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战国秦汉史学:经学的附庸与正史的确立(下)共62页

合集下载

第四讲 战国秦汉史学:经学的附庸与正史的确立(下)

第四讲 战国秦汉史学:经学的附庸与正史的确立(下)
– 亡主:“亲用谗邪,放逐忠贤,纵情遂欲,不顾礼度”12 。“忿怒施罚,以逾法制”,“忠信壅塞,有谏诛戮”
• 六种臣子
– 亦有六臣:有王臣,有良臣,有直臣,有具臣 ,有嬖臣,有佞臣。以道事君,匪躬之故,达 节通方,立功兴化,是谓王臣。忠顺不失,夙 夜匪懈,顺理处和,以辅上德,是谓良臣。犯 颜逆意,抵失不挠,直谏遏非,不避死罪,是 谓直臣。奉法守职,无能往来,是谓具臣。便 嬖苟容,顺意从谀,是谓嬖臣。倾险谗害,诬 下惑上,专权擅宠,唯利是务,是谓佞臣。( 《汉纪·昭帝纪》)
– 《竹书纪年》一名为后人所取,因其原书于竹简之上 ,为纪年之体;又因它是从汲冢中发现,所以还有人 称之为《汲冢纪年》或《汲冢书》。
3
• 2、内容与作者
“其纪年篇,起自夏殷周,皆三代王事,无诸国别也。 唯特纪晋国,起自殇叔,次文侯、昭侯,以至曲沃庄 伯。……晋国灭,独记魏事,下至魏哀王之二十年, 盖魏国之史记也。……哀王二十三年乃卒,故特不称 谥,谓之今王。其著书文意,大似春秋经。”
11
(2)强调人事与政治的密切关系
• 六种国君
– 王主:“体正性仁, 心明智固,动以为人,不以为已” 。
– 治主:“克己恕躬,好问力 行,动以从义,不以纵情。 ”
– 存主:“勤事守业,不敢怠荒,动以先公,不以先私” 。
– 哀主:“悖逆交争,公私并行,一得一失,不纯道度” 。
– 危主:“情过于义,私多于公,制度殊限,政令失常” 。
9
4、史学思想
• (1)史鉴意识
• 君子三鉴:
– 君子有三鉴:鉴乎前,鉴乎人,鉴乎 镜。前惟训,人惟贤,镜惟明。夏商 之衰,不鉴于禹汤也。周秦之弊,不 鉴于群下也。侧弁[biàn,古代的一种帽子]垢 颜,不鉴于明镜也。故君子惟鉴之务 。([汉]荀悦:《申鉴·杂言上》)

国史通鉴秦汉三国篇

国史通鉴秦汉三国篇

国史通鉴秦汉三国篇引言《国史通鉴》是一部中国历史的巨著,它对中国历史的起伏变迁进行了全面的记录和梳理。

秦汉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包括了秦朝、汉朝和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和变革。

本文将通过对秦汉三国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进行梳理,分析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意义。

一、秦朝的兴起与灭亡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其统一战争的发起人是秦始皇。

秦始皇实行了一系列的革命性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包括律法严明、统一文字、修筑长城等。

这些措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秦朝也面临着很多问题和挑战。

在统一战争后期,秦朝的统治越发残暴,使得民众痛苦不堪。

此外,秦朝的制度也存在许多弊端,导致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矛盾逐渐加剧。

最终,在秦朝的后期,因为一系列内外原因,秦始皇去世后,秦朝迅速衰落,陷入了混乱之中。

秦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了汉朝时期。

二、汉朝的崛起与发展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共历经两个时期,分别是西汉和东汉。

刘邦是汉朝的创始人,他推翻了秦朝的暴政,建立了刘家政权。

汉朝的崛起和发展是一个相对稳定和繁荣的时期。

西汉时期,刘姓皇帝延续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但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推行了许多温和的政策,使得国家稳定发展。

东汉时期,由于一系列内外因素,汉朝逐渐衰落。

首先,皇权的崩溃和皇帝的无能导致了政治上的腐败和混乱。

其次,外部民族的入侵也使得汉朝的统治受到了严重挑战。

最终,在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爆发使得东汉政权岌岌可危。

东汉末年,刘备、曹操等人相继崛起,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三国时期。

三、三国时期的割据与混战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和混乱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中国分裂为三个主要政权,分别是曹魏、蜀汉和东吴。

这三个政权之间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战争和斗争。

在此期间,曹魏、蜀汉和东吴三国相互争夺国家统一的权力,形成了一系列的战争和冲突。

中国史学史

中国史学史

生平特点: 1、学问渊博。史学、天文、历法、哲学、 文学等; 2、社会知识丰富。“读万卷书,行万里 、社会知识丰富。“ 路”。 3、富有正义感和爱国热情。 4、有理想、有志气、有毅力。“就极刑而 、有理想、有志气、有毅力。“ 无愠色” 无愠色” ,“忍辱苟活” 。 忍辱苟活”
二 司马迁的史学贡献
4、记载了边境少数民族和外国历史。南方、 西南、西北的少数民族皆有记载。对越南、 朝鲜等也有记载。《史记》 朝鲜等也有记载。《史记》是最早记亚洲 史的,比其本国的记载还早。 5、在文学上有重要价值。文章生动,启发兴 趣。
《史记》的缺点有二 史记》
1、对上古时代的传说资料记载太少,黄帝 以前记的太少。有巢氏、神农氏、隧人氏 都是代表时代的理想人物。对他们的资料 应予记载,传说不完全可信,但有可信的。 现已证明许多传说是适合历史发展规律的。 司马迁不记黄帝以前的历史,自称是因为 “文不雅驯”,即不真实。 文不雅驯” 2、对战国史的记载,在年代、史实上有矛 盾,有错误。战国史料多佚;受刑后不便
元封元年(前110) ,父故。元封六年(前 父故。元封六年( 元封元年( 108)继任太史令。太初元年(前104),主 继任太史令。太初元年( ),主 持修订《太初历》 同时开始《史记》 持修订《太初历》,同时开始《史记》的 写作。 写作。时年42岁。 天汉二年( ),遭 李陵之祸” 天汉二年(前99年),遭“李陵之祸”, 诬上”罪被判死刑。按汉律, 以“诬上”罪被判死刑。按汉律,纳钱可 赎罪免死,或受“腐刑”可以免死。 赎罪免死,或受“腐刑”可以免死。迁受 腐刑” “腐刑” 。 就极刑而无愠色” 屈原放逐, “就极刑而无愠色”。以“屈原放逐,乃 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 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不韦迁蜀, 吕览》 自勉,发愤著述。 传《吕览》”自勉,发愤著述。

