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事第三
世说新语·政事第三(3)全文
世说新语·政事第三(3)全文(7)山司徒前后选,殆周遍百官,举无失才①;凡所题目,皆如其言②。
唯用陆亮,是诏所用,与公意异,争之,不从③。
亮亦寻为贿败。
【注释】①山司句:山涛在魏代曾任尚书吏部郎,到晋武帝时又任吏部尚书,后来升司徒。
吏部是负责选拔任免官吏的,山涛曾两次担任此职,所以说前后选。
②题目:品评。
按:《晋书山涛传》载,山涛两次任选职共十多年,每一官缺,就拟出几个人,由皇帝挑选;凡所奏甄拔人物,都各作品评。
③唯用句:当时吏部郎出缺,山涛推荐阮咸,贾充则推荐自己的亲信陆亮;晋武帝选用了陆亮,山涛反对无效。
后来陆亮因犯罪撤职。
【译文】司徒山涛前后两次担任吏部官职,几乎考察遍了朝廷内外百官,一个人才也没有漏掉;凡是他品评过的人物,都像他所说的那样。
只有任用陆亮是皇帝的命令决定的,和山涛的意见不同,他为这事力争过,皇帝没有听从。
不久陆亮也因为受贿而被撤职。
(8)嵇康被诛后,山公举康于绍为秘书丞①。
绍咨公出处②,公曰:为君思之久矣。
大地四时,犹有消息,而况人乎③!【注释】①秘书丞:秘书省的属官,掌管图书典籍。
①出处(chū):出什和退隐。
桩康是被晋文帝司马昭杀害的,而山涛却把他的儿子嵇绍推荐到晋武帝朝为官,嵇绍必然有所考虑。
③消息:消长,减少和增长。
按:山涛以为,四季也有变化,人的进退出处也应按不同情况而定。
【译文】嵇康被杀以后,山涛推荐嵇康的儿子嵇绍做秘书丞。
嵇绍去和山涛商量出任不出任,山涛说:我替您考虑很久了。
天地间一年四季,也还有交替变化的时候,何况是人呢!(9)王安期为东海郡,小吏盗池中鱼,纲纪推之①。
王曰:文王之囿,与众共之②。
池鱼复何足借!【注释】①王安期:王承,字安期,累迁东海内史(在王国里,内史掌管大守职务)。
纲纪:主簿(主管府中事务的官)。
②文王:周文王。
囿(y u):养禽兽的园子。
共:共同使用。
《梁惠王下)载,周文王有个方圆七十里的园囿,人们可以到那里去打柴、打猎。
【译文】王安期任东海郡内史时,有个小吏偷了池塘中的鱼,主簿要追查这件事。
《隋书》卷三十八 列传第三
《隋书》卷三十八列传第三《隋书》卷三十八列传第三刘昉刘昉,博陵望都人也。
父孟良,大司农。
从魏武入关,周太祖以为东梁州刺史。
昉性轻狡,有奸数。
周武帝时,以功臣子入侍皇太子。
及宣帝嗣位,以技佞见狎,出入宫掖,宠冠一时。
授大都督,迁小御正,与御正中大夫颜之仪并见亲信。
及帝不悆,召方及之仪俱入卧内,属以后事。
帝喑不复能言。
昉见静帝幼冲,不堪负荷。
然昉素知高祖,又以后父之故,有重名于天下,遂与郑译谋,引高祖辅政。
高祖固让,不敢当。
昉曰:「公假设为,当速为之;如不为,昉自为也。
」高祖乃从之。
及高祖为承相,以昉为司马。
时宣帝弟汉王赞居禁中,每与高祖同帐而坐。
昉饰美妓进于赞,赞甚悦之。
昉因说赞曰:「大王先帝之弟,时望所归。
孺子幼冲,岂堪大事!今先帝初崩,群情尚扰,王且归第。
待事宁之后,入为天子,此万全之计也。
」赞时年未弱冠,性识庸下,闻昉之说,以为信然,遂从之。
高祖以昉有定策之功,拜下大将军,封黄国公,与沛国公郑译皆为心膂。
前后恩赐巨万,出入以甲士自卫,朝野倾瞩,称为黄、沛。
时人为之语曰:「刘昉牵前,郑译推后。
」昉自恃其功,颇有骄色。
然性粗疏,溺于财利,富商大贾,朝夕盈门。
于时尉迥起兵,高祖令韦孝宽讨之。
至武陟,诸将不一。
高祖欲遣昉、译一人往监军,因谓之曰:「须得心膂以统大军,公等两人,谁当行者?」昉自言未尝为将,译又以母老为请,高祖不怪。
而高颎请行,遂遣之。
由是恩礼渐薄。
又王谦、司马消难相继而反,高祖忧之,忘寝与食。
昉逸游纵酒,不以职司为意,相府事物,多所遗落。
高祖深衔之,以高颎代为司马。
是后益见疏忌。
及受禅,进位柱国,改封舒国公,闲居无事,不复任使。
昉自以佐命元功,中被疏远,甚不自安。
后遇京师饥,上令禁酒,昉使妾赁屋,当垆沽酒。
治书侍御史梁毗劾奏昉曰:「臣闻处贵那么戒之以奢,持满那么守之以约。
昉既位列群公,秩高庶尹,縻爵稍久,厚禄已淹,正当戒满归盈,鉴斯止足,何乃规曲蘖之润,竞锥刀之末,身昵酒徒,家为逋薮?假设不纠绳,何以肃厉!」有诏不治。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政治第三单元全国依法治国第八课第2课时法治政府练习含解析部编版必修3
第2课时法治政府一、选择题1.建设法治政府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如下不属于对法治政府的要求的是( ) A.职能科学、权责法定B.执法严明、公开公正C.廉洁高效、守法诚信D.科学立法、公正司法答案 D解析法治政府是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政府。
科学立法是对立法机关的要求,公正司法是对司法机关的要求,D符合题意,入选。
2.“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是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目标。
法治政府必然和必须是服务型政府。
政府只有不断为人民提供高效优质的公共服务,人民才会满意、才会拥护和支持政府。
我国政府的根本职能有( )①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等③科学、某某、依法立法④严格公正司法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 A解析我国政府的根本职能包括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等,①②正确。
立法的主体是立法机关,司法的主体是司法机关,③④错误。
应当选A。
3.法治政府就是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政府。
其中,权责法定的政府通常( )A.什么都管,事无巨细B.会出现权力行使的错位、缺位和越位现象C.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关系配置科学合理D.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答案 D解析职能科学的政府不是什么都管,部门之间、上下级政府之间关系配置必须科学合理,A、C排除;权责法定的政府不会出现权力行使的错位、缺位和越位现象,政府的权责实现法定化,B错误,D正确。
4.法治政府必须是执法严明的政府,只有执法严明才能获取公众的信任,才能树立政府的权威。
执法严明( )①重在有法可依、某某必究、执法必严②要求行政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和方式从事执法活动③才能保证政府有效履行职能④才不会出现权力行使的错位、缺位和越位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 B解析有法可依是对立法机关的要求,不是对政府的要求,执法严明重在有法必依、某某必究、执法必严,要求行政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和方式从事执法活动,才能保证政府有效履行职能,①错误,②③正确;④指的是权责法定的政府,不符合题意,答案选B。
最新中外新闻传播史-第三章教案资料
第三章新闻起源时期西方国家的信息传递教学目的: 通过对新闻起源时期西方国家的信息传递的回顾,包括希腊、罗马时期的信息传递:从口传到文字、中世纪欧洲的信息传递:从教会统治到多元化、新闻传播的萌芽:印刷机和“手抄新闻”和封建王权与信息传播:利用与控制。
让我们对西方国家前新闻时期的信息传播有了一定了解教学重点: 希腊、罗马时期信息传递的特点;新闻信和手抄新闻的概念;欧洲后期新闻萌芽出现的基础和表现。
教学难点: 中世纪教会对信息控制是如何瓦解;从罗马帝国到15-16世纪欧洲的社会传播体系是如何变化。
