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 第一单元

合集下载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第一节:自然数的认识1.1 自然数的定义自然数是人类为了计算和计数而发明的最基本的数。

它是由数字 1、2、3、4、5、6、7、8、9…无穷无尽地延伸下去的数列。

1.2 自然数的顺序在自然数中,比较大小可以通过数的大小来判断。

一般认为数值较大的自然数比较大,数值较小的自然数比较小。

1.3 自然数的基本运算自然数的基本运算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加法:将两个或更多的自然数相加,得到的结果称为和。

•减法:将一个自然数从另一个自然数中减去,得到的结果称为差。

•乘法:将两个或更多的自然数相乘,得到的结果称为积。

•除法:将一个自然数除以另一个自然数,得到的结果称为商。

第二节:数的比较2.1 大小比较通过比较两个自然数的大小,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种关系:•大于(>):大于号表示前面的数比后面的数大。

•小于(<):小于号表示前面的数比后面的数小。

•大于等于(≥):大于等于号表示前面的数大于或等于后面的数。

•小于等于(≤):小于等于号表示前面的数小于或等于后面的数。

2.2 比较运算的性质比较运算具有以下性质:•反对称性:如果A>B,那么B<A。

•传递性:如果A>B且B>C,那么A>C。

•一致性:对于任意的A和B,要么A>B,要么A<B,要么A=B。

第三节:相等和不等关系3.1 相等关系相等关系是指两个数在数值上相等的关系。

用等号(=)表示。

当两个数的数值相等时,它们是相等的。

3.2 不等关系不等关系是指两个数在数值上不相等的关系。

用不等号(≠)表示。

当两个数的数值不相等时,它们是不等的。

第四节:简单的计算4.1 加法和减法的运算加法运算是将两个自然数相加,得到它们的和;减法运算是将一个自然数从另一个自然数中减去,得到它们的差。

4.2 乘法和除法的运算乘法运算是将两个自然数相乘,得到它们的积;除法运算是将一个自然数除以另一个自然数,得到它们的商。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优秀5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优秀5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优秀5篇)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篇一单元要点分析教材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学习两步应用题的开始,先通过图文应用题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主要以加减复合的应用题为主,适当的再出现乘加、乘减复合的应用题。

在教学中可以从一步应用题出发,再慢慢的使它转变成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以便使学生更好的认识两步应用题的结构以及它与一步应用题的联系与区别。

向学生介绍小括号,并能够正确的使用小括号,会利用小括号列出两步应用题的解答算式。

重、难点:1.会分析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找出中间问题,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能够正确的使用小括号,利用小括号列出两步应用题的综合算式,而且能进行计算。

关键:会分析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列式解答应用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初步学会口述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会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会用分步和综合两种方法来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学会正确的使用小括号。

1、加减、连减应用题第一课时:加减两步应用题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页例1.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具、学具准备:教科书第1~3页游乐园情境放大图片或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1.师: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2.出示游乐园情境图,谈话:我们看看画面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探求新知1.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把画面集中放大到木偶戏场景中(见课本图)。

师: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2.明确画面中所提供的信息。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易错题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易错题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易错题一、填空题1.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作单位。

答案:厘米;米。

解析:这是对长度单位基本概念的考查。

厘米是较小的长度单位,适合量较短的物体,像铅笔的长度等;米是较大的长度单位,用于量比较长的物体,如教室的长、黑板的长等。

2. 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一支铅笔长约15()。

答案:厘米。

解析:铅笔是比较短的物体,15厘米符合铅笔的实际长度,如果填米的话,15米太长了,不符合实际。

教室的长约8()。

答案:米。

解析:教室是比较长的空间,用米作单位合适,如果用厘米作单位,8厘米太短,不符合教室长度的实际情况。

3. 1米 =()厘米答案:100。

解析:这是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是基础知识,1米包含100个1厘米。

二、判断题1. 小明的身高是135米。

()答案:错误。

解析:人的身高通常在1米多到2米多,135米这个数值太大了,不符合实际情况,小明的身高应该是135厘米。

2. 1米的绳子比100厘米的绳子长。

()答案:错误。

解析:因为1米 = 100厘米,所以1米的绳子和100厘米的绳子是一样长的。

三、选择题1. 下面物体的长度接近1厘米的是()。

A. 食指的宽度B. 黑板的长度C. 教室的宽度答案:A。

解析:食指的宽度接近1厘米,黑板的长度和教室的宽度都远远大于1厘米,黑板长度通常有几米,教室宽度也有好几米。

2. 一根跳绳长()。

A. 2厘米B. 20厘米C. 2米答案:C。

解析:2厘米和20厘米都太短了,不符合跳绳的实际长度,跳绳的长度一般是2米左右。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知识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知识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是学习长度单位,以下是长度单位相关的知识点:
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在测量物体长度时,为了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需要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

