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亚里士多德稳定性道德评价的批评
浅析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中的“神”
浅析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中的“神”【摘要】亚里士多德对于神的看法是他自然哲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他的观念中,神是存在的、永恒不变的、完美和最高的存在,是宇宙的第一因。
神具有无限的智慧和无限的善意,引导着整个宇宙的运转,并赋予事物目的和秩序。
神与自然密切相关,是自然世界的源泉和掌控者。
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中,神被看作是至高无上的存在,坐拥着万物的位高权重。
他的神观影响了后世哲学家们对于神的看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启示了当代哲学对于宇宙和神的思考。
现代对亚里士多德神论的评价并不一致,有的认为其神观过于抽象和理论化,与科学观点相悖;而有的则认为其对于神的概念提出了深刻的哲学问题,值得认真思考和探讨。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神、自然哲学、存在、特征、功能、关系、位置、地位、影响、启示、评价1. 引言1.1 亚里士多德对于神的看法亚里士多德对于神的看法一直是他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自然哲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中,神被看作是宇宙中最高尚和最完美的存在。
他认为神是永恒、不变且完全自给自足的存在,是所有存在的根源和目的。
神是智慧、美和善的化身,是万物的最终原因和目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神是绝对的思维和纯粹的活动,是超越感觉和物质的纯粹形式。
他将神视为宇宙的最高智者和最高尚者,是万物的起源和动力,以其完美和无限的存在,塑造和引导着整个宇宙的运行和发展。
在亚里士多德的世界观中,神是绝对存在的存在,是一切存在的终极根源和目标,也是灵魂和宇宙的最终实现。
亚里士多德的神论观念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哲学思想,为人类对宇宙和神的探索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也在现代哲学中引发了不少讨论和评价。
2. 正文2.1 神的存在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自然哲学中提出了关于神的存在的观点。
他认为神是存在的,他是绝对的、永恒不变的存在。
神并不属于自然界,而是超越自然界的存在。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神是存在的最高形式,是一切存在的最终根源。
神是纯粹的思维和活动,是最完美、最完全的存在。
浅谈文学的伦理学批评及道德批评
浅谈文学的伦理学批评及道德批评【摘要】文学的伦理学批评和道德批评是文学领域中重要的研究方法。
伦理学批评主要从哲学伦理学角度探讨文学作品中的道德问题,分析作品中人物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
道德批评则更侧重于作品中展现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对于社会风气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伦理学批评和道德批评在文学领域的运用有助于提升读者的道德修养,引发人们对生活和社会的思考。
虽然伦理学批评和道德批评在一定程度上有联系,但也存在明显区别。
文学的伦理学批评和道德批评有助于提升文学作品的道德水平,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预示着在未来文学领域的发展将更加注重道德伦理的关注和探究。
【关键词】伦理学批评、道德批评、文学领域、理论基础、重要性、运用、概念、范围、表现、联系、区别、总结、展望。
1. 引言1.1 介绍文学的伦理学批评和道德批评的概念文学的伦理学批评和道德批评是文学批评领域中的两个重要方向。
伦理学批评关注作品中所体现的道德和伦理观念,探讨作品展现的人性、善恶、责任等方面的思想。
它通过对作品中的伦理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揭示作品背后的道德立场和社会观念。
道德批评则更加侧重于作品中人物的行为、道德选择以及对社会道德标准的反思。
它试图探讨作品对道德规范的影响和挑战,以及作品对读者道德观念的塑造作用。
1.2 说明伦理学批评和道德批评在文学领域的重要性伦理学批评和道德批评在文学领域具有重要性,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道德与伦理问题,引导他们思考人性、社会和文化的议题。
