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肃简介
军事家鲁肃是个怎样的人
军事家鲁肃是个怎样的人鲁肃是东汉末年东吴的战略家和外交家,那么鲁肃是一个怎样的人?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鲁肃是一个怎样的人,希望对你有帮助! 鲁肃是一个怎样的人鲁肃在其出生时,父亲就去世了。
还好有他的祖母把他抚养长大。
鲁肃家中很是富有,在当地数一数二,只是祖辈都无人出仕为官,所以即便再富有都不是士族阶级。
鲁肃在年少时就胸怀大志,才思敏捷,还爱骑射习武,家道殷实,从不吝啬财务,乐善好施。
古语有云“乱世之下出豪杰”,鲁肃就想在乱世之中建功立业。
袁绍在招兵买马的时候,封鲁肃做了个东城长,战乱年代,粮食很是宝贵,周瑜闻鲁肃之名,带领了一众难民前来问鲁肃借粮,那鲁肃二话没说,就借给他三千斛,经此一事,周瑜便觉此人与众不同,乃是英雄豪杰,便建立了坚固的友谊。
后来,鲁肃在周瑜的劝说之下,随着周瑜一起到了东吴,孙策很是赏识鲁肃,后来鲁肃祖母去世,回乡安葬,回来之时,孙策被杀,其弟孙权继位。
周瑜向孙权推荐鲁肃,鲁肃非常被孙权看重,与他同榻而卧,把酒畅言。
旧臣张昭认为鲁肃不够谦逊,经常诋毁他,孙权却不以为然,异常看重。
鲁肃尽力辅佐孙权。
鲁肃一直主张合纵抗曹,单凭东吴或者蜀地一人之力,难以撼动曹操,只有两人联合才能对抗曹军。
在他的竭力劝说下,孙、刘联盟,赤壁之战取得大胜。
周瑜病逝,将重任全部交于鲁肃。
刘备假意借荆州,惹得孙权勃然大怒,两国经常发生摩擦,鲁肃顾全大局,总是和颜悦色的安抚双方,邀请关羽相见,鲁肃单刀赴会,说的关羽面红耳赤。
单刀之会并没有结果,双方僵持不下,战争一触即发,适逢曹操进攻汉中,刘备怕双拳难敌四手,和孙权讲和,双方协商,平分荆州,孙、刘休战。
鲁肃性格特点鲁肃是一位雄才大略的人,是一个具有战略眼光的人,这样一个人却也是一个谦虚谨慎的人,事实上鲁肃的才能完全不输于周瑜,但是不像周瑜那样有锋芒,所以一般人都会认为鲁肃比较的老实,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将鲁肃描写的有点愚笨,但是鲁肃却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其一生主要做了一件事,就是孙刘联盟,使得三国鼎立。
鲁肃:忠诚之臣
鲁肃:忠诚之臣公元二世纪末,中国历史上著名英雄人物之一鲁肃,作为刘备的重要谋士和忠诚之臣,在三国时期以其智谋和忠心耿耿的品质,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本文将以鲁肃为主题,探讨他所展现出的忠诚和智慧,以及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
一、鲁肃的背景和早期经历鲁肃,字子敬,东汉末年江东吴郡人,出身于一个世家之家。
早年,他以才智过人,才情出众而闻名。
曹操占据北方,刘备希望对付他,便请求鲁肃加入自己的势力。
鲁肃为了家族的利益和国家的未来,毅然选择成为刘备的重要谋士。
二、鲁肃的忠诚和智慧1. 忠诚:作为刘备的重要谋士,鲁肃对刘备忠诚耿耿。
他始终如一地支持刘备并努力为他谋划发展江东的策略。
即便在面对吴国上层对刘备的不信任时,鲁肃坚持主张,力劝孙权接受刘备的联盟请求,最终使得两国能够通力合作,共同对抗曹操。
2. 智慧:鲁肃聪明智慧,善于制定战略计划。
他在刘备进军南方时,帮助刘备巩固江东,稳定局势,为后来的三国鼎立打下了基础。
他还提议刘备娶孙夫人,并帮助刘备与孙权达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刘备在江东立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鲁肃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1. 忠诚的典范:鲁肃的忠诚被后来的人们所推崇。
他不计较个人利益,全心全意为国家和主公着想。
他的忠诚精神成为中国历史上忠诚臣子的典范,影响了后世。
2. 策略智慧的传承:鲁肃的智慧和谋略成为后来人们学习的对象。
他的战略眼光和智慧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后来的谋士们都会引用鲁肃的策略和智慧,作为自己谋略计划的参考。
总结:鲁肃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备受赞誉的谋士,他的忠诚和智慧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他的忠诚不仅体现在忠于主公,更是忠于国家和民族。
他的智慧和谋略为刘备在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其有机会与曹操对抗,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鲁肃的事迹告诉我们,忠诚、智慧和勇气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要素,我们应该向他学习,发扬鲁肃精神。
三国名将鲁肃
三国名将鲁肃鲁肃,字子敬,东汉末年蜀国丞相刘备的谋士和重要将领之一,被誉为三国时期的名将之一。
他深受刘备的器重,为刘备在政治、外交、军事等各个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帮助和建议。
本文将从鲁肃的背景、才能以及对三国历史的影响等几个方面来介绍这位杰出的三国名将。
鲁肃出生于东汉末年的吴郡吴县,家境优渥,家族世代为官,拥有相当的社会地位和财富。
他年轻时就展现出出众的智慧和才华,受到周瑜的赏识,并与之结为好友。
鲁肃在政治和军事上都有一定造诣,与周瑜一起共事,成为孙权重要的谋士之一。
鲁肃有睿智的头脑和高尚的品德,深受孙权的信任。
鲁肃的才能在处理政治和外交事务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他以他精湛的谈判技巧和卓越的才干赢得了刘备的赞许。
在建安十六年,刘备入蜀后,鲁肃就开始接触刘备,为刘备出谋划策,帮助刘备统一中国。
鲁肃主张接纳刘备的联合,既是出于战略上的需要,也是希望通过联合蜀国来达到吴国的统一目标。
他建议孙权与刘备组成联盟,共同对付曹操,最终巩固吴蜀之间的友好关系。
在对曹操的战争中,鲁肃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提出了“联蜀抗魏,共谋国事”的策略,成功地使吴蜀两国取得了初步的合作,共同对抗曹操。
