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传统文化与写作教学的结合

合集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有效融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有效融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有效融合作者:戴月红来源:《家长·下》2022年第12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国家繁荣发展的重要奠基,也是提升国家地位、提高全民素质的决定性因素。

也正因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才让教育的万花园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基于语文与文化之间存在的潜在联系,两者间的融合逐渐成为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点关注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为学生的多元化学习和健康成长提供了更加优越的空间,也使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培养,实现在接受深度智育指导的同时获得德育知识的熏陶这一教学目标,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简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的联系小学语文课程内容其实就是中华文化的另一种传输方式,是通过文字将作者的情感以及字里行间的文学气息传达给读者,让读者能在阅读的过程中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深入体会不同文学作品中蕴涵的丰富知识底蕴和人文精神。

从教育的角度分析,文化与文学是互相促进的整体关系,教育不仅是个体成长和发展道路上的必修课,也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文明得以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必修课。

身处变化莫测、高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所有的可能都是未知,但唯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发展是亘古不变的话题,是推动中国梦早日实现的永恒动力。

对尚处小学时期的学生来说,涉及时代发展、人类文明似乎过于遥远,但远大的梦就是要从此刻出发,才有抵达成功彼岸的一天。

教育一列驶向未来的列车,只有不断创新发展,才能在速度中感受沿途曼妙的风景,才能达到自己的心之所向,由此可见文化之于教育的重要性。

那么,在实际中应如何做好文化与教学之间的有效融合呢?下文将对此展开具体的探究分析,并提出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策略(一)趣味输出文化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了加强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中对文化知识的吸收,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引入有效的教学方式,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做好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工作,在此基础上再开展专业知识的教授。

中华传统文化与语文课程深度融合的路径探析

中华传统文化与语文课程深度融合的路径探析

中华传统文化与语文课程深度融合的路径探析一、本文概述《中华传统文化与语文课程深度融合的路径探析》一文旨在探讨如何将中华传统文化有效地融入语文课程中,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

文章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和意义,指出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保护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将其融入语文课程对于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的积极作用。

接着,文章概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包括诗词歌赋、历史典故、哲学思想、道德规范等多个方面。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分析了语文课程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探讨了两者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文章还提出了实现中华传统文化与语文课程深度融合的具体路径,包括优化课程内容设计、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评价体系等方面。

这些路径旨在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文章总结了中华传统文化与语文课程深度融合的重要性和意义,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相信能够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在语文课程中的有效传承和创新发展,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做出贡献。

二、中华传统文化与语文课程的内在联系中华传统文化与语文课程之间存在着深厚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体现在课程内容、教育目标以及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

中华传统文化是语文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课程中包含了大量的古代诗词、经典文献、历史故事等内容,这些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语言能力,还能够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语文课程的教育目标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高度契合。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这与中华传统文化强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相一致。

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中华传统文化也为语文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传统文化渗透语文教学课题研究

传统文化渗透语文教学课题研究

传统文化渗透语文教学课题研究一、引言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环节。

而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传统文化渗透语文教学的必要性、方法与效果。

二、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1.传承文化基因: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有助于学生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2.培养审美情趣: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形式和审美观念,通过语文教学将其融入学习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塑造正确价值观: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伦理和人文关怀,将其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三、传统文化渗透语文教学的方法1.选取经典文本:在语文教材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经典,如古诗词、古文、古小说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2.文化背景介绍: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文本的背景知识,向学生介绍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本。

3.创设情境体验:通过课堂活动和互动,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传统文化,如角色扮演、诗歌朗诵、古代礼仪体验等。

4.跨学科融合:将传统文化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如与历史学科结合,探讨文本背后的历史事件;与美术学科结合,让学生通过绘画、手工等方式表达对文本的理解。

四、传统文化渗透语文教学的效果1.提升学生语文素养: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语文知识,提升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增强文化自信:传统文化的渗透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民族文化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心。