2. 长度单位:认识厘米和米,知道1 厘米和1 米的实际长度,建立 1 厘米和 1 米的长度观念。

3. 用厘米和米测量物体: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能正确使用厘米和米进行测量。

4. 线段: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测量线段的长度。

5. 解决问题: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长度测量的实际问题。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章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章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章数的认识和数的排序数学是一门充满智慧和趣味的学科,它能帮助我们发展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二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中,第一章主要讲述了数的认识和数的排序,下面我们来一起探索一下。

一、认识数的基本概念数字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各种数字,比如我们的年龄、身高、体重等。

那么,什么是数字呢?数字是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的符号。

在我们学习数学时,我们用阿拉伯数字来表示不同的数量。

在认识数字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自然数、正整数、零和负整数等概念。

自然数是从1开始的整数,用N表示;正整数是从1开始的整数,用Z+表示;零是一个特殊的数字,用0来表示;负整数是小于零的整数,用Z-表示。

二、认识数的比较和排序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对事物进行排序。

比如,排队时按照身高排列,或者按照成绩高低排名等。

在数学中,我们也需要对数字进行比较和排序。

1. 比较数的大小为了比较数的大小,我们使用了“大于”、“小于”和“等于”这三个数学符号。

当一个数大于另一个数时,我们使用“>”来表示;当一个数小于另一个数时,我们使用“<”来表示;当两个数相等时,我们使用“=”来表示。

2. 数的排序在数的排序中,我们需要根据大小来确定数字的顺序。

比如,给出一组数字1、5、2、4、3,我们需要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序。

当我们进行数字排序时,可以使用冒泡排序的方法。

冒泡排序的原理是通过多次比较和交换相邻的数字,将较大或较小的数字逐渐“冒泡”到数列的顶端或底端,从而实现排序。

三、数的认识和排序的应用数的认识和排序不仅是数学中的基本概念,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见应用。

1. 数字的计数我们可以利用数的认识进行计数。

比如,在家里数房间的数量、数零食的数量等。

通过数的计数,我们可以对事物进行有序地管理和归类。

2. 数字的排序数字的排序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广泛应用。

比如,在商场购物时,我们可以根据商品价格的大小进行排序,从而选择出最合适的商品。

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数学

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数学

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数学
摘要:
一、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数学概述
1.教材版本
2.单元主题
3.教学目标
二、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数学的主要内容
1.认识和理解数字0-10
2.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3.理解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
三、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数学的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2.游戏化教学
3.互动式教学
四、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数学的评估与反馈
1.课堂练习
2.家庭作业
3.单元测试
正文:
在我国的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数学中,学生将开始接触更为深入的数学知识。

本单元的主题是认识和理解数字0-10,以及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通过
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建立起基本的数学思维,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教材版本方面,各个版本的教材可能略有差异,但大体上都围绕着数字的认识、加减法运算以及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这几个核心内容展开。

例如,人教版教材在第一单元中,首先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情境引入数字,然后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字的读写。

接着,教材会引入简单的加减法运算,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方式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最后,教材会让学生通过比较数字的大小,理解数的顺序。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化教学和互动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数字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加深对数字的认识和理解;也可以通过生活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在评估与反馈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练习、家庭作业和单元测试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认识米、认识线段和解决问题。

测量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实际需求,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量化把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对长度的量化把握离不开长度单位。

同时,长度单位是《数学课程标准》图形与几何领域“测量”中的重要内容,它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的开始,也是学生进行测量活动的开始。

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地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度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这部分知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备内容
备目标
备重难点
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难点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并能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一、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

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二、米和厘米的关系
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
三、线段
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

