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才《骈文为何能长期存在》阅读练习及答案
2018届长春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018届长春高三第二次质量监测试题语文(含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代既是基志创作的鼎盛期,也是墓志文体的重要变革期。
唐代文学全面繁荣,多种文体均获得了长足发展,这为唐代墓志文体吸收其他文体之长提供了便利条件,而基志文体发展至初唐,逐渐固定为单一、程式化的叙述范式,内容多歌功颂德,浮泛空洞,实用性与叙事性有余而抒情性不足,体式既定,难出新意,因而招致追求个性张扬、崇尚革新的唐代文人的强烈批判,激发出他们变革墓志文体的创新意识。
而唐代文人往往多体兼擅,亦是唐代墓志文体得以顺利完成自我更新和发展的强大动力。
墓志虽也称颂逝者,抒发哀悼之情,但侧重叙述逝者的生平事迹;而哀祭文虽也追记逝者的生平,但偏重于述哀,抒情色彩更为浓厚。
唐代墓志文体多方借鉴了哀祭文悼亡述哀的抒情方式,使这一时期的墓志由传统的以叙述基主生平事功为主,逐渐转变为叙述与抒情并重,极大地增强了墓志这一实用文体的情感张力。
此外,唐代墓志经常借用哀祭文擅长运用议论的手法,以宣泄沉痛的悼亡情感,激起读者的共鸣,增强艺术感染力,深化作品的情感内蕴。
无怪乎储欣盛赞韩愈《李元宾墓志铭》“铭词与《祭十二郎》相埒(等同),皆言有穷而情不可终”。
虽然储欣此言仅是说明二文因采用同一修辞手法,而达到了近乎一致的艺术感染力,但这可作为唐代墓志借鉴哀祭文的有力证据唐代墓志作家在墓志撰写过程中,有意纠正六朝以来墓志创作逐渐千人一面、缺乏人物个性的弊端,往往借鉴史传的人物形象塑造、唐传奇事实性虚构之法。
墓志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传记,并非单纯的史实记录,它还需要表现传主的个性特征,彰显传主的精神风貌。
也就是说,除史实的真实之外,传记还可以带有某种程度的虚构的真实,亦即叙述的真实。
例如杜牧的《唐故进士龚轺墓志》,二鬼诱使粪轺坠马而亡的叙写,奇幻而多姿,极具戏剧效果墓志作为一种应用于丧葬活动的实用文体,不仅有记载墓主家世及生平经历的序文,而且也有颂扬墓主功业德行的铭文。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76练)(含解析)
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76练)基础题组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汉字是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共有共享的宝贵财富。
文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早在史前时期,中华先民就在岩石、器物上摹画契刻图画符号,孕育了文字的雏形,我国许多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陆续发现了带有刻画符号的考古器物,这些符号尚不能系统记录语言,但已是我们抵近先民世界的文化“密码”。
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学系统,是汉字源头和中华文化根脉。
甲骨文无疑是殷商语言生活中最为典型的文化标本,确证了中国古史关于先商早商的历史叙述,展现了先民早期社会的生活图景,留存着中华民族久远而清晰的文化记忆。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语言生活出现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
秦统一六国后,以秦国文字为标准实行“书同文”制度,文字统一为国家统一莫定了坚实基础。
秦汉以来汉字的形体样式基本定型,文书行政之制长体大体确立,汉字成为大一统格局的文化支撑。
汉定还具有超越时空的稳定力量。
从以甲骨文为代表的古文字到计算机处理的现代汉字,其中方块样态,线条构形、表意原理一脉相通。
一以贯之的汉字系统,为中华文化代代传承创造稳定性条件。
正如瑞典汉学家高本汉所言:“今天一个普通的英国人很少能看懂三百年前的本国文献…对于中国人来说,数千年的文献都能了解;他们对本国古代文化的无比热爱和理解,大都是由于他们文字的这种特殊的性质之故。
”。
作为汉语的书写系统,汉字有力维系着汉语发展走向,使汉语在方言多样性与文化共同性上达到平衡统一。
中国地域辽阔,在长时期人群流动与文化变迁中,汉语形成了北方、吴、赣、湘、闽、粤、客家等几大方言,有些方言差异很大,口语通解度较小,单凭口头语言甚至难以沟通。
但汉语并没有在历史演变和地域变异中分化为不同语言,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汉字能够超越方言差异,“代偿”了沟通信息、联通人心、汇通文化的功能。
芜湖市2019届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芜湖市2019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经世”最初多作“阅历世事”“经历世事”解,自晋朝葛洪著《抱朴子》之后,“经世”不复有《淮南子》“养生以历世”的道家话语色彩,而是进入儒家话语系统。
“经世”之“经邦治国”“经国济世”内涵,虽为后起,但之所以一经《抱朴子》的运用,便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概念,因这一内涵十分精确地表述了儒家的文化定位。
“经世”是孔孟以来儒学为自身设定的文化标识。
儒家司徒之职事,乃是以治民之官兼教民之责。
故孔子答子路,谈到儒者的行动目标时,从“修己以治人”上推到“修己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论语·宪问》)。
以此为基点,儒家与其他思想流派划开了界限,譬如道家,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
“经世”这一概念正表述了儒家的文化基调。
因此,历代儒者无不反复强调“经世”,声言“儒者之学,以经世为用”(《王龙溪先生全集》卷十三,以下标注卷数);“圣人之学,主于经世”(卷一);“儒者之学,务为经世”(卷十三),从而建构起儒学的“经世”传统,并不断加以强化。
“经世”是一种精英身份的表演,其话语的背后隐藏着权力关系。
在中国古代,士人最喜言“经世”,无不自况“少习经世之学”“少负经世之略”“素抱经世之志”,甚至有士大夫以“经世”命名,如明代天启年间仕至户部尚书的张经世。
