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米和米的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学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学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厘米和米》主要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学会用米和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长度,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进行运用。

教材通过丰富的情景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测量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测量经验,对长度单位有所了解。

但学生在测量过程中,往往对长度单位的概念不够清晰,容易混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长度单位,提高他们的测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学会用米和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长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测量物体长度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学会用米和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长度。

2.难点:长度单位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以及测量方法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长度单位。

2.游戏教学法:通过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测量能力。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尺子、绳子、卡片等。

2.学具:每人一套测量工具(尺子、绳子)、练习本等。

3.教学环境:教室环境布置舒适,便于学生操作和活动。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情境,如“小明的家”,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家中的长度,引发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兴趣。

接着,教师出示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这两个单位。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实物展示,详细讲解米和厘米的概念,让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长度单位。

同时,教师进行示范操作,让学生初步学会用米和厘米测量物体长度。

3.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运用米和厘米测量教室内的物体长度,如桌子、黑板等。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厘米和米》是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够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能够用厘米和米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感知长度单位,培养学生的测量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测量经验,他们能够用眼睛估测物体的长度,但对于长度单位的概念还很模糊。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各种长度单位,如米、厘米、毫米等,但他们对这些单位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需要通过实际的操作和观察,才能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够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能够用厘米和米描述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测量能力和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掌握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够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能够用厘米和米描述物体的长度。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能够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感知长度单位;游戏教学法通过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理解和掌握长度单位;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思考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准备教材、课件、教具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情境,如“小明的身高是多少?”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用已知的身高例子,如1米、1厘米等,让学生初步感知长度单位。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或实物展示,向学生介绍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的定义和换算关系。

认识厘米和米教案

认识厘米和米教案

认识厘米和米教案【篇一:《厘米、米的认识》教案】《厘米、米的认识》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知道厘米在生活中的作用。

2、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并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实际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正确的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正确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正确地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1、引导学生看图讲故事,老师完整故事内容。

师:谁想把故事内容讲给大家听?师:看得仔细,讲得精彩,请坐。

小徒弟很是纳闷。

是呀,这是怎么回事呢?2、讨论要解决的问题。

师:有的同学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谁想说给大家听?师:那么怎样做才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呢?3、认识直尺。

(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直尺)师:你们用的小直尺是尺子中的一种,来看看你的尺子上都有什么?看尺子的最左端这些数是从几开始的?在尺子上0表示起点。

(板书:0起点)小竖线:师:大家都来看这些竖线有什么不同吗?这些长短不一样的小竖线都叫刻度线。

(板书并读:刻度线)请看这些长刻度线,规定每相邻两条长刻度线间是1大格。

指指你直尺上的1大格。

cm:学生找不到的:看老师的直尺上有两个字母。

师:cm表示厘米,(板书: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厘米。

(板书:厘米的认识)二、认识1厘米,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1、猜1厘米长。

师:同学们,猜猜看1厘米有多长呀?师:这个小朋友在直尺上找1厘米,大家都来试着找找看?2、找直尺上的1厘米。

师:那么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能在直尺上试着找找1厘米吗?师:从0到1。

3、比划直尺上的1厘米。

师:对照尺子比划一下,举起来4、借助小棒比划、感觉1厘米。

师:为了让同学们比得更准确些,老师为你准备了1厘米的小棒。

来借助小棒再来比划一下;来用另一只手也来试一试?请轻轻地放下小棒。

厘米和米的排序讲解教案

厘米和米的排序讲解教案

厘米和米的排序讲解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厘米和米的概念,能够进行厘米和米的排序。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排序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厘米和米的概念及其排序方法。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厘米和米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比较能力。

三、教学准备。

1. 教学材料,黑板、彩色粘贴纸、尺子、米和厘米的实物。

2. 教学环境,整洁、安静的教室环境。

3. 教学方法,示范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教师用尺子在黑板上画出10个等分的小格子,然后在每个小格子上面写上一个数字,分别是1、2、3、4、5、6、7、8、9、10。

