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2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七 古诗鉴赏 考点一 形象类鉴赏强化训练

合集下载

2016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六古(精)

2016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六古(精)

物形象的特点,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并
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三、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 事物来表达感情,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也是景物形象。诗中 的描写主要有季节、时令、地域等景物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 别等场面描写,以及色彩描写等。古代诗歌常见意象有冰雪、杨柳、 芳草、芭蕉、梧桐、梅花、松柏、杜鹃、猿啼、流水、明月、蝉等。
四、思想、感情题技法解密 (一)把握关键词理解作者情感。 显性关键词是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如包含“愁”“怨”“愤 ”“恨” “忧”“凄”“喜”“乐”“思”“怜”“泪”“闲”“怆”“怅”等字眼的词语 ,这些词语多为动词或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 向和基调,这种语言叫“情语”,是需要在第一时间内予以关注的。 隐性关键词在传达情感、意图时较为含蓄、间接,但至关重要。描摹景、物、 事、人等要素的词语一般是隐性关键词,它们虽然不是诗眼,但能暗示作者的思想 感情,这种语言叫“景物语”。另有一些典故语,需要挖掘典故之本义,探寻作者之 用意;含有表达技巧的语言(如拟人、比喻、双关、反语、借代等),需要还原其基
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就是针对“记叙”“描写”“议 论”“抒情”进行鉴赏。要特别关注描写这种表达方式,它包括“ 白描”“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二、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个大命题,只要是诗歌为更好地表现主 旨而采用的艺术手法,都可归为这一范畴,包括衬托、象征、 比兴、渲染、烘托、用典,也包括以小见大、卒章显志、以景 结情、欲扬先抑等。
2.看字词是否表情。所谓“表情”就是要分析词语所传达出来的情 感意愿。诗歌语言既注重生动形象、凝练传神,更注重借助动词、副词 来表情达意。要善于结合全诗来揣摩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意愿。 3.看字词是否造境。所谓“造境”就是利用词语的凝练与含蓄来营 造诗歌的意境。古人写诗很讲究意境,而词的妙用就能给全诗创造美好 的意境。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古意[唐]李颀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杀人莫敢前,须如蝟毛①磔②。

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得归。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注:①蝟毛,即猬毛,比喻胡须稠密。

②磔,zhé,张开。

(1)“事长征”的意思是________,交代了“男儿”________的身份。

(2)诗歌运用多种手法刻画“男儿”形象,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菩萨蛮·宿水口南宋·洪瑹断虹远饮横江水,万山紫翠斜阳里。

系马短亭西,丹枫明酒旗。

浮生常客路,事逐孤鸿去。

又是月黄昏,寒灯人闭门。

(1)古典诗歌描写景物时常“以画入诗”,简析词的上阕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2)词的下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同,完成各题。

水龙吟·夜闻海涛声张惠言梦魂快趁天风,琅然飞上三山顶。

何人唤起,鱼龙叫破,一泓杯影。

玉府清虚,琼楼寂历.高寒谁省?倩浮搓万里,寻侬归路,波声壮侵山枕。

便有成连①佳趣;理瑶丝、写他清冷。

夜长无奈,愁深梦浅,不堪重听。

料得明朝,山头应见,雪昏云醒。

待扶桑净洗,冲融②立马,看风帆稳。

【注释】①成连:春秋时代的著名琴师。

传说伯牙从成连学琴,成连带伯牙至东海蓬莱山。

使伯牙闻海水激荡、林鸟悲鸣,最终令伯牙琴艺大进,成为天下妙手。

②冲融:从容。

(1)词中“玉府清虚,琼楼寂历,高寒谁省?”表达了词人内心的________之情。

“省”在这里的意思是________(2)请分析说明下阕中词人情感变化的情况。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庭芳(注)苏轼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

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高考语文总复习(人教版)专题通关练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2-2-2含解析

