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
高考语文“古诗歌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古诗歌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一) 唐代诗歌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赤壁歌送别李白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①唐突②留馀迹。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注] ①鲸鲵:大鱼名,比喻吞食小国的不义之人。
②唐突:触犯。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句写出了赤壁之战前紧张的氛围,“二龙争战”指曹操和孙刘联军隔江对峙,胜负存亡,即将一战而定。
B.次句紧承首句,直接写出赤壁之战的结果,曹操大军楼船被一扫而空。
“扫”“空”极写周瑜军队势如破竹的战力。
C.第三句直接描写赤壁战场上大火的惨烈,又是对第二句战争结局的原因的解释,“张”“照”表现了曹操军队的气势。
D.第四句看似平淡,但饱含着诗人对儒将周瑜的赞美,表现了周瑜在赤壁战场泰然从容、指挥若定、气定神闲的风度。
解析:选C C项,“表现了曹操军队的气势”不正确,这里是在表现东吴军队的气势。
(2)本诗主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答:参考答案:①怀古之情。
前四句写赤壁之战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对不义战争的否定。
②送别之意。
后四句主要写送别之情。
希望朋友观看到赤壁古战场景象后,向自己写信告知,表达了自己壮心不已的豪情以及对朋友奋发有为的期许。
[白话诗歌]犹如二龙争战以决雌雄,赤壁一战,曹操的楼船被一扫而空。
烈火熊熊焰烟冲天,照耀云海,周瑜于此地大破曹公。
君去大江观看青碧澄明的江水,也会看到当时大战留下的争斗的遗迹。
请您将实地的观感一一写信给我,使我看过信后也大快一下壮心。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归嵩山作王维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紧扣题目中的“归”字,描写诗人归隐出发时的情景和车马的动态,说明诗人心态闲适。
高考语文古诗词(精选135则)
高考语文古诗词(精选135则)高考语文古诗词(精选135则)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考语文古诗词,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考语文古诗词篇1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2.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3.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姜夔《扬州慢》)4.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姜夔《扬州慢》)5.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长亭送别》)6.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子"劝学》7.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8.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荀子"劝学》9.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10.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11.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贾谊《过秦论》)12.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折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高考语文古诗词阅读(含答案)
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专题16 古诗词阅读(讲)高考语文大纲对古诗词阅读的考查要求是:(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级。
考点一:鉴赏古诗词的形象鉴赏诗歌的形象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
诗歌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实物载体。
古代诗歌的形象一般包括三类:人物形象(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景物形象(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事物形象(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形象的鉴赏,侧重于把握形象的特点,感悟形象中所传达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是高考诗歌鉴赏试题中出现频率很高的考点。
而每一种形象的鉴赏都有自己的方法和技巧。
诗歌的形象,主要从三个方面鉴赏:一、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诗歌的人物形象包含两方面内容: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抒情主人公形象。
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如王昌龄《闺怨》春日登楼赏景“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思妇形象。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写一个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满心凄苦愁楚的天涯游子形象。
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白居易《卖炭翁》“两鬓苍苍十指黑”的卖炭翁。
杜甫《蜀相》中“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亮。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风流儒雅、年少英雄的周瑜。
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
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十种形象:①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潇洒、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形象。