第二章 中国史学的奠基时期——秦汉史学

第二章 中国史学的奠基时期——秦汉史学
► 《东观汉记》是东汉王朝写本朝的历史 ► 此书价值: ► 1、开创了本朝编写本朝历史的先例。后来每朝
皇帝死后,都由下一朝皇帝主持写其实录,即 受此影响。这为后人写历史起到了提供连续不 断的史料作用。 ► 2、此书的写成,更巩固了纪传体的历史地位。 使纪传体的地位因连续三部书的写成而确立。 ► 3、内容丰富而真实,参与的人都是造诣较高的。
始整理其父所作《后传》,立志欲竟其业。 ► 明帝永平元年(58),开始撰写《汉书》,从 汉朝开国写起。 ► 后来先后任兰台令史、校书郎等职,奉诏撰修国 史。 ► 晚年在窦宪手下作幕僚,窦宪被杀后,班固受牵 连入狱,死于洛阳狱中,时、首创了纪传体断代史。
► 2、扩大了记载范围,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
三、司马迁的治史方法
► 1、全面搜集文字资料 ► 2、实地考察 ► 3、亲身访问
► 4、慎重取舍
四、司马迁的历史观
► 1、发展变化的历史观 ► 2、重视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 3、重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五、司马迁的史学思想
► 1、对史学功能的认识
: ► “垂训鉴戒” :“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 以自镜也”。“述往事,思来者”。 ► 强调治近现代史 : ► 2、撰写《史记》的目的: ► “究天人之际” ► “通古今之变” ► “成一家之言”
六、司马迁在世界史学史上 的地位与影响
► “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
书。”(南宋· 郑樵《通志· 总序》) ► 司马迁不仅是中国古代首屈一指的史学家,在世界 上亦是第一流的史学家。 ► 图曼 (苏联)点评司马迁: ► 1、司马迁是世界科学、文学泰斗之一。 ► 2、司马迁是第一个把普通人民的生活作为历史主 体和研究对象的人。 ► 3、司马迁的史学思想中有自发的辨证法因素。 ► 4、《史记》是研究中国史和亚洲史不朽的著作。

人教版初中历史目录大纲(2021年整理)

人教版初中历史目录大纲(2021年整理)

人教版初中历史目录大纲(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人教版初中历史目录大纲(word 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人教版初中历史目录大纲(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初中历史(人教版)目录初一上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1)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2)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7)第3课华夏之祖 (12)活动课一寻找历史 (17)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19)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20)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26)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30)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 (36)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41)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46)活动课二编历史小故事 (52)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55)第10课“秦王扫六合” (56)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 (62)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67)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72)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77)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82)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92)活动课三秦始皇功过的辩论 (97)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101)第18课三国鼎立 (102)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108)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114)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118)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122)活动课四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 (127)活动课五“温故而知新"的方法和技能 (131)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古代部分(上) (134)附录 (135)初一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第1课繁荣一时的隋朝 (2)第2课“贞观之治" (7)第3课“开元盛世” (12)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17)第5课“和同为一家” (22)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 (28)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一) (33)活动课一历史短剧—-文成公主入藏 (44)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49)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50)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56)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61)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66)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一) (72)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 (77)活动课二历史画配文-—话说《清明上河图》 (83)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87)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88)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93)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 (99)第18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103)第19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109)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115)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121)第22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 (127)活动课三历史知识竞赛 (132)活动课四设计历史知识示意图 (135)附录一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古代部分(下) (138)附录二中国历史纪年表 (139)附录三好书推荐历史学习网站推荐 (140)初二上册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 (1)第1课鸦片战争 (2)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7)第3课收复新疆 (12)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16)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0)活动课一模拟时事报道——侵略与反抗 (24)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27)第6课洋务运动 (28)第7课戊戌变法 (32)第8课辛亥革命 (36)第9课新文化运动 (40)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45)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46)第11课北伐战争 (50)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54)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59)活动课二模拟导游——重走长征路 (65)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69)第14课难忘九一八 (70)第15课“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74)第16课血肉筑长城 (79)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87)第17课内战烽火 (88)第18课战略大决战 (92)第六单元经济和社会生活 (99)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100)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104)第七单元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111)第21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 (112)第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 (117)中国历史大事年表(近代部分) (121)附录 (122)后记 (123)初二下册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1)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2)第2课最可爱的人 (7)第3课土地改革 (12)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7)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 (18)第5课三大改造 (23)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27)第7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32)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7)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38)第9课改革开放 (42)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8)活动课一社会调研——家乡的昨天和今天 (52)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 (55)第11课民族团结 (56)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60)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65)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71)第14课钢铁长城 (72)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76)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 (80)活动课二历史纪实大家谈——新中国的外交 (85)第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 (89)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90)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 (94)第19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98)第20课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102)活动课三 20世纪歌曲中的“历史" (108)第七单元社会生活 (113)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114)活动课四家庭照片 (118)中国历史大事年表(现代部分) (120)初三上册第一单元人类文明的开端 (1)第1课人类的形成 (2)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7)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 (14)活动课一古代世界文化之旅 (20)第二单元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 (23)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24)第5课中古欧洲社会 (28)第三单元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 (35)第6课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 (36)第7课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41)第8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一) (46)第9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二) (51)第四单元步入近代 (57)第10课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58)活动课二追访历史新闻——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 (64)第11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67)第12课美国的诞生 (72)第13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78)活动课三我看拿破仑 (84)第14课“蒸汽时代”的到来 (88)第五单元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93)第15课血腥的资本积累 (94)第16课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99)第六单元无产阶级的斗争与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 (105)第17课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06)第18课美国南北战争 (111)第19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117)第七单元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 (123)第20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124)活动课四策划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展 (129)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131)第八单元璀璨的近代文化 (137)第22课科学和思想的力量 (138)第23课世界的文化杰作 (143)世界历史大事年表 (147)重要词汇中英文对照表 (148)附录 (150)后记 (151)初三下册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 (2)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7)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4)第4课经济大危机 (20)第5课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25)活动课一老照片配文—-图说法西斯暴行 (30)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34)第7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39)活动课二战地采访--反法西斯战争必胜! (44)第四单元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第8课美国经济的发展 (48)第9课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52)第五单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60)第11课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64)第六单元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第12页亚非拉的奋起 (70)第13页动荡的中东地区 (75)活动课三致巴以人民的一封公开信--中国学生期盼巴以人民走向和平 (80)第七单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 (84)第15课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90)第16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95)第八单元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第17课第三次科技革命 (102)第18课现代文学和美术 (107)第19课现代音乐和电影 (111)活动课四撰写历史小论文——《科学技术与未来》 (115)世界历史大事年表 (117)重要词汇中英文对照表 (118)附录 (119)后记 (120)。