高考语文总复习(人教版)专题通关练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2-2-2含解析

2-2-2[鉴赏诗歌的语言]一、对点练1.(2016·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裴秀才迪小台[唐]王维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

答:【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重点考查炼字。

解答本题,要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句意,把握“望”“空”的基本义和语境义,联系语境分析比较其表达效果,明确用哪个更好。

作答时,要先明确用哪个更好,然后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望”: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

或“空”:①营造空旷的意境;②流露出超然心态。

2.(2015·广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早过大通驿①查慎行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

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

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②。

【注】①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

②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

(1)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

答:(2)诗题的“过”字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解析】(1)鉴赏诗歌中的关键词,首先要明确词义,然后结合诗句分析它的表达效果。

本题中的“软”既可以看作形容词,形容风很软,也可以看作动词,微风吹拂,使江水变得绵软,这是一语双关的用法。

答题时,理解“软”字的意思,并指出手法,再指出其表达效果,然后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回答本题首先明确“过”的词义,“过”有经过,路过的意思。

诗题中的“过”字在文中主要体现在时间、地点与景物的变化上。

答题时抓住“遥辨市”“忽移湾”“一江水”“九子山”等表示移步换景的词语来回答。

【答案】(1)“软”可形容风,即微风吹拂,给人以软绵绵的感受;又可形容江水,即微风吹拂,江面微波荡漾,江水像绸缎一样波动铺展开来。

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2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七古(精)

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2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七古(精)

三、常见人物艺术形象 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 慷慨愤世,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等。 四、分析事物形象三注意 1.注意筛选、提炼表现事物特征的词语 抓住对事物形象进行描摹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进行分析,把握事物形象特点。如典型例题三中诗 歌第三句中的“白”就是形容色彩的,第四句中的动词“流”就是描摹动作的。 2.注意理清体现诗人的情感、品质的词句 凡是含有物象的古诗,要么是托物言志,要么是借物喻人。抓住体现诗人情感、处境的词句,就能理 清物象有可能蕴含的“志”。这是因为同一个物象,在不同诗句中可能有不同的意蕴。比如,“夕阳”在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中被诗人用以抒发迟暮悲怀,而在“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中则表现了 诗人的昂扬之气。
3.依据模板 构思答案 答案分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这一 点根据试题要求确定有无)。 4.组织语言 做出答案 幽静。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 氛。
描绘图景+点出氛围。
现场答案 答案一:幽静僻远,由莓苔、白 云、春草等词语可以看出。 答案二: “莓苔见履痕”一句可
1.明确考点 辨别要求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中的“事物形象”的能力。题目要求写出“烟”的特点,并说出诗人是如何描 写的。解答这类试题,首先要概括出诗中描绘的主要物象;其次要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关注描 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分析其内在神韵;第三要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托之 情。
点石成金 该答案写出了环境的特点,但是没有 具体的分析,只是罗列了一些词语, 答案构成不完整。得 2 分。

高考语文总复习(人教版)专题通关练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2-2-4含解析

高考语文总复习(人教版)专题通关练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2-2-4含解析

2-2-4[鉴赏古代诗歌的情感]一、对点练1.(2016·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八声甘州辛弃疾夜读《李广传》,不能寐。

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

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

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

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

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

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

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①晁楚老、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

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

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此处化用杜诗。

下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解析】本题考查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解题时,应先通读文本,理解大意。

