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货币政策工具
三大货币政策工具适用条件
三大货币政策工具适用条件
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利率调整、货币投放和准备金率调整。
它们的适用条件如下:
1. 利率调整:当经济处于通胀过高或通缩过度的状态时,央行可以通过调整利率来影响市场的借贷成本,从而调节经济活动水平。
当通胀过高时,央行会提高利率以抑制消费和投资,从而减缓通胀压力;当经济处于衰退或通缩时,央行会降低利率以刺激消费和投资,促进经济复苏。
2. 货币投放:当经济活动不足时,央行可以通过购买债券或其他金融资产的方式,向市场注入资金,增加市场的流动性,从而刺激消费和投资。
这种政策工具通常被称为量化宽松政策,适用于经济衰退或通缩时期。
3. 准备金率调整:准备金率是商业银行必须持有的存款准备金的比例。
央行可以通过调整准备金率来控制商业银行的贷款能力。
当经济过热时,央行可以提高准备金率,限制商业银行的贷款能力,降低过度投资的风险;当经济不足时,央行可以降低准备金率,增加商业银行的贷款能力,刺激消费和投资。
综上所述,这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在不同的经济状况下有不同的适用条件,它们可以通过调整利率、货币投放和准备金率来影响市场的流动性和借贷成本,从而调节经济活动水平。
央行货币政策工具
央行货币政策工具一、简要介绍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作,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活动,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最终影响国民经济宏观经济指标。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conduction mechanism of monetary policy)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指中央银行所采用的、对整个金融系统的货币信用扩张与紧缩产生全面性或一般性影响的手段,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①存款准备金制度②再贴现政策③公开市场业务被称为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
主要是从总量上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进行调节。
选择工具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信贷或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而采用的工具,以某些个别商业银行的资产运用与负债经营活动或整个商业银行资产运用也负债经营活动为对象,侧重于对银行业务活动质的方面进行控制,是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必要补充,常见的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①费者信用控制②证券市场信用控制;③不动产信用控制;④优惠利率;⑤特种存款补充工具其它政策工具,除以上常规性、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外,中央银行有时还运用一些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对信用进行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
包括:①信用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依法对商业银行创造信用的业务进行直接干预而采取的各种措施,主要有信用分配、直接干预、流动性比率、利率限制、特种贷款;② 用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凭借其在金融体制中的特殊地位,通过与金融机构之间的磋商、宣传等,指导其信用活动,以控制信用,其方式主要有窗口指导、道义劝告。
新工具2013年11月6日,我国央行网站新增“常备借贷便利(51尸)”栏目,标志着这一新的货币政策工具的正式使用。
央行于2013年初创设这一工具。
常备借贷便利,在各国名称各异,如美联储的贴现窗口、欧央行的边际贷款便利、英格兰银行的操作性常备便利、日本银行的补充贷款便利、加拿大央行的常备流动性便利)等。
金融基础知识(4)-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
四、法定准备率
rt ↑→ T不变,RRT ↑→ R不变,RRD ↓ → rd不变,D ↓→ m ↓→ M ↓
S
rt ↓→ T不变,RRT ↓→ R不变,RRD ↑ → rd不变,D ↑→ m ↑→ M ↑
S
四、法定准备率
• 2、美联储设定的法定准备水平 • 依据1980年的«存款机构解除管制和货币控 制法»,所有存款机构都适用同样的法定准 备率。 • 2002年,所有支票存款的法定准备率,低 于4210万美元的部分为3%,高于4210万美 元的部分为10%。 • 最初设定的10%可以在2%-14%之间进行调整, 特殊情况下甚至可以提高到18%。
四、法定准备率
• 3、变动法定准备率的优缺点 • 优点:公平、有力 • 缺点:首先,货币供给和利率的小幅调整很难通 过变动法定准备率来实现,即使可以往往管理成 本较高;其次,提高法定准备率会立即引发那些 超额准备金较少的银行的流动性问题,与中央银 行稳定银行体系的初衷背道而驰;最后,不断变 动法定准备率会加大银行经营的不确定性,使银 行流动性管理的难度上升。 • 因此各国往往保持法定准备率相对稳定,即使必 须使用,也常常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贴现机制来 削弱其力度。
5、贴现机制的优缺点
• 贴现机制的优点:中央银行可以利用贴现机制履 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责。大陆伊利诺伊银行、“黑 色星期一”股市崩盘和2001年“9.11”事件都是有 力证据。 • 贴现机制的缺点:由于申请贴现贷款的决策由银 行做出,中央银行无法完全控制贴现贷款的数量, 因此贴现机制在货币政策实施中的作用往往不如 公开市场操作。 •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美联储于2003年1月对贴现 机制进行了调整,现在贴现机制只是预防联邦基 金利率过度偏离其目标水平的后备设施。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央行货币政策存在以下三大工具:
1、存款准备金制度,即投资者通过上调,或者下调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来控制社会上的流通货币,比如,央行规定的法定准备金率为10%,则意味着,银行每吸收存款100万,要向央行上交10万作为准备金,剩下的90万作为贷款资金。
2、再贴现政策,即央行通过上调,或者下调再贴现利率,来影响货币市场的供应和需求,假若中央银行规定贴现率5%,那么商业银行在向中央银行贷款时就要支付中央银行5%的贷款利息。
3、公开市场业务,即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比如,当中央银行判断社会上资金过多时,便卖出债券,相应地收回一部分资金;相反,则央行买入债券,直接增加金融机构可用资金的数量。
扩展资料: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区别?