3.培养综合素质: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五、结论传统文化渗透语文教学是一项重要而必要的课题。

通过选取经典文本、介绍文化背景、创设情境体验以及跨学科融合等方法,可以有效地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教学中。

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

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

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发布时间:2022-12-08T05:20:34.866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2年8月15期作者:张娇[导读]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将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到课堂当中成为了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

张娇江苏省东台市安丰中学 224200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将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到课堂当中成为了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

这样的行为不仅满足了新课程创新课堂的需求,也满足了在教育改革背景之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同时,高中语文作为学生在应试教育阶段需要重要学习的学科之一,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的学习需要更好的情感表达能力。

由于语文课文内容所包含思想的多样性,导致其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性质以及特点。

同时教师将语文融入课堂可以有效帮助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与推广。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将中国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科学结合,可以达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魅力的理解。

关键词:高中教育;语文教学;传统文化引言:教师将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在高中课堂当中,不但可以促进高中语文课堂质量提升,帮助课堂内容创新 ,还可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而随着当下人民群众对自己民族的文化越发自信,越来越多教师开始利用有效资源,吸引学生注意力,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课堂当中,以此来加强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

一、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融合的现实意义教师将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到高中语文教学当中的举措具有重大意义。

其中实际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中语文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可以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

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偏向于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讲授,在教师教授课文时也会将重心放在修辞手法这样偏理论性的知识上,这样的行为虽然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应对考试,也提升了学生能力,但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语文课文中的内涵精神思想,也没有将传统文化贯彻在课堂过程中。

传承优秀文化,创新时代表达——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作文题深度评析

传承优秀文化,创新时代表达——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作文题深度评析

872021.3•高中传承优秀文化,创新时代表达(郑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河南郑州 450000)◆试题研究摘 要: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作文题立意高远、设计精巧,体现出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创新时代表达的显著特征,具体体现在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生活学习相结合、写作能力考查与思维品质考查相结合、写作情境任务与写作应用表达相结合、写作的限定性与开放性相结合四个方面。

关键词:高考作文;传统文化;时代表达一、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生活学习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增强“四个自信”,其中之一即是增强文化自信,强调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和尊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年版课标”)凝练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即是“文化传承与理解”,强调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觉,热爱中华文化等;在“命题和阅卷原则”部分指出,要重视中华传统文化材料的选用,引导考生从中获得对当代文化问题的思考。

近年来高考十分注重传统文化在试题中的熏陶和渗透,积极引导新时代青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引导考生增强文化自信。

2020年高考语文作文试题出现传统文化内容,体现了高考命题改革的突破。

2020年全国Ⅰ卷的论述类文本阅读、古诗文阅读和语言文字运用都体现出了传统文化的渗透,这些文段的阅读都强调考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实现传统文化的浸润和熏陶;但这个阅读过程主要依赖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进而作出推理和判断以及些许书面表达,基本上是一个知识吸纳和文化熏陶的“输入”过程。

而作文试题则充分利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所给背景资料包括历史性陈述和后人的不同评定,考生写作时既要理解历史典故,又要发表观点看法。

这个过程不仅有知识“输入”,而且有思想“输出”,是考生与传统文化双向“交流”的过程。

考生在自我的深入思考和理性判断中,领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同时观照现实的学习和生活,体会到优秀传统文化强大的精神基因力量。

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科教学的原则和途径

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科教学的原则和途径

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科教学的原则和途径传统文化内容十分丰富,传统文化教育涉及中小学现有课程体系中的所有学科。

本文主要以语文学科为例,结合学校实际,谈一谈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科教学的原则和途径。

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科教学的原则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中,要根据学校教育的实际,依据现有学科中传统文化因素的情况,把握好传统文化内容与学科性质、教学规律的关系。

不仅仅是语文学科,各学科都要以此为原则。

1.结合课程标准,遵循学科教学规律和特点现行语文教材选入了大量的古代经典诗文,这些内容肯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例如,最新义务教育统编语文教材中古诗文占到了30以上,高中阶段古诗文占40以上。

