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知道做不到”

合集下载

为什么道理我们都懂,但总是做不到呢?

为什么道理我们都懂,但总是做不到呢?

为什么道理我们都懂,但总是做不到呢?苦苦努力,但各有所思首先,从人性上来看,我们的本性是趋利避害的。

我们做事情之前,会判断一下,做这件事有好处还是有坏处,有好处才会去做。

所以,很多事情我们做不到的第一个原因,就是对好处和坏处的体验不够。

也就是说,如果一件事我们一直没做,一是感觉不到做了的好处,二是感觉不到不做的坏处。

这两种情况同时起作用,你就会有一种感觉,这件事请“不做也不太坏,做了也不见得有多好”,这样你就很难体验到做的好处了。

很多事情我们做不到的第二个原因,是缺乏理性和感性的通达,也就是没有悟性。

比如,看到一段话,有悟性的人,就会从道理中引发感受的变化,这种感受会让他想去行动。

但缺乏悟性的人,只能理解字面上的意思,很难引起情绪上的共鸣,就不容易真正地接纳,于是就不愿意做出积极的行动。

悟性是什么?对时间的强烈敏感那你肯定会说,就算感受不深,但道理上是对的,做了也有好处,也应该去做啊,为什么就是不行动呢?文章给了三个解释:缺乏目标感,缺乏立竿见影的回馈,以及不安全感下的守旧。

第一点,所谓的目标感,说的是你有没有一个真心想要努力的目标。

比如,你控制好情绪,当然对你有好处,但需要你付出努力,还可能要面对一些困难。

当你没有目标的时候,就很难做下去。

但为什么男人追女人的时候就能控制情绪,因为这个阶段男人的目标感很强。

看过琅琊榜的人都知道,梅长苏可以宠辱不惊,是因为他有强大平反目标,他的利益点很清晰;誉王明知道梅长苏不待见自己,还能和颜悦色,三番五次地去探望梅长苏,就是因为梅长苏能帮自己成就帝业。

作为普通人,就算没什么高远的目标,也需要珍惜人生的每一分钟,所以避免糟糕的情绪体验就是你的目标。

从这一点上来看,能道歉解决的,就别吵架;能用钱解决的,就别用情绪。

当你明白自己想要什么的时候,就更容易去行动。

确立自己的目标,随时准备行动第二点,缺乏立竿见影的回馈。

很多人之所以不去努力,是因为他们需要及时的回馈。

比如,一个妻子和咨询师交流之后,努力调整情绪,理解丈夫,并且试着和丈夫沟通,但如果丈夫还是不沟通,这个妻子就会和咨询师说,“我做了,没用,他还是那样”。

为什么道理你都懂,但就是做不到

为什么道理你都懂,但就是做不到

“知易行难”释义:“知道应该做什么”很容易,但“实际上怎么做”却不一定会是对的。

因为行,并不是由知驱动的,“知道应该做什么”和“想做什么”是两码事,而后者才是起决定性的作用。

经常有人说,“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或者说“道理说说容易,做起来难”。

说这句话的人潜台词是什么呢?我的理解是:1、道理并没有真正懂:好多只是在骗自己。

2、道理我都懂→我虽然知道这样做,是对我有好处的,我完全理解你所说的“做这件事的好处,或者不做的坏处”。

可我就是做不到→潜台词是“因为我懒惰,因为我不想离开舒适圈”!但是即使这件事的利弊真如你所说一样,这也不足以推动我,让我放弃原有的状态而照你说的去做。

因为我根本不想改变。

3、本质上来说,不是“做不到”,而是当下,做出了选择,选择“不去做”!为什么不去做,是因为后果和结局可逆,有婉转的余地,如果产生一定的后果或者结果不可逆,肯定会产生去做的动力!一、其实道理你真的懂吗?1、世上,未有知、而不行者。

知而不行,只因不知。

——王阳明2、懂而不做,只因不懂。

所以别说懂,你只是听过这种道理。

3、你听的道理都是别人的道理,你还没有经历、还没把它变成自己的道理,所以你才做不到。

4、道理只有你真正懂了,应用了,它才是有意义的。

你看过那么多心灵鸡汤成功学,却每天都在无所事事,有什么用呢?安慰自己吗?道理是人家的,行动才是自己的。

所以那些说“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的人,不是他们做不到,是他们还没懂。

5、所谓的"懂":可以有很多层次。

一个道理,100个人都说懂,但懂1分的,执行力绝对比不上懂100分的。

6、大部分人的问题都在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于是,纠结于为什么“知道”却“做不到”。

因此,区分开“知道”和“懂得”是非常有意义的,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做到诚实与谦卑。

如果“不能行”,就说明我们没有真正“知”(懂得)。

二、举例说明我就有过许多这样的经历,比如读了篇不错的文章,或者听了个励志的演讲,心潮澎湃,觉得自己领悟了某种真理,后悔自己怎么才领悟。

为什么道理你都懂,我们却做不到

为什么道理你都懂,我们却做不到

为什么道理你都懂,我们却做不到
明明知道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上面这句话成了很多人深陷沙发时的遮羞布,看似是自我嘲讽,其实是在自我保护。