1、概念不同:财政政策是为实现预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对财政收支关系进行调整的指导原则和措施。
货币政策是金融当局制定和执行的通过货币供应量、利率或其他中介目标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手段。
2、使用工具不同:财政政策工具有财政支出、税收以及政府投资等。
货币政策工具有公开市场、利率水平的调节、存
款准备金率的调节。
3、作用不同:财政政策以改变国民收入的数量和结构为目标,来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生活。
货币政策以调控货币供给的结构和数量为目标,来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生活。
货币政策三大工具分析
货币政策三大工具分析货币政策是一国政府或中央银行为了达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而制订和实施的政策。
在现代经济中,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货币政策的调节,可以影响国内的通货膨胀、利率、汇率等方面的经济状况。
货币政策的工具是指中央银行利用的操纵货币供应、货币利率和外汇市场等手段,来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方法。
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分别是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这三种货币政策工具。
一、公开市场操作公开市场操作是国家货币政策中最常用的工具之一,也是最为灵活和直接的一种手段。
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买卖政府债券或其他金融资产,来变动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
当中央银行希望加大货币供应量时,它会通过购买债券来向市场注入资金,从而推动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增加;反之,当中央银行觉得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过多时,它则通过出售债券来吸纳市场上的资金,使得货币供应量减少。
公开市场操作的优点在于其灵活性强,操作及时,而且对市场影响较大。
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中央银行可以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及时作出调整,可以精确地控制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以达到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
公开市场操作还可以通过影响市场上的利率来影响经济主体的投资、消费决策,从而对经济产生直接的影响。
公开市场操作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公开市场操作需要中央银行通过买卖债券来实施,这意味着中央银行需要在市场上有足够的金融资产来进行交易,这对中央银行的资金实力有一定的要求。
公开市场操作可能面临市场预期的风险,一旦市场对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预期发生变化,就可能对市场产生不利影响。
在实施公开市场操作时,中央银行需要密切关注市场的预期和情绪,留意市场的反应。
二、再贴现率再贴现率是指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再贴现贴现率(Discount Rate)。
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贷款的利率,是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的重要手段。
当中央银行希望通过调节再贴现率来干预市场利率时,它会对再贴现率进行调整,从而影响市场上的贷款利率和债券收益率,进而影响市场上的资金供应和需求,从而对市场利率和货币供应量产生影响。
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是央行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利率水平等来影响经济总量、物价水平以及金融市场等方面的运行。
本文将对货币政策工具进行详细介绍,并分析其对经济的影响。
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存款准备金率、贷款基准利率、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操作、直接利率引导和数量型工具等几种形式。
首先,存款准备金率是央行对商业银行存款进行强制性留存的比例。
央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供给,从而控制货币的流动性。
当央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留存更少的存款,释放更多的资金流入市场,增加货币供应量;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则可以减少资金流入市场,收紧货币供应量。
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对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货币供应量、利率水平以及信贷规模等方面。
其次,贷款基准利率是央行对商业银行贷款的利率要求。
央行通过调整贷款基准利率来引导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变动,以影响市场利率水平。
当央行降低贷款基准利率时,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也会下降,促使更多的投资和消费活动;而提高贷款基准利率则会抑制投资和消费需求。
贷款基准利率的调整对企业和个人的资金成本、投资和消费意愿等方面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第三,公开市场操作是央行通过买卖国库券、央行票据等市场流通的金融工具来调整货币市场的资金供给和利率水平。
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注入或回笼市场资金,从而影响市场上的资金流动性和利率水平。
当央行购买国库券等工具时,市场上的多余流动性会增加,利率水平下降,从而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而当央行出售这些工具时,市场上的流动性会减少,利率水平上升,从而抑制投资和消费需求。
再贴现操作是央行通过向商业银行提供再贴现贷款来调整银行体系的流动性。
商业银行可以向央行以贴现国库券等方式取得流动性支持。
通过再贴现操作,央行可调整银行体系的资金流动性和信贷规模。
直接利率引导是央行通过指导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存款利率等来调整市场利率水平。
央行通过发布一些指导性利率来引导商业银行调整其自身的利率。
货币政策:央行的调控工具
货币政策:央行的调控工具货币政策是指央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以达到稳定物价水平、促进经济增长和维护金融稳定的一种宏观经济政策。
央行是负责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机构,通过运用各种调控工具来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从而对经济运行产生影响。
央行的调控工具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利率、外汇政策等多种手段。
下面将详细介绍央行的调控工具及其作用。
一、公开市场操作公开市场操作是央行通过买卖政府债券等金融工具来调节货币市场的流动性,进而影响市场利率和货币供应量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
央行通过购买政府债券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从而增加银行的储备金,降低市场利率;通过出售政府债券收回流动性,减少银行的储备金,提高市场利率。
