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以来央行货币政策大事记
2002年国际金融大事记
2002年国际金融大事记周菊荣2002年1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代表中国政府致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科勒,通报中国参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公布通用系统”的决定。
2002年1月2日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和花旗集团宣布,双方已经建立起战略联盟合作伙伴关系,在中国信用卡市场上寻求合作与发展。
根据双方协议,花旗集团将首期取得上海浦东发展银行5%的股份,并且将在未来获得中国监管部门批准后,继续增持浦发银行的股份。
2002年1月14日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了《外债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自2003年3月1日起施行。
2002年1月20日信贷评级机构惠誉国际确认,香港长期外币评级为AA-,香港本地货币为AA+,短期外币评级为F1+,前景展望为稳定。
2002年1月27日花旗集团下属的花旗银行宣布,已获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在中国提供网上银行服务。
花旗银行是目前国内首家向公司和个人同时提供全面网上银行服务的外资银行。
2002年1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2002年第1号行长令,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自2002年2月1日起施行。
2002年1月30日中国进出口银行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签署了总额为80亿元人民币的《出口卖方信贷一揽子授信额度框架协议》,主要用于支持该集团在未来5年内的海外油气勘探开发、对外工程承包、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等项目。
2002年2月8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决定延长中国外汇交易中心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时间,即从过去的上午九点三十分至十一点延长为上午九点三十分至下午十五点三十分,午间不休市。
2002年2月9日VISA人国际组织向中国银行颁发了“中国国际信用卡最佳发卡银行”和“中国最大国际卡收单银行”两个重要奖项。
2002年2月9—10日国际清算银行顾问委员会会议和亚太地区中央银行特别行长会议在澳大利亚悉尼举行,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率代表团出席了会议。
2002年2月12日中国工商银行表示,国际保理商联合会已经通过了工行的入会申请,正式接纳该行为国际保理商联合会会员。
2002~2003年货币政策 绩效、问题与建议
2002~2003 年货币政策 绩效、问题与建议 一、2002 年我国货币政策的绩效 2002 年,中国人民银行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运用多种货币 政策工具,努力改进金融服务,保持了货币供应和银行贷款的较快增长。
一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得明显成效 为支持经济增长和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中国人民银行继续灵 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
2002 年 2 月 21 日实行第八次降息,1 年期存款利率从 225 降为 198, 1 年期贷款利率从 585 下降为 531,准备金存款利率从 207 下调到 189,1 年期再贷款利率从 378 下调到 324。
在汇率方面,我国实行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2002 年汇率水平稳 定在 1 美元兑换 82765~82774 区间。
中央银行也先后出台了一些列信贷政策,积极引导资金流向,以实现 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有力支持。
为了缓解农村地区贷款难问题,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增加对农村信用 社再贷款的通知》,决定在 2002 年春耕期间增加农村信用社再贷款 260 亿元。
同时,为确保农村信用社春耕信贷资金供应,加大支农贷款力度,人 民银行对农村信用社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情况进行了督促检查。
针对社会上普遍反映的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指 出,中央银行将继续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和督促商业银行加强贷款营销, 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同时,加大信贷结构调整力度,改变贷款向大城 市、大企业、上市公司过分集中的状况。
此后,人民银行发布了指导性意见,进一步加强对有市场、有效益、 有信用的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
此外,针对房地产市场可能出现的泡沫,人民银行强调各商业银行要 切实贯彻和落实已出台的房地产信贷管理政策,严格查封住房开发贷款发 放条件,调整和优化房地产贷款投向,加大对经济适用房建设贷款投入, 防止重复建设,防范贷款风险,促进我国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
中国基础货币历年数据表
中国基础货币历年数据表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国基础货币是指中央银行所发行的、具有最高法定支付能力的货币,也是全国性的流通货币。
作为货币体系的基础,基础货币的规模和变化对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具有重要影响。
下面我们来看看中国基础货币的历年数据表。
我们来看看中国基础货币M0的总量。
M0是指流通中的现金加银行准备金,是最广义的货币定义,也是最基础的货币形态。
根据数据统计,2010年中国基础货币M0总量为5.35万亿元,到2020年增长到了21.25万亿元,十年间增长了近4倍。
这表明中国经济在这十年间总体呈现出了稳步增长的态势。
我们来看看中国基础货币M0的年度增长率。
在过去十年中,中国基础货币M0的增长率整体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
以2010年为基准,2011年增长了14.9%,2012年增长了11.4%,之后逐年下降,到2019年仅增长了2.8%,2020年甚至呈现了负增长,为-3.1%。
这种趋势表明中国央行在货币政策上实行了更为谨慎和稳健的控制,避免了通货膨胀等风险。
接着,我们再来看看中国基础货币M0的组成。
中国基础货币M0主要由纸币和硬币以及商业银行的银行准备金组成。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基础货币M0中纸币和硬币的比重占据了大部分,银行准备金占比较小。
这也反映出中国货币体系中现金支付的依赖程度仍较高。
我们来看看中国基础货币M0的分布情况。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基础货币M0的分布以城市为主。
城市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程度高,货币需求也相对较大,因此城市地区的基础货币M0总量远远高于农村地区。
但是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基础货币M0分布差距逐渐缩小。
中国基础货币M0的历年数据表反映了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趋势和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基础货币M0的规模和构成也不断发生变化,但中国经济体系的运行相对稳健,货币政策也呈现出了谨慎和适度的特点。
我国02年以来货币政策使用情况分析
我国02年以来货币政策使用情况分析内容摘要:本文主要研究在宏观调控特殊背景下货币政策的功能与协调机制以及效果关键词:货币政策准备金率利率通货紧缩通胀从2001年9月开始,我国的通货紧缩趋势又再次出现。
02年除2月份通胀水平为0以外,其余各月通胀水平均为负值,通货膨胀率为-0.8%。
食品价格下降,主要工业消费品价格持续走低,服装、家庭设备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价格都有不同程度下降。
货币流动性下降,使用效率降低,社会上仍然存在着大量闲散资金。
由于制度坏境以及中小银行不足的因素,造成资金供需结构失衡依然存在,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在我国尤其突出。
因此2002年的货币政策,中国人民银行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一)适时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增大货币流通率,降低贷款代价,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二)继续扩大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灵活调节基础货币投放(三)加大信贷政策的指导力度(四)规范和加强再贷款管理,收回再贴现(五)进一步推动货币市场发展利率的降低有效的缓解了中小企业和农村贷款难的问题,基于以上政策我国金融机构存贷款增加较多,增加了市场的货币流通量,缓解了紧缩压力。
经济增长8%2003年货币政策2003年可谓货币政策大有作为的一年。