大有一种不是我做不到,而是没有去做,懒得做而已的味道。

孙正义说,三流的点子加一流的执行力,永远比一流的点子加三流的执行力更好。

执行力不到位,再好的规划也是纸上谈兵,诸葛亮再能掐能算,没有关羽、张飞这一干猛将执行到位,那也只能空叹息。

如果你想要过好这一生,知三分道理足够,重点在于后面的七分执行。

那么,为什么很多人道理都懂,却偏偏执行不到位呢?认真往下看,主要有两点原因。

01
诱惑不够,格局太小。

知道做到剖析了知与行之间存在的鸿沟

知道做到剖析了知与行之间存在的鸿沟

《知道做到》关于本书和作者本书是《一分钟经理人》作者肯·布兰佳的最新力作。

《知道做到》这本书从根本上剖析了“知与行”之间存在的鸿沟,并给你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教你如何把自己学到的东西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实现知行合一。

核心观点这本书讲两件事:一、为什么知道了却做不到?三大原因和破解方法;二、从知道到做到,需要的三个步骤。

本书内容所谓知道做到就是我们知道一件事情很简单,但是如何能够做到这件事情呢?这本书就是研究这个问题的。

这本书的作者有三个人,他们是肯·布兰佳、保罗·梅耶、迪克·卢赫。

后两个作者可能大家不太熟悉,第一个作者肯·布兰佳是享誉全球的管理大师,他写的最有名的一本书叫《一分钟经理人》。

书非常薄,但是把做经理人的核心要点精要地阐述出来,所以这本书创造了超过1800万册的惊人销量,而且被全球超过25种语言翻译发行。

另外,布兰佳这人很全能,既是作家,也是演说家,还是个商业咨询师,被誉为当今商界最具洞察力和思想深度的人之一。

2005年,他被亚马逊评为史上最著名的25个畅销书作家之一,并被列入了亚马逊名人堂。

作为企业管理领导者领域的大师,他自然常常给人做培训,给人讲领导力的方法和理念,他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每次演讲,很多听众都点头认可,嗯,是这样的,您说得很对,但回去照旧没有改变。

他很困惑,为什么大家知道了一个道理但是用不下去?如果知道做不到,他研究这些管理方法又有什么意义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找到他的朋友保罗·梅耶,也就是这本书第二个作者。

保罗·梅耶这个人,能量也很大,他旗下公司产品的全球销售总额已经超过20亿美元,他们公司做的事情,就是研究怎么激励人。

所以梅耶听了布兰佳的想法以后说,来来来,我来帮你研究一下。

企业管理学大师和成功激励大拿一起合作搞这个事情,那第三个作者卢赫是干嘛的呢?原来他是专门做演讲的,推广这个理念,所以布兰佳、梅耶和卢赫他们三人就组成一个团队,专门研究和推广“知道做到”,也就是怎样做到“知行合一”这一个问题。

为什么道理都懂,但就是做不到呢?

为什么道理都懂,但就是做不到呢?

为什么道理都懂,但就是做不到呢?“我知道他是个渣男,但我就是无法离开他。

”“我知道还有两周就要交论文了,但我就是拖着不想做。

”“我明白这件事急不来,但我还是会忍不住的焦虑。

”“道理都懂,但我就是做不到”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

这个普遍性的问题共有七个主要的形成原因。

1.“懂”和“执行”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导致你的行动的,依靠的不仅仅只是理智层面的懂得和理解。

在常规意义上和大众的认知里,仿佛“懂得”了就一定等于能“做到”。

当我们试图另一个人有所改变的时候,几乎所有人所用的方法都是——劝说。

仿佛只要把对方说通了,把他说明白了,他就能够做出改变了。

对于「一部分」说出“道理我都懂,但就是做不到”这句话的人而言,他们说出这句话在某种意义上其实是为了传达出:你看,道理我都明白了,但对我没有什么用,所以不要再试图令我改变了。

另一方面,因为人们通常将懂得与执行挂钩,这就会在「知道但做不到」的情况下引发一定程度的焦虑。

2.你所懂的这个道理所可能带给你的结果,并不一定是你真正想要的。

有非常多的人的焦虑和痛苦是出于一种:笼统的渴望“变得更优秀”“变得更好”之类的目的、或是由于对别人的羡慕而将一些道理与方法套用在自己身上,但却始终达不成目标所导致。

还有不在少数的人是由于幼年时期被父母、老师等其他长辈给予很多高标准的要求,导致其形成了一种会过度追求完美和理想化的自我的倾向。

比如有许多出于考研阶段的人都非常的焦虑,一方面知道自己应该静下心来好好学习,另一方面又总是会在该学习的时候不停地玩手机,刷微博刷知乎浪费时间。

日子一天天过去,内心也越来越着急,但行动却永远都跟不上。

于是他们完全的被焦虑和恐慌挟裹着,却从不能停下来想一想:我之所以考研其实会不会是为了逃避找工作的压力?我之所以考研是不是只是想有个好大学研究生的名义给自己镀一层金?我之所以考研会不会只是父母的安排而并不是我想要的?3.“懂”仅仅是止于“理解”,理解只是「理智性领悟」的开始,你还需要达成「情感性领悟」或称「有效性领悟」。

