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案新部编本《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违、妄、执”等生字,结合语境理解词语,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读懂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在质疑理解、感情朗读、想象写话的语言实践过程中体会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着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3、初步了解通过侧面描写烘托人物,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重点:读懂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感受伽利略敢于质疑、追求真理的执著精神。
教学准备:学生:了解伽利略,熟读课文;教师: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初读感知1、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名人,他就是——伽利略。
1)你们了解他吗?师介绍: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同时是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者。
2)课文中有一段话介绍了年轻时的伽利略,出示: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称他为“辩论家”。
他提出的问题很不寻常,常常使老师很难解答。
读读这段话,你感受到伽利略年轻时是个怎样的人?你从哪个词语感受到的?抓“很不寻常”,“常常”,“辩论家”。
(善于思考,善于发问。
)(你说得很好,抓住了重点词语来体会)还有谁也能这样说,抓重点词语是体会句子的好方法,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用这种方法来学习课文的句子。
3)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其实伽利略真正为世人所认识、熟悉,还得缘于他年轻时一次伟大的试验。
这个实验就是——2、引导读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强调多音字“着”3、检查预习:课前我们进行了预习,现在我来检查一下你们预习得怎样?4、认读词语。
辩论寻常解答信奉容许违背曾经拖住拴住解释教授宣布固执比萨城胆大妄为1)读词语:“辩”的形近字,有没有好办法记住它们?出示顺口溜:一点一撇仔细辨,中间有言来争辩,找到丝线扎小辫。
四年级语文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秀教学案例
1.通过预习、课堂阅读和课后复习,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利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运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细节,培养细心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举例说明重力现象,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2.学习伽利略敢于质疑、勇于实践的精神,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不畏困难的态度。
3.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他们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团队精神。
4.培养学生尊重科学、敬畏自然的价值观念,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文情境,教师将通过多媒体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一个生动、具体的科学探究场景。通过视觉、听觉的冲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教师以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启学习之旅。
(四)总结归纳
1.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总结出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科学原理。
师:“通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得出了结论:在地球表面,不考虑空气阻力的情况下,所有物体都将以相同的加速度自由下落,这就是重力现象。”
2.教师强调伽利略敢于质疑、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鼓励学生学习这种精神。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写一篇关于重力现象的小短文。
3.讲解伽利略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学习他的探究精神。
师:“伽利略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敢于质疑权威,勇于实践。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2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学习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着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4、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学习重点1、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着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2、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学法提示:亲爱的同学们,想完成以上学习目标,我们要多读几遍课文,借助书上的插图、黄色泡泡、课后习题,思考:伽利略为什么会那么想、那么做?为什么能那么想那么做?学习准备:你想了解伽利略、亚里士多德吗?还想知道那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吗?快去查找这些资料。
相信你最能干。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把你知道的关于伽利略、亚里士多德的故事讲给同学、老师听一听好吗?课前做一下准备啊!☆加油站☆我在家里给家人做了练习了,课堂上我要敢于表现2、请你多读几遍课文,相信你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通课文并完成以下几个问题:①书写并会听写下列字词,争取写正确,写美观。
