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以来古典诗词月亮意象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诗歌中月亮意象

诗歌中月亮意象

诗歌中的月亮意象月亮是中国古代诗人最为青睐的意象,几乎每个诗人都将它写入过诗词中,借以抒情言志,从而丰富了月亮的内涵与意蕴。

在这些诗歌里,月亮是相思的载体,寄寓了思妇、游子、戍卒的情思,月亮明亮、高洁,成了美好事物的的象征;月光凄冷却又柔和,营造了独特的情境;月亮亘古永存,成了历史的见证者.总的来说,月亮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蕴大致上可分为四类,下面就这四个类型作简要阐述。

一、月亮是思情的载体在边塞、羁旅行役、闺怨等题材的诗歌中,月亮是思情的象征,寄寓了戍卒、游子、思妇的情思。

《诗经》中《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表现了青年男子对如明月一般的女子的深切思念;王昌龄《从军行·其二》“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表现了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表现了老病孤愁的离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这一类借月亮表达思情的诗歌以李白的《静夜思》名声最著影响最广。

《静夜思》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借此抒发了作者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情。

天上冷月孤悬,地上白霜一片,诗人客居他乡夜不能寐,对月思乡,感慨客况萧条,年华易逝。

《静夜思》内容单纯却又丰富,容易理解却又让人体味不尽,是古代诗词中借月抒怀的典范。

中国人读《静夜思》应该要读出些言外之韵,不能仅仅囿于文面。

读懂了《静夜思》,读懂了中国古典诗词中月亮意象最基本的内涵,也就读懂了中华文化中“望月而思”的民族心理。

“望月而思”成为我国固有的民族心理和文化传统与我国以农耕为基础的社会形态有关。

典型的农耕民族,有着强烈的重土观念和回归意识,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形成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

人们追求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团圆,而夜晚则是农耕社会中人们劳作归来共享团圆的最好时光。

但事实上,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固守故土,永享天伦。

因为古代社会征役、求宦现象的客观存在,必然造成戍卒在边、游子在外的社会常态,也因之必有父母亲人在家中牵挂。

浅谈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月光意象

浅谈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月光意象

浅谈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月光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中月亮意象丰富而深邃。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中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美;“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中有清新飘逸之美;“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中有沉郁顿挫之美;“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中有情致缠绵之美。

天涯同一月,笔下万千情。

因此,作为象征,月亮有时就反映着古代墨客骚人各种各样的感情。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表明了作者躬耕田园怡然自得之乐;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之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寄托相思的情怀;王维的《山居秋暝》中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抒发了忘情山水之情;还有借月反映孤独与寂寞的心态,反映了失意者寻求慰藉与解脱的心理。

比如,李商隐《无题》诗中有“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的诗句并不是月光有冷暖之分,而是用月光反映孤独与失意者的凄苦心象。

因为月宫里还保存着女性遭到驱逐的凄凉忧伤的回忆,因此,失意者站在月光下总是把月写成寒月、孤月、冷月。

李白有诗云:“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置身于月光下,遥想广寒宫中失意的嫦娥,自然与诗人宦海沉浮、仕途坎坷、人生失意的感慨相契合。

《古诗十九首》有:“明月何皎皎,照我床罗帷。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正是因为月亮反映的孤独失意的意象,才牵系着诗人蹉时伤悲的情怀。

同样,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月亮是借以表现中国古典哲学“天人合一”思想的典型意象。

历代诗人喜欢选择月亮这个意象来融寄感情。

王维《竹里馆》中把明月当成知音。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人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弹琴长啸,没有人知道他的存在,只有明月为伴,沉浸在清幽澄静的快乐中。

《鸟鸣涧》以月出惊山鸟衬托静态,仍然是一片空寂。

春夜的山涧里,人闲、夜静、山静,只有开败的桂花悄悄落下,是那么的静、幽、淡、雅,散发出一种清气,似乎诗人的灵魂已离开了肉体,离开了尘世,与静谧的自然融为一体,升上了浩渺的天空,又好像自然摄取了诗人心灵的澹泊之气,变得那么和谐、宁静,叫人分不清哪是物,哪是人,哪是自然,哪是诗人。

古代诗歌意象的解读——月亮篇

古代诗歌意象的解读——月亮篇

古代诗歌意象的解读——月亮《古代诗歌月亮意象的解读》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月亮是一个被广泛运用且具有丰富象征意义的意象。

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承载着诗人们的情感、思想和哲学思考。

一、月是美的象征月亮皎洁、明净、柔和、可亲,犹如一位温柔美丽且冰清玉洁的女性。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已诗意地发现了月亮之美,《诗经·陈风·月出》中唱道:“月出皎兮,佼人僚兮”,以月光之美映衬人物之美。

周祗则赋予月以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的审美内涵,形容其“气融洁而照远,质明润而贞虚,弱不废照,清不激污”。

谢庄将秋月的纯净之美与山水结合,“气霁地表,云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于江濑。

升秋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汇成更加清美的景致。

月亮朦胧柔和的清辉还能赋予山水景物独特的神韵,具有化景的作用。

如张先在《木兰花》中所写“中庭月色下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通过清明月色中飘过的无数淡若无痕的杨花,给人以朦胧的美感。

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不仅营造了清幽绝俗的氛围,让人感到月夜幽林之景空明澄净,弹琴长啸之人安闲自得,外景与内情融为一体。

诗中的“明月来相照”,既与“人不知”形成对照,又起到了点破暗夜的作用,体现出闲、静、淡、远的风格和优美的意境。

总之,在诗人笔下,月亮不管是烟月迷蒙的轻忧淡愁,还是皓月当空的雄浑高古,亦或是月光笼佳人的恬淡婉约的宁静,都是美的象征。

二、月是情的载体(一)寄托恋人相思之情男女相思离别、少妇闺阁之怨是古诗文中常见的主题,月夜往往是相思主题的背景。

《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中“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描绘了主人公独守空帏,在明月流光下的寂寞凄凉,引出她内心的无穷愁思。

