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获奖教案第一课时

合集下载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24-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24-教科版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内容是让学生回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材主要呈现了托勒密和哥白尼的学说和观点,学生通过阅读并用小球模拟地球运动来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的主要观点和证据,并在学习过程中经历:认识—否定—再认识—再否定—和肯定一些的认证过程,培养利用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进行推理、论证的能力,尝试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学习用真理来看待问题。

本课在教材中是宇宙单元的第2课过渡课,但本人将它单独提出来进行教学,淡化了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深化了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寻找科学家的证据,建立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并解释这些证据的意思。

在理解证据的基础上,学生的思维空间在认识上有了上升。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体会证据对于科学真理的重要性。

科学探究:阅读并分析历史上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假说,找出相应证据支持或批判其中的观点。

科学态度:认识到科学真理在证据的支持下不断完善,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前进。

尝试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体会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的。

教学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器材准备】教师:教学课件、太阳模型、地球仪。

学生:“地心说”和“日心说”阅读资料、小球、任务单等。

【教学过程】时间分配,各教学环节的具体设计,包含教师活动内容和学生活动内容,设计意相关阅读资料——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一、地心说托勒密,是古希腊天文学家,约生于公元100年,建立了“地心说”。

托勒密在全面继承了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地心说”基础上,利用前人积累和他自己长期观测得到的数据,写成了《天文学大成》。

在书中,他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用反证的方法进行了解释:1.地球是球体。

如果大地是平面的话,所有的人都会同时看到太阳或星辰的出没,但事实并非如此。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地球的运动说课教学课件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地球的运动说课教学课件

探求新知
哥白尼是波兰的天文学家。 他提出了“日心说”的重要理 论,并出版了不朽名著《天体 运行论》。
哥白尼
探求新知
日心说
哥白尼提出的主要观点是:
1、地球是球形的。
如果在船桅顶放一个光源,当船驶离海岸时,岸上 的人们会看见亮光逐渐降低,直至最后消失,这说 明地球表面是球形的。
探求新知
日心说
哥白尼提出的主要观点是:
天空无法在24小时内转动一周。
探求新知
想一想, 哥白尼的观点相当于模拟实验中的哪一种解释?
哥白尼的“日心说”相当于模拟实验中太阳 不动,地球围着地球转。
探求新知
思考: “地心说”和“日心说”这两种观点的相同点
和不同点是什么?
相同点:地球是球形的。
不同点:“地心说”认为地球不运动,处于宇宙中 心,太阳围着地球运动;“日心说”认为地球在运 动,并且围绕太阳运动,所以它不处于宇宙中心。
探求新知
“地心说”和“日心说”能否合理地解释昼夜 交替现象呢?
能,因为日、地两个天体的相对圆周运动都可 能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
探求新知
修正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
如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同时自转、太阳围绕地 球转、太阳围着自转的地球公转等等。
拓展延伸
古希腊天文学主要有四个学派:第一个学派是爱奥 尼亚学派,第二个学派是毕达哥拉斯学派,第三个学派 是柏拉图学派,第四个学派是亚历山大学派。第四个学 派持续的时间最长,所取得的天文学成就也最大。
教科版 五年级下册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情境导入 试图对地球昼夜交替的现象进行解释
探求新知 一起来认识一下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探求新知
有多少种可能的解释
托勒密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 地球的运动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公开课教案_8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 地球的运动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公开课教案_8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内容:本课是小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主要探究“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并对历史上有关地球运动的假说进行分析,批判和借鉴,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导致有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过程与方法对历史上有关地球运动的假说进行分析,批判和借鉴其中的观点,修正自己对昼夜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的。

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导致有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3.认识到在资料分析和交流中,大胆质疑和虚心接受同样重要。

教学重点: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教学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探究法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有关“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图片、课件及文本资料;篮球。

2.学具准备: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屏幕上是什么画面?(微信)这个创意表达了什么思想?所表现出来的情境在现实中可以做到吗?1、师:要解释昼夜现象,首先必须对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方式进行探索,古时候,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方式提出了很多种说法。

你知道哪些说法?你们赞同这些观点吗?2、揭示课题: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二、古代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大屏幕出示相关资料,学生自由学习了解。

(指名一学生朗读,师相机讲解)第一类:盖天说中国古代的一种宇宙学说。

在我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周朝,就存在这一种“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盖天说。