伽利略辩论信奉违背一磅拴住拖住宣布固执比萨城胆大妄为解释②在写“释”这个字时应注意左边共()笔;“执”是(zhí)、还是(zh ǐ)③、请注意本课的多音字并标注拼音:着.()地更.()正的.()确胆大妄为.()④、你打算怎样区分这三个字:辨辩辫3、你一定能理顺一下文章脉络:本篇课文讲述了哪位科学家的一件什么事?作者赞扬了他什么精神?。
课文的、两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从到自然段讲了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话由怀疑——反复验证——公开试验的过程,并说明了道理是:4、初读课文后你有哪些疑问想与同学交流:(二)深入感知,学习探究1、课文为什么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为题,作者想表现伽利略的品质为什么还写亚里士多德和“人们”呢?学法提示:读全文思考,事情是因为什么引起的?在“人们”的眼中伽利略与亚里士多德有什么不一样。
新课程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伽利略、辩论、信奉”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伽利略的质疑,反复试验,公开试验求证真理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了解伽利略试验的经过,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着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了解伽利略的质疑,反复试验,公开试验求证真理的过程。
感悟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
四、课前准备了解伽利略、亚里士多德人物生平。
五、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初识人物。
(出示比萨斜塔图片)你认识这塔吗?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比萨斜塔,它之所以举世闻名有两个原因:一是它在建造过程中就已经倾斜,但至今未倒;二是在公元1590年,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在这里做过一次著名的公开实验。
板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指名读课题,纠正读音——齐读课题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位科学家——伽利略(板书)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课文讲到了两个人,他们到底是什么人?请快速浏览课文,提取人物信息。
2.反馈点拨随机辨析学习词语串:(1)信奉(与相信辨析)信奉不容更改的真理——亚里士多德犹如神明,没有人会怀疑补充亚里士多德的伟大功绩(2)辩论家不寻常才25岁已经当了教授——伽利略年轻有为,勇于挑战补充伽利略生平3.用文中关键词语及课外了解,给这两个人物写一写初步印象。
4自由读课文,用铅笔标记出不明白的地方,学生尝试独立阅读理解。
5质疑问难,集体讨论。
①亚里士多德的哪句话使伽利略产生了怀疑?②伽利略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结论?③伽利略提出要公开试验时,人们有哪些反响?三品读课文,精讲研究。
㈠细析亚里士多德的话。
1.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真理”见解不同,能用简洁的语句来说一说吗?亚里士多德的见解:10磅的铁球先落地,1磅的铁球后落地。
伽利略的见解:两只铁球同时落地。
2.伽利略是怎么思考,提出疑问的?3、提问:读了这几句话后,你有什么感想?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交流。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秀教案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4、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和人物心理、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看图导入新课:出示课文插图,认识这座塔吗?这就是世界闻名的——比萨斜塔。
它之所以闻名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它在建筑过程中就已经倾斜,但至今不倒;另一个原因是在1590年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是在这座斜塔上做了著名的实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板书)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课文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主要写什么。
2、读后交流:(1)出示第一组词:着地当作、胆大妄为不容更改的确、违背发现了什么?(多音字)(2)出示第二组词语:辨辩辫()论家不寻常解答你觉得应该填哪个?怎么区别这三个字?(一点一撇仔细辨,中间有言来争辩,找根丝线扎成辫)用这三个词,说说读书时期的伽利略。
(3)出示第三组词语:伽利略、疑问、试验、比萨斜塔用上这四个词来介绍一下课文主要讲什么?三、聚焦“胆大妄为”1、当伽利略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时,人们有什么反应?出示: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2、自由读这两句话,说说你读出了人们对伽利略是一种怎样的态度?从哪些词看出?3、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出当时人们对伽利略的态度吗?4、过渡:当时的人们对伽利略的评价是“胆大妄为”、“固执”,请你再细细地品读全文,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伽利略真是“胆大妄为”,极其固执,用浪线画出有关句子。
四、感悟人物形象(一)研读“胆大”,感受“怀疑”之勇敢1.出示语句:“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小学语文教案范文(通用7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基础上回答“思考·练习”中1、2、3的问题。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4、学生能从伽利略敢于大胆怀疑大哲学家的说法,并通过反复试验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的,认识到权威的话往往不全是对的,教育学生学习伽利略破除迷信,献身科学的精神。
【重点、难点】1、重点:教学目标1、2。
2、难点:教学目标2、3。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埋下伏笔1、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有没有人怀疑过这句话?为什么?2、引出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⑴ 有这样一句话,千百年来从没有人怀疑过:(课件出示)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⑵ 分析这句话:你们懂这句话么?(想读就读)强调什么?(速度与重量有关)板书。