曹植的“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徐陵的“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沈俭期的“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试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试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试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月亮意象作者:孙颖来源:《语文天地·高中版》2013年第04期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月亮可以表达多种情感,她已不是一个单纯的星体,而是积淀了华夏儿女特有情怀的意象,展现着中国古典文学特有的精神面貌。

一、恋人之间的相思情纵观中国古典诗歌,可以看到,借月抒情的诗词是非常多的。

其取材也丰富多样,有的是送别,有的是闺情,还有的是乡思,这些都是月亮诗的主要选题。

不过在这些主题当中,爱情诗占据着很大的比重,成就颇高。

《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这首闺情诗,表达的是思妇对远游在外的丈夫的深深思念之情。

开头主要描写的是景物,将主人公置于特定的环境内。

每当夜深人静,皓月当空,月光穿越罗帐铺满床的时候,她独自一人,守着诺大的空帏,倍感凄凉孤独。

所以,皎洁的月光在此就变为一种诱发物,诱发其压抑于心的无限愁思。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形象地表现了思妇的相思行为。

月亮引发了思妇心中埋藏的思念,所以异常烦躁,不想看见月亮,以免再次诱发相思与苦恼。

但是卷起帘子,月影依然如旧,于是只能不断地拂去月亮投射在捣衣砧上的朦胧影子,可是不管如何努力它依旧在那里。

无尽的相思之情,却得不到排遣。

二、乡愁和离情古代诗词中,很多诗人都会将望月思乡作为写作主题。

月亮是诗人心中浓浓乡愁最有力以及最好的见证,诗人将想念亲人以及故乡的浓浓情感,寄托在明月之上,正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

如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远走他乡漂泊在外的人,深深地思念着自己的故乡,总希望再见家园,于是只好远眺,希望能够看见故乡。

所以这个时候的月亮已经扮演着游子和亲人之间的中介,他们的视线可以在月亮上实现相交,减少了人们心理感觉上的地理差距。

虽然身在天涯海角,但是亲人朋友相互之间都有美好的愿望,都渴求“千里共婵娟”。

简析古诗词中的月意向

简析古诗词中的月意向

简论古诗词中的月意向摘要: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诗词中,许多具体的物被诗人赋予生命色彩,产生了许多典型意象。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月亮是一个源远流长的母题,尤其在诗词领域,在月意象中,诗人表现出对人事际遇的感喟,对历史变迁的反思,对离愁别恨的倾诉,对永恒与短暂、宇宙与人生的求索,对理想人格的构建以及对精神家园、诗意人生的追求。

月亮,被一代又一代诗人吟咏探求,承载着深刻的文化意蕴与审美理想。

关键词:古典诗词;月;意象;审美意蕴在古典诗词中,有关月的描写,如恒河之沙,数不胜数 ,自古先贤对月的崇拜与喜爱就未曾中断,那么“月”究竟有何魅力让人们对它的衷爱历千载而不竭,历久而弥新?今以一己之思作一些探索。

月亮,由于它本身阴晴圆缺的变化以及中国人心灵深处的“月亮”情结,常常成为文人骚客表达情感的载体。

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审美意象,月亮被诗人词人融于内心思想情感之中,烙上了诗人词人的美学理想。

然而,同是月,在不同的作品中所描写的情态是不同的,所以,在不同的古诗词中,由于诗人词人的情绪处境不同,月亮这一意象表现出丰富的审美意蕴。

一、历史变迁的见证:(一) 对兴亡的慨叹月亮高悬于夜空,亘古不变,见证了朝代的更迭,历史的变迁。

面对历史陈迹,感叹兴亡的作者,借月发思古之幽情。

如李白的《苏台览古》:“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这首诗是诗人游览名胜古迹后的怀古之作。

起句写吴苑的残破,苏台的荒凉,以衰飒之景点染感伤心境。

而人事的变化,兴废的无常,自在其中。

“菱歌清唱"勾起诗人的无限怅惘: 苏台荒废,当年繁华已歇; 物是人非,惟有江月不败。

明月,照见过吴宫的繁华,成为目睹吴王由盛极一时的辉煌走向衰败灭亡的历史见证者。

这里诗人抒发的是对物是人非、沧桑巨变与昔盛今衰的历史喟叹。

(二) 对现实的警示明月高挂天空,虽一言不发,但沧海桑田,潮起潮落,诗人词人所有关于历史的深沉思考,都可与之交流。

从月亮意象去看古代诗歌的主题(综述)

从月亮意象去看古代诗歌的主题(综述)

从月亮意象去看古代诗歌的主题月亮与文学,尤其与中国文学有着不解之缘。

可以说,月亮是古诗歌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种意象,也是包含者浓烈感情色彩的一种意象。

“月”自从进入人的审美野,便不断派生、衍播出含蕴不尽的象征喻指。

在诗歌中,借月抒怀、望月思乡、望月怀古、怀人几乎了诗词中的永恒的主题。

本文试从分析诗歌中的月亮意象中去看古代诗歌的主题。

本课题研究现状述评:我通过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广泛搜集,以“月亮意象”为关键词查到相关文章30多篇,以“古代诗歌中的月亮意象”为题名查到相关文章1篇,此外没有发现这方面的课题研究和直接相关的论文。

与本研究间接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一、对具体诗人的研究(一)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研究李白的月亮诗在以月亮作为背景渲染和情感寄托的“醒”时的月诗,和以寻求生命真谛的哲人式的感悟去阐发月亮意象所蕴含的深邃哲理的“醉”时的月亮诗。