通过伦理学批评,读者可以审视作品中人物行为和价值观的合理性,探讨作者对于道德问题的立场和态度。
道德批评则着重于作品中呈现的道德准则和价值体系,帮助读者审视作品对于道德规范的探讨和反思。
在文学领域,伦理学批评和道德批评不仅可以帮助读者理解作品背后隐藏的意义和哲学思考,还可以促进文学作品对道德和伦理议题的深度探讨,丰富文学的内涵和意义。
了解伦理学批评和道德批评在文学领域的重要性对于读者和研究者来说至关重要,可以帮助他们更加全面地阐释和理解文学作品的深层内涵。
亚里士多德人性论思想浅析
有一个漫长而艰 难的过程 , 这个过程 其实也就是资产阶级要 该是心灵合于德性 的活动 ” , 或者说是与美德相一致的灵魂活 求解放 “ 人, ’ 的过程 。 它是一个 由自然人性论发展 到理性人性 动 。 这 就是说, 人的激情和欲望 自然地服从于理性的权威, 即
论 的由低 级 到 高 级 的发 展 过 程 。 文 章试 图对 亚 里士 多 德 的人性 服 从 行 为正 确调 解 者 的权 威 。 论 思 想作 初 步 探 析。
本性 , 通 过理 性 认 识 外 界 事 物 、 指 导 自己行 动 的 原子 决 定 人性 音进 行了区分, 使语言同人 的智慧关系更加紧密。 语言在不同 论; 以柏 拉 图为 代 表 的人 的 理 性 为 人 的本 性 , 人 只有 节 制 、 排 的场合、 环境等 可以表达不 同的情感、 不 同的含义。 根据语言
有生物 的一种本能, 生物在不同的环境、 条件下可通过发 出不
亚里士多德从他所代表 的中等奴隶贵族 的立场和 现实生 同的声音, 来 表达 当时的苦乐等 , 语言的伟大之处在于能把事
活 实际出发 , 提 出了他 的人性观点。 他在总结前人关于人性成 情 的 利 与弊 充 分 表 达 出来 , 和 其 他 动 物相 比, 人 不 但 能通 过 思 果 的基 础上, 第一次把人与动物加 以区别, 肯定了人与动物相 维区分好与坏、 对与错、 公平与不公平以及其他事物的判断。
区别 的属 性 , 得 出了 ‘ 是 理性 的动 物 ” 和‘ ‘ 人 是政 治 的动 物 ” 两 个重 要命 题 。 在“ 人 是 理 性 的 动 物 ”这 个 命 题 中, 亚 里 士 多 德 主 要 是
家庭 和城市作为这 类生物的有机结合体 , 对人类 的发展起 到 十分重要的作用。 @ 使行为合乎道德, 这就是幸福和快乐。 因为合乎理性 的生
析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
护共和政体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国家政治的杠杆和国家最主 其看作是其政治思想的一道闪光,在今天,对我们也有一定
要的职能,他从中等奴隶主阶级立场出发,提出通过教育重 的借鉴意义。
振古希腊公民的四德,培养公民中庸、适度的美德,以防止公
他重视政治与教育的关系而提出的主张,一方面是从维
民在道德上、精神上的堕落、颓废,借以维持城邦制度的精神 护奴隶制国家的秩序和稳定出发,具有其阶级局限性,但另
最后,关于奴隶制的观点,他认为奴隶制是正义的,这一
应的生存手段,就不能产生一个优良的政体;城邦的构成如 点是不科学的。瑞查德.科沃特认为,亚里士多德对奴隶制的
何,是优良政体产生的首要问题;城邦的人口、疆域、海军力 判断首先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其有限的经验判断和被他
量、秉性、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都是城邦构成所必须考虑的 同时代的人都接受的其错误假设之上;其次,他的阶级出身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 002—2589(201 0)01 —0076—02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改革家、教 目的,因此而产生了他在政治问题上的经典话语—— —“人天
育家,被后世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生活在希腊奴隶制 生是政治动物”。
正处于危机的时期,当时雅典的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日趋尖
有些是值得提倡的,甚至对我们当今的政治生活都还有重大 归纳法,同时将政治观点建立在其已有的理论之上 [7],使政治
意义。对此,我们要辩证地认识。
学与哲学、伦理学有了明显界限,将政治研究在概念上趋于
首先,亚里士多德关于国家自然起源说的理论是非科学 系统,开了西方政治研究体系之先河。
的、反动的政治学说。因为这一理论的哲学基础是建立在属
所有城邦都是究使政治学与哲学伦理学区分开来使政治研究初步取得某币噜共同体所有共同体都是为着某种善而建立的很自然独立地位下面本文将从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既然所有共同体都在追求某种善所有共同体中最高的并且主要内容及评价等方面作一简要分析
摹仿、德性与行动:亚里士多德文学伦理思想重释
一、真善美的统一
