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党

合集下载

【百家论坛】皇帝PK大臣:死谏大臣吴可读与清流党的瓦解

【百家论坛】皇帝PK大臣:死谏大臣吴可读与清流党的瓦解

皇帝PK大臣:死谏大臣吴可读与清流党的瓦解■张永久【载于本刊红版2010年第十期】如果细心探究梳理,声势煊赫的清流党后来顷刻间崩溃,还应该和一个人有关。

此人名叫吴可读(1812-1879),字柳堂,甘肃皋兰人,道光三十年(1850年)会试中考取进士,抽签分发到刑部,当了一名主事。

咸丰中叶,吴可读已升到刑部员外郎。

同治十一年(1872年),他由刑部郎中补授河南道御史,他发誓要做一名耿耿言官,但紧接着的一场参劾案,几乎使他性命不保。

被吴可读参劾的是个满洲武将,名叫成禄,原隶属胜保部下,胜保被诛,成禄改派新疆,官居乌鲁木齐提督。

此人诬良为逆,虐杀无辜,居然还虚报战功,说打了一场大胜仗。

掌管西征大任的陕甘总督左宗棠上奏严劾,陕甘一带是吴可读的家乡,他接到同乡字字血泪的来信控诉,悲愤莫名,向朝廷奏劾成禄的罪名,认为“有可斩者十,不可斩者五”。

于是朝廷下令,将成禄“革职拿问”。

先议处的是斩立决,但宫中有人替他说话,所以改判为斩监候,成禄由此保住了脑袋。

吴可读得知此事,怒不可遏,再向朝廷奏上一疏:“请诛已革提督成禄。

”开篇即精辟异常:“自来戡定祸乱者,未有无诛而能有济者也。

是故青麟诛而后湖北之军威振,胜保诛而后陕西之回务平,何桂清诛而后金陵之贼氛息,前事不远,此即明效大验也。

”在这份奏折中,他还列举了宋代名臣张咏弹劾丁谓一案的例子,称愿效仿张咏,奏请皇上先斩成禄之头,悬于城楼,以谢甘肃百姓,再斩可读之头,悬于成禄之门,以谢成禄。

有人劝他:奏折中的措词是否需要修改一下?吴可读的犟脾气犯了,大声争辩道:“不改,一个字也不改!”奏折送进宫中,同治皇帝初解文字,上朝理政见到这种顶撞词句,不由得勃然大怒,将奏折往案上一扔,愤恨地说:“吴可读掉什么书袋,还拿宋代名臣自比,分明是欺负朕,这人不是要死吗?朕成全他就是了。

”同治皇帝这年18岁,正值少年意气风发的年龄,不管大臣如何苦劝,都坚持非要吴可读的脑袋不可。

圣意已定,交发军机处议处,也只是例行公事罢了。

关于东林党人(五人墓碑记)

关于东林党人(五人墓碑记)

关于东林党人(五人墓碑记)关于东林党人(五人墓碑记)东林党明代晚期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政治集团。

万历三十二年,被革职还乡的顾宪成在常州知府欧阳东凤、无锡知县林宰的资助下,修复宋代杨时讲学的东林书院,与高攀龙、钱一本、薛敷教、史孟麟、于孔兼及其弟于允成等人,讲学其中,“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其言论被称为清议。

朝士慕其风者,多遥相应和。

这种政治性讲学活动,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三吴士绅”、在朝在野的各种政治代表人物、东南城市势力、某些地方实力派等,一时都聚集在以东林书院为中心的东林派周围。

时人称之为东林党。

明神宗朱翊钧统治后期,宦官擅权,倒行逆施,政治日益腐化,社会矛盾激化。

针对这一现象,东林党人提出反对矿监税使掠夺、减轻赋役负担、发展东南地区经济等主张。

他们还主张开放言路、实行改良等针砭时政的意见,得到当时社会的广泛支持,同时也遭到宦官及各种依附势力的激烈反对。

明末党争中,东林党的主要对立面是齐楚浙党。

万历后期,双方以争国本为首,以三案为余波,相攻不已。

天启帝时期,宦官魏忠贤专政,形成明代势力最大的阉党集团,齐楚浙诸党争相依附之,对东林党人实行血腥镇压。

天启四年,东林党人杨涟因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被捕,与左光斗、黄尊素、周顺昌等人同被杀害。

魏忠贤又使人编《三朝要典》,借红丸案、梃击案、移宫案三案为题,毁东林书院,打击东林党。

东林著名人士魏大中、顾大章、高攀龙、周起元、缪昌斯等先后被迫害致死。

齐楚浙党又造天鉴诸录,加东林以恶名,并列党人榜于全国,每榜少则百人,多至五百余人,凡列名者,生者削籍,死者追夺,朝中善类为之一空。

魏忠贤还指使党羽制造《东林点将录》,将著名的东林党人分别加以《水浒》一百零八将绰号,企图将其一网打尽。

天启七年明思宗朱由检即位,魏忠贤自缢死,次年毁《三朝要典》,对东林党人的迫害才告停止。

但东林与阉党的斗争,一直延续到南明时期。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甲午战争期间中的“清流党”

甲午战争期间中的“清流党”

甲午战争期间中的“清流党”晚清光绪年间,京师盛传“李鸿藻为青牛头,张佩纶、张之洞为青牛角,陈宝琛为青牛鞭,王懿荣为青牛肚,其余牛皮、牛毛甚多”,这里说的是那些出身翰林的词臣言官,其直言敢谏,封奏联翩,一时号为“清流党”(又称“前清流”)。

可惜的是,在之后中法战争中,风头最健的张佩纶受命福建海疆,结果马失前蹄,惨败而归。

受此牵连,“前清流”一时折戟沉沙,陷于低潮。

之后,户部尚书、帝师翁同龢进入军机处,十余年间聚拢了文廷式、志锐、张謇等另一派年轻谏官(又称“后清流”),也正是这批人,对甲午年事影响至深。

战前:书生群起好战甲午年朝鲜“东学党”之乱后,中日分别派兵进入朝鲜,但清兵戡乱成功后,日方却拒不退兵,并进而提出改革朝鲜内政的要求,由此朝鲜危机愈演愈深。

在此情况下,清廷方面也意识到战争的威胁。

中国士人一向不把日本这样的“蕞尔小国”放在眼里,在他们看来,“清国大,日本小;清国人多,日本人少”,大兵一到,日本必然一鼓荡平。

在此乐观情绪下,就连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也向伦敦报告:“现在中国除千分之一的极少数人以外,其余999人都相信大中国可以打垮小日本”。