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经典]高考语文古诗词阅读(含答案)(50题)
[经典]高考语文古诗词阅读(含答案)(50题)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快阁①黄庭坚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②。
(注)①此诗作于太和知县任上,快阁在太和县东澄江边上②传说阮籍作“青白眼”。
黑色的眼珠在眼眶中间,青眼看人则是表示对人的喜爱或重视、尊重;白眼指露出眼白,表示轻蔑。
③与白鸥盟:语出《列子黄帝》,后以与鸥鸟盟誓表示毫无机心,这里是指无利禄之心。
1.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自称“痴儿”,称处理公事为“了却”,表明诗人对待政务是敷衍之态,已厌烦至极。
B.颈联中“朱弦”指琴;“佳人”,即美人,引申为知音。
即为友人远离,自己已无弹琴的雅致。
C.只因美酒,诗人才“青眼”相看,一个“横”字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神情烘托出来了。
D.尾联既照应了登快阁所见美景,又写出了作者归隐的希冀,表达了对人生忘机的超然洒脱。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C2.这首诗表达的感情:①对公事、官场生活的厌倦;②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热爱;③因世无知己(缺少知音)、怀才不遇而借酒浇愁的苦闷和感慨;④还有辞官还乡、回归自然过那种自由自在生活的愿望的流露。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C.“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神情烘托出来了”是错误的。
“青眼”运用阮籍的典故,表示喜爱或尊重;诗人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所以一个“横”表现出诗人对美酒的喜爱之情。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联诗人自称“痴儿”,并且称处理公事为“了却”,而且作者登上快阁是为了放松心情,所以首联表现出诗人对公事、官场生活的厌倦。
颔联写了诗人登高所见的秋景:千山重叠、无边落木、江水澄澈、夜月清明,表现了诗人对这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颈联写到友人远离,早已没有弄弦吹箫的兴致了,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
高考语文古诗歌阅读理解《书愤》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诗歌阅读理解《书愤》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愤陆游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注】①泽中:陆游所住三山别业,南为鉴湖,北为大泽。
①张巡,安史之乱时,与许远共守睢阳,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坚守数月,城破被害。
《旧唐书·张巡传》:“及城陷,尹子奇谓巡曰:‘闻君每战眦裂,嚼齿皆碎,何至此耶?’巡曰:‘吾欲气吞逆贼,但力不遂耳。
’子奇以大刀剔巡口,视其齿,存者不过三数。
”①上林苑、洛阳宫,代指皇宫。
14.(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诗人感慨自己年迈力衰,远离朝廷,无人欣赏,只好让天地鉴明孤忠。
B.诗人抚今追昔,想起苏武和张巡的经历,为二人落得如此下场愤慨不已。
C.颈联承上启下,呼应前文对自身惨境的描写,为尾联抒发报国之情作铺垫。
D.尾联写自己的心志并不随年华老去,即使死去也要成为鬼雄,爱国至诚。
15.(6分)本诗是如何抒发情感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14.B 15.(1)用典抒情。
颔联借苏武困于匈奴餐毡吞雪而忠心不泯,张巡死守城池,嚼齿吞牙,不屈而死的典故,表明自己有他二人那样孤忠品格,有天地可鉴。
(2)借景抒情。
蒙蒙细雨,飘落草地,清冷夜月,静照残垣,更显宫殿建筑荒芜。
“细雨春芜”“颓垣夜月”描绘出凄清而又破败的景色,表达诗人的伤感之情。
(3)直抒胸臆。
前面让天地鉴自己的忠心,最后表明自己虽然年岁已高,但报国之心仍壮的情感。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为二人落得如此下场愤慨不已”错。
颔联是首联的补充,为了表明诗人耿耿孤忠,不减苏武张巡二人,有天地可鉴,并不是为他们愤慨不已。
故选B。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1)用典抒情。
颔联诗人抚今追昔,想起了古人。
苏武厄于匈奴,餐毡吞雪而忠心不泯。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古诗文阅读 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古诗文阅读练习题汇编一、有标志型1.“......者,......也”: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判断或解说。
翻译时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
例: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劝学》)②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阿房宫赋》)2.“......者......”: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谓语后不用“也”。
例: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②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3.“......也”:在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在句末只用“也”收尾,表示判断。
主语的后面,或有停顿(逗号标点),或无停顿(不加标点)。
例:①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六国论》)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2.“......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停顿,只起称代作用。
例:①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鱼我所欲也》)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4.“......,......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停顿,只起称代作用。
