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通桥中学新课程设置方案(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中学
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试行)
前言
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语文等十五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的通知》(教基〔2003〕6号)和《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财政厅、四川省人事厅、四川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意见》(川教〔2009〕226号)精神,以及《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试行)》(川教〔2010〕28号)文件要求,为确保我校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特制定此方案。
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科学管理和有效落实。
美好的教育理想和教育蓝图最终只有落实到实践才有意义。
为了实施新课程改革,充分体现我校“通识通能、立德践行”的教育理念,遵循教育科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结合我校的教育教学实际,努力构建具有桥中特色的课程体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我校顺利实施新课程奠定基础,学校将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强化新课程领导,重视管理制度建设。
学校成立课程领导改革领导委员会和学科专家指导中心,统一指挥、协调、组织、开展我校新课程改革工作。
在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和教育部、教育厅相关文件的基础上,结合校情、学情,将制订一系列适合我校新课程实施的指导文件,如学生选课指导方案、学分认定方案、班级管理制度、校本教研制度、课程资源开发计划等,从管理层面为新课程实验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第二,重视新课程研究,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实施新课程首先要从教学内容研究入手,研究教学目标的把握、教学内容的选取、各领域知识间的逻辑结构、教学的呈现方式等等。
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上,要充分挖掘校内外课程资源,充实、丰富教学内容,并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选择性需求。
第三,加强课堂教学研究,促进教学方式转变。
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主阵地,新教材体系、内容、要求的研究应放到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中去进行。
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体现新课程理念,优化教学设计、注意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实施有效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不断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第四,实施发展性评价,合理开展学分认定。
用学分进行学生学业成绩管理是新课程的一项重要改革。
在学生毕业评价中要注意纸笔测试与非纸笔测试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科学合理地开展评价,形成富有我校特色的学分认定方案。
新课程新理念,对于我们广大教师来说,对于百年老校五通桥中学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我们要充分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只要我们扎实抓好课程改革的落实,桥中的发展历史必将揭开新的一页。
目录第一部分总纲
一、课程实施的指导思想
二、课程实施的目标任务
三、课程实施的基本原则
四、课程实施的资源
第二部分学校课程实施总体方案
一、课程结构和管理
二、各学科课程结构和课程开设方案
三、课程编排的原则和程序
四、学生选课指导制度
第三部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一、实施依据
二、课程内容
三、实施方案
四、学分认定
五、组织管理及职能
第四部分校本课程(选修Ⅱ)的开发与实施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
二、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第五部分课程的评价
一、模块学业评价
二、学生成长记录评价
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第六部分教师与学生的发展
一、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学生的发展
三、学校班级管理
第七部分保障措施
一、成立机构,为新课程实施提供组织保障
二、坚持教研领路,加强对课程实施的指导
三、加强学习,落实新课程的研修
四、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第八部分附则
五通桥中学普通高中新课程
实施方案(试行)
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是顺应国际高中课程改革潮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改革。
我校从2010年秋季开始高中起始年级将全面进入高中新课程。
