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RFID应用系统的构建

合集下载

rfid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rfid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rfid的组成与工作原理射频识别(RFID)是一种无线通信技术,可以通过无线射频信号识别和追踪物体的标签。

RFID系统由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组成,包括RFID标签,RFID阅读器和RFID中心数据库。

RFID标签是RFID系统中最重要的组件之一。

它以微芯片和天线的形式制造,可以附加到物体上,如商品、动物或人员。

RFID标签可以存储和传输信息。

它们分为主动标签和被动标签两种类型。

主动标签具有自己的电源,能够主动发送信号。

被动标签则从读取器的射频信号中获得所需的能量,并以响应方式发送信号。

RFID阅读器是用于读取RFID标签上的信息的设备。

它有一个或多个天线,用于发送和接收射频信号。

当RFID标签进入阅读器的射频范围时,阅读器会发送射频信号并接收RFID标签的响应信号。

阅读器将读取的数据发送到RFID中心数据库进行处理和存储。

RFID中心数据库是RFID系统的核心。

它负责接收、处理、存储和管理从RFID标签和阅读器收集到的数据。

数据库中存储着与每个RFID标签相关的信息,例如物体的描述、位置和时间戳等。

通过查询数据库,可以获得特定标签的详细信息。

RFID的工作原理基于电磁场和射频通信。

当RFID标签靠近阅读器时,阅读器的天线会产生一个射频电磁场。

这个电磁场会导致RFID标签内部的微芯片中的电路激活。

激活后,RFID标签的天线会将响应信号发送回阅读器。

阅读器接收到响应信号后,将其解码并将数据发送到RFID中心数据库。

由于RFID技术不需要直接视线接触,因此可以在不带有身份验证的情况下远程读取标签的信息。

这使得RFID技术在物流管理、库存追踪、车辆识别和门禁控制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RFID系统的构成及工作原理技术材料

RFID系统的构成及工作原理技术材料

9
三、RFID编码、调制与数据校验
1、 RFID编码
射频识别系统的结构与通信系统的基本模型相类似,满足了通信功能 的基本要求。读写器和电子标签之间的数据传输构成了与基本通信模型相 类似的结构。读写器与电子标签之间的数据传输需要三个主要的功能块, 如图4-8所示。按读写器到电子标签的数据传输方向,是读写器(发送器) 中的信号编码(信号处理)和调制器(载波电路),传输介质(信道), 以及电子标签(接收器)中的解调器(载波回路)和信号译码(信号处 理)。
下降沿翻转)
解码数据 (数据时钟上升沿采样)
Logic-0 触发器输出 (脉冲 P 复零,识别到逻
辑零时为高)
END 信号
δ
δ
δ
p
p
p
0
0
1
1
22
1
0
通信结束
0
时序 y
δ
p
0
1







0
示 时序 y
通信结束

仍为高
关闭 使能
三、RFID编码、调制与数据校验
❖ 脉冲调制

将数据的NRZ码变换为更高频率的脉冲串,
密勒码波形及与NRZ码、曼彻斯特码的波形关系
18
三、RFID编码、调制与数据校验
❖ RFID中常用的编码方式及编解码器

密勒(Miller)码
曼彻斯特码
非门 1
编码控制
PR
CLK
Q
7474
D
Q
CL
VCC
密勒码输出
用曼彻斯特码产生密勒码的电路
19
三、RFID编码、调制与数据校验

RFID系统工作原理及其结构

RFID系统工作原理及其结构

R F I D系统工作原理及其结构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RFID系统工作原理及其结构一套完整的RFID系统, 是由阅读器(Reader)与电子标签(TAG)也就是所谓的应答器(Transponder)及应用软件系统三个部份所组成, 其工作原理是Reader 发射一特定频率的无线电波能量给Transponder, 用以驱动 Transponder电路将内部的数据送出,此时Reader 便依序接收解读数据, 送给应用程序做相应的处理。

图系统的基本组成以RFID 卡片阅读器及电子标签之间的通讯及能量感应方式来看大致上可以分成, 感应偶合(Inductive Coupling) 及后向散射偶合(Backscatter Coupling)两种, 一般低频的RFID大都采用第一种式, 而较高频大多采用第二种方式。

图卡片阅读器及电子标签之间的通讯及能量感应方式阅读器根据使用的结构和技术不同可以是读或读/写装置,是RFID系统信息控制和处理中心。

阅读器通常由耦合模块、收发模块、控制模块和接口单元组成。

阅读器和应答器之间一般采用半双工通信方式进行信息交换,同时阅读器通过耦合给无源应答器提供能量和时序。

在实际应用中,可进一步通过Ethernet或WLAN等实现对物体识别信息的采集、处理及远程传送等管理功能。

应答器是RFID系统的信息载体,目前应答器大多是由耦合原件(线圈、微带天线等)和微芯片组成无源单元。

应答器通常包含:a.天线:用来接收由阅读器送过来的信号,并把所要求的数据送回给阅读器。

/DC电路:把由卡片阅读器送过来的射频讯号转换成DC电源,并经大电容储存能量,再经稳压电路以提供稳定的电源。

c.解调电路:把载波去除以取出真正的调制信号。

d.逻辑控制电路:译码阅读器所送过来的信号, 并依其要求回送数据给阅读器。

e.内存:做为系统运作及存放识别数据的位置。

f.调制电路: 逻辑控制电路所送出的数据经调制电路后加载到天线送给阅读器。

RFID技术简介及系统架构

RFID技术简介及系统架构

RFID技术简介及系统架构RFID技术简介及系统架构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是一种非接触的自动识别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射频信号和空间耦合(电感或电磁耦合)或雷达反射的传输特性,实现对被识别物体的自动识别。

