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比多少【当堂达标题】【人教版一年级小学数学上册】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1.2比多少》课时练习题附答案
学校 班级 姓名 …….………………………….密……………………………封……………
…..………………..线……………………………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准备课》 1.2《比多少》课时练习题 1. 填空。
(1)比多少时,要( )地比较。
(2)比多少没有剩余时,两种物体( )。
(3)比多少有剩余时,有剩余的比没有剩余的( )。
2、数一数,填一填。
(1)
比( ),比( )。
(2) 和( )。
3.想一想、画一画。
(1)四角星比圆少2个。
(2)正方形比三角形多1个。
学校 班级 姓名 学号 …………….…………………………….密………………………………………封……………
…..…………………..线…………………………………….…………………….…………………….. 4.在多的后面画“√”。
5.在多的后面画“√”。
6.在少的后面画“√”。
7.填一填。
8. 5个人吃饭,椅子够坐吗?
姓名 线……………………………….……………… 第一单元 《1.2比多少》参考答案 1.(1)一一对应 ;(2) 同样多;(3)多。
2.(1)多;少。
(2)同样多 3. (1) (2) 4. 在骨头后面画√。
5. 在绿球后面话√。
6. 在鸡后面画√。
7. 多 8. 够。
1.2 比多少(教案)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
比多少教学准备学情分析比多少这一部分的教学主要是通过操作使学生直观看到“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使学生掌握比较物体多少的最基本的一一对应的方法。
1、教材设置故事情境,引出学习内容。
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的“小猪帮小兔盖房子”为背景的主题图,能很快地吸引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数学学习活动中。
教材运用两组有情节的素材:小兔与它们所搬的砖的比较、小猪与它们所搬的木头的比较,使学生直观地看到“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也让学生初步认识和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多少。
2、教材提供了充分的教学资源。
教材中给出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如:一张石桌、三个苹果、四根萝卜、四条石凳、两条小鱼等等。
教材中还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图中还可以比什么?引导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充分地感知“同样多、多、少”的含义,掌握比较的方法。
3、教材的练习设置合理恰当。
做一做第一题,通过操作,采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直观地比。
做一做第二题,也是通过操作进行比较,但不限于一种比较的方法。
教材这样呈现,是为了体现在解决同一个问题时可以有不同的方法。
练习一中的习题设置给出了几种不同的变式,通过不同方式、不同角度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教学工具学生刚刚结束幼儿园生活,迈进小学,对课堂学习还不适应。
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容易疲劳,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观察能力有限。
在之前大部分学生熟悉三只小猪的故事,所以能很顺利地引入到数学学习中来。
在平常生活中学生们得到了一些对数的认识,有一定的数数的基础,比较容易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
初步认识一一对应,并学会用“比数量”“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通过听童话故事,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热情待人的良好品德。
3.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初步体验数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用“比数量”、“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比多少》18-人教版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比多少》18-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知道比的概念和比较大小的方法。
2.能够掌握比的意义,并能使用“比”字比较大小。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理解比的概念。
2.运用“比”的方法进行大小比较。
三、教学难点1.能够准确理解比的意义。
2.能够灵活运用“比”的概念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1.教学用具:数字卡片、比例尺、计算器等。
2.教学素材:相关图片、实际生活中的比较问题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与复习•让学生回顾上一堂课的内容,回答问题:“你知道什么是比吗?”•利用数字卡片让学生进行大小比较练习。
2. 学习新知识•介绍“比”的概念:比是一种比较大小的方法,通常用“比”字来表示。
•示范几个例子让学生理解“比”的用法。
•讲解“1比3”表示1与3的比例关系,理解为1的数量是3的几倍。
3. 拓展练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比较问题,比如:班上男生和女生的比例、苹果和香蕉的价格比较等。
4. 实践运用•带领学生使用比例尺进行练习,比较线段长度。
•给出一些数量比较问题,让学生用计算器来计算具体的数值。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比的概念和应用方法。
•提出问题,让学生再次思考如何使用“比”字来表示不同物品的大小关系。
六、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册中的相关练习。
2.用纸笔写出5个自己生活中的比较问题,并用“比”表示出来。
七、板书设计•比的概念:比的含义和符号表示法•实际问题解决:使用比例尺和计算器解决问题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掌握“比”的概念,灵活运用于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同步练习数学题大全及答案.doc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同步练习数学题大全及答案目录1.1数一数 (1)1.2比多少 (2)2位置 (3)3.1 1~5 的认识 (4)3.2比大小 (5)3.3第几 (6)3.4分与合 (7)3.5加法 (8)3.6减法 (9)3.7 0 的认识和0 的加减法 (10)4立体图形的认识 (11)5.1 6 和 7 的认识 (12)5.2 6 和 7 的加减法 (13)5.4 8 和 9 的加减法 (15)5.5 10 的认识 (16)5.6 10 的加减法 (16)5.7连加连减 (18)5.8加减混合 (19)6.1 11~20 各数的认识 (20)6.2十加几、十几加几(不进位)和相应的减法 (20)7认识钟表 (21)8.1 9 加几 (22)8.2 8、 7、 6 加几 (23)8.3 5、 4、 3、 2 加几 (24)8.4解决问题 (25)1.1数一数1.看数涂上颜色。