(傅绍良,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9月第25卷第3期。

)从李白的浪漫主义气质,诗仙的文化性格看,他必然先择“月亮”这一意象作为传情达意的重要载体。

从李白坎坷的仕途经历看,月亮阴晴圆缺的自然变化与其契合,这从一定程度决定了他对月亮的选择。

李白以透明澄澈的月亮为人生知己,建构世外桃园的意识使他对月亮情有独钟。

(胡和平、郭慧英,《船山学刊》2004年第2期)其千首诗作中就有月意象336例,涉月诗更高达400多首,月意象表现之突出,对后来如刘禹锡、苏轼等咏月诗词的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中国月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李军,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8月第14卷第4期)(二)、李商瘾诗中的月亮意象研究他善于将外在的物象融入到自己的心灵世界里,创造一种朦胧飘渺的意境,并以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觉来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时世之怨,在一定层面上赋予了这些意象特定的人生(胡遂、李媛,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7哲理和宇宙时空感悟,月亮意象在这其中具有代表性。

论中国古典诗词中月的象征意象

论中国古典诗词中月的象征意象
月 怀远 》 , 床 前 明 月 光 , 是 地 上 霜 , )“ 疑 举头 望 明 月 , 头 思 故 乡” 李 白《 夜 思 》 , 人 低 ( 静 )“
代 无 穷 已 ’ 人生 就 和 ‘ 年 只 相 似 ’ 江 的 年 的 月得 以 共 存 ” 感悟 。 白 的《 酒 问 月》 的 李 把 将 药秋复春 , 嫦娥 孤 栖 与 谁 邻 ? 人 不 见 古 时 今
了独 特 的咏 月之 意 象 。
月亮 是 皎 洁 的 , 光 是 美 好 的 , 它 与 秘 。 月 当
傅 绍 良在 《 李 白诗 中 的 月 亮 意 象 与 哲 人 初 见 月 , 月 何 年 初 照 人 。 生 代 代 无 穷 论 江 人 已 , 月年年望相似 。 知江月待何 人, 江 不 但
1 月是 美 的 象 征
困 惑 , 际上 是 对 自身 的 生 命 价 值 的 思 索 实 以说 , 自从 开 元 中李 白仗 剑 去 蜀 后 , 天 上 和 探寻 。 者 描 述 了 月亮 的不 可 知 性 , 是 作 他剖 月亮 悬挂在 中 国古典诗 坛的上 空 , 构 的 月 光 , 慰 着 、 伴 着 李 白 , 花 间 一 壶 析 月亮 运 行 的 空 间轨 迹 , 现 月 亮 由升 到 安 陪 “ 表 酒 , 酌 无 相 亲 。 杯 邀 明 月. 影 成 三 没 、 秋 复 春 、 静 孤 寂 的 变 化 规 则 , 示 独 举 , 对 从 幽 提
远 , 明润 而 贞虚 , 不 废 照 , 不激 污 。 避 的 , 质 弱 清 ” 竟然 是 不 能 自已的 。 …表 达 了诗 人 般 的抒 情 方 式 , 明 月 与人 生 反 复 对 照 , … 将 在 月 被 赋 予高 远 、 洁 、 和 、 幽 的 审 美 内 以 月托 情 深 切 怀 念 友 人 的 那 份 真 挚 情 感 。 时 间 和 空 间 的 主 观 感 受 中 , 达 了对 宇 宙 润 柔 清 表 涵 。 人张若 虚在 《 江 花月夜 》 写道 : 唐 春 中 张 九 龄 《 月 怀 远 》 “ 上 生 明 月 , 涯 共 和 人 生 哲 理 的 深 层 思 索 。 类 虽 然 不 可 能 望 :海 天 人 “ 江 潮 水 连 海 平 , 上 明 月 共 潮 生 。 滟 此 时 。 人 怨 遥 夜 , 夕起 相 思 。 这 里 , 春 海 滟 情 竟 ” 以 永 远 享 有 生 命 , 其 精 神 和 理 性 却 可 以 永 但 随 波 千 万里 , 处春 江 无 月 明 。 流 宛 转 绕 月 为 媒 , 月 牵 起 两 地 , 月连 起 两 心 。 何 江 一 一 在 远 享 有 宇 宙 。 要 明 月常 相 伴 , 却尘 世 的 只 忘 芳 旬 , 照花 林 皆 似 霰 , 里 流 霜 不 觉 飞 , 月 空 他们共享明月的时候 , 言相思相忆 , 不 相思

20世纪以来古典诗词月亮意象研究综述

20世纪以来古典诗词月亮意象研究综述
表现的是一种离愁别恨的主题。”[12 ] 王建把“思乡和相思”作
为月亮意象最重要的情感内涵加以阐释,对男子而言,月亮
“带去的是故乡的温馨回忆”和漫漫乡愁;对女子,则是无休
止的清冷寂寞和牵挂。[18 ]李丹也认为月亮“引发出浓重的乡
愁和深沉的离恨”,[19 ]体现着古人对团圆幸福的追求以及求
境界。”[21 ]
总体上看,目前学界对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内涵
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上几个方面。需要指出的是,学者们对
“象征意义”和“情感内涵”并未作出界定,往往是同时使用;
或者是有的用“象征意义”,有的用“情感内涵”,但是探讨的
内容大体不逸出上面的总结。
李白的作品都显示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他不仅注
(一) 月亮是女性的象征。“在中国文化里月亮最基本的
象征意义是母亲与女性”,“女性是月亮的灵魂,月亮是女性
的诗化象征”“, 月亮既然是诗化的女性,它也就有一种婉约
朦胧通脱淡泊的女性美学风格。
(二) 月亮是孤独与失意的象征,寄托着诗人思乡和相思
的深情,及仕途失意的苦闷。不管是边塞深闺,还是羁旅宦
成材料”“, 成了离人们映证友情、乡情、亲情的明镜和遥寄情
怀的信使”
(二) 月亮是孤独与失意的象征,寄托着诗人思乡和相思
的深情,及仕途失意的苦闷。不管是边塞深闺,还是羁旅宦
途,抒情主人公都钟情把月亮作为其孤独失意情感的寄托。
80 年代的研究论文侧重从女性的角度探讨月亮意象的这一
象征意义:“被封建帝王锁禁深宫的宫女妃嫔,被浪子游人抛
因此“, 象征永恒的月亮便常常作为生命有限的对照物出现
在诗人的创作构思中。他们的深沉喟叹总或多或少地流露