5.“......为......”:用动词“为”联系主语和谓语,表示判断,译为“是”。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6.“......是......”:用动词“是”表示判断。
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桃花源记》)7.“乃、必、本、亦、即、诚、皆、则”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否定判断。
例:①死生亦大矣。
(《兰亭集序》)②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二、无标志型即没有任何判断词或语气词来标示判断,主要通过上下文的语意直接进行判断。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古诗文阅读之故居诗 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古诗文阅读之故居诗练习题汇编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李处士故居王建①露浓烟重草萋萋,树映阑千柳拂堤。
一院落花无客醉,半窗残月有莺啼。
芳筵想像情难尽,故榭荒凉路欲迷。
风景宛然人自改,却经门外马频嘶。
注:①王建(约767~约830年),唐代诗人。
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
家贫,“从军走马十三年”,居乡则“终日忧衣食”,四十岁以后“白发初为吏”,沉沧于下僚,世称王司马。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通过写露浓烟重杂草繁茂的景象,表现出李处士故居的衰败,烘托出一种冷清的氛围,奠定了感伤的情感基调。
B.颔联赋予花月以人的情态,写院中的花儿凋落,月也是残缺的,暗示李处士故居这里已人迹罕至,表现一种落寞的情怀。
C.尾联中作者写李处士故居虽“风景宛然”,可宾、主已不在,最后一句写马的嘶鸣来抒情,表现出自己的感慨和伤怀。
D.这首诗借景抒情,虚实结合,通过烟露、草树、柳堤、花月、榭、马等多种意象来表现李处士故居夜晚的阴冷凄清。
2.颈联是如何来表现作者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过裴舍人故居唐刘长卿惨惨天寒独掩扃,纷纷黄叶满空庭。
孤坟何处依山木,百口无家学水萍。
篱花犹及重阳发,邻笛那堪落日听。
书幌无人长不卷,秋来芳草自为萤。
【注释】萤,指萤火虫,多于夏季就水草产卵,幼虫入土化蛹,次年春天变化为虫,古人因此误认为萤是由腐草化来的。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描绘了一幅寒天黄叶空庭图。
在一个萧瑟寒冷的秋天。
诗人经过故人的旧居,这里己人去楼空,诗人独自掩上院门,看到黄叶纷纷飘落,铺满了冷清的庭院。
B.“篱花犹及重阳发”,“篱花”指篱下的菊花,写出了虽然故人不在,但是篱下的菊花仍然在重阳时节绽放,象征着友人具有高沽的情操和品质。
C.“邻笛那堪落日听”用向秀《思旧赋》之典,写诗人徘徊在故人旧居庭院里,正当落日时分,听到邻家传来笛声,更增添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全国乙卷(古诗文阅读)-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解析及选文特点初探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 (2)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遗公子。
(1)这个人如果返回晋国,必会惩罚对他无礼的人,那么 曹君就是第一个(首先、首当其冲)了。(反=返,诛,首,
句意2分)
(2)在壶里装进黄金,再用食物把壶装满,在上面盖上玉 璧,晚上派人送给晋公子。(倒装句,充,遗,句意2分)
2、紧扣教材,拓展认知。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报任安书》
《韩非子》一书由55篇独立的论文集辑而成,里面的典故大都出 自韩非,多数篇名即主旨。该书在先秦诸子中具有独特的风格,思 想犀利,文字峭刻,逻辑严密,善用寓言,其寓言经整理之后又辑 为各种寓言集,如《内外储说》《说林》《喻老》《十过》等即是。 韩非虽口不善辩,然下笔汹涌,鞭辟入里;语言简洁,又不乏生动 活泼之态。
溪上作 陆游
落日溪边杖白头,破裘不补冷飕飕。 戆愚酷信纸上语,老病犹先天下忧。 末俗凌迟稀独立,斯文崩坏欲横流。 绍兴人物嗟谁在,空记当年接俊游。
新课标II卷(古诗文阅读)-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解析
【自命题】王国维说:“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 境界。”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①全诗境界在于梅花与诗人合二为一。写梅花脱略形迹,着意写神, 从不同角度渲染梅花清绝高洁的风骨,这种神韵其实就是诗人幽独清 高、自甘淡泊的人格写照。
②所谓“真景物”,不只正面写梅花的“疏影”之轻盈和“暗香”之 悠然,还借清浅的湖水、黄昏的月色来烘托,借白鹤的偷偷窥探,粉 蝶的倾心销魂来衬托,充分显出梅花超凡脱俗的美。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春江花月夜》
近三年新课标卷 默写名篇名句 统计
• 2022年新课标Ⅰ卷 (1)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劝学》 (2)琴瑟友之 钟鼓乐之《关雎》 (3)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难》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2022年新课标Ⅱ卷 (1)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 (2)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蜀相》 (3)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临安春雨初霁》
夫为人A所B陷C而欲胜D敌E不亦难乎F臣故曰无术焉G苻坚之类H是也。
• 断句的三处为: E F G
• 难点在第一处,“夫为人所陷 而欲胜 敌”
(这一句虽有9个字,但语意连贯紧密,不可中间断开。古文中多有长句子,比如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一句,有12字之多呢。)
• 第二处,“不亦难乎”(“乎”句末语气词) • 第三处,“臣故曰无术焉”(“焉”句末语气词)
• 原文:靖曰:“臣观《苻坚载记》曰:‘秦诸军皆溃败,唯慕容垂 一军独全。坚以千余骑赴之,垂子宝劝垂杀坚,不果。’此有以见
秦师之乱。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夫为人所陷而欲胜 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苻坚之类是也。”
高考语文古诗词阅读(含答案)(50题)
高考语文古诗词阅读(含答案)(50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黄州[宋]陆游局促常悲类楚囚①,迁流②还叹学齐优③。