高中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还安排了“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國文化经典研读”等十余种选修模块。

但是,这些经典的功能主要是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不是进行专门的传统文化研究。

在常规教学中,语文教师的教学目标可能不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是提升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传统文化的地位尽管也很重要,但是次要的。

因此,融入过程中一定要尊重语文学科教学规律和特点。

语文教学的目标与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有一部分一致,有一部分不一致。

这就需要厘清二者的关系,将一致的那一部分融合进来。

例如,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诗文具有陶冶情操、立德树人的强大功能,与语文教学的目标是一致的。

至于医学内容,尽管也是精华,但与语文教学目标相距较远,不必纳入语文课中,可以选入校本选修课。

这就是尊重语文学科的教学规律和特点。

2.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分学段有序推进小学低年级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例如,认识常用汉字,诵读浅显易懂的古诗,了解爱国志士的故事,知晓中华民族重要传统节日,等等。

小学高年级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

例如,熟练书写正楷字,诵读古代诗文经典篇目,了解历代仁人志士为国家富强、民族团结作出的牺牲和贡献,知道重要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等等。

浅谈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

浅谈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

浅谈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作者:贾秀艳来源:《新课程·上旬》2017年第10期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是华夏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世界文明发展和综合国力提高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充分挖掘和应用讲述传统文化知识的优秀篇章中的各种因素,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感染和熏陶,并最终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学;道德因素过去的小学语文课堂上很少会涉及传统文化知识方面的教学与灌输,在传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开始重视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是学生学习生涯的开始,需要在这一时期给他们提供适量的传统文化知识,让小学生积累并掌握。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的影响1.渗透传统文化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传统文化非常厚重,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很多诗词和名句都有非常深奥的内涵,很多学生不容易接受。

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以把诗文编写成各种古诗来帮助学生理解。

如,苏轼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首诗的原文是“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诗人说自己虽然年迈,居住在一偏僻的村子里,但是并没有感觉悲哀以及绝望,还在心里思量着如何替国家出征驻守边关,把诗人一心为国家作贡献的精神展现出来。

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又开阔了视野。

2.渗透传统文化能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自强不息、勇于进取是人生之本,是民族之魂。

培养小学生从小树立远大志向,对于小学生的成人、成才都是意义深远的。

中国传统文化以人心和人生为关照,从小培养追求真理的理想和脚踏实地的品格,可以让孩子从小培养勤于动手的习惯和勇于面向现实、人生的品质,对小学生的长足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从小培养高尚的人格品性、完善自身修养至关重要。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语文中华传统文化题材教学实践(3篇)

语文中华传统文化题材教学实践(3篇)

第1篇摘要:本文以语文教学为载体,探讨如何在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题材,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案例,分析如何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提升语文素养。

一、引言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的积淀,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题材,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文将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探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融入中华传统文化题材。

二、教学实践案例1. 教学内容:《离骚》《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在教学《离骚》时,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1)背景介绍:通过介绍屈原的生活背景、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离骚》的写作背景,感受作者的创作情感。

(2)文本解读:引导学生分析《离骚》中的修辞手法、意象运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文化传承:结合《离骚》中的文化元素,如神话传说、天文地理等,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2. 教学内容:《红楼梦》《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在教学《红楼梦》时,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1)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分析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对人性、社会的深刻揭示。

(2)文化内涵:结合《红楼梦》中的诗词、书画、园林等文化元素,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提升审美素养。

(3)现实意义:引导学生思考《红楼梦》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如家庭观念、人际关系等。

3. 教学内容:《西游记》《西游记》是明代作家吴承恩的代表作,是一部富有神话色彩的古典小说。

在教学《西游记》时,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1)故事梗概:简要介绍《西游记》的故事梗概,让学生对故事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2)人物形象:分析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人物形象,让学生了解作者对人性、道德的探讨。