2.连一连。
3. 看数画。
396 24.看数圈一圈。
2318 55.照样子画○。
答案:1—4. 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5.提示:分别 2 个○、 7 个○、 10 个○。
1.2比多少1.在多的后面画“√” 。
2.在多的后面画“√”。
3.在少的后面画“√” 。
4.填一填。
5.5 个人吃饭,椅子够坐吗?答案:1.在骨头后面画√。
2.在绿球后面话√。
3.在鸡后面画√。
4.多5.够2位置1. 苹果的下面是(),西瓜的上面是(),香蕉的左边是(),桃子的右边是()。
2. 在○的上面画△,下面画□,左面画? ,右面画☆。
3.填一填。
4.(1)()排在最前面,()排在最后面。
(2)刺猬的前面是(),后面是()。
5.按要求做题。
答案:1.桃子香蕉桃子香蕉2.略3.上下下上4.(1)小狗恐龙(2)猴子猫5.5涂色略3.1 1~5 的认识1.看图写数。
2.看数涂色。
3.连一连。
4.圈一圈。
5.把右边前 3 只小鸟圈起来,黄鸟的左边有()只,右边有()只。
1.2 比多少 (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1.2 比多少(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多少”的概念,能够用“比”来描述物体数量的大小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与同学交流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1. 理解“比多少”的概念,能够用“比”来描述物体数量的大小关系。
2. 能够用“比”来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并判断哪组物体的数量多或少。
教学难点:1. 学生对“比多少”概念的理解。
2. 学生对“比”字的运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粉笔。
2. 学生每人一张白纸、一支铅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两组物品,如苹果和香蕉,引导学生观察并比较两组物品的数量。
2. 提问:哪一组物品的数量多?哪一组物品的数量少?3.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我们用“比”来描述两组物品数量的大小关系,如苹果比香蕉多,香蕉比苹果少。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出示两组物品,如铅笔和橡皮,引导学生观察并比较两组物品的数量。
2. 提问:哪一组物品的数量多?哪一组物品的数量少?3.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我们用“比”来描述两组物品数量的大小关系,如铅笔比橡皮多,橡皮比铅笔少。
三、巩固练习(5分钟)1. 教师出示两组物品,如书本和铅笔,引导学生观察并比较两组物品的数量。
2. 提问:哪一组物品的数量多?哪一组物品的数量少?3.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我们用“比”来描述两组物品数量的大小关系,如书本比铅笔多,铅笔比书本少。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问: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比多少”,知道了用“比”来描述两组物品数量的大小关系。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作业: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品,用“比”来描述两组物品数量的大小关系,并写在纸上。
2. 教师提醒学生明天课堂上分享自己的作业。
一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1.2比多少》32-人教版
一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1.2比多少》32-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1.2比多少》是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初步理解“比多少”的概念,学会用目测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并能用简单的语言进行表达。
教材通过图片和情境的设置,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交流,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数学,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但他们好奇心强,喜欢观察和动手操作。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数能力,对生活中的数量关系有一定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用目测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并能用简单的语言进行表达。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交流,培养数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用目测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并用简单的语言进行表达。
2.教学难点:学生学会通过观察、思考和交流,解决生活中的数量关系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和卡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出示两组实物,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引出“比多少”的概念。
2.探究新知: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用目测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并交流分享心得。
3.巩固新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情境下的“比多少”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比多少”的应用。
5.总结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比多少”的比较方法和表达方式。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比多少”的概念和比较方法。
1.2 比多少(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1.2 比多少(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理解“比多少”的含义。
2. 培养学生运用“比多少”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比多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比多少”的含义。
2. 运用比多少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
教学难点:1. 理解“比多少”的含义。
2. 运用比多少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粉笔。