RFID系统至少包含电子标签和读写器两部分。

电子标签是射频识别系统的数据载体,电子标签由标签天线和标签专用芯片组成。

RFID读写器通过天线与RFID电子标签进行无线通信,可以实现对标签识别码和内存数据的读出或写入操作。

典型的读写器包含有高频模块(发送器和接收器)、控制单元以及读写器天线。

依据电子标签供电方式的不同,电子标签可以分为有源电子标签(Active tag)、无源电子标签(Passive tag)和半无源电子标签(Semi—passive tag)。

有源电子标签内装有电池,无源射频标签没有内装电池,半无源电子标签(Semi—passive tag)部分依靠电池工作。

电子标签依据频率的不同可分为低频电子标签、高频电子标签、超高频电子标签和微波电子标签。

RFID分类低频段射频标签,简称为低频标签,其工作频率范围为30kHz~300kHz。

典型工作频率有125KHz和133KHz。

低频标签一般为无源标签,其工作能量通过电感耦合方式从阅读器耦合线圈的辐射近场中获得。

低频标签与阅读器之间传送数据时,低频标签需位于阅读器天线辐射的近场区内。

低频标签的阅读距离一般情况下小于1米。

低频标签的典型应用有:门禁考勤管理、动物识别、容器识别、工具识别等。

高频段射频标签的工作频率一般为3MHz~30MHz。

典型工作频率为13.56MHz。

该频段的射频标签,其工作原理与低频标签完全相同,即采用电感耦合方式工作,高频标签一般也采用无源方式,其工作能量同低频标签一样,也是通过电感(磁)耦合方式从阅读器耦合线圈的辐射近场中获得。

标签与阅读器进行数据交换时,标签必须位于阅读器天线辐射的近场区内,广泛应用于电子票证、电子身份证、小区物业管理、门禁管理系统等。

RFID中间件和系统体系结构

RFID中间件和系统体系结构

RFID中间件和系统体系结构
1.应用层:应用层是最顶层的一层,它包含了用户界面、应用逻辑和业务规则等。

在这一层,用户可以通过图形界面(GUI)或命令行界面(CLI)等与RFID系统进行交互并管理各种业务功能。

同时,应用层也提供了与其他系统和数据库进行数据交换和集成的接口。

4.通信层:通信层负责管理RFID设备和中间件之间的通信。

它包括了通信协议、网络连接、数据传输等功能。

通信层可以将RFID设备读取的数据传输到中间件进行处理,并将处理后的数据返回给应用层。

RFID中间件的系统体系结构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和应用场景进行调整和扩展。

不同的中间件供应商可能会提供不同的功能和组件,使得中间件系统更加灵活和可定制。

此外,RFID中间件也可以与其他的应用系统集成,例如物流管理系统、仓库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等,实现数据的共享和流转。

总而言之,RFID中间件是RFID系统中重要的一部分,它负责管理和连接RFID设备和应用系统。

中间件系统体系结构通常是多层的,包括应用层、服务层、数据层和通信层。

这样的体系结构可以提供丰富的功能和接口,使得RFID系统更加易于开发、部署和管理。

正确构建RFID应用系统的10个步骤

正确构建RFID应用系统的10个步骤

正确构建RFID应用系统的10个步骤
正确构建RFID应用系统的10个步骤
如果正确地构建/industry/tag.html" target="_blank">RFID应用系统,本文给出了10个步骤供用户参考:1、先确定你应用RFID技术所解决问题的范畴,是解决单一点的技术问,还是将RFID技术纳入基础设施中,解决多个问题。

2、确定您需要针对哪些人或事物来进行定位和跟踪3、确定人或事物之间的有效定位距离4、确定定位精度以及环境布局5、创建一个表格来记载每项物品6、考虑其他可能会影响该系统是否合适的因素:o资产的规模有多大?o感应物资的灵敏度及临界点?o其他射频设备在操作领域中是否会用到RFID系统?o需要监控物品的情况?o部署系统会破坏多少现有的业务活动?系统是否需要本质安全或符合兼容“?重要的是数据的安全性如何?o总拥有成本是什么?7、在名单上优先列出将受益的跟踪管理对象,或对象组件。

8、设置一个良好的系统集成服务模式9、试运行系统10、推出系统,并根据需要进行扩展。

RFID系统工作原理及其结构

RFID系统工作原理及其结构

RFID系统工作原理及其结构一套完整的RFID系统, 是由阅读器(Reader)与电子标签(TAG)也就是所谓的应答器(Transponder)及应用软件系统三个部份所组成, 其工作原理是Reader 发射一特定频率的无线电波能量给Transponder, 用以驱动Transponder电路将内部的数据送出,此时Reader 便依序接收解读数据, 送给应用程序做相应的处理。

图1.RFID系统的基本组成以RFID 卡片阅读器及电子标签之间的通讯及能量感应方式来看大致上可以分成, 感应偶合(Inductive Coupling) 及后向散射偶合(Backscatter Coupling)两种, 一般低频的RFID大都采用第一种式, 而较高频大多采用第二种方式。