正是借助于“经世”话语的言说,士人建构起文化精英身份。
“经世”意味着士人以其所学参与经略国事、治理社会之事务,而未曾习练过经世之学,是无法入仕经世的。
因此,“经世”是士阶层的专属话语,草野平民无以进入这一话语层面。
“经世”并非个体的块择,而是国家取能的需求。
“经世”的目标盖在有益于社会有虽于国计民生,而此两大功能,与国家履行社会职能的需要是相吻合的。
国家的社会职能有:调整统治阶级内部不同利益集团的关系;干预社会经济活动,如发展社会生产,从经济强盛中攫取财富;组织、烦导科技、教育和文化艺术事业,拉制思想意识形态。
《历代骈文研究文献集成》的缘起和总体构想
[ 文章编 号3 1 0 0 1 — 6 5 9 7 ( 2 0 1 6 ) 0 5 — 0 0 9 0 — 1 4
《 历代 骈 文研 究 文献 集 成 》 的缘 起 和 总体 构想
莫 道 才
( 广 西 师 范 大 学 文 学 院教 授 , 博士生导师 , “ 历代骈文研究文献集成” 课题组首席专家 )
对 学术 成果 的利用 和继 承 。新 中 国建 国后 , 台湾 、 香港 地 区现 当代 骈 文研究 论著 也不 少 , 但 因交 流 阻碍 , 台湾 地 区 和香港 的骈 文研究 论著 特别 是早期 的著 作大 多数 很难 见到 , 整理 《 骈文 研究 论著 集要 》 尤为 迫切 。( 3 ) 骈 文 文论 文献 亟待 整理 。在骈 文研 究层 面主要 是理 论研 究 , 但 资料 的匮乏 也是 一 大 问题 。 目前 尚没 有 系统 的 骈 文文 论文 献 的系统整 理 出版 , 可 以说 对骈 文文 论文献 有 了较深 入 的研究 , 但是 历代 骈文 文论 缺少集 大 成式 的文献 整理 著作 , 整理《 骈文 文论 文献集 要 》 也尤 为迫切 。( 4 ) 骈 文经 典集 释有待 加强 。 目前骈 文作 品 的普 及
百 年是 骈文 研究 的重要 时期 。谢 无量 的《 骈 文指 南 》 、 钱 基博 的《 骈文 通义 》 、 孙德 谦 的《 六朝 丽指 》 等都 是早 期 重 要 的研究 文献 。初 步统计 1 9 4 9年 以前 的著作 性理论 文 献 约 1 2种 , 单 篇文 章 性 文献 约 3 0种 , 评 点性 文 献
Vo l _ 5 2 No . 5
Oc t o be r , 2 01 6
“ 骈 文研 究 文献 整 理 " 笔谈
2020年高考考前45天大冲刺卷 语文六 Word版含答案
2020年高考考前45天大冲刺卷语文(六)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元典精神”,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元典”所集中体现的原创性精神。
这种典籍因其首创性及覆盖面的广阔性、思考的深邃性,而在该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成为生活的指针。
印度的《吠陀经》、波斯的《古圣经》,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先哲的论著,犹太及基督教的《圣经》、伊斯兰教的《古兰经》,都被相关民族视为“圣典”或“元典”。
在中华文化系统中,堪称元典的是“六经”,与之相关的《论语》《孟子》《老子》等典籍也具有“元典”性质。
文化元典是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的产物,当以历史文献视之,“六经皆史”即此之谓也。
同时,元典的某些基本精神又能观照久远的岁月,反复被后人重新刻勒,对该民族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审美情趣、思维定式造成深远而又长期的影响。
元典的这种超越性并非某种神秘因子所造成,乃是由其基本特质所致:它们的思考指向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普遍性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各个时代的人类所始终关心的,也就是说,元典讨论的是不朽的主题,同时,元典在回答这些始终困扰着人类的普遍性问题时,提供的是一种哲理式的框架,而并非实证性的结论;是一种开放式的原型,而并非封闭式的教条,这使元典不致因内容和形式的时代局限沦为明日黄花,而以一种灵感的清泉,赢得不朽性,一再发挥巨大的启迪功能。
从文化史角度审视,近代文明既是对中世纪文明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是对中世纪某些束缚社会进步的制度和精神的否定。
近代文明实现这种对中世纪的否定,往往借助于对古代文明某些因素的“复归”。
当然,这种复归并非复古,而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进程。
这种向“哲学原旨”“文化原本”汲取灵感、获得前进基点的文化现象,不仅在西方出现过,在东方也多次出现。
2022年高考内蒙古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2 年一般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内蒙古卷〕语文本试卷共22 题,共150 分,共10 页。
考试完毕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留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依据题号挨次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需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此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由于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
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犯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
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美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留意的成就,便是其吸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