清流们不切实际、对国际事务的懵懂无知倒也罢了,此外还有另一种论调更可怕,那就是企图借外战树威。

礼部侍郎、帝党志锐就说,“如清国一战扫平日本,则可因此刷新格局,振奋精神,以图自强,从此昂首迈向强国之路。

”光绪年轻,经验不足,有捍卫国家主权的决心,但对中日军事力量不甚了了。

而其身边的帝党清流们,翁同龢本人不谙军事也从未做过外任官,更不要说统兵打仗,其他如李鸿藻、文廷式、志锐等帝党成员也都如此。

就是这些人,却在甲午年中一味主战而浑然不知其中的巨大危险。

因为帝党主张“有争无让,事在不疑”,小皇帝不断辱骂,并逼迫李鸿章立刻率领过气的淮军杀奔战场,至于有无准备、结果如何,从不考虑,或者干脆瞎指挥一通。

开战前,光绪皇帝发布上谕,派大军入朝。

两天后,因迟迟不见李鸿章奏报进兵计划,其大为震怒,“传旨亦主战”,并给李鸿章发去措辞极其严厉的电报:“现韩倭情事已将决裂,势不可挽,朝廷一意主战。

清流与严党:明朝反腐与腐败的较量

清流与严党:明朝反腐与腐败的较量
史 鉴
王德 邦
所 谓 清 流 ,原 指 清 澈 的 流 水 ,后 来 喻 罪 集 团 ,牢 牢 掌 控 着 国 家 军 、警 、 法 、司
指德 行高洁 负 有名望 的士 大夫 ,再后 来指 等 等权 力命脉 。通 过这种 将社 会资 源 、自 称 统 治 集 团中 那 些评 议 时 政 ,仗 义 执 言 , 然 资源 、到国家 政治 资源 完全 垄断于 严 氏 上疏 陈事 ,弹劾 大 臣 ,指斥 宦 官 ,揭 批贪 集 团之手 的方式 ,左右整个 国家政局 。 腐 ,对外 反 对列强 蚕食 ,对 内主张 整饬 纪 其 三、术 上 : 通 过恐 惧与 谎言 。用厚
政 的贪腐 集团。
境地 ,使朝廷 与皇上离不开 自己贪 腐集 团。
从 历 史 来 看 , 嘉 靖 时 期 明 朝 官 僚 队 伍 在 严 嵩 因清 流 代 表 海瑞 追 查 浙 江 案而 被 皇 上
中清流 显然 处于 极其 弱势严 世 蕃 说 : “ 大 明 朝 也 极 少 ,而且 多半地 位低 微 ,朝 中位赫 权 重 离不开你爹 。这二十年你爹不只是杀人关人 之 职 多为严 党把 持。严 党祸 国殃 民 ,清 流 罢人 ,也在用人 ! 国库要靠我用的人去攒银 起 而抗 争却屡 屡遭 到迫 害株 杀 ,其 中原 由 子 ,边 关 要 靠 我用 的人 去 打 仗 ,跟 皇 上 过 不
为贪腐集团赢得 了代表及维护国家与政权 的 惨重 的代价 ,以致 多次 清流面临全军覆没 。 名义 , 为镇压异己 、 鲸吞国财获得 了正当性 。 针 对这 种情 况 ,要想 有效 清 除严党 贪腐集
其 二、 实上 : 通 过 权 力 与 利 益 。恐 吓 团 ,朝 廷 中 的 清 流 就 只 得 将 贪 腐 集 团 与 皇

“人生没有如果,没有后悔”——记福建省检察院下派干部、清流县鲜水村党支部原第一书记李彬

“人生没有如果,没有后悔”——记福建省检察院下派干部、清流县鲜水村党支部原第一书记李彬
等 工 作 上 轨 道 了,就 回来 ” ……他 得 ,如 果 成 了豆 腐 渣 工 程 ,大 家又

李 彬 多 次 上 门做 工 作 ,并 买 了 20 0 0多 只鸡 苗 送 给 他 ,让 他在 苗 木
拖再 拖 ,直 到第二 年春节 。 家 事 顾 不 上 ,村 里 的 事 将 他 的
要 走坑坑 洼洼 的路 了。 ” 23公里 的环村 路修 好 后 ,常 年 .
林 下 养 殖。 仅 这 项 ,邹 春让 就 可 收 2 0多户村 民种植 10多亩珍 稀树 种。 0
心 填得 满 满 的。 “ ~直 在想 ,做 什 我 么 ,怎 么 做 ,做 成 什 么 样 。 ”他 说 。
而 他 自己 却 累垮 了 ,在 驻 村 工 作 即
官” ,从 未有 过农 村 生活 经历 的他面 年 人 均 收入 不 到 30 ,是个 典 型 00元
临着 新 的考 验 。 “ 流 无 阻 碍 时就 没 有 浪 花 ” 河 、 的农 业村 ,公 共 基础 设施 一 片空 白, 村 两委班 子威 信不 高。
将结束时 , 被确诊患慢性 肾衰竭。
走进鲜水村就是鲜水人
20 0 7年 1 0月 1 5日,李 彬 来 到 鲜 水 村 。 鲜 水 村给 他 的 第 一 印 象 , 么 破
“ 民谋 利要真 心 、 情 、 为 真 真抓 实干 ” 、 “ 做 就 做 好 的 ,做 5 年 不 变 的 ” 要 0 。 的字 句。
“ 零 开 始 ,真 心融 入 当地 ,与 从 群 众 打 成 一 片 ,学 会从 实 际 出 发做 就 在 面 临新 角 色 的巨 大压 力时 ,
第 一 周 的驻 村 日记 ,李 彬 写 下 这 样 实 事。 ”李 彬暗 下决心 。

