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3】及答案
生物必修3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综合测试试题(答案+解析)
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综合测试题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共30道小题)1、如图表示生态系统四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1和2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 B.3代表的一定是原核生物C.4可以表示大气中的CO2 D.①代表光合作用,②代表细胞呼吸2、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细菌大都是分解者,还可以是生产者或消费者B.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可以是生产者或消费者C.生产者不一定含有色素,可以是原核或真核生物D.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也不一定都是分解者3、关于土壤微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土壤微生物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土壤微生物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C.秸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后可被农作物再利用D.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异养生物,因而不属于生产者4、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各成分关系简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是生产者,它是生态系统的基石B.乙是消费者,包括全部的动物C.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D.图中的“甲→乙”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5、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共含有7条食物链B.伯劳鸟和袋鼬只存在捕食关系C.该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含有6个营养级D.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型越大6、某湿地生态系统食物网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该食物网中有6条食物链,朱鹮位于第三营养级B.该食物网中,朱鹮与鱼类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和捕食C.流入朱鹮的总能量小于鱼类和贝类的总能量之和D.大量捕捞鱼类将使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下降7、如图表示一个海滩湿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食物关系。
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细菌既可作为分解者,又可作为消费者的食物B.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食草虫、线虫、海螺C.若大米草死亡,将导致细菌数量增多,沼蟹数量亦增多D.若喷洒只杀灭食草虫的杀虫剂,则蜘蛛数量将减少8、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有4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4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图所示。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5章第5节一、选择题1.下列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的稳态就是指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稳定不变B.生态系统具有完整而且稳定不变的营养结构C.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收支稳定不变D.生态系统具有保持系统中各组成成分相对稳定的能力解析:生态系统的稳态是一个动态的稳态,其成分、营养结构、物质和能量的收支等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在不断变化中的相对稳定状态。
答案: D2.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情况。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两个种群间能量流动方向是乙→甲B.时间M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两个种群数量变化说明了信息传递是双向的D.两个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解析:由图中曲线可知,乙随甲的变化而变化,且甲的起始数量多,故两种群间能量流动方向为甲→乙。
答案: A3.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能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该生态系统( )①处于大量物种更替的过渡阶段②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③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④有比较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⑤能量的收支随气候周期性变化⑥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⑦生产者的数量大于消费者和分解者的数量A.①②③④⑥B.②③④⑤⑥C.②③④⑥⑦D.①②③④⑤⑥⑦解析: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已经处于森林阶段,通常不会有大量物种的更替,①错误;生产者所含的能量最多,并不意味着其个体数量就最多,⑦错误。
答案: B4.下列事例中,属于恢复力稳定性的是( )A.由于乱砍滥伐,长江流域森林面积急剧减少,引发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B.当天气干旱时,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C.乡村一个池塘,每天都有人到池塘边洗东西,可每天早晨池水依然清澈如故D.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闯入某种大型肉食动物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相互作用直到恢复原来的状态解析:抵抗力稳定性是指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评
本章知识结构本章测试1.下图为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所反映出的能量流动情况,图中箭头符号为能量的流动方向,单位为kJ/m2·a。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在入射的太阳能中生产者只利用了其中的1%左右②分解者可利用来自各营养级转移到(A)的所有能量③消费者营养级别越高,可利用的总能量越多④当人们把生产者当作食物时,比其他营养级可获得更多的能量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①生产者利用入射太阳能的比例为16 000/1 500 000≈1%。
②分解者仅利用A中能量的一部分,另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
③随消费者营养级别增高,中间损耗能量越多,可利用的总能量越少。
④人以生产者为食时,处于第二营养级损耗能量最少,可获得更多的能量。
答案:B2.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不可能发生在( )A.细胞与细胞之间B.种群内部个体与个体之间C.种群与种群之间D.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解析: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组成的,其信息传递可以发生于种群内部个体与个体之间,如蜜蜂跳舞;可以发生于种群与种群之间,如狼据兔的气味可以捕食兔;也可发生于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如光照周期决定植物是否开花等。
细胞与细胞之间也存在着信息传递,如细胞表面的糖蛋白,但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范畴。
答案:A3.下图表示某草地上草、虫、鸟三类生物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乙、丙依次是鸟、虫、草B.a点时丙数量的上升主要是食物的增加C.b点时丙的下降主要是天敌的减少D.生态系统崩溃的原因最可能是鸟类的锐减解析:图中从数量上可以看出,甲、乙、丙依次是鸟、草、虫。
a点以后,鸟的数量减少,草的数量减少,虫的数量增加,所以该生态系统崩溃的原因最可能是鸟类的锐减。
a点时丙数量的上升主要是天敌(鸟)减少,b点时丙的数量下降主要是种内斗争加剧造成的。
答案:D4.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硝化细菌和蚯蚓分别属于()A.生产者、消费者B.生产者、分解者C.分解者、消费者D.消费者、分解者解析:硝化细菌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利用环境中的氨氧化释放的能量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属于自养型的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是生产者,蚯蚓主要以土壤的枯枝落叶为食,属于分解者。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测试卷含解析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测试卷一、单选题(共20小题)1.“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主要说明了草原的()A.恢复力稳定性较强B.抵抗力稳定性较强C.恢复力稳定性较弱D.抵抗力稳定性较弱2.如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图解,其中代表人的字母是()A. aB. bC. cD. d3.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假如猫头鹰的食物有2/5来自于兔子,2/5来自于鼠,1/5来自于蛇,那么猫头鹰若增加20 g体重,最少需要消费植物()A. 600 gB. 900 gC. 1 600 gD. 5 600 g4.如图是某研究性小组对农田生态系统所做的专题研究并绘制成的食物网,他们作出的以下结论中,不正确的是()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植物积累的有机物中的能量B.农民除草、灭虫的目的是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地方C.该生态系统含有5个以上的种群D.大田轮作(每年轮换种植不同作物)可改变原有营养结构,减轻病虫害5.下图表示某水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包括自养型鞭毛虫与大型植物B.该食物网由6条食物链构成C.信息在鲤鱼和梭子鱼之间单向传递D.鲤鱼在该食物网中占有4个营养级6.生态系统之所以具有抵抗力稳定性,主要是因为它具有()A.自我调节能力B.大量的生产者C.化能合成作用D.植物的光合作用7.下列属于对生态系统功能的描述的有()①生产者的遗体、残骸、残枝败叶中的能量流向分解者①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①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①根瘤菌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成为无机含氮化合物被植物利用,最后重新回到无机环境A. ①①①B. ①①①C. ①①①D. ①①①8.抵抗力稳定性较强的生态系统是()A.捕食者和寄生生物较少的生态系统B.生产者和消费者数量相等的生态系统C.分解者种类和数量较少的生态系统D.生物种类较多的生态系统9.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关系最密切的两种细胞器是()。
