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总结提升

合集下载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讲 夏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讲 夏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对点训练] 1.有学者认为,分封制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 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它的实行从内部和外部对原族群的 大规模的变革。那些姬姓以外的氏族人群,在周人对其亲族子弟 中被包围、分解、隔绝、控制了。这种族群关系的重新组合 导学号 A.有利于文明和文化的共同创造 B.不利于原族群的进一步发展 C.彻底地瓦解了原有的血缘关系 D.完成了华夏民族的形成过程
问题:根据上述史料归纳,中国早期政治制度有何特点? 提示:(1)王权与神权相结合。(据史料一) (2)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据史料二) (3)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据史料三)
[拓展深化]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王权和神权密切结合,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 高度集中。 (3)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政权 族色彩。 (4)夏商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3.影响 (1)前期 ①通过分封,周人的_势__力__范___围_不断扩大。 ②周王确立了_天__下__共__主__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③分封制使西周___贵__族____集团形成了“___周__王___—__诸__侯__ ___士______—_________”的等级序列。 (2)后期: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 逐步瓦解。
[解析] 根据“它的实行从内部和外部对原族群的血缘关 的变革。那些姬姓以外的氏族人群,在周人对其亲族子弟及同 包围、分解、隔绝、控制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代的附属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西周新兴封国已开始打破商代附属国的血 构复杂,由周人、土著居民、外迁殷人以及其它附属国的部族 可以相互学习、借鉴,有利于文明和文化的共同创造,故A项 制打破商代的附属国的血缘界限,是时代的进步,也有利于各 族群(姬姓)的发展,故B项错误;在西周分封制下,只是打破原 没有彻底瓦解原来的血缘关系,故C项错误;分封制的实行并 夏民族的形成过程,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总结课件 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总结课件 新人教版

北 宋
设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使分 割相权
地方政、军、财权 收归中央。派文官 做知州,设通判监督
元 朝
中央三省合一,只设中书省
实行行省制度
中央机构
地方机构
明 废除丞相,实现皇权相权合一;设
朝 立内阁,帮助皇帝处理政务
沿用行省制度,进一
步加强对边疆地区
清 清初沿用内阁制度;雍正时设立 的控制
朝 军机处,专制王权发展到顶峰
一、宋代文官政治体制 它的确立是唐五代以来社会结构变化和经济文化
发展的产物,同时也与宋代的科举制度、崇文抑武的国 策等因素密切相关。宋代处于中国古代社会承上启下 的转型时期,从唐代开始的社会经济结构和阶层结构的
变化,在宋代得以最终完成。在经济结构上,传统的封 建土地国有制崩溃,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迅速发展,土 地转移和流通的频率加快,租佃契约关系得以确立。这 种变化诱发社会结构随之发生变化,传统的门阀士族势 力退出历史舞台,庶族地主取而代之,平民社会的因素 开始显现,社会流动性空前加强,为宋代士大夫阶层登 上政治舞台准备了条件。
地方:唐设“道”为监察区, 宋代将“道”改为“路”, 明清时期实行秘折制度
朝代
选官制度
监察制度
发展 趋势
①本质上:选官制度逐 渐成为强化皇权、加 强统治的手段
②标准上:从品德到门 第到才学
③逐渐制度化、公平 客观
①地方: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层 级越来越细,对地方的监察越 来越严密,皇权得以进一步加 强
——据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
【点评】作者认为宋代文官制度的确立,是经济政 治等多方因素作用的结果,宋代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助 长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为士族的衰落和庶族的上 升提供了经济基础;庶族地主的上升,是文官制度出现 的政治基础。