秦汉史课件

秦汉史课件

第三节 秦末农民起义
一、秦王朝的残暴统治和阶 级矛盾的激化
咸阳宫。赢政在统一六国过程中,每灭一国必遣人描写其都城
宫殿而在咸阳一一仿建。前220年又扩建咸阳宫,规模更为扩大。
咸阳宫3号宫殿基址
咸阳宫3号宫殿壁画
清·袁耀《阿房宫图》
秦始皇陵内部示意图
二、陈胜、吴广起义

大泽乡起义。 前209年7月--12月。
第七章 西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 发展
第一节 西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巩固发展 一、楚汉战争和西汉王朝的建立 二、汉初稳定社会秩序的措施 三、加强中央集权 四、汉武帝的功业
一、楚汉战争和西汉王朝的建立
二、汉初稳定社会秩序的措施
❖ 1、组织军队复员 ❖ 2、赐军吏卒以爵位 ❖ 3、招抚流亡 ❖ 4、释放奴婢
家 殊 方 , 指 意 不 同 , 是 以 上 亡 以
今 之 通 谊 也 。 今 师 异 道 , 人 异 论
春 秋 大 一 统 者 , 天 地 之 常 经 ,

巫蛊之祸
轮台罪己诏
茂陵
西汉兵马阵
五、昭宣中兴
第二节 西汉的社会经济
第二节 西汉的社会经济
农业的发展
铁农具、牛耕的普遍使用 铁农具的传播更为迅速。各地出土铁犁铧数量很 多,宽窄大小不一。这是因地制宜地发展犁耕技术 的结果。

经济上:
统 一
在全国范围内确立封建土地

私有制。前216年下令“使黔

首自实田。” 统一货币、度量衡。
衡 诏 版
文化上:
统一文字 焚书坑儒
秦 直 道 遗 址 秦朝小篆
修建道路
秦与法家思想
富贵之门,必出于兵。是故民闻 战而相贺也。起居饮食所歌谣者, 战也。

第二单元 第4讲

第二单元 第4讲

统一 。
(3)秦国变法比较彻底,国富兵强,实力超过了东方任何一国, 具备了进行统一战争的条件。
知识整合·有序识记
2.秦统一的经过
第4讲
自公元前 230 年至前 221 年,秦先后灭掉东方六国;此 后,秦又统一 越族 地区,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统治;击退 匈奴,取得 河套 地区,形成中国历史上幅员空前辽阔的统 一的多民族国家。
启示 利用文献史料命题是高考命题的重要形式之一,应 注意文献信息与所学知识的对接。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答案
D
研析高考·探究命题
例2 (2011· 山东高考)下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 ( B ) 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第4讲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 点析 本题的关键词是“汉代”,紧紧围绕这一关键词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研析高考·探究命题
第4讲
研析高考〃探究命题
真题研析 1.(2010· 课标全国高考)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 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 天下之端自秦始。”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 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 )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知识整合·有序识记
易混易错
第4讲
(1)编户制度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赋税制度。
(2)西汉的编户制度是以人头为主要征税标准的赋税制度,但 中国实行的人头税不是从西汉开始的。商鞅变法时就已经开 始以人头为主要征税标准了,所以我国实行的人头税(北魏以 后为人丁税)实际上始于战国。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二:秦汉时期的政治与经济制度

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二:秦汉时期的政治与经济制度

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二:秦汉时期的政治与经济制度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期。

秦朝时期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与经济制度,这些制度对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秦汉时期的政治与经济制度,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历程。

一、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1.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实行的是中央集权制度。