意思是说,蓝天就象是一个半球状的圆盖,大地则象一块四方的棋盘,并认为蓝天与大海相连。

这种“天圆地方”的盖天说在我国古代一直占有主导地位,并且流传极广,直到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这种认识的影响。

例如:北京天坛的建筑是圆的,地坛则是方的,就是这种思想的反映。

类似的传说,在世界其他民族中也曾广泛流传。

古代俄罗斯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古代俄罗斯人认为大地象一块圆饼,被三条巨大的鲸鱼驮在背上,而这三条鲸鱼则漂游在茫茫无际的海洋里。

五年级下册科学说课教案-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教科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说课教案-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教科版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说课稿(一)、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要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

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多角度地、持续地收集地球运动的证据,如:资料、理论、模拟实验的结果等,需要对证据进行批判性的逻辑加工,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

这些都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个全面的挑战。

而本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是科学课中唯一一节研究科学史的课程。

主要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地心说和日心说,关注并讨论两种学说所使用的证据及其充分性,反思自己有关昼夜现象的解释。

在这课的教学中,并不对两种学说进行简单的评价,希望这两种学说和学生的认识产生积极的碰撞,促进学生更理性的思考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但光只了解两位科学家的成就还是不够的,学生学习会感到突兀,所以想要达成教学目标有必要增加与他们相关联的另外两位极具代表性并且学生相对熟知的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

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逐步通过资料了解,在这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有无数位科学家在研究关于地球及其运动的知识。

除了让学生了解哥白尼和托勒密两位著名的人物在研究中所提出的观点之外,还让他们知道了在托勒密之前的人物和哥白尼之后一些科学家的伟大成就。

通过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实验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到这些科学家为人类认识地球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同时激发学生体会科学家们是怎样进行观察研究的。

而本课重点最主要的是要突出情感教育,体会到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有所成就,严谨的科学态度是我们今后学习的重要守则。

(二)、教学目标通过提供的阅读资料和多媒体演示的动态现象知道几位科学家在研究中提出的观点以及证据。

“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案及反思

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案及反思

3.《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索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2.了解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并且比较这两种观点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3.再一次做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进一步完善我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并且得出实验结论。

教学重点了解人类对地球运动探索的漫长过程,再次做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完善我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

教学难点1.再一次做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进一步完善我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

2.比较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两种观点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学生活动手册等。

做昼夜交替现象模拟实验的材料:地球模型、铁丝、亮片、手电筒等等。

教学过程一、聚焦1.教师引导:上一课,我们做了地球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初步探讨了地球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

不过我们发现这个模拟实验告诉我们对昼夜现象的解释有多种可能,那么事实究竟是怎样的?最终的结论又是什么?历史上人们对地球的运动又有过哪些看法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2.板书课题:2.3.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二、探索活动一:阅读相关的资料1.教师引导:对于地球运动的探索,人类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在整个历史上影响较大的有两种观点,第一种是托勒密的地心说,第二种是哥白尼的日心说。

2.出示古代天文学家托勒密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这两位伟大的天文学家。

3.再出示托勒密地心说的示意图和哥白尼日心说的示意图,引导学生再看一看,初步了解地心说的观点内容和日心说的观点内容。

4.学生仔细阅读托勒密地心说的资料和哥白尼日心说的资料,进一步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提出的时间、观点的内容以及观点提出的依据。

5.全班交流比较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

出示比较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表格,引导学生填写表格,进一步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的异同之处。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成都市龙泉驿区洛带二小江旭东一、教学设计意图本课的教学活动设计指导思想是:以新课程教学理念为指导,以科学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思想做指导。

本单元要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

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多角度地、持续地收集地球运动的证据,如:资料、理论、模拟实验的结果等,需要对证据进行批判性的逻辑加工,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

这些都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个全面的挑战。

而本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主要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地心说和日心说,关注并讨论两种学说所使用的证据及其充分性,反思自己有关昼夜现象的解释。

在这课的教学中,并不对两种学说进行简单的评价,希望这两种学说和学生的认识产生积极的碰撞,促进学生更理性的思考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认识古人对地球的认识的三种观点:“天圆地方说”、“盖天说”和“浑天说”,然后指导学生加以否定这些观点;接着,指导学生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找出这两种学说的主要观点,并对应着找出这两种学说各个观点的解释,通过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实验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到这两种学说谁的证据更充分些。

然后,在对“地心说”不充分的观点进行否定,对“日心说”的观点再进一步讨论,看其是否充分;最后,利用本课学到的知识,对上节课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进行修正,看保留哪些和否定哪些。