中学人教版必修三生物: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附答案)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班别姓名学号一、选择题(有30题,每题2分,共60分)1.森林生态系统能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状态的原因是()①生物多样性是自动调节能力的基础②其抵抗力稳定性要比草原生态系统高③其恢复力稳定性要比农田生态系统高④有比较复杂的营养结构⑤太阳能是维持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动力⑥生产者和分解者构成生物圈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循环回路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后,其位置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取代⑧能量可以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产生波动A.①③⑤⑥⑧B.②③④⑥⑦C.①②④⑤⑦D.①③④⑤⑧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结构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种成分组成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都以热量形式散发到大气中C.森林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大于草原生态系统D.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通过食物链、食物网这种渠道进行的3.甲是一种能生活在多种土壤中的小型昆虫,常被昆虫乙大量捕食,DDT和aldrin是用于控制这些生物的杀虫剂,aldrin对甲和乙毒性相同,但DDT对乙的毒性比对甲更强,现用DDT和aldrin单独处理田块,如图所示中的哪两个图能分别代表DDT和aldrin单独作用时对害虫数量的影响()A.2和1 B.1和3 C.2和4 D.3和4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可逆转的B.食物链越短,可供最高营养级消费的能量越多C.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D.营养级越多,散失的能量越多5.下列有关氮循环中进行固氮作用、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的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叙述正确的是()A.全是分解者B.只有分解者和生产者C.只有分解者和消费者D.既有生产者,又有消费者和分解者6.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能量只能由较低营养级流向较高营养级B.食物链中的营养级可以是无限的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可以长时期地保持动态平衡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到环境中7.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A.狐吃了一只兔,狐获得了兔的全部能量D.影响神农架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阳光C.云南山苍子的柠檬酸含量高于浙江的山苍子,这是昼夜温差对其柠檬酸含量的影响D.当草食动物从天然草场的生态系统转移离开后,将看到的现象是植物竞争强度降低8.右图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模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在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存在B.在该食物网中,H处于三个不同的营养级C.若B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明显变大D.在该食物网中,如果C种群的数量下降10%,则H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9.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着一定的关系,在下图所示曲线中能准确表示两者关系的是(a代表抵抗力稳定性,b代表恢复力稳定性) ()10.近年来赤潮在我国时有发生,当赤潮发生时,海水中的某些微小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红、紫等颜色,并对生物造成危害。
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3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综合单元检测(含答案)
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3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综合单元检测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①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可被分解者利用②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间接价值③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属于行为信息④硝化细菌能利用氧化氨过程中释放的能量,把水和二氧化碳合成为有机物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 D.②③④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不一定都能进行光合作用B.在食物链中,每一个营养级的能量都有一部分流向下一个营养级C.竞争和捕食是生态系统中两种重要的种间关系D.农业生产中,过度耕作导致分解者有氧呼吸加强,是温室效应加剧的一个原因3.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A.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B.生产者、消费者C.物质循环、能量流动D.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4.下列生物中,从生态学角度看属于生产者,从细胞学角度看属于原核生物的是( )A.酵母菌 B.水稻 C.大肠杆菌 D.蓝藻5.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是()A.硝化细菌 B.蘑菇 C.酵母菌 D.霉菌6.不属于生态系统功能描述的是A.大气中的CO2主要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B.蝙蝠通过自身发出声波,对目标进行“回声定位”C.在草→昆虫→青蛙这条食物链中,昆虫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D.植物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而释放出来7.下图为生态系统循环模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f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B.该图中有三条食物链C.图中的a一定是自养生物,b、c、d、e一定是异养生物D.碳以有机物的形式由a传到b8.“猪—沼—茶”是华南山地丘陵地区常见的生态农业模式,由种植(茶树)、养殖(猪)、农户(人)和沼气生产(微生物)四个子系统构成。
该生态农业模式( )A.是由茶树、猪、人和微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B.实现了物质和能量在系统中的多级循环利用C.使整个生产过程进入了废物资源化的良性循环D.注重系统内部的自身调节作用,不需要外部投入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一定是自养型生物,消费者和分解者一定是异养型生物B.没有消费者的生态系统,通过自动调节也可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型就越大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伴随物质循环进行的10.分析下面有关生态系统碳循环、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的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乙图中的D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B.人体O2浓度最高的是甲图中的BC.人体发生过敏反应时,甲图中的A增加导致组织水肿D.因捕食关系而建立的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乙图中B所处的营养级11.右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①~④表示相关过程能量流动量。
人教版必修3 第5章 生态系统及稳定性含答案
人教版必修第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53一、单选题下列措施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的是)(1..减少捕食者和寄生者的数量A.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平衡B.增加适宜的物种数目C.限制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D 下图为生态系统中部分能量流动情况示意图,各代表一定能量,有关叙述正确的是①②③④⑤⑥2.)(.从能量关系看=+⑤A①②.都属于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⑥B.分解者获得的能量最少C.代表初级消费者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②/D③下图表示生态系统四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3..甲和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A.乙的同化量越大,流向乙的能量就越少B21.丙不一定是原核生物C.丁的含量增加将导致臭氧层被破坏D下列做法中,有利于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是)4.(.向一个湖泊引入水葫芦A.封山育林,减少人为干扰B.捕捉农田里的蛇C.为了杀灭害虫,大量喷施农药D.如图为自然界碳循环的示意图,图中与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密切相关的标号为)5.(.②③⑥A.④B.⑧C.①⑤⑦D以下现象属于生态系统行为信息起作用的是)(6..蝙蝠的回声定位”“A.萤火虫发光B.蚊子飞行时发出的声音C.雄鸟的求偶炫耀”D“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不可能发生在)(7..细胞与细胞之间A.种群内部个体与个体之间B.种群与种群之间C.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D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的示意图,要使最高营养级生物的产量最高,把能量集中引向最高营8.养级的食物链和生物和之间的关系分别是)CE(.,捕食和竞争A→B→C→E A.,竞争和捕食A→B→E B.,竞争A→DC.,捕食和竞争A→E→CD下面的图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成分;图曲线29.1表示某生态系统中个不同种群的生长和繁衍情况,且已知种群为自养生物,三个种群间存在捕Ⅰ3食关系。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在生态系统中,图中种群、、依次属于图中甲、乙、丙表示的生态系统成分 1 Ⅲ2AⅡⅠ.大气中的只有通过图中的光合作用与甲中图示生物类群的光合作用才能进入生物群XCOB1 2落.