(3)文化传承:结合《西游记》中的神话传说、宗教信仰等文化元素,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导言:语文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要传授语言文字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

而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的瑰宝,它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规范、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塑造他们的个性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进行有机融合,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身认同感具有重要作用。

一、传统文化内容的融入1. 课文选择和编排:在语文教材中,可以安排一些经典的传统文化作品,如《论语》、《孟子》等。

通过学习这些作品,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念。

在教材编排上,也可以根据传统文化的思想内容,设计一些相关的题材和课文,以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2. 语言文字的运用: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分析古代诗词、成语、谚语等,让学生了解古代文人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

也可以通过模仿古代文人的写作风格,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审美意识。

3. 修辞手法的讲解:传统文化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象征等。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解读古代文人的作品,让学生了解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并加以分析和应用。

这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写作技巧,还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

二、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1. 道德教育的渗透:传统文化强调的是一种道德伦理观念,如仁义礼智信和孝悌忠信等。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解析文本中的道德问题,引导学生反思和探讨一些道德问题,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2. 标志性文化符号的介绍: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标志性的文化符号,如龙、凤、鹤、岳阳楼等。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介绍这些文化符号的意义和象征,让学生了解到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并引发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3. 历史文化的背景介绍: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介绍古代历史文化的背景和传统习俗,让学生了解其中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还可以扩大他们的文化视野和历史意识。

语文与传统文化融合课课例

语文与传统文化融合课课例

语文与传统文化融合课课例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技术的飞速进步,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尤其是在年轻一代中。

为了重新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以及促进语文学科的发展,语文与传统文化融合课程横空出世。

传统文化是国家的瑰宝和集体的记忆,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而语文学科作为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应充分发挥其作用。

下面将从几个不同角度,给出一些语文与传统文化融合的课例。

一、诗词鉴赏与古文阅读的结合传统文化中的诗词和古文是我们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的重要窗口,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可以通过对古代诗词和古文的鉴赏和阅读,来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例子一:在学习《西游记》这部经典文学作品时,可以结合杜甫的诗词《舟过安仁》,让学生通过诗词中的描写理解西游记中的场景和情节。

同时,学生也可以用当代的语言表达他们对这首诗的感受,并与古代诗人进行对比。

例子二:学习《论语》时,可以将其中的经典语录与当代生活进行对照,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思想对如今社会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辨与判断能力。

二、文字与传统文化元素的结合传统文化中的文字是一个中华民族的瑰宝,通过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字的含义和用法,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例子一:在学习汉字的时候,可以介绍古代文字的演变和发展,让学生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字形和字意,了解传统汉字的文化内涵。

例子二:在教授写作技巧时,可以结合古代文人的书法作品,让学生通过模仿和借鉴古代文人的笔法和用字,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结合,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方式。

在语文课程中,可以通过引入一些现代的文化元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例子一:在学习中国古代神话故事时,可以引入现代科技和艺术作品,如电影《大闹天宫》等,让学生对神话故事有更深入的理解。

例子二:在学习中国古代戏曲时,可以结合当代音乐和表演形式,让学生通过现代戏曲的形式,更好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多样性的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成为了当代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尤其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底蕴,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传统文化面临着被边缘化和渐渐遗忘的挑战,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传统文化是一个宝贵的财富,它能够为学生提供人文素养的培养和审美情趣的感受,对于学生成长和终身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通过研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和方法,可以更好地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推动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文化修养的提高。

【内容字数:216】1.2 研究意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承载着历史的沧桑和智慧的积淀,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语文教学作为学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平台,应当充分发挥其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

通过研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和方法,可以为提升高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教育学的重要课题,通过研究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可以深化对文化教育的认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探讨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延续贡献力量。

2. 正文2.1 高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价值观念和精神风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和精神支柱。

