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选提分专练第八练中国当现代作家作品第二章李娟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练:第八练 中国当现代作家作品 第二章 余 华
余华一、简介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当代作家。
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77年中学毕业后,进入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深造。
1983年开始创作,同年进入浙江省海盐县文化馆。
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
1998年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2005年获得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
余华并不是一名多产作家,他的作品以精致见长。
作品以纯净细密的叙述,打破日常的语言秩序,组织着一个自足的话语系统,并且以此为基点,建构起一个又一个奇异、怪诞、隐秘和残忍的独立于外部世界和真实的文本世界,实现了文本的真实。
余华曾坦言:“我觉得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
我的这个真实,不是生活里的那种真实。
”中国作家网评论:余华是中国在国际上最出名的作家,他被誉为中国的查尔斯·狄更斯。
余华以他的批判题材出名,写作很有洞察力和吸引力。
二、作品鉴赏(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两个人的历史余华一九三〇年八月,一个名叫谭博的男孩和一个名叫兰花的女孩,共同坐在阳光无法照耀的台阶上。
作为少爷的谭博和作为女佣女儿的兰花,时常这样坐在一起悄悄谈论着他们的梦。
一九三九年十一月,十七岁的谭博已经不再和十六岁的兰花坐在门前的石阶上。
那时候谭博身躯里青春荡漾,他有时会突然拦住兰花,眉飞色舞地向她宣讲一些进步的道理。
那时候兰花总是低头不语。
在这年十一月的最后一天里,兰花与往常一样用抹布擦洗着那些朱红色的家具。
谭博坐在窗前阅读泰戈尔有关飞鸟的诗句。
兰花擦着家具时尽力消灭声响,她偶尔朝谭博望去的眼神有些抖动。
她希望现存的宁静不会遭受破坏。
然而阅读总会带来疲倦。
当谭博合上书,他必然要说话了。
最近,他常常梦见自己坐上了一艘海轮,这种渴望出门的欲望在清醒时也异常强烈。
“我想去延安。
”他告诉她。
她迷茫地望着他,显而易见,延安二字带给她的只能是一片空白。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选提分专练第八练中国当现代作家作品第二章沈从文
沈从文一、简介沈从文(1902—1988),男,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人,中国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突出,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沈从文以乡村为题材的小说是典型的乡村文化小说,它不仅在整体上与都市“现代文明”相对照,而且始终注目于湘西世界朝现代转型过程中,不同的文化碰撞所规定的乡下人的生存方式、人生足迹及历史命运。
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一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的“人性的扭曲”是在他的“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的,正是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架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是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二、作品鉴赏(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静沈从文女孩子岳珉年纪十四岁左右,有一张营养不良的小小白脸,穿着新上身不久长可齐膝的蓝布袍子,正在后楼屋顶晒台上,与北生倚在朽烂发霉摇摇欲坠的栏杆旁,数天上的大小风筝。
晒楼后面是一道小河,河水又清又软,很温柔的流着。
河对面有一块碧绿的大坪,上面还绣得有各样颜色的花朵。
大坪远处,可以看到好些菜园同一个小庙。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练:第八练 中国当现代作家作品 第二章 李 娟
李娟一、简介李娟,女,籍贯四川乐至县,1979年出生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123团(位于塔城地区乌苏市车排子镇),1999年开始写作。
曾在《南方周末》《文汇报》等开设专栏,并出版散文集《九篇雪》、《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走夜路请放声歌唱》、《羊道》三部曲、《冬牧场》及数部繁体字版散文集。
曾获“人民文学奖”“上海文学奖”“花地文学奖”“天山文艺奖”“朱自清散文奖”等。
二、作品鉴赏(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石头李娟我总是喜欢一个人在河边捡石头。
由于我的“喜欢”,石头们被分成了好看和不好看的两种。