公开市场操作是央行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具有操作灵活、效果明显等特点。
二、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是央行规定商业银行必须按一定比例存放在央行的一部分存款,以控制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和信贷扩张。
央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影响银行的资金成本和信贷投放,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
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会减少银行的可贷款额度,抑制信贷扩张;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则会增加银行的可贷款额度,刺激信贷投放。
存款准备金率是央行直接干预银行体系流动性的一种手段。
三、再贴现率再贴现率是央行向商业银行再贴现贴现票据和商业汇票时所收取的利率。
央行通过调整再贴现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融资成本和信贷投放,进而影响市场利率和货币供应量。
提高再贴现率会增加商业银行的融资成本,抑制信贷扩张;降低再贴现率则会减少商业银行的融资成本,刺激信贷投放。
再贴现率是央行间接影响市场利率和信贷投放的一种手段。
四、利率利率是市场上资金融通的价格,也是央行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
央行通过调整基准利率、贴现利率、存款利率等来影响市场利率水平,进而影响企业和个人的借贷行为、投资决策和消费行为。
提高利率会增加借款成本,抑制消费和投资;降低利率则会降低借款成本,刺激消费和投资。
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
(三) 公开市场业务
是指中央银行根据货币政策目标的需要,通过在金 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的行为影响货币流通规 模的措施。
可以达到限制商业银行信用过度扩张、 约束其稳健经营的目的。
货币政策工具
(三)道义劝告
所谓道义劝告是指中央银行利用其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对商业 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经常发出通告指示或与其负责人进行面谈,劝告 其自动遵守贯彻政府政策,从而达到控制信用的目的。
货币政策工具
(四)窗口指导
窗口指导是指中央银行根据产业状况、物价趋势 和金融市场动向等,确定商业银行一定时期内 (一般为一季度)对各产业部门贷款的增减额度
存款准备金政策优点 对存款货币银行影响是平等的 对货币供给量具有极强的影响力
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局限性: 第一,存款准备金政策缺乏弹性 第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可能会使商业银行资金严重周转不良
货币政策工具
(二) 再贴现政策
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票据的再贴现政策影响货币 供应量和市场利率水平的措施。
货币政策工具
❖ 证券保证金比例
定义: 中央银行对证券交易规定必须支付现款的比例 。
中央银行通过提高保证金比率来控制信用的优点: 1) 可以控制证券市场信贷资金的需求,稳定证券市 场价格。 2) 可以调节信贷结构,限制了大量的资金流入证券 市场,使较多的资金用于生产和流通领域
货币政策工具
三 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金融学
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进行 金融控制所运用的措施和手段。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被确定后, 还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来 保证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
所谓货币政策工具, 就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 标, 对金融进行调节和控制所运用的各种策略手段。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可 以直接控制的, 其运用可对基础货币、货币供应量、利率以及金融机构的信用活 动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有利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
中央银行的货 币政策工具主要有三类: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和其他政策 工具。
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又称经常性、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 即传统的三大货 币政策工具, 俗称三大法宝: 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
一 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特点在于, 它是对总量进行调节, 实施对象普遍、全面; 影 响广泛、深入; 使用频繁、效果显著。
1.存款准备金政策 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存款规定存款准 备金率, 强制性地要求商业银行等货币存款机构按规定比例上缴存款准备金; 中 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 从而影响货 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措施。
将存款准备金集中于中央银行, 最初始于英国。
但是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 行必须向中央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 则始于1913 年美国的联邦储备法。
开始, 准备金没有伸缩性。
1935 年, 美联储首次获得了改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权力, 存款准备金制度才真正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
就目前来看, 凡是实 行中央银行制度的国家, 一般都实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
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内容, 主要包括规定存款准备金比率, 即法定存款准备金 率; 规定可充当法定存款准备金资产的内容, 一般只能是中央银行发行的现金和 中央银行创造的存款; 规定存款准备金计提的基础, 一般是确定存款余额。
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在于三个方面。
第一, 保证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 资金的流动性。
货币政策三大工具分析
货币政策三大工具分析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政策。
在货币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中央银行通常会使用三大工具来达到政策目标,这三大工具分别是公开市场操作、准备金率和再贷款利率。
下面我们将对这三大工具进行详细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货币政策的运作机制。
公开市场操作是货币政策中最常用的工具之一。
公开市场操作是指央行通过买卖政府债券来调节货币市场的流动性,以达到影响市场利率和货币供应量的目的。