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思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奇特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面貌。
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哀悲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福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江西省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2月语文试卷汇编:语言文字运用Ⅱ(含答案)
语言文字运用Ⅱ江西省红色十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影片《长安三万里》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讲述了高适与李白的交友故事,并缓慢地展开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进程。
开元盛世可谓星辉灿烂,除却王维、杜甫等一流的诗人,还有张旭、吴道子等享誉千年的书画大家。
①这些文人在一起推杯换盏、挥毫泼墨,②共同书写了时代伟大的文化。
③这部作品刻画了李白的仙人之道与高适的人间之路,④描绘了高适与李白在人生沉浮中追求理想的坚定形象,⑤展现了二人在青年、中年、老年不同阶段的精神状态。
长安是李白、高适、杜甫、王维等唐代诗人的人生理想,(甲)也是古往今来无数迁客骚人、戍边将士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
(乙)天南海北的诗人奔赴长安、歌咏长安,将真挚动人的情感倾泻于诗歌当中,(丙)展现出唐人澎湃的自信、汹涌的浪漫。
影片结尾处,高适动情地说道:“只要诗在,长安就会在。
”唐代诗人写下的不朽篇章,(丁)经由千年不绝的声声吟诵,承载着令中华儿女无比自豪的历史记忆。
20.文中第一段有二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
不得改变原意。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梦到长安三万里,海风吹断碛西头。
”这两句古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3分)A.甲 B.乙 C.丙 D.丁22.结合文段内容分析为什么高适会说“只要诗在,长安就会在”。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西省九江十校202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语文79C答案
#"(写作提示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本题引导考生理性思辨!常识%与!改变常识%之间的关系&常识是社会对同一事物普遍存在的日常共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 项$用汉文帝与冯唐的故事$借以表示希望朝廷委以边任$到 边疆抗敌&+项$!垂钓%虽然用了姜太公典故$但毫无痕迹&' 项$运用 宋文 帝 刘义 隆的典 故$警 告主 战 权臣 韩侂冑不要草率出兵&) 项$用庄周梦蝶和望帝啼鹃的典故$表达人生如梦(往事 如 烟 之 意&根 据 文 中!反 对 "用典#之风$在艺术表现上追求自然本色$反对刻意雕琢的藻饰之美%的表述可知$只有 +项最符合钟嵘!雕 而无露%的观点&
#!(居然也出现了微塑料的身影微塑料的危害也逐渐浮出水面由于微塑料污染看不见)每处#分$ 其他答案符合语境的亦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补写的能力补写句子应注意前后语境$如第处$根据前文!随着各种研究的深入% 及后文!微塑料会威胁水生生物$还会与环境中的重金属等有毒污染物发生相互作用%进行推断&
晋文公向咎犯问道谁人可以派去做西河的郡守咎犯回答说虞子羔可以晋文公问不是你的仇人 吗咎犯回答说国君问的是可以做西河郡守的人并没有问我的仇人是谁虞子羔拜见咎犯并感激说多 承您赦免了我的过错向君王推荐了我使我能做西河郡守咎犯说我举荐你是为了公事我怨恨你是因 为私事我不能因为私事而损害公理你还是赶快离开吧再回头我就要用箭射杀你了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第! 页共"页
大学语文思考题及答案莫道才
大学语文思考题及答案莫道才1、7.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单选题] *A.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中,全市人民参与程度的高低和创建力度的大小是成功的关键。
B.近年来,我国的教育界同仁就如何培养学生情商的问题公布了许多有益的见解。
C.由于电影《长津湖》讲述了一个志愿军奋勇杀敌的感人故事,让人不禁潸然泪下。
D.袁隆平爷爷成功研究出杂交水稻,为我国农业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做出杰出贡献。
(正确答案)2、1《红楼梦》中“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指的是贾宝玉。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3、1侍坐是《论语》中比较罕见的完整段落,生动地再现了孔子和学生一起畅谈理想的情形。
子路的轻率急躁、冉求的谦虚、公西华的委婉曲致、曾皙的高雅宁静,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4、“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中“徘徊”的读音是“pái huái”。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5、1“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由柳宗元提出的。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6、“但光与影子,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句的修辞格是()[单选题] *比喻比拟通感(正确答案)错觉7、1《拿来主义》一文主要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