这一年,货币政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贷款增速过快直接导致了2003年央行四大货币政策措施的出台。
物价水平微弱上升。
03年突如其来的“非典”给金融服务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主要是保证防治“非典”物资生产与采购所需贷款的及时供应,保证防治“非典”药品所需贷款的及时供应,保证防治“非典”期间与国计民生紧密相关的产品生产所需信贷资金的供应。
搞好防治“非典”工作中的各项金融服务,确保现金供应。
并且受美伊战争影响,对外贸易产生逆差。
下调美元等外币小额存款利率;放开了境内英镑、瑞士法郎、加拿大元的小额存款利率管理,由各商业银行自行确定并公布。
建立人民币汇率压力监测指标,定期分析人民币汇率压力情况。
中国货币政策的演变历史-2011级4班 臧凯
中国货币政策的演变历史201112227 臧凯一、演变历史以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从而建立起正式的中央银行体制为标志,我国真正意义上的货币政策开始实践。
在总体上,我国货币政策可以1997年作为分界线,之前主要是以反通货膨胀为目标,表现出抑制需求的特征;之后是以反通货紧缩及促进经济增长为目标,表现出扩大需求的特征。
当然,具体到不同的周期阶段,货币政策在实施中也会存在着扩张与紧缩的方面。
(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演变在我国学术界,对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论。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普遍的认识是把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也当作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1995年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则明确地将货币政策的目标界定为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1、1984—1997年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选择(1)1984—1986年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反通货膨胀在中共十二大提出“翻两番”战略目标的激励下,我国经济从1982年开始进入了高速增长时期。
经过连续两年多的扩张,至1984年第四季度,经济已显现了明显的过热势头:为满足高速经济增长中的投资和消费需求,财政收支出现较大赤字,而弥补赤字的货币超量发行,使得通货膨胀率直线上升,致使1984年10月中旬发生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抢购风潮”。
面对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央行开始实施以平衡信贷、降低通货膨胀率为主要目标的货币政策。
应该说,这次货币政策实践是我国在宏观经济管理方式上由直接的行政和计划干预向运用宏观经济政策进行间接调控过渡的第一次重大尝试和标志。
不过,由于当时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不高,货币政策工具也不完善,因而政策的效果并不理想。
(2)1987—1991年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反通货膨胀为了满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要求和解决企业流动资金短缺的问题,国家从1986年第二季度开始通过赤字财政来维持投资与消费需求。
中国央行货币政策的改革与创新
中国央行货币政策的改革与创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从一个封闭的计划经济体系转变为一个开放的市场经济体系,这一转变与中国央行货币政策的改革与创新密不可分。
货币政策是央行的核心职责之一,货币政策的改革与创新对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一、中国央行货币政策的改革历程货币政策的改革与创新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早期的货币政策通常是基于计划经济体系下的货币协调和配给。
1988年,中国央行开始实行名义利率的控制,以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
在1990年代初,央行加强了利率、汇率、货币市场机制的改革,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992年经济崩溃之后,央行开始采取较为激进的货币政策,大规模印钞票以促进经济复苏,这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物价大幅上涨,通货膨胀的压力日益加剧。
从那时开始,央行开始逐步调整货币政策,试图化解通货膨胀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2000年以后,央行开始实行全面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低息贷款和货币的量化宽松来推动经济的发展。
2015年的货币政策的大热潮标志着中国央行货币政策的改革史上的一次重要里程碑,自此,中国央行开始重视利率市场化的改革,通过利率调节来跟踪通胀和经济增长情况,实现更为精确的货币政策。
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利率市场化是中国央行货币政策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之前的货币政策调控中,人行只能通过直接对利率进行调控来实现货币总量的控制,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是大背景下的新趋势。
这种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推动更加开放化的市场,使利率的变化更加包容,更富弹性。
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关键是逐步减少政府在利率的干预。
现阶段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更注重的是如何让市场力量起到更加主导性的作用,市场对利率变动更加敏感和反应迅速,更加灵活地反映货币供应与需求面的变化。
央行在这个过程中,则需要加强生产监管,引导市场的需求和供给,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
三、影响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问题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不仅有利于降低宏观调控难度,而且有助于改善金融市场体系,完善金融制度体系。
中国2001-2002年宏观经济政策回顾
2001/08 3日财政部通过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债券发行系统,以招标方式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了2001年记帐式(八期)国债。本期国债为2年期固定利率附息国债,发行总额200亿元。经招标确定的本期国债票面利率为2.46%,利息按年支付。——中国财政年鉴2002年(733页)
2001/03 29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调整美元等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一年期美元存款利率由年利率3.8125%下调到3.4375%。——中国金融年鉴2002年(760页)
2001/02 27日财政部发布第2号公告,就发行2001年凭证式(一期)国债600亿元的有关事宜作出通知。本期国债发行总额600亿元,其中三年期480亿元,票面年利率2.89%;五年期120亿元,票面年利率3.14%。——中国财政年鉴2002年(729页)
2001/06 6日财政部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2001年记帐式(四期)国债。本期国债为15年期固定利率国债,发行总额120亿元。本次发行采取票面利率招标方式,经招标确定的本期国债票面年利率为4.69%,利息每半年支付一次。本期发行的国债是财政部首次在国内发行15年期长期固定利率国债,对国债市场建设和资本市场发展将会起到积极作用。——中国财政年鉴2002年(732页)
2001/05 17日中国政府15亿美元等值欧洲债券发行签字仪式在伦敦举行。这是时隔两年半以后中国政府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又一次成功发行,也是迄今为止发行规模最大的一次。这次发行的欧洲债券由欧洲美元债券和欧元债券组成,其中欧洲美元债券的发行额为10亿美元,期限为10年期,票面利率为6.8%;欧元债券的发行额为5.5亿欧元,期限为5年期,票面利率为5.25%。——中国财政年鉴2002年(731页)
中国历年的财政货币政策
2014
9月,中国人民银行创设中期借贷便利(Medium-
term Lending Facility,MLF),对符合宏观审慎管理 要求的金融机构提供中期基础货币,中期借贷便利 利率发挥中期政策利率的作用,促进降低社会融资 成本。 自2014年11月22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 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 0.4个百分点至5.6%;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中,一年期存 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由3.5%下调到3.25%; 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由6.56%下 调到6.31%;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 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作相应调整。同时,调整金融 机构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1)将存款利率浮动 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2)将贷款 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