按照马克斯·韦伯的观点,传统社会具有高度整合的 特征,一切文化活动包括文学艺术、科学与道德都以宗教 与形而上学世界观为根据,没有明显的分化,呈现为真善 美的统一。例如,柏拉图认为理念是世界的本原,而神创 造了理念。他在《斐德若篇》中提出:“所谓神灵的就是美,智, 善以及一切类似的品质。”[1]121 正是从这种神和理念的真善 美统一的本体论出发,柏拉图主张诗归根结底来自于摹仿 理念的活动,属于代神说话,应该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因此, 柏拉图充分肯定“以给人教益为目标的”文章,认为这种 文章“其实就是把真善美的东西写到读者心灵里去,只有 这类文章才可以达到清晰完美,也才值得写,值得读”[1]174。
如前所述,具有道德德性的人,在情感与实践方面通 常是保持适度状态。然而,人性中常常存在低劣的成分, 心灵中各种情绪,如怜悯、恐惧、自信、愤怒、痛苦等, 常常处于过强或者过弱的状态。人性中低劣的成分,过强 或者过弱的情绪,只有让它们在适当的时机宣泄出去,才 能保持情感与实践适度状态,培养道德德性。而文艺的功 用就在于“净化”人的情绪,使它既不过强,也不过弱, 而是保持适度状态。在文艺鉴赏实践中,通过作品的反复 激发和疏导,这种适度的情绪就形成了良好的习惯。于是, 在以后的行为和情感中,这种良好的习惯就呈现为道德德 性。悲剧的“净化”作用就体现为过强的怜悯与恐惧得到
读《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有感
读《政治学—亚里士多德》一书有感这部书是一部关于政治的专著,在该书中亚里士多德第一次创立了政治的体系,比较系统的讲述了古希腊时期的西方各个地区的政治体制。
虽然该书是站在一个统治阶级的角度去看待整个社会的政治体制并从这样一种阶级的角度探寻出一个及合理或者说“至善”的政治统治体制,其最终目的是维护奴隶制的国家,但是该书中对于现实的城邦的形成,发展和城邦内部的各个阶级如何在一种合理的制度下和谐的生活。
亚里士多德是一手拿着伦理学的书一手指着地的着眼于社会现实观察分析事物本身即各个城邦所在历史上推行的各种体制,最后得出适合于现实社会发展的社会体系和政治制度。
本来想作为政治学的经典著作,即是苦涩地阐述严谨理论又是抽象的逻辑表达美好的制度,但是读着读着觉得蛮有意思,在那么遥远的世纪,在那么古老的年代、在那么物质贫乏的岁月中,人类对于现实的思考和对于未来的期望以及对于知识的渴望是那么的强烈,而这种强烈的欲望不是通过暴力途径获取的,而是试图在一个民主公平和平的法治社会中寻求解决之道。
历经千年的发展,到近代才将理性以及民主、法治、自由,等当才在世界范围内普及的观念,尽管与现当代的内涵有所不同却在古代希腊人那里在早就不但广为人知,而且在多数城邦里实践过和其公民早就享受它,到此想想人类几千年的发展只是物质世界不断更新和历史年轮的自然走过而已,其实人类内心的世界还是和当初的人类差不多。
亚里士多德所处的时代,昔日辉煌的希腊城邦由于相互的征伐、内部的党争以及执政者的本身的腐败堕落走到了了历史的尽头,再加上北方的马其顿的军事入侵希腊城邦时代上了一个句号,作为形体的和表现物的城虽然没有了,但是其作为人类史上的光辉时代的精神确是后人的思想源泉和制度手册,而作为这种精神的载体和人类理性的成果的代表之一,就是亚里士多德在希腊末期所著的《政治学》,其对后世的影响无需多述,因为今天的大都政治主流价值就是源自它。
本人在此主要谈谈这个书的内容和自己读完它后的感想:首先:政治体制是作为一种动力而存在于社会之中;亚里士多德在讲解政治学时首先是分析了城邦各个基本组成要素家庭、个人、财产等并且阐述了这些基本元素的自身特点。
论亚里士多德的矫正正义观-精选文档
论亚里士多德的矫正正义观一、亚里士多德的矫正正义观是其正义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亚里士多德认为,正义与公正、公平等是属于同一序列的概念,因此,在其著述中这些概念是通用的。
他说:“所谓公正,一切人都认为是一种由之而做出公正的事情来的品质。
由于这种品质,人们行为公正和想要做公正的事情。
”[1](P88)亚里士多德将正义分为两类:从关系角度将正义分为普遍正义与特殊正义,从范围角度将正义分为家庭正义与政治正义。
亚里士多德的矫正正义观是其特殊正义观中的一部分,相对于普遍正义是就公民与社会的关系而言,特殊正义是就公民个人之间的关系而言,它以“平等”为主要原则。
特殊正义仅限于经济关系和物质利益领域,要求人与人之间实现公平的分配,包括分配正义、矫正正义和交换正义。
分配正义的实质是“比例平等”,依据社会成员各自的价值确定其标准,分配社会财富、荣誉等。
强调分配因人而异,平等的人应受平等待遇,不平等的人应受不平等待遇。
区分人的价值的根据是公民的血统、财富、地位、品德、才能、绩效等各种因素的总和。
交换正义遵循“等价原则”,即交换双方的所得与所失应当相等。
矫正正义则属于非自愿交换中的正义,即强制均等。
与其相关的是部分罪行,如盗窃、勒索等。
行为者的情形是利得,受害者的情形是损失,而矫正正义是两者的中间。
由于非自愿交往,交往双方间由原始的平等状态变成现在的不平等状态,矫正正义的执行人、裁判者就要运用算术平等的方法,划清双方责任的归属,查明受侵害的程度,运用刑罚来剥夺行为者的利得,以恢复双方原来平等的状态。
二、亚里士多德为实现矫正正义而提出的措施亚里士多德认为,正义既是城邦的善,又是个体的善;既是制度规范的原则要求,又是个体道德的原则要求。
因此,社会规范和个体美德是正义的两种属性,为实现矫正正义,需从以下入手:(1)完善城邦的政治法律制度。
