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资料专题4.2山地的形成(教学案)含解析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案

高中地理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案

高中地理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山地的定义及分类。

掌握山地形成的主要原因。

理解山地地貌的形成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地理现象,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增强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山地的定义及分类。

山地形成的主要原因。

山地地貌的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山地地貌的形成过程。

山地形成原因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世界著名山地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山地的地理特征。

2.课堂讲解(1)山地的定义及分类山地是指地表相对高度较大,坡度较陡,起伏明显的地形。

山地按高度可分为低山、中山、高山和极高山。

(2)山地形成的主要原因地壳运动:地壳的抬升和下降,使地表产生高低起伏。

河流侵蚀:河流侵蚀作用使地表逐渐形成山谷和山脉。

风化作用: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山地地貌。

(3)山地地貌的形成过程地壳运动:地壳的抬升和下降,使地表产生高低起伏。

河流侵蚀:河流侵蚀作用使地表逐渐形成山谷和山脉。

风化作用: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山地地貌。

3.案例分析以喜马拉雅山脉为例,分析其形成原因及地貌特征。

4.小组讨论山地形成的内外力因素有哪些?山地地貌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鼓励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释。

四、作业布置1.阅读教材,整理山地形成原因及地貌特征。

2.观察身边的地理现象,分析其与山地形成的关系。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环节,使学生了解了山地的定义及分类,掌握了山地形成的主要原因和地貌形成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部分学生在理解山地形成原因方面仍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关注和引导。

重难点补充:课堂讲解(1)山地的定义及分类“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我们在生活中见到的山地有哪些特征吗?”(2)山地形成的主要原因“那么,山地是怎么来的呢?它的形成有哪些主要原因呢?”“我们要知道,地壳运动是山地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

高中地理必修1精品学案4:4.2 山地的形成

高中地理必修1精品学案4:4.2 山地的形成

4.2 山地的形成课题:山地的形成编写人: 审核人:审批人:山岳的类型不同,其共同特点是地表起伏大、崎岖不平,对我们人类生产、生活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山区,公路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的形态,村庄为什么会沿河流分布?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1.山区对交通线的布局有哪些影响?2.“之”字型的交通线通常布局在哪里,为什么?3.地形对交通线的密度有哪些影响?4.影响交通线布局的主要因素包括哪些方面?①山岳地区修建交通运输干线的成本高、难度大;②建造公路的成本、技术难度较铁路小。

所以,一般情况下,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主要以公路为主,而后才是铁路在山岳地区交通运输建设选线一般应按地形来确定路线的走向。

原因:①节约建设成本的需要;②降低技术难度的需要;③工程施工安全的需要;④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运营安全性的需要。

一般来说平原、缓丘、山间盆地、河谷等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方线网密度大山岳地区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较多的客货流,从而提高营运[例]山区某中学组织学生调查公路选线原则,下图是他们从有关部门得到的设计方案图,对此他们提出了如下问题,请你完成下列问题。

(1)该地区计划修建B镇到A镇公路,①与②两个线路方案中,较合理,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修建B镇到D城市的公路没走直线,绕道经过C镇的原因是什么?(3)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往往需要________。

A~B和C~D的直线距离相等,A~B线路的弯曲程度和总长度要________C~D线路。

2019-2020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学案:4.2+山地的形成+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学案:4.2+山地的形成+Word版含解析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学习目标定位,1.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2.学会运用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基本形态及地貌表现。

3.能够利用相关数据,从技术要求、工程量和造价等方面的差异,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的影响。

知识体系导引知识点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1.褶皱山(1)褶皱的概念: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2)褶皱基本形态褶皱基本形态⎩⎪⎪⎨⎪⎪⎧ 背斜:一般岩层向上拱起,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地貌一般发育为山岭,但常被侵蚀成谷地(如图中字母A 处所示)向斜:一般岩层向下弯曲,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地貌一般发育为谷地,但因岩层受挤压,变得紧密,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如图中字母B 处所示)[学法指导]辨析各内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不同的内力作用会使岩层发生不同程度的弯曲和变形。

例如,岩层地壳运动中的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

褶皱中的背斜向上弯曲,多形成山地;褶皱中的向斜向下弯曲,多形成谷地。

[规律总结]位于大地形单元交界处易形成交通要道如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交通联系几乎都要经过河西走廊;大型山脉的垭口也易形成交通要道,如中尼公路、中巴公路就经过多个垭口。