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练习题

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练习题

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练习题
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进行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的练习。

这个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基础的加法和减法,以及一些简单的数学概念。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些练习题,巩固我们的学习成果吧!
练习题一:加法练习
1. 3 + 5 = ?
2. 7 + 2 = ?
3. 9 + 1 = ?
4. 6 + 4 = ?
5. 8 + 3 = ?
练习题二:减法练习
1. 10 - 4 = ?
2. 12 - 6 = ?
3. 8 - 3 = ?
4. 14 - 7 = ?
5. 11 - 5 = ?
练习题三:认识数字
请在下列数字中找出所有的双数(偶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练习题四:比较大小
1. 15 和 13,哪个数字更大?
2. 21 和 19,哪个数字更小?
3. 36 和 36,这两个数字一样大吗?
练习题五:应用题
1. 小明有7个苹果,他给了小华3个,小明还剩下多少个苹果?
2. 学校图书馆有15本书,借出去了8本,图书馆还剩下多少本书?
3. 班级里有22个同学,如果每4个同学一组,可以分成几组?
同学们,完成这些练习题后,记得检查答案哦!如果有任何问题,可以举手提问,老师会帮助你们解答。

希望你们都能在这些练习中有所收获,加油!
现在,让我们开始做题吧!祝你们练习愉快!。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

【导语】⼆年级是开发孩⼦智⼒、形成良好思维习惯的时期,学习数学不仅能够极⼤地锻炼孩⼦的思维能⼒,也能为孩⼦之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升学做好前期准备。

以下是整理的《⼩学⼆年级上册数学第⼀、⼆单元知识点》,希望帮助到您。

【第⼀单元:长度单位知识点】 1、常⽤的长度单位:⽶、厘⽶。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厘⽶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厘⽶。

4、⽶和厘⽶的关系:1⽶=100厘⽶100厘⽶=1⽶ 5、线段: ⑴线段的特点: ①线段是直的; ②线段有两个端点; 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⑵画线段的⽅法:先⽤笔对准尺⼦的’0”刻度,在它的上⾯点⼀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刻度,在它的上⾯也点⼀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

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第⼆单元: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知识点】 ⼀、两位数加两位数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向⼗位进1。

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要向⼗位进“1”,⼗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4、和=加数+加数⼀个加数=和-另⼀个加数 ⼆、两位数减两位数 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

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 ①相同数位对齐; ②从个位减起; ③个位不够减,从⼗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3、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位退1,个位加10再减,⼗位计算时要先减去退⾛的1再算。

4、差=被减数-减数 被减数=减数+差 减数=被减数-差 三、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1、连加、连减:连加、连减的笔算顺序和连加、连减的⼝算顺序⼀样,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复习要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复习要点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复习要点第一单元厘米和米的认识1.厘米和米都是测量物体长度的单位,它们的关系是1米=100厘米。

2.测量较短的物体时用厘米做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时用米做单位。

3.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物体的左端和尺子的0刻度对齐,物体右端对着数字几就是几厘米。

4.数学书的厚和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张开手臂和课桌的长大约是1米。

5.线段是直的并有两个端点。

6.数图形有几条线段就数有几条边。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笔算加法和减法要注意什么?1.相同数位要对齐。

2.从个位算起。

3.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4.如果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一(退一当十),在个位上加十再减。

二、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要注意看清楚运算符号。

三、加减估算估算方法:1.读题,弄懂题意,有“大约”要估算。

2.把每个数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数。

3.口算整十数,得出估算结果,记着得数前面写约等于号。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1.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

2.角的画法:先点一个点,从这一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线。

3.画直角:先画一个顶点,再从一个点出发画一条线,然后用三角板上的直角的顶点对齐这个点,一条直角边对齐这条线,再从这个点出发沿三角板上直角的另一条边画一条线,最后画出直角标志。

4.判断直角的方法: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5.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长短无关,与角的张口大小有关。

张开的角度越大,角就越大;张开的角度越小,角就越小。

6.在一个三角形中最多只有一个直角,所有的直角都相等。

用放大镜看角,角的大小不变。

7.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个直角。

8.数角:先数单个小的再数组合成大的,最后全部加。

.数角窍门:如右图:数出单个的角有4个,然后从4开始依次递减相加:4+3+2+1=10(个)第四单元表内乘法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可以用加法表示外,还可以用乘法表示。