图2.RFID 卡片阅读器及电子标签之间的通讯及能量感应方式阅读器根据使用的结构和技术不同可以是读或读/写装置,是RFID系统信息控制和处理中心。

阅读器通常由耦合模块、收发模块、控制模块和接口单元组成。

阅读器和应答器之间一般采用半双工通信方式进行信息交换,同时阅读器通过耦合给无源应答器提供能量和时序。

在实际应用中,可进一步通过Ethernet或WLAN等实现对物体识别信息的采集、处理及远程传送等管理功能。

应答器是RFID系统的信息载体,目前应答器大多是由耦合原件(线圈、微带天线等)和微芯片组成无源单元。

应答器通常包含:a.天线:用来接收由阅读器送过来的信号,并把所要求的数据送回给阅读器。

b.AC /DC电路:把由卡片阅读器送过来的射频讯号转换成DC电源,并经大电容储存能量,再经稳压电路以提供稳定的电源。

c.解调电路:把载波去除以取出真正的调制信号。

d.逻辑控制电路:译码阅读器所送过来的信号, 并依其要求回送数据给阅读器。

e.内存:做为系统运作及存放识别数据的位置。

f.调制电路: 逻辑控制电路所送出的数据经调制电路后加载到天线送给阅读器。

图3.标签结构阅读器通常包含:a.天线:用来发送无线信号给Tag,并把由Tag响应回来的数据接收回来.b.系统频率产生器:产生系统的工作频率.c.相位锁位回路(PLL):产生射频所需的载波信号d.调制电路:把要送给Tag的信号加载到载波并送给射频电路送出.e.微处理器:产生要送给Tag信号给调制电路,同时译码Tag回送的信号, 并把所得的数据回传给应用程序,若是加密的系统还必需做加解密操作.f.存储器:存储用户程序和数据g.解调电路: 解调tag送过来的微弱信号,再送给微处理器处理.h.外设接口:用来和计算机联机图4.阅读器系统方块图应用软件系统通常包含:a.硬件驱动程序:连接、显示及处理卡片阅读器操作。

描述RFID系统的组成。

描述RFID系统的组成。

描述RFID系统的组成。

RFID系统是一种无线自动识别技术,它可以在不需要接触的情况下,通过无线电信号识别目标物体并获取相关信息。

该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物流、供应链、交通、医疗等领域。

本文将对RFID系统的组成进行描述。

一、RFID系统的基本组成RFID系统由三个基本部分组成:标签(Tag)、读写器(Reader)和中间件(Middleware)。

这三个部分相互协作,完成RFID系统的功能。

下面将对这三个部分进行详细介绍。

1.标签(Tag)标签是RFID系统中最基本的部分,它是一种被动式无源设备,由一个芯片和一个天线组成。

标签可以被黏贴、绑扎或者嵌入到目标物体中,当读写器发出信号时,标签中的芯片会通过天线接收到信号并且将所需的信息传递回读写器。

标签的工作原理类似于二维码,但是标签可以通过无线电信号进行识别,而不需要接触。

标签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主动式标签和被动式标签。

主动式标签内置电池,可以主动向读写器发送信号,具有一定的通信距离和通信速度,但是成本较高。

被动式标签不需要电池,只能通过读写器的信号供电,通信距离和速度较低,但是成本较低,适用于大规模应用。

2.读写器(Reader)读写器是RFID系统中与标签进行通信的设备,它可以通过无线电信号与标签进行通信,并将标签中的信息传递到计算机或者其他设备。

读写器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射频信号向标签发送指令,标签接收到指令后返回所需的信息。

读写器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固定式读写器和手持式读写器。

固定式读写器通常安装在物流仓库、生产线等固定场所,可以对物品进行自动识别和管理。

手持式读写器适用于需要移动式识别的场合,例如库存盘点、商品销售等。

3.中间件(Middleware)中间件是RFID系统中的核心部分,它负责将读写器获取的标签信息进行处理和管理,并将数据传递给上层系统。

中间件具有数据存储、数据分析、数据转换等功能,可以实现RFID系统与ERP、WMS等系统的无缝集成。

rfid系统解决方案

rfid系统解决方案

RFID系统解决方案概述RFID(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自动识别技术,通过无线射频信号实现对目标物体的识别和数据交换。

RFID系统由标签、读写器和中心管理系统组成,可以应用于各个行业,如物流、零售、制造等。

本文将介绍RFID系统的解决方案,包括系统组成、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

系统组成RFID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组件组成:1. RFID标签RFID标签是RFID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内部包含一个芯片和一个天线。