图中与丙中图示生物类群都是异养需氧型的,图中的三个种群都是需氧型的2C Y1.图中三个种群的增长方式都是型,至年间的种群属于衰退型种群Ⅱ“S”2D5 7分析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10.(.此图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A.图中的生物构成了食物网B.此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部分C.图中的鸟和虫所需能量最终都来自于植物体内的有机物D下列关于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11..物理信息的来源只能是无机环境A.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是行为信息B.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种群繁衍同信息传递无关C.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下列属于群落层次的是)(12..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A.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B..水池中大鲈鱼和小鲈鱼的分布C.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D如图是某温带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13..随着外界干扰增强,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大A.随着外界干扰增强,该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增大B.流入兔体内的能量至少占绿色植物总能量的10%C.流入兔体内的能量包括兔自身呼吸散失的能量D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一组是)(14.蜀岗西峰的所有蒲公英茱萸湾的全部生物瘦西湖的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凤凰岛的④①③②全部生物及无机环境。
生物人教版高中必修3 稳态与环境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
高二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第五章质量评估(90分钟 100分)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2012·南通高二检测)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A.物理信息只来源于无机环境B.信息只能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C.性外激素只能向同种昆虫传递D.行为信息只能向异种生物传递2.某自然保护区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东北虎和其生存环境为保护对象,近年来该保护区内发生了几起家畜被虎捕食、人被虎咬伤的事件。
最合理的应对办法是( )A.加强对虎的生存环境的保护,尽量减少人为干扰B.捕获肇事虎,送动物园或动物救护中心进行迁地保护C.捕获肇事虎,放归其他自然保护区D.人工增投家畜,满足虎捕食需要3.(2012·海南高考)某河流中五年前引进了一种外来植物(甲)。
跟踪调查发现,五年来,该河流中甲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增加,土著食草鱼类和水草的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减少。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五年来该河流中甲种群的种内竞争不断增强B.甲的引进并不能改变该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C.大量投放土著食草鱼类可有效地控制甲的蔓延D.该河流中所有的生物和底泥共同组成河流生态系统4. (2012·海淀区高二检测)紫茎泽兰具有外来引进植物的许多特点:生长迅速、繁殖力强、光合效率高、能产生毒素抑制其他植物生长并能毒害动物。
试判断引入紫茎泽兰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 )A.增加生态系统中物种的多样性B.提高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的效率C.改变其他物种的生活习性D.改变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5.(2012·浙江高考)如图是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变化关系的示意图(图中不同阴影的面积表示不同比例尺下的个体数量)。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所含的食物链为捕食食物链B.这些生物的种群数量在各自的K值上下波动C.旅鼠的种群数量主要是由外源性因素调节的D.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的数量变化是一种正反馈调节6.(2012·中山高二检测)下列与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稳定性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起点B.生物种类越复杂,种群数量越多,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C.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就可完成碳的全球化循环D.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捕食者必然都有利7.农场中种植着粮食作物、果树,饲养着家禽、家畜等。
高中生物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综合测试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单元综合测试五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
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B.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解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生物群落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呼吸作用进入无机环境;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两者均有其自身运行规律,A正确;生态系统中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不能反复利用,B错误;“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学原理是为了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体现了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C正确;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以保持其相对稳定,D正确。
2.如图表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生物群落①②大气中的CO2――→③化学燃料A.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均参与过程①和②B.可以通过增强过程②减少大气中CO2的含量C.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D.人类减少对③的依赖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解析:①过程是产生CO2的过程,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呼吸作用)都能产生CO2,②过程表示生物群落吸收CO2的过程,只有生产者参与此过程,A错误;②过程增强导致生态系统吸收的CO2大于释放的量,可减少大气中CO2的含量,B正确;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C正确;温室效应加剧主要是化学燃料的大量使用,故人类减少对③的依赖是当前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D正确。
3.如右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A、B、C代表生态系统成分,数字表示碳的流动。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三高中生物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检测题及答案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题3分,共72分。
1、在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
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A、开展生态旅游B、发展畜牧业、增加木材产量D、改善生态环境2下列生物中,全部属于生产者的一组是()A.海带、梨树、酵母菌 B 蘑菇、水绵、洋葱马铃薯、菠菜、乳酸菌D 硝化细菌、紫菜、苹果树3.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是()A.硝化细菌 B.蘑菇.酵母菌 D.霉菌4.春暖花开,蜜蜂忙着在花丛中采蜜。
招引蜜蜂采蜜的信息属于( )A.物理信息 B.化信息.行为信息D.声信息5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 )A太阳能被绿色植物固定的过程B系统内生物体能量代谢的过程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 D能量从生物体进入环境的过程6.在浮游植物→小鱼→海豹→虎鲸这条食物链中,鲸增加1 g体重,至少消费浮游植物的量为()A.1 g B.10 g .125 g D.1000 g7.以虫治虫是生态农业的重要内容,下图表示某一生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
假设这四种生物只构成一条食物链。
请问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种群数量增加,其可能引起的后果是()A.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增加 B.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减少.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减少 D.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增加8.到南极考察的工作者,为了保护环境,除了必须把塑料以及金属类废弃物带离南极外,还必须把人体尿液、粪便等废物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A.缺少生产者 B.分解者很少.没有消费者 D.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9.“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主要说明了草原的( )A.恢复力稳定性较强 B.抵抗力稳定性较强.恢复力稳定性较弱 D.抵抗力稳定性较弱10.森林遭到持续干旱,树木往往扩展根系的分布空间,保证获得足够水分,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这反映了森林生态系统( ) A.恢复力稳定性较强 B.抵抗力稳定性较强.恢复力稳定性较弱 D.抵抗力稳定性较弱[]1-5 D D A B 6-10 D B A B11.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主导作用的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十分少,营养结构简单,相比于其他生态系统数量最少的是: ( )A 人类B 生产者消费者 D 分解者12、组成食物链的环节一般不多于6个,其原因是()A、环境资有限B、被捕食者不能以捕食者为食、在每一个环节上都有大量的能量流失 D、AB 3项均是13.右图是以每个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多少而绘制的金字塔。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单元测试含解析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一、单选题1.在社会义新农村建设中,四川某地通过新建沼气池和植树造林,构建了新型农业生态系统(如图所示)。