二、简介人物,激趣生疑1、这句话是谁说的?简介亚里士多德:他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同时也是科学家。
在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
2、书上是怎样介绍伽利略的?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
他25岁时就已经当上了数学教授。
三、整体感知,把握主题过渡:一位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一位是25岁的数学教授,他们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1、快速读课文,想一想:他们的联系主要围绕一个什么问题?2、学生说,师总结:两个铁球____着地(板书)3、加上两个字就是伽利略的观点。
(同时补充板书)过渡:谁对谁错呢?四、质疑讨论,精讲研究细析亚里士多德的话:1、再次出现亚里士多德的话:(集体读)⑴ 这是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在当时的情况下人们会对他的话怀疑么?为什么?⑵ 哪些词最能体现?(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信奉、责备)“信奉”是什么意思?(相信的程度深,信仰、崇奉)“责备”在什么情况下责备?(在人们怀疑亚里士多德说的话的情况下。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15篇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15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1一、学习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读写11个生词。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读出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和人们的态度,体会伽利略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3.学习心理描写、侧面描写等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伽利略实验的过程与结论,并受到启发,初步学习心理描写、侧面描写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三、教学时间:80分钟(两课时连上)四、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新词;2.明确课文讲了什么故事;3.能用自己的话简单介绍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生平及主要成就。
(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资料的能力)五、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1.指名读课题。
(引导学生读准字音:“着”字在“着地”中读“zháo”;在“着陆”中读“zhuó”。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屏幕出示,指名认读。
(2)交流易读错、写错的字。
(重点引导学生关注“固执”一次中“执”的读音——单读时读“zhí”,连起来读时,读“zhi”)(3)交流自己理解的和不理解的词语。
(4)__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学生可以叫简练的概括,也可以简单复述的方式讲故事),引导学生明白,“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这件事情的结果。
(5)学生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从生平和伟大贡献两方面用自己的话介绍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
(出示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头像)(二)结合课文,深入了解两位科学家。
过渡:同学们通过课前查阅资料对两位科学家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文中是如何介绍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1.学生通读全文,了解两位科学家。
2.重点检查学生读课文前两自然段,并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介绍的关键词发现:伽利略:25岁年轻教授辩论家(讨论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辩论家?):(1)能言善辩(2)善于质疑别人的观点(提出不寻常的问题)(3)说话有理有据……亚里士多德:20__多年前哲学家信奉真理(奉若神明)引导学生揣摩人们的心理,朗读“责备的话”。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现象,了解重力加速度和自由落体运动的相关知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问题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分析问题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通过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原因。
2.难点:帮助学生理解重力加速度和自由落体运动的相关知识,以及如何通过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推理。
三、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两个相同重量的铁球、一个计时器、一个台球台或平坦的硬地面。
2.实验器材:尺子、天平、试管、水。
四、教学步骤:Step 1 引入1.利用实物或图片引入本课教学话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现象。
2.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我们同时放下两个相同重量的铁球,它们会怎么样?Step 2 实验操作1.将台球台或平坦的硬地面放在实验桌上。
2.取出两个相同重量的铁球,并称重,确保它们的质量相同。
3.将两个铁球同时放下,并用计时器记录下它们同时着地的时刻。
Step 3 实验结果1.将实验数据记录并进行分析。
比较两个铁球的着地时间是否相同,是否符合我们的预期结果。
2.引导学生探讨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原因,并解释为什么两个具有相同质量的物体在受到相同作用力的情况下能够同时着地。
Step 4 科学解释1.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两个铁球能够同时着地?帮助学生理解重力和自由落体运动的相关知识。
2.解释重力加速度和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以及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原理。