这是说,国家权力集中在中央政府手中,中央政府具有最高权力,地方政府只是中央政府的代理人。

这一制度,极大地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也使国家更为统一、高效。

在秦汉时期,国家实行了分封制,各地区被安排给予亲王、诸侯和大夫。

这一制度,出现的初衷是为了控制地方权力,但长期以来,这种制度也导致了国家政治的分裂。

2.民族政策秦汉时期,国家推行了汉化政策。

这是指国家在政治、文化、语言等方面推行汉族特色,以便实现更好的国家统一。

这一政策很快得到了积极的回应,汉族成为了整个国家的主流民族。

3.统一的法律制度秦汉时期实现了统一的法律制度,并建立了司法机构,使得国家的法律制度得到了更好的执行。

4.皇帝制度秦朝实行的是君主制,汉朝则发展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皇帝制度。

皇帝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影响了后来中国的历史,而且影响了整个世界。

二、秦汉时期的经济制度1.地方经济制度秦汉时期,中国的地方经济制度主要是农业经济。

秦汉时期,国家建立了统一的货币、度量衡等体系,极大地便利了商品交流。

此外,国家推行的振兴农业政策也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得农业经济得以大力壮大。

2.中央经济制度在中央经济制度方面,秦汉时期,国家实行了战争供应体系。

这是指国家将战争供应纳入到政策范畴,对于保障战争的顺利进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秦汉时期出现了“制钱”的国家制度。

这一制度是国家财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府获得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

总结:秦汉时期,中国实行了许多重要的政治与经济制度,这些制度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

中国史学的成长PPT参考课件

中国史学的成长PPT参考课件
“成败异变,功业相反”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残贼公行,莫之或止”《汉 书·食货志上》
2021/3/10
授课:XXX
8
“秦王贪狠暴虐,残贼天下,穷困万民, 以适其欲也。”
“赭衣半道,群盗满山”
“力罢不能胜其役,财尽不能胜其求”
“退诽谤之人,杀直谏之士 ”
“人主不闻其失,则社稷危”《汉 书·贾山传》
2021/3/10
授课:XXX
6
“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 呼万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皆言君臣政治得失,言可采行,
事美足观。鸿知所言,参贰经传,虽古
圣之言,不能过增。”(《论衡·案书
篇》) 2021/3/10
授课:XXX
7
“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 义,以暴虐为天下始。……故其亡可 立待也。”
“凡《汉书》,叙帝皇,列官司, 建侯王。准天地,统阴阳,阐元极, 步三光。分州域,物土疆,穷人理, 该万方。纬六经,缀道纲,总百氏, 赞篇章。函雅故,通古今,正文字, 惟学林。”
“太史公读《秦纪》。”(《史 记·六国年表》)
2021/3/10
授课:XXX
4
“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
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
事《诗》、《书》!’陆生曰:‘居马
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
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业。
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
法不变,卒灭赵氏。乡使秦已并天下,
2021/3/10
授课:XXX
10
“《春秋》之所讥,灾害之所加也。 《春秋》之所恶,怪异之所施也。书邦家 之过,兼灾异之变”(《汉书·董仲舒 传》)

中国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

中国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
• 贵州、云南、西藏部分地域。开5尺道。 • 2)对匈奴旳战争
• 派蒙恬北击匈奴,赶到阴山以北,收复河南 (河套一带)之地,驻守阴山一线。
• 修筑长城
• 把过去秦、赵、燕三国长城连接起来,修 筑一条西起临洮(今甘肃)东到辽东郡碣 石旳万里长城。三次大规模修,第一次是 秦始皇,第二次是汉朝,第三次是明朝, 如把各国各朝修旳都算上,全长有10万里 以上。
• 7. 开疆拓界 • 统一岭南 • 百越,分布在东南沿海和华南地域。 • 开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征民50万戍守,在
越地设闽中、南海、象、桂林四郡。开通西南 夷
• 贵州、云南、西藏部分地域。开5尺道。 • 对匈奴旳战争
• 派蒙恬北击匈奴,赶到阴山以北,收复河南 (河套一带)之地,驻守阴山一线。
第三节 秦末农民战争与秦旳灭亡
• 2.文景之治
• 1)文帝,高祖子 萧规曹随
• 发展农业 改革选举 减轻、赋税徭役 省刑罚 (淳于意,名医,被告庸医治死人,官府判处 “肉刑”,他感叹只有5个女儿,没有儿子,小 女儿缇萦到长安上书文帝,反对肉刑,于是文 帝感动,宣告废除。
• 2)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处理同姓诸侯王问题, 晁错提议“众建诸侯少其力”,打着“清君侧” 反叛。
• 秦、西晋、隋属于三个短命王朝,秦和隋之后 都出现了一种昌盛旳大帝国汉和唐,它们似乎 是一种过渡期。
• 1。秦旳暴政 • 1)严刑酷法 • 户籍管理,什伍法 ,5家为伍,10家为什,实
施连坐法,奖励举报(告奸)。一人犯法,罪 及三族。“盗马者死,盗牛者加”(盐铁论 刑 德)。“囹圄成市,赭衣塞路”。
• 以命为制,以令为诏。
第二节 巩固统一旳措施
• 1. 中央官制——三公九卿
• 带有家族贵族制旳色彩

秦汉通史知识点总结

秦汉通史知识点总结

秦汉通史知识点总结一、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1. 秦朝的建立: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由秦始皇嬴政在秦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 秦始皇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

3. 统一文字、度量衡:秦始皇统一了文字,统一度量衡,推行了统一的货币制度,统一了全国的货币,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经济的发展。

4. 建立了修筑长城的政策:秦始皇修筑了万里长城,防范北方的匈奴族的侵袭,确保了国家的安全。

5. 实行郡县制度:秦始皇推行郡县制度,进行了土地的重新平均分配,推行了墨家的法家思想,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

6. 修筑陵墓:秦始皇修筑了兵马俑、万里长城和东方的海名山等一系列工程,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筑陵墓等一系列举措,提高了国家的文化和军事实力。