感到事情很困难提前说自己做不到的心理学词

感到事情很困难提前说自己做不到的心理学词

感到事情很困难提前说自己做不到的心理学词
感到事情很困难提前说自己做不到,这种心理状态称为习得性无助。

这种心理让人们自设樊篱,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

破罐子破摔,比如,认为学习成绩差是因为自己智力不好,失恋是因为自己本身就令人讨厌等。

习得无助感最常见的描述是:一个人消极地面对生活情况,经常没有意志力去战胜困境,而且相当依赖别人的意见和帮助。

成因不单是生活情况的改变,或是特殊的生活体验,服用药物有时也会造成这种心理困境。

在诸多造成习得无助感的成因当中,最显而易见、可预测的是大环境的改变,如战争、饥荒、旱灾都会造成一个人出现习得无助感。

例如心理学家曾研究二次大战犹太人大屠杀时的集中营幸存者,发现他们开始拒绝关心和鼓励自己。

现代社会中容易造成习得无助感的环境则有:精神病院、孤儿院或是安宁疗养机构。

当人类得到习得无助感时,他们通常会从三个角度来处理问题,
个人(Personal):他们也许会将自己投射到问题上,换句话说,倾向于针对问题来内化自己。

普及(Pervasive):他们也许会认为问题影响了生活中每个层面。

永恒(Permanent):他们也许会认为问题是不可能被改变的。

所以要想让自己远离绝望,我们必须学会客观理性地为我们的成功和失败找到正确的归因。

为什么你明明知道,却偏偏做不到?(精彩)

为什么你明明知道,却偏偏做不到?(精彩)

你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体验:
痛下决心,今晚开始,就不再熬夜,可过了没几天,又旧病重演。

热血沸腾地说,从明天起,开始健身,结果坚持了不到两周,就宣布计划搁浅。

看了一本书、听了一堂课或者打了一针鸡血,于是脑洞大开,决定改变,顺手还发了条朋友圈:努力遇见一个更美好的自己,结果到最后,只看见了一个更狗血的自己。

明明知道又想要,偏偏任性做不到。

Why?
M是一个“否定上瘾者”,因为她总是习惯去否定很多。

工作不开心,她就开始否定工作和领导:“我们领导,真是没什么水平…”、“这份工作,真是如同鸡肋…”。

培训刚结束,她已经开始否定课程和老师:“都说这课程多牛,可我看就有很多漏洞,比如…”、“我看那老师,也一般…”。

……
M仿佛练就了一对火眼金睛,总是能够敏锐地发现生活中的差。

后来,公司有一个内部岗位竞聘的机会,M报了名参加,而且,她很想得到这个岗位。

照理说,根据M的资历和能力,拿下这个岗位肯定没问题。

可竞聘开始以前,M又掉入了不断否定的漩涡:
“我的PPT做的不够好”、“我总是不擅长演讲”、“我不能很好的跟领导相处”…
这一次,M把自己都给否定掉了。

后来的竞聘,M输的一塌糊涂。

习惯负面思维,会让你看不到更多的可能性,会让你产生对抗性,会让你容易去否定和批判很多,让你的视野越来越窄,让你的行动力越来越弱。

而当你去否定一切之后,最后能够否定的,只剩你自己。

当你否定了自己,就很难再做成些什么。

知不等于会的启示

知不等于会的启示

知不等于会的启示为什么知道却不能做到?以往老师在讲课之后,总要问一句:你明白了吗?我们在人际沟通的时候,如果自己掌握一些重要的信息,总喜欢问一句:你知道吗?成都人说话喜欢带一种腔调,也是最近比较流行的,就是在说话过程中,喜欢不时来一句“晓不嘛?”,好象别人什么都不知道似的。

当然,很多人说这话,纯属无心,口头禅而已。

突然想到老外在交流时,喜欢说一句“you know”,也是口头禅,不代表任何意义。

其实,很多成都人在交流时,说的都是自己的事家,别人当然不知道,而老外在讲自己的家事的时候,居然也说“you know”。

我一直觉得这个现象很有趣。

这似乎说明一个问题,中国人总是喜欢把信息作为一种有价值的私有财产,如果要跟别人交换,他要别人也明白这个信息的价值。

而老外趋向于把信息作为一种公共财产,让大家都知道。

当然,这话不能绝对,什么样的信息可以公布,什么样的必须私藏,要心中有数的。

但是,既然中国人喜欢把信息当作有价值私有财产,说明他会比较强调“知”这个环节,而过分地强调了“知”,往往就会把“行”,放在一个不太重要的位置了。

中国文化有一种比较独特的现象,就是每个朝代都会产生大量的书呆子。

不是每个读书人都是书呆子,但大量的读书人成为书呆子,以致人们往往把两者划上了等号。

什么是书呆子呢?就是死读书,读死书的人,“知道”而全然不理会在实践中的运用,或者上纲上线,照本宣科,根本不能灵活运用。

知而不行,真的是传统文化产生的一大悲哀。

但这并非说明传统文化问题深重,正像许多人指出的那样,那只是因为传统文化被政治力量、强权力量所利用了。

高高在上的天子为巩固自己的统治,“视百姓为刍狗”,最好让他们都变成笨猪,自己便可以享受人间至高的快乐幸福。

让众生变成笨猪的最好的方法,就是以“学习”的名义,去占领他们的大脑,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心智,自己还以是得到“人生真谛”,当然,为少数的榜样设置一条完美的上升通道也非常必要了。

在“学而优则仕”的榜样的带动下,中国人的皇帝可以享受全世界时期最长和最奢侈的极品待遇。

有时候事情你明明想做却发现做不好!