下片首先用杜甫《曲江三章》诗意,而又不尽相同。

作者摘取杜诗而冠以“谁向”,表示自己不想闲话桑麻,了此余生。

“要”字表明愿意追随李广,罢居而不忘骑射,关心国事。

李广后来又被起用,为“右北平太守”,“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

至于自己呢,则绝不违背坚决抗战的初衷与朝廷中苟安之辈同流合污。

“看”字亦含自明心迹之意。

接着两句借古述今,汉代重视边防,多少人因边功而取得功名,但却还有像李广这样敌人闻而丧胆的“健者”被等闲视之,不得封侯。

回顾自己少年时曾参加农民起义军抗击金兵,但南归以后,虽力主抗战,却被排斥而长期退隐。

那么,自己与李广同一遭遇也就不足为奇了。

“甚”即“为甚”之意,是以设问加强感慨,也在为自己的身世隐隐叹息。

最后暗用苏轼诗意,点出咏史旨意。

然后概括整合,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化用杜诗,回应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友的高风;借李广自比,表达了对南宋当局的不满;结句融情于景,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2.(江西高考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①(其二)苏轼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②。

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与积累 题七 古诗词赏析

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与积累 题七 古诗词赏析

备考·指南
【备考指导】 古诗词鉴赏的材料多来自于教材的教读篇目,复习时有明确的抓手。 其一,注重系统复习,做好知识储备。对课内诗词的复习要通盘考虑,特别要 重视对诗词名句的理解与赏析。在此基础上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类。如对写作背景、 常用典故、文化习俗、风格流派、思想内容、常用的表达技巧、诗歌篇章结构以 及语言特点等进行梳理,为答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二,注意解题技巧的训练。 其解题技巧,概括的说就是:了解背景细思忖,联想想象创意境。赏析韵律品 语言,把握题旨悟诗情。
(宋)张孝祥① 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②声里绣旗红。澹③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 【注】①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 于湖居士,著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此词调 名下,乾道本《于湖先生长短句》有小题“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②鞘(shāo):鞭鞘,拴在鞭 子头上的细皮条等。③澹(dàn):恬静安然的样子。 6.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写边塞平原辽阔之景,还表明了此人对收复中原的信心。 B.上阕前两句描写了晴空万里、水天相接、鞭声响亮、红旗耀眼的景象。 C.“澹烟衰草有无中”不仅描写了极目远望之景,还表明了词人对收复中原的信心。 D.词的下阙抒写了北望中原之无限感慨感慨以及举杯消愁愁更愁之悲凉心绪。 7.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向是( ) A.词的上阕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等角度写景,时节鲜明,色彩明丽。 B.“一尊浊酒戍楼东”一句在下阙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C.词的下阙抒发感慨,俨然可见一位爱国志士的形象。 D.这首词气势雄健,意蕴深厚,体现了豪放之词风。 【答案】6.C 7.A
PK中考【语文】
第二 部分
古诗词阅读与积累
专题七:古诗词赏析

新教材2024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第二板块古代诗歌鉴赏专题七鉴赏诗歌的意象意境

新教材2024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第二板块古代诗歌鉴赏专题七鉴赏诗歌的意象意境

专题七鉴赏诗歌的意象、意境——辨境、识境,学会答题第一节考题回顾练——二轮复习,定向为要[2023·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湖上晚归林逋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

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

16.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答:第二节专题纠错练——专项补弱,突破重点【考情调研】①意象,高考主要考查考生对意象的识别、意象特点的概括、意象蕴含的思想情感的分析等。

②意境,高考主要考查考生对意境特点的概括、意境蕴含的思想情感的分析,营造意境运用的艺术手法的分析等。

易错角度1 断章取义,摘句赏诗失误诊断:对诗歌的内容缺少整体把握,只注意到最为熟悉或典型的物象或情感面,只注意到个别的字眼或句子,便抛开其余而大加发挥。

示例分析: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对这首诗,有人只抓住诗中“残阳、瑟瑟、弯月”几个物象,便以为全诗的基调是伤感凄凉的,却忽视了“铺”的平缓柔和,以及江面在残阳照射下细波粼粼、光色变化的景象,忽视了关于“露”和“月”的描容绘形,故而全诗和谐宁静的意境和作者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也便无从把握。

