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二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必修2《荷塘月色》教学反思

高一语文必修2《荷塘月色》教学反思

高一语文必修2《荷塘月色》教学反思高一语文必修2《荷塘月色》教学反思1《荷塘月色》这是一篇比较优美的散文,尤其是课文的4、5、6三段。

我把教学重点定在了对这三段的赏析上,在课前布置了预习作业,以每一大组为单位,每一大组一段,请学生自行鉴赏这三段。

课堂效果很不错,学生积极性很强,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

同时,在提到作者为什么觉得心情苦闷这一问题时,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有学生提出“朱自清想离婚”,这与孙绍振关于朱自清心情苦闷原因的“伦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从中引出孙绍振的'“伦理论”和钱理群的“政治论”,对作者“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进行了探究。

可见,信任能创造美的世界。

相信学生,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高一语文必修2《荷塘月色》教学反思2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散文,是必修二中专题四“慢慢走,欣赏啊”这一专题中的一篇散文。

这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

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

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

这篇文章,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淡素雅、超凡脱俗的月下荷塘图。

教材中要求的是欣赏文章的意境美,因此我在设计教学时,使注意从意境这方面进行切入来学习欣赏这篇文章。

“意境”顾名思义,即“意”与“境”的组合,意为作者的情感,而“境”则为外在事物,所谓“意境”即为作者内在情感与外在景物的有机结合,情景交融。

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注意让学生体会荷塘之美,月色之美,以及在描写荷塘月色时所用的语言之美,并探究语言刻画的手法,其次是让学生领悟一切景语皆情语,探索朱自清先生在本篇文章中蕴藏的情感,紧扣开头的第一句(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对全文进行思想感情上的分析,因此我安排了两课时,第一课时重点鉴赏文章的语言,欣赏美丽的荷塘月色之景,第二课时从景入情,对其情感和所表达的思想进行分析,感受文章的意境美(散文就是美文,是文质相称,形神俱美的艺术品),古人说“文因质立,质资文宣”。

高一语文的教学反思(优秀6篇)

高一语文的教学反思(优秀6篇)

高一语文的教学反思(优秀6篇)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这里是可爱的编辑给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的教学反思(优秀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篇一20xx—20xx学年度,我担任高一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其中一个是成绩优秀的班级,一个是普通班级。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认为自己积极主动,认真负责,较为圆满地完成啦学校交给的教育教学工作。

一、所做的努力:(一)保持、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做好初、高中的衔接工作。

1、众所周知,兴趣是较好的老师,我认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一部分来自他的语文老师,因此,我努力上好每一节语文课,力图用充沛的感情,丰富的语言、知识,深刻的思想,灵活的教法来吸引学生,引发学生兴趣。

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各种语文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有利于我全面啦解学生实际。

2、复背课文利用早自习时间,对初中所学诗歌、文言文进行复背检查,让学生在复背的过程中增强文言语感,有利于高中文言文教学。

3、坚持每周写随笔,不限制内容、体裁,只要求须表达真情实感。

同学们在随笔中畅所欲言,喜怒哀乐任意表达。

我坚持全批阅,每篇随笔后面都有我或多或少的批语,这些话给学生们鼓励,让他们乐于表达。

我还在其中把握啦学生的思想动态,有利于我的班主任工作,也能为其他老师提供有效的教育建议。

(二)夯实基础知识,培养语文能力面对两个基础、水~平相差甚远的班级,我该如何实施教学呢?首先,我把语文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需要记忆、背诵、积累的基础知识。

一类是需要学生掌握技能、方法,进而形成能力的。

比如:阅读、写作。

对于一部分内容,主要发挥啦各班语文科代表的作用,请他们按照要求布置、检查、督促学生复习,利用早自习做过关练习。

后来我觉得这样做还不够,就在第二学期改变做法,对1000个字音练习逐一过关,每个学生每星期过关100个字音,并且是老师逐一检查每个学生过关。

语文版高一语文必修二《杜甫诗四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语文版高一语文必修二《杜甫诗四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语文版高一语文必修二《杜甫诗四首》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本次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课程为语文必修二。

本教学内容为杜甫诗四首。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杜甫被认为是一位重要的诗人,对于学生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本次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修养,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和《竹枝词》四首杜甫诗的基本意思;(2)熟悉杜甫的笔法、语言风格、意象等基本特点。

2.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2)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1)让学生感受历史背景对文学创作的影响;(2)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学情感。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登高》教学教学内容:《登高》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诗中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疆域的热爱和对壮丽山河的景色的赞叹。

主要通过对写景的手法来表现杜甫对于祖国的热爱和推崇之情。

教学方法:通过课前的热身知识问答,引入《登高》的诗歌背景和诗歌内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然后利用PPT进行课文的呈现和讲解,引导学生熟悉诗歌的结构和内容,并对比其他古代诗人的写作手法,分析其与杜甫的不同之处。

接着对诗歌的主题和意境进行深入解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自己的感悟。

最后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分享的方式交流学生的感受与认识。

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教学内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的一首思乡之作,表达了诗人在家乡的想念之情,诗句中充满对故乡及亲人的思念与怀念,抒发了诗人的痛苦和对命运的无奈。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呈现,介绍茅屋这一环境背景,从而引入杜甫的诗歌内容。