由于我的喜欢,世界微微失衡。
好在我的这种“喜欢”力量微薄,不足以影响真正的现实世界。
顶多影响一下我对两块石头的取舍,顶多影响两块石头的命运吧。
我反复对比,放弃了一块石头,占有了另一块。
但被我占有的石头从此之后真的就属于我了吗?不是的,从此之后,它只是和我并列出现在这个世界上而已。
贪婪与“喜爱”的不同之处在哪里?……每当我独自走在大风中的高高河岸上,看向对岸缠绵起伏的金色沙丘,再看向秋天深蓝无底的天空,长久注目悬于夕阳一侧的半透明的圆月……便暗暗否定了自己曾深深坚信的很多东西。
当我生活在更加荒凉遥远的南面冬牧场上时,闲暇时间也喜欢在沙漠中长时间散步,寻找脚下的美丽碎片。
牧羊人居麻看着我入迷地把玩那些彩色小石子,便问我:“它们值多少钱?”我说:“不值钱。
但我觉得很好看。
”他表示怀疑。
他感慨地说:“这种事只有你们汉族人才知道。
你们一看就知道哪块石头值钱。
你们专门开几百公里的车来到我们的戈壁滩上捡石头。
我们呢,世世代代在这里放羊,天天踩过那么多石头,却什么也不知道。
没办法,我们什么也不懂,我们捡的石头都卖不了钱。
”他坚信有一个关于石头的秘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他捏起我的一块石头看了又看。
再次感慨自己的命运。
我说:“我只是喜欢它的颜色而已,看,红红的!”他仍然不相信。
在北疆,无论是216国道线还是217国道线,沿着荒凉空旷的公路上下,几乎每过一百公里就可看到几顶帐篷,三五个卖石头的摊位。
(全国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精选提分专练 第八练 中国当现代作家作品 第二章 毕淑敏
毕淑敏一、简介毕淑敏,1952年10月出生于新疆伊宁,中共党员,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结业,注册心理咨询师。
中国作协第九届全委会委员。
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
历任卫生员、助理军医、军医等。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2007年,毕淑敏以365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2007第二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第14位,引发广泛关注。
著有《毕淑敏文集》十二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女心理师》《鲜花手术》等畅销书。
二、作品鉴赏(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这是一张有故事的老照片毕淑敏那一年,我刚满二十岁,是实习军医。
刚当医生的女孩,别提多自豪、多骄傲了,真想照好多幅照片,对全世界的人宣布,我是大夫啦!可我所实习的驻军医院,在新疆一座偏远的小城,根本就买不到胶卷。
只得给远在北京的妹妹写信,叫她给我寄来。
关山迢迢,第一次寄来的胶卷照出相灰蒙蒙的,一点也不威风。
战友们戏说,别是你妹妹给你买的胶卷是处理的吧?这当然是绝不可能的。
只怨路途遥远,路上大概经了雨雪风霜,曝了光。
只得让妹妹重寄。
这回胶卷一到,马上邀了几个要好的朋友,星期天起个大早,一同留影。
先照了几张合影。
年轻的女孩总是这样,她们以为友谊会一辈子常青。
今天,我重新面对那些稚嫩得仿佛能滴下水来的脸庞,有许多已叫不出名字。
然后各自单兵教练。
她们都是护士,就照了许多用大号注射器从盐水瓶子里抽药的照片,你照完了我照,①眼睛都亮晶晶的。
为表示无菌观念强,全戴着大口罩。
我说,你们这么照,寄回家去,你妈妈认得出来是你吗?她们一起回答:看眼睛啊!是啊,每个女孩青春的眼睛都是不一样的。
我怎么连这都不懂?轮到我照了。
我是医生,所取的姿势就同她们不一样。
我潇洒地披着白大衣,把听诊器看似很随意实则很精心地挂在脖颈上,双手老练地插在衣兜里,在病房走来走去,挑病情不太重的病人做我的道具。
语文一轮复习精选提分专练第八练中国当现代作家作品第二章汪曾祺
汪曾祺一、简介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中国现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读高中。
1939年夏,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1950年,任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北京文艺》编辑。
1961年冬,用毛笔写出了《羊舍一夕》。
1963年,发表的《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
1981年1月,《异秉》在《雨花》发表。
1996年12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顾问。
1997年5月16日上午10点30分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7岁。
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他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纠偏了那种集体的“宏大叙事”;以平实委婉而又有弹性的语言,反拨了笼罩一切的“毛话语”的僵硬;以平淡、含蓄节制的叙述,暴露了滥情的、夸饰的文风之矫情,让人重温曾经消逝的古典主义的名士风散文的魅力,从而折射出中国当代散文的空洞、浮夸、虚假、病态,让真与美、让日常生活、让恬淡与雍容回归散文,让散文走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功不可没。