(3)板块构造学说①岩石圈可以划分出六大板块。

②板块运动⎩⎪⎨⎪⎧(背离运动:地壳张裂而形成裂谷或发育为海洋)相对运动:(相互碰撞、褶皱隆起而形成高大的褶皱山系)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断裂构造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的单元,这些单元叫作板块。

2.断块山(1)断层的形成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断层(如图)。

(2)位移⎩⎪⎨⎪⎧ 水平方向:错断原有各种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垂直方向:其中相对下降部分形成谷地或低地(图中乙处),如我国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相对上升部分成为山岭或高地,又叫断块山(图中甲处),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等[学法指导] 判断断层的方法岩石受力破裂,能否形成断层,关键是看两侧的岩体是否沿断裂面发生明显位移,若只发生破裂而无位移,则只能是断裂构造而非断层。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4.2山地的形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4.2山地的形成

4.2 山地的形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

2.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3.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3.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以小组协作讨论的方法学习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和“板块学说”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对山地形成的学习,树立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3.火山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学方法】演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课件展示不同山地图片)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的骨架。

山地有很多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山地是怎么形成的呢?山地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

我们就以它们的形成为例,来看看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中,究竟有什么样的作用。

(板书)山地的形成(学生活动1)学生阅读教材P73页内容,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褶皱、褶曲?褶曲的基本类型?(学生回答)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

整个褶皱中,有很多个波状弯曲,每一个弯曲就是褶皱的一个基本单位,叫做褶曲。

有的褶曲向上弯曲,有的褶曲向下弯曲。

我们根据岩层形态的不同,将褶曲分成两类:背斜和向斜。

2.背斜和向斜的形态有什么不同?岩层的新老关系上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优秀教学案例:4.2山地的形成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优秀教学案例:4.2山地的形成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会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如观察和分析不同地区的山地地形,实地考察和资料搜集,研究山地地形对当地环境和经济的影响。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提高他们的地理实践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演示、探究、小组合作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际案例,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山地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交流,学生能够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例如,我会先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如“山地是如何形成的?”、“山地地形对环境有哪些影响?”等,让学生思考和讨论。然后,我会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提出更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通过问题导向教学策略,学生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在本节课中,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他们共同探讨和解决山地形成和相关问题。
在情境创设中,我会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山地地形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提高学习效果。
(二)问题导向
问题导向教学策略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究能力。在本节课中,我会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了解山地形成的知识和山地地形对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优秀教学案例:4.2山地的形成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是山地的形成,是高中地理必修1中的重要章节。学生需要理解山地形成的原因和过程,以及山地地形对环境和经济的影响。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我设计了一节以小组合作为主体的探究性教学活动。
首先,我会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不同地区的山地地形,理解山地形成的原因。然后,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每组选择一个山地地形,通过实地考察和资料搜集,研究该山地地形对当地环境和经济的影响。最后,各组汇报研究成果,进行分享和讨论。

高中地理必修1教学设计14:4.2山地的形成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1教学设计14:4.2山地的形成教案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结合具体图像,了解褶皱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2.能在示意图上识别和判断背斜和向斜,并了解其在工程上的应用。

3.理解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并能够明白其形成的原因。

4.能够结合实例,理解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特征。

5.知道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6.学会分析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外力因素。

2.通过案例,尝试联系实际,培养动手演示、判读图像、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地理问题的兴趣,从而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

『重点难点』
1.褶皱山与断块山的形成是本节的重点
2.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是本节的重点
3.背斜和向斜的判断,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是本节的难点。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4.2 山地的形成》教案 Word版含解析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4.2 山地的形成》教案 Word版含解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在整体上把握内、外力作用及岩石圈物质循环对地表形态变化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山岳的形成和发展来理解、掌握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态的塑造方面的作用过程,以及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交通运输)的影响。

该部分教材以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为例,具体解释了内部地貌的演化过程。

为了让学生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在褶皱山和断块山部分,教材先剖析了褶皱和断层的发育过程,然后具体介绍了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过程。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该部分还以交通运输为倒,分析了山岳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影响。

课程标准中要求结合实侧.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因素.并根据本地条件进行地质、地貌的野外观察。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山岳的形成,是上节所学内容的具体应用,教学时要注意与案例相结合,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野外考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维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以山岳为例.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断块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举例说明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典型山岳案例的分析及对当地典型地貌的实地考察、学习和探究,掌握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通过分析山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进一步理解人地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案例分析和实例研究,激发学生学习地理、探究自然的兴趣和热情,通过对山岳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探究,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运用综合的观点来分析常见的地表形态及其成因。