2010
6月19日,央行决定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
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改革重在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 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中国人民银行将 继续按照已公布的外汇市场汇率浮动区 间,对人民币汇率浮动进行动态管理和 调节。
2011
自1月20日至6月20日,先后6次上调存款
准备金率,最高至21.5%。 自2月9日至7月7日,先后3次上调存贷款 利率,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最高提高到 3.50%。
2006
6月16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执行8%存款准备金率,此后两次上调存 款准备金率,直至11月15日执行9%的存 款准备金率。 8月19日,上调存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 点,由2.25%提高到2.52%。同时将购房贷 款基准利率下限由0.9倍扩大为0.85倍。
2007
自1月5日至12月25日,先后10次提高人民
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2
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二○○二年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03年1月内容摘要2002年,中国经济远好于预期,全年GDP增长8%;价格水平低位运行,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8%;消费需求稳定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的快速增长是推动经济增长加速的重要力量;一、二、三产业同步增长,农业生产平稳,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利用外资居世界首位。
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一是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适时调节基础货币投放;二是灵活运用利率手段,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三是运用信贷政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农业发展,扩大消费信贷;四是积极推进货币市场制度建设;五是发挥货币政策促进改革、维护金融与社会稳定的作用;六是货币政策实施的透明度进一步提高。
2002年,货币供应量增速加快,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2002年末广义货币M2余额18.5万亿元,同比增长16.8%;狭义货币M1余额7.1万亿元,同比增长16.8%。
金融机构贷款增加较多,贷款质量明显提高。
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18475亿元,同比多增6036亿元;金融机构不良贷款额比上年减少951亿元,不良贷款率下降4.5个百分点。
企业存款快速增长,居民储蓄存款大量增加。
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达18.3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87万亿元,其中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8.7万亿元,增加13233亿元。
国际收支形势良好,年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2864亿美元,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8.2773元人民币,继续保持稳定。
2003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年,搞好2003年的经济和金融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预计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居民消费物价总水平上涨1%左右,M2、M1增长16%左右,现金投放1500亿元,金融机构贷款增加大约18000亿元。
2003年要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加强预调和微调。
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历史回顾与前景展望
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历史回顾与前景展望货币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主要目标是保持货币的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货币也经历了多次变革和调整。
本文将对我国货币的历史回顾和前景展望进行探讨。
一、历史回顾1.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货币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实行了计划经济和封闭的货币,领导通过控制货币供应和调控物价、工资、利率等方式,维持经济稳定。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贯彻市场经济和开放的货币,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经济稳定持续增长。
2.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货币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货币也开始逐渐走向市场化。
1993年,我国实行了积极的货币,采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降息等措施,推动经济增长。
1994年和1995年,我国经历了两次货币供应过剩的危机,货币开始转向稳健型,并实行了较为紧缩的货币。
2002年至2007年间,我国再次加快了对外开放,货币继续保持稳健,控制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
3.2008年以来的货币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对我国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我国领导实施了积极的货币和财政,实现了逆周期调节。
货币的重点是增加流动性和减少利率,以刺激经济增长。
2010年之后,我国货币转向中性,控制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加强了货币的稳健性和可持续性。
二、前景展望1.货币转向稳健型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经济增长速度逐渐趋缓,需要通过加强货币的稳健性来控制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
2017年,我国央行推出的金融去杠杆就是为了控制金融机构的负债杠杆率,减少金融风险。
2.货币将更加聚焦实体经济随着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我国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货币也需要更加聚焦实体经济。
货币应该通过支持实体经济的创新和发展来刺激经济增长,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推动产业升级。
3.货币将更加灵活适应经济发展需求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需求的变化,货币也需要更加灵活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历年来央行的货币政策