7. 兵马俑:秦始皇为了保卫自己去世后能够灵魂永驻故乡,特命人们偷偷的制作兵马俑,使其伴随自己陵墓之旷城中,成为国家的符号而被廉价忠实的反映出来。

8. 惩处儒生:秦始皇对贵族采取容忍政策,对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的儒生却采取恶劣打击,进行了大规模的镇压和惩治措施。

9. 起初秦朝云云、和争众犹不不不。

10. 秦始皇去世:秦始皇因为长期的奢靡生活和崇拜妄想的政策,导致了民怨深重,公元前210年病逝。

二、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1. 西汉的建立:汉高祖刘邦在楚地起义反秦后,终于合秦亡国的仇敌,在西汉的历史前进新开了篇章。

2. 治城制度:汉高帝实行以城治地的方式,逐步解决时的一些矛盾,形成了一些土地的相对稳定的榷场。

3. 政策发展和经济发展:西汉开始实行土地中的私有制,并且一些古老的乡村土地进行了重新公有田制度,从而促进了国家第一时期的经济的发展。

4. 推动先秦帝制:西汉开始逐渐推动先秦的制度,集中了国家的政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5. 实行铸币:成就了中国最早的纸币,流通以使用,提高了商品换佘的效率。

中国史学史讲义04封建史学的初步发展——魏晋南北朝史学

中国史学史讲义04封建史学的初步发展——魏晋南北朝史学

第四章封建史学的初步发展——魏晋南北朝史学第一节、魏晋南北朝史学的发展一、封建史学发展的表现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封建史学彻底摆脱“附经立说”的束缚,在学术领域形成一个独立、完整、多样化学科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封建史学得到了初步的巩固和发展,主要表现为官私修史成风、史籍数量宏富、史著类型多样、史学地位提高。

当时各个政权的统治者面对频繁的政权更迭、风云变幻的政治斗争和尖锐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迫切需要借鉴前代王朝兴旺盛衰的经验教训,也迫切需要宣扬本政权开国创业的功德,因而在建国之后几乎都设置史官,组织人力编修前代史和本朝国史。

官修史书外,私人修史也蔚然成风。

他们或总结前代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或针砭事时弊,以为讽谏;或借修史建立名誉,求名当世,传名后世;或为避免遭无故贬斥杀戮,退而著史,寄托情趣。

当时史书的作者几乎遍及地主阶级的各个阶层和各个文化部门。

魏晋以前的史书数量不多,不过200部左右。

而《隋书.经籍志》著录的官私史书多达874部,16558卷,除极少数是东汉、隋朝的史家所撰外,绝大部分产生与魏晋南北朝时期。

如以纪传、编年为体的后汉史有29家、三国史有19家、晋史有18家、十六国史有31家、南朝史有39家、北朝史有18家。

这一时期史书数量之多,卷帙之繁,是以往任何一个朝代都不能比拟的。

“二十四史”中,就有五部成书于这一时期。

这一时期史书类型日趋繁杂,有许多史书类型是前所未有的。

纪传体的地位进一步巩固,编年体则蓬勃发展,作为直接为纪传体和编年体准备材料的起居注,发展成为一大门类。

杂传是借人物反映一定时期历史内容的一种史书类型,分为13类。

所记各类人物,有合传,有分传;有一时的,有一地的;有男的,有女的;有传记,又有序赞、题记、行状。

杂传保留了为史官不及备载和不以为载的“风俗之旧,耆老所传,遗言逸行”(欧阳修《崇文总目叙释.传记类》),有助于历史研究的扩大和深入。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重要的史注作品,有的史家以注史而出名,其名声甚至超过了原作者。

第二编 战国秦汉时期的史学:经学的附庸

第二编 战国秦汉时期的史学:经学的附庸

3、书写材料: • 战国秦汉间,纸发明; 纸发明之前,人们用甲骨和金石纪事;以后, 简牍和缣帛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但简牍笨 重,缣帛昂贵:汉代一匹缣(2.2X4.0汉尺) 值六石(720汉斤)大米,约相当于汉代年 人均消费粮食数。
• 汉和帝元兴元年(105年),蔡伦将其于尚 方制造出的优良纸张献给汉和帝: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帛者, 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 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 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后汉 书·蔡伦传》) 20世纪30年代以来,新疆、甘肃、陕西 等西北地区多次出土西汉纸。 • 汉末文献中,把左伯纸与张芝笔和韦诞墨并 提。“子邑之纸,研妙辉光”
中国古代对天体的三种看法:盖天、宣夜和浑天 • 汉前盖天说为主要的认识(如《周髀算经》), “天象盖笠,地法覆槃” ,汉时已有人怀疑,西 汉扬雄“难盖天八事” ; • 汉代浑天说发展,“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 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 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 浮。”“天转如车毂之运也,周旋无端,其形浑浑, 故曰浑天也” 。(张衡《浑仪注》,[唐]瞿昙 悉达《唐开元占经•天地名体•天体浑宗》) • “宣夜之书亡,惟汉秘书郎郄萌记先师相传云,天 了无质,仰而瞻之,高远无极。……日月众星,自 然浮生虚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须气焉。”(《晋 书·天文志》)打破了天体有形质的看法。
2、历法: • 战国初期岁实采用365.25日,利用十九年七 闰法安排闰月,七十六年法安排大小月。在 古历的分期上,东汉乾象历之前,可称为固 定周期均匀运动期。这时有《古六历》、 《太初历》、《后汉四分历》,这些历法都 基于日、月、行星以固定周期匀速运动为前 提,一旦确定了各种周期和起算点(历元), 所有年的日历可简单地用周期循环叠加而推 出。 • 从东汉的《乾象历》,开始认识到日、月、 行星运动的不均匀,并将其应用到历法推算 中,使中国古历进入到了从均匀运动向非均 匀运动的过渡时期。