标签用于存储和传输物体的识别信息,如产品编码、生产日期等。

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标签可以分为被动式标签和主动式标签。

被动式标签依靠读写器发射的无线信号供电,并通过回传的信号进行通信;主动式标签则具有自己的电池供电,能够主动向读写器发送信号。

2. RFID读写器RFID读写器用于发送和接收无线射频信号,与标签进行通信。

读写器可以集成在设备中,如收银台、门禁系统等,也可以作为独立设备使用。

读写器通过无线射频信号与标签进行通信,获取标签存储的信息,并将其传输到中心管理系统进行处理。

3. 中心管理系统中心管理系统是RFID系统的核心控制中心,负责管理和处理从标签和读写器收集到的数据。

该系统可以进行数据存储、处理、分析和展示。

中心管理系统通常具有用户界面,方便管理员对系统进行配置和监控,并提供数据查询和报表功能。

工作原理RFID系统的工作原理可以简单分为三个步骤:标签的识别、数据的传输和中心系统的处理。

1.标签的识别:当标签进入读写器的监测范围内时,读写器会发射无线射频信号,激励标签芯片,使其得到供电。

标签通过接收到的信号,生成并发送自身的识别信息。

读写器接收到标签发送的信号后,将其解码得到信息。

2.数据的传输:读写器将解码得到的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到中心管理系统。

数据传输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进行。

3.中心系统的处理:中心管理系统接收到读写器传输的数据后,对数据进行处理。

处理过程中可能包括数据的验证、存储、分析和展示。

RFID应用设计方案

RFID应用设计方案

RFID应用设计方案RFID应用设计方案是一种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程序,它可以帮助企业和组织提高效率、节约成本和提供更好的服务。

本文将详细介绍RFID应用设计方案的概念、特点和实现方式,同时对其在物流、供应链管理和仓库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RFID应用设计方案概述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无线通信技术,可以识别和跟踪物体的位置和状态。

RFID应用设计方案是一种将RFID技术应用于企业和组织中的解决方案,它可以帮助企业和组织实现全过程的自动化和追踪。

二、RFID应用设计方案特点1.实时监控:RFID技术可以实时监控物品的位置和状态,从而有效地减少物流迟延和丢失。

2.自动化管理:RFID技术可以实现对物流、供应链、仓库等整个流程的自动化管理,减少人工操作和提高效率。

3.高效追踪:RFID技术可以帮助企业和组织追踪产品在整个供应链中的状态和位置,从而优化供应链和减少库存成本。

4.安全保障:RFID技术可以实现对物品的安全管理,避免盗窃、误用和误出等情况。

三、RFID应用设计方案实现方式1.硬件设备:RFID应用设计方案需要配备RFID读写设备、标签和中转器等硬件设备。

2.软件系统:RFID应用设计方案需要配备相应的软件系统,用于识别、管理和分析RFID数据。

3.网络支持:RFID应用设计方案需要有网络支持,以保证数据的及时传输和共享。

四、RFID应用设计方案在物流中的应用1.物流追踪:RFID技术可以实时追踪货物的位置和状态,实现物流的可视化和自动化管理。

2.运输计划:RFID技术可以帮助物流企业优化运输计划,降低运输成本和提高效率。

3.安全管理:RFID技术可以实现对物品的安全管理,降低货物丢失和被盗的风险。

五、RFID应用设计方案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1.供应链追踪:RFID技术可以实时追踪供应链中的物品位置和状态,从而优化供应链和减少库存成本。

rfid系统构建报告

rfid系统构建报告

RFID系统构建报告1. 引言RFID(射频识别)是一种无线通信技术,用于识别和跟踪物体。

RFID系统主要由标签、读写器和后端管理系统组成。

本文将介绍如何构建一个基本的RFID系统。

2. 硬件准备为了构建一个RFID系统,我们需要准备以下硬件设备:•RFID标签:这些标签是用于贴附在物体上的,其中包含了唯一的识别码。

•RFID读写器:读写器用于与标签进行通信,读取标签上的信息。

•电源和连接线:用于给读写器和后端管理系统供电,并进行连接。

3. 软件准备除了硬件设备外,我们还需要准备一些软件工具,以便进行RFID系统的搭建和管理:•RFID中间件:中间件用于处理RFID读写器和后端管理系统之间的通信。

•数据库管理系统:用于存储和管理标签的信息。

•后端管理系统:用于监控和管理整个RFID系统。

4. 构建步骤步骤一:安装读写器和连接设备首先,将读写器连接到电源,并通过连接线与后端管理系统进行连接。

确保所有设备都得到了正确的供电,并能够正常启动。

步骤二:配置读写器在后端管理系统中,通过配置界面或命令行工具,对读写器进行配置。

配置包括设置读写器的工作频率、功率和通信协议等参数。

根据具体需求进行配置,并保存设置。

步骤三:贴附标签将RFID标签贴附到需要跟踪的物体上。

确保每个物体都有唯一的标签,并将标签与物体进行绑定。

步骤四:标签识别启动后端管理系统,并打开标签识别功能。

读写器将发送信号,与附近的标签进行通信。

一旦读取到标签的信息,后端管理系统将在界面上显示相关的数据。

步骤五:数据存储和管理将读取到的标签信息存储到数据库中。

通过后端管理系统,可以对标签进行查询、添加、删除等操作。

确保数据及时更新,并保持数据库的一致性。

步骤六:系统监控和管理定期对RFID系统进行监控和管理。

检查读写器的工作状态,确保其正常运行。

同时,对后端管理系统进行维护和升级,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5. 结论通过以上步骤,我们可以构建一个基本的RFID系统。

RFID的工作原理及基本组成

RFID的工作原理及基本组成

RFID的工作原理及基本组成RFID技术是一种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它基于射频信号,能够实现对标签上嵌入的信息的读取和写入。