此文采用先破后立的论证,在反对和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过程中确立了拿来主义的观点。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8、2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着落(zhuó)粗犷(guǎng)字帖(tiè)屏息敛声(bǐng)B.瞭望(liáo)稽首(qī)侍候(shì)浮光掠影(nüè)(正确答案)C.麾下(huī)睥睨(pì)鲜妍(yán)战战兢兢(jīng)D.一霎(shà)翌日(yì)箴言(zhēn)刨根问底(páo)9、1“欢迎你到我家来拜访!”这句话表达得体。
骈文界定问题的再审视
骈文界定问题的再审视作者:陈果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02期摘要:界定骈文应坚持“对偶”本位,不宜以对偶之外的形式特征作为界定标准。
用典、藻饰、声律进一步增加了骈文华美,是骈文极盛时期才兼具的特征,属于骈文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因此应当将骈文的界定问题转向四六句式、对偶比例、工对标准这些对偶问题本身来讨论。
此外,骈赋从文体分类与“文”的范畴两方面考量应当归属骈文。
关键词:骈文;界定;对偶中图分类号: I207.2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20)02.0077.05一、引言随着近三十年来学界对骈文投入更多关注,骈文研究在形式特征、发展脉络、思想理论、文体关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突破,但一路向前的同时溯源回顾,怎样的文章可以算作骈文——关于骈文的界定仍然莫衷一是,留有很大的讨论余地。
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关系到对骈文产生于何时的认识,认定的标准不一则最后的见解也必然不同。
纵观诸学者骈文专著或论文,绝大多数都视对偶、用典、藻饰、声律为骈文的主要特征,或表述有别而意思无差,由此有论者通过这些特征界定骈文,如提出骈文是“一种主要由偶句(又以四六为习见)构成、多用典故和华丽辞藻、有一定音律要求的文体”[1]“骈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特有的一种主要由对偶句构成,具有对仗、用典、声韵、藻饰等四大修辞形态的与散文相对的形式华美的文体”[2]等,亦有论者认为“界定魏晋时期的文章是否为骈文,应把对偶、四字句、六字句视为核心因素,其他作为从属条件。
界定刘宋时期的文章,则应在前期的标准上加上用典作为主要标准。
界定齐梁时期及其以后的文章,则应再把声律要求上”[3]。
那么,以骈文的形式特征去界定骈文是否合适呢?笔者认为,将骈文的形式特征与骈文的界定等同,或者引骈文特征给其下定义值得商榷,在此基础上结合前贤之论,提出关于骈文界定问题的一些思考。
二、骈文的界定应坚持“对偶”本位《说文解字》对“骈”的释义是:“骈,驾二马也。
江苏省无锡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江苏省无锡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在《说岳全传》里,金军统帅金兀术有一支王牌军叫“连环马”,用铁索将30匹马连在一起,但在郾城大战中被岳家军用钩镰枪和“砍马腿战术”破掉了。
在真实的宋金战争中,金军确有一支叫“拐子马”的精锐部队。
在岳飞之孙岳珂笔下,拐子马第一次与连环马之间划上了等号,三人为联”的连环马战术。
在岳珂的“权威认证”下,“拐子马即连环马”成了定论。
《说岳全传》一方面让神秘的连环马战术家喻户晓,以讹传讹,将“三马相联”的连环马夸大为画面感十足的“30匹马”。
以现在的认知及军事常识来看,连环马的说法极其荒谬,。
可以说,连环马是极其外行的军事设想,在实战中绝无可能应用。
令人惊讶的是,从南宋到清朝,从朝廷到民间,竟然几乎无人对这一荒谬说法提出过有力质疑。
大约就在《说岳全传》流行的同时代,具有军事实操经验的乾隆皇帝对这一流传了数百年的连环马神话提出质疑,可能是宋人为自己的战败找了一个夸张的托辞。
邓广铭先生从学术层面真正解决这一问题,他在《岳飞传》中的详细考证,“拐子马即左右翼骑兵”成为不刊之论。
这说明,中国古代虽然有着极其伟大的历史叙事传统,但就“古代战争究竟是怎么打的”这一点,更别提演义小说了。
正如李硕在《南北战争三百年》的前言中所写,“中国古代的战争究竟怎么打?史书记载的往往不是那么详细。
譬如楚汉之间著名的垓下之战,双方投入兵力多少?各自的阵列多长、多宽?交战过程如何?在《史记》中都看不到”。
中国历史记载有文以载道的传统,对很多战争胜负的分析和记录要承担“资治通鉴”的功能,传达某种“亲贤臣远小人”的价值观,就被淡化了。
比如,中国古代正史在涉及战争时,要么是瞎指挥,要么是陷害能打仗的忠良,这几乎是经典的写史套路了:杨国忠私心作祟导致唐朝安史之乱前期的大溃败,蔡京童贯乱国导致靖康之变,中国正史的战争叙述是“去细节化”“去技术化”的。
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抽测语文试题(答案+解析)
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抽测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8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晚明时期,徽商将域外文化引入境内,穷极土木,“入歙、休之境而遥望高墙白屋”成为徽州村落的独特________。
除了粉墙黛瓦外,_______的五叠式马头墙以其起伏变化,体现了皖南民居独特的韵律感,加之脊饰吻兽、鳌鱼,更使得山村民居构成一幅幅_______的画面。
A.现象高低错落动人心魄B.景观高低错落动人心弦C.现象抑扬顿挫动人心弦D.景观抑扬顿挫动人心魄【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积累记忆是解答词语题的基础,也是做对词语题的关键。
首先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词语,结合词义、句意,正确代入原句中,逐一排除,之后,再进行整体检验。
