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学案21《桃花源记》(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21《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二陶渊明一、新课导入同学们、我们上一节已经学习了文章的字词、文章的大意,了解了作者的思想,对作者笔下的桃花源也有了了解,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的段落结构以及字词的应用等,希望同学们能收获更多的知识。
二、划分段落结构并归纳段意第一段落(1自然段)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林的过程。
第二段落(2、3自然段)渔人进桃花源,并在桃源中做客以及辞去的过程。
第2自然段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
第3自然段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尚。
第三段落(4、5自然段)渔人离开,后太守得知此事并先后派人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第4自然段写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不得而终。
第5自然段写桃花源再无人问津。
三、熟读课文、分析字词1、虚词乃(1)见渔人,乃大惊:竟然(2)乃不知有汉:竟然为(1)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对其(1)欲穷其林:这(2)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桃花源(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自己的(4)得其船:自己的(5)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代渔人2、多词一义(1)缘溪行、便扶向路:沿着(2)便要还家、延至其家:要,通邀,邀请(3)悉如外人、咸来问讯、皆叹惋:都(4)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说(5)乃大惊、遂与外人间隔:于是3、古今异义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指妻子。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鲜美古义:颜色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的新鲜美味。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事业。
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 "注:今义也有不值得的意思。
间隔古义:隔绝;今义:两个地方分隔开。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缘古义:沿着;今义:缘故,缘分。
津古义:渡口。
指访求、探求的意思。
今义:唾液。
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局外人。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
八年级语文上册 21《桃花源记》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3.你能用一句诗句来概括渔人进入桃花源过程的感受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讨论:如此之美的环境,在现实生活中能否找到吗?
对 比
只有父子之分 有君臣之别,贵贱之分
只有和平劳动无兵火征战 为私利而荼毒生灵、鱼肉百姓
自劳自食、和睦相处 你争我夺、尔虞我诈
今义:这样
4.一词多义
舍:舍弃 乃:于是,就 具:都
房子 竟然 详细地
志:作标记 遂:终于 寻:寻找
所作的标记 于是,就 随即,不久
5.同义词
具、悉、咸、皆:都 云、道:说 乃、遂:于是
缘、扶:沿着
6.课文翻译
7.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文中描绘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
1.(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吗?(引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2.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某某某某市西南)人。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3.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约57岁。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复拒绝同X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选作课文的,就是这篇有新奇情节、有优美环境、有人物、有对话的《桃花源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桃花源记》教案设计新人教版
第21课《桃花源记》设计指导思想: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2、突出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
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掌握故事情节,了解创作目的。
3、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诵读课文,掌握文言字词。
2、引导学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陶渊明这篇文章的创作目的。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平台:多媒体。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习字词、课文诵读。
教学过程:一、导入:由成语“世外桃源”导入。
《桃花源记》导语设计:同学们:从古至今,人生在世,谁能事事如意?就包括同学们这样小小的年纪,像学习啦、与父母同学的相处呀,是不是处处都如自己所愿呀?当自己遇到这样苦恼的时候,你希望找到一个怎样的地方来生活呀?对,那就是世外桃源。
今天,我们就随着陶渊明的神笔来探索一下神秘的桃花源吧!板书课题。
二、陶渊明简介。
(学生介绍后媒体展示)三、学生整体感知文本。
(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相互讨论,学习字词,教师指导、点拔)四、教师范读课文或播放朗读录音。
(媒体展示听读要求)五、复述文章故事内容。
(教师适时点评)六、分小组按段进行诵读比赛。
(部分同学能当堂背诵)七、字词训练(媒体展示)。
1、重点实词和虚词:缘、穷、然、属、闻、具、足、之、志、规、寻、向、诣2、古今异义词:鲜美、交通、妻子、绝境、间隔、无论3、通假字:“要”同“邀”4、同义词:都:悉--咸--皆--并;邀请:要--延5、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怡然自乐;与世隔绝;无人问津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感受桃花源美好社会生活,讨论陶渊明写作目的。
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检查学生背诵课文情况。
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象桃花源的美好画面(教师提示)。
三、桃花源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三个词概括。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美丽、神秘、幸福)。
四、分类感受:(一)感受桃花源的美丽:1、桃花源美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八年级语文上册 21《桃花源记》教案 新人教版
21 《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
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
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
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
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二、前提测评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学生搜集的有关作者的情况。
(1)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