之后依次介绍诗歌的前两节、后两节的主要内容,并引导学生梳理文意,熟悉杜甫的情感和思路。

最后结合实际,让学生自己动手写下自己的心情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刻领会本文的感人情感,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3. 《春望》教学教学内容:《春望》是一首描写自然景物和人们生活的诗歌,旨在表现春天的景色和生活情趣。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短歌行》教学反思 (2)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短歌行》教学反思 (2)

《短歌行》教学反思《短歌行》是人教版必修2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中的诗歌,也是最能体现曹操诗歌思想艺术风格的名篇之一。

高一上期学生已学习了现代诗歌,有了一定的诗歌知识积累,但对于古代诗歌明显存在遥远的距离。

本课教学力图从多方位的朗读入手解读本诗,并且在此基础上理解诗歌情感和诗人形象。

一、多次诵读,环环相扣这节课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把握诗歌的意境,以达到理解和背诵的目的。

一读,老师范读,学生正音正字;二读,老师配乐朗读,学生带入情感朗读;三读;自由朗读,在自读中自主体会诗歌情感。

四读,小组探究朗读,并进行激情展示。

五读,划分了诗文层次,分析了各层次所表达的诗人的不同的思想感情之后,全班同学再次齐读,目的主要是体会和理解诗人真实、细腻、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五次诵读,由浅入深,由内到外,由点到面,一步一步地使学生从学习到接受,到领悟,再到吸收,循序渐进地掌握这首诗。

二、品读赏析全诗,挖掘文本内容和诗人形象。

语文课上,讲授知识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语文,所以,我在学生诵读时放入对文本的挖掘和诗人形象的分析。

我希望让学生在全面把握文本内容的同时,学会用探究的思维去学习语文。

在对《短歌行》层次的划分上,我把每八句诗划分为一节,全诗共分为四节,注重分析各个层次之间的层递关系;诵读时,我按节讲解,帮助学生理顺全诗的线索,理解诗歌内容及情感层层递进。

在课堂上,我采用问答式交流,逐步引导,让学生有方向的思考,使思想活跃,思维发散,能力提高。

在最后,对曹操形象的进一步探讨中,联系现实让学生汲取正能量。

三、创设氛围,语言力图生动,激起学生兴趣。

为了营造历史氛围,使学生迅速进入诗歌情境,我通过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播放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相关片段,在这慷慨、雄壮、悲凉的歌声中,学生们听得很认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迅速的进入了情境。

在课文讲授时,我尽量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来讲授,比如插入歌曲《说唱脸谱》和《味道》,让学生产生亲近感。

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教学反思

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教学反思

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教学反思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教学反思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教学反思(第一篇)本学期担任高一普高6班和职高7班的语文教学,现总结如下:一、立足学情,激发兴趣,夯实基础1、普高班和职高班的学生各有自己的特点,需分别了解、分析学情,分类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实施相应的教学方法。

比如,6班学习习惯较好,基础也较好,教学侧重于学习方法的指导;7班相对而言,基础薄弱些,学习习惯也不够好,因而侧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注重夯实基础。

重点落实语文新课标中的基础性要求。

2、重视基础的同时,将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教学中,从学生的长远考虑,关注时代信息,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将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将来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重点落实语文新课标时代性要求。

3、以教材为基础,引导学生重视审美能力的培养及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珍爱,注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因素。

根据各自的学习特点,通过课外广泛的阅读继承民族优秀文化或吸取世界一切优秀文化,重点落实语文新课标中的选择性要求。

二、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精心设计教学,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大胆创新。

1、理解新课改的背景及目标,积极参与新课改建设。

教学过程中,以“精心”二字为核心,将了解学情、钻研教材、设计课堂教学贯穿在新课改建设活动中,在课改的过程中,改变观念,提升教学的艺术水平。

2、以小专题研究的方式,在教学反思中记录点滴的思考,以备今后创造性实施教学所用。

3、创新的过程必须充分考虑到学情。

如何将新思想新方法渗透到具体的学情中,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有过较深入的思考。

三、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积极参与教研活动,提升观念,提高教育教学的艺术本学期继续深入《高中语文新课标》的研究,并结合学校的语文教研活动------同课异构,进一步推动了课堂教学观念的更新进程,在设计理念和设计实践上又有了新的进步。

此外,继续学习《走进高中语文教学现场》《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引领高中新课程》等书籍。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5篇)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5篇)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5篇)【第1篇】高一语文教学反思本学期顺利地完成了高一年级语文课的教学任务——必修1和必修2两册课本和读本的教学。

现将本学期教学作如下反思:一、走进文本,深入解读,让学生直接体验了作品的人文精神。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丰富的人文内涵。

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的培养,加深、加强人文性、情感性的熏陶和感染。

把学生带进教材,深入解读文本,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

有句话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文本的解读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而对文本的解读直接影响着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训练,深入地解读文本,影响着课堂的流动,影响着课堂的生命。

所以深入解读文本,指导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能更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走出文本,有意识地拓展学生阅读面,丰厚了学生的文化底蕴。