通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可以引导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塑造他们正直、诚实、勇敢、宽容的品格。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_1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_1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发布时间:2022-12-08T08:02:03.358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2年第15期第8月作者:詹浚浍[导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能让学生领略到文化的魅力,詹浚浍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第一中学湖北随州 441300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能让学生领略到文化的魅力,同时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因为高中教材中蕴含的知识较广,而这一时期学生的人生观逐渐形成,因此开展文化类的教育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所以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说,一定要重视传统文化的融合。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高中语文;渗透策略引言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汉语热”“国学热”遍布全球。

然而,我国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很多高中生不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还有些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学习就是背古诗词,并没有领会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和精髓。

高中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肩负着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的重任,以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

为此,高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发掘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教育资源,并将其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教学内容的人文内涵,让学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使优秀传统文化在良好的环境下得到发扬。

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一)有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存在与发展的根基,对国家和民族的振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可谓是海纳百川、博大精深,通过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开阔学生的语文思维,在经史子集中找寻前人留下的智慧,从名胜古迹中探访历史的印记,获得较好的文化积淀。

有的学生认为优秀传统文化离自己的生活太远,学习起来收不到明显的效果,这样的思想是错误的,必须要肩负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与义务。

高中语文教师要通过有意的引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会汉字词汇中的民族智慧,学习伦理哲学中的思想精华,感受文学艺术的永恒魅力,传承优秀的礼仪风俗,从而对本民族的文化产生热爱之情。

民俗文化与语文教学有机融合

民俗文化与语文教学有机融合

民俗文化与语文教学有机融合1. 引言1.1 民俗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关系民俗文化与语文教学密不可分,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民俗文化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传统文化,包括节日习俗、民间传说、民俗艺术等内容。

而语文教学则是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语文教育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的内容丰富多彩,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语文教学可以将这些文化元素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也了解和体验民俗文化。

通过民俗文化的融入,可以使语文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民俗文化与语文教学的结合也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民俗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成语谚语,通过学习民俗文化,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语言的含义和规范用法,提升语文素养。

民俗文化与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文化传承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这种融合对于推动语文教育的深入发展,加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研究意义民俗文化与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是当前语文教学领域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

研究这一问题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将民俗文化融入语文教学,可以更好地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和理解。

民俗文化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域特色,融入语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真实地感受和理解语文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研究民俗文化与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不仅可以促进语文教学的创新发展,还可以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推动语文教育的深入发展。

【字数:228】2. 正文2.1 民俗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民俗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一种非常重要且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引入民俗文化元素,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中华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融合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中华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融合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华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融合理论与实践研究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融合理论实践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问题的提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以下简称《语文标准》)指出:“祖国语文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语文课程肩负着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学科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有着非常重要意义。

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迅速强大,伴随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但人们幸福指数越来越低。

诸如“有钱就任性”、“我爸是李刚”的攀比风气甚嚣尘上,对青年学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造成了不良影响。

加之,“网络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经典阅读面临着挑战,很多高中生连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也没有读完,对于传统文化中“儒道释”文化精髓知之甚少。

就连《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之类的“国学”普及读物,也很少接触。

这些问题,暴露出我们语文传统教育的不足。

党的19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语文学科教育理论与实践融合研究很有现实意义。

课题的界定本实验课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农村高中语文教育融入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课题研究主体为我校语文教师;研究对象为农村高中语文教育;研究内容为语文学科如何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落实文化传承目标;如何通过语文教育激发学生亲近中华优秀文化,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如何发挥语文学科课程资源的优势,挖掘教材文化内涵;加强传统经典文化经典的推荐与阅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学生民族精神、提高文化自信,形成理想人格的源泉。

课题以大语文教育观、语文人格教育理论、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等理论为指导,课题组将以“文化传承与理解”为重点,通过挖掘教材“传统文化内涵”、优化课堂“教育模式”;开展语文活动、开发校本课程,来转变师生学习理念等,理论与实践融合,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知行合一,健康成长,塑造学生完美人格。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积累与运用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积累与运用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积累与运用作者:富金凤来源:《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2013年第02期《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中,要培养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担负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职能。

