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高考 阅读 汇编

合集下载

2014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文学作品阅读——湖南卷

2014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文学作品阅读——湖南卷

2014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文学作品阅读——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粮食学群人和人见面,会问上一句:吃饭了吗?后来人们认为这样的问法很土,多半不这样问了,可是在乡下,那些种粮食的人,依旧这样问着。

种粮食的人知道,他们问的是天底下最重要的一桩事,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事情。

阳光在泥地上扎根生长,那便是生命。

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植物动物,用不同的方式获取阳光,最后又把它们身上的阳光传递给我们。

它们就是我们的粮食。

人类的一切,无不根植于粮食之中。

无处不在的粮食,恰恰又是最容易被忽略被蔑视被糟蹋甚至被篡改的东西。

农业时代,就是将一些植物和动物生长直到走向餐桌的过程完整地置于人的面前,让人参与其中。

一粒稻谷,从发芽到分蘖抽穗,到最后长成谷粒,那是天和地还有人一同来到一株稻秧上的结果。

为了这,你需要一块合适的土地,需要将人与畜的劳作连同肥料一起加入泥土,还需要一份阳光一份雨水。

稻子长成了,鸟会飞过来啄走一些,还有一些,会从人的收获中悄悄溜走,逃进泥土的怀抱。

这样一粒经历了艰辛曲折甚至是传奇一生的稻子,当它来到餐桌上时,人怎么会随随便便对待呢?农夫和他们的妻儿都相信,糟蹋粮食会遭电打雷劈。

养一头猪是一个家庭屋顶下的大事件。

一个家字早就说出了一头猪在家庭中的地位。

一家人就像对待命根子一样对待它,喂它养它,为它搔痒,为它梳理毛发,清除上头的虱子。

当年,我的爷爷奶奶就这样在家里养猪。

猪养大养肥了,整个村子都知道。

一头猪大了,就得送往肉食站,就像男儿大了就得出门,女儿大了就得出嫁一样。

送猪的头天晚上,奶奶特意往猪潲里多放了些红薯皮和糠,爷爷奶奶一齐过去,看着它吃,看它吃得那样开心,两位老人都有些于心不忍:它不知道这是它的最后晚餐。

送猪用的独轮车已经备好,奶奶特意在上头垫了一只麻袋,这是她能够为她的猪做的最后一件事情了。

独轮车转动起来,一路上的坎坷,全都通过那只上了辐条的木轮来到猪身上,在它腹部和肥膘上颤动、晃荡。

高考语文2014年真题分类汇编(Word版,含答案解析)考点11 文言文阅读

高考语文2014年真题分类汇编(Word版,含答案解析)考点11 文言文阅读

考点11 文言文阅读一、(2014·新课标全国卷I)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于休烈,河南人也。

至性贞悫,机鉴敏悟。

自幼好学,善属文..。

举进士,授秘书省正字。

转比部员外郎,郎中。

杨国忠辅政,排不附己者,出为中部郡太守。

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休烈迁太常少卿,知礼仪事,兼修国史。

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尝谓休烈曰:“君举必书,良史也。

朕有过失,卿书之否?”对.曰:“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

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

”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无史籍检寻。

休烈奏曰:“《国史》《实录》,圣朝大典,修撰多时,今并无本。

伏望下御史台推勘史馆所由,令府县招访。

有人别收得《国史》《实录》,如送官司,重加购赏。

”前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陷贼,入东京,至是以其家藏《国史》一百一十三卷送于官。

休烈寻转工部侍郎、修国史,献《五代帝王论》,帝甚嘉之。

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代宗即位,甄别名品,宰臣元载称之,乃拜右散骑常侍,依前兼修国史,累封东海郡公,加金紫光禄大夫。

在朝凡三十余年,历掌清要,家无儋石之蓄。

恭俭温仁,未尝以喜愠形于颜色。

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

笃好坟籍,手不释卷,以至于终。

大历七年卒,年八十一。

是岁春,休烈妻韦氏卒。

上特诏赠韦氏国夫人,葬日给卤簿鼓吹。

及闻休烈卒,追悼久之,褒赠尚书左仆射,赙绢百匹、布五十端,遣谒者内常侍吴承倩就私第宣慰。

儒者之荣,少有其比。

(节选自《旧唐书·于休烈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自幼好学,善属文..属文:撰写文章B.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践祚:帝王即位C.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励精:专心致志D.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荡覆:动荡倾覆【解析】选C。

本题考查对常见的文言实词的识记理解能力。

“励精”是“振奋精神”之意。

2014年高考语文试题汇编之诗歌鉴赏详析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

2014年高考语文试题汇编之诗歌鉴赏详析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

2014 年高考语文试题汇编之诗歌鉴赏详析版(ft东卷)14.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8分)寻诗两绝句陈与义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ft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

②ft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1)“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中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4 分)【答案】①艳丽“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

②清幽“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

【解析】此题分析“景物形象”。

分析两句诗描写景色的特点时,需要抓住原诗中的“园花”“雨”“乔木”“明月”等意象具体解说,还要注意诗句中描绘的园花“百般红”,即色彩艳丽的特点,乔木“峥嵘”,即高耸峭拔的特点。

(2)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4 分)【答案】①行为洒脱“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ft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

②情趣高雅“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解析】此题分析“人物形象”。

首先注意诗下的注释,这两首诗下面有对“居士,指文人雅士”的解释,我们可初步判断出“陈居士”的形象特点;然后抓住对形象的描写手法,来分析人物的特征。

两首诗中对“陈居士”动作、神态描写的具体词句主要有“楚酒困人三日醉” “亭角寻诗满袖风”“爱把ft瓢莫笑侬” “醒来推户寻诗去”,由此我们便可准确判断出“陈居士”的形象特点。