然后向学生解释厘米和米的概念,并举例说明1米等于100厘米。

2. 学习新知。

(1)教师出示米和厘米的实物,让学生观察并比较两者的大小和长度。

(2)教师带领学生讨论,引导学生理解1米等于100厘米的概念。

(3)教师示范如何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让学生动手操作。

3. 拓展练习。

(1)教师出示一些不同长度的物体,让学生用尺子测量其长度,并记录在纸上。

(2)教师让学生根据测量结果,将这些物体按照长度从小到大进行排序。

(3)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分享他们的排序结果,并让学生互相比较,找出错误并进行修改。

4. 活动设计。

(1)教师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物体进行测量,并按照长度排序。

(2)教师让学生用彩色粘贴纸把排序结果贴在黑板上,进行展示和比较。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间的交流和讨论,让学生分享彼此的排序方法和结果。

5. 总结提高。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强调1米等于100厘米的概念。

(2)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意见,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鼓励。

(3)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继续进行长度的测量和排序练习。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1.1《认识厘米和米》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1.1《认识厘米和米》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1.1《认识厘米和米》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厘米和米是长度的单位,并能正确使用它们进行描述和测量。

2.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测量物体的长度,并用适当的单位表示。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测量能力,提高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厘米和米的概念,能够正确使用这两个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能够通过实际测量物体的长度,灵活运用厘米和米进行表示。

三、教学内容1.通过实物展示和图片等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进行实际测量活动,让学生动手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并通过积木等教具实际操作,让学生学会使用厘米和米表示长度。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根线或一本书等实物,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它们的长度。

提问:你们知道我们测量长度时会用到哪些单位吗?第二步:新知讲解(15分钟)1.通过图片和实物,引导学生认识厘米和米的概念,介绍它们分别适用的场合。

2.给学生展示不同长度的物体,让他们猜测并描述使用厘米或米来表示这些长度。

第三步:实践操作(25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测量活动,用卷尺、尺子等工具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并记录在纸上。

2.让学生交流分享自己测量的结果,讨论不同学生的测量数据是否一致,帮助他们检验和纠正自己的操作。

第四步:巩固提高(10分钟)1.教师出示一些长度单位换算的题目,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答,巩固掌握厘米和米的换算关系。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帮助他们理解长度单位的换算方法,增强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五、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学生学会了厘米和米的概念及用法,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练习,提高测量长度的能力。

六、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测量家里的几件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或米表示,并记录在作业本上。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引入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概念,通过实际测量活动让学生学会了如何使用这两个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教案、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教案、教学设计
2.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3.教师应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反馈,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
4.针对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适当调整作业难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5.情感态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状态下积极学习。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特别是厘米和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2.能够运用直尺进行准确的测量,并正确读取测量结果。
3.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长度问题,将长度单位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测量不同物品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2.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讨论、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教学过程:
a.教师提出讨论主题,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b.学生分组讨论,记录下组内成员的发言和观点。
c.各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员进行补充。
2.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范、举例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长度单位的知识。
3.教学过程:
a.解释厘米和米的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直尺上的刻度,理解1厘米和1米的长度。
b.示范如何使用直尺进行测量,并强调测量时要对齐、垂直等注意事项。
c.通过实例,讲解1米等于100厘米的换算关系,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理解。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掌握厘米和米的基本知识,能正确识别和运用。
2.培养学生运用直尺进行测量,并能准确读取数据的能力。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认识厘米和米 北京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认识厘米和米 北京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认识厘米和米北京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理解和使用厘米和米两种长度单位。

2.能够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3.能够将用厘米表示的长度转换成用米表示的长度。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厘米和米的认识,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2.教学难点:将用厘米表示的长度转换成用米表示的长度。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5分钟)
1.学生课前测,复习数学相关知识。

2.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厘米和米。

2. 认知阶段(10分钟)
1.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认知厘米和米的使用。

2.向学生展示厘米和米两种长度单位的实际使用情况,并让学生讨论差异。

3.通过示范让学生感受厘米和米的长度差异,并引导学生对长度单位的使用有所理解。

3. 实践阶段(20分钟)
1.向学生分发尺子,并让学生自由测量教室内各种物体的长度大小。

2.引导学生将测量的长度记录下来,并列举一些长度的实际应用场景。

3.让学生尝试将用厘米表示的长度转换成用米表示的长度,引导学生理解厘米与米之间的转换关系。

4. 总结阶段(5分钟)
1.通过回答问题梳理学生对今天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2.检查学生笔记,并帮助学生对今天所学内容进行总结。