2003年来以来央行历次利率政策发布:(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官网)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2012-07-05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并调整利率浮动区间2012-06-07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2011-07-06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2011-04-05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2011-02-08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2010-12-25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2010-10-19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2008-12-22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存款准备金率2008-11-26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2008-10-29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2008-10-08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2008-09-15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调整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2007-12-20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2007-09-14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2007-08-21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小幅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2007-07-20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小幅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2007-05-18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2007-03-17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2006-08-18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2006-04-27中国人民银行上调境内美元、港币小额存款利率2005-12-27中国人民银行上调境内美元、港币小额存款利率2005-10-14中国人民银行上调境内美元、港币小额存款利率2005-08-22中国人民银行上调境内美元、港币小额存款利率2005-07-21中国人民银行上调境内美元、港币小额存款利率2005-05-19中国人民银行调整商业银行住房信贷政策和下调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利率2005-03-16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2004-10-282003年以来央行历次存款准备金政策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012-05-12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012-02-18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011-11-30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011-06-14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011-05-12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011-04-17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011-03-18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011-02-18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011-01-14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010-12-10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010-11-19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010-11-10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010-05-02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010-02-12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010-01-12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2008-12-22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存款准备金率2008-11-26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2008-10-08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2008-09-15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008-06-07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008-05-12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008-04-16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008-03-18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008-01-16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007-12-08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007-11-10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007-10-13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007-09-06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小幅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007-07-30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小幅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2007-05-18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小幅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007-04-29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小幅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007-04-05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小幅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007-02-16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小幅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007-01-05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小幅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006-11-03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小幅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006-07-21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就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答记者问2006-06-16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小幅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006-06-16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2004-04-25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提高存款准备金率2004-04-25历次货币政策变动后,股市的表现:2008年11月27日从2008年11月27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1.08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作相应调整。
货币政策大事记
2013年中国货币政策大事记字号大中小文章来源:沟通交流2014-02-28 17:27:09打印本页关闭窗口1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启用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hort-term Liquidity Operations,SLO),作为公开市场常规操作的必要补充,在银行体系流动性出现临时性波动时相机使用。
1月,中国人民银行创设“常备借贷便利”(Standing Lending Facility,SLF),对金融机构开展操作,提供流动性支持。