学习重点、难点:背斜、向斜的特征及其判别;地形倒置的成因;断层的特征及其形成的地貌;火山的形态特征;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二、教学思路设计本节课教学以山岳地貌演变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知识系统为依据,以培养学生观察、实践、分析和归纳能力为目标.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教学设计中注意了“四个结合”,即: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相结合;传授文化知识和提高综合素质相结合;优化教学过程与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4.2山地的形成 教案1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4.2山地的形成  教案1
(2)下图中的甲、乙两处由内力作用形成;丙、丁分别为典型的向斜山和背斜山。(×)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知,甲为峰林,可确定为喀斯特地貌,甲处为流水的溶蚀作用,为外力作用形成;乙处是砂岩,为沉积岩,外力的堆积作用形成;根据岩层形态知丙处为背斜山,丁处为向斜山。
(3)下图是我国亚热带某旅游名山景观照片。该山山顶海拔3 099米,属山地针叶林带。形成图中构造地貌的地质作用是断裂上升。(√)
②垂直方向
3.火山
(1)成因: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2)组成:包括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
思考,填写知识梳理
三、关注学生反馈,展示学生探究成果,教师精讲示范:
精讲
1.褶皱与断层的比较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判断方法
从形态上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3)利用地质构造确定工程建设——避开断层带、背斜建隧道
在断层地带建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坍塌。断层能加大地震烈度,地震发生时,有断层处的地区烈度会变大。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修筑铁路、开凿隧道时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向斜是雨水汇集区,隧道可能会变为水道。背斜是隧道的良好选址。在背斜处开采煤炭等,易发生瓦斯爆炸事故;在向斜处开采煤炭,易发生透水事故。
解析由图片可知该山的一侧是断崖,由此可推出其形成应该与岩层断裂上升有关,属于断块山。
下图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读图,回答2~3题。
2.属于背斜谷的地方是()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4.2山地的形成 教案2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4.2山地的形成  教案2

“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设计课题:人教版必修二第四章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课标分析】课标要求: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课标解读:本条“标准”同分析农业区位因素“标准”的要求基本相同。

但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性质不同,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也不同,农业生产的“天然性”使农业生产地域类型显得相对简单些,而工业生产不论从部门来说,还是从布局来说,都更复杂些。

但是由于工业的“非天然性”比较突出,教学中更适合使用“模拟”“游戏”“角色扮演”的方式。

例如,可以根据学校条件选择学习方式:如果学校条件许可,可以让学生通过使用计算机模拟软件进行学习。

计算机软件可以设计成模拟或游戏的模式,给出一些供选择的工业地域类型,再列出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当学生改变某个因素时,工业地域的生产会受到某种影响,其结果通过某种形式反映出来,供学生下一步的学习提供依据。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模拟来自各种不同的工业地域类型的地方行政官员,让他们选择适当的条件发展生产,在对选择结果的讨论中学会分析工业区位的影响。

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也可以通过案例的方式学习。

农业区位和工业区位两条“标准”主要从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工业生产影响的角度学习人与环境的关系。

二者在帮助学生认识区位因素方面有共同之处,教师可统筹考虑这两个内容的学习方式。

【教材内容分析】本节《工业地域的形成》主要是由“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两个框题组成,是对前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内容的深化,同时也为第三节“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学习做铺垫,在教材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一目“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从工业联系到工业地域的出现,其间存在着前因后果的关系,在学习时要注意其中的联系。

工业集聚又许多明显优势,正是这些优势的存在,才使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成为可能。

第二目“工业分散于工业的地域联系”,工业分散也是工业联系的结果,这种分散的前提条件是科技的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资料1.理解地壳运动形成的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的成因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掌握地质构造在找水、找矿、工程建设等方面的实践意义。

3.理解山地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以景观图、剖面图等为背景,考查某地地质构造类型、构造地貌及其成因。

以区域图、等高线图等为背景,考查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考查频度较高,选择题和综合题均可命题。

一、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1.褶皱山(1)褶皱①形成原因:强大的挤压作用。

②基本单位:褶曲。

③两种形态:背斜和向斜。

(2)板块运动与褶皱山系板块划分板块运动形成的地貌地球岩石圈划分为六大板块背离运动张裂区—裂谷或海洋相对运动碰撞区—高大的褶皱山系2.断块山(1)断层①内力作用:强大的压力和张力。