在我们的意识中,语文素养好的人,一般都是从小就阅览、欣赏古今中外的名著,受到其优秀文化的影响、熏陶,在这种过程中不知不觉地陶冶了情操,培养了优秀的品质。

他们对真、善、美有自己的鉴别能力,对是非曲直有自己正确的衡量标准,对社会、人生有自己正确的观点。

这样的人无论他身处逆境,还是春风得意,他都能以一种坦然心态去面对生活,始终能把握好生活的航向。

所以,语文素养是学习所有科学知识、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础素养。

但光靠教材的几篇文章,学生要学会表达是不可能的。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带学生走进文本,还要带着学生走出教材,扩大他们阅读范围,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

三、加强了语文实践活动,逐步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在本学期,在班上开展了丰富的课外活动:即兴演讲,诗歌朗诵,巧对对联,汉字书写。

语文实践活动,是学生语文能力体现的载体。

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通过语文时间活动来进行提升。

高一语文必修2教学反思《故都的秋》

高一语文必修2教学反思《故都的秋》

高一语文必修2 教学反思《故都的秋》
散文《故都的秋》是中国作家郁达夫于1934 年创作,作者用饱蘸情愫的柔毫,描画出一幅神韵清绝、典雅质朴、极具个性的北国秋色图,一切景语皆情语。

为大家推荐了高一语文必修2 教学反思,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故都的秋》是一篇写景叙事散文,是一篇经典文章。

但由于经典往往距离学生生活实际遥远,学生领悟其实质有一定难度。

再加上本文是名篇,对我这个尚无教学经验的新教师来说,教学压力可想而知。

在上课时,我竭尽多媒体教学之能事,准备了感秋品秋读秋写秋四个教学程序,力求体现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变革。

当我在一个班上课时,便体会到课件复杂、活动形式繁多、内容庞杂,并不利于学生对散文意象与意境、情感与思想的把握。

于是我立即修改教学设计,原则是力求简单,以静为主,侧重指导学生进行赏析和品读。

《故都的秋》,如果仅是通过秋槐图、秋雨图、秋凉图、秋果图等几幅图的连接来解读故都秋特点的话,不仅将文章有机的整体割裂了,也体会不到作者匠心独具的选材和高超的写作技巧。

只有通过引导学生去关注作者的选材,才能真正体味出《故都的秋》中那种浓浓的不用寻秋而秋味自隽永的韵味。

当然也只有知人论世,才能够真正解读懂作者景语中寄寓着的情语。

但这还远没有结束,语文教师应该时刻保有给学生种下一颗读书种子的信念,所以有必要给学生留下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推荐书目,让愿意读书的学生能。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赤壁赋苏轼》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赤壁赋苏轼》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赤壁赋苏轼》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了解苏轼及《赤壁赋》的背景、内容、意义;•掌握文言文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对古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重点•分析《赤壁赋》的文学价值;•让学生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方法;•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和历史。

三、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赤壁赋》的意义;•培养学生感受古文的美。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1.1 热身讲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介绍《赤壁赋》的背景和作者苏轼的生平。

1.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赤壁赋》的前四段,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问题:•《赤壁赋》写的是什么?•苏轼在赤壁大战中扮演的是什么角色?2. 导学环节2.1 分析梦笔生花的意义让学生一起分析《赤壁赋》中“梦笔生花”这个词组的意义,并解释苏轼为什么会用这个词组形容自己。

2.2 了解《赤壁赋》的形式介绍《赤壁赋》的文学形式和写作方式,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和用字技巧,并让学生逐步了解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3. 实践环节3.1 分组讨论根据老师发放的分析题目,学生自行组成小组,展开讨论,挖掘《赤壁赋》中的深层含义,并寻找例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3.2 赏析古诗词让学生欣赏苏轼的古诗词,比较现代汉语和古代文言文的差别,并分析古代文言文的美。

4. 课堂总结老师总结上课内容,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梳理本节内容的知识框架和学习重点,让学生掌握《赤壁赋》这篇古文的文化价值和人文意义。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针对《赤壁赋》这篇古文进行教学,通过分析文本内容、讨论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和学习技能等多方面进行探究。

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让学生从古代文化的角度去理解和鉴赏《赤壁赋》,并通过分组讨论、赏析古诗词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普遍对古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较弱,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来刺激学生的兴趣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高一必修2《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

高一必修2《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

高一必修2《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高一必修2《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高一必修2《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一《孔雀东南飞》这部文学作品,是保存下来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讲述了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悲剧。

鲁迅说“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这个爱情悲剧的骨架被亦柔亦刚之美填充着血与肉,极富浪漫主义的将“双飞鸟”“自名为鸳鸯”的结局与“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的起兴开篇首尾呼应,紧紧地将读者的心弦扣住,不仅让人欣赏“有价值的东西”的美,还让人忍受爱情这“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的痛苦,是美与悲结合完美的文学作品。

本文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

且本文故事情节在民间广为流传,被改编成戏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影响深广。

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

因此,教学本文可从语境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

在教学时,可利用电教手段,或阅读有关资料,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本课时主要探讨刘兰芝的人物形象塑造,让学生自己找到相关语段,自己先行朗读、讨论、分析,教师加以引导、归纳。