边疆危机

边疆危机

• 李鸿章与法国海军上校福禄诺 (F.E.Fournier)于1884年达成协议,中 国承认法国与安南签订的全部条约,撤退 中国在东京的驻军;而法国则允诺不要求 赔款,不侵犯中国,并同意在将来与安南 缔结的任何条约中不使用有损中国威望的 字眼。法国议会拒绝批准这一协议,因为 最后的一条暗示着法国承认中国对安南的 宗主国地位。
讨论:
清流党兴起的原因?
外交斡旋
• 背景:清廷在和战之间举棋不定,陷入了
荣誉和恐惧的两难境地:荣誉要求它保卫 自己的朝贡国,而对同一个西方头等强国 开战又心存畏惧。赫德驻伦敦的代理人发 来的一份报告,使清廷相信,安南的法国 军队可能不会贸然投入一场大规模战争, 只要开放河内和红河的贸易与航行,便可 消除争端的根源。
中国态度
• 政府态度:1882年,黑旗军已经开始与法 国交火。次年,清廷又悄悄派遣正规军进 入东京,希图保卫对安南的宗主地位,同 时又不与法国公开交火。 • 李鸿章态度:反对在完成中国海军建设和 海防计划以前挑战法国。李鸿章极力主张, 中国既然没有权力废止法国与安南的协议, 又没有实力驱逐法国出安南,因此就不可 轻言战事,以免酿成大祸,中国只有在遭 到进攻时才可应战。
• 协定也激起了清流党的极大忿懑,四 十七份奏疏要求弹劾李鸿章。困窘的 李鸿章因此不敢将协定中关于中国军 队撤离安南的期限奏报朝廷。
战争爆发
• 驻东京的中国军队因未接到撤退命令,拒绝当地 法国人要他们撤离谅山的要求,于是战衅再起, 中国军队杀死了一些法国士兵。 • 巴黎谴责中国失信,在1884年7月12日发出最后通 谍,索偿大笔赔款,并要求立即执行李--福协议。 • 中法又展开了一些谈判,却均无果而终。 • 清廷由于害怕法国进攻中国本土,将清流党的两 位领袖张之洞和张佩纶分别调往防御要地:张之 洞调任两广总督,张佩纶会办福建海防。

大明王朝:严世蕃退出内阁,大骂高拱、张居正,竟然如此过瘾

大明王朝:严世蕃退出内阁,大骂高拱、张居正,竟然如此过瘾

大明王朝:严世蕃退出内阁,大骂高拱、张居正,竟然如此过瘾因为浙江贪墨的案子牵扯到了严世蕃,但鉴于“倒严”的时机未到,嘉靖皇帝也只能命严世蕃退出内阁;同时,为了平衡内阁势力,嘉靖皇帝还命“清流党”的两位中坚力量——高拱、张居正退出内阁。

削弱“严党”以后就是扳倒“严党”,扳倒“严党”以后就是“清流党”控制内阁,为了保持自己的绝对权威,更为继续牢固控制内阁,嘉靖皇帝给“准首辅”——徐阶挖了一个大坑,将高拱、张居正退出内阁的原因归结成了“朕纳徐阶谏言”。

“严党”还没倒,“清流党”内部就已经出现了裂缝,嘉靖皇帝玩的这一手平衡术,确实高明。

内阁会议的最后,严世蕃一句“严世蕃、高拱、张居正可以回部了”,让三人落寞离开。

此时的严世蕃心中愤怒,高拱和张居正也高兴不起来,有对“严党”尚未倒下的愤怒,更有对徐阶将自己逐出内阁的不满。

都是一肚子气没地方撒,三位又同时走在唯一一条返回本部的路上,一场对骂,在所难免。

走到最前面的严世蕃猛地回头,大声讽刺道:“把我拉下了马,还以为二位赏了紫禁城乘坐二人抬舆呢。

原来你们也还是步行啊。

”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严世蕃即使被退出内阁,但还有一个“内阁首辅”的爹;严嵩虽然只是担着“内阁首辅”的名,但震慑仍在,威力不减。

再加上严世蕃二十多年养就的嚣张跋扈气,这次对骂,自然要严世蕃才敢开头。

内阁会议上,被郑泌昌、何茂才气到昏头的严世蕃,终于恢复了智慧值,专挑别人的软肋进攻。

高拱、张居正入职内阁的主要工作,不是为民做主,也不是替朝廷分忧,而是一心想要扳倒“严党”。

至于扳倒“严党”以后,他们会有何种表现,会不会成为第二个“严党”,那就仁者见仁了。

现在,“严党”的代表人物——严世蕃被扳倒了,高拱和张居正却也没能占到便宜,着实憋屈。

更重要的是,并未犯错的高拱、张居正之所以被退出内阁,竟还是因为“自己人”的“谏言”,“严党”还没倒,自己人就先内讧了,着实丢人。

听到这句话,高拱站不住了,立马予以回击:“人生两腿,都是用来步行的。

“清流”的是与非

“清流”的是与非

“清流”的是与非所谓“清流”,比喻德行高洁、勇于言事、有名望的士大夫,主要指以传统儒家规范为标准,侃侃论政的一批言官和谏官。

他们的特点是坚执己见,甚至敢批君主逆鳞,持论甚高却又未必均有裨于实际。

晚清“清流党”中最著者,除了陈宝琛和宝廷,就是后以办洋务出名的张之洞和后来成为李鸿章女婿的张佩纶。

这四人当时均供职于翰林院,志趣相投情谊深厚,又都长于诗文,抨击同僚指陈时政也往往毫不留情,因此最为人所侧目。

可是,清流党看似风光,但随着清朝政治和社会危机的进一步加剧,清流党的日子也不好过了。

经常成为其抨击对象的“浊流”不待见他们自不必说,另外,由于他们所持的儒家高论虽然看起来很美,但往往缺乏可操作性,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尤其是在掌握大权的地方督抚们眼里,动辄放言高论、侃侃谈兵谈洋务的清流简直就是自己大展施政宏图的障碍。