在现代社会中,RFID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物流、仓储管理、门禁系统等领域。

了解RFID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基本组成对于理解其应用场景非常重要。

RFID的工作原理RFID系统由读取器和标签两部分组成。

读取器发射电磁波能量,激活附近的RFID标签。

激活后,标签内部的芯片接收到能量,利用其中的存储器存储的信息通过回传射频信号的形式回传给读取器,从而实现信息的读取和写入。

RFID标签的内部结构主要包括天线、芯片和封装。

天线用于接收读取器发射的电磁波能量,将其转换为电能供芯片使用;芯片是RFID标签的核心部件,其中存储了标签的唯一标识码和其他相关信息;封装则用于保护标签内部的元件,确保标签在各种环境下正常工作。

RFID的基本组成1.读取器(Reader):也称为RFID读写器,主要用于发射激励信号,接收标签返回的射频信号,并将其解码为数据。

读取器通常包括电子控制器、射频模块、天线等组件。

2.标签(Tag):也称为RFID标签或RFID芯片,是一种被动装置,无需电池,通过接收读取器发射的信号实现工作。

标签可以分为被动标签、半主动标签和主动标签,根据其是否有自带电源区分。

3.天线(Antenna):RFID系统中的天线用于接收读取器发射的信号以及发送标签返回的信号。

天线的设计和性能直接影响RFID系统的通信范围和稳定性。

4.管理系统(Management System):用于管理和控制RFID系统的软件系统。

管理系统通常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处理、设备控制等功能,可实现对RFID系统的远程监控和管理。

结语通过了解RFID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基本组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RFID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RFID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现代物流、仓储管理等行业带来了便利和效率提升,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安全和隐私风险。

在应用RFID技术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技术特点和安全措施,确保其可靠性和隐私保护。

rfid基本系统的组成

rfid基本系统的组成

rfid基本系统的组成RFID基本系统的组成一、概述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是一种无线通信技术,用于自动识别和跟踪物体。

RFID系统由多个组成部分组成,包括标签、读写器和后台管理系统。

本文将介绍RFID基本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

二、标签标签是RFID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它是一种装有芯片和天线的小型设备,用于存储和传输数据。

根据工作频率的不同,标签可以分为低频(LF)、高频(HF)和超高频(UHF)三种类型。

标签可以粘贴在物体上或集成在物体内部,以便于物体的唯一识别和追踪。

三、读写器读写器是RFID系统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一种设备,用于与标签进行通信,并读取或写入标签中的数据。

读写器通过无线电波与标签进行通信,并将标签中存储的数据传输到后台管理系统进行处理。

读写器可以连接到计算机或网络,以便实现数据的实时传输和处理。

四、天线天线是RFID系统中的一个关键组件。

它负责接收来自标签的无线信号,并将信号传递给读写器进行处理。

天线的类型和设计对系统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根据应用需求,可以选择不同类型和形状的天线,以实现不同的读取距离和角度覆盖。

五、后台管理系统后台管理系统是RFID系统的核心部分,负责管理和处理标签数据。

它可以实现标签的注册、注销、查询和追踪等功能。

后台管理系统还可以与其他业务系统集成,以实现数据的共享和应用。

通过后台管理系统,用户可以实时监控物体的位置、状态和流动情况,提高物流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六、数据传输和处理RFID系统中的数据传输和处理是整个系统的关键环节。

标签通过无线电波将数据传输给读写器,读写器将数据传输到后台管理系统进行处理。

在传输过程中,数据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保护数据的安全性,可以采用加密和认证等安全措施。

为了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可以采用校验和和纠错码等技术进行数据校验和纠错。

七、应用领域RFID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rfid应用系统的构建

rfid应用系统的构建

耐久性
电子标签具有较好的耐久性和抗污染能力, 适用于各种恶劣环境。
适用性
RFID技术可广泛应用于物流、零售、制造、 医疗等领域。
RFID技术的分类
01
02
03
有源RFID
电子标签内置电池,可主 动发送信号给阅读器,通 信距离较远,但标签寿命 受限于电池寿命。
无源RFID
电子标签通过吸收阅读器 发出的无线电波获取能量, 标签寿命长,但通信距离 较短。
3
标签材料
标签材料的选择对于其耐用性和成本有着重要影 响,常见的材料有纸质、塑料和金属等。
阅读器
阅读器功能
01
阅读器负责与标签进行通信,读取和写入标签信息,应具备多
标签识别、防碰撞处理等功能。
阅读器接口
02
阅读器应具备多种通信接口,如RS232、USB、WiFi等,以便
与外部设备进行数据传输。
阅读器安全性
国际标准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将制定更加完善的 RFID标准,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互操 作性和兼容性。
国内标准
各国政府将制定符合本国需求的RFID标准,推动本 国RFID产业的发展和应用。
企业标准
各大企业将制定符合自身需求的RFID标准, 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THANKS FOR WATCHING
应用领域的拓展
01
智能制造
智慧物流
02
03
医疗健康
RFID技术将在智能制造领域发挥 重要作用,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 化和智能化。
通过RFID技术,实现物流信息的 快速、准确采集,提高物流效率 和降低成本。
RFID技术将在医疗健康领域发挥 重要作用,如药品追踪、医疗器 械管理等方面。

正确构建RFID应用系统的10个步骤

正确构建RFID应用系统的10个步骤

正确构建RFID应用系统的10个步骤
如果正确地构建RFID应用系统,本文给出了10个步骤供用户参考:
1、先确定你应用RFID技术所解决问题的范畴,是解决单一点的技术问,还是将RFID技术纳入基础设施中,解决多个问题。