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
万里羁愁添白发,一帆寒日过黄州。
君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仲谋![注释]①楚囚:本指被俘的楚国人,后多指处于困境而不忘故国的人。
②迁流:迁徙、流放,诗人此时被远遣到巴蜀任职。
③齐优:曲意承欢、讨好人的齐国优伶。
1.颌联________以喻写悲愁之多,以________暗写时光流逝。
2.本诗尾联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化用同一典故,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答案】1.江声不尽草木秋2.(1)同:都借孙权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
(2)异:①辛词以“无觅孙仲谋处”表达遗憾和失落之情;②陆诗以“何须似仲谋”表达激愤之情。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大江奔流,流不尽英雄的遗恨;天意无私,寒秋草木依旧枯黄。
“江水不尽”用流水的奔流不息,来写“英雄遗恨”之多之绵长;“草木秋”写秋天到来,草木零落,表现时光的流逝。
由此可以概括出答案。
注意填空时,第一处填写“不尽”“江声”或整句均不得分;第二处填写“秋”或整句均不得分。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诗尾联“君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仲谋”,请看当年三国鏖战的赤壁,如今早已成为陈迹;男儿不再能建功立业,何必再学习孙权的榜样。
赤壁尚在,但英雄不可再世,古战场已成旧址,万事尽付东流,世事成败不足道,因而作者认为“生子不须似仲谋”了。
此联中诗人借赤壁陈迹感叹朝廷偏安半壁,强敌入侵,思无英雄与敌抗衡,自己虽似仲谋,志在恢复失地,驱逐强敌,但又得不到不思振作小朝廷的重用,还放外任万里之外的蜀地。
此联表达的正是一种无可奈何的不平之鸣。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以“千古江山”起笔,喷薄而出,力沉势雄,显示出作者非凡的英雄气魄和无比宽广的胸襟,也说明了作者写诗为文的起因不是囿于一已私利,而是不忍见大好江山沦落异族之手,表现了一种物是人非的遗憾。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古诗文阅读之南山诗 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古诗文阅读之南山诗练习题汇编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子瞻重游南山苏辙终南重到已春回,山木缘崖绿似苔。
谷鸟鸣呼嘲独往,野人笑语记曾来。
定邀道士弹鸣鹿,谁与溪堂共酒杯。
应有新诗还寄我,与君和取当游陪。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在春回大地之时重游南山,可见其对南山的喜爱,也从侧面写出南山风景独特。
B.本诗第三句中的“嘲”字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谷鸟对诗人独自前来的嘲弄之情。
C.苏辙向苏轼索取游南山时所写的新诗歌,希望用自己的和诗来陪伴大哥游玩。
D.此诗语言流畅清新,没有华丽的辞藻,明白如话,通俗浅显,给人一种亲切自然的感觉。
2.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情影动容,视通万里。
”这一观点在本诗颈联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乙卯八月九日,南山绝顶作台新成,与客赏月作)叶梦得绝顶参差千嶂列,不知空水相浮。
下临湖海见三州。
落霞横暮景,为客小迟留。
卷尽微云天更阔,此行不负清秋。
忽惊河汉近人流。
青霄元有路,一笑倚琼楼。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词人身处山顶,看到山峰参差林立,次句“不知”二字写出了词人产生的轻灵缥缈之感。
B.顺水而望,辽远的三州地区极为开阔,傍晚霞光漫天,令人忍不住淹留驻足,陶醉其中。
C.“此行不负清秋”,词人直抒胸臆,以“不负”二字表达了对登山赏览美景的满足。
D.本词描绘细致,既描写了湖海的波澜壮阔,也描写了微云的阔远、银河的静谧。
4.本词末尾两句极具浪漫主义的风格,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注[宋]陆游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此词写于陆游四十八岁身临南郑抗金前线时期。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含答案)「篇一」水调歌头·游览(宋)黄庭坚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③。
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
祗恐花深里,红路湿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④。
谪仙何处,无人伴我螺杯。
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注释] 此词大约写于被贬官时期。
‚瑶草:仙草。
③武陵溪: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④金徽:瑶琴。
7、下列对这首宋词上阕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瑶草一何碧”运用比兴手法,赞美瑶草(仙草)像碧玉一样可爱,激起读者兴趣,把读者引进仙境中去。
B、“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承接“春入武陵溪”,表现了“桃花源”仙境的清丽澄净,幽静脱俗。
C、“我欲穿花寻路”三句表达了作者对此境的喜爱,满怀喜悦规划着自己的行程,渴望有更美的发现。
D、“祗恐花深里,红路湿人衣”故意正话反说,说仙境里花深露重,怕会打湿衣服,实际表现了词人对仙境的深深喜爱和依恋。
参考答案:选CD。
解题说明:本体考查的是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与鉴赏能力。
本词实际上是化实为虚,运用想象,以虚衬实,以理想仙境之虚衬托现实黑暗、作者内心不满之实。
C 项,“我欲穿花寻路”三句虚写想象、以虚衬实,写词人幻想能找到一个自由施展才能的理想世界,含蓄地表示对现实的不满。
D项“祗恐花深里,红路湿人衣”承接前三句,写词人担心仙境里花深露湿,沾湿人衣,既写现实的游览,又曲折地表现他对纷乱人世的厌倦但又不甘心离去的矛盾。
所以D错。
8、结合下阕内容,简要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参考答案:词人想象“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弹瑶琴)”表现他的志行高洁、与众不同。
‚接着说李白不在,无人陪他饮酒,是说他缺乏知音,感到异常寂寞,同时曲折地表达出他对现实的不满。
③词人说自己到仙境探索是为了得到灵芝仙草,不是为了得到像“朱唇丹脸”一样的桃花,即使得不到又何必长啸呢?以象征性的语言说明自己不必去为得不到功名利禄而忧愁叹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曲由词进一步发展而成。宋、金时北方产生了新的乐曲曲调,发