现象是事物表现出来的,能被人感觉到的一切情况;景观:指某地或某种类型的自然景色;高屋白墙是“景观”,而非现象,排除AC。
高低错落,成语,形容事物的布局虽然参差不齐,但却极有情趣,使人看了有好感。
抑扬顿挫:意思是指声音高低曲折,十分和谐。
多用于形容悦耳的声音。
根据语境,“_______的五叠式马头墙以其起伏变化”,应该选“高低错落”,排除D, “动人心魄”,形容使人感动或令人震惊。
“动人心弦”形容事物或语言激动人心.故选B.2.下列与“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一句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B.著阴无隙地,飞焰欲横天C.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D.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修辞。
解答本题,考生需要掌握诗句所用修辞,然后进行一一对应,进行选择。
题干“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三百颗”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B项“飞焰欲横天”,本是描写荔枝成熟时像红霞满天的样子,像飞起的火焰,想要穿破天宇,运用夸张修辞手法;故选B3.下列诗句中与“片石孤云窥色相,清池皓月照禅心”的意境最贴近的一项是()A.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B.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C.幽溪鹿过苔还静,深树云来鸟不知D.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
莫道才《骈文为何能长期存在》阅读练习及答案
莫道才《骈文为何能长期存在》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骈文在古代长期存在,究竟是什么原因?难道仅仅是写作者个人的审美爱好?或是某一个朝代或时代的审美需要使然?以前我们更多的是从骈文这一写作方式的产生渊源探讨原因。
而骈偶现象一直伴随中国书面文学发展,在漫长的岁月里,骈文延续下来了,这种延续应该更有内在的制度性原因。
骈文的语言仪式感和文体话语权是被忽略的因素。
骈文是中国言文分离的书面表述系统的产物,书面写作脱离记录口语表述的功能,可以文其言以修饰美化,让文辞整齐而有节奏。
这样整齐有规律的语言方式在书面文本表达发展过程中成了最后的共同选择。
特别是古代文本书写不使用标点符号,语言表述具有的规律性的节奏方式和停顿方式就成了天然的音韵句读标识。
骈文由于节奏而具有了仪式感,这样就助推了骈文的发展和兴盛。
比如说四言句,节奏均衡,铿锵有力,最具有庄严感、神圣感,成了骈文的基本句式。
官方文书多用四言句成为基本规则,如《虞书〃舜典》:“浚哲文明,温恭允塞,玄德升闻,乃命以位。
慎徽五典,五典克从;纳于百揆,百揆时叙;宾于四门,四门穆穆。
”为什么呢?因为四言句只有两个节奏顿,由两个双音节的词组成,语气非常均衡,体现了平衡对称的古典原则,比较适合体现威严的秩序。
骈文的六字句也是具有节奏的平衡、和均等声韵效果。
“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刘勰《文心雕龙》)正是说出了四六句法的音韵特点。
“密”是说句子紧凑,但语气又不急促,“格”是说有一定规格定制,但又不长。
四六句不短不长,长短结合,交互使用,温文尔雅。
这揭示了六朝以后骈文四六句成为文章仪轨的音韵上的原因。
所以四六句的形成不是以前所认为和否定的简单的形式主义产物,而是这一文体文辞语言具有庄严的仪式感使然。
汉代以后随着官方文书体制逐渐規范化,适应朝廷文书表达的文体模式慢慢形成写作规范。
在汉代开始流行的连珠体,就是骈体刚开始成为朝廷文书时文人练习写作的片段习文体。
2019-2020学年无锡市玉祁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9-2020学年无锡市玉祁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创作的引导是文学批评的功能之一,同时还要确立关于文学的常识意识,而这些都会对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建设造成影响。
因此,批评对于网络文学而言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网络文学的精品化、经典化也要在批评过程中实现。
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批评”即专业或职业读者的批评,其成果和意见以文章的形式刊布在期刊和专业媒体上。
到了网络文学,专业批评往往存在众多问题。
从外部来看,批评意见很难对大众读者起效。
首先,传播载体限制了批评意见的传播空间。
在一部网络小说的主页上除了读者跟帖评论和指标式信息,看不到专业评论意见;而发表在纸质报刊上的评论又与作品有着“物理隔绝”。
其次,批评风格限制了接受群体。
批评家只面向专业群体,文学批评变成了专门的知识生产和交流活动;大部分网络文学批评运用学术理论和观点,只满足同行间的交流,很难被大众读懂。
从批评的内部来看,最大的问题是批评意见、理论观点难以同频共振。
放眼当下的网络文学现场,就像一座尚未完工的大厦,还没有各安其位的秩序——因为没有与现场相适应的评价标准,评论过程中所依据的理论资源极为驳杂,致使对网络文学的批评成了理论家“杂货铺”里的橱窗,批评家“自说自话”的现象很普遍,难以形成同频共振的对话。
在文学与批评的大范畴下,这些问题又与文络文学现场之间的错位不无关系。
首先,批评没有随着评价对象的变化而及时调整“打法”。
传统文学是以静态方式呈现的,读者对作品的接受和批评是单向度的;但网络文学主要以连载更帖的动态方式上线,作品在未完成的情况下就呈现在受众面前,这为“粉丝共创”预留了空间和机会。
由此可见,网络时代的文学生产和传播链条拉长了批评的长度,不仅批评的时间发生了明显前移,也表现出了创作的“长尾效应”——批评可以一直延伸到衍生品开发中。
这样一来,创作过程以及由此引起的文化活动现象就超越了文本本身,成为批评家需要直面的问题。
江西高二高中语文期末考试带答案解析
江西高二高中语文期末考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荀子的思想以儒学为宗,又兼容并蓄了其他诸子的部分思想,可谓春秋以来诸子学派的集大成者。
