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教案:3.12《长亭送别》(粤教必修5)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长亭送别》教案 粤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长亭送别》教案 粤教版必修5

《长亭送别》(第一课时)一、导语:我们大概都看过电影《泰坦尼克号》吧。

为什么这部影片能够风靡全球,深深地打动无数人的心呢?它讲述的只是贵族少女罗丝和穷画家杰克的爱情故事,但是它演绎出的却是一种人性的美,一种无私的爱。

当代著名作家肖复兴曾经说过:“爱,在幻想里,比在现实中更真实;爱,在回忆里,比在现实中更美好;爱,在舞台上,比在现实中更有价值。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在中国戏曲舞台上曾经轰动一时,久演不衰,影响深远的元代杂剧王实甫的《西厢记》(板书)。

它讲述的就是相国千金小姐崔莺莺与穷书生张君瑞的爱情故事。

这节课,我们要欣赏其中最精彩的一折戏《长亭送别》(板书)。

二、作者介绍《西厢记》的作者,是著名的元杂剧作家王实甫。

其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

明初永乐年间的贾仲明,曾为钟嗣成《录鬼簿》中80余名元曲作家补写吊曲。

吊王实甫之《凌波仙》云: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

莺花寨,明飕飕,排剑戟。

醉红乡,雄赳赳,施智谋。

作辞章,风韵美。

士林中,等辈伏低。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据此可知,王实甫文采风流,才华四溢,与勾栏歌妓有密切交往,深为“士林”钦敬;其代表作《西厢记》在当时就被公认是出类拔萃、首屈一指的作品而享有极高的声誉。

三、作品演变:《莺莺传》(唐/元稹)——《西厢记诸宫调》(金/董解元)——《西厢记》(元/王实甫)得名由来: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明月三五夜]四、相关情节《莺莺传》亦名《会真记》,主要讲唐代书生张珙(“性温茂,美风容,内秉孤坚,非礼不可入”)曾游于蒲州,住在普救寺内,其姨母(崔氏)也带着女儿莺莺住在这里。

适逢乱军“大掠蒲人”,崔氏母女“旅寓惶骇,不知所托”。

幸得张生保护,“遂不及于难”。

张生对美丽的莺莺一往情深,以至“行忘止,食忘饱,恐不能逾旦暮”。

莺莺终亦“自荐枕席”,“朝隐而入,同安于曩所谓西厢者几一月矣。

”不久,张生赴长安,数月后,“复游于蒲,会于崔氏者又累月”。

高中语文 3.12《长亭送别》教案 粤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 3.12《长亭送别》教案 粤教版必修5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与《窦娥冤》一文的学习相结合,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

2、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1、把握剧情,鉴赏女主人公莺莺的艺术形象。

2、体味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鉴赏剧作富于文采的语言。

(三)德育目标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把握、鉴赏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应在疏理剧情的基础上,重点赏读若干支曲词,通过诵读、比较,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进行文学鉴赏的训练。

课时安排2课时学生活动设计1、第一课时,要求学生疏理剧情,并重点赏读这出戏开头的三支曲词和结尾处《一煞》、《收尾》两支曲词,体会曲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第二课时,重点赏读自《脱布衫》至《二煞》共十四支曲词,体会曲词中反映的莺莺心理活动,并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整体感知《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的第四本第三折,(《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这在元杂剧中是颇为少见的。

全剧剧情,可参看课本题解)也是全剧最为脍灸人口听精彩片断之一。

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

但接下来便是老夫人逼张生赶考,并说考不取功名便“休来见我”,崔、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

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

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既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

二、教学过程1、导入:《西厢记》是脍炙人口的艺术杰作,同学们是从什么时候起知道这部作品的?读过那些与《西厢记》有关的书,是否观赏过相关的影视戏曲作品?(学生可自由作答,能引入课文学习的正题即可。

)2、疏理剧情:《长亭送别》写莺莺、红娘、老夫人到十里长亭送别上京赶考的张生,莺莺是最重要的剧中人,经过的时间线索。

粤教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3.12《长亭送别》教学设计2

粤教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3.12《长亭送别》教学设计2

3.12《长亭送别》教学设计导语:唐代诗人元稹曾留下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爱情佳句,还创作了以自己为原型,反映“才子负心,佳人薄命”的唐传奇《莺莺传》。

短短的《莺莺传》竟成了后世文人创作的蓝本。

金人董解元以《莺莺传》为蓝本,将其改写为“才子佳人,以恩报德”的《西厢记诸宫调》;元代王实甫在前人创作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写下了“才子佳人,喜结姻缘”的千古绝调《西厢记》。

明初贾仲明以“天下夺魁”四字,概括了《西厢记》在元代剧坛的崇高声誉。

而其中第四本第三折(俗称“长亭送别”),曲尽“多情自古伤离别”的情致和意蕴,不仅警绝深至,堪称全剧“戏眼”,而且超越时空,成了辉耀艺坛的千古绝调。

一、分段诵读,感知文本老师读科白,四生分读:甲生:1-3 乙生:4-12 丙生:13-17 丁生:18-19二、师生共同推选,择出其中三支曲子,引领学生细细品鉴或1、首曲描写了莺莺去长亭赴宴的途中所看到的什么样的景象?这样的景象寄寓着莺莺怎样的情感?这一支曲子那几个字用得最好?好在哪里?这一曲紧扣“暮秋天气”,抒写“离人伤感”。