为保证我校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指导学校正确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现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此方案。
第一部分总纲
一、课程实施的指导思想
学校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必须坚持以“三个面向”、“三个代表”及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精神,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要求,把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作为深化学校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立足我校实际,吸取省内外课程改革的有益经验,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创建理念先进、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我校高中新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和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为营造高素质劳动者和一大批专门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奠定扎实的基础,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二、课程实施的目标任务
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
2010-2013年我校实施新课程的目标任务是:
1.突出强调普通高中课程“与时俱进”和“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体现新课程的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和多样性。
通过人才培养方式的变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2.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所确定的基础教育培养目标。
把培养目标的健全人格和公民基本素养作为高中教育的基本任务,促进学校教育价值观的落实。
3.完成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各科课程标准(实验)的交流,通过实践、反思,积累我校新课程实施经验,完善我校新课程实施体系,促进新课程在我校的稳步实施。
4.制订我校高中新课程的管理制度,构建与高中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重建新课程条件下的班级管理,建设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创建学校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文化,促进学校管理方式的转变。
5.探索服务新课程目标、适应新课程结构和内容的教学模式,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6.重视学生的公民基本素养,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合理而有序地安排课程,建立选课指导制度,引导学生形成有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完善学校综合实践课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7.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
改进校内评价,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过程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探索建立与高中新课程相配套学分认定制度和考试制度,促进学生评价方式的转变。
8.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鼓励教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创设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的环境,使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以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三、课程实施的基本原则
1.坚持稳妥性原则。
高中课程设置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特别是我省、我校刚刚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还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学校在课程设置上首先坚持稳妥推进的原则,在充分领会新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根据学校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合理设置新课程,并在探索中随时调整,逐步改进。
2.坚持科学性原则。
合理搭配每个科目(学科)的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
为了给高一新生熟悉新课程和以后进行个性化选课提供良好的基础和更大的选择空间,高一年级以必修课为主,也可以为向不同方向(文科、理科)发展的学生学习高考相关内容提供更充足、更集中的时间。
3.坚持发展性原则。
注重学生知识结构发展的特点和初中与高中知识衔接,课程设置时,应通盘考虑,以有利于每个科目的知识衔接,根据不同科目的特点和在选拔中的权重,参照现行的课时标准,合理搭配每个科目的必、选修模块及其周课时数。
