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口述史角度看边疆多民族村庄的历史演变——以广西融水县安太乡培地村为个案
少数民族地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修复的实践和探索——以广西田阳县巴某-露美-桥马片区环境综合治理及
少数民族地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修复的实践和探索——以广西田阳县巴某-露美-桥马片区环境综合治理及生态产业建设工程为例发布时间:2021-06-29T14:47:33.623Z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2月(中)5期作者:唐满凤[导读] 本文以贯彻落实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论为背景,以广西田阳县巴某-露美-桥马片区环境综合治理及生态产业建设工程为例。
唐满凤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生态修复中心广西南宁 530000摘要:本文以贯彻落实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论为背景,以广西田阳县巴某-露美-桥马片区环境综合治理及生态产业建设工程为例,对项目推进的主要做法经验进行分析,按照国家生态保护修复目标,结合广西的自然地理格局,对广西“十四五”期间如何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治理工作进行探讨。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治理、自然地理格局、开发保护新格局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论在生态修复工作中得到了深入实践,十九大五中全会中强调“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广西作为是全国“两屏三带”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环境资源基础较差,石漠化问题突出,对广西来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既是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在体现,也是提升生态系统功能,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发展绿色经济的有效手段和平台。
田阳县巴某-露美-桥马片区环境综合治理及生态产业建设工程紧扣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这个主题,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以村屯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为突破口,以推进农村生态保护修复和脱贫致富为主攻方向,以整合规划方案和项目、整合政策资金、整合职能职责为手段,打破常规,上下联动,集聚力量,整体推动,着力探索石漠化片区生态修复治理与产业提升改造双重并举的新路子,取得了一些实践成果与经验,为今后类似工程的实施提供了有益借鉴的经验。
《雪山大地》《宝水》
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雪山大地》《宝水》杨志军:《雪山大地》作者简介杨志军,男,1955年生于青海西宁,中国当代作家。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藏獒》《环湖崩溃》《雪山大地》《海昨天退去》《大悲原》等。
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
2023年8月,长篇小说《雪山大地》荣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
作品介绍汉族干部“父亲”来到沁多草原的野马滩蹲点,调查走访牧民的生存状况,遇见了原沁多部落头人、现任沁多公社主任的角巴德吉。
角巴德吉让牧人桑杰带着父亲去野马滩,就此开启了父亲与桑杰汉藏两个家族、两个民族的人生传奇,他们与青藏高原的雪山大地共同经历了沧桑巨变。
围绕着他们的命运,一幅时代的历史画卷在雪山大地展开。
片段摘录1我生地球,仰观宇宙。
大地为母,苍天为父。
悠悠远古,漫漫前路。
人人相亲,物物和睦。
山河俊秀,处处温柔。
四海五洲,爱爱相守。
家国必忧,做人为首……适用主题:敬畏天地,顺应自然;铭记历史,开创未来;爱国爱家,团结互助……运用示例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
一位优秀的教育者一定懂得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去教育孩子们,时时处处给他们以正能量。
这当中,一首好的校歌更是可以给孩子们以巨大影响。
小说《雪山大地》中,在父亲创办的沁多小学里,孩子们唱着“家国必忧,做人为首……”内心所萌生的,一定是对自然的敬畏、对历史的铭记、对祖国的感恩、对家人的热爱……片段摘录2所有的偶然都带着命中注定的意味,缘分在它一出现时就带着无法回避和不可违拗的力量,点亮你,熄灭你,一辈子追随你,这还不够,还要影响你的所有亲友、所有后代。
从《南征日记》看雍乾之际“新疆六厅”的社会现状
从《南征日记》看雍乾之际“新疆六厅”的社会现状作者:杨德芳来源:《贵州文史丛刊》2012年第01期内容提要:云责总督鄂尔泰在其“苗患甚于土司”这一错误判断为前提的《改土归流疏》为雍正皇帝批准后,即以铁血政策“开辟”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黔东南“苗疆”,设置“新疆六厅”。
六厅苗民在官兵的无尽勒索、欺凌下,以“苗王出世”相号召,掀起雍乾时期苗民大起义。
朝廷急调相邻4省官军入黔合力镇压。
援黔湘军统领李椅手写之《南征日记》,纪录了此时段内所作、所见、所闻,留下其时“苗疆六厅”苗族社会诸多翔实而珍贵的资料。