1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加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有效发挥短期再贷款流动性供给功能的通知》(银发〔2013〕22号),要求各分支机构充分认识再贷款对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临时性流动性供给的积极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将短期再贷款作为解决短期流动性不足的正常资金来源渠道,有效运用短期再贷款工具满足金融机构合理的流动性需求。
1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银行台北分行签订《关于人民币业务的清算协议》。
海峡两岸的金融机构除可通过代理行渠道为客户办理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外,也可通过清算行渠道为客户办理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
1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向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汇报2012年货币政策执行情况。
2月6日,发布《2012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2月7日,出台《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做好2013年信贷政策工作的意见》(银办发〔2013〕26号),要求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和各银行业金融机构重点加强对“三农”、中小企业、城镇化建设、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保障性安居工程、就业等民生工程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清理规范等方面的金融服务工作。
2月8日,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就加强中国与新加坡金融服务领域合作的相关安排,经过评审,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授权中国工商银行新加坡分行担任新加坡人民币业务清算行。
3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拓宽支农再贷款适用范围做好春耕备耕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银发〔2013〕58号),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拓宽支农再贷款适用范围政策,进一步发挥支农再贷款引导农村金融机构扩大“三农”信贷投放的功能,同时做好春耕备耕金融服务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货币政策发展脉络
系建立后,中国进入了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宏观经济的时期。
1992年~1997年,中国进行货币政策调控改革时期,其理论依据主要是范从来的货币数量论。
自1994年开始,中国进行了外汇体制改革,将官方汇率与市场调剂汇率并轨,实行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外汇占款成为了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
2.1998年~2007年:高经济增长和低通胀时期
从中国货币政策调整的第二阶段来看,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中国经济虽未受较大影响,但也呈现出低通胀特征。
1998年~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成功地将货币政策从直接调控转为间接调控,采取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主要包括正回购交易和线圈卖断交易)、存贷款基准利率、再贴现率等政策工具。
2003年~2007年,央行为了抑制通胀,在原有公开市场操作方式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新工具,即采用发行央行票据作为回收流动性的主要工具。
同时,2005年7月,中国进行汇率制度改革,人民币不再单一地钉住美元,而是实施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易纲认为汇率对于调节国际收支和抑制通胀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3.2008年~2018年:“新常态”经济和低通胀时期
从中国货币政策调整的第三阶段来看,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中国经济也受到较大冲击。
中国进入经济增长“新常态”和低通胀时期。
因此,在该阶段,中国人民银行除了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基准利率、公开市场操作等政策工具,还结合采用中期贷款便利、定向降准等政策工具,调控通胀并维持宏观经济稳定。
货币政策历史
1987年
紧缩银根,抑制通货膨胀,从10%上调为12%。
1985年
为克服法定存款准备率过高带来的不利影响,统一为10%。
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2006年7月5日
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2004年4月25日
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执行7.5%的存款准备金率。
2003年9月21日
6%调至7%。
1999年11月21日
由8%下调到6%。
1998年3月年
1998年12月7日一年期存贷款利率下调0.5%
1999年6月10日一年期存贷款利率下调1%和0.75%
2002年2月21日一年期存贷款利率下调0.27%和0.5%
2004年开始加息
2004年10月29日一年期存贷款利率上调0.27%
2006年4月28日一年期贷款利率上调0.27%
2006年8月18日一年期贷款利率上调0.27%
2007年3月18日一年期贷款利率上调0.27%
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
2007年2月25日
由9.5%调高至10%
2007年1月15日
由9%调高至9.5%
2006年11月15日
由8.5%调高至9%
2006年8月15日
由8%调高至8.5%
2006年7月5日
由7.5%调高至8%
2004年4月25日
由7%调高至7.5%
中国从1996年-2002年连续8次降息
1996年5月1日一年期存贷款利率下调0.98%和0.75%
1996年8月23日一年期存贷款利率下调1.5%和1.2%
1997年10月23日一年期存贷款利率下调1.1%和1.5%
(完整word版)2001-2002年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全文
2001—2002年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全文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2001年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是其全文。
第一部分货币政策措施及执行2001年,受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
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央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调整信贷结构,维护金融稳健运行,保持物价和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一、2001年主要货币政策措施2001年,货币信贷预期调控目标是: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13-14%,狭义货币供应量M1增长15-16%,现金净投放控制在1500亿元之内,全部金融机构贷款增加13000亿元左右.为实现这一目标,货币政策操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达到了预期目标。
(一)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保持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稳定增长中国人民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包括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和外汇公开市场操作两部分。
2001年,我国国际收支出现大幅盈余,同时由于人民币资本项目下不可自由兑换,因而外汇储备大幅增长,人民银行通过外汇公开市场操作所投放的基础货币i大量增加,全年外汇占款增加3813亿元.根据外汇占款变动情况,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的主要任务是搞好本外币综合平衡,协调本币与外币公开市场操作的关系,保持基础货币总量平稳增长.2001年,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基本没有调整的情况下,公开市场操作实际承担了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主要职能。
全年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54个交易日,累计投放基础货币8253亿元,累计回笼基础货币8529亿元,虽然年末净回笼基础货币仅为276亿元,但年度中间操作幅度变化很大。