汪曾祺的散文不注重观念的灌输,但发人深思.如《吃食和文学》中的《苦瓜是瓜吗》,其中谈到苦瓜的历史,人对苦瓜的喜恶,北京人由不接受苦瓜到接受,最后谈到文学创作问题:“不要对自己没有看惯的作品轻易地否定、排斥。
"“一个作品算是现实主义的也可以,算是现代主义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个作品。
作品就是作品。
正如苦瓜,说它是瓜也行,说它是葫芦也行,只要它是可吃的。
"汪曾祺的小说充溢着“中国味儿”。
正因为他对传统文化的挚爱,因而在创作上追求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中去.在语言上则强调着力运用中国味儿的语言。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版精选提分专练:第八练 中国当现代作家作品 第二章 林清玄 Word版含答案
林清玄一、简介林清玄,1953年出生,中国台湾高雄人,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
笔名有秦情、林漓、林大悲、林晚啼、侠安、晴轩、远亭等。
有著名散文《查塔卡的杜鹃》。
毕业于中国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
他是台湾地区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
林清玄的散文创作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这类作品往往包含了深远的禅意。
他的散文独树一帜,自成风格。
其散文可贵之处在于他的写作能以积极的“入世”态度,关注现代人生存中面临的种种问题,并伴之以人文的关怀和思考。
他的散文风格简朴、清新、智慧、幽远,能做到虚实生辉,空灵流动,具有诗性之美。
林清玄是台湾当代重要的新生代散文家,他用一颗菩提之心关注现世人生,显现出博大的悲悯情怀。
悲悯情怀是林清玄的情感内核,悲悯是其散文的精神特质,清真成为其散文重要的美学风格。
二、作品鉴赏(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野姜花林清玄①在通化市场散步,拥挤的人潮中突然飞出来一股清气,使人心情为之一爽。
循香而往,发现有一位卖花的老人正在推销他从山上采来的野姜花,每一把有五枝花,一把十块钱。
②老人说他的家住在山坡上,他每天出去种作的时候,总要经过横生着野姜花的坡地,从来不觉得野姜花有什么珍贵。
只觉得这种花有一种特别的香。
今年秋天,他种田累了,依在村旁午睡,睡醒后发现满腹的香气,清新的空气格外香甜。
老人想:这种长在野地里的香花,说不定有人喜欢,于是他剪了一百把野姜花到通化街来卖,在一小时内就卖光了,老人说:“台北爱花的人真不少,卖花比种田好赚哩!”③我买了十把野姜花,想到这位可爱的老人,也记起买野花的人可能是爱花的,可能其中也深埋着一种甜蜜的回忆;就像听一首老歌,那歌已经远去了,声音则留下来,每一次听老歌,我就想起当年那些同唱一首老歌的朋友,他们的星云四散,使那些老歌更显得韵味深长。
④第一次认识野姜花的可爱,是许多年前的经验,我们在木栅醉梦溪散步,一位少女告诉我:“野姜花的花像极了停在绿树上的小白蝴蝶,而野姜花的叶则像船一样,随时准备出航向远方。
2019版语文全国版精选提分专练:第八练 中国当现代作家作品 第二章 贾平凹 含答案
贾平凹一、简介贾平凹,男,原名贾平娃。
生于1952年,陕西丹凤人。
1975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
现为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美文》杂志主编。
贾平凹喜吃杂粮野菜,不动膏粱腥荤。
平生无什么特别嗜好,唯独喜爱每日转动笔杆子.国外人士均誉他为中国大陆文坛的“独行侠”。
贾平凹的早期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明丽自然。
后期则开始向空灵的意韵发展,并且探讨都市中人的生存状态。
贾平凹的散文内容浩瀚,五彩缤纷,从抒写的内容和笔调去看,可以归成五类:第一类是情绪小品,以抒写某种特定的情绪为主,如《大洼地一夜》就是代表;第二类是场景小品,以写各类场景为主,如《静虚村记》《黄土高原》等;第三类是人物小品,以粗线条勾画人物为主,如《摸鱼捉鳖的人》《在米脂》等;第四类是随笔,综论人生,针砭世情,如《人病》《牌玩》等;最后一类是风物小品,描摹风俗,记述玩物,如《陕西小吃小识录》《玩物铭》等。
贾平凹于传统的散文写作中,取了个大突破-—凡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情绪(爱与恨),或偶尔感悟到的某些哲理等,都呈现文中。
那份坦诚、不摆架子、不高调的性格,亦是他赢得读者的方法之一。
在贾平凹的文中,不难发现其赤子之心,于现今复杂的社会里的确难寻。
而且,贾平凹对美感的追求,于字里行间清晰易见。
二、作品鉴赏(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制造声音贾平凹我去采访这个州刚刚离休的专员。
采访结束后我们坐在客厅喝茶,他却放了一段录音问我听到什么,我说是风里的树声。
是树声,他说,你听得懂这树声吗?有树风就有了形状,但风里的树是要说话的.你知道,这个州是一个贫困的地区,当组织上安排我来,我就想提前离休,或者调往省城寻一个清闲的部门,拈弄笔墨,句读里暗度春光罢了。
但到任后的那年秋天,我改变了心态,就一直在州里干了五年.一日下午,我们从城南××县回来,才要步行去视察我们的商厦,十字路口那里就拥了一堆人,听得很嘶哑的喊声:“树会说话的!树真的会说话的!"只见一个70岁左右的老头,个子高大,但枯瘦如柴,头发和胡子已成毡片,浑身散发着一股难闻的酸臭味。