论古诗词中月亮的意象

论古诗词中月亮的意象

论古诗词中月亮的意象摘要:在蔚为壮观的古代诗词中,文人通常运用意象性的语言,构建别样意象,表达思想感情。

在咏月的诗词中,都是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

下面让我们再次徜徉在古诗词中,品味月的意象。

关键词:意象;诗词;月亮一、意象的产生和发展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概念,是诗学里的一个重要范畴。

它最早可追溯到《周易·系辞》: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

因此意象的古义是"表意之象"①最早从文艺角度说到意象的是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到了唐代,"意象"已经较多地进入诗学理论中。

"意象"一词在宋代得到广泛使用②。

二、月亮历来被文人所钟爱,是中国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1. 一般出现形式月:残月、明月、新月、孤月、冰镜、蟾兔、玉盘、秋月、冷月、江月、玉轮、桂宫、玉环、天镜2.意象用法分类(1)遣怀之月看到月亮我们就会像一千多年前的大诗人李商隐一样,想到那位绝美的仙子嫦娥,会不由自主地去感受她的孤寂与落寞,和玉奚生一起发出“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的感叹,于是月亮就成了“寒月”、“孤月”、“残月”,代表着一种无边的孤独和哀怨,寄托着人们的愁思和心绪,因此,借月遣怀是最适合不过的了。

李煜在《虞美人》中写到“春花秋月何时了”,“故过不堪回首月明中”,透过这样的“明月”、“秋月”我们可以想见一位亡国之君夜夜思念旧时江山的无尽痛楚。

还有那句流传千古的绝唱“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柳永的《雨霖铃》中的句子,一个“残月”烘托出了离别者的内心苦楚,使读者充分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一片悲愁难已的情怀,这一句字字写景,却字字含情,正所谓“一切景想语皆情语”。

像柳永一样,借月亮抒发离愁的还有那个被贬江州的司马白居易,在《琵琶行》的开头他就营造了一种悲戚伤感的氛围,当然这也离不开月亮,一句“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是茫茫江浸月”,将这种氛围烘托到及致。

中国古典诗词中“月”意象的解读

中国古典诗词中“月”意象的解读

中国古典诗词中“月”意象的解读第一篇:中国古典诗词中“月”意象的解读中国古典诗词中“月”意象的解读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一脉朴素无华、隐逸高蹈、诗意绵绵的月文化,它是一种表达个体生命体验的文化,是与老百姓的情感方式密不可分的民间文化。

有月相伴,就有精神的自由飞升,就有诗兴,就是一种诗意的栖居。

所以,从古到今,文人骚客们总爱对月吟咏,写出了许多与月有关的名篇佳句。

而这些诗人们笔下的月,由于个体生命体验的不同,在诗人们的笔下,又体现了不同的意蕴。

一、爱情的使者无论是人间还是天上,世间只有情难诉,而最富有诗意的男女爱情却总要向那一轮圆月诉说,月亮成了爱情的证明,成了寄寓男女相思之情的多情之物。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明月千里寄相思”,只有“月亮代表我的心”,也才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

自古以来,月亮、爱情、诗就这样难分难解。

二、乡情、亲情、友情、家国情的纽带静寂之夜,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

李白的绝句《静夜思》便是游子思乡的名篇之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写月光洁白如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写望月思乡,于平淡之中见出款款思乡之深情。

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更是唱出了杜甫的万千思乡、念人之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这又是李白对好友王昌龄的切切关怀与思念。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是照我还”吟出了诗人心中因思念而起的疑问。

而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与弟共享明月,正是思念至深至切的体现,李清照“雁字回时,月满丁楼”对满月的期盼,也正是满腔相思之情的外露。

在这些文人骚客的笔下,已难以分清究竟是月有情还是人有情。

三、高洁志行的寄托月悬于天,何等高洁,何等神圣。

月就这样以它特有的气质又成为了人们理想的寄托物,诗人们更是借它来言志抒怀。

(完整版)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

(完整版)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

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在古诗中月亮可以表达多种情感,她已不是一个单纯的星体,下面是由为大家整理的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一)对人生及永恒的哲思月亮高高挂在夜空,它激发了人们浩渺如烟的宇宙意识以及遥远悠长的历史意识,促使人类生出一种探索生命奥秘的哲人式愿望,它不断启发人类对宇宙进行思索。

正是在人们这样的心态下,明月意象成为了永恒不变的象征。

诗人身处月光中就会生出一种难以掩饰的思古情感,这时候的月亮就化作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

张若虚曾经在《春江花月夜》中这样描述月亮:“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朦胧的月光中,诗人神思飞跃,他由人生联想到月亮,寻求着浩瀚无际的宇宙奥秘以及人生哲理。