而这时中央政府在恭亲王的主持下,其思路也是希望在中西文明碰撞的非常时期,尽可能避免不必要而又大伤元气的争论,走一条务实的变革之路。

清流党的不合时宜性越来越凸显出来。

笼罩在清流党身上的阴影也日趋浓重。

陈宝琛说宝廷“早羡阳狂是镜机”,就是指他很早看到了这种危险,而提前以一种放荡不羁的方式进行趋避,逃离了是非的漩涡。

局势的演变似乎也验证了陈宝琛的判断。

在宝廷被革职后不久的光绪十年,中法之间发生马尾海战,清政府官员和将领不战而逃,中方损失惨重,清流党成员也几乎遭受灭顶之灾。

清流党多以知兵自许,这一次却在保举军事人才上大大走眼,张佩纶在前线的仓皇遁逃更将书生的荏弱暴露无遗。

本来书生谈兵,无论多么慷慨激昂,都只宜姑妄听之,难怪清政府将张佩纶派往前线会办福建海防要被舆论认定是在有意挫辱这些高调派了。

而在此之前,另一位清流党要角张之洞于光绪七年出任山西巡抚,在当时关心各派势力消长的人看来,已有分化、瓦解清流党的嫌疑。

这种阴谋论无法细究,但一个事实是清楚的,到了光绪十年,清流党的声势近于消沉。

光绪二十六年,慈禧光绪于“庚子事变”中被八国联军逼得出京逃难,途中幸遇知县吴永办差尽力才免于冻馁。

新形势如何做好清流供电公司的党建工作

新形势如何做好清流供电公司的党建工作

试论新形势如何做好清流供电公司的党建工作摘要:本文笔者结合实际,从抓好党的建设、队伍建设、廉政建设、理念建设、基层建设、工团工作及和谐稳定等工作入手,对做好新形势清流县供电公司的党建工作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期望能给同行有所借鉴。

关键词:党建工作;政治优势;发展;理念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6-00-01一、前言清流县位于福建省西部,武夷山南侧,九龙溪上游,东临永安,南接连城,西北与宁化毗邻,东北与明溪接壤。

全县总面积1825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118个村(居)委会,总人口14.98万。

近年来,在三明电业局党委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我公司党总支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始终坚持围绕企业中心,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企业中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为企业保持科学正确的发展方向、持续快速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治保障和精神动力。

二、抓好党的建设,提升科学化水平,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一)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和党建工作创新。

持续深化创建“五个好”电网先锋党支部和“四强”基层党组织,在全体党员中开展“立足岗位争优秀”,争当”四优”党员活动,不断拓宽创先争优活动的覆盖面。

(二)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党组织要切实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作为重大战略任务抓紧抓好。

要开展“读好一本书”活动,健全制度,形成长效机制,促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见实效。

(三)推进思想政治保障体系建设。

党组织要紧紧围绕我公司中心工作,建立起横向上统筹、纵向上联动,具有“要求明确、标准具体、制度规范、机制长效、责任明晰、效果良好”的思想政治保障体系。

三、抓好队伍建设,打造高素质团队,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队伍保证(一)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必须全面加强领导班子成员的政治理论武装,要重政治、谋大事、讲全局,不断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政策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设学习型班子。

(二)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

清流县(福建省三明市清流县)—搜狗百科

清流县(福建省三明市清流县)—搜狗百科

清流县(福建省三明市清流县)—搜狗百科地理位置清流县位于福建西部,武夷山南侧,地处东经116°38′17″~117°10′29″,北纬25°46′53″~26°22′07″。

全境东西宽53.8公里,南北长65.2公里,总面积1806.3平方千米,其中陆地1764.15平方千米,占97.67%;水域42.15平方千米,占2.33%。

东接永安市、明溪县,西连宁化县东部,南与连城,长汀县接壤,北与宁化县南部,明溪县相邻。

人民政府驻龙津镇龙城街22号,电话区号0598,邮政编码365300,距三明市区80千米。

地质地貌清流县境地层发育齐全,从元古代至第四纪均有其代表。

出露面积1163.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五分之三强。

地层展布基本上受北东向构造线控制,东南部沙芜塘—李家一线主要出炉晚古生代沉积地层;西北部与宁化县交界处主要出露震旦纪—寒武纪变质岩地层;县境东北与中部主要分布侵入岩及零星出露的沉积岩;沿明溪—清流一线则集中分布中生代红层盆土。

最老的地层为震旦系,自震旦纪至奥陶纪,县境一直处在地槽发育阶段,志留纪末期受加里东造山运动影响,结束了本区的地槽历史。

在地质发育的各个时期伴随着不同强度的构造变动,如断裂、褶皱、火山运动、岩浆侵入、变质作用等构成县境复杂的地质历史。

地势自东、南、北三面向中部和西部倾斜,地形起伏,峰峦叠嶂。

由于新构造运动的抬升和溪水强烈侵蚀切割,形成境内低山丘陵广布、盆地零星并以低山为主的丘陵山地地貌。

同时,县境内陆形的横向变化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北部城关—林畲一带,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自西向东呈阶梯状抬高;南部里田—沙芜一带,多分布中山和低山、丘陵和盆地,呈相同排列。

全县平均海拔350米,海拔千米以上山峰21座,赖坊大丰山棋盘峰海拔1705.7米为最高点,系三明地区第二高山脉,沙芜洞口村海拔250米为最低点。

水利资源清流县境内河流密布,河流水系由四面向中部地带汇聚,水力资源丰富。

宋诗派文人群体与清流党

宋诗派文人群体与清流党
未几常熟继起佐常熟者亦为后起之名士盛伯熙文芸阁王可庄丁叔衡张季直等是??故自直声奋发之四谏从容就义之袁许戊戌政变之六君子以及有号召革命之张季直汤蛰仙其中主张有绝相背驰者殊途同归皆为西后所切齿终身不复尚用有气节有智识之士人卒以断送有清三百年之天下
21 0 0年 8月
洛 阳师 范 学 院学 报
J u n o u y n r lUn v r i o r  ̄ fL o a g No ma i est y
或“ 清流 党 ” 。
话》 ; ( ) “ 张之洞 ) 与张幼樵 ( 纶 ) 佩 、宝竹坡 ( ) 黄 廷 、
漱 兰( 体芳 ) 陈锼庵 ( 、 宝琛 ) 诸君 子 , 激切言 事 , 喜 不
“ 清流党 ” 具体有哪些成 员 , 说法 不一 。年轻 的宋
诗派成员黄溶认为 : ‘ “ 四谏 ’ 即清流党 ,以光绪初年始
在 庙 堂 和 民 间 均 有 担 当 意 识 ,堪 称 晚 清 士 大 夫 的 楷
投、 直言敢 谏 者 的统 称 。陈声 聪 在 《 于 阁诗话 》 兼 里 说 : 所谓 清 流党 ,并 不 是今 世 之 党 派 ,有 一 定 之 组 “ 织, 惟翰林 院学 士侍 讲 左 右及 其 他 少 数人 意 气 投 合
子 ,他 们 的 友 朋 中也 有 许 多清 流 人 物 ,但 宋 诗 派 和 “ 流 ” 近 代 洋 务 派 关 系 亦 较 为 密 切 。本 文 旨在 说 明这 浊 即
是一个 既有清流风 骨,又通 晓世界 大势 的维新群 体 , 在近代史 中有着举足 轻重的地位。
关 键 词 :宋 诗 派 ;清 流 党 ;维 新 中 图分 类 号 : 0 . I 62 2 收 稿 日期 : 0 0— 3— 2 2 1 0 0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09— 9 0 2 1 )4— 0 9— 3 10 4 7 (0 0 0 07 0