解决途径:鉴赏时,应该着眼全诗,从作者生平、时代特点、作者情感等方面知人论世,既要着眼重点句子,懂得其妙,又要通读全篇,了解内容。

避免就句解句,断章取义。

2016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考点讲解

2016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考点讲解

2016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考点讲解[考点讲析]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这是中学语文教学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

(张伟明语)自1994年起,考查诗歌鉴赏。

起初只考一首古代诗歌鉴赏,3分,后来又增加现代诗歌鉴赏,题量也从一题增至三题,9分。

2002年,2003年,只考古诗鉴赏,题型也由选择题改为简答题,6分。

主观性命题是考虑到鉴赏问题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使是同一首作品,由于阅历不同、感受能力差异等因素,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完全一致的理解(张伟明语)。

命题形式不断变化,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要求逐步提高,试题难度逐步加大。

古代诗歌鉴赏要求考生依据试题鉴赏作品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其思想内容,从近两年来看,重点考查了作品的语言,尤其是作者炼字炼句的着力点。

要读懂并且会鉴赏古代诗歌,首先要抓标题,了解写作重点,春夜洛城闻笛交代了时间、地点、事情;其次要抓形象,以理解作品的内容自然形象还是人物形象,自然形象常常是为了表现人物形象,谁在吹笛,谁在闻笛,何人看似设问,其实是融入了诗人自己;再次,还要寻求中心词句,以把握作品思想内容的核心,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闻玉笛之声,闻折柳之音,起故园之情。

另外,还要积累一些古代诗歌的知识,适当注意答题的方法。

关于古代诗歌方面的知识1、思想内容诗歌中的形象和意象,是作者精选出来的素材,具有典型性和暗示性,易引起读者的联想。

它们是诗人情意的载体,是其情感的物化。

意境是沟通作者思想情感与鉴赏者思想情感的桥梁,作品形象鲜明,情景交融,就易使鉴赏者如身临其境,产生共鸣。

领会诗歌的意境,要以语言为媒介,发挥想象和联想,进入作者创设的境界中去。

把握意象,深入意境,有助于深刻体会诗歌的主旨。

对诗歌主旨把握的正误浅深,不仅在于是否读懂,还在于能否在广义语境中充分挖掘。

应充分利用诗题中的关键字眼或小序的提示,联系诗人的际遇、补充的注释及有关的时代背景等等,综合驾驭,忌讳割裂时代,架空分析,人为拔高。

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课件 练习):专题七古诗鉴赏ppt (1)

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课件 练习):专题七古诗鉴赏ppt (1)

斜阳依旧出现在西方的天空上。在“哀”的暮春景色中,词人抒发的是一种“哀”
3.依据模板 4.组织语言
构思答案 做出答案
答案分析:作用是……,通过诗歌的……可以看出。
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 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该答案写出了本诗描写的特点,
是分析不全面,扣 1 分。得 4 分
1.明确考点
辨别要求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的能力。题目要求写出与《白雪歌送武 进行分析;最后还要写出这种表达方式的效果 (本题未做要求)。 2.研读文本 细致分析
描写角度的不同。要解答好这类试题首先要熟悉诗歌的表达方式有哪些,各有什么
②寓情于景:情傍景生,景依情活,句句写景,句句抒情,情蕴于景,情景融
④情景交融:诗人的感情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具体可感,一切景语皆情
3.表现手法 (1)视角变化:从不同角度描写,描写的景物更加全面。 (2)托物言志(象征):诗歌含蓄,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4)用典 ②引用或化用:加深诗词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5)渲染: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以突出形象。 (7)正衬:烘云托月,突出主体事物。
(3)抑扬: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情感表达
①用事(借古讽今、借古抒怀):表达对现实生活中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
(6)对比(对照):主要是增强语言的鲜明性和战斗性。鲜明地表达作者的立场、
(8)反衬:突出所描述事物的特点,或是为了强调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9)起兴:以物起兴或以物为喻,更显形象具体。 (11)重章叠句:具有音乐美,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13)双关: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获得双重意义,使语言更加含蓄、风趣。