分析错误的是()A. 该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人和家禽家畜B. 该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植物是主要成分C. 该生态系统的建立,提高了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 沼气池的建造和植树造林,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A. 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B. 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绿色植物再利用C. 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D. 分解者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不一定都是分解者3.下图表示由5个物种(U、V、W、X、Y)组成的一个生态系统的食物网,Z表示分解者,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
下列各项描述中不正确的是()A. V是生产者,处于第一营养级B. U是草食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C. Y是肉食动物,处于第三营养级D. W、X是肉食动物,均处第三营养级4.关于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A. 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B. 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C. 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D. 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5.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关于此食物网的叙述,错误的是()A. 该食物网共有5条食物链B. 野兔、鹿及昆虫均为初级消费者C. 狼和云豹在不同食物链上均属于同一营养级D. 如果土壤受到污染,鹰体内的污染物积累浓度可能最高6.“猪--沼--茶”是华南山地丘陵地区常见的生态农业模式,由种植(茶树)、养殖(猪)、农户(人)和沼气生产(微生物)四个子系统构成。
该生态农业模式()A. 是由茶树、猪、人和微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B. 实现了物质和能量在系统中的多级循环利用C. 使整个生产过程进入了废物资源化的良性循环D. 注重系统内部的自身调节作用,不需要外部投入7.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泥巴”。
高中生物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性单元检测(含解析)3
化钝市安居阳光实验学校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检测(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在阳光明媚、水草丰茂的鄂尔多斯草原上,生活着牛、羊、鹿、狼、兔、鼠,还有秃鹫、苍鹰、蜣螂、细菌、真菌等,关于它们的叙述中正确的是()①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②它们中的牛、羊、鹿分别组成了3个种群③它们中的动物是一个生物群落④它们中的蜣螂、腐生菌是分解者A.①②B.③④C.②③ D.①④2.在生态系统中,对下列生物的分析正确的是()A.硝化细菌—自养生物—生产者B.大肠杆菌—寄生生物—分解者C.乳酸菌—需氧生物—分解者D.酵母菌—异养生物—消费者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之间是相互的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如蚯蚓等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4.下列对各类生态系统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森林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繁多,但其调节能力差B.草原上生活着多种动物,其中主要是两栖类动物C.天然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可循环流动D.任何自然生态系统中,分解者都是必不可少的5.在某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假设羊摄入体内的能量为n,羊粪便中的能量为36%n,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48%n,则()A.羊同化的能量为64%nB.贮存在羊体内的能量为52%nC.由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为16%nD.由羊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64%n6.如果一个生态系统有4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
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定这4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图所示。
在一段时间内,如果乙的种群数量增加,则会引起()A.甲、丁的种群数量增加,丙的种群数量下降B.甲、丙、丁的种数数量均增加C.甲、丁的种数数量下降,丙的种群数量增加D.甲的种群数量下降,丙、丁的种群数量增加7.下列4种现象中,不适宜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规律进行合理分析的是()A.虎等大型肉食动物容易成为濒危物种B.蓝藻易在富营养化水体中暴发C.饲养牛、羊等动物,成本低、产量高D.巨大的蓝鲸以微小的浮游动物为食8. 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假如猫头鹰的食物有2/5来自于兔子,2/5来自于鼠,1/5来自于蛇,那么猫头鹰若增加20 g 体重,最少需要消费植物()A.600 g B.900 g C.1 600 g D.5 600 g9.国外一些生态学家提倡一种称为“免耕”的农业耕作方式,即不耕地,不除草,只收割人类需要的食用部分。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题一、单选题1.如图为现代版“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模式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不能代表能量流动 B.模式图中不应有“→池塘”的箭头C.鱼是二级消费者 D.该生态农业促进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2.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箭头表示物质流动的方向。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的形式进行的A.碳在绿色植物和甲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B.图中的①表示光合作用,②表示呼吸作用C.图中的绿色植物、乙和丙都是该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D.图中的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3.下列关于设计生态缸的论述中,不合理的是( )A.选取的各种生物之间应有营养上的联系B.不同营养级生物的比例适宜C.腐殖质提供了初始的分解者和有机物D.为保证该生态系统有充足的能量供给,须将生态缸放在直射光下4.下列各项与所给模型相符的是(“-”表示抑制,“+”表示促进)( )A.若X表示植物细胞的吸水能力增大,则①可能代表物种丰富度B.若X表示第一营养级拥有的总量增加,则①可能代表次级消费者的数量增加C.若X表示消耗ATP,则②可能代表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胆固醇D.若X表示新物种形成,则②可能代表地理隔离5.下表是某营养级昆虫摄食植物后能量流动的情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呼吸作用会有能量散失是能量传递效率不能达到100%的原因之一B.昆虫同化的能量中约有35%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C.昆虫的后一个营养级能够从昆虫中获得的能量最多为14kJD.昆虫的前一营养级的能量至少有1 000kJ6.下列有关图中食物网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食物网有3条食物链 B.鹰与鸟的关系是既捕食又竞争C.该食物网所处的生态系统为草原生态系统 D.鹰占有两个营养级7.如图表示一个海滩湿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食物关系。
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细菌既可作为分解者,又可作为消费者的食物B.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食草虫、线虫、海螺C.若大米草死亡,将导致沼蟹数量增加D.若喷洒只杀灭食草虫的杀虫剂,则蜘蛛数量将减少8.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是因为( )A.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B.物质和能量能够循环流动,反复利用C.生态系统具有固定不变的营养结构 D.人类加大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力度9.如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图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该生态系统中增加了虚线箭头的关系后,既增强了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又增大了能量传递效率B.在该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都是捕食关系C.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人,因为人在其中起关键作用D.在该生态系统中增加了虚线箭头的关系后,更利于能量流向有益于人的部分10.在一个阴湿山洼的草丛中,有一些长满苔藓的朽木,其中聚集着蚂蚁、蚯蚓、蜘蛛、老鼠、蛇、青蛙等生物,它们共同构成一个( )A.生态系统 B.生物群落 C.种群 D.食物网11.人们常用金字塔来说明生态系统中哪两者之间的关系( )A.能量和营养级 B.个体大小与营养级C.个体大小与个体数量 D.个体数量与能量12.“菇一菜”立体栽培(如图)是充分利用温室大棚等设施的光、温度环境优势,按照空间层次分布,形成优势互补和资源高效利用的生态农业模式之一。
生物必修三第五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一、选择题1.生长着各种动植物的一片草地,按生态学分类,草地、草地中的各种生物及草地中的东亚飞蝗,可依次称为( )A.生态系统、群落、种群B.种群、群落、生态系统C.群落、生态系统、种群D.种群、生态系统、群落2.假设将水稻田里的杂草全部清除掉,稻田生态系统中( )A.水稻害虫密度将下降B.能量流动的营养级数减少C.水稻固定的太阳能增加D.物种多样性上升3.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A.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B.生产者、消费者C.物质循环、能量流动D.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物环境4.在一个农田里最好使能量流向农作物,农民除草就是调整( )A.作物和杂草间的关系B.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D.水和肥料的使用效率5.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表示的是( )A.营养级与能量的关系B.各营养级能量利用率的关系C.食物链中各营养级捕食量的关系D.生物种类与能量的关系6.右下图中是以每个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多少而绘制的金字塔,其中1、2、3分别代表第一、二、三个营养级的生物,下面哪条食物链与金字塔相符( )①草②树③昆虫④兔⑤鸟⑥狼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⑤D.①→③→⑥7.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8.在一阴湿山洼草丛中,一堆长满苔藓的腐木上聚集着蚂蚁、蚯蚓、蜘蛛、老鼠等动物。