关键词:“新疆六厅”《南征日记》父子联名包利中图分类号:K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705(2012)01-93-99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云贵总督在其所上《改土归流疏》为雍正皇帝批准后,即按其疏中“云贵大患无如苗蛮……苗患甚于土司”的主观判断,将“开辟苗疆”作为其施行“改土归流”之前奏,以对“改土归流”形成先声夺气之势。
以重兵对既无土司统治亦无官府管制、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黔东南“苗疆”无端地大规模“进剿”。
在其铁血政策威摄之下,设置9卫及八寨、丹江、清江、古州、都江、台拱6厅,对“苗疆”人民施行军事镇摄、政治管制。
“新疆六厅”的广大苗民从此陷入水深火热的痛苦之中。
雍正十三年春,爆发了包利、红银以“苗王”出世相号召的大起义,6厅苗民一呼百应,群起参战,势如燎原。
其时贵州通省官兵为3.6万,其中古州、台拱两镇即有1.8万,过全省兵力之半,却根本无法抵敌,一时朝野震惊。
因“开辟苗疆”、推行“改土归流”而功升大学士兼兵部尚书、一等伯爵的鄂尔泰被迫“以从前布置未协,引咎请罢斥并削去伯爵”。
雍正在“允其请”之外,调集滇、蜀、楚、粤汉土官兵2.3万人黔参与镇压,均遭到苗民顽强抵抗,直至同年岁末雍正去世,苗民大起义之势仍如火如荼。
乾隆继位后,对此极为重视,于该年九月二十二日《张广泗奏赴黔接办苗疆事务折》的朱批中言:“苗疆用兵,乃目前第一要务……今旷日持久,尚无头绪,朕心倍切忧虑。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5单元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上册
第五单元测评(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的“差序格局”,被认为是中国社会学的一个基本理论概念,它有多个思想或学术来源。
“差序格局”受到多种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其中受美国社会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和人类学奠基人摩尔根的学说影响最为显著。
费氏在1948年9月1日写给雷氏的信中曾表示:“我读了你的《乡土社会》一文,而且事实上,在我的中文新书《乡土中国》中采纳并发挥了你的思想。
”费氏与雷氏都认为乡土社会基本上由亲属关系构成,亲属关系可向外扩展至全部的社会关系。
但费氏的“差序格局”与雷氏的“向外扩展”又有所分别,雷氏论及的是“个人处于多重家族关系聚结中的某一特定位置”,而费氏认为亲属关系“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
事实上,费氏提到的以自己为中心的亲属记认体系,同摩尔根的亲属制度探讨有关。
在摩尔根看来,每个人即自我,以自我为中心点,四周形成一个亲属圈亦即亲属群体。
摩尔根的亲属制度理论用于人类学实地调查,其基本途径是亲属称谓体系探讨。
费氏受过人类学训练,在“江村”调查中,运用这种探讨法绘制了当地的亲属称谓体系图表。
该图表所呈现出的“蜘蛛的网”,就是“差序格局”的形象化体现。
“差序格局”的形成与当时中国学术界的探讨也有确定的关系。
费氏的“差序格局”有多个内容,既有李树青的三个“主义”,尤其是其中的“自我主义”,也有潘光旦的“伦”“格局”“推或扩充”论。
李树青和费氏都对“自我主义”有所论述,主要是针对当时中国人“贫病愚私”中“私”的问题作出的回应。
潘氏深化探讨儒家社会思想,他对“伦”的分析和考据则成为费氏“同心圆水纹”的来源。
他还对“人伦差等”进行辨析,并提出人作为有自我意识的主体,各自有其“格局”。
有学者指出,费氏依据潘氏的探讨提出“差序格局”几乎是水到渠成的。
其实,“差序格局”概念形成的背后存在着一个学术圈。
广西融水苗人族源探析
前言
有学者认为,“由于“族群”是由血统、遗传决定的,任何人都不能自由选 择,但“文化”则是可以选择与改变的,所以文化认同比 族群认同更为复杂”。 [1] 但本文认为,在像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某些边缘“族群”并不是基 于血统和遗传而形成的,而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与情景中逐步建构起来的,是 人们现实生存抉择的产物。本文所讨论的部分汉族、侗族、壮族认同苗族的现象 便是例证。大苗山是苗族世代聚居的地区,当人数较少的部分外族因某些原因迁 入时,他们在新的族群关系中,为了争取生存资源,逐渐遗忘了母居地的祖源与 语言以适应新的族群环境 、获得新的族群认同,从而造成语言、基因与历史记忆 的断裂。[2] 因此,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情景下,由血缘、遗传决定 的“族群”同 样可以选择与改变,而过去那种仅以共同语言、血缘与文化关系来界定“民族” 或“族群”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但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部分在族属上认 同苗族的群体,在民间依然保留着对其原属族体的认同。由于缺乏文献记载,他 们只能凭借“历史记忆与想象”来追溯其“族源”,并通过其迁徙史与部分特有 的族群文化来强化这一认同。
苗民湘江支系的先祖来到柳州后,本想在柳州安居,但不久便被当地土著民 驱逐。他们便继续沿江而上,到达长安(今融水),并打算长驻长安, 故名长安。 后来又被当地土著驱赶,再度沿融江而上,到达格林。但格林已被侗族先民占据, 因此再沿榕江而上,最后到达清江。此时,沅江支系的一部分人已先到清江。因 为他们在清江过着刀耕火种的游耕生活,每年拓荒,砍伐大片树木,造成了大面 积的荒山秃岭。湘江支系到清江后,便把此地称作“秋友秋漏”。在苗语中,“友” 是指大片树木被砍倒;“漏”的意思是被砍得光秃秃的山坡;“秋”是源头之意。 因为此地位于榕江源头,所以苗语称此地为“秋友秋漏”。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一、单选题1.“对于历史上任何一个闯入并扎根于农耕文化圈的游牧民族来说,接受同化是他们的终极命运”。