前四句,一句一景,景中寓情:碧蓝的天空飘浮着几朵白云,大地上到处是凋谢的黄花,凄紧的秋风阵阵吹过,长空里的大雁由北向南飞去。

这些极富有深秋季节特征的风物,凝聚、诗化,构成了一派萧瑟、黯淡的景象,它们所营造出的悲凉的气氛,正好衬托出莺莺此时为离愁别恨所烦恼的痛苦心情。

愁上加愁,使离别的痛苦倍增。

末两句,一问一答,使客观景物带上浓重的主观色彩。

“晓来谁染霜林醉?”问得奇特。

除了造化的神工,谁又能使枫林一夜之间变红呢?“醉”字暗藏一个“红”,而以“醉”代“红”,不仅平添几分动态的意趣,而且与长亭筵席相照应,真是一箭双雕。

“总是离人泪”答得妙绝!染红枫林,总该是离人眼中滂沱的血泪吧!“泪”中暗藏一个“血”字,点出离人凄切之情,成了传情之物,使人思而得之,更显得蕴藉有味。

在离人心目中,这一片枫林似乎就是被她苦痛欲绝的离情所感染,而变得血红血红的。

《长亭送别》教案(优秀6篇)

《长亭送别》教案(优秀6篇)

《长亭送别》教案(优秀6篇)篇一:《长亭送别》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教学难点:崔莺莺的典型意义教学设想:1、以著名学者王国维的名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为理论依据,以文中富于文采的曲词为突破口,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和联想,唤起旧知,唤起生活经验,努力创设情境,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

2、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通过启发学生领会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领会化用或借用古典诗词,并且和口语巧妙结合以营造优美的意境,来努力培养学生初步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3、以碟片《西厢记》(越剧)的播放,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和视听享受,同时,引导学生“观后感”并提出自己的创见,以此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建议学生课前预习:1、对照注解和课前提示,通读全文。

2、熟读曲词[朝天子][二煞],背诵曲词[端正好][滚绣球][一煞][收尾]。

3、了解作者王实甫、《西厢记》的故事情节和本折《长亭送别》的剧情。

同时思考以下问题:1.能否按时间的推移和情节的发展,用四个小标题把《长亭送别》这折戏概括一下?2、崔莺莺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变化?她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3、文中哪几支曲子体现着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4、本折曲词有几处化用或借用了古典诗词并且与口语结合的?有何表达作用?教学内容和过程:一、导语:今天我很高兴,能够在这三尺讲台前与大家见面,并且能够上一堂课,与大家一起共度一段美妙的时光,所以,我很珍惜这种机会。

当我踏上这块土地的时候,我特别激动,因为我也是安徽人。

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是的,看到你们,就像看到我的亲人一样。

安徽是我的故乡,绩溪是我的最爱,你们是我的朋友。

记得著名诗人艾青有两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所以,尽管我在上海工作和生活,但是我的心却一直牵挂着故乡的山水,故乡的亲人,故乡的发展。

高二语文《长亭送别》教案

高二语文《长亭送别》教案

高二语文《长亭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长亭送别》的文学背景和主题思想。

2.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3.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析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难点: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艺术魅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长亭送别的场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长亭送别是什么意思吗?”2.作者介绍简要介绍王之涣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王之涣的诗歌风格和创作特点。

3.诗歌解析让学生自由朗读《长亭送别》,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分析诗歌的结构,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起承转合。

逐句解析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和艺术特色。

第一句:“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描述长亭所在地的自然风光,为学生描绘一幅美丽的画面。

第二句:“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表达诗人送别友人,感慨离别的情感。

第三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运用比喻手法,表现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第四句:“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以萧萧班马鸣作结,营造离别时的悲凉氛围。

4.艺术特色分析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比喻等。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如“青山”、“白水”、“浮云”、“落日”等。

讨论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如离别之情、友谊之情等。

5.课堂小结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长亭送别》的魅力在哪里?”6.作业布置让学生熟读并背诵《长亭送别》。

写一篇关于《长亭送别》的鉴赏文章,要求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

四、教学反思1.加强对诗歌背景的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在作业布置方面,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实践性较强的任务,如让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

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重难点补充:1.重点补充:在分析诗歌的结构时,可以通过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尝试划分诗歌的层次,例如:“同学们,你们觉得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各自表达了什么情感?”在逐句解析诗歌时,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这句诗中的‘孤蓬万里征’是什么意思?它传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难点补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可以设计一个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分组探讨:“诗人在送别时,除了表达对友人的思念,还隐含了哪些更深层次的情感或思考?”在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时,可以让学生举例说明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例如:“同学们,你们能找到诗中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并说明它如何让诗歌更加生动?”“同学们,你们认为《长亭送别》的魅力在哪里?”“有没有同学愿意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很好,这位同学提到了离别之情,还有没有其他同学有不同的看法?”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教师展示多媒体图片,同时提问:“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这样的场景会让你们想到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对,这就是长亭送别的场景,今天我们将学习王之涣的《长亭送别》,感受古人的离别之情。