以下的教案为有顺序的,但实际操作由学生的回答而定。

分析中探讨人物性格及其命运,并联系当时社会环境。

设置探究课题:兰芝究竟为何离开焦家?刘兰芝聪慧美丽,勤劳能干,知书达礼,焦仲卿与她又情深似海,可是焦母为何非休她不可?封建社会妇女被休,一般被认为奇耻大辱,会遭人鄙弃。

为什么刘兰芝被休后身价反而更高了?谈谈你是如何认识县令太守为子求婚的?既然这种可能微乎其微,为什么诗中出现了那样的情节?他们可以不死吗?焦刘二人的死有其必然性吗?寻求刘兰芝殉情的真正原因。

正堂课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对人物分析也追求一个“水到渠成”的效果,应该说,教与学是愉悦而有收获的。

高一必修2《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二《孔雀东南飞》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共有22个自然段,而且是文言文,所以很发愁,有种“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觉。

2023年高一语文教学反思20篇【精彩6篇】

2023年高一语文教学反思20篇【精彩6篇】

2023年高一语文教学反思20篇【精彩6篇】高一语文教学反思20 篇一在本学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严格要求自己,教学得到了学生的'肯定,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对教育的理解又更深了一层。

教学工作,有汗水,充满苦涩;更有甜蜜,充满快乐。

现将本学年的教学工作做个总结如下:一、夯实基础,温故知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语文学习的能力。

高一阶段对学生来说是个比较重要的时期,尤其是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非常重要,这对将来的高考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基于这样的认识,刚开学,我在教学中有意识的从最基本的字词句入手,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并将学习中遇到的已在初中学过的知识点,进行强化复习,然后联系所学到的新的内容,做到温故知新。

由于一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差,学习兴趣淡薄,通过基础知识的巩固加强,诱发这部分学生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严格按照语文大纲的的总体教学要求和目标去组织教学,抓好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

为了切实地提高语文课的效率和质量,从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到课后辅导,考试等都严格认真地去按要求和标准去做,保证了教学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从教的方面给学生的学提供了切实的保障。

三、尝试“先学后教”的方法,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很重要的,而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

而“先学后教”就是适应了这一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自学发现问题,同学相互讨论,问题明了,深入探究后,如果还有疑问,教师给予适时的点拨和讲解,这样就可以加深印象。

课上,以小组为单位,围绕问题,展开讨论,进行评比,极大的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高一的学生对高考都比较陌生,为此,我就不断的利用各种机会向学生讲解有关高考的各种信息,介绍高考的状元经验,学习方法,往届的高考语文试卷,使学生及早的对高考有所了解,明确高考的题型,树立高考的意识,做好准备。

总之,高一语文教学工作已经接近尾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了一些不足,例如在课堂的时间把握上有时掌控不了,对于一些问题讲得不够透彻……在以后的教学里,我会更严格要求自己,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课后之余积极充电,争取更大的进步。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最新13篇)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最新13篇)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最新13篇)高一语文教学反思篇一长久以来,语文课堂充斥着浅薄,低级,呆板,滥情。

给人的感觉是语文课堂就是思想品德课,说到基础知识,就是字词句;语文老师犹如豆腐娘、犹如疱丁大劫八块,作文教学就是样板戏;语文课改,如同”脑筋急转弯“;语文要审美性,那就朗读一下,最好再来点眼泪,到处是滥情……一、课文教学“教什么”这是针对教学内容而言的。

“教什么”的问题是教学内容的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的高低。

在这个问题上,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最突出、最普遍的现象就是教学内容的空泛化和纯知识化。

所谓“空泛化”,就是教师讲授一篇课文,无论是滔滔不绝地“分析”,还是狂轰滥炸地“提问”,教学的着重点都放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

什么划分结构、归纳段意、总结中心思想及写作特点等,这些看起来好像很有条理,而实际上没有体现出语文的“特色”来,课上得很空。

而这些属于课文内容(即文章“写了什么”)方面的知识,学生只要认真读一两遍课文基本上都能把握。

一个又一个宝贵的40分钟,就这样白白地耗费掉。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无效劳动就集中体现在这一点上。

所谓“纯知识化”,就是教师在讲课文时,眼光聚焦在“这是什么”的层面上,如“这个字”怎样读音,“这个词”怎样解释,“这篇文章”分几段,每段是什么意思,中心思想是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等等,内容繁多,面面俱到,一篇课文恨不得放到嘴里先嚼个稀烂,然后再吐出来一口一口地喂给学生,把语文课上成“告知”课,学生只须记住就是了。

所以导致上述现象的存在,就是相当数量的教师片面地认为课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记住文中字、词等知识。

应该说,这是课文教学的一个任务,但绝不是惟一的任务,更不是终极目标。

我在听课中经常发现很多语文教师在他的教案中,都把“理解课文内容”列为“教学目标”中的一项。

而在实际教学中,落得最实的,教师最卖力气解决的也是这一项。

我们说,在课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写了些什么,这只是课文教学的低层次要求,而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到课文内部,理解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理解课文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功能,才是课文教学的高层次要求和根本任务。