第四讲 战国秦汉史学:经学的附庸与正史的确立(下)

第四讲 战国秦汉史学:经学的附庸与正史的确立(下)
19
(3)神意史观

凡汉纪十二世十一帝,通王莽二百四十二年,一祖三宗。高 祖定天下。孝惠、高后,值国家无事,百姓安集。太宗[文 帝]昇平。世宗[武帝]建功。中宗[宣帝]治平。昭、景 称治。元、成、哀、平,历世陵迟。莽何篡国也。凡祥瑞: 黄龙见,凤皇集,麒麟臻,神马出,神鸟翔,神雀集,白虎 仁兽获,宝鼎昇,宝磬神光见,山称万岁,甘露降,芝草生, 嘉禾茂,玄稷降,醴泉涌,木连理。凡灾异:大者日蚀五十 六,地震十六,天开地裂、五星集于东井各一,太白再经天 星孛二十四,山崩三十四,陨石十一,星陨如雨二,星昼见 三,火灾二十四,河汉水大泛溢为人害十,河泛一,冬雷五, 夏雪三,冬无冰二,天雨血、雨草、雨鱼,死人复生,男子 化为女子,嫁为人妇生子,枯木更生,大石自立。建安元年。 (《汉纪· 序》)
(2)人事史观
► 六种国君

王主:“体正性仁, 心明智固,动以为人,不以为已”。 治主:“克己恕躬,好问力 行,动以从义,不以纵情。” 存主:“勤事守业,不敢怠荒,动以先公,不以先私”。 哀主:“悖逆交争,公私并行,一得一失,不纯道度”。 危主:“情过于义,私多于公,制度殊限,政令失常”。 亡主:“亲用谗邪,放逐忠贤,纵情遂欲,不顾礼度”。 “忿怒施罚,以逾法制”,“忠信壅塞,有谏诛戮”。 (《汉纪· 昭帝纪》)
► 《易》称“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
《诗》云“古训是式”。中兴已前,一时之 事,明主贤臣,规模法则,得失之轨,亦足 以监矣。撰汉书百篇,以综往事,庶几来者 亦有监乎此。 (《汉纪· 跋》)
14
► 夫立典有五志焉。一曰达道义,二曰彰法式,
三曰通古今,四曰著功勋,五曰表贤能。 (《汉纪》卷1)
15
17
► 天下国家一体也。君为元首。臣为股肱。民

经史关系课件

经史关系课件
主要内容
• 一、“经”、“史”源起 • 二、 经史关系的演变
• (一)史附于经阶段
经史关系
主要内容
• (二)史次于经阶段 • (三)经即为史阶段 • (四)经属于史阶段
经史关系
一、“经”、“史”源起
何谓“经”?
“经”字始见于周代铜器,意为 经营。“经”作儒家书籍解,是在战 国后
经史关系
期。而“经”正式被中国封建专制政 府法定为经典,是在汉武帝时期。
经史关系
二、经史关系的演变
(一)史附于经阶段 两汉时代,史附于经。 由目录学可知,史虽先于经,但汉 武帝独尊儒术之后,经学居于主导地 位,而史学却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经史关系
隶属于经。 《汉书·艺文志》“六艺略”中,
史著附于《春秋》经。如《世本》、 《战国策》、《楚汉春秋》、《太史 公书》(即司马迁《史记》)等,均 隶属于经。
经史关系
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传习录》 云:“五经亦史。”
李贽《焚书·经史相为表里》云, “经史一物也。史而不经,则为秽史 矣,何以垂鉴乎?经而不史,则为说 白话矣,何以彰事实乎?
经史关系
章学诚是坚持这一观点的重要人物, 所论最为系统。他说“六经皆史,道 不离器”,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经史关系
南宋和明清学者的异同 相同之处:
何谓“史”?
中国最早的史是记录,即章学诚所 说的“纪注也”。
经史关系
“史”字最早见于甲骨文,而在周代文 献里更多见。“史”的起源,许慎 《说文》曰:“ ,记事者也。从 , 持中。中,正也。”段玉裁注:“君 举必书,良史书法不隐。”
经史关系
问题是,“中”是否为中正之“中” 呢?有学者认为,中正,是抽象的道 德概念,用于“持”(拿着)是很难 讲通的。

第四讲经学历史略讲

第四讲经学历史略讲
• 唐太宗为推进全国各地的祭孔之礼,还作出过两个大的举 措。贞观四年(630),唐太宗又命令各地州学、县学都 要建孔子庙,以敦行儒学。这是我国州、县普遍建立建孔 庙的开始,祭孔的仪式随之推行到各地。
唐宋之间孟子的“升格运动”
• 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 • 唐代韩愈的《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
孔庙祭祀的四配十哲
• 四配
指配祀孔子的四位儒门圣贤: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 圣孟子。
• 十哲(十二哲)
孔庙祀典原来有“十哲”,是根据《论语》中“从我于陈蔡间” 一章中列举的弟子确定的,分别是: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宰我,子贡,冉有,子路,子游,子夏。
此后,颜子配享孔子之后,“十哲”加上曾子,改为:闵子骞, 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贡,冉有,子路,子游,子夏,曾子。
释奠之礼起源甚早:释者舍也,停也,释奠的意 思,不过荐馔酌奠而已。释奠用以尊崇先师、先 圣,所以只以释奠示敬,不用迎尸以求报功。 释奠礼摆脱了一切宗教信仰的礼仪,完全成为国 家和知识分子对自身传统的体认与宣扬,并在其 盛大与肃穆中,感染群众……
释奠礼:上丁祭孔
斯文在兹——山东曲阜孔庙
春夏秋冬四季,每
十二经
诗、书、易、周礼、仪礼、礼记、 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春秋 左氏传、论语、孝经、尔雅
十三经 上述“十二经”加《孟子》
十三经注 由汉及魏晋学者注释,唐宋学者 疏 再注解并阐发
四书
论朱此语熹四、撰书孟成成子《为四、科书中举章庸取句、士集大的注学标。准》南读,宋本从。中庸、中大的学两是篇《礼记》
给人信心、 给人欢喜、 给人希望、 给人方便;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周礼•保氏》: 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 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第二讲中国史学的奠基时期——秦汉史学