他不仅在哲学、伦理、政治、教育等诸多方面卓有建树,并且对我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也做出了基础性的理论贡献。
钱穆先生就认为:“汉代以后的儒家学者对经济的见解,基本上由此而来。
”而荀子的经济思想中,也蕴含着丰富的经济伦理思想,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朴素的分配正义观念。
荀子认为“人之生固小人”,在《富国》篇里又说:“欲恶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则必争矣”,指出人性生而就有引起社会纷争,破坏社会秩序的恶质。
但同时他又强调“力不若牛,走不若马”的人类要得以生存,就必须群居,因为“能不能兼技,人不能兼官”,“百技所成,所以养一人也”。
认为若不群居,人类社会显然无法发展,甚至连生存都是问题。
既然确定“人之生,不能无群”,但以人性易争之“恶”又怎样才能和谐地群居呢?荀子指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明分”。
他多次提到“分”的作用,譬如,“兼足天下之道在明分”,“将以明分达志以保万世也”等等。
他从“分”的角度来解决“群”的和谐与发展问题,与墨子追求“尚同”截然相反。
墨子“有见于齐无见于畸”,荀子则既强调了“群”的统一与和谐,也充分肯定了“分”的重要性,指出“群”的组织单元必须多元化,并以之为维系“群”的团结和稳定的必要条件。
但究竟什么是“分”荀子却没有明确地做出界定,不过从其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分”实质上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指为所有的社会成员进行明确具体的社会职业、身份等级与职责分工;二是在此基础上为各个成员的“欲求”做出相应的“度量分界”,也就是给不同阶层的人予以不同的权利与资源分配。
但这种分配必须以什么为依据呢?荀子指出:“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并说:“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兼临者,是养天下之本也”,将礼义视为明分的基本原则。
2019高考语文(下期)第一周练习(3)(含解析)
2019高考语文(下期)第一周练习(3)李仕才一、语言基础知识运用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尽管市面上销售的上海文艺出版社和作家出版社的两套莫言作品集的销售形势已成强弩之末....,但百花文艺出版社还将在订货会上推出《莫言诺贝尔奖典藏文集》(全二十卷)。
②入夏以来,天气异常,五风十雨....,致使城市内涝、市民受灾的情况不断发生,有的人甚至因雨水过大而付出生命的惨重代价。
③陶渊明看透了官场的黑暗,从此无意于仕途,转而求田问舍....,过上寄情山水、恬然自适的隐居生活。
④当今时代,许多人学艺不精,缺少刻苦钻研、务实上进的精神,以浮躁的心态对待工作,鲁鱼亥豕....的低级失误经常发生。
⑤公平分享发展成果,改革的动力就能充分释放,改革的活力就能极大迸发,共同富裕就能计日程功....。
⑥美国卫星追踪网站声称,美国一卫星曾拍到马航客机失联海域附近的照片,并以“可能为马航坠机地点”为题发布消息,这令此事件更加扑朔迷离....。
A.①⑤⑥ B.③⑤⑥C.②④⑥ D.①③④解析:A [①强弩之末:比喻强大的力量已经衰弱,起不了什么作用。
②五风十雨:形容风调雨顺。
此处望文生义。
③求田问舍:指只知道置产业,谋求个人私利。
比喻没有远大的志向。
此处望文生义。
④鲁鱼亥豕:指书籍在传写或刻印过程中的文字错误。
此处不合语境。
⑤计日程功:可以数着日子计算进度,形容在较短期间就可以成功。
⑥扑朔迷离: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面对电商领域投诉激增的现状,政府管理部门和电商平台应及时联手,打击侵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B.自开展禁毒斗争以来,我国每年新发现的吸食海洛因人员增幅从2008年的13.7%降至2013年的6.6%,近五年来戒断毒瘾三年以上人员已逾120万。
C.在线教师时薪过万的消息自从引发社会关注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当意识到,如何与力量巨大的互联网相处正成为教育不得不直面的问题。
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通关练习: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1-1 含解析
1-1[论述类文本阅读(一)]一、(2018·四川南充市零诊)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生态创新是一个全新的理论。
它结合当前被全世界广泛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运用经济领域的眼光和手段,开拓出了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
追溯其根源,不能不提及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
他认为,创新是一个经济概念,而不是一个技术概念,单纯的发明创造不是创新,只有当它被用于经济活动时,才成为“创新”。
我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刘思华由此将生态创新定义为:“指包括生态系统本身的变革、创造新的人工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即社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再生产,各个环节生态化过程。
”生态创新这一社会理论的形成与当下的社会时代特点紧密相关。
当前,由于环境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问题日趋严重,如果单纯依靠投入来治理,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无力承担。
生态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在于取得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