其一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亭角寻诗满袖风。

【注释】①楚酒:楚地产的酒。

唐皇甫冉《送从弟豫贬远州》:“忧来沽楚酒,玄鬓莫凝霜。

”困人:使人倦怠。

②陈居士:陈与义自称。

古有德才而不仕者称居士。

③亭角句:谓苦寻诗句却无所获。

2014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汇总

2014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汇总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之现代文阅读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

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

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

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

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

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

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

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

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

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

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

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

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原因在于它需要建立悲剧事件与人的心理距离。

2014年高考语文真题解析分类汇编 31份 (纯word可编辑)

2014年高考语文真题解析分类汇编 31份 (纯word可编辑)

2014年高考语文真题解析分类汇编31份word可编辑)2014高考语文解析分类汇编:1.字音.doc2014高考语文解析分类汇编:2.字形.doc2014高考语文解析分类汇编:3.标点.doc2014高考语文解析分类汇编:4.词语熟语.doc2014高考语文解析分类汇编:5.病句.doc2014高考语文解析分类汇编:6.扩展语句.doc2014高考语文解析分类汇编:7.压缩语句.doc2014高考语文解析分类汇编:8.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之仿用句式.doc2014高考语文解析分类汇编:8.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之变换句式.doc2014高考语文解析分类汇编:8.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之选用句式.doc2014高考语文解析分类汇编:9.修辞.doc2014高考语文解析分类汇编:10.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doc2014高考语文解析分类汇编:11.文言文.doc2014高考语文解析分类汇编:12.诗词鉴赏.doc2014高考语文解析分类汇编:13.名句名篇默写(含文学常识).doc2014高考语文解析分类汇编:14.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课标版).doc2014高考语文解析分类汇编:15.科学类文章阅读(仅指大纲卷).doc2014高考语文解析分类汇编:16.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doc2014高考语文解析分类汇编:17.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doc2014高考语文解析分类汇编:18.文学类文本阅读——戏剧.doc2014高考语文解析分类汇编:19.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doc2014高考语文解析分类汇编:20.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doc2014高考语文解析分类汇编:21.实用类文本阅读——报告.doc2014高考语文解析分类汇编:22.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doc2014高考语文解析分类汇编:23.地方特色题型-微写作(北京).doc2014高考语文解析分类汇编:23.地方特色题型-文学名著与文化经典阅读(福建、江西).doc 2014高考语文解析分类汇编:23.地方特色题型-江苏文科附加题.doc2014高考语文解析分类汇编:23.地方特色题型-江西小作文.doc2014高考语文解析分类汇编:23.地方特色题型-湖南选做题.doc2014高考语文解析分类汇编:23.地方特色题型-论语选段阅读(浙江).doc2014高考语文解析分类汇编:24.2014年材料作文.doc15.[2014·安徽卷]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A.蓓.蕾/烘焙.拾.级/拾.麦穗箪.食壶浆/殚.精竭虑B.倚.重/旖.旎禅.趣/口头禅.卷帙.浩繁/秩.序井然C.毗邻./聆.听包扎./扎.辫子济.世安民/光风霁.月D.翡.翠/斐.然开拓./拓.荒者物产丰饶./百折不挠.15.B[解析]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

2014年高考语文(高考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N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课标版)

2014年高考语文(高考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N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课标版)

[2014·安徽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当今的艺术仿佛在兴致勃勃地享受一场技术的盛宴。

戏曲舞台上眼花缭乱的灯光照射,3D电影院里上下左右晃动的座椅,魔术师利用各种光学仪器制造观众的视觉误差,摄影师借助计算机将一张平庸的面容修饰得貌若天仙……总之,从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到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技术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

然而,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技术到底赋予了艺术什么?关于世界,关于历史,关于神秘莫测的人心——技术增添了哪些发现?在许多贪大求奢的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我们不难看到技术崇拜正在形成。

②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的创作与传播从来没有离开技术的支持。

但即便如此,技术也从未扮演过艺术的主人。

《史记》《窦娥冤》《红楼梦》……这些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的思想光芒与艺术魅力,而不是因为书写于竹简,上演于舞台,或者印刷在书本里。

然而,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

换言之,这时的技术无形中晋升为领跑者,艺术更像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

③中国艺术的“简约”传统隐含了对于“炫技”的不屑。

古代思想家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目迷五色可能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注视。

他们众口一词地告诫“文胜质”可能导致的危险,这是古代思想家的人文情怀。

当然,这并非号召艺术拒绝技术,而是敦促文化生产审慎地考虑技术的意义:如果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繁杂的技术只能沦为虚有其表的形式。

④这种虚有其表的形式在当下并不少见,光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

譬如众多文艺晚会和其他娱乐节目。

大额资金慷慨赞助,大牌演员频频现身,大众传媒提供各种空间……形形色色的文艺晚会如此密集,以至于人们不得不怀疑:这个社会真的需要那么多奢华呈现吗?除了晚会还是晚会,如此贫乏的文化想象通常预示了主题的贫乏——这种贫乏多半与技术制造的华丽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汇编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汇编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汇编(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于休烈,河南人也。

至性贞悫,机鉴敏悟。

自幼好学,善属文。

举进士,授秘书省正字。

转比部员外郎,郎中。

杨国忠辅政,排不附己者,出为中部郡太守。

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休烈迁太常少卿,知礼仪事,兼修国史。

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尝谓休烈曰:“君举必书,良史也。

朕有过失,卿书之否?”对曰:“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

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

”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无史籍检寻。

休烈奏曰:“《国史》《实录》,圣朝大典,修撰多时,今并无本。

伏望下御史台推勘史馆所由,令府县招访。

有人别收得《国史》《实录》,如送官司,重加购赏。

”前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陷贼,入东京,至是以其家藏《国史》一百一十三卷送于官。

休烈寻转工部侍郎、修国史,献《五代帝王论》,帝甚嘉之。

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体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代宗即位,甄别名品,宰臣元载称之,乃拜右散骑常侍,依前兼修国史,累封东海郡公,加金紫光禄大夫。