当央行进行买入政府债券时,会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从而降低市场利率;而当央行出售政府债券时,会吸收市场流动性,从而提高市场利率。
通过这种方式,央行可以有效地控制货币市场的流动性,进而影响整个经济的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
准备金率是央行用来调节商业银行存款比例的工具。
准备金率是指商业银行需要按照一定比例将存款存放在央行,而不是用于放贷或投资。
央行可以通过调整准备金率的方式来控制商业银行的存款水平,进而影响整个货币市场的流动性和利率水平。
当央行提高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的存款减少,流动性下降,市场利率上升;反之,当央行降低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的存款增加,流动性增加,市场利率下降。
通过这种方式,央行可以对整个货币市场的流动性和利率水平进行调控,以达到货币政策的目标。
公开市场操作、准备金率和再贷款利率是货币政策中最常用的三大工具,它们分别通过调节货币市场的流动性和利率,调节商业银行的存款比例,调节商业银行的贷款行为来影响整个经济的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
而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又直接关系到整个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货币政策三大工具的使用是非常重要的,它们不仅直接影响到经济运行,而且还对通货膨胀、失业率、国际收支等经济指标产生重要影响。
在实际操作中,中央银行通常会根据经济形势和政策目标来选择合适的工具组合,以达到更好地调控经济的目的。
除了上述三大工具外,央行还可以通过调整汇率、发行货币等方式来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
第九章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
二、再贴现政策 (一)概念 再贴现是随着中央银行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 中央银行通过再贴现业务发挥其最后贷款 人功能并维持银行体系储备供给的弹性制 度。
(二)再贴现政策的内容 1、规定再贴现的对象; 2、规定再贴现票据的条件; 3、制定再贴现率;
(三)再贴现政策的作用机制 通过3调途径—— 一是对基础货币的影响; 二是对借款成本; 三是通过宣示效果起作用。
(三)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机制 1、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会形成货币乘数的改 变,在基础货币不变的情况下,就会引起 货币供应量的改变。
M=m·B m=(1+c)/(c+rt+re) C:现金漏损率或流通中现金与存款比率 rt: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 re:超额存款准备金比率
其次,在中央银行基础货币不变的情况下, 中央银行改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将影 响商业银行对准备金的需求。
早期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目的是维持银行体系 的流动性和清偿能力。但该制度进有利于 个别银行维持流动性,对于整个银行体系 的流动性危机没有多大帮助。
大萧条后,美国改变原来存款准备金率有法 律硬性规定,不可更改的规定;同时,存 款准备金制度的目的便转为控制信贷和货 币供应量。
(二)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基本内容: 参见第六章,内容一致。
中央银行贷款的弊端: 1、大量使用会助长金融机构对中央银行的依 赖思想,迫使央行每年拿出大量基础货币 来弥补资金需求硬缺口。 2、它可能在金融机构间造成不公平的竞争局 面,不利于公平竞争局面的形成。 3、它要求规范化的操作规程,否则,容易导 致寻租行为和道德腐败的滋生。
四、公开市场业务探索 1994年汇改后,为了维持人民银行汇率的基 本稳定,在银行结售汇制和银行间外汇市 场的基础上,中国人民银行每天作为最后 买卖者,进入外汇市场买卖外汇。 1996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又开办了买卖国债 的公开市场业务,但国债规模有限,品种 单一,利率较高,市场流动性较小,人行 在其中交易量较小,难以发挥宏观调控作 用。
货币政策:央行的调控工具
货币政策:央行的调控工具货币政策是国家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宏观调控工具之一,通过调整货币供给量和利率水平等手段,央行可以影响经济的总需求和总供给,以此来实现宏观经济稳定和经济增长。
本文将从货币政策的定义、目标、工具和实施等方面对央行的调控工具进行详细介绍。
一、货币政策的定义货币政策是指央行通过调整货币供给量和利率水平来影响经济活动、稳定物价水平、促进经济增长和保持金融稳定的一种宏观经济政策。
它是国家在实现宏观经济目标过程中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货币政策的目标央行通过制定并实施货币政策,追求以下目标:1. 维持物价稳定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维持物价稳定。
通常来说,央行采取适度调控货币供给量,稳定通货膨胀水平,保持物价的相对稳定。
物价稳定有助于保护居民购买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促进充分就业央行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
适度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可以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增加企业投资和雇佣人数,提高劳动市场供需平衡程度。
3. 维护金融稳定央行作为金融监管部门,通过货币政策来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
央行会监测金融市场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干预,以避免金融机构的系统性崩溃,并保护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
4. 实现经济增长目标通过调节货币供给量和利率水平,央行可以影响经济活动规模和速度,实现经济增长目标。
适度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可以约束过快的投资扩张和通胀压力,避免资源过热和经济泡沫出现。
三、货币政策的工具央行在执行货币政策时会运用多种工具来实现调控目标。
常见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1. 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是央行规定商业银行必须按照一定比例存放在央行的存款。
通过提高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央行可以影响商业银行借贷能力和货币多寡。
2. 利率调整利率是央行直接影响市场利率的主要手段之一。
央行可以通过改变存款利率、贷款利率以及逆回购、再贴现等操作来调整市场利率,从而影响市场上资金供求关系。
货币政策:央行的调控工具
货币政策:央行的调控工具一、引言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供应量和货币信贷总量进行调控,以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一种经济政策。
央行作为每个国家的最高货币管理机构,发挥着货币政策制定和执行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重点围绕央行的调控工具展开讨论。
二、央行的调控工具1. 利率政策利率政策是央行调控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央行通过改变基准利率、再贴现利率等来影响市场利率水平,从而调控货币供需关系。
一般情况下,央行通过调整利率来控制货币流通量,进而影响通货膨胀水平和经济增长速度。