古代
展到元代,形成元曲。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清唱曲,包
诗歌
括小令(高考重点考查)与套数;杂剧是可演出的戏曲。
曲 小令一般以一支曲为独立单位,只有几句到十几句,必须按曲牌
规定的字数、平仄、韵脚填写,如《山坡羊·潼关怀古》。套数
又称套曲或散套,是成套的曲子,由两支或两支以上的曲子组成
-32-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②意象组合 古典诗词的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甚 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如辛弃疾《西江月》中“明月别 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 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 声色兼备、动静皆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 对仗的工稳了。“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 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再如黄庭坚《寄黄几复》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 抒写别后相思之深。全用名词意象组合在一起,富有极大的包孕性, 写出了两人友谊的深厚。
一、懂点诗歌本常识 (一)古代诗歌分类
古 代 诗诗 歌
古体诗
唐以前的诗称古体诗, 又称古诗、古风,句式大体
整齐,有一定节奏韵律,但在句数、平仄、对仗等 方面没严格规定,可算自由诗。按每句字数分,有 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杂言诗(各句字数不等)等 。还包括楚辞和乐府诗
古代 诗歌
近体诗是指定型于唐并盛于唐的格律诗,在句数
(一)词类活用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 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一首诗词往往因一两处词性的 改变而韵味无穷。
1.名词活用作动词。如: (1)“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苏轼《江城子·密州 出猎》)“锦帽貂裘”等于说“戴锦帽”“穿貂裘”,这 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 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
5.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 (1)“ 天 意 怜 幽 草 , 人 间 重 晚 晴 。 ”( 李 商 隐 《 晚 晴》)“重”,意为“以……为重”。苍天有意怜爱生长 在幽暗之地的小草,人世间更以晚晴为重。 (2)“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杜牧《登 九峰楼寄张祜》)“轻”,意为“把……看轻”。有谁能 比得上你张公子,你的千首诗把高官厚禄看得很轻。
辛弃疾《贺新郎》词:“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 流酷似,卧龙诸葛。”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 的诸葛亮呢?原来作者是用他们两人来比喻友人陈亮 的,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实为“看风流 酷似渊明、卧龙诸葛”。宾语“渊明”跑到了主语的位置 上。
3.主、宾换位 叶梦得《贺新郎》词:“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 花。”“霜信报黄花”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 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谓—宾”的格 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再如,白居易《长 恨歌》“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应为“门 户生光彩”;卢纶《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 弓”实为“林暗风惊草”。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泊船瓜洲》)“绿”意为“使……绿”。 暖和的春风啊, 又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 山下的家里? (2)“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 禅院》)“悦”意为“使……高兴”,“空”意为“使…… 坦荡空灵”。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高兴,潭水清澈也令人 坦荡空灵。
-20-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1)改变词性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 的词性。南北朝时期何逊的《临行与故游夜别》“夜雨滴空阶,晓 灯暗离室”,王维“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山光悦鸟性,潭影 空人心”(《题破山寺后禅院》),王昌龄《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 少府》“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流光 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满庭芳》“风老莺雏, 雨肥梅子”等。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 词,且一作就作得鲜活生动,呼之欲出。以上各句中的 “暗”“冷”“悦”“空”“淡”“红”“绿”“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 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其组成有一定的规则
(二)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
1.结构章法
古体诗:以自然段为层 诗近体诗绝 后 律 后句 两 诗 四: 句 : 句前 抒 前 抒两 情 四 情句 ( 句 (写 第 写 主景 四 景 )( 句 (次 最 次) 重 )要 , ,)有 诗 起一 歌 承部 讲 转分 究 合
首句渲染气氛
词上阕(片)主 尾句 句写 过景 渡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26-