全国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选提分专练第八练中国当现代作家作品第二章梁实秋
梁实秋一、简介梁实秋(1903〜1987),原名梁治华,字实秋,1903年1月6日出生于北京,浙江杭县(今杭州)人。
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
中国著名的现当代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
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
代表作《莎士比亚全集》(译作)等。
1923年8月赴美留学,取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1926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国立东南大学(东南大学前身)、国立青岛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前身)并任外文系主任。
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英语系教授。
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享年84岁。
二、作品鉴赏(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双城记梁实秋①我所谓的双城是指我们的台北与美国的西雅图。
对这两个城市,我都有一点粗略的认识。
我现在所要谈的只是就两个城市,凭个人耳目所及,一些浅显的感受或观察。
“贤者识其大,不贤者识其小”,如是而已。
②台北地处亚热带,又是一个盆地,环市皆山。
我从楼头俯瞰,常见白茫茫的一片,好像有“气蒸云梦泽”的气势。
到了黄梅天,衣服被褥总是湿漉漉的。
夏季午后常有阵雨,来得骤,去得急,雷电交掣之后,雨过天青。
西市在美国西北隅海港内,其纬度相当于我国东北之哈尔滨与齐齐哈尔,赖有海洋暖流调剂,冬天虽亦雨雪霏霏而不至于酷寒,夏季则早晚特凉,夜眠需拥重毯。
也有连绵的霍雨,但晴时天朗气清,长空万里。
③我从台北来,着夏季衣裳,西市机场内有暖气,尚不觉有异,一出机场大门立刻觉得寒气逼人,家人乃急以厚重大衣加身。
我深吸一口大气,沁入肺腑,有似冰心在玉壶。
我回到台北去,一出有冷气的机场,薰风扑面,遍体生津,俨如落进一镬热粥糜。
④台北之治安良好是举世闻名的。
我于三十几年之中,只轮到一次独行盗公然登堂入室,抢夺了一只手表和一把钞票,而且他于十二小时内落网,于十二日内伏诛。
至于扒窃之徒,则何处无之?我于三十几年中只失落了三支自来水笔,一次是在动物园看蛇吃鸡,一次是在公共汽车里,一次是在成都路行人道上。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版精选提分专练:第八练 中国当现代作家作品 第二章 沈从文 Word版含答案
沈从文一、简介沈从文(1902—1988),男,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人,中国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突出,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沈从文以乡村为题材的小说是典型的乡村文化小说,它不仅在整体上与都市“现代文明”相对照,而且始终注目于湘西世界朝现代转型过程中,不同的文化碰撞所规定的乡下人的生存方式、人生足迹及历史命运。
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一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的“人性的扭曲”是在他的“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的,正是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架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是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二、作品鉴赏(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静沈从文女孩子岳珉年纪十四岁左右,有一张营养不良的小小白脸,穿着新上身不久长可齐膝的蓝布袍子,正在后楼屋顶晒台上,与北生倚在朽烂发霉摇摇欲坠的栏杆旁,数天上的大小风筝。
晒楼后面是一道小河,河水又清又软,很温柔的流着。
河对面有一块碧绿的大坪,上面还绣得有各样颜色的花朵。
大坪远处,可以看到好些菜园同一个小庙。
(全国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精选提分专练 第八练 中国当现代作家作品 第二章 梁实秋
梁实秋一、简介梁实秋(1903~1987),原名梁治华,字实秋,1903年1月6日出生于北京,浙江杭县(今杭州)人。
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
中国著名的现当代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
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
代表作《莎士比亚全集》(译作)等。