他还在纳婚刘备和孙尚香的事宜上,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外交手腕,使得合作更加紧密。
鲁肃在政治和军事领域都表现出了高超的才能,为刘备和孙权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鲁肃对三国历史影响深远。
他与刘备和孙权的合作,使得吴蜀两国能够共同对付曹操,形成了以三足鼎立的局面。
他的外交智慧和军事才能为蜀国和吴国的联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后来的抗曹斗争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鲁肃不仅为三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综上所述,鲁肃是三国时期一位杰出的名将,他的聪明才智和高尚品德使他成为了刘备和孙权的重要谋士。
他以精湛的谋略和卓越的智慧帮助刘备与孙权合作,成功地对抗曹操,为中国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鲁肃的智勇和对国家的忠诚精神,对后世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三国名将鲁肃
三国名将鲁肃在小说《三国演义》中,鲁肃是以一个老实人的形象出现,孙权继位后为周瑜推荐,仕于孙权,为孙权谋划战略,深受器重。
下面是有三国名将鲁肃资料,欢迎参阅。
三国名将鲁肃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汉族,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定远)人,中国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
出生于一士族家庭;幼年丧父,由祖母抚养长大。
他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
东汉末年,他眼见朝廷昏庸,官吏腐败,社会动荡,常召集乡里青少年练兵习武。
他还仗义疏财,深得乡人敬慕。
当时,周瑜为居巢长,因缺粮向鲁肃求助,鲁肃将一仓三千斛粮食慷慨赠给周瑜。
从此,二人结为好友,共谋大事。
建安二年,鲁肃率领部属投奔孙权。
建安二十二年,鲁肃去世,终年46岁,孙权亲自为鲁肃发丧,诸葛亮亦为其发哀。
三国名将鲁肃的故事建安十三年(208年),基本削平北方的曹操,企图乘胜南进,一鼓作气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
这年七月,曹操带领着号称八十万的大军星夜兼道进攻刘表。
八月,曹军尚未到达荆州,刘表突然病死。
消息传到江东,鲁肃立即向孙权要求以吊丧的名义出使荆州,目的是联络寄寓在荆州的刘备,合力破曹。
鲁肃认为,荆州地处长江中游,与江东接壤。
这里沃野千里,物产丰富;外带江汉,内阻山陵,形势险峻,易守难攻,不但是富庶的鱼米之乡,也是兵家必争的南北要冲。
占据荆州意味着抓着了夺取天下的关键。
鲁肃分析说,刘表死后两个儿子互相争夺,荆州政权内部出现严重分裂,刘备实际已成为这一地区唯一的政治代表。
如果刘备和刘表的儿子合作得好,就联合他们共抗曹操;如果他们之间的矛盾不易调和,再另作打算。
曹操大兵压境,现在说服刘备及争取刘表的部属比较容易成功。
但若不迅速赶到荆州,延误了时间,就会被曹操占先一步。
孙权同意这个建议,立即派他出使荆州。
当鲁肃到达夏口(今湖北汉口)的时候,曹操大军已攻到荆州地界。
鲁肃听到消息后,星夜兼道,加快速度,准备抢到曹操的前头。
但是还是迟了,接替刘表在襄阳(今湖北襄樊)担任荆州牧的刘琮已经投降曹操,而这时鲁肃才刚刚赶到南郡(今湖北江陵)。
鲁肃相关资料简介
鲁肃相关资料简介鲁肃,东汉末年著名的战略军事家,也是孙权名下的一名将领。
那你还知道关于鲁肃哪些资料介绍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鲁肃简介鲁肃,字子敬,生于公元172年,卒于公元217年,今天安徽定远人,出生在一个士族家庭,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战略家和外交家,可以说是鲁肃提出并且积极的实践了东汉末年的孙刘联盟,是在鲁肃的有生之年,一直都在积极的谨慎的维护着孙刘联盟,鲁肃死后,孙刘联盟很快破裂,曹操一方很快就将孙刘两家各个击破。
鲁肃年幼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鲁肃是由祖母抚养长大,鲁肃身材高大魁梧,性情非常豪爽,喜欢骑射,也喜欢读书,正是因为这样所以鲁肃能够成长为一代名将和战略家,鲁肃看到朝廷昏庸,群雄蜂起,经常召集乡中的子弟进行训练,并且仗义疏财,在乡中具有不错的威望。
在周瑜做居巢长的时候曾经想鲁肃借粮,鲁肃非常豪爽的将自己的三千斛粮食借给了周瑜,自此周瑜与鲁肃成为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公元197年,鲁肃在周瑜的劝说下率领部属投奔了孙权,并且提出了孙刘联盟共抗曹操,三足鼎立的战略构想,因此也得到了孙权的赏识。
公元208年,曹操率军南下,周瑜与鲁肃积极主站,孙权在鲁肃的劝说下,开始了与曹操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可以说是在孙权与鲁肃的领导下进行的。
赤壁之战之后,鲁肃被任命为赞军校尉,周瑜去世后,推荐了鲁肃代替自己的职务,后来鲁肃领军四千,但是因为其治军有方,很快队伍就发展到了一万多。
当初是鲁肃建议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与刘备共同抗曹的,后来刘备攻占了益州,孙权想要要回荆州,在索要未果的情况下,派吕蒙攻打荆州,于是双方剑拔弩张,鲁肃从积极的维护孙刘联盟,于是在鲁肃与关羽举行了会晤,后来双方将荆州一分两半各占一半。
公元217年,鲁肃去世,时年46岁,鲁肃去世后不久,孙权就再次派军与曹操一起攻打荆州,关羽被孙权杀死,于是孙刘联盟彻底崩塌。
鲁肃怎么死的鲁肃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战略家和外交家,周瑜非常了解鲁肃的能力,周瑜临死之前就写信给孙权推荐鲁肃替代自己的职务,事实上鲁肃是当时一个最为清醒的人,他在刚刚与孙权见面的时候就预言了将来必将是三分天下,三足鼎立的形势。
三国时期的名将鲁肃
三国时期的名将鲁肃鲁肃,字子敬,青州下邳(今江苏丰县)人,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是三国时期名将之一。