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称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
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
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2)知识卡片《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
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
“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
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桃花源诗: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桃花源记》学案 新人教版
《桃花源记》复习学案一.解释加点的字词,并译句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走,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
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2.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仿佛有点光亮。
3.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于是渔人下了船,从洞口进去。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走,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了。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子之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
5.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
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6.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竟然感到非常惊讶,问(渔人)是从哪里来的。
(渔人)详细地作了回答。
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7.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的说出,(那些人)都感叹惋惜。
9.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1课《桃花源记》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桃花源记教与学目标:1、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部分文言词语。
2、疏通文章大意,了解故事情节,理清写作脉络。
3、运用想象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想象能力。
重点与难点:【重点】1、朗读、背诵课文。
理解、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难点】1、理解陶渊明笔下的这个扑朔迷离的桃源胜景的目的。
2、正确评价“桃源式”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教与学方法1、阅读领悟法; 2.互动研讨法;3、练习提升法。
第一课时教与学要点1、了解作者陶渊明;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掌握本文的重点字词意思,并能译句大意。
教与学过程:一、记文体知识“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是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二、预习反馈(一)读准字音并注意汉字结构豁.然开朗(huò) 屋舍俨.然(yǎn)阡陌..交通(qiān mò)黄发垂髫.(tiáo) 便要.还家(yāo)刘子骥.(jì)诣.太守(yì)(二)口述课文内容三、入课学习、合作交流1、结合常考字词注释表,从课文中找出例句并译成现代汉语。
三、展示、评议四、课后强化读文、记词类知识第二课时教与学要点:1、重点研读课文,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与学过程:一、读补充注释为业:靠……谋生。
缘:沿。
夹岸:夹着溪流两岸。
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
异:诧异。
穷:穷尽。
舍:舍弃,放弃。
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
开朗:开阔明亮。
平旷:平坦开阔。
悉:全。
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
所从来:从哪儿来。
咸:都。
问讯:打听消息。
先世:祖先。
邑人:同乡人。
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
焉:于之,从这里。
间隔:断绝了往来。
皆:都。
叹惋:感叹,惋惜。
延:请。
语告:告诉(他)说。
八年级语文上册 21.桃花源记教案(新人教版)
21. 桃花源记(陶渊明)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旬式,通译全文。
2.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
3.熟读并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2.培养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3.学习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及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1.积累重点文言词汇和句式,疏通文意。
2.感受桃花源环境的优美,源中人的淳朴,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突破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的指导,完成重点文言词汇和句式的积累以及对文意的疏通。
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运用各种不同形式的朗读感悟方法,使学生在古文和现代译文中反复诵读体会,感受桃源美景和桃源中人的美好生活。
这样,学生就能沉浸于文本,在培养学生良好朗读习惯的同时自然而然地突破文章的重点。
.教学方法1.课前预习法:(1)搜集作者生平的相关资料。
(2)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的读音。
2.朗读法:本文语言简练生动,通俗流畅,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读出美感,熟读背诵。
3.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法:学生可结合工具书和书下注释自行疏通文意,并在合作探究中完成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对重要语段的赏析和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探究和品味,并进行适当的点拨和指导。
4.拓展延伸法:结合《桃花源诗》,指导学生进行诗文对读,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营造氛围设计(一)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漫山遍野的白色杏花,像迷雾似的向我们呈现出来;一幢幢红瓦自墙的人家,零零落落地散布在绿得如同丝绒的草地上;细雨里,果然有牛羊在低头吃草;有一个老婆婆在喂鸡;偶尔传来的狗叫声,更衬出了这个村落的宁静。
……避秦的人,原来在这里啊!同学们,这是台湾女作家三毛《逍遥七岛游》中的一段文字,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幽美恬静、其乐融融的迷人画面,什么人在这样美丽的景色里生活着呢?她说:“避秦的人,原来在这里啊!”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避秦的人,走近陶渊明,走进他的世外桃源,去感受他为我们描绘的这个充满神奇魅力、幽美恬静的地方。