有时候事情你明明想做却发现做不好!

有时候事情你明明想做却发现做不好!你是不是有这样的经历:某件事你知道自己该做,也很努力地去做了,但就是做不好。

一位粉丝在后台留言:他职高毕业出来工作,跟一个师傅学汽修,他知道自己该认真学,师傅对他也很好。

但他每天都会出点小错,昨天刚学的今天就忘,时不时还丢三落四,弄得他现在都不敢去上班,每天挫败感满满,觉得自己非常无能。

为什么他努力了却做不好呢?真的是他“无能”吗?当然不是。

从精神分析角度来说,其实你说错的话、搞砸的事情,并不都是无心之过,有的是你的潜意识在作祟。

比如你迟到了,可能并非你的时间观念不强,而是你对这次见面抱着排斥的态度,迟到是你表达不满的一种方式。

对于这位柠友而言也是如此,学过的东西很快就忘记,时不时丢三落四,并不是他记忆力真的有问题,而是他对汽修这件事并不喜欢。

事实也是如此,他告诉我,他其实想做一个漫画家,但是父母觉得漫画家没前途,他是为了父母在坚持。

所以他做不好的原因是他做这件事的动力不够。

驱使我们去做一件事的动力分为两种,内驱力和诱因。

我们先谈诱因,所谓诱因就是驱使你做这件事的外部因素,它分为正诱因和负诱因。

正诱因就是你因获得它而得到满足的因素;负诱因就是你因躲避它而得到满足的因素。

比如你努力学习,是为了获得老师的表扬,同学的羡慕,那这就是正诱因;而如果你是为了逃避父母对你的指责,其他人对你的嘲讽,那这就是负诱因。

负诱因就好比是让你背着重壳前行,每一步都很艰难。

我高中有个同学她外号叫“拼命三娘”,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其他时间全在学习,但成绩只是中等,究其原因,就是她的动机干扰了她。

她看书的时候会想自己要是学不好,爸妈肯定会骂她,其他人肯定会背地里笑她,这样一心多用,情绪还不好,怎么可能有很高的学习效率呢?诱因虽然很重要,但决定我们动机方向和大小的其实是内驱力,顾名思义内驱力就是在你有需要的基础产生的内部推动力,它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认知内驱力,也就是你对这件事很感兴趣,很喜欢,哪怕它没有给你生活带来什么功利性的效果,你也甘之如饴。

“知道,但却做不到”的15个原因

“知道,但却做不到”的15个原因

“知道,但却做不到”的15个原因很多人读了某本著作、某篇文章之后,觉得讲得很有道理,提供的方法也很好,可是在实践时,却又出现“知道了,但却还是做不到”的情况,问我:“怎么破?”我本来对这种现象是很鄙视的,觉得就一“懒”字而已。

可是仔细想了想,似乎自己以前也出现过这种情况。

看起来,这不独是某些网友的困惑,也可能是所有人学习新知识的路上,都曾面临过的共同难题。

所以,我决定暂时放下手头上的写作计划,花了点时间,就此问题梳理了一番,写了篇文章,来专门破解其产生原因。

记得多年前,当我去新东方补习英文的时候,在课堂上所听所想的知识,似乎可行,可一踏出教室,则又完全恢复到了中文状态,教室中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与现实是完全断裂开的。

这其实和很多人学习这些工具和方法的状态一样,文字都懂,意思也明了,以为自己都明白了、理解了,但合上书本、或者离开电脑屏幕,回到自己的工作环境和和生活状态中时,面对具体问题,就又无法下口与下手了。

知道,为什么做不到?知识与行动之间的断层,到底怎样才能弥补?书本上与网络上吸收、学习到的各类管理技巧与工具应用方法,怎样才能让其在工作中发挥功能和效率?我以自己长期的观察和分析,总结出来“知道,但却做不到”的15个原因:1、误以为知道就是全部。

很多人重视吸收新知识,学习新观念和工具,但知识管理的关键,其实不是知道,不是你能读得懂它们,而是你能理解它们,你能管理那些你知道的东西,然后,在一件事情发生的时候,通过去做,来验证它的可行性,并加深理解,从而打破知识与实务之间的鸿沟。

如果忽略掉做的话,任何好的观念、工具、技巧,都只是个空壳子,徒有其表而已。

2、缺乏反复做的观念。

仅仅有做的想法和行动是不够的,还要在做的过程中,思考如何做。

摄取,存储,理解,消化,实践,反思,改进,这是知识转化成能力的必经过程,缺一不可。

这个过程只做一次是不够的,需要反复多次进行。

也就是说,知识与实务之间的距离,需要反复实践和积累来进行弥补,方能真正沉淀下来。

22.为什么我们常常知道但是做不到?

22.为什么我们常常知道但是做不到?