课时分配: 2课时教学方法:精读、略讲与自学相结合教学内容:【导入】:上节课我们回顾了新闻起源时期我国社会的信息传播,包括先秦与秦汉的信息传播:从口传到文字、三国至唐宋:“报状”与印刷小报、元明时期:新闻传播的萌芽与传播控制。
同一个时期,西方国家的信息传递的发展也没有中断过。
抛开信息传播这个范畴,我想问下大家:在你的印象中,西方文明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具体代表有哪些?(提问)总结:同学们列举的那些其实都很代表了西方文明的发展,包括希腊、罗马帝国的重要文明一直影响到现在。
期中也不不乏很多跟文明信息传播密切相关的。
这节课文明就新闻起源时期,西方国家的信息传播发展过程进行一个介绍跟梳理。
【新授】:第一节希腊、罗马时期的信息传递:从口传到文字希腊时期之前的文明可以分为克里特文化(公元前3000~前1400年)、麦锡尼文化(公元前1600~前1125年)和荷马时期,可以统称地中海文明。
从公元前600~前30年的希腊年代又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爱奥尼亚时期(公元前6~前3世纪)、雅典时期(公元前480~前330年)和马其顿亚里山大时期(公元前336~前30年)。
以后是罗马时期(公元前30~公元476年),形成了把地中海囊括其中的、统治人口一亿的帝国。
希腊是人类社会精神文化轴心时代的重要地区。
希腊时期给我们留下了数不清的哲学家、科学家,例如自然哲学的开创者泰勒斯、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辩证法的创始人赫拉克里特、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亚里士多德、医学之父波克拉底、史学之父希罗多德等。
世说新语·政事第三(6)全文
世说新语·政事第三(6)全文(18)王、刘与林公共看何骠骑,骠骑看文书,不顾之①。
王谓何曰:我今故与林公来相看,望卿摆拨常务,应对玄言,那得方低头看此邪②!何曰:我不看此,卿等何以得存!诸人以为佳。
【注释】①王、刘:王濛、刘惔。
都是当时有名的清谈家。
林公:支道林和尚,也是善谈老庄的。
②玄言:也称玄谈或清谈,崇尚虚无,专谈玄理。
【译文】王濛、刘惔和支道林一起去看望骠骑将军何充,何充在看公文,没有答理他们。
王漾便对何充说:我们今天特意和林公来看望你,希望你摆脱开日常事务,和我们谈论玄学,哪能还低着头看这些东西呢!何充说:我不看这些东西,你们这些清谈家怎么能生存呢!大家认为说得很好。
(19)桓公在荆州,全欲以德被江、汉,耻以威刑肃物①。
令史受杖,正从朱衣上过②。
桓式年少,从外来,云:向从阁下过,见令史受杖,上捎云根,下拂地足③。
意讥不著。
桓公云:我犹患其重。
【注释】①桓公:桓温。
桓温在晋穆帝水和元年(公元345 年)都督荆、司、雍、梁、益、宁六州清军事,兼任荆州刺史。
荆州包括长江、汉水部分地区。
被:施加。
肃物:严峻地对待人;儆戒人。
②令史:官名,掌管文书。
朱衣:红色官服。
③阁:官署。
捎:轻轻擦过。
【译文】桓温兼任荆州刺史的时候,想全用思德来对待江、汉地区的百姓,耻于用威势严刑来整治人民。
有一次,一位令史受杖刑,木棒只从令史的红衣上擦过。
这时桓温的儿子桓式年纪还小,从外面进来,对桓温说:我刚才从官署门前走过,看见今史受杖刑,木棒子举起来高拂云脚,落下时低擦地面。
意思是讥讽唯独没有碰到令史身上。
桓温说:我还担心这也太重了呢。
(20)简文为相,事动经年,然后得过。
桓公甚患其迟,常加劝勉。
太宗曰:一日万机,(书摘天下)那得速!①【注释】①太宗:晋简文帝的庙号。
或称谥号,或称庙号,这是随意的。
简文帝在公元371 年登位,在这以前,从公元366 年起就任丞相。
【译文】简文帝担任丞相的时候,一件政务,动下动就要整年的时间才能批复下来。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
世说新语笺疏上卷上德行第一言语第二上卷下政事第三文学第四中卷上方正第五雅量第六识鉴第七中卷下赏誉第八品藻第九规箴第十捷悟第十一夙惠第十二豪爽第十三下卷上容止第十四自新第十五企羡第十六伤逝第十七栖逸第十八贤媛第十九术解第二十巧蓺第二十一宠礼第二十二任诞第二十三简傲第二十四下卷下排调第二十五轻诋第二十六假谲第二十七黜免第二十八俭啬第二十九汰侈第三十忿狷第三十一谗险第三十二尤悔第三十三纰漏第三十四惑溺第三十五仇隙第三十六附录世说新语序目世说旧题一首旧跋二首世说新语卷上之上德行第一1〔一〕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
汝南先贤传曰: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值汉桓“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
有室,荒芜不埽除,曰:…大丈夫当为国家埽天下。
”为豫章太守,之末,阉竖用事,外戚豪横。
及拜太傅,与大将军窦武谋诛宦官,反为所害。
〔二〕海内先贤传曰:“蕃为尚书,以忠正忤贵戚,不得在台,迁豫章太守。
”至,便问徐孺〔三〕欲先看之。
谢承后汉书曰:子所在,“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人。
清妙高跱,超世绝俗。
前后为诸公所辟,虽不就,及其死,万里赴吊。
常豫炙鸡一只,以绵渍酒中,●干,以裹鸡,径到所赴冢隧外,以水渍绵,斗米饭,白茅为藉,以鸡置前。
酹酒毕,” 留谒即去,不见丧主。
“群情欲府君先入廨。
主簿白:〔四〕” 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
“商容,许叔重曰:殷之贤人,老子师也。
〔五〕吾之礼贤,有何不可!”车上跽曰式。
“蕃在豫章,”袁宏汉纪曰:”为稚独设一榻,去则悬之,见礼如此。
〔六〕【笺疏】“案蔡邕陈太丘碑文…文为德表,范为士则‟〔一〕李详云:。
魏志邓艾传作…文为世范,。
行为士则‟” “陈为豫章,范书不记其年,以稚传…延熹二年,蕃与胡广上疏荐稚等‟〔二〕程炎震云:”推之,知在永寿间。
“徐孺子征聘未尝出门,赴丧不远万里。
常事江夏黄〔三〕御览四百三引海内先贤行状曰:公,薨,往会其葬。
家贫无以自供,□磨镜具自随。
每至所在,赁磨取资,然后得前。
世说新语政事第三感悟
世说新语政事第三感悟
《世说新语·政事第三》主要记述了魏晋时期的政治家和官员的言行,反映了当时的政治风貌和社会状况。
阅读这部作品,可以获得许多深刻的感悟。
首先,这部作品提醒我们政治是国家之大道,政事是政治之核心。
作为政治家和官员,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卓越的才能、严谨的作风和忠诚的态度,才能胜任自己的职责,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
其次,这部作品揭示了人性和社会现实的复杂性。
在政治斗争中,人们往往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采取各种手段,包括欺骗、背叛、攻击等。
但是,这些行为往往会带来相反的结果,对自己的声誉和前途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坚持正直、诚信和责任等价值观,不偏离正道,保持内心的纯净和坚定。
第三,这部作品还强调了教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在古代社会,读书人往往是政治家和官员的主要来源。
通过教育和文化传承,可以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和文明程度。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教育和文化传承,为国家和社会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最后,这部作品也提醒我们反思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