高考历史必修一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高考历史必修一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封建社会中官吏的选拔标准最终是为专制皇权服务,④不 符合,“选贤任能”是墨家观点,与专制统治不符;其他 三项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相一致。
答案: B
例3
阅读下列材料:
故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 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 乱。 ——《吕氏春秋》 请回答:据材料分析,西周实行宗法制的目的是什么?为 达到这一目的而坚持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专题立意】:
古代政治制度是历年来高考考查的热点,需要引起 足够的重视。综合近几年的高考.涉及的知识点主要集 中在秦汉、宋元、明清诸阶段。2009年各地高考试题涉 及分封制、丞相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等政治制度。 从题型看,充分利用各种题型特点,从具体的历史事实 入手,考查系列化的知识联系。从命题角度看,多涉及 各项制度、措施的内容、影响及与同类制度的区别与联 系.既侧重记忆,又注重对能力的考查。正确认识中国 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根源、发展演变及其影响,对 当前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有重要意义。复习时, 应进行知识整合,特别要注意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 面古今联系,中外比较。
②对后世: 奠定了……基本格局,历代…… 加强和完善。
◆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
相同点:
两者都是地方行政制度,在不同时期都曾在加 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发挥过重要作用。
不同点:
官员产生方 式 地方与中 央关系 影响
分封制
世袭,有封地 很强的独立性
郡县制
皇帝任命,有俸禄无封地。 绝对服从中央,受很大 限制。
解材料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材料中明确指出诸侯在征讨过程中,“即县之”、“置汉 中郡”,这些信息与①②③相符。
答案:D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一、西周政权的建立与灭亡西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前771年(周幽王);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东周: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

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二、西周的分封制1.起源:夏商的分封制度。

2.目的:主要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根本目的:维护奴隶制度。

3.内容:(1)两个主要分封诸侯者:周武王、周公旦。

(2)受封者、并举例(结合图例):由王族成员建立的诸侯国有 晋、卫、燕、鲁、吴 ;(同姓不婚、秦晋之好)由功臣建立的诸侯国是:齐 。

由先代贵族建立的诸侯国有: 许、楚、陈、杞、宋 。

成为现在省简称的诸侯国有: 晋、鲁(3)诸侯的权利:获得封地:土地 、人民;诸侯继续往下分封,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_武装__、征派_赋役__等;诸侯的权利可以世袭。

(4)诸侯的义务:为周天子 镇守疆土 、随从作战、 交纳贡赋 和 朝觐述职 的义务4.影响: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开发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在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逐渐由_松散__趋向严密。

消极影响(补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是贵族的联合专政;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较大的独立性,易形成地方割据;未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土地和财产继承上矛盾。

(由宗法制解决)5.瓦解(1)原因: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导致井田制崩溃。

主要原因:王室衰落、诸侯崛起。

(2)表现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纷争、诸侯争霸;楚王问鼎;地方设立郡县;礼乐制度遭到破坏等。

三、西周的宗法制1.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 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整合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整合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西汉
巩固
时期 隋唐
阶段特征 完善
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央:隋朝继承魏晋三省体制,将其作为中央政府的 最高统治机构;隋唐时期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地方:唐中期,设置许多节度使;唐朝后期因地方节 度使权力增大而出现藩镇割据局面 中央: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分割 宰相的行政权,增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 使分割宰相的财权 地方:削减地方节度使的权力,由中央派文官做地方 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中央: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各 级地方机构;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答案
【策略指导】
1.明确历史资料的分类,判断史料的价值。出土文物客观、真实,但不详
细;文献材料详细、具体,但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所以,要首先判断史料的价 值。 2 .要进行科学的史料鉴别或考证。任何一个历史结论都必须有史料的支 撑,而运用史料论证历史问题的前提是史料必须真实可靠。史料鉴别或考证归 纳起来不外乎两种;一是外考证,即史书的辨伪与文字的校勘;二是内考证, 即对史事的真实性加以鉴别。 3.掌握正确运用史料的方法或原则。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第一手
三、明清时期,中国和西方历史的不同走向 中国 经济 政治 外交 思想 科技 农耕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 义萌芽发展缓慢 君主专制统治进一步强化 闭关锁国 理学占主导;八股取士、大兴 文字狱 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没有 发展为近代科技 西方 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开展工业 革命,向工业化国家转变 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资 本主义制度逐步确立 殖民扩张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 动 近代科学产生
的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贯穿始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于中国封建社
会的繁荣和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形成起了积极作用,但后期也阻碍了新经济因素 和科技创新的进步。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三历史新课标第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三历史新课标第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原创)──高三历史新课标第一轮复习课标要求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单元综述1、夏商周时期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宗法制,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在王位和爵位的继承上实行世袭制;在地方管理上实行分封制;在王族内部实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的宗法制。