在朝凡三十余年,历掌清要,家无儋石之蓄。

恭俭温仁,未尝以喜愠形于颜色。

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

笃好坟籍,手不释卷,以至于终。

大历七年卒,年八十一。

是岁春,休烈妻韦氏卒。

上特诏赠韦氏国夫人,葬日给卤簿鼓吹。

及闻休烈卒,追悼久之,褒赠尚书左仆射,赙绢百匹、布五十端,遣谒者内常侍吴承倩就私第宣慰。

儒者之荣,少有其比。

(节选自《旧唐书·于休烈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自幼好学,善属文..属文:撰写文章。

B.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践祚:帝王即位。

C.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励精:专心致志。

D.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荡覆:动荡倾覆。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B.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C.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D.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休烈忠诚机敏,谨遵职业操守。

全国高考汇编阅读之语法填空(附答案解析)

全国高考汇编阅读之语法填空(附答案解析)

全国高考汇编阅读之语法填空一(2014福建卷)第一节短文填词(共1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0分)阅读下面短文,根据以下提示:1)汉语提示,2)首字母提示,3)语境提示,在每个空格内填人一个适当的英语单词,所填单词要求意义准确,拼写正确,并将该词完整地写在答题卡中相应的横线上。

Many of us were raised with the saying "Waste not, want not.” None of us, (76) _h , can completely avoid waste in our lives.Any kind of waste is thoughtless. Whether we waste our potential talents, our own time, our limited natural(77) (资源),our money, or other people's time, each of us can become more aware and careful. The smallest good habits can make a big (78) _d . It's a good feeling to know in our hearts we are doing our(79)h in a world that is in serious trouble. By focusing on( 80) (节省)oil, water, paper, food, and clothing, we are playing a part (81) cutting down on waste.We must keep reminding (82) (白己)that it is easier to get into something (83) it is to get out of it. Actually, severe damage( 84)d ____to our land is fairly recent in the history of our evolution. It's time for us to( 85)____no to waste so that our grandchildren’s children will be able to develop well. We can't solve all the problems of waste, but we can encourage mindfulness.Waste not!76. 【答案】however【试题解析】很多人都知道:勤俭节约,吃穿不愁。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2014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_论述类文本阅读(完美整理版)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2014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_论述类文本阅读(完美整理版)

2014年高考语文真题汇编_论述类文本阅读高考试题汇编0725 1615:2014年高考语文真题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新课标卷1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

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大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

”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纸上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它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

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收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韩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木书成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

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佚籍大量出上,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比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能抄写于文帝初。

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

郭沐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

《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抄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

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二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皇帝书》的引用阐发。

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皇帝书》不应更晚。

至于《皇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如《皇帝书•经法》篇云“王天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德”,文中未见解释。

2014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文学作品阅读——广东卷

2014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文学作品阅读——广东卷

2014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文学作品阅读——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小题。

鹤陆蠡一个初冬的薄暮,弟弟气喘吁吁地从外边跑进来,告诉我邻哥儿捉得一只鸟,长脚尖喙,头有璎冠,羽毛洁白。

大概是白鹤吧。

他说。

他的推测是根据书本上和商标上的图画,还掺加一些想象的成分。

我们从未见过白鹤,但是对于鹤的品性似乎非常明了:鹤是清高的动物,鹤是长寿的动物,鹤是能唳的动物,鹤是善舞的动物,鹤象征正直,鹤象征淡泊鹤是隐士的伴侣,帝王之尊所不能屈的当我们看见它的时候,它的脚上系了一条粗绳,被一个孩子牵在手中,翅膀上殷然有一滴血痕,染在白色的羽毛上,他们告诉我这是枪伤。

瞧它哪种耿介不屈的样子,一任孩子们挑逗,一动也不动,我们立刻便寄予很大的同情。

我便请求他们把它交给我们豢养,答应他们随时可以到我家里观看,只要不伤害它。

大概他们玩得厌了,便毫不为难地应允了。

我们兴高采烈地把受伤的鸟抱回来,放在院子里。

复拿水和饭放在它的面前。

看它不饮不食,料是惊魂未定,所以便叫跟来的孩子们跑开,让它孤独地留在院子里。

第二天一早,我们便起来观看这成为我们豢养的鸟。

它的样子确相当漂亮,瘦长的脚,走起路来大模大样,像个宰相步。

它的头上有一簇缨毛,略带黄色,尾部很短。

只是老是缩着头颈,用金红色的眼睛斜看着人。

昨晚放在盂里的水和饭粒,仍是原封不动。

鹤是吃什么的呢?人们都不知道。

书本上也不曾提起。

从它的长脚着想,它应当是吃鱼的。

弟弟也赞同我的意见。

我们把鱼放在它的面前,看它认识趔趄踌躇,便捉住它,拿一尾鱼喂进去。

看它一直咽下,并没有显出不舒服,知道我们的猜想是对的了,便高兴得了不得。

而更可喜的,是隔了不久以后,它自动到水盂里捞鱼来吃了。

从此我和弟弟的生活便专于捉鱼饲鹤了。

它渐渐和我们亲近,见我们进来的时候,便拐着长脚走拢来,向我们乞食。

我们时常约邻家的孩子来看我们的白鹤,向他们讲些鹤乘轩梅妻鹤子的故事。

受了父亲过分称誉隐逸者流的影响,羡慕清高的意思是有的,养鹤不过是其一端罢了。

2014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和答案详解

2014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和答案详解

2014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周代,尽管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记载不多,但我们还是看到,由于食品安全关系重大,统治者对此非常重视并作出了特别规定。

周代的食品交易是以直接收获采摘的初级农产品为主,所以对农产品的成熟度十分关注.据《礼记》记栽,周代对食品交易的规定有:‚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鬻于市。

‛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记录.汉唐时期,食品交易活动非常频繁,交易品种十分丰富。