北宋后期党争中的清流派

北宋后期党争中的清流派

北宋后期党争中的清流派作者:刘振宇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14期摘要:王钦臣的仕途经历了北宋后期党争的大多数时期,并被卷入了党争。

北宋后期的党争逐步从政见之争转变为意气之争,并一直延续到北宋的灭亡。

王钦臣在北宋党争中与旧党交好,尤其与以苏轼为首的“蜀党”交好,但王钦臣并未过多的参与党争,而主要是去点校和收藏书籍和广泛交友。

关键词:王钦臣;北宋后期;党争在北宋后期党争中也有许多士人因各种原因较好的远离了无谓的意气之争,王钦臣就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

孙佳先生在《宋代藏书家王钦臣生平及其著述》一文中较为详细的论述了王钦臣的生平和著作,但对其党争问题谈及较少。

[1]18-20陈振宇先生也在《北宋开封府尹略传》一书中对王钦臣的生平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2]323-324本文试图对王钦臣和北宋后期的党争的关系做一个较为全面的研究。

一、王钦臣的简介王钦臣(1034—1101),字仲至,是宋代应天府宋城人(今河南省商丘人),是北宋著名的藏书家。

他的祖父王砺是宋仁宗太平兴国五年的进士,官至屯田郎。

他的父亲王洙是宋仁宗天圣二年的进士,官终侍读学士兼侍讲学士,也是北宋的藏书家。

王钦臣的堂兄王尧臣是宋仁宗天圣五年的状元,官至参知政事。

王钦臣,为人清亮有志操,曾经把自己的文章拿给欧阳修看,欧阳修对其非常赞赏。

他不是像他的祖父、父亲通过科举之路做的官,而是通过恩荫的形式做的官。

在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七月,当时担任大理寺丞的王钦臣被文彦博举荐,从而参加了学士院的考试,并被赐予进士及第。

元丰六年(1083)正月,王钦臣担任陕西转运副使。

元祐初年,王钦臣担任工部员外郎。

在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九月,王钦臣出使高丽还朝后,文彦博连续两次举荐他担任太仆少卿,哲宗从文彦博之请,任命他担任太仆少卿,并加直秘阁。

元祐二年(1087)八月,王钦臣被任命为贺辽国正旦使,奉命出使辽国,并在同年十一月回朝。

元祐三年(1088)十月,王钦臣担任秘书少监。

三明永安清流红色教育基地心得

三明永安清流红色教育基地心得

三明永安清流红色教育基地心得
红色教育是以红色作为时代精神内涵的象征、务实的落点在于教育。

呼唤有志青年忧国忧民、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挑战极限、奉献社会的崇高精神。

也许,岁月能改变山河,但历史将不断证明,这种红色精神永远不会失落:崇高、忠诚和无私,将超越时空,成为人类永恒的追求。

也许,时间会冲淡记忆,但人们决不会忘记,为祖国牺牲的人们,他们的理想,他们的信念,使千万人的心灵为之震撼。

也许战争的硝烟已离我们远去,但爱党、爱祖国的信念却始终没有改变。

每天有大量的参观者、游客纷至沓来,重温历史,找寻着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答案。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这是我在参观红色革命教育基地最深的感受。

偌大的革命烈士和革命史纪念馆中,一幅幅珍贵的照片、一个个逼真的场面,真实地再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近代革命史,也让我们认识了一个个为了光明而战的英烈们。

他们为真理而战,受尽折磨仍宁死不屈,甚至用生命照亮了后人前进的方向,真是可歌可泣。

战争时期党员们的鲜活事迹感染着大家,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一曲曲时代的凯歌。

他们大义凛然的气概,让每一位参观的人感慨不已,同时更深深地感受到和平时期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中国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在烈士陵园参观者的心中默默传递。

时代没有选择让我们像烈士们那样轰轰烈烈的为祖国就义,但
我有一颗同他们一样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的心。

在新时期,我们一定要更加珍惜今天所拥有的一切;一定要以先辈们为榜样,勇挑重担,攻坚克难。

时光漫漫,许多往事都会如同过眼浮云,稍纵即逝,但参观红色革命教育基地所激发出来的坚定信念,将会永远铭刻在心。

文学_千钧一发成语故事

文学_千钧一发成语故事

千钧一发成语故事千钧一发成语故事1【成语】:千钧一发【拼音】: qiān jūn yī fà【解释】:比喻情况万分危急。

出处《汉书·枚乘传》:“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悬无极之高,下垂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也。

”唐·韩愈《与孟尚书书》:“其危如一发引千钧。

【成语】:西汉时期有个著名的文学家名叫枚乘,他擅长写辞赋。

开始他在吴王刘濞那里作郎中,刘濞想要反叛朝廷,枚乘就劝阻他说:“用一缕头发系上千钧重的东西,上面悬在没有尽头的高处,下边是无底的深渊,这种情景就是再愚蠢的人也知道是极其危险的。

如果在上边断了,那是接不上的;如果坠入深渊也就不能取上来了。

所以,你反叛汉朝,就如这缕头发一样危险啊!”枚乘的忠告并没有得到刘濞的采纳,他只好离开吴国,去梁国作梁孝王的门客。

到了汉景帝时,吴王纠合其它六个诸侯国谋反,结果被平灭。

“千钧一发”这条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

“钧”,是古代的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

故事2:韩愈,字退之,唐朝邓州南阳人,是当时的大文豪,主张文以载道之说,以复古为革命,用散文代替骈文,影响当时及后代非常大,所以有文起八代之衰之功劳,他很反对佛教,唐宪宗派使者要去迎接佛骨入朝,他上表谏阻,得罪了皇帝,被贬到潮州去当刺史的官,他[2] 在潮州结识了一个老和尚,这位和尚聪明达理,和韩愈很谈得来,而韩愈在潮州又很少有朋友,所以和这位和尚往来比较密切,因而外间的人都传说韩愈也相信佛教了。