他以谋略高超、精明能干而著称,被誉为“江表之虎臣”。
鲁肃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小饱读诗书,博览群书,学识渊博,才情出众。
他年少时就展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被当地官员赏识并推荐给吴国大将孙权。
孙权对他的才智非常欣赏,任命他为幕宾参谋,成为孙权身边的重要谋士。
在鲁肃的建议下,吴国与刘备联盟,共同抵抗曹魏的侵略。
鲁肃主持与刘备的七次援助会谈,成功地确立了吴国与蜀国的联盟关系,开辟了抗击曹魏的新局面。
他曾经向刘备明确表示,只要能够共同抗曹,他愿意给刘备“左臂为证”。
这样的表态展现了他的忠诚和坚定的信念。
在战争中,鲁肃参与了许多重要的军事行动,他运筹帷幄,出谋划策,为吴国取得了多次重大的胜利。
他深谙计谋之道,懂得善于运用兵法,并以此赢得了敌人的敬畏。
他尤其擅长水战,曾经率领吴军多次击败曹军,包括知名的赤壁之战,在军事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除了在军事上的卓越表现,鲁肃还在政治和内政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是创办吴国的明君孙权最得力的助手之一,经常在他统治下,处理国家事务,疏通内外交流。
他还注重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积极推行农业改革,提倡商贸发展,为吴国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鲁肃是一个明智、有远见的统帅,他能够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他主张稳定与变革相结合,善于处理复杂的局势,并以其独特的眼光在关键时刻提出意见和建议。
他的智慧和决断力为他赢得了众多战胜敌对势力的胜利,使吴国在动荡的时期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
然而,鲁肃才華出眾的背後也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辛酸和矛盾。
他曾经多次向孙权进言,希望他能够和刘备保持距离,并对刘备的野心保持警惕。
但是,由于孙权对刘备有着深厚的感情和信任,他的建议并未被完全采纳。
这对于鲁肃来说无疑是一种失望和挫折,但他依然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为吴国的利益着想。
不幸的是,鲁肃在他才52岁时逝世,为吴国的统一与繁荣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三国时期东吴鲁肃
三国时期东吴鲁肃
鲁肃是三国时期东吴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以其智慧和才能而闻名。
以下是鲁肃的一些智慧表现:
1. 战略眼光:鲁肃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他看到了天下大势的变化,并提出了联合刘备抗击曹操的战略,为东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政治智慧:鲁肃在政治上也表现出了卓越的智慧。
他在东吴内部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加强了东吴的国力。
3. 外交才能:鲁肃在外交上也表现出了出色的才能。
他与刘备、曹操等势力进行了多次外交谈判,为东吴争取了有利的地位。
4. 经济思想:鲁肃在经济上也有独特的见解。
他提出了“榷盐之利”的经济政策,促进了东吴的经济发展。
5. 用人之道:鲁肃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他提拔了一批有才能的将领和谋士,为东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鲁肃是一位具有卓越智慧和才能的政治家和军事将领,他的智慧和贡献对东吴的发展和三国时期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肃简介
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
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人。
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官至横江将军。
鲁肃从小丧父,靠祖母抚养。
他少有大志,轻财好施,喜欢习武骑射,所以,在当地颇有名,袁术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称帝,特任命他为东城长。
鲁肃辞不受命。
周瑜任居巢(今安徽桐城)长,曾请鲁肃资助军粮。
鲁肃慷慨地指给他一个装有三万斛粮食的大粮仓。
周瑜感激不已,遂结为知己。
公元200年,鲁肃在周瑜的引荐下归附孙权。
孙权非常器重鲁肃,与他“合榻对饮”,议论时事。
鲁肃劝孙权“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
(《三国志.吴志.鲁肃传》)孙权很佩服他的才能。
公元208年赤壁大战时,鲁肃为赞军校尉。
他首先向孙权提出了联刘拒曹的战略方针,并出使刘备处,以促成孙刘联盟。
公元210年,周瑜病逝,鲁肃被任命为奋武校尉,领周瑜军,驻扎在江陵。
后来,转屯陆口,被授予汉昌太守、偏将军。
次华(214年),转横江将军。
公元215年,驻兵益阳(今湖南益阳市)。
公元217年,鲁肃病逝。
鲁肃 - 相识周瑜鲁肃生于汉灵帝建宁五年(172年)。
由于祖辈无人出仕为官,鲁肃的家庭虽然资财丰足,但并不属于士族阶层,只是那种在地方上有些势力的豪族。
在他降生不久,父亲去世了。
鲁肃靠祖母抚养长大,这样的生活经历培养了他的自治能力。
青少年时期的鲁肃,心怀开阔,善于思考,具备一定的政治眼光。
早在董卓之乱前,鲁肃就看到东汉帝国内部蕴藏着严重的危机,预感天下将要大乱。
为了在变动中能够有所作为,鲁肃努力习武,他的剑法和骑术都很出色。
他不再花精力去治理家业,却把许多土地卖掉,用这些钱财赈济宗族乡亲和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
逐渐地,鲁肃在家乡有了较大的威望和号召力。
他召募不少青壮年作为部曲家兵,并常常以射猎的名义,到离东城不远的南山讲武习兵,训练他们的战斗能力。