代内公平包括一个国家范围内不同阶层之间的公平和国家之间的公平,它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要求单位资源消费量为人口创造的福利最大化;同时,它又排斥平均主义,过度的平均不利于资源开发和经济效率的提高。
代际公平涉及的是稀缺资源在不同代人之间的合理配置的问题,具体体现在数量上要至少保持稳定,在质量上要求不至于发生代际退化。
单就环境与资源而言,不公平问题还可上升到更深的层次。
首先,在不同阶层之间,一方面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们会更多地关心生存问题,对保护环境资源认识不够,从而导致了广泛的掠夺性开发和普遍的短期行为。
其次,发达国家对环境资源的过度使用,本质上是对其他国家环境权益的剥夺,而发展中国家则陷入了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两难之中。
很显然,这些问题的解决要从多方面努力,其中,生态创新是重要的途径。
当然,生态创新也并非万用万灵,需要决策者们依据现实情况灵活应对处理。
狭隘人类中心主义统治了地球长达200多年。
它是众多造成当代环境问题根源中的深层根源。
安徽省芜湖市2019届高三语文5月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如果你喜欢这份文档,欢迎下载,另祝您成绩进步,学习愉快!安徽省芜湖市2019届高三语文5月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当代社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现代化与全球化。
全球化的时代,对墨学发展是挑战,也是机遇。
现代化的文化要求走出传统,面向未来。
全球化的文化要求融入世界,多元并存。
站在现代化与全球化的视野来反观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墨学,应该知道,未来的墨学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首先是墨学的民族性问题。
任何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都必须考虑民族文化的绵延问题。
在此,要反对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墨学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与现代文明不相容,应该抛弃传统墨学,拥抱现代西方文化;另一种认为,在先秦墨家思想中,已经具有了化解现代化所带来的问题的文化基因,回归先秦墨学即可以化解现代化产生的各种文化问题。
传统是一个民族的根,根深才能叶茂。
墨学发端于先秦,是民族文化的根系之一,割舍不断。
但同时,任何一个文化的产生都受到时间与条件的诸多制约,墨学也不例外。
中国文化的现代化需要把现代文化的精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联结起来。
昌明墨学,就要融汇现代理论,对墨学的核心观念进行创造性的诠释,做到返本开新,让墨学成为现代新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墨学也应该是世界的。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把普遍的爱作为义务的墨子学说,对现代世界来说,更是恰当的主张,因为现代世界在技术上已经统一,但在感情方面还没有统一起来。
语言文字运用练习及答案(湘豫名校2022年3月联考)
湘豫名校2022年3月联考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造纸术发明之后,由帖而衍及帖的内容、风格、流派等诸多方面,形成了内涵丰富、体系庞杂的专门学科——帖学。
帖学一脉直至清代大兴考据,碑学崛起渐成式微。
()。
碑学的形成与建立虽然从时间上晚于帖学,但碑学崛起后,_______________,几欲取帖学一系而代之。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许多思想敏锐、个性强烈的书法家开始溯本求源,进行了多方面的探求,或者追溯唐碑之源,在帖学基础上融入篆籀笔意,或者冲决既有法度与程式的藩蓠,怒不同人,_______________。
在这些碑刻上,人们“读”出的最多、最突出的感觉便是“金石气”。
远古的钟鼎彝器秦砖汉瓦等,其书法文字或铸或刻,皆凝重古朴,浑厚峻迈,加之沧桑变幻,风雨剥蚀,这些金石文字又朦胧浑穆,_______________。
由此而令观者充满无穷的遐想,幽远而神秘。
这显然是由书法文字物质载体的特殊性能导致人们对其美感意韵的审美追加的结果,也就是人们透过历史时空“读”出来的审美感觉的原因。
正如帖派书家将被其_______________的“二王”书札中流溢的平淡儒雅、超逸俊奥、神采飞扬视为最高的理想模式,即“书卷气”之审美境界一样,这种碑铭文字所独具的“金石气”,亦可称为碑派书家所迷恋追求和向往的理想审美境界。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突飞猛进标新立异扑朔迷离奉为圭臬B.石破天惊另起炉灶扑朔迷离奉若神明C.突飞猛进另起炉灶虚无缥缈奉为圭臬D.石破天惊标新立异虚无缥缈奉若神明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与帖学相对应,亦由此形成了内容繁富的碑学体系B.亦由此形成了内容繁富的碑学体系,与帖学相对应C.帖学体系和由此形成的碑学体系,都是内容繁富的D.由此形成的碑学体系与帖学一样,内容是繁富的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这显然是由于书法文字物质载体的特殊性能导致人们对其美感意韵的审美追加的结果,也即人们透过历史时空“读”出来的审美感觉。
山东省东营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东营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文学之有地域性,是一个基本的事实。
《文心雕龙》称北方的《诗经》“辞约而旨丰”“事信而不诞”;而南方的《楚辞》则“瑰诡而惠巧”“耀艳而深华”,明确提及地域与文学的关系。
论及地域,首先不能回避的当然是自然。