③主、宾换位。叶梦得《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 花。”“霜信报黄花”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这种主宾换位的 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 理解。再如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门户生光彩)”,卢纶《塞下曲》“林暗草惊风(林暗风惊草),将军夜 引弓”等。
(二)语序倒装
1.主谓倒装 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 鹦鹉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 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 “萋萋”之后,看起来好像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 的对象。
2.宾语前置 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实为“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诗人想象他远在鄜 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 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 感到寒意。这里的“湿”和“寒”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 前面,似乎成了主语,实为宾语。
3.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如: (1)“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 “贫贱”,形容词用作名词,意为“贫贱之家”。贫贱之 家有这样一个女子,刚出嫁就被休回娘家。 (2)“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杜甫《望岳》)句中 的“青”,就是将形容词“青色的”当名词来用,代指 泰山那青翠苍绿的山色。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 出齐鲁,依然可见泰山那青翠苍绿的山色。
诗
近体诗
、字数、对仗、平仄等方面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 。为区别于过去的非格律诗,称格律诗为近体诗
或今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词
词萌生于南朝盛于宋。开始是用来为乐谱配词用于歌唱的。为 谱配词叫填词,填词所选的调子叫词牌,如“水调歌头”“念
奴娇”等。填词时为点明题旨,多在词牌下另标题目,如苏轼
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④定语的位置。在偏正词组中,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这是古今 汉语的一般情况。诗词曲定语的位置却相当灵活,往往可以离开它 所修饰的中心语而挪前挪后。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27-
1)定语挪前。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 门关。”下句中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 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 望玉门关。
3.分析高考题目设置和考点分布,对我们高考备考有什么启示 ? ①题目设置直问直答,考查点明确。②考点方面,重点考查思 想感情和表达技巧,2015年全国卷Ⅱ开始涉及语言的考查,形 象的考查一般隐含在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考题中,较少直接设 题考查。
学案 1 如何读懂诗歌
诗歌鉴赏能全面而深入地考查考生的语文素养和鉴 赏能力,古代诗歌阅读作为高考阅读必考题也就成为一种 必然。但是考生在考试中诗歌鉴赏题得分率普遍较低,甚 至很低,究其原因,在于考生读不懂诗歌,思路不清晰。 答题不规范,读不懂是根本的、主要的原因。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25-
②宾语前置。杜甫《月夜》:“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实即 “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 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 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这里的“湿”和“寒”都是动词 的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 似乎成了主语。辛弃疾《贺新郎》:“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 酷似,卧龙诸葛。”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呢?原 来作者是用他们二人来比喻友人陈亮的,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 略,按句意实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宾语“渊明”跑到了 主语的位置上。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29-
(3)省略压缩词语 诗歌语句之间往往具有跳跃性,于是,就产生了省略现象,也就出 现了空白,从而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古诗省略主要有以下两个 特点: ①答话蕴含问话 如贾岛《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作者采用答 话蕴含问话的方法,精简压缩为二十个字。作者留下大量的空白, 让读者、观众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 完善。
(2)“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 《竹枝词》)“雨”,名词用作动词,意为“下雨”。东边 的太阳出来了,西边还在下雨。
2.名词活用作形容词。如: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春”,名词用作形容词, 意为“茂盛的”。在沉船的旁边千帆竞发,在病树的前 头有众多茂盛的树木。 (2)“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 董大》)“曛”,日落时的余光,这里是“昏暗”的意思。 辽阔的天宇黄云密布,遮天蔽日,太阳失去了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