他的朋友孟简(几道),当时做着尚书,是最信奉佛教的,也因为得罪宪宗皇帝被贬谪到吉州去。

到了吉州后,他也听到人们的传说,说韩愈已经信起佛来,他有点疑惑,因为他知道韩愈是反对信仰最力的人,为此,他特地写了一封信去问韩愈。

韩愈接到孟几道的信后,知道他与和尚往来,才引起别人发生了误会,马上回信向孟几道加以解释。

而且,韩愈对当时在朝的一班大臣们,信奉佛教,不守儒道,一味拿迷信来蛊惑皇帝,大大加以抨击。

“清流”是非辨

“清流”是非辨
步 加剧 , 清流 党 的 日子也 不好 过 了。经 常成 为其 抨击 对 象 的 “ 浊
流 ” 待 见他 们 自不 必说 , 不 另外 , 由于 他们 所 持 的儒 家 高论 虽 然 看 起 来很 美 , 往 往 缺 乏 可操 作 性 , 但 究竟 不 能 解 决 实 际 的 问题 , 尤 其是 在掌 握 大权 的地 方督 抚 们 眼里 , 动辄 放言 高论 、 侃侃 谈兵 谈 洋务 的清 流 简直 就是 自己大 展施 政 宏 图的 障碍 。而 这 时 中央 政 府在 恭亲 王 的 主持 下 。其 思 路 也是 希望 在 中西文 明碰撞 的非 常时期 , 尽可 能避 免 不必 要 而又 大 伤元 气 的争论 , 一 条 务实 的 走 变 革 之路 。 流党 的不 合 时宜性 越来 越 凸显 出来 。 在清 流党 身 清 罩 上 的阴影也 日趋 浓 重 。 宝琛说 宝 廷 “ 陈 早羡 阳狂 是镜 机 ” 就是 指 ,
7 0 领导文萃 2 1 . 2◆ I 011 - ◆
于明末 国家将 亡时 仍然 大 闹意气 的东林 党人 , 他们 少不 更事 , 说 不 考究 实 际 ,但 求立 异 鸣高 。李 鸿 章此 处 所说 的言 官 升任 封疆 后, 即对 言官 态度 大变 者 , 当隐指 张 之洞 。张之 洞 当上封 疆 大吏 后 , 仅 明里 暗里 和过 去 的清 流朋 友划 清 界 限 , 论 也平 实得 多 不 议
亡, 即亡 于 言 官 。此 辈 皆少 年 新进 , 不 更事 , 不 考 究事 实 得 毫 亦 失、 国家 利 害 , 随便 寻个 题 目, 口开 河 , 但 信 畅发 一 篇议 论 , 此 藉 以出露 头角 ; 国家 大事 , 而 已为 之 阻挠不 少 。 ……朝廷 以言路 所
在 , 不能 不示 加容纳 。往 往 半途 中梗 , 又 势必 至 于一 事不 办而 后

清流县红军标语遗址

清流县红军标语遗址

党史文苑》清流县红军标语遗址红军标语遗址分布于福建省三明市清流县境内。

1930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领回师赣南的红四军来到清流。

3月,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召开,推动了清流革命斗争的发展。

5月,王仰颜率领汀东游击队首次解放清流县城,并在城关驻扎三日,宣传发动群众,进一步扩大了红军的影响。

至1934年年底,清流先后进驻众多红军部队。

为了宣传党的苏区政策及政治主张,唤醒民众,鼓舞红军战士斗志,红军各部在清流域内书写了大量宣传标语。

这些标语真实地记录了清流县1930年至1934年间工农红军的革命活动,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时代风貌,为清流人民更好地了解、支持共产党的纲领、政策,起到了重要的宣传作用。

清流县境内发现的红军标语遗址共13处,标语116条,漫画1幅,分布在清流城关(龙津)及嵩溪、林畲、里田、长校、田源、赖坊7个乡镇。

★1930年至1934年冬,红军在福建明溪县开展革命斗争,设立多处红军医院。

1931年1月,红军新编第七师后勤部医院设在枫溪村杨公庙,备有简易的病床。

7月,红四军和红三军团在雪峰谢厝湾祠堂设立红军临时医院,有伤病员100余人。

1932年12月,红军在城西陈家大厝(今陈家巷内)设红军医院。

1933年夏,红军在城西曾家(今县宾馆)设一所医院,有医务人员30多人、病床20余张;同年冬,医院随军撤离。

1933年8月,红军东方军在儒学街李家大厝、东门城内杨家大厝、西门外蔡家大厝设红军临时医院,有伤病员300余人。

1934年年初,东方军经县城、夏阳到沙县攻打国民党军时,设立了滴水岩、城西李家大厝(今县农业银行)、陈家大厝等临时医院,有伤病员250余人。

之后,红军在沙县俘获敌军伤病员540人,送明溪治疗。

同年10月,闽赣省机关和军区在枫溪乡杨公庙设红军临时医院,有伤病员约120人。

主力红军转移后,红军医院随军撤离。

红军医院一面承担军队中救治伤病员的工作,还兼负宣传工作,以“救死扶伤”为宗旨,免费为地方群众治病,开展卫生防疫运动,每周大扫除一次,要求厅堂睡觉的地方不要放灰粪,公共场地、水沟轮流扫除、疏通等。

从“清流”到“清流党”

从“清流”到“清流党”

作者: 王维江
作者机构: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200235
出版物刊名: 史林
页码: 28-36页
主题词: 清流 清流党 公众舆论 商业炒作 朋党政党
摘要:晚清的“清流”,民国的“清流党”,这一称谓转换,是偶然的吗?清末民初新的政治格局所带来的报刊杂志业的自由和繁荣,改变了政治宣传和言论表达的方式,改变了晓清遗老和文学新进的写作心态.同时也改变了文人生存自立的方式。