Step 5 拓展思考1.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两个铁球质量不同,它们是否会同时着地?如果两个铁球被同时推出斜面,是否会同时着地?2.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情况下的实验现象,并进行分析和解释。
五、课堂小结1.进行课堂小结,总结本课所学的知识和实验结果,概括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原因。
四年级语文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优秀3篇)
四年级语文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优秀3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秀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认识3个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学习重点]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学习难点]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媒体运用]1、硬件媒体:计算机投影仪2、软件媒体:文字画面[教学时间][教学过程预设](一)单元导入,明确主题同学们,走过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今天我们将走入第七组学习内容,本组课文将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感受呢?本单元的主题就是:认准目标,不懈努力。
我们来浏览一下本组内容吧。
(二)检查预习,了解人物1、《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故事,写了两个人物,一位是伽利略,一位是亚里士多德,他们是怎样的人物,根据课前预习,请你简单地做个介绍。
2、两位科学家,一位是两千三百年前古希腊的,一位是三百年前意大利的。
两位科学家相距两千年,怎么会走进一个故事里?(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多音字指导。
着地、更正、的确、胆大妄为3、检查生字词。
4、范读课文。
(四)导读第二自然段,感受当时社会风气从这段话中我们读出了什么?当时研究科学的人,都相信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话。
对他的说法,人们不是一般的相信,而是相信到了什么程度?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这段话强调了什么?(五)细读第三自然段,了解思考过程1、我们来细读课文,看看伽利略是怎么思考的。
2、这里说的“一个事实”指的是什么?“两个结论”指的是什么?3、边演示边理解。
4、请你用自己的话来完成这个思考过程,一层一层地表述这个意思,体验一下怎样严谨地思考问题。
(六)品读四五六段,体会求实精神1、一边读一边品味,伽利略的试验有什么特点?2、把“反复”改为“重复”,行不行?“重复”就是说这个实验原原本本地再做一次,跟上一次做的没有什么不同;“反复”是说他还是在做这个试验,但是跟上一次做的可能会不一样。
四年级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两个铁球着地》。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伽利略通过实验验证了伽利略的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权威”等词语造句。
(2)学会本课的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懂得追求真理必须经过严格的实验论证。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尊敬科学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1. 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权威”等词语造句。
2.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伽利略通过实验验证了伽利略的观点。
三、教学难点:1.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的作用。
2. 理解伽利略敢于挑战权威,追求真理的精神品质。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2. 启发式教学法3. 讨论法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两个铁球着地》,引导学生观察课题,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两个铁球着地吗?”(2)学生讨论,教师总结:课题中的“”表示两个铁球在同一时间落地,“着地”表示两个铁球落到地面上。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和新词。
(2)教师检查学生的自读情况,重点讲解生字和新词。
(3)学生齐读课文,体会课文内容。
3. 讲解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学生讨论,教师讲解:伽利略通过实验验证了他的观点,即两个铁球着地。
4. 练习说话(1)学生用“”、“权威”等词语造句。
(2)学生互相交流,教师点评。
5. 总结拓展(1)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伽利略敢于挑战权威,追求真理?(3)学生讨论,教师总结:伽利略敢于质疑,勇于实践,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6. 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
(2)用“”、“权威”等词语造句。
(3)写一篇关于伽利略的小短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合作意识。
2. 朗读评价:评价学生在朗读时的语调、表情和停顿,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师:大家看,这是一座闻明世界的教堂建筑,认识它吗?生:比萨斜塔师:谁来说说你对它的了解?比萨斜塔有什么特点?(从图中可以看出它有什么特点)生:它在意大利师:你说出了它的位置,还有吗?生:它是倾斜的师:你说出了它的特点,谁还想说?生:它是世界遗产。
师:大家知道得可真多!(让老师刮目相看)比萨斜塔的闻名不仅仅是因为它建筑上的特点,四百多年前,在斜塔上曾经进行过一次震惊世界的试验。
大家想不想了解这次试验?生:想整体感知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请大家伸出手和老师一起来写课题。
齐读课题。
师:同学们,面对这样一个震惊全球的试验,你最想知道什么?生:为什么要进行这个试验?师:你想知道试验的原因生:谁做的试验?生:试验的结果怎么样?生:试验成功了没有?师:刚才大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相信读完之后,你会有很多的发现。
(生读)师:大家读得可真投入,通过阅读,你有了哪些发现?生:两个铁球一个十镑重,一个一镑重。
师:你知道了两个铁球的重量,还有吗?生:它们是同时着地的。
师:不简单!你发现了试验的结果。
生:这是伽利略做的试验师:你知道了做试验的人物。
生:是因为怀疑亚里士多德的话做的试验师:了不起,你知道了试验的原因。
质疑亚里士多德师:同学们真会读书,只读了一遍就有了这么多的发现。