八年级语文上册 21《桃花源记》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21.桃花源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3.熟读并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2.把握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要求学生运用想像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其想像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步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2、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世外桃源”是同学们熟知的一个成语,它出自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如果同学们想知道这一切,就让我们一起从《桃花源记》这篇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走进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
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
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
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关于作品:《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
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
“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
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背景链接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3.精品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21.桃花源记精品学案
21 桃花源记【学习目标】1.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含义和古今异义现象。
2.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
【学习重难点】1.掌握、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含义,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2.了解本文所反映的社会理想,辩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这种社会理想。
【学习流程】1.解释加点的词。
(1)缘.溪行( ) (2)屋舍俨然..( )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4)黄发垂髫.( ) (5)延.至其家( ) (6)此中人语.云( ) (7)诣.太守( ) (8)欣然规.往( ) (9)未果.( ) 2、解释下列句中古今异义的词。
(1)阡陌交通 古义: 今义:(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古义: 今义:(4)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 今义:3.解释下列多义字:复前行,欲穷其林( ) 处处志之( )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 寻向所志( )寻向所志( ) 便扶向路( )寻病终 ( ) 寻向所志( ) 4.本文以 为线索,描绘了一个 、 、 的桃花源。
5.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他进入桃花源后见到了怎样的景象?6.“此人--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叹惋一词表现了桃源人怎样的心态?预习导学学习研讨其 志 寻 向7.讨论分析: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放飞想象的翅膀,想象桃源人的生活与当时外界人民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之处?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社会理想?这理想在当时社会能实现吗?8.深入探究:有人说陶渊明定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拓展学习穴中人语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
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
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
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xǐ,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
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桃花源记》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
21 桃花源记知识与能力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5、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1、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章,熟知课文内容。
2、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本文的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57岁了。
他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三、朗读课文要求:一、句读分明;二、节奏合理;三、语速适中;四、语句流畅;五、注意音韵铿锵。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学案1:第21课 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K学习目标』朗读、背诵课文,掌握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部分文言常用词语。
掌握故事情节,了解创作方法,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学习记叙的详略的写作方法。
K学习重点』1.朗读并背诵课文,疏通文意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第一课时一、自主学习1.本文选自《》。
作者,又名,字,世称先生。
浴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朝代)著名田园诗人。
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
《桃花源记》、是传世名篇。
我们还学过他的诗«》《2、用“尸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不足为外人道也(2)后遂无问津者3、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写在下面:4、一词多义:复前行()不复出焉()乃大惊()乃不知有汉()便舍船()屋舍俨然()寻向所志()寻病终()处处志之()寻向所志()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5、一义多词:悉如外人一一具答之一一咸来问讯一一皆叹惋缘溪行一一便扶向路便要还家一一延至其家语云一一不足为外人道也乃大惊一一遂与外人间隔二、合作探究6、学生参照注释,逐字逐句精读,尽量自己读通。
确有疑难,小组中探讨解决,不能解决的向老师提问。
7、掌握下面的古今异义词:芳草鲜美:古义:今义:阡陌交通古义:今义:率妻子邑人古义:今义:来此绝境古义:今义;无论魏晋古义:今义: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今义:见太守,说如此古义:今义:缘溪行古义:今义:8、找出出自本文的七个成语,写在下面:9、理清课文的结构线索:(1)本文以什么作为叙事线索?(2)本文主要记叙的是什么内容?(3)写出渔人的行踪:三、拓展提升10、本文的作者是著名诗人,名,字,生活在战乱频繁的朝。
文章虚构了一个的世外桃源, 描绘了一幅的生活图景,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11、《桃花源记》以为线索,按照桃源,桃源,桃源的顺序叙述了渔人的,层次清晰。
四. 我的收获与疑问:第二课时一、自主学习1、辩明字音垂髻()发髻()俨然()邑人()♦• • •一阡陌()()诣太守()两鬓()• • • •)郡下(豁然(2、翻译下面的句子:(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3)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4)欣然规往:二. 合作探究由学生设计采访提案,讨论想提出的问题。