汉献帝建安三年(198年),占据扬州地区(今长江下游和淮河之间)的袁术为加强对自己辖区的控制,极力收买地方势力。
历史趣谈:没想到鲁肃是这样的一个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没想到鲁肃是这样的一个人
导语:鲁肃简介鲁肃,字子敬,生于公元172年,卒于公元217年,今天安徽定远人,出生在一个士族家庭,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战略家和外交家,可以说是
鲁肃简介
鲁肃,字子敬,生于公元172年,卒于公元217年,今天安徽定远人,出生在一个士族家庭,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战略家和外交家,可以说是鲁肃提出并且积极的实践了东汉末年的孙刘联盟,是在鲁肃的有生之年,一直都在积极的谨慎的维护着孙刘联盟,鲁肃死后,孙刘联盟很快破裂,曹操一方很快就将孙刘两家各个击破。
鲁肃画像
鲁肃年幼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鲁肃是由祖母抚养长大,鲁肃身材高大魁梧,性情非常豪爽,喜欢骑射,也喜欢读书,正是因为这样所以鲁肃能够成长为一代名将和战略家,鲁肃看到朝廷昏庸,群雄蜂起,经常召集乡中的子弟进行训练,并且仗义疏财,在乡中具有不错的威望。
在周瑜做居巢长的时候曾经想鲁肃借粮,鲁肃非常豪爽的将自己的三千斛粮食借给了周瑜,自此周瑜与鲁肃成为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公元197年,鲁肃在周瑜的劝说下率领部属投奔了孙权,并且提出了孙刘联盟共抗曹操,三足鼎立的战略构想,因此也得到了孙权的赏识。
公元208年,曹操率军南下,周瑜与鲁肃积极主站,孙权在鲁肃的劝说下,开始了与曹操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可以说是在孙权与鲁肃的领导下进行的。
赤壁之战之后,鲁肃被任命为赞军校尉,周瑜去世后,推荐了鲁肃代替自己的职务,后来鲁肃领军四千,但是因为其治军有方,很快队伍就发展到了一万多。
当初是鲁肃建议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与刘备共同抗曹的,后来刘。
鲁肃(孙吴战略家、外交家)详细资料大全
鲁肃(孙吴战略家、外交家)详细资料大全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汉族,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定远)人,中国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
出生于一士族家庭;幼年丧父,由祖母抚养长大。
他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
东汉末年,他眼见朝廷昏庸,官吏 ... ,社会动荡,常召集乡里青少年练兵习武。
他还仗义疏财,深得乡人敬慕。
当时,周瑜为居巢长,因缺粮向鲁肃求助,鲁肃将一仓三千斛粮食慷慨赠给周瑜。
从此,二人结为好友,共谋大事。
建安五年(200年),鲁肃率领部属投奔孙权,为其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因此得到孙权的赏识。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
孙权部下多主降,而鲁肃与周瑜力排众议,坚决主战。
结果,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于赤壁,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
赤壁大战后,鲁肃常被孙权比作东汉开国元勋之首——邓禹。
孙权专门为鲁肃而设立赞军校尉一职。
周瑜逝世后,孙权采纳周瑜生前建议,令鲁肃代周瑜职务领兵四千人,因鲁肃治军有方,军队很快发展到万余人。
孙权根据当时政治军事形势需要,又任命鲁肃为汉昌太守,授偏将军;鲁肃随从孙权破皖城后,被授为横江将军,守陆口。
此后,东吴夺取了荆州三郡,鲁肃率兵抵御关羽,并邀荆州守将关羽相见,而关羽不敢相逼。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鲁肃去世,终年46岁,孙权亲自为鲁肃发丧,诸葛亮亦为其发哀。
基本介绍•本名:鲁肃•字号:字子敬•所处时代:东汉•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出生时间:172年•去世时间:217年•主要作品:《榻上策》•主要成就:为孙权策划天下大计;联刘抗曹•官职:汉昌太守、横江将军•相关事件:单刀赴会人物生平,出身豪族,投身孙权,辅佐孙权,联刘抗曹,主持军政,周旋荆州,因病去世,人物评价,总评,历代评价,轶事典故,安车软轮,死后显灵,家族成员,墓址,艺术形象,文学形象,影视形象,人物生平出身豪族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横征暴敛,豪族大地主疯狂兼并土地,农民大量逃亡,成为流民。
关于鲁肃的文言文
关于鲁肃的文言文关于鲁肃的文言文一、鲁肃的简介鲁肃,字子敬,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早年在江东地区活跃,曾被孙策、孙权等人信任,担任过要职。
尤其是在孙权即位后,鲁肃更是在政治和外交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鲁肃的文学成就鲁肃的文学成就是不可忽视的。
他在文学上的造诣非常高深,尤其是诗歌方面,更是至今为止受到广泛推崇。
他的《破阵子·燕歌行》、《吴都赋》、《江南行》等作品,至今仍然被人传唱。
三、鲁肃的政治智慧鲁肃在政治上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才华。
他与周瑜共同献策,帮助孙权平定江南。
鲁肃又曾多次出使北方,与曹操、袁绍等大将交涉,洞察国家大势,为江东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鲁肃的外交才能作为一位出色的政治家,鲁肃在外交方面的成就更是令人瞩目。
他曾连续多次派遣使者到北方交涉,争取最大的利益。
同时,他也积极与周瑜合作,打造了江东地区强大的联盟关系,在对抗敌人的时候,取得了重大的成果。
五、鲁肃的生平事迹引发的反思鲁肃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他的生平事迹引发了人们的反思。