高一语文的教学反思(精选5篇)

高一语文的教学反思(精选5篇)

高一语文的教学反思(精选5篇)高一语文教学反思篇一第一次作为一名老师走上讲台充满了新鲜感,同时也很紧张。

我所教的高一年级的语文课。

任高一的课,在很多老师看来是比较轻松的,高一新生充满稚气,有活力,新课的讲述相对来说也轻松了一些。

其实,教高一才更是任重而道远。

首先,这些孩子的思维和其他孩子相比更加活跃,也更加分散,难以集中注意力,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活跃思维,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才能把握好高一学生的心理,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总结一下我这一阶段的教学工作。

一、认真备课从学期初,对于教学大纲做一个细致的了解与分析,并根据当地学生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灵活的调整。

备课的整体思路在于一个“实”字和一个“巧”字上。

“实”字即落实大纲要求,落实新教材的要求,落实具体知识,把教学落实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水平上。

巧则要求在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创新教学设计,这样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在课堂上。

开学一个多月,我就是在这样的两个标准下进行备课活动的。

二、抓好45分钟在备好课的前提下,如何在45分钟的课堂上将所作的备课内容准确有序的讲出来,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我们学校对语文的课程安排相对死板,在每天下午的前两节,这是学生最困最容易瞌睡的时间,为了使学生能有兴趣的精神饱满的上好每一节课,我尽量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认真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充分地活动起来,我决不越俎代庖,也决不放任不管,做足做好“主导”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我是这样安排一节课的:一上课,先明确教学目标和具体任务;继而学生阅读思考,提问讨论;然后师生就重点难点互相提问作答;最后指导学生谈谈学习的收获。

这样就更有利于学生打起精神,不会在老师催眠曲似的大段讲述中度过一节课。

三、认真批改学生作业语文书面作业主要是作文,每两周一次,就有一百多篇,约十万余字。

我采取了教师批改为主、学生互批为辅、学生互批和老师批改结合的形式,认真对待每一次作文。

高一语文的教学反思优秀6篇

高一语文的教学反思优秀6篇

高一语文的教学反思优秀6篇高一语文教学反思篇一这个学期我担任高一年级两个重点班的语文教学,领导的信任、学生的渴望、家长的重托皆系于我一身。

因而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做到啦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各项教学工作。

这一学期是我参加工作以来任务最繁重的时期,家里父亲病重,单位任务繁重,一方面我是班主任,带两个重点班的语文课,一方面又要参加师大省骨干教师的培训班,面对如此的重担,我精心安排啦时间表,尽最大可能做到事半功倍:上午去师大培训,中午去照顾父亲,下午在学校上课,处理班务,盯自习,晚上在家备课,完成培训作业。

在自己的努力和同事的帮助下,终于度过啦难关,比较圆满地完成啦各项任务。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既获取啦宝贵的教学经验,又有深刻的教训,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备课情况。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

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校长经常对我们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

”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

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刚开学的时候,由于从高三下来后,对高一的教学工作需要一个适应期,也由于工作量比较重,我忽视啦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专心研究书本,教材,认为只要把教材钻透啦,想方设法令课文上地生动,学生就易接受。

然而学生却不买帐,课堂效率也甚微。

渐渐地我意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因而也留意起学生的特点。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有以下两方面的显著特点:高一新生听,说的能力相对较弱,授课采用较深的术语教学,同学们不能适应,也不能很好的理解。

另一方面,两个班的同学都各有特色,比如二班的学生比较活跃,学生反应较快,上课气氛积极;而一班正好相反,上课需细嚼慢咽,但整体朗读水平较好;二班注重个人能力,有一部分学生喜欢独立学习。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赤壁赋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赤壁赋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赤壁赋教学反思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篇重要作品,也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必修内容之一。

我在教授这篇作品的过程中,发现其中有一些值得反思和改进的地方。

首先,在教学前期,我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背景知识和学习能力,没有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文化背景知识。

赤壁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争赋,讲述了三国时期刘备和孙权联合击败曹操的故事。

学生对于三国历史的了解可能不够深入,这就导致了他们对于赋中所提及的人物和事件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事先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状况,为他们提供相关的文化背景资料,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赋中的内容。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我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赋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赤壁赋是一篇以描写自然山水为主,融合了大量山水意象和修辞手法的作品。

然而,学生在对赋进行解读时,过于依赖字面意思,没有深入理解作者所使用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这就导致了他们对于赋的整体意义的把握有些偏离。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他们培养对于诗词赋作品的审美能力。

再次,在课堂讲解过程中,我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赤壁赋是一篇以描写自然山水为主的作品,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但是,在我讲解的过程中,我大多数时间都是用来解释字面意思和内容的,而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表达的机会。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给予他们更多的思考、发言和表达的机会,培养他们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最后,我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困惑。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都是不同的,但是我在课堂上却没有很好地针对学生的差异性进行个别指导。

一些学生可能对于文言文有一些困惑,但是他们并没有及时向我提问,也没有得到及时的帮助。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和辅导。