1923年8月赴美留学,取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1926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国立东南大学(东南大学前身)、国立青岛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前身)并任外文系主任。
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英语系教授。
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享年84岁。
二、作品鉴赏(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双城记梁实秋①我所谓的双城是指我们的台北与美国的西雅图。
对这两个城市,我都有一点粗略的认识。
我现在所要谈的只是就两个城市,凭个人耳目所及,一些浅显的感受或观察。
“贤者识其大,不贤者识其小”,如是而已。
②台北地处亚热带,又是一个盆地,环市皆山。
我从楼头俯瞰,常见白茫茫的一片,好像有“气蒸云梦泽”的气势。
到了黄梅天,衣服被褥总是湿漉漉的。
夏季午后常有阵雨,来得骤,去得急,雷电交掣之后,雨过天青。
西市在美国西北隅海港内,其纬度相当于我国东北之哈尔滨与齐齐哈尔,赖有海洋暖流调剂,冬天虽亦雨雪霏霏而不至于酷寒,夏季则早晚特凉,夜眠需拥重毯。
也有连绵的霪雨,但晴时天朗气清,长空万里。
③我从台北来,着夏季衣裳,西市机场内有暖气,尚不觉有异,一出机场大门立刻觉得寒气逼人,家人乃急以厚重大衣加身。
我深吸一口大气,沁入肺腑,有似冰心在玉壶。
我回到台北去,一出有冷气的机场,薰风扑面,遍体生津,俨如落进一镬热粥糜。
④台北之治安良好是举世闻名的。
我于三十几年之中,只轮到一次独行盗公然登堂入室,抢夺了一只手表和一把钞票,而且他于十二小时内落网,于十二日内伏诛。
至于扒窃之徒,则何处无之?我于三十几年中只失落了三支自来水笔,一次是在动物园看蛇吃鸡,一次是在公共汽车里,一次是在成都路行人道上。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选提分专练第八练中国当现代作家作品第二章贾平凹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选提分专练第八练中国当现代作家作品第二章贾平凹一、简介贾平凹,男,原名贾平娃。
生于1952年,陕西丹凤人。
1975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
现为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美文》杂志主编。
贾平凹喜吃杂粮野菜,不动膏粱腥荤。
平生无什么特别嗜好,唯独喜爱每日转动笔杆子。
国外人士均誉他为中国大陆文坛的“独行侠”。
贾平凹的早期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明丽自然。
后期则开始向空灵的意韵发展,并且探讨都市中人的生存状态。
贾平凹的散文内容浩瀚,五彩缤纷,从抒写的内容和笔调去看,可以归成五类:第一类是情绪小品,以抒写某种特定的情绪为主,如《大洼地一夜》就是代表;第二类是场景小品,以写各类场景为主,如《静虚村记》《黄土高原》等;第三类是人物小品,以粗线条勾画人物为主,如《摸鱼捉鳖的人》《在米脂》等;第四类是随笔,综论人生,针砭世情,如《人病》《牌玩》等;最后一类是风物小品,描摹风俗,记述玩物,如《陕西小吃小识录》《玩物铭》等。
贾平凹于传统的散文写作中,取了个大突破——凡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情绪(爱与恨),或偶尔感悟到的某些哲理等,都呈现文中。
那份坦诚、不摆架子、不高调的性格,亦是他赢得读者的方法之一。
在贾平凹的文中,不难发现其赤子之心,于现今复杂的社会里的确难寻。
而且,贾平凹对美感的追求,于字里行间清晰易见。
二、作品鉴赏(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制造声音贾平凹我去采访这个州刚刚离休的专员。
采访结束后我们坐在客厅喝茶,他却放了一段录音问我听到什么,我说是风里的树声。
是树声,他说,你听得懂这树声吗?有树风就有了形状,但风里的树是要说话的。
你知道,这个州是一个贫困的地区,当组织上安排我来,我就想提前离休,或者调往省城寻一个清闲的部门,拈弄笔墨,句读里暗度春光罢了。
(全国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选提分专练第八练中国当现代作家作品第二章汪曾祺
汪曾祺一、简介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中国现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读高中。
1939年夏,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1950年,任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北京文艺》编辑。
1961年冬,用毛笔写出了《羊舍一夕》。
1963年,发表的《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
1981年1月,《异秉》在《雨花》发表。
1996年12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顾问。
1997年5月16日上午10点30分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7岁。