尤其是他为民除害、打消人心忧虑、建立友谊的处事风格,令人钦佩。
他对于政治、文学和外交的才华和贡献,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思考和借鉴。
六、鲁肃对后人的影响鲁肃不仅在当时有着重大的影响力,在后世也为我们传承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
他的作品以及其处事风格和非凡的才华,深深地影响着我们今天的文化,也让我们明白了为人处世的重要性。
七、结语总之,鲁肃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才华和贡献令人敬佩。
尤其是他在政治、文学和外交方面的高超表现,为我们留下了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我们应该好好学习鲁肃的思想和作品,以便更好地在今后的生活中发挥作用。
初一作文500字浅谈东吴名士——鲁肃
初一作文500字浅谈东吴名士——鲁肃鲁肃(公元152年—公元208年),字子敬,是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军事将领。
他出生于东汉末年混乱时期,但他聪明、勇敢、善于察言观色,赢得了许多人的尊敬和信任。
他跟随孙权先后参加了孙策战役、合肥之战、赤壁之战等许多战役,都表现出非凡的智谋和勇气。
他还曾经帮助孙权制定政策,扩大国土,为后来的东吴孕育发展打下了基础。
鲁肃从小镇压志向远大,喜欢读书和笔记,时常演讲捧书。
他在读过中国古代历史的名著《春秋》和《左传》等书之后,深受感动,他认为一名政治家必须洞彻人心,了解时代变化。
鲁肃还曾经参加了当时名人曹操的宴会,及时发现曹操有谋反的意图,他自告奋勇去报告躲避在外的孙策。
事后鲁肃的举动得到了孙策的赞赏和信任。
鲁肃在战争时表现得勇敢果敢,智谋过人,深得孙策和孙权的信任。
他在战争中总是能够准确分析敌人的弱点和兵力,然后采取相应措施,使敌军备受打击。
在赤壁之战之前,曹操四只盾牌掉入江中,鲁肃就运用智慧制作了四只盾牌,冒险送给了曹操,强大的曹操就被他给轻松破解了。
在他的劝告下,孙权与刘备联合,终于在赤壁之战中击败了曹操的军队,展现了出色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
鲁肃还善于思考和分析国家政治情况,为孙权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建议。
在当时的环境下,为了获得人民的支持,他建议要修改原来的贵族制度,采用选官制度,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命脉。
在他的建议下,孙权还积极向外扩张国土,并鼓励农业、商业以及手工业的发展,这都为东吴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生产和经济环境。
总之,鲁肃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名士,他不仅具有非凡的智慧和才干,也拥有非凡的勇气和胆识。
他为东吴的发展和稳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东吴历史上的一颗闪亮明珠。
我们应该认真学习鲁肃的思想和精神,不断努力、开拓进取、为祖国的繁荣和国家的全面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鲁肃主要事迹
鲁肃主要事迹鲁肃(1436-1490),字元璋,汉族,宋朝开国将领,为明代南宋天王刘裕之子,是明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也是明朝五大勋臣之一。
他在明朝的建立及维护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当时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家之一。
鲁肃是明朝的创始人朱元璧的曾孙,朱元璧曾经在南宋担任陆都护府,为陆抗将军,其子朱泚曾经在南宋任护军将军,鲁肃就是朱泚的孙子。
成年后,鲁肃加入朱元璧的“反贼大军”,并参加了多次反贼之战,总体上取得了较好成绩,让贼寇们惊恐不已,他也因此得到了朱元璧的赞誉,成为其最信任的将领之一。
1453年,鲁肃受命率兵前往湖北,率领一万士兵与蒙古军队作战,屡屡取胜,最终击退蒙古军队,拯救了湖北山西被蒙古军队侵害的民众,使蒙古军队受到了沉重打击,他也因此得到了明朝皇帝朱允炆的赞誉,并被授予“奇勋将军”的称号,成为明朝的一名大将。
1456年,明朝皇帝朱允炆正式登基,鲁肃被任命为太傅,担任朱允炆的外交事务,负责正式宣布朱允炆的登基,以及外交事务的处理。
在鲁肃的帮助下,明朝正式建立,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朝代,他也是明朝建立的最重要的功臣之一。
他还为明朝的统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并帮助明朝发展了国家实力,增强了国家的国力。
另外,他还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到处兴建军营,增强国家统治能力,改善军队装备,推行改革,增强军队实力,帮助明朝应付内外兼并的威胁,确保了明朝的稳定。
此外,鲁肃还关心文学修养,他曾经编撰《文学报》,发表诗文,用文字向贵族、武将和士卒们表达他对他们的尊重和欣赏,鼓励他们为国家效力,使他们更加勇于斗争,为明朝建设贡献力量。
1490年,鲁肃去世,留下了他为明朝建设所作出的贡献,他也成为当时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之一。
三国时期著名的杰出政治家鲁肃
三国时期著名的杰出政治家鲁肃 鲁肃(172-217),字⼦敬,汉族,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东汉末年东吴的著名军事统帅。
他曾为孙权提出⿍⾜江东的战略规划,因此得到孙权的赏识,于周瑜死后代替周瑜领兵,守陆⼝。
此后鲁肃为索取荆州⽽邀荆州守将关⽻相见,然⽽却⽆功⽽返。
建安⼆⼗⼆年(217),鲁肃去世,年仅46岁,孙权亲⾃为鲁肃发丧,诸葛亮也为其发哀。