作为现代人,我们也面临着各种诱惑和挑战,往往会做出一些不道德或者不负责任的行为。
通过反思和学习《世说新
语·政事第三》等优秀文化作品,我们可以审视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人教版】政治必修二:第6课-第3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课件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本题考查人大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政协职能知 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 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题干中提取有用信息。市政府起草的 草案提交给市人代会审议,体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组织和活 动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故应选①;人民政协提出数百条建议, 体现了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职能,故应选③;②表述明显错 误,政协不是国家机关,不能直接管理国家经济社会事务,故 不选②;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立法权,故④表述错误,不 能入选。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 ___基__本_____政治制度。 (2)基本内容 ①通力合作的__友__党______关系 中国共产党是__执__政__党____,各民主党派是__参__政__党____。中 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 的__亲__密__友__党____。
[答案] C
全面把握人民政协 1.性质:
Hale Waihona Puke 2.职能: (1)人民政协围绕团结与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 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是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 (2)人民政协参政议政不同于执政。参政议政是“参加、介 入、商议、评议国家事务”,而不是进行决策,也不直接处理 具体事务。政协的提案没有法律约束力。
2.内容。 (1)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 派是参政党。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实质,是代表广 大人民掌握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 事业的亲密友党。
(2)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 导。
萧公权 《中国政治思想史》第一编第二和第三章内容
第二章和第三章一、孔子思想内容(一)孔子身世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为殷遗民贵族之后。
孔子一生的事迹主要有三个方面:从政、教学、编书。
孔子周游所及的地方,范围不出今天的山东省和河南省。
大致是从鲁国出发,走了卫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
孔子从教经历较早:孔子自称“三十而立”,大约三十岁时开始授徒,约有七十多贤人弟子。
他倡导“有教无类”的思想,弟子中多为出身贫贱者。
孔子著述编书经历:孔子不仅用诗书礼乐来教育弟子,也有自己的创造看法。
萧公权认为“其最大之成就不在拨乱反正,而在设教授徒。
”(二)孔子的政治思想1.从周与正名:(1)从周——孔子政治思想的起点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
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中庸》第二十八章)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
文献不足故也。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论语•八借》第三)从周的原因:1.殷商的文化可能比较浅显其制度必尚质朴与儒家的理想不合。
2.即使殷商文化颇高,周因殷礼,则孔子从周,只是间接釆用殷礼,并非兼采两种不同的制度而进行的调和。
况且殷商亡国已经六百多年了,遗民也逐渐被同化了。
而周礼又尽在鲁,孔子醉心周礼,也是自然的事情。
3.孔子于殷之礼俗,取舍从违不一,然其所从者似乎都是个人与社会生活之末节,与政治无直接之重要关系。
4.孔子虽自知其为殷人,而身既仕鲁,已承认周朝的政权。
况且,周因袭殷礼,郁郁乎文。
(2)正名——孔子实现从周思想的具体主张所谓正名,即按照盛周封建天下之制度而调整君臣上下彼此的权利与义务。
孔子认为,周朝封建政治与宗法社会的崩坏,推究其因,不得不归咎于周礼的废弃。
所以他一生的言行都致力于“尊周室,敬主君,折贵族之奢僭,抑臣下之篡窃。
责人不贷,律己亦严”。
子路问为政之先,孔子答“必也正名”,齐景公问政,孔子又告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君臣父子各依其在社会中之名位而尽其所应尽之事,用其所当用之物,则秩序井然,而后百废可举,万民相安。
《世说新语》小说概况 和故事选译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
刘义庆
《世说新语》又称《世说》《世说新书》,卷帙门类亦有不 同。因为汉代刘向曾经著《世说》(原书亡佚),后人将此书与 刘向所著相别,取又名《世说新书》,大约宋代以后才改称。 《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 学”“方正”等三十六类(先分上,中,下三卷),每类有若干 则故事,全书共有一千二百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 有的三言两语,由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 事。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 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此书中相当多的篇幅杂采众书 而成。如《规箴》《贤媛》等篇所载个别西汉人物的故事,采自 《史记》和《汉书》。其他部分也多采自于前人的记载。 在《世说新语》的3卷36门中,上卷4门——德行、言语、 政事、文学,中卷9门——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规 箴、捷悟、夙惠、豪爽,这13门都是正面的褒扬。另有下卷23 门——容止、自新、企羡、伤逝、栖逸、贤媛、术解、巧艺、宠 礼、任诞、简傲、排调、轻诋、假谲、黜免、俭啬、汰侈、忿狷、 谗险、尤悔、纰漏、惑溺、仇隙。
小组活动:
阅读课本《世说新语》二 则完成练习: 1、借助注释读通课文,理解 大意。 2、思考:魏晋士人沉溺于酒 原因?