人的生命在月亮面前显得那么短暂易逝,可是从人类总体来看,又是永久存在的,一代又一代绵延不息,正因如此,年年相似的月亮得以与代代无穷的人类实现共存。

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二)对时空意象的表达月亮不仅仅是短暂易逝的人生的对照,更是历史长河的永恒参照。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出自王昌龄《出塞》)该诗开始主要描述景物。

“秦时明月汉时关”,皎洁的月亮高挂天际,万里关塞一览无余,把边关的寂静寥廓以及景物的萧条表达得淋漓尽致。

将“秦汉时”放置在“月”以及“关”之前进行修饰,提升了诗词的意境,而我们也彷佛回到了遥远的时代,引发出人们无限的思考:自从秦汉开始边防战争就一直没有断过,直到今天,拖得如此之长。

这是诗人站在时间的角度对边塞悠久的描述。

“今年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出自李白的《把酒问月》)世事不断变迁,旧人早已老去,只有月亮依旧,世世代代依然,它静默地注视着人世间的沧桑巨变,而月光有没有由于哀伤而更加阴寒呢?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和《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则是利用月亮意象感今怀昔,感叹历史的荣辱兴衰。

中国古典诗歌的月亮意象

中国古典诗歌的月亮意象

中国古典诗歌的“月亮意象”诗歌贵在意境,而意境的表达又常借助于意象。

简言之,意象即古典诗歌用以抒发情感的具有象征意义的景和物。

以月亮为意象创设意境,是中国古代诗人常用的手法。

月亮,在中国古人眼里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

望月怀人,临月兴叹,观月之阴晴圆缺想人间之聚散离合,已成为人们古而有之的不自觉的心理活动和习惯性思维形式。

在诗歌中,作为情感投射、内心观照之物的月亮,它深深地凝结了古老民族特殊的文化情结,包容了诗人深沉、丰富的感受,耐读耐品,回味无穷。

“月亮意象”,是古典诗歌一道含蓄、深沉、优雅、朦胧的风景,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

教学时,要认真引导学生去品味,去鉴别赏。

一、从“春花秋月夜”的温馨浪漫中,品味相思相思是一杯永远品不完的美酒。

在描写佳期幽会、男女相思的诗歌中,古代诗人总喜欢用月亮来渲染环境,抒发情感。

盖有了月亮的点缀,相思就会频添几分情趣,诗歌就更显几许灵动。

“人约黄昏后,月上柳梢头。

”提及佳期幽会,总忘不了《西厢记》中崔莺莺与张生偷约的情境。

黄昏降临,月照新柳,正是春天幽会的大好时机,多么惬意啊!从朦胧的月色中,我们似乎看到了多情主人公对诗意爱情的美好憧憬。

意境清新,充满诗情画意。

“花明月暗笼轻雾”“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

”读李煜的爱情诗,更能让读者从“至柔至美”的朦胧月色中感受到相思的浪漫。

前者,“花”是明的,“月”是暗的,“雾”是轻的;后者,“雨声”是和谐的,“风”是轻盈的,“淡月”是朦胧的,“云”是流动的。

一切都是那样的温馨,置身此景,怎不触动人们春情的萌动呢?且看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相思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纤纤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不知乘月几人回,落月摇情江满树。

”相思有时是痛苦的。

读了《春江花月夜》,你会发现,相思不仅不痛苦而是一件十分美丽的事。

因为有了明月的陪伴,相思不再孤独。

月亮意象从古典到现代的流变

月亮意象从古典到现代的流变

二、现代文学与电影中的月亮意 象
进入现代以后,月亮的意象在文学和电影中继续发展。在作家的笔下,月亮 常常被用来象征孤独、追求与生死。如巴金的《家》中,月光成为主人公觉新内 心孤独与无奈的象征。而在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中,月亮则寓意着人物 的命运与情感。同时,在中国电影中,月亮也经常出现于古装武侠片和浪漫爱情 片中,如《卧虎藏龙》、《花木兰》等影片中的月夜场景,为故事增色不少。
参考内容三
月亮,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重要意象,自古以来就被诗人赋予了丰富而特 殊的象征意义。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西方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的引入,古典诗 词研究获得了新的视角和工具,月亮意象的研究也得以从新的角度展开。本次演 示将综述20世纪以来古典诗词月亮意象的研究状况。
一、20世纪初至中叶:月亮意象 的现代阐释
二、20世纪中叶至80年代:月亮 意象的社会文化批评
20世纪中叶至80年代,月亮意象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开始与社会文化背景相 结合。研究者们开始月亮意象背后的社会文化内涵,以及其反映的时代精神面貌。 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从社会批评、文化研究和心理学角度出发,深入探讨月亮意 象的象征意义和社会功能。
三、20世纪80年代至今:月亮意 象的多元批评视角
然而,尽管已有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对月亮意象的探索仍存在诸多未尽 之处。例如,对不同地域和文化中的月亮意象的比较研究尚显不足;对当代诗歌 中的月亮意象的创新研究还需深入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推动月亮意象研 究的进一步发展,丰富我们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理解和欣赏。
谢谢观看
பைடு நூலகம்
三、流变与
从明清到现代,家族小说经历了流变和。这种流变不仅体现在文学形式和表 现手法的变化上,更体现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的变化上。

20世纪以来古典诗词月亮意象研究综述

20世纪以来古典诗词月亮意象研究综述

20世纪以来古典诗词月亮意象研究综述20世纪以来古典诗词月亮意象研究综述纵观20世纪古典诗词中月亮意象的研究情况,可以发现,80年代以前基本上没有相关的论著;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后,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象受到了学术界越来越多的重视,研究性论文不断涌现,据笔者粗略统计,这二十多年来,发表的相关论文共有96篇。