这样,让学生经历过:认识——否定——再认识——再否定——和肯定一些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培养学生利用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学生在上一节课对太阳东升,白天来临;太阳落山,夜幕降临的昼夜交替现象进行了合理的假设。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说课稿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说课稿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中的《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一课,主要向学生介绍地球的运动特点,以及人类对地球运动认识的历史过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明白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并认识人类对地球运动认识的发展历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地球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地球运动方面,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地球的运动特点和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知道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了解人类对地球运动认识的发展历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2.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内在联系,人类对地球运动认识的发展历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观察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模型等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的运动特点和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地球仪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让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地球仪模型,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引导学生掌握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

3.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的影响,如昼夜变化、季节交替等,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运动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一、教材简析1、教学内容:《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属于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

2、单元概述:本单元地球的运动是地球与宇宙板块重要的教学内容,要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

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多角度地、持续地收集地球运动的证据,如:资料、理论、模拟实验的结果等,需要对证据进行批判性的逻辑加工,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

这些都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个全面的挑战。

3、课时内容简析:本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主要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地心说和日心说,关注并讨论两种学说所使用的证据及其充分性,反思自己有关昼夜现象的解释。

在这课的教学中,并不对两种学说进行简单的评价,希望这两种学说和学生的认识产生积极的碰撞,促进学生更理性的思考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认识古人对地球的认识的三种观点:“天圆地方说”、“盖天说” 和“浑天说”,然后指导学生加以否定这些观点;接着,指导学生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找出这两种学说的主要观点,并对应着找出这两种学说各个观点的解释,通过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实验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到这两种学说谁的证据更充分些。

然后,在对“地心说”不充分的观点进行否定,对“日心说”的观点再进一步讨论,看其是否充分;最后,利用本课学到的知识,对上节课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进行修正,看保留哪些和否定哪些。

这样,让学生经历过:认识——否定——再认识——再否定——和肯定一些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培养学生利用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上一节课对太阳东升,白天来临;太阳落山,夜幕降临的昼夜交替现象进行了合理的假设。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公开课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公开课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及其内容。

2.认识到对同一种现象可能有许多不同的解释。

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上。

3.对收集到的资料能进行批判和借鉴。

4.通过认识科学家对昼夜现象的解释,修正自己对昼夜现象的认识。

教学重点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教学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探究法、讲解法课前准备有关“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图片、课件及文本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谈话:我们现在每天都经历白天和黑夜,这都是发生在大家身边很平常的自然现象。

同学们知道吗?但人类对昼夜形成的认识却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就让我们走进时光隧道,回到过去来简单了解一下。

播放手机典型的导学成果。

二、新授(一)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及其证据1.了解“地心说”“日心说”。

谈话:就让我们走进时光隧道,回到过去来简单了解一下。

同学们!从最初的古代中国的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到“地心说”再发展到“日心说”,经历了一个从错误到正确的认识过程,从中我们也体会得到这也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

那么“地心说”和“日心说”的主要观点分别是什么?他的理由又是什么呢?出示盖天说、浑天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汇报交流(课件出示)师:谁来汇报一下,托勒密的“地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的理由是什么?哥白尼的“日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的理由是什么?首先介绍亚里士多德,出示“地心说”,地心说的观点是什么?再次介绍托勒密,并且讲解托勒密的地心体系是什么?他的主张是什么?课件展示哥白尼的简介,展示“日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它的依据是什么?“地心说”的主要证据是:云彩、鸟类的自由运动,说明地球没有转动,人们每天也都看到日月星辰绕地球东升西落。

“日心说”的主要证据是:天空无法再24小时内转动一周。

(二)对比“日心说”“地心说”。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教案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知识。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掌握它们的特点和意义,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对地球的运动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但是,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对地球的运动的理解可能还比较肤浅,需要通过具体的活动和实例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掌握它们的特点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验、讨论、讲解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

2.自制地球运动演示仪。

3.PPT。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前一课的内容,如“太阳是什么?”、“太阳对地球有什么影响?”等,以复习和巩固学生对太阳的知识。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地球仪和自制地球运动演示仪,向学生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和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一台地球仪,让学生亲自操作地球仪,观察和体验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同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什么?”、“地球公转的周期是多久?”等,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巩固(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实例,如“日出日落的原因是什么?”、“四季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以巩固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理解。

拓展(10分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一些拓展问题,如“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