粤教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3.12《长亭送别》教学设计1

粤教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3.12《长亭送别》教学设计1

3.12《长亭送别》教学设计《长亭送别》(第一课时)一、教材与学情分析:(一)教材分析:《长亭送别》是高中第五册古代戏曲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教学大纲中提到:第五册的重要任务是着重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古代戏曲单元的单元提示告诉我们:本单元重点欣赏古代戏曲的语言和艺术手法。

除此而外,平时的规范考题和历年的高考试题都必有近十分的诗词鉴赏题,这是学生一大失分点,做好文学作品的鉴赏指导对提高诗词鉴赏题得分有直接帮助。

结合大纲要求和应试需要,分析本篇课文的特点:《长亭送别》选自著名戏曲《西厢记》,曲词典雅,富有文采;此外,文中景物描写富有特色,对表达人物感情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因此,鉴赏本文富有文采的语言和感受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

(二)学生分析:这次上课的班级是高二理科班,高二学生通过第三册唐诗宋词的学习,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鉴赏知识和方法,但对于整体把握作品的艺术手法,进入文本感受艺术境界上还有困难,尤其是理科班学生平时阅读量小,阅读面窄,所以我认为本课中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教学的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突破难点?体会艺术境界应该是建立在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和对语言内涵的理解之上,所以确立贯穿全文的教学重点是鉴赏本文富有文采的语言,以此也可解决教学难点。

二、教学目标:鉴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曲词语言。

初步感知人物的形象。

(注:下课时目标:深入分析崔莺莺的人物性格,把握文章主题。

)三、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运用powerpoint 课件四、设计思路:以诵读为基础,以文学鉴赏为纽带,带动对词句的理解和艺术手法的鉴赏;通过鉴赏富于文采的语言感受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从而解决教学难点。

五、教学过程:(一)初读,理情节:1、师导语引入课文学习:爱情,是多少青年男女心中美好的回忆,它令人向往,让人沉醉。

可是当相爱的人不能长相厮守,却要劳燕分飞之时,那会是怎样的一种愁情啊!我们历代的文人写过许多抒发与相爱的人别离之情的诗文。

高二语文教案《长亭送别》

高二语文教案《长亭送别》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与《窦娥冤》一文的学习相结合,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

2.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1.把握剧情,鉴赏女主人公莺莺的艺术形象。

2.体味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鉴赏剧作富于文采的语言。

(三)德育目标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教学重点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教学难点《西厢记》的曲文之美;艺术形象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教学设想1.通过教学媒体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初步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和语言特色的能力。

2.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带动词句的理解和思想内容的分析及艺术手法的运用。

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三、简介作者和《西厢记》1、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

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

2、《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

小说叙述唐贞元年间寄居蒲州普救寺的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

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

金代,北方出现的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一般称为《董西厢》(又称《西厢弹词》或《弦索西厢》)。

它在主题思想、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都已经越《莺莺传》,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

3、《西厢记》故事梗概唐贞元年间,前朝崔相国病逝,夫人郑氏带女儿莺莺、侍女红娘和小童欢郎一行30余人,护相国灵柩回河北博陵安葬。

中途道路有阻,在河中府普救寺暂住。

此时,河南洛阳书生张珙(字君瑞)赴长安赶考,路过河中府看望同窗好友白马将军,顺便游览普救寺时与莺莺相遇,产生了爱慕之情。

张生为了追求莺莺,遂不往京师,在寺中借厢住下。

张生的住所与莺莺所住的西厢只一墙之隔。

一天晚上,莺莺同红娘在园中烧香祷告,张生隔墙高声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荫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立即和诗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高中语文必修五《12 长亭送别》莫翠玲教案教学设计 粤教上课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面试

高中语文必修五《12 长亭送别》莫翠玲教案教学设计 粤教上课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面试

《长亭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读全文,理解情节,分析剧中人物形象,体会主人公在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

(二)、过程与方法:1、品味曲词多用修辞,融古代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而富于文采的特点。

2、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欣赏情景交融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中主题,领悟剧中的矛盾冲突和莺莺性格中的叛逆精神。

二、教学重点:1、积累有关知识,品析人物形象;2、欣赏曲词特点,品味艺术魅力。

三、教学难点:体悟莺莺离别时的心理,理解主人公的叛逆精神,明确本剧的戏剧冲突。

四、教学步骤(一)、利用多媒体播放《长亭送别》的京剧唱段,营造学习曲词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多媒体屏幕显示。

1、王实甫简介。

2、《西厢记》全剧简介。

(三)、阅读课文,整体整知。

要求:1、学生轻声朗读全文,读准字音,掌握节奏,领会情感。

2、结合注解,弄清句意,把文中化用的诗句和运用的典故画出来。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经学生讨论之后,利用多媒体屏幕展示有关化用的诗句及运用的典故。