2. 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老师出示两个苹果,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哪个苹果更大。
2. 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一个苹果比另一个苹果大。
3. 老师引导学生用“比多少”来描述两个苹果的大小关系。
二、探究(10分钟)1. 老师出示三只小鸟,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哪只小鸟的数量最多。
2. 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一只小鸟的数量比另外两只小鸟的数量多。
3. 老师引导学生用“比多少”来描述三只小鸟的数量关系。
三、实践(10分钟)1. 老师出示一组图片,每张图片上有不同数量的物品,如苹果、小鸟等。
2. 学生两人一组,互相提问“哪个多?哪个少?”并回答。
3. 老师引导学生用“比多少”来描述每组图片中物品的数量关系。
四、巩固(10分钟)1. 老师出示一些数学题目,如“小明有5个苹果,小华有3个苹果,小明比小华多几个苹果?”2. 学生独立完成题目,并互相检查答案。
3. 老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和讲解。
五、拓展(10分钟)1. 老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如“小猫有4条腿,小狗有3条腿,小猫比小狗多几条腿?”2. 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问题。
3. 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讲解。
六、总结(5分钟)1. 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比多少”的含义。
2. 老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和补充。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比较、实践等多种教学活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了“比多少”的含义。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比多少”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课课练1.2《比多少》同步练习(含答案).doc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课课练《比多少》同步练习一、填空题1比多________个,比少________个。
2比一比,填一填。
比多________;比少________。
3比多________个,比少________个。
4比一比,填“多”、“少”。
比________,比________。
5比一比,填一填。
________比________多。
________比________少。
6数一数,比一比。
(在横线上填“多”或“少”)(1)比________4________3(2)比________5________67在横线上填上“多”或者“少”。
(1)比________。
(2)比________。
(3)比________。
(4)比________。
8比多________个,比少________个。
9比多________,比少________。
二、比一比10在个数多的后面画“√”。
11(1)在少的后面画“√”。
(2)在多的后面画“√”。
12比一比,填一填。
(1)○比△________ △比○________。
(2)○比□________。
□比△________。
________和________同样多1314比一比,谁多,谁少。
(1)()和()同样多。
(2)(3)比()。
比()。
(4)比()。
比()。
三、画一画15画,比少2个。
答案一、填空题1 2;22 3;33 3;34 多;少5 □;△;△;□6 (1)多;>(2)少;<7 (1)少(2)多(3)多(4)多8 4;49 2;2二、比一比1011 (1)(2)12 (1)多;少(2)多;少;○;△1314 (1)解:。
(2)解:(3)解:青蛙比小鸭少;小鸭比青蛙多。
(4)解:马比娃娃多;娃娃比玩具少。
三、画一画15。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数学上册1.2《比多少》 教案6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数学上册1.2《比多少》教案6一. 教材分析《比多少》是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数学上册的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
这一节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理解数量的多少,并能用比较符号“>”、“<”、“=”来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初步接触数学符号的开始,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和理解比较符号的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接触数学,对于数学符号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但是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喜欢通过实践来理解事物。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比较,理解数量的多少,并能用比较符号“>”、“<”、“=”来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践等活动,培养数感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数量的多少,并能用比较符号“>”、“<”、“=”来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2.难点:学生对比较符号的理解和运用,以及能够通过观察和比较,判断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比较符号的意义。
2.游戏教学法:通过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实践和运用比较符号。
3.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交流和合作中,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配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的物品,如苹果、小球等,用于展示和比较。
3.学习任务单:设计学习任务单,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学游戏,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激发学生的兴趣。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数学上册1.2《比多少》教案4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数学上册1.2《比多少》教案4一. 教材分析《比多少》是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时,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理解数量的多少,并能用“比多少”进行简单的描述。