但用乘法表示更加简便。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二年级上学期数学第一单元测试题一、我来填一填.(16分)1.填上“米”或“厘米”.长约3( ) 高约10( ) 出生时身高约50( )高约30( ) 高约1( )20( ) 厚约3( )2.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 )作单位,用字母( )表示;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 )作单位,用字母( )表示.3.我两臂伸开的长大约是1( ),我指甲盖的宽约是1( ).4.在直尺上,从刻度“0”到刻度“5”的长度是( )厘米,从刻度“7”到刻度“10”的长度是( )厘米.5.测量物体的长度一般要从尺的( )开始量起二、我会精挑细选.(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0分)1.下面是线段的是( ).2.下面量法正确的是( ).3.二(1)班刘明的身高是( ).①10米②1米30厘米③12米50厘米4.要想知道教室的黑板有多长,用( )来量比较合适.①三角尺②米尺③直尺5.左图中有( )条线段.①4 ②2 ③3三、我是小法官.(对的打“√”,错的打“×”.)(10分)1.7厘米+3厘米=1米( )2.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3.长方形是由4条线段围成的.( )4.量从家到学校的距离,用厘米作单位比较合适.( )5.1米长的绳子和100厘米长的绳子一样长.( )四、圈出合适的答案.(8分)比1米高比1米长比1米高比1厘米长比1米矮比1米短比1米矮比1厘米短五、相信我最棒.(12分)1.在里填上“>”“<”或“=”.(8分)55厘米5米 98厘米1米1米10厘米60厘米+40厘米1米2.排排队.(4分)30厘米 100厘米 1米3厘米 3厘米( )>( )>( )>( )六、我是超级小画家.(14分)1.画一条长2厘米的线段.(3分)2.画一条比10厘米短7厘米的线段.(3分)3.连接任意两点画线段一共画了( )条线段,你能看出是什么图形吗?(8分)七、我是智多星.(18分)1.下面的图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12分)( )条 ( )条 ( )条( )条2.先估一估,再量一量两条线段的长度.(6分)八、解决问题.(12分)1.一根竹竿长13米,插入水中一截后,露出水面的部分长5米,插入水中的部分长多少米?(6分)2.小牛比小猪高多少厘米?(6分)小蚂蚁回家有两条路可以走,请你量一量,算一算它回家走哪条路近一些,比另一条路少走多少厘米.(附加题:20分)参考答案一、1...厘.c.2..厘米3.0刻.4..35..厘.厘.厘..厘.厘米二、1.① 2.② 3.② 4.② 5.③三、1.× 2.√ 3.√ 4.× 5.√五、1....=2.1米3厘.100厘.30厘.3厘米八、1.13-5=8(米)2.60-20=40(厘米)80-40=40(厘米)【你愿挑战吗?】3+3=6(厘米)6-5=1(厘米)第②条路近,比另一条路少走1厘米.。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含答案解析)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在尺子上,从刻度4到刻度9之间的长度是()厘米。

A. 4B. 5C. 62.100厘米长的铁丝和1米长的绳子的长度()。

A. 铁丝长B. 绳子长C. 一样长3.1米-14厘米=()A. 13厘米B. 不够减C. 86厘米4.下面的物体中,()的高度最接近1米。

A. 台灯B. 写字台C. 教室的门5.下面物体中厚度最接近1厘米的是()。

A. 文具盒的厚度B. 液晶电视机的厚度C. 食指的宽度6.把2米9厘米改成用米作单位的三位小数是()A. 2.090米B. 2.009米C. 2.09米D. 2.900米7.在尺子上,从刻度2到刻度8,长度是()厘米。

A. 6B. 8C. 108.小月家离顺峰山公园大约()。

A. 600米B. 399米C. 1千米9.2米长的绳子和200厘米的长的线段比()。

A. 2米长B. 200厘米长C. 一样长10.用一根皮尺量一条线段的长度,这条线段长()。

A. 62厘米B. 60厘米C. 72厘米D. 52厘米11.新生儿出生时身长约50()。

A. 毫米B. 厘米C. 分米12.这根铁钉长()。

A. 4厘米8毫米B. 48毫米C. 2厘米8毫米13.100张纸的厚度约1厘米,推想一下,一百万张这种纸的厚度约是()A. 10米B. 100米C. 1000米D. 10000米14.从西村到东村,哪条路最近()A. 西村——北村——东村B. 西村——南村——东村15.小亮3小时()行了300千米。