魏晋士人沉溺于酒原因
其一是纵欲享乐。汉末开始的社会动乱使人 们毫无安全感,很多人便开始转向及时行乐,用酒 精来麻痹自己,毕卓所说:“一手持蟹鳌,一手持 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就是一个很好的 写照。 其二是惧祸避世,明哲保身。魏晋时期政局 不稳,政权更迭、权力的转移极为频繁,很多士人 为能在纷乱的时局中保全自己,便以嗜酒来表示自 己在政治上的超脱。如阮籍终日饮酒不问政事,因 此得以寿终。
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教师版)
第23课《<孟子>三章》导学案【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字词,把握文章的观点。
2.朗读课文,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体会《孟子》的说理特点。
3.增强文化自信,积累《孟子》中的名言警句并学会恰当运用。
【重点难点】1.疏通文意、积累字词名句,把握文章的观点。
2.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体会《孟子》的说理特点。
【学习过程】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合称“孔孟”,被尊为“亚圣”。
宣扬“仁政”“王道”,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孟子》是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个人修养、伦理道德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著的,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孟子的文章自成风格,其文思想深刻,说理透彻,气势充沛,开合自如,长于论辩,有很强的说服力。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
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驳论文是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发表议论,反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从而表明自己正确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文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即“驳”与“立”,在驳斥对方错误观点的基础上,摆明自己正确的观点。
第一课时活动一:诵读篇(一)聆听式朗读(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米粟.非不多也(sù)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yù)失道者寡.助(guǎ)亲戚畔.之(pàn)(2)用“/”标注下面句子的停顿。
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二)翻译式朗读重点词句翻译环.而攻之而不胜(围)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兵革..非不坚利也(泛指武器装备)委.而去之(放弃)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在疆域内居住)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威慑)寡助之至.(极点)亲戚畔...之(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同“叛”,背叛)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第三章 秦汉时期法律制度
2、汉代的刑法原则
(1) 规定刑事责任年龄:“有罪年不盈十岁,除。其杀 人,完为城旦舂。”(民事十五岁,见《汉书·何武传》) (2) 矜老恤幼原则:除诬告、杀伤等特殊犯罪外,八岁以 下,八十以上,可以免刑;具体刑罚给予宽宥——七岁以下 或七十以上,完刑代替肉刑;未满七岁杀人上请;监禁期间 免戴刑具的优待——“颂系”。 (3)礼法合一原则: A.上请:贵族官僚犯罪,奏请皇帝裁断,根据情况减免 刑罚的制度。 B.亲亲得相首匿:亲属之间可以互相隐瞒、包庇犯罪。 子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勿坐;父母匿子、夫匿妻、 大父母匿孙,罪殊死,上请。 问题:请阐述亲亲得相首匿原则的价值所在?
(四)法律儒家化及其影响
1、汉初儒家“亲亲”、“尊尊”思想的抬头(如高帝时期的贵族有罪 “先请”,惠 帝时期有关老幼、鳏寡、盲人犯法处理的恤刑原则,文帝 时期的“录囚”制度); 2、武帝时期有关“王杖者”的恤刑法令、汉宣帝时期的亲属相隐制度; 3、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春秋决狱”及其重大意义; 春秋决狱、引经决狱、引经注律 4、东汉儒家经典注释律学的萌芽、孝廉观念与私人复仇盛行。
(三)秦汉时期的刑罚制度
1、汉承秦制的刑罚体系
死刑——族刑、腰斩、枭首、弃市、醢、脯、殊死; 肉刑——墨、劓、刖、宫、髡等; 徒刑——城旦舂、鬼薪、白粲、隶臣妾、司寇、罚作等; 罚金刑——无爵罚金; 赎刑——死罪黄金二斤; 身份刑——除名(士兵)、夺爵、禁锢;
2、西汉文帝的刑罚改善
(1)改革背景:肉刑、酷刑对人的身心摧残不利于自新和回归社会;影响社会再生 产力;淳于缇萦为父请刑。 (2)刑法改善 第一,除肉刑 文帝:完——完为城旦舂 黥——髡钳城旦舂 劓——髡钳城旦加笞三百——笞一百 斩左趾——髡钳城旦加笞五百——笞二百 斩右趾——弃市 第二,明确劳役刑的刑期 (景帝:减少笞数,定箠令)
《世说新语》译文及注释:政事(第三)
《世说新语》译文及注释:政事(第三)《世说新语》译注:政事第三【题解】政事指行政事务,具体指处理政务的才能和值得效法的手段。
晋代士族阶层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必然要维护法制,严格执法,强化国家机构的管理,这就要重视政事和官吏的政绩。