(四)、初次品读课文思考一:请学生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曲词,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并发表自己的评论。

思考二:在学生初步感知的基础之上,结合《长亭送别》的连环画,叙述并归纳《长亭送别》的情节。

提问一:赏析【端正好】:选取了哪些意象?艺术效果如何?答: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霜林醉。

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五)、再次品读,分析人物形象。

这一曲用了哪些手法来表达她的这种心理?答:夸张、比喻、对比,愁苦至极。

提问三:恨什么?从中刻画了她什么性格特征?答:恨“‘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莺莺轻功名、重爱情的叛逆精神。

提问四:曲终人散,四顾无人之际,莺莺与张生倾诉私情。

从[二煞]中找出一个词来描绘莺莺离别之时的心理活动。

“怕”什么?为什么“怕”?答:怕“停妻再娶”;怕“金榜无名誓不归”。

粤教版必修五《长亭送别》word教案

粤教版必修五《长亭送别》word教案

长亭送别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积累相关生字词,了解元杂剧的基本常识,能够读懂全篇文章。

过程与方法:体会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分析本文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莺莺形象,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教学重点:体会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难点:分析本文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教学方法:诵读法、引导法、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语】课前十分钟播放李叔同的《送别》,营造离别感伤的氛围。

导入:长亭送别,执手相看,西口走送,挥手回眸,柴门扶杖,汽笛声催,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

而当我们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和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出离别的戏,感受别离戏剧的千种风情,也就是王实甫的《长亭送别》。

【《西厢记》介绍】崔相国死了,夫人郑氏携小女崔莺莺,送丈夫灵柩回河北安葬,暂住普救寺。

这崔莺莺年方十九岁,针指女工,诗词书算,无所不能。

她父亲在世时,就已将她许配给郑氏的侄儿郑尚书之长子郑恒。

张生是礼部尚书之子,父母双亡,家境贫寒。

他只身一人赴京城赶考,路过此地,忽然想起他的八拜之交杜确就在蒲关,于是住了下来。

小姐与红娘到寺外玩耍,碰巧遇到书生张生。

这张生见到莺莺容貌俊俏,为能多见上几面,便与寺中方丈借宿,住进西厢房。

张生从和尚那知道莺莺小姐每夜都到花园内烧香。

于是在一个夜晚,张生来到后花园内,偷看小姐烧香。

随即吟了一首诗,莺莺也回了一首。

张生夜夜苦读,感动了小姐崔莺莺,她对张生即生爱慕之情。

叛将孙飞虎听说崔莺莺很漂亮,便率领五千人马,将普救寺围住,限老夫人三日之内交出莺莺,大家束手无策。

危急之中夫人声言:“不管是什么人,只要能杀退贼军,就将小姐许配给他”。

张生的八拜之交杜确,是武状元,统领十万大军,镇守蒲关。

张生先用缓兵之计,稳住孙飞虎,然后写了一封书信给杜确,让他派兵前来,打退孙飞虎。

高二语文学案:3.12《长亭送别》(粤教必修5)

高二语文学案:3.12《长亭送别》(粤教必修5)

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长亭送别》导学案【学习目标】1. 简单了解作者及相关元曲、元杂剧。

2. 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 揣摩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学习重点】1、体味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1、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方法指导】诵读法点评法【知识链接】1、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

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所作杂剧14 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

2、《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

小说叙述唐贞元年间寄居蒲州普救寺的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

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

金代,北方出现的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一般称为《董西厢》(又称《西厢弹词》或《弦索西厢》)。

它在主题思想、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都已经越《莺莺传》,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

3、有关元曲及杂剧(1)、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

(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3)元曲五大剧作家及其代表作关汉卿:《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郑光祖:《倩女离魂》马致远:《汉宫秋》白朴:《墙头马上》、《梧桐雨》王实甫:《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4. 剧本的构成:唱(演唱)、科(动作或表情)、白(说白)【学习过程】」、基础知识积累(A级)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筵席()玉骢() 迍迍(蹙眉()萋迷( )玉醅()金钏() 靥儿()谂知(青鸾(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B级1、《长亭送别》这一折内容可以分为四个场景?(请用四个小标题加以概括)(1 —)送别途中高考资源网()高考骨源跚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11 ) -( —)临别叮嘱( 19)2、《长亭送别》表现崔莺莺和张君瑞,反映”(提示:用课文原话)的送别主题。