决定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基本因素,从来就是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
北方寒冷干燥,北方人于是魁伟刚健、勇敢剽悍;南方湿润潮湿,南方人于是温柔细腻,机灵敏捷;秦岭隔开了长江与黄河两大流域,黄河以北以狩猎游牧见长,黄河以南则以旱作粗放种植为主,到了长江两岸,水稻的精耕细作蔚然成风,不同区域孕育出大不相同的历史文化景观。
地域的不同,就有山川形制的不同,就可能产生出不同的族群……复杂而广阔的地域,使中国的地域性既鲜明又丰富驳杂,从而大有别于世界的其它文明古国。
另外,对地域的关注和理解,恐不能过于集中于山川、气候、物产之类自然因素上,更要看到自然的背后是沿袭悠久的人文环境,诸如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
地域对文学的影响,必然通过地域文化而起作用。
越是后来,人文环境对文学的影响就越是复杂与深刻,这便是齐鲁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陕秦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闽台文化、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关东文化等说法的由来。
如果说,地域文化影响并决定该地域族群生存发展的精神和品格,那么,它也顺理成章成为文学重要而深厚的源泉。
地域、自然、文化和文学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一个互动、碰撞、融合的复杂过程;但在今天,不论怎么强调地域性对于文学的意义都不为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骈文在古代长期存在,究竟是什么原因?难道仅仅是写作者个人的审美爱好?或是某一个朝代或时代的审美需要使然?以前我们更多的是从骈文这一写作方式的产生渊源探讨原因。
而骈偶现象一直伴随中国书面文学发展,在漫长的岁月里,骈文延续下来了,这种延续应该更有内在的制度性原因。
骈文的语言仪式感和文体话语权是被忽略的因素。
骈文是中国言文分离的书面表述系统的产物,书面写作脱离记录口语表述的功能,可以文其言以修饰美化,让文辞整齐而有节奏。
这样整齐有规律的语言方式在书面文本表达发展过程中成了最后的共同选择。
特别是古代文本书写不使用标点符号,语言表述具有的规律性的节奏方式和停顿方式就成了天然的音韵句读标识。
骈文由于节奏而具有了仪式感,这样就助推了骈文的发展和兴盛。
比如说四言句,节奏均衡,铿锵有力,最具有庄严感、神圣感,成了骈文的基本句式。
官方文书多用四言句成为基本规则,如《虞书〃舜典》:“浚哲文明,温恭允塞,玄德升闻,乃命以位。
慎徽五典,五典克从;纳于百揆,百揆时叙;宾于四门,四门穆穆。
”为什么呢?因为四言句只有两个节奏顿,由两个双音节的词组成,语气非常均衡,体现了平衡对称的古典原则,比较适合体现威严的秩序。
骈文的六字句也是具有节奏的平衡、和均等声韵效果。
“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刘勰《文心雕龙》)正是说出了四六句法的音韵特点。
“密”是说句子紧凑,但语气又不急促,“格”是说有一定规格定制,但又不长。
四六句不短不长,长短结合,交互使用,温文尔雅。
这揭示了六朝以后骈文四六句成为文章仪轨的音韵上的原因。
所以四六句的形成不是以前所认为和否定的简单的形式主义产物,而是这一文体文辞语言具有庄严的仪式感使然。
汉代以后随着官方文书体制逐渐規范化,适应朝廷文书表达的文体模式慢慢形成写作规范。
在汉代开始流行的连珠体,就是骈体刚开始成为朝廷文书时文人练习写作的片段习文体。
当骈文成熟后,连珠这种片段的骈体就式微了。
这正说明骈文的成熟与成为朝廷公牍写作模式是同步的。
骈体这种彰显帝制威严的庄严话语方式逐渐成为官方文书约定俗成的写作模式,具有了文体话语权。
六朝时期,受朝廷公文用骈体的影响,文人的其他公文和公共交往用的文章也逐渐骈偶化。
隋唐以后,选拔朝廷官员的科举考试制度带来了科举试策用骈体和律赋用骈体的写作规范,骈体又进一步影响文人的日常写作。
骈体作为应试文章之文体方式,目的是了解举子是否具备写作朝廷公文及一般官方文书所需要的文体技巧。
即便是后来提倡古文写作的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軾也是熟悉骈体公文写作的。
由于他们早已熟练使用骈体技巧,所以他
们在古文写作中也有意识地使用骈句来加强节奏感,增加文气。
骈文这种具有仪式感的文体作为中国书面表达的话语方式,也传播到了日本、朝鲜半岛和越南。
日本不但收藏了大量骈文的总集,也有训练摹写骈文的示范书籍《文林良材》流行,也有本国的骈文作品总集。
在朝鲜半岛也有四六文集的流行。
在越南也有大量科举考试的骈文写作辅导书籍。
这说明在中国古代国力强大的时代,作为文化核心内容的话语表达也随着国家影响力而影响世界。
(摘编自莫道才《骈文为何能长期存在》)
18.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骈偶这一语言形式源远流长,对中国古代书面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B.骈文具有的规律性的节奏方式和停顿方式,使其具有天然的音韵句读标识。
C.骈文成熟后,作为练习文体的连珠体在朝廷公文写作中的话语权就丧失了。
D.韩愈等人在古文写作中使用骈句的现象,跟当时科举试策用骈体有一定关系。
19.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骈文在古代长期存在的原因,作者另辟蹊径,从崭新的视角进行深入的分析。
B.引用《文心雕龙》中的话,旨在说明使用四六句式是古代官方文书的基本规则。
C.文章从朝廷公文写作模式和科举考试制度两个方面分析骈文对文人写作的影响。
D.日本等国有大量骈文书籍的事例,说明骈文对亚洲一些国家的话语表达有影响。
20.请根据文章内容,概述骈文在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的原因。
(4分)
答:
18.C(文中并没有提到连珠体在朝廷文书中有过话语权)
19.B(“旨在说明使用四六句式是古代官方文书的基本规则”理解有误)
20.①骈文整齐有规律的语言方式,是其长期存在的自身原因;②骈文具有仪式感,成了朝廷公文写作模式,是其长期存在的制度原因;③文人熟悉骈体公文,擅用骈体技巧,对其长期存在有推动作用。
(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3分,答对三点给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