4.坚持指导性原则。
由于我省是头一年开始高中新课程实验,刚刚从传统课程模式中走出来的教师和学生都会产生不适应,需要有一个逐步培养的过程。
因此,学校要加强指导和宏观调控,在尊重学生发展意向的前提下,保持选修模块的相对集中,尽量减轻学校教学资源和学生学习的负担。
四、课程实施的资源
我校是乐山市第一所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有着优良的传统,鲜明的办学特色,社会声誉好。
学校占地面积广,建有教学楼三栋,规模宏大的图书馆、科学教育馆、电子计算机教学室、语音室、电子备课室、校园网络系统(广播网、电视网、互联网)设施齐全。
目前学校共有计算机近300台,可以进行多媒体视频网络教学。
学校现配备标准理化生实验大楼一栋,教学仪器基本按国家标准配齐,能按教学大纲和教材规定的内容满足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的需要。
在艺术教育方面,学校现有艺术教育大楼一栋,并配有必要的专业器材,为培养艺术特长学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学校图书室现有藏书近6万册,阅览室面积400余平方米,可供几百名师生同时阅览。
篮球场7个(含塑胶球场6个)、室内体育场1个(塑胶球场)、足球场1个陪400米标准塑胶跑道、乒乓球台8张、羽毛球场2个。
校园网与互联网联接,广播电视系统覆盖所有教室,具有较好的硬件资源,能支持选修模块课程的开设。
2.学校师资配备齐全。
学校现有教职工164人,专任教师142名,教职工中,高级教师50多名,占教职工的40%以上,中级教师70多名,占50%左右。
本科以上学历142名,学历达标100%。
40名教师受到省、市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的表彰,有30余人获得过市优质课奖(其中10余人获省级奖)。
省级骨干教师近10人,市级学科带头人20多名,区学科带头人10余人,绝大多数教师能胜任选修模块教学。
3.在思想教育方面,学校已具有完整的政教处、年级组、班主任三级管理体系;在教学科研方面,学校建立了教务处和教科室、教研组、备课组三级教学研究和管理体系。
教育教学服务体系完备,学校领导分工明确具体。
4.学校有先进的办学理念,明确的办学目标。
提出了“通识通能、立德践行”办学理念。
在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学校实施个性化的教育模式,在实践的基础上,学校进行的《高中生现代通才素质教育研究》课题被定为四川省资助金课题并获奖、《体育课实施快乐教育》被评为已经成功结题并荣获四川省一等奖,现在学校正在进行的《高中生立德践行实效性研究》被确定定为四川省资助金课题,该课题研究顺利,全面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并即将结题。
这些研究为我校培养素质全面、基础扎实、个性鲜明的现代高素质高中生,形成“通才+个性”、“两低两高”的办学特色,给学生终生发展营造了一个健康成长、和谐发展的良好环境。
5.学校已初步建构起三级课程体系,并初步形成了必修课注重基础性,选修课突出选择性,综合实践课提倡多样性,校本课程增强适应性的课程理念,并在教育教学中进行尝试,积累经验。
学校高度重视课堂教学,强调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基础性、关注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将三维目标有机融合,并注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探究性和实效性,落实课堂教学既要“实”又要“活”的教学要求。
学校一直坚持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等为主题的校本课程,为新课程的实施作好了前期准备。
第二部分学校课程实施总体方案
一、课程结构和管理
1.课程结构
普通高中课程由8个学习领域、14个科目、100多个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每一学习领域由一到几个课程价值相近的科目组成;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了学科内在的逻辑联系;每一个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
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
选修又分为两个部分:选修一中:IA的模块式全省指定的修习内容,IB是指全省制定的选修内容。
选修二是学校根据本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开设。
根据学校实行的学分管理办法,学校将充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可选择的课程。
2.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以教育部制订的学科课程标准和省教育厅制订的课程教学指导意见为依据并组织实施。
(课程设置及学分配置如下表一、表二)
(学校根据本校实际,选择开设音乐课和美术课、体育健康、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选修课)
3.课程管理
(1)普通高中学制为三年。
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节假日和农忙假)11周。
(2)每学年分为两个学期,每学期分两学段安排课程。
一般情况下每学段10周,其中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
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原则上每周按35学时安排教学,每学时为45分钟。
(3)语文、外语、数学、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科目的每个模块教学时间通常为36学时,一般按每周4学时安排(1个学段内完成)或每周2学时安排(1个学期内完成);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科目的1个模块教学时间通常为18学时,一般按每周2学时安排(1个学段内完成)或每周1学时安排(1个学期内完成)。