伽利略因为怀疑亚里士多德的话才做的试验,那么亚里士多德当时的观点是什么?伽利略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的3、4两个自然段。
相信你会有更多的发现。
师:读懂了吗?亚里士多德当时是怎么说的?出示:“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师:你能说说自己对这话的理解吗?生:两个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重量大的先着地。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两个铁球着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实验和观察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及其特点。
2. 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3. 两个铁球着地的实验原理及操作步骤。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两个铁球着地实验的操作与分析。
2. 教学难点: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特点和规律。
2. 采用实验法进行两个铁球着地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结果。
3. 采用讨论法让学生探讨实验现象背后的原因,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平面运动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讲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特点和规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3. 实验:指导学生进行两个铁球着地的实验,强调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4. 观察与分析: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实验现象背后的原因。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自由落体运动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定义、特点和规律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物理专家进行讲座,介绍自由落体运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了解先进的实验设备和科研技术。
3. 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趋势。
八、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物理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
2. 实验器材:准备两个铁球、实验台、计时器等实验器材,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3. 多媒体课件:制作生动、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引言:物理学习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运动与平衡的概念,本教案将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为例,设计一系列实验和讨论,从实践中引导学生思考,探索物体的运动规律。
教学目标:1. 掌握物体运动与平衡的基本概念;2. 观察和记录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现象;3. 分析实验数据,总结规律,并能用科学的语言描述。
教学准备:1. 两个铁球;2. 平滑的、水平的实验台面;3. 计时器。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知识(15分钟)1. 老师简单介绍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现象,并提问:“如果我们在实验中同时放下两个铁球,你们认为它们会怎样落地?”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猜想。
2. 针对学生的回答,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并逐步引出运动与平衡的概念。
第二步:实验操作(30分钟)1. 把实验台面放置在水平的桌子上,并确保台面没有明显的倾斜或摩擦。
2. 同时拿起两个铁球,把它们放在实验台面上,注意同时放下两个铁球。
3. 用计时器记录下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所用的时间。
重复实验3次,取平均值作为结果。
第三步:实验数据分析(30分钟)1. 让学生填写实验记录表格,包括实验次数、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时间。
2. 让学生观察实验数据,思考是否存在规律,并讨论规律的可能性。
第四步:规律总结(30分钟)1. 分组讨论: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总结实验数据,并讨论可能的规律。
2. 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总结,并集体讨论得出结论。
3.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时间是一样的。
”第五步:运动规律解释(15分钟)1. 老师向学生介绍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即物体自由下落时只受重力的作用。
2. 老师向学生解释,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时间一样是因为它们在自由落体过程中受到的重力加速度是相同的。
3. 老师鼓励学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这个运动规律。
总结:通过这个实验,学生能够直观地观察物体的运动,探索运动与平衡的概念,并从实践中总结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规律。
语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13篇)
语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13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谓的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讽刺/嘲讽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实验证实了真理。
如下是敬业的帮大家收集的语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13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四年级语文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篇一一、复习导入1、激趣同学们,做试验的球都准备好了吗?马克思曾经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而试验是实践的一种方式。