2. 公开市场操作公开市场操作是央行通过购买和售出国库券等政府债券来影响货币市场,以达到调控货币供应量的目的。
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央行可以增加或减少市场上的流动性,进而影响市场利率和货币供求关系。
3. 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是央行规定商业银行必须以一定比例的存款准备金存放在央行的一种政策工具。
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央行可以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和存款规模,进而调控货币供应总量。
三、央行调控工具的作用央行通过上述调控工具可以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控制通货膨胀水平: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央行可以有效控制通货膨胀水平,维护货币稳定价值。
促进经济增长:适当的货币政策可以刺激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增长,保持经济稳定。
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央行通过调控工具可以避免金融风险的发生,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四、结语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央行的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央行的调控工具是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有效手段,只有科学合理地运用这些工具,央行才能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维护金融稳定。
货币政策的正确执行,将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以上便是关于“货币政策:央行的调控工具”的相关讨论,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启发和帮助。
感谢阅读。
货币政策:央行的调控工具
货币政策:央行的调控工具货币政策是指央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等手段来影响经济运行的一种宏观经济调控工具。
央行作为国家的货币当局,负责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以维护经济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
本文将介绍央行在货币政策中所使用的调控工具,并分析其对经济的影响。
货币供应量调控货币供应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央行向市场注入的货币总量。
央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来影响市场上的流动性和信贷条件,从而对经济产生影响。
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是央行规定商业银行必须按一定比例存放在央行的存款。
央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控制商业银行的存贷比例,从而影响银行信贷能力和货币供应量。
当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需要将更多资金存放在央行,导致银行的可贷款资金减少,从而抑制了货币供应量的增长。
利率调控央行通过调整利率水平来影响市场上的借贷成本和投资收益率,从而对经济产生影响。
基准利率基准利率是央行向商业银行提供短期资金的利率。
央行通过调整基准利率来影响市场上的整体借贷成本。
当央行降低基准利率时,商业银行借款成本降低,鼓励企业和个人增加借贷活动,促进经济增长。
贷款利率央行还可以通过调整贷款利率来影响商业银行对外放贷的利率水平。
当央行降低贷款利率时,商业银行对外放贷的成本降低,鼓励企业和个人增加借贷活动,促进经济增长。
汇率调控汇率是指一国货币与其他国家货币之间的兑换比例。
央行可以通过调整汇率来影响出口和进口的竞争力,从而对经济产生影响。
固定汇率制央行可以采取固定汇率制来维持国家货币与其他货币之间的固定兑换比例。
央行通过购买和销售外汇来调整市场上的供求关系,以维持汇率的稳定。
固定汇率制可以提供稳定的外汇环境,促进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
浮动汇率制央行也可以采取浮动汇率制,让市场力量决定汇率的波动。
央行通过干预外汇市场来影响汇率的走势,以维护经济稳定。
浮动汇率制可以提供灵活的汇率调整机制,适应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
定向调控工具除了上述常规调控工具外,央行还可以使用一些定向调控工具来针对特定领域或问题进行调控。
经济知识之中央银行的三大工具
经济知识之中央银行的三大工具中央银行在金融生活中起到的作用非常大,它会运用一般性政策工具从总体或全局的角度,对货币和信用进行调节和控制,从而对经济体系产生普遍影响。
这类政策工具主要有三个: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政策和法定准备金率,人们习惯上将其称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
公开市场操作。
公开市场操作是指央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如国债)的活动。
当央行买进有价证券时,向出卖者支付货币,从而增加了流通中的货币量。
反之,则减少货币量。
公开市场业务最大的优点,是央行可以经常运用它,对经济进行微调,操作灵活方便,对经济的震动小。
所以,从20世纪50年代起,美联储90%的货币吞吐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进行,德、法等国也大量采用公开市场业务调节货币供应量。
我们分析一下这种政策工具的使用价值。
一般来说,当经济繁荣、过多的货币追逐有限商品的时候,中央银行通过卖出有价证券以减少商业银行的准备金,进而迫使商业银行减少或收回贷款,最终达到回笼货币的目的。
反之,当经济萧条、市场资金匮乏时,中央银行公开买进证券,从而使金融市场货币供给充足。
在当代开放经济条件下,随着资本流动的增加和外汇市场的扩展,中央银行的外汇市场操作、干预外汇市场的行为也会影响到货币数量和供给,因此,公开市场业务包括中央银行的外汇市场操作。
但公开市场操作有效地发挥作用,需要一些重要的前提,比如央行要有雄厚的实力、利率要实行市场化、国内金融市场发达、可供操作的证券种类齐全等。
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政策主要指货币当局变动自己对商业银行所持票据再贴现的贴现率,影响贴现贷款数量和市场利率,从而对货币供应产生影响以实现货币政策预期目标;现在已扩及对商业银行各种信用支持的利率。
如果您持有还没到期的票据,但又急着用钱,就可以把票据转让给商业银行获得现款,代价是贴付一定利息,这就叫贴现。
可商业银行也有周转不开的时候,它也可以把手中未到期的票据暂时“卖”给中央银行,这就叫再贴现。
央行货币政策工具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1、公开市场业务在多数发达国家,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中央银行与指定交易商进行有价证券和外汇交易,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
中国公开市场操作包括人民币操作和外汇操作两部分。
外汇公开市场操作1994年3月启动,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1998年5月26日恢复交易,规模逐步扩大。
1999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已成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重要工具,对于调控货币供应量、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从1998年开始建立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制度,选择了一批能够承担大额债券交易的商业银行作为公开市场业务的交易对象,目前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共包括40家商业银行。