2、确定您需要针对哪些人或事物来进行定位和跟踪
3、确定人或事物之间的有效定位距离
4、确定定位精度以及环境布局
5、创建一个表格来记载每项物品
6、考虑其他可能会影响该系统是否合适的因素:
⏹资产的规模有多大?
⏹感应物资的灵敏度及临界点?
⏹其他射频设备在操作领域中是否会用到RFID系统?
⏹需要监控物品的情况?
⏹部署系统会破坏多少现有的业务活动?
⏹系统是否需要本质安全或符合兼容“?
⏹重要的是数据的安全性如何?
⏹总拥有成本是什么?
7、在名单上优先列出将受益的跟踪管理对象,或对象组件。

8、设置一个良好的系统集成服务模式
9、试运行系统北京惠祥:
10、推出系统,并根据需要进行扩展。

如何构建成熟有效的RFID应用系统

如何构建成熟有效的RFID应用系统

如何构建成熟有效的RFID应用系统对一个成熟、有效的应用系统来说,不管其业务场景千变万化,对RFID 接入技术要求迥异,其共同之处在于如何有效地用法RFID信息,实现与企业现有系统的信息整合,优化内部业务流程,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个良好的RFID应用参考架构,可以很好地协助企业达到这一目标。

RFID应用参考架构由下列4层组成。

阅读器层:位于架构的最底层,阅读器常常由触发器控制,每秒读取标签上百次。

无论何时,可设定IP地址的阅读器都由一个且只能由一个边缘服务器控制,以避开浮现与网络分区相关的问题。

边缘层:边缘服务器定期轮询阅读器(例如每秒两次),以消退重复操作,并执行过滤和设备管理。

边缘服务器还产生ALE大事并将大事发送到集成层。

在发送消息时,通常需要“一次胜利”的消息语义来保证消息传且只传一次。

集成层:接收多个ALE大事,并将它们合并到工作流中,工作流会作为更大业务流程的一部分与多个不同系统和人员接触。

集成层用法基于标准的JCA适配器与打包应用(如库存管理或产品信息管理系统)交互。

该层还通过控件与系统配合。

控件是一种开放源框架,它提供抽象层,将后端组件表示为可重用组件。

集成层也可能通过Web服务接口与ONS通信。

与DNS服务器相像,ONS 也可用于查找唯一的RFID标志ID,并识别其他产品信息。

集成层必需不断从EPC-IS储存库查询数据,EPC-IS为ALE大事提供业务背景,例如通过供给链跟踪和追踪产品。

集成层还可以用B2B消息(如查询EPC-IS储存库的EDI或Web服务哀求),通过防火墙中的网关与外部系统通信。

将边缘层和集成层分开可以提高伸缩性,并为客户降低成本(由于边缘层负担更轻,价格更低)。

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衔接池在互联网数据库衔接中的用法越来越广,这个行业正由互联网通信变为RFID通信,这就需要一个边缘层来过滤信息,一个集成层来完成衔接。

第1页共2页。

第9章 RFID应用系统的构建

第9章 RFID应用系统的构建

20
3. 智能标签将会更加智能化 RFID技术的发展将会带来更大容量的存储器,更 宽的读取范围和更快的处理速度。虽然我们不能 预计未来芯片的耗费,但是我们所知道的是它将 会呈几何级成长,具有在未来的几年内会对供应 链产生重大影响的能力。 9.6.5 RFID应用系统发展趋势 1. 系统的高频化 2. 系统的网络化 3. 系统的兼容性更好 4. 系统的数据量更大
8
9.3 运行环境与接口方式
9.3.1运行环境 一个完整的射频识别应用系统应当包括读写器、 电子标签、计算机网络等设备。考虑到数据读取 、处理、传输等问题,还应当考虑读写器天线的 安装、传输距离的远近等问题。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运行环境相对比较宽松, 从应用软件系统的运行环境来看,可以在现有的 任何系统上运行基于任何编程语言的任何软件。 计算机平台系统包括Windows、Linux、UNIX以 及DOS平台系统。
21
习题9
2、简述RFID的工作频段及应用场合。 5、选择与配置RFID射频天线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8、RFID项目的实施包含哪4个阶段?并简要说明。
22
RFID的低频系统主要用于短距离、低成本的应用 中,如多数的门禁控制、动物管理和防盗追踪等 ,此频段在绝大多数的国家属于开放,不涉及法 规开放和执照申请的问题,因此使用最广;
高频系统的代表性应用为证卡,非接触式IC卡发 展快速;
6
超高频系统应用于需要较长的读写距离和高读写速 度的场合,其天线波束方向较窄且价格较高,可大 幅提升现阶段的应用层次,通信品质佳,适合供应 链管理,但有各国频率法规不一的问题,现有的使 用者频率选择问题不可避免,否则跨区应用必然会 出现管理的盲点。 目前,频率选择的主要问题是在供应链中的应用, EPCglobal规定用于EPC的载波频率为13.56MHz和 860~960MHz两个频段。860~960MHz频段的应 用则较复杂,ISO 18000-6定义了超高频(UHF) RFID系统的频率范围和EPCglobal的协议EPC Class 1 Gen 2给出的RFID系统频率范围均为860~ 960MHz。