今天,就让我们在试验和分析中完成这节课。
好吗?2、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两,知道了课文的主人公是----?他被同学们称为---?而在当时,人们把谁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呢?他是一位---?3、那作为辩论家的伽利略是否像人们一样迷信亚里士多德呢?文中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二、讲读第3自然段1、听朗读。
思考: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哪句话产生怀疑?他是怎么想的?2、指名回答。
课件出示①认真读,想想铁球下落,关键强调什么条件和结果?动笔画相关词语。
②不改变这句话意思还可以怎么说?③要怎样读这句话?(二)、1、按亚里士多德这句话,重的先着地,这个球好重,感觉像亚里士多德说的没错,可伽利略是怎么想的?2、两个不同的结论指什么?伽利略怎么得出结论1的,书上怎么说?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话,1磅的铁球比这10磅的铁球下落的速度要----?把它们拴在一起后,1磅的铁球就会拖10磅的后腿,它们落下的速度就会比10磅的铁球——?这是伽利略的分析过程。
结论2又是怎么得出的呢?书上怎么说?谁能像老师一样上台说说?3、这是什么关系的两个结论?由此伽利略产生——?(怀疑)这两结论是根据什么推出来的?可见这句话正确吗?4.全班齐读。
(女同学读伽利略对亚。
产生怀疑的部分,读时要重点突出——?男同学读“他想……”这部分,读时要突出什么?三、讲读第4自然段好一个伽利略,真不愧是辩论家,提出这么不寻常的问题,那他是不是就此断言亚里士多德说错了呢?1、小声读第4自然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下面是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希望能对你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和启发:四年级下册语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一)学习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谷物品质的写法。
4、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2、教师制作能够直观反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件及课文插图幻灯片。
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这节课我们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谁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对伽利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2、(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1590年,看戏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想课文讲了一伯什么事;着地、伽利略、信奉、亚里士多德、解释、更改、的确、比萨城、胆大妄为、固执、2、默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默读全文,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3、小组内初步交流。
4、自主读书,诱导感悟同学们,我们已经充分朗读了课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感受。
下面,就请同学们再一次放声朗读课文,可自读,也可同桌互读。
(学生自主读书)5、把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得段落读给大家听。
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1、听写本课的新词。
同桌互相检查。
2、结合重点语段,感知人物形象(一) 结合上节课的内容交流填空,并说明理由。
(二) 伽利略是一个( )的科学家。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亚里土多德说的那句话的意思及伽利略根据这句话推出的两个结论的旨义。
2.能理解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活是靠不住的。
学习过程与方法:1.在自学的基础上填空,理解字、词、句。
情感与态度:1.学习伽利略独立思考,敢于破除迷信,尊重实践的科学精神和认真研究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能理解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活是靠不住的。
教学难点1.针对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2.理解伽利略推出的两个结论的含义。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新词。
2.给课文分段,说出各段段意及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一课时教学准备图片。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揭题,审题1.导入谈话:17世纪意大利有个伟大的利学家叫伽利略,他曾经以很大的勇气,冲破人们对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迷信,大胆地研究物体从高处落地的规律。
这篇课文就是介绍当时伽利略研究这一问题的经过,课文的题目就是他研究的结果。
下面我们来看着他的这一结果是怎样得来的?2.着(zhu6)地,是落在地上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了解自学情况1.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跟着默读,边读边思考:伽利略是谁?他做了一个怎样的试验?最后试验结果怎样?2.根据学生的朗读,纠正字音。
注意提醒着(zhuó)地更(ɡēnɡ)改的读音。
3.根据提出的思考题,检查学生读后是否能初步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
(伽利略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
他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了一次公开试验,把一个重10磅的铁球和一个重1磅的铁球,同时从斜塔顶上落下,结果两个大小不一的铁球同时着地)4.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信奉:相信,并照着去做。
相称:事物配合起来显得合适。
结论:从前提推出来的结果。
固执: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
寻常:平常。