北魏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毅然进行改革。
下列不属于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是A.说汉语B.穿汉服C.改汉姓D.以法治国2.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任务A.党的八大B.党的九届二中全会C.党的十二大D.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3.下列有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说法正确的是()①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①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揭开了序幕①规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①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4.观察下图,与图直接相关的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A.颁布均田令B.整顿吏治C.迁都洛阳D.移风易俗5.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措施,我们会发现二者有许多相同的地方。
以下关于二者相同点的表述,不恰当的是A.都注重破格使用人才B.都重视农业生产C.都改变了旧的土地制度D.都加强对人民的控制6.商鞅变法中,哪一项措施确立了新型的生产关系,使土地私有成为合法化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耕战C.废除“世卿世禄制”D.建立严密的户籍制7.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B.减少阻力,继续推行封建化改革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8.商鞅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争,各以轻重被刑”,爵位授予即“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荣华”。
这一内容A.完全剥夺了贵族特权B.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C.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D.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提出的,经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的国徽图案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其中齿轮和麦稻穗象征着A.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内涵得到充分体现B.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C.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人民的历史结束D.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10.毛泽东在评价某运动时说,它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继军事斗争以后的第二场决战。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历史叙述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哈尼族为例
关系隐喻各民族平等和互为整体的历史意识,
孕育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雏形。
2. “华夷共祖”。 “华夷共祖”强调各少数
。 哈尼族属汉藏语系藏
民族与主体民族有着共同的人文始祖,将中华
“同源共祖” 关系,尽管不符合主流民族史学
叙述中渗透着以五帝为中心的“ 华夷共祖”
族的同源关系
[5]131-136
缅语族,在神话叙述中出现与傣族和蒙古族的
渐多元。 金平县哈尼田村哈尼族的神话史诗
族共同体意识之有效方式。
讲到:“ 合心兄妹传人种……伏羲出世后,哈
二是大禹神话传说。 大禹是中国上古神
尼儿孙变成万;伏羲出世后,哈尼儿孙有房住;
话系统中集天神、帝王和圣贤为一体的传奇人
伏羲出世后,哈尼儿女有饭吃;伏羲出世后,哈
物,因治水功绩显赫受到广泛传颂。 西南部分
兄弟姐妹之情的“ 亲属” 关系,这种关系并不
受空间距离的限制
[1]65
。 血缘共同体是共同
体得以形成的前提和基础。 在哈尼族的族源
神话中存在大量有关血缘共同体的历史叙述,
了可能。 哈尼族“同源共祖” 叙述具有以下特
点。 一是杂糅“ 弟兄祖先” 故事的叙述模式。
“弟兄祖先”是一种“ 凝聚与区分人群的根基
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具有独特意义,民众通过
“语言、文字将大脑中储存的历史记忆呈现出
来” [3] ,历史记忆因表述者身份、需求和知识
体系的不同而呈现差异性,历史叙述中蕴含的
某种历史意识为民众表达对中华民族共同体
收稿日期:2021 - 05 - 1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历史叙述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要以铸牢中华
从那力寨看广西多民族杂居村落的形成