首先是政治主张问题。
是实行德政还是依靠法治,这是从政者一向关注的问题。
本篇倾向仁德治国。
例如第3 则说要“强旨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第19则也说:“桓公在荆州,全欲以德被江、汉,耻以威刑肃物”。
但是历代统治者的政治措施很少宽厚待民和给百姓以恩惠,所谓德政,常是停留在口头上。
第26则实际提出了主张仁政和“处杀戮之职”是否矛盾的问题。
而论到施政方针,多主张施行“猛政”,使人不敢犯法。
第6则说到晋武帝登位,便要贾充定律令。
因不立法,就无以执法。
对行为危及忠孝和人伦关系旨,主张严惩,违法乱纪,决不饶恕。
例如第1则说明:不忠不孝,其罪莫大,杀无赦;第2 则记:生子不养,比盗杀财主之罪还大;第4则记载镇压无视国法的豪强。
至于读书人因受业偶犯宵禁,个别小偷小摸现象,可以不理,以示宽政。
在律令完备以后,只要依法令行事就可以了,第15则就说明这一点。
魏晋时代,清谈盛行,甚至因之废弃政务,很多人对此持否定态度,而主张看重事功,勤于政事。
第18则把这一问题提到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
至于选拔官员,则主张选贤任能,做到“举无失才”,第24则很能说明这一问题。
对为官者也有多方面的要求:要注意侍人接物,要有远见卓识,办事不能唯命是从,如果“觉其不可”,就应该“翻异”,等等。
可见本篇篇幅虽然不大,所涉及的问题还是相当广泛的。
(1)陈仲弓为太丘长,时吏有诈称母病求假,事觉,收之,令吏杀焉。
主簿请付狱考众奸①,仲弓曰:“欺君不忠,病母不孝;不忠不孝,其罪莫大。
考求众奸,岂复过此!”【注释】①主簿:官名。
参《德行》第1 则注④。
考:查究。
众奸:指诸多犯法的事。
【译文】陈仲弓任太丘县县长,当时有个小官吏假称母亲有病请假,事情被发觉,陈仲弓就逮捕了他,并命令狱吏处死。
中考复习-世说新语 政事第三
世说新语-政事第三(1)陈仲弓为太丘长,时吏有诈称母病求假,事觉,收之,令吏杀焉。
主簿请付狱考众奸①,仲弓曰:“欺君不忠,病母不孝;不忠不孝,其罪莫大。
考求众奸,岂复过此!”【注释】①主簿:官名。
参《德行》第1 则注④。
考:查究。
众好:指诸多犯法的事。
【译文】陈仲弓任太丘县县长,当时有个小官吏假称母亲有病请假,事情被发觉,陈仲弓就逮捕了他,并命令狱吏处死。
主簿请求交给诉讼机关查究其他犯罪事实,陈仲弓说:“欺骗君主就是不忠,诅咒母亲生病就是不孝;不忠不孝,没有比这个罪状更大的了。
查究其他罪状,难道还能超过这件吗!”(2)陈仲弓为太丘长,有劫贼杀财主,主者捕之①。
未至发所,道闻民有在草不起子者,回车往治之②。
主簿曰:“贼大,宜先按讨。
”仲弓曰:“盗杀财主,何如骨肉相残③!”【注释】①财主:财货的主人(不是现代所说的富家)。
②发所:出事地点。
在草:生孩子。
草,产蓐。
晋时分娩多用草垫着。
③“盗杀”句:意指母子相残,违逆天理人伦,要先处理,而杀人只是违反常理。
【译文】陈仲弓任太丘县县长时,有强盗劫财害命,主管官吏捕获了强盗。
陈仲弓前去处理,还没到出事地点,半路上听说有家老百姓生下孩子不肯养育,便掉头去处理这件事。
主簿说:“杀人事大,应该先查办。
”仲弓说:“强盗杀物主,怎么比得上骨肉相残这件事重大(3)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①。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邮令,正行此事③。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④;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释】①陈元方:陈仲弓的儿子。
参看《德行》第 6 则注①。
袁公:未知指何人,一说指袁绍。
③何所履行:所履行音何,执行的是什么。
③孤:古代是王侯的自称。
④周旋:指应酬、揖让一类礼节活动。
动静:行止;行动。
【译文】陈元方十一岁时,有一次去问候袁公。
语文统编版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0课 过秦论(共32张PPT)
《过秦论》,原文分为上、中、下三篇。全文着重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本文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经验,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
淆函( ) 膏腴( ) 合从 ( ) 逡巡( ) 隳名城( ) 销锋镝( )瓮牖( ) 氓隶( ) 猗顿( ) 作难( ) 窥视( ) 万乘( )鞭笞( ) 行伍( ) 阡陌( ) 谪戍( ) 蹑足( ) 墨翟( )
代表作《论积贮疏》、《陈政事疏》、《过秦论》《吊屈原赋》
创作背景
秦始皇灭六国时间表
秦始皇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8年,攻邯郸,6年后灭赵;公元前225年,决河水灌大梁城,灭魏;公元前223年,派王翦率军60万灭楚;公元前222年,灭燕;公元前221年,灭齐。
汉文帝时期,是封建时代的所谓“盛世”,即旧史家艳称的“文景之治”的前期。这时,由于秦末衰敝的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得到相对安定,社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据…固;拥…地;君臣固守
席卷;包举;囊括;并吞
政策
内……;外……
成功
拱手而取
雄心
【第1段·内容】
写合纵形成及瓦解
秦:南取、西举、东割、北收——宰割、分裂
诸侯:才多、地广、师众、惨败——请服,请朝
反衬
【第2段·内容】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jì)
(zhōng)
(liàng)
(jiàng)
(sh)
(duó)
(shèng)
2022年行业报告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的几大因素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的几大因素我国第三产业进展严峻滞后。
2022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仅为31.8%,比1960年还低0.3个百分点,建国56年来,这项比重只有1992年和2000年达到最高点为34.3%。