四、教学反思
本堂课通过让学生实际操作、感受厘米和米的长度差异,培养了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知,并通过应用实例使学生掌握了长度单位的使用方法。

同时,通过转换厘米与米之间的长度关系来引导学生灵活地运用长度单位,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厘米和米 教学设计

厘米和米 教学设计

厘米和米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厘米和米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并能够准确地换算两者之间的关系。

2. 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长度的测量和换算。

3. 学生能够培养良好的测量习惯和计算能力。

教学内容:1. 厘米和米的概念介绍:阐述厘米和米的定义及其在测量中的应用。

2. 厘米和米的换算:教授学生如何进行厘米和米的换算,并进行相关练习。

3. 长度的测量和换算:指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长度的测量,并进行相应的换算计算。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 利用图片、实物或视频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展示厘米和米的概念,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物体,并提出关于长度的问题,如:“这个书包有多长?”、“你们的身高是多少?”等等。

步骤二:概念介绍1. 通过简单的类比,比如将一根铅笔的长度定义为1厘米,一节教室的长度定义为1米,向学生解释厘米和米的概念。

2. 制作图片或使用工具展示1米和1厘米的长度,引导学生比较两者之间的大小差异,加深理解。

步骤三:换算讲解1. 将白板上绘制一个表格,左侧标注“厘米”,右侧标注“米”。

2. 向学生展示如何进行厘米和米之间的换算,比如1米=100厘米,0.5米=50厘米等。

3. 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口头解释,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换算方法。

步骤四:练习1. 分发练习册或工作纸,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2. 设计一些实际的测量问题,让学生通过测量和换算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步骤五:整合和巩固1. 对本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并与学生一起整理归纳相关概念和规律。

2. 解答学生在学习和练习中遇到的问题,强调重点和难点。

步骤六:拓展应用1. 引导学生思考其他长度单位的换算问题,如厘米和分米、米和千米等。

2. 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评估方法:1. 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检查学生上课时的参与度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认识厘米和米 北京版 (1)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认识厘米和米 北京版 (1)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认识厘米和米北京版 (1)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辨认厘米、米的单位。

2.能够使用厘米、米的单位进行长度的测量。

教学内容1.认识厘米和米的单位。

2.学习使用尺子或直尺测量长度。

3.借助教具和练习册进行练习。

教学准备1.教师:教学设计、教具准备。

2.学生:直尺、尺子等教学辅助工具。

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教师将一张布满厘米的纸张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与伙伴讨论,试图发现纸上的厘米和厘米的差别。

2. 认识厘米和米1.教师拿出一条直尺,让学生看并观察,询问学生直尺的长短。

然后,教师问:“大家知道直尺上有哪些字样吗?”2.教师将直尺上的单位拎出来,在黑板上写下尺子上的数字,让学生根据黑板上的数字和教室的尺寸相互比较,让学生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

3. 小组练习1.教师安排小组,每个小组拥有一把直尺或尺子。

为提高测量的精确性,建议每个学生都用尺子进行测量。

2.教师向学生发放练习册,让学生按照练习册上的要求进行练习。

然后,会场上的每个小组都将测出的数据进行整理并汇总。

3.教师询问学生在测量长度时所体会到的问题,正确学习常规和技能,及时纠正。

4. 摸底检测为了评估学生的水平,教师准备一份考试,测试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正确的测量方法和知识。

教学总结对于已经掌握了厘米和米概念的学生,我们需要进一步帮助他们巩固新掌握的知识并提出更高级的问题,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

对于未能掌握新知识的学生,教师需要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为他们提供针对性的辅导,让他们迅速掌握厘米和米的概念,达到教学目标。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厘米和米》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厘米和米》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厘米和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厘米和米》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够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并能够运用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情境图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体验长度单位的大小,感受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但对于长度单位的概念和运用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途径,感受长度单位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掌握长度单位的换算,能够运用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途径,体验长度单位的大小,培养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掌握长度单位的换算。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情境图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感受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长度单位的大小,培养空间观念。

3.交流分享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互相学习,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情境图、长度单位卡片、实物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画笔、剪刀、胶水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小明的身高是多少米?”,“教室的长度是多少米?”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然后展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图中的长度单位,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厘米和米。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定义,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的意义。