RFID应用系统的构建

RFID应用系统的构建

NFC(近距离无线通信) 135kHz以下
ISO TC 204
EAN/UCC
UWB(超宽带无线技术) 13.56kHz
ISO TC 122
GB18937(CNPC)
860~928MHz(UFH) ISO/IEC JTC 1 SC 31
2.45GHz及5.8GHz ISO/IEC 18000
通信频率的选择
国内频率分配现状
在我国,明确规定了无线电频谱资源属于国家所有。由国家对无线点频谱实行统一的 规划、合理开发、科学管理、有偿使用。研制无线电发射设备所需要的工作频率和频段应 当符合国家有关的规定,并报国家无线电管理机构核准。目前我国的RFID使用的主要频段 有HF(13.56MHz)、UFH、MW(2.45GHz)等
ETC系统的介绍
1)应用背景
1.3)ETC系统及其应用对比分析
工作方式项目
全双工主动式
通信频率
5.8GHz
载波间隔
10MHz
通信速率
1Mbps
可靠性

通信效率Βιβλιοθήκη 高电波发射能力自行发射电波
对发射功率的要求
小(10mW)
通信距离
约30m
可同时通信的数量
最大8台
通信信息量
539kbit
适用领域
ETC、车辆管理
兼容性较好。
RFID器件的选择
器件的选择主要分为:
读写器的选择
主要在智能读写器和傻瓜读写器之间进行抉择,智能读写器可以读取不同频率的标签同时具有过 滤数据和执行指令的功能,傻瓜读写器功能较少价格便宜,应当根据自己的需求合理选择。
频率的选择
UFH标签工作频率是860~960MHz,阅读距离较长。HF标签工作频率为13.56MHz,在短距离工 作是性能良好,抗干扰较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4 RFID器件选择
9.4.1选择RFID读写器的正确策略 1. 选用智能读写器还是傻瓜读写器 2. 频率 3. 不同结构形式的读写器 4. 天线 5. 输入输出装置 6. 网络的选择 7. 升级为Gen2 8. 成本预算
9.4.2选择与配置RFID中的射频天线 在RFID装置中,工作频率到微波波段的时候,天 线与标签芯片之间的匹配问题变得更加严峻。采 用天线的目标是传输最大的能量进入标签芯片, 需要仔细设计天线与自由空间以及和其相连的标 签芯片的匹配。 在选择天线时的主要考虑是,天线的类型、天线 的阻抗、应用到物品上的RF性能、在有其他的物 品围绕被贴标签物品时的RF性能。 1. 可选的天线 2. 阻抗问题 3. 辐射模式 4. 局部结构的影响5. 距离
RFID项目的实施,可以分为起步、测试和验证、 试点实施、实施4个可行阶段,逐步实现平稳缓慢 的过渡。 9.6.1 第一阶段:起步 1. 建立开发环境 2. 选择精英合作伙伴 (1)经验和核心能力。(2)解决方案营造商 的专注程度。(3)售后服务。(4)制造、测试 智能标签。(5)标签放置。(6)标签:好标签 、无效标签和不被读取标签。
9.2.4 我国频率分配现状 目前我国RFID方面使用的主要频段有HF(13.56MHz ),UHF,MW(2.45GHz)等。HF频段、MW频段( 2.446~2.454GHz)都可以使用;但UHF频段的问 题则比较复杂,我国在UHF频率范围内,已经存在 多种无线通信的应用,其中包括GSM和CDMA的通信 频段。 目前,我国UHF频段相关的测试工作已经在积极的 进行中,UHF RFID的频谱分配方案尚未正式公布 ,我国频率标准的确定仍有待时日。
2. 通往高投资收益率(ROI)的途径 在实施阶段,要寻求各种机会提高效率,并为流 程建立起度量标准用以量化改进幅度,为实现高 的ROI打下基础。在试点运行时选取的解决方案应 该是可调节、有力、侧重于工业方面的低成本实 施。 (1)整体质量控制(2)数据采集 (3)网络和设备管理(4)智能介质管理 (5)工业设计
9.3.2接口方式 接口方式主要指的是读写器和数据处理系统计算 机的接口方式。RFID系统的接口方式非常灵活, 包括RS-232、RS-485、以太网(RJ45)、WLAN 802.11(无线网络)、Wiegand接口等接口,不同 的接口具有不同的应用范围和性能特征。 9.3.3接口软件 无线射频识别设备制造厂商在向用户提供或者 销售自己的产品时,都会提供相应的接口软件甚 至是软件的源代码。通过这种接口软件,可以对 设备进行测试,直接生产一定格式的数据文件, 供用户分析使用,也可以向其他应用软件提供数 据接口。
9.2 频率选择
频率选择是RFID技术中的一个关键问题,频率标 准直接影响RFID技术的应用。频率的选择既要适应 各种不同应用需求,还需要考虑各国对无线电频段 使用和发射功率的规定。 9.2.1使用的频率范围 工作在不同频段或频点上的电子标签具有不同的 特点。射频识别应用占据的频段或频点在国际上有 公认的划分,即位于ISM波段之中。典型的工作频 率有125kHz,133kHz,13.56MHz,27.12MHz, 433MHz,902~928MHz,2.45GHz,5.8GHz等。
9.5 系统要求与系统架构
9.5.1 系统要求 1.可伸缩性 2.可用性 3.安全性 4. 互操作性 5.集成 6.管理 7.消息传递