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他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纠偏了那种集体的“宏大叙事”;以平实委婉而又有弹性的语言,反拨了笼罩一切的“毛话语”的僵硬;以平淡、含蓄节制的叙述,暴露了滥情的、夸饰的文风之矫情,让人重温曾经消逝的古典主义的名士风散文的魅力,从而折射出中国当代散文的空洞、浮夸、虚假、病态,让真与美、让日常生活、让恬淡与雍容回归散文,让散文走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功不可没。
汪曾祺的散文不注重观念的灌输,但发人深思。
如《吃食和文学》中的《苦瓜是瓜吗》,其中谈到苦瓜的历史,人对苦瓜的喜恶,北京人由不接受苦瓜到接受,最后谈到文学创作问题:“不要对自己没有看惯的作品轻易地否定、排斥。
”“一个作品算是现实主义的也可以,算是现代主义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个作品。
作品就是作品。
正如苦瓜,说它是瓜也行,说它是葫芦也行,只要它是可吃的。
”汪曾祺的小说充溢着“中国味儿”。
正因为他对传统文化的挚爱,因而在创作上追求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中去。
(全国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温习精选提分专练第八练中国当现代作家作品第二章韩少功
韩少功一、简介韩少功,1953年诞生于湖南长沙,祖籍湖南澧县。
闻名作家。
曾获境内外奖项:1980年、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2002年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奖章”;2007年第五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之“杰出作家奖”;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美国第二届纽曼华语文学奖等。
作品别离以十多种外国文字共三十多种作品在境外出版。
还有译作《生命中不能经受之轻》(昆德拉著)、《惶然录》(佩索阿著)等数种出版。
曾任第一、二届海南省政协常委(兼),第三届省人大代表,第三届海南省文联主席、省文联作协党组成员、书记。
2020年离任以上职务。
现兼职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全委会委员,海南省文联名誉主席,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学者”讲座教授。
二、作品鉴赏(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第一张书桌韩少功一觉醒来才发觉两脚泥,只是靠一晚上体温的炙烤,加上盛夏天气的烘焙,泥浆已干成了泥壳,在床单上纷纷剥落泥渣。
知青时期确实是如此子。
一望无际的累,填满了烈日下或风雪里的日子。
有一天,救星终于显现,是公社杨秘书发觉黑板报上我的粉笔字不错,抽调我去公社抄材料。
本地人把这种轻松差事叫作“吃楼火”,词义来路不明。
可能“楼”是指大宅子,能待在大宅子里烤“火”的家伙,固然是有富贵之命,至少也是时来运转,值得大伙儿羡慕吃醋恨。
在没有复印机的时期,抄材料确实是手工复写。
杨秘书让我复写各类公函,还有他最为头痛的新闻报导——退稿率太高了,弄得他很没体面。
通过深切反思,他认定投稿失败的缘故就在于邮路遥远,自己每次动手都太迟,于是决意加大写稿的时刻提早量。
比如还未开镰,他就抢先报导贫下中农喜送公粮;还未下雨,他就早早预测广大群众奋勇抗洪;离国庆节还有十几天,他就精准想象人们在节日里如何“深有体会地说……”“豪情满怀地说……”“一把抓住解放军首长的双手眼含热泪地说……”这种稿子抄得我目瞪口呆。
那个胖子何等神通,把人家十几天后的泪水都流出来了。
时空穿越也无济于事,还被报社或电台回信痛斥为“胡闹”和“弄虚作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娟一、简介李娟,女,籍贯四川乐至县,1979年出生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123团(位于塔城地区乌苏市车排子镇),1999年开始写作.曾在《南方周末》《文汇报》等开设专栏,并出版散文集《九篇雪》、《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走夜路请放声歌唱》、《羊道》三部曲、《冬牧场》及数部繁体字版散文集.曾获“人民文学奖”“上海文学奖”“花地文学奖”“天山文艺奖”“朱自清散文奖”等.二、作品鉴赏(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石头李娟我总是喜欢一个人在河边捡石头.由于我的“喜欢”,石头们被分成了好看和不好看的两种.由于我的喜欢,世界微微失衡.好在我的这种“喜欢”力量微薄,不足以影响真正的现实世界.顶多影响一下我对两块石头的取舍,顶多影响两块石头的命运吧.我反复对比,放弃了一块石头,占有了另一块.但被我占有的石头从此之后真的就属于我了吗?不是的,从此之后,它只是和我并列出现在这个世界上而已.贪婪与“喜爱”的不同之处在哪里?……每当我独自走在大风中的高高河岸上,看向对岸缠绵起伏的金色沙丘,再看向秋天深蓝无底的天空,长久注目悬于夕阳一侧的半透明的圆月……便暗暗否定了自己曾深深坚信的很多东西.当我生活在更加荒凉遥远的南面冬牧场上时,闲暇时间也喜欢在沙漠中长时间散步,寻找脚下的美丽碎片.牧羊人居麻看着我入迷地把玩那些彩色小石子,便问我:“它们值多少钱?”我说:“不值钱.但我觉得很好看.”他表示怀疑.他感慨地说:“这种事只有你们汉族人才知道.你们一看就知道哪块石头值钱.你们专门开几百公里的车来到我们的戈壁滩上捡石头.