2、秦国统一了六国后建立了秦朝。

秦朝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期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以皇帝为中心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位不世袭,实行俸禄制度,由皇帝任免;官职有明确分工,既互相配合,又相互牵制。

3、“汉承秦制”,由汉至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受到制约而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4、明清时期,转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主要呈现以下特点:废丞相、设内阁和六部、增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设立和职权完全服从专制王权的需要;废行省,设三司,直接隶属中央,中央对地方控制进一步加强;大兴文字狱,八股取士,思想文化专制不断加强。

学法指导1、要注意理解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并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特征加以分析、评价。

2、要注意把握同一历史时期相关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

3、要注意形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整体线索。

4、要注意运用政治、地理、文学等相关知识分析问题,并结合现实思考问题。

重难突破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内容及特点:1、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

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

诸侯对周王承担纳贡和朝聘的义务,并随周王参与出征、祭祀、吊丧庆贺等事项。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总结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总结

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 科技
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
近代科学产生
答题必背要语
一、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1.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通过 分封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通过层层分封,西周形成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 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3.宗法制的突出特点有嫡长子继承制;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 4.宗法制有利于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特权,把 “国”和“家”密切结合起来。 5.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分封制在血缘 关系方面的体现就是宗法制。
(3)巩固:西汉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完善: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 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创立和完善科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制,扩大了官吏来源。
(5)加强:在中央,北宋设参知政事(副相)、枢密使、三司 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在地方,派文官做 知州,与州通判互相牵制;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 财政。通过以上措施,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 行政、财政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加强 了中央集权。
④隋唐时期实行州县两级制,后设节度使,最终形成藩镇 割据局面。 ⑤北宋派文臣管理地方,解决了武将专权的问题。 ⑥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西藏地区由宣政院管辖。 ⑦明朝废除行省,设立三司管理地方。
(2)趋势 ①一直存在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但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 集权不断加强,最终在北宋解决了地方分权的问题。 ②分权是加强中央权力的有效手段,如北宋、明朝特别突出。
(6)新发展:元朝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 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 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7)空前强化: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厂卫特务机构; 八股取士;地方实行三司分权。清朝增设军机处,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大兴文字狱。 (8)结束: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 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高一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古代中国是一个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遗产的国家,其政治制度也非常独特。

本文将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知识点总结,以帮助高一学生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演变过程。

一、封建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以封建制为主。

在封建制度中,君主是社会的最高统治者,他们通过授予诸侯王侯爵位的方式来维系统治秩序。

诸侯藩国作为君主的下属,享有一定的自治权,但必须向君主效忠并支付赋税。

二、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历史的某些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这种制度下,君主拥有绝对的权力,他们通过设立官僚机构来管理国家事务,并派遣官员到各地进行管治。

这种制度的代表是秦朝的郡县制和汉朝的三公九卿制度。

三、儒家思想与政治体制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儒家思想强调君主与臣民之间的亲密关系和和谐共处,主张君主要以身作则,以仁德治理国家。

这种思想在封建社会中推崇,并与中央集权制度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政治体制。

四、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特有的选拔官员的制度,它在隋唐时期得到了大规模的推行。

按照科举制度,士人们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考试来晋升官职。

这种制度对于士人阶级的晋升具有重要意义,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政府官员的公正和能力。

五、地方官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还包括地方官制,即设立各级地方政府来管理地方事务。

根据历史时期的不同,地方官的名称和职权也有所差异,但基本上都是由中央政府任命的。

六、丞相制度与宰相制度丞相制度和宰相制度都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与君主关系最为密切的职位。