五年级科学教案 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冠军奖

五年级科学教案 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冠军奖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一、教材简析本节课知识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中的内容,本单元包括:昼夜交替现象、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证明地球在自传、谁先迎来黎明、北极星“不动”的秘密、地球在公转吗?为什么一年有四季、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本单元知识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形成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的4种假说,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清楚地球是围绕地轴自传的,了解时区、时差,北极星“不动”的原因及地球公转的周期,四季的形成和极昼极夜现象。

本课不仅提供了两种学说,还选择性地提供了两种学说的一些主要观点。

书中提供的证据有一些属于的理性的推理,而非来自天文的客观观察。

希望学生认真对证据进行比较,自由的对所提供的证据提出个人的看法,并将这些证据和他们关于昼夜现象的解释结合起来。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小学五年级学生,大多十岁左右。

心理特点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一种自然发展的状态。

他们对新生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理,思维方式已经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接受能力:这个年级的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强,接受能力强。

他们具有简单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动手能力,对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具有初步的了解,但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还有欠缺。

三、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及其内容。

认识到对同一种现象可能有许多不同的解释。

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上。

2、信息素养目标:通过恰当的媒体教学,呈现给学生直观形象、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的情景,促进知识融会贯通,逐步把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最终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另外,通过激发学生兴趣,促进自主学习协作交流,锻炼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并且使信息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逐渐掌握运用信息工具进行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1)是让学生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2)是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案

《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案
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使得学生们能够动手动脑,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我观察到他们在讨论中积极互动,提出自己的想法,这有助于他们深入理解地球运动的原理。同时,我也意识到在实验操作中,部分学生对某些步骤还不够熟悉,需要我进一步指导和解释。
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尝试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鼓励学生们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成果分享来看,学生们能够较好地理解地球运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让我感到很欣慰。
《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地球科学》教材第七章第三节《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地心说与日心说的历史发展过程,开普勒定律的发现及其意义,以及现代科学对地球运动的认识。具体内容包括:
1.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地球自转、地球公转。
2.地心说与日心说:介绍古代的地心说、哥白尼的日心说,以及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家对日心说的证实。
最后,我认识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至关重要。今后,我将更加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地球科学。
举例:地心说与日心说的主要观点及其代表人物;日心说的发展历程及其对科学思想的变革。
(3)开普勒定律:掌握开普勒三定律的内容及其在地球运动研究中的应用。
举例:开普勒第一定律(行星椭圆轨道定律)、第二定律(行星面积速率定律)、第三定律(行星周期定律)及其对行星运动规律的化、地球公转轨道的进动等现象。
2.探究精神:激发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好奇心,引导他们主动提出问题,独立或合作进行探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知识整合:帮助学生将所学地球运动知识与日常生活、科技进步等方面相结合,提高跨学科综合运用能力。
4.文化认同: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对地球运动的认识,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培养家国情怀。

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案一、教学设计思路在地理知识体系中,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而历史知识的重要性,也承载了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对科学探索的精神。

因此,本教案旨在通过教学设计思路中的“启发探究,体验互动,巩固梳理”等具体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索热情,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掌握相关知识点;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索热情,培养学生的探求精神。

三、教学内容1. 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概述;2. 古代地球观的演变;3. 近代科学家对地球运动的认识;4. 现代科学对地球运动的描述。

四、教学过程1. 启发探究: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兴趣;2. 体验互动:设置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自操作,体验地球运动带来的现象,如白昼黑夜的变化、日照强度的不同等;3. 巩固梳理:引导学生回顾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总结学习要点,并进行小结。

五、教学反馈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本课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地球运动的历史演变的小论文;2. 板书设计:设计相关板书,激发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学习兴趣;3. 反馈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表现,及时评估教学效果,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引导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的态度。

同时,通过调查问卷和学生反馈,也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学生满意度。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秉承“启发探究,体验互动,巩固梳理”的教学理念,不断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更好的帮助和支持。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的历史认识过程,掌握地球是圆的,地球绕太阳转的椭圆轨道等基本知识。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使学生对地球形状和运动有更深入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地球有一些基本的了解。

但是,对于地球形状和运动的历史认识过程,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形状和运动的历史认识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的历史认识过程,掌握地球是圆的,地球绕太阳转的椭圆轨道等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学生能培养自己的空间观念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培养他们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人类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的历史认识过程,地球是圆的,地球绕太阳转的椭圆轨道等基本知识。

难点:地球形状和运动的历史认识过程的理解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思考、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和科学思维。