高中语文《长亭送别》教案粤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长亭送别》教案粤教版必修5
[端正好]一曲,是莺莺乘车去长亭时唱的,为我们展现一种非常开阔的境界。头上是一方青天,脚下是一片菊花地,境界是如此的空旷,人站在其中,一定会感到自身的渺小,感到无依无靠、空荡荡的孤独。这支曲子,莺莺唱到碧云、黄花、西风、归雁、霜林这些深秋之景,而这些深秋之景中,最惹人愁思就是霜林,“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它让人联想到莺莺的血泪在一夜之间将枫林全部染红。所以此时的霜林已经不是普通的霜林,它已经成为莺莺愁思的见证。这一支曲子将途中之境、深秋之景、离人之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第二课时
一、鉴赏曲词,分析艺术特色
《西厢记》流传至今,广为传颂,不仅因为它提出“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理想,还因为它“词句警人,满口余香”的艺术语言。下面我们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中情、景、境交融得极出色的一折。莺莺的离愁别情与不同环境中的特殊景物融合在一起就营造出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下面请同学们看[端正好]和[一煞]这两支曲子
1、〔端正好〕鉴赏点
紧 西风紧,秋风里莺莺的心也被张生的离去紧紧地揪着
醉 霜林象喝了酒一样红,莺莺也在离愁的折磨下象喝醉了酒一样不能自持
染 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自然之物中融入了人的愁苦
泪 一路离别泪,一路离别情
在鉴赏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莺莺心中那无以言表却又无处不留露的愁苦,请一位同学朗读。
2、〔滚绣球〕鉴赏点
怨恨。怨恨什么?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在莺莺眼里中状元得功名与她的爱情相比是虚名微利,重要的是两情相悦,长相厮守,对她的观点你是否赞同呢?
(作长远打算,中状元后在厮守在一起不是更好吗?)
(假如他一去不复返呢?他们的爱情就是悲剧,造成这种悲剧结局的祸首是谁?)

粤教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3.12《长亭送别》教学素材 粤教版必修5

粤教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3.12《长亭送别》教学素材 粤教版必修5

3.12《长亭送别》教学素材《西厢记》语言艺术上的一个突出成绩就是无论写景、抒情、达意,都能给人以具体可感的形象和意境。

就拿抒情来说,当一种感情需要表露时,怎样才能把这种抽象的感情写得生动感人,首先只能借助于形象化的语言。

尤其是诗词曲,抒情的成分重,既需要语言的高度浓缩精练,又要求有感染力,取得读者的共鸣,语言不形象,就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语言的形象性大多来自对外界景物的比喻和联想,因此写景与抒情在古诗词中往往是一码事,写景是为了抒情,抒情必须借助于景物描写才能给人以具体感受。

《西厢记》在这方面是很擅长的。

(王文)《西厢记》之所以有那么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原因之一是:它的作者不仅善于从人物与人物的关系中描写人物,而且善于从特征性的生活氛围中描写人物。

这样,他就引我们进入具体的生活中,使我们不仅看到一些人物,而且看到那些人物在什么环境中存在与活动,看到人物周围有什么样的景物以及那些人物对那些景物有着什么样的感受。

(霍松林《西厢述评》,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这一折开头一曲《正宫•端正好》,即以疏淡几笔,描绘了一幅动人的长亭送别图:碧云密布,黄花遍地,西风凄紧,北雁南归……作者如椽之笔,由头顶之天至脚下之地,从耳边之风到眼中之归雁,大块设色,融情于景,只捕捉几样形象,稍加点染,就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历来十分脍炙人口。

清代梁廷楠《曲话》卷五云:“世传实甫作《西厢记》,至‘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构思甚苦,思竭扑地,遂死。

”曲坛上这一逸闻,正好说明作者呕心沥血之苦,不是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真是无风雨无以丽其姿,无严霜无以煊其色!可以说是剧曲中一首“秋思之祖”。

(吴文)《送别》一折,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

把它作为描写艺术的典范篇章,主要原因就在于它的情、景描写真正达到“交融”的高度。

写景成为抒情的重要手段,这一折最为突出。

这里试举他(金圣叹)对《送别》中“马儿的行,车儿快快的随”(金本改为:“马儿慢慢行,车儿快快随”)两句的分析为例,他赞这两句是真正妙文,是从莺莺惜别的心理描绘的:若又马儿快快行,车儿慢慢随,则中间乃自隔绝,不得多作相守也。

粤教版-语文-高二必修五学案 第三单元第12课长亭送别

粤教版-语文-高二必修五学案 第三单元第12课长亭送别

第12课 长亭送别1.音正形准(1)字音识记①筵.席( ) ②玉骢.( ) ③蹙.眉( ) ④萋.迷( ) ⑤玉醅.( ) ⑥金钏.( ) ⑦笑靥.( ) ⑧谂.知( ) ⑨揾.泪( ) ⑩泠泠.( ) (2)辨形组词①⎩⎪⎨⎪⎧ 眷( )誊( )誉( )②⎩⎪⎨⎪⎧ 悴( )粹( )萃( ) ③⎩⎪⎨⎪⎧ 靥( )魇( )餍( )④⎩⎪⎨⎪⎧谂( )稔( ) 2.词语积累(1)举案齐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蝇头微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劳燕分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杯盘狼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司马青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辨词填空(1)留恋·流连①也许我谈不上________过去,但经常回忆起过去生活里那种简单的美好。

②附近有同仁路、窄巷子,还有成都画院等值得________的地方。

高中语文 3.12《长亭送别》教案 粤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 3.12《长亭送别》教案 粤教版必修5