为杜绝有毒有害食品流入市场,国家在法律上作出了相应的规定。

汉朝《二年律令》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燔其余……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赃,与盗同法。

‛即肉类因腐坏等因素可能导致中毒者,应尽快焚毁,否则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

唐朝《唐律》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

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

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

‛从《唐律》中可以看到,在唐代,知脯肉有毒不速焚而构成的刑事犯罪分为两种情况,处罚各不相同:一是得知脯肉有毒时,食品的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所剩有毒食品,以绝后患,否则杖九十;二是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致人中毒,则视情节及后果以科罚。

宋代,饮食市场空前繁荣。

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追述了北宋都城开封府的城市风貌,并且以大量笔墨写到饮食业的昌盛,书中共提到一百多家店铺以及相关行会。

商品市场的繁荣,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一些商贩‚以物市于人,敝恶之物,饰为新奇;假伪之物,饰为真实。

如绢帛之用胶糊,米麦之增温润,肉食之灌以水,药材之易以他物‛(《袁氏世范》)。

有的不法分子甚至采用鸡塞沙,鹅羊吹气、卖盐杂以灰之类伎俩谋取利润。

为了加强对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现象的监督和管理,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责。

‚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料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臵为行,虽医卜亦有职。

2014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文学作品阅读——全国大纲卷

2014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文学作品阅读——全国大纲卷

2014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文学作品阅读——全国大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听雨叶延滨写下这个题目,便不自觉地在心里吟诵起那些熟悉的诗篇,而且大多是古人的句子。

雨,大概是古典的。

而且常常当人们进入一种诗化的境况,才会从喧嚣的市井声浪里逃出来,逃出来的耳朵才能听雨。

听雨有三个条件:第一是心静而神动,心静者不为市井或朝野的得失荣辱而悲喜,心平如水,不起波澜;神动者,是心神与自然呼应,天地万象,胸中百感,互交互合。

第二是独处一室,或书房与书为侣,或山中小亭坐对群峰。

第三是有雨。

说到这里,话题的主角就出来了,听雨者,与雨为友,其喜怒哀乐,无不是因雨而起。

我赶走那些如雨脚一般敲击我心窗的诗句,它们虽美,但吟哦的是他人心曲。

雨声已经伴千载百代的人,抒发自己的情怀。

像永不退场的乐师,耐心地为一个又一个的登台者伴奏,他只是在人们不觉察之中,调动自己的琴弦。

疏雨漏梧桐,春水洗杏花,剑门斜雨细,古城涤尘轻。

这些都是人们久唱而常新的曲子,它们让我们只能相信,雨声是个能为每一个人伴奏的好乐师。

这是六月,久旱无雨的京城,下起第一场透雨。

雷声沉沉地滚过,把都市里嘈杂的市声驱走,然后是闪电,是风。

好风啊,让窗外一排高高的杨树,起舞俯仰地欢迎,满世界都是叶子的笑声!然后急急敲下一排雨脚,如碎玉,如奔马,如瀑布狂泻我躺在床上,听雨声从窗外跳进屋里来,又沿着白石灰抹的老墙往上爬,爬出一道道渍印。

这是我最早的记忆,好像是我们搬进那座南方老城一条叫斌升巷的窄街。

那是一个旧公馆,房子是木结构为主的,木框里砌上砖抹上白灰。

我们的房子背墙临街,墙的上部有两只小窗,用来通气透光的。

小窗很高,又从不开,布一张挂满灰尘的蛛网,让人想到许多故事。

故事是雨声送进来的,这是我对这个世界最早的印象:雨夜里两只高墙上的窗,窗上挂着一张蛛网,网不住的雨声和更声漏湿了童年。

(前两年我调出这个城市,妻子说我不喜欢这个让雨水锈满青苔的老城。

)我有一段让大雨泡着的记忆,那是1966年秋。

2014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文学类文本阅读题汇编.doc

2014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文学类文本阅读题汇编.doc

2014 年全国高考文真文学文本(十五)文学文本(新卷Ⅰ)11 .下面的文字,完成 (1) ~ (4) 。

(25 分)古渡叶紫太阳地没到林中去了,晚霞散射着一片凌乱的光,映到茫无涯的淡的湖上,出各种各的色彩来。

微波着似的浪,地吻着沙岸。

破不堪的老渡船,横在枯的下面。

渡夫戴着一尖的斗笠,弯着腰,在那里洗刷一叶断片的船篷。

我地踏到他的船上,他抬起来,血色的昏花的眼睛,望着我大声道:“ 湖,小伙子?”“唔,”我放下包袱,“是的。

”“那么,要等到明天。

”他又弯腰做事去了。

“ 什么呢?”我茫然地,“我多你些不能?”“ ?你有多少呢?”他的声音来得更加响亮了,教似的。

他重新站起来,抛掉破篷子,把斗笠脱在手中,立出了白雪般的,“年,开口就是‘ ’,有就命都不要了?” 我不由得暗自吃了一惊。

他从里拿出一根烟管,地吸足了一口,接着:“看你的子也不是一个老出的。

哪里来的呀?”“从里回来。

” “ 里?⋯⋯”他又停了一停,“是当兵的吧,什么又跑开来呢 ?” “我是假的。

我病了。

”“唔!⋯⋯””两个人都沉默了一会儿,他把烟管在船上磕了两磕,接着又燃第二口。

夜色茫地侵着我的周,浪出了微微的合拍的呼。

我的心里地急,不知道老子到底要玩什么花。

于是,我:“既然不开船,老人家,就我回到岸上去找店家吧!” “店家”,老子用鼻子哼着,“年人到底不知事。

回到岸上去不同湖一的危?到去要退回七里路。

唉!年人⋯⋯就在我船中一宵吧。

” 他擦着一根火柴把我引到船艘后,了我一个两尺多的地方。

好在天气和暖,不至于十分受。

当他再擦火柴吸上了第三口姻的候,他的声音已和多了。

我躺着,一面地听着孤雁唳寂静的空,一面又留心他和我的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人的秘。