80年代主要集中于对李白诗月亮意象的研究,成果较为单薄;90年代以后,李白诗月亮意象仍是研究热点之一,与此同时,从古典诗词的整体出发,探讨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内涵,以及它成为古典诗词典型意象的原因的论文明显增多;也有不少论文对李白以外其他诗人作品中的月亮意象进行了研究;还有的论著则采用了原型批评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象进行了全新的探究,使这一专题研究获得了进一步的深化。

一在众多的自然物象中,月亮为什么深受历代文人的青睐,成为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典型的意象之一?研究者对这一问题的论述,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三个方面。

(一)月亮客观的美感特质吸引了诗人的审美目光。

从外形看,月亮呈现出“圆”和“曲”两种形状。

圆形给人造成的视觉印象是美满、丰盈;曲线则柔美、回旋。

在光色上,月亮或银白,或微黄,清新淡雅,光亮但不刺目,有着含蓄的光彩。

这些都暗合了中国人的审美感知世界。

肖体仁撰文从月亮的形、色、光“悦目”的特点对此作了阐发。

[1]他引用毕达哥拉斯的话“圆是宇宙间最和谐的图像”来证明圆月之受人喜爱。

“它给人柔和、优美、完整的感觉,看起来感到很愉快,很舒服。

”就月亮的色与光,肖文把月亮与太阳作了对比:“太阳光太强烈、太刺眼”,而月亮则“黄色显得明朗、欢快、活跃、在宁静、清冷的夜晚,黄色给人热情、温暖的感觉。

”“以白色为主要特征的月亮的光泽更是明亮、皎洁、清澈。

”从月亮的自然美的层面给出了月亮特别受喜爱的原因。

杨芙蓉提出“月圆之时,发出清幽明亮的光,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

这种美不同于刚劲的阳美,而是具有朦胧与阴柔的美感效应。

谈古典诗词中月的审美意象

谈古典诗词中月的审美意象

谈古典诗词中月的审美意象古典诗词中的形象(意象)与一般小说戏剧中的以人物为主的形象不同,简单地说,就是作者想加以利用来表情达意,具体可感的客观事物。

它既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可是景象,或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事物。

徜徉在古典诗词中,那些优美的诗篇滋润着我们的心田,诗中的意象就像一粒粒种子植入我们的心田发芽、生长,这奇妙多彩的意象世界值得我们探究、欣赏。

下面就谈谈古典诗词中重要的意象之一——月亮。

“咏月”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大主题,几千年来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咏月诗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占有独特的地位,月亮可以说是古代诗人最偏爱的一个意象。

先秦已有“嫦娥奔月”的传说,先秦故人曾通过“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分别发出了“劳心悄兮,劳心骚兮,劳心惨兮”之叹,“僧敲月下门”的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明月何皎皎》以“明月”演义出一代复一代骚客才子的怨夫思妇之作。

而“披月踌躇”、“揽月自赏”、“望月凝思”、“抚月痴想”……这些从古籍古典中衍生演化出来的词语成语,莫不流淌着中国古人一分难释的生命情怀。

莫不激发古人情爱思恋的浩歌。

古人何以对“月”情有独钟?因为月具有阴柔之美,它承载了文人墨客太多的情感,她是和人事相通的,所谓“月以阴灵”。

她是素洁的、清幽的,不带任何杂质的,因而在这样一个空明澄清的氛围中人们会思接千载、袒露无余。

或喜、或狂、或悲。

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月亮是一样的,因此认为月可以超越空间,正所谓“升天地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

所以无论是浪漫主义的、还是现实主义的,无论是婉约派还是豪放派,无论是诗还是词,都喜欢借月托情。

面对同一轮明月,抒发的感情却各不相同:有感叹世事多艰、光阴易逝的;有排解怀才不遇、慨叹宦海沉浮的;更有表达对理想的追求:“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1、月象征了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游子思乡、征人思家、思妇怀远,月作为一种寄托是诗人惯用的手法。

古人有“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徐陵《关山月》)、“关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王褒《关山月》)和“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卢思道《从军行》)的思愁绵绵,明月是可以跨越时空的隔绝。

论古典诗词中的月

论古典诗词中的月

论古典诗词中“月”的意象【摘要】月亮作为在中国诗词发展进程中使用的悠久的意象之一,对于中国文学,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意境塑造、感物抒怀以及托物言志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历代文人墨客借明月以自比,咏叹出无数的千古佳句。

本文从个人情感、为国效力以及人生境界三个维度深入思考“月”之意象给中国的古典诗词所带来的难以估量的影响和价值。

【关键字】古典诗词月意象在中国文学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数不清的文学意象贯穿其中,犹如无数的浪花在翻腾。

这些意象中“秋”代表精神的气息、“雁”代表归思的热切、“柳”代表着临别的不舍,“云”则代表着无与伦比的空灵。

而在这些“浪花”中有一朵是最美丽的,那就是今天我们所重点探讨的——月之意象。

无论是曹操的“明明如月,何日可掇。

”,还是谢灵运的“明月照积雪”,抑或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甚至苏轼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迁客骚人,或喜或悲,或忧或乐,明月都能成为他们的作品中永恒的话题,盛世的豪迈,颓世的忧愁,这一切的一切都没有改变月亮作为它独特、多样、因物赋形的特征。

当一轮明月高挂天空,仲晦的豪迈,东坡的旷达,摩诘的禅趣,阆仙的悠远,时光已过千年,而我们揣摩着月的意象,以它为时空的桥梁,竟然使作为现代人的我们能和他们意境相通。

不禁让人感叹意象的伟大力量,而就古典诗词中“月”之意象的类别而言,大体可分为三种,以下我们就对此详加论述:一、抒发作者个人情感的意象。

中国古典诗歌一向以含蓄蕴藉为美,诗人往往不直抒胸臆,而是寄情于物、托物言志,创造出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境界。