八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语文_21_桃花源记(学案1)
桃花源记学案一、课文导学【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缘:沿着,顺着。
夹岸:两岸。
甚异之:对这儿景色感到很惊异。
穷:走尽。
其中往来:在那田野里来来往往。
怡yŠ然自乐:都安闲快乐。
具:详细。
妻子邑yŒ人:妻子儿女;乡邻们。
复延:又请。
不足:不值得。
高尚士:志向高洁的隐士。
阡qi•n陌m•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鸡犬相闻:鸡(鸣)狗(叫)可以互相听到。
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
问津:问路。
文中指访求、探求的意思。
津,渡口。
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陶渊明(约365~427),东晋大诗人。
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
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
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
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令不足三月即辞官归隐,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志。
从此"躬耕自资",直至63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
他长于诗文辞赋,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隐寓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
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
有《陶渊明集》。
2、相关知识:本文原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序文,大约作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其时57岁,因为此时正处于东晋末期,社会环境是战乱纷呈,生灵涂炭。
他拒绝同统治者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隐居农村已十余年,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
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
但作者又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
文中所说的桃花源似乎有实际根据,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一百米的山洞,有人认为就是桃花源。
但课文所叙述的故事纯属虚构。
读这篇课文,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能为力的思想矛盾。
八年级语文上册21桃花源记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1 桃花源记第一课时一、导语: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
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
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心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
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表达,它就是——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
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
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三、检查预习情况读准以下加点字的音:豁然开朗〔hu 〕屋舍俨然〔y n〕阡陌交通〔qi nm 〕黄发垂髫〔ti o〕便要还家〔y o〕刘子骥〔j 〕诣太守〔y 〕四、课文分析1.朗读课文。
〔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2.同学齐读课文。
3.利用工具书及课后注释,笔译全文五、小结〔1〕.古今异义词:鲜美古义:鲜艳美丽芳草鲜美今义:〔味道〕新鲜交通古义:交错相通阡陌交通今义:交通运输妻子古义:妻子儿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来此绝境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魏晋今义;不管〔连词〕缘古义:沿缘溪行今义:缘故,缘分延古义:请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今义:延长.延伸津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
后遂无问津者今义:口液〔2〕.一词多义舍:舍弃便舍船寻:寻找寻向所志房子屋舍俨然不久寻病终志: 做标记处处志之向: 以前寻向所志标记寻向所志对着眈眈相向〔3〕.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六、作业:1、熟读课文1、课后练习第二课时一、回忆前堂,朗读课文二、课文分析1、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八年级语文上册 21《桃花源记》(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
桃花源记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了解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常识。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桃花源记》位居八年级文言文第一课,且篇幅较长,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本文是一篇精讲课文。
内容多、需要积累的量也很大。
实词解释、句子翻译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必考题型之一,分值在4分。
虽然文言文不是八年级学生感官上陌生的东西,但是首次接触这么长的文章,需要从点滴从基础抓起。
二、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识记文学常识,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结合注释积累文中常用文言词语,并能说出课文翻译。
三、评价任务
,设计一个活动:借助工具书,圈点勾画有用信息,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学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并学会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二、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的家,东晋时代的陶渊明理想中的家是——世外桃
源!这个家是什么样子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三、讲解新课
四、 限时练 1、翻译下面句子。
①渔人甚异之。
② 林尽水源。
③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④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⑤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⑥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下面诉不尽词语中“通”字与“才通人”中的“通”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通风换气 B 。
政通人和 C 。
通霄达旦 D 。
博古通今
3、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
①交通 ②绝境 ③无论 ④妻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文化的魅力
21 桃花源记
在湖南省桃源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一百米的山洞。
洞内宽敞明亮,洞中有天。
东晋末年,长期隐居农村的陶渊明来到这里后,有感于农村现实,忽发奇想,虚构了一个美丽神奇的传奇故事——世外桃源。
在桃源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
真的有这么一个“世外桃源”吗?桃源人是人还是仙?今天,我们就去拜访一下这个世外桃源吧!