研究性学习活动时间三年共计270学时;学生每学年必须参加1周的社会实践;学生三年中必须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
(3)学分的认定见第五部分课程的评价。
二、各学科课程结构及课程开设方案
1.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在设计课程安排方案时,要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1)课程方案要体现高中新课标的精神,给学生尽可能多的选择机会,尽可能宽广的自主学习的空间。
(2)编制课程方案要结合我校办学条件,从实际出发。
例如:在编教师人数、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水平、生源现状以及多媒体教室、实验室、计算机、运动场馆等设施设备情况等。
(3)课程的开设要遵循教学规定。
高中三年的学习内容要统筹安排,不宜过分集中在某些学年,尤其要防止盲目加快进度;不同学科有不同的学习规律,不同模块也有不同的编写特点,所以有些学科或模块适合集中学习,有些学科和模块则适宜分散、连贯的学习,必须合理编排。
学校要全面地兼顾几个原则,才能设计出既体现改革理念又符合本校实际,既保证学生共同基础又保证学生个性发展的切实可行的学校课程方案。
2.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我校各学科课程结构及开设意见如下:
表1 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及学分表
表2 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及模块安排表
修课外,某些选修课也应该指定作为必选,学生在分别完成各自必修的学分外,还必须选修其它部分模块。
具体安排见教务处课程设置方案。
三、课程编排的原则和程序
1.课程编排原则
(1)学校应该有两个课表:必修课表和选修课表。
应该先排出必修课表,再编排选修课表。
学生要有自己的个性化课表,个人课表至少包括三个要素:课程名称、上课时间和上课地点。
(2)原则上,高中三年必修课以行政班为基本单位进行教学管理,辅之以教学班组织教学。
学生选课后,按选课人数形成教学班,允许学生跨班或跨年级上课。
在教育教学资源允许的条件下,我校将在有利条件的情况下,探索打破班级或年级体制安排课程,实行“走班”制。
(3)规范、高质量开设国家课程。
①高一年级以必修课程为主,在体育艺术技术实行分项选修课程。
②高二年级以选修课程为主,学校根据需要开设选修科目,各学科每一学段至少提供2个及以上模块(包括专题)供学生选择,部分模块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有条件将实行学生跨班级选修。
③高三年级以提供高考备考课程为主,学生根据自己升学方向选定复习课程。
④每学年内学生必须在每个领域获得学分。
(4)创造性开设校本课程。
在高一、高二开设校本选修、学生社团、团队培训课等校本课程。
(5)规划学校课程。
按学科课程进度安排必修课,在保证必修课的基础上安排选修课,扩大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选修课程中某一个学科、某一模块的知识需要其它学科知识支撑,或选修课的系列之间、模块之间、专题之间有递进关系的应按顺序开设,没有递进关系的可平行开设。
鉴于新课程的特点,建议每门课程的周课时数为偶数,如每周2节或每周4节,选修课最好2节连排。
可尝试性地通过科目对开和连堂排课减少学段同时修习科目。
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六个科目分为两组(物理、历史、地理为一组,政治、化学、生物为另一组)实行模块对开:1-4学段按顺序间隔开设上述各科必修1和必修2两个模块。
(6)学生选课以学期为单位,即一次选定本学期内两学段所有修习的课程。
学生选课在每学期末进行,学校在下学期开学前基本完成排课。
(7)按照选修模块开设的要求:45名以上学生选修的,学校必须开设;30-45名学生选修的,学校尽可能开设;少于30名学生选修的,学校可以不开设。
具体由教务处根据实际情况安排。
(8)鼓励跨校协作,校际间资源共享。
鼓励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开办选修课程。
2.课程编排程序
(1)学校成立课程方案制定领导小组。
该领导小组主要由主管校长、教学和教研部门负责人、各科目负责人以及家长代表等组成。
具体负责学校课程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2)学科组提出开课方案。
各学科组讨论并提出本学科必修课和选修课开设意见和开设方案以及课程说明,报学校教务处。
(3)学校公布课程清单。
学校教务处对各学科提交的方案进行汇总和调整,排出学校必修课课表,列出下一学期供学生选修的选修课清单,制定课程设置说明和选课指导意见,报校长主管校长批准。
(4)学生选课。
学生依据学校的必修课课表和选修课清单,在教师指导下,依据自己的意愿进行选课,并填写选课单;班主任对本班学生选课情况进行统计、汇总,报年级组和学校课程方案制定领导小组。
(5)学生在执行修习计划过程中,部分课程没有通过课程考核,需要重修;学生兴趣、志向发生变化,学生因转学影响其修习计划等可调整高中课程修习计划。
学生调整高中课程修习计划必须在学期结束后向学校提出书面申请,在下一学期进行调整。
(6)学校排课。
学校对全校学生选课情况进行汇总、统计、调整,编排下一学期的选修课课程表。
(7)个性化课程表。
学生依据学校必修课课表和选修课课表制定自己的个性化课表。
排课结束后,要求形成学校学段(或学期)课程表、学生个人课程表、教师个人课程表、场室(包括:教室、实验室、操场、自习室、图书馆、电教室等)课程表。
附:课程编排流程图:
附:课程开设方案。
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及学时安排指导表》,我校将由教务处制作具体安排表。
四、学生选课指导制度
新课程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性,这也正是此次高中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
但如果学生不能科学有效地选择课程,高中课程改革预期目标就无法实现,所以指导和帮助学生选课是非常必要的。
1.学生选课指导是在校长(主管校长)领导下,由教务处会同教科室具体负责。