长亭送别课型:新授课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素质、能力培养为主线。

学习目标: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鉴赏富于文采的曲词,⑴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⑵善于化用或借用古代诗词的语句乃至意境。

欣赏崔莺莺的形象。

教学重点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教学难点艺术形象崔莺莺的典型意义教学设想通过教学媒体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初步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和语言特色的能力。

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带动词句的理解和思想内容的分析及艺术手法的运用。

课前预习阅读第五单元说明和《古代戏剧欣赏》对照注解和课前提示,通读全文熟读曲词[朝天子][二煞],背诵曲词[端正好][滚绣球][一煞][收尾];了解作者王实甫;了解《西厢记》的故事情节;了解本折《长亭送别》的剧情。

思考1.《长亭送别》这折戏按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发展,可概括为四幅图画,请你构思设计好画面,并拟好小标题。

莺莺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变化,表现了她的什么性格特征。

哪几支曲子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

本折曲词有几处化用了古典诗词。

教学内容和过程导入课文1.(课前10分钟)播放电影《泰坦尼克》主题曲《爱无止境》,创设抒情氛围。

2.导语。

刚才听到的这支曲子是《泰坦尼克》的主题曲,它为什么能够风靡全球,深深地打动人们呢?它讲述的是贵族少女罗丝和穷画家杰克的爱情故事,有人曾说:“爱情,回忆中的比现实中的更美好;爱好,舞台上的比在现实中的更感人。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在中国戏曲舞台上曾经轰动一时,久演不衰,影响深远的元代杂剧《西厢记》,它讲述的是相国千金小姐与穷书生的爱情故事。

这节课,我们要欣赏其中最精彩的一折戏长亭送别》(投影:板书课题、作者)。

3.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投影: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情节线索欣赏曲词朗诵MTV(投影:曲词朗诵的MTV)。

教学设想:通过自制课件,充分运用电子计算机辅助教学设备,使教学情境的创设产生质的飞跃,由静止、平面、单一的情境优化为活动、立体、多维的情境,从而给学生以全方位的视听冲击和强烈的心灵震撼,使课堂成为一个巨大的教学磁场,迅速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从而为下阶段积极参与情感体验,进行审美评价,奠定了基础。

广东省中山大学附属雅宝学校高中语文必修五12长亭送别教案

广东省中山大学附属雅宝学校高中语文必修五12长亭送别教案

《长亭送别》教案
柔肠百转痛离别悲歌绝唱崔莺莺
——解读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从人物语言入手,通过诵读、品味、赏析、探究,体会主人公在分别时复杂、
微妙而丰富的情感,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西厢记》的戏剧冲突。

【重点与难点】
重点:赏读曲词,从莺莺唱词入手,解读人物形象
难点:分析崔莺莺复杂的情感世界,理解《西厢记》的戏剧冲突。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探究
【预习目标】:1、戏剧特点常回顾
2、作家作品初认识
3、字音词语准把握
4、节选前奏理头绪
5、整体把握述剧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剧情回顾
二、品味语言,感受莺莺的唱词,找到最能反映莺莺内心世界的语句,思考这些语句反应了
莺莺怎样的内心世界。

学生完成表格:
剧情曲牌名抒情方式人物心理或性格特点
三、戏剧冲突分析:既然如此难舍难分,张生为什么不留下来?
四、概括人物形象:莺莺是×××、×××、×××的女性。

五、质疑激辩展风采:
面对一往情深的莺莺,张生会不会遗弃她?请说明理由。

六:作业:与《西厢记》的美丽约会,阅读,评论。

(不少于1000字)
(罗晶)。

高中语文 12 长亭送别示范教案 粤教版必修5 教案

高中语文 12 长亭送别示范教案 粤教版必修5 教案

12 长亭送别从容说课《西厢记》是元代杂剧的又一朵奇葩,以X莺莺对纯真爱情的执著追求喊出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时代强音,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语言精彩华美、生动活泼,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有极强的鉴赏价值。

因此,本文的教学要着重于创设良好的情境引导学生切实体味剧中的人物美、意境美。

本文将采取朗读式、点评式、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拟定二课时。

第一课时:简介作者、背景,了解情节梗概,把握戏剧冲突焦点,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第二课时:鉴赏剧中精彩词曲,领略戏剧凄婉动人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把握老夫人与X莺莺的戏剧冲突。

教学难点品味鉴赏戏剧中的词曲。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充分领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景物描写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浑然天成)。

2.品味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3.欣赏人物之美、意境之美。

过程与方法1.作探究,分析戏剧冲突与人物形象。

2.品味鉴赏,体会戏剧中词曲的艺术魅力。

3.分角色朗读,感受戏剧语言美与情感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戏剧主人公纯真细腻的情感世界,正确理解X莺莺的爱情追求在当时的社会意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师爱情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之一,从古到今,歌颂咏叹它的文学作品不计其数。

《西厢记》就是其中一部经典之作,郭沫若说:“《西厢记》是超过时空的艺术品,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