历史情结、现实政治和商业运作的三重混合,造成了“清流”称谓的变化和“清流”内容的重新演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是金松岑的好友,两人又一同商量过第六回之后的章节写法,所以金松岑的写作动机和目的不可能不贯穿在曾朴的1905年的小说林社的版本中。到了事过境迁的1928年,《孽海花》出了修改本,曾朴想冲淡一下小说的政治动机,特别强调了该小说记录历史的功能:
只为我看着这三十年,是我中国由旧到新的一个大转关,一方面文化的推移,一方面政治的变动,可惊可喜的现象,都在这一时期内飞也似的进行。我就想把这些想象,合拢了它的侧影或远景和相连系的一些细事,收摄在我笔头的摄影机上,叫他自然一幕一幕的展现,③
鲁迅明白无误地点出了“谴责小说”的强烈政治色彩,研究晚清小说的名家阿英先生也认为曾朴的《孽海花》“表现了一种很强的革命性”。⑤这就是说,曾朴创作的原动力是为了政治。曾朴本人政治态度比较激进,是立宪政体的支持者。那个时代搞政治的人常呈狂态,头脑一热,难免就不太顾及事实。而不太顾及事实的原因,除了“革命性”外,还有“时人嗜好”的诱惑。虽然曾朴一再强调该小说的“历史”功能,但事实上他也难以免俗。这里有20世纪文坛掌故老手郑逸梅的话为证:
北京的翰林院是中国的牛津,是全国贵族知识分子精华之地。于是,翰林院就成了我所谓的中国牛津运动的总部所在。参与并支持过这个中国牛津运动的翰林们,被叫做清流党,就是致力于使民族精神净化的党派。⑤
《孽海花》犯有谴责小说“张大其词”⑥的通病,这点鲁迅先生早已指出。但与《清流传》相比,那真是小巫见大巫。如果说,小说允许虚构和夸张,曾朴的“清流党”故事还不算离谱,那么,辜鸿铭则不顾事实,将“清流”描绘成为一个以复兴儒家教义、反对李鸿章的西方自由化路线的现代政党。⑦
他是江苏常熟人,翁同龢的同乡,吴大澂的外甥,李慈铭的熟人。与“清流”人物相比,他虽是后辈,没有赶上中法战争前后翰詹名士热热闹闹的建言局面,但凭借着父亲在京城的关系,19岁的曾朴(1891年)一到京城,就得以与李文田、文廷式、江标和洪钧等名士交往,还成了翁同龢的忘年交,他获取的“清流”资料应该是第一手的。尽管中法战后“清流”人物已经黯然退场,但他们所倡导的时髦学术在90年代余韵犹存,曾朴本人还确实跟了一阵风,于元史、西北地理和吉金之学多有涉猎。②他不仅熟悉“清流”故事本身,而且了解这段历史的背景。但曾朴如金松岑一样,恰恰在这两点上用历史为现实服务。换句话说,他将自己看作是宣传家和小说家,而非历史学家。
从“清流”到“清流党”
王维江
[摘 要] 中法战争前后盛行一时的“清流”称谓,到了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被人一劈为二,变成了两个称谓:80年代的建言者和他们的活动被称为“前清流”,90年代的则被称为“后清流”;而一入民国,“清流”不再分辨前后,合而为一,被换上了“清流党”的新标签。这一称谓演变的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现实语境。
[关键词] “清流”;“清流党”;公众舆论
有些事件历时愈久,愈是引发出人们谈论的兴致。而此类事件喧腾人口的过程,恰好也是其称谓最容易发生变化的时候。比如中法战争前后盛行一时的“清流”称谓,到了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被人一劈为二,变成了两个称谓:80年代的建言者和他们的活动被称为“前清流”,90年代的则被称为“后清流”;而一入民国,“清流”不再分辨前后,合而为一,被换上了“清流党”的新标签。从晚清的“清流”到民国的“清流党”称谓演变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历史背景和现实语境呢?
这是小说《孽海花》里第五回的一段“热闹非常”兼冷嘲热讽的描写。其作者是当时积极参与反清活动、与章太炎共组爱国学社的金松岑,曾朴是从第七回起续写的。文中提到的厉害的笔杆子“庄仑樵”,影射的是张佩纶。翻一翻《孽海花》书后附录的人物索隐表便知晓:“敬王”指的是奕訢,“高扬藻”指李鸿藻,“龚平”指翁同龢;其余依次为张之洞、黄体芳、宝廷、吴大澂和陈宝琛。该小说是在留日学生强烈反清的背景下出现的,金松岑是经历了言论自由后返国的带有政治激情的年轻人,他的“清流”故事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在当时的日本留学生界,结党结社如同家常便饭,给“清流”加个“党”自然符合现实语境。
确实,曾朴有写作《孽海花》的本钱,但同时也有禁忌。所涉及的都是自己的长辈和朋友,要记实谈何容易,更遑论别人的解读?曾朴的人品是有目共睹的,蔡元培、郁达夫和胡适等人的悼念文字都是明证。他为什么宁愿得罪人也要出这部小说?其真正的动机,恐怕还是为了政治,所谓“不甘使之埋没”只是托词而已。看透这一层的,是日后反白话文的林纾,他在《孽海花》出版的第二年(即1906年)评论道:
一 《孽海花》里的“清流党”
中法战争前后那场热热闹闹的建言活动,在当事人的日记、笔记和书信里,使用的都是“清流”或“清议”,有时用来指奏折议论,有时指建言之人。建言活动的参与者、反对者和旁观者莫不如此。①在进入20世纪之后,“清流”一下子被置换为“清流党”这一新称谓:
今日参督抚,明日参藩臬,这回劾六部,那回劾九卿,笔下又来得,说的话锋利无比,动人听闻。枢廷里有敬王和高扬藻、龚平,暗中提倡,上头竟说一句听一句起来,半年间那一个笔头上,不知被他拔掉了多少红顶儿。满朝人人侧目,个个惊心,他到处屁也不敢放一个。??还有庄寿香、黄叔兰、祝宝廷、何珏斋、陈森葆一班人跟着起哄,京里叫做“清流党”的“六君子”,朝一个封奏,晚一个密折,闹得鸡犬不宁,烟云缭绕,总算得言路大开,直臣遍地,好一派圣明景象,话且不表。却说有一日黄叔兰丁了内艰,设幕开吊,叔兰也是清流党人,京官自大学士起,哪一个敢不来吊奠!衣冠车马,热闹非常!②
昨得《孽海花》读之,乃叹为奇绝。《孽海花》非小说也,鼓荡国民英气之书也。其中描写名士之狂态,语气投我心坎。嗟夫!名士不过如此耳。特兼及俄事,则大有微旨。③
林纾所点的是曾朴的两个“要穴”:一是说“《孽海花》非小说也”,那它到底是什么?所谓“鼓荡国民英气之书”,那岂不是与早两年出版的《革命军》是同等的革命宣传品吗?另一点是说该小说“大有微旨”,并在文中一再强调傅彩云非小说的主线和主角。两个要点,一个中心,都是强调《孽海花》的政治特性。有趣的是,曾朴在日后接受了林纾的这一解读,并认为这是对他小说的“无量的推许”。④