从那力寨看广西多民族杂居村落的形成本文以广西凌云县那力寨居民变迁探讨广西多民族杂居村落的形成。
那力寨原住居民为陆姓壮族,清末、民国、“土改”等时期先后有不同姓氏的壮族和蓝靛瑶、汉族迁入,逐渐形成多民族杂居的格局,共同缔造了多民族和谐家园。
众多的个案研究,有助人们认识中华民族从一元到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轨迹。
标签:广西;民族杂居;村落形成关于壮族村落的研究成果,已经有很多了。
比如,李富强等著《村落的视角:壮族社会文化变迁的个案研究》,就以田林那善、平果必罗、德保大年、天峨连迁、宁明盆昌等5屯为研究对象,聚焦于“社会文化变迁”主题。
[1]本文试图勾勒广西凌云县玉洪瑶族乡那力寨,如何从单一民族寨,发展为多民族杂居寨?进而探讨广西多民族共同家园的形成。
一、那力寨的原住民族那力寨今隶属广西凌云县玉洪瑶族乡那力村,位于云贵高原余脉的岑王老山脚下,地处县境西北部,是桂西北凌云、田林、乐业三县交界地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为壮、汉、瑶三族聚居之地。
那力是壮语地名,那为田,力为长,指此田坝比较长。
今那力寨,从南到北,依次为那磨、那骂(场坝)、中寨、那伟、伟扛、坟山、老长坝等7小寨。
解放初期逐渐形成了以壮族为主、汉族次之的民族分布格局,但近年来壮、汉人口渐为持平,瑶族人口依旧最少。
那力寨作为桂西北地区一古壮寨,其最早之居民,正史罕有记载,但从一些口述或碑刻中,或可窥见一二。
那力壮族人认为,最早的居民是壮族陆氏,陆氏先祖叫陆正祥,在今坟山小寨有一块墓碑,叙述了陆氏祖先事迹:清故二十九世祖母李氏陆门太安人墓陆氏者乃河南堂也,于上古时受黄帝封为祝融氏,担任火官之职。
今河南新郑经商周(疑为商丘——引者),后迁往各地。
继而至宋朝年间,南方叛乱反朝廷,帝旨命狄青为征蛮大元帅。
当时,岑朋是岑元帅前部,兵行至广东,访见一人,能文且武勇,求之为本部文书,继而征蛮,至西粤今广西。
因出征年久,难回故乡,又于南宁五堂(塘)处设立祠堂。
据陆上祥《岑部圯》载到南宁者名是陆附玉,傅(溯)及本源,乃浙江人岑朋,受帅令征平泗城洲(州)。
博物馆体系乡村-社区影像实践下的在地视角变迁——以里湖白裤瑶
2019年9月第38卷第5期Sep.2019Vol.38No.5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Social Sciences Editio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栏目由重/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重/文;学院联合主办D01:10.19493/ki.issnl673-8004.2019.05.013博物馆体系乡村-社区影像实践下的在地视角变迁----以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为例黄/晴(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甘肃兰州730030)【摘要】乡村-社区影像被认为能够体现某一社区在地居民的“在地视角”,反映了一个族群的文化心理。
实际上,乡村-社区影像呈现出的视角是影视技术及其提供者的理念作为外来事物进入社区后,与介入社区的其他外部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乡村-社区影像实践会改变在地视角,这种改变的背后是乡村-社区影像对参与者思维观念的影响$把握与理解这种影响对于乡村-社区影像的持续以及乡村文化的保护、传承乃至社区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关键词】在地视角;白裤瑶;乡村-社区影像中图分类号:J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8004(2019)05-0108-08乡村-社区影像又称为参与式影像(Participatory Video)o—些学者认为,乡村-社区影像是“一套使得一个族群或者社区参与到创作与制作他们自己的电影中来的技术”一些学者认为这是某一类型影像的代称,如陈学礼认为乡村-社区影像是“由在地居民掌握记录工具,并以在地视角对在地文化进行的记录”⑵。
综上,乡村-社区影像可以概括为将摄像机与相应技术交付某一族群或社区的成员,使其能够拍摄本族群与本社区社会文化的一种影像生产模式,也指这种模式所生产出的影像成果#作为一种新的影像形式,乡村-社区影像在我国的实践已有一段时间,实践地区涵盖青收稿日期:2019-04-30作者简介:黄'晴(1995-),女,广西龙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影视人类学及社区文化变迁研究。
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安太乡青山屯
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安太乡青山屯2篇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位于中国南部,境内分布着许多美丽的乡村。
其中,安太乡青山屯就是一个令人留连忘返的地方。
本文将介绍青山屯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和当地人民的生活。
【篇一】青山屯之自然风光青山屯位于安太乡的深山腹地,周围被青山环绕,山峦起伏,景色壮美。
夏天的时候,整个乡村被郁郁葱葱的树林所覆盖,犹如一个绿色的海洋。
漫步其中,风吹过树梢,带来丝丝凉意,仿佛置身于一片仙境。
乡村的中心是一片湖泊,名为清水湖。
湖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嬉戏。
每逢夕阳西下的时候,湖水与天空交相辉映,金色的光芒洒在湖面上,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令人陶醉其中。
除了湖泊,青山屯还有一条小溪,名为青溪。
青溪水清澈见底,时而潺潺流淌,时而哗哗作响,给这个安太乡的偏远地区带来了无尽的灵气。
在夏日的午后,人们常常会来到青溪边休憩,享受乘凉的快乐。