“⋯⋯就算你有吧,小伙子,你也不当出来的。

湖上有多少歹人啊!⋯⋯我喜你的孝孩子。

是的,你的一定比我喜你,要是在病中看你跑回去。

只是,我呢?⋯⋯我,我有一个桂儿。

你知道?我的桂儿,他比你大得多呀!你怕不他吧?外人⋯⋯那个候,我儿同着条船。

2014全国高考英语试题汇编阅读之新闻报告类

2014全国高考英语试题汇编阅读之新闻报告类

2014全国高考英语试题汇编阅读之新闻报告类一(2014大纲卷)BSince the first Earth Day in 1970, Americans have gotten a lot ―greener‖ toward the environment(环境). ―We didn’t know at that time there even was an environment, let alone that there was a problem with it,‖ says Bruce And erson, president of Earth Day USA.But what began as nothing important in public affairs has grown into a social movement. Business people, political leaders, university professors, and especially millions of grass-roots Americans are taking part in the mo vement. ―The understanding has increased many, many times,‖ says Gaylord Nelson, the former governor from Wisconsin, who thought up the first Earth Day.According to US government reports, emissions(排放)from cars and trucks have dropped from 10.3 million tons a year to 5.5 tons .The number of cities producing CO beyond the standard has been reduced from 40 to 9 .Although serious problems still remain and need to be dealt with , the world is a safer and healthier place .A kind of ―Green thinking ‖ has become part of practices .Great improvement has been achieved .In 1988 there were only 600 recycling(回收利用)programs; today in 1995 there are about 6,600 .Advanced lights ,motors , and building designs have helped save a lot of energy and therefore prevented pollution . Twenty –five years ago , there were hardly any education programs for environment .Today , it’s hard to find a public school , university , or law school that does not have such a kind of pro gram .‖ Until we do that, nothing else will change! ‖ say Bruce Anderson.60. According to Anderson, before 1970, Americans had little idea about ___A. the social movementB. recycling techniquesC. environmental problemsD. the importance of Earth Day61. Where does the support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ainly come from?A. The grass –roots levelB. The business circleC. Government officialsD. University professors62.. What have Americans achieved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A. They have cut car emissions to the lowestB. They have settled their environmental problemsC. They have lowered their CO levels in forty cities.D. They have reduced pollution through effective measures.63. What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ccording to the last paragraph?A. EducationB. PlanningC. Green livingD. CO reduction【考点】考察新闻报道类阅读【文章大意】作者在本文中把现在的美国环境问题和以前的环境问题进行了比较,尤其是几项数据的对比。

2014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2014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2014·安徽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独木舟之道[美] 西格德·F.奥尔森①移动的独木舟颇像一叶风中摇曳的芦苇。

宁静是它的一部分,还有拍打的水声,树中的鸟语和风声。

荡舟之人是独木舟的一部分,从而也与它所熟悉的山水融为一体。

从他将船桨浸入水中的那一刻起,他便与它一起漂流,独木舟在他的手下服服帖帖,完全依照他的意愿而行。

船桨是他延长的手臂,一如手臂是他身体的器官。

划独木舟的感觉与在一片绝好的雪坡上滑雪几近相同,带着那种轻快如飞的惬意,小舟灵活敏捷,任你摆布;划独木舟还有一种与大地和睦相处,融为一体的感觉。

然而,对于一个划独木舟的人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当他荡起船桨时所体验的那种欢乐。

②掌控独木舟需要平衡,要使小舟与灵活摇摆的身体成为一体。

当每次划桨的节律与独木舟本身前进的节律相吻合时,疲劳便被忘却,还有时间来观望天空和岸上的风景,不必费力,也不必去考虑行驶的距离。

此时,独木舟随意滑行,划桨就如同呼吸那样毫无意识,悠然自得。

倘若你幸而划过一片映照着云影的平静水面,或许还会有悬在天地之间的感觉,仿佛不是在水中而是在天上荡舟。

③如果风起浪涌,你必须破浪前进,则另有一番奋战的乐趣。

每一道席卷而来的浪头都成为要被挫败的敌手。

顶风破浪的一天——巧妙地躲过一个又一个小岛,沿着狂风肆虐的水域下风处的岸边艰难行进,猛然再冲进激荡的水流和狂风之中,如此这般,周而复始——可以确保你晚上睡得香,做个好梦。