亚里士多德为完善城邦的政治法律制度提出了各种措施,主要如下:① 实行法治。
亚里士多德反对柏拉图的“人治”主张,认为若万事都以个人的命令为依据是不符合正义原则的。
论亚里士多德的善观念
从古希腊哲学到近现代哲学,从苏格拉底到康德,对“人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这一问题的解答形成了对伦理学的研究。
其中,关于善的问题成为伦理学思想探讨的重心所在,在古希腊伦理学中尤为如是。
梯利在《伦理学导论》中谈到,“至善是人类认为世界上最有价值的东西,它具有绝对的价值,正是由于它的缘故,其他一切被意欲的东西才被意欲”。
虽然不同的道德哲学关于善的概念、遵循的规则、评判的标准、以及实现路径之间会存在某些区别,甚至是完全相反。
但正如麦金太尔在《伦理学简史》中所提到的,伦理思想一方面有历史上的承继性,另一方面要满足当时社会的需要。
因此,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哲学必然会存在苏格拉底或柏拉图的印迹,不论是赞成或否定,同时也有着自身的特点,如对当时希腊社会环境的回应,当然也会有亚里士多德个人的特色,如基于其所在阶层的特色而在哲学思想中处处倡导的那种平静和优雅。
一、不彻底的实践哲学1.至善《尼各马可伦理学》是伦理学领域中最为经典和重要的著作之一。
亚里士多德在其开篇便直接指出“各种技艺,各门学科,并且同样,每个行为和计划,似乎其目的都在于某种善,因此,善已经清楚地表达在一切事物所求的目的中”。
亚里士多德一开始就把善定义为某物或某人活动的目标、意图或目的。
称某物为善,就是说,它是一定条件下被人所追求的目的所在。
有无数的活动,有无数的目标,因而也就有无数的种类杂多的善。
而且,亚里士多德所言的善,即活动的目的乃至于终极目标,可以通过人类自身的活动来实现。
如此,亚里士多德对善的观念便与其师柏拉图形成了鲜明对比。
柏拉图致力于消除公民和城邦中的恶,并且将善的根源赋予现实之外的理念中。
在柏拉图看来,“至善是对本质的关照、知觉和对美的理念的静观,是善良的生活,和谐的生活,也就是理性的生活,理性的生活要靠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来支持,是以正义和智慧为中心形成的和谐生活”。
对此,亚里士多德认为至善不存在于柏拉图的理念世界里,他认为普遍的善和个别的、特殊的善是联系在一起的,离开的了特殊的、个别的善,就不能实现绝对的、普遍的至善。
亚里士多德的道德教育思想探究
题 。 里 士 多德 认 为 “ 善 ’ 人 类 生活 的 目 亚 ‘ 是
的 , 目 ‘ ’ 在 _ 类 生活 中” 因此 他 而 .善 存 丁人 , 认 为对 丁人 来说 , 能是 出发 点 , 能 最后 潜 潜 转 化 为 现 实 , 就 是 最 后 实 现 T 目 的 , 的 也 目 即 美德 。 么美 德 是 通过 什 么 实现 的 ? 那 亚里
提 出 了道 德教 育 的 中道 准 则 , 析 了成 德 迭 善 等 三 大 方 面 , 教 育 史 上 占有 重 要 的 地 位 , 得 我 们 研 究 。 辨 在 值 而且 对 我 们 今 天 的 道 德 教 育 具 有
重 要 的 启 示 意 义
关键词 : 亚里 士 多德 道 德 教 育 中道 中 图分类 号 : d G6 0 文献 标 识 码 : A 亚 里 士 多 德 ( so l , 元 前 3 4 至 Ar tte 公 i 8年
而来 的 ” 。
文 章编 号 : 7 -3 1 2 1 ) lb一0 4 1 2 7 ( 0 I ( ) 1 -0 6 9 0 4 3 中 , 体 公 民对 政 治 人人 有 责 ( 以应 该 个 伞 所 个都是善人)” 。 据 此 , 里 士 多 德 严 厉 抨 亚 击 了 当时 诸 城 邦 不把 青 少 年 引 向一 切 善 德
从总 体 上 来 说 , 希 腊 的 伦 理 道 德 与 古
教 育结 合 起 来 。 《 治 学 中 , 任 政 他指 出 “ 凡 是 不 凭 感 情 因 素治 事 的 统冶 者 总 比 感 情用 事 的 人 仃j 多 优 良 , 律 恰 是 全 没 有 感 情 较 法 的”, 且 即 使 在 才 德 最 高 的人 为 立 法 者 、 而 实施 者 的城 邦 中 , 一 切 政 务还 得 以 整部 法 “ 律 令 人行 勇 临阵 不 失其 位 , 敌不 弃 甲 见
亚里士多德的美德思想及其解读
亚里士多德的美德思想及其解读作者:邢文嫁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邢文婷(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 737100)摘要: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生活在古希腊文明由鼎盛走向衰弱的年代。
但是,富足、安逸的家庭生活使他能够沉醉于哲学型、研究型、学院式的研究中,他把哲学当作好奇心与闲暇的产物。
他是西方思想史上具有开创意义和影响深远的大师,他为道德的合理性提供论证,他是东西方伦理思想的奠基人和开创者。
他一生著作等身,涉猎哲学、逻辑学、政治学等多项学科,被后世誉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他创立伦理学,被誉为“伦理学之父”。