按世界银行编著的《2022年世界进展报告》数据,全世界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68%,低收入国家为50%,中等收入国家为51%,下中等收入国家为48%,上中等收入国家为61%,高收入国家为71%,我国仅为32%,低于低收入国家18个百分点。
这种长期滞后的缘由是几大因素的制约。
一、受理论上误会的制约:长期以来,我们片面理解马克思对第三产业的劳动不能制造价值的说法,而没有全面理解马克思同时承认他们是国家、社会和环境管理不能或缺的“总体劳动”的有机构成的重要部分。
目前世界已经进入了学问经济时代,经济进展中科技的贡献率日益增大,发达国家的科技在经济中的贡献率为40%-60%,科技人员与学问分子等阶层的劳动不单是制造价值的一般劳动,而是特别重要的并起着更大作用的劳动,对社会财宝的增长起着打算性影响。
对于企业创业者与各类企业经营管理者都是商品服务价值与社会财宝制造环节不能或缺的链条,否则企业生产活动就无法运行,仅从其组织、领导和指挥生产活动对于制造价值和社会财宝的作用来说,往往比一个简洁的体力劳动者要大得多。
二、受前苏联优先进展重工业阅历的制约:在新中国建立初期,第一个五年方案时期制定的工业化指导方针是推行前苏联优先进展重工业的阅历,当时不仅排挤了农业和轻工业,而且忽视了服务业的进展,虽然后来曾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指导方针,实际上仍旧把第三产业放在视线之外。
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2022年间,第三产业GDP的增加值占全社会GDP增加值的比重从21.4%上升为31.8%,最终超过了第一产业15.2%的比重,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的比重从13.1%提升为29.3%(2022年)最终超过了其次产业21.6%的比重。
第三节唐朝后期的政局
3.安史之乱的影响
首先,破坏了北方的经济;其次,中央集权大大 削弱;第三,边防空虚;第四,北方人口的南移。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它不仅影响 到唐朝,使唐朝从此由强盛走向衰落;而且还影 响到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安史之乱严重破坏了 我国北方的经济,从此以后,我国北方地区的经 济发展日益缓慢,甚至出现停滞,而南方经济却 逐渐发展,赶上北方。
6.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唐女祸》中说:“开元之 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结 合你对唐朝由盛转衰原因的认识,分析评论赵翼 的这一观点。 答案: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是唐玄宗后期中央政 治腐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导致“安史之乱” 和“藩镇割据”。战乱和割据削弱厂中央的统治, 破坏了社会经济。 杨贵妃受宠,唐玄宗沉湎酒色,这只是中央政治 腐败的表现之一。赵翼把这说成是唐朝由盛转衰 的根本原因,是错误的。这一表现本身也是封建 帝王唐玄宗造成的。赵翼把责任加在杨贵妃身上 是不对的。 赵翼的根本错误在于夸大了杨贵妃个人对唐朝由 盛转衰的影响。
第三节 唐朝后期的政局
一、安史之乱
1.安史之乱的原因 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为开元,出现了开 元盛世。统治后期的年号为天宝,出现了 叛乱动荡的局面。那么,一个繁荣的盛世 局面,怎么会发生叛乱呢? 1.政治腐败。他不理朝政,宠信奸臣。 2.唐玄宗的军事举措也不适当,表现在一 是外轻内重,二是军备废弛。
三、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
唐朝后期,统治集团内部的矛 盾很多。除了安史之乱、藩镇 割据等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比较 突出外,中央内部也出现了严 重的矛盾。
1.宦官专权
高力士:唐玄宗后期,宦官高力士受宠,逐步参 政。一般政事由高力士处理,大事才送皇帝裁决。
世说新语政事第三
世说新语政事第三【题解】政事指行政事务,具体指处理政务的才能和值得效法的手段。
晋代士族阶层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必然要维护法制,严格执法,强化国家机构的管理,这就要重视政事和官吏的政绩。
首先是政治主张问题。
是实行德政还是依靠法治,这是从政者一向关注的问题。
木篇倾向仁德治国。
例如第3 则说要“强旨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第19 则也说:“桓公在荆州,全欲以德被江、汉,耻以威刑肃物”。
但是历代统治者的政治措施很少宽厚待民和给百姓以恩惠,所谓德政,常是停留在口头上。
第26 则实际提出了主张仁政和‘处杀戮之职’是否矛盾的问题。
而论到施政方针,多主张施行‘猛政’,使人不敢犯法。
第6 则说到晋武帝登位,便要贾充定律令。
因不立法,就无以执法。
对行为危及忠孝和人伦关系旨,主张严惩,违法乱纪,决不饶恕。
例如第1 则说明:不忠不孝,其罪莫大,杀无赦;第2 则记:生子不养,比盗杀财主之罪还大;第4 则记载镇压无视国法的豪强。
至于读书人因受业偶犯宵禁,个别小偷小摸现象,可以不理,以示宽政。
在律令完备以后,只要依法令行事就可以了,第15 则就说明这一点。
魏晋时代,清谈盛行,甚至因之废弃政务,很多人对此持否定态度,而主张看重事功,勤于政事。
第18 则把这一问题提到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
至于选拔官员,则主张选贤任能,做到“举无失才”,第24 则很能说明这一问题。
对为官者也有多方面的要求:要注意侍人接物,要有远见卓识,办事不能唯命是从,如果“觉其不可”,就应该“翻异”,等等。
可见本篇篇幅虽然不大,所涉及的问题还是相当广泛的。
(1)陈仲弓为太丘长,时吏有诈称母病求假,事觉,收之,令吏杀焉。
主簿请付狱考众奸①,仲弓曰:“欺君不忠,病母不孝;不忠不孝,其罪莫大。
考求众奸,岂复过此!”【注释】①主簿:官名。
参《德行》第1 则注④。
考:查究。
众好:指诸多犯法的事。