A. 步行B. 骑自行车C. 坐小汽车二、填空题16.小刀长________厘米;铅笔长________厘米。

17.在横线上填上“米”或“厘米”。

食指宽约1________;小朋友的两只手臂张开的长度约是1________;井深约18________;台灯高约45________。

18.在横线上填上“>”“<”或“=”.56米 ________65米 100厘米________ 1米 51厘米________ 49厘米19.40米-5米=________米 30厘米+70厘米=________厘米=________米20.下面这枝铅笔长________厘米。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5、线段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⑴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

⑴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练习本宽13(厘米)铅笔长17(厘米)黑板长2(米)图钉长1(厘米)一张床长2(米)一口井深3(米)学校进行100(米)赛跑教学楼高25(米)宝宝身高80(厘米)跳绳长2(米)一棵树高3(米)一把钥匙长5(厘米)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讲台高90(厘米)门高2(米)教室长12(米)筷子长20(厘米)一棵小树苗高1(米)小朋友的头围48厘米爸爸的身高1米75厘米或175厘米小朋友的身高120厘米或1米20厘米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两位数加两位数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4、和=加数+加数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二、两位数减两位数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二年级第一单元的数学题

二年级第一单元的数学题

二年级第一单元的数学题一、知识点总结1. 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在古代,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如庹、拃、步等)来测量长度。

但是不同人的身体部位长度不同,导致测量结果不一致。

例如,大人的一拃比小孩的一拃长,如果用拃去测量同一张桌子的长度,大人和小孩测量的结果就会不同。

所以需要统一长度单位。

2. 认识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用字母“cm”表示。

生活中很多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如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等。

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把直尺的0刻度线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几,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3. 认识米米也是一个长度单位,用字母“m”表示。

米比分米长,1米 = 100厘米。

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米作单位,如教室的长、黑板的长等。

二、典型题目及解析1. 填空题(1)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解析:这是对厘米这个长度单位适用范围的考查。

厘米适用于量比较短的物体,像前面提到的食指宽度等较短的物体就用厘米作单位。

(2)1米 =(100)厘米。

解析:这是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是必须牢记的基本知识点。

2. 选择题(1)下面物体的长度接近1厘米的是()。

A. 铅笔盒的长度B. 食指的宽度C. 教室的长答案:B。

解析:铅笔盒的长度一般在20厘米左右,教室的长则是用米作单位,长度远大于1厘米,而食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

(2)小明身高1()30()。

A. 米,厘米B. 厘米,米C. 厘米,厘米答案:A。

解析:人的身高通常用米和厘米来表示,1米30厘米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身高表示,因为如果是1厘米30厘米不符合常理,而130厘米写成1米30厘米更合适。

3. 操作题(1)量一量下面线段的长度。

解析:用直尺测量时,将直尺的0刻度线与线段的一端对齐,然后看线段的另一端对应的刻度。

例如,线段的另一端对着刻度5厘米,那么这条线段的长度就是5厘米。

(2)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

解析:先把直尺放平,在直尺的0刻度线处点一个点,然后在直尺的4厘米刻度线处再点一个点,最后用直尺把这两个点连接起来,就画出了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主要介绍了数学中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这个单元主要包括了数的认识、数的排序、加法法则、减法法则等内容。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这个单元的内容。

首先,在数的认识这个部分,我们学习了从0到100以内的数,以及数的读法和写法。

我们通过认识数,理解数的大小和顺序,为后面的加法和减法做好准备。

接下来,我们学习了数的排序。

我们通过观察一些物品的个数,并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排列,来帮助我们理解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这对于我们后面进行加法和减法运算很有帮助。