⼩编在这⾥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三国时期江东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鲁肃 鲁肃早年袁术闻其名,请为东城长,鲁肃看袁术定不能成就霸业,便经周瑜的推荐,成为孙权的参谋,很早就为孙权谋划了成就帝业的战略计划,深受孙权器重。
⾚壁战前,鲁肃在联合刘备、劝说孙权抗曹等⽅⾯都起了极为重要的作⽤,并在之后协助周瑜取得⾚壁之战的胜利。
⾚壁战后,鲁肃从⼤局考虑,⼜劝说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继续巩固孙刘联盟。
周瑜去世后,鲁肃接任他的位置,负责处理荆州事务。
史籍记载 《三国志·吴书·鲁肃传》及裴松之注 鲁肃字⼦敬,临淮东城⼈也。
⽣⽽失⽗,与祖母居。
家富于财,性好施与,尔时天下已乱,肃不治家事,⼤散财货,摽卖⽥地,以赈穷弊结⼠为务,甚得乡⾢欢⼼。
周瑜为居巢长,将数百⼈故过候肃,并求资粮。
肃家有两囷⽶,各三千斛。
肃乃指⼀囷与周瑜,瑜益知其奇也。
遂相亲结,定侨、札之分。
袁术闻其名,就署东城长。
肃见术⽆纲纪,不⾜与⽴事,乃携⽼弱将轻侠少年百余⼈,南到居巢就瑜。
瑜之东渡,因与同⾏,①留家曲阿。
会祖母亡,还葬东城。
①《吴书》⽈:肃体貌魁奇,少有壮节,好为奇计。
天下将乱,乃学击剑骑射,招聚少年,给其⾐⾷,往来南⼭中射猎,阴相部勒,讲武习兵。
⽗⽼咸⽈:“鲁⽒世衰,乃⽣此狂⼉!”后雄杰并起,中州扰乱,肃乃命其属⽈:“中国失纲,寇贼横暴,淮、泗间⾮遗种之地,吾闻江东沃野万⾥,民富兵强,可以避害,宁肯相随俱⾄乐⼟,以观时变乎?”其属皆从命。
乃使细弱在前,强壮在后,男⼥三百馀⼈⾏。
鲁肃的性格特点都有哪些
鲁肃的性格特点都有哪些鲁肃字子敬,汉族,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定远)人,中国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鲁肃的性格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鲁肃的个性特点老诚厚道,小心谨慎、低调谦虚、忠厚守信。
古语云:鲁肃是老实的;为人是诚实的;荆州是常跑的`;结果是徒劳的。
鲁肃的人物特征:1.目光长元、有雄才大略的统帅。
2.他的性格中又有忠厚诚恳近乎愚钝、优柔寡断的一面,也常常被人加以利用。
3.此外鲁肃还是一个胸襟广阔、举贤任能、爱情人才、处处以国家为重的社稷之臣。
鲁肃的轶事典故安车软轮赤壁大战结束,鲁肃先行归来。
孙权聚集众将,大张旗鼓地迎接他。
鲁肃进殿拜见孙权,孙权起身向他示敬,并对他说:“子敬,我扶鞍下马迎接你,足以表彰你的功劳吧?”鲁肃趋前几步,摇头说:“未能够。
”众人闻之,无不愕然。
鲁肃就座后,才徐徐举鞭说:“我希望至尊的威德遍及四海、总括九州,完成帝王大业,再用软轮小轿车召见我,这才算显扬我。
”孙权听后,抚掌大笑。
后用以安车软轮来形容迎送德高望重的人,表示优礼。
死后显灵孙权病得很重的时候,一个巫师报告说:“有个鬼戴着绢的头巾,像是已经故去的将相,大声斥责他都不理睬,径直走进宫里。
”当夜,孙权果然看见已死的鲁肃前来拜见,衣服头巾和巫师说的完全一样。
另有一则说:王伯阳家在京口,家东边一坟墓,相传是鲁肃的墓。
王伯阳的妻子是郗鉴的女儿,去世后王填平坟墓用来下葬。
过了几天,王伯阳在厅上,看见一个贵人乘着坐轿,络绎不绝,随从的人有几百人,远远地说:“我是鲁子敬,你为何毁我的坟墓?”于是在左右的注视下下轿,用刀环击打了数百下离开,不久王伯阳被击打处都发疽溃烂而死。
鲁肃去世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鲁肃病逝,享年四十六岁。
孙权亲为举办丧事,并参加了他的葬礼。
诸葛亮也为他举哀。
孙权始终不忘鲁肃在东吴政权创立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黄龙元年(229年),在他称帝登坛祭天时,他对公卿们说:“过去鲁子敬曾经说道此处,可谓明于事势矣。
鲁肃的主要事迹
鲁肃的主要事迹鲁肃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孙权麾下的著名谋士和将领,他以冷静沉着、机智灵活的才干和高尚的品德,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备受尊敬的一位名臣。
本文将以鲁肃的主要事迹为主线,对他的贡献和影响进行探讨。
一、跟随孙策公元208年,孙策发动小霸王之争,迎娶吴郡太守孙吴的女儿孙夫人后成为吴郡的实权人物。
鲁肃也随孙策参加了这一斗争,并在后来的战斗中表现出色,被任命为其中一支势力的将领。
他在孙策去世后,不忘孙氏的遗志,劝说周瑜先退后进以求稳定江东,使吴国不致一落千丈。
二、辅佐孙权孙策去世后,江东地区成为了多方势力争夺的焦点,孙权继承了江东及所统领的一部分地区。
鲁肃接下来协助孙权统一江东,并且实现了经济、政治和军事上的整合。
鲁肃有一条不变的原则:任何条件下都要保持与刘备、曹操的平等关系。
他为了维护吴国利益,与刘备四度交战,终于于214年以秭归之战击败刘备并俘虏了其将领关羽。
此时,鲁肃已成为吴国三分天下的基石之一,他通过智谋和许多创新的行动协助周瑜打败曹操,成就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三、参与镇守淮河公元219年,吴国攻破了刘备的荆州,但是曹操依旧有着对江南地区的野心。
为了防止曹操再次进攻江南,孙权派鲁肃镇守淮河,为全国大政方针的顺利落实提供保障,鲁肃在淮河地区做了大量的工作以维持区域稳定。
随着形势的发展,鲁肃在全国政治格局中的作用逐渐减小,但以永丰元年病逝而结束他的生命,逝世时仅46岁。
四、尊重和发扬鲁肃的精神在实际行动中,鲁肃不只是一个智勇双全的将领,更是被孙权和江东地区百姓视为极富智慧的谋臣。
他在历史上有着极高的声望,尤其是在一些人心中,鲁肃被视为吴兴武陵、永安第一良相,可见其卓越的才干、品德和成就。
他在三国时期的成就和精神也影响到了后来的许多人,成为了中国古代史书记载的著名历史人物之一。
总之,鲁肃不仅是吴国的重要将领和谋臣,更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备受尊重的名臣。
他用一生的时间为吴国和中国的统一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事迹将永远被后人所铭记。
鲁肃典型语言
鲁肃典型语言1鲁肃的背景与生平鲁肃,字子敬,是中国三国时期东吴鲁阳(今河南新野)人。
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才华横溢,精于音律、文学和武艺,并且性情文雅,谦厚有礼。
黄祖之乱时,鲁肃跟随父亲投奔了孙堅,在后来孙策继承父业之后,他成为了孙家的亲信,并且出任了水师都督。