高一语文的教学反思二

高一语文的教学反思二

高一语文的教学反思二高一语文教学反思篇四转眼,又过了一个学期。

回顾半年来的工作,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既获取了宝贵的教学经验,又有深刻的教训,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反思:这学期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做到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各项教学工作。

在同事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终于比较圆满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一、学生情况分析1、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词汇量窄得要命,一些常用的词语不但不知道意思,甚至都没有听说过;句子成分一概不懂,连主语、谓语、宾语都不会划分;基本没读过什么书,用“一穷二白”形容他们的知识面一点都不过分。

作文类似小学生习作,句子很多语病,且无话可说。

2.没有良好的听说读写习惯,阅读理解分析表达能力很差。

提个问题集体发言挺热闹的,但是一旦有同学起来发言就说不清楚了。

课堂笔记和课外学习的自觉性不够。

3、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学习上还算较配合,记得第一节课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讲了“韬光养晦”“韦编三绝”“曲突徙薪”“未雨绸缪”四个成语,结果学生还挺爱学的。

这让我感到非常欣慰,只要学生肯学,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二、上学期语文教学采取的措施如下:1.下大力气加强语言基础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帮助学生弥补语言基础的不足。

2、强调课前预习,坚持每堂课上课之前设计几个相关的问题来提问学生,否则,宁愿用上10—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弥补预习。

3、课堂上尽可能地采取“就文提问的方针”,让学生觉得有话可说、有文可依,不怕答错,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同时迫使学生多读、多看、多理解、多感受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并且慢慢地趋向敢说、想说、爱说。

4、坚持每堂课后都布置作业并及时做好检查、讲评的工作,在迫使学生学会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作业的同时不断地掌握知识。

5、写作训练从“基础”入手,指导记叙文写作,尤其是记叙中的描写方法,并进行了片断训练及综合训练。

必修二语文教学反思

必修二语文教学反思

必修二语文教学反思必修二语文教学反思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必修二语文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必修二语文教学反思1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是一个老话题了,而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至今还没有圆满的答案。

这里我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内容要讲到点子上语文教学要主则详,次则略,不可平均用力,或按照“作者介绍、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种八股味很浓的程式化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就难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教学效率必然低下。

教师必须做到,“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饮。

”即紧抓住课义的重点,牵动人隅而提挈全篇,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时间要用在刀口上“效率”的含义,就是指单位时间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获。

衡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如何,主要看有效教学时间,即在教与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习知识、习得技能、形成能力和提高认识真正起作用的时间。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45分钟的利用率。

如教《故都的秋》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一提起秋天,大家也许会浮现出一幅硕果满枝的丰收图景,也可能会有“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悲凉感慨,那么,郁达夫给我们带来了一幅怎样的秋天图景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故都的秋》。

学生翻开书,很快地找到了故都秋的特点“清、静、悲凉”,并结合自读提示,初步把握了景物特点与心境及时代背景的关系。

这样,在兴味盎然中也较容易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这样,既节省了时间,有提高了学生的听课效率。

三、着力点要放在能力训练上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

而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把着力点放在能力训练上。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彻底改革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以教师讲析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而代之以能力训练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主动学习和练习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

语文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燕歌行》教学反思

语文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燕歌行》教学反思

语文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燕歌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高适的《燕歌行》是边塞诗的典范,其思想内容之深之广,无可匹敌。

既写了边地战争、边庭风光,赞颂战士的英雄气概,同情他们的远戍之苦,又写出了军中的官与兵的矛盾。

但要理解本诗深厚的思想内容,课下注释中的部分内容是必须要关注的。

1、关注诗文后的注释,是做好诗歌鉴赏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该诗的课下注释中有这样一段话:“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

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开元23年,张守珪因与契丹作战有功,拜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

遂恃功骄纵,不恤士卒,开元26年,其部将败于契丹,张却隐瞒败绩,虚报战功,并贿赂奉命前去调查的牛仙童。

高适从“客”处得悉实情,乃作此诗以“感征戍之事”。

那么,该诗揭露军中官兵苦乐悬殊,抨击将帅腐败无能且不恤士卒,对浴血苦战的士兵寄予深切同情的主题也就非常鲜明了。

诗虽叙写边战,但重点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讽刺和愤恨不恤战士的将领。

同时,也写出了为国御敌之辛勤。

主题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壮。

此诗的主题是谴责边塞将领在朝廷的怂恿下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利,给兵士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牺牲。

2、以高适《燕歌行》为依托,总结有关边塞诗的鉴赏方法。

(1)抓意象。

具有典型边塞诗特征的意象有:边关、玉门关、羌笛、胡人、胡马、黄河、长城、明月、阴山、黑山、烽火、狼烟、宝剑、马、铠甲等等。

(2)抓内容。

边塞诗主要是结合雄伟、壮阔的边塞景色的描写,表现边塞将士驰骋沙场、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和豪情壮志,风格奔放雄伟,豪迈悲壮。

边塞诗主要内容有:A、边塞风光;B、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C、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D、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