”X莺莺与X生之间的纯真执著的爱情感动着无数青年男女,而剧中的美妙曲词也倾倒了许多作家。

作者是谁呢?生(齐声)王实甫。

推进新课师有哪位同学来简单介绍一下。

生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

大都()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X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思考一下本折戏共描写了哪三个场景。

(学生默读并思考,老师巡视指导)生课文写了三个场景:(一)奔赴长亭:【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二)长亭饯别:【脱布衫】【小梁州】【幺篇】【上小楼】【幺篇】【满庭芳】【快活三】【朝天子】;(三)临别叮嘱:【四边静】【耍孩儿】【五煞】【四煞】【三煞】【二煞】【一煞】【收尾】。

长亭送别(粤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长亭送别(粤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长亭送别(粤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长亭送别(粤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长亭送别》学案(人生四大喜)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

(崔张约会诗)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一、《西厢记》与元杂剧1、《西厢记》的形成:(1)唐传奇*元稹《莺莺传》(会真记)--小说(2)金*诸宫调*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说唱艺术(3)元*杂剧*王实甫《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戏曲2、元杂剧:戏曲的一种,是以演员表演为中心,以唱、念、做、打等手段为根底,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

(中国传统特有剧种,程式化象征性。

)戏曲种类:宋元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及近现代京剧、越剧、黄梅戏、粤剧等。

戏曲体制:本(幕);折(场次);一人主唱(旦本戏、末本戏)戏曲角色:旦(女角)、末(男角)、净(丑角恶角)、杂(配角)戏曲语言:曲词(人物唱词)--宫调<(变)宫、商、角、(变)徵、羽>;曲牌宾白(人物说白)--对白、独白、旁白、带白(插入曲词中的说白)科介(舞台说明)--动作、表情、音响效果鉴赏方法:戏曲语言的`通俗性,口语化;修辞手法的运用效果;曲词的抒情性,音韵美;想象、夸张的浪漫主义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具有诗词的意境美。

二、《长亭送别》的戏剧冲突有哪些?三、人物形象:对待功名,崔莺莺与崔老夫人、张生看法有何不同?四、戏曲语言鉴赏:唐诗--宋词--元曲:元散曲(小令、套曲)-《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杂剧-(《西厢记》)(1)送别诗词:(古人写“送别”常描绘什么意象?)《骊歌》(送别)*(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亭送别
课型:新授课
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素质、能力培养为主线。

学习目标:
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鉴赏富于文采的曲词,⑴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
⑵善于化用或借用古代诗词的语句乃至意境。

欣赏崔莺莺的形象。

教学重点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难点艺术形象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教学设想
通过教学媒体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初步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和语言特色的能力。

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带动词句的理解和思想内容的分析及艺术手法的运用。

课前预习
阅读第五单元说明和《古代戏剧欣赏》
对照注解和课前提示,通读全文
熟读曲词[朝天子][二煞],背诵曲词[端正好][滚绣球][一煞][收尾];
了解作者王实甫;
了解《西厢记》的故事情节;
了解本折《长亭送别》的剧情。

思考
1《长亭送别》这折戏按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发展,可概括为四幅图画,请你构思设计好
画面,并拟好小标题。

莺莺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变化,表现了她的什么性格特征。

哪几支曲子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

本折曲词有几处化用了古典诗词。

教学内容和过程
导入课文
1.(课前10分钟)播放电影《泰坦尼克》主题曲《爱无止境》,创设抒情氛围。

2•导语。

刚才听到的这支曲子是《泰坦尼克》的主题曲,它为什么能够风靡全球,深深地
打动人们呢?它讲述的是贵族少女罗丝和穷画家杰克的爱情故事,有人曾说:“爱情,
回忆中的比现实中的更美好;爱好,舞台上的比在现实中的更感人。

”今天,我们要学
习的是在中国戏曲舞台上曾经轰动一时,久演不衰,影响深远的元代杂剧《西厢记》,
它讲述的是相国千金小姐与穷书生的爱情故事。

这节课,我们要欣赏其中最精彩的一折
戏长亭送别》(投影:板书课题、作者)。

3•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投影: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情节线索
欣赏曲词朗诵MTV(投影:曲词朗诵的MTV o
教学设想:通过自制课件,充分运用电子计算机辅助教学设备,使教学情境的创
设产生质的飞跃,由静止、平面、单一的情境优化为活动、立体、多维的情境,从而给学生以全方位的视听冲击和强烈的心灵震撼,使课堂成为一个巨大的教学磁场,迅速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从而为下阶段积极参与情感体验,进行审美评价,奠定了基础。

曲词朗诵TV的制作
音乐:琵琶曲《情人的眼泪》
影像:黄梅戏《西厢记•长亭送别》片断
朗诵:教师朗诵[端正好][滚绣球][朝天子][耍孩儿][二煞][一煞][收尾]等节支曲词
将以上合成曲词朗诵MTV
定格四幅画面,要求学生用四个小标题概括画面内容,理清情节线索。