他以娴熟的水战技巧和过人的才学,成为了东吴建立初期的一位重要人物。
但是,在短暂的政治生涯中,鲁肃并未得到孙权信任,最终他因病去世,享年仅40岁。
2鲁肃的才华鲁肃是东吴历史上一位卓越的人才,他不仅有起伏跌宕的人生经历,更是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才华。
他除了擅长音律、文学和武艺外,还懂得天文地理以及农业技术,很清楚地知道江南地区的水利情况,熟悉当时的裁决法,这使得他在战略谋划和文书起草方面都有着优秀的表现。
鲁肃的才华吸引了不少了解他的人,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曾在《陋室铭》中把他和诸葛亮、司马迁和杜甫等人并列称为"文学四贤"之一。
3鲁肃的谋略鲁肃的智谋深受孙策的赏识,相传曾有一次当时孙策正跟部下商议兵事时,鲁肃无意中拔出一根羽毛给孙策并对他说:“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段话充分体现了鲁肃的远见卓识,孙策悟出了鲁肃的心意,将他任命为左护军,他也就此开始担当起了南方战事的主要谋略参谋。
4鲁肃的重要贡献鲁肃在东吴的历史上留下了诸多的伟大贡献。
首先是他的使命外交:他曾两次以东吴大使的身份去到蜀汉和魏国,并成功指挥了秘密行动,令他能够为孙权寻求到外交上的支持。
其次是他在海战中的谋略:他利用自身熟悉的江南地形对曹操展开了精明战术,曾多次打败魏国的水军,并在十面埋伏的战术中巧妙地规避了危险,因此他是东吴海战的名将之一。
5鲁肃的遗产鲁肃的突出才华和出色人格如今仍被后人传诵。
在东吴末年,吴国名士和文学巨匠纷纷效仿他的风范和字号,以表现他们对鲁肃的深敬和敬仰。
清代大学者赵翼撰写了《鲁子敬集》以纪念他的才华,更加彰显了他的卓越功绩。
6结束语鲁肃是东吴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家和著名的文学家,他为东吴的兴起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
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人。
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官至横江将军。
鲁肃从小丧父,靠祖母抚养。
他少有大志,轻财好施,喜欢习武骑射,所以,在当地颇有名,袁术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称帝,特任命他为东城长。
鲁肃辞不受命。
周瑜任居巢(今安徽桐城)长,曾请鲁肃资助军粮。
鲁肃慷慨地指给他一个装有三万斛粮食的大粮仓。
周瑜感激不已,遂结为知己。
公元200年,鲁肃在周瑜的引荐下归附孙权。
孙权非常器重鲁肃,与他“合榻对饮”,议论时事。
鲁肃劝孙权“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
(《三国志.吴志.鲁肃传》)孙权很佩服他的才能。
公元208年赤壁大战时,鲁肃为赞军校尉。
他首先向孙权提出了联刘拒曹的战略方针,并出使刘备处,以促成孙刘联盟。
公元210年,周瑜病逝,鲁肃被任命为奋武校尉,领周瑜军,驻扎在江陵。
后来,转屯陆口,被授予汉昌太守、偏将军。
次华(214年),转横江将军。
公元215年,驻兵益阳(今湖南益阳市)。
公元217年,鲁肃病逝。
鲁肃 - 相识周瑜鲁肃生于汉灵帝建宁五年(172年)。
由于祖辈无人出仕为官,鲁肃的家庭虽然资财丰足,但并不属于士族阶层,只是那种在地方上有些势力的豪族。
在他降生不久,父亲去世了。
鲁肃靠祖母抚养长大,这样的生活经历培养了他的自治能力。
青少年时期的鲁肃,心怀开阔,善于思考,具备一定的政治眼光。
早在董卓之乱前,鲁肃就看到东汉帝国内部蕴藏着严重的危机,预感天下将要大乱。
为了在变动中能够有所作为,鲁肃努力习武,他的剑法和骑术都很出色。
他不再花精力去治理家业,却把许多土地卖掉,用这些钱财赈济宗族乡亲和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
逐渐地,鲁肃在家乡有了较大的威望和号召力。
他召募不少青壮年作为部曲家兵,并常常以射猎的名义,到离东城不远的南山讲武习兵,训练他们的战斗能力。
汉献帝建安三年(198年),占据扬州地区(今长江下游和淮河之间)的袁术为加强对自己辖区的控制,极力收买地方势力。
二十六岁的鲁肃被袁术委任为东城长。
也是在这一年,鲁肃结识了在居巢为长的周瑜。
鲁肃和周瑜的相识,是从周瑜向他借粮开始的。
汉末军阀混战时期,农业生产遭到很大的破坏,粮食紧张成为十分突出的问题。
靠和平方式向别人借粮一般很难达到目的。
但鲁肃对于周瑜的告贷,却毫不犹豫。
他将自己储粮的一半——整整一囷三千斛大米,全数送给周瑜。
鲁肃的慷慨相助,使周瑜非常感动。
通过接触,他了解到鲁肃是个了不起的人才,遂与鲁肃结成挚友。
后来,他们这种亲密的关系从未间断过。
周瑜劝说鲁肃和他一起脱离袁术,改投孙策。
周瑜虽说是袁术的部属,但对他已丧失信心,认为袁术成就不了大的事业。
所以,他坚决拒绝袁术要他担任将军的任命,主动到居巢为长。
周瑜企图从居巢顺路东进,去找正在江东开疆拓地的旧友孙策。
鲁肃愿意和周瑜同行。
为便于行动,他必须把部属撤离东城,南就居巢。
临行前,他对宗亲部曲动员说,现在朝廷已经瘫痪,到处兵荒马乱。
我们所处的淮泗地区是兵家必争之地,住在这里,人身安全很难保证。
我听说,江东地区沃野千里,民富兵强,不知道你们肯不肯同我一起到那片乐土上去呢?经过他的劝说,大约有三百多人愿去江东。
出发时,鲁肃命令老弱妇孺走在前面。
他亲率部分强壮的男子负责断后。
按照汉代的法律,国家编户没有自由迁徙的权力,鲁肃南下的行动是违法的。
州里负责巡逻的骑兵闻讯后,追赶上来阻止他们。
鲁肃一面让前面的人放慢速度,一面命令其他的人做好战斗准备。
鲁肃告诫追骑说,现在是乱世,群雄角逐,朝廷软弱无力,有功者不会受奖,有过失的也没人惩办。
你们为什么要苦逼我们?说完之后,鲁肃在路旁树起一面盾牌,一箭即将盾牌射穿。
追骑们觉得鲁肃的话有道理,又害怕动起手来,未必是鲁肃的对手,于是便退走了。
当年,鲁肃随从周瑜到达江东,定居在曲阿(今江苏丹阳)。
建安五年(200年),鲁肃的祖母去世。
为把祖母的棺椁还葬家乡祖坟,他返回了东城。
在东城,鲁肃收到一个朋友的来信。
来信邀请鲁肃投奔占据巢湖的郑宝。
巢湖在东城以南,靠近长江,土地肥沃,自然条件很好。
郑宝拥众万余,尚有很大的发展余地。
鲁肃到达江东后将近两年,一直没有受到孙策的重视,很不得志。
这次他接受朋友的邀请,决定从曲阿迎出母亲,到郑宝这里来。