5.根据课文内容,课文可分几部分?每部分写了什么内容?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人们称伽利略为“辩论家”。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两个铁球同时着地_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两个铁球同时着地_人教新课标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差不多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专门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要紧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要,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不管是“博士”“讲师”,依旧“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差不多概念都具有了。
伽利略--------辩论家那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
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同时阅读成诵。
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因此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能够分为人一辈子、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究、环保等多方面。
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能够积存40多则材料。
假如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人们---------信奉怀疑(亚里士多德的那句话)-------不迷信伽利略{分析(两个相互矛盾的结论)-------善于摸索试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科学态度(八)课堂作业设计优化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
2、词语填字,并给那个字选择正确的说明,用“√”表示。
不容______改:①、改变、改换;②、经历;③、计时单位_______妄为:①胆囊;②胆识;③某些器物的内层大。
3、读了这篇课文,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两个铁球同时着地_人教新课标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教学目标】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一、知识与技能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
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的”,正确读写“寻常、信奉、违背、胆大妄为、固执”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亚里土多德说的那句话的意思及伽利略根据这句话推出的两个结论的旨义。
2.能理解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活是靠不住的。
学习过程与方法:1.在自学的基础上填空,理解字、词、句。
情感与态度:1.学习伽利略独立思考,敢于破除迷信,尊重实践的科学精神和认真研究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能理解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活是靠不住的。
教学难点1.针对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2.理解伽利略推出的两个结论的含义。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新词。
2.给课文分段,说出各段段意及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一课时教学准备图片。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揭题,审题1.导入谈话:17世纪意大利有个伟大的利学家叫伽利略,他曾经以很大的勇气,冲破人们对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迷信,大胆地研究物体从高处落地的规律。
这篇课文就是介绍当时伽利略研究这一问题的经过,课文的题目就是他研究的结果。
下面我们来看着他的这一结果是怎样得来的?2.着(zhu6)地,是落在地上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了解自学情况1.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跟着默读,边读边思考:伽利略是谁?他做了一个怎样的试验?最后试验结果怎样?2.根据学生的朗读,纠正字音。
注意提醒着(zhuó)地更(ɡēnɡ)改的读音。
3.根据提出的思考题,检查学生读后是否能初步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
(伽利略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
他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了一次公开试验,把一个重10磅的铁球和一个重1磅的铁球,同时从斜塔顶上落下,结果两个大小不一的铁球同时着地)4.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信奉:相信,并照着去做。
相称:事物配合起来显得合适。
结论:从前提推出来的结果。
固执: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
寻常:平常。
5.根据课文内容,课文可分几部分?每部分写了什么内容?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人们称伽利略为“辩论家”。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讲当时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真理,不容许更改”。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讲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从来没有人怀疑过,而伽利略却表示了怀疑。
第四部分(第4—6自然段):伽利略经过多次试验,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是靠不住的。
将四段的段意串起来就是本文的主要内容。
三、讲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1.读第—自然段,思考:(1)这一段讲什么?(讲人们称伽利略为辩论家)(2)什么样的人叫“辩论家”?人们为什么称伽利略为辩论家?(辩论家指有一定辩论口才和辩论能力的人。
因为伽利略在学校念书的时候,提出的问题,有的连老师也无法解答,可见伽利略当学生时候就善于思考,有自己独到的见解)(3)根据老师刚才的叙述,想—想“不寻常”在文中是什么意思?(不平常,不简单。