柏拉图伦理学中的内在矛盾,促使亚里士多德开始转向现实世界,为自己的理论寻找落脚点。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美德;道德中图分类号:B502.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3-0024-04一、人性问题的起源在苏格拉底以前,古希腊哲学家们把宇宙的起源和本质问题作为哲学关注的中心问题,后人也将这一时期称为自然哲学或宇宙哲学。
从希腊的神话传说中解脱出来的希腊人,惊异并质朴地对星空和大地进行着思考。
古希腊的先哲们在讲解宇宙万物的构成时,往往将“气”、“火”、“数”等元素作为其最基本构成,并把“天事”和“人事”看作一回事,而人的问题无形之中也被纳入到宇宙思考之中。
比如,德谟克利特认为,一切事物是由原子构成,宇宙万物都可以还原为实体化的、不可分的原子。
恩培多克勒则提出了“四根说”,他认为宇宙是由土、火、水、气四种元素构成,更用“斗争”和“友爱”对宇宙万物的此消彼长进行解释、说明。
而关于人的问题,伟大的希腊先哲期望能够从世界本源的解释出发,对生命、人之类的物质现象给出合理性说明;泰勒斯将灵魂视为具有生命力与活力的事物;阿那克西美尼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气;毕达哥拉斯与恩培多克勒则秉持“灵魂和谐”、“灵魂不死”的观点,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德谟克利特则主张灵魂是一种由球形原子组成的、类似火与热的东西。
亚里士多德及其哲学
在实践中,法治意味着国家必须制定良好的法律并严格执行,同时培养 公民的法治意识和守法精神。这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促进公平 正义和公民福祉。
07 总结与评价
对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总结
亚里士多德哲学体系博大精深,涵盖了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多个 领域。
变态政体的缺点是追求个人或少数人的私 利,忽视公共利益和共同幸福,优点是能 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
正宗政体的优点是能够实现公共利益 和共同幸福,缺点是可能受到个人或 少数人的私利影响。
法治思想及其实践意义
亚里士多德主张法治优于人治,因为法律是公正和理性的体现,能够避 免个人主观性和任意性带来的不公。
对形而上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 了存在、本质、实体等哲学基本问题, 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政治学也有独到的见解,主张建立 法治国家,强调国家的目的在于促进 公民的道德和幸福。
对后世哲学家的影响
对中世纪基督教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许多经院哲学家将亚里士多德哲学与基督教 教义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经院哲学体系。
03
重要基础。
政治学
探究城邦政治的本质和原理,提 出“人是政治的动物”的著名论
断。
阐述政体、法治、公民等概念, 构建以公共利益为基础的政治学
体系。
对西方政治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为后世的政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
基础。
逻辑学
探究推理和论证的规则和方法,提出“三段论” 等重要的逻辑学原理。
阐述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构建以形式 逻辑为基础的逻辑学体系。
奠定了基础。
他的哲学思想对于理解 人类本质、社会伦理、 政治制度等方面具有重
有关亚里士多德“中道”思想的思考
有关亚里士多德“中道”思想的思考《尼各马可伦理学》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主要代表著作之一,书中阐述了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重要思想和主张。
其中“中道”思想可以说贯穿于亚氏伦理思想体系始终。
文章从“德性即中道”入手,论述中道伦理思想内涵,点明中道伦理思想特征,最后结合现实阐述中道思想在现当代的价值及意义。
一、中道伦理思想的内涵亚里士多德的中道体系构建于他的幸福论与自我实现论的基础之上,他崇尚适度反对极端,注重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善。
亚里士多德认为,善即是有用,物的有用之处便是它的善,而对于人来说善便是使人更具价值的属性。
人生的目的是幸福,要达到这一目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发挥人的理性。
“幸福是灵魂的一种合乎完满德性的实践活动”①这样看来美德与幸福是相一致的,是目的也是手段。
亚里士多德把美德分为理智德性与道德德性。