它们共同构成一个( )A.生态系统B.生物群落C.种群D.食物网9.右下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Ⅰ是初级消费者B.Ⅳ为分解者C.E1为太阳能,E2为热能D.能量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利用10.关于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B.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都参与碳循环过程C.大气中的CO2要变成含碳有机物只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D.如果碳循环过程不能进行,生态系统将会被破坏而消失11.有一种生态农业模式是在水稻田中养鸭,利用鸭控制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鸭粪用作肥料。
2019-2020年秋季学期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卷
2019-2020年秋季学期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卷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卷一、单选题(共25小题)1.某同学绘制的生态系统概念图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 ①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B . ①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C . ①中可能有微生物D . 该图漏写了生态系统的某项功能 2.下列属于群落层次的是( )A . 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B . 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C . 水池中大鲈鱼和小鲈鱼的分布D .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3.天然牧场的一小片区域被作为牧草留种区,为了防止鸟啄食草籽,人们用网把留种区罩了起来。
后来发现留种区的草几乎被虫吃光,而其他区域却安然无恙。
此现象给我们的启示是( ) A . 食草昆虫具有超强的繁殖能力B .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依赖于完整的营养结构C . 草原鸟类的主要食物来源是昆虫D . 牧草的种类单一会导致害虫的大发生 4.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箭头表示循环方向。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 图中甲、乙、丙、丁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B . 图中b 、c 、d 过程均可表示不同生物的细胞呼吸C . 若缺少类群丙,则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能正常进行D . 由于细胞呼吸的消耗,乙对食物的同化量远小于摄入量5.下图表示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该食物网包含了12条食物链B . 鹰处于第三营养级C . 优良牧草与杂草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竞争D . 要了解某种优良牧草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样方法6.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 ①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 . 图中A 、B 分别代表消费者和生产者C . 碳元素在A 、B 、C 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D . 图中B 、C 包含所有种群构成的生物群落 7.许多同学都曾尝试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下面列举的在设计小生态瓶时应遵循的原理中,不合理的是( )A . 瓶中动物与植物之间应有捕食关系B . 瓶中各种生物的数量搭配应合理C . 应经常向瓶中通气,保证瓶中生物的呼吸D . 瓶中生态系统应获得充足的能量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 . 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环境B . 植物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C . 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D . 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种间关系9.在生态系统中有关食物链与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 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是单向的B . 食物链越长,越高营养级上的生物获得的能量越少C . 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D . 生物种类越多,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越多10.下图是有关生态系统的概念图,其中①①①①分别是( )A . 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种类 食物链和食物网 信息传递B . 生态系统的种类 生态系统的成分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C.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信息传递D.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11.如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图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在该生态系统中增加了虚线箭头的关系后,既增强了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又增大了能量传递效率B.在该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都是捕食关系C.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人,因为人在其中起关键作用D.在该生态系统中增加了虚线箭头的关系后,更利于能量流向有益于人的部分12.如图表示桑基鱼塘生态系统局部能量流动,图中字母代表相应的能量。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测试题三
生态系统及其稳固性测试题三一、选择题:1.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和必不行少的成分是指()A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生产者和花费者C.生产者和分解者D.花费者和分解者2.跟着环境污染的不停加剧,可能惹起大海表层的浮游植物大批死亡,进而进一步加剧温室效应。
这是因为浮游植物死亡会()A .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增添B.使大气中臭氧增添C.使大海表层无机物增添D.使大海表层的含氧量减少3.以下图中的圆分别表示: a-生产者、 b-分解者、 c-原核生物、 d-蓝藻、 e-腐生细菌。
能正确表示它们之间互相关系的是()4.在草→食草的昆虫→蜘蛛→蟾蜍→蛇→猫头鹰这条食品链,设流经这条食品链的总能量为100%,按最高效率计算,蟾蜍和猫头鹰所得能量最多分别是()A . 20%和 2%B. 0. 8%和 0. 032%C. 4%和 0. 8%D. 0. 4%和 0. 0126%5.稻 -鸭 -萍共作是一种新兴的生态农业模式。
此中水生植物红萍(满江红)适生于隐蔽环境,能够作为鸭子的饲料;鸭子能吃有害昆虫并供肥,促使水稻生长,对此模式形成的生态系统,以下表达错误的选项是A.该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B.鸭子既是初级花费者,又是次级花费者C.生物群落由水稻、红萍、鸭子和有害昆虫构成D.水稻和红萍分层,能提升光能利用率6.以下图为生态系统中食品链所反应出的能量流动状况,图中箭头符号为能量的挪动方向。
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①在入射的太阳能中,生产者只利用了此中的1%左右②分解者可利用来自各营养级转移到( A )的全部能量③花费者营养级别越高,可利用的总能量越多④当人们把生产者看作食品时,比起其余营养级,可获取更多的能量A .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7.以下图是某生态系统食品网表示图,以下对于该图的表达中,正确的选项是()A .从能量流动的特色来看, E 捕食生物B 和 D 最为经济B .生物 G 是一种杂食动物,它据有三个不一样的营养级C.生物 H 据有三种不一样营养级,它的数目较其余生物更加稳固D . G 和E 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8.对于生物同化量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 .从上一营养级流入该营养级的总能量B .食品消化后粪便中的总能量9.一只黑脊鸥的亲鸟对小鸟发出报警呜叫时,小鸟作出隐蔽反响。
高中生物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3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基础巩固1.下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稳定性图解,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a为抵抗力稳定性,b为恢复力稳定性B.a为恢复力稳定性,b为抵抗力稳定性C.恢复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复杂程度呈相反关系D.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呈相反关系答案 B解析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因此,一般情况下恢复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复杂程度呈负相关,且一般情况下,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呈相反关系。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草原生态系统因物种单一,其恢复力稳定性差B.发菜没有叶绿体,在生态系统中不属于第一营养级C.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意味着其营养结构越复杂D.我国南方热带雨林中分解者的代谢活动比北方森林中的弱答案 C解析营养结构越简单,恢复力稳定性越强;发菜没有叶绿体,但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第一营养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意味着其营养结构越复杂,我国南方热带雨林中分解者的代谢活动比北方森林中的强,所以C选项正确。
3.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为维持稳态而进行的负反馈调节的是( )。