同时,教师可以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物品,如尺子、绳子等,让学生感受长度单位的大小。

2024版小学二年级《米和厘米的认识》教案

2024版小学二年级《米和厘米的认识》教案
REPORTING
换算公式介绍
1米 = 100厘米 1厘米 = 0.01米
实例演示换算过程
将1米换算成厘米
1米 × 100 = 100厘米
将50厘米换算成米
50厘米 × 0.01 = 0.5米
学生自主练习换算
01
练习一
将2米换算成厘米。
02
练习二
将75厘米换算成米。
03
04
练习三
将4米50厘米换算成厘米。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分组测量
学生分组使用测量工具,对教室内的不同物品进行测量,并记 录测量结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制作长度单位海报
每个小组选择一种长度单位,制作海报展示该单位的定义、符 号、应用实例等,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分享交流学习成果
小组展示
01
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测量成果和海报,分享
注意事项和常见问题解答

如何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根据被测物体的长度和精度要求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对于较长的距离或需要高精度测量的场合,应选择 更精确的测量工具。
PART 05
生活中的长度单位应用
REPORTING
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购物
在购买衣物、鞋子等商品 时,需要了解尺寸和长度, 以确保选购的商品合适。
厘米通常用于衡量较 小的距离,如书本的 长度、铅笔的直径等。
米与厘米的关系
1米等于100厘米,这是米与厘 米之间的基本关系。
学生可以通过简单的换算,将米 转换为厘米或将厘米转换为米。
理解米与厘米的关系有助于学生 建立长度单位的整体概念,并为 后续学习其他长度单位打下基础。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案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案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案
目标学生:小学三年级学生
学习目标:
1. 了解厘米和米是什么;
2. 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厘米和米的转换关系;
3. 能够正确运用厘米和米进行简单的长度转换。

教学准备:
1. 手写板或黑板;
2. 长度量具:尺子、米尺、厘米尺,纸。

3. 练习题。

教学步骤:
引入:
老师举着一支铅笔问学生:“这支铅笔的长度是多少呢?”学生给出答案后,老师继续问:“我们平时用什么单位来表示长度?”引导学生回答“厘米”和“米”。

探究:
1. 出示一根长度为10厘米的尺子,让学生伸出手指按照顺序数数尺子上的刻度。

问学生,一共有多少个刻度?(答案是10个刻度)
2. 展示一段长度为1米的米尺,让学生观察米尺上的刻度。

问学生,一共有多少个刻度?(答案是100个刻度)
3. 对比尺子和米尺的刻度数,引导学生发现:在一米里面有多
个厘米。

4. 让学生思考,一米有几个厘米?(答案是100厘米)
5.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1米等于100厘米。

练习:
1. 出示一些物体的图片,让学生估计其长度是多少米或厘米,并记录在纸上。

2. 让学生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真实长度,并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3. 学生回答问题,将测量结果从厘米转换为米,或者从米转换为厘米。

拓展:
1. 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让他们进行计算和转换;
2. 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或小组竞赛的方式,巩固学生对厘米和米的转换。

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厘米和米是表示长度的单位。

我们通过实际测量和比较,掌握了厘米和米的转换关系,能够熟练地进行长度转换。

教师必备:厘米和米的认识教案设计

教师必备:厘米和米的认识教案设计

敬爱的各位教师:大家好!本篇文章将会为您带来一份非常实用的教案设计,主题是,“教师必备:厘米和米的认识”。

无论您是小学、中学和高中的教师,都可以从本文中获得很多实用的教学资源,以帮助您更好地教授这门知识。

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正确识别并且辨别厘米和米的区别;2、学生们应当能够清楚地了解到厘米和米这两个度量单位的关系,并且掌握如何在两个单位之间进行转换;3、提高学生们的数学运算能力,使他们能够熟练地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并且能够灵活地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认识厘米和米:在开始本课教学之前,必须让学生们明白什么是厘米和米。