2.教学手段:使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辅助材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形状和运动的历史认识过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新课:介绍人类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的历史认识过程,让学生了解地球是圆的,地球绕太阳转的椭圆轨道等基本知识。

3.学生活动: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理解地球形状和运动的历史认识过程,培养自己的空间观念和科学思维。

4.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地球形状和运动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案

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案

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案一、引言自古以来,人类就对自身所处的宇宙环境充满了好奇。

地球作为人类的家园,其运动规律更是吸引了无数科学家的关注。

从古人对天象的朴素观察,到现代科技支持下的精确测量,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梳理这一历史过程,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和精神内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过程,包括对地球的形状、大小和运动的认识。

2.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介绍,让学生了解科学家们在探索地球运动过程中的艰辛与努力,并从中获得科学精神的培养。

3. 通过对地球运动历史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每一次的发现和进步都离不开科学家们的努力和探索。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导入:展示一些与地球运动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到地球运动的奇妙和神秘。

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是如何认识地球运动的?这个过程又是如何发展的?2. 讲授新课:* 古代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介绍古人对天象的观察和想象,以及他们对地球形状的描述和理解。

例如,古人认为地球是一个圆形的天体,这种认识一直持续到15世纪。

* 哥白尼的日心说:详细介绍哥白尼在16世纪提出的日心说及其对科学发展的影响。

可以利用示意图、视频等方式进行形象化教学。

* 开普勒的行星运动三定律:通过展示开普勒对行星运动的观测和研究结果,引出他的行星运动三定律。

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推导这些定律,加深理解。

*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介绍牛顿在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的基础上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对解释行星运动的重要性。

可以通过实例、计算等方式进行辅助教学。

* 傅科摆的发明:展示傅科摆的装置和工作原理,解释它如何证实地球的自转。

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简易的傅科摆模型,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

3. 巩固练习: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如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以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或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五年级科学教案 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省一等奖】

五年级科学教案 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省一等奖】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棉船中心小学:黄红教学内容:地球的运动课题: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课型:新授课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及其内容。

2、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修正自己以往的认识误差,从而更加准确的认识地球,爱护地球。

教学重点: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教学难点:科学是不断地在进步的,但可能我们的先辈们因为当时科学条件的制约并没有彻底的揭开事实的真相,所以我们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要注意科学与证据之间的联系。

教具:课本、ppt。

教学过程:1、问题导入:师问:不同的时代关于对科学的探索都是一样,那么你们知道前人是如何探索我们的地球吗?他们留下了什么呢?生答:课本里讲到了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

教师:同学们的学习习惯非常的好,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们是怎样认为的吧!2、带领学生一起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的主要观点。

(主要采取问答法,学生自己总结发言。

)师问:哪位同学来和大家介绍“地心说”?生答:这是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来的。

他认为地球是一个球体,所有的日月星辰都是围绕着地球在转。

(教师板书)教师:说得对,但是还不完整,托勒密还认为地球是处于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

(板书补充)立刻就有同学表示疑问:“不是坐地日行八万里吗?地球自己在运动啊!”教师回答:对啊,人们的认识是有限的,所以并不是十分的完整。

所以后来波兰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

教师继续板书:哥白尼是一个很有毅力的科学家,他每天坚持观测天象,得到了可靠地数据,因此提出了著名论断“日心说”。

学生介绍,教师板书,1、地球是球形的;2、地球是在运动;3、太阳是不动的,且处于宇宙的中心。

巩固练习:请同学们分别找出“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课堂小结:学完本课,初步了解了两种著名的学说,从中我们得出科学与证据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

五年级科学教案 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区一等奖)

五年级科学教案 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区一等奖)
⑶、还有别的发现吗?
⑷、各小组的模拟实验中,太阳和地球运动有什么特点?(提示太阳和地球的运动轨迹是直的吗?他们运动轨迹是圆圈,一周又一周,我们把这种以一个点或者以一个物体为中心进行一周又一周的运动做圆周运动,所以,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跟太阳和地球的圆周运动有关)
学生展示
学生各抒已见
12分钟
五、课堂总结、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习,谈谈你有什么收获?(你的收获可真不小啊)
2、同学们,一般情况下,当你听到“太阳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这句话时候时,你觉得对吗?那么,今天我们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句话对吗?老师对对这句话感到有些疑惑,大家能不能在课后的时候,查阅资料,收集信息,下一节课来帮老师来解答这个问题?好不好?老师可是很期待哦!
(3)
①哎,大家想想看,如果太阳和地球都静止不动,地球上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吗?
②那会出现什么情况啊?
(4)明确认识
也就是说,要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太阳和地球必须要运动起来!
2、自然过渡,鼓舞士气
那太阳和地球怎样运动,才能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呢?关于这个问题,科学家们几千年来,不断进行探索并作出了各种猜测。我们今天也要像科学家一样,猜测一下,有哪些可能会产生昼夜交替呢?同学们有信心挑战吗?
③地球自转;
④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5、质疑
师:哇,这么多不一样的观点,那这些观点能不能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呢?
1、
(1)回答:(昼有光,夜没有)(太阳)
(3)
①回答:不会
②地球一半永远是昼,一半永远是夜
2、有
3、
(1)个人思考
(2)小组交流讨论、填写卡片。
4、汇报所提出的猜想并把卡片贴在黑板上。
3、那用什么物体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及其内容。