2001年的公开市场操作可分为三个阶段:年初,为对冲元旦春节期间季节性现金投放而造成的商业银行流动性减少,1月份,通过逆回购操作投放基础货币734亿元;2月至5月的操作主要针对外汇占款大幅增加,通过正回购回笼基础货币,以保持基础货币总量平衡增长;6月份以后,人民币公开市场的操作方向改为投放基础货币,当月投放301亿元,到年末累计净投放基础货币1842亿元,从而促使货币供给量增幅回升至目标区间。
央行历年货币政策调整汇总
央行历年货币政策调整汇总(转)存款准备金率上调/下降存款利息上调/下降贷款利息1985年10%1987年 12%1988年 13%1995年7月1日10.98%12.06%1996年5月1日9.18%10.98%1996年8月23日 7.47%10.08%1997年10月23日 5.67%8.64%1998年3月21日8%1998年3月25日 5.22%7.92%1998年7月1日 4.77%6.93%1998年12月7日 3.78%6.39%1999年6月10日-1.53% 2.25%5.85%1999年11月21日6%2002年2月21日-0.27% 1.98% -0.5 4% 5.31%2003年9月21日 7%2004年4月25日7.50%2004年10月29日0.27% 2.25% 0.27%5.58%2006年4月28日 0.27% 5.85%2006年7月5日 8.00%2006年8月15日 8.50%2006年8月19日0.27% 2.52% 0.2 7% 6.12%2006年11月15日 9%2007年1月15日 9.50%2007年2月25日 10.00%2007年3月18日 0.27% 2.79% 0.2 7% 6.39%2007年4月16日 10.50%2007年5月15日 11.00%2007年5月19日0.27% 3.06% 0. 18% 6.57%2007年6月5日 11.50%2007年7月20日0.27% 3.33% 0. 27% 6.84%2007年8月15日 12.00%2007年8月22日 0.27% 3.60% 0. 18% 7.02%2007年9月15日 0.27% 3.87%0.27% 7.29%2007年9月25日 12.50%2007年10月25日 13.00%2007年11月26日 13.50%2007年12月21日0.27% 4.14% 0.1 8% 7.47%2007年12月25日 14.50%2008年1月25日 15.00%2008年3月25日 15.50%2008年4月25日16.00%2008年5月20日 16.50%2008年6月7日17.50%2008年9月16日-0.27% 7.20%2008年9月25日 16.50%2008年10月9日 -0.27% 3.87% -0. 27% 6.93%2008年10月15日 16.00%2008年10月30日 -0.27% 3.60% -0.27 % 6.66%2008年11月27日-1.08% 2.52% -1. 08% 5.58%2008年12月5日 15.00%2008年12月23日 -0.27% 2.25% -0. 27% 5.31%2008年12月25日 14.50%。
中国货币政策这些年(1997-2011)
中国货币政策这些年(1997-2011)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为应对当时的严峻经济形势,中国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1998年-2002年中国面临通缩压力,货币政策趋向是增加货币供应量。
2003年-2007年为控制经济增长过快,稳健的货币政策内涵开始发生变化,适当紧缩银根,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
2007年6月13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货币政策开始“稳中适度从紧”。
2007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2008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定为“两个防止”: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
会议要求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
2008年7月至2008年底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国内通胀压力减缓等情况,中国人民银行调整金融宏观调控措施,连续三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并引导商业银行扩大贷款总量。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0年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
2010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0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0年7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0年12月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1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要积极稳健、审慎灵活,重点是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
所谓“积极稳健、审慎灵活”,就是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
2003年开始,中国经济形势再次发生变化,出现了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信贷和投资增长过快、外资流入偏多等问题。
在这一背景下,政府从2004年逐步调整财政政策的作用方向和力度,适当调整长期建设国债规模和优化国债项目资金使用结构,向社会传递出政府合理控制投资的政策信号,并在2005年宣布财政政策再次转型,实施以“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为特征的稳健的财政政策。
我国货币政策的演变历程
第二:5次下调了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一年期从 7.47%到5.31%);
a
14
第三:连续4次下调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中 小金融机构从17.5%下降到13.5%,大型金融机 构从17.5%下降到15.5%;
第四:并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 引导其扩大贷款总量;
第三:1996年4月正式启动公开市场业务,回购商业 银行的短期国债;
第四:通过回收再贷款来进一步紧缩货币量;
第五:实行以市场供求为根底、单一的有管理的浮 动汇率制度,将官方汇率和外汇市场汇率结合起来。
a
9
四、1998-2002年以反通缩和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的货币政策
1、政策出台的背景
1997年下半年爆发的亚洲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很 大,减缓了我国出口需求的增长,人民币也面临巨大的贬值 压力。1998年开始,我国出口就猛烈下滑,同时国内市场总 需求缺乏情况也较为明显,经济增长和就业率同时下降,物 价持续走低。加上98年我国局部地区遭受了罕见的洪涝灾害, 给经济运行造成了更大的冲击,我国经济进入通货紧缩时期。
为了应对严重的通货膨胀,中央政府迅速做出反响, 推行了以紧缩为重点的货币政策来治理整顿,采取了强硬 的宏观调控措施来抑制总需求。具体措施为:
第一:经济扩张阶段(1987-1988年8月)实施了“控制 总量,调整结构〞的货币政策,给贷款规定发行指标来控 制信贷规模的增长,上调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央行再贷 款利率,并采取了强制手段来调整贷款结构等其他措施;
a
8
2.调控措施
鉴于之前“急刹车〞式的紧缩货币政策过度导致了经 济下滑的经验,这次中央银行采取的是“适度从紧〞的货 币政策,具体主要包括:
中国货币政策大事记
8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2003年9月21日起,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由原来的6%调高至7%,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暂时执行6%的存款准备金率不变。
12月21日,下调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由现行年利率1.89%下调到1.62%,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维持1.89%不变10月29日,报经国务院同意,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放开金融机构(城乡信用社除外)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并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
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1.98%提高到2.25%;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31%提高到5.58%。
20043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由现行年利率1.62%下调到0.99%,法定准备金存款利率维持1.89%不变。
20057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发布《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05]第16号)。
一是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20064月28日,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