【译文】陈仲弓任太丘县县长,当时有个小官吏假称母亲有病请假,事情被发觉,陈仲弓就逮捕了他,并命令狱吏处死。
世说新语·政事第三全文
世说新语·政事第三全文【题解】政事指行政事务,具体指处理政务的才能和值得效法的手段。
晋代士族阶层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必然要维护法制,严格执法,强化国家机构的管理,这就要重视政事和官吏的政绩。
首先是政治主张问题。
是实行德政还是依靠法治,这是从政者一向关注的问题。
木篇倾向仁德治国。
例如第3 则说要强旨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第19 则也说:桓公在荆州,全欲以德被江、汉,耻以威刑肃物。
但是历代统治者的政治措施很少宽厚待民和给百姓以恩惠,所谓德政,常是停留在口头上。
第26 则实际提出了主张仁政和处杀戮之职是否矛盾的问题。
而论到施政方针,多主张施行猛政,使人不敢犯法。
第6 则说到晋武帝登位,便要贾充定律令。
因不立法,就无以执法。
对行为危及忠孝和人伦关系旨,主张严惩,违法乱纪,决不饶恕。
例如第1 则说明:不忠不孝,其罪莫大,杀无赦;第2 则记:生子不养,比盗杀财主之罪还大;第4 则记载镇压无视国法的豪强。
至于读书人因受业偶犯宵禁,个别小偷小摸现象,可以不理,以示宽政。
在律令完备以后,只要依法令行事就可以了,第15 则就说明这一点。
魏晋时代,清谈盛行,甚至因之废弃政务,很多人对此持否定态度,而主张看重事功,勤于政事。
第18 则把这一问题提到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
至于选拔官员,则主张选贤任能,做到举无失才,第24 则很能说明这一问题。
对为官者也有多方面的要求:要注意侍人接物,要有远见卓识,办事不能唯命是从,如果觉其不可,就应该翻异,等等。
可见本篇篇幅虽然不大,所涉及的问题还是相当广泛的。
(1)陈仲弓为太丘长,时吏有诈称母病求假,事觉,收之,令吏杀焉。
主簿请付狱考众奸①,仲弓曰:欺君不忠,病母不孝;不忠不孝,其罪莫大。
考求众奸,岂复过此!【注释】①主簿:官名。
参《德行》第1 则注④。
考:查究。
众好:指诸多犯法的事。
【译文】陈仲弓任太丘县县长,当时有个小官吏假称母亲有病请假,事情被发觉,陈仲弓就逮捕了他,并命令狱吏处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事第三【题解】政事指行政事务,具体指处理政务的才能和值得效法的手段。
晋代士族阶层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必然要维护法制,严格执法,强化国家机构的管理,这就要重视政事和官吏的政绩。
首先是政治主张问题。
是实行德政还是依靠法治,这是从政者一向关注的问题。
木篇倾向仁德治国。
例如第3 则说要“强旨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第19 则也说:“桓公在荆州,全欲以德被江、汉,耻以威刑肃物”。
但是历代统治者的政治措施很少宽厚待民和给百姓以恩惠,所谓德政,常是停留在口头上。
第26 则实际提出了主张仁政和…处杀戮之职‟是否矛盾的问题。
而论到施政方针,多主张施行…猛政‟,使人不敢犯法。
第 6 则说到晋武帝登位,便要贾充定律令。
因不立法,就无以执法。
对行为危及忠孝和人伦关系旨,主张严惩,违法乱纪,决不饶恕。
例如第1 则说明:不忠不孝,其罪莫大,杀无赦;第2 则记:生子不养,比盗杀财主之罪还大;第 4 则记载镇压无视国法的豪强。
至于读书人因受业偶犯宵禁,个别小偷小摸现象,可以不理,以示宽政。
在律令完备以后,只要依法令行事就可以了,第15 则就说明这一点。
魏晋时代,清谈盛行,甚至因之废弃政务,很多人对此持否定态度,而主张看重事功,勤于政事。
第18 则把这一问题提到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
至于选拔官员,则主张选贤任能,做到“举无失才”,第24 则很能说明这一问题。
对为官者也有多方面的要求:要注意侍人接物,要有远见卓识,办事不能唯命是从,如果“觉其不可”,就应该“翻异”,等等。
可见本篇篇幅虽然不大,所涉及的问题还是相当广泛的。
(1)陈仲弓为太丘长,时吏有诈称母病求假,事觉,收之,令吏杀焉。
主簿请付狱考众奸①,仲弓曰:“欺君不忠,病母不孝;不忠不孝,其罪莫大。
考求众奸,岂复过此!”【注释】①主簿:官名。
参《德行》第1 则注④。
考:查究。
众好:指诸多犯法的事。
【译文】陈仲弓任太丘县县长,当时有个小官吏假称母亲有病请假,事情被发觉,陈仲弓就逮捕了他,并命令狱吏处死。
主簿请求交给诉讼机关查究其他犯罪事实,陈仲弓说:“欺骗君主就是不忠,诅咒母亲生病就是不孝;不忠不孝,没有比这个罪状更大的了。
查究其他罪状,难道还能超过这件吗!”(2)陈仲弓为太丘长,有劫贼杀财主,主者捕之①。
未至发所,道闻民有在草不起子者,回车往治之②。
主簿曰:“贼大,宜先按讨。
”仲弓曰:“盗杀财主,何如骨肉相残③!”【注释】①财主:财货的主人(不是现代所说的富家)。
②发所:出事地点。
在草:生孩子。
草,产蓐。
晋时分娩多用草垫着。
③“盗杀”句:意指母子相残,违逆天理人伦,要先处理,而杀人只是违反常理。
【译文】陈仲弓任太丘县县长时,有强盗劫财害命,主管官吏捕获了强盗。
陈仲弓前去处理,还没到出事地点,半路上听说有家老百姓生下孩子不肯养育,便掉头去处理这件事。
主簿说:“杀人事大,应该先查办。
”仲弓说:“强盗杀物主,怎么比得上骨肉相残这件事重大(3)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①。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邮令,正行此事③。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④;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释】①陈元方:陈仲弓的儿子。
参看《德行》第 6 则注①。
袁公:未知指何人,一说指袁绍。
③何所履行:所履行音何,执行的是什么。
③孤:古代是王侯的自称。
④周旋:指应酬、揖让一类礼节活动。
动静:行止;行动。
【译文】陈元方十一岁时,有一次去问候袁公。
袁公问他:“令尊在太丘县任职时,远近的人都称颂他,他是怎么治理的呢?”元方说:“老父在太丘时.对强者就用恩德来安抚他,对弱者就用仁爱来抚慰他,放手让他们安居乐业,时间久了,就更加受到敬重。
”袁公说:“我过去曾经做过邺县县令,正是用的这种办法。