②标志:两侧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2)断层的地貌类型位移类型地貌类型水平方向会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垂直相对下降形成谷地或低地方向相对上升发育成为山岭或高地3.火山(1)形成: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地表而形成。

(2)组成:图中甲火山口和乙火山锥两部分。

【特别提醒】(1)褶皱构造并不是因地壳的垂直运动形成的褶皱构造是在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形成的,故显示的是地壳的水平运动,所以地壳的水平运动形成了褶皱。

(2)岩层发生断裂不一定形成断层岩层在内力作用下发生断裂,但如果没有沿断裂面发生两侧岩体的错动,则不会形成断层。

1.常见的地质构造褶皱断层背斜向斜从形态上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图示2.地质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质 构造 褶皱断层背斜向斜未侵蚀地貌常形成山岭常形成谷地或盆地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

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侵蚀后 地貌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沟谷,有时有泉、湖泊图示3.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可通过下图进行理解。

二、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地形对交通运输方式的影响 原则原因举例山地、丘陵地区优先发展公路,其次是铁路运输①山区修建交通运输干线的成本高、难度大; ②建造公路的成本、技术难度较铁路小西藏先有新藏、青藏、滇藏等公路,后有青藏铁路河网密集的平原地区可发展水运河网密集的地区、天然河道较多、开挖运河方便长江中下游地区2.地形对线路走向的影响 原则原因山区的线路一般选择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且线路多呈“之”字形弯曲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呈“之”字形弯曲可以减缓道路的坡度平原地区线路受限较小,一般呈网状分布,但一般应避开沼泽、少占耕地、少过河,尽量经过村镇、小城市,且离大中城市的距离较近节约建设成本、保证运输安全、节约用地、满足运输需求避开断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的地区保证运输安全,减少灾害的影响3.地形对线网密度的影响高频考点一 地质构造的判断分析(2017·江苏高考)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 .甲乙丙B .乙丙甲C .丙乙甲D .丙甲乙 2.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 A .1 B .2 C .3 D .4【变式探究】(2016·浙江高考)下图为某河谷地质、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

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

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

完成(1)~(2)题。

(1)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和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A.向斜东侧大B.背斜东侧小C.向斜西侧大D.背斜西侧小(2)矿产调查发现,在此河段的河床沙中有某种贵重金属矿产,但由于河水深不易开采。

图中所示地点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矿物的是( )A.甲B.乙C.丙D.丁【答案】(1)C (2)B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岩层的新老关系可知,河谷处岩层中间新、两侧老,为向斜构造。

根据河流阶地形态及相同沉积物分布的高度可知,西侧地壳抬升的幅度更大,故选项C正确。

第(2)题,由题目材料可知,这种贵重金属矿产存在于河床沙中,图中乙地广泛分布着流水沉积形成的沙和卵石,故该地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矿物,选项B正确。

【方法规律】判断地质构造的三个“依据”(1)依据形态判断背斜与向斜: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利用此方法判断时,要把缺失岩层补画完整(如下图中乙处)。

(2)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背斜与向斜。

在岩层弯曲不明显的地质构造图中,在水平方向上显示出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的是背斜;而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的是向斜(如下图中A所示为背斜,B所示为向斜)。

(3)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岩体是否受力产生破裂;二是看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是否有明显的错动、位移。

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才是断层,若只有破裂但无位移则不是断层而仅为断裂(地质学上将这类断裂称为节理)。

高频考点二地质构造及其地质过程分析断层形态多样,如果破裂面两侧岩块的运动只在水平方向上,并且平行于断层面,那么这种断层叫走向滑动断层,简称走滑断层。

如果两侧岩块沿断层面作上升下降的相对运动,则是倾向滑动断层。

其中,上盘相对下盘(断层面倾斜时,断层面上部的岩块称为上盘,下部的称为下盘)向下运动的倾向滑动断层是正断层;反之是逆断层。

读常见断层形态示意图(下图),完成3~4题。

3.关于断层,我们可以推断( )A.正断层是岩层受拉力形成的B.所谓逆断层就是常说的地垒构造C.走滑断层常形成裂谷和块状山地D.受外力侵蚀,正断层可转化为逆断层4.大的断层往往出现在板块边界。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正断层多出现在板块的消亡边界B.逆断层的附近常有褶皱构造出现C.走滑断层只分布在板块生长边界D.大洋中脊附近多为逆断层构造【变式探究】浮来山因山顶岩石类型在东西两侧30千米内绝无仅有,被古人称为浮来峰、飞来峰,有人用推覆构造来解释其成因。