我们也应该义不容辞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精华,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好奇心和责任感,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天空中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一、提高教师人文素养一个民族的历史,以及这一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既属于知识和学问的范畴,更属于道德和价值的范畴,它凝结着一个民族世世代代的情感与理想,是标识民族身份、维系民族认同感的最终依据。

要发挥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语文教师必须首先悉心学习古典文化。

代表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学史的经典文化著作《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应成为每个语文教师枕头、案边常备必读之书。

只有当教师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到真正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点点滴滴的积累,潜移默化的渗透使学生精神得到贯注,思想随之净化,行为获得矫正,文化得以熏陶,人文素养才能提高。

二、立足于语文课堂教学从识字课、阅读课、综合性学习课等几方面,采用适合的方法,弘扬传统文化。

1.在低年级识字过程中,弘扬传统文化最合时宜。

根据科学家研究,人的记忆力在1-13岁最强,在1-13岁是开发儿童记忆力的最好时期。

而新课标对识字教学的要求是多认少写。

只有在提前认读,扩大识字量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谈阅读理解与写作。

传统文化中的启蒙教育的经典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是提前认读的最好教材。

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把传统经典制作成视频动画,让学生反复诵读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开题报告1

《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开题报告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有效结合途径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论文一、课题的背景与课题的提出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 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和灿烂文化正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

当前,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这是教育系统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和关键环节。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十八大对这一问题进一步做出了战略部署, 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多次作出重要指示, 为新形势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明了方向, 提供了强大动力。

自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来, 我校领导及语文组老师就开始了认真学习和积极探索思考。

在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 随着改革开放,外来文化的渗透, 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 甚至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 许多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正在消失, 用方块汉字传承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正面临断层的危险。

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向学生传播传统文化, 这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且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在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逐步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中国传统文化受西方文化冲击程度之烈为亘古未有。

年轻一代正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 我们培养了一批无根的孩子, 如果一个人缺失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 就不能明智地了解自己的过去和审视眼前的处境, 就很有可能缺乏社会责任感。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论文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论文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论文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论文传统文化对我们有着深远的影响,以下是有关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论文,一起来看看吧!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论文【1】摘要:为了营造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使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

本文从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对经典名著作的推荐和引用;从经典名著中品味作品的文化意蕴作了阐述。

关键词:语文教学传统文化课堂教学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是人文精神的底蕴,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对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有很重要的作用。

语文教材的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民族文化的血液,引导学生学习,就是让学生穿越时空,与智者对话,和圣者交流,感受他们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和无穷的创造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体验到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魅力,又能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还有利于开阔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气氛,在课堂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

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讨,现总结如下,和大家交流,以期抛砖引玉。

一、注重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现行语文教材所选的诗、词、小说等作品中,不仅积淀着丰富的知识,而且含着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

所以我在讲课时,抓住常规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在传授学生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对文本的分析和对“人”的分析联系起来,挖掘文学作品的人文性,亦即文学作品的“思想美”、“内容美”、“人格美”和“风格美”等。

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领悟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

比如《苏州园林》使学生鉴赏到华夏文明的细腻典雅;《沁园春雪》使学生领略到祖国河山的壮美;《春酒》、《高邮的鸭蛋》等课文可谓是民族文化的大展台,向学生展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