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课件 练习):专题七古诗鉴赏ppt (3)

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课件 练习):专题七古诗鉴赏ppt (3)

1.明确考点
辨别要求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中的“景物形象”的能力。要求简要说明诗人眼中常山
只有储备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及其作用才能解答好此类试题。首先,抓住诗中的主
关键字词入手把每个意象综合起来提炼意境的特点。第三,进行必要的联想、想象
所构成的意境带给我们的感受。第四,选择准确的词语概括。例如幽深僻远、清幽
步步为营· 强化训练
适考素能特训
大二轮 ·语文
4.组织语言
做出答案
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 至清至廉的形象。
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
特点定性+表达手法+结合诗句对特点的具体分析+综合分析。
12
偏僻入里· 解构典题
点石成金
该答案的第一个要点概括不准确, 扣
解说不准,比喻的修辞是在写“烟 1 分。可得 2 分。
色,而“流”字才是写“烟”的动
该答案第一问答非所问,没有写出
洁白, 像流水一样漂到野寺前 的具体特点,只是对三、四句进行
最多得 1 分,第二个要点不全,也 可得 2 分。
“烟”的第二个特点进行解说,扣
17
8
偏僻入里· 解构典题
步步为营· 强化训练
适考素能特训
大二轮 ·语文
现场答案 答案一:幽静僻远,由莓苔、白 云、春草等词语可以看出。 答案二: “莓苔见履痕”一句可
点石பைடு நூலகம்金
该答案写出了环境的特点,但是 答案构成不完整。得 2 分。
具体的分析,只是罗列了一些词
见环境的清幽;白云依渚, 春草 该答案写出了环境的特点,但是 闭门可见其环境的闲适, 写出了 不突出,分析欠缺。得 3 分。 一个隐者居住环境的清幽闲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象类鉴赏
1.[2015·泰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回答问题。

春日闲居
徐熥
草阁春方暮,柽①阴日未斜。

蜗涎分断壁,莺语共邻家。

曲坞藏修竹,轻云覆落花。

卑栖②有至性,长此卧烟霞③。

[注] ①柽(chēnɡ):即柳树。

②卑栖:居于低下的地位。

③烟霞:山水胜境。

★(景物形象)
(1)第二联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诗人是如何写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蜗牛爬过的断壁上,留下银白色的蜗涎,深黑的墙壁被一分为二。

院内院外,一片莺啼之声。

这是一幅美妙静谧的山村暮景图。

此联使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先写“蜗涎”之静,后写“莺语”之动,以静显动,以动衬静。

(2)尾联用“卑栖”“至性”“长此卧烟霞”等表达了诗人甘于淡泊、出尘拔俗的志趣和愿意永远过悠闲自在的隐居生活的感情。

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鉴赏古诗词的景物形象与表达技巧。

概括景物形象时一定要运用“时间+地域+具体景物”的格式。

需要注意的是该题的答题区间是三、四句。

而对表达技巧的分析则不仅要指出具体的表达技巧,还要结合诗句对此进行简要的分析。

(2)本题考查的是品味古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对思想感情的把握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诗句来品味。

对该诗尾联所蕴含的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可以通过“卑栖”“至性”“长此卧烟霞”来品味。

2.[2015·枣庄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完成(1)~(2)题。

一落索
周邦彦
眉共春山争秀,可怜长皱。

莫将清泪滴花枝,恐花也、如人瘦。

清润玉箫闲久,知音稀有。

欲知日日倚栏愁,但问取、亭前柳。

★(人物形象)
(1)这首词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语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这首词刻画了一位美貌而愁苦的思妇形象。