A.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控B.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C.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调控D.受到污染的湖泊,死亡腐烂的鱼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答案 D解析生态系统为维持自身稳态而进行的负反馈调节可表现为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控、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以及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调控等。
D选项表现为正反馈调节,最终会破坏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巩固提升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B.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C.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D.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答案 B解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人教版高中必修3第五章第五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测试卷
人教版必修3第五章第五节一、选择题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分为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抵抗力。
下列生态系统中恢复力稳定性最强的是:A. 温带草原B. 原始森林C. 北极苔原D. 南极海洋2.抵抗力稳定性较强的生态系统是( )A.捕食者和寄生生物较少的生态系统B.生产者和消费者数量相等的生态系统C.分解者种类和数量较少的生态系统D.生物种类较多的生态系统3.下列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的措施是A. 减少捕食者和寄生者的数量B. 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相等C. 增加适宜的物种数目D. 限制一个演替系列的演替过程4.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A. 生物群落的结构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B. 研究海洋鱼类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有利于确定合理的捕捞量C. 农田生态系统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森林生态系统D. 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低5.如图所示曲线表示四个不同的自然生态系统在受到同等程度的外来干扰后,初级消费者数量的变化情况.其中抵抗力稳定性最高的生态系统是()A. B.C. D.6.在水库的上游,将废弃农田和盐碱地改造成大面积芦苇湿地,通过生物降解、吸收,可以有效解决城市生活污水和农业生产对水源造成的污染问题,使水库水质得到明显改善,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湿地中生物种类多样,可利用负反馈调节维持其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B.从废弃的农田到芦苇湿地的变化,体现了人类的活动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进行C.芦苇湿地构成了一个在物质和能量上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D.该湿地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7.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是()A. 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B.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C. 抵抗力稳定性弱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一定强D. 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不应超过其承受能力8.下列对该示意图叙述正确的是()A. 甲为下丘脑,a为寒冷刺激,b、c分别代表产生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产生冷觉B. 甲为农田害虫,a为喷施农药,b、c分别代表产生抗药基因、种群数量减少C. 甲为生态系统,a为乱砍滥伐,b、c分别代表抵抗力稳定性减小、恢复力稳定性增强D. 甲为同化量,a为太阳能,b、c分别代表呼吸作用散失热能、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9.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正确叙述是()①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很低;②“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③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干扰”不应超过其抵抗力稳定性;④热带雨林在遭到严重的砍伐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仍很强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1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 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B. 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C. 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D. —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11.下列生态系统中,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是()A.北极冻原生态系统 B.草原生态系统C.池塘生态系统 D.森林生态系统12.在水库的上游,将废弃农田和盐碱地改造成大面积芦苇湿地,通过生物降解、吸收,可以有效的解决城市生活污水和农业生产对水源造成的污染问题,使水库水质得到明显改善,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湿地中生物种类多样,可利用负反馈调节维持其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B.从废弃的农田到芦苇湿地的变化,体现了人类的活动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C.芦苇湿地构成了一个在物质和能量上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D.该湿地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13.关于农田退耕还林后的变化,推测不合理的是A. 退耕还林是群落的次生演替过程B. 群落的总能量增多,营养结构更复杂C. 抵抗力稳定性增强,恢复力稳定性降低D. 种群增长速率持续上升,种群密度增加1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在森林中,当害虫增加时食虫鸟也会增多,这样害虫种群的增长就受到控制,这属于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B. 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C. 某营养级生物种类增加时,一定能增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D.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无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失15.稻田生态系统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
2021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检测: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版含答案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测控导航表知识点题号1,2,3,4,6,7,9,11,14,155,10,128,13A级|| 根底练1.在生态系统中,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 B )解析: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主要是以二氧化碳形式进行循环的 .2.从碳循环的角度看,人体内有机物中的碳元素究其根源是来自( B )2中的碳解析:人体内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来自植物,而植物的有机物中的碳是通过光合作用形成的,其来自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3.关于碳循环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 C )2要变成含碳有机物只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D.如果碳循环过程不能进行,生态系统将会被破坏而消失解析: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都参与碳循环;大气中的CO2转变成含碳有机物主要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实现的,除此之外还包括硝化细菌等的化能合成作用;地球上的生命是以碳元素为根底的,如果碳循环过程不能进行,生态系统的根本功能将无法完成,进而使生态系统被破坏而消失 .4.下面是某营养元素循环简图,以下哪一组合能代表X、Y、Z三种生物( C )A.分解者、消费者、生产者B.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C.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D.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解析:根据物质循环的特点,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首||先进入到生产者,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通过食物关系相联系,且两者都有一局部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再次进入到无机环境中 .所以生物X为生产者,生物Y 为消费者,生物Z为分解者 .5.(2021黑龙江大庆期末)以下关于物质循环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 A )A.生产者、消费者与无机环境之间都可以直接进行碳循环C.物质循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进行解析:生产者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直接利用无机环境的CO2合成有机物,也能通过细胞呼吸直接将CO2释放到无机环境中,消费者只能通过细胞呼吸向无机环境释放CO2但不能直接利用CO2 .6.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再次引起人们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关注,大会所倡导的低碳生活获得普遍认同 .根据如下列图碳循环的局部过程进行的有关分析,正确的选项是( D )③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C.③过程增强后②过程随之增强,不能通过增强③减少大气中CO2D.开发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可减少人类对①过程的依赖解析:生物群落内部碳循环的主要形式是含碳有机物,A错误;③过程指的是生产者固定CO2,参与该过程的生物只包括生产者,B错误;增大③过程能减少大气中CO2的量,如可通过植树造林,增强过程③而减少大气中 CO2,C错误;开发新能源,可有效地减少人类对化石燃料的依赖,D 正确 .7.