22.为什么我们常常知道但是做不到?-本期你将听到-一.影响我们内化知识的三个障碍1.信息超载2.认知懒鬼模式3.认知假想敌模式-本期课程文稿-前面的第二章和第三章,我们系统学习了要从物质、心智、情感、时间、空间、能量这六大维度去全面地爱自己。

进入今天的第四章节,我将会给大家讲一讲,如何在每一个行动中爱自己,并获得力量感。

韩寒说,“怀才就像怀孕,时间久了才能看得出来。

”可时间要多久?万一我怀的是个哪吒呢?林清玄说,“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和走过的路。

”如何让这些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学过的知识体现在我的能力里、体现在我的行动上呢?那么今天就跟大家谈谈,关于如何让学习到的东西内化,真正改变行为,改变我们的生活。

一.影响我们内化知识的三个障碍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知道影响我们内化知识的三个障碍。

1.信息超载第一个障碍就是信息超载。

先给大家讲个张良的故事。

在前三国时代,有一天,张良在一个水桥上散步,遇到一个老人。

那老人的一只鞋掉在桥下,看到张良走来,便叫道:“喂!小伙子!你替我去把鞋拣起来!”张良虽然觉得这个老人家很没礼貌,但是看到他年纪很老,便下桥把鞋捡了起来。

那老人又对张良说:“来!给我穿上!”张良很不高兴,但转念想到鞋都拾起来了,又何必计较,便恭敬地替老人穿上鞋。

老人站起来,一句感谢的话也没说,转身走了。

张良愣愣地望着老人的背影,猜想这老人是什么来历。

果然,那老人又返身回来,说:“你这小伙子很有出息。

五天后的早上,到桥上来见我。

”张良连忙答应。

第五天早上,张良赶到桥上。

老人已经先到了,说:“跟老人约会,应该早点来。

再过五天,早些来见我!”又过了五天,张良起了个早,赶到桥上,不料老人又先到了,老人说:“你又比我晚到,过五天再来。

”又过了五天,张良下决心一定比老人早到。

于是他刚过半夜就摸黑来到桥上等候。

天刚蒙蒙亮时,他看到老人一步一挪地走上桥来,赶忙上前搀扶。

老人这才高兴地说:“小伙子,你这样才对!孺子可教也。

道理都懂为什么就是做不到的思辨作文题目

道理都懂为什么就是做不到的思辨作文题目

道理都懂为什么就是做不到的思辨作文题目《懂道理却做不到啊》
嘿呀,大家有没有那种感觉,就是有些道理咱嘴上说着明白,可真到事儿上就不行了呢。

就说我减肥这事儿吧,那道理我可太懂了!知道要少吃多动,知道不能吃那些高热量的东西。

记得有一次,我和朋友去逛街,逛着逛着就饿了。

看到路边有个卖炸鸡的店,那香味儿啊,一个劲儿地往我鼻子里钻。

我当时心里就想:“哎呀,不行不行,我要减肥,不能吃这个。

”可我那双腿啊,就跟不听使唤似的,直直地就往店里走了。

朋友还在旁边劝我呢,说什么减肥要忍住,我嘴上还说:“嗯嗯,我知道,我就看看。

”结果呢,等我反应过来的时候,我手里已经捧着一盒香喷喷的炸鸡,大口大口地吃起来了,一边吃还一边安慰自己:“哎呀,就吃这一次,没事的。


你说,这道理我不懂吗?我懂啊!可就是做不到哇。

生活中好多事情不都是这样嘛,明明知道该怎么做,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唉,也许这就是人的天性吧。

所以啊,我们也别太为难自己,慢慢来吧,我相信总有一天能真正做到那些明明都懂的道理。

毕竟,改变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呀,就像我减肥,总有一天我能抵住炸鸡的诱惑哒!哈哈!。

为什么你明明知道,却偏偏做不到?

为什么你明明知道,却偏偏做不到?

为什么你明明知道,却偏偏做不到?Case1.知道但做不到,是因为你习惯负面思维工作不开心,M就开始否定工作和领导:我们领导,真没什么水平、这份工作,真是如同鸡肋。