青山屯的自然风光多样且独特,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
无论是漫步在青山间,还是坐在湖畔,人们都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篇二】青山屯之民俗文化青山屯是一个苗族聚居的地方,这里保留着丰富的苗族民俗文化。
苗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独特的风俗习惯吸引着许多人来此了解。
首先,苗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服饰。
在青山屯的街头巷尾,你可以看到苗族妇女身着银饰,穿着华丽的苗族服装,五彩斑斓的图案装点在服饰上,给人一种艳丽的视觉享受。
男性则常常身着苗族的传统衣物,一身青色的长袍,配以发带和靴子,显得威严而又庄重。
其次,苗族的舞蹈文化也是青山屯的一大亮点。
苗族舞蹈以它独特的韵律、优美的动作和多样的形式闻名。
每逢重大的节日,苗族人民都会举办盛大的舞蹈表演,整个乡村都充满了喜庆和热闹的气氛。
此外,青山屯还有丰富的传统节日。
例如,苗族的“踩山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人们会随着鼓点和音乐的节奏,踩着大山而过,展示自己的勇敢和豪迈。
【篇三】青山屯之人民生活青山屯的地理位置偏远,人民的生活简单而勤劳。
广西融水县家乡文化宣传稿
广西融水县家乡文化宣传稿融水,古称融州,位于广西的北部,柳宗元曾赋诗“荒山秋日午,独上意悠悠。
如何望乡处,西北是融州”,以表达他的乡愁。
进入新时代的融水,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按照“秀美融水·风情苗乡”旅游发展定位,大力推进“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全县旅游产业呈现环境优化、要素凝聚、增长强劲、提质增效的发展态势,融水也成功摘取“2017年度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和“2017年度广西科学发展先进县”两块含金量极高的牌匾。
随着“秀美融水·风情苗乡”知名度不断提升,前往融水旅游观光的游客越来越多,旅游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日益凸显。
2018年,融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87.79万人次,较2013年增长2.5倍,年均增长28.1%;实现旅游总消费78.45亿元,较2013年增长13.2倍,年均增长70.1%。
优先发展旅游融水生态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郁,节庆活动精彩纷呈,是典型的“适旅”地区。
融水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发展旅游,取得一定成效,但旅游业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还不突出,旅游开发碎片化、配套短板化等问题仍较严重。
思路决定出路。
2013年以来,融水紧紧把握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机遇,确立旅游优先发展战略:交通建设优先安排景区景点公路,农业产业优先扶持景区景点农民发展特色种养,城镇化建设优先考虑旅游景观和旅游配套设施需要,形成全县上下高度统一、协调共建,优先发展旅游的共识。
同时,坚持以规划为指导,科学编制系列旅游发展规划,确保全县旅游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和高品位发展。
投入决定产出。
在“创特”前,融水用于旅游发展的专项资金一年只有200万元,2013年以来,融水将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县财政每年投入旅游发展资金5000万元以上,并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获得旅游专项资金补助7272万元。
融水还不断优化旅游投资环境,以项目为抓手,吸引民间资金45.8亿元参与景区建设和旅游设施建设,为旅游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深扎故土 最美绽放
深扎故土 最美绽放 文/贾志钢(苗族)一在广西大苗山的元宝山脚下,有一个村子叫江门村,距离融水县城50多公里。
这里崇山峻岭郁郁葱葱,碧水荡漾,生活着善良淳朴的村民。
因为山石多,田地少,加上交通和信息闭塞,村民们在贫困线上挣扎。
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不少村民纷纷外出打工,只留下老人和小孩日夜守护着这寂静的村子。
杨宁是这里土生土长的人,从小父母就常年在外打工,她跟着奶奶一起生活成长。
小时候看到奶奶劳碌的身影,她学着为奶奶分担一些农活,渐渐地养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和艰苦朴素的品质。
她目睹乡亲们因为贫穷在寒冬里还穿着破旧单薄的衣服,晚上也只能点煤油灯照明。
她看到别人吃糖的时候,她也特别想吃,可是奶奶没钱买给她吃。
邻居们疼爱她,送给她两颗糖,她揣在怀里好多天都舍不得吃。
杨宁上学的时候刻苦用功,成绩一向优异,是同学学习的榜样,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
丰收(杨宁供图)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2010年她以优异的成绩从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毕业。
杨宁原本可以到大企业工作,过着安稳舒适的日子。
昔日的同学都在城市里发展,就连村里的姑娘也都想找个合适的人嫁到城里去,不愿回到小山村生活。
可是她不愿随波逐流,而是选择逆流而上,重回故乡的怀抱。
故乡的山山水水是她永远魂牵梦萦的地方,故乡有她深爱着的乡亲们。
奶奶希望她在县城里工作,这样周末的时候偶尔还可以回来看看奶奶。