图中a、b、c、d表示某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箭头表示各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表达中正确的选项是( C ),流向c2的能量就越少1的同化量越大解析: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A错误;c1的同化量越大,那么流向c2的能量就越多,B错误;分解者一般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细菌是原核生物,而真菌属于真核生物,C正确;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加会加剧温室效应,D错误 .8.为了了解土壤微生物能否分解农药,并尽快得出实验结论,有人用 "敌草隆〞(一种除草剂)进行实验:取等量砂土分装于相同的两个容器中,a组高温灭菌,b组不灭菌 .以下有关表达中正确的选项是( A ) A.向a、b中喷入等量的 "敌草隆〞,再置于同一恒温箱中培养相同时间B.检测 "敌草隆〞的消失情况,预计a组的 "敌草隆〞全部消失,b组的根本不变D.再增加c组作为对照,不喷入 "敌草隆〞,其他处理与a、b组相同解析:实验组为a组,对照组为b组,控制单一变量;a组的 "敌草隆〞应该是不变,b组的可能会局部减少;典型土壤中含微生物多,所以用几种典型土壤混合后的最||好;没有必要再加一个对照组 .9.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及无机环境的碳流动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组成成分,A~D代表4种动物 .请分析答复以下问题:(1)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是 .大气中CO2的来源除图中所示还包括 .(2)写出图中存在的食物链(网): .(3)群落中4种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和有关 .(4)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各生物种群的数量均接近值 .(5)人为因素导致图中的大量减少,是导致温室效应的原因之一 .解析:(1)据图可知甲代表生产者,乙代表消费者,丙代表分解者,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除了来自生物群落中的呼吸作用之外,还可以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 .(2)根据乙中各生物的能量值,可以判断出营养级||从低到高的顺序为A、B和C、D,其中B和C能量相等,应处于同一营养级|| .(3)在群落的垂直方向上普遍存在分层现象,动物的分层主要与食物和栖息环境有关 .(4)当生态系统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时,各生物的种群数量均接近K值,即环境容纳量 .(5)温室效应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过高造成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和植物(甲)的大量减少 .答案:(1)丙化石燃料的燃烧(2)(3)栖息环境(4)K(5)甲B级|| 能力练10. 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局部示意图,以下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 B )C.A、B所示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解析: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伴随着能量的流动;图中A过程为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B过程为呼吸作用或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能完成该循环的生物不一定含有叶绿体和线粒体;碳循环具有全球性;进行A过程的生物是自养型生物,属于生产者 .11.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过程,其中甲、乙、丙、丁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箭头表示物质循环方向 .以下相关表达错误的选项是( C )①过程可以表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D.碳在乙、丙中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解析:由图可知,气体X为二氧化碳,类群乙为生产者,类群丙为消费者,其无氧呼吸不能产生二氧化碳 .联系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的两种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图中甲为分解者,如果缺少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将不能正常进行 .12. 如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局部过程,其中甲、乙、丙、丁组成生物群落 .以下分析错误的选项是( C )A.甲主要是绿色植物,丙主要是肉食性动物C.①②③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传递,其中丁所含的能量最||少2可以来自细胞呼吸解析:根据题图中的双箭头的位置,可推知甲为生产者,乙为初级||消费者,丙为次级||消费者,丁为分解者 .由此可知丁不在食物链上,故含能量最||少的应是丙 .13.下面是不同纬度地带的六类生态系统(A~F)枯叶年输入量和枯叶现存量的比较表 .由表中分析可知( B )A.土壤有机物积累量A<B<C<D<E<FB.F最||可能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D.分解者作用的强弱依次是A>B>C>D>E>F解析:枯叶现存量即可代表有机物积累量,A错误;据表中数据可知,A的输入量最||小但现存量最||大,即分解能力最||弱,F的输入量最||大但现存量很少(因此最||可能是热带雨林),即分解能力最||强,B正确,D错误;由表中分析无法得出C结论,且C说法不对,C错误 .14.我国政府作出降低国内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承诺,到2021年国内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50%,低碳经济与绿色生活方式引起人们重视 .请据以下列图答复以下问题:(1)垃圾资源化、无害化是绿色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可将回收后无法直接利用的有机废物进行发酵处理,该过程所利用的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的 .(2)煤是 "高碳〞能源,通过燃烧,碳主要以的形式进入大气圈 .根据上图提出一项实现 "低碳〞承诺的措施 .(3)设过程②×109×108×108 kJ,能量传递效率为10%,那么A种群的能量是kJ . (4)参与过程④的生物与同区域中的动、植物等其他生物共同构成了 .(5)由上图1可见,碳循环的特点是 .伴随着物质循环进行的能量流动具有什么特点? .解析:(1)发酵处理主要是利用微生物等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2)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以CO2形式传递,在生物与生物之间以有机物形式传递;实现 "低碳〞一方面要减少CO2释放,一方面要增加CO2吸收 .×109×108×108/10%)×10%××107 (kJ) .(4)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5)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特点是物质可以反复利用;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107(4)生物群落(群落) (5)物质可以反复利用单向流动,逐级||递减C级|| 拓展练15.某课外实验小组欲探究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下面是该小组制定的实验方案,请你帮助加以完善 .(1)实验目的:探究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2)实验原理:将一种动物和一种植物放在一个密闭的系统中,用pH试纸测定此系统所发生的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来探究碳的转化情况 . (3)实验材料和用具:试管架、4支试管、铝箔4张、光源、假设干只大小差不多的田螺、假设干根本相同的金鱼藻、50 mL量筒、去氯的自来水、pH试纸 .(4)实验步骤:第|一步:取4支相同的试管,参加等量的去氯的自来水,并编号1、2、3、4 .第二步:1号试管什么都不加,作为对照 .2号试管参加适量的田螺,3号试管参加适量的金鱼藻,4号试管 .第三步:测定每支试管中的pH后用双层铝箔将试管口封住 .第四步:将试管放在 .公众号:惟微小筑(5)实验结果:1号试管pH无变化,2号试管的pH ,3号试管的pH上升,4号试管的pH .(6)实验结论:碳在无机环境、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进行转化 .解析: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因此两者均可引起溶液pH的变化 .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和1~3号试管的设置可判断4号试管应同时参加田螺和金鱼藻 .2号试管中田螺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溶于水中引起溶液的pH降低;3号试管内金鱼藻消耗二氧化碳引起溶液的pH升高;4号试管中同时参加等量的田螺和等量的金鱼藻,因此试管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可能不发生变化,或根本不变 .答案:(4)参加等量的田螺和等量的金鱼藻较强的光源下照射(5)下降无变化(或根本不变)。
高中生物 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单元评估(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中必修3生物试题
第5章单元评估作业时限:60分钟作业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 )A.在生态系统中,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循环B.猫头鹰和黄鼬捕食田鼠,猫头鹰和黄鼬有竞争关系C.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便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D.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大气中SO2过多,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之一解析:在生态系统中,碳以有机物的形式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循环。
2.如图表示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间的关系,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C )A.图中a表示生态系统,b表示群落,c表示种群,d表示个体B.一片鱼塘中所有的动植物可用c表示C.b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D.d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解析:由图可知,a是个体,b是种群,c是群落,d是生态系统,A错误;一片鱼塘中所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共同形成群落,可用c表示,B错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C正确;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D错误。