E、厌战怨征。

(3)抓方法。

边塞诗中经常用到的表现手法有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对比衬托等。

《燕歌行》全诗处处隐伏着鲜明的对比。

从贯串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与汉将的怙宠贪功,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汉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都是鲜明的对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必修二教学反思《我与地坛》教学反思:《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代表作,课文节选了一、二两个部分。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叙述了他多年来在地坛公园沉思流连所观察到的人生百态和对命运的感悟,讲述的中心是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

作者最终由个人严酷的命运上升到生命永恒的流变,超越了个体生命中有限的必然,把自己的沉思带入到了生命全体的融会之中。

教学中我采用的是“诵读——体悟”法,诵读学生很投入,可是对文中的感情学生很难体悟到。

学生不明白作者为什么能从地坛中感受到生命的律动。

我要求学生从第5、7节的描写中寻找答案,费了不少时间。

分析第二部分时学生虽诵读了,但不能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体悟不到作者对母亲深挚的感情和伟大而深切的母爱。

我建议学生找出文中关于母亲心理活动的语句和思考作者对母亲的态度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反思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认为学生在理解文本时不能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带到文本中去,再有就是学生缺少那种人生经历,不能和文本产生对话。

更主要的是我们的学生生活中情感缺位了。

他们对父母为他们付出的一切已经习惯了,他们已经溺死在父辈爱的潮水中了。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部分学生已经串连起自我的生活体验,体会到了生命的可贵,母爱的无私与伟大了。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反思:《最后的常春藤叶》是欧亨利的一篇小说。

这篇文章采用文本探究的方式,用一连串的问题来和学生们一起来理清情节,分析人物,理解主题。

教学思路是很清晰的,也便于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

问题的预设与探究能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这个角度是成功的。

尽管课前经过了充分的准备,由于缺乏实践的原因,实际还是存在不少问题的。

《最后的常春藤叶》所属的专题是精神支柱,所在的板快是珍爱生命,所以同样一篇文章放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含义。

琼珊在这里可以作为不热爱生命的反面典型。

另外贝尔曼画常春藤叶如何体现出他那种“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的。

实际上作者在文章的前面都处作了铺垫。

通过这样一节公开课我受益匪浅,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积累了经验,明白了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教学反思:我一直在积极探索“低起点,高落点”的课堂教学策略,它的评价依据是:教学是否注重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联系;是否注重教学环节的层递性;是否注意教学基点提高的灵活运用;是否注重教学反馈的方式方法与效度。

我觉得我的这堂课还是可用这些依据进行评价:开篇对圆和水的联想就很好的联系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理解,品味,感悟本身就是一个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教学过程;散文语言的品味,句式的套用就是教学基点提高的灵活运用,材料阅读后的谈感受以及“人生”的话题作文的写作实际上就是一种学习后的反馈。

上完本课,我也深深感受到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要注重培养学生语文方面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综合实践能力,最终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教学目的。

要真正将“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力行全过程落实”的三全理念落实到平时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

《图片两组》教学反思:本文摄影照片占据了主要篇幅,这是以往教材所没有的,体现了新课程与时俱进的特色。

摄影作品不同于文字作品,摄影师通过画面来表现主题,通过形象来发言,通过镜头来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有着文本所没有的视觉冲击力。

图片是瞬间的永恒,我们透过一幅幅画面可以想像到发生在昨天的故事,听到人物的心灵之声。

通过图画和图片的文字说明把握图画的内涵,理解摄影者的意图,这是学习本课的重点。

学习本课的难点就在于怎样去阅读一幅图片,明确他所包含的深层含义。

解读图片,了解其思想内涵也应该是一种语文能力。

所以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就落在了解读图片信息的方法上,让学生能自己去解读一张图片,尤其是一张关于历史,关于战争的图片。

《六国论》教学反思:我不得不承认语文教学是一门技术,教师要有基本经验,能驾驭课堂,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其条件是教师对学生要十分了解。

就如同老农对土地和农时的了解很重要,什么时候下种,什么时候浇水,都要选择最佳时机。

教师在课堂上对每一分钟的感觉都要准确,对每一个环节的处理都要操作熟练,否则,课堂不会流畅。

语文教学更是一种艺术。

同样的问题,怎么处理,大有学问。

怎样讲出一篇文章的个性文学常识是听老师的精彩介绍,还是让学生自已介绍一节课当中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掀起高潮,把学生的心扉撞开当学生的探究渐入佳境,怎样推动他们把思考再深入一下,使高中语文课堂达到应有的深度结束语如何将课堂的探究引向深入这台上的几分钟,就靠台下长时间的学习与探索。

著名教师授课,就像著名艺术家表演,自然流畅,水到渠成。

从这方面说,我的学养和经验的积累还差得远。

《阿房宫赋》教学反思:本课教学,我很注重对文言知识的积累,也要求学生务必把课文中的文言知识记牢,只有把文意弄懂了,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所传达的丰富的知识内涵。

一开始,我对学生是很有信心的,我相信他们能根据教辅书的内容自主梳理。

然而,我错了。

当我口干舌燥地解释了一大通之后,学生还是用茫然无措的眼神看着我时,我才意识到,这些学生有一个很大的弱点,那就是,他们对语法知识一头雾水,有听没有懂,连带的,根本没有多少学生弄得懂我所说的文言知识。