她了解奶奶的心思,她不能让奶奶孤单无依。
因为奶奶年老体弱,时常还会发病,必须有人照顾。
于是,她毅然决然地返回家乡。
此时,家乡刚好选聘大学生“村官”。
她想:大苗山养育我长大,何不留在这里为改变家乡贫穷面貌献出自己一份微薄之力?就这样她在家乡当了一名大学生“村官”。
一开始,村民们觉得杨宁和其他年轻人没有两样,只不过是来农村“镀金”罢了,不会干出什么名堂来的,迟早要从这里跳出去,远走高飞。
可是对于初出茅庐的她来说,骨子里深藏着坚忍不拔的品质,她希望能改变家乡贫穷的面貌。
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安太乡青山屯
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安太乡青山屯杜氏族谱分布图序言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的先祖叫什么?根源在哪里?族谱就是记载了家族的源流分支,记载了家族的血缘关系以及家族的世系繁衍。
我们的先祖是谁?我们是第几代子孙?作为族人的一员,我觉得应修族谱,修族谱目的有三:其一、怀先祖而思本源,思本源则人不敢忘身之所自出;念名检,则人各爱其身,不敢即于非以贻羞先人。
其二、以和族人,使阖族之人顾念亲情,相互体桖,彼此包容,则族之合力成矣。
其三、以教化子孙。
所以族谱的修编,应是我们每个族人的责任。
本族谱是根据1994年8月22日编写的《融水县安太乡筱桑屯杜氏族谱分布图》整理编印而成,所用名字大部分均用苗语奶名字,读音不一定准确。
而我也水平有限,对于族人之事情知之甚少,所以难免有错漏之处,且有部分资料尚未收集上来,有的收集还不完整,但我们会尽力收集完善。
还望族人各位兄弟支持并多多指教。
在此我深表敬意与感谢!编者:远安富财2014年6月于洞头目录一、前三代到另直至八代的都、笋m/m、书、开、诂、棉衣m/m、碾、德------1页二、按各分支:(一)、笋m/m:在青山------------------------------------------------------------------------2页(二)、书:到乌吉------------------------------------------------------------------------------14页笋m/m:秦家(锣m/m)到乌吉与‘书’结兄改姓杜------------------33页(三)、开:在青山-------------------------------------------------------------------------------38页(四)、诂:在青山-------------------------------------------------------------------------------39页(五)、棉衣m/m:在青山--------------------------------------------------------------------39页(六)、碾:在小桑和香粉---------------------------------------------------------------------40页(七)、德:在小桑和香粉---------------------------------------------------------------------43页(八)、专:接第2页第九代补上-----------------------------------------------------------46页(九)、能:接第39页第九代补上----------------------------------------------------------47页(十)、都:在青山-------------------------------------------------------------------------------51页(十一)笋m/m:在青山(综合附页)---------------------------------------------------52页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杜家族谱按先后班辈代次顺序简律法:注:下按各苗语奶名字,苗语译文字代号“m/m”及名字进行编制。
壮族土司社会论文族群认同论文广西龙州论文
壮族土司社会论文族群认同论文广西龙州论文壮族土司社会论文族群认同论文广西龙州论文壮族土司社会族群认同探微【摘要】龙州县域壮族土司社会的族群认同是多层次的:各族群的自我认同表现为原生性,壮族的“汉裔”认同表现为场景性,土司既认同汉族又认同壮族表现出两面性,壮族的中华民族认同表现为向心性。
【关键词】壮族土司社会;族群认同;广西龙州土司社会的族群认同研究,是历史学和人类学在土司研究领域结合的产物,是进入21世纪以来土司研究的新热点。
近年来壮族土司社会族群认同研究成果的陆续面世,[1]便是这一热点的绝佳体现。
土司社会的汉族主流意识形态与壮族原生文化在数百年的互动中,催生了多层次的族群认同。
广西龙州县域在元至民国时期,先后被分置为龙州、上下冻、上龙、下龙和金龙峒五个土司。
笔者拟以龙州县域为例,结合人类学族群认同理论,致力于探究壮族土司社会的族群认同状况,敬请学界同仁指正。
一、原生性:各族群的自我认同人类学关于族群认同的原生论(又称根基论)(primordialist)认为,族群问题是一种原生情感问题,在血缘、语言、习俗等方面的一致性中,蕴含着一种自在自束,难以名状,有时甚至是难以抗拒的强制力。
[2]虽然原生论提到血缘认同关系,但原生论并不刻意强调族群的形成必然具有客观的生物遗传,而是宣称造成族群的血统认同其实乃是主观的文化诠释。
龙州县域的各族群世代传承的自有文化,是各族群自我认同的天然标准。
(一)汉族的自我认同。
壮学研究现居龙州的汉族自宋代起入居龙州县域。
史载:“宋皇祐四年(1052年),赵鼎随狄武襄公征蛮,以功世袭斯土,所部将士多来自山东,因而居焉,是为长江以北居族移居蛮荒之始。
”[3]虽然赵鼎作为龙州土司的鼻祖有杜撰之嫌,但狄青南征后留下汉族士兵屯边却是事实。
汉族移民多来自鲁、闽、赣、湘和粤等省,这由龙州县部分姓氏来源调查结果可知。
资料来源:民国《龙津县志》(上卷),广西壮族自治区通志馆,1960年,第40~44页。
山水有情:品读不一样的文化大新