在这里我们所要讨论的是后者。
道德德性是什么?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又不得不回到亚里士多德对灵魂组成的理论之上。
人的灵魂状态有三种:感情、本能和品质。
感情和本能都与德性无关,德性必定是品质。
亚里士多德认为每种德性都使拥有这种德性的事物表现出好的状态,又使它完满的完成其功能。
以此类推,人的德性就是即使人表现善的状态,又使人可以成功完成实践行为的品性。
这样便是中庸之道,道德德性与感情和实践有关,而感情与实践中存在着过度、不及与适度的差别。
这就需要人们利用理智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感情,来避免过度和不及,以便始终保持适度原则。
“所以德性是一种适度,因为它以选取中间为目的。
”由此亚里士多德得出一个与毕达哥拉斯派相同的结论——“善是一,恶则是多”②来说明过度与不及是恶的特点,而适度则是德性的特点。
二、中道伦理思想的特征亚里士多德中道思想在方法论视野范围内可以说是指导人们实践的中道原则,对人们的行为提出了应然性的要求。
为了让我们更加详尽地明白和理解中道思想,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对中道原则特征进行了论述。
1.中道原则建立在理性和感性统一之上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灵魂由理智部分组成,也由感性部分组成。
论亚里士多德的矫正正义观
论亚里士多德的矫正正义观一、亚里士多德的矫正正义观是其正义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亚里士多德认为,正义与公正、公平等是属于同一序列的概念,因此,在其著述中这些概念是通用的。
他说:“所谓公正,一切人都认为是一种由之而做出公正的事情来的品质。
由于这种品质,人们行为公正和想要做公正的事情。
”[1](P88)亚里士多德将正义分为两类:从关系角度将正义分为普遍正义与特殊正义,从范围角度将正义分为家庭正义与政治正义。
亚里士多德的矫正正义观是其特殊正义观中的一部分,相对于普遍正义是就公民与社会的关系而言,特殊正义是就公民个人之间的关系而言,它以“平等”为主要原则。
特殊正义仅限于经济关系和物质利益领域,要求人与人之间实现公平的分配,包括分配正义、矫正正义和交换正义。
分配正义的实质是“比例平等”,依据社会成员各自的价值确定其标准,分配社会财富、荣誉等。
强调分配因人而异,平等的人应受平等待遇,不平等的人应受不平等待遇。
区分人的价值的根据是公民的血统、财富、地位、品德、才能、绩效等各种因素的总和。
交换正义遵循“等价原则”,即交换双方的所得与所失应当相等。
矫正正义则属于非自愿交换中的正义,即强制均等。
与其相关的是部分罪行,如盗窃、勒索等。
行为者的情形是利得,受害者的情形是损失,而矫正正义是两者的中间。
由于非自愿交往,交往双方间由原始的平等状态变成现在的不平等状态,矫正正义的执行人、裁判者就要运用算术平等的方法,划清双方责任的归属,查明受侵害的程度,运用刑罚来剥夺行为者的利得,以恢复双方原来平等的状态。
二、亚里士多德为实现矫正正义而提出的措施亚里士多德认为,正义既是城邦的善,又是个体的善;既是制度规范的原则要求,又是个体道德的原则要求。
因此,社会规范和个体美德是正义的两种属性,为实现矫正正义,需从以下入手:(1)完善城邦的政治法律制度。
亚里士多德为完善城邦的政治法律制度提出了各种措施,主要如下:①实行法治。
亚里士多德反对柏拉图的“人治”主张,认为若万事都以个人的命令为依据是不符合正义原则的。
论亚里士多德的法律思想
论亚里士多德的法律思想当我们回溯西方哲学史,会发现亚里士多德的法律思想在法学发展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他的思想涵盖了自然法、实定法以及法律的目的等诸多方面,对于后世的法律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亚里士多德的法律思想进行详细的探讨。
亚里士多德的法律思想主要法律的性质、目的以及分类等问题。
他认为,法律的本质在于其具有普遍性、一般性和客观性,是“自由的体现”。
他还强调了法律与道德、政治等领域的紧密。
在亚里士多德的法律思想中,国家是法律存在的前提。
他认为,国家的存在是法律制定的基本条件,因为只有在国家出现后,人们才能制定并遵守共同的规章制度。
他还强调了法律在保障社会和谐方面的作用。
在他看来,法律能够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避免社会冲突,从而达到维护社会和谐的目的。
另一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法律是人类理性的体现。
他认为,人类具有理性和智慧,而法律正是由这些理性和智慧所创造出来的。
法律的制定需要经过深思熟虑和反复斟酌,以确保其符合人类理性和道德标准。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亚里士多德的法律思想,我们不妨以现实生活中的案例为例。
例如,在酒后驾驶案件中,亚里士多德的法律思想认为酒后驾驶行为违法,因为这种行为不仅有可能对他人造成伤害,而且还违反了人类普遍认可的道德标准。