1.掌握省略句以及“皆、咸”“具、俱、并”等文言虚词,认识“妻子、交通、无论、鲜美、绝境”等古今异义的词。
2.学习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的记叙的方法。
3.了解陶渊明的志趣、品质和思想情感,培养高尚的道德观。
第一课时疏通文意识桃源
一、新课导入
提到“酒”和“月亮”我们总能想起一代诗仙李白;提到民生、颠沛和草堂我们又能忆起诗圣杜甫;那么当提到隐士、菊和田园,我们又能想到谁呢?(陶渊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传世名作《桃花源记》。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点文中生字词。
豁.然开朗(huò) 屋舍俨.然(yǎn) 黄发垂髫.(tiáo)
便要.还家(yāo)阡陌
..交通(qiān mò)无人问津.(jīn)
间.隔(jiàn)诣.太守(yì) 刘子骥.(jì)
此中人语.云(yù)(点拨:注意多音字“间”“语”的读音。
)
2.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1)古今异义
①缘.溪行(古义:沿,沿着;今义:缘故、缘分。
)
②芳草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今义:味道鲜美。
)
③说如此
..(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
④阡陌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往来通达,或各种运输的总称。
)
⑤率妻子
..(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
⑥乃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古义:不用说,更不用说;今义:是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
⑦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古义:询问消息;今义:询问。
)
⑧遂与外人间隔
..(古义:隔断,隔开;今义:距离。
)
⑨各人复延.至其家(古义:邀请;今义:延长,延伸。
)
(2)一词多义
舍:①便舍船(放弃、舍弃,动词。
)
②屋舍俨然(房屋,名词。
)
志:①处处志之(作标记,动词。
)
②寻向所志(标记、记号,名词。
)
寻:①寻向所志(寻找,动词。
)
②未果,寻病终(随即、不久,副词。
)
其:①复前行,欲穷其林(这、那,代词。
)
②既出,得其船(他的,代渔人,代词。
)
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动词。
)
②不足为外人道(对,向,介词。
)
3.作者链接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
作品有诗《归元田居》《饮酒》,散文《五柳先生传》等。
陶渊明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
他曾做过小官,但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
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或“五柳先生”。
4.背景链接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
他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而以《桃花源诗并序》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记”相当于诗的序。
但因为这个“记”有着生动的故事、完整的结构和完美的表达形式而流传更广泛,更为人们所喜爱。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1.自由朗读课文。
2.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4.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5.教师点拨。
四、拓展延伸
请归纳出自本文的成语。
你知道它们的意思吗?
【交流点拨】
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
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
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地方。
豁然开朗:形容开阔。
开朗:开阔明亮。
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
一下子就明白了或指眼界一下子变开阔。
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怡然自乐:喜悦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
与世隔绝:不与人来往或以局外人的身份对待事物。
无人问津:没有人询问渡口。
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
第二课时精读课文悟桃源
一、新课导入
走进了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我们发现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
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个愿望能够实现吗?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交流点拨】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2.桃花林的自然景色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桃花源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交流点拨】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大惊”?
【交流点拨】桃源与世隔绝,年代久远。
6.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交流点拨】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7.“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
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8.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不复得路”?
【交流点拨】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
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文章围绕“桃花源”写了几个部分的内容?
【交流点拨】发现桃源—→进入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
2. 按渔人行踪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第1节):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
第二部分(第2~3节):渔人在桃源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4~5节):渔人离开桃源以及探访桃源未果。
(二)文本探究
1.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交流点拨】(1)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它环境幽雅,风景优美——美在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2)是一个神秘的地方——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3)是一个幸福的地方——黄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渔人:杀鸡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2.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社会?
【交流点拨】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
四、板书设计
桃林美——落英缤纷
土地美——土地平旷
美丽桃源屋舍美——屋舍俨然
田地美——良田美池
桑竹美——桑竹遍地
阡陌美——阡陌交通
山洞神秘: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
神秘桃源桃源人神秘: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生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
幸福桃源劳动:往来种作(安居乐业)
来客:皆出酒食(民主平等)
五、拓展延伸
1.古今诗词咏桃源
(1)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王维《桃源行》)
(2)飞花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谢枋得《庆全庵桃花》)
(3)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毛泽东)
2.当代歌曲唱桃源
梦入桃花源(歌词)
作词:石煌远
高悬瀑布远叠山,动听雀鸣静听蝉,不知松竹谁先绿,难辨水天哪最蓝。
忽逢桃花岸,白云裹红团,花蝶戏流泉;桃花源头随梦远,忽在天际忽眼前,红树青山,斜阳古道,桃花流水,福地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