① 魏绍昌编《孽海花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第146页。这一表白的时间是1934年。金松岑在1904年为自己的作品所撰写的广告中称《孽海花》为“政治小说”。见前引书, 第134页。这说明他30年来的想法是一致的。参见郑逸梅:《梅庵谈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9页。
② 参见时萌:《曾朴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6页。
③ 前引魏绍昌书,第131页。其实早在1905年小说林社第一次出版《孽海花》时,已经改称为“历史小说”了。参见前引书,第134页。
④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见《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82页。
⑤ 阿英:《晚清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2页。从这一点出发,阿英先生觉得《孽海花》的思想性超过了李伯元的《文明小史》和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此书乃余为江苏留日学生所编之《江苏》而作。当时各省留日学生颇有刊物,如《浙江潮》等,而《江苏》所需余之作品,乃论著与小说,余以中国方注意于俄罗斯之外交,各地有对俄同志会之组织,故以使俄之洪文卿为主角,以赛金花为配角,盖有时代为背景,非随意拉凑也。①
这里的“非随意拉凑”,只能理解为作者精心选择写作角度和剪裁历史事件,来为反俄的现实政治服务。但政治上的“非随意”,却导致了历史事实上的“随意拉凑”。如果说金松岑不熟悉“清流”故事还情有可原、为了政治宣传而演义历史也无可厚非,那么,小说的续写者曾朴完全有条件纠正金松岑的失误。因为在民国初年的小说家和报刊发行人中,恐怕没有人比曾朴更熟悉“清流”故事。
这里曾朴是在强调自己的作品的纪实性,但同时又没有否认其中多有想象。小说有想象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以想象的历史小说来抨击现实政治就异乎寻常,鲁迅发现了此类小说的异乎寻常之处,将其归类到“谴责小说”的范畴:
戊戌变政既不成,越二年即庚子岁,而有义和团之变,群乃知政府不足与图治,顿有掊击之意矣。其在小说,则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而于时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虽命意在于匡世,似与讽刺小说同伦,而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甚且过甚其辞,以合时人嗜好,则其度量技术之相去亦远矣,故别谓之谴责小说。④
愿意将《孽海花》看作是政治小说的不仅是林纾一人。辜鸿铭,这位慈禧太后的崇拜者,在《孽海花》行世后的第三年,即1910年,用英文撰写了《The Story of a Chinese Oxford Movement》(汉语译为《清流传》),并在上海出版。老夫子摆出一副誓死捍卫大清帝国的架势,对领导洋务的李鸿章痛恨至极,同时对批评和攻击李氏的“清流”翰林好话说尽。他不仅将曾朴含有嘲讽意味的“清流党”标签全盘接受下来,而且将“清流党”看作是一个党派:
①“清流”称谓变化过程的考证,请参见拙作《谁是“清流”?——晚清“清流”称谓考》,《史林》2005年第3期,第8-14页。
②曾朴:《孽海花》,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35-36页。
③郭嵩焘:《郭嵩焘日记》第4册,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07页。
1
无所谓,反正“醉翁之意”不在复原历史。如果说晚清同时代人笔记、日记和书信里的“清流”故事多是掌故,那么,《孽海花》里的“清流党”故事矛头所向,则是当代政治。这一点,《孽海花》前六回的作者金松岑从来就不曾掩饰过:
今天的历史学家很容易找到此段文字中的破绽:恭亲王奕訢与李、翁不是同路人,他和李鸿章一起,常常是被“清流”攻击的对象,不可能是“清流”的后台老板;中法战争时,一封白简将他赶出军机处的正是著名的“清流”人物盛昱; “六君子”之说也不知从何说起,从来没有人称呼“清流”是“六君子”,只有郭嵩焘对“清流”有过“松筠十君子”的说法。③或许这一称谓脱胎于1898年戊戌变法时期的“六君子”称谓。如果是这样,倒是可以反过来证明作者是以后来的语境来套写前人的故事。上述引文让人觉得不可理解的第三点是,黄体芳已经被算作是“清流党”的“六君子”之一,紧接着又重复说他是“清流党人”。这些破绽显露了作者对半个多世纪发生的故事不够熟悉。
清流党一般是指1880年代-1910年代,于中国清朝朝廷不畏当权者敢直言上谏之朝官。这些人虽然崇尚君主制度,却对朝政弊端却敢提出建议,对于改善清朝末年之中国现况,颇有助益。另外,虽说清流党有党之名,其实私底下并不营党结私,至于领导者则以张之洞、陈宝琛及张佩纶三人为首,又称清流派。 晚清统治集团内部的一个政治派别。所谓清流,是指那些标榜风节,不畏强御,遇事敢言,评议时政,指斥当道,不与权贵同流合污,深负清望的士大夫。同光之际,由于内政不修,外侮日深,都察院内的一些御史言官和词苑讲官出而指陈时政,弹劾奸邪,力倡整饬纪纲,改革弊政。慈禧太后为牵制恭亲王奕訢和以李鸿章为首的地方实力派,有意纵容清流党。一时间台谏生风,争相弹击,凌厉无前,煊赫一时。1李鸿藻为首领。因前清流人物多为北方人,故又有北派清流之称。中法战争中,“不习戎事”的清流健将,被派往地方典兵。随其代表人物张佩纶等因战事失败而遭谴革,前清流遂没落解体。翁同龢、潘祖荫联袂而起,结纳以清议见长的士大夫,逐渐形成后清流。因后清流人物多为三江、福建人,故又有南派清流之称。在政治上,后清流较前清流更为开通务实,为实现革新内政、抵制外侮的抱负,竭力拥戴光绪帝,甲午战争后嬗变为帝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