丞相是负责辅助君主处理政务的高级官员,而宰相则是负责处理国家重大决策的首席官员。

丞相制度在秦朝开始,宰相制度则在汉朝时期成为主流,并延续到明清时期。

七、军事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也与军事制度密切相关。

在封建制度下,各地的武装力量由地方官员控制,并向中央政府纳贡。

另外,高士争相为各地提供安全保障,形成了以地方势力为基础的地方军事制度。

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总结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总结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总结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中央:○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2参与决策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掌军权的师等。

地方:侯、伯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2、西周的分封:○1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2影响: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暑期列国纷争○3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战国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权3、西周的宗法制:○1内容: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3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团结。

第2课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特点:一人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评价: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3、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积极作用:○1使秦实力增强,通过战争扩大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2使秦能一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

○3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消极作用: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朝汉承秦制有所变化中央设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中朝决策机构外朝执行机构尚书台中枢机构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隋朝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唐朝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

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宋二府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最高军政机构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三司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元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最高军事机构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后期:设刺史制度隋唐唐中后期,地方军镇长官节度使越设越多,发展成藩镇割据局面宋文臣做地方官;州县两级制元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_必修一第一单元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_必修一第一单元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 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 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 有所养。……”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 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 池以为固……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 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世袭制
商朝的内外服制度
• 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外服是商族以外的方国, 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臣服的外 族的事务。由此,商王控制着联盟的实际权力,与各 方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但是商王对参加联 盟的方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各方国基本保持原有的 社会结构,除对商王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 主权,有的方国还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就是说, 商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是通过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性 人事控制方式,而是靠商强大军事威力下的地方部落 方国与中央建立盟约的方式来维系的,也就是钱穆所 说的“诸侯承认天子式”的政治联系方式。
人际社会关系;巩固统治。
(2)作用: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团结广 大海外侨胞;有利于实现和巩固国家统一。 (3)家谱是特有的文化遗产;可以拓展史料来源;家谱隐 恶扬善的笔法和孤证会影响其史料价值。
第2讲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概况 1、含义:包括专制主义(决策方式,指君主专制) 和中央集权(组织形式,指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程度) 两个概念 2、实行原因:
• 4.“瑞邑(今江西瑞金)每姓必建立祠堂,以 安先祖。每祠必公置产业,以供祭祀,名 曰‘公堂’。其公堂,全族公举一二人司 其出入,四时祭祀外,有盈余则惠及族之 鳏寡孤独,量给养赡。子姓有登科甲人乡 校者给予花红赴试,助以资斧。”这种现 象说明当地( )①宗法观念盛行 ②同族 之间形成了相互帮助的传统 ③族产是属 于村落居民的公共财产 ④宗族制度对稳 [解析] 定村落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族产归同族人共有是可能的,但不会扩大到非同姓的村落居民,因此不 能视族产为村落居民的公共财产,故排除含有③的选项即可。 • ] AC.①②③ B.②③④ [答案 • C.①②④ D.①③④