9.5.2系统架构 根据选定的电子标签、读写器,加上中间件、数 据集成环境和上层的应用系统,一个典型的RFID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统就构建好了,其系统架构如图9-1所示。
9.6 RFID项目实施的四个阶段
2. 期望的解决方案 即便在第一年中只有一小部分的出货需要满足 RFID的要求,解决RFID的实施问题也会为今后的 业务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第三阶段结束之前,将 会建立确定的业务流程和步骤,而且在大宗货流 和高处理速度的条件下测试软硬件设备,并验证 系统的精确性。
9.6.4第四阶段:实施 1. 真正的乐趣从现在开始 虽然目前的技术水平还不能达到完全的RFID技 术实施,数以百计的公司都正在为此努力。技术 仍需要发展,标准化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各种相 关协议还会改变,智能标签会升级到第二代中的 第一类。这些行业上的改变意味着设备的更换。 所以要选择那些提供资产保护计划的供货商保护 用户的投资,供货商还要提供可升级的固件(如 符合已提出的96位标准)和可调整的解决方案, 这样当技术更新时,就不必从头开始。
3. 智能标签将会更加智能化 RFID技术的发展将会带来更大容量的存储器,更 宽的读取范围和更快的处理速度。虽然我们不能 预计未来芯片的耗费,但是我们所知道的是它将 会呈几何级成长,具有在未来的几年内会对供应 链产生重大影响的能力。 9.6.5 RFID应用系统发展趋势 1. 系统的高频化 2. 系统的网络化 3. 系统的兼容性更好 4. 系统的数据量更大
9.3 运行环境与接口方式
9.3.1运行环境 一个完整的射频识别应用系统应当包括读写器、 电子标签、计算机网络等设备。考虑到数据读取 、处理、传输等问题,还应当考虑读写器天线的 安装、传输距离的远近等问题。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运行环境相对比较宽松, 从应用软件系统的运行环境来看,可以在现有的 任何系统上运行基于任何编程语言的任何软件。 计算机平台系统包括Windows、Linux、UNIX以 及DOS平台系统。
9.2.2 工作频率与应用范围
微波电子标签的典型应用包括移动车辆识别、电子 身份证、仓储物流应用、电子闭锁防盗(电子遥控 门锁控制器)等。
9.2.3 频率特性与频率选择 当前RFID工作频率跨越多个频段,目前RFID使用 的频率有6种,分别为135kHz以下、13.56MHz、 433.92MHz、860~930MHz、2.45GHz以及5.8GHz。
第9 章RFID应用系统的构建
9.1选择标准 一个完整的电子标签系统要能够正常工作,必 须要有电子标签和读写器设备信号之间的通信协 议、无线频率的选用、电子标签编码系统和数据 格式、产品数据交换协议、软件系统编程架构、 网络与安全规范等标准。具体归纳为4大类,分别 是 电子产品编码类标准 通信类标准 频率类标准 应用类标准。
1. 低频段电子标签 低频段电子标签,简称为低频标签,其工作频 率范围为30~300kHz。典型工作频率有125kHz、 133kHz。 2. 中高频段电子标签 中高频段电子标签的工作频率一般为3~30MHz 。典型工作频率为13.56MHz。 3. 超高频与微波标签 超高频与微波频段的电子标签,简称为微波电 子标签,其典型工作频率为433.92MHz,862(902 )~928MHz,2.45GHz,5.8GHz,微波电子标签可 分为有源标签与无源标签两类。
9.6.2第二阶段:测试和验证
1. 2. 3. 4. 5. 6.
引入系统集成合作伙伴 集成多方面的应用软件 与存储仓库的基本设施集成 对RFID合作伙伴的要求清单 验证供应商人选 寻找供应商
9.6.3第三阶段:试点实施
1. 大胆启动 试点项目的目标是开发出一个可预期、范围可调 节的系统。这要求在标签放置、输出和性能方面 达到一定的精度。在这个过程中小心测量、精心 记录能从根本上减少错误,有助于同合作伙伴和 客户一起建立最终的作业流程。要标记重要事件 ,以便详细规划系统实施情况。不要一味往前赶 ,要不时地停下来评估目前的解决方案。
RFID的低频系统主要用于短距离、低成本的应用 中,如多数的门禁控制、动物管理和防盗追踪等 ,此频段在绝大多数的国家属于开放,不涉及法 规开放和执照申请的问题,因此使用最广;
高频系统的代表性应用为证卡,非接触式IC卡发 展快速;
超高频系统应用于需要较长的读写距离和高读写速 度的场合,其天线波束方向较窄且价格较高,可大 幅提升现阶段的应用层次,通信品质佳,适合供应 链管理,但有各国频率法规不一的问题,现有的使 用者频率选择问题不可避免,否则跨区应用必然会 出现管理的盲点。 目前,频率选择的主要问题是在供应链中的应用, EPCglobal规定用于EPC的载波频率为13.56MHz和 860~960MHz两个频段。860~960MHz频段的应 用则较复杂,ISO 18000-6定义了超高频(UHF) RFID系统的频率范围和EPCglobal的协议EPC Class 1 Gen 2给出的RFID系统频率范围均为860~ 960MHz。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