再比如伤害案件,亚里士多德的法律思想认为伤害他人是不道德的行为,因此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
而在偷窃案件中,亚里士多德的法律思想认为偷窃行为违反了公正和平等原则,因此应该受到法律的惩罚。
对亚里士多德的法律思想进行探讨和评价,我们发现其对西方社会的影响深远。
他的思想奠定了西方传统法律理念的基础,影响了后来的许多法律思想和制度的构建。
我们也要看到,亚里士多德的法律思想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他对国家作用的过分强调可能忽视了其他社会力量的重要性。
总体而言,亚里士多德的法律思想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
他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评价法律的重要视角,也为我们完善和发展法律制度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述评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主要内容
述评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主要内容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主要内容为:
1.政治学的定义与目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学是研究人类行动的学问,其目的在于实现个人和社会的最终幸福。
2.政治社会的组成与结构: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社会由家庭、村庄和城市(政治共同体)组成,这些共同体的结构和运作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3.公民与政治权利: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民应该承担政治责任和义务,并拥有在决策中参与的权利。
他认为最好的政治制度是“中庸”,既不是民主也不是专制,而是一个平衡自由和权力的体制。
4.政治制度的评价:亚里士多德通过观察不同政治制度的实际运作,对其进行评价。
他认为民主制度的弊端在于可能导致多数人的暴政,而专制制度的弊端在于可能导致暴君的专制独裁。
5.政治改革与政治理想: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系列政治改革的建议,包括强化政府的合法性、平等与中立性、建立公正的司法系统以及维护公共利益和道德原则。
他认为完美的政治制度应该是一个为全体公民谋福利的制度。
总的来说,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主要从政治社会、公民和政治权利、政治制度、政
治改革和政治理想等方面来探讨政治学的基本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的理论观点。
当代英美道德哲学中的亚里士多德伦理学
·外国伦理思想·当代英美道德哲学中的亚里士多德伦理学魏梁钰[摘要]在安斯康姆于1958年发表的论文《现代道德哲学》的影响下,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在当代英美道德哲学中重新得到严肃对待,但主流学界忽视了这篇论文中隐含的回应自休谟以来关于事实/价值区分的两条不同进路。
从人的自然这条进路发展出后来的新亚里士多德式伦理自然主义,也面临一些哲学家特别是麦克道尔对该立场的批评。
这一批评关注的核心疑难在于理解伦理价值或道德客观性的可能性和本性。
但还有其他两种回应该疑难的思路:科斯嘉吸收亚氏伦理学发展出的康德式建构主义和威廉斯对安斯康姆另一条进路的发展版本。
而后者在契合人类生活现实同时保存亚氏伦理学核心洞见的意义上提供了更富有启发的思考。
[关键词]自然;价值;社会实践;规范性来源[作者简介]魏梁钰,浙江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北京大学哲学博士。
历经些许无益的探寻,岂敢独自承担那仔细看来如此晦涩的主题,于是乎我翻开亚里士多德……——夏尔·巴托(Charles Batteux)自19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在英美道德哲学中衰落[1](262-288)。
受摩尔(G.E. Moore)的影响,特别是他在元伦理学上提出的著名的“开放问题论证”(Open Question Argument)以及在自然属性和道德属性如“善好”之间作出的区分①,非认知主义和作为前者特殊版本的情感主义在道德哲学领域广泛流行。
站在非认知主义立场,道德判断被视为不同于有关自然世界的判断的一类独特的判断。
晚近还有麦基(J.Mackie)从形而上学层面上反对两个规范伦理学传统即功利主义和义务论预设的道德实在论的论证[2](38-40)。
不论是否同意摩尔的论证,许多英美分析传统中的哲学家都接受事实/价值或“是”/“应当”之间的裂缝。
直到战后,英美学界重新对亚氏哲学资源严肃对待,这在哲学的许多领域都有所体现,比如在形而上学和心灵哲学中。