然后,我们学习了加法法则。

加法是数学中最基础的运算之一,我们要学会使用加法法则进行加法运算。

我们通过使用算盘、计算器和手指等工具,来实际操作加法运算。

我们学会了先算个位数的加法,再算十位数的加法,最后得出结果。

在学习加法的过程中,老师还教给我们一些小窍门。

比如,我们学会了快速计算凑十法和横式计算法。

凑十法是指当我们遇到加法的计算时,可以通过补数的方式使得加法运算更简单。

横式计算法是指我们将加数和被加数竖直排列,然后从右往左进行逐位相加的方法。

这些方法都能帮助我们在加法运算中更加灵活和快速地得到结果。

最后,我们学习了减法法则。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我们要学会使用减法法则进行减法运算。

我们通过使用减法算法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帮助我们理解减法的概念。

我们学会了从被减数中逐位减去减数,最后得出差的方法。

在学习减法的过程中,老师也给我们介绍了一些小技巧。

比如,我们学会了快速计算减一法和横式计算法。

减一法是指将减数和被减数相差的数减去一个数,从而使减法运算更简单。

横式计算法是指我们将减数和被减数竖直排列,然后从右往左进行逐位相减的方法。

这些方法都能帮助我们在减法运算中更加灵活和快速地得到结果。

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不仅学会了数的认识和排序,还掌握了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法则。

这些知识将为我们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实践,我们相信自己能够在数学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试卷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试卷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试卷(长度单位)一、我是口算小能手(10分)7+81= 14+36= 25+12= 66-9= 72-51=85-30= 71-8= 35-8= 68+20= 86+6=二、我会填(22分)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和()。

量较短的物体,通常用()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作单位。

2、在刻度尺上,从“3”厘米到“9”厘米是()厘米3、芳芳的妈妈身高1米60厘米,芳芳身高1米20厘米,妈妈比芳芳高()厘米。

4、1米=()厘米300厘米=()米30厘米+20厘米=()厘米1米-20厘米=()厘米5、在○里填上“>”“<”或“二”6米○60厘米 12米○32米38厘米○83厘米200厘米○1米10厘米4厘米+20厘米○3米48厘米-8厘米○40厘米6、在()里填上适宜的单位一棵大树高约10()房子高约3()课桌高约80()小红身高120()黑板长约4()课本长约18()三、火眼金睛判对错(10分)1、一根粉笔长5米()2、一块橡皮厚1米()3、1米的的线段比100厘米的线段长()4、爸爸身高180米()5、线段能够量出长度()四、哪些是线段,请画“√”不是线段的画“×”。

(8分)五、动手画一画(9分)1、画一条4厘米的线段2、画一条比4厘米多1厘米的线段3、画一条比10厘米短8厘米的线段六、量一量组成每个图形的线段共有多长,(12分)七、请帮小树排排队(10分)()>()>()>()>()八、解决问题(19分)1、一根铁丝长90厘米,用去65厘米,还剩多少厘米?4(分)2、用一根3米长的杆子量水深,杆子露出水面1米,水深多少米?(5分)3、小华家到学校有60米,一天他上学走了20米,想起忘记带蜡笔了,又返回家拿了蜡笔再到学校,他一共走了多少米?(5分)4、一段绳子用去79厘米还剩11厘米,这段绳子原来有多长?比一米长还是短?(5分)。