(投影画面,指名学生回答后,依次板书小标题:送别途中f临别饯别f临别叮嘱f惜别目送)
赏析[端正好][滚绣球]把握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及熔古典诗词入曲的特点
过渡语(投影:画面一“送别途中”)
“昨夜成亲,今日别离”,崔家不招白丁女婿,老夫人逼迫张生进京赶考,求取功名,
如果不能得中功名,就不承认这门亲事。

历尽艰难刚刚获得承认的一对有情人,今天又要别离,这真是“成亲时难,别亦难”。

赏析[端正好]
指名学生朗诵,设计若干问题,学生思考回答。

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什么特征?艺术效果如何?
“晓来谁染霜醉”这一句中,你认为哪一个字用得最好?(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什么艺术效果?
这支曲子在整折戏中起什么作用?
边讲析边板书
[端正好]
碧云天烘托气氛情景交融
黄花地诗情画意
西风紧
北雁南飞化用诗词加深意境
霜林染醉促人想象
穿插板书讲析时联系的诗词
杜甫《登高》
范仲淹《苏幕花》
晏殊《喋恋花》
张继《枫桥夜泊》
集体背诵。

(投影:画面——“送别途中”)
赏析[滚绣球]
指名学生朗诵、思考、回答问题
选取了哪些意象?抒发了莺莺的什么感情?
这支曲子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其艺术效果如何? 提问、点拔、板书
板书[滚绣球]
柳丝玉骢借情
疏林斜晖离情难舍景中
马儿车儿抒见
松了金钏情景
减了玉肌夸张身心交瘁
学生背诵[滚绣球],把握哀怨的情感。

小结
送别途中,莺莺不忍遽别的情感怎一个“痛”字了得?
投影板书。

长亭送别
主要情节:送别途中一长亭饯别一临别叮嘱一惜别目送
感情变化:痛
赏析[朝天子]和[二煞]
了解莺莺在“长亭饯别:与“临别叮嘱:的情感起伏变化,把握任务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赏析[朝天子](投影:画面二:“长亭饯别”)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问题,讨论要求:
认真阅读注释文字,在把握原文的基础上讨论回答。

时间3分钟,分组讨论。

在[朝天子]这一曲中我们可以找到那一个字来概括莺莺“长亭饯别”时不得不别的心理?明确:恨(整体结构板书:恨)
这一曲用了哪些手法来表达她的这种心理?明确:用了夸张、比喻、对比的手法。

借眼前的杯盘酒菜来传情,用厌食酒来表现她的愁苦至极。

恨什么?“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中刻画了她什么性格特征?明确:恨蜗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指功名。

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对偶。

这支曲子突出了莺莺的轻功名、重爱情的叛逆精神。

(课堂整体板书:崔莺莺轻功名、重爱情。


赏析[二煞](投影画面三:“临别叮嘱”)
曲终人散,四顾无人之际,莺莺与张生倾诉私情。

同学们能否从[二煞]中找出一个词来描绘莺莺离别之时的心理活动。

明确:怕(课堂整体板书:怕)
“怕”什么?明确:怕“停妻再娶”;怕“金榜无名誓不归”。

为什么“怕”?明确:莺莺的担心是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是有现实基础的。

教师小结并拓宽:莺莺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及时代局限性:莺莺的倔强表现了她的轻功名,重爱情的反封建精神,但是我们也可以窥见封建时代妇女身上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以及在男女不平等的社会里妇女悲惨屈辱的地位,莺莺的痛苦是一种不能气氛自己命运的痛苦。

(课堂整体板书:叛逆倔强)
课堂练习(设影画面四:“惜别目送”)
总结课文,布置课堂作业。

《长亭送别》一折戏,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唱,不仅在于它反映了追求自由爱情,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它深深打动人们的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寓情于景,景中见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最后一幅“夕阳古道无人语” 的画面与“晓来谁染霜林醉”相比,氛围更加萧瑟凄凉。

离别后,“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要求学生阅读欣赏[一煞][收尾]二支曲子,写一篇赏析短文。

要求:(投影并适当提示)
(1)运用想象、联想;(2)时间五分钟,可讨论,字数100~200字;(3)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来写。

(设影“惜别目送”片断),请一位同学朗诵,要求学生写短文。

(教学设想,通过教学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主动参与学习,提高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评点学生习作。

小结用“念”字来概括莺莺在“惜别目送”时的心理。

课堂整体板书:念投影整体结构板书长亭送别
主要情节:送别途中一长亭饯别一临别叮嘱一惜别目送
感情变化:痛—恨—怕—念
崔莺莺:轻功名重爱情叛逆倔强
背景音乐:黄梅戏唱段
板书设计:
[端正好]
碧云天烘托气氛情景交融
黄花地诗情画意
西风紧
北雁南飞化用诗词加深意境
霜林染醉促人想象
[滚绣球]
柳丝玉骢
疏林斜晖离情难舍借情
马儿车儿、景中
松了金钏抒见
减了玉肌夸张身心交瘁情景
结语
《长亭送别》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她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动人心弦的离情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