在独木舟上,你是独自一人在用自己的体魄、机智和勇气来与狂风暴雨抗争。

这就是为什么当经过一天的搏斗之后,终于在能挡风避雨的悬崖的背风处支起帐篷,竖起独木舟晾干,烧着晚饭时,心中会油然升起那种只有划独木舟的人才会有的得意之情。

乘风破浪需要的不只是划桨的技巧,而且要凭直觉判断出浪的规模势头,要知道它们在身后如何破碎。

荡舟之人不仅要熟悉他的独木舟及其路数,还要懂得身后涌起的波涛意味着什么。

在狂野的水路上,乘着万马奔腾般的风浪冲向蓝色的地平线是何等欢快!④急流也是一种挑战。

2014高考英语试题分类汇编:阅读之文化教育类_Word版含解析

2014高考英语试题分类汇编:阅读之文化教育类_Word版含解析

There was a very naughty boy in the nursery and a teacher who was generally very confident with the children was asked to take charge of him. One day the boy joined a session in the room next to mine. His appearance created an atmosphere of tension. He spent the entire session running around, hitting and kicking, and destroying property.I was in the craft room working with some other children when my co-worker told me that this boy’s teacher was in tears, and could not get control of the situation. As we were talking, the boy ran in. I told my co-worker that I would take care of him.I closed the door. He was full of energy, throwing things around and making a huge mess. But I could see that he was doing all these to annoy me. He needed connection, and this was the only way he knew how to ask for it. So I sat back down and kept quiet. Then he slowed down and began making a rocket. I talked to him about it. We continued like this for a few minutes before I slipped into the conversation:―So what happened today?‖It was purely a question, no blame or anger in my tone. I believe that if I had criticized him, the gate that was slowly opening would have shut firmly closed. He told me that the teacher didn’t let him do what he knew well due to safety but asked him to do what he disliked. He also admitted that he had enjoyed making her run around and saw it as a game. I explained that his teacher had not seen it as a game and was very upset. This again was stated simply as a fact. I suggested that next time he had a session, he talk about what he hoped to do at the start, which might be easier for everyone. He agreed and was quiet for a moment. Then he looked at me with tears in his eyes before quietly asking if he could go to find his teacher to apologize.51. The boy made trouble for his teacher because he ______.A. was accused of destroying propertyB. was told not to yell at other childrenC. was made to do things against his willD. was blamed for creating an air of tension52. Why didn’t the author do anything about the boy’s bad behavior at first?A. She didn’t want to make it worse.B. She didn’t mind the huge mess at all.C. She was tired of shouting and threats.D. She hadn’t thought of a coping strategy.53. The author managed to get the boy to talk to her by ______.A. playing games with himB. giving him a good suggestionC. describing his teacher’s feelingsD. avoiding making critical remarks54. Why did the boy have tears in his eyes in the end?A. He was sorry about his reputation.B. He was regretful about his behavior.C. He was fearful of the author’s warning.D. He was sad for the author’s misunderstanding.【考点】考察文化教育类阅读【文章大意】作者在本文中通过教育一个小男孩,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需要的是沟通和理解。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真题汇编(含答案)解析(14)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真题汇编(含答案)解析(14)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真题汇编(含答案)解析(14)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精神明亮的人王开岭十九世纪的一个黎明,在巴黎乡下一栋亮灯的木屋里,居斯塔夫·福楼拜在给最亲密的女友写信:“我拼命工作,天天洗澡,不接待来访。

不看报纸,按时看日出(像现在这样)。

我工作到深夜,窗户敞开,不穿外衣,在寂静的书房里……”“按时看日出”,我被这句话猝然绊倒了。

一位以“面壁写作”为誓志的世界文素,一个如此吝惜时间的人,却每天惦记着“日出”,把再寻常不过的展曦之降视若一件盛事,当作一门必修课来迎对……为什么?它像一盒水泼醒了我,我浑身打个激凌。

我竭力去想象、去模拟那情景,并久久地揣摩、体味着它……从词的意义上说,黑夜意味着“低息”和“孕育”;而日出,则象征着一种“诞生”,一种“升跃”和“伊始”,乃富有动感、饱含汁液和青春性的一个词。

它意味着你的生命画册又添置了新的页码,你的体能电池又充满了新的热力。

正像分娩决不重复,“日出”也从不重复。

它拒绝抄袭和雷同,因为它是艺术,是大自然的最重视的一幅杰作。

迎接晨曦,不仅仅是感官愉悦,更是精神体验;不仅仅是人对自然的欣赏,更是大自然以其神奇力量作用于生命的一轮撞击。

它意味着一场相遇,让我们有机会和生命完成一次对视,有机会深情地打量自己,获得对个体更细腻、清新的感受。

它意味着一次洗礼,一场被照耀和沐浴的仪式,赋予生命以新的索引,新的知觉,新的闪念、启示与发现……“按时看日出”,乃生命健康与积极性情的一个标志,更是精神明亮的标志!它不仅仅代表了一记生存姿态,更昭示着一种热爱生活的理念,一种生命哲学和精神美学。

透过那枯色晨曦,我触摸到了一幅优美剪影:一个人在给自己的生命举行升旗仪式!与福楼拜相比,我们对自然又是怎样的态度呢?在一个普通人的生涯中,有过多少次沐浴晨曦的体验?我们创造过多少这样的机会?仔细想想,或许确实有过那么一两回吧。

可那又是怎样的情景呢?比如某个刚下火车的凌晨—睡眼怪松,满脸疲态的你,不情感地背着包,拖着灌铅的腿,被人流推操着,在昏黄的路灯陪衬下,涌向出站口。

2014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文学类文本阅读题汇编

2014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文学类文本阅读题汇编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
5分) A.作品以抒情的笔调叙述了渡夫的人
B.渡夫不愿马
因为我担心他谋财害
C.渡夫没有让我回到岸上去,而是让我在他船里过一
D.渡夫在船里把他儿子桂儿
.第二天一早,我被渡夫叫起来之后,目不转睛地瞧着他,
【试题答案】答A给3分,答D给2
B给1分;答C、E不给分。 【试题考点】对小说
” 这可关系到“珍宝斋”的声誉,连伙计都急了,
李老板恣意取笑一番之后,领着一
?莫非咱们真的着了人家的道,收了个赝品?”
说:“玉的确不怎么样,但盒子实实在在是
“既然如此,你为何不说,羞辱李老板一番呢?以
赵老板长叹一声,说:“都在这
得饶人处,且饶人吧!” 一个月后,“珍宝斋”
不久,老街的人发现,“云芳斋”
④东坛井是一条
,街头有一口叫东坛井的千年老井。老井现在是文物,周
,
大院有两套天井一个后花园,一栋小巧的绣楼,
⑤皮匠的手艺好,补的鞋既巴适又牢实。了解他
去当皮匠。皮匠才不这样想,他悠闲自在地
,都认得他,晓得他在意哪一类书,只要看到他
,也没关系,第二天拿
⑥晚上,皮匠一般都待在他的藏书室里。至于
⑦皮匠的生活一直都像这样,很平靜。古城其他人的
)文末“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还是属于小说
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而“后记”则是写作者自己,二者不是同一人;
【解析】回答此题,可从小说和“后记”在情节、主题、
考点定位:此题考点为对作品
F。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王伟锋 老街两边,一溜儿开有十多家古玩店。“珍宝斋”
赵老板不语,站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题(新课标卷Ⅰ)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科学巨人玻尔1927年,第五届索尔维物理学会议在布鲁塞尔召开,激烈的辩论很快就变成了一场爱因斯坦与玻尔之间的“决斗”。