二年级数学人教版第一单元测试卷

二年级数学人教版第一单元测试卷

选择题:
下列哪个数比5大,但比10小?
A. 3
B. 7(正确答案)
C. 12
D. 1
3个苹果加2个苹果等于多少个苹果?
A. 4
B. 5(正确答案)
C. 6
D. 7
下列哪个算式的结果不等于6?
A. 3 + 3
B. 2 + 4
C. 5 + 1(正确答案)
D. 7 - 1
小明有8支铅笔,用掉了3支,他还剩下多少支铅笔?
A. 11
B. 5(正确答案)
C. 3
D. 8
下列哪个数字不是由1、2、3三个数字中的一个组成的?
A. 1
B. 2
C. 4(正确答案)
D. 3
小红从第1页开始看书,看了4页,她看到了第几页?
A. 第3页
B. 第4页
C. 第5页(正确答案)
D. 第6页
下列哪个算式表示的是“比7多2的数”?
A. 7 - 2
B. 7 + 2(正确答案)
C. 2 + 7
D. 7 ×2
小华有5颗糖,他的朋友又给了他3颗,小华现在一共有多少颗糖?
A. 2
B. 5
C. 8(正确答案)
D. 10
下列哪个图形不是四边形?
A. 正方形
B. 长方形
C. 三角形(正确答案)
D. 平行四边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启发:这是一道三个两位数连加的算式,想一想,要先算什么?你能列竖式算出结果吗?
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并让计算出现错误的和一名计算正确的学生把计算来自程写在黑板上。组织交流:
(1)指计算错误的算式,让学生说一说错在哪里,并相机提示学生在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的问题。
(2)指计算正确的算式,让学生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竖式计算。
提问:想一想,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请小朋友把课本翻到第3页,用竖式算出这道算式的得数。你能行吗?
学生笔算,指名板演。
学生交流竖式怎样算的,明确先算加法,再连着写竖式算出得数。
指出:加减混合和连加、连减一样,可以按计算顺序把竖式连起来写,算出得数。
3.完成“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的算式。
(2)出示思考题,让学生了解条件和问题,使学生明白要“交换两筐”使两车苹果个数“同样多”。
引导: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在小组里讨论,看看哪个小组想到的办法多。
交流:让小组代表介绍交换哪两筐,怎样想的。在交流屮明白不同的想法。
第一种:把每车上三筐苹果的个数连加,发现左边车上比心边多12个,要从左边车上拿6个到右边车上,所以可以交换“30个”和“24个”或“28个”和“22个”。
二、组织计算练习
1.做练习一第1题。出示练习一第1题。
提问:这里的题你想用笔算呢还是用口算?为什么想到都用口算?
让学生直接写出得数。交流得数。
指出: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或一位数,是我们学过的口算内容。在计算过程中,遇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或一位数,可以直接用口算,这样可以算得比较快。
2.做练习一第2题。(1)完成第一行两小题。
3.练习下面各题。
(1)说说下面每题中哪里可以用口算。
76-20+2844+8+3864 - 27-6
46+39-5053-9+4068+5-30
(2)计算下面各题。34+26+2345-37+59
学生练习,指名板演。
提问:你用口算了吗?各在哪一步用的口算?
指出:有时候算出第一步得数后,发现继续计算能用口算的,也可以用口算使计算更快一些。
课题:连加、连减第1课时2013年8月30日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竖式笔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掌握两个竖式连写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经历探索算法的过程,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能力,提高运算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养成书写规范、工整的良好习惯,感受学习成功的快乐,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2.教学“试一试”。出示“试一试”:90 - 25 - 28 =□。
提问:这是一道怎样的算式?计算时,要先算什么?
谈话:在用竖式计算时,竖式可以怎样写?自己先在下面试一试,再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是怎样算的。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
反馈:谁来和大家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小结:在计算连减的算式时,也可以把两个竖式连起来写,计算过程比较简便。
2.使学生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这类问题里大小不同的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主动探索并了解把两种不同个数物体摆得“同样多”的不同途径,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初步感受和积累数学学习直观操作活动的经验;初步体验几何直观,发展初步的形象思维和柚象思维。
3.使学生积极参与操作和思考等数学活动,从中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培养独立思考和反思交流等学习习惯。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完成在练习本上。
交流计算过程和得数,分析计算中出现的错误情况和原因。
提问:这两小题各在哪一步用了口算?你根据什么想到用口算的?指名在可以口算的地方没有用口算的同学,说说为为什么没有用口算,现在发现其他同学们为什么用了口算。
指出:计算时要注意每一步的算式是什么,凡是加、减整十数或—位数都可以用口算,这样比较方便,可以算得快一些。
4.做练习一第3题。
出示练习一第3题,让学生了解题意,明确要求。
学生计算,把每次计算的得数填在括号里。
交流得数,教师板书在括号里。
引导观察:第一小题得数都是90,请大家观察一下:个位上3个数相加的和都是多少?十位上3个数相加的和呢?
第二小题她3个数的和比下面3个数的和多几?你能从上面和下面3个相加的数中看出来多的1吗?左边和右边比呢?
让学生计算左边一列两题,指名板演。