山水有情:品读不一样的文化大新大新县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一万多年前就已经有人类在这里活动悠久的历史造就了大新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土司文化、侬侗文化等独特的壮民族文化早已深深融入大新的奇峰秀水间成为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土司文化之乡■安平州衙遗址大新处于左右江的中间地带,地理位置优越,过去发展较为繁荣,加之又属边境地区,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唐开元二年(公元714 年),在大新设置的西原、波州、万承、养利、恩城5 个羁縻州是大新县最早的行政建制,宋朝沿袭羁縻州,元朝改为土州,明朝册封了今大新县城内的八大土司——万承、恩城、养利、太平安平、下雷、全茗、茗盈明崇祯十年(1637 年)农历10 月21 日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进入恩城游历,并写下了“盖恩城在安平东北,由安平西北向下雷,日半可达;而东北向恩城,走龙英,其路须(需)四日抵下雷焉……”等文字,记录在《徐霞客游记》当中。
宋仁宗时期宋仁宗时期对于边关疆土的稳固更加重视,土司作为其所辖地区同中央联系的纽带作用更加凸显。
■宋仁宗民国年间民国年间改土归流,1951 年9 月,养利、万承、雷平三县合并成立大新县建制至今。
大新由土司管辖的时间长达千年,因此制度较为完备,曾有人说在大新是流水的王朝、铁打的土司。
千年的时间里,大新沉淀了许多以壮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目前境内共有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摩崖石刻等不可移动文物160多处,成为研究壮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对当代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学、艺术价值。
土司文化是由土司制度及其教育制度、土地制度、建筑文化、饮食文化及社会文化等组成的一种文化。
“挖掘土司文化,就是为了让将来的子孙后代能够了解自己的祖宗、自己的历史,就像瞿秋白说的'人爱自己的历史,就像鸟儿爱自己的羽毛一样’。
”研究土司文化多年的大新县政协文史委编辑孙舟向本刊记者讲解时说,土司的官职比县官的级别稍高一点,并且拥有自己的司法机关、军队和政治制度,肩负着抵御外来侵略、守卫疆土的职责。
融水苗族的“石上人家”
融水苗族的“石上人家”
李桐
【期刊名称】《广西民族研究》
【年(卷),期】2017(000)005
【摘要】居住环境与生存空间体现着一个地方民族独有的生产方式及民风民俗。
位于融水苗族自治县安太乡元宝山脉的小桑村青山屯是苗族祖辈居住的自然村屯。
这里地质结构奇特,山石众多。
为节约土地,人们依石而建,把木楼建造在山腰和溪水旁坚固的大石之上。
【总页数】2页(P封2-封3)
【作者】李桐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让学生获得"舌尖"上的实惠——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统一配送学生食堂食材纪实
2.生本教育的“融水尝试”--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实施生本教育观察
3.一花引来满园春——融水苗族自治县融水镇民族小学特色办学纪实
4.把教育发展最强音定在"普九攻坚"上--访融水苗族自治县教育局局长周贤新
5.教师队伍建设的"融水经验"——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三大举措解决教师招聘难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记忆、转化与地方资本的文化遗产
记忆、转化与地方资本的文化遗产作者:蒙秋月宗喀·漾正冈布来源:《广西民族研究》2022年第02期【摘要】文化遗产保护是二十世纪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一场社会实践与知识运动,对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与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以地方资本为视角,以广西防城港市文保单位“黄氏平夷将领纪念堂”为例,探讨在地民众将式微的家祠发展为公祠并使其发展存续的遗产化实践问题,从而揭示遗产得以“活化”利用的地方资本转化逻辑。
【关键词】文化遗产;黄家祠;地方资本;祖先记忆【作者】蒙秋月,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广西民族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宗喀·漾正冈布,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甘肃兰州,730000。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22)02-0157-0009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趋同化日益明显,世界文化多样性面临困境与挑战。
世界范围内相继掀起一场文化遗产保护浪潮,各缔约国将地方民族文化视为一种国家稀缺资源加以保护。
地方社会也开始重视自己的特色文化,其不再认为传统文化是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积极寻找自我传统文化中与国家意识形态相叠合的文化基因,以求得遗产地方资本的有效转化和发展。
因此,在这场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中,不仅有国家推动的力量,也有地方民众主动发起的保护行为。
在此种背景下,中国那些即将消失的传统文化得以重获新生,以资本转化的内核动力实现文化遗产的地方价值。