2018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课件:单元总结提升: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18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课件:单元总结提升: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①由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官吏的任免原则;由宗法
认识 血缘关系世袭到皇帝任免,这是历史的进步 ②由郡县制到行省的变化,主要反映行政区划的发展,反 映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构建知识网络
归纳主题要点
研习考题考法
【典例1】 北京四合院内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严格的,所谓“
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内宅中位置优越显赫的正房,都 要给家长和老一代的老爷、太太居住。东西两侧的卧室也
C.分封制和三省六部制
D.郡县制和行省制
构建知识网络 归纳主题要点 研习考题考法
解析 省制。 答案
从“镐”与“大都”中可以获得信息。“镐”是西周的国
都,西周实行分封制;“大都”是元朝的国都,实行的是行 B
构建知识网络
归纳主题要点
研习考题考法
【方法技巧】 地图型试题的解题技巧 1.题型特点:历史地图型材料题是把历史地图作为重要的命 题材料,并依据历史地图提供的主要信息而设计的一种题 型。它包括战争形势图、布局图、疆域图、交通路线图、经 济分布图等。 2.解答技巧:解答历史地图型材料题时,一般思路是 (1)利用图例和注记认识历史地图。
构建知识网络 归纳主题要点 研习考题考法
(6)影响: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 影响深远。 ①在封建社会前期基本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对维护
和巩固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局面起了重要作用。
②但到明清时期,随着封建制度日趋衰落,君主专制空前 强化,其消极作用占主导地位,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文化
①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
不断削弱,最后被取消。 ②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中央集 权不断加强,地方割据势力不断削弱。
构建知识网络 归纳主题要点 研习考题考法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1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1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统一概况: (1)统一六国: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_中__央__集__权__ 的秦王朝。 (2)北固边疆:北击匈奴,收复河套,修筑_长__城__和“直 道”。 (3)统一岭南:开凿_灵__渠__,平定岭南并设郡。 (4)平定西南:开辟“五尺道”,任命官吏。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1)地方制度:郡县制。 ①内容:地方设有_郡__县__两级,“郡”直属于中央,“县” 隶属于郡。县下设有“乡”“里”两级基层行政机构。
(3)秦朝的国力增强,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 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2.消极:强化皇帝的专制权威,激化阶级矛盾,秦朝 短命而亡。
【备选要点】西周分封制与秦朝郡县制的不同
实行 条件
传承 制度
官吏 权力
西周分封制 与宗法制相联
世袭 拥有封地和相应 的爵位
秦朝郡县制 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 实行 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 不得世袭
当然的王位继承人。实行宗法制,首先就要严格区别嫡 庶关系。这种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是为了把“宗子” 继承的制度固定下来,防止发生争夺和内乱从而巩固宗 族组织及其统治力量。
重难点二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史料探究】
1.秦朝的皇帝制度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 穷。
(3)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 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
2.宗法制: (1)积极影响: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规范 人际关系,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实现和 巩固国家统一。
(2)消极影响: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 按照血缘亲疏划出等级关系,确定政治关系。这不利于 扩大统治基础,不利于人才选拔,在疆域日益辽阔、政 治关系日益复杂的中国古代社会,逐渐显现出其落后性。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总结提升 新人教版必修1(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总结提升 新人教版必修1(1)

总结提升知识网络时空定位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概念内涵:由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构成。

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侧重中央),主要特征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其特点是地方政府没有独立性,一切受控于中央。

简而言之,这种制度主要体现为地方服从中央(中央集权)、中央服从皇帝(专制主义)、皇权至高无上(核心)。

2.产生根源:小农经济是经济根源;改革变法和封建制度的形成是社会根源;法家思想是思想根源。

3.经历四次重大转型第一次转型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萌芽和确立时期。

时间上是从战国到秦朝。

表现在分封制为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度所取代;君主与贵族的分权被君主专制所取代;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演变;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过渡。

第二次转型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与成熟时期。

时间上是隋唐时期。

表现在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中央的分权与制衡,加强了君主专制,提高了行政效率。

科举制的创立,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

第三次转型是中央与地方分权矛盾基本解决时期。

时间上是北宋。

表现在从“兵”“权”“钱”入手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尤其是“制钱谷”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使地方无力对抗中央。

第四次转型是皇权与相权矛盾的基本解决时期。

时间上是明朝。

明朝废丞相,基本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4.贯穿两组矛盾:一组是中央与地方权力之争,一组是相权与皇权之争。

历朝通过地方机构的调整限制地方权力以加强中央集权,分割相权和转移中枢决策机构以加强皇权。

到宋代中央与地方之争以中央取得绝对上风而基本解决。

之后皇权与相权矛盾更为突出,明朝废丞相,基本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到雍正帝设置军机处,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5.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主要手段:(1)加强君主权力。