不知道是你父亲效法我呢,还是我效法你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两个不同的时代,他们的礼仪举止,虽然相隔很远也如出一辙;周公没有效法孔子,孔子也没有效法周公。
”(4)贺太傅作吴郡,初不出门①。
吴中诸强族轻之②,乃题府门云:“会稽鸡,不能啼。
”贺闻,故出行,至门反顾,索笔足之曰:“不可啼,杀吴儿。
”于是至诸屯邸,检校诸顾、陆役使官兵及藏逋亡,悉以事言上,罪者甚众③。
陆抗时为江陵都督,故下请孙皓,然后得释④。
【注释】①贺太傅:贺邵,字兴伯,会稽郡山阴县人,三国时吴国人,任吴郡大守,后升任太子太傅。
②吴中:吴郡的政府机关在吴,即今江苏省吴县,也称吴中。
强族:豪门大族。
③屯邸:庄园。
检校:查核。
逋(bū)亡:逃亡。
战乱之时,赋役繁重,贫民多逃亡到士族大家中藏匿,给他们做苦工,官府也不敢查处。
④陆抗:吴郡人,丞相陆逊之于,孙策外孙。
下:当时陆抗所在的江陵居上游,孙皓所在的建业居下游,故说“下”。
孙皓:三国时吴国的亡国君主,公元280 年晋兵攻陷建业,孙皓投降,吴亡。
孙皓和陆抗有亲戚关系。
【译文】太子太傅贺邵任吴郡太守,到任之初,足不出门。
吴中所有豪门士族都轻视他,竟在官府大门写上“会稽鸡,不能啼”的字样。
贺邵听说后,故意外出,走出门口,回过头来看,并且要来笔在句下补上一句:“不可啼,杀吴儿。
”于是到各大族的庄园,查核顾姓、陆姓家族奴役官兵和窝藏逃亡户口的情况,然后把事情本末全部报告朝廷,获罪的人非常多。
当时陆抗正任江陵都督,也受牵连,便特意往建业请求孙皓帮助,这才得以了结。
(5)山公以器重朝望,年逾七十,犹知管时任①。
贵胜年少若和、裴、王之徒,并共言咏②。
有署阁柱曰:“阁东有大牛,和峤鞅,裴楷鞦,王济剔嬲不得休。
”③或云潘尼作之④。
【注释】①山公:山涛。
参看《言语》第78 则注①。
朝望:在朝廷中有声望。
知管:主管。
时任:当时的重任。
按:山涛当时任吏部尚书,所谓知管时任,是说他还亲自主持官吏的任免考选工作。
②贵胜:权贵。
③阁:阁道,楼与楼之间的架空复道。
鞅:驾车时套在牛马脖子上的皮套了。
鞦:驾车时拴在牛马屁股后的皮带。
剔嬲(niāo):挑逗纠缠。
④潘尼:字正叔,潘岳之侄。
他在山涛死后才入朝为官,似不可能作此。
按:《晋书·潘岳传》载,潘岳才名冠世,而不得志,又看见工济、裴楷力皇帝所宠爱,便题阁道说:“阁道东,有大牛,王济鞅,裴楷鞦,和娇刺促不得休。
”(刺促,形容不安。
)【译文】山涛由于受到器重,并且在朝廷中有威望,年纪已过七十岁,还照旧担当重任。
一些权贵家子弟,如和峤、裴楷、王济等人都一起给他歌功颂德。
于是有人在阁道的柱子上题道:“阁道东边有大牛,和峤在牛前,裴楷在牛后,王济在中间挑逗纠缠不得休。
”有人说这是潘尼干的。
(6)贾充初定律令,与羊祜共咨太傅郑冲①。
冲曰:“皋陶严明之旨,非仆暗懦所探②。
”羊曰:“上意欲令小加弘润③。
”冲乃粗下意。
【注释】①贾充:字公闾,在魏朝任廷尉,主管诉讼刑狱;到晋武帝登位,任尚书仆射,与裴楷共定科令,制订(晋律)。
郑冲:字文和,深研儒术和百家之言,动必循礼。
魏齐工时拜司空,转司徒。
晋武帝即位,拜太博。
高贵乡公时.司马昭辅政,命贾充、羊祜等分定礼仪、法令,他们都先咨询郑冲,然后才公布。
②皋陶(yáo):舜时的法官,制定了法令。
③弘润:扩充润色。
【译文】贾充刚刚定出法令,就和羊祜一起去征求太傅郑冲的意见。
郑冲说:“皋陶制定法令的那种严肃而公正的宗旨,不是我这种愚昧软弱的人所能探测的。
”羊祜说:“圣上想要叫你稍加补充润色。
”郑冲这才概略他说出自己的意见。
(7)山司徒前后选,殆周遍百官,举无失才①;凡所题目,皆如其言②。
唯用陆亮,是诏所用,与公意异,争之,不从③。
亮亦寻为贿败。
【注释】①“山司”句:山涛在魏代曾任尚书吏部郎,到晋武帝时又任吏部尚书,后来升司徒。
吏部是负责选拔任免官吏的,山涛曾两次担任此职,所以说前后选。
②题目:品评。
按:《晋书·山涛传》载,山涛两次任选职共十多年,每一官缺,就拟出几个人,由皇帝挑选;凡所奏甄拔人物,都各作品评。
③“唯用”句:当时吏部郎出缺,山涛推荐阮咸,贾充则推荐自己的亲信陆亮;晋武帝选用了陆亮,山涛反对无效。
后来陆亮因犯罪撤职。
【译文】司徒山涛前后两次担任吏部官职,几乎考察遍了朝廷内外百官,一个人才也没有漏掉;凡是他品评过的人物,都像他所说的那样。
只有任用陆亮是皇帝的命令决定的,和山涛的意见不同,他为这事力争过,皇帝没有听从。
不久陆亮也因为受贿而被撤职。
(8)嵇康被诛后,山公举康于绍为秘书丞①。
绍咨公出处②,公曰:“为君思之久矣。
大地四时,犹有消息,而况人乎③!”【注释】①秘书丞:秘书省的属官,掌管图书典籍。
①出处(chū):出什和退隐。
桩康是被晋文帝司马昭杀害的,而山涛却把他的儿子嵇绍推荐到晋武帝朝为官,嵇绍必然有所考虑。
③消息:消长,减少和增长。
按:山涛以为,四季也有变化,人的进退出处也应按不同情况而定。
【译文】嵇康被杀以后,山涛推荐嵇康的儿子嵇绍做秘书丞。
嵇绍去和山涛商量出任不出任,山涛说:“我替您考虑很久了。
天地间一年四季,也还有交替变化的时候,何况是人呢!”(9)王安期为东海郡,小吏盗池中鱼,纲纪推之①。
王曰:“文王之囿,与众共之②。
池鱼复何足借!”【注释】①王安期:王承,字安期,累迁东海内史(在王国里,内史掌管大守职务)。
纲纪:主簿(主管府中事务的官)。
②文王:周文王。
囿(yòu):养禽兽的园子。
共:共同使用。
《孟子·梁惠王下)载,周文王有个方圆七十里的园囿,人们可以到那里去打柴、打猎。
【译文】王安期任东海郡内史时,有个小吏偷了池塘中的鱼,主簿要追查这件事。
王安期说:“周文王的猎场,是和百姓共同使用的。
池塘中的几条鱼又有什么值得吝惜的呢!”(10)王安期作东海郡,吏录一犯夜人来①。
王问:“何处来?”云:“从师家受书还,不觉日晚。
”王曰:“鞭挞宁越以立威名,恐非致理之本②。
”使吏送令归家。
【注释】①录:拘捕。
犯夜:触犯夜行禁令。
按:《晋律》禁止夜间通行。
②宁越:人名,这里指读书人。
《吕氏春秋》载,有人告诉宁越,要学习三十年才能学有所成,宁越说,我不休息,刻苦学习十五年就行。
十五年后,便成为周威公的老师。
致理:致治,招致太平;获得政绩。
“理”当作“治”,大概是唐代避唐高宗李治的讳而改动的。
【译文】王安期任东海郡内史时,一次,差役抓了一个犯宵禁的人来。
王安期审问他:“从哪里来的?”那个人回答说:“从老师家学完功课回来,没想到时间太晚了。
”王安期听后说:“处分一个读书人来树立威名,恐怕不是获得治绩的根本办法。
”便派差役送他出去,叫他回家。
(11)成帝在石头,任让在帝前戮侍中钟雅、右卫将军刘超①。
帝泣曰:“还我侍中!”让不奉诏,遂斩超、雅。
事平之后,陶公与让有旧,欲有之。
许柳儿思妣者至佳,诸公欲全之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