当天边的一轮圆月打上了诗人主观情感的烙印后,就不再是客观存在的无意识的事物,而是能动地反映了诗人思想情感的意象,“月”的意象在这方面总结起来有五点:过月亮表达的思考是双重的,一方面借月亮的意象思考如何正确看待大自然。

例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

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和“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期!"世纪以来古典诗词月亮意象研究综述刘怀荣,宋巧芸(青岛大学文学院,山东青岛!%%"&’)[摘要]!"世纪("年代之后,在古典诗词研究领域中,月亮意象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

其中月亮意象频繁出现的原因,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内涵,李白、苏轼等诗(词)人笔下的月亮意象,月亮意象的比较,以及特定主题中的月亮意象等,是研究者关注的几大重点。

对这一专题学术史进行简要的回顾和梳理,有助于下一步研究的深入和拓展。

[关键词]月亮;意象;象征意义;[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收稿日期]!""#,"!,!-[作者简介]’*刘怀荣(’.%#,),男,山西岚县人,青岛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

!*宋巧芸(’.&(,),女,山东高密人,青岛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纵观!"世纪古典诗词中月亮意象的研究情况,可以发现,("年代以前基本上没有相关的论著;("年代特别是."年代以后,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象受到了学术界越来越多的重视,研究性论文不断涌现,据笔者粗略统计,这二十多年来,发表的相关论文共有.%篇。

("年代主要集中于对李白诗月亮意象的研究,成果较为单薄;."年代以后,李白诗月亮意象仍是研究热点之一,与此同时,从古典诗词的整体出发,探讨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内涵,以及它成为古典诗词典型意象的原因的论文明显增多;也有不少论文对李白以外其他诗人作品中的月亮意象进行了研究;还有的论著则采用了原型批评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象进行了全新的探究,使这一专题研究获得了进一步的深化。

一在众多的自然物象中,月亮为什么深受历代文人的青睐,成为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典型的意象之一?研究者对这一问题的论述,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三个方面。

(一)月亮客观的美感特质吸引了诗人的审美目光。

从外形看,月亮呈现出“圆”和“曲”两种形状。

圆形给人造成的视觉印象是美满、丰盈;曲线则柔美、回旋。

在光色上,月亮或银白,或微黄,清新淡雅,光亮但不刺目,有着含蓄的光彩。

这些都暗合了中国人的审美感知世界。

肖体仁撰文从月亮的形、色、光“悦目”的特点对此作了阐发。

[’]他引用毕达哥拉斯的话“圆是宇宙间最和谐的图像”来证明圆月之受人喜爱。

“它给人柔和、优美、完整的感觉,看起来感到很愉快,很舒服。

”就月亮的色与光,肖文把月亮与太阳作了对比:“太阳光太强烈、太刺眼”,而月亮则“黄色显得明朗、欢快、活跃、在宁静、清冷的夜晚,黄色给人热情、温暖的感觉。

”“以白色为主要特征的月亮的光泽更是明亮、皎洁、清澈。

”从月亮的自然美的层面给出了月亮特别受喜爱的原因。

杨芙蓉提出“月圆之时,发出清幽明亮的光,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

这种美不同于刚劲的阳美,而是具有朦胧与阴柔的美感效应。

”[!]郑小九也认为自然美是月亮受到重视并广泛入诗的重要原因。

“月亮由缺到圆、由朔到望的有规则的形体变化,构成了月亮形体美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圆月、满月更是人们心目中最为丰满、最为圆润、最为充盈的月亮,诗人们对中秋月的爱怜简直成了一种“温柔的狂热”。

[$]持论相似的尚有杨发的《月亮在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意象》。

[-](二)月亮的原型特征决定了它在诗词艺术中的独特地位。

论者多是从神话、哲学等角度来探讨这一原因的。

除了广泛征引本国早期文化典籍外,更采用了神话原型批评等理论,为月亮意象的研究拓宽了思路。

《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吕氏春秋?精通》“月,群阴之本”等等和有关月亮的一系列神话,尤其是嫦娥奔月神话,几乎是每一个论者在阐述这一问题时都要借助的材料,从而得出月亮是中国文化中的精神原型的结论。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傅道彬《中国的月亮及其艺术的象征》,认为月亮“伴随着神话的世界飘然而至,负载着深刻的原始文化内容”,“流转了中国广阔的心灵空间”,凝聚着民族的“生命感情和审美感情,成为高悬于天际的文化原型。

”[#](/-!)除了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原因外,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西方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将其运用到月亮意象的研究中。

刘传新借用容格的原型理论对嫦娥奔月、月中蟾兔等神话进行详细分析,最终得出结论:月亮与华夏文明关系密切,&% 万方数据是因为初民用月亮意象“传达了他们的生命观回答了与人的存在息息相关的诞生与死亡的重大问题”,是一种“包含着无数次的人生体验、凝聚了初民的智慧、情感与意志的原始意象。

”[!]刘永升同样借助神话和早期典籍资料,运用列维布留尔的“原始思维”和容格的原型理论,认为月亮原型是一种投射着女性先民孤寂心境的情结意象,“是上古女性先民孤戚心灵的载体,蕴涵着人类历史进程中女性地位由盛转衰的深层文化内涵。

”["]包莉秋作文分别讨论了容格的原型理论和中国文化中的月亮意象,[#]但只是指出容格引入了原始意象,即原型概念,而月亮恰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的原始意象这样一种关系,似并未运用原型理论对月亮意象进行实质性的论述。