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但对于数量的比较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和理解数量的比较,提高他们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理解数量的多少。
2.培养学生用“比多少”进行简单的描述。
3.培养学生观察和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理解数量的多少。
2.难点:培养学生用“比多少”进行简单的描述。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他们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图片,如水果、动物等,用于教学。
2.准备一些卡片,上面写有“比多少”,用于游戏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物品。
引导学生用“比多少”进行描述,如“苹果比香蕉多”。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展示两组图片,一组是数量相同的物品,另一组是数量不同的物品。
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哪一组物品的数量多,哪一组物品的数量少。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一些卡片,上面写有“比多少”。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用卡片进行数量的比较,如“我们组的卡片比你们组的卡片多”。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自己找一些物品,进行数量的比较,并用“比多少”进行描述。
如“我的铅笔比你的铅笔多”。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小明有5个苹果,小红有7个苹果,谁的水果多?”让学生用“比多少”进行回答。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让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一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1.2比多少∣人教新课标
一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1.2 比多少∣人教新课标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上册数学的第五章节,比多少。
我们将通过图片和实际情境来理解和掌握比较物体数量多少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孩子们能够掌握比较物体数量多少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并掌握比较物体数量多少的方法,难点是能够将这种方法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已经准备了一些图片和实物,用来帮助孩子们理解和掌握比较物体数量多少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我会通过展示一些图片和实物,让孩子们观察并说出哪个多哪个少,以此来引入今天的课题。
2. 新课导入:我会通过PPT展示一些实际情境的图片,让孩子们观察并说出哪个物品的数量多,哪个物品的数量少。
3. 例题讲解:我会通过PPT展示一些例题,让孩子们跟着我一起解答,以此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比较物体数量多少的方法。
4.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实际的题目,让孩子们独立解答,以此来巩固他们刚刚学到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我会设计一个简洁明了的板书,列出今天的学习内容,包括比较物体数量多少的方法和实际应用。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孩子们根据图片,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多少,并说出哪组多,哪组少。
答案:根据图片,孩子们应该能够正确比较出两组物体的数量多少,并准确说出哪组多,哪组少。
2. 题目:请孩子们根据实际情境,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多少,并说出哪组多,哪组少。
答案:根据实际情境,孩子们应该能够正确比较出两组物体的数量多少,并准确说出哪组多,哪组少。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今天的教学,看看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并根据他们的表现进行拓展延伸,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比较物体数量多少的方法。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的教学设计和准备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我需要特别关注的。
我需要重点关注的是教学内容。
在比多少这一章节中,孩子们需要理解和掌握比较物体数量多少的方法。
1.2 比多少(导学案)2023-2024学年一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备课(人教版)
1.2 比多少(导学案)2023-2024学年一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备课(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多少”的概念,掌握比较物体数量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比较物体数量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并理解比较的结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利用图片、实物等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你们能看出这些物体的数量吗?”2. 学习新知-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何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
- 引导学生总结比较方法,如一一对应、数数等。
- 举例讲解,让学生理解比较的结果,如“比多少”、“一样多”等。
3. 实践操作- 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比较不同物体的数量。
-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独立完成比较任务。
-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总结提升-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比较物体数量的方法。
-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5. 课堂小结-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巩固所学知识。
- 教师点评,总结课堂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四、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请你找出家里的物品,比较它们的数量,并告诉爸爸妈妈。