厘米是长度的单位,等于一百分之一的米。

而米是长度单位,等于100厘米。

我们可以用以下的图片来帮助学生们理解:2、如何辨别厘米和米:辨别厘米和米的最好方法是直接比大小。

学生们必须了解到哪个单位更小。

厘米比米要小,因此我们可以说,1米 = 100厘米。

如果我们要将下面的物体分别用厘米和米来表达,那么应该怎么办?我们可以简单地将图像进行缩放。

小图使用每个方格代表1厘米,大图使用每个方格代表1米。

3、如何进行度量单位转换:度量单位转换是非常关键的。

在教学中,让学生们熟练地转换度量单位,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我们可以依据以下流程进行教学:(1)把题目转换成标准单位。

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们选择合适的标准单位,并且将题目中的度量值进行转换,并且进行计算;(2)让学生们互相比较答案,从中找到错误,进行讨论;(3)在以上的基础上,让学生们设计更复杂的问题,以帮助他们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

有些题目还可能需要使用到换算关系。

例如:1千米等于多少米?这类问题也需告诉他们,1千米等于1000米,通过这种方式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建议使用启发式教学法,也就是“让学生自学,老师帮助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老师应该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们能够自行发现问题,并且尝试回答。

学生喜爱:厘米和米的认识教案设计

学生喜爱:厘米和米的认识教案设计

尊敬的教师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是一篇关于“学生喜爱:厘米和米的认识教案设计”的文章。

通过本文,我们将了解如何设计一堂生动有趣的数学课,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

希望本文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厘米和米的兴趣。

2.帮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的定义及联系。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4.通过游戏、活动和实际学习,使学生掌握厘米和米的用法和换算方法。

二、教学内容:一、复习1.教师出示不同长度的物品,让学生根据大小排序,并将其用米、厘米、毫米等单位进行称量。

2.让学生画出一张标准的米尺,根据不同长度的物品,用相应的单位进行测量并记录。

二、新知1.初探厘米和米的概念让学生看看教室的门和窗户,问他们有多高?用什么单位来表示?让学生用手指默默计算,然后回答问题。

教师将厘米和米的定义分别写在黑板上,并让学生各自讲解。

2.认识厘米和米的量词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举例子的方式,了解厘米和米在生活中的用法。

如:计算书本的长度、游泳池、田径场等场地的长度。

3.认识厘米和米的文化背景讲解中国的“尺算”文化和汉字的史料,让学生明白文化对度量的重要性和影响。

三、实践活动1.厘米和米的测量教师将不同长度的物品,如书本、铅笔、桌子、地毯等,放在教室的两侧。

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用米、厘米或毫米的单位,估算并测量这些物品的长度,并记录在本子上。

2.厘米和米的换算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一份厘米和米的换算练习,并且检查交流答案。

3.厘米和米的游戏让学生参与一个集体游戏,在规定时间内,通过比赛和竞争,练习厘米和米的换算技巧。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基于教育的知识结构教学法2.制定“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教学环节流程。

3.灌输探究式教学法。

4.制定厘米和米的换算练习和游戏。

5.利用社交媒体和网络资源帮助学生再现课程。

【苏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五单元《厘米和米第1课时认识线段》优质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五单元《厘米和米第1课时认识线段》优质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五单元《厘米和米第1课时认识线段》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五单元《厘米和米》的第1课时,主要教学内容是让学生认识线段。

教材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线段的长短,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掌握线段的画法和测量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他们对长度有一定的认识,但还不能准确地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对线段的概念和画法也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让学生掌握线段的画法和测量方法,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线段的概念,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交流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3.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线段的画法和测量方法,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

2.教学难点:让学生准确地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掌握线段的画法。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观察操作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生活实例、实际操作和练习,让学生掌握线段的画法和测量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尺子、线段模型、实物等。

2.学具准备:尺子、练习本、画图工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实物,如桌子、椅子、书本等,让学生观察这些实物的长度,引导学生发现长度这个概念。

然后,教师拿出一条尺子,让学生观察尺子的长度,引出线段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线段的画法和测量方法。

教师可以拿出一些线段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线段的特点。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

3.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每组选定一个物体,用尺子量出物体的长度,并画出相应的线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厘米和米的教学设计
计量单位的教学从长度单位开始,米和厘米是最常用的长度单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过接触。

本单元要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能用这两个单位计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内容分四段编排,先是有关线段的知识,然后教学厘米,接着认识米,最后是实践活动《量一量》。