交流:每题里哪一步用的笔算,哪一步用的口算?第二小题的竖式里66哪里来的?(说明如果第一步用口算,第二步计算时竖式里就直接写口算的得数)
4.做“想想做做”第4题。学生在课本上列式解答。
交流算式,教师板书。完成后让学生口答问题。
提问:根据什么求的第一个问题?再根据什么求的第二个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一说解题时是怎样想的。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1)出示场景图和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解答,并说说解题时是怎样想的。
(2)出示第(2)题,提问:可以根据哪两个条件求还剩多少个西瓜?
追问:题中并没有告诉我们一共摘了多少个西瓜,怎么办呢?
学生回答后,让学生列式解答,并核对答案。
提问:请大家再看一看这道题,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解决的问题有什么不同?
五、板书设计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练习
笔算时,竖式可以连起来写
能用口算时可以用口算
教后感:
课题:把两个数量摆成同样多的实际问题第4课时2013年8月31日
一、教学要求:
1.使学生经历把两种物体的数量摆得“同样多”的操作活动过程,学会并能正确地用“多的去掉”“少的添上”或“移多补少”的方法把两种物体摆得“同样多”。
再问:解答这样的问题要注意些什么?
小结。(略)
四、课堂总结(略)
五、板书设计
连加、连减
19 + 27 + 26 =□90 - 25 - 28 =□
教后感:
课题:加减混合第2课时2013年8月30日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主动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算式,学会加减混合的笔算,掌握用竖式笔算的过程,并能灵活应用口算和笔算正确地进行计算。
让学生自己计算,并说明计算时如果哪一步是以前学过的口算,也可以直接口算得数。
交流:你是怎样算的?(板书减法竖式)接下来你是怎样算的?(学生可以用笔算,也可以用口算)
讨论:在算出减法得数22后,用什么方法算要方便一些?你是怎样想到用口算的?
指出: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或一位数,是我们已经学过的口算内容。在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里,遇到可以口算的可以不列竖式计算,直接口算得数。
让学生明白题意:先算加20的得数,再算减6的结果。
提问:这道题你能用什么方法算?为什么可以用口算?
学生口算并在□里填写得数,然后校对。
指出: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或一位数,是我们学过的口算内容。在加减混合里遇到能口算的,就可以直接用口算,这样计算比较方便。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明确计算要求,让学生说说每题里哪一步可以用口算。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直接在书上填写,并说-说怎样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两步计算式题,两个竖式式连写时,要注意什么。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分小组进行练习,并指名板演。
反馈,让板演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计算的过程,同时注意纠正其他同学中出现的错误。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4.回顾反思。
提问:上面两道题是关于什么内容的?你通过计算这两题,有什么体会和大家分享吗?(按算式的顺序算,竖式可以连起来写,能口算的可以直接用口算)
二、组织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第一行两小题。
学生分组练习,指名两人板演。
检查交流:说说各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检查笔算过程.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用竖式笔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
教学难点:掌握两个竖式连写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三、教学准备:
卡片挂图
四、教学过程:
1.竖式计箅。45 + 1780- 59
指名板演,并说一说用竖式计算加法和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2.口算下面各题。(用卡片出示)
2 + 4 + 3 =30 + 40 + 20 =2 + 30 + 5 =
哪位小朋友能连起来说说,先根据哪两个条件求的什么,再根据什么求现在一共多少棵?
追问:你认为这里的两个问题有什么关系?
指出:这里求出的第一个问题的结果,是求第二个问题的条件。所以要先根据原来有45棵和吃了37棵,求出第一个问题的结果,才能求出第二个问题的结果。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弄清条件和问题。
(2)完成第二行两小题。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提问:你觉得这两小题哪里可以口算?
交流计算过程和得数,发现错误并分析原因。
(3)练习反思。通过上面的计算,你对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有什么体会?
指出: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比较复杂,计算时要认真、细致,算好每一步。两步都要笔算时,竖式可以连起来写。计算时还要注意每一步的算式,能用口算时可以用口算,这样可以算得快一些。
请小朋友想一想:先根据什么求第一个问题,再根据什么求第二个问题?想好后再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让学生交流想的过程。
三、课堂作业
1.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分享?
2.完成作业。
(1)“想想做做”第1题里自己没有做的三小题,第3题右边两小题。
(2)“想想做做”第5题列式计算在课本上。
五、板书设计
加减混合
2.使学生经历加减混合笔算的计算过程,体会加减口算和笔算在新背景下的应用,感受知识的综合应用,积累计算学习的经验,发展运算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