在以往有关遗产与社会发展关系的研究中,学者多是将遗产的发展放在国家可资利用的层面来探讨遗产的“资源化”[1]3,或用以构建国家认同的社会符号[2],或实现国族构建的身份认同与政治归属[3]。
但文化遗产是从传统文化的母体中脱胎而来,一旦传统文化的根基被抽离出来,偏离原有的生长脉络,若未得到及时转化和培育,遗产便会随之发生空心化、碎片化和同质化的弊端。
如何让遗产“活态”存继,又如何实现其价值,这是后现代文化遗产复振持续探讨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io g o p i n s u sn ta p r c n co sehnc b ta c n co s o e ga u l o me y t o g a r u n Ro g h ii o u e un o s i u t i u o s iu n r d al fr d b he l n y p o r s fa smiain wih t e mu t r g e s o s i lto t h li—ehn cf co sa d c mmo d nt e y te o h reh i s a e n t i a t r n o n i e i d b h t e t n c ,b s d o i f wh c h u h rp t o wa d a p o o a f4 p s so t i s i lto n t e Mio a e . i h te a t o u sf r r r p s lo ha e fehnc a smiain i a r a h Ke r s: t e Mio Gr u y wo d h a o p;Etni o u in;Asi l t n h c Ev l t o smi i ao
年 历史 。到 20 06底本课 题 调研 活动全 面开 展之 前 ,全村人 均纯 收人 不足 80元 ,是全 区 4 6 贫 0 00个 困村之 一 ,被 自治 区人 民政府 列入 第二批 “ 村推 进 ” 扶贫 开发对 象 。 整
二 、姓 氏来 源
培 地苗 族 村 现 有 杨 、贾 、郑 、韦 、何 、谢 、王 、杜 、戴 、管 、戈 等 十 一 大 姓 氏 ,其 中 “ ” 杨 姓 分侗 族杨姓 和汉族 杨姓 。从 口述史 的角 度看 ,这 些姓 氏主要 来源 如下 :
全村地处海拔在 4 0 10米之 问,以强酸性土壤为主,植物生长缓慢 。据 《 9—15 安太乡志》记 载,
本课题系河南省信 阳师范学院 2 1 00年度大学 生科研基金项 目,项 目编号 :2 1 0 0一D S一2 。 X 7
民族历 史与 文化研 究
・3 l9・
培地疆域内最早的人类活动始于明初,到了明末清初 ,苗族祖先便来到此地定居 , 迄今已有 50余 0
基 本 概 况
培 地是一 个典 型的苗族 村寨 ,位 于 融 水 苗 族 自治 县 元 宝 山西 麓 。全 村 辖 6个 自然 屯 ,4 3户 1 22 03人 ,土地总 面积 13 95公 顷 ,其 中林 地 面 积 79公 顷 ,荒 山面 积 7 8公 顷 ,水 田面 积 7 7亩 , 8 0 9
Hu n iu a g Zhg o;JaZh n i e
Absr c : Ba e n t e An h o oo ia n h oo i a n e tg t n o h i iVilg fAn a ta t s d o h t r p lgc l a d Et n l gc li v sia i n t e Ped l e o ti o a T wn i n s uiMio Au o o u u t o n Ro g h a t n mo s Co n y.wih t e meh d o r lhitr t h to fo a soy,te a h r ma e e iu h ut o k s a s ro s
从 口述 史 角 度 看边 疆 多 民族 村庄 的历史 演 变
以广 西 融水县 安太 乡培地 村 为个 案
黄 治 国 贾 桢
【 摘
要 】笔者通过对融水苗族 自治县安 太乡培地 村进行 的人 类 学、民族学田野考察 ,采用 口述 史
的 方 法 ,对 培 地 村 苗族 同化 问题 进 行 了认 真 深 入 的 研 究 ,认 为 融 水 的 苗 族 不 是 纯粹 的 自在 民族 , 而是 经
在几百年的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培地苗族逐步建立健全了本民族同化其它外来民族的一整套长效机制那就是少数外来的其它兄弟民族只要同意入苗乡讲苗话随苗俗相互通婚结为依直并在危难时刻服从贾家人的统一指挥与苗家一道浴血奋战的都可以接纳进来视为苗族弟兄
・
18・ 3
广西 民族 研究
21 0 1年第 4期 ( 总第 16期 ) 0
f o h i to r lH it r r m t e Pon fO a so y
A a e s u n h i iVi a e o c s t dy o t e Pe d l g fAnt iTo l a wn n Ro g hu u y o a xi i n s iCo nt fGu ng
过 长期 同化逐步形成的、具有 多民族元素并为其它 民族共 同认 同的一个 自觉民族 。通过 对培 地苗族村 的 历史考察 ,笔者提 出了苗族地 区民族 同化 四阶段的观点 。
【 关键词 】苗族 ;民族演变;同化 【 者 】黄治 国,信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 学院讲 师、历 史学博 士;贾桢 ,信 阳师 范学院历 史文化 作
学院 20 0 9级 学பைடு நூலகம்。河南信 阳,4 4 0 6 00
【 中图分 类号 】K 98 【 2. 文献标识 码】A 【 文章编号 】10 44 (01 4 — 18 06 04— 5 X 21)0 03 — 0
Ana y i n t e H it r c lEv l to f M u t — t n c Vi a e l ss o h s o i a o u i n o li— e h i l g l
a r fu d r s a c n t e is e ft e M io’ s i i t n i i iVi a e,a d t e g r so tt a h nd p oo n e e r h o h su so h a Sa sm l i n Ped l g ao l n h n f u e u h tt e i