3.生态系统中食物链长度可作为反映食物网物质转换与能量传递的综合指数,有关食物链长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C )A.长度越大说明能量传递效率越低B.长度越小说明物质越不能循环C.长度在不同生态系统中可能不同D.长度能体现能量流动的单向性4.若甲、乙、丙三个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都固定一样多的太阳能,甲中有生产者和初级消费者,乙比甲多一个次级消费者,丙比乙多一个三级消费者。
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比较三个生态系统的生物含有的总能量,下列正确的是( A )A.甲>乙>丙B.甲>乙=丙C.甲=乙=丙D.甲<乙<丙解析: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消耗和散失的能量越多,因此甲生态系统的生物含有的总能量最高。
5.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6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1条,其中有标记的25条。
由此可以估算出该池塘中鲫鱼的密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本章测试3(人教版必修3)一、选择题(共60分)1.受控生态生命保障系统(CELSS)是人类太空飞行的首要保障,飞行舱中模拟地球生态环境建立光合供氧系统并实现废水净化排放,则在CELSS中除宇航员外还应有的生态系统成分是( )A.消费者、太阳光B.生产者、分解者、太阳光C.太阳光、分解者D.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解析:模拟地球生态系统→光合供氧→生产者、太阳光废水净化→分解者答案:B2.下列属于探究化学信息传递的是( )A.观察动物对电视图像的反应B.用录音机记录鸟类繁殖时的鸣叫声C.利用性外激素诱杀害虫D.利用“黑光灯”集中捕杀飞蛾解析:本题考查:(1)化学信息传递的探究。
(2)化学信息传递的应用。
解答本题时,要明确什么是化学信息,化学信息传递的应用等相关知识,再逐项分析。
物理信息是指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题中的A、B、D三项均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还产生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诸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性外激素等,所以选C。
答案:C3.如图所示的是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若A包含五个种群(A1、A2、A3、A4、A5),B包含两个种群(B1、B2),则其营养结构实际含有食物链( )A.10条 B.15条 C.20条 D.25条解析:由于A含有五个种群则A→D变为五条食物链,则A→B为五条途径,B→E变为2条途径,B→C→E变为2条途径,则变为5×2×2=20条食物链,共为25条。
答案:D▲在某一生态系统中,蛇和猫头鹰捕食鼹鼠和田鼠,如果鹰在这个生态系统内出现,将成为该系统内的另一捕食者,这在短期内会导致( )A.猫头鹰种群数量增长B.蛇种群数量增长C.鼹鼠种群数量减少D.猫头鹰种群灭绝解析:鹰作为捕食者,捕食鼹鼠和田鼠后,会造成这两个种群数量下降。
过一段时间后,由于食物缺乏,猫头鹰和鹰的种群数量也会受到影响,但本题是问“短期内”受到影响的是谁,所以应是鼹鼠和田鼠。
解答此类题目,应注意题干的时间要求。
答案:C4.火灾常给森林带来较大危害,但是在某些国家有时对寒带地区森林中的残枝落叶等进行有限度的人工火烧,以对森林进行资源管理,这种人工火烧的主要目的是( )A.消灭森林病虫害B.促使树木的种子萌发C.加速生态系统的分解过程D.提高森林的蓄水能力解析:寒带地区温度低,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弱,对有机物的分解能力低,致使残枝落叶大量积累,而不能及时分解,使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出现了障碍。
对残枝落叶进行有限度的人工火烧,既能保证微生物有足够的食物,又可以加速残枝落叶的分解,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答案:C5.下列实例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的是( )A.植食性动物数量增加,导致植物数量减少,从而引起植食性动物数量增长受到抑制B.豆科植物供给根瘤菌有机养料,并从根瘤中获得含氮养料C.山区植被遭到破坏后造成水土流失D.废弃耕地上杂草丛生解析: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能够保持生态系统的稳态,系统内的各种生物的数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呈动态变化,在一定范围内波动,A选项符合要求,B选项叙述的是生物间的互利共生关系。
C、D选项叙述的是环境的破坏引起的变化,调节过程较为复杂。
答案:A6.一只蝗虫对能量的要求一般只需几个平方米的生活范围即可,而几十平方公里的偌大范围也不能满足一只老虎的生态要求。
可解释这一现象的生态学理论是( )A.能量流动离不开物质循环B.全球性物质循环反复出现,循环往返C.能量流动逐级递减D.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互为因果解析:蝗虫是草食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但是虎是肉食动物,所处的营养级较高(至少是第三营养级),并且由于能量流动是单向逐级递减的,所以流入虎的能量不多,要满足一只老虎对能量的要求比一只蝗虫对能量要求的生活范围大得多。
答案:C7.人们常用能量金字塔来描述一个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数值,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损失的能量越多B.最多约有20%的能量从第一营养级流入次级消费者C.生产者呼吸消耗的能量一般没有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多D.位于金字塔顶部的消费者获能最多解析: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中,每个营养级生物都会因细胞呼吸而损失很大一部分能量,而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只占其总能量的10%~20%;次级消费者为第三营养级,与第一营养级相差两个营养级。
营养级越多,能量的损失就越多,所以能量金字塔顶部消费者获能最少。
答案:A8.下图为某稳定生态系统能量传递示意图。
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a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等于1 000 kJB.由b到c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5%C.图中a、b、c代表三种生物,它们构成一条食物链D.从图中可看出能量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特点答案:C9.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②“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③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干扰”不应超过其承受能力④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的砍伐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仍很强⑤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之一是随意增加生物种类,改变其营养结构A.①③ B.②④⑤C.②③ D.①④⑤答案:A10.如图为某生态农业的生产模式图。
图示中大棚蔬菜生产和家畜(牛)养殖是相互利用的关系,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生态型种植养殖模式图A.充分利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原理,提高物质和能量的利用率B.该大棚的所有物质和能量都能自给自足C.因该生态系统缺乏分解者所以物质循环将不能正常进行D.即使没有人的管理,该生态系统也能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解析:本实例是生态学原理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牛可以为蔬菜提供光合作用的原料——CO2,并为蔬菜提供一部分热能,且牛粪和秸秆分解也会产生可为蔬菜所利用的物质(CO2和无机盐)和热能,这都有利于蔬菜的生长。
蔬菜通过光合作用产生O2,为牛的呼吸作用所利用。
所以,无论从物质循环的角度还是从能量流动的角度来讲都体现了生态学原理。
答案:A二、简答题(共40分)11.(20分)下列表格内数值表示某人工池塘生态系统一年内主要营养级的能量,下图方框内示该池塘生态系统的主要食物链,请分析回答:注:a i i i表示生物类群。
(1)该池塘内食物链的条数为________条,其中处于第四营养级的生物是________。
(2)该生态系统内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的生物是________。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渠道是________;图中显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出途径有________条。
(4)如果能量传递效率=(第n营养级摄取的能量)/(第n-1营养级摄取的能量),则能量从第一营养级传递到第二营养级的效率是________。
(5)一年内,“b1”的利用途径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人而言,如要从该池塘生态系统获取最大能量,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双翅目昆虫→太阳鱼”这条食物链的存在,对太阳鱼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3)该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出途径有4条,包括鲈鱼和太阳鱼流向人类,还包括双翅目幼虫和摇蚊羽化后进入其他生态系统。
(4)第一营养级是浮游植物组成的,第二营养级是由浮游动物和摇蚊组成的,第二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为:600+900=1 500,1 500/8 100×100%≈18.52%。
答案:(1)3 太阳鱼和鲈鱼(2)双翅目幼虫和太阳鱼(3)食物链和食物网 4(4)18.52%(5)未被利用,呼吸消耗,传递给下一营养级,传递给分解者(6)(提示:从减少食物链的条数和缩短食物链来减少能量损耗这两个角度考虑)(7)一方面,这条食物链的存在使能量损耗增加,减少了太阳鱼的数量;另一方面,这条食物链的存在,增加了太阳鱼的食物来源,提高了生态稳定性12.(20分)分析下面碳循环示意图并据图回答问题:(1)从微观上看,过程①是在细胞内________中进行的;过程③主要是在细胞内________中进行的。
(2)岩石圈中的碳以________形式贮存,故不直接参与碳循环。
水圈中碳的存在形式是________。
(3)由图中可见,碳循环带有________性,属于气体型循环。
(4)碳从无机环境中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①是________;除此之外,某些特殊的生态系统还可通过________进入生物群落;②表示的是________关系。
其②内部之间还可存在________关系,④表示________。
(5)参与过程④的生物的新陈代谢类型有________,它们与同区域中的动植物共同构成了________。
(6)如果大气层中的CO2增多,则产生________效应。
(7)从上图可知,减缓温室效应的措施有: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碳循环的进行伴随着________;但由于生物体不能在代谢中利用________,因而能量流动具有________的特点。
答案:(1)叶绿体线粒体(2)无机盐(碳酸盐) HCO-3(3)全球(4)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捕食竞争分解者的分解作用(5)异养需氧型、异养厌氧型和异养兼性厌氧型生物群落(6)温室(7)①保护植被,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②严格控制化学燃料的燃烧,并提高能源利用率③开发除化学燃料以外的诸如水能、核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切实减少CO2的排放量(8)能量流动热能单向流动、逐级递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