通过与“春山争秀”的眉峰、“花如人瘦”等写出她的容貌之美;通过娥眉“长皱”“泪滴花枝”“玉箫闲久”“倚栏”“问
取、亭前柳”等表现了她的内心愁怨。

(2)①比喻。

“眉共春山争秀”,以春山比喻女子的眉毛,意为思妇的眉毛比春山还要秀丽,写出女子的貌美。

“恐花也、如人瘦”,以人喻花,亦可想象思妇美貌。

②烘托。

“清润玉箫闲久,知音稀有”,用“玉箫闲久”从侧面烘托少妇情绪低落,满腹愁思。

虽有玉箫,也无心吹奏。

让它闲置已久,因为意中人不在,更吹与谁人听呢?③借物抒情。

“欲知日日倚栏愁,但问取、亭前柳”,借“亭前柳”抒发少妇的离愁。

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人物形象,不是诗人的形象。

通过“眉”“花”等字眼以及下阕的内容,可以判断该人物形象是一位思妇的形象。

通过“眉共春山争秀”“清泪滴花枝”“知音稀有”“日日倚栏愁”等语句可概括出“容貌美”与“内心愁怨”两个特点。

(2)本题考查赏析诗词的语句。

赏析语言首要的是找出词中的表达技巧,然后结合词句分析表达技巧的效果。

本词运用的表达技巧有比喻、烘托与借物抒情。

对思妇的外貌描写,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而对思妇的内心感受的描写则采用了烘托与借物抒情的手法。

3.[2015·滨州模拟]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归燕诗①
张九龄
海燕虽微眇②,乘春亦暂来。

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注] ①本诗写于诗人被罢免宰相之后,时朝政大权由李林甫把持。

②眇:小。

★(事物形象)
(1)简要分析诗中的“归燕”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燕子虽然弱小,但对春天有着执着的向往与追求;它为筑巢不辞辛苦,日夜劳作,而且安分守己,不与鹰隼相争。

(2)表达了诗人不辞辛苦、不争名利报效国家的一片忠心,也流露出对遭受权臣排挤的牢骚与不满。

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事物形象“归燕”的把握,不可答成诗人的形象。

首联“海燕虽微眇,乘春亦暂来”表明海燕虽然渺小,但依然乘着春风暂来追逐春天。

颔联和颈联表明燕子为在华堂筑巢不辞辛劳,任劳任怨。

尾联直抒胸臆,表明燕子安分守己,不与鹰隼争斗。

(2)题承第(1)题而来,问的就是诗人借归燕来表达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注解,可知此诗为自喻诗。

那么辛劳筑巢的归燕就是一心为国为民、忠心耿耿报效国家的张九龄,而最后一联即为直抒胸臆,表达自己不与李林甫争权夺利却被罢相的无奈与郁闷。

4.[2015·大连模拟]阅读下面两首“咏竹”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燮
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白居易
(1)为表现“竹”的形象特点,两首诗中分别采用了不同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物形象)
(2)请分别概括两首诗中“竹”的形象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第一首:拟人。

将“竹”人格化,赋予它“咬”的动作及人的情态(坚劲、任尔)。

通过拟人,突出竹的特点。

第二首:对比。

“不用”“不须”“留向”,前两个词所表达的情感倾向和价值观念与后一个词所表达的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竹的特点。

(2)第一首:顽强坚韧,坚定执着。

第二首:卓尔不群,傲视风雪。

解析(1)第一首从“咬定”“坚劲”可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竹当人写。

本诗中也是典型的托物言志的写法。

第二首前两句“不用裁为鸣风管,不须截作钓鱼竿”与后文的“留向纷纷雪里看”形成了对比,突出竹子不需要表现自己,只靠自身的高洁傲岸便可吸引人的眼球。

(2)这两首诗都是托物言志的诗,所以所写之物都具有人的性格。

第一首可以从“咬定”“不放松”“千磨万击还坚劲”等词句中分析出其坚韧、顽强的性格。

第二首可从“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得出千花百草经雪凋零,只有竹依然挺立,可见其卓尔不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