2.认识到对同一种现象可能有许多不同的解释。

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上。

3.对收集到的资料能进行批判和借鉴。

4.通过认识科学家对昼夜现象的解释,修正自己对昼夜现象的认识。

教学重点
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教学难点
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讲解法
课前准备
有关“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图片、课件及文本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我们现在每天都经历白天和黑夜,这都是发生在大家身边
很平常的自然现象。

同学们知道吗?但人类对昼夜形成的认识却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就让我们走进时光隧道,回到过去来简单了解一下。

播放手机典型的导学成果。

二、新授
(一)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及其证据
1.了解“地心说”“日心说”。

谈话:就让我们走进时光隧道,回到过去来简单了解一下。

同学们!从最初的古代中国的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到“地心说”再发展到“日心说”,经历了一个从错误到正确的认识过程,从中我们也体会得到这也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

那么“地心说”和“日心说”的主要观点分别是什么?他的理由又是什么呢?
出示盖天说、浑天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汇报交流(课件出示)
师:谁来汇报一下,托勒密的“地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的理由是什么?哥白尼的“日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的理由是什么?
首先介绍亚里士多德,出示“地心说”,地心说的观点是什么?
再次介绍托勒密,并且讲解托勒密的地心体系是什么?他的主张是什么?
课件展示哥白尼的简介,展示“日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它的依据是什么?
“地心说”的主要证据是:云彩、鸟类的自由运动,说明地球没有转动,人们每天也都看到日月星辰绕地球东升西落。

“日心说”的主要证据是:天空无法再24小时内转动一周。

(二)对比“日心说”“地心说”。

1.比较相同点与不同点我们通过阅读,我们了解了“地心说”和“日心说”的主要观点,你们发现这两种观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2. 对比“日心说”和“地心说”师:虽然他们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但都能解释昼夜的变化,但因为托勒密的“地心说”体系当时可以很好的和观测数据相吻合,因此即使在提出“日心说”理论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仍然很少受到关注。

两种学说的相同点是,地球是球形。

不同点是,“地心说”认为地球不运动,处于宇宙中心,太阳围着地球运动;“日心说”认为地球在运动,并且围绕太阳运动,所以它不处于宇宙中心。

师:当然由于“日心说”理论的相对科学,最终还是推翻了“地心说”,成为人们的共识,实现了天文学的根本变革。

那么日心说相对于地心说而言,究竟有哪些观点更为科学?
(三)质疑“日心说”,提出新的观点。

“日心说”虽然比“地心说”更为科学,但它还不是真理,随着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它的有些观点渐渐地被补充甚至被否定,同
学们有没有兴趣对“日心说”提出挑战,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者做进一步的补充?
同学们可以针对“日心说”的一个观点进行挑战,并确定你们自己的观点。

你准备怎样来证明你的观点是否正确?
三、练习
判断题
1.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而且是静止不动的。

()
2.哥白尼提出地球自转的观点后,被人们广为传颂。

()
3.地球不动,太阳围绕着地球转,这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
四、总结
“地心说”与“日心说”理论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是科学的,刚才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发现曾经被作为真理的“日心说”理论也有它的不科学之处,那同学们刚才的提出的观点就一定正确吗?是啊,也许再过几百年,后人也会对我们的观点提出质疑。

科学的发展正是这样,由未知到已知,由模糊到清晰,随着文明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越来越趋于科学。

五、作业
画出“日心说”和“地心说”示意图,并说说他们的异同。

六、板书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相同点:地球是球体。

不同点:1.地心说:认为地球不动,太阳围绕地球转;日心说: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转动。

2.地心说: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

日心说:太阳处于宇宙的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