这些交易商可以运用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等作为交易工具与中国人民银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
从交易品种看,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债券交易主要包括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
其中回购交易分为正回购和逆回购两种,正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卖出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买回有价证券的交易行为,正回购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正回购到期则为央行向市场投放流动性的操作;逆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购买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将有价证券卖给一级交易商的交易行为,逆回购为央行向市场上投放流动性的操作,逆回购到期则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
现券交易分为现券买断和现券卖断两种,前者为央行直接从二级市场买入债券,一次性地投放基础货币;后者为央行直接卖出持有债券,一次性地回笼基础货币。
中央银行票据即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券,央行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可以回笼基础货币,央行票据到期则体现为投放基础货币。
2、存款准备金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信实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中国投资银行、中国民生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由各总行统一存入人民银行总行。
货币政策的实施工具
货币政策的实施工具货币政策是一国央行用来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
它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影响经济的总需求和总供给,从而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货币政策的实施工具是指央行用来执行货币政策的具体手段和方法。
这些工具可以分为直接工具和间接工具两大类。
一、直接工具1. 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是央行规定商业银行必须按一定比例存放于央行的存款,它是央行通过调整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来影响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方式。
当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需要将更多的资金存入央行,从而减少了银行体系内的货币供应量,进而抑制了通货膨胀。
2. 利率利率是货币政策中的核心变量之一。
央行可以通过改变短期货币市场利率、长期市场利率或贷款利率来影响经济体系中的资金成本和融资成本,从而刺激或抑制经济活动。
如果央行认为经济过热,通货膨胀压力上升,它可以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货膨胀;相反,如果经济衰退,央行可以降低利率以刺激经济活动。
3. 正回购和逆回购正回购和逆回购是央行与金融机构之间进行的一种短期资金交易。
央行通过卖出(或买入)国债和其他政府证券,以调节市场上的流动性状况。
当央行购买债券,即进行逆回购操作时,会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刺激经济;相反,当央行出售债券,即进行正回购操作时,会提取市场上的流动性,抑制经济。
4. 汇率汇率是一国货币与其他国家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央行通过干预汇率市场,调整汇率水平来影响经济。
如果央行认为本国货币过强,会采取措施抑制其升值;反之,央行会采取措施支持本国货币的升值。
通过调整汇率,央行可以对外贸易、外资流入和经济增长产生直接影响。
二、间接工具1. 开放市场操作开放市场操作是指央行通过购买和销售政府债券或其他金融资产,来调整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影响货币供求关系。
央行购买债券时,增加了银行体系内的基础货币供应量,从而刺激经济;相反,央行出售债券时,减少了基础货币供应量,抑制了经济。
2. 定向降准和定向借贷定向降准和定向借贷是央行对特定领域或特定银行机构实施差别化的存款准备金率和贷款政策。
央行七种货币政策工具
央行七种货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在多数发达国家,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
中国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主要包括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
根据货币调控的需要,2013年央行在公开市场创设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以在银行体系流动性出现临时性波动时相机使用。
存款准备金:该制度的初始作用是保证存款的支付和清算,之后才逐渐演变成为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在中国顺差高企时期,央行频繁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回收过多的流动性。
中央银行贷款: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贷款,简称再贷款,是中央银行调控基础货币的渠道之一。
中央银行通过适时调整再贷款的总量及利率,吞吐基础货币,促进实现货币信贷总量调控目标,合理引导资金流向和信贷投向。
利率政策:货币政策的价格工具。
通过调整法定利率的升降来引导相应的经济、金融活动。
利率市场化一直是中国央行近年来推动的主要金融改革举措。
SLF:2013年初创设常备借贷便利(StandingLendingFacility)。
该工具是正常的流动性供给渠道,主要功能是满足金融机构期限较长的大额流动性需求。
对象主要为政策性银行和全国性商业银行。
期限为1-3个月。
利率水平根据货币政策调控、引导市场利率的需要等综合确定。
SLF以抵押方式发放,合格抵押品包括高信用评级的债券类资产及优质信贷资产等。
MLF:2014年9月创设中期借贷便利(Medium-term Lending Facility)。
是中央银行提供中期基础货币的货币政策工具。
采取质押方式发放,金融机构提供国债、央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高等级信用债等优质债券作为合格质押品。
PLS:2014年4月创设抵押补充贷款(Pledged Supplemental Lending,PSL)为开发性金融支持棚改提供长期稳定、成本适当的资金来源。
货币政策的工具与目标
货币政策的工具与目标货币政策是国家央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发展和稳定的一种宏观经济政策。
在实施货币政策过程中,央行使用了多种工具来实现特定的目标。
本文将探讨货币政策的工具和目标,并分析它们对经济的影响。
一、货币政策工具1. 利率工具利率是货币政策的核心工具之一。
央行可以通过调整短期利率(如存款利率、贷款利率)和长期利率(如国债利率)来影响市场利率的水平。
通过降低利率,央行可以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相反,央行也可以通过提高利率来抑制通胀和过热经济。
2. 公开市场操作公开市场操作是央行通过买卖国债等金融工具来调整货币市场的流动性。