其中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5.58%提高到5.85%。
其他各档次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
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保持不变。
6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7月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执行8%存款准备金率,农村信用社(含农村合作银行)暂不上调。
8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9月15日起提高外汇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执行4%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
8月19日,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2.25%提高到2.52%;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5.85%提高到6.12%;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长期利率上调幅度大于短期利率上调幅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中国货币政策大事记字号大中小文章来源:沟通交流2014-02-28 17:27:09打印本页关闭窗口1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启用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hort-term Liquidity Operations,SLO),作为公开市场常规操作的必要补充,在银行体系流动性出现临时性波动时相机使用。
1月,中国人民银行创设“常备借贷便利”(Standing Lending Facility,SLF),对金融机构开展操作,提供流动性支持。
1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加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有效发挥短期再贷款流动性供给功能的通知》(银发〔2013〕22号),要求各分支机构充分认识再贷款对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临时性流动性供给的积极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将短期再贷款作为解决短期流动性不足的正常资金来源渠道,有效运用短期再贷款工具满足金融机构合理的流动性需求。
1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银行台北分行签订《关于人民币业务的清算协议》。
海峡两岸的金融机构除可通过代理行渠道为客户办理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外,也可通过清算行渠道为客户办理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
1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向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汇报2012年货币政策执行情况。
2月6日,发布《2012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2月7日,出台《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做好2013年信贷政策工作的意见》(银办发〔2013〕26号),要求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和各银行业金融机构重点加强对“三农”、中小企业、城镇化建设、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保障性安居工程、就业等民生工程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清理规范等方面的金融服务工作。
2月8日,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就加强中国与新加坡金融服务领域合作的相关安排,经过评审,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授权中国工商银行新加坡分行担任新加坡人民币业务清算行。
3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拓宽支农再贷款适用范围做好春耕备耕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银发〔2013〕58号),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拓宽支农再贷款适用范围政策,进一步发挥支农再贷款引导农村金融机构扩大“三农”信贷投放的功能,同时做好春耕备耕金融服务工作。
3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与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续签了中新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互换规模由原来的1500亿元人民币/300亿新加坡元扩大至3000亿元人民币/600亿新加坡元,有效期三年,经双方同意可以展期。
3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有关事项的通知》(银发〔2013〕69号),允许符合条件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向中国人民银行申请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
3月25日,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发一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部署,出台《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支持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银发〔2013〕78号),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有效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尤其是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的合理金融需求,改进和提升“三农”金融服务水平。
3月25日,上海黄金交易所推出银行间黄金询价远期交易品种。
3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与巴西中央银行签署了中巴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互换规模为1900亿元人民币/600亿巴西雷亚尔,有效期三年,经双方同意可以展期。
3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与南非储备银行签署《中国人民银行代理南非储备银行投资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代理投资协议》。
4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2013年第一季度例会。
4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工商银行新加坡分行签订《关于人民币业务的清算协议》。
新加坡及中国的金融机构除可通过代理行渠道为客户办理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外,也可通过清算行渠道为客户办理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
同日,中国人民银行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签订了关于新加坡人民币业务的合作备忘录。
4月9日,经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宣布完善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澳大利亚元交易方式,开展人民币对澳大利亚元直接交易。
4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向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汇报2013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情况。
4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实施<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试点办法>有关事项的通知》(银发[2013]105号)。
5月5日,为支持守法合规企业开展正常经营活动,防范外汇收支风险,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关于加强外汇资金流入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汇发[2013]20号),加强银行结售汇综合头寸管理、进出口企业货物贸易外汇收支分类管理以及外汇检查等。
5月9日,发布《2013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5月31日,上海黄金交易所推出黄金、白银和铂金周五夜市交易,进一步与国际黄金市场交易时间接轨。