第二讲中国史学的奠基时期——秦汉史学


楚汉相争时,萧何入咸阳“收秦丞相御史 律令图书藏之,„„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 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 图书也”(《史记· 萧相国世家》)。秦焚书 100多年后,一些散失于民间的藏书相继重见 天日。尤其是汉惠帝四年(前191)废“挟书 律”后,大批经、史书籍陆续收归朝廷和私人 之手。司马迁称“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 靡不毕集太史公”(《太史公自序》),他在 作《史记》时,曾经参考了包括《秦纪》在内 80多种书籍及秦时留下的档案文件。因此可以 说秦朝掌管着大量图书资料。但由于焚书,秦 时保存的图书资料及秦代的史书已较少流传下 来。
2. 指春秋末期。《史记· 太史公自序》: “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年,而诸侯相兼, 史记放绝。”《旧唐书· 文苑传上· 王勃》: “(祖通)依《春秋》体例,自获麟后, 历秦汉至于后魏,著纪年之书,谓之《元 经》。”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 大势》第三章第一节:“独至获麟以后, 迄于秦始 ,实为中国社会变动最剧之时 代。”
第二讲 中国史学的奠基时期 ——秦汉史学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政治、 经济、文化等制度和思想都基本奠定于此。 疆域也是在此定型,汉民族之称亦出于此时。 史学亦奠立于此时,后世史学一直以《史 记》、《汉书》为楷模。中国史学史上的两 大体例、史观、史学思想皆在此时确立。秦 汉时期史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史学与政治 联系紧密。
三、司马迁的史学贡献
司马迁所作《史记》初名《太史公 书》,称为《史记》是在东汉末期汉桓帝 时开始的。司马迁创立了纪传体的体例。 纪传体由五部分组成(本纪、世家、列传、 表、书),以本纪和列传为主,故称为纪 传体。除了每篇正文外,在篇末都有“太 史公曰”。
《史记》的史学成就
1、奠定了通史的规模 《史记》是第一部中国通史。通史应有三方面: (1)时间通(从黄帝到汉武帝时,近三千年历 史)。(2)地域通(《竹书纪年》在地域上不 通,西周以后只记晋国,战国时只记魏国,而 《史记》记了中国的各个地域兼及外国)。(3) 内容通(《史记》记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 等各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变体裁,新增材料很少。
► 荀悦仿《左传》,从高祖至平帝十二世十一帝, 依次而叙;
► 《汉纪》于每年下先记皇帝大事,同时将一些不 重要的事情集中记载出来: 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冬记“初令郡国 贡孝、廉各一人”,又记“董仲舒始开其议”,下面 便将董仲舒的籍贯、生平、天人三策、直至退休 时的情况一一记载下来。
► 自战国以后佚失,汉代学者未见过。 ► 晋朝从古墓中被发现:
▪ “初,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或言 安厘王冢,得竹书数十车。其《纪年》十三篇,记 夏以来至周幽王为犬戎所灭,以事接之,三家分, 仍述魏事至安厘王之二十年。盖魏国之史书,大略 与《春秋》皆多相应。”(《晋书·束皙传》)
► 《水经注》、《史记•索隐》、《史记•正义》、《史 通》等书都有引证。
“忿怒施罚,以逾法制”,“忠信壅塞,有谏诛戮”。 (《汉纪·昭帝纪》)
15
► 六种臣子
▪ 亦有六臣:有王臣,有良臣,有直臣,有具臣,有嬖臣, 有佞臣。以道事君,匪躬之故,达节通方,立功兴化, 是谓王臣。忠顺不失,夙夜匪懈,顺理处和,以辅上德, 是谓良臣。犯颜逆意,抵失不挠,直谏遏非,不避死罪, 是谓直臣。奉法守职,无能往来,是谓具臣。便嬖苟容, 顺意从谀,是谓嬖臣。倾险谗害,诬下惑上,专权擅宠, 唯利是务,是谓佞臣。或有君而无臣,或有臣而无君。 同善则治,同恶则乱,杂则交争。故明主慎所用也。六 主之有轻重,六臣之有简易,其存亡成败之机,在于是 矣,可不尽而深览乎。(《汉纪·昭帝纪》)
► 唐以后不见于著录。 ► 明朝又出一《竹书纪年》,内容起自黄帝,共二卷,
近人称为《今本竹书纪年》,清人考订为明人伪书。 ► 朱右曾辑录、王国维校补《古本竹书纪年辑校》
6
4、史料价值
► 《竹书纪年》成书于战国时期,故对战国史实的记 载特具权威性:
► 齐桓公午在位年数,《史记·田敬仲世家》和《六国 年表》都作六年,此书作十八年,《陈侯午敦》铭 文证实《竹书纪年》的正确。
17
► 《汉纪》对《汉书》内容大量删节,唯独农民反暴 政的资料却抄摘无遗。