伽利略平时肯动脑,善思考,能发现疑问,与其他同学不一样)2.读第二自然段,思考:(1)“信奉”是什么意思?人们信奉亚里土多德表现在哪里?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
(相信,并照着去做。
“人们把他的话当作真理……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2)从这里可以看出,人们对业里士多德的信奉已达到了什么程度?(盲目的程度)(3)这段话中,“不容许、更改、责备、违背”这些词语怎么理解?不容许:不许。
更改:改换、改变的意思。
责备:批评的意思。
违背:在这里是不遵守、不服从的意思。
(4)小结:这些词集中表现了当时人们对亚里士多德是绝对相信的,达到一种盲日相信的程度,这是一种迷信。
这种迷信和伽利略的敢于怀疑的科学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表现伽利略敢于怀疑亚里士多德的话所具有的科学精神和勇气作了很好的反衬。
四、板书设计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伽利略怀疑分析试验五、课堂作业设计1.抄写生字、新词。
2.优化作业设计。
(1)读拼音,写词语。
xuān bùxī làzhé xuézhēn lǐhuāi yíɡù zhí()()()()()()(2)给下面的字各组两个词。
释()()授()()执()()称()()宣()()腊()()(3)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如果……就……不管……还是……不是……而是……①()有人说伽利略胆大妄为,骂他固执,但伽利略()毫不动摇,坚持要进行公开试验。
②伽利略通过试验证明: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来,()一先一后着地,()同时。
(4)照样子扩句,使表达的意思更具体。
例:伽利略是科学家。
意大利著名科学家伽利略是十七世纪伟大的科学家。
①河水流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树结满果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晓伟是学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课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
2.知道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是靠不住的。
第二课时教学准备投影片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讲读课文第三自然段1.齐读第三自然段。
思考:亚里士多德讲过什么话?伽利略对这话是怎么看的?(亚里士多德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伽利略对这话产生了怀疑)2.伽利略为什么怀疑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他是怎么想的?(“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这怎么解释呢?”)3.伽利略的分析,是把亚里士多德的话当作两种假设,推出两个结论。
这两个结论是什么?(①把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的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如果仍然看作是两个球,落下的速度应当比原来10磅重的铁球慢。
②如果看做是一个整体,落下的速度,应当比原来10磅重的铁球快)4.这两个结果一样吗?是什么样的结果?(不—样,是相互矛盾的)5.根据同一句话,会推出两个相互矛盾的结果,所以伽利略认为这句话是靠不住的,值得怀疑。
6,他打算怎么做?(用试验来证明不同重量铁球落地的情况)二、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1.读后思考:伽利略是怎样用事实来证明的?(经过多次试验来证明)2 为什么要进行多次试验?(一次试验,没有说服力,要经过多次试验才能说明问题。
伽利略进行了许多次试验)请找出能反映试验多次的—个词语,说说它的意思。
(总是同时着地的“总是”一词。
它的意思是每一次都这样)3.伽利略多次试验的结果怎样?(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4.齐读这段话,加深印象。
三、朗读第五、六自然段1.齐读后思考: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前,人们是怎样想的?(人们都不相信伽利略的试验会成功,认为他糊涂、固执,事实会让他丢脸。
“固执”:坚持己见,不肯改变的意思。
是贬义的)2.人们为什么会这样想?(因为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大哲学家,人们都迷信他,而伽利略只是个25岁的年轻人)3.当看到试验结果时,人们的态度有什么改变?(人们忍不住地惊讶地呼喊起来)4.这说明什么?(说明伽利略试验成功了,这事实出乎人们意料之外,人们为这位年轻人的大胆和聪明感到高兴)小结:伽利略从怀疑亚里土多德说的那句话开始,先是作了分析,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同一句话推出两个互相矛盾的结果,接着经过多次试验,证明亚里土多德的这句话是靠不住的。
最后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公开试验,证明了自己的分析是对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5,读了这篇课文,伽利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伽利略是一位不迷信权威,敢于独立思考,提出问题,以认真的态度研究科学的人)6.这篇课文在写作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①以亚里土多德的一句话为线索,贯穿全文。
②鲜明的对比,用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迷信和伽利略敢于提出问题进行对比;用试验前后人们的态度的变化进行对比。
四、板书设计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怀疑(亚里士多德的那句话)-------不迷信伽利略{分析(两个相互矛盾的结论)-------善于思考试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科学态度五、课堂作业优化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
2.词语填字,并给这个字选择正确的解释,用“√”表示。
不容______改:①改变、改换;②经历;③计时单位_______妄为:①胆囊;②胆量;③某些器物的内层大。
3.读了这篇课文,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参考答案】课堂作业设计第一课时:2.(1)宣布希腊哲学真理怀疑固执(2)释(解释)(释放)授(教授)(传授)执(固执)(执法)称(称量)(称盘)宣(宣布)(宣传)腊(希腊)(腊月)(3)①不管……还是……②不是……而是……(4)①清澈的河水缓缓流淌。
②高大的树结满红红的果子。
③活泼的晓伟是个好学生。
第二课时:2.更①胆大②课本作业3.(1)①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
②两个铁球共11磅,落下的速度应比10磅重的铁球快。
(2)说错了同时着地轻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