这场辩论在三年后的第六届索尔维会议上战火再续,玻尔获得胜利,他所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因此获得了大多数物理学家的认同,他们对量子力学的解释也被奉为正统解释。

这次辩论就是著名的“爱因斯坦--玻尔论战”,有人称之为物理学史上的“巅峰对决”。

爱因斯坦和玻尔这两位科学巨人的背后,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相对论和量自子力学。

他们的争论旷日持久,几乎所有理论物理学家都被吸引并参与进来,乐此不疲。

尽管两人的科学理论和思想观点始终没能调和,但他们却结下了长达数十年的友谊。

玻尔高度评价他与爱因斯坦的学术之争,认为它是自己“许多新思想产生的源泉”。

爱因斯坦也称赞说:“很少有谁像玻尔那样,对隐秘的事物具有如此敏锐的直觉,同时又兼有如此强有力的批判能力。

他是我们时代科学领域伟大的发现者之一。

”与爱因斯坦更个性化的独自研究不同,玻尔周围聚集着许多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

他不但有革新的勇气,更是一位伟大的伯乐。

他为量子物理学培养和组织了一支创新发展的队伍,人们称之为“哥本哈根学派”。

后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玻恩、海森伯、泡利以及狄拉克等都曾是其主要成员。

哥本哈根学派活动的大本营就是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

该所是玻尔在1917年申请,并于l921年正式成立的。

他以著名科学家的身份为研究所作担保,筹集了大量资金。

在任所长的40年间,他以特有的人格魅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青年才俊,使研究所成为当时全世界最重要、最活跃的量子力学研究中心。

这里先后培养了600多名物理学家。

玻尔使这个科学家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力量发挥到极致,形成了以集体讨论和自由探索为特征的研究风格。

他还经常在此举办非公开的小型年会,邀请各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出席,相互学习,启发交流。

这里没有论资排辈,只有挑战与争鸣,形成了富有激情和活力、不断进取的学术精神,人们誉之为“哥本哈根精神”,这种精神至今仍在科学研究领域受到推崇。

量子力学每前进一步,或多或少都与这个学派科学家的合作研究有关。

可以说,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学派具备了一个科学学派应有的优秀特质。

希特勒上台后,玻尔以访问德国为名,暗地调查德国科学家的安全情况,然后设法把可能受到迫害的犹太科学家转移到安全地方。

他还积极创立和参加丹麦救援组织,尽力帮助逃到哥本哈根的科学家与其他难民。

德国纳粹控制丹麦后,玻尔起初留在国内,与抗敌组织保持密切联系。

他一贯的不合作态度,令纳粹非常恼火。

1943年玻尔受到纳粹分子的威胁,他冒险出逃,历尽艰险,辗转到达美国。

在美期间,为抗击法西斯,他曾参加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在研制过程中,他就考虑到这一研究成果对未来世界的影响,并曾多次接触英美首脑,建议他们及早与苏联达成控制原子武器的协议,但没有成功。

二战后,玻尔积极倡导和实施国际间的科学合作。

l957年,美国福特基金会将第一届“原子为了和平”奖授予玻尔,以表彰他“在全世界迫切需要的原则上,以友好的精神进行科学探索,在和平利用原子能以满足人类需要方面作出了榜样”。

(摘编自邹丽焱《玻尔传》)相关链接①玻尔(1885~1962),丹麦物理学家。

在普朗克量子假说和卢瑟福原子行星模型的基础上,于l913年提出氢原子结构和氢光谱的初步理论。

稍后,又提出‘‘对应原理”。

对量子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

l927年又提出互补原理。

在原子核反应理论、解释重核裂变现象等方面,也有重要贡献。

获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摘自《辞海》第六版)②1918年,玻尔的老师卢瑟福邀请他赴英国工作,他在回信中说:“虽然哥本哈根大学在财力、人员、能力和实验室管理上,都达不到英国的水平,但我立志尽力帮助丹麦发展自己的物理学研究工作……我的职责是在这里尽我的全部力量。

”(摘自戈革《玻尔集》)(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爱因斯坦与玻尔在争鸣中惺惺相惜,爱因斯坦高度评价玻尔的贡献,玻尔也感念爱因斯坦的支持,他们之间建立了长久的友谊。

B.玻尔以自己创办的研究所为平台,通过邀请各国科学家前来交流学习,使团队的成员能有机会博采众长,不断发展量子力学理论。

C.玻尔敏锐察觉到纳粹将要对犹太人实施迫害,及时转移了大批犹太科学家,后来还亲自参加了丹麦的抗敌组织,反对纳粹暴行。

D.玻尔不但有科学家的直觉,也不乏政治家的远见。

他预感到核武器的危害,试图尽力说服各大国首脑达成禁止使用核武器的协议。

E.玻尔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为科学技术的国际间合作及和平利用原子能作出了卓越贡献,并获得了“原子为了和平”奖。

【试题答案】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答C、D不给分。

【试题考点】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概括【试题解析】A项“玻尔也感念爱因斯坦的支持”不恰当,文中说“玻尔高度评价他与爱因斯坦的学术之争,认为它是自己‘许多新思想产生的源泉’”。

C项“后来还亲自参加了丹麦的抗敌组织,反对纳粹暴行”错误,文中说“他还积极创立和参加丹麦救援组织,尽力帮助逃到哥本哈根的科学家与其他难民”。

D项“试图尽力说服各大国首脑达成禁止使用核武器的协议”错误,文中说“建议他们及早与苏联达成控制原子武器的协议”。

(2)为什么爱因斯坦和玻尔的论战被称为物理学史上的“巅峰对决”?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