(三)月亮与中国传统审美追求的契合强化了诗人对它的偏爱。

更多的论者在探讨这一问题时并不限于月亮自然的“悦目”之美,而更侧重于它的“赏心”,注目于月亮意象与中国传统的美学价值取向之间的契合。

傅道彬在其《中国的月亮及其艺术的象征》一文中对此有所说明:“月亮所反映的心灵空静与空间明净的审美趣味,与中国传统美学的追求正相吻合,体现着中国艺术精神的动向。

”“静观一直是中国哲学的努力目标。

……古代哲学家在静观中摒弃尘世中的凡念俗想,进入无牵无累的逍遥游的自由精神境界,这种哲学的思考到了文学理论家那里就成了‘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论五藏,澡雪精神’(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的审美追求。

而这种艺术境界就在恬淡而纯净的月色中得到了充分表现。

”[$](%$")除了从中国传统的审美追求入手,不少论者也同时注意到了中西审美追求的不同,并通过中西比较来凸现中国人对于“月亮”的偏爱。

张映光也论及这一问题。

“文人们对‘月亮’这个代表着阴柔、和谐随顺与宁静的意象表现出特殊的偏爱并不是一种巧合,它是中国古代文人特别是唐宋以来一些以自然闲适、清净虚远、淡泊宁静为生活和艺术目标的文人雅士在生活情调和审美情趣上的必然反映,这种反映恰恰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与西方文学在美学追求上的某种差异,表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上的中国特色。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这一枚‘月亮’,是中国古代文人崇尚自然及其平淡、幽远、闲适、宁静的审美追求和审美情趣的一个窗口。

”[&]肖体仁亦认为,比较西方人对阳刚美的欣赏,中国古代诗人更喜欢柔性美,月亮恰是这种柔性美的典范。

[’]庄超颖认为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之一是“和”,“和为贵”。

中国传统文化不提倡激越强烈,不提倡狂飙巨浪。

而月亮柔和温馨的审美特征正与此契合。

[’(]与以上稍有不同,寇鹏程则是结合着中国古典诗词尚婉约这一点来阐述该问题的。

“那一轮发着清幽皎洁光芒的月亮,它那如水月光洒向空漠夜幕的时候,月亮本身的形象确实很‘婉约’而且给人无限冥漠恍惚的幽思,很切合中国诗词‘温柔敦厚’、‘味外之味’的意境追求的美学价值取向,是一个入诗的上佳的‘象’。

”[’’]二月亮意象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内涵,也是#(年代,尤其&(年代之后研究的热点之一。

在我国的古代诗词中,许多意象都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

这种象征意义是带有明显的倾向性、稳定性的。

如乌鸦象征不祥,梅花代表傲骨,兰花表现高雅等等。

但月亮的象征意义却具有明显的复合性,因此,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最集中。

从现有的论著来看,学者们对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主要谈到了如下四个方面的观点:(一)月亮是女性的象征。

“在中国文化里月亮最基本的象征意义是母亲与女性”,“女性是月亮的灵魂,月亮是女性的诗化象征”,“月亮既然是诗化的女性,它也就有一种婉约朦胧通脱淡泊的女性美学风格。

”傅道彬的《中国的月亮及其艺术的象征》一文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论述月亮与女性的关系,其观点可以作为这一研究的代表。

他认为“女性”是月亮的最基本的象征意义,反映女性崇拜的生命意味,代表母系社会的静谧与和谐,反映着女性世界的失意与忧伤。

[$](%)*+)#)此外,还有不少论者从女性的视角,对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作了有意义的探讨。

吕发成指出“月亮是美人的象征,具有杂糅的内涵。

”“月亮常常是美人的代名词,用月亮来象征美人是最原始的手法,也是最一般的意义。

但其内涵却非恋人或亲眷,而是夹带着许多难以言传的复杂感情的。

”[’*]可惜只是点到为止,对于“难以言传的复杂感情”,却没有作出更进一步的解释。

熊昕绘也提到“唐诗宋词中写女子伤春惜别之情时,常常用‘月’来比喻象征这些纯洁、美丽、多情的女子形象。

”[’,]同样只是停留在感性认知层面。

涂昊借用美国分析心理学派学者-·艾瑟·哈婷《月亮神话———女性的神话》一书的理论,揭示了《花间集》中的月亮意象背后存在的“月亮———女人”模式及其心理基础,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

为什么人们常常把月亮和女人联系起来?涂文以为:首先,这与月亮自身的特点分不开。

“月有阴晴圆缺,时隐时现,朦朦胧胧,且洁白晶莹……月亮的性格与女人的性格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月亮的周期与女人的生理周期在内在含义上是相通的。

月亮的光辉那样轻柔,面孔又是那样冰冷,使男人想起可望不可及的‘伊人’……这些特点是把月亮和女人联系在一起的前提和基础。

”其次,古人的生活方式也是产生‘月亮———女人’模式的原因。

涂文以为,古时交通不便,男子由于求学、宦游、征戍、经商等原因外出,留女子在家中守候,“只有月亮才是闺中女人凄凉的伴侣,不胜幽怨的精魂。

”其实对于男子又何尝不是。

古代诗词中频繁出现月亮意象的除了宫怨、闺怨题材,还有大量的以男子为抒情主体的羁旅、宦游、征戍、送别等题材。

涂文此处只提月亮与女子的密切关系,未免有仅取所需之嫌。

再次,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也是把月亮和女人联系在一起的重要原因。

“在中国历史和传统中,一直是主张阳刚与阴柔相辅相成的……阴是月,阳是日,阴是女人,阳是男人这些观念如此根深蒂固,自然地在人类的意识深处易把月亮和女人联系在一起。

”由此,涂文得出结论,“‘月亮———女人’模式是我国古代文学中一种必然的心理定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