6月14日,发布《2012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
6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2013年第二季度例会。
6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与英格兰银行签署规模为2000亿元人民币/200亿英镑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有效期为3年,经双方同意可以展期。
6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银办发[2013]142号),要求银行系统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本着尽可能方便高校毕业生享受政策的原则,积极探索和创新符合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实际需求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合理调配金融资源,优化信贷结构,不断改进和完善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各项金融服务工作。
6月28日,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政策措施的工作部署,引导信贷资金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中国人民银行增加再贴现额度120亿元,对符合宏观审慎要求的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金融机构扩大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的信贷投放。
7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13〕第8号公告,要求银行间市场全部债券交易通过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系统达成,交易一旦达成不可撤销和变更,进一步规范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结算行为,维护市场参与者合法权益,促进市场健康规范发展。
7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简化跨境人民币业务流程和完善有关政策的通知》(银发〔2013〕168号),简化了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业务,放宽了账户融资的期限和额度,规范了境内非金融机构人民币境外放款业务和对外提供人民币担保等业务。
7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向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汇报2013年上半年货币政策执行情况。
7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
一是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
二是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改变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确定的方式,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
三是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限。
四是为继续严格执行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暂不作调整。
7月25日,商业银行开始在银行间市场试点发行二级资本债券,用于满足商业银行补充资本的需求。
天津滨海农商行首家在银行间市场试点发行15亿元二级资本债券。
8月2日,发布《2013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8月15日,国务院以国函〔2013〕91号文批复建立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和外汇局参加的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8月26日,为切实做好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金融服务联动协调机制的通知》(银办发〔2013〕186号),要求人民银行各相关分支机构按14个片区分别建立金融服务联动协调机制,因地制宜,积极开展金融服务创新、信息共享、政策宣传和统计分析等工作。
8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13〕第12号公告,强化银行间债券市场券款对付结算要求,防范市场风险,提高市场效率,推动银行间债券市场健康规范发展。
8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要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稳步推进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
根据会议要求,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
9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与匈牙利中央银行签署了中匈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互换规模为100亿元人民币/3750亿匈牙利福林,有效期三年,经双方同意可以展期。
9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与冰岛中央银行续签了中冰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互换规模为35亿元人民币/660亿冰岛克朗,有效期三年,经双方同意可以展期。
9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与阿尔巴尼亚中央银行签署了中阿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互换规模为20亿元人民币/358亿阿尔巴尼亚列克,有效期三年,经双方同意可以展期。
9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境外投资者投资境内金融机构人民币结算有关事项的通知》(银发〔2013〕225号),对境外投资者在境内新设、并购和参股金融机构等业务使用人民币结算进行了规范。
9月24日,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是由金融机构组成的市场定价自律和协调机制,旨在符合国家有关利率管理规定的前提下,对金融机构自主确定的货币市场、信贷市场等金融市场利率进行自律管理,维护市场正当竞争秩序,促进市场规范健康发展。
会议审议通过《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工作指引》、《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发布规则》,选举了首任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主任委员。
9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2013年第三季度例会。
10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与印度尼西亚银行续签了中印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互换规模为1000亿元人民币/175万亿印尼卢比,有效期三年,经双方同意可以展期。
10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与欧洲中央银行签署了中欧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互换规模为3500亿元人民币/450亿欧元,有效期三年,经双方同意可以展期。
10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向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汇报2013年前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情况。
10月25日,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正式运行。
贷款基础利率是商业银行对其最优质客户执行的贷款利率,其他贷款利率可在此基础上加减点生成。
在报价行自主报出本行贷款基础利率的基础上,指定发布人对报价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形成报价行的贷款基础利率报价平均利率并对外公布。
贷款基础利率机制是市场基准利率报价从货币市场向信贷市场的进一步拓展,为金融机构信贷产品定价提供重要参考。
11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扩大深化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范围等有关事项的通知》(银发〔2013〕263号),将农业银行江苏、浙江、湖南、云南、江西、陕西、广东7个省、538个县的县域支行纳入到深化“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范围,并延续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监管费和营业税减免等扶持政策。
11月5日,发布《2013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