M仿佛炼就了一对火眼金睛,总是能敏锐地发现生活中的差。

后来,公司有一个内部岗位竞聘的机会,M 报了名参加。

照理说,凭借M的资历和能力,拿下这个应该没问题。

可竞聘开始以前,M又掉入了不断否定的漩涡:我的PPT做得不够好、我总是不擅长演讲终于,M把自己给否定掉了,输得一塌糊涂。

习惯负面思维,会让你看不到更多的可能性,会让你产生对抗性,会让你容易去否定和批判很多,会让你的视野越来越窄,让你的行动力越来越弱。

而当你否定一切之后,最后能够否定的,只剩你自己。

当你否定了自己,就很难再做成些什么。

Case2.知道但做不到,是因为你想得太多而不去聚焦小胖去听了一场某大家的读书讲座,回来以后,兴致勃勃宣布:启动自己宏大的读书计划。

小胖买了大家开出的书单里的大部分书,然后准备大干一场。

你说,我要不要开一个公众号?小胖问我。

怎么突然想搞个公众号?我说。

小胖说:用来分享读书心得呀,这样才能吸收得更多。

想法挺好的,不过,你得先把读书计划执行起来再说。

我答。

过了一个月,我问小胖:读书计划搞得咋样?第一本书刚读了一半,不过,关于读书,我又有了一个新的想法小胖开始滔滔不绝地讲他的新想法。

最后,小胖的读书计划没有了然后。

简则明,多则惑,知道的太多而无法聚焦,知道的太多而不去行动,只会让你精力分散,最后偏离目标。

Case3.知道但做不到,是因为你没有危机意识圣诞夜,华子的公司和B公司一起搞联谊。

不知怎的,华子和B 公司的D呛上了。

于是俩人开始斗酒,红的、啤的、洋的,一杯一杯地往肚里倒。

也不知喝了有多久,华子突然吐了一口血,然后就瘫软在地。

同事匆忙把他送到医院,一检查,胃出血。

华子说:这次真得戒了!可过了没多久,在朋友的饭局上,我看到华子仍是喝得最凶的那个。

问他不是都戒了么,华子说:本来要戒的,可后来经不住朋友劝,少喝点也没啥事,以后再慢慢戒。

你明明“知道”却总是无法“做到”,那是因为你还没有“悟到”

你明明“知道”却总是无法“做到”,那是因为你还没有“悟到”

你明明“知道”却总是无法“做到”,那是因为你还没有“悟到”我经常能够听到这样一句话:“懂得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句话表达了当下人们普遍存在的困惑与焦虑,也戳中了很多人的痛点。

“我认为他讲的很有道理,但我就是做不到。

”“我也知道自己这样不对,但就是改不掉。

”“我想改变,但却总是半途而废。

”……你是不是觉得这些困惑既熟悉又亲切,诸如以上困惑,说到底其本质都是相同的,用四个字概括就是“知而不行”。

如你所见,世人都将“知行合一”视作人生信条、当作毕生修行的最高境界。

事实上真正能够做到知行合一的人却寥寥无几,因此,将“二八法则”放在此处同样适用。

大多数时候“知行合一”都沦为苍白无力的“人生口号”,只有在自己陷入挣扎的时候才会拿出来喊一喊,为自己打打气,然而,一觉醒来,一切照旧。

曾几何时,我也深陷“知而不行”的泥沼中难以自拔。

我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也无数次想过要把烟戒掉,但却总能为自己找到大把理由:抽完最后一根再戒、今天抽完明天一定戒、同事朋友都在抽,我不抽会不会显得不合群,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

我也知道经常喝酒到很晚不仅伤身,还会影响家庭和谐,出门之前告诉自己九点前必须回家,但一喝起来却总是忘了形。

我还知道沉迷于打游戏、刷抖音这些垃圾快乐会使人意志消沉,告诉自己再玩十分钟就退出,但一玩起来几个小时就过去了,结果什么事都没干成。

01“知道”容易“做到”难,那是因为你还没有“悟到”。

我们时常会陷入一种怪圈,你认为自己已经知道了某一件事,但就是无法持续为此付之行动或做出改变。

王阳明说: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用今天的白话讲就是只知道而做不到,其实不是真正的知道。

这“八个字”虽言简意赅,但可能还是有很多人没明白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我们“真知道”呢?是“难”?是“懒”?又或者是“没准备好”?还是“无能为力”?或许每个人的回答都不尽相同,但那些都不是根本原因,我认为“知道”与“做到”之间我们还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步骤,我称之为“悟到”,也就“开悟”。

为什么你知道却做不到

为什么你知道却做不到

为什么你知道却做不到如今我们的培训和发展领域正面临着一场危机。

人们很少会将我们所教的东西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如今的人们比过去任何人都更加了解什么是领导,什么是管理。

但如今知和行之间的差距也在变得越来越大。

这个问题曾经让我困惑了很长时间,直到我最近了解了知和行之间那缺失的一环——重复,重复,重复。

这就是我今天上午想要跟大家分享的东西。

很多年来,人们都把学习定义为行为上的改变。

但我们并不知道如何去改变人们的行为。

我们都知道,改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要想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更是如此。