我们呢,世世代代在这里放羊,天天踩过那么多石头,却什么也不知道.没办法,我们什么也不懂,我们捡的石头都卖不了钱.”他坚信有一个关于石头的秘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他捏起我的一块石头看了又看.再次感慨自己的命运.我说:“我只是喜欢它的颜色而已,看,红红的!”他仍然不相信.在北疆,无论是216国道线还是217国道线,沿着荒凉空旷的公路上下,几乎每过一百公里就可看到几顶帐篷,三五个卖石头的摊位.那些石头从表面看上去灰头土脸、普通至极.但剖开后,却有着透明而梦幻的内瓤.我觉得很多时候,它所谓的“价值”并非在于它的美丽,而在于它的这种反差吧?是的,大家为这种石头冠名为“戈壁玉”.戈壁玉真多啊.虽然名字被冠以“玉”,但毕竟不是玉.玉应该是更细腻绵密的质地,有着更柔和的光泽.作为荒野中的存在,戈壁玉的确是美丽的,甚至令人炫目.可一旦离开荒野,离开纯粹的蓝天和粗砾的大地,它的美丽便迅速枯萎.在海南三亚,在全国离阿勒泰最遥远的地方,我也曾见过我们的戈壁玉.满满的,一板车又一板车,堆在街头叫卖.各种形状的吊坠、配饰,十元三件.如塑料制品一样面无表情,如塑料制品一样廉价,同时,如塑料制品一样千篇一律.可是,一边是戈壁玉成山成海的盛况,另一边,却是大地的千疮百孔.开始,人们只是在节假日里当作野游一样去郊外捡拾着玩耍.他们把车停在公路边,沿着公路上下行走,碰运气一般翻找大地表层的石头.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专职干这个.他们越走越远,越来越深入.搜罗遍了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开始,他们开着小四轮拖拉机进入荒野.后来,开着挖掘机进入.疯狂开采的后果也许就是“十元三个”吧.可是,我却知道这块平凡的小小玉石有着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凡人都壮阔崎岖的经历.我几乎亲眼看到它碎裂于洪荒时代的大地震时期.看着它被海水冲击亿万年.海枯石烂之后,又被泥石流埋没亿万年.接下来,日复一日的风吹日晒,终于有一天它重见天日,躺在地球上一条平凡的河流边,天衣无缝地镶嵌在一个平凡的泥土凹窝里.我还看到了它的最后一幕记忆.看到它被暴力挖开,露出身下和自己同样形状的洞窟.看到虫子四散奔逃,植物白嫩的根系坦曝在日光暴晒之中.更多的石头在挖掘机的操作下源源不断翻出大地.失陷绝地的蚂蚁们不知所措.一个个保护着蚁后,衔着蚁卵,面对眼下没完没了天翻地覆的世界,不知逃往何处.一窝蚂蚁的毁灭,其惨烈不亚于一个王国的覆灭吧?亿万万蚁窝和虫穴的毁灭,亿万万微小的惊骇与怨恨游荡天地之间,无处可去,便依附于戈壁玉.附着在它的色泽上,附着在它所有细微的裂缝里.所以戈壁玉的颜色黯淡压抑,所以戈壁玉的饰物一碰即碎.还有人不明白城市午夜的街头为什么如此哀凉无望.他经过成堆批发戈壁玉的地摊,还是不能明白.去年那场大旱,不只令农业受灾,牧业也遭到极大重创.一位年长的牧人痛心地说:“捡石头!都是捡石头的人害的!”他的意思大约是,捡石头改变了大地的面貌,而这与天气变化息息相关.我仍然喜欢石头.我喜欢长时间蹲在河边的空地上,一块一块地翻捡,摸索,不停地惊异于每一块石头的独一无二.当我埋首大地,沉迷于眼下这石头的世界,在地球的另一端,漫漫迁徙道路上的海鸟再也看不到去年露出水面的礁石.我又拾起一块石头.看到石头下的空穴里有弯弯曲曲的细小道路,被突然曝光的虫子惊慌不已.我改变了这只虫子的命运.也许还改变了更多——季节、气候、降雪量.甚至是冰川融化、雪线后退.甚至是全球变暖.全球变暖了,海平面上升了.我目睹那只海鸟在无望的寻找中筋疲力尽,最终跌落大海.而在此地,在我的脚下,在全世界离海洋最远的地方,在大陆的最深处,我又看到另一块美丽的石头,却迟迟不敢触碰.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牧羊人居麻对“我”仅是因为“喜爱”而捡石头表示怀疑和不相信,表现了牧羊人居麻对石头起了贪念.B.戈壁玉在荒野中才是美丽的,可一旦离开荒野,它的美丽便迅速枯萎,可见作者懂得戈壁玉的真正价值所在,并表现了作者对戈壁玉被疯狂开采的痛心.C.作者描写了人们从节假日碰运气一般来捡石头,到后来专职干这个,并开着挖掘机进入来疯狂开采的过程,影射人类的贪得无厌和对自然的无度侵掠,并以此予人们以启示.D.本文文字素净、灵动,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美好情感以及对人类应该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考.2.请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答:3.本文最后当“我”又看到另一块美丽的石头时,为何迟迟不敢去触碰?请结合全文对此作简要分析.答:(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蜜蜂李娟我妈在很多时候纯粹自来熟,不管认不认识的人,打起招呼来甜美又亲热.她有一绝招,把人家的职业与称谓挂钩.这样,永远不用费心记人家的姓名,也不怕搞错.挖煤的,她管人家叫煤老板;烧砖的,叫人家砖老板;养獭兔的,则是獭老板……獭老板无可奈何,只得装没听到.隔壁那几家种地的,则统统都是“地老板”.至于养蜂的,当然就是蜂老板咯.雇蜜蜂授粉是葵花开花时节的一项重大工作.每年到了这个时候,相邻的土地都会联合起来雇蜂.可今年的葵花收成的惨淡已成定局.地老板们损失惨重,加上前段时间雇工和化肥的价格大涨,病虫害严重,每家每户的农药钱也花了不少.很多地老板一时都拿不出钱来.虽说雇蜜蜂比人工授粉便宜多了,一亩地才二十块钱.可几百亩下来也不是个小数字.我家就这么一点地,也得花好几千块钱呢.不知出于什么规矩,化肥、农药都可以赊账,但蜜蜂绝不事后给钱.一时间,大家都急上了火.我妈一看到蜂老板上门收账就想溜之大吉.