央行购买国债可以增加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刺激经济增长;反之,央行出售国债可以减少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抑制通胀。
3. 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是央行规定商业银行必须持有一定比例的存款作为准备金。
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央行可以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能力和货币创造能力,进而影响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
4. 直接干预汇率央行可以通过直接干预外汇市场来影响国家货币的汇率。
央行可以出售或购买外汇资产来调整汇率的走势,以保持汇率的稳定性,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
二、货币政策目标1. 保持物价稳定保持物价稳定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之一。
通胀率过高会导致货币贬值和购买力下降,对经济造成不利影响。
央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来控制通胀率,保持物价的稳定。
2. 维护金融稳定货币政策还致力于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
金融危机和金融市场波动会对经济产生巨大冲击。
央行通过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如调整利率和流动性等,来预防金融风险和维护金融稳定。
3. 促进经济增长货币政策也旨在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增长。
央行通过降低利率、提供流动性等方式,鼓励企业增加投资,刺激消费需求,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4. 就业与收入增长货币政策的目标还包括促进就业和增加居民收入。
通过刺激经济增长和提高投资水平,央行希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央行货币政策工具一、简要介绍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作,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活动,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最终影响国民经济宏观经济指标。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conduction mechanism of monetary policy) 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指中央银行所采用的、对整个金融系统的货币信用扩张与紧缩产生全面性或一般性影响的手段,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①存款准备金制度②再贴现政策③公开市场业务被称为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
主要是从总量上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进行调节。
选择工具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信贷或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而采用的工具,以某些个别商业银行的资产运用与负债经营活动或整个商业银行资产运用也负债经营活动为对象,侧重于对银行业务活动质的方面进行控制,是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必要补充,常见的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①费者信用控制②证券市场信用控制;③不动产信用控制;④优惠利率;⑤特种存款补充工具其它政策工具,除以上常规性、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外,中央银行有时还运用一些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对信用进行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
包括:①信用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依法对商业银行创造信用的业务进行直接干预而采取的各种措施,主要有信用分配、直接干预、流动性比率、利率限制、特种贷款;②用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凭借其在金融体制中的特殊地位,通过与金融机构之间的磋商、宣传等,指导其信用活动,以控制信用,其方式主要有窗口指导、道义劝告。
新工具2013年11月6日,我国央行网站新增“常备借贷便利(SLF)”栏目,标志着这一新的货币政策工具的正式使用。
央行于2013年初创设这一工具。
常备借贷便利,在各国名称各异,如美联储的贴现窗口、欧央行的边际贷款便利、英格兰银行的操作性常备便利、日本银行的补充贷款便利、加拿大央行的常备流动性便利)等。
所谓常备借贷便利就是商业银行或金融机构根据自身的流动性需求,通过资产抵押的方式向中央银行申请授信额度的一种更加直接的融资方式。
由于常备借贷便利提供的是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一对一”的模式,因此,这种货币操作方式更像是定制化融资和结构化融资。
常备借贷便利的主要特点:一是由金融机构主动发起,金融机构可根据自身流动性需求申请常备借贷便利;二是常备借贷便利是中央银行与金融机构“一对一”交易,针对性强。
三是常备借贷便利的交易对手覆盖面广,通常覆盖存款金融机构。
二、具体描述(一)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存款准备金通常分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其中法定存款准备金是按央行的比例存放,超额存款准备金是金融机构除法定存款准备金以外在央行任意比例存放的资金。
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真实效用体现在它对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对货币乘数的调节。
由于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与中央银行投放的基础货币量存在着乘数关系,而乘数的大小则与存款准备金率成反比。
因此,若中央银行采取紧缩政策,可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而限制了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降低了货币乘数,最终起到收缩货币量和信贷量的效果,反之亦然。
式中Rd 、Re 、Rc 分别代表法定准备金率、超额准备率和现金在存款中的比率。
而货币(政策)乘数的基本计算公式是:货币供给/基础货币。
货币供给等于通货(即流通中的现金)和活期存款的总和;而基础货币等于通货和准备金的总和。
1C d c e r k r r r +=++缺点:作用猛烈,不宜经常使用,2011年以来,央行以每月一次的频率,连续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中国的存款准备金率一直以来与其他国家相比偏高,降息与降准的区别降准,意在通过释放更多的资金供给,调节供需间的平衡,从而降低利率,最终促使资金需求的上升,而这些资金需求,使用的增长,相继促进经济的发展。
央行降准是为了释放银行业的流动性,让市场上的钱多一些,降息是降低银行的贷款利率,没有增加市场资金量,但可以改变资金的投向。
其主要是为了鼓励企业的投资行为,但不一定代表货币流通量就会因此增加。
降息主要有两个作用:1、通过降低央行存款回报,让钱进入银行之外的市场,提高交易活跃度;2、可以降低贷款的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降准有利于商业银行,银行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受益:第一、银行可以释放这笔资金,把资金用于投资收益率较高的资产,如贷款或债券,获得贷款收益,增加银行净利润。