同时也使我意识到,学生要学习好文言文,必须把语法知识补上。

于是,我专门花了一节课的时间,为他们讲本应在初中时该学却又没学的语法知识。

内容包括词性、句子成分和关联词语。

讲完之后,收获还是挺大的。

虽然学生对语法知识还是一知半解,但这对他们学习文言文已经有很大的帮助,基本上达到我预设的目标。

梳理好知识点之后,对课文内容的掌握就简单多了。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反思:丰富的知识储备是教师不可缺少的,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就要不断学习,丰富自己。

无论是新课程还是旧课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永远的目标。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要忌浮虚,讲实用;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同时教师也要参与学习,与学生共同成长。

三尺讲台,亦甘亦苦。

我愿把讲授语文课当成一门艺术,让它带给学生终生的享受,也给自己以人生的慰藉。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反思:有人曾说,“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妙的发酵。

”常读常新,“每次品读,心灵都如初读一般悸动,每次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好的文章何尝不是这样。

因此,我觉得在文言文的教学,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欣赏好的文章,陶冶他们的性情,让他们得到美的享受,这才是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

《落日》教学反思:本节课我把讲台让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对文本的解读。

我只是作为一个学生在旁边认真倾听,个别地方稍加补充(尽量不打断他们)。

他们的讲解也许不很精彩,也许不够深入,但因为是自己读出来,品出来的,就能吸引学生。

从课后的检测结果来看,课堂效率并不低。

从另外一个层面看,几位同学走上讲台,担任了老师的角色。

他们还有些紧张,也不太知道该如何驾驭课堂。

但同学们羡慕的眼光和热情的掌声已经让他们体会到了成功的欢乐。

这种宝贵的经历是终身难忘的。

相信下次他们会更大胆,也会做得更好!看来我们做老师的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智慧,相信他们是有能力的,也是很有潜力的。

一个优秀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他们的能力。

《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教学反思:阅读课就是要牢牢抓住这两个大家熟知但却又很难把牢的特征,否则就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课。

课堂上,形式丰富多彩,让学生在自由反复的诵读实践中对文本有了渐行渐深的解读,如让学生自选片段,自由朗读等,让学生品读细节就花了把阅读文本放在极为显著的位置,符合阅读教学一定要抓牢阅读的课程改革思想。

揣摩、品味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情感思想等。

把握文本中的那些很有语文研究价值的内容,并引导学生去深入研究,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来赏析文句、文段,去品味解读对人物的情感。

内容选择和处理都基本符合语文的要义,能够体现阅读教学的语文特质。

把引导学生获取文本中的语文味放在阅读教学中的首要位置,让教学全程始终彰显文本本身的语文性,我想阅读课应该这样去体现语文教学中的语文。

实际上,阅读是吸收,作文是表达。

积累、感悟是读的任务,为表达运用服务。

从读学写,读写结合,以写促读,是一条被语文教学实践证明能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方法。

苏教版新课程的设计,坚持从读学写,读写结合,以写促读的编写特色,并有所发展。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是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与作文的熟练技能……”(叶圣陶语)一篇篇课文是读写结合的载体,是学习、积累语言文字的例子,也是学习表达的例子。

因此,在选读篇目的教学中,我想挖掘读与写的结合点,组织片段写作训练,克服传统的“空”对“空”的指导。

描写对象是站在学生面前的“我”,让全体同学感受教师思想的宽容,让同学们人人有话说,人人畅所欲言,从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一点遗憾:教科书后的第三题的五则名家细节谈尚未链接;学生描写的片段受课堂时间的限制而无法展示,可能会影响学生表现自我的积极性。

《听听那冷雨》教学反思: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很难,由于他语言上的特点。

很多学生全向我反映读不顺,感觉不对劲。

写景散文只能靠读去感受语言的优美。

结合自己几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点值得记录:1、预习至关重要,课前必须熟读课文,不然课堂上老师再精彩的讲解都有可能没有良好的效果。

2、作者的生平介绍,理解文章所写时的社会背景、历史现状才能更好的领会文章的感情基调。

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充分了解作者及其一些作品。

3、文章第十自然段中“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了布谷咕咕的啼声。

”一个男生提出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停顿,第一种是“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了布谷咕咕的啼声。

”另一种是“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了布谷咕咕的啼声。

”,有点出乎意料,让我激动。

两种停顿就是两种气势,两种画面,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这就是大师的手笔。

4、好的写景散文是连贯而一的,这里却是节选,使文章失去了应有的美感,也防碍了学生的理解。

文章的开头提到了著名导演安东尼奥尼,学生对于这个意大利电影导演的风格一无所知。

有点反感这种节选的形式。

这种经典的散文只有在不断的朗读、品味才能理解,才能感悟语言的美。

越来越感觉学生的学习很被动,早自习时间如果不是老师督促根本就不愿开口大声朗读。

学习是自觉的行为,只有怀有对知识的渴求之心,才能有所收获。

《边城》教学反思:《边城》是诠释爱的,祖孙之爱、男女之爱、兄弟之爱、父子之爱、友朋之爱、乡邻之爱、乡土之爱组合成的人伦社会之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