优秀传统文化与写作开题报告

优秀传统文化与写作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课题批准号
课 题 名 称优秀传统文化与写作教学研究
课题负责人郭金丽
所 在 单 位济宁市第一中学
填 表 日 期2016.9
2016年9月
开题活动提示:
开题主要研讨课题研究的可行性,重在清思、聚焦和分工。 开题活动建议由市级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高等院校科研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课题组外专家应不少于2人,并尽可能向社会开放。
因此广泛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写作水平不仅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更符合高中语文教学是集智与启智教育学习与创新意识教育国家民族意识教育健全人格情感教育高尚的伦理道德教育正确价值取向教育于一体的教育的新理念的要四语文作文教学现状和学生写作水平的停滞不前目前高中作文教学的功利化速成化的趋向已经严重影响到作文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3)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具有鲜明的直接经验特征,因而特别适用于实践性强的本课题的研究。用实证研究法,可以更好地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对教学策略的成效作出检验和评价。
(4)行动研究法
强调教学行为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强调行动过程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反思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与学生写作水平提升的相关问题,把课题研究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2.研究步骤
1.前期探索阶段(2016年4月——2016年12月)
①问卷调查,制定方案。
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多少”的问卷调查,对我校三个年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兴趣方向进行全面分析,结合教学现状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②收集材料,初步探索。
2016年4月至7月,依托第一届国际儒学辩论,购置大量以儒学经典为主的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组织参赛师生阅读讨论;
(2)推进课程建设。《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从中“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并能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与融合研究

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与融合研究

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与融合研究社会发展过程当中形成并且积累了更多的优秀文化,这些优秀文化代表着我国的社会发展历史,并且涵盖一些高尚思想和价值观理论。

整体而言,学习并且理解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与提升。

进而在教育教学当中进行应用,也更是可以保障学生群体的健康成长以及稳定学习。

至此本文基于对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实际情况的分析,研究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当中的渗透和融合。

标签:优秀传统文化;高中语文;课堂教学1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与融合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有着悠久的历史,更是有益于一代又一代人学习、增长知识,树立正确“三观”。

而围绕其而展开的高中语文学习,将促使我们在诗词文化中感受古人的立意志向,在浓厚的文化典故中感受荣辱、是非、廉耻和情怀。

这些不仅是达成高中语文学习目标的重要途径,亦是助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有效策略。

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国传统文化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有丰富的内涵,如果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对课堂文化学习产生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兴趣,帮助他们养成高尚的品格和情操。

还对我国传统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有着基础的推动作用。

进而也更是可以在语文课堂当中融入和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使得学生加强对一些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促进学生在形成完整的人格。

至此在这样的基础条件下,不仅高中语文教学获得了进步与提升,相应的学生在学习和成长方面也更是会获得较大的进步,所以整体上对于教育教学发展和学生学习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 现阶段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与融合现状盡管在高中阶段语文教学当中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至关重要,但是仍有一部分教育教学过程不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进而这就使得课堂教学效果不高,学生进步缓慢,语文课程整体的教学进步也更是会受到限制和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传统文化与写作教学的结合
作者:崔栋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7年第47期
摘要:传统文化是我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的,其中蕴含着我国的民族精神。

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不仅是整个东方文化的重要标志,而且是世界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对人类社会文明进步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通过开展语文写作教学,将传统文化渗透其中,帮助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这对于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是非常有益的。

基于此,教师需要引起重视,采用有效方式将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写作教学进行有效结合。

关键词: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传统文化
一、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性
写作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中教学体系中的关键内容。

在写作教学中有机结合传统文化,不失为写作教学的一种有效形式,而且更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通过高中语文写作教学这个平台,可以更好的提升学生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并能充分发挥其在传承传统文化上的作用,具有深刻的内涵和重要的教学价值。

二、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应用现状
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很多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虽然老师会对学生进行引导,要求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使用,以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和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与水平,但大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速成化与功利化,重视教学操作技巧,却轻视作文素质培养的情况,从而导致学生写作文时时常出现浅薄化以及套路化。

也有一部分老师忽视对学生的引导,学生虽然有意识的将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或者典故与高中语文写作结合起来,然而因对传统文化理解程度较低,生拉硬套的情况普遍存在,给稳重的整体结构造成很大影响,语言表达的灵活性与准确性受到不利影响。

三、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得以有效应用的路径
1.培养兴趣,根植习惯
根据高中学生的接受能力与需求,创设文化氛围,让学生扩展知识、陶冶情操,推荐经典阅读,让学生接触经典,体验精髓,探究文本,从中积累素材。