在这件事上,我妈还曾幻想,到时候悄悄赖过去……她说:“大家的地一块挨着一块连在一起,又没拉网,也没挂牌子,蜜蜂怎么知道哪块地付过钱哪块地没付过?它们给我们隔壁授粉的时候肯定会顺便飞到我家干点活的!”虽然觉得她很无赖,但又觉得她说得有理.后来才知,人家蜂老板才没那么笨呢!授粉之前,这一大片地得统一收齐了钱才开箱放蜂.哪怕只有一家的钱没到位,他都死活不会放蜂.就算蜂老板不催你,其他种地的邻居也会车轮战碾死你.花期紧张,如果拖拖拉拉不交钱,错过花期再授粉就来不及了,到时候结出的葵花子全都空壳.可随着花期一天天到来,不但地老板们急了,蜂老板也急了.他四处催账,步行走遍这片万亩土地,挨家挨户喝茶、聊天、诉苦.他可能终于意识到这一次大家是真穷,真的和他赌上了.蜂老板赌的是花期,是万亩向日葵的收成.而地老板赌的是蜜蜂的命.——就这一点而言,蜂老板的焦虑不下于所有的地老板吧?蜂箱已经到了地头,一直关着.蜜蜂们一天天只能靠吃白糖吊命.可白糖只能管一时的饥,蜜蜂吃多了无异于毒药.我不知道最后谁先妥协了.总之蜜蜂放出来了.我妈说得没错——“满天都是!”万亩的向日葵金光灿烂,万千金色蜜蜂纷起跳跃,连“嗡嗡”声都亮得灼灼蜇眼.对此,我妈只能形容到“满天都是”的份上.但似乎也只有这么说才最最合适:“满天都是!”满天都是啊……我突然想起我家荒弃在南面荒野腹心的那一小块地,那边不但停了水,这下连蜜蜂也没了,肯定得彻底绝收.我妈说:“不管它了.唉,也管不了了.”又神秘地说:“放心,有花的地方自然就有蜜蜂.何况我们种的是油葵,油葵比食葵香.再远的路,蜜蜂也能找到.”然后她说起了去年的事.去年损失惨重,种子补种了一茬又一茬,然后缺水,接下来又闹“老头斑”——所有有经验的农人都预言这种病治不好……何止焦头烂额!我妈简直从头焦到尾.去年几乎所有的地老板都种赔了.才开始我妈以为自己也赔了.好在我家只种了两百亩,还赔得起.可到了最后,却发现赔得不算多.最后那点侥幸成活,又顺利开花的葵花,产量再低,也能留下种子.这样,等到第二年再种地,至少就不用再花钱买种子了.又过了一段时间,我妈又发现,不但赔不了,哈,居然还能保本!——由于葵花全面歉收,当年的葵花子供不应求.前来收葵花的老板出价越来越高,比头一年的价格翻了一倍……葵花价格出来那几天,我妈喜滋滋的.一到吃饭的时候,就端着碗边刨饭边算账.越算越美:一亩能收多少公斤,估价多少,卖多少,成本多少,投入了多少……况且和最开始的估算相比,好像还有一笔重要费用省下了.这一省下,就成了赚到的……可到底是什么费用呢?她想啊想啊……突然一个激灵跳起来!——蜜蜂!忘了雇蜜蜂!……据说每年每块地都有种地大户带头组织这件事,然后陪着蜂老板挨家通知、收钱.可这一年大家赔的赔,撤的撤,再无人想到这件事.我妈大痛!完了完了,好容易撑到最后,熬得只剩最后一口气,结果还是赔在蜜蜂上了!她扔了碗就冲向大地……然而又大叫起来.她说:“我看到了蜜蜂.”当然,并非“满天都是”,但已经足够了.这些金色的精灵,连种地的人都放弃了土地啊,它们却还惦记着丰收.我妈站在地窝子前转身遥望.仍然四面茫茫.永远四面茫茫.谁家的蜂?它们从何得知花的消息?它们怎样找到了这里?怎样越过这千里大地,茫茫旷野……至今是个谜.(有删改)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我妈”的“绝招”起笔,在表现人物形象特点的同时,很自然地切入了对“雇蜂授粉”事件的叙述,匠心可鉴.B.“我妈”赖账的道理虽然无赖,却有坚实的生活经验作支撑,“我”家荒弃在南面荒野腹心的那一小块地的情况,就是最好的证据.C.从轻松诙谐如话家常的语言中,读者不难体会在北疆大地上讨生活的人们“家常”艰辛以及他们能被轻易满足的“家常”喜悦.D.田户、蜂农本属两个阵营,但随着形势变化有些田户却帮蜂农向同行催账,作物歉收本应大亏,但随即葵花涨价,种地能保本甚至有赚,这些转化别有趣味.5.请概括分析“忘了雇蜂”这段叙事中“我妈”的心路历程.答:6.“雇蜂授粉”和“忘了雇蜂”两段情节,叙事文学要素的侧重多有不同,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分析.答:答案精析1.A [牧羊人对“我”的怀疑和不相信,是因为汉人疯狂开采石头,不仅对当地地貌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也给当地游牧民族人们的价值观带来了冲击.起了贪念的是疯狂开采石头的汉人.]2.①人类疯狂开采石头,对戈壁滩的地貌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但所开采的石头制作成商品后在城市售卖,价格却十分低廉.②人类因贪婪对大自然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伤害,这种伤害让人感到“哀凉无望”.③现代文明给游牧文明的价值观带来了冲击.3.因为“我”深深认识到:①“我”虽然喜爱石头,但不能把“喜爱”变成“贪婪”而去占有不属于自己的石头.②触碰石头不仅会改变一只虫子的命运,甚至可能会改变更多——季节、气候、降雪量等,从而造成各种自然灾害.③戈壁玉的确美丽,但一旦离开荒野,离开纯粹的蓝天和粗砾的大地,它的美丽便迅速枯萎.4.B [“荒弃在南面荒野腹心的那一小块地”是否有蜜蜂到来,还未发生,不能作为“生活经验”支撑“赖账的道理”的证据.]5.“损失惨重”的焦虑→“赔得起”和“赔得不算多”的自我安慰→“保本”甚至“赚到”的喜悦→“忘了雇蜜蜂”的大痛→“看到了蜜蜂”的惊喜.6.①前者侧重于环境要素,着力表现北疆农耕生活的风貌(雇蜂授粉、蜂地对赌、白糖吊命等);后者侧重于情节要素,着力表现事件的戏剧性.②在“人物”要素上,前者侧重表现人与人的关系(蜂农和田户的制衡、田户之间的阵营变化),后者侧重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用天灾造成人的损失,又用蜜蜂平衡这种损失;人放弃了土地,但是自然还惦记着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