第二、通过降准与货币乘数,降低资金成本,提高银行盈利。
降准对股市、楼市、银行均是好消息,但是,从资金流动性特点分析,资金会首先涌入金融银行,冲进股市,资金流动性特点决定了最后才可能会到达实体经济,对于银行,降准最大利好在于可贷款规模。
央行降准是为了释放银行业的流动性,让市场上的钱多一些,降息是降低银行的贷款利率,没有增加市场资金量,但可以改变资金的投向。
其主要是为了鼓励企业的投资行为降息就是银行利率调整,银行降息时,储户把资金存入银行的收益减少,降息会促储户把资金从银行取出消费,存款变为投资或消费。
降息分为两种,第一,降低存款利率。
第二,降低贷款利率。
利率也分为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一般来说是指短期利率。
降低银行贷款利率,主要是鼓励企业投资,也有利于个人按揭贷款,比如每月按揭贷款利率降低了,还款人每月还款数量相应减少了,减轻贷款人还款压力。
所以简单的来讲,降准是投放流通货币,降息是鼓励投资。
降息对资本市场影响是积极的。
降息会给股票市场带来更多资金,有利于股价上涨。
降息推动企业追加投资扩大生产,降息减少企业财务费用,促使个人贷款者按揭贷款,鼓励消费者(二)再贴现再贴现是指金融机构为了取得资金,将未到期的已贴现商业汇票再以贴现方式向中央银行转让的票据行为,再贴现政策的调整不仅可以影响到市场中货币的数量,更重要的是再贴现利率的调整会影响市场的利率水平,从而对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能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和超额准备,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融资决策,使其改变放款和投资活动。
能产生告示效果,通常能表明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向,从而影响到商业银行及社会公众的预期。
能决定何种票据具有再贴现资格,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投向。
局限:从控制货币供应量来看,再贴现政策并不是一个理想的控制工具。
首先,中央银行处于被动地位。
商业银行是否愿意到中央银行申请贴现,或者贴现多少,决定于商业银行,如果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其他途径筹措资金,而不依赖于再贴现,则中央银行就不能有效地控制货币供应量。
其次,增加对中央银行的压力。
如商业银行依赖于中央银行再贴现,这就增加了对中央银行的压力,从而削弱控制货币供应量的能力。
再次,再贴现率高低有一定限度,而在经济繁荣或经济萧条时期,再贴现率无论高低,都无法限制或阻止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再贴现或借款,这也使中央银行难以有效地控制货币供应量。
从对利率的影响看,调整再贴现利率,通常不能改变利率的结构,只能影响利率水平。
即使影响利率水平,也必须具备两个假定条件:一是中央银行能随时准备按其规定的再贴现率自由地提供贷款,以此来调整对商业银行的放款量;二是商业银行为了尽可能地增加利润,愿意从中央银行借款。
当市场利率高于再贴利率,而利差足以弥补承担的风险和放款管理费用时,商业银行就向中央银行借款然后再放出去:当市场利率高于再贴现率的利差,不足以弥补上述费用时,商业银行就从市场上收回放款,并偿还其向中央银行的借款,也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才能支配市场利率。
然而,实际情况往往并非完全如此。
相对于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政策的效果更难于控制,而且由于再贴现利率不能经常变动,所以缺乏一定的弹性。
就其弹性而言,再贴现政策是缺乏弹性的,一方面,再贴现率的随时调整,通常会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性波动,这会使企业或商业银行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再贴现率不随时调整,又不宜于中央银行灵活地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因此,再贴现政策的弹性是很小的。
(三)公开市场操作:从交易品种看,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债券交易主要包括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三种。
回购交易分为正回购和逆回购两种,正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卖出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买回有价证券的交易行为,正回购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正回购到期则为央行向市场投放流动性的操作;逆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购买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将有价证券卖给一级交易商的交易行为,逆回购为央行向市场上投放流动性的操作,逆回购到期则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
一言以蔽之,逆回购就是央行主动借钱给银行;正回购则是央行把钱从银行那里抽走。
央行今年迄今额逆回购,7天用的频率最高,但是14天的规模最大。
现券交易分为现券买断和现券卖断两种,前者为央行直接从二级市场买入债券,一次性地投放基础货币;后者为央行直接卖出持有债券,一次性地回笼基础货币。
中央银行票据(Central Bank Bill)是中央银行为调节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而向商业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务凭证,其实质是中央银行债券,之所以叫“中央银行票据”,是为了突出其短期性特点(从已发行的央行票据来看,期限最短的3个月,最长的也只有3年),其发行的对象是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作用主要是为市场提供基准利率,以及推动货币市场的发展。
中央银行票据即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券,央行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可以回笼基础货币,央行票据到期则体现为投放基础货币。
在公开市场的操作品种中,值得一提的是中央银行票据,它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券,发行对象为商业银行等一级交易商。
央行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可以回笼基础货币,央行票据到期则是投放基础货币。
央行票据可以视为我国(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一项货币政策创新。
其优势在于,在短期国债市场不发达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对商业银行进行短期流动性管理,增强货币政策间接调控的有效性优点:利用公开市场业务可以进行货币政策的微调公开市场业务具有灵活性,中央银行可以用它进行经常的、连续的、日常的货币政策操作,迅速调转方向的操作都是完全可行的利用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具有主动性缺点:需要以发达的金融市场作背景,如果市场发育程度不够,交易工具太少,则会制约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效果;必须有其他货币政策工具配合创新货币政策工具背景:为应对近年来银行体系短期流动性供求的波动性加大以及由此带来的市场短期资金缺口问题,中国人民银行于2013 年年初创设了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和常备借贷便利,在银行体系流动性出现临时性波动时相机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