事实上,当一个人从“知道一件事”到具体“做一件事”的过程中,一共要经过3个层次的转变。

第一个层次的转变是知识层次的转变。

这是最简单的,也是花费时间最少的一种转变。

要想提高自己的知识层次,你只需要读一本新书,听一盘新录音带,看一盘新录像带,或参加一次培训班就可以了。

这就引出了人们为什么没能做到知行合一的第一个原因:学习一件新事物要比努力将其付诸实践有趣多了。

因此,我们就很容易出现信息超载,让自己沉没在一个信息的汪洋之中。

但跟鱼类不同,人类并没有一个内嵌的监控系统,可以帮助我们从水中吸收我们需要的信息,并放掉那些我们并不需要的。

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答案就是:重复,重复,重复。

我们必须学会将自己的能量集中到少数几件事上。

你需要掌握多少食谱才能真正减轻体重?只要一个就可以了,就是你能真正坚持下来的那一个。

所以我们不能总是不停地寻找下一个新的管理理念,而是要学会对我们刚刚教授的理念进行跟进。

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自己曾经为一家公司的管理层发表过的一次演讲。

在正式登台演说之前,这家公司的总裁邀请我参观他们的公司总部,了解他们多年来一直在传达给管理层的各种管理理念。

他告诉我,“我想让你强化我们这些年来一直在重复的东西,而不是为我们指出新的方向”。

回想起跟这位总裁的这次交往经历,我意识到,要想真正消除知和行之间的差距,顶级管理层的支持是至关重要的。

知道做不到等于不知道

知道做不到等于不知道

知道做不到等于不知道
用最通俗的话来理解这句话,那就是你知道一件事、认知里有一件事,但是却没有采取行动,知道而做不到,就是不知道。

这也是前几年很多知识大V甚至是上过《百家讲堂》的著名学者都在传播的观念,以至于现在很多人都会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我相信你一定听过,或者是你的老板说的,或者是你的长辈教训你时的循循善诱。

要想这句话成立,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阳明心学的“知行合一”,王阳明曾经当着自己的弟子言明,知行合一并非自己的发明,而是古圣先贤早就提出来的,在孔子孟子这样的圣人看来,知和行本来就是一回事,是为了便于我们理解才把它们说成两个词、两件事。

对不起做不到

对不起做不到

对不起做不到
对不起,做不到
人一生都会有一万个遗憾,有时候是活在未来,有时候是活在记忆里,而有时候则是追求不可能的幻想,人们往往会期望自己能够做到一些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实际上,人们也知道,对自己说“对不起,做不到”,是很重要的。

有时候,当我们想要做到一些不可能的事情时,我们可能会给自己设定一些比较高的抱负,但是,我们最终可能无法达到。

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更正确的做法是给自己说“对不起,做不到”,这样可以让自己保持实际的认知,不至于有什么不切实际的高期望。

另一方面,说“对不起,做不到”也可以让我们释放自己的压力,让自己能够放松,尽自己力量去完成一些可行的事情,而不是把拼命努力都放在了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上。

此外,说“对不起,做不到”还可以让我们更加勇于承担责任,不再说谎,不再对自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努力去改变,改善自己的处境,不断向前迈进。

总之,说“对不起,做不到”是一种很重要的表达形式,它可以让我们给自己设定一些实际的目标,把拼命努力都放在了可行的事情上,勇于承担责任,不断改变、改善,比如去学习,提升能力,发现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有人说,人生是一条自己走的路,即使有时面临困难,也要勇敢面对,不断战胜自己,用自己的实力去改变人生,用自己的行动去完
成理想。

有时候,当我们想要做到一些不可能的事情时,不要只是把拼命努力都放在一旁,还要勇敢的说“对不起,做不到”,说出自己的要求,做出自己满意的行为。

习得性无助感名词解释

习得性无助感名词解释

习得性无助感名词解释学习者将其行为看作是一种本来可以克服的困难,当他们面临这种无能为力的情况时,就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

简单地说,就是知道做不到。

那么什么是习得性无助呢?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带来习得性无助感名词解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指人在学习情境中形成的一种对自己无能为力的认识和判断,即使这种无能为力的情况很明显,也不能激发个体采取任何自主行动的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

习得性无助感的产生源于两个方面:(1)与现实的、清晰的认识相联系;(2)与人们曾经遭受的挫折相联系。

习得性无助与认知失调有密切关系,是认知失调的直接后果,是与现实的失调相伴随的,它与对现实的不满不是同一个过程。

1。

如果习得性无助在生理层面上的表现是对环境无能为力,在心理上表现为对信念、目标、价值观和未来抱有深刻的怀疑,在行为上表现为表现出严重的焦虑和沮丧,那么这个过程就叫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是指儿童对自己不能影响行为结果而感到的无能为力。

多见于在幼儿园或学校遭受拒绝和失败后,儿童倾向于无助、依赖、不相信自己,将失败归咎于别人,对环境感到无能为力,通常在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叫做习得性无助感。

4。

造成无助的原因,一是环境的变化超出了自己应付的能力;二是环境变化非常迅速,而自己的能力却没有同步提高;三是在变化之前,自己尚未充分认识到应该改变行为,而只是被动适应环境。

如果条件反射消退后,儿童能够恢复正常的社会适应能力,则其无助的症状并不持久存在,这种无助属于暂时性的;如果条件反射消退后,由于内部的压力增加或者因为遭受了不能承受的挫折,而使无助的情绪继续存在,就属于持久性的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一种适应性的防卫机制,它能避免因为不能控制的环境力量所引起的焦虑和痛苦。

但习得性无助会降低人的应对风险和创造幸福生活的能力。

习得性无助是导致不良行为的重要原因,在神经症患者身上也较为普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会“知道做不到”,怎么消除障碍
文/太极君
我最初对心理学感兴趣也是源于察觉到自己的很多无意识反应和行为影响到了平时的人际关系和工作状态。

看了很多书,懂了很多道理,却做不到不在意别人的评价,更做不到那些所谓的各种优秀习惯。

大概这就是心灵鸡汤常被人调侃的原因吧——都知道做不到!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听说过,“知道”是指意识,“做不到”是因为潜意识里有障碍。