2.学校要做好选课前的动员学习,让学生、家长、教师充分参与进来,充分了解高中课程方案及其核心精神。
组织学生学习学校课程计划和选课手册,了解选课要求,熟悉选课的方法。
家长应充分参与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合理分配学分。
对于初次选课的学生,要进行预选练习。
3.学校教务处应该编制《学生选课指导手册》,主要内容包括: (1)编制《手册》的目的、意义。
(2)高中课程结构简介。
包括:课程总体结构、选课基本要求及注意事项、不同发展方向的选课模式、成绩考核方式及高校招生要求等方面内容。
(3)高中毕业的基本学分要求。
(4)选课基本程序及模式说明。
(5)选修课程简介。
如:课程代码,主要对象,课程的顺序性等。
4.协助学生选课是全体教师的职责。
学校在选课指导方面有许多举措,最重要的措施是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把对学生的选课指导看成是自己必不可少的一项职责。
5.学校尝试建立导师制。
原则上,每个学生自进入高中后都有一位导师指导,并保持稳定,三年基本不变。
导师制和班主任制并行,互为补充。
导师产生的方式有:①学生选择教师;②教师选择学生;③师生相互选择;④学校委派指定等形式。
原则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
学校应建立导师工作制度,对导师的工作任务、对象、内容、考评、补贴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
附:学生选课指导流程图:
第三部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旨在打破教室的束缚,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与生活体验,构建一个更为真实开放的学习环境,实现学生整体、和谐的发展。
一、实施依据
1.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八大领域之一,它是普通高中课程计划中规定的一门必修课程,它是与学科并列而不是从属或依附于学科的综合课程。
2.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三个方面的内容,共23个必修学分。
综合实践活动的三个部分,一方面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另一方面,作为侧重点不同的各个部分,在目标、内容、实施时间安排及组织方式上都有差异。
因此,三者应独立实施,而不宜合并实施。
3.综合实践活动改变了学生以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综合应用的机会。
通过学习,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与社会活动的体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学会分享和合作。
二、课程内容
1.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研究性学习主要有课题研究和项目(活动)设计两大类。
课题研究。
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从研究方式上来分,具体包括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等类型;从内容范围上来划分,又包括自然环境研究、社会生活研究、历史文化研究、科学技术研究、个人发展研究等。
我校高级教师应该积极主动的参加到学生的课题研究专题指导中来,以兴趣小组为单位,进行课题研究指导。
项目(活动)设计。
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一般包括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和科技类项目的设计两种类型。
前者如一次环境保护活动的策划,后者如某一设备、设施的制作、建设或改造的设计等,也可以是经过研究后提出的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方案、对策建议书、活动设计(如一次主题班会、一项扶贫活动、一项环保宣传活动)等。
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是我校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一条基本思路。
2.社区服务的内容
参加学校或家庭所在社区的各种公益活动,其内容包括:
(1)社区文化活动:参加社区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如法制宣传、人口与保健宣传、环保与卫生宣传、科普活动、电脑培训、助学帮困、拥军拥属、文娱活动等。
(2)社区环境建设:参加社区内力所能及的物质文明建设活动,如环保卫生、绿地领养、社区学校辅导、板报橱窗制作、交通秩序维护及其他志愿活动等。
(3)见习社区干部活动:调查社区社情,参与社区规划,提出社区建设合理化建议,体验社区干部工作。
(4)志愿者活动:在学校建设的志愿者基地,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活动。
在公共活动场所(如公园、图书馆)参与管理服务等。
3.社会实践的内容
社会实践活动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其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军训:这是一个必修项目,主要进行军事知识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和纪律的养成教育。
校内实践活动:主要开展日常生活技能竞赛活动、校园规划和校园环境整治活动。
参观、访问和调查活动:可以以郊游或远足的形式,观赏当地田园风光、锦绣山河、人文景观等;可以到德育教育基地参观考察,接受思想教育(例如清明节祭扫革命烈士丁佑君墓)等;可以抓住社区焦点、热点问题,进行环保、国情民情调查等;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验证性的调查,或结合研究性学习进行探究性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