通过布置充满传统文化气息的班级环境,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受文化的魅力,从而潜移默化的受到引导、陶冶。

开发和使用现行语文教材,将写作教学和语文实践活动整合,在对文本探究中,挖掘丰富的写作素材。

推荐
阅读和学生自主阅读相结合,和学生一起制定阅读计划,让学生时刻受到课本以外传统文化经典的熏陶,为今后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

引导学生从不同纬度探寻传统文化的踪迹,可以走出户外,和学生一同踏足本土文化,了解当地乡土人情、名人事迹、人文精神。

可以在传统节日到来时,引导学生查资料、找渊源、感悟节日文化内涵,积累文化底蕴。

还可以和学生一起感受汉字和书法文化的博大精深,挖掘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

例如在教室张贴历史文化名人的诗句、格言、警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等。

学生虽身在教室,却每天得以和先贤古人对话,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

开辟文化角,推荐古典文学优秀作品。

比如学习了王勃的千古名篇《滕王阁序》,便可将其同样扬名的《滕王阁诗》打印张贴,让学生诵读感悟一代文豪的诗和文,进一步体味王勃所传达出的情感态度。

学习了《诗经》中的名篇《氓》,便可以将《静女》打印张贴,让学生对于古代女子一生经历有一个系统而连贯的印象。

建设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的班级文化墙,无论是画,还是雕刻、亦或是粘贴,都可以形象的彰显出中国古代灿烂辉煌的文化气象,让学生在自我创作中受到文化气息的濡染。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增加其知识储备,提升其写作能力。

2.内化知识,形成能力
在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产生了兴趣,有了一定的沉淀之后,对学生进行写作上的指导,将传统文化中适合高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可以驾驭的传统文化因子进行分类,有计划、有步骤的指导学生写入文章。

例如在学习《陈情表》后,让学生了解了李密,开展片段训练,将其写入以“孝”为主题的作文;学习《定风波》,了解了苏轼,将其写入以“豁达”为主题的作文;学习了《离骚》,了解了屈原,将其写入以“爱国”为主题的作文。

利用这些古诗文经典篇目,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个充分的认知,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事实证明,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概念特点有了充分的认知,再运用到片段写作中是符合学生接受能力和教学规律的,不仅催生了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过程,更加速了知识向能力转化的速度。

3.综合运用,提升能力
在学生充分积累和实践的基础上,从整体性出发,培养学生在整片作文写作中运用传统文化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在整篇作文的写作中渗透文化因子,全面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指导学生在不同文体中运用传统文化。

如一篇只有枯燥乏味的叙述性语句的文章,是不能马上吸引住读者的。

倘若在文章的重点位置巧妙的使用古典诗词加以点缀,相信一定会使文章隽永耐读,瞬间抓住读者的心。

例如写出“我喜欢祖国的大好河山,爱塞北江南,爱长江黄河,也爱泰山庐山。


就显得平淡无奇,若合理加入一些古典诗词进去,写成:我喜欢祖国的大好河山,爱那“回乐峰前沙似雪”的凄美塞北,爱那“千里莺啼绿映红”的艳丽江南,爱那“一支黄浊贯中洲”的
九曲黄河,爱那“猿鸣三声泪沾裳”的长江三峡,爱那“六龙过万壑涧谷随萦回”的泰山极顶,爱那“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的庐山瀑布。

这样写语意含蓄隽永的同时,更使文章洋溢着浓郁古典文化意韵。

通过传统文化与不同文体相结合进行运用,全面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与水平。

四、结语
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有效的结合传统文化,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与文化修养,是提高高中语文写作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正视传统文化引入的意义,立足于当前教学中的现状,从课堂教学环节与课外拓展活动中加强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方式方法,使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作用得以发挥,在提升学生写作水平的同时,实现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以及传统文化传承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常文侠.论我国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4,(10):352.
[2]赵月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