(6分)【试题答案】①从成员上看,论战双方都是当时物理学界的代表人物;②从内容上看,辩论涉及现代物理学两大基础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③从影响上看,辩论带动了整个理论物理界的学术争鸣。

(每答出一点给2分)【试题考点】分析筛选文章信息【试题解析】“巅峰对决”是指最高级别之间的较量,这主要从对决双方的身份地位、争论内容以及影响力等角度分析。

辩论的爱因斯坦和玻尔都是当时堪称物理学界的巨人;他们的辩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相对论也和量子力学之间的较量;他们的辩论几乎把所有理论物理学家都吸引并参与进来。

(3)文中说:“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学派具备了一个科学学派应有的优秀特质。

”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哥本哈根学派有哪些“优秀特质”。

(6分)【试题答案】①拥有站在学术前沿的核心领导人物;②有堪称骨干的科学家集体;③创造了独特的学术精神。

(每答出一点给2分)【试题考点】筛选文章信息【试题解析】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学派的“优秀特质”主要体现在:团队的领导、骨干成员和团队精神。

哥本哈根学派有着独特人格魅力引领学术导向的领导,有异常活跃成就卓著的科学家团队,并且有富有激情与活力、不断进取的学术精神。

(4)玻尔“特有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8分)【试题答案】①追求真理,在学术之争中胸怀坦荡,不掺杂个人恩怨;②以赤子之心帮助祖国发展物理学研究;③慧眼识才,吸引了大批青年科学家,并为他们提供发展平台;④有人道主义关怀,积极营救受纳粹迫害的科学家。

(每答出一点给2分)【试题考点】探究传主人格魅力【试题解析】玻尔特有的人格魅力表现在:一是在和爱因斯坦的辩论中,积极追求真理,并给予学术之争高度评价,可看出他坦荡的胸怀;二是积极为祖国丹麦工作,积极发展祖国的科学事业,注释②更能说明这一点;三是有革新的勇气,更是一位伟大的伯乐,吸引大批青年才俊,培养了大批科学家;四是积极想方设法营救受纳粹迫害的科学家,充满了人道主义关怀。

(新课标卷II)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⑪-⑷题.〔25分)爱国科学家邓叔群经过清华学堂八年苦读,邓叔群于1923年经考试公费留学美国.两时去的同学大多选择学习外交、银行、军事、法律等专业,只有他不听别人劝告,为了解救贫困的中国农民,一心入读康奈尔大学的农林专业。

留学期间,目睹同胞受到种族歧视,这激发了他为国争光的民族自尊心,决心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

他不仅主科成绩都是A,而且荣获了全美最高科学荣誉学会颁发的两枚金钥趣证幸。

正当他博士论文接近完成时,国内岭南大学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导师惠凑推荐了他,但建议他完成论文后再回去。

邓叔群却认为,学到先进知识报效祖国,正是自己求学的真正目的,于是当即回国。

在回国后的十年中,为搜集我国第一手真菌资料,他手提竹篮,攀山入林,一样一样地采集,逐一鉴定,定名分类。

他先后研究鉴定的真菌种类达一两千种,分隶于数个属,其中首次发现的新属5个,新种121个,为世界真菌资源宝库增添了新标本,在世界真菌学史上为我国的真菌科学谱写了重要的第一章,向世界宣告了中国有自己的真菌科学。

在世界著名真菌分类学家考尔夫教授总结的康奈尔大学120年来作出突出贡献的41位真菌学家中,他是唯一的东方人。

抗战开始不久,为了使自己的研究与国计民生关系更为直接,邓叔群转向了林业研究。

他带领助手深入云南、西康、四川一带,勘察森林资源状况。

他们冒风雨,顶烈日日,忍饥寒,摸清了该地区森林资源的组成、分布、蓄积量及病虫害等情况,给制了中国的早期林型图,并提出了合理经营、开发和管理原始森林的研究报告,为大后方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

其中森林的材积估算、轮伐期、更新方法、造林方针等,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后来,邓叔群拒绝就任农林部副部长,而在甘肃省建设厅厅长张心一的支持下,举家奔赴甘肃,开始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的研究。

经过几年艰苦奋斗,成功创办洮河林场及三个分场,建立了一整套保证森林更新、营造量大于采伐量的制度,创建了以科学的方法经营和管理森林的新模式。

邓叔群认为,水利和林、牧之间具有密切关系,要根治黄河水患,就必须三者并重。

为保持黄河上游水土、减轻下游灾害:他提出了森林生态平衡理论。

1948年,邓叔群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随后,中央研究院要求全体高级研究人员迁往台湾或去美国。

他不仅自己明确表示决不离开,还动员其他同宁共同抵制。

他对家人说:“别忘了自己是中国人,要为民族富强而奋斗终生,我决不跟腐败的国民党去台湾,也不去美国。

”其实在他内心深处,对共产党抱有希望和向往,愿与民族同甘苦,共命运。

后来,他早年的学生沈其益受东北解放区领导委托,特地到上海邀请他去东北筹办农学院,他欣然接受邀请,并在半年的时间内,带病编写出一整套农林大学的教材钢要。

作为沈阳农学院创建总指挥,他辛勤工作,调度有方,快速、高效地完成了建设设务。

邓叔群生活俭朴,不图物质享受,新中国成立后,他把抗日战争前在南京购建的花园洋房捐献给国家,还三次主动提出减薪,抗美援期时,他将自己的积蓄捐作军用。

1960年,他受林业部委托,举办森林病理学培训班,为各省培训出教十名专轰技术骨干。

培训结束后,他谢绝巨额酬金,只留一张结业合影作纪念。

邓叔群一生的选择,都从人民和祖国的需要出发,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科学报国的埋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