► 有意将陈涉、吴广、项羽、刘邦的反秦起义写起, 强调这场斗争推翻秦朝的作用。
► 又系统记述了西汉末年的农民起义,认为这些都是 统治者引致的。
► 主张限制赋役与法律
▪ “设必违之教。不量民力之未能。是陷民于恶也。故谓 之伤化。设必犯之法。不度民情之不堪。是陷民于罪也。 故谓之害民。莫不兴行。则毫毛之善可得而劝也。然后 教备。莫不避罪。则纤芥之恶可得而禁也。然后刑密。” (《汉纪·元帝纪》卷23)
8
2、撰作缘由
汉献帝以《汉书》“文烦难省”,于建安三 年(198年)诏荀悦依《左传》体例改写《 汉书》。经三年而成《汉纪》30卷,约18万 字,其规模仅为《汉书》四分之一弱,时人 赞其“辞约事详” (《后汉书·荀悦传》)。书 成,大行于世,以至“历代褒之,有逾本传” (《史通·二体》)。
9
3、写作方法: 《汉纪》内容无新意,只对《汉书》删繁存要
14
(2)人事史观
► 六种国君
▪ 王主:“体正性仁, 心明智固,动以为人,不以为已”。 ▪ 治主:“克己恕躬,好问力 行,动以从义,不以纵情。” ▪ 存主:“勤事守业,不敢怠荒,动以先公,不以先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哀主:“悖逆交争,公私并行,一得一失,不纯道度”。 ▪ 危主:“情过于义,私多于公,制度殊限,政令失常”。 ▪ 亡主:“亲用谗邪,放逐忠贤,纵情遂欲,不顾礼度”。
▪ 《史记·田敬仲世家》:齐侯太公和卒,子桓公午立,六 年卒。
▪ 《纪年》:齐(幽)[桓]公之十八年,而威王立。 ▪ 《陈侯午敦》:“隹十又四年,陈侯午以群诸侯献金作
皇妣孝大妃○器○○。”
7
(二)《汉纪》
1、作者: 作者荀悦(148-209年),字仲豫,东汉颍
川颍阴(今河南许昌西)人。幼而多才,长而博 学,尤好著述。汉献帝时,任黄门侍郎、秘书监 等职
12
创作《汉纪》目的
►《易》称“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 《诗》云“古训是式”。中兴已前,一时之 事,明主贤臣,规模法则,得失之轨,亦足 以监矣。撰汉书百篇,以综往事,庶几来者 亦有监乎此。 (《汉纪·跋》)
13
►夫立典有五志焉。一曰达道义,二曰彰法式, 三曰通古今,四曰著功勋,五曰表贤能。 (《汉纪》卷1)
16
►天下国家一体也。君为元首。臣为股肱。民 为手足。下有忧民。则上不尽乐。下有饥民。 则上不备膳。下有寒民。则上不具服。 (《申鉴·政体》)
►“问:民由[犹]水也。济大川者,太上乘 舟,其次泅。泅者劳而危,乘舟者逸而安, 虚入水则必溺矣。以知能治民者,泅也;以 道德治民者,舟也。”(《申鉴·政体》)
1
三、其他史著
►(一)《竹书纪年》 ►(二)《汉纪》 ►(三)《东观汉记》
2
3
(一)《竹书纪年》
《竹书纪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为战 国时魏国某一史官所编写,上起夏商周, 主要记载的是魏国历史。
“其纪年篇,起自夏殷周,皆三代王事, 无诸国别也。唯特纪晋国,起自殇叔,次 文侯、昭侯,以至曲沃庄伯。……晋国灭, 独记魏事,下至魏哀王之二十年,盖魏国 之史记也。……哀王二十三年乃卒,故特 不称谥,谓之今王。其著书文意,大似春 秋经。”(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后序》 4
1、作者: 作者可能是魏国史官,但不一定是国史,很可
能是史官的私人著作。
2、内容、体裁: 粗略的编年体通史。 其书写文字为蝌蚪古文 记事简短如《春秋》经。 《竹书纪年》一名为后人所取,因其原书于竹
简之上,为纪年之体;又因它是从汲冢中发现, 所以还有人称之为《汲冢纪年》或《汲冢书》。
5
3、存亡情况:
► 《汉纪》的突出优点是时间清楚;本纪统率一切 ,列传分于其下,仍突出了君主的地位,容纳的 内容多但不琐碎。
10
4、史学思想
11
(1)史鉴意识
►君子三鉴:
▪ 君子有三鉴:鉴乎前,鉴乎人,鉴乎 镜。前惟训,人惟贤,镜惟明。夏商 之衰,不鉴于禹汤也。周秦之弊,不 鉴于群下也。侧弁[bià ]垢 n,古代的一种帽子 颜,不鉴于明镜也。故君子惟鉴之务。 若夫侧景之镜,亡鉴矣。(《申鉴·杂 言上》)
18
(3)神意史观
► 凡汉纪十二世十一帝,通王莽二百四十二年,一祖三宗。高 祖定天下。孝惠、高后,值国家无事,百姓安集。太宗[文 帝]昇平。世宗[武帝]建功。中宗[宣帝]治平。昭、景 称治。元、成、哀、平,历世陵迟。莽何篡国也。凡祥瑞: 黄龙见,凤皇集,麒麟臻,神马出,神鸟翔,神雀集,白虎 仁兽获,宝鼎昇,宝磬神光见,山称万岁,甘露降,芝草生, 嘉禾茂,玄稷降,醴泉涌,木连理。凡灾异:大者日蚀五十 六,地震十六,天开地裂、五星集于东井各一,太白再经天 星孛二十四,山崩三十四,陨石十一,星陨如雨二,星昼见 三,火灾二十四,河汉水大泛溢为人害十,河泛一,冬雷五, 夏雪三,冬无冰二,天雨血、雨草、雨鱼,死人复生,男子 化为女子,嫁为人妇生子,枯木更生,大石自立。建安元年。 (《汉纪·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