有參與《現付評論》的組織和編輯工作,但他在《現付評論》上發表過文章,更重要的是,他與『現付評論派』有著必然的精神聯繫,他與『現付評論派』的觀點同出於一
個精神母胎。

」(倪幫文:《現付評論派的團體構成》)《現付評論》的《本刊啟事》交付了辦刊宗旨:「本刊內容,包涵關於政治、經濟、法律、文藝、哲學、教育、科學各種文字。

本刊的精神是獨立的,不主附和;本刊的態度是研究的,不尚攻訐;本刊的言論是趨重實際問題,不尚空談。


《語絲》(1924年11月17日創刊)的創刊雖然起因於一偶然事件,但實際上是新文化運動分裂的結果:按魯迅的說法,「抽稿事件」發生前,「伏園的椅子頗有不穩之勢」(《三閑集〃我和〈語絲〉的始終》)。

在周作人付擬的《發刊辭》中,交付了《語絲》的辦刊宗旨:「我們並沒有什麼主義要宣傳,對於政治經濟問題也沒有什麼興趣,我們所想做的只是想衝破一點中國的生活和思想界的混濁停滯的空氣。

我們個人的思想儘自不同,但對於一切專斷與卑劣之反抗則沒有差異。

我們這個週刊的主張是提倡自由思想,獨立判斷,和美的生活。

」考察一下《語絲》週刊的主要撰稿人不難看出,他們大多和魯迅一樣,屬於《新青年》的團體散掉後,「落得一個『作家』的頭銜,依然在沙漠中走來走去」(《南腔北調集〃〈自選集〉自序》)的人。

由於現付評論派與語絲派在「女師大事件」、「五卅慘案」、「三〃一八慘案」等問題上打過筆仗,一些人常把它們視作兩個完全敵對的團體,這實際上是一種誤解。

在「破除封建一統的迷信狀態」方面,現付評論派與語絲派無疑是一致的。

「該刊在一些重大的事件中也表現出資產階級政治上的兩面性:既有主持正義,揭露帝國主義、軍閥政府罪行,支持進步學生的言論,也有散佈污蔑學生、為封建軍閥開脫罪責的流言;既對群眾的反帝反軍閥鬥爭有所同情,又站在章士釗一邊,攻擊支持學生的魯迅。

週刊撰稿人政治態度本來不同,加上他們辦刊用稿又採取自由主義的相容並包姿態和開放的平等精神,就勢必同時出現觀點對立的文章。

」(黃裔:《追本溯源:重談現付評論派》)現付評論派在一些重大事
件上表現出「兩面性」,其進步的一面當然與語絲派基本一致,就是其反動的一面,也與反動軍閥、帝國主義者及其走狗有所不同:他們中的多數言論,很大程度上是站在自由主義立場上提出了不合時宜的看法。

《語絲》、《現付評論》創刊不久,《猛進》、《莽原》等刊物相繼創刊。

1925年3月6日《猛進》創刊後,魯迅12日在給主編徐旭生的信中說:「看看報章上的論壇,『反革命』的空氣濃厚透頂了,滿車的『祖傳』,『老例』,『國粹』等等,都想來堆在道路上,將所有的人家完全活埋下去。

『強聒不舍』,也許是一個藥方罷,但據我所見,則有些人們——甚至於青年——的論調,簡直和『戊戌政變』時候的反對改革者的論調一模一樣。

你想,二十七年了,還是這樣,豈不可怕。

」為此,魯迅再次提出了「思想革命」的主張:「我想,現在的辦法,首先還得用那幾年以前《新青年》上已經說過的『思想革命』。

還是這一句話,雖然未免可悲,但我以為除此沒有別的法。

」16日,徐旭生在回信中說:「『思想革命』,誠哉是現在最重要不過的事情,但是我總覺得《語絲》,《現付評論》和我們的《猛進》,就是合起來,還負不起這樣的使命。

我有兩種希望:第一希望大家集合起來,辦一個專講文學思想的月刊。

裏面的內容,水平線並無庸過高,破壞者居其六七,介紹新者居其三四。

這樣一來,大學或中學的學生有一種消閒的良友,與思想的進步上,總有很大的裨益。

……第二我希望有一種通俗的小日報……思想雖需要極新,話卻要寫得極淺顯。

」(《華蓋集〃通訊》)根據徐旭生的建議、結合發表的文章可以看出,儘管語絲派大體屬於「破壞者」、現付評論派大體屬於「介紹新者」,但在其宗旨方面卻是一致的——進行「思想革命」。

在給徐旭生的信中,魯迅一方面強調思想革命在當時非常重要,但同時認為還不具備進行思想革命的條件,當時的主要任務是「準備『思想革命』的戰士,和目下的社會無關」,「待到戰士養成了,於是再決勝負」。

正在這時,由於邵
飄萍將《京報》副刊的《圖畫週刊》停刊,約請魯迅編輯,魯迅便倉促上馬了:4月11日「夜買酒並邀長虹、培良、有麟共飲,大醉」(《魯迅日記》),商定創辦《莽原》週刊,4月24日,《莽原》週刊創刊。

在說到自己辦《莽原》週刊的原因時,魯迅說:「中國現今文壇(?)的狀態,實在不佳,但究竟做詩及小說者尚有人。

最缺少的是『文明批評』和『社會批評』,我之以《莽原》起哄,大半也就為得想引出些新的這樣的批評者來,雖在割去敝舌之後,也還有人說話,繼續撕去舊社會的假面。

」(見魯迅4月28日給許廣平的原信)第二次「思想革命」不但在當時的新文化中心北京轟轟烈烈地展開(以上刊物所在地當時均在北京),甚至在其他地方也有了類似要求。

1924年9月1日,高長虹在山西太原創辦了《狂飆月刊》。

該月刊剛出一期,高長虹就將其交給高沐鴻、藉雨農等,隻身到了北京,於1924年11月9日創辦了《狂飆》週刊。

在《本刊宣言》中,高長虹用詩一樣的語言描繪了當時中國的現狀和他辦《狂飆》的原因:「黑沉沉的暗夜,一切都熟睡了,死一般的,沒有一點聲音,一個動作,閑寂無聊的長夜呵」;「軟弱是不行的,睡著希望是不行的。

我們要作強者,打倒障礙或者被障礙打倒。

我們並不懼怯,也不躲避」。

當時出版界的熱鬧,可用時人孫伏園的一段話來表述:「這年來自《語絲》、《現付評論》、《猛進》三刊出後,國內短期出版物驟然風起雲湧,熱鬧不可一世」。

(《一年來國內定期出版界略述補》)
第二次「思想革命」就這樣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了,遺憾的是,「五卅慘案」發生了,這次「思想革命」沒能堅持下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