鲁肃 - 鼎足江东返回曲阿后,鲁肃发现江东政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孙策被杀,其弟孙权控制政权。
由于母亲已被周瑜接到吴郡(今江苏苏州),鲁肃便由曲阿赶到吴郡,并把自己的打算告诉周瑜。
周瑜反对鲁肃的北行计划。
这时,在孙权的新政府中,周瑜掌管着军国大权。
孙策死后,江东形势一度相当混乱,只是靠着周瑜等人的全力支撑才逐渐稳住局面。
正在为孙权搜罗人材的周瑜,当然不能把鲁肃放走。
周瑜引用东汉大将马援的“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的话告诫鲁肃,对于不了解的人不要轻易投奔。
他向鲁肃介绍说,孙权是个很有作为的领袖人物,善于听取不同意见,注意吸收容纳各方面的人材。
追随孙权,将来一定能够成就一番事业。
鲁肃并不愿意离开江东,听到周瑜的劝告,也就放弃了北行的念头。
不久,周瑜把鲁肃推荐给孙权。
孙权很快会见了他。
经过交谈,孙权对鲁肃的见识十分赞赏。
在辞退别的宾客以后,孙权单独把鲁肃留下来,不拘礼仪地合坐在一张床上,一边喝着酒,一边议论着国家大事。
席间,鲁肃向孙权提出了“鼎足江东”的榻上策。
他认为,孙权急于仿效齐桓公、晋文公图霸王之业的设想是不现实的,因为曹操已取得控制汉帝的有利地位。
汉室已不可能恢复,曹操的力量也不能根本铲除。
鲁肃为孙权提供的对策是:割据江东,等待时机。
利用曹操无暇南下的机会,进攻刘表,占据荆州,然后建号称帝,逐步夺取天下。
鲁肃指出,由于北方“多务”,也就是说存在着许多不安定因素,有些麻烦事不易处理,曹操统一全国的目标很难实现,于是为江东出现割据政权提供了有利条件。
鲁肃的榻上策和诸葛亮的隆中对,在许多观点上是一致的。
两者同样比较准确地把握了当时的客观形势,并提出了远大的政治目标。
具有如此深刻的洞察力和政治眼光的政治家,在三国时期除这两人外还是不多见的。
而鲁肃榻上策的提出又比隆中对早了七年。
鲁肃受到孙权的信任和重用,引起江东政权中某些特权人物的反感。
当时,资格最老、势力最强的张昭屡次诋毁鲁肃,说他“谦下不足”、“年少粗疏”,建议孙权不要使用他。
孙权知道鲁肃的本领,没有听信这些谗言,依然尊重他,并把鲁肃比作是东汉的开国功臣邓禹。
鲁肃 - 促成联盟建安十三年(208年),基本削平北方的曹操,企图乘胜南进,一鼓作气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
这年七月,曹操带领着号称八十万的大军星夜兼道进攻刘表。
八月,曹军尚未到达荆州,刘表突然病死。
消息传到江东,鲁肃立即向孙权要求以吊丧的名义出使荆州,目的是联络寄寓在荆州的刘备,合力破曹。
鲁肃认为,荆州地处长江中游,与江东接壤。
这里沃野千里,物产丰富;外带江汉,内阻山陵,形势险峻,易守难攻,不但是富庶的鱼米之乡,也是兵家必争的南北要冲。
占据荆州意味着抓着了夺取天下的关键。
鲁肃分析说,刘表死后两个儿子互相争夺,荆州政权内部出现严重分裂,刘备实际已成为这一地区唯一的政治代表。
如果刘备和刘表的儿子合作得好,就联合他们共抗曹操;如果他们之间的矛盾不易调和,再另作打算。
曹操大兵压境,现在说服刘备及争取刘表的部属比较容易成功。
但若不迅速赶到荆州,延误了时间,就会被曹操占先一步。
孙权同意这个建议,立即派他出使荆州。
当鲁肃到达夏口(今湖北汉口)的时候,曹操大军已攻到荆州地界。
鲁肃听到消息后,星夜兼道,加快速度,准备抢到曹操的前头。
但是还是迟了,接替刘表在襄阳(今湖北襄樊)担任荆州牧的刘琮已经投降曹操,而这时鲁肃才刚刚赶到南郡(今湖北江陵)。
刘琮降曹,事先没有和在樊城(今湖北襄樊市北)的刘备打招呼。
直到曹操到达宛城,刘备才得到通知。
刘备仓皇南逃,准备撤到粮械储备比较丰饶的江陵城。
曹操不愿刘备据有江陵,迫不及待地亲率骑兵进行追击,在当阳(今湖北荆门南)把刘备的队伍打散。
鲁肃在当阳找到了处境狼狈的刘备。
鲁肃向刘备询问今后的去向。
刘备回答说,想到苍梧(今广西梧州)去投奔在那里担任太守的老友吴巨。
鲁肃劝阻刘备说,吴巨处地偏僻,没有作为,迟早会为人所吞并,不是托身的地方。
他介绍了江东的实力和孙权的为人,指出刘备只有联合江东抗曹才有出路。
在当阳,鲁肃还结识了刘备的谋士诸葛亮。
诸葛亮也是主张孙刘联盟的人,两人见面后非常投缘,很快成为知心朋友。
刘备接受鲁肃的意见,放弃投吴巨的计划,改向东行。
沿途与部将关羽的万余水军和刘表另一儿子刘琦所率的万余人会合,退守到樊口(今湖北鄂城)。
他派诸葛亮随从鲁肃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会见孙权,商讨两方联盟的大事。
正在这时,曹操给江东送去了恐吓信,声言要与孙权决战。
面对曹操的气势,以张昭为首的朝臣吓破了胆。
他们认为,曹操操纵皇帝,政治上占主动地位;占据荆州后,获得刘表大批水军,并控制了江东的上游,江东无力对抗又无险可恃,只有迎降曹操一条道路可走。
本来孙权对战胜曹军就缺乏信心,他“拥军在柴桑,坐观成败”(《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看着刘备被曹操追得团团转,没有打定主意,投降派的议论更把他搞得举棋不定。
鲁肃坚决反对降曹,力图使孙权树立起抗曹决心。
他对孙权晓以利害,明以是非,劝孙权不要听信投降派的议论。
他说,这些人要断送孙权的事业。
迎降曹操,对一般朝臣没有损失。
鲁肃用自己举例说,我鲁肃要是投降曹操的话,曹操一定会按照我在家乡评定的品级,分派我担任州官或者郡官。
他指出,如果孙权投降曹操,曹操会因为无法安置而不能容忍他。
鲁肃一针见血的劝告,终于使孙权转变了态度。
孙权拔刀砍去奏案的一角,警告群臣说:“谁再敢说迎降曹操的话,和这个案桌一样。
”鲁肃向孙权推举杰出的军事家用瑜担任抗曹主帅。
当时周瑜奉命出使鄱阳,未在江东。
鲁肃请求急速将他招回,作抗曹的军事准备。
周瑜到达柴桑,支持鲁肃的主张。
他帮助孙权分析当前的形势,指出曹操是可以战胜的,从而坚定了孙权抗曹的决心。
孙权任命周瑜、程普为左、右督,鲁肃为赞军校尉,并将粮船齐备的三万水军交托给他们,逆水直上迎击曹操。
这年九月,孙刘联军在赤壁(今湖北武昌县西赤矾山)以少胜多,大破曹军。
赤壁大胜使江东政权进一步巩固,曹操的势力暂时被压回北方。
功劳卓著的鲁肃返回江东,孙权为表彰他,特意用最隆重的礼节欢迎。
仪式结束后,孙权亲热地对鲁肃说,子敬,我亲自为你下马扶鞍,这样的殊礼,你该感到荣耀了吧?然而,鲁肃的回答,不但使孙权感到意外,而且使在场的人无不大惊失色。
他冷淡地表示:“我不觉得荣耀。
”当坐定以后,鲁肃从容地说:“我希望您的威名震动天下,能够实现统一全国的大业。
到那个时候,您派车子来接我,我才感到荣耀呢!”孙权终于明白了鲁肃的良苦用心:他是在用激将法提醒孙权,不要为眼前的胜利所陶醉,应该时时刻刻不忘统一天下的政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