我是像这样考虑的:
1.教学厘米,要通过多种活动建立清晰的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应用到具体的测量中去。

第50页例题量课桌的长,这时还没有教学长度单位,还不会用尺量长度。

因此,鼓励学生选用文具盒、铅笔等工具进行度量。

由于各人选择的工具长短不一,导致度量结果的表达不一致。

设计这项活动有两个目的:一是体验线段的长度是可以度量的;二是需要用相同的测量工具,才能得到确定的、一致的结果,从而导出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尺。

认识厘米在直尺上进行,因为直尺是每个学生都有的学习用具,上面有厘米。

通过看尺上的1厘米,知道它是多长;用手指在尺上比画1厘米,体会它的长度;联想长大约1厘米的物体,把1厘米的长度保存在记忆中。

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反复感受1厘米的实际长度,并逐步深入,初步形成1厘米的长度观念。

2.教学米,要通过多条渠道建立1米的表象。

第52页例题教学“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作单位”,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活动体会1米。

第一个层次是直接感知1米,先看米尺,知道它的长度是1米。

再通过操作体会1米的长度,如1米大约有5枝铅笔那么长、大约是地面到小朋友肩的长度、大约是一张课桌的长……这些操作,有时把米尺横放着体会,有时竖直着体会,都有利于感受1米的实际长度。

第二个层次在米尺上看出1米等于100厘米,不仅教学了两个单位间的进率,还通过100个1厘米的长是1米,间接地体验1米的长度。

在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里的8米○8厘米的时候,由于认数范围还在100以内,所以不宜把8米化成800厘米与8厘米比长短,应该从1米比1厘米长得多得到8米比8厘米长得多。

第三个层次是用双臂比画1米大约有多长,通过动作把对1米的感受表达出来;寻找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体,把初步形成的1米的概念应用于日常生活,进一步认识米。

3、掌握长度单位,要用于实际测量。

在认识厘米的教材里,教学用尺量长度的方法,第51页第一道例题用图画作出示范。

还设计了“想想做做”第1题,只有中间那幅图的量法是对的,另两幅图里的量法都不正确。

通过辨别与判断,进一步明白用尺量长度的时候,应该把尺的边和物体的边靠近着平行摆放,而且尺的0刻度线要对齐物体边的一端。

接着通过第2题量线段长度和第6题画7厘米长的线段,学会正确地
使用直尺。

在认识米的教材里,安排了用米尺量黑板的长、量教室门的高,掌握使用尺的方法。

实践活动《量一量》重点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长度观念,培养测量技能,在编排上有四个特点:一是认识卷尺和选择测量工具。

在量相当长的距离的时候,如量篮球场的边长,用米尺也是不方便的,这就需要卷尺。

在量1拃、1步、1庹的长,以及量肩宽、腰围、裤长、袖长的时候,提出“各用什么尺比较合适”的问题,引导从实际出发选用测量工具,并通过测量获得体验。

二是培养量长度的技能。

用学生尺分别量一张长方形纸的四条边的长度,把上、下,左、右各边的长度填在教材指定的地方,初步体会长方形边的特点。

用适当的尺量1拃、1步、1庹以及肩宽、腰围等,解决了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是继续开展以前进行的活动,并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认识线段时,学生曾经折过长方形纸,把折痕看成线段,并直观比较几条折痕的长短。

现在再折长方形纸,还要折出最长的折痕,量出长度,从而体会线段的长短不仅可以通过观察,还可以通过测量进行比较。

四是渗透步测。

步测是估计长度的一种方法,在不要求精确结果的时候经常使用。

先走10步,量量大约是几米。

再从篮球场的一端走到另一端,数数步数,量量长度。

在数出从一端到另一端走的步数以后,如果根据10步走的米数,估计篮球场边的长度,就有了步测的意思。

这里主要是让学生用卷尺量长度,步测仅是渗透。

4.认识线段要体会它的特点。

“直”是线段的特征之一。

第48页例题中一根线放在桌上是弯曲的,用手捏住线的两端拉紧,它就直了。

联系这些现象与活动,教材指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在首次引出线段的时候,就让学生清楚地知道线段是直的,也感受线段是有端点的,长度是有限的。

接着画出线段的图形,形象地表示出线段是直的,是有端点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