如果说是性格决定命运,也可以说潜意识决定了性格。

如果要改变自己,那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改变自己的潜意识。

可是谁不知道意识和潜意识是分裂的啊,潜意识到底是什么,它在哪里…
简单得说,那些不被你的头脑所决定的状态就是你的潜意识在作用,比如恐惧、愤怒、焦虑、麻木、猜忌、梦境……明明很想给某个异性朋友联系,但又不敢主动,因为自己的潜意识里害怕被拒绝;明明不想去某个场合,又碍于朋友的面子去了,你的头脑以为自己在讲义气,其实是潜意识里害怕不被认可;告诉自己不要去想那件烦事儿,但又无法不想,以至于融入不了热闹的氛围;想象自己很有钱,但内心深处有个声音是“怎么可能”……
这些阻碍你随心而行动的东西,就是来自潜意识,源于童年有过一些不被认可、不被关注、不被满足的生命经验。

潜意识是能量,我们在成年后经历的很多受挫情绪都来源于童年时代就留在潜意识里的“心碎”——压抑的情绪能量。

看似很多年前与今天的生活无关的情绪经验,实际上却决定了我们今天的行为模式,造就了今天的生活状态:家庭、事业、财富、、健康、人际关系……如果不去处理那些留在潜意识里的负能量,它们将伴随我们的一生,造就我们的命运。

但改变潜意识并不是傻乎乎得要时刻暗示自己要自信要快乐要怎样,如果你尝试过,你应该知道效果不大。

这就像一筐苹果,如果最底下的苹果是烂的,你铺一层好的苹果上去,整筐苹果都会很快烂掉。

你需要先把底部的烂苹果都清理掉,也就是先清理掉自己心底的“心碎”。

其实,你可以学习自己处理潜意识里的心碎:
1、觉察情绪
对于无形的东西虽然我们无法用眼睛看到,却常常可以感知到,比如情绪。

当听到让自己不舒服的言论时,通过意识我们可以立即觉察到这是潜意识里的心碎被触碰到了,于是会不受控制得生出愤怒、抗拒或自卑;当发觉自己偶尔会毫无理由地烦躁、抑郁或者焦虑时,要意识到这是压抑在心底深处的情绪浮现出来了。

2、接受情绪
当觉察到自己常常有负面情绪时,请不要选择视而不见或假装自己很好而把它压抑得更深,那样不仅不会解决问题,还会让自己身体生病。

找个地方独处,回想让自己不舒服的声音和画面,感受自己的这股情绪。

这时候头脑里会有很多念头出现,有对他人的不满或对自
己的批判等等,你只管看着它们。

感觉下自己的身体,它哪里有不舒服的地方,胸口还是喉咙?像不像有什么东西堵在了这里,这就是那股压抑的能量。

3、释放情绪
当感受最深时也许你会想骂人想哭泣,那你就放肆地去做。

也许你大概从很久以前就没有尽情哭过了,因为你被灌输过哭泣是懦弱的表现,因为你想让别人和你都认为自己很强大很优秀,因为你不敢表现出丝毫的不得体……你大概忘记了哭泣也是造物主赋予人类的释放本能。

给自己一个放肆的时间,不要压抑任何自然的情绪,此刻只有想不想,没有应不应该。

所谓的释放就是身体里那股压抑的能量离开了身体,身体不舒服的地方就会变得通畅和舒服。

整个过程中,去感受那股压抑的能量,当感受最强时想象它像一团烟雾般散去。

当释放遇到困难时你可以一遍遍问自己,我能不能释放掉这股压抑的能量?我到底想不想释放掉这股压抑的能量?我什么时候释放掉这股压抑的能量?问到发自内心的答案是能、想、此刻。

待到释放成功后,你会感觉到身体无比地轻松和喜悦。

在任何时候有负面情绪时都可以做这个释放,如果坚持一段时间的释放,你会发觉自己的变化,比如心胸变得宽广起来,容易看到别人的优点,也越来越能接受别人的特异言行,从而变得更受欢迎;行动力变强,拖延症有所改善,越来越听从内心的召唤而行事;会变得更加自信……变化大小取决于你的释放力度。

或许对某些人来说一开始做释放不太容易,只要练习释放成功几次,就会感觉到越来越轻松。

平时借助练习冥想,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觉察能力。

如果自己真得很难做到释放成功,就去寻求一个有疗愈能力的老师的帮助吧。

潜意识是能量,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都压抑了很多本不属于我们自己的情绪能量。

一部分源于我们父母的无意识言行,也可能因为年龄太小以至于头脑都忘记了当时让自己情绪压抑的那些事件。

可是从小被灌输了很多大道理的我们怎么能承认自己对父母有压抑的愤怒和怨恨呢,所以许多人不敢面对真相,一味否认自己的真实感受,以至于这些压抑的能量堵塞了经络,身体变得麻木和生病。

其实只要借助当下事件的影响把他们释放出去,便不会再被这些无形的力量干扰了,也很自然得做到不受外界影响的喜悦和平和,内心变得真正的强大,因而得以自在地做回自己。

更神奇的是,随着自身能量的变化和提高,渐渐恢复人类心想事成的本能,吸引来很多好事情的发生。

经历了这个过程,就会自然明白,真理是靠体悟的,它是无法被言说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