推覆构造是一种岩层位移很大的断层构造,其上盘岩层自远处推移而来,上覆于相对停留在原地的岩块之上。

读推覆构造示意图,完成5~6题。

5.图中岩层按照年龄由新到老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B.③②④①C.②④③①D.①④③②6.据题干材料推断浮来山的形成过程是( )A.外力侵蚀—水平挤压—断裂下陷—推移上覆B.水平挤压—岩层断裂—推移上覆—外力侵蚀C.水平挤压—断裂下陷—推移上覆—地壳上升D.推移上覆—水平挤压—岩层断裂—断块抬升【答案】5.C 6.B 【解析】第5题,先要结合地质构造图理解新的概念——推覆构造,然后以黑色岩层为参照岩层进行新老关系推断。

在没有发生水平挤压时,老岩层在下,新岩层在上,最上面的②岩层最新,最下面的①岩层最老,黑色岩层之上的④岩层要比黑色岩层之下的③岩层新。

选C。

第6题,据地质构造图推断,该处岩层先是水平挤压并发生了断裂,之后左边岩块在相对运动中推移到右边岩块之上,经过长期的外力作用,上覆岩块中破碎的部分被侵蚀,剩下孤零零的浮来山。

选B。

【方法技巧】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1)根据地层层序规律确定: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形成的,因而一般规律是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

(2)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3)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

(4)根据海底岩石形成和扩张过程判断: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

高频考点三山区公路路线的选择读我国西部某区域水系图,回答1~2题。

1.两河流流经地地质构造的名称和走向为( )A.裂谷、东西走向B.断层、东北—西南走向C.背斜、西北—东南走向D.向斜、东北—西南走向2.计划从图中的M到N修建一条公路,假设所经河流的水文和地质状况都相同。

四个方案中,最合理的是( ) A.甲B.丙C.乙D.丁【变式探究】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

读图,回答(1)~(2)题。

(1)甲河与乙河的分水(脊)线是( )A.KLOP线B.KMOP线C.KMNQ线D.KPQ线(2)拟在K点与T点之间选择起伏较平缓的路线,修建供拖拉机通行的道路,合理的路线是( )A.KRQPT线 B.KMNQPT线C.KLOPT线D.KST线高频考点四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四川达州至重庆万州高速公路(万达高速公路) 已于2015年全部建成通车。

下图为万达高速公路穿过川东山区的景观图,回答3~4题。

3.该路穿越山区时不呈“之”字形,而是逢山开隧道,遇沟建桥梁,尽量取最短距离。

其原因主要是( ) A.节省运营时间,提高运输效率B.减少所经聚落,减少拆迁量C.缩短公路里程,节省建设投资D.减少对土地占用,保护耕地资源4.影响万达高速公路施工的最大障碍是( )A.资金B.地形C.技术D.移民高频考点五地质剖面图的判读地质剖面图是对某一地质构造所作的垂直剖面图。

包括单纯的地质剖面示意图(图1),地表景观与地层结构示意图(图2),地质构造示意图(图3)。

判读内容主要是根据地质剖面图判读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背斜和向斜的形态特征,地层形态和发展演变等,或分析并判断该地区的岩石类型及其矿产分布状况等。

图1 图2 图3【判读技巧】1.判读此类图表应知应会的基础知识(1)地壳的物质循环过程中,通过内外力的共同作用在地球表面形成了一系列的地层结构,以沉积岩层为主,一般情况下,先形成的岩层在下,后形成的岩层在上。

(2)地壳运动使水平岩层发生了一系列的弯曲变形,直接影响了多种多样的地表形态的形成,岩层向上弯曲形成背斜构造,多形成山地,岩层向下弯曲形成向斜构造,多形成谷地,岩层发生断裂错位,形成断层构造,多形成断块山地。

(3)岩浆活动常常使冷凝而成的岩浆岩脉侵入到水平分布的沉积岩层中,其岩脉接触带上层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4)在内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表形态会不断遭受外力的侵蚀作用,从而会导致某些岩层的缺失。

2.此类图的判读流程例5、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其中C 为沉积物,B 、F 、G 为沉积岩,A 、D 为不同时期的岩浆岩,E 为变质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