关于亚里士多德的管理伦理思想(3)
关于亚里士多德的管理伦理思想(3)三、亚里士多德的管理伦理思想的启示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亚里士多德的管理伦理思想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甚至是错误的观点,如忽视奴隶对城邦管理目标实现的重要作用,片面强调人对整体的依赖性而忽视人的主体能动性等等。
但总体来看,亚里士多德的管理伦理思想有许多独特之处值得我们反思。
1.亚里士多德将人性理解为涵盖“经济人”与“道德人”的“政治人”,益于克服企业管理中个人价值目标与整体价值目标的冲突一方面,亚里士多德认识到作为管理对象的主体的求利欲望的客观存在,另一方面,更强调在习惯和习俗熏习下的管理对象所具有的道德属性对自身私欲的克制。
人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能生产经济价值(或物质价值),还在于他能够融人组织中学习组织文化,践行组织纪律,服从组织的整体价值目标,并在公共活动中创造精神价值。
现代企业由于过多注重管理对象给组织带来的经济价值,较少强调对主体的道德价值观的培养。
同时,企业整体组织的结构设置,也是专门为利益创造而设置的。
其实,若将企业目标纯化为求利,不利于企业员工的责任感和荣誉感的培养,更无法激发员工强烈的道德意识,会使组织与个人缺少精神上的紧密联系。
特别是企业的规模越大,个人利益与企业整体利益的契合度就越小的情况下,如何将员工的个人与企业整体的利益增加结合起来,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难题。
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政人”假设,在某种程度上,有益于我们克服企业管理中,个人价值目标与整体价值目标的悖论,只有将员工作为参与企业生产管理的主体,才能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和责任心,员工才能将企业的命运与自身的前途联系起来考虑,从而从精神上加强企业与员工的内在联系。
2.亚里士多德强调整体效益的价值观念,益于企业文化建设亚里士多德的整体主义,或许只是出于挽救希腊城邦而提出的价值目标,但站在企业文化战略的高度来考察,一个组织的价值导向直接决定该组织的行为规范的制定与操作,对企业员工具有规范与指导的作用。
孔子中庸德性与亚里士多德中道德性之异同比较
孔子中庸德性与亚里士多德中道德性之异同比较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德性”与中国思想家孔子的“中庸德性”都是伦理道德领域的重要概念。
它们都强调了不同的伦理要素,但它们的异同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以下是对两种概念的比较。
相似之处:1. 强调中庸与平衡。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人类可以通过追求中庸来获得幸福和成功。
中庸意味着在行为中遵循适当的平衡,避免过度和不足。
2. 强调人类本质。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相信人类拥有道德判断力和伦理知识,并且这些能力是基于我们生来即具备的本质而形成的。
3. 强调个人选择。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不认为道德规则可以完全覆盖所有情况,而是认为人们应该在不同情况下进行考虑和选择。
不同之处:1. 大截然不同的起源。
孔子的中庸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而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德性与希腊哲学传统有关。
2. 侧重的伦理要素不同。
孔子中庸德性更强调慈善、仁爱、忠诚和必要的道德要求。
亚里士多德中道德性则强调人类的理性和理性的发挥,进行评价和选择,同时强调适度、节制和美德。
3.目标不同。
孔子的中庸特别强调的是历时性的稳定,强调在人的修身方面达到完美而不是追求人类进步和所称之为“幸福”的理念。
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德性则认为幸福是最高目标,而我们应该协调我们的行为和目的,以实现这一目标。
4. 自我价值看待程度不同。
孔子的中庸认为,个体人的行为,都属于一个整体的个体价值,而非单个个体的行为价值,他追求的是整体价值的实现。
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德性则强调个人的价值,代表了古代西方传统价值观。
总之,孔子的中庸德性与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德性虽然在道德阐述的起源、伦理要素、目标和自我价值等方面存在差异,但他们的核心理念在追求个人和社会平衡、中和和幸福上具有显著的相似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