如:皇帝制度。

(2)加强思想控制。

如: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八股取士。

(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

(4)注重选拔和任免官吏。

(5)加强监察机制。

如:秦代设御史大夫、汉代在地方设立刺史、宋代设通判。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高效整合新人教版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高效整合新人教版

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高效整合新人教版知识网络·脉络清晰|框图纵览,用联系的观点牢记历史知识整合·无障通达|专题归纳,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一、古代中国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措施与演变趋势1.主要措施(1)加强君主权力。

如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汉武帝利用新儒学神化王权,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等。

(2)加强思想控制。

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

(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

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汉代实行中外朝制度和刺史制度,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设军机处等。

(4)注重选拔和任免官吏。

自秦废分封制后,官吏任免权由皇帝一人决定。

隋唐及之后实行科举考试,也是培养和选拔官吏的重要途径。

(5)加强监察机制。

如秦朝设御史大夫,汉代设刺史,宋代地方设通判,明清设都察院、按察使司等。

2.演变趋势(1)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贯穿了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始终,但君权不断加强,直到明朝废除丞相。

②分权是加强君主专制的重要手段,如唐朝、北宋、明朝都采取了一些措施。

③决策权由外朝向内朝转移,非法定机构取代国家法定机构的职权,如汉朝的中朝制度、明朝的内阁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

(2)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①一直存在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结果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最终在北宋解决了地方分权的问题。

②分权是加强中央权力的有效手段,如北宋、明朝等特别突出。

二、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源流分明,脉络清晰,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从未间断。

2.以君权为中心,高度集中权力,在人神关系上,鼓吹君权神授,君权至上,以神权服务君权。

在君臣关系上,宣扬君令臣从,下级服从上级,全国依附君主。

在权力配置原则上,君主一人全面垄断全国一切大权,国家所有政治制度内容都是在确保这种权力的集中,确保君主意旨的畅通。

3.人治高于法治。

人治的实质是权治、官治,是独裁统治。

20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整合提升新人教版

20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整合提升新人教版

20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整合提升新人教版第一板块自主学习知识课——主干整合·知识再储备大制度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

大阶段先秦“家国同构”与秦汉至明清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大线索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选官用人制度的演变。

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及特点1.演变历程(1)经历了禅让制(原始社会后期)→王位世袭制(夏商时期)→分封制和宗法制(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秦汉至明清时期)的演变历程。

(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战国、秦汉时期开始形成,经过历朝发展完善,到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在中国社会延续了两千多年。

2.演变特点(1)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源流分明,沿革脉络清晰,具有继承发展的特点。

(2)以皇权为中心,鼓吹“君权神授”,严格的尊卑等级,确保君主专制权力的独断性。

(3)人治高于法治。

其实质是权治、官治的独裁专制统治。

(4)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

从中央到地方设置完备的政治结构,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严密的统治网络。

(5)宗法关系残余严重影响到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观念渗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

(6)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历代制定政治制度与政策的依据。

二、古代中国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措施1.调整中央机构:秦始皇时期的三公九卿制;隋唐开始的三省六部制;明朝废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设立内阁;清朝时设立南书房,后增设军机处。

中央机构的设立和其职权的转变完全服从于专制君权的需要。

2.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秦汉时期的郡县制;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北宋削弱地方实力;元朝实行行省制;明朝在地方废行省,设立三司。

3.注重对官吏的监察:秦朝设置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汉代设置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北宋设置通判监督知州;明朝设置提刑按察使司分管地方监察事务。

4.注重官员的选拔:汉朝实行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隋唐开始实行科举制;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

【政治】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整合提升

【政治】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整合提升

【关键字】政治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整合提升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特点及历史影响1.演变历程。

(1)经历了禅让制(原始社会后期)→王位世袭制(夏商时期)→分封制和宗法制(周)→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汉至明清时期)的演变历程。

(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战国、秦汉时期开始形成,经过历朝发展完善,到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在古代中国社会延续了两千多年。

2.演变特点。

(1)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过程,源流分明,沿革脉络清晰,具有继承发展的特点。