2. 请你画一幅画,画出你最喜欢的物品,并标出数量。
五、教学反思1. 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如何,课堂氛围是否活跃?2. 学生是否掌握了比较物体数量的方法,能否灵活运用?3. 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如何,学生是否能够独立完成?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合作交流,提出问题。
2. 学生能够掌握比较物体数量的方法,并理解比较的结果。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表现出较高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
备注:本导学案适用于2023-2024学年一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备课(人教版),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数学上册1.2《比多少》教案3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数学上册1.2《比多少》教案3一. 教材分析《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数学上册 1.2》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理解数量的多少,并能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
教材通过图片和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感受和理解数量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学习数学,他们对数学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但是他们还没有形成良好的观察和思考习惯,对于数量的多少还没有清晰的概念。
因此,在教学这一节内容时,我们需要通过生动的情境和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观察和比较,理解数量的多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比较,理解数量的多少,并能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交流,培养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增强探索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比较,理解数量的多少。
2.难点:学生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感受和理解数量的概念。
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交流互动法: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互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一些图片或者实物,用于创设情境。
2.教学场地:准备一个宽敞的教学场地,便于学生进行观察和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者实物,创设一个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让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感受和理解数量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图片或者实物,让学生观察和比较,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引导和鼓励,帮助他们理解和表达。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比较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给予反馈和纠正。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比较结果,教师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每课一练
1.1.112+数一数【课堂达标】1.数一数,连一连。
2.数一数,画一画。
【学习评价】1.1.2 比多少○○自评师评【课堂达标】1.比一比。
(1)在多的一行打“√”。
○○○○○ ( )☆☆☆☆☆☆ ( )(2)在少的后面画“○”。
()()2.哪种少,在少的那种图形上涂颜色。
3.把同样多的用线连起来。
【学习评价】1.1.3 比多少的练习自评师评【课堂达标】1.多的画“√”,少的画“○”。
(1)(2)2.添画,使上、下两排同样多。
(1)(2)○○□3.想一想,试一试。
要使两行苹果同样多,应从第一行拿()个放到第二行。
【学习评价】1.2.1 上下前后自评师评【课堂达标】1.闹钟和台灯都在桌子的( )面;球在桌子的( )面;桌子在球的的( )面。
闹钟和台灯在最( )面;球在最( )面2.请把灰兔前面的小兔子涂成绿色,后面的小兔子涂成黄色。
3.动物园的小动物排成一队。
(1)的( )面是。
(2)的( )面是。
(3)在的( )面。
(4)的( )面有( )只。
【学习评价】1.2.2左 右【课堂达标】自评师评1.填空。
(1)做作业时,我用( )手按住本子,( )手写字。
(2)在马路上行走我们都应该靠()边走。
2.可爱的小动物。
(1)的左边是(),右边是()。
(2)在的()边,在的()边。
3.我能分清左右手。
(1)②号是()手,⑤号是()手。
(2)①从右往左数是第(),它是()。
4.(1)上面是一群小动物在一起休息。
从左数起小马是第()位,从右数起小象是第()位。
(2)小鹿的右边有()个,左边有()个,一共有()个小动物。
【学习评价】1.2.3 位置的练习课自评师评【课堂达标】 1.动物运动会。
(1)小狗跑在最( )面,小象跑在最( )面。
(2)小象跑在小牛的( )面,小狗跑在小兔的( )面。
(3)小兔跑第( )个,它的后面还有( )个,前面还有( )个。
2.画一画,摆一摆。
把画在的左边,把画在的右边。
3.请你走一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1.2比多少当堂达标1、我能行
2、我很棒
3、比一比,谁最聪明。
4、在多的后面画对号
参考答案
1、蜜蜂多骨头多让生体会一一对应
2、公鸡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判断两种动物是不是同样多,再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
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公鸡和鸭子虽然摆得一样长,但疏密不同,进而判断摆得密的鸭子只数多些而公鸡只数少些。
3、比一比,谁最聪明。
黄色的多
学生可能的方法:
用数的方法比较:数出红、白珠子各有几颗,再比较。
用找朋友的方法比较:一颗红珠子和一颗白珠子是一对朋友,最后剩下哪种颜色的珠子,哪种颜色的珠子就多。
还可以这样比较:因为这串珠子是按一颗红珠子,一颗白珠子,一颗红珠子,一颗白珠子的顺序串起来的,如果最后一颗是白色的,那就可以说两种珠子同样多;反之,就比红珠子多。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
4、毽子多
在第三题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发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
行比较,多给学生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