(2)以皇权为中心,鼓吹“君权神授”,严格的尊卑等级,确保君主专制权力的独断性。

(3)人治高于法治。

其实质是权治、官治的独裁专制统治。

(4)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

从中央到地方设置完备的政治结构,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严密的统治网络。

(5)宗法观念严重影响到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观念渗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

(6)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历代制定政治制度与政策的依据。

3.历史影响。

有双重性。

一般而言,在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封建社会的后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消极作用逐渐增大。

具体表现在:1.(2017·肇庆模拟)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门阀政治,出现“王与马,共天下”(贵族王氏同皇族司马氏共同掌握东晋大权)的民间谚语,而到了宋朝,“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各级政府都是由官僚而非贵族负责运转。

这一变化从根本上有助于( )A.加强官僚政治B.削弱贵族集团C.提高行政效率D.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解析:不论削弱贵族集团,还是加强官僚政治,根本上都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强化皇权,维护统治者的统治,故D项正确。

A、B、C三项不是根本目的,排除。

答案:D二、古代中君主专制的主要方式1.削弱相权:在古代中国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总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消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官吏遴选与人才选拔制度的演变与区别
主线二
(1) 古代中国:西周以血统为基础实行世卿世禄制;汉代按才能和德行
实行察举制;唐朝按考试成绩实行科举制。逐渐打破血缘关系的束缚,
按才能德行和考试成绩任用官员,体现了公平和社会进步。
(2) 近代中国:清末洋务运动的教育改革; 905 年废除科举制;南京临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
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
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3.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 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 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 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 4.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 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 解释,区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深浅。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
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在地方,
(7) 空前强化: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厂卫特务机构;八股取士;
地方实行三司分权。清朝增设军机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大兴文字狱。
(8) 结束: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
专制制度。
总结提升
中国古代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措施 (1)调整中央机构。秦朝的三公九卿制;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明朝废丞相,
置按察使司分管地方监察。
(4)注重官吏的选拔。秦汉时期官吏由皇帝任免;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士族
垄断;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
(5)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明清的八股
取士;清朝的文字狱。从控制对象的范围看,是由镇压反对派儒生,到
控制官吏选拔,再到控制和镇压全体人民。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
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
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
情怀五个方面。
二、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界定 1.唯物史观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 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 客观的认识。 2.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
(科举制)精华。
史学素养累升
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
2016年9月发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提出了学科核心 素养的理念。 一、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能力、过 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完本课程之后所
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家国情怀是学习
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
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时政府的教育改革等,一方面体现了制度本身的文明和进步;另一方面
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3) 古代雅典:早期的寡头政治;梭伦的财产等级制度,打破血缘关系,
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克利斯提尼的地域选举制;伯利克里
的权力开放,同时雅典民主政治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4) 近代西方的文官制度:近代西方文官制度吸收了古代中国官吏制度
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
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
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5.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索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学习和探究历
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
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三、五大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
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
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
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历史解
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生的历史
确立皇帝制度(皇权至高无上)、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中央到地方的行政
机构)。
(3)巩固:西汉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4)完善: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
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来源。
(5)加强:在中央,北宋设参知政事(副相)、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 政权、军权、财权。在地方,派文官做知州与通判互相牵制;在各路设转 运使,管理地方财政。通过以上措施,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 行政、财政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6) 新发展:元朝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 实行行省制度。
由六部分理全国政务,设立内阁;清朝时设立南书房,后增设军机处。
中央机构的设立及其职权完全服从于专制君权的需要。
(2)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秦汉时期的郡县制;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北宋
削弱地方势力;元朝实行行省制;明朝废中书省设立三司。
(3)注重对官吏的监察。秦朝设置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汉代设置
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北宋设置通判监督知州;明朝设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主线
内容索引
主线一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发展及演变过程
主线二
中西方官吏遴选与人才选拔制度的演变与区别
史学素养累升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发展及演变过程
主线一
(1)初步